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法全文(精选8篇)
第三十四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五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
第三十六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第三十七条 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
第三十八条 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一)商品存在缺陷的;
(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
(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
(四)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五)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六)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七)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
第四十一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第四十四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与经营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履行。
第四十五条 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对包修、包换、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
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以邮购方式提供商品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货款;并应当承担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第四十七条 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第四十八条 依法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第五十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
(七)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八)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一条 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二条 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飞速发展, 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消费者权益被侵害问题, 已不再是偶发、个别的消费者个人问题, 而日益发展成为众多消费者经常被侵害之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科学技术的专业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商品日益高度科技化、多样化、复杂化。一般消费者因缺乏专业的技术与知识, 往往不但无法从商品本身辨别出商品之优劣及价格之高低, 更难判断商品之性能及潜在危险。消费者消费中的一切信息均有赖于经营者提供。这些均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或消费商品时往往处于交易上之不利地位。
第二, 经营规模的扩大化。由于产业合理化、效率化之要求, 以及生产设备自动化的结果, 现代企业多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生产商品。同时, 又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是消费者,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者越来越有能力从事各种消费。这样, 在经营规模扩大化、消费增加的情形下, 一旦发生侵害事件, 被害的消费者不仅人数众多, 而且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消费者权益侵害问题影响深远且触及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 消费者团体意识的淡薄化。现代社会, 经营者常常通过结成商会或同业公会, 形成利益团体, 从而在立法或政府决策中通过团体发挥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虽存在消费者协会这样的自律性组织, 但在损害事件发生后, 消费者多为零散的社会个体成员, 很少通过消费者团体或消费者集体进行共同的维权。同时, 即使消费者进行个人维权诉讼, 由于其在经济力、事件、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显然更无法与在上述诸方面均具有优势的经营者相抗衡。
第四,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企业经营者常借契约自由原则之名, 实施搭售、限制商品价格、垄断性定价等垄断行为, 从而在实质上剥夺了消费者意识决定及选择的自由。同时, 消费者又因无法证明经营者的主观过错, 难以在诉讼中实现损害赔偿权利。另外, 由于现行诉讼程序非常繁杂而且漫长, 以及消费者被害事件常具有人数众多、金额不大等特点, 传统的民事诉讼制度及程序在该类案件中甚为不便, 消费者难以利用该项救济制度与经济力及诉讼能力强大的垄断行为实施者相抗衡。消费者通过司法制度寻求权益救济的少之又少。
反垄断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反垄断法对消费者的保护是一种本源意义上的保护, 是通过维护竞争机制而维护消费者的福祉。反垄断法不仅把消费者保护作为基本的价值目的, 而且为其权益实现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使消费者保护真正落到实处。例如1997年10月微软案中,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托马斯·P·杰克逊法官在该案判决中指出:“微软公司的限制竞争行为使美国消费者失去选择产品的机会。”
反垄断法对消费者的保护还体现在法律责任的设置上。垄断破坏市场竞争, 不仅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合法权益, 而且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还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有时候很难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 而且, 权利的主张和实现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消费者力单势薄, 再加上风险因素的考虑, 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对权利的实现望而却步。当全体受到损害的消费者中只有部分索赔并受到补偿时, 就会导致垄断行为者的违法成本下降。为了惩罚违反垄断法的行为, 有效保护其他竞争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就必须广泛动员消费者行使权利, 加重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负担, 对垄断行为实行惩罚性赔偿。例如美国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均规定了“绝对三倍损害赔偿”:即不论损害大小, 一律给予其损害额的三倍赔偿及诉讼费和合理的律师费。此外, 德国等一些国家还在实际损害赔偿制度之外通过加设“判决前利息” (prejudgment interest) 制度, 间接性达到对垄断行为者进行惩罚的作用。这样,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反垄断法中的确立, 不但有效地鼓励消费者积极地进行诉讼, 使得受损害的权益得以及时救济,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垄断行为得以有效抑制, 社会公益得以维护。
此外, 各国反垄断法的相关具体制度设置也能够很好地证明消费者福祉是反垄断法的重要价值目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的保护
和反垄断法一样,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伴生的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它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己任, 对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终实现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该法的核心目标。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消费者被赋予了九项具体的权利, 即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权和监督权等。这些权利初步形成了消费者权利体系。并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过程中, 还拟增加消费者的“隐私权”及“反悔权”等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使消费者权益在法律上有了更为切实的保障。
