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的调查报告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暴的调查报告(共4篇)

家暴的调查报告 篇1

“提到家暴,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女性是弱势群体,其实男性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肖红介绍,暴力行为可分为热暴力及冷暴力两种,男性受害者在受到生活上不关心、语言上不理会等心理伤害时,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更少,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自古至今,家暴都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只不过到了现代才有人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女性和孩子会遭到家暴,一些家庭妇男遭妻家暴的情况也不少。但是相对于女性被家暴,家庭妇男遭妻家暴后更容易会因为面子问题耻于求助。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曾遭受配偶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男性成为受害者的案例也时有出现。据全国妇联权益部负责人介绍,全国现有家暴庇护场所2000余家,去年共为受害人提供庇护服务149人次。为何会出现“站点多、庇护少”的情况?庇护站如何为家暴受害人提供更有效的救助?

人民日报9月12日消息,不久前,从安徽老家来江苏扬州打工的小李带着10个月大的.男婴到扬州市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儿童庇护中心(以下简称“庇护中心”)寻求帮助。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不同,李某在经济上一直都依赖妻子。由于妻子时常对他拳脚相加,再加上婚内出轨,抛下他们离开扬州,李某无法独立生活,只好寻求庇护。

家庭妇男遭妻家暴

据介绍,男性主动寻求庇护在该中心是首例。在江苏,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主动寻求庇护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被家暴妇女经济独立性差,过于依赖男性,遭受家暴时忍气吞声;而受到家暴的男性,出于面子等原因,也大多不愿意寻求外界帮助。

全国两成多女性遭家暴,打骂老人孩子现象屡禁不止

今年3月份的一天,在扬州打工的赵女士带着一个3个月大的男婴来到庇护中心寻求帮助。她抽泣着向工作人员介绍,自己与丈夫、婆婆本来一起住在扬州,由于生活方式及观念等方面的矛盾难以调和,终于在一次与婆婆的激烈争吵后负气出走。

庇护中心工作人员向赵女士核实了姓名、年龄、籍贯等身份信息,并安排她登记入住。考虑到孩子还小,除保证赵女士的住宿、饮食需求外,工作人员还帮她买了奶粉、纸尿裤等婴儿用品。一切安排妥当后,工作人员对她进行了适当的心理疏导,赵女士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在庇护中心的几天,赵女士的丈夫并未露面,她决定返回原籍,由庇护站派专人将她护送回贵州老家。

来自扬州市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各地家庭暴力屡禁不止,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危害。当前,歧视殴打妇女、忽视虐待老人、暴力管教子女等现象,在一些家庭经常出现。来自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曾遭受配偶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近3年扬州市妇联系统信访接待情况也反映,每年婚姻家庭类问题有600件左右,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占1/3,来自农村、经济弱势、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妇女更易遭受家暴,曾经打骂过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占五成以上。因此,家庭暴力依然是妇女儿童维权的突出问题。

家暴的调查报告 篇2

我国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和《反家暴法》都有对未成年人家暴问题进行相关规制。201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反家暴法》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家庭暴力进行规定的法律。该法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反家暴法》中对未成年人的直接规定内容仅有5条, 未全面考虑未成年人自身的特殊情况。其次, 对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未纳入法律范围进行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属不属于家暴范围。有学者认为,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旁观者仅仅目睹家暴不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因此不属于未成年人家暴范围。也有专家认为, 未成年人虽然没有直接遭受家暴, 但亲眼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之后, 仍然会对其心理上或精神上产生很大刺激, 应该列入家暴范围。笔者认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应该从未成年人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 即使是目睹家暴也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 应把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也归入对未成年人家暴范围。所以, 通过研究学习域外先进立法经验, 尤其是在保护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方面, 完善我国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法律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一、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现状及危害

(一) 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 人们都直接关注于家暴中的直接受害者, 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却鲜少被关注和保护。《联合国研究暴力侵害儿童行为问题独立专家报告》中指出, “世界各地每年有1.33亿至2.75亿儿童目睹家庭暴力”。 (2)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超过3百万儿童目睹父母间暴力, 还有调查发现13-27%的成年人在儿童期目睹过父母间躯体冲突。 (3) 根据笔者在邯郸地区随机对300名10-14岁未成年人调查发现, 85%以上未成人目睹过父母之间的身体或精神暴力。所以, 我国反家暴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站在未成年人角度, 对其进行全面保护, 使其免受家暴伤害。

