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精选8篇)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刺激,刺激。
三、学会预习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一课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由于学生的差异,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具体是否可以从五个步骤入手:
1、看 “看”就是让学生全面地看一遍预习的内容,想一想这一节主要学什么,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记 “记”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学习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记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概念课、推导公式等课尤其重要。
3、思 预习,也就是自学,当然要思考,因此,“思”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这一节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等新内容能看懂吗?书上“小精灵 ”的问题能回答吗?......
4、做 通过上面的学习,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那就要做一下例题,做一下练习题,当然题量不需要很多,点到为止。
5、问 我想“问”也是一个主要环节,毕竟是自学,肯定有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那就要记下来,在家要主动问,到学校更应该问,养成“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确实要好好引导。
四、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杂,外地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现在学生比较懒,以及家长的不配合、不重视,当然有些家长也确实不会配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农村难度更大。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预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预习方式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加强直观教学, 丰富感性认识
预习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初步尝试.教师根据自己的任课年级、教材内容、学生知识水平、教学进度等, 并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预习题, 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学生好奇心, 好胜心强的特点, 让学生小制作, 既锻炼了同学们敢于创新, 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为课堂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趣味性, 同时, 也使学生学会了英语单词, 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二、出示预习题目, 激发预习兴趣
预习课文, 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坚持预习, 时间久了, 学生打开一篇新的课文, 不用讲解, 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就能顺利地阅读, 正确领会课文含义.但是每篇文章都千篇一律的让学生查单词、翻译句子,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感到厌烦, 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以“质疑”为先导, 提出比较醒目的, 趣味性强的, 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这样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主动地学习课文, 理解课文含义.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就会更积极, 更主动, 预习效果会更好。学生预习课文, 不只是简单的翻译, 而且要开动脑筋, 进行揣摩、比较、分析、理解, 自己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自豪感.无论这些问题能否完全理解, 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教师也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的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学到了知识, 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三、据学生差异, 进行分层设疑
教育要面向全体, 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具有灵活性, 动态性, 课前预习亦如此.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 知识水平的高低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 有利于培养尖子生, 提高中等生, 照顾学困生.比如, 学习“shopping”一课, 可设计一个购物情景, 让提前进行预习的学生做课堂表演, 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然后让他们去带动其他的学生一起加入进来, 这样同学之间的相互培养与合作也是学好英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困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上进心, 学困生虽然基础差, 水平低, 但他们也不愿被老师冷落, 被学生看不起, 他们都有积极上进的愿望, 不甘落后的心理, 教师可让他们去调查一些物品的价格、名称, 有条件的地方让学生与讲英语的售货员进行对话交流, 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提问, 只要他们能够理解一部分, 或说出简单的几个单词、句子, 老师就要给予极大的鼓励和表扬, 这样就会增加学困生一些学习英语的情趣, 慢慢的就会转化过来。
四、查询情况, 点播预习难点
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免不了要有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教师要适时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可适当地进行知识点播, 否则, 疑难多了, 同学们会失去预习兴趣, 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听老师讲课, 对照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领会对了, 把它肯定下来, 加深印象, 领会错了, 通过课堂教学能够及时纠正错误, 不能理解的重点, 难点, 就能在课上集中精力, 注意听讲.比如, 学习宾语重句,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 写了这样两个句子在黑板上: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supper?
I don't know what you would like for supper.
Can you tell me what you would like for supper?
马上有同学说, 宾语重句就是“特殊疑问句做宾语”, 也有的会说, “我们发现语序不同了”。这里语序问题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及时指出, ”宾语重句的语序是连接词加称述句, 然后在重点之处用彩色笔做标记。预习时, 领会对的学生会发出胜利的, 欣喜的感叹, 领会错的学生也会接受并点头默认, 教师再用
1) , What country is this?
I don't know what country this is.
2) , Did you get up early this morning?
