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计量属性(共7篇)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传统的计量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以及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环境状况和经济业务,选择兼容不同的计量属性。本文从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和内容出发,详细分析了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会计计量属性;选择;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210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及内容
会计计量是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在某一计量尺度下确定并记录经济事项金额的一个过程。其中,关键是计量属性选择,它是资产、负债等要素可从多方面计量的特性,对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历史成本在价格变化较小时,可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且信息成本较低。
重置成本通常表示在计量日或报告日重新购置或重新建造相同或同类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是现在时点的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
可变现净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原则,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
现值指资产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量的贴现值计量的一种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
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坚持动态反映观,摒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为资产价值随时间而变化,强调资产计价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即新准则要求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采用多种计量属性模式。
在五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则是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同的计量属性各具特点,各自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用途,在会计计量中不能相互代替。
历史成本计量是基础。对历史成本无法如实计量的、不确定性较大的新领域和新业务,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实现为信息使用者更多地提供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这一目的来说,现值计量属性更具有相关性。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具体的计算方法,应用于特定的情况。
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与多样性,单一的计量属性已经无法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应当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根据会计计量的目的、对象、环境,并根据各种计量属性的不同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计量属性并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不仅符合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和会计报告的目标,而且能够较好地处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一)历史成本的运用的具体准则内容。与之对应,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在实务中的应用范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同时限定了更多的应用条件。
(二)重置成本的运用
重置成本主要应用于盘盈存货及固定资产的计量等。企业经营过程中,在经营期末(月末、季度末、年末)盘点时总会存在各种原因造成的盘盈原材料、设备与固定资产等由于是盘盈,所以无法知道其何时购进、价格几何,只能依据相应的存货、设备现时购置价格结合设备的陈新率进行估价入账。
(三)可变现净值的运用
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需要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对于企业持有的各类存货,在确定其可变现净值时,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估计售价,企业应当区别情况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
(四)现值的运用
现值通常应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等。在确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可收回金额时,通常需要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于持有到期的投资、贷款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通常需要使用实际利率法将这些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者适合的更短时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再通过相应地调整确定其摊余成本。
(五)公允价值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应用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人当前损益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
投资者投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成本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人当前损益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采用原来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非货币性交易。新会计准则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权人的让步,即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优缺点,公允价值展望
一、会计计量的概念
会计计量是在一定的计量尺度下, 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 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 确定应予记录的经济事项金额的会计记录过程。它包括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等内容。其中,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 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 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 即建立在选用不同的会计目标上。会计计量属性一般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公允价值、现金流量现值等内容。
二、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又可称为公允市价或者公允价格, 是在公平交易前提下买卖双方由于熟知细节, 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而共同自愿确定的价格。它有可能是无关联的双方在同等条件下达成买卖的价格。这种计量新属性最体现它“新”的地方就是获得交易市场的确认, 它具有明显的可观察性与决策相关性, 是一种实用的会计信息, 其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计量等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会计领域。
三、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优缺点
(一) 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公允价值计量通常包括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一般认为, 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 要按照一定程序从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通常程序是, 首选市价法, 因为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为令人接受的, 从而也最公允的;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往往选用类似项目法, 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而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 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 则考虑选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成分是依次增加的, 而应用难度也是依次增加的。