(二) 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危害

1. 身体上危害

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虽然并未直接遭受暴力, 但仍有许多研究发现, 目睹家暴的确会对未成年人身体产生危害。日本与美国联合研究表明, 未成年人经常目睹家暴会造成未成年人右脑视觉皮层部位将萎缩五分之一左右。澳大利亚也有专家指出, 经常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小脑的发育要比直接挨打的孩子小脑小, 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更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

2. 精神上危害

长期目睹家暴未成年人大多会对身边事物充满恐惧, 缺乏安全感, 导致他们很难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也有的因为感到自卑而不愿融入社会, 这种状况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美国也有研究表明, 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相对于未目睹家暴未成年更容易产生人格上的障碍。

3. 暴力的代际传递

暴力的代际传递现象最早是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被班杜拉所提出的。他认为, 暴力的代际传递是通过未成年人在遭受家暴或者目睹家暴的过程中实现的。许多研究表明:暴力行为具有代际遗传的规律, 在未成年时期遭受家暴或是目睹家暴, 成年后成为施暴人的概率远远高于在没有遭受或目睹家暴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因此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必须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制。

二、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规制的不足

我国目前相关法律都未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况进行规制, 对未成年人家暴的规制主要制定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和《反家暴法》, 但都未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进行规制。

(一) 我国现有的立法规定没有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问题的, 缺少针对性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该立法不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问题的, 缺少针对性。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是我国内地第一部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的法律, 其中有很多条文是直接关于家庭暴力的规定。但立法未专门站在未成年人方面, 2016年3月1日实施的, 该法关注的主要是配偶间的家庭暴力, 缺乏未成年人角度, 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规定较少, 没有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的概念、类型等进行界定。

(二) 我国现有立法未定义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 对家庭暴力规定的范围窄

《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对未成年人家暴进行详细规定, 对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形尚未进行规定。《婚姻法》对未成年人家庭暴力规定较原则, 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反家暴法》对于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未进行规定, 不利于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等。

三、域外对未成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域外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法律规制

域外的立法也对未成年人家暴问题多有涉及, 但规定也不尽相同, 始终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1. 国际社会

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情况非常普遍, 国际社会对此非常重视, 各国都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了多部专门的法律去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家庭暴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儿童的家庭暴力界定不仅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 而且把忽视与漠视、早婚、有害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儿童目睹监护人之间的暴力也都囊括其中, 任何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都被法律所规制, 真正体现了儿童利益最大化基本原则。

日本在2000年颁布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防止虐待儿童法》, 2004年修正案同时将目睹家暴纳入到儿童忽视的考察范围。

多年来美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如《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儿童虐待和疏忽报告法》和《儿童虐待预防及执行法》等。

2. 台湾地区

在我国台湾地区不仅对未成年人进行了专门的立法, 即《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障法》。而且为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提供专门的服务热线, 并且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对目睹家暴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和法律上的帮助与救济。

从域外研究可以看出, 对于家庭暴力的范围比我国大。同时, 对于目睹家暴未成年人都制定相关法律措施去救济,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从而对我国未成年人目睹家暴情形进行法律规制。

(二) 启示

1. 学习域外的先进经验, 完善针对未成人目睹家暴的相关立法

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目睹家暴未成年人进行了专门立法, 如台湾地区制定《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障法》;日本的《防治虐待儿童法》;美国多年来陆续制定通过的《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儿童虐待和疏忽报告法》和《儿童虐待预防及执行法》等。我国应该借鉴域外的一些先进立法经验, 对未成年人目睹家暴的情形进行专门立法。

2. 扩大《反家暴法》的保护范围至未成年人目睹家暴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司法经验从而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法治体系建设。纵观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法律都明确将未成年人目睹家庭暴力归为家庭暴力的范围。我国《反家暴法》并未将目睹家暴列为未成年人家暴的范围, 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立法、司法解释的途径扩大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保护。