此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通过鼓励创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消费者协会的方式, 通过社会力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891年, “纽约消费者协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成立;1960年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成立。1984年9月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作为中国第一个消费者组织率先成立, 1984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 并被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之后, 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消费者协会, 消费者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两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中的异同与适用
(一) 两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目标一致
第一, 两部法律立法目的相一致。我国《反垄断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方面是相辅相成, 各有特色的。从整体上来说, 反垄断法是从规制经营者的角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通过规制市场秩序, 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经济氛围。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更多地赋予消费者一些具体的权利和救济措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 反垄断法和消费者法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利益维护作为首要目标, 而《反垄断法》将其规定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价值目标之后。
第二, 两部法律都采取了私法保护和公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其中, 在公法保护方面, 《反垄断法》第46、47、48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 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 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一定额度的罚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国家采取措施, 保障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6条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 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第50条规定了经营者追究行政责任的适用情形和责任方式。
在私法方面, 《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 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0条规定了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第43条—第47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三包商品、邮购商品、欺诈行为等特殊情形的民事责任方式。
由此可见, 两部法律都采取了私法保护和公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 两部法律中才既包括了大量的私法规范, 也包括了大量的公法规范。
(二) 两法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差异
在调整方法上的差异, 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反垄断法》主要是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规范, 禁止经营者的垄断行为, 从而规范市场秩序。反垄断法重在调整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同时给与竞争结果的决定者——消费者以保护。反垄断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对自由、开放性竞争秩序的维护。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侧重于对消费者权利的全面保护, 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其具体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安全保障权, 知情权, 自主选择权, 公平交易权和获得赔偿权等等, 并赋予消费者赔偿请求权, 直接对消费者进行保护。
保护方法上, 两法虽然都采取了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但是, 对于竞争秩序的干预和维护, 国家有关机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负担主要职责;而消费者权利的实现和保障, 则更多地通过消费者协会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以及司法救济来实现。在责任的承担方面, 反垄断法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处分经营者, 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更多地使用民事责任, 以民事责任为主行政责任为辅。
(三) 在因垄断行为引起的消费者权益纠纷中两种法律的适用
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往往联系紧密, 由此, 也使得《反垄断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对消费者因垄断行为的保护中产生了极其密切的联系。《反垄断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对消费者垄断行为权益纠纷予以保护。
第一, 优先适用反垄断法的原则。在消费者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权益保护问题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基本法、一般法, 《反垄断法》作为“特别法”。因此, 在涉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垄断案件时, 应当优先适用《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 依据《反垄断法》对消费者因垄断行为而产生的权利进行救济。
第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补充适用原则。对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垄断行为, 如果反垄断法没有相关规定, 则通过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条款或一般原则来补充反垄断法的适用不足。
第三, 当两法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适用上存在竞合关系时, 应当赋予消费者以选择权, 以对消费者有利为原则, 根据消费者的选择追究经营者的相应法律责任。
反垄断法对消费者的保护是一种本源意义上的保护, 是通过维护竞争机制而维护消费者的福祉。
在唐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食品交易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利润,开始在商品中做手脚,最常见的是在酒中掺水。不过,危害到人身安全的却并不多,大多奸商只是在分量和质量上打折扣。
但也有少数不法商人为了盈利,昧著良心出售有害食品,唐朝政府为了杜绝有毒有害食品的流通,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据《唐律疏议》记载,一旦食物变质,商家就必须立刻焚烧,否则要遭受廷杖九十的皮肉之苦。如果胆敢销售有害食品,致人生病,商家要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如果有害食品致人死亡,商家则要被判处绞刑。
