南京明城墙小学优秀作文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京明城墙小学优秀作文(共6篇)

南京明城墙小学优秀作文 篇1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时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方,我作为东道主,大家介绍介绍南京的风景名胜——明城墙。南京古城墙修筑于明朝,仅内城周长就达33.7公里,比周长仅29.5公里的巴黎城墙还长。古城墙是朱元璋经过3年准备,经历4个阶段共时间才建成的。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古城墙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可见严格之极。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其总数约为3亿5千万块。这些数字也显示出了明城墙的宏伟。

南京的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万里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明城墙的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而以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 坚固的一个,城楼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谓“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这种“藏军洞”在聚宝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计有两层共13个,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加起来有27个。据说,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中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

南京明城墙小学优秀作文 篇2

根据《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中的原则,南京明城墙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建筑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保护该遗产并使之与我们时代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所以南京明城墙及其周围的环境应得到积极保护,使之免受各种损坏,特别是由于不适当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和诸如将会损坏其真实性的错误的或愚蠢的改变而带来的损害,以及由于各种形式的污染而带来的损害。任何修复工程的进行应以科学原则。在南京城市现在化的进程中,南京明城墙除了已经遭受直接破坏外,它周围新开发的区域有些已经毁坏了南京明城墙的环境和特征。并且,如果不加制止,这种破坏还在继续。所以,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应该谨慎从事,以确保古迹和历史地区的景色不致于遭到破坏,并确保历史地区与当代生活和谐一致。当存在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的日益普遍化可能造成整个世界环境单一化的危险时,保护南京明城墙及其周边环境能对维护和发展南京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作出突出贡献,这也有助于丰富世界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南京明城墙的景观再生是在保护明城墙的框架内结合现代生活的景观再生。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中写到“每个基地,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事物和活动连接而成的网络。这个网络施加限制,也提供可能性。任何总体设计,无论多么带有根本性,总要同先前存在的场所保持某种连续性。了解一个地点需要时间和精力。老练的总体设计师经常为‘场所的气质’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3]。所以南京明城墙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遗产的特征为其景观再生施加了限制,但也提供了思路。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利用和景观再生与城市中一般景观环境的营造有很大区别,总体而言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下面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对南京明城墙景观再生的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南京明城墙与南京城市山水格局

南京老城区的独特形态结构和南京明城墙的原始形态与南京的自然山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南京有别于其他古都城市的一个特点。在现存的明城墙当中,与紫金山风景区直接共存的部分约有3650m,占现存总长度的14.5%;与玄武湖直接共处的部分约有5300m,占现存总长度的21.1%;与河流(包括护城河水系与秦淮河水系)直接并行的部分约有10700m,占现存总长度的42.6%。由此可见明城墙与南京自然山水的相互结合程度。尤其是所有与环城水系直接相结合的部分大约占现存总长度的68%。可以说南京老城区的轮廓形态是明城墙所限定的,同时也是环城水系与紫金山共同限定的。从现在南京市的航拍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现存明城墙的形态是比较弱化的,但是环城水系的形态非常明晰,在很大程度上还维持了历史的状况[4]。所以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和南京的山水格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图1)。南京明城墙就像一串珍珠项链穿起了紫金山山风景区、玄武湖风景区、狮子山风景区、白鹭洲公园、莫愁湖公园、国防园、古林公园、八字山公园绣球公园等景区。所以南京明城墙的景观再生一定要和它们等结合起来考虑。

很多情况下,城墙充当了自然风光和游园活动的一个朴素的背景。就城市总体景观而言,玄武湖台城段最优美(图2),东边是九华山,孤塔危岩;西边是鸡鸣寺,古色古香,台城象它们的基座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

2. 南京明城墙与南京古都风貌

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墙是一个内、外界限的标志,表达了城市的过去和发展。

南京明城墙这串美丽的项链不仅串起了南京的山水格局,也串起了南京的古都风貌。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和南京古都风貌结合的重点是城南地区的中华门一带。中华门东侧城墙的护城河南岸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长干里,在那里正准备重建被欧洲人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中华门西侧城墙遗址内侧的门西地区也已经出台了保护与更新规划。准备在传统老居民区风貌基础上,塑造成为南京重要的风貌展示地区。城西北狮子山景区的阅江楼和静海寺天妃宫历史景区也是南京明代都城城墙和南京古都风貌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

3. 遗址公园与广场

遗址公园是将古迹遗址的保存与展示相结合,并向公众和社会开放的一种形式,与遗址博物馆不同,它是将遗址及其自然环境一起保存并展示。构筑遗址公园最重要的思想是现场保存展示的观念,即以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为保存展示内容,使观众在身临其境时有所观、有所感、有所体验。因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遗址、标识遗址、展示遗址和烘托遗址。遗址公园是依托遗迹而存在的,同时也在对遗迹的表现与展示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新的景观艺术作品。