3. 加强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的法律救济途径

我国长期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仅包括事前的预防与事中惩治, 事后救济也尤为重要。为目睹家暴未成年人提供积极的法律救助, 是弥补法律规制存在不足的一种手段。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救济, 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我国对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救济不仅需要法律规定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 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学校的老师、社会工作者等应积极跨学科合作, 联合建立一个针对目睹家暴未成年人的健全康复系统。

四、结语

我国法律在对未成年人目睹家庭暴力方面规定的缺失, 必然会使该部分未成年人权利得不到及时救助。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比较成熟的做法, 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国法律, 逐步做好针对未成年人的目睹家暴的预防、救助和处理工作。如何实现各部分联合共同保护目睹家暴未成年人的权利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经济文化地区目睹家暴未成年人进行保护仍有待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蓉.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2]吴鹏飞.我国儿童虐待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学杂志, 2012 (10) .

[3]夏吟兰主编.家庭暴力防治法制度性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4]管燕燕.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防治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及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2010.

撑起反家暴的保护伞 篇3

2016年1月1日新华网的文章《反家庭法让家庭成为真正的避风港》指出,家,是个温暖的字眼,无论在外遭遇到了怎样的风雨,回到家里,坏情绪就会一扫而光,在大多数人眼里,家是温暖的摇篮,家是避风的港湾。然而,在一些备受家暴折磨的人心中,家却变成了黑暗恐怖的深渊。许多人认为家暴只不过是私人应处理的问题.他人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去干预:再加上之前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以及相关部门宣传力度有所欠缺,导致大家的重视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从而陷进家暴的漩涡里。《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意味着曾经的“小问题”开始得到重视,这同时也成为家暴受害者捍卫人权、维护尊严的一柄利剑。

2015年7月30日光明网的文章《反家庭力法助力反家法治化》称,家庭暴力的发生有着多种原因,这意味着法律对于家庭暴力的干预也必须多样化。《反家庭暴力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学校、医疗机构等各方职责,并设立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应该说是充分因应了当下反家庭暴力的现实需要,增强了立法的现实针对性。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遏制家庭暴力都需要被纳入法律程序。换言之,在看待家庭暴力的问题上,我们迫切需要从观念上予以重新审视。在一个文明和法治社会,家庭暴力不仅是对家庭秩序的破坏.对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威胁,更是对社会文明和法治底线的突破。

2015年12月28日中国文明网刊文《首都反家法面世是社会进步》认为,首都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范畴、预防、处置、人身安全保护令和法律责任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庭暴力。这就让原来很多有争议的地方变得不再模棱两可。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反家暴法对在精神上的侵害行为,也进行了界定,有利于从根本上维护家庭中弱者的地位:在保护问题上,对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以及重病患者,给予特殊保护。这就让这部法律显得更加人性化,更有制度的弹性.而又不失温情。这也是在立法问题上的一大进步。反家暴法附则中还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这意味着有同居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暴力也被纳人家庭暴力,受法律约束。显然,反家暴法考虑到了当代乃至以后社会家庭成员组合之问的复杂性,因而将可能不是家庭成员却同居在一起的人考虑在内,这样,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只要是发生了家庭暴力现象,就会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维护家庭中的弱者——不光是妇女,让弱者真正有了温馨的“避风港”。

防患未然

2015年9月8日《法制日报》刊文《反家庭力,预防是重中之重》认为,,在反家庭暴力中.预防是重中之重,而预防最重要的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宣传教育可以渗透到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同时,我们还要对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如警察、教师、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等进行反家暴培训,让他们提高反家暴的敏感性,对家庭暴力的发生能够及时预见其危害性,从而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家暴案件发生。预防是普遍性的有效制止,制止则是针对性最强的预防,尤其是及时制止和早期干预,效果极其显著。在反家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防治结合、重在预防,全面构建普遍预防与重点预防、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相结合的预防措施体系。

