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推荐11篇)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1

某校六年级有位叫阿依别克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下面我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识:

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

(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2

一、分析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美术教学过程中, 艺术实践教学比欣赏教学难, 相对来说现代作品的欣赏难度也有所提升。从审美意识角度剖析一个作品形式审美体验的因素, 或者把握、评价作品的情感是非常难的。欣赏教学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①认识。②教育。③审美。如果欣赏教学脱离了审美功能, 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教育功能及认识功能上, 显然与欣赏教学的本质是不相符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学仅仅是一种方法, 而为了实现目标,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还要通过审美体验以及艺术方式直接感知去进一步提高欣赏教学。其中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形式的感知就是欣赏教学的两个主要特征。

二、分析审美评价具备的功利性

首先审美评价拥有社会功利性, 其能通过审美帮助判断出潜在的利害判断。例如, 对作品中苹果的形状以及色彩产生美感的过程中, 也能当做是“望梅止渴”的一种情感体验, 也就是单纯几何形状能给人们传达一种情感, 从而引起人们无意识的一种利害判断。除此之外, 美感评价中也存在有益于社会的一些内容, 若将壮观的战争场面作品当做是总体艺术, 人们通常不会喜欢这种艺术形式。这是因为审美价值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会受到伦理价值以及人们认识价值的制约作用。

欣赏教学中, 学生之间以及师生在经验、知识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会影响审美评价以及判断。所以, 美术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 并且拥有良好的修养, 掌握普通的审美意义, 了解不同作品的形式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具备一颗宽容的心去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意识感知、欣赏每一幅作品, 逐渐将日常的情感转变为审美判断能力。

三、欣赏教学中的绘画欣赏评价

1.绘画作品的形式及内容

通常认为, 再现性作品形式是为作品内容提供服务的, 作品内容会在作品形式本体中体现。虽然两者的侧重点存在差异, 但是绘画作品都是拥有再现性内容以及表现性内容的多重性内容。对于具象绘画而言, 表现性内容存在阴处, 而再现性内容则体现在显处。例如丁托莱托、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 作品中展示的再现性内容一致, 由于在人物构造、整体构图以及透视等方面的处理形式不同, 在隐处就存在另外不同的内容, 这就是不同表现性内容给欣赏作品的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差异。如果欣赏人事前不了解此绘画中的圣经故事, 在观赏达·芬奇及丁托莱托的作品时, 就会发现丁托莱托的作品中透视焦点不是居中而是偏向一边的, 并且长形餐桌显示为纵向消失, 从而给人一种倾斜的纵深感。另外, 画面的不对称, 使其缺乏稳定性, 并且人物表现为相互重叠、前俯后仰, 盘旋在上方的小天使, 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受。而达·芬奇的作品中透视焦点位于中间, 整体构图表现出对称形式, 并且空间给人形成一种稳定、平静的感觉。

2.对形式与作品进行分析

欣赏作品进行到这一个评价阶段, 应将重点放在作品上, 尽量了解作品中互相影响、作用的成分和因素。例如塞尚的《苹果与橘子》, 画面中的主要成分体现出了一种愉快、和谐以及顺畅的形式, 画面中形状表现为圆滑柔滑、线条表现为流畅并且色彩呈现出暖色调。另外, 绘画构图结构是由大小不一、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共同构成的, 画面既变化又统一。画面中桌面表现出向左边倾斜, 从而使圆滑的果子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感, 然后又在向右边倾斜的水果盘的牵制下达到了平衡。从而使画面既具备祥和、安定的均衡感, 还具备欢快的动感。教师提出这些定性分析之前应先让学生对绘画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利用感知能力去欣赏、审美, 因为学生对作品形式的感知胜过于剖析形式因素。其中直觉是动态的, 是对作品形式的一种综合、全面感知;形式剖析是静态的, 是对作品形式进行逐一分解然后定格。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3

一、评价方式的回顾与分析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水平也日趋得到提高。但相对于新课改的其他内容来说,仍处于“滞后”发展状态。仔细观察、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就会发现不足之处:忽视评价多元化,缺乏对被评价者教学观念的重视,评价主体缺少教师群体、专家的参与和支持;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如,有些学校完全依赖“学生问卷调查”,校方普遍认为学生问卷调查在实际运行中较之更能说明问题。但是,不少问卷设计缺乏实证性研究,且言语表达僵硬,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评价手段极其落后,全部过程均通过手动完成;评价结果统计分析简单,反馈不及时、不公开,对评价中所发现的问题督促解决不力或基本不去试图解决;对评价活动本身缺乏反思等。正因为这样,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有效性受到质疑,教师对评价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校方往往是力图建立动态的、系统的、自我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使教学评价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多数情况下,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变革进展往往十分缓慢。这固然有操作者认识上的不足,但也更受其客观人力、物力等资源不足的束缚。实质是管理者无法在秉承理想教育教学信念的同时兼顾制度的可操作性,改革始终在争论中艰难前行。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正如前面所说,建立动态的、系统的、自我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为促使教学评价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澄清评价目的,是有效展开评价的前提

评价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学习计划提供有效信息和依据;是为教师自身发展和改进教学提供科学的参考;是为学校宏观决策,为教师评优定级评聘等提供信息和抓手。校方应与教师就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因为评价是针对教师的,是和教师发展及学生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因此,应该广泛宣传,取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同,这样才能减少改革阻力,更好地实施评价计划,实现评价目标。