现在南京和明城墙遗迹遗址有关的公园或广场有:汉中门市民广场、水西门遗址广场、东水关遗址公园、午朝门公园、西安门广场等等。其中除了水西门遗址广场、东水关遗址公园(图3)是近些年做的遗址公园外,其它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遗址公园,只能算改造遗址遗迹周围的环境,设计上和一般的城市公园和市民广场没有太多区别。也就是说并没有针对南京明城墙的遗址遗迹做符合遗址公园特征的设计。笔者认为既然“保护是指为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那么在南京明城墙的遗址遗迹保护范围内应该首先修复其历史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景观环境设计。尽量兼顾历史环境的真实信息与融入现代生活,而不是仅仅对现存城墙或遗址遗迹周围做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遗址公园的概念是利用遗址这一珍贵历史文物资源而设计的,将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运用保护、修复、创新等一系列手法,对历史的人文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再生,即充分挖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思路[5]。从把明城墙周围当作一般的城市公园广场设计到设计真正符合南京明城墙的遗址公园,这也是一个认识深入的过程。以后的发展趋势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围绕明城墙的遗址遗迹的遗址公园。

4. 南京明城墙景观环境整治建议

4.1 充分展示南京明城墙

为了充分展示南京明城墙,城墙周边与保护城墙无关的建、构筑物或植物都应该除去或移走。

现在南京明城墙许多段都被大量的植物覆盖(图4)。城墙上的植物的根系会破坏城墙墙体,对城墙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因素,所以城墙墙体上的植物要全部清除,并且要定期检查,及时除去新生的植物。明城墙城外周边,从来就是以开阔和无阻挡为特征,不应允许有建筑和高大树木作为障碍物。意大利关于城墙保护就有一个重要原则,即城墙外百米范围除了种草和保留历史小桥外,不允许有任何其他植物和建筑。国家文物保护条例也规定,城墙周边15m范围属于城墙保护禁区,只能种草,不能随意添加任何植物和小品,因为城墙裸露比遮掩起来更显壮美。对城墙公园的设计应该尽量突出城墙,衬托它的高大雄伟。所以城墙周围的保护范围内应只种草皮和低矮灌木。在保护开发护城河的时候,靠明城墙一侧的河岸不能选用高大浓密的树种,致使人们在城墙边看不到护城河,在护城河中看不到城墙,造成一叶障目的遗憾。城墙——植物——道路——护城河的剖面关系可以如图5所示。城墙脚下的植物是为了更好的衬托明城墙,所以选择种类和颜色要单一,不能太花哨。最好和明城墙的颜色对比大一些,这样能够更好的衬托明城墙。例如西干长巷新修的城墙边上种满黄色的小野花,开花的时候和城墙相映成趣,效果很好(图6)。

城墙断裂的地方也就是城墙的端头,应该尽量去处周边杂乱的遮蔽物,将其展示,这样有助于提高南京明城墙的认知程度。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城墙端头处用城砖砌成凹凸不平状,尽力使其看上去象自然的断口,力图表现一种“笔断意未断”的残缺美。例如建于1996年的汉中门市民广场中的石城门瓮城的残墙端头处就用了这种作法。(图7)。

4.2 修复符合“原真性”原则

南京明城墙的修复工作不仅仅是保护建筑遗产的问题,修复工程的质量也影响到南京明城墙作为景观资源的价值的高低。所以要科学的、严谨的开展修复工作。

修复用的城砖或石料应尽可能收集原来的材料。据笔者调查,南京城内还有很多散落在民间的城墙砖、石,它们有些砌成了单位的围墙,有些用在了建筑上。如果实在需要新制的城墙砖,也应该尽量符合原工艺,至少应该接近原城墙砖的质量。新开采的石料规格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和原石料比较接近。如果用一种规格的石料整齐的砌筑,则会和城墙的原状反差太大。

城墙周围的景观建筑、小品等也要与城墙协调。城墙下的景观建筑体量尺度不能太大,要和城墙相和谐。可行的两种手法:一是用覆土建筑,“谦虚”的隐藏自己;二是用仿古建筑,例如狮子山景区的阅江楼(图8)、天妃宫与城墙都很和谐;其它的手法要因地制宜的采用。

在现存城墙的保护范围内用一些现代风格的小品是不恰当的。应该设计一些既符合现代生活又和古城墙相协调的小品,并且要注重细节。例如许多城墙公园广场都装有射灯,一般是黑色的,放在城墙边或草地上,晚上开灯的时候不觉得,白天就很突兀。如果它做成城墙砖的形象或者是颜色上与城墙或草地协调,效果会统一很多。

城墙的材料肌理,既是一种可欣赏的景物又能启发设计。城墙不同的砌筑方式、刻有文字的城墙砖、城墙断裂处形成的特殊肌理等等都使景物充满耐人寻味的细节,敏锐的设计者要把握这些在场所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并将其延续到场地设计的其它部分。如中华门东段城墙公园中局部的仿城砖铺地、西安门公园模仿城墙断裂处肌理的花台以及东水关遗址公园的座椅来自古代的木船造型等等。

图片来源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作者制作或拍摄

注释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于1976年11月26日在内罗毕通过

摘要:南京明城墙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流传到今天被赋予了作为城市景观的新价值。本文在调研南京明城墙景观再生的格局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与南京城市山水格局、古都风貌的关系以及明城墙遗址公园、明城墙周围景观环境整治方面的现存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建筑遗产,景观再生

参考文献

[1]蔡晴.历史胜迹环境的传承与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3.