2015年12月27日人民网的文章《反家法:对家“态度鲜明”,重在预防和制止》称,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预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国家以及有关组织、媒体及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宣传教育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二是强调政府及有关组织有责任进行反家庭暴力的培训及预防工作。三是人民调解组织及川人单位,有义务对家庭纠纷、家庭矛盾进行调解。四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教育,应该采取文明的方式,不得采取家庭暴力。而在制止家暴行为方面,反家暴法同样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强制报告。学校、幼儿同,医疗机构等其他单位,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的人遭受了家庭暴力,有责任、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是一个法定职责,不报案会承担法律责任。二是告诫书。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公安机关处理以后,如果不构成治安管理处罚,那么公安机关就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可以给他出具告诫书,记录加害人的身份问题、实施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以及不得再实施家庭暴力的警告。三是人身安全保护令。当事人受到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应该受理。对一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由于强制、威吓无法进行申请的特殊人,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还可以代为申请。

2015年12月30日中国文明网的文章《“反家”要保护弱者更要惩戒者》指出,反家暴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提供保护,保障她们免于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但是这个保护的过程要建立在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惩戒基础之上。换言之,我们必须通过惩戒家庭暴力的施害者,来保护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只有通过法律惩戒让施害者有所忌惮.不敢滥施家庭暴力,作为家庭暴力事件中的弱者一方,才有望得到保护。如果受害者回到家里.作为家暴事件的施害者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那么受害人很快就会遭遇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的家暴,甚至因为先前的离家出走而遭受变本加厉的家暴“惩罚”。所以,面对将要正式落地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我们支持保护家暴事件中的弱者,但我们更期待通过惩戒家暴事件中的施害人来保护弱者,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反家暴”中“反”的意味,同时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任重道远

2016年1月6 日《检察日报》刊文《反家法执行机制仍有待细化》称,现今的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农耕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使传统的家庭(家族)结构趋于解体,家庭日趋小型化。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的公民,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表征和内在要求。法治是以公民为主体的,每个公民享有独立、自由、平等的法律地位,法律是基本的行为准则。虽然法治并不排斥家庭的自治作用和独特功能,但这种自治是以法治为依归的,家庭并不是法外的领地。《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将法律的触角延伸至家庭内部事务,是对传统的家庭自治观念的扬弃和超越。法律的最终效用在于执行。为了使法律不致成为另一个稻草人,《反家庭暴力法》在执行机制上仍有待科学化和细化,如应明确公安机关为统一的执法主体;明确对于家暴的举证责任、证明标准;明确告诫书、人身保护令的法律效果等。

2016年1月7日《人民法院报》的文章《反家庭力:立法出台普法跟紧》指出,在公众的翘首期盼下,反家暴法终于落地,对于预防和惩罚家庭暴力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不过,反家暴虽然已经立法,但如何操作、如何施行,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和跟进,才能彰显出法律的作用。反家暴法的落地,不过是保障家庭成员权益的第一步,还需要让立法规定深入人心。从这个方面而言,反家暴法律知识要得到广泛普及,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反家暴的氛围.让家庭成员不再将家暴当作“家丑”。对于社区、村民委员会、妇联等基层机构组织来说,则应该积极融入和参与社会救助体系,为反家暴法的落地提供制度基础。对于司法机关来说.更需要改变之前“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执法思维,认真研读法律规定,做到严格有序执法。反对家庭暴力行为,不能止于立法完善,还应该强化普法力度和水平。不管是公民个体,还是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司法机关,都要克服和扭转之前的固有认识,真正让反家暴法落地生根。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反家暴的良好氛围,让家暴行为无处遁形,确保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和伤害。

2015年12月30日光明网的文章《反家要立法更要执法》指出,如何让受害者有底气对家庭暴力说“不”,不仅要立法,更要积极执法。家庭暴力受害者在抗争无果以后,除了忍气吞声,或用极端方式寻求解脱以外,权利主张往往难以伸张。由于家庭暴力涉及婚姻、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家庭伦理问题,反家庭暴力立法,也有对传统世俗与法律刚性不足的矫正意味。反家庭暴力入法.增强法律可操作性与刚性,加大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法律不能解决所有家庭暴力问题,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检法、妇联等相关部门依然需要负起责任来,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形成法律法规与道德舆论的合力.共筑反家庭暴力安全防线。

