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新加坡散文随笔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印象新加坡散文随笔(共12篇)

印象新加坡散文随笔 篇1

20**年8月18日,因工作关系我有幸来到新加坡,得以领略这座建在花园中的城市的万千风情。走出樟宜国际机场扑入眼帘的便是道路两旁宽阔的绿化隔离带,和绿荫遮日、爬满藤蔓的大树。一路上高大雄伟的雨豆树接毗邻茨、枝繁叶茂,抬头仰望只见缕缕阳光透过蔽天的绿荫洒在地上。间杂点缀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把赤道附近城市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绿意盎然的景观渗透在新加坡每一条街道。

漫步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城市绿化给人呈现的是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由不同树种混搭形成的自然生态随处可见,草地、灌木、乔木交相辉映、层次丰富。树木、草坪很少有刻意修剪的痕迹,更不见有人工雕饰成几何形状的,只要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就任生命自由舒展。整个城市空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丰润,自然的生态环境,满足了都市人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居住、生活、工作等等的一切都于梦幻般的雨林交合融汇。空气中弥漫着揉合着芳草气息的清香,耳边若有若无地飘来翠鸟的鸣唱。仿佛置身于郊野山林之间。

据随行的余汉南先生介绍,这自然的生态美并非上天的恩赐,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早在六十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建设过程中成功地处理了城市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用鲜花、绿树、藤厥创造了凉爽、洁净的花园之城----新加坡。

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国家,马来人是本土的原住民,现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菲律宾人、孟加拉人和巴基斯坦人为主,其中华人超过总人口的.78%。多元化的民族构成,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因此在新加坡,红砖碧瓦的关公堂、雕梁画栋的孔庙、尖顶的歌特式教堂、带有神秘造像的印度寺,多彩的建筑文化交相辉映,彰显着新加坡多民族和睦共处,和谐发展的城市活力。

除宗教建筑外,受制于狭隘的国土面积,新加坡的建筑主要以高层为主,其标志性的国际化建筑大多集中在新加坡河畔的中央商务区,其中以金沙大酒店;来福士大厦;金融中心最具代表性。一座座设计新颖,气势恢宏的建筑,形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和晶钻般的轮廓线。美不胜收,无法不让人惊叹。

回头看新加坡的民用建筑 更是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这类建筑的特点在于就是底层架空,形成开发空间,这样做从功能、环境和景观效果看,一方面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将这个空间立体绿化后,人们不但可以防晒、避雨还可以在里面休闲运动。另一方面可以使庭院和周围的建筑空间形成互动。充分让建筑和自然环境交错融合。提供了一个舒适美好的生活氛围。

另外在新加坡凡是有山的地方,道路、建筑都是依山就势,保持山景的完整。这样的立体布局配合山坡地高大的加勒比海红杉,使错落在山地间的别墅、酒店、学校居闹市而不知喧嚣,也常常给游客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临水的东海岸及新加坡河两岸的建筑,尤其是住宅,都拥有大片的休闲公园和亲水设施。

印象新加坡散文随笔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加坡,办学,思考

曾有幸随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组织的管理干部研修班赴新加坡考察学习, 虽然行程短暂, 但是收获颇丰, 至今难忘。纵观新加坡的发展史, 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亚洲经济强国, 得力于教育, 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发掘人力资源, 培养大量世界级的一流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 职业教育大众化, 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是其成功之所在。在此, 本人将在新加坡的学习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新加坡高职教育的印象

(一)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职教育

新加坡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之初便注重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其发展。

1、健全组织机构, 不断完善和改进领导体系

新加坡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建立了一系列专门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政府机构, 如成人教育促进局、国家生产力局等, 而针对高职教育也有专门指导和管理机构—工艺教育学院, 并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各领导机构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2、设立技能发展基金, 确保高职教育的发展

经费是教育启动、发展的关键。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投入, 除每年由国家拨款外, 还制定了一项政策——设立技能发展基金。这项基金的设立, 既可使广大职工有可能得到提高技能水平的训练机会, 以提高工资待遇;又促使雇主重视对低技能职工的培训, 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政府投资及其独特的集资, 有效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3、加强立法建设, 发展技术标准和证书制度

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强化职业技术教育, 使“先培训, 后就业, 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在新加坡所有技术经考核得到生产力局的承认、监察, 可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有职业证书者方可谋求职业。与此同时, 政府还实行鼓励政策, 把职业技术等级与待遇挂钩, 把获得一级技工证书认定为大学毕业水平。这些措施为每个新加坡人提供了获得教育及职业训练的发展机会, 使高职教育颇具吸引力。

(二) 建立高职教育体系, 注重高职与普高的衔接

通过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新加坡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交桥”式的高职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另外, 新加坡政府为使这种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的高职教育体系能有效地运作, 还在文凭与证书制度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政府规定某些证书与学历等同, 这种制度打破了门户之见, 有效地促进了新加坡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 实施双元制高职, 推行产学结合

双元制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新加坡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非常重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 同时, 他们也认识到了国情的不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 创建了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是从“模拟”到“模仿”最终“融合”而来, 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实现融合。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 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 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 的基础上设立的。

“教学工厂”所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多元技巧之人力资源, 这一培养目标正切合了新加坡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此目标, “教学工厂”的教学计划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制定, 强调实用性。在课程的安排上, 主要为基础课、专业课、应用性课程和工业项目设计。其中工业项目设计的学习内容可由学校统一承揽, 也可以由学生自选课题, 但都必须是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际生产学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项目的科技含量要达到一定水平, 具备一定难度, 但可在训练期间完成。

“教学工厂”这一新加坡式的双元制, 使其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焕然一新, 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所需毫无差距甚至超前, 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另外, 它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得到了企业的认同和支持, 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四) 注重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高职教育

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注重采取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培训, 除了专门的高职技术教育机构外, 还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官方设立的培训机构和训练中心

新加坡除正规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外, 还通过官方设立的培训机构和训练中心, 开展系统性的职业技术培训。此外, 各级政府还成立了成人教育促进局, 专门负责成人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