因此, 不管采用那种方法, 对当前市场价格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判断是公允价值计量建立的基础。主观性强, 信息可靠与否没有保证, 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基本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现在和未来可能的市场交易价格, 这些不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更是不具可靠性。本质上, 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 但现在和未来市场价格才是公允价值, 不包括过去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不是一种具体的计量方法, 它实际上是会计计量期望达到的一种比较好的状态或目的, 也可以理解为是会计计量的一种价值追求或者期望。
(二) 公允价值的优点
1、公允价值的聚焦点是现在和未来的市场价格, 与历史成本计量比较而言, 使得会计信息相关性强, 即公允价值更能使相关性要求得到满足。
公允价值的聚焦点可以反映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润, 准确估算企业经营、偿债能力等, 以此达到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有利的决策, 避免因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 从而为他们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企业是追求最大利益的场所, 只有让企业获利才是最实在的, 才能体现出公允价值存在的优越性。
2、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有一定的益处。
在物价上涨时, 历史成本计量出的经费无法购回应该得到的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企业生产就萎缩了。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在通货膨胀时, 所得出的经费预算完全可以在现行市场情况下购买到与原来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能力, 从而使企业的资本利用得到保障。这跟相同的经费买到更多的货品道理是一样的。
3、公允价值计量对了解企业的内部真实财务情况是有一定帮助的。
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出来的使用工具能够反映在会计报表内, 使财务管理阶层对企业的内部真实财务情况有充分具体的理解, 而且利于评价企业对风险管理是否具有有效性。
4、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对于会计单位非货币性资产而言, 其计量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计算本期的企业收益。现行企业计算收益时,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而成本、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 收益包括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由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不加区分, 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现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这种问题就可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 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三) 公允价值的缺点
1、公允价值的不可靠性。
获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就等同于鱼与熊掌很难同时兼顾一样。我国现有的证券、产权等交易市场都不是很成熟, 价格与价值的浮动大或者不相符合时, 公允市价几乎无法获得资产。虽然可以运用现值技术法等其它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 但缺乏未来现金流量或者折现率等无法预见的信息, 判断也就带有很大不确定性, 准确性低, 失误率也高, 公允价值就显得不可靠了。
2、公允价值的计量成本过高。
公允价值计量是一项工程量大, 需要不定时更新的工作, 它是动态计量的属性, 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等同于每个时期都必须要及时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 产生最新的数据。除需要专门的计量人员来确定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外, 还需会计人员对账务调整的全面处理, 这种种情况无形之中提高了资产评估以及财务管理的成本, 导致使用成本过高。
3、公允价值计量可实践性弱。
资产离不开交易市场这个基础, 如果缺失了的话就要考虑寻找专业人士综合现行市场的各项要素和影响因素来对其预测、判断, 进行资产评估。又因为评估技术具有太多的不定性, 也没有独立机构专门从事计量研究工作, 各相关数据呈现出数量不足、质量欠缺的现象, 估价技术面临着一大堆的实践难题, 影响到了公允价值的可实践性。
4、容易导致利润操纵。
如上所述, 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 这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 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四、公允价值的展望
公允价值所体现的优点我们是乐见其成的, 而缺点我们应尽量矫正和完善, 最主要的是从法律、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 减少主观性, 增强计量的可靠性。
(一)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 从制度和程序上做到防止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会计准则》, 使无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无法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 为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障。
(二) 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 将每日交易价格公开, 并建立全国联网的价格体系查询平台, 有利于各种价格的查询, 优化市场资产的估价系统, 使各种资产的市价很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同时, 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中的中介、物价等机构应有的监管作用, 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平衡机制, 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造假。
(三) 规范公允价值在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要求, 提高可操作性。加强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及职业判断能力,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为公允价值全面应用提供保障。同时, 加强计量理论研究, 引入先进电子计算机技术, 促进公允价值在操作层面上的推广。
(四) 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取决于交易价格, 换句话说, 交易的可完成性是基于公平交易的基础上。面对公允价值表现出来的弊端, 可以对资产价格因为市场的波动而产生影响及市场价值的变化不在报表上定量反映, 而在报表附注上加以说明。可以这样理解:对会计单位未实现的收益不计量, 对已实现的收益要计量。这样的话, 既保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亦激励会计单位出台合理的相关政策。
公允价值计量是新型计量方法,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状态, 也没有很好地发展。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时间短、应用领域狭窄、经验尚且缺少, 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继续前进。当然要有自己的特色, 不能照搬全抄, 全盘西化, 更不能因一己之利危害到别人, 丢失应有的职业操守。简而言之, 会计计量采取的模式必须立足于实际, 从我国经济市场的国情出发拟定适合我国会计实践的会计计量方法, 让会计最大程度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 研究出合适的公允价值准则, 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新旧对照[S].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叶建木:《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若干问题》[J], 《消费导刊》, 2007 (10)
【关键词】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计量属性 异同
一、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以及财务会计计量两者属性的共同点