[2](俄)普鲁金.建筑与历史环境[M].韩林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3]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M].黄富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张辰.南京明城墙的修复整治策略之探讨[J].南方建筑,2006(9):66-70.

南京明城墙人和事 篇3

然而,600年南京明城墙史不是冰冷的数字和排名,它是由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情感组成的。修建城墙的都是些什么人?城砖在哪里烧造、木料如何运输?围绕着明城墙,又有多少悲欢离合?

是什么人修筑了世界最大城墙

“似从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辛。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定是共千斤。山高路远难行步,水深堤滑阻工程。传语诸公除减少,莫教思苦众军人。”这是南京明城墙一块城砖上的文字,它证实军队也是修筑明城墙的主力之一。

普通百姓负担更是沉重,当时有民谣:“毁我十家庐,构尔一优亭。夺我十家产,筑尔一佳城。官长尚为役,我曲何时直。本是太平民,今愿逐捕客。”就连官吏也因有田产而被征役,更何况普通百姓。

除士兵和百姓,参与修建城墙的还有工匠和囚犯。洪武初年,在南京的工匠达9万人,如果生病不能上工,还得花钱雇人顶替;罪囚不但要戴镣铐服苦役,一旦死亡,家中还要有人替其服完未满的役期。

因为生存状况恶劣,筑城伤亡人数很大。明初南京大旱,大臣刘伯温上疏,认为原因有三,其中一条就是“工役人死,暴露尸体不收”。因为不堪忍受,洪武六年和洪武八年,南京和凤阳先后发生工匠造反事件。

从洪武九年起,工匠待遇开始改善,朱元璋下令,凡工匠死亡都发棺材,让国子生送回家乡安葬,免其家徭役三年,还亲自撰文遣官前往龙光山(今富贵山)祭之,并给现役工匠发放赏钞。从洪武十七年起,筑城不再征调民夫,而由军队承担,工匠实行轮班制,每三年来京服役。洪武二十八年,取消囚犯罚役死后家人补役的制度。

现在已经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参与明城墙的修建,但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陈列研究部负责人杨国庆作了大致统计:洪武年间,征调各地民夫至少在百万以上。除此,还有在南京的约20万军人,近10万的工匠,以及服役的数万罪囚。

据估算,明城墙共耗砖上亿块,95%以上有铭文,从府、县级官吏到乡村级的甲首再到窑匠和造砖人的姓名都烧在砖上,最多达11级,一旦城砖有质量问题,可立刻追查到责任人。可以说,巍峨壮丽的明城墙,是无数工匠用血汗甚至生命筑成的。

特赦筑城囚犯,正史记载仅有一次。洪武十八年,翰林待诏孔希善上奏朱元璋:“孟子的后代有两人犯罪,被押送到南京赎罪罚役。”朱元璋当廷表示,“大贤之后,虽有罪亦当屈法以宥之”,下令将两位孟氏后人放回。此后,凡圣贤之后犯罪,判罚工役者,免除其役,遂成大明定制。

一道城墙就是一支军队

明城墙高大坚固,然而它第一次遭遇战争便不攻自破。1402年,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兵临城下,守卫北面金川门的李景隆开门迎接,史称金川门之变。朱棣经过三年战争,终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成为坐拥天下的明成祖。不过纵观历史,在冷兵器时代,明城墙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那么古代明城墙到底有多少人来防守呢?《南京城墙志》中作了统计:明初守卫一座城门的千户所应统领1120人,仅京城13座城门的守卫者就达14560人。另外京城城墙的13616座垛口每处都站一名士兵。洪武二十九年,在京总兵力达22.2万余人,可谓城坚兵足。明迁都后,南京守备兵力骤减近半,到明中晚期仅为二三万人。由于人手不足,钟阜门、仪凤门和金川门先后被封堵,以减少守御兵力。

关于城内守卫留下许多故事:朱元璋得知一位叫唐之淳的人有文采,便召他赴京。他紧赶慢赶进了南京城,可是到东华门外,城门已关。守城门的人说:“有旨,令以布裹从屋上递人。”夜里城门不可以开,但可以将入城人用布裹住吊进城,这也算是当时城墙守卫的一大奇观。

正德十五年,武宗朱厚照在南京游牛首山,深夜返城来到聚宝门下,城门已关闭。随行提督江彬传旨开城门迎驾,当值的南京参赞机务乔白岩忠于职守坚决不开。当夜,皇帝只好夜宿大报恩寺。

半夜三更开启南京城门的事件,仅有一例:公元1645年,清军大兵压境,6月3日深夜,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只带领少数随从,悄悄打开通济门城门离开南京。为避尊者讳,这种逃跑被称为“出狩”,即外出打猎。清军不战而克南京城。