2. 正规大学的职业技术培训部

新加坡的正规大学, 如国立新加坡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等高校分别设立职业技术培训部, 专门负责组织各种职业技能训练, 并根据政府训练计划培训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技师人员。

3. 政府和企业或行业协会合办的技术培训

除政府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外, 新加坡政府还与企业或行业协会合办职业技术培训, 其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分担。

4. 海外培训

新加坡在职教中实施“海外训练计划”, 选派一定数量的人员到国外实习、进修, 接受高级培训, 对出国实习、进修的人员, 政府提供旅费和生活补助。

5. 国际联合培训

新加坡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联合举办各种培训中心, 培训国际一流的高级职员、技术人员和技工。此外, 还与工业发达国家合办职业训练中心, 借助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专家培养本国尚缺乏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 灵活设置和调整高职课程

新加坡建国40多年来, 随着外资的涌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需求不断提高。因此, 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注重根据经济发展需要, 灵活安排和设置课程。一方面, 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追随产业结构的升级, 及时调整教育训练的重点方向, 对原有课程进行现代化改革, 瞄准世界前沿课程的研究, 使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 并奋力抢占制高点, 如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等。另一方面, 新加坡各高职机构还根据新投资的国际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要求, 超前抓好培训发展课程。培训发展课程的种类有: (1) 专业技能开发课程, 主要应付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 企业特制课程, 这是依照个别企业需求, “量身定制”; (3) 在职人员技术再训练计划, 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更新课程, 为他们作好工作准备; (4) 高级文凭课程, 主要是满足工商企业大力培训人才的需求, 为在职人士提供进修的机会, 满足多方面的学习需求等。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思考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年多的发展,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 与先进国家的高职教育相比, 我们还存在相当差距, 如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质量保障体系、办学机制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当前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就是旨在通过提高示范院校的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 达到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目的。面对机遇与挑战, 高职院校自身该如何应对?“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纵观国外先进办学思想, 我们可以有所思悟, 可以少走弯路。

(一) 高职院校办学要争创特色品牌

谈新加坡高职教育, 人们离不开南洋理工学院, 不能不说“教学工厂”, 足可见特色品牌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淀而成的, 是学校整体教育思想的折射, 是教育理念物化的象征, 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集中体现。因此, 学校在特色建设中要结合实际, 挖掘潜力, 标新立异, 彰显个性。首先, 在办学理念上要创新, 打破传统僵化的思想体系, 敢于改革求新, 这是特色办学的基础。其次, 在发展定位上要求真, 既不能好高骛远, 也不能太过谨小慎微, 这是特色办学的保障。第三, 在专业建设上要务实, 紧紧依托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 要具备超前意识, 这是特色办学的生命。高职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 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有所不为换取大有作为, 凝聚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 办出自己的特色, 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 人强我新, 创出自己的品牌效应。

(二) 高职院校办学要强化内涵建设

从新加坡高职教育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 政府重视加强投入固然重要, 但学院发展更离不开自身努力。因此, 高职院校要实施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重内涵建设。

首先, 要紧抓教学质量关。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真正依托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按照企业和行业的要求建立课程体系, 按照岗位标准 (行业标准) 建立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取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或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等教学方法, 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或网上教学等教学手段, 培养高质量的“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要重视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监督控制作用, 确保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督导有力。

其次, 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业, 教师为本”, 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必须拥有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有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自我培训、企业行业引进或外聘兼职等手段, 尽快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另外, 学校还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与统筹安排, 并建立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壮大的引导机制。

第三,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要素中, 除了教师的数量与水平之外, 主要是校内外实训基地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因为只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或真实的工作环境, 才能让学生在实习训练中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工作, 可通过建立职业氛围较浓的“仿真”实验室, 创办灵活多样的“全真”实体公司, 以达到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技术的目的。另外, 可以校企共赢的合作方式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以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 高职院校办学要注重灵活多变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兴旺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竞争势必日益加剧, 因此, 高职院校办学要注重灵活多变。第一, 可采取订单培养式的校企合作办学, 这样既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又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更可得到企业的赞助, 解决部分办学资金问题。第二, 多与国外知名对口大学交流, 拓展国外合作办学渠道, 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 扩大学校办学的知名度。第三, 面向地方经济, 服务地方企业, 开展各种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对地方企业的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特殊需求培训, 还可为地方社会进行下岗再就业培训等,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使学校与地方融为一体, 使学校成为地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而获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

三、结束语

目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人才。因此, 高职教育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形势, 高职院校要抓住发展机遇, 以特色去办学、以内涵求生存、以多样谋扩展, 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中国.新加坡的成人职业技术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23, 57-58.

[2]尹玉珍.我国与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几点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 1, 155-156[J].

[3]贺修炎.刍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特色创建[J].江苏高教.2007, 4, 127-129[J].

新加坡游学印象 篇3

在新加坡德明中学的校园里,我被干干净净的校园环境所折服。路上见不到垃圾纸屑,甚至连“灰尘”也很难见到。路面是干净的,花坛的围栏短墙也是干净的,教学大楼的内墙外墙扶手玻璃也是干净的。特别是雨过天晴之后,校园里的天、地、人、物、空气更是干净得让人陶醉。干净的校园环境,塑造了新加坡师生人人爱美爱干净的心灵。在这干净的环境里,我这个向来比较邋遢的人变得极为“敏感”——我总是怕自己的鞋子或衣服上沾了一点点儿污物,会与这干净的校园环境不相称而心生尴尬。所以我在新加坡总是要细心检查自己的衣装,总是很勤快地洗衣服,唯有干干净净,才能换个“心安理得”。干干净净的环境,是最好的“教育环境”,这环境会对邋遢者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让任何一个不爱干净不爱美丽的人在这里都会感到心有惭愧。