(一)两者都是以历史的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
历史的成本能够成为财务会计当中一个非常主要的计量属性,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财务会计的对象所具备的特征:财务会计常常都是属于企业当中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其业绩能够使用货币量化的历史展开认定。历史的成本实际上是在过去交易当中的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所具有的可靠性以及客观性促使其成为了财务会计当中的一个主要的计量属性,且它一般都是应用到交易中或事项出现的时候进行一个初始的认定。
(二)两者都以重置成本作为补充计量属性
在财务会计中,历史成本虽然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运用的过程当中历史成本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还是需要使用一些的一些计量属性进行补充。主要原因是因为会计的信息质量所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相关性。在财务会计中,重置成本通常是被用到盘盈固定资产中的计量。
在税法当中,使用重置成本更注重扣除成本的合理性。在税法当中有两个地方都规定了使用重置成本:在税法当中一个是在对土地方面的增值税展开计算的过程中,土地开发商可以除去旧的房屋或建筑物当中的一些评估的价格,使用重置成本作为可以扣除的成本。如果根据历史成本法对可以扣除的成本进行相关的计算,那么在当前房地产的价格时常发生一些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就不可能正确的计算出应该扣除多少成本。在税法当中的第二个地方就是对盘盈固定资产方面的计算过程当中,以和固定资产相同的重置成本价值作为计税的基础。
二、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和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的不同点
(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在使用历史成本中存在的差异
历史成本在两者中所处的地位存在差异。在历史成本可以确定的状况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使用一些其他的计量属性。在财务会计中,历史成本作为一个相对较传统的计量属性,但对那些金融新兴衍生的工具,就必须将公允价值当作财务会计中最重要计量属性,才符合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进行比较的话,财务会计更注重决策的相关性,而相关性所具备的特征肯定是需要选择和计量对象的决策最具相关的计量属性,这就比较明显的显示出历史成本在财务会计中的地位有所降低,无法和税务会计中一家独大的地位相比较。
(二)公允价值: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间存在的差异
1.在两者中的适用范围不同。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当中相关性最大的计量属性,对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条件也可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此类资产的计税基础仍是使用历史成本。只有在历史成本和当前的市场价格都无法确定时,税务会计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它是被当作补充的计量属性来使用,只局限于资产,不包括负债。
2.使用的目不同,且存在差异。近年来,财务会计由于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以及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不断衍生,很多新的金融工具业务不断出现,它们通常都是属于履行中的合约,尤其是新衍生的金融工具,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无需付出初始的净投资或者初始的净投资也很少,和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负债的转移通常也需要到相关的合约到期或者是履行时才可实现,对此类业务进行核算,就需多次的使用到公允价值。
三、结语
具体到会计的计量属性,不论是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在我们国家,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都基本上趋于成熟,在我们国家企业会计的基本准则中,专门针对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做出了相关的规范,企业只需对其进行正确理解以及认真的执行就可以了;而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就不具备在某个相关的税收法规当中给出的明示,但它在实际中是真实存在的,不可不察、不可不明。
参考文献
[1]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财会月刊》,2008年,第3期第5页.
[2]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会计信息安全一直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手工记账模式下通过借贷记账法、总账明细账核对等方式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会计电算化实行后,这些做法继续保留了下来,并且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制定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的制度。近年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对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信息门户的建立,一卡通系统、企业网银等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连接使原来封闭在局域网内的会计信息暴露在整个互联网上,面临着更多的网络使用、计算机病毒等方面的风险。无现金支付系统、公务卡的推广应用使电算化会计信息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职工个人信息、客户信息等新内容,这些信息以前不属于会计信息的范畴,其安全性尚未受到重视。因此,探讨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及措施,是一件紧迫的工作。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
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主要有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方面的要求。
保密性是指会计信息不被泄露给未授权的用户。传统会计信息的使用权限,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日常会计业务操作、会计管理中都有相应的制度及措施,保证未授权人员不接触需保密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中新增加的会计信息,如用户密码,职工个人信息、客户信息等,由于系统设计时未明确其显示及传播需求,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新增加的相关系统模块不能充分保证这类会计信息的安全。根据政府工作要求,高校每年的部门预算需要公开,预算中有保密性要求的内容也需要提前进行研究,以明确预算公开的内容及范围。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与外网物理隔绝的局域网上运行,互联网上的各种行为均不能窃取会计数据库中的数据。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后,运行于校园网上的预算、查询、报账预约等系统,通过互联网连接使用的企业网银的无现金支付系统、与学校一卡通相联系的身份认证系统、通过互联网连接的网上报税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等所使用的会计数据库均暴露在互联网上,通过数据库密码的设置不能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
许多报表在上报过程中,没有进行加密处理,在互联网上使用明文传递;一些高校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传递的数据中包含着个人信息或其他需要保密的会计信息,也没有进行加密处理,这些数据在互联网上很容易被截获窃取。
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更改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数据完整性的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处于一种完整和未受损害的状态。影响会计信息完整性的主要因素有:设备故障、误码、人为攻击、计算机病毒和会计人员的误操作等。在实际业务中,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区分为当年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及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完整性。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有相应的设计来保证当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但当前会计数据的备份不当亦会影响其完整性。例如做会计数据的日备份,在当天会计业务结束后进行,通常只保留前一天的备份,但发现数据出现错误时,数据备份中已包含了错误,为此可将日备份保留一周,即周一做的日备份覆盖上周一的备份数据,依此类推。各高校实行会计信息化以来,积累了大量电算化会计档案,维护其完整性难度越来越大,也更加重要。