到了宋代,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在《东京梦华录》《水浒传》《金瓶梅》等文史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在宋代的街道上,酒楼饭店林立,小商小贩无数。一些不法分子经常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之类的伎俩牟取暴利。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宋代政府颁布法令让商人们组成“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对腐败变质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
后来的元明清也大多借鉴了唐宋的做法。由此可见,历朝历代都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采取严惩的方式,并明确写入了法律条文。
第一条 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权益保障和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全社会应当树立男女平等意识,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使妇女平等享有发展资源、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创造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和落实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妇女权益保障工作,贯彻落实有关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制定涉及保障妇女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决定妇女权益保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体育、公安、司法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保障和维护妇女权益。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妇女发展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妇女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性别统计制度,为科学监测、评估妇女发展状况提供客观、全面和准确的依据。
第八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制定和实施妇女发展规划,推动有关部门为保障妇女权益和发展妇女事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九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的规定,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协助同级人民政府做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妇女联合会开展维护妇女权益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备人员负责本地区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支持本单位妇女组织开展维护妇女权益工作,提供经费、场地等必要条件。
第十一条 本市建立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涉及妇女权益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开展性别平等评估。评估结果为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提供参考。
第十二条 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开展保障妇女权益的各种公益活动。
第十三条 妇女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我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保障妇女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利,重视对妇女的培养、选拔和任用,逐步提高妇女在领导和管理岗位中的比例。
第十五条 市和区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推荐代表候选人中妇女的比例应当与选民人口中妇女的比例相适应,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中妇女的比例应当达到候选人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比例。
市和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组成人员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妇女。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领导人员中,应当至少有一名女性成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领导人员中,应当至少有一名女性成员。
妇女比较集中的单位,领导人员中女性成员的比例应当适当提高。
担任正职女领导干部的数量,应当逐步增加。
提倡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配备女性成员。
第十七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至少有一名女性成员;居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女性代表所占比例应当与辖区内的妇女人口比例相适应,并不低于会议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一。
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讨论决定涉及妇女权益事项时,应当征求本村妇女组织的意见。
第十八条 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的比例应当与本单位职工中女职工的比例相适应。
第十九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可以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推荐女干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重视其推荐意见,有计划地培养、任用女干部。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评选表彰各类先进时,应当重视符合条件的优秀女性。
市人民政府表彰劳动模范,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妇女;女职工较多的行业,妇女所占比例应当相应提高。
获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妇女,由其所在单位给予奖励,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竞聘。
第三章 经济权益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权益等方面的权利。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妇女就业,鼓励和扶持妇女创业。
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岗位,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安置就业困难的妇女。
鼓励用人单位为妇女平等就业提供岗位,创造条件。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妇女就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培训;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妇女就业举办的咨询、指导和培训等活动,应当给予扶持。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应当向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待遇,不得提高对妇女的招用标准或者设置排斥妇女平等就业的条件,不得以性别或者变相以性别为由拒绝、限制招用妇女,但是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除外。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在与女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中,应当有女职工劳动保护事项,不得有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等内容。