每天早晨,新加坡的学校都要进行升旗仪式,学生们面对国旗,手捂胸口,一起吟诵新加坡国民公约——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却又是一个“大国”。因为新加坡民族多,信仰多,移民多,语言多,文化多。440万人口的新加坡,有华人,有马来西亚人,有印度人,有土著人,还有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新移民。这么多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一起,按说很容易产生“冲突”的。可是在新加坡你能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却很难遇到因差异和不同带来的“冲突”。欧洲人、亚洲人、美洲人、土著人大家都是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完全是一派“五湖四海皆兄弟”的和谐景象。因为大家和谐共处,所以新加坡的生活就显得多彩、温暖、安全、平静、适宜,这让新加坡成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的学校教育变成了一个熔炉,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熔成了同一个信念“包容共创和谐”——教育是兴国安邦之大计,新加坡人“最懂”这一原则。

新加坡的好多中小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偶像就是李光耀。只有69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岛国,自1965年独立以后,为什么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强国,被冠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称号?因为新加坡出了个政治能人李光耀。李光耀以兼纳东西方文化之长的眼光,以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治国才略,把一个弹丸之地发展成了一颗璀璨的经济明珠,其魄力和功绩深得新加坡人的崇敬,新加坡人称其为建国之父。当然,也有一些人会对李光耀怀有“异见”,称其“专制”。有一天,我在德明中学的花园里遇到一群学生分成两派辩论,一派是李光耀的“粉丝”,另一派则是“反对派”。他们辩论的问题:李光耀是不是一个专制者?反对派言之凿凿,举出了很多李光耀专制的例证。“挺李派”几乎就要大败。一同学在听完了“反对派”的所有发言之后,缓缓地说:如果李光耀是一专制者,那么你根本无法在公共场合说出这么多抹黑李光耀的言语。此话一出,“反对派”哑然——新加坡政治开明,校园内师生的政治思维活跃,关心政治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平常小事。新加坡的学生既读圣贤书,也闻窗外事。

新加坡非常重视文化传承与交流,所以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会展。这些会展有的是国际性的,有的是地域性的,有的干脆就由学校来承办。因为会展繁多,所以新加坡可称为“会展之都”。德明中学就承办过很多会展,诸如服饰、宗教、历史等等会展样样都有。也有富有中国特色的书法、中国画、篆刻等等会展。还有建筑艺术、工业新工艺之类的带有鲜明时代技术成果特色的会展。德明中学承办的会展不但让人大饱眼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会展能结识更多的朋友。会展成为新加坡联系世界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新加坡的学生和世界融合在了一起,他们的朋友遍天下,目光长远。新加坡人得到世界的尊重,其学校参与的“会展之力”不可小看。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印象阳朔烟雨漓江散文随笔 篇4

若生命是一场未知的旅行、希望文字和影像能让旅途中的每一处风景定格成永恒!若生命是一场虔诚的修行、希望途中的山水能够净化浮躁的心灵!

——题记

四月的阳朔,似春如夏,晴雨只在转瞬。即使大雨滂沱依然暖和。

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只听人说阳朔是个适合一个人静心养性的地方,便毫不犹豫的欣然成行,心怀期待,即日启程!旅行于我而言从不在乎目的地在那里会有什么奇观异景,只在乎前往的过程和心境!

初到阳朔,印象颇深!感叹于这里的青山绿水,云淡天高!惊讶于天地自然的灵气、自然这位大师是何等的神奇,泼墨山水、肆意而为 ,只为呈现一幅随性淡然的作品。高高的月亮山、神秘的图腾古道、百年的大榕树、神奇的聚龙潭、繁华的西街口……虽怀着好奇之心一一游历,却觉得均不是自己心之所向往,略为失望。

阳朔最后一日、大雨。夜半、蚊虫猖狂扰我清梦、雨水滴答、不仅回声颇大还放肆的穿窗而入,一夜不曾好眠,原本预定了八点半漓江竹筏游的票,犹豫再三还是冒着大雨出发了,她们说、应该觉得幸运、赶上了雨天、正好欣赏一次烟雨漓江的美景。雨、不曾有停歇的意思、却丝毫不影响游人们前往的兴致。买了简易的雨衣,登上竹筏,开始了雨中漓江行。烟雾缭绕、青山隐约,碧波荡漾、竹筏在水中穿行,青山在眼前平移、静观山水变换,时景交替,竟沉默不想言语,说不出是什么心情。难道在这烟雨漓江,置身雨雾蒙蒙、心也跟着迷茫。或许有些行程只为圆自己好奇的梦,以为能够逃离世俗,却终究困在其中;尘世茫茫,若心有旁物那里还有净土?

曾经多么渴望一次遥远的旅行,渴望陌生的城市能够淡化所有的伤悲,行走的过程可以让往事时移世易,陌生的人群会让一切人事变得简单纯粹。走了一圈才发现,所有的情结都在心里,若心不愿释怀,再美的风景也只入眼终究难以入心。

一程山水一场梦,一帘烟雨一朦胧。相较于旅途的风景我更在意当时的`心境,多希望文字可以让一切永恒,定格美景、穿透心灵;可每每提笔,除了感伤,欲诉无语!

若人生是一场虔诚的修行,我的信仰又在那里?多想四处流浪,不再驻足流连任何繁华,许多故事,往往始于浮华、终于华殇。多少人一念执着,一生牵绊,几世轮回几世殇。

山水阳朔,风情西街;青石板、乌衣巷、来来往往人群中,吵吵闹闹的街市上,谁在憧憬美丽的风景,谁在诉说幽怨的过往,谁在期许下一场唯美的邂逅,又有谁在回忆往事,伤情别离?热闹的人群,不是所有的笑声都发自内心,不是所有的邂逅都能完美!有人庆幸终于在对的时间相遇哪个对的人,亦有人遗憾哪个对的人偏偏在错误的时间相遇。人生若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下一站谁知道会在那里、会和谁结伴而行,又会在哪一站无奈分离?无端空留遗憾、满怀眷恋,最后连一句问候也不知道该以什么身份!

若人生真是一场旅行,可否让我放慢脚步,多一刻好好享受自己喜欢的风景;若人生真是一场修行,可否给我一个信仰、几方净土,超越七情。我是多么偏执却又懦弱的人,固执的坚持不该的坚持,却又轻易的放弃不该的放弃!