可用性是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可用性一般以系统正常使用时间与整个工作时间之比来度量。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影响会计信息可用性的因素大大增加。无现金支付系统的使用,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与银行网银系统连接,这不仅要求会计信息内网的稳定,还需要内网与外网连接的稳定,而通常作为会计人员很难控制会计内网与互联网连接的畅通以及银行网银的运行时间,这必然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用性。会计信息系统与一卡通系统的连接,同样也由于一卡通系统及两者连接的稳定性,增加了维护会计信息可用性的难度。财务信息门户的可用性体现了会计信息服务的水平,保障财务信息门户服务器的安全稳定、及时更新会计数据、维护用户信息等可以提高其可用性。
二、会计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维护会计信息安全,主要从人员、硬件和软件三个方面进行管理,人员管理是关键,软、硬件管理是基础。
(一)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编写详细的安全性需求,由软件公司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性设计
在进行新的功能模块开发时,除编写功能需求及本模块的安全性需求外,还需要评估新的功能模块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要求明确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但从目前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软件在权限管理方面尚不能达到这一要求。这主要是因为规模较大的高校会计人员多,分工较细,而会计信息系统某些角色的权限较多,致使多个用户使用一个角色进行业务操作,不能准确配置每个用户的权限。例如财务长模块包含的会计业务较为重要,且业务种类多,在各高校一般多人同时使用,并且财务长只能使用一个用户代码登录,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其他一些管理性模块也存在着类似问题。通过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使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及增加身份认证功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增强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即将权限与角色联系起来,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根据应用的需要为不同的岗位创建相应的角色,在系统中根据职务和职责授予相应的角色及权限。这需要以最小特权、责任分离为原则,对现有系统中的权限和角色进行分析和细化,使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权限分配。如将管理员、财务长子系统中日常操作与各种系统设置权限进行规范化,以方便部分功能授权给某一用户。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还需与身份认证系统相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身份认证系统是使用学校一卡通中心提供的人员信息,在会计信息系统通过一卡通或指纹来确认会计人员及办理会计业务的职工、学生身份,并将身份信息录入相关业务的子系统。会计人员不再是凭借会计信息系统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登录,而是通过指纹来确定其身份进行登录及其他授权操作。会计信息系统不再表现为一个个的功能子系统,而是一个个身份与权限组合的子系统。
(二)硬件安全是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的基础
相对于病毒、软件,人们较易忽略硬件对会计信息安全的影响,硬件安全的主要内容是电源、计算机、网络及环境等。电源配置及维护对会计信息系统及会计信息安全至关重要,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一般考虑到停电对会计数据的影响,但突然停电也会对信息系统及会计数据造成损害。不间断电源(ups)是保障会计信息安全的必需设备,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配备方式。“集中式”是用一台较大功率的ups负载所有设备;“分散式”是根据设备的需要分别配备适合的ups。集中供电方式便于管理,布线要求高,可靠性低,成本高;分散供电方式,不便于管理,布线要求低,可靠性高,成本低。采取哪一种供电方案,主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办公场所,集中办公或新搬迁的办公室可以进行布线设计,采用集中式供电方式,而分散的办公室可采用分散式供电方式。
网络是保障会计信息安全的基础。会计局域网虽然只是小型的局域网,但其稳定性对整个会计信息安全有着很大影响。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会计局域网不再是与外界物理隔断的网络,与外网的连接及数据交换也成为影响会计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会计内网与外网通过防火墙连接,而防火墙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日常对防火墙软件的维护是保障会计内网安全的重要一环。会计信息系统与外界的数据交换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安全,为保证数据交换的`安全,会计内网与外界的数据应只能通过一台专用计算机进行,外部数据在专用计算机上检验后才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使用,并且应交换的数据不能通过优盘传递,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三)制定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加强会计信息安全意识
会计信息安全的管理除在软、硬件技术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会计信息安全的保障总的来说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系统安全设计制度、系统使用及维护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会计数据备份制度、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日常操作制度、评估制度、安全审计制度及应急处理制度等。制定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并贯彻执行,将安全责任明确到每一位会计人员,增强会计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人员培训,使会计人员掌握会计信息安全的内容及遭遇安全问题时的处理机制等。为此,在制定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过程中,采取全员参与的方法,激发全体会计员工的积极性,将制定安全办法的过程作为会计信息安全培训的过程,作为提高安全意识的过程,使会计信息安全办法在制定中落实。
(四)建立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保障会计电子档案的安全
会计电子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电子档案管理是会计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会计电子档案管理是目前会计信息化的薄弱环节,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会计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完整性及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保证,这些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认识会计电子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档案保管人员的素质及完善人员配置结构,切实发挥会计电子档案在现代管理中的特殊作用。维护会计电子档案的原始性,是会计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由于操作系统及会计软件的不断升级,会计历年数据进行升级转换后才能使用,而升级后的历年数据失去了会计档案的原始性,必然会造成信息的损失。保持会计电子档案的原始性,是重现会计电子数据的必要条件,是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会计电子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是对会计资料最基本的质量要求,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会计档案,电子档案有更多的不稳定性,容易更改、丢失或遗漏,因此维护会计电子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对会计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摘要]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得突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着重从会计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的环境问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及选用原则的分析出发,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会计;计量方法;选用原则