Can you tell me whether you got up early this morning?等有代表性的句子强化训练, 使学生的初步记忆扩展开来, 得到持久的巩固。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1.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2.建立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选择和运用适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并逐渐形成习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通读教学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字词、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二)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都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预习《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列举例子来帮助理解慨念。
2.通过预习来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进行讲解。
三、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奖励,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引入新课后我就向学生提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互助学习,即与组内同学分享预习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适时补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洛北乡中心小学西院 低教组 刘艳红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习主动,走在前面,心情好,充满自信,于是成绩就好。成绩好了,学习更主动,学习兴趣更浓,成绩会更好,良性循环链就形成。所以,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对于二年级学生,我们的语文预习要求是:
一画,大声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子。
二问,问家长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自学字词并写下来。
三析,对课文进行分析,说一说课文里的主要内容,最好能够用图画把课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四答,尝试回答课后作业题。
五提,提出通过预习后还不懂的问题。
“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孩子带着问题去听课,把主要精力放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上,听课时就产生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就能充满自信,这正是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一种心理优势。
在课题的实验阶段,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几种习方式:
1.字词工具式预习
生字是低年级教学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不少生字词,学会了很多识字方法,对识字也比较有兴趣,在此基础上,生字工具式预习顺利成章,极易进行。平时我们在预习中首先要求学生预习课后的会认字和会写字,给它们注音组词,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方法记住要学习课文的字词。在预习时提倡学生充分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在预习中很多学生通过工具自学生字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预习时我们曾经学生设计出查字典的表格如下:
生字音序音节偏旁除去偏旁有几画字义组词
在教学生字时,我们把生字分成三类:一类是虽然没学过,但以前生活或学习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对它很熟悉,字形好记,只要看一看,想一想,很快就可以掌握,我们只检查学生预习就行了。二类也是熟字换偏旁,但是容易混淆,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找出相近的字进行注音组词区分,课堂上我们主要再引导学生看偏旁理解字帮助识记,如:坐与座、做与作、杯与怀和坏等。三类是笔画较多或容易写错,是要花时间学习的,这些字我们在引导学生预习同时在课堂上主要通过讲解提问来引导学生区分。半年来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字词预习习惯,会认字在课前大多数学生掌握的已经比较扎实,课堂上集中学习会认字的时间少了,学生识记的效果反而比以前好多了,试卷上基础字词很少有学生出错了。通过预习我们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读书式预习
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很多识字方法,初步学会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这学期主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巩固生字,学会读书,课堂时间有限,那么我们就开始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式预习。预习时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畅,不加字,不漏字。一篇课文最少读三遍,要做到基本读正确,读流利,读完之后要求家长签字,学生可以自己读,和家长或同学、朋友一起读,读给喜欢的人听,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读读《同步读本》。半年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比较流利的读课文了。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二个障碍,为顺利进行阅读教学提供了可靠保证,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3.质疑式预习
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标出文章的重点段落,并根据题目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初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在将要学习《日月潭》和《开天辟地》《爱斯基摩人》时有的学生还问我:“老师,日月潭是什么样子?”“台湾在哪儿?”“世上真有盘古吗?”“你去过北极吗?”等问题,有时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知道《望庐山瀑布》写的瀑布很高!”“老师,我从“《白雪公主》中读出了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和王子是好人,新王后很坏!”“老师,„„”有时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写日记,有学生就把他预习时的感受和问题写出来了,还拿给我看,他们会学习了!我真高兴!通过预习,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动脑思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放式预习
开放式预习是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到书本以外的大自然,图书,电影,电视,网络等大课堂上去寻找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用。如学习《歌》时我让学生学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习诗歌《梅花》时我让学生寻找与梅花有关的诗画和歌曲,虽然他们才二年级,但是找来的东西可真不少!有些诗我都没怎么见过。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低年级是各种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预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坚持养成良好的预习好习惯,我们还注意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价,从而确保了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真正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俗话说“兴是最好的老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兴趣才能为学生坚持预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以后,我们经常采用变换预习形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预习效果好了,我就用做字词游戏和展示自我的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了能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学生的预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如在习学习《秋天》时,除了字词课文预习外我还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画画展示交流,除了课文,有的学生还主动多画了菜园和花园,画得真美啊!在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和《九色鹿》时有学生主动给我写信谈他的感受,虽然只有几句话,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是孩子自己主动的学习呀!除了预习的形式新颖,我让鼓励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和已有知识进行学习迁移,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如学习第一课《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时我当导游带学生去天安门旅行。预习后面的课文《庐山》和《日月潭》时我就让学生当导游带我旅行,学生在预习时认真极了,个个都想当老师的导
游呢!为了保持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在预习时我还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对潜能生加强个别辅导,让他们同大家一起进步!半年来虽然学生预习水平有所不同,但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