冬雪印象散文 篇5

我曾拼命的渴求一种自然的气质,那是一种生命的豁达,一种真实的美丽,一种秀逸的洒脱,一种取舍的睿智,一种泰然的心境。我祈望面对一切时,淡然自得,从容处之;在喧嚣中,恪守着一份宁静;在纷扰中,静候着一念的执着,努力的淡化一切;可到头来还是无法停止那些庸人自扰的烦躁,心里那一抹浅浅的伤痛,不知是漂泊,还是归属,总觉得优柔又心疼……

窗外闪烁的灯盏灼痛了我忧郁的眼睑,我只有静静的感受这份孤寂的惬意,唯恐唐突的笔墨殇了信笺,摊开烦乱的心序,不知谁的等待落寞了谁的忧伤,谁的眼泪氤氲了谁的期望。

追溯到初始的梦魇,那个无法凌驾于轮回的梦正在悄然的苏醒,早已不知,沉默了多久,遗忘了多少,却还是在牵强的守候!

过年印象散文[精选] 篇6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小学,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临近腊月的天气是嘎巴嘎巴的冷,铺天盖地的大雪隔三差五就会从天上飘然而落,古人云:“燕山雪花大如席”,未免有夸张的成分,北方的雪确是真实的,小时候路边的积雪覆盖着田野终年不化有目共睹,不像近些年受暖冬的影响,一年难得下上一场大雪,现在北方下场大雪都成了稀罕事,人们为了寻找雪地的快乐,只有人工建造滑雪场了。小时候的人抗冻,数九寒天,我和小伙伴在冰天雪地打雪仗,在大自然这个天然滑雪场玩起来就是一天,也不知道冷,每天的疯玩也锻炼出我今天的好身板。进入腊月最大的盼望就是过年,过年不光有压岁钱,还有新衣服穿,这可是我心里每天都在盼望的事。腊月里家家户户都要抓紧时间到市场采买年货,肩扛手提蚂蚁搬家一样往家里运送着好不容易买到的食物,大街上零星响起的鞭炮,仿佛在催促着人们加紧置办年货,要过年啦,空气中我们已经嗅到了年的味道。

记忆中,父母永远都是那么忙,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一大早,父母就让我们几个孩子起床,把被子抱到院子里,屋里的家具搬出去,父母开始打扫房间,进行卫生大扫除,那时候我家住的是家属院的平房,打扫卫生非常费事,东西两间正房各有一铺火炕,中间是堂屋,还有一间小厨房,由于常年烧炕取暖,烧炉子做饭,房间被烟熏的黑洞洞的,墙角挂满了蜘蛛网,父母用笤帚清扫房间后,还要把所有房间都要重新用白灰水进行粉刷,一忙就是一天。我那时虽是小学生,看到父母粉刷房间很辛苦,也知道为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了,天气寒冷,我的小手冻得通红,母亲心疼,让我少干点,我不肯,仍然高高兴兴的帮着父母干些简单的家务活,为的是让父母少受点累。

过年置办年货是各家各户的一项重要内容,那时候物资匮乏,买食品都要凭票供应,不像现在人们到超市随便购买商品就像不花钱似的,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验当时人们的困难生活。就拿买花生来说吧,现在市场上花生、瓜子满大街都有卖的,甜的、咸的、水煮的品种齐全随便挑。我小的时候可没有这个条件,粮店要在春节前几天贴出通知,大概意思是“今天晚七点粮店供应春节花生,非农业户口凭票购买,每人半斤”。看到通知的人们互相转告着通知内容,消息传得比风刮的还要快,天还没黑,黑压压的人群已经挤满粮店前面的空地,各家的男主人在窗口前拥挤争抢着购买花生,老婆紧抓着孩子的手远远观望不敢上前,怕被拥挤的人流挤坏了孩子。每年春节供应副食品,人们为口吃的都会大打出手,“民以食为天”在当时食品匮乏的年代,“吃”是人们最根本的需求,如果大过年的你家里连个花生、瓜子都没有买到,面对拜年的亲朋好友你的颜面何在?你还会饿着肚子夸健康,打肿脸充胖子,大谈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吗?缺吃少穿是那个时代的烙印,生活在今天的幸福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

都说五谷杂粮养人,我生长的那个年代仅凭粮食本供应的几种粮食,营养是远远不够我生长的速度,感谢我的父亲,他有一身好手艺,能为我们挣些好吃食,想是小时候我没有挨到饿,身体发育的比较好,现在岁数大了,每天的减肥让我很发愁。父亲祖上传有一手正骨,针灸的好手艺,业余时间经常给人无偿看病,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大人忙着上班,孩子在家没人照顾,经常有淘气的孩子被打折胳膊摔断腿,家长急急忙忙带着孩子来诊治,父亲是个热心人,对上门求诊的人有求必应,从不收费。那时候人心醇厚讲感情,每到过年时,这些治过病的乡亲就会从乡下带些自家的农副产品送到家里表示感谢,送给父亲的煎饼、粘豆包、烙糕、冻豆腐等平时难以见到的农产品经常会堆满堂屋,父亲用两口大缸装好这些食品,放在院子里妥善保存,够我们家人吃到正月开春。