在清代,南京的满汉驻军不到1万人,最著名的战例要属清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斗。1853年,太平军最先攻克的是北面的仪凤门,1864年,清军最先攻入的是南面的“龙脖子”,选择进攻点的奥秘在哪里?原来,南京明城墙有一种包山墙,即利用山体为墙基,外面包砌城砖。这种墙建造时省工、省时,但实战却无益处。1853年太平军从静海寺掘地道至仪凤门,清军有所察觉,遂采用“地听”之法,即在城内洼地埋大缸,上覆薄牛皮,让盲人伏其上,听城外挖掘地道的方向。然而仪凤门依山而造,城内外落差两丈有余,因此“地听”无效。1864年清军收复南京城,选择的“龙脖子”段也是包山墙,通过挖掘地道引爆了3万斤炸药,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内瓮城和拱券门改写中国筑城史

在中国筑城史上,南京明城墙具有独特的地位,首先它带动了中国制砖业,从此之后城墙基本用砖砌,而在此之前则基本是夯筑的。其次,它独创性地使内瓮城和拱券门成为一种特例,改写了中国筑城史。

此前,中国城墙基本采用的是外瓮城,即在城门外再修一道月牙状的弧形城墙,以保卫城门。最早提出内瓮城构想的,是南宋初年的陈规,他认为外瓮城使防线前移,无法与主城实现全方位防御。而在城门内筑瓮城(内瓮城),敌人攻入城门就进入一个三面被围的广场,守军可以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南京目前所知最小的内瓮城是清凉门,此外,石城门的内瓮城部分保留,现已建成“汉中门市民广场”。三山门、通济门、正阳门的内瓮城,已与城门一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毁。

城门上部的半圆形,术语称为“拱券”。拱券技术用于城门,也始于南京明城墙。在此之前,城门是“过梁式”木结构,即城门上方架大梁,城门为方形,宽度也受限制,易受火攻。明代制砖技术的提高,使砖结构建筑普遍发展,拱券跨度大大增加,为建筑气势恢宏的南京城墙与之相适应的城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有城门就有城楼,城楼的主要建材是木材,其中梁柱的直径大于1米,一座城门使用量在30根以上。事实上木料是采办难度最大的。史料记载,运送这样的木材,陆运时要装在特制的32轮大车上,200人才能拉动。由于大木太重,木轮外要裹上铁箍,行之不到一里,就需换被压坏的铁箍。因此,还要有200人肩扛铁箍跟着行走。一根大木从产地运到南京,水陆转运共要花1万个工。2006年云南盐津发现一块摩岩石刻,记录了当地官员组织当地夷人180名,进山砍伐香楠木140根,其中部分用于南京午门等宫阙的城楼之楼柱。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楼,都不是明代的形制。清光绪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主持了一次大规模维修,依照的是淮安府城楼的式样。当时维修挪用的是治理漕运河道的10万两银子,因为资金紧张,城楼规模较明代大为缩小,看起来像是大人戴小帽。正是这次维修留下的资料,揭秘了古代维修城墙的方法。它不像我们原来所想象的那样使用脚手架,而是依城墙用土堆出一个斜坡,在斜坡上凿出台阶,方便运送建材。施工时,“乌衣子弟,白夹名流,以及红粉佳人,绿衣娇质,莫不牵裳联袣,挈妹呼姨”,全城人像过节一样来观看。工程结束后土坡即被清除,因此这种土坡也被叫作“便宜桥”。

关于城墙维修,一个叫蔡通的悲情人物不能不提。万历末年,蔡通属府军卫籍,每次围绕皇城巡警时,发现砖石毁坏严重,便默默统计出准确数字,然后请人代笔写成奏折,交给通政司呼吁修理。但是数年中一再上书却石沉大海。最后,蔡通偷出家中银具等物变卖,换取请人代笔上书的费用。如此作为,惹恼南京官吏,蔡通被逮捕查办,经家人以家产赎罪才获释,回家不久便忧郁而亡。

如今,保护明城墙已成全社会的共识。20多年来,南京市投入100多亿元用于城墙的维修和周边环境的整治。现在的明城墙已经成为南京独特的风景,它陪伴着南京走进新的历史。

链接······

长沙古城墙演变史

长沙古城墙2200年前就已存在。

隋唐时期,长沙古城墙的西城墙在湘江边,东城墙在浏城桥至天心阁一带,南城墙在今南门口一带,北城墙在今潮宗街与营盘路一带。

宋代的长沙城垣格局最终完全确定,范围为南到城南路,北止湘春路,东枕龙伏山,西邻湘江。

明朝洪武五年,古城墙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垣修缮工作。

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以后,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对古城墙进行过多次修缮。进入光绪时期,城墙渐渐成了人们遗忘的角落。