随着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深入,自20世纪70年代起,环境会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环境会计中矿藏、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物种、工业三废等要素在价值确定上的特殊性,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在环境会计计量的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其计量又是决定环境信息能否通过会计系统得以揭示的关键性环节,亦是环境会计从理论研究走向实务应用的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根据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对环境会计的计量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
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其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
根据会计研究的原则,只要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会计就应对之记录并加以核算和反映。
然而作为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大多经历了自然界千百万年的演变,但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却没有劳动创造的价值和交换中形成的、反映价值的价格,虽有使用价值,却无法计量。
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准确地给环境会计计量对象计量,必须准确把握其以下几个特点。
(一)效用性
从其表象来看,环境会计要素中有许多并不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其价值和价格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但它们对人类却有不可或缺的效用,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如新鲜、干净的空气和水等,人类等生物离开了它们将无法存活,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效用性是指环境资源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人类消费环境资源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二)稀缺性
环境资源的数量虽然极大,但相对于无止境的人类需求来说总是有限的,更何况许多环境资源还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环境资源的供给不可能无限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多,很多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
(三)替代性
在环境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要维持其效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替代物品,使环境资源具有替代性的特点。
(四)非交易性
由于没有完善的环境资源市场机制,很多环境资源是不能够交换的,不能采用市场价,必须借鉴一定的数学方法来加以确定。
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及选用原则
(一)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
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来看,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
如前所述,虽然环境会计要素中有相当部分不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与价格,却对人类有一定的效用。
同时,这种效用性又是与稀缺性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土地是有效用的,在未开垦时本来可以自由使用,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与经济的发展,它却成了稀缺资源,使用必须付出代价。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资源的效用性构成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源泉,而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引进边际概念。
另外,在环境资源价格的确定上可以依据其替代性和非交易性借鉴数学方法加以决定。
从而从根本上奠定环境会计计量方法必须建立在边际价值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包含劳动结晶的环境诸要素,按劳动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计量;对于不是劳动结晶的环境要素,按边际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计量,结合应用会计学的.现有计量方法与环境学的技术评价方法。
(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选用的原则
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决定其计量方法的选用除应遵循会计一般性原则外,还应根据环境会计的特点强调可操作性、可靠性与相关性、重要性与成本效益性等原则。
在计量方法的选用上不能一味地追求精确,而忽视了可操作性。
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懂,又不影响计算准确的方法。
在充分估计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模糊性、主观性等特征对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的基础上,确保环境会计信息必要的可靠性。
三、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
国内外对于会计绩效计量的方法有很多种, 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性也对其计量方法的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借鉴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些计量方法,对其加以归纳总结, 认为环境会计计量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归纳为: 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
(一)直接市场法
所谓直接市场法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引起的,并可以观察和量度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测算,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然后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的一类方法。
主要包括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重置成本法等。
1.生产率变动法。
它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影响的方法。
这种方法把环境质量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其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化。
而价格和产量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并可以测量的。
从而将生产率的变动转由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市场价格来计量。
这样,就可以利用市场价格计算出自然环境资源变化发生的经济损失或实现的经济收益。
如空气污染可能增加机器设备的腐蚀和损坏,从而降低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可以保持甚至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等。
2.人力资本法,又称收入损失法。
即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状况的损害和生产劳动能力的下降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害,同时也可以用减少的这种损害来估量污染治理的收益。
它是用收入的损失去估价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是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根据这一理论,米山在他的论文中对于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到年,由于污染而于年过早死亡的人所损失的劳动力的价值是这样描述的:
式中: Yt- 为预期个人在第年内扣除非人力资本收入的总收入;
PtT-活到第年的概率;
r-为预计到第年有效的社会贴现率。
3.机会成本法。
它是指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用所牺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来估算资源使用的成本的计量方法。
即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和收益。
例如,保护国家公园,禁止砍伐树木的价值,不是直接用保护资源的收益来测量 ,而是用为了保护资源而牺牲的最大的替代选择的价值去测量。