春节当天,全家人都会早早起床,我穿上母亲给我缝制的新衣裳,心里充满了过年的喜悦。早饭后,母亲忙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灶间的大锅上煮着大块的猪肉,咕嘟咕嘟的肉香味弥漫在空气中,馋的我多次扒头向灶间张望,看肉煮熟了没有。父亲贴春联、年画,我每年都刷好浆糊,帮着父亲把房间、院子大门的对联贴好,在房间把《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年画贴得端端正正,每个房间都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太阳还没落山,大街上的鞭炮已经此起彼伏的响起。听到母亲的吩咐,我急忙点响早就准备好的鞭炮,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席了。丰盛的年夜饭,现在想起来我还垂涎欲滴,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味佳肴炖肘子、红烧扣肉、小鸡炖蘑菇摆满了饭桌,压轴的酸菜火锅火爆登场,成为我们的抢手菜,年夜饭吃的香啊,全家人围着饭桌挤的满满的,欢声笑语始终不断,尤其是远在宁夏的大哥一家,只有过年才能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过除夕,看着热热闹闹的一家人,父母高兴的眉梢嘴角都带着笑容,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年夜饭吃过后,我跑到街上和小伙伴燃放鞭炮欢度除夕,父母还要包饺子守岁。平时一贯节俭过日子的母亲把房间的电灯都打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房间院子的每个角落,母亲说,过年就要亮亮堂堂的,来年日子才好过。每年父母都要求我们几个孩子守岁,午夜12点吃过新年的饺子才让我们去睡觉,长大后,我才知道父母让我们守岁是期盼我们早日长大成人,生活圆满。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走向富强,上世纪老百姓春节凭票购买商品的年代永远成为了过去,现在的春节市场物品极为丰富,老百姓可以在大型超市随意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求,再也不用为购买年货辛苦奔波。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现在我对过年看的很淡,儿时对过年的盼望已经成为脑海深处的记忆,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大丰富,老百姓就像生活在蜜罐里每天都像在过节。

青岛印象经典散文 篇7

的夏季,利用孩子暑假的机会,实现了她多年的一个愿望——看大海!第一次远行、第一次坐高铁。

因时间比较充裕,我们没去北戴河,而选择了稍远点的地方——青岛。北京至青岛乘高铁只需五个小时就到了,这也是铁路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青岛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度假胜地,位于山东半岛南端,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气候就不敢说宜人了,这个季节,阴天闷热,晴天暴晒,室内潮湿,没有舒服的地方,也许只有泡在大海里才会感觉好些。踏上这块土地,各式的别墅高低错落,令人目不暇接,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大海了,青岛三面环海,风景独特,把“山、海、城”完美的结合于一体。

青岛给我的感性印象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红瓦、绿地、碧海、蓝天。下车后,去的第一个景点一定是栈桥,它与车站相邻。栈桥是公认的青岛象征,位于市南青岛湾中,北端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直线相接,由海岸伸入海。

石老人浴场是青岛最大的.浴场之一,位于崂山区海尔路南端,全长达3公里。这里距我们住所较远,乘车约一小时,该浴场环境远胜于栈桥浴场,开阔的沙滩,柔软的细沙,碧蓝的海水,游人密度也不是很高,只因风浪较大,对于我一个不擅泳者,也只能去踩踩海水了,站在海边,看着大海也是蛮享受的。照片还是少不了要拍一些,好与朋友们分享。从石老人出来去了五四广场,这里是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北依市政府大楼,南临浮山湾,占地十万平方米,由市政厅广场、中心广场、海滨公园三部分组成,其间雕塑荟萃、喷泉吐玉、松柏苍郁、花草争芳,气势恢宏,典雅壮美。其标志性红色雕塑“五月的风”尤其吸引眼球。海边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顶端,时常被笼罩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这也是海滨城市独有的景色吧。

来到海滨城市一定要吃海鲜了,饭店里的都比较贵,买来找人加工就便宜许多。蛤蜊、海虹、牡蛎、扇贝、鲜虾、海鱼...一应俱全,贝类的3斤就能买一盆,我们足吃了两顿就让我吃够了,青岛、崂山啤酒也是必须要喝的,清凉爽口,口感不错。海星是很漂亮的一种海洋动物,它能吃吗?在海边散步时,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吃海星,海边的烧烤摊上有卖的,只是蒸熟就可以吃了,剥开海星里面都是深灰色的颗粒,大小比鱼籽略大一些。没有吃过当然要尝尝了,味道还好。所谓的鲍鱼串就不要尝了,180元一串,还是假的,市场里活的鲍鱼也不过6元一只,奸商和骗子无处不在,要当心了,免得上当破坏了心情。

去崂山要拿出一天的时间了,自己去路途又不熟,还是报个团一起去吧。崂山地处青岛市东部,三面环海,一面靠陆,是中国大陆万里海岸线上的最高峰,自古就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是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主峰“巨峰”险峻高耸,海拔1132.7米,巨峰游览区以山海、天象、山林、奇峰、怪石、人文胜景,构成了雄伟壮观,离奇多变的美丽风光。在当地流传一句古语:“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为国家五A级风景区,是座石头山,它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山无棱”,每一块石头都是圆滑的,这些石头不知在海底冲击了多少万年,由于地壳的变化,才浮出海面,所以都没有棱角。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虽乐山、乐水,却算不上仁者、智者。崂山并不秀美,只是慕名而去,乘坐巨峰索道不能到达山顶,再往上就要自行攀爬了。因天气炎热,体力不支,只到了离门,便爬不动了。倒是孩子仍然兴致勃勃不觉得累。山上还有许多景点也不能亲眼目睹了,留下些许遗憾。

古城印象写景散文 篇8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地,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它寄托了我们的追求;它是心之故乡,也是梦的向往。或为那独特的文化,或为那悠久的历史,或为那心中的信仰,或为一个曾经的诺言,我们竭尽全力,不畏艰难险阻,只有一个目的:在有生之年,踏上那片土地,感受那里的气息,领略那里的魅力。

对我而言,心中也有这样一个圣地。它就是有着南诏遗城,大理故都之称的大理古城。说来也有意思,初识大理,并不是源于某本旅游杂志,而是金老名作《天龙八部》。剧中,我知道了在彩云南国的某个角落,有一座古城。自此,心中便萌生了一游古城的念头,挥之不去。

七月,一年最热时节已过,但在故乡,依然骄阳似火。带着火一般的热情,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只身来到新客运站。匆匆购得车票,一看是下午两点的车。离发车还有二十分钟,我于候车大厅寻得一座位,静坐等候。

两点,准时发车。当人们埋头大睡时,我却在欣赏沿途的风景。虽第一次去大理,但是先前我已知晓,此次大理之行第一站将是下关城,然后由下关城转大理。

高快在杭瑞高速上疾驶了三小时后,抵达下关。取包出站,我迷茫了:该到哪儿乘车呢?似乎是看到了我的迷茫,一些貌似司机的人朝我走来,叫我搭他们的车。说实话,像这样招徕生意的人,故乡还真不少,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乱收费呢,所以我只是谢绝。从车站售票员那里得知,车站就有发往古城的车,喜不自禁。