2.完善评价内容,是全面实施评价的关键

教师群体往往因教学评价项目不够科学而抵触评价活动。学生也往往因不明评价目的而盲目评价。凡此种种,造成校方、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抵触。因此,为了使评价更全面、更有效,使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也为了增加教师对评价工作的认同度,应减少必要的评价项目,突出评价的重点。可以认真考虑结合课程本身特点设计一些课程的评价量表;评价内容中应该考虑学生学的因素;能对促进教师教学提供具体指导。如采用调查问卷,可允许教师在自评问卷中对自己教学质量情况做细致分析。学校便可以了解教师对课程教学、学生发展、学校管理方面的情况。

3.增加评价主体,是实现公正评价的保证

目前,学校参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领导。从实际运作来看,学校领导基本上是最主要、最关键的评价主体。从听评课,教学质量检测分析等角度看,这些基本都是由学校负责教学的业务领导负责。但是,这固然凸显了学校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地位。但却难免引发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怀疑。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对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的重视,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的落实,作为其实施前提的教师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更受关注。因此,继学校评价之外,学科教研科研人员等专家参与评价成了学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所要努力的方向。显然,多元化评价主体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上有一个详细的参考,也能够凸显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性。

4.引进评价工具,是提高评价效率的法宝

此前由于评价工作皆通过手工运作,因此,每次评价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常常是一次评价下来,各负责人员就会累得人仰马翻,结果能够统计出来,评价总分能够反馈给各位教师便已经是万事大吉了,根本无法具体告诉所有教师哪些项目是自己所欠缺的,而哪些又是自己做得非常好的,从而没有能力给他们提供细致而准确的评价信息,也就无法促进教师教学。评价难以避免地被诟为工程浩大却流于形式。因此,评价手段成为重点改革对象。特别是当下“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两种观念的诱导。学校可以通过局域网、数据处理软件来分析成绩数据,使对教学质量的分析更准确、更科学。进而为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

5.规范评价程序,是评价工作规范开展的保证

评价需要科学的方法,也需要规范的程序。具体地说,首先,校方需要明确规定评价对象、评价时间、评价组织和具体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评价结果公开化。在教师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或学生对评价活动本身有些敷衍或者抵触,主要原因在于评价结果没能及时公开。在保护教师、学生利益的同时,却漠视了他们的知情权,自然会挫伤其参与热情。因此,评价结果逐步在适当范围以适当形式公布评价结果。

总之,虽然改革不断进行,但是评价的现状只不过是形式上逼近完善,距离目的的真实达成其实尚有很大一段距离。这都是我们在平时的评价管理中需要加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只要不断地提高自我要求,改进评价措施,那么我们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就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4

课题:小数乘法

课时:一教时

临床观察:

描·述

情境描述

·这是一堂小学数学教学的公开展示课,教室里坐满前来听课教师。

·这是一堂小数乘法新授课,教师已将知识点讲授完毕。

·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将预先发下的练习纸拿出来,并要求当场做第一大题(共由四个小题目组成)。

·学生开始按教师布置的要求做练习题,教师开始巡视。

·此时教室里的空间排列如下(图例:※为学生;⊙为听课教师;

为观察者所坐的位置;箭头所指为教师巡视方向;英文字母为学生的排号):

⊙⊙⊙⊙⊙⊙⊙⊙⊙⊙⊙⊙⊙⊙⊙

⊙⊙⊙⊙⊙⊙⊙⊙⊙⊙⊙⊙⊙⊙⊙

⊙※※

※※※※

※※

⊙※※

※※※※

※※

⊙※※

※※※※

※※

⊙※※

※※※※

※※

⊙※※

※※※※

※※

A

B

C

讲台

猜测

·学生都做错了?

教学描述

·教师沿图所示第一排学生巡视时,速

度较快。

·从观察者的视角看不到教师全部表情,只能看到其侧面,但能发现其在频频摇

头。

·没有出现希望的创新?

·学生做的太慢?或者是学生的错误率太高?

·想发现正确的?

·已经发现了最优秀的?

·学生的作业似乎较快,待教师转身看中

间合并的这一排学生时,已有2-3人举

手示意作业完成,但教师没有任何反应。

·此时,观察者能看到教师的全部表情,显然不是很高兴,但无法知道原因。

·在看这排时,教师明显放慢了脚步。

·转眼教师巡视到观察者所坐的这一列,突然发现教师停住了脚步,并带有微笑

地微微点了点头,其视觉明显是停留在观察者身边的学生作业上。

·教师马上收住了巡视,一大步跨到讲台前,猛一转身,微笑地环视左右一遍。

观察说明

·观察者发现身边学生一题做错了,该学生看了看教师,又看了看观察者,待教师转身时,他已经用橡皮在擦,并作了正确的订正。

观察及对话记录

(距教师站回讲台前约5秒钟)

师:做好的同学将手放好,人坐直,没有做好的同学请抓紧时间。

(距教师刚才的话约8-10秒钟)

师:好,现在都把笔放下,人都坐好,我们不再做了。

师:(教师环视四周约2秒钟)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将他刚才做的抄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师:(教师手指观察者身边的学生)××同学,请你上来将自己做的抄到黑板上去,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被点名学生拿起一本练习簿,上黑板)

师:老师提醒大家,在××同学做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

描·述

情境描述

·该学生在板演自己的算式时,教师始终站在讲台的右侧,并一直没有回头去观看,只是将双眼微微地注视前方——没有环视,脸捎带微笑。

·学生板演完毕,小心翼翼地走到教师的身边——位置大致在教师的右边,比教师稍后半个身子。

观察及对话记录

学:(轻声且小心)老师,做好了。

(教师微微地点头,并慢慢地转身)

师:(突然,拉长声地)嗯,不对,刚才你是怎么做的?