鼓励用人单位与女职工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有条件的区域或者行业,可以签订区域性或者行业性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用人单位在研究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等事项时,应当征求本单位女职工委员会或者女职工代表的意见。
用人单位在安排使用福利费时,应当考虑女职工生理卫生需求。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书面告知女职工本单位属于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岗位,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禁忌劳动作业和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作业。
女职工经医疗机构证明患有重度痛经的,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可以安排休息一日,假期待遇按照病假工资处理,但不计入医疗期。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女职工在结婚、怀孕、生育、哺乳期间的权益,除法定事由外,不得直接或者变相对女职工实施下列行为:
(一)取消、降低、扣发工资和福利待遇;
(二)限制、剥夺正常的晋级、晋职、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在职学习等方面的权益;
(三)休假期满后不安排回原岗位工作,但女职工同意调换的除外;
(四)转为待聘、待岗人员,或者解除劳动合同、聘用合同,但女职工提出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女职工生育假(产假)期满后,因抚育婴儿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可以休六个月的哺乳假。哺乳假期间的工资,双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计发;无约定的,按照本人基本工资的百分之八十计发。女职工休哺乳假,不影响本人的晋级、工资调整和工龄连续计算。
第二十九条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在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或者讨论决定土地权益等事项时,应当保障户籍在本村的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分配等方面,依法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任何单位、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拖欠、侵占妇女依法应当获得的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
第三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中有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内容的,应当责令改正。
第三十一条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期内,妇女结婚,在婚后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婚前居住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妇女离婚或者丧偶后仍在现居住地生活的,现居住地所在村应当保证其有一份承包地。离婚或者丧偶后不在现居住地生活,其新居住地所在村没有为其解决承包土地的,现居住地所在村应当保留其土地承包权。
第四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三十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保障妇女接受教育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权利,并提供必要条件。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学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证适龄女性未成年人完成义务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费用收取、学籍管理、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和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女性未成年人完成义务教育。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为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和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女性未成年人就学提供帮助。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城乡妇女的需要,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并鼓励和支持妇女组织、社会团体兴办适合妇女特点的职业教育,提高妇女的职业技能。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机构通过整合和优化社区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满足妇女多方面学习和发展需求,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
第三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妇女生理、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生理、心理卫生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现象,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并为女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保障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第三十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的政策,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妇女处理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的能力。
第三十八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妇女的特点,组织开展有益于妇女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妇女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第五章 婚姻家庭权益
第三十九条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建立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文明健康的家庭关系。
第四十条 妇女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享有与其配偶平等的处分权。夫妻任何一方对共同所有的不动产、需要登记的.动产、贵重物品等财产,未经双方协商一致,不得擅自处分。
第四十一条 夫妻一方可以持本人身份证明和结婚证,向工商、房地产、车辆等登记管理机构查询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另一方名下的财产状况,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查询。
第四十二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女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男方工作等承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可以依法要求男方给予补偿。
离婚时,女方因患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男方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女方因经济困难无房居住的,可以要求男方提供临时住房或者给予适当的租金补偿。
离婚后,女方需要办理户籍迁移或者不动产、动产变更登记的,男方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十三条 家庭成员应当维护妇女的人身权利,禁止对共同生活的妇女实施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积极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治宣传教育,共同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
第四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单独或者依托救助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十日以内的救助。有条件的临时庇护场所,应当提供心理辅导。
鼓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临时庇护场所和救助。