良好的监管有助于保持行为的稳定,使行为持久而成为习惯。要是学生养成预习好习惯,仅仅有兴趣还不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价。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口头布置作业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作业等于没有布置,学生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价。这个检查不必作细致的批改,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用盖红花或口头表扬、小组竞赛、课堂提问等方式来强化。在检查预习时教师要注意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如有落后,立即提醒警示,从而使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最后在课堂教学时还要注意体现预习的作用。有时学生预习不错,教师如不能及时表扬,展示其对新课文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预习失去兴趣,缺乏前进的动力。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式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的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自学”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提高学生预习这一环节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树立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数学;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了学生的预习意识,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还应在行动上重视预习,落实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学生就必须完成。另外,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作用很大,必须很好地完成。而第二天来的预习检查中,对预习好的同学大力表扬,更是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1.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开设专门的预习指导课,通过课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方法指导。并结合具体的课例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预习要求。
3.常规和重点相结合。当预习成为常态的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开始由教师进行耐心地指导。
三、注重督查激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刚开始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并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学预习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
学之树的萌芽。
课文学习前,学生已经把生字生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等等,预习得清清楚楚;上课时老师就不用很费劲地去讲那些学生已经明白和掌握的内容,只和学生讨论一些他们理解不深和不能理解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老师就可以留出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来做一些拓展方面的工作。比如,引导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名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为学生将来热爱文学艺术和从事文学创作埋下饱满的种子。这样的课堂教师看着没有费很大的劲儿,非常轻松;但这是一种内紧外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课堂的容量是很大的,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实。教师动了,学生动了,课讲活了,知识也就动起来,成了行动自如的源头活水。今日的源头活水明天就会成为浩潮的江河,一旦在江河上乘风破浪划浆行船,知识也就顺利转化成了能力。
具体说,预习的好处有四点。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源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则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预习时间有限,学生总会有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记笔记。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4、预习可以发展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练习、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教师布置预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低年级学生刚接触预习时,可在课堂上引导进行。布置他们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体会难懂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等学生有了初步的预习习惯以后,预习就可以放在课外了。可以要求学生在朗读或默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种预习,从学生学习了查字典以后就可以开始,到中年级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但也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预习,不宜把预习的要求提得过高。到了高年级,随着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不断加强,预习要求还应该有所提高。除了查字典、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外,应当把重点放在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领会内在的思想感情上。学生要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按时交给老师,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习惯”是个大话题,一直以来我们大家每次说到习惯时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只知是习惯不好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就习惯而言就有很多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到底你说的具体是哪方面?你有具体分析过吗?产生这种习惯的原因你分析过吗?你决心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但你有做到坚持二字吗?到底要怎样去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呢?
一、让学生明白怎样是好的习惯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等学生出现了不良习惯时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因为对习惯来说,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跟学生讲清楚了:课间应做好课前准备,如课前“摆好书本、削好铅笔、拿好本子……”这样可以帮我们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而且可以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做好第一次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材的首次学习。他认为:“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因为“首次学习,就是从不知向知,向理解事实、现象、品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的第一大步。”学生的第一次所学的东西往往会影响终身。所以,每带一个班,第一节课我就会教育学生如何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如:书本理好放在左上角,铅笔、橡皮放“回家”,并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模仿。此外,我还编了一首让小学生容易记忆的“课前准备歌”:
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
书和文具盒,摆在桌子上。
起立要站直,坐下不乱晃。
不做小动作,上课要听讲。
发言先举手,回答要响亮。
这首“课前准备歌”要在第一次课堂上就教给学生,让他们认真记忆并让他们学会,使他们懂得要学会守纪律做个好学生。但是还要注意这个一定要小心操作,一旦操作不慎,或马虎了事,其后果同样惨重。因此,形成约定后的第一天,我每节课前都特地来到教室,告诉学生下一节是什么课,帮他们做好课前准备。
三、现学现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虽然学生已经明白了应该怎样去做,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已经能够做好,还必须依赖于行为强化训练。有的学生前脚答应,后脚就出去活动了,早就把做好课前准备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必须通过实际演练,学生才能摸到门道,才能按规则去做,进而养成习惯。因此在每节语文课结束之后我都会创设一个情景:下一节是数学课,你该怎么做准备工作呢?数学课上要用到哪些东西?你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品?……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课前准备”。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反复演练,让学生做到又快又好。
四、相互督促
下课了,美妙的音乐声响起,学生的心已经飞到外面去了,哪还会想起什么“课前准备”有没有做?记得有一次,我刚叫下课,学生们就像快乐的鸟儿一样飞奔似的出了教室门,这时我什么“课前准备”他们都抛在了九霄云外了,果然第二节课我再去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就有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做好准备。之后,我每次就在“老师再见”这句话的后面,都会加上一句“温馨提示”——“下节课是什么?你做好准备了吗?”一说完这句话,他们就恍然大悟,做这些准备工作了。其实有时候,他们并不是不做,而是真的没有想到。起初,老师多一些这样的提醒,学生就很容易形成习惯了。
五、检查激励