链接:反家暴,国外怎么做

美国:美国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主要依靠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法律诊所”。美国的一些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的法学院,一般都设有“法律诊所”。诊所都是自主管理,无须到政府注册,不受政府干涉,免费代理贫困妇女儿童受暴力侵害的法庭上诉,以让受害者获得公正和安全。此外,美国有众多的反家庭暴力组织,受虐妇女可向这些组织寻求帮助。另一个渠道是民事保护令。民事保护令的申请很简单,受虐妇女难以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自己可以到法院申请保护,法院会获准该妇女受有限保护。

瑞典:瑞典刑法有很多条文是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定殴打妻子或者同居伴侣将受到制裁,而且并不仅仅是偶尔发生的严重暴力行为才会被制裁,如果反复施暴,就会受到更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瑞典相当重视反对家庭暴力的观念教育。瑞典政府在所有的教育中都会反复强调反对对妇女的暴力,社会工作者、教育者、哪怕只是一个保育员,都需要通过这类的教育培训才能上岗。瑞典还有女性庇护所,如果因为举报家暴行为导致无家可归,或者没有经济收入.这些女性可以去女性庇护所接受帮助。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每一个州都有独立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共同的基本做法就是在家庭暴力即将发生之前,或者刚刚发生之后,尽快地将家庭暴力行为人和被施暴人隔离开,以防止进一步的暴力事件,这就是在澳大利亚广为人知的“人身禁制令”。在禁制令期间,施暴者不得接近受害者.一旦受害人发现施暴者就在附近的情况下,可以立即报警。近年来,为了防止有家庭暴力劣迹的人接触受害人,澳大利亚给处于禁制令期间的施暴者都带上了电子脚环,同时警方在受害人的办公室、住所、家庭也安装了监控报警系统,一旦施暴者近距离地靠近这些有监控系统的地点的时候,脚环就会发出信号,警方就会获悉并且立刻出警进行干预。

家暴的调查报告 篇4

家庭暴力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妇联组织维护妇女权益、构建温暖之家、促进社会和谐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XX 县妇联始终坚持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作为开展妇女维权工作的切入点,坚持立足我县实际,积极构建“政府重视、妇联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反家暴工作格局,有效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家庭的平安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主要工作情况 自 XX 年 1 月至今,县妇联共接待群众上访案件 X 件,其中家庭暴力案件 X 件,占总上访案件的 X%。还有一些含有家暴情况的事件由我县婚调委调解,所以实际的家庭暴力案件数应当更高。

从所接访的家暴案件来看,家庭暴力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妇女。从当事人的身份关系来看,以丈夫对妻子施暴的居多,女性是家庭暴力最大的受害者。从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职业分布情况看,35 岁--55 岁年龄段的占多数,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多数,下岗、无职业者占多数。施暴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向。

家庭暴力不仅侵犯了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而且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县妇联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妇联组织职能作用,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家庭暴力,主要做法是:

1.强化宣传引导,努力提升妇女的法律素质。妇女维权工作最根本的落脚点,是要提高妇女自身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的能力。我们坚持每年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做到普法与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相结合,与宣传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利用三八维权周、11.25 反家暴日、12.4 宪法日等时机,深入农村、社区,大力宣传《宪法》、新《婚姻法》及司法解释、《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对广大群众进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和“四字”精神教育,倡导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风气。充分利用社区的妇女

儿童之家对妇女开展法律知识、反家暴知识培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宣传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引导妇女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2.深化美德教育,努力提升群众的文明程度。针对婚姻及家庭领域出现的家庭暴力问题,我们注重把预防与消除暴力行为与提倡家庭美德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书香家庭”“最美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吸引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主动参与。今年年初,由县政法委牵头,县文明办、县妇联、团县委等多部门参与,在全县所有乡镇开展首届“文明好家风”家庭评选活动,包括“家风家规你我议”“幸福家照大家拍”“家风金句村村响”等系列活动,经过层层评比,全县 X 个村(社区)共推选了 X 户“文明好家风”家庭。通过对特色家庭的评选表彰和宣传,引导广大家庭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崇尚良好社会风气,遵纪守法、远离暴力。增强了家庭成员的懂法守法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以家庭的平安文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加强协作联动,努力提升部门整体服务 水平。我们启动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联席会,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妇女儿童维权长效机制;XX 年县妇联启动“反家暴,促和