保护明城墙当文明小市民作文 篇4

今天,我们班去保护明城墙的。我们来到了明城墙上,看见了许多砖头上刻着字。我疑惑地想:砖头上为什么要刻字呢?问过老师才知道,生产砖头的厂家在砖头上刻字是因为砖头如果坏了,就看上面的`字来找他们。往前走了一点,我又看到许多可以放一个脑袋的小孔。这时,听到导游叔叔大声说道:“大家看到的是炮台,以前的炮就放在里面。”原来是这样啊,我点点头。我们进了地下博物馆,一进门,就看到了一个大图画,下面写着:依山傍水。哦,这原来是明城墙的介绍图。在往前走,又看到了一个人物头像。我定眼一看,原来是朱元璋。旁边介绍说明城墙是朱元璋和他的手下一起建造城墙的。参观完了,我们开始做正事了——拔明城墙上的杂草和捡明城墙上的垃圾。老师开始发手套和垃圾袋。我和周岚一组,开始打扫垃圾。我在地上用劲地拔杂草,周岚在上面撑着垃圾袋。

不一会儿,我们俩的垃圾袋已经装了一小部分杂草了。我站了起来,往前看看。啊,别的小组都到前面去了。我连忙飞快地往前跑,只能听见周岚在后面气喘吁吁地喊到:“等等我!等等我!”我跑到前面,回头看了看。周岚还在那气喘吁吁地跑呢,我又蹲下来拔杂草了。周岚来了,我把杂草往垃圾袋一放,喝了一口水。喝完水,我又拔起杂草了。这时,杨萱来到了我的身旁,看到我吃力地拔草,就对我说:“刘天,不用这样拔。你看我!”说完,用手轻轻一抹地上的杂草,手上就有许多杂草了。“你看,这样多轻松。这里有许多杂草落地了,抹一下这里,就有好多杂草了!”杨萱开心地说。我想:这样是轻松,我就跟杨萱学吧!我往前走了一点,抹了一下这里的杂草,又抹了一下那里的杂草,手里就有许多杂草了。周岚正拿着垃圾袋在等我放杂草呢,我连忙把杂草放了进去。一看垃圾袋,已经有半袋子杂草了,却没有一片纸屑。我想:这里的纸屑真少,看来人们很爱护明城墙,但不知道拿这些杂草怎么办。现在好啦!有我们小学生来整理杂草,人们就不用愁啦!一直到我们集合的地方,我和周岚已经装了一大袋杂草啦,多得都装不下了!这是,老师说:“把全部的杂草都倒到这个垃圾桶里,下面还有许多垃圾。”说完,指了指她身旁的垃圾桶。

南京城墙导游词(范文) 篇5

南京明城墙是“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此言不虚。下面是,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南京城墙导游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华门城堡。城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城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防御工事。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空间屏障。我国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有两千多座大小城池。建于600多年前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南京城垣全长33。676公里,比巴黎城墙还要长,是世界至今保存最好最大的都城城垣,是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356年朱元璋攻下元朝统治的“集庆路”,改名“应天”,他听取了谋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花费21年的时间兴建了这城池。

当年朱元璋在修筑明城墙的时候,用了黄金600万两,这样的巨资一半是由国库所拨款,另外一半是由江南的富户摊派的。而江南首富,沈万三认领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费用。

修城所用的砖都是来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五省,由20多万工匠烧制。使用五省烧制的城砖3。5亿块,砖的规格长40cm、宽20cm、厚10cm、重约15-20kg。每块砖的侧面都刻有烧砖工匠、提调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烧制时间等字样,以示责任到人,也正因为如此严格的责任制才使600多年前的这座明城墙历经战火依然保留至今。城墙上的字揩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均可见到,刻字方法有阴刻和阳刻,城砖上的字数最多的达69字。南京明城墙中还使用了六朝、南唐旧城砖。

南京城墙的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六朝和南唐以来遗留下来的部分旧城加以整修和扩建,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与凤阳中都并建时期,对旧城垣维修加固,并向北拓宽到江边;第三阶段是集中南京建成,改造聚宝、三山、通济等城门,这时南京城已初显规模;第四阶段开始修建外廓,周长百里,有外城门十八座。

朱元璋于1366年到1386年建造南京城垣,建造的这座城堡打破了传统建筑中轴方位对称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负山绕水,采取沿岗垅之脊筑城;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墙形成高城深壕,以实战的需要而建造的。明京城形状似葫芦(又说似芭蕉扇)南北长10千米,东西长5。67千米。数十万人耗时21年建的南京城垣,周长33。676千米(今存23。743千米)。南京城墙高14-26M,城基宽14M,上宽4-9M;外层墙上设有雉堞(箭垛)13616个,藏兵洞200多座。除岗丘外,城下部以石灰石条石为础,上部砌城砖,砌砖用蓼草浆、石灰、细沙、桐油拌成的夹浆粘合。明城墙之所以600年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使用了这种黏合剂。

城墙的顶部用砖砌成外高内低的斜坡,城墙两边内侧有水槽。女墙每间隔60米,就设一个出挑70cm的石水槽,将城墙上的水排到城内石明洞,再由排水沟将水排出城外。这个排水系统同时也可以将城内地面涝水排出城外。

“内十三,外十八,城门栓子向外插。”这句南京的谚语正好说出了南京的城门数目。南京城十三个城门可以用清朝吴敬梓的歌诀来说:“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达太平,神策金川临钟阜,仪风(定)淮清(凉)到石城”,瓮城有一瓮、二瓮、三瓮;外郭设门18座,由于外廓的城门多是由黄土夯制,民间俗称“土城头”,因此没有保留至今的的外廓城门;但如尧化门、麒麟门、仙鹤门、安德门、江东门等仍旧做为地名使用。