第四十五条 家庭暴力受害妇女提起民事诉讼、刑事自诉的,持人民法院立案登记材料或者律师持相关证明文件到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单位查询、复制家庭暴力案件证据材料的,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六章 人身权利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保障妇女的人身自由、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预防妇女受到身体侵害、心理伤害和名誉损害,创造有益于妇女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妇女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制度,定期组织对妇女进行免费的妇科健康体检,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列为重点体检项目。
用人单位应当为女职工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妇科健康体检,包括乳腺癌、宫颈癌检查,并承担检查所需费用。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城乡规划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保障妇女的特殊需要。
机场、车站、港口、商场、医院和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场所,应当建有保护女性隐私、满足妇女实际需要的母婴室和公共卫生设施,增加女厕厕位数量。
用人单位应当健全女职工卫生保健制度,根据女职工需要建立孕妇休息室或者哺乳室。女职工较多的单位应当建立女职工卫生室。
第四十九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形式,损害、贬低或者变相损害、贬低妇女形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的公益宣传。
第五十条 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到性骚扰侵害的妇女有权向用人单位、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和公安机关投诉。接受投诉的部门应当依法做出处理,并保护受侵害妇女的隐私。妇女受侵害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协助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
第七章 特殊妇女群体保护
第五十一条 全社会应当关注残疾妇女,失能、独居的老年妇女,生活困难的单亲母亲和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妇女群体的权益保障,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必要的帮助。
第五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残疾妇女和失能、独居的老年妇女以及生活困难的单亲母亲,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和精神关怀。
第五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资助老年、残疾、孤寡、贫困妇女的社会福利事业。
第五十四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女性精神障碍患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第五十五条 公安和司法机关在办理性侵害案件时,应当依法配备女性工作人员,并保护受害人的隐私;对女性未成年受害人,办案时应当有监护人或者女性合适成年人在场,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妇女因遭受性侵害受到人身伤害或者精神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请求。
第五十六条 办案机关对孕期、哺乳期或者因患病不能自理的女性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变更强制措施,不得使用戒具或者警械;对被羁押的女性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给予心理辅导。
第五十七条 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等场所,应当根据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必要的健康、安全保障条件,预防妇科疾病、传染病和侵害事件的发生。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侵害妇女可以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可以向各级妇女联合会投诉;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和事件,可以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发出调查处理意见书,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及时查处,并反馈处理结果。
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及时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接到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投诉时,可以对违法单位进行约谈,或者要求并协助有关部门查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并在接到查处要求之日起六十日内做出答复。
第六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责令改正,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侵害妇女合法权益拒不改正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建议罢免村民委员会负责人。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侵犯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法予以调解。受侵害的妇女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损害、贬低或者变相损害、贬低妇女形象的,由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侵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亮点:消费者遭遇欺诈可获三倍赔偿
修改后的《消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同时增加规定: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解读: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今年8月发布报告显示,虚假促销、网络诈骗等问题成为今年上半年网友投诉最多的问题。这同样也存在于实体店,为此现行《消法》,在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金额为商品价或者服务费的一倍。但面对高额的利润,不禁有不法商家知法犯法。因为他们黑心牟利远比“退一赔一”的处罚多。而修改后《消法》增加的“退一赔三”、“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更为消费者着想,更震慑商家。
亮点:违法广告代言人有连带责任
修改后的《消法》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解读:近年,名人代言问题产品、虚假广告屡被曝光。例如郭德纲代言无广告批号和卫生许可证的“藏秘排油百草减肥茶”;文清代言广告语夸大其辞的“眼保姆”;成龙在一款洗发水广告中宣称某洗发水没有化学成分但这是不可能的……而今年9月份著名艺人小S因代言“胖达人”面包无添加剂的事件被揭发后再次将明星代言推到舆论浪尖。不少人呼吁,我国现行《广告法》中虚假广告只对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等社会团体处罚的规定,让名人代言成了法制规则之外的一种特殊现象。利益诱惑之下,缺乏法制约束的道德教义苍白乏力,应该借助法律的力量,而修改后的《消法》做到了。
亮点:销售假冒产品进入信用档案
修改后的《消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诚信经营。违反者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解读:假冒伪劣产品或不合格的服务,这是在交易中消费者经常遇到的,而在维权时最常遭遇的就是店家指着告示或者宣传单上一行针鼻儿大的小字“最终解释权归店家所有”,以推卸责任,消费者被迫哑口无言。而3月15日以后这些“霸王条款”不好用了。最主要的是,一些抱着“一锤子买卖”想法视法律于不顾的店家再难轻松看待。因为修改后的《消法》已经明文规定“黑店家”将上黑榜公诸于众。这样不仅仅影响了它的消费市场还给它在未来办理一些手续的时候设置了限制,像个人信用记录一样如影随影。
亮点:消费者网购七天内有“后悔权”