出门右转便是中巴车的始发地,一上车就出发了。中巴车一路向东北,渐渐远离了下关城区。郊外,公路两旁是漂亮的农家小宅,与小楼相印成趣的是水稻田和玉米地。水稻一片青绿,玉米却已抽穗。单看着早熟玉米,就知这片土地的不一般故乡玉米抽穗还要一个月。

二十分钟的车程不远,很快就可以看到高耸的城墙和高大的.城门了。远见,城门上书有行书二字——博爱。大爱当及众生,博爱,一个不错的名字,难怪这里游人如织。

城门口下车,手握像素不高的手机拍照留念。城墙由一尺见方的青石砌成,显得庄严,肃穆,给人以帝王之都的霸气。墙外事一排柏树,我对植物的了解甚少,说不出具体是哪种,姑且称其为柏树吧。

入得城来,主街为青石板铺就的大道。石板表面布满光滑印记,已有无数双脚从上面踏过。石板以它特殊的容颜来讲述古城的沧桑。街道两旁各种小店鳞次栉比,古董玉石,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小店没有高大明亮的橱窗,也没有彩灯装饰的招牌。商品优雅地摆放在木制柜台上,招牌不过是块横木以楷书书以XX店。而供人住宿的旅馆,依然沿用客栈这一称呼。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往来行人不紧不慢;三三两两,也有单独出行的比如我。还有人推着自行车,车是古董级别的,装有小铃,前有行人时,耐心的车主会按铃,而不是大城市里汽车那刺耳的鸣笛,缓缓前行。

逛街的兴致来了,而天色却在变暗,住的地方还没着落呢。行至一街,两旁植有青柳,沿街,我听到流水之声。印象之中,只有丽江古城内才有溪流。此时听到,不禁一惊。循水声而去,我见一燕居客栈。木制大门不高,以扇半开,另一挂以木牌,写有燕居客栈。自语道:不用找了,就是这了。

入院,但见花草无数,梅,兰,竹,菊,金桂,青松错落有至。院子不大,花草栽植有序,丝毫不显拥挤。

见我,主人招呼我进屋坐。我自我介绍,点明来意,登记取得钥匙,主人带我看了房间。闲聊时,主人想我介绍了古城值得一去的苍山,洋人街,洱海,以及来时的博爱街。

洗漱完毕,打个电话给家人报平安之后,我匆匆睡去,得为明天出游养精蓄锐。

第二天,终其一天漫步古城领略,古城的沧桑悠久;参观洋人街,感受它的保罗万象;畅游洱海之畔,任心灵自由翱翔。

暮归,作《满江红》以记之:

故国神游,雄关道,步履悠悠。溪行处,水车轻转,娇柳如绸。燕居虽狭藏天地,古城既辽纳九州。莫辜负,自由少年身,且行游。青石街,古牌楼。

碧水间,小龙舟。愿乘风,览尽南国山水。霞光晚照惊丛雀,海波稍平落沙鸥。待从头,重走滇南道、携挚友。

初冬印象散文 篇9

天空阴沉着,浓云堆积着苍茫,给这个初冬的城市增加着寒冷。似乎有一场雨要来,风肆虐着把叶子撕成碎片随处飘撒。

街头因了寒冷比往日空旷了许多,马路上修路的市政建设还在没完没了,十字路口公交司机与的哥为各自的交通规则指责漫骂,甚至吐沫飞溅,后边滞留的车辆使劲的按着喇叭,道路清洁工站在垃圾桶旁袖着手张望着他早已司空见惯的风景,神情麻木。

五金店的老板,坐在拥塞的柜台后无可奈何的打着呵欠。饭店的厨师穿着制服在店门口和店员打起了羽毛球。修理自行车的男子,手里拿着皮带反复抽打着身背书包的儿子,孩子的哭声随着父亲的`抽打一声接一声,很凄厉和寒心。

网吧外的自行车凌乱的摆放着,有的倒在地上,里边上演着虚拟的真真假假和网游的打打杀杀,在这个虚幻的世界满足着并不满足的心灵世界。洗头房的小姐袒露着雪白的胸部站在玻璃门里,用苍白的欲望诱惑着路上满是欲望的人。

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戴着毛线编织的帽子和不太厚的线手套,甩着臂膀向后走,时刻锻炼着自己的坚强,形色匆匆。一只不太显眼的白色宠物狗,追随着主人的脚步,欢快的跑着,细看两条瘫了的后腿脱在后边,下身由主人安装了两个滑轮,代替了两条腿。

家乐福购物中心的人络绎不绝,门前的一大片空地上,围了一圈人,三个残疾人在演唱,一块大红布上边写着:“自强演唱组”。旁边一个爱心捐款箱,时不时路过的好心人往捐款箱里投着硬币,家人为了教育小孩,怂恿着孩子去捐钱。

三人中主操是个盲人,戴着墨镜,娴熟的操作着跟前的电子琴,不时的调节着音量和节奏,有时对着话筒自弹自唱一首,他是唱得最好的,音律把握的很准,弹琴的手法自然娴熟,神情和演唱很投入,演唱水平绝不亚于专业的歌手,长相有点酷似星光大道上出名的杨光。左边的那个人下肢完全从胯部以下截除,靠双手支地运动着身躯,接触地面的地方固定一块钢板,双手各执一块下边也是钢板的手柄。右边的那个女的坐在轮椅上,看来下肢也是瘫痪的。

家乐福里走出一位身材高大的保安,先对轮椅上那女的耳语几句,女的面露难色。看来保安不让他们在这里唱,恐影响他们生意。演唱停了,三个人一直在祈求再唱一小时,保安的态度很坚决,他们僵持着。一位十三四岁的女学生带着激愤上前同保安理论,围观的群众也都在指责保安没人性,保安一直很蛮横。家乐福里走出一位手持对讲机的女士,像是领班,对保安说了句什么,保安随那女的转身离开走进里超市,人群爆发起一阵掌声。演出继续,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到捐款箱从包了好几层的钱夹内取出五十元钱投进去,返回身倚在路边的树上掏出5元一包的香烟点燃。