学:(声音更轻且迟疑地)刚才,刚才我做错了。

师:(果断且大声地)不行,把刚才做的抄上去。(见学生没有反应)你刚才怎么做的就怎么抄。

描·述

情境描述

·该学生在第二次板演时,教师仍然是原来的表情和姿势。

观察及对话记录

(学生转身,大约化了65~70秒的时间,才将另一个算式抄了上去,并再次来到教师的身边)。

学:(轻声且迟疑地)老师,抄好了。

(教师慢慢地转身,看了一眼)

师:(和蔼地)好,现在请你回到位子上去。

师:(紧接刚才的话)好,大家观察一下××同学做的,发现了什么?

学:(异口同声地)做错了。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再想想,他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可以同桌的两个人一起讨论一下。

描·述

情境描述

·××和其同桌没有参加这样的讨论。先是他身边的女同学拉了他一下,但是他却愤愤地转开了身子。

·教师游走于B、C两排学生的中间,不时停下来与学生轻声交谈,神色愉悦。

对·话

师: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吧?

学:(参差地回答)好了!差不多了!……

师:好,老师现在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情境描述

·学生的汇报和讨论非常热烈,每个汇报的小组基本上都判断出了王磊错误的地方,而且也大致判断对了他做错的原因。

·教师最后又非常耐心并仔细地将这道题目讲解了一遍。

观察及对话记录

师:××同学,现在你懂了吗?

学:(慢慢地站起来,小心且轻声)懂了。

师:很好,老师相信你以后不会再这样错了,是吗?

学:(继续低着头且轻声地)是的。

【主题】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评价价值观?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如何来看待学生的学习?

【提示】

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评价的价值不在于给学生的学习在“序”的方面作一个认定,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并通过对儿童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此外,要能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要求】

·评析应当紧紧扣住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来展开;

·在评析过程中应当要有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组织实例;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5

福清龙田初级中学何文云

一、背景分析:

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作能帮助他们提高使用英语的准确性、表达能力;同时写作对阅读、听力、口语有促进的作用。近年来,书面表达题在中考试卷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交际能力的要求正逐渐提高。因此,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已成为极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英语新课标也既强调了对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往往忽视“写”这一环节的有效训练。现行教材越来越重视“听、”“说”的训练,对“写”的内容安排相对较少,且缺乏相应的指导。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疲于赶进度,无暇顾及写作这一费时又费力的教学活动,或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孤立、繁琐和机械的字、词、句的讲解与训练。因此,学生普遍缺乏 英语 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不高,以至于害怕写作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要经常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在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我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进行了一

些有益的尝试。,三、教学步骤

1.熟悉要求: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有关话题:你平时是如何学好英语的,让他们各抒己见。

3、独立写作:根据讨论结果,小组成员每人拿出稿纸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际的创作,包括编写提纲、打草稿等写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但不能抄袭他人成果。

4、同学评价 :每个组员依次评改其他三位组员的作文,并用红笔划出好词、好句、好段,最后定稿.由其中一位组员课后用15分钟左右负责抄正,署上小组成员的姓名,交上一份书写工整的、高质量的作文。

5、教师评价:小组写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好词、好句、好段、长作文予以加分,以示鼓励;第二天用课前10分钟对小组写作的成果进行反馈:表扬成绩高的小组和进步的小组;把成绩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把成绩高的小组作文张贴在班级的表扬栏上,并要求所有同学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四:笔者以仁爱七年级英语Unit5 Topic1 My Day为写作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频度副词和一些交通方式的表达法 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和熟悉有关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

2、写作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Step 1.题目给出:

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与本话题作文有关的几个动词短语如: get up,go to school, have lunch, play soccer, do(one’s)

homework等示范动作并发出指令“I do, you say.”,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抢答。(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投入到语言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写作前头脑风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看图快速说出各种交通方式: by bike/bus/subway…,on foot等介词短语。(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为写作词汇的积累做好铺垫。)

Step 2.独立写作:

让学生根据上述内容提示,以“My Day”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行文连贯,条理清楚;书写规范,可适当发挥;词数80~100

写作前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审题,列出写作提纲,抓住关键词汇,合理运用连词,理清文章线索,安排文章结构,力求

详略得当。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实际创作。(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要领:审—列—抓—连)

Step3.评价:

教师先对作文的要求、要点进行改前指导,再让学生互批。亦可以学生评价后老师再评。然后随机抽取一篇习作当堂展示,由学生们集体发现并改正错误;当学生实在不知道怎么改时,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讲评后,立即让学生二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查缺补漏,博采众长,以使自己的习作更上一层楼。(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互批,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起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作用;其次通过评判他人习作,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Step 4.Homework:

以“Jane′sDay”为题改写原文。友情提示:注意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变化。(设计意图: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变化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疏漏点,无论是在平时的作业,还是在考试中,屡见不鲜。)

五.教学反思:

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输出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应严格做好以上环节的训练,让学生对写作步骤了如指

掌,进而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次的写作,长期训练以达到写作目的。以下是本人的写作教学反思心得:

1.根据初一学生积极上进,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在复习环节里引入比赛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尤其在造句比赛的活动中,男女比赛的氛围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紧扣教材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了写作训练,教他们避免用长句、难句,应尽量写出自己最有把握,最熟悉的句子,避免写长句,以写正确、通顺为最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6

一、优势分析:

本人作为老师在参加工作的十几年里,我认真踏实工作,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童趣化”的风格。现有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使我能够胜任低、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和数学课。

我能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语言精练、生动。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解释、举例。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学科的教学要求。听了专家老师的讲解,我感到自己身上还有许多不足,决定从几方面改进:

1、首先、掌握师德要求,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

3、重在实践,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

4、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

5、多运用赏识教育,给与学生肯定。

6、在交互式教学的运用上再上一个台阶,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

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有不断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喜爱老师,要有不断创新的 精神,一颗永远都充满快乐幸福的童心,作为老师还应该具有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一、优势分析:

本人作为老师在参加工作的几年里,我认真踏实工作,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童趣化”的风格。现有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使我能够胜任低、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学生喜欢我的物理课。

我能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语言精练、生动。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学科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对困难者起支架作用,对优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听了专家老师的讲解,我感到自己身上还有许多不足,决定从几方面改进:

1、首先、掌握师德要求,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

3、重在实践,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

4、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

5、多运用赏识教育,给与学生肯定。

6、在交互式白板的运用上再上一个台阶,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7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技术在各类教育中都得到了普及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由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目前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说法不尽相同, 比如:在我国2004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文件中说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 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国内著名的教育技术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 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作与情感激励工具, 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并将它们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也就是促进以ftbt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有机地融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 以求获得某一学科课程教学或学习的改善和优化。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表层整合和深层整合。表层的整合首先是课程内容的信息化表现, 其次是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深层整合主要包括教学和学习观念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方式信息化以及通过在各类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途径可以从加强在课堂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着手, 可以从创造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与信息化情境入手, 逐步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与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中主动积极地探索与发展, 改变对课程的“知识观”的单一理解, 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的“体验”和“活动”等多元发展的观念能得到充分体现。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情况看,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性的工具一般以两种模式整合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

1. 强化课堂的课程信息传输模式

强化课堂的课程信息传输模式是指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强化教育信息传输的教学模式。

2.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是指以学生自主探索、交互性指导、携带务实学习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协同作业、教师作为帮助者、异质分组, 基于绩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因素分析

从以上描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中我们得知,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整合的落脚点在于形成有效的信息化教与学的方式, 整合的核心是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到教学方式的改变上, 以达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的效果。然而,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实践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如何去整合, 我们又如何去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成效性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从教学系统的视角看, 不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或是信息化的教学, 它们都从属于教学系统的范畴, 我们可以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组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去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让我们了解整合的运作机制和如何去评价整合的有效性。对于任何一种教学系统来说,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学内容都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 由于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起着技术性的重要支持作用, 因而信息技术也应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情况看,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从属于信息化教学, 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 构成建构主义教学环境的基本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因此, 本人认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的组成框架如下图:

从以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的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知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性的手段是其重要的支持工具。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创设信息化的教学情境, 传递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课程学习内容, 进行有意义的协作与会话。一般来说,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模式往往是混合式的,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老师加强教学信息传递的工具, 也可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 知识建构和展示的工具, 以及作为交流协作的工具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信息技术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而基于信息技术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的效果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因此, 本人认为,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学生交流协作状况、学伴之间和教师之间有意义的会话以及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成效性等因素。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

教学的评价是指运用一系列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手段评量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活动, 以期确定教学状况与教学期望的差距, 确定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改善学与教的效果。因而,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体现情境的教育性、技术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境的现实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现实生活。

(2) 情境的效用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多大程度上能引起学生的高阶思维。而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 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

(3) 情境的趣味性和思考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趣味性,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进行一定的问题思考。

(4) 情境的目标性;情境的创设应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

2. 学生交流协作状况

学生交流协作状况是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学伴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状况。一般来说, 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中, 我们应关注以下两点:

(1) 学生与教师的协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应该说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方面的协作如果活跃说明教学活动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与学伴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伴之间的协作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 学伴之间和师生之间有意义的会话情况

学伴之间和师生之间有意义的会话情况是指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学伴之间和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或是基于虚拟环境的对话。我们主要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 师生之间的会话;师生之间的会话极为重要, 一般情况下, 与教师会话较为频繁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好, 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活跃师生之间的会话。

(2) 学伴之间的会话;学伴之间的会话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师应监控学伴之间的会话以保证学生之间会话的有效性。

4. 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成效性

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成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般我们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关注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情感和信息使用的法律意识等信息素养。

(3) 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独立感知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构建心智和生成意义的能力以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呈现出普及化的态势, 为了培养出适合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我们应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教育观念, 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强调学生对课程过程的体验, 强调学生身心整体参与课程活动, 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生学习与发展之中, 成为新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的自然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 促进传统课程资源的变革,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马池珠、任剑锋.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丽珍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定量分析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10 (9) .

[4]刘兴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的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 .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8

关键词:教学档案管理 灰色聚类挖掘 综合评价

在挖掘数据过程中主要是从大型的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中不断的发现,同时将其潜在信息或者知识提取出来,它的基本目的是对分析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探索各个数据间存在的关联性,发现被人们所忽略掉的要素,上述所述的信息对于趋势与决策行为的预测是非常有利的。数据实际挖掘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数据库事务中查找出关联性原则。而聚类分析方式又是数据库挖掘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还是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分支。本文首先分析了灰色聚类挖掘算法,其次采用实例对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综合评价进行了论述,以供参考。

1、灰色聚类挖掘算法

这里所说的综合评价,实质上指的是对诸多属性体系结构所描述的对象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综合评价的方法非常多,不过由于它们的实际出发点都不相同,并且处理问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优点与缺点,因此,当发生综合评价问题时,人们经常不知道选择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对于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也不清楚。一般情况下,在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综合评价中,人们比较重视的是教学档案管理具有的综合评价等级,所以,笔者认为,采用灰色聚类挖掘算法较为合适。