谐”宣传年活动,组织“反家暴、促和谐”现场签名活动及反家暴书画作品巡回展进机关、进社区,反家暴宣传活动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县政法委将反家暴工作纳入到全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县公安局设立家庭暴力法医鉴定中心,在每个派出所设立家庭暴力投诉站;县法院邀请妇联、团委干部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涉及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审理,XX 年 7 月针对虐待老人案发出首张人身保护令;县司法局为困境妇女儿童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县妇联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律师,组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法律援助顾问团,为我县妇女儿童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举办婚姻调处和家暴干预培训班,提高维权干部维权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妇女儿童之家阵地、婚姻家庭调解室矛盾化解和个案维权的作用,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协调、咨询、指导等各种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经费人员缺。没有单独的家暴宣传经费,没有专职的接访人员,是妇联组织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群众对家庭暴力的知晓率逐步提高,对反家暴工作的要求也更高了,群众来信来访量有时出现不减反增现象。经费和人

员的缺乏让妇联在开展反家暴工作中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宣传范围窄。一是宣传对象单一。每次开展反家暴宣传活动,往往只注重面向广大妇女,却忽略了真正的施暴主体――中青年男性,尽管有些妇女遭受家庭暴力,但仍然存在“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的观念,最后还是选择了忍让。二是维权培训的主体单一。妇联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妇联干部和妇女群众,而以男性为主体的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关键执法者涉足维护妇女权益类的培训较少。

3.调解维权难。一是对无固定职业的施暴者调解困难。无固定职业的施暴者一方面文化素质低,另一方面没有来自单位的压力和约束,对于妇联的调解不屑一顾,甚至不露面。二是难取证导致调解困难。夫妻间的家暴发生在两人之间,导致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调解中常常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调解方难以认定事实。三是反复性家暴案件调解困难。妇联在维权中经常接待一些“回头客”,即反复无常的家暴案件,形成恶性循环,对这种案件的调解常常让人束手无策 4.执法成效差。在家暴执法过程中,往往以调解为主,以打击、处理为辅,一般的家庭暴力的伤害程度达不到轻伤害,因此对于一般性的家庭暴力处罚停留在说服教育上,对

于“冷暴力”(即精神虐待)更是无所适从。此外,告诫书与人身保护令的执行有时也难以到位。

三、建议与对策 1.提供援助保护。一是提供经济救助。建立妇女儿童救助专项资金,对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后的受害妇女儿童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使受害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二是提供安全庇护。联合有关部门设立庇护中心,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临时的吃住服务、简单的医疗处置和心理损伤康复治疗。三是提供法律援助。司法部门及时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四是提供舆论帮助。借助媒体的力量,及时对妇女维权的普遍性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报道,形成全社会关心妇女维权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形成密切、良好的互动格局,齐抓共管,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2.加大宣传,提升全社会反家暴意识。家庭暴力之所以发现难、取证难、维权难,社会的反家暴意识是关键。目前,虽然大多数人从理性上已经认识到家庭暴力是违法的,但是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不少人,甚至一些执法人员也存在这样的认识,因而对家庭暴力的严重性和违法程度认识不够,对家庭暴力的举报和劝止积极性不高,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不够。

意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需要宣传和引导,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反家暴意识。除传统的讲座等方式外,可以考虑通过发放折页宣传册、反家暴签名活动、网络宣传活动、反家暴情景剧、拍摄反家暴宣传片等各种形式开展宣传。

3.加大反家庭暴力的执法力度。公安机关应当将社区民警干预家庭暴力工作列入警务工作考核内容。人民检察院应对涉及家庭暴力公诉案件及时批捕。人民法院应及时审理因家庭暴力引发的民事和刑事案件。司法鉴定机构对家庭暴力受害人请求进行伤情鉴定的应当及时受理,并依法出具鉴定结论。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威慑作用。

上一篇:有关校服的英语作文下一篇:初一作文:依然精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