这种方法在实际中使用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比较难以准确测量。
如果最终确定的机会成本不全面,会对最终结果产生较大误差。
4.预防性支出法。
它是指将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做出的预防性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来予以计量的方法。
例如,由于水资源被污染,很多人不得不购买矿泉水作为饮用水,则购买矿泉水的支出就可以用来作为估计人们对水资源污染危害的评价。
5.重置成本法,又称恢复成本法。
该方法是指人们由于环境危害而用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估算消除这一环境危害所带来的效益,以恢复或更新的费用作为污染企业的社会成本的计量方法。
但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市场价格,在此种情况下则不便于运用直接市场法。
(二)替代市场法
按照环境经济学所述,对所衡量的目标不宜采用市场价值时,应该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予以估计和测算。
因此,所谓替代市场法是指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变化的方法,又称间接市场法。
它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有3种形式。
1.资产价值法。
这种方法认为,环境质量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其他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时, 环境质量变化导致的资产价值的变化量就可以作为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或收益。
2.工资差额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环境质量不同情况下的工人的工资差额来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和收益。
3.旅行费用法。
这种方法认为,对于环境质量变化对公园、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的影响,可以使用人们旅行费用的变更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和收益。
尽管替代市场法能够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信息,寻找间接反映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
但是,由于存在着诸多因素对商品、劳务的综合影响,所以,采用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依托一些假设。
譬如资产价值法要在“其他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假设下才能成立;而工资差额法则只将工人的工资数额作为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失未免有些偏颇。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在直接市场法确实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替代市场法。
(三)假想市场法
当环境状况的变化甚至连通过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时,只好靠建立假想市场的方法来解决。
意愿调查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它是指如果找不到环境质量恶化导致的可以观察和量度的结果,就可以通过对有关方面的专家或者是具体的环境资源的使用者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他们的愿望, 或者通过对被评估者进行直接调查,了解被评估者的受偿意愿,然后采用统计等方法对环境资源等资产的价值予以估计和计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得到实际中的第一手资料,能得出最切合实际的结论。
但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且需要耗费大量的调查成本,如果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收益小于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成本,则是得不偿失的。
总之,如何对环境会计诸要素进行计量是环境会计的难题,也是环境会计研究的重点。
以上是笔者结合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借鉴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进行的几点思索,其能否在实践中完善并推广应用,还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李姝.浅谈我国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报告[J].经济问题,,(1).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 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离不开对征税所得的计量。所谓税收计量, 通俗地讲就是计算纳税个体或单位的应纳税额。通过查阅现行税收法规体系, 税收计量由一般计量和与会计计量要素对应的税收计量 (即税务会计计量) 两种类型。
根据我国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 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2号) 的有关规定, 税收一般计量包括查账征收、核定征收和定额征收。税务会计计量主要是企业所涉及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税基×税率, 在我国现行开征的税种中, 税率相对简单, 所以税务会计计量主要是对各种税基的确认和计量。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为各自的目标服务, 目前大多数企业并不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机构, 税务会计并不是要求企业在财务会计的凭证、账簿、报表之外再设一套会计账表, 而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标准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相同的, 在进行纳税申报时直接采用会计计量的金额;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标准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不同的, 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总之, 不论是直接采用会计计量计算应纳税额还是进行有限的纳税调整, 税务会计都需要借助于会计计量, 即应用会计计量属性。
二、税务会计计量属性选择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是现行会计计量属性在税收领域的具体应用, 是不是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都可以用于税务会计计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有哪些可以用, 这涉及税务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有学者认为,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源于税法, 基于对税法的理解和认识, 提炼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有四个, 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和公允价值。并且侧重点是不同的, 税务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 以重置成本、现行市价为补充, 在特定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由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存在过多的争议, 笔者认为, 在没有很好地界定公允价值概念的前提下, 将现行市价与公允价值并列, 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 这种观点是基于我国现行税收法规, 从中提炼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 这也只是我国税务会计计量属性, 并不具有代表性。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所服务的目标不同, 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虽是大势所趋, 但在我国现阶段并未真正分离, 二者目前正处于一种互相依存的混合模式, 即在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环节要体现税法导向, 在会计记录环节则体现二者的“混合”, 税务会计在计量环节则是借助了会计计量属性, 换句话说,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属性在企业税务领域的具体应用, 按此逻辑, 税务会计计量属性是不是不应超越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范畴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第九章介绍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会计计量属性, 其中并没有提到现行市价, 那么现行市价作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合理吗?