修改后的《消法》确认了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制度,赋予买家“后悔权”。经营者自收到退回商品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另有约定的除外。
解读:从20淘宝开辟网购先河之后到眼下的,越来越多的人网购。十年间,沈阳人网购消费能力在全国排第25名,辽宁省排名第二。不过,这里不乏有受骗的经历,但虚拟交易又让维权难上加难。投诉到本地工商部门,对方表示需要异地投诉。到异地投诉想做到实时监控又很难。所以遇到货不符实的问题,消费者可谓是一肚子委屈只能自己忍受。不过,今后消费者可以在修改后的《消法》的保护下向这些不公平的情况说“不”。
为公平,买家定制、鲜活易腐、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期刊以及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除外。
亮点:网交平台承担先行赔付责任
修改后的《消法》提出如果在网购时出问题,在网络交易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直接找网络交易平台交涉,网交平台先行赔付然后再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追偿。
解读:这和现行《消法》中“谁经销谁负责”相呼应。在过去这条法规只限于实体店交易中,未覆盖网购,这样导致刚刚进入市场的交易平台为了增加商户数量而忽略验证商户的资质和信誉。等到消费者利益受损时,不法商户一旦推诿或下线,就会找不到人维权。近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导致部分网购交易平台已经意识到严重性,设立商户保证金制度,即让愿意加入“先行赔付”的商户可以先向交易平台交保证金。但这种做法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商家未必都参加,其次消费者必须在收货的前提下,可有时候付了钱没收到货才发生维权。改后的《消法》让过去电商自主性行为变成一个法律机制,更有约束性。
亮点:经营者禁擅自泄露消费者信息
修改后的《消法》还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1.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严查问题食品,恶性竞争、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行为,有何重要意义?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有利于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③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构建诚信社会。④有利于促使人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⑤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要求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这说明了什么?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打击和制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
为。
(3)我国依法净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为了营造一个放心的消费环境,国家、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分别应怎样做? 国家:①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各种违法生产经营的行为;②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生产经营者:①树立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市场规则,诚实守信,依法
经营;
②通过抓管理、抓质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消费者信赖。消费者:①学习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增强判断和选择能力;
②增强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制假售假)作斗争。
4.作为一名消费者,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怎么办?
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现行的《消法》是十五年前颁布实施的, 当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制定该法的时候, 有很多问题考虑得不甚周详。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消费环境、消费要求和消费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从横向来看我们的消费环境并没有太大的改观, 还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消费环境。
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的弊端
1.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权利保护范围过窄。现行《消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消费者以下九项重要权利: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权;知情权;索赔权;受尊重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批评监督权。使消费者在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凭借法律的力量, 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 仅仅九项权利已经不足以保护消费者。
2.消费者的相树弱势地位。在现代社会, 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是一种非专业对专业、非知情人与知情人的关系。消费者缺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相关知识, 所接受的消费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的、有促销和诱导成分。消费者难免不被经营者所操纵, 并与之建立非公平的交易契约。
3.法律赋予消费者维护权益的途径虽多, 但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实效。《消法》似乎为消费者解决消费纠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违法经营者很少会积极主动配合协商;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较少, 且无强制执行的权力, 因此, 调解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即使在双方当事人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情况下, 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 行政机关也不能强制执行, 所以, 行政机关也难以成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靠山。此外, 目前我国的诉讼制度比较传统, 针对小额消费纠纷和群体性诉讼, 虽然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已经在积极探索、尝试灵活便捷的诉讼方式, 但就全国来说, 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解决我国消费纠纷特点的诉讼制度。繁琐的诉讼程序和漫长的诉讼时间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提起诉讼的积极性。因此, 发生消费纠纷后, 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协会;然而, 在消费者协会无法解决的情况下, 大多数消费者就只好自认倒霉了。
4.民事责任难以落到实处。这一问题涉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核心问题。消费者的权益一旦受到损害, 经营者以种种理由或借口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消法》规定的赔偿责任难以落实。
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完善
1.扩大“消费”和“消费者”概念。《消法》的适用范围是在执行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实践中对此存在很大的争论, 严重限制了《消法》的作用。针对这类实施中遇到的重要问题, 建议进一步明确“消费者”“商品”“服务”的定义, 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应综合《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和特别程序的有关规定, 采取对消费者更有利、更简便快捷的方式解决消费纠纷, 如实行巡回法庭办案、独立审判、一审终审、经营者分担举证责任, 短期审结等, 减轻消费者的诉讼之累。同时还可以赋予消协于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使其能积极为消费者的利益参与到诉讼中来。