数据挖掘处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数据挖掘算法,其主要是通过灰色聚类挖掘算法及在数据仓库中所提取的数据进行的,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该组织中存在的个体类型,同时它还能准确的判断出一个个体在这些类型中属于哪一类。灰色聚类实质上就是把聚类对象对于各项聚类指标,根据几种灰类进行分类,从而准确的判断出这一聚类对象具体属于哪一类。应将各种需要进行综合评价的个体作为聚类对象,将各项评价指标作为聚类指标,及时有效的处理好各个个体指标的原始数据,然后对各个灰类区间进一步确定,并且提出白化权函数以及白化权系数,最后一步是将个体属于某一灰类的灰色聚类系数矩阵全面的计算,以此得出这一个体属于的灰类,从而获取到不同样本的实际灰类和评价等级结果。将需要预测的样本和数据仓库中已经分类的模式间进行全面的比较,得出这两者间的实际距离,这样就能够获悉到此样本与哪种模式相近,然后根据该模式的整体情况对其结果进行预测,进而获取到待识别样本的分类等级。

2、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综合评价实例

结合评价的实际目的,将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利用、保管以及統计这六方面的要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使得讨论更加的方便,本文主要通过七个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管理情况,有机的结合了专家评分及自我评分,计算出平均分数,获取到的评分结果原始数据。

有效的处理原始数据矩阵,使其趋于标准化,然后通过灰色聚类算法,结合Matlab程序将最后的结果计算出来,具有较好综合评价结果的是院系1、院系4以及院系5;中等水平的是院系2和院系3;综合评价结果最差的是院系6与院系7。从最后计算出的结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院系1、院系4、院系5的教学档案管理水平较好;院系2和院系3的教学档案管理水平一般;而院系6与院系7的教学档案管理水平是最差的。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得出好、中、差的聚类中心,数据仓库的分类模式就此形成。从待评价样本的预测方面考虑,带预测样本应与数据仓库中已经分类的模式进行全面的比较,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判断出此样本与哪种模式更相近,最终获取到待识别样本的分类等级。本文主要对灰色聚类数据挖掘在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一番论述,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可以采取聚类的方式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发现教学档案管理的类型,其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指导意义。作为高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围绕着科学评估与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各项程序进行加工后的教学档案,不仅使其呈现出了清楚的编目、使用简便以及内容丰富等优势特点,而且还将该系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全面的反映了出来,我们应全面的利用其具有的优势,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档案的功能作用才会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建设的最终目的才会得以实现。不过,在应用灰色聚类挖掘评价方式时应对三方面的事项加以考虑,一方面,评价的因素不能过多,不然,评价者难以对全部评价因素进行全面的理解,最终使得所获取的数据不具备高质量;另一方面,参加评价的对象不能过多,不然重复的操作以及繁重的负担将使得评价者反感行为的发生;此外,评价先导工作必须完善。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的论述还不是很全面,希望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1]吴正霞,周怡.教学评估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07年02期

[2]彭韶霜.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2007年14期

[3]底红艳.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J].晋图学刊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9

担保是一种信用行为,担保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实际上是对未来担保风险的判断,它是在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对担保项目未来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是否提供担保行为提供依据,为规避和防止风险的发生制订防范措施,尽量减少担保代偿的可能性和减少担保损失。作为担保机构的管理者,不在于对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进行调查和核实,而在于在此基础上的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在企业未来风险概率的大趋势上做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担保业务按照“红黄绿”理论三种性质界定,既然是风险分析与评价,就专门和大家谈谈“红灯”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

1、债务风险;自身资本实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盈利能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销售收入与债务匹配性风险、债务期限性风险、硬债务与软债务风险、企业对债务的依赖性。

2、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流动性、存货流动性、现金流动性、对外投资的流动性。

3、盈利性风险;未来利润与债务的匹配性、未来利润实现的可能性、未来利润实现的流动性、未来利润实现的稳定性。

4、资产风险;资产老化和重置风险、资产优化和技改风险、资产处置风险、资产安全性风险、资产实际投入分析。

5、虚假财务数据风险;实际销售额、实际利润水平、债务真实性、实际纳税额、总资产和有效资产的真实性。

二、技术风险评价

1、技术先进性风险;在行业中先进程度、在区域中先进程度、与现有比较领先程度。

2、技术成熟性风险;技术是否经过生产经营检验、技术是否稳定、技术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

3、技术与政策符合性风险;技术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特定法律要求。

4、技术替代性风险;技术是否容易替代、技术是否容易模仿、研发技术的门槛专业和成本的高低。

5、技术时效性风险;技术受到保护的时间、技术取得的方式、后续提升技术的能力。

6、技术依赖性风险;技术对人员的依赖、技术对原料的依赖、技术对环境的依赖。

三、经营与市场风险评价分析

1、经营的合法性风险;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环保、安全、节能、减排等)、经营是否符合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经营是否受到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鼓励(招商引资、减免税费、奖励等)。

2、行业与竞争风险;未来成长性、政策鼓励性、竞争激烈性、市场空间性、成长期限性、投入回报性。

3、销售渠道与网络风险;销售模式是否合理、销售网络是否齐全、销

售网络地位是否稳固、销售网络建设周期和成本。

4、下游市场依赖性风险;产品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包括单一客户、单一行业、单一国家和区域)。

5、上游依赖性风险;核心元件对上游的依赖、核心材料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社会关系的依赖。

6、生产与经营要素风险;水电气等生产经营要素变化、人员工资变化、员工社会福利变化、原材料采购变化、税收缴纳情况变化。

四、企业管理风险评价

1、安全生产风险;安全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落实性、制度有效性、安全历史记录、安全风险的转移。

2、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依赖风险;关键人员的与企业的关系、关键人员的激励约束、关键人员的重要程度、关键人员的替代性、关键人员的社会风险。

3、法人治理结构风险;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股东历史和亲情渊源、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性、调整法人治理结构的可行性。