中华门城堡原名叫“聚宝门”,因为正对着城南的聚宝山而得名,1931年因在它的北面修了一条中华路,而更名为“中华门”。这门上的三个字,是蒋介石先生手书的。中华门是内外秦淮河距离最近的地方,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城堡南北长129米,宽118米,占地一万六千五百多平方米。中华门一城三瓮,它的平面呈一个“目”字型,两侧有二道登城马道,城堡内有27个藏兵洞。

中华门城堡由三个瓮城组成,8。5米高的内城墙将城堡内三座瓮城相连,三道瓮城形成“目”字型封闭格局。城堡的东西两侧,有两条宽11米的登城马道,是战时运送军用物资上城的快道,也是将领驱马直上的通道。马道、内墙使守兵可居高四面向下攻击,令突入之敌无处遁逃。在中华门城堡内,有27个大大小小的藏兵洞,藏兵洞是供士兵休息及摆放一些备战的物资的地方,南面第一道城门的底层两侧各有3个,登城马道下各有7个藏兵洞,第二层还有7个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在从两侧的马道继续走,可以到达第三层平台,明代时第三层上建有镝楼,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它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现为平坦楼台。中华门城堡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每道拱式门都是双扇铁皮包裹的木质大门,洞内设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每道瓮城上正中原原都设有一个小城楼,楼内有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现在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已无存。现在城门洞两侧可以见到从底到顶宽20厘米的石槽就是当年升降千斤闸的长槽。但我们任然可以想象出,在冷兵器时代。敌军攻破城门,涌入城内,城门里的千斤闸就会迅速降落,切断敌人退路,将敌军困在瓮城之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或万千齐放,或礌石滚木齐下,歼敌于封死的瓮中,恰如“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中华门城堡在军事上是古城的一大屏障,对守护南京起着重要作用,西有外秦淮,西南至北为长江,故此门极为重要。1853年太平天国洪秀全率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清军的一次次激战、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江浙联军司令徐绍桢指挥部队与张勋的清军殊死搏斗、最惊心动魄的是抗日战争中的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将领唐生智率领守军84师顶住了日军30多次进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中华门城堡西面还有沈万三故居。研究古代京城的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可以了解古人生活的都城及建城的思想观念有重要意义。

篇二:南京城墙导游词

南京城的城墙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之间,城基的宽度为14米左右,顶部的宽度在4米到9米之间。大部分的城墙都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做基础,上面再用大砖垒砌内外两壁和顶部,内外壁之间常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城墙顶部和内外两壁的砖缝里,都浇灌一种“夹浆”。这种夹浆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凝固后粘着力很强,使城墙能够经久不坏。墙顶用砖铺成地面并砌成“雉堞”(指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锯齿状矮墙),并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离也设有排水洞,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因此,南京城的基础工程和防护工程都是比较牢固的,故能屹立至今600多年之久。城墙现存21。35公里,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一座砖城,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南京明城墙为应天府城即京城,城门计有13座,水关两座。城墙上还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以供军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还建有钟楼和鼓楼。

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而以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城楼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谓“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这种“藏军洞”在聚宝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计有两层共13个,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加起来有27个。据说,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我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工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篇三:南京城墙导游词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我从小喜欢明城墙,周末总要缠着爸爸带我去城墙上玩。几年时间,我玩遍了南京的各处城墙及城门,它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有一次,爸爸带我经过富贵山隧道附近时,我突然眼睛一亮,发现前面露出了少许城墙。我们顺着城墙根,骑车缓缓前行,然后顺着一级一级的台阶走下去,如诗如画的琵琶湖如世外桃源般出现在我们眼前。带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我们发现琵琶湖的四面除了入口,其他都被城墙围了起来,我想在古代这应该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吧!

还有一次,我们在一座城墙下发现了一个隐蔽的洞口,里面可黑了。好奇的我坚持要爸爸带手电筒陪我进洞瞧瞧。带着既害怕又好奇的心情,我们曲折前行,有些地方要弯腰才能通过,十几分钟后才到尽头。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明城墙所特有的藏兵洞,每个藏兵洞能容纳一百多名士兵呢,真想不到古人设计城墙时考虑得这么周全呀!在城墙的城砖上我还发现了许多字或符号,还有鬼脸,真有趣。

南京明城墙小学优秀作文 篇6

2014年8月份由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学院的部分研一新生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筑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组成的6个小组进行了为期2个星期的联合教学活动。这次联合教学选定的题目是“南京明城墙前湖段缺口连接体设计”,每个组都由三校的学生共同完成一套概念方案设计,我们以选择其中的一组以“轻”作为设计概念的优秀奖方案,来介绍此次设计的过程。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明城墙更是1988年1月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的明城墙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明初,是中国古代城墙中保存长度最长,也是规模最大的城墙。南京城共四重城廓,外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现存城墙长25.091公里,城门13座,水关2座,墙高度一般在14~21米,最高处达25米;外郭城长60公里,门18座,几不存。