3.确立倾向消费者的举证责任制。消费者权益受侵害诉讼中消费者权益难以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举证困难。在维权的过程中, 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往往因为无法举证或举证不力而导致败诉。那么就应当通过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 减轻消费者的维权难度, 并使得经营者养成留有销售资料的良好经营习惯, 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维权, 更有利于经营者提高服务质量, 有利于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
4.抓紧制订消费者援助制度。消费者援助制度实施后,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机构可以向法院起诉, 要求给予违法者以民事处罚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也可以支持消费者起诉, 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 法庭也可以对特殊消费者实行诉讼费用救济制度, 体现在司法程序中保护弱者的原则。
5.加强消费者信息权的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很多制度有待完善, 如后悔期的消费者消费冷静权、精神损失的保护等等。相较于其他权益, 消费者的信息权更为重要些、紧迫些。最新的《刑法修正案七》已规定对个人信息的侵犯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消法中当对此内容予以明确。
6.赋予工商行政机关对消费者权益纠纷的行政裁决权。在《消法》中规范、统一行政执法主体,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强化行政执法手段,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商行政机关作为国家市场管理的专门机关, 具备专门的知识和人员, 有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和素养。
总之, 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应重在“保护”, 在当前我国已经规定了较完善的消费者实体权利的情况下, 通过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制度, 使消费者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关键所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问题, 而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不足之处, 亟待完善。笔者就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完善《消法》的意义及如何完善《消法》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江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M].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出版社.
[2]朱晓宇.浅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缺陷与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一、金融消费者的定义及特点
金融消费者,指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或者是家庭的需要,去接受金融服务或者购买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个人或者单位。这类消费者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传统金融服务中的消费者和购买基金等金融产品或者直接投资本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前者可以包括投保人、存款人等为了使自己的财产得到保护和一些为了使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增值或管理控制风险而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人;后者主要是有盈利的动机,他们与金融机构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对等性,却仍和普通消费者有着质的共同点。
金融消费者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金融消费者的主流具有固定性。从金融消费者的基本含义中可以看出,这种特殊性的消费是存在于个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由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需要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撑,金融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以,国家在大力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提出一些限制和管辖。这其中一方面在于金融业必须在一定准则和法律规定下才能正常地运转,所以金融机构在制度方面具有固定性;另一方面是针对个人的管制,从事金融行业的自然人会受到一些法律法规的限制,而金融消费者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也受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的保护,这也突出了它的固定性。
2.其行为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如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所说,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会与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交易关系的实质是接受金融服务或者是购买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例如,使用银联储蓄卡服务、银行信用卡支付等银行提供给个人的产品和服务;或者是购买保险公司的产品为了给自己的资产或者为某个个体提供保障等之类的保险公司给消费隔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另外还有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给个人或者家庭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由于消费者在刚开始接触这类产品或者服务时,并不是十分了解,这类的操作必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消费者从陌生到熟悉会有一个慢慢学习的过程,这也便是金融消费与一般消费比较起来的特殊性。
3.金融消费目的具有个体性。个体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时,是为了满足自身或者家庭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盈利为最终目的的消费行为,这是一般消费都具有的共性,而金融消费者这样的特性尤其突出,例如,个人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便是为了投资能够产生的回报;在购买基金也是为了日后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银行储蓄是为了获取利息或者为了给将来生活积蓄一些可调用的资金,信用卡购买和消费是为了满足购买的需求和方便等。由此可见,金融消费者一般都会以盈利或者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要去进行金融消费或者接受金融行业的服务,这也充分说明了金融消费目的的个体性。
金融消费主体的固定性、行为的技术性和目的的个体性凸显了金融业的消费与其他一般消费之间区别还有联系,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也预示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应该具有一些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殊性。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业日益壮大,合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也有利于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趋势。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和对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消费的研究,主要从制度和立法两个方面来浅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1.制度方面