4、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对核心团队的吸引力、激励约束机制的可持续性、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性。

5、实际控制人作风和思路风险。投资欲望、企业资源控制、发展思路、经营偏好、管理和控制能力。

五、社会风险分析

1、法律诉讼风险;法律诉讼的性质分析、法律诉讼金额分析、法律诉讼时间分析。

2、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性质严重性分析、税务风险金额分析、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分析、税务风险发生的危害性和挽救措施分析。

3、实际控制人个人行为风险;婚姻和家庭、赌博与吸毒、个人行为安全、非常规嗜好、参与非法组织与涉黑等。

4、非法集资和高利贷风险;集资和高利贷性质分析、集资和高利贷金额分析、集资和高利贷依赖性分析、集资和高利贷消化能力分析。

5、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风险;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质量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金额占比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集中度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损失影响分析。

6、不良信用记录风险;不良信用记录的性质(银行和非银行、真性不良和假性不良)、不良信用记录金额、不良信用记录历史时间。

六、反担保措施风险分析(区分反担保物品及权利与反担保行为措施)

1、反担保合法性合规性风险;反担保物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措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反担保措施的办理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物的市场通用性。

2、反担保实际价值风险;反担保处置价值分析、反担保未来价值损耗分析、反担保变现能力分析、反担保变现难度分析、欠税欠付工资福利和欠付工程款分析、反担保物附加条约对价值影响。

3、反担保处置风险;国家文物、战略性物资、不符合环境及相关规划等要求、涉案反担保物、地方政府政策协议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为。

4、反担保安全性风险;危险品与易燃易爆品、反担保物的时效性、自然灾害影响、易灭失反担保安全保障措施、反担保处置的复杂程度。

危险源分析与评价?? 篇10

1)因果性 -事故从原因调查2)随机性(时间、地点、事故后果)3)潜伏性4)可预防性

2、事故的分类

按事故发生原因

按事故性质(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

按伤亡程度不同:轻伤、重伤和死亡事故。

按事故责任性质(责任、破坏、自然事故)

3、危险:指系统中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或一种环境存在导致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人的承受程度。

4、安全:安全指免遭不可接受危险的伤害。安全的实质就是防止事故,消除导致死亡、伤害、急性职业危害及各种财产损失发生的条件。安全与危险是互为存在前提的,在安全评价中是指人和物的安全或危险。

5、危险辨识的关键任务1)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2)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6、危险源 定义: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两类危险源:1)危险源是事故的根源,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2)危险源与事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防止事故就是控制危险源。危险源分类:指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品;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品意外释放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7、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2)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3)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8、两类危险源的关系: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在第一类危险源存在的前提下,才会出现第二类危险源。另外,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也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因此,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类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第一类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评价危险源的危险性时,通过评价第一类危险源来确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通过评价第二类危险源出现情况来评价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者综合到一起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9、重大危险源:定义: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物质是指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危险的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

单元是指一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属于同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是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单物质临界量(GB18218-2000)

10、根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石油气在贮存区临界为10吨。按照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氯在生产场所的临界量为10吨,在贮存区临界量为25吨。

11、煤矿(井工开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

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煤层自然发火期≤6个月的矿井;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及以上的矿井。

12、风险定义:表示危险的程度。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

度的综合度量。风险率R=概率x事故次数/单位时间=严重度Sx事故损失/事件次数

13、系统和系统安全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对生产系统而言,系统构成包括人员、物资、设备、资金、任务指标和信息等6个要素。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定性或定量表征其危险性,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化,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可接受的安全程度。

14、系统安全的基本观点

1、没有绝对的安全:(危险源及危险性)(一个工厂一段时间不发生事故,不代表永远不发生事故)

2、系统安全工程贯穿于系统的整个寿命期间:

3、不可靠是不安全的原因

15、安全系统工程方法

安全系统工程方法是以预测和防止事故为中心,以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安全风险为重点。安全系统工程包括:危险源辨识;危险性评价;危险源控制

16、危险源辨识方法 1)直接经验法2)系统安全分析法

17、安全评价的意义:1)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 统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工程、系统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和管理对策措施的过程。2)安全评价又称为风险评价或危险评价,它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18、安全评价的目的19、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事散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主要内容:

1)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2)为选择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提供依据;3)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4)促进实现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化

20、安全评价的内容

安全评价是识别和评价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有害因素的过程,包括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两部分。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识别危险来源;

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和衡量来自危险源的危险性、危险程度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采取控制措施后其安全性是否可以被接受

21、安全评价的意义及作用

1)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安全监督;2)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实行宏观安全管理;3)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

4)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5)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6)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安全意识;7)有助于保险公司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管理。

22、煤矿安全评价程序一般包括:

1、前期准备;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划分评价单元;

4、现场安全调查;

5、定性、定量评价;

6、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7、作出安全评价结论;

8、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9、安全评价报告评审。

23、安全评价原理

相关性原理、类推原理、惯性原理、量变到质变原理。

系统的基本特征: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整体性、适应性。

24、安全评价的原则:合法性、科学性、公正性、针对性。

25、安全评价的限制因素:评价方法、评价人员。

26、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27、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1)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有害的后果,都归结为能量的意外释放和有害物质的泄漏、扩散。2)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三方面。

28、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分为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体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以及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四大类。

29、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30、识别危险危害因素的原则1)科学性2)系统性3)全面性4)预测性

3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总图布置及建筑物、工艺设备;装置;化工设备;作业环境;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和煤矿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32、煤矿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特点

煤矿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 ;煤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多而复杂 ;各工种的离散性较大和协调性较差 ;作业环境差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危险与有害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动态性和隐蔽性。