父亲印象散文 篇10

父亲是个少言寡语的人,我小时候怀疑自己一天说的话,都比父亲一生说的话多。

父亲是个内秀的人。记得上初小时,有天同学来家里找我玩儿,时逢周末,父亲休息在家闲在无事,便让我们两个小姐妹并排站好,其中一个举起单手,父亲坐于桌前,用毛笔为我们写生画像。

那是我第一次见父亲画画,也是第一次知道,我的父亲居然有如此天赋!以至于后来我在家里书柜底层,发现藏于厚厚书籍下面的一张父亲的手绘《天女散花》图时,会对他刮目相看,肃然起敬!我想,我对工笔画的`最初印象,也是来自于那幅图吧。

于是,那幅美丽的《天女散花》图一直被我珍藏至后来上学离开家里住校。再后来,不知道是哪一年的哪一次,家里物品的搬挪而不见了那幅图的踪影!那幅美图的样子就被我珍藏在了记忆中,永远。

当我看着父亲画的两个小姐妹跃然纸上时,激动得跳了起来,捧着那幅图爱不释手。我和同学轮流传阅,她想要拿去收藏,我偏偏不给:“这是我爸爸给咱们画的!我要!。”

同学羡慕的眼神儿让我无比骄傲!

父亲是个严厉的人,但对我却很温和。

记得有一次,我把同学借我玩儿的一捆儿皮筋儿放进书包里带回了家。

晚上写完作业收拾书包时,父亲发现了那捆儿皮筋儿,就问哪儿来的。

因为从小妈妈告诉我们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讲借讲还,再借不难”是妈妈教育我们做人的原则。而这一次,我却借了没还,我可是见过哥哥们挨打后的“悲惨状态”的,我会不会也被打得“皮开肉绽”?

我弱弱地、怯怯地如实回答了父亲的问题。没等我过多解释或辩解,父亲便将那捆皮筋儿拿在手里,认真地将冗长的结重新打好,并用剪刀仔细地除去接头处多余的废料。

一捆皮筋儿被父亲修剪得利落整齐了许多,好像还长了一点儿!

最后,他举起那捆皮筋儿对呆呆看着他的我严肃地说:“这个,明天还给人家,以后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还不按时归还,记住了吗?”

我悬着的心终于复位了,免受皮肉之苦挺幸福!

由于工作原因,父亲不能每天都回家。因为他的严厉,我们兄妹三个都很怕他。

我们每次偷偷跑出去疯够了再回家时,需先在院门口找一下看有没有父亲的自行车痕迹,若没有,自然万事大吉;若有,凡事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与妈妈的唠叨相比,我们更怕父亲的严厉。

如今想起儿时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心里依然温暖至极。

长岛印象散文 篇11

很久以来,一直奢望着,能在假期找一处美丽而不喧嚣的海滨,轻松惬意地住上一阵。于是今年左挑右选,最终决定去长岛度假。

做足了功课准备出发。可就在出发当天的早上,长岛那边的旅馆打来电话:海底电缆坏了,全岛停水停电!哎!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呀!看来只能把小住改为小游了。

但不管怎样,我们最终还是到了长岛。

长岛,是烟台市下辖的一个县,32个大小岛屿错落有致地散落在黄海与渤海的交汇处。这些岛屿中,有大半至今仍无人居住,但它们却是动物们的天堂。

小黑山岛,全国第二大蛇岛。岛上蛇的种类和数量都可圈可点,但那里只适合勇敢的人,我还是不去的好。

海豹礁,海豹在北方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每年四月份,到了海豹的发情期,大大小小的礁石上挤满了憨态可掬的小家伙们。我们去的那天,正赶上几年不遇的高温闷热,据说在这种天气里,海豹就爱浮出海面来透透气。果然,我们同行的人里,不时有人惊呼:“看到了!看到了!”只是自己眼神不好,到现在也不能确定,我看到的远处的一个个小黑块,是海豹的小脑袋呢,还是露出水面的礁石?

宝塔礁,抓螃蟹的好地方。早上到的话,随便掀起一块石头,就能看到被扰了清梦、惊惶失措的小螃蟹们。

万鸟岛,鸟类南迁北回途中必经的中转站。平日里,成群结队的水鸟汇集在这里,群起群落,撩动着海水,叫声阵阵。

这里的海鸟一点也不怕人,大概是被游客们喂食惯了。人们一到这里都会往海里抛撒方便面,海鸟们纷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抢食,即使船开走了,也要尾随很远,久久不肯散去。

去长岛,其实就是去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南岛是个小县城,长岛县政府所在地,和全国其它的县城没什么两样,有不大不小的繁华,有不紧不慢的生活。而北岛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渔村。一上岛,一股浓烈的海腥味就扑面而来,走在其中,除了间或驶过的车辆和步行的背包客以外,很少能看到当地人。这里的居民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半做渔民,一半开旅馆。

我们住的旅舍,窗外就是大海,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能听到马达轰鸣——渔船出海了。渔民们一天的辛苦工作就此开始。住在这里,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大海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休闲和享受,它还有生活的劳作与艰辛。

海岛真的是不同于海滨的城市,没有繁华的街景,也少有平缓的海滩。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是山与海的组合。高耸的悬崖陡峭、刚毅,脚下却是平缓的海面,宽广而沉静。这种动与静的结合、刚与柔的碰撞,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尤其是站在山顶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脚下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游人,不由得不让人心生感慨。

悬崖峭壁的顶部却是一片平坦,大片大片的黄花开得茂密而旺盛。一座灯塔静静地伫立其中。强劲的海风掠过凄凄芳草,山顶上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寂寞便随风飘散,掠过我的心头,久久不曾散去……

是海岛自然就少不了海滩,但长岛的海滩以砾石滩居多。海滩上,一个个的小石头已被经年的.海水打磨得珠圆玉润,有了晶莹剔透的感觉。游人们除了游泳以处,谁都不会忘记低下头仔细寻觅、捡拾几枚美丽的石子。