小学生自制力差,忘记是难免的。所心我就在班上选了四个课前小检查官,比比哪组做得最好,检查时,发现不好的,尽量避开批评,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并指导学生具体地去做。当学生做得规范时,并连续几天都做得很好,就给予奖励——一个“好习惯之星”。这样学生们的斗志就更强了,会时时以争星为荣,时时警醒自己要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前准备。久而久之,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就养成了。
六、营造氛围
其实,班主任的力量是有限的,孩子们良好的课前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其他科任教师的配合。每次与我搭班的老师我都会与他们沟通我的“课前准备”活动想法与实施方案,并与他们讨论怎样把这个“课前准备”活动实施到位。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其实习惯的养成也需要氛围,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共同努力营造的“以养成好习惯为荣”的氛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会使每个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都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习惯养成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他们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小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预习,而忽视了数学学科也需要课前预习,甚至缺乏让学生预习的意识,这样的固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预习习惯,让他们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和探索新知,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要求和目标。
一、课前预习对数学学习的作用
(一)预习能让学习效率更高
如果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了将要学习的内容,他们就能明白哪些知识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就能掌握;哪些知识比较复杂,尚存疑问,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花费在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拓展上。当教师讲到自己疑惑之处时,学生本着急于解疑的心态,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会用心倾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预习能让学生更加自信
上面已经提到,小学生通过认真预习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预习是有收获的,如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他们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会更加自信地进入到学习中。而且,成功和自信会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对待以后的课前预习。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方法
(一)为学生设置预习作业
1.设计趣味性预习作业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兴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入手,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预习作业,以此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预习作业,如“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试着做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完成这个预习任务,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也会表现得更积极主动。
2.设计自主性预习作业
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能掌握课本内容,因此对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也没有精心布置预习作业;有的教师没有为学生的预习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目标;还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没有考虑预习作业要因人而异,布置的预习任务实行“一刀切”,且形式单一。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把预习理解成为了看一遍书,甚至连书也不看,更不用谈预习习惯的养成了。因此,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完成预习作业的主体是学生,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要为每个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获得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预习任务:1.阅读本课的内容,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2.按课本上的要求,找一找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纸和梯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记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要求明确,且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使全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侧重点,相应地,也应该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
1.阅读理解法
阅读理解法是指学生通过“圈、点、划”等方式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关注一些重点词语和语句。一般情况下,概念型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这种预习方法,比如“倒数”“自然数”“质数”“合数”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法来预习。
2.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是指教师帮学生列出预习提纲,而且提纲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几何性质的内容较为适合这种预习方法,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若仅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缺乏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如果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并解决一些问题,学生将会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对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查找咨询法
查找咨询法比较适合拓展型的教学内容,是指让学生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让他们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查找和搜集与银行储蓄相关的知识,这样安排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利息”的资料。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检查工作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教师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他们希望得到奖励,这种奖励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当学生对教师的鼓励和奖励产生“抗体”时,教师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检查措施。比如,在学生预习后,教师可以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安排具体的预习提纲,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当学生提问题、想问题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教师就可以“放手”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要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的预习效果达到相同的水平。
总而言之,预习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础,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确定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进度,以及课堂知识容量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预习作业、多样的预习任务,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意识,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光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感悟[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10-25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01-04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预习习惯09-30
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06-09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12-26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10-27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11-15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07-01
对培养小学生发问习惯的思考11-2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