33、瓦斯灾害事故的类型及危害

1)瓦斯爆炸

爆炸条件:瓦斯浓度在5%-16%,氧浓度达到12%以上,最低温度为650℃-750℃,或点火能为0.28mJ。

易发生瓦斯事故的场所主要场所有: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回风巷道、采煤工作面上隅角、采空区、盲巷、石门等。

爆炸的危害

1、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并造成矿井空气成分改变2.高温火焰3.高压气体4.反向冲击波。

2)导致瓦斯事故的主要原因:工作面超产;配风不足;局部通风机供风不足;瓦斯异常涌出;上隅角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不当;电器失爆;漏电保护、接地保护、过电流保护失效;静电火花,机械摩擦火花,冲击产生火花;放炮未填炮泥和炮泥长度不够;未使用煤矿安全炸药或毫秒雷管;高瓦斯煤层未抽放或效果不好,抽放管路泄漏;突出煤层未采取“四位一体”防突措施或不当;)对有自然发火倾向性煤层未采取措施或不当;采空区漏风严重,引起采空区自然发火瓦斯监控系统故障或传感器故障;盲巷未通风或没有栅栏、进入标志等。

34、煤尘灾害类型及危害

1)、爆炸性煤尘

爆炸条件:粒径小于1mm具有爆炸性的煤尘,当浓度在40g/m3-2500g/m3,遇到火源(最低点火温度600 ℃-1000 ℃)或火花(最低点火能30mJ)。(隔爆棚)

爆炸危害:产生高温火焰(温度2500℃),爆炸冲击波(最高达2MPa),并产生大量的CO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

2)、呼吸性粉尘:煤尘引起尘肺病,岩尘引起矽肺病。

易发生煤尘灾害的场所主要场所有: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回风巷道、有沉积煤尘的巷道、石门等。

3)导致煤尘危害的主要原因

无降尘措施或措施未发挥作用;风速过大;未进行煤尘注水降尘;沉积煤尘清理不及时;采掘机械无喷雾降尘装置;电器失爆;漏电保护、接地装置、过流保护失效;瓦斯爆炸;干式打钻;放炮未填炮泥和炮泥长度不够;未使用煤矿安全炸药或毫秒雷管;回风巷无雾化降尘措施;人员未带防尘面罩;转载点无喷雾洒水装置或没起作用等。

35、1)矿山灾害的分类

矿山类别:煤矿与非煤矿山、金属矿山与非金属矿山。

矿山灾害按伤害方式分类:冒顶偏帮、瓦斯爆炸、机械伤害等。

矿山灾害按事故性质分类: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自然灾害与技术事故)。

2)事故的基本特征: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事故的潜在性;事故的预测性。

3)防灾五原则:可能预防的原则;因果继承原则;损失偶然性原则;对策选择性原则(3E);危险因素防护原则。

36、煤矿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特点

煤矿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 ;煤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多而复杂 ;各工种的离散性较大和协调性较差 ;作业环境差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危险与有害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动态性和隐蔽性。

37、冲击矿压:是压力超过煤岩体的强度极限.聚积在巷道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

冲击矿压安全评价综合指数法----分级表

Wt<0.3,为无冲击危险 Wt=0.3~0.5,为弱冲击危险Wt=0.5~0.75,为中等冲击危险Wt=0.75~0.95,为强冲击危险;Wt>0.95 ,为不安全

案例分析

一、开挖穿山隧道或海底隧道施工工程时:

问题

1、请分析该施工阶段存在哪些主要物理性和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问题

2、简述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的伤亡事故类别及职业病类别?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各种施工机械由于运动,防护失效导致的各种机械伤害。2)、设备漏电,接地、接零失效等造成的电危害。3)、振动危害。机械振动,振动棒振动等。4)、噪声。施工机械,振动棒。5)放炮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有毒、有害气体伤害。2)隧道施工:易燃易爆性物质伤害。

2、主要事故类别:(性质)

1)、冒顶片帮;2)机械伤害;3)放炮;4)触电;5)易燃易爆气体爆炸;6)车辆伤害;7)高处坠落。主要职业病:1)矽肺;2)手臂振动病;3)噪声聋。

二、A家具生产公司,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大,原有生产规模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要。为填补市场家具供应的不足,公司决定选择新址建造新的家具加工基地。考虑到城市规划、企业生产、销售及成本方面的需要,公司决定选择既方便运输又方便物料存放的一开阔地作为新厂址。公司的具体论证方案如下:

1.公司地址。A公司地处某市开发区,与某精细涂料有限公司相邻,A公司以东l0km的地方有一家生产甲醇的化工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甲醇主要通过A公司西侧相邻码头外运,之间通过铁路专线运输。为节省资金,A公司与精细涂料有限公司共同租赁了M公司的仓库,A公司租用3000m2,用于储存材料和产品,精细涂料有限公司租用500m2,租赁仓库

归使用方管理。A公司生产的家具远销全国各地,全部通过汽车运输,由公司选定的通过OSHMS认证的运输商承运。

2.公司的主要机械包括电刨、电钻、电锯、小型轮式起重机、叉车、运输车辆等。

3.主要的生产过程包括材料运输和装卸、木材烘干、型材加工、组装、喷漆等。问题1:对该论证方案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的事故分类,指出主要的危险因素?