经过漫长的历史更迭,明城墙已经从原来的军事防护功能、作为城市边界的功能和围合界面的功能,转化为现如今供市民的游览休憩并展示历史文物的功能。保护、修复南京明城墙能更加完善明城墙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南京明城墙前湖段的缺口位于明陵路前湖段城墙转角向北约200米处,该段城墙于1991年因连降暴雨导致墙体坍塌,20世纪90年代末南京市文物局组织人员对坍塌段墙体进行了清理。此次坍塌,露出了该段城墙内明代(1368-1644年)早期修筑的矮城墙(长约51米,高10米,宽约2.5米),该墙在明早期修建时,使用了部分六朝和宋代的城砖,为研究明城墙的建筑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2.矛盾

由于该段城墙的缺口位于宫城附近,成了南京明城墙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墙缺口又在前湖公园内构成了东郊风景区里的主要景观。城墙缺口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整个市明城墙风光带观光游览流线的完整性。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文物本体,进行环境整治,展示历史信息,完善景观形象,是这一次设计中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这个缺口连接体设计的意义:一是可以连接南北向的交通,使城墙风光带的线路更加完整,向人们展示明城墙的整体风采;二是可以向市民展示历史的遗存和古代防御工程的全貌,包括天然坍塌的缺口、散落在底部的落砖和裸露出来的明代矮城墙。三是此次项目作为前湖风景的主要对景,是公园内很重要的景观节点。

3.“轻”的意义

“轻”在现代语境中有很多延伸的意义,轻作为一种品质、追求、价值和美学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例如轻音乐指的是可以营造浪漫的情调,带有休闲性质的音乐,它格调高雅而气度不凡;轻生活指的是简单、返璞归真、从容快乐的生活,“轻”就是一种淡然、轻松、自由的生活态度;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轻可以意味着空间秩序的开放自由、结构的轻巧灵活、材料的精致和形体的简洁轻盈。“轻”在建筑设计方面除了有结构之轻和材料之轻的含义外,有着更为广义的建筑学指向,它可能是一种介入场地和环境的态度:尊重、顺应、修补,而不是抹去留存。

4.解题

基于以上分析,对这次缺口连接体设计有了最初的思考立意,想着重表现建筑之轻,设计一个“轻”的建筑,并且从保护、标志性、连接、展示,这四个方面去考虑这个设计。保护——概念方案,必须要尽量减少对基地环境的破坏,保护现场文物。标志性——缺口位于前湖湖畔的对岸,是到湖边驻足游客的视线焦点,所以它又是公园的一道亮丽显著的风景线,必须考虑它的远观效果,使之成为标志建筑。连接——做为城墙的连接体,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连接缺损的城墙两端,又因为基地的背面是军事基地,所以缺口的连接体设计只考虑南北向连接的不考虑东西向的通达。展示——古城古砖如今承载了太多辉煌的过去,烙下了太多历史的痕迹,每一片砖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所以向市民展示古代遗址,古代工艺文化,是这次方案所要表现的功能内容。

明城墙的缺口是因为种种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而存在的,我们的这次设计并不想去填补或是掩盖这个缺口,例如像很多学者的“修旧如旧”的理念,造个假古董试图抹灭城墙这段被破坏的历史,破坏环境。我们只想去积极地暴露这个具有一定意义的缺口,尊重顺应人文历史环境,考虑其周边明城墙的发展的脉络,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缺口的存在证明它有它的故事和它的历史,希望前来欣赏的人会有兴趣地去探寻它的秘密和它的过去。所以我们在设计方案中把缺口连接主体建筑和原址脱开,既暴露了缺口提醒着人们它的存在,也尽最大可能地保护了原址。随着现代技术工艺的发展,预制、装配等工业化手段完全可以满足上述的条件,并且可以实现安全耐久、施工快捷、低碳环保等建设的目标。

4.1轻的形态

我们的理念是想建造一个轻盈之物悬浮于城墙缺口之上,打造一个“浮石”的意向。或是一个轻盈的悬浮的石头像是不经意间散落在这缺口之间,或是像次意外的事件,从外太空陨落的“飞来石”。我们选择“浮石”的意向是因为石头和城墙的砖一样有着冰冷的外表斑驳的肌理,坚硬的内心和沉重的色彩。如果说明城墙像是一条链子随着绵延的地势成自由之形态绕着古城南京,而这颗“石头”就像嵌在其中的宝石,为古城墙增添一些光芒。“浮石”有着一般石头的特性,更有着它与众不同的特点,它很轻盈,就像悬浮在半空中、悬浮于明城墙上的一样。整个建筑的形体契合缺口的形状,横剖面是由基座向上有收分,顺应周边城墙断面的走势。建筑的立面设计也延续整个明城墙实面的肌理,无论在色彩上还是斑驳的纹理上与周边的环境既有联系,又能展示自身新材料的特质。如何利用并整合明城墙的线性的景观特征、南京山水的天然格局及新建的明城墙缺口连接体,使其三者在前湖段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的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游人前往。