首先,由于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性,生产者总是掌握更多的信息,是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一种支配的低位,而消费者自然就成为了相对弱势的群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也是为了保护这类弱势群体。针对金融消费者方面,它所具有主体固定性,以及金融消费所具有的技术性,而且金融机构相对于其它行业,其雄厚性和复杂性远远要高出很多,因此一般的金融消费者可能并不能够具体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合法权利,才会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总体来说,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主要包括了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和享受金融服务权。
金融获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时,享有获得与金融有关的必要的知识,包括服务内容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权利,金融经营单位则有义务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真实知识或信息。
金融消费自由权是此类消费者的基本权利,该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其意愿自主选择金融单位、证券营业部和保险公司等,消费方式、消费时间和地点均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不合理干预。
公平交易权是当金融交易双方签订合同或者形成法律关系时,双方必须遵循一些诚实信用、公正公平的基本原则,金融单位或机构不得强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不得在全同或法律关系中制定规避义务和违反公平的条款。任何交易双方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不得违法相关的法律条款的相关规定。
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是指要确保存款、信用卡和股票等资产的保密安全。在金融消费活动中,资产保密权不受侵犯,是消费者最基本的一项权利。保险公司、金融单位、和证券机构等有义务采取有效的一切措施,包括按法律规章和操作程序办事,防止事故发生,保证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
金融消费者的求偿求助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有权依据合同规定向对方请示赔偿,如得不到满足,可以向相关部门反应,请示法律援助、聘请法律工作者为自己代理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享有金融服务权是指金融消费者有权享受任何金融交易中明文规定的金融机构必须提供的文明优质服务,比如:银行和信用社对破(损)币的无条件的兑换服务等。
由于一些相关的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义务制度还不够完善,采取保护消费者的措施也相对比较薄弱。
比如,司法机构对于消费者权利侵害案的立法过程比较缓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案件并不能很快有效的解决;某些监管机构并没有针对金融消费者的问题设立单独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部门;并不向刑事法案一些有比较完整的管理系统,并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如何去收集金融侵权行为的信息等。
由此可见,首先制度上缺乏对金融消费者的独立保护;二是保护制度也缺乏一些协调性和适应性。
2.立法方面
首先,立法观念上,某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参照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按部就班,并没有考虑到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不够人性化和规范化。。
其次,立法技术上,我国并没有具体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三、如何完善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当下,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一词没并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人认为必须依靠第三方力量—政府,才能够使金融行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才能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1.实体权利的保护
实体权利包括了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的消费者所具有的具体权利,主要有:金融获知权、金融消费自由权、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资产保密权安全权、金融消费求偿求助权和享受金融服务权六大类。消费者获得金融服务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金融服务即消费者作为社会成员应当享有账户服务、基本保险服务、消费者教育等基本金融服务,术语消费者福利;另一类是风险性的金融服务,消费者购买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服务以获得资产增值,例如购买股票或者其他理财产品,体现了消费者的公平发展权。
在不同领域中,对于消费者权利保护是不一样的,比如金融消费中,监管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权、隐私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以体现监管安全与公平的价值取向,而其他领域中可能就不会涉及到公平交易权或者的是涉及到另一些更多的权利。
2.程序保护
因为个人和金融机构的实力无法衡量和对比,当彼此发生纠纷时,必然消费者一方会处于劣势,所以往往会造成不公平。而程序保护便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比较廉价或者是免费的诉讼保护和非诉救济,为普通个人提供方便。
四、总结
金融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随着国民金融财富和固有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消费行为也日益增多,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显得格外重要。同时金融消费者也要明白自身拥有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在有效的法律范围内要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论文主要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和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途径,希望对广大的金融消费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林丽敏: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
[2]徐 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究[J].东方法学,2005.
[3]李彦哲: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06.
【消费者权益法全文】推荐阅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05-27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论文12-27
315消费者权益日总结07-2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货规定09-13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总结10-07
315消费者权益日祝福语10-20
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演讲稿07-07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07-20
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策划书10-09
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横幅标语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