(1)机械伤害:(2)触电:(3)物体打击:(4)起重伤害:(5)火灾:(6)中毒和窒息:(7)车辆伤害

(8)其他爆炸:

问题2: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64l一1986)的事故分类,指出喷漆车间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为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请列举主要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主要事故包括触电、火灾、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等。

主要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电气检修,预防漏电、保证接地良好;控制火源,禁止出现明火、电器设备电路破损老化漏电打火、使用非防爆电器,完善消除静电的各项措施,防止静电火花;降低作业空间油漆和其他可燃物质浓度,保证通风措施完好并正常使用;保证个体防护设施、用品完备,具有各项完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三、某集装箱码头拟临时堆存烟花爆竹类集装箱,其工艺过程如下:

船→集装箱装卸桥→牵引车、半挂车→龙门起重机→堆场

试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64l一1986)的事故分类分析该过程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不考虑船带来的危害)

参考答案:

1、火药爆炸

2、火灾

3、中毒和窒息

4、车辆伤害

5、起重伤害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淹溺,物体打击等):

四、x年夏末秋初,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50平方米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充装时,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相继钢瓶爆炸,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1.液氯钢瓶用户的违章行为是 C。

A、人没有说明液氯钢瓶的用途B.没有提供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安全性能

C.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防倒罐装置

D.液氯钢瓶没有安装泄爆装置

2.充装方工人在充装液氯前应,就进行充装作业。

A、按规定检查和清理钢瓶B.应向液氯钢瓶用户询问钢瓶使用状况

C、应请示有关技术负责人后充装D、应将其他液氯钢瓶移到它处

3.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致使钢瓶发生爆炸。

A、温度升高B、压力升高C、温度降低D、压力降低

4.对于液氯钢瓶用户的工人和充装单位的操作人员,下列是正确的A、液氯钢瓶用户的工人是特种作业人员

B.充装单位的操作人员是特种作业人员

C.双方工人均须进行培训作业培训,但不需进行考核

D.双方工人均须经作业培训和考核

简答

5.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1)用户违章在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且未向充装方说明此情况形成事故隐患;

(2)充装方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就进行充装作业。

6.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间接原因。

(1)用户方的生产设施存在缺陷(缺少必要的防倒灌设施);

(2)压力容器罐装工应经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用户方和充装方的工人都属于违章操作,也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说明双方单位安全管理和教育培训不足;

(3)无论何种原因,化工厂建在居民区都是不符合有关安全规定要求的。

五、某电厂主要生产工艺有:贮煤场、煤粉制备与输煤系统、燃煤系统,燃煤用汽车运往贮煤场,场内有氢气储罐6个,每个24m3,柴油储罐2个,每个罐2000m3,2个汽油储罐,每个20m3。

1、重大危险源限定与

A 危险物质储存方式B 环境温度C 环境压力D 危险物质的数量

2、在限定重大危险源时,要考虑

A 各种危险物质的储存间距B 危险物质的通风条件

C 危险物质的防雷设施D 危险物质的防潮设施

3、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该事故涉及A 火灾B 其他爆炸C 车辆伤害D 淹溺

4、该电厂中,哪种物质属于自然性物质?燃煤

5、如果燃煤含硫,那么硫属于何种危险物质?腐蚀性物质

六、某地下矿山,主要矿物是硫化铜,矿体裂隙发达、涌水量大、岩层破碎、地压活动频繁。如果对该矿山进行安全现状评价,试对该地下矿山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硫化矿床易自燃,使工作面温度升高,因此存在高温危害及火灾危险性。地压活动频繁,有冒顶片帮危险。涌水量大,有透水危险。还有电气危害、机械伤害、爆破伤害(放炮)、中毒和窒息等

七、简要分析一个丙烷钢瓶库房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1)物质危险性分析:危险物质为丙烷气,属于液化易燃、易爆气体,发生泄漏时,可能发生火灾、其他爆炸事故;丙烷气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发生泄漏时,吸入过高会引起中毒;另外,丙烷气蒸发还会引起人员冻伤。

2)生产条件危险性分析:钢瓶属于压力容器,出现误操作时,会引起容器爆炸。同样,经常使用的钢瓶会腐蚀,引起钢瓶腐蚀破裂。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篇11

【关键词】核心概念 科学史教学 分析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5-01

生物學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来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生物学概念不仅是生物学科的基础,而且是生物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各种生物学概念,并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掌握和应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归纳、对比等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我对核心概念在科学史有效教学中的分析与评价 总结如下:

一、核心概念在科学史有效教学中分析

核心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教的重要内容。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来源:活细胞,功能:催化,化学本质:有机物,这是酶的内涵,体现了酶的本质属性。酶即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既可以在生物体内起作用,也可以在生物体外起作用,这是酶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特征,只有当学生理解它,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核心概念在科学史有效教学中的评价

在科学史的有效教学中,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掌握,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植物激素”此核心概念的教学时,可以借助生物科学史,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①1880年,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发现单测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②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哪个部位有关?1913年,詹森设计了在胚芽鞘尖端与下部之间放置琼脂片的实验,得出“刺激”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的结论。③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呢?1914年,拜尔的实验,发现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通过上述三位科学家的实验,猜想到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中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④究竟是不是化学物质呢?如果是,是哪种化学物质?1926年,温特的实验,发现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⑤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⑥1942年,科学家从 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⑦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植物体中还有一些与生长素作用类似的物质,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这一类称为植物体中天然生长素类。⑧以后人们又不断发现了一些人工合成的与吲哚乙酸有类似生理效应的物质,为了区别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常把这类物质叫生长类似物。水到渠成地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像生长素这样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成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通过“植物激素”这一核心概念的讲解,充分地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科学史有效教学中的“规律、原理和方法”都是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核心概念,才得以表述核心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因此,在生物科学史有效教学中,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掌握核心概念,不仅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生物教师要重视核心概念教学,运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概念,进而运用生物学原理、规律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行为合乎大纲的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五洋.《浅析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2]游隆信. 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上一篇: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事迹下一篇:荆轲刺秦王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