4.2轻的建造

轻型钢结构不仅是因为它的结构构件的尺寸小,作为围护结构的非承重结构的构件更加轻薄透明,从感官上变轻。而是因为钢结构大大改变了建筑空间特性,使其更适应于新的需求。它的这些特性可以实现我们想突破传统展览空间的一些想法。首先,整体上我们将建筑从地面上抬升了两米,从而更好的保护和展示地表文物,又潜意识的提醒游客这里有特别的东西需要他们去探索,让人们产生窥探究竟的欲望。出入口则设在了建筑短边两侧,使得建筑的主立面保持完整。然后从整个建筑的纵剖面上看建筑的结构空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朝向前湖开放的外挑在建筑表面的观景平台;第二部分是进深4.5米共四层的主要承担水平和垂直交通的结构体系;第三部分是一个四层通高的大空间,并有许多进深不一错落的挑台从第二部分的结构中悬挑出来,因为其悬挑出来的尺寸很大,场景很震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轻型钢结构建筑的预制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可以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4.3轻的形式

这次设计中的形式之轻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空间秩序上的自由。游客一般会从明城墙上进入建筑的第二部分的空间,它承载的主要功能就是联系上下和左右的交通,并过渡室内外的空间。这部分的空间较为狭长,一边出去是秀丽开阔的自然山林的美景,一边出去则是气势颇为壮阔的文物展览。我们更可以把其内侧的墙壁作为灵活的展墙,或是挂上展板宣传悠久的历史文化或是投射电子影像资料,向游客宣传南京古城墙的形成历史、现状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制砖工艺等。游人可以在室内任意节点停歇下来,或是走出室外,站在挑台上欣赏前湖美景和远处的自然丛林荡涤心胸,或是走进室内挑台上,欣赏历史遗存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示厅内错落的挑台可以让游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遗迹,更为不同标高挑台上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整个室内的挑台分为三个层次的:最底层的挑台游客可以欣赏触摸到地表的落砖;中间层次的挑台游客可以近距离的观察被暴露的低矮的城墙;最高的挑台游客可以欣赏整个缺口的形态。室内空间的流动性和游客流线的不确定性,使整个建筑充满神秘感。建筑的室内有着丰富的空间对比,无论是明与暗、长与短、开阔与幽闭、活泼与庄严都给游客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体验。

4.4轻与光其实是共生

光使得建筑空间流动起来,栩栩如生起来。光是地球上万物的能量,教堂之光让人产生圣神崇高之情,黑暗中的一丝光亮甚至使人豁然开朗对光明产生希望。光线的强弱不但可以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更能引导参观者的流线。上面谈到因为建筑的轻型的结构使得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变得轻薄,通常展览型的建筑都是比较封闭的,但这个缺口连接体却坐落在风景绝佳的前湖湖畔,我们希望它紧邻空间的界面能虚化一点温和一点,能和周边的美景游客有些互动。所以我们在缺口连接体主立面的玻璃表皮外加了一层镂空的锈钢的金属表皮,而在连接体与城墙相接的两端则没有围合全部打开,将外面的景观细节完全融入进来。外部挑台的明朗开阔与交通走廊及平台大空间的昏暗庄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室内外的转换伴随着光线的转换,以及空间感受的变换。室内光线产生的神秘感,恰好与古城墙所在的基地关系相呼应,与基地的场所历史感相协调。我们在建筑表皮的肌理上做了一些细节化的处理,在均质化的表皮上隐隐约约藏着南京城墙总图整体走势的图案,而散落在表皮上的挑台看似随意却是嵌在城墙图案上的城门的位置上。人们在阳光大好的季节走在建筑内部看外面的风景,而等到夜晚华灯初上从建筑内部透露出星星点点的光亮,此刻的建筑又成为对岸游客眼中的风景,它盈盈地漂浮于城墙之上。

5.不足

因为时间有限,方案在这几个方面有所欠缺:第一从建筑空间层面上强调了点和线的层次,点的驻足欣赏的空间,线的交通行走的空间,塑造不足的是空间面的层次,面更加强调的是游客休憩的空间,这种空间只能结合城墙缺口连接体周边的绿色景观场地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设计;第二是功能的设置上比较单一,基本是以展览为主,没有更多的人性化的设置。例如一些卫生间一些休闲餐饮茶座的设置,这主要是出于不想过多的功能的置入破坏这里环境的考虑。

6.总结

概念性的设计方案回应了南京古城墙历史和场地的精神,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如何去对待和发展历史遗存的问题却久久的萦绕在建筑师的心里。保护和发展都是离不开建筑所在的场所,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去考虑问题,只有使历史的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得到延续和再生,才能促进古城墙的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华黎.建筑之轻[J].建筑学报,2015(6):28-31.

[2].曲志华.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利用[D].南京:东南大学,2007.

[3].王燕燕、王浩、唐晓岚.南京明城墙历史意义变更及现代价值更新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6):89-91.

上一篇:忙碌并快乐着-代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中国梦的演讲稿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