印象苏宝顶散文 篇12

小时候,住在大山里的我,站在堂屋门抬头往前看,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矮层叠的群山,逶迤至天边的白云深处。“吱呀”地打开灶屋门,立在房子后面的也是一座座不见峰峦的大山,感觉自己就像被大大小小的山包裹着,是吸着山里的清新气息,躺在山里的绿色怀抱中逐渐长大的。

当第一次听村里人说起自己所住居的山是雪峰山,说起村子后面那座大山里的最高峰——帽子山。脑海里就定格着这么一副画,雪峰山很大,大得我很难望穿门前那一排绵延的山;雪峰山很高,高得即使我在山下仰望,也看不清经常是云雾蒙蒙的帽子山,以及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刺眼的太阳挂在湛蓝的天空上,几天就把村子周围的雪消融殆尽,而帽子山依旧是一座白雪皑皑的山峰,它直插蓝天,犹如一座闪着银光的宝峰。

直至初中开始学习中国地理,才知道雪峰山,是我国中部地区一座重要的山脉,是我国南方中西部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由此往西,便是云贵高原,直至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以及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往东,则是湘中盆地,以及气候宜人的江南地区,海拔逐渐下降,虽还有一些山,但都不高,也不大。

记得当时记得最快的地理知识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二个便是雪峰山的最高峰:苏宝顶。也就知道了帽子山它还不是雪峰山的最高峰,最高峰是在帽子山的西边不远处。听老师说,从邻乡还有一条小山路可以上去,一天之内都不能打来回,并且这条小山路沿途都是树林密布,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地方,是过去猎户打猎走出来的茅草路。

从此,去雪峰山的最高峰——苏宝顶看看,便成了我的一个心愿,一直想去体验一下“山高人为峰,一觅众山小”的豪气。猴年春节期间,家人一起出去旅游,旅游线路中特意选择了苏宝顶这个景点,也算是了却自己心中已久的愿望。

大年初二的上午,我们乘坐的车子刚下沪昆高速安江出口不久,便进入到山清水秀的小水电之乡——洪江市熟坪乡,这是一条从北坡上苏宝顶的必经之路。车子穿行在溪流综综的小峡谷里,虽是暮冬初春时节,山上树林依旧葱绿,大片的竹林,低垂着有点泛黄的婀娜身姿。那一坡坡的苍苍蒹葭,一束束白色的蒹葭花絮,散落在葱茏的峡谷之中,谷底中那些大小不一的水潭,蓝得如一颗颗细碎的宝石,透着深邃的色彩,此情此景,不由使我想起了《诗经》中秦风里的一首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峡谷里,新建的砖瓦房很多,也很漂亮,但那些贴着红春联,挂着红灯笼,檐尖高翘,涂着透亮桐油的老屋,才是路途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尤其是快到苏宝顶山下的罗翁村,有一个由十几幢这样房子组成的寨落,就像一方不染红尘的化外之地,静静地隐逸在这大山里,升起那从不问来处,也不问去处的几缕烟火。

车子走到苏宝顶的半山腰上,从车窗往外看,来的路上没有见过的八面山水库,好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绿色的群山之中。水库四周的山上,林木葱郁,几座高矮不一的山,从各个方向围拢来,就围成这么一座犹如天然的峡谷湖泊。远远看去,静谧得像一块蓝色的镜面,在这大山里,收纳着一个个匆匆的身影,以及无数次风华里的回眸。

随着海拔的增高,离苏宝顶也越来越近,能有这么一条宽敞的盘山公路上去,还得搭帮山上所建的风力发电厂,山顶的.白色风力发电塔已经隐约可见。路边山沟里的溪水也变小了,而溪里的岩石则越来越大,被风雨刷得光秃秃的岩石,凌乱地散落在山沟里,有的比人还高,有的几块石头重叠在一起,造型各异,千奇百态。沟边的灌木丛,大部分都是光秃秃的,枝条密密麻麻的,相互缠绕着,也许是在守候着,守候着彼此曾经的约定。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车,终于到达苏宝顶。首先映入眼前的是耸立在各个山头的白色风力发电塔,一个接一个地向远处低矮的山头排去。走到电塔眼前,山下看得很小的塔柱,变得要几个才能抱得住,人站在塔下,转动的巨大扇叶离得如此的近,似乎才真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山上风很大,“呼呼”地吹得眼睛都有点睁不开,“轰轰”的电塔扇叶的转动声响彻整个苏宝顶,“人定胜天”的豪气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此时,抬头仰望天空,耀眼的太阳正挂在没有一丝云彩的蓝天正中,苏宝顶的上空犹如一个蓝色的圆盘,圆盘四周的天际又围着一圈淡淡的白云,连绵的群山向远方逶迤而去,隐约到那望不到尽头的云层之外。从苏宝顶往下看,一座座的山头,一条条的山沟,变得很小,很细,好像一条条流动的血脉向山下奔去。此时,感觉四周的山都在扭动,都是一个个跳动的生命。听,那“呼呼”的风啸声不就是他嘶哑的呐喊吗?看,那向远方蔓延而去的群山不就是他伟岸的身姿吗?

眼前的五指峰由五块巨大的灰黑色岩石组成,位于苏宝顶的东南方。这些岩石又是怎么立上来的呢?也许只有佛祖的法力才能做到。我想,这个五指峰就是《西游记》里压了孙悟空五百年的那个五指峰,五指峰旁边的山坡上,还凌乱着几十块同样颜色的大岩石,也许是如来佛祖施法刚压着他的时候,几经挣扎,拱落下来的,然而终究是佛法无边,孙悟空最后是在唐僧的解救下,才得以脱离苦海。从离五指峰最近的风电塔仔细看,在拇指峰上还卧着一头石虎,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也许他是孙悟空被压在此处的玩伴,只是去西天取经时,孙悟空忘记带他一起去,而他还一直在此苦苦地等着已经成佛的猴子回来。

上一篇:手卫生宣传资料下一篇:文秘应届生个人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