其二, 从现行市价与公允价值的定义来看, 如果“现行市价”可以看做是税务会计的计量属性, 那也只是通过“现行市价法”来确定当期计税基础, 即会计计量属性———现行市价在税收中的具体应用, 其定义可以参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规定, “市价 (现行市价) ” (亦称脱手价值) 是指在正常清算的情况下, 销售各该项资产时可望获得的现金数额或其他等值 (葛家澍、林志军, 2001)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解释, “公允价值是指, 在计量当天, 市场参与者在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 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 (也包括非金融资产) 的最佳估计, 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 (葛家澍, 2006) , 当存在活跃市场时, 现行市价成为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为直接的方法, 由此可见, 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已经涵盖了现行市价的定义。现行市价这种计量属性并不存在, 况且, 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并未将“现行市价”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 而是涵盖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内。笔者认为, “现行市价”无须作为独立的税务会计计量属性, 建议将其并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通过前面的论述, 笔者认为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应当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 但它们在具体应用时又不同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
1. 历史成本应用的差异问题。
在税务会计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 “从始至终” (特殊规定除外) 都将采用历史成本;而在财务会计中, 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的资产, 在后续计量中大多会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 进行“修正”。笔者认为,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应结合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各自服务的目标进行讨论。税务会计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纳税信息, 纳税信息首先要保证真实可靠, 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真实和可验证的特性, 被广泛应用于税收计量中, 历史成本之所以具有这一特性, 与计量后账面金额保持不变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历史成本只是反映初始确认的金额, 即进行了初始计量。财务会计称为对外报告会计, 主要是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的, 其目标是给他们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决策有用信息是指能够反映未来现金流量、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显然仅通过初始计量的历史成本信息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 客观上需要对经过初始计量的历史成本信息进行修正, 即进行后续计量, 调整初始账面价值, 同时确认相关损益。
2. 公允价值应用的差异问题。
(1) 适用程度 (深度) 。如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这些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资产, 由于没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 只能选择其他计量属性;而出于计税的需要, 税务会计运用公允价值时只涉及初始计量。因为税法中的计税基础是一种初始确认的概念, 即一项资产在整个寿命期内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产的折旧、摊销而减少, 不需要进行后续计量, 以排除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了提高决策有用性, 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 会计上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后续计量。通过对初始计量信息的重新修正, 所提供的是能够反映价值变动的动态信息, 这些信息能够较好地揭示外界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使会计信息更具备及时性、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这无疑将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然而, 由于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对初始计量后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后续计量, 即对期初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由此加大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2) 使用范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税务会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在没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时, 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资产的计税基础;在资产移出企业时, 为防止税收流失, 采用公允价值确定资产转让所得, 以此为基础计算相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可见, 税务会计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计量资产, 而且计量收入。计量资产时是站在投入的角度, 计量收入时是站在产出的角度。
从目前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看出,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有17个, 所计量的项目中较典型的就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事实证明, 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不仅在于满足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需要一个比历史成本更相关甚至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而且在于有可能把这一计量属性的应用推广到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方面去, 从而彻底改革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会计模式 (葛家澍, 2006) 。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计量资产还是计量负债, 财务会计都是站在投入的角度。
(3) 使用态度。税务会计以遵从税法为基本目标, 更加注重税基计算的准确性与可查核性, 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真实和可验证的特性,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直受到税务会计的青睐。税务会计采用历史成本的前提是经济活动的真实发生, 并且发生的经济活动要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如果经济活动没有历史成本交易记录, 比如在视同销售、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业务中, 历史成本无法取得, 但为了保证对资产的计量以及确保国家税收不流失, 税务会计不得已采用历史成本之外的计量属性, 因此税务会计采用公允价值是消极的、被动的。
相比而言, 财务会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却是积极的、主动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新兴经济活动与事项层出不穷, 特别是金融业务的创新, 产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 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特征的工具等。其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由于无法取得历史成本, 传统会计计量无法对其进行确认。但这些活动对企业的经济资源已经产生了影响。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 在会计报表上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熟悉交易的情况下, 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 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 只要双方同意就会有一个价值, 因而它可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确认与计量, 并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我国, 采用公允价值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计量金融资产, 同时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盖地, 孙雪娇.税务会计计量属性及其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会计研究, 2009;4
[2].葛家澍, 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 2006;9
摘 要 现行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五种计量属性存在一些缺陷、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应该是以历史成木为主,根据需要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反映其他计量属性,其中历史成木属性体现于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中,其他属性体现于会计报表附注;应该增加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在企业内部设立预测、决策或管理会计部门,以提供相关决策信息。
关键词 财务会计 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 会计信息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而把数量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会计计量一般涉及到会计计量的属性和会计计量的单位两个方面。会计计量单位一般有食物、劳动量和货币三种。自复式薄记诞生并在理论上得到总结以后,会计计量就以货币计量为主。关于会计计量的属性则存在较大的争议。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种类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今年来很多计量属性都遭到了质疑,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成为会计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尤其金融危机的出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取舍问题成为利益各方争论的焦点。
这6种计量属性同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分别组合,便构成了12种计量模式。由于各计量要素的性质、着重点、研究角度均不相同,所以由各计量要素组成的计量模式也各有其特点,这就需要会计实务有一个计量模式选择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选择会计计量模式时,应考虑到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会计环境
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环境背景,会计计量理论同样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并且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上所述,计量单位有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之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就因为存在着物价变动这一客观因素。毫无疑问,在物价稳定或者物价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计量单位应该首选名义货币单位,而在物价变动较大的时候,就应考虑用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消除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环境对会计计量的影响,还表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主要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就只能求助于其他计量模式。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向外界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一些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两种,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矛盾性,如何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寻求平衡,就成为选择会计计量模式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之折现值和公允价值这6种计量属性而言,其可靠性依次由强变弱,相关性依次由弱变强,因此,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强调程度不同,也就会选择不同的计量模式。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应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理论上讲,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连续的,根据过去的经济信息能够预测到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技术更新加快,市场瞬息万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已经变弱,会计计量应将注意力从过去转向未来,更多地采用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之折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三、可操作性
会计计量作为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要考虑到计量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会计计量方法在实务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为会计计量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一个反映经济活动的工具,要能为广大会计工作者理解并正确使用,要切实可行。在可操作性方面,以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因数据容易取得,便于检查,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会计方法,并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掌握,因而可操作性最强。相比之下,其他的计量模式因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因素,随意性较大,可操作性就相对较弱。
四、会计计量对象
会计计量对象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会计计量对象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在计量单位相同的情况下,对计量模式的选择也就是对计量属性的选择。在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和现值》中说明:公允价值主要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将企业的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作为公允价值的主要应用对象。因此,对于不同的计量对象应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或者说不同的计量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计量对象。
五、提供信息的成本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提供任何信息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其内容主要有会计成本和误差成本。会计成本就是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所要支出的费用,诸如会计人员工资、会计账表费用等。误差成本是指因所提供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信息使用者错误决策而带来的损失。这两种成本都客观存在,但因会计计量模式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资料数据都是基于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所以会计成本低,而会计人员利用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则需要花费相当成本,增加了报表准备成本。误差成本也同样存在于各种计量模式之中,并与可靠性和相关性具有一定关系。
当然,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并不是只能从上述12种计量模式中选择其一,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多种计量模式并用。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计量单位基本上采用名义货币单位计量,不同计量模式差别主要体现在计量属性的不同:历史成本运用最为广泛,收益采用现行市价,或有事项采用的是可实现净值概念,债务重组则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因此,针对不同经济事项,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选择会计计量模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会计研究.2000.
【浅析会计计量属性】推荐阅读:
会计计量的新属性论文06-12
浅析我国会计监督职能06-03
会计文化建设浅析12-16
浅析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策略研究12-16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05-24
浅析关于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思考01-01
浅析上司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9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11-09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研究的突破与创新12-10
歧义现象浅析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