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方案(推荐15篇)
一、成立组织
为确保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太平镇回龙寺小学手足口病预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组 长:李 颖
副组长:胡有钦(安全专干、副校长)
贾付刚(总务主任)
成 员:席荣阁(学前班班主任)
苗国侠(一年级班主任)
程文举(二年级班主任)
张小波(三年级班主任)
陈海灵(五年级班主任)
组长全面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副组长具体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督导检查各年级、各班手足口病预防工作落实情况;成员落实各班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的各项措施。
二、广泛宣传
为引起广大师生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学校将采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的危害、了解有效的防控方法。
1、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知识培训。
2、向学生发放宣传单,为让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家喻户晓,除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外,还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3、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图板。
4、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宣传,每天早操之后,红领巾广播台要向全校学生宣传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及预防方法;各班召开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的主题班队会,让手足口病防治人人皆知。
三、制定措施
1、学校重点对一年级以及学前班的学生进行重点预防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实行每天晨检制度,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
2、幼儿园手足口病疑似病例一旦被卫生部门确诊,要立即停课隔离,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立即对教室、桌椅及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3、采取各项制度进行预防。
清扫制。坚决消灭教室和校园的卫生死角,切断手足口病病毒的传染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消毒制。值周教师每天对各班教室、寝室、厕所等人员活动密集场所进行一次消毒。
晨检制。每天早晨,各班班主任、辅导员对本班学生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手、口、足有无异常,并如如实登记。
报告制。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要及时将每天的检查结果上报学校;学校再汇总,依情况及时上报。
督查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值班领导成员、教师,每天都要对各班的预防情况进行督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追究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出了问题谁负责的原则,要对工作不力、对学生生命造成危害的教职工进行责任追究。
 
;四、做好其它传染病的预防。如做好对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防治;同时教育好学生防溺水、防雷电、防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太平镇回龙寺小学
XX年4月7日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人, 健康带菌者, 隐性感染者, 该病主要通过粪便、口途径和呼吸道, 飞沫传播, 患病期间口鼻分泌物、粪便及疱疹液有传染性, 经接触病人皮肤, 粘膜疱疹液可感染。病人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的手、毛巾、手绢、茶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该病传播。3岁以下儿童是该病主要易感人群, 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幼儿园、托儿所易发生聚集病例, 该院流调观察发现32例病例中幼儿园及托儿所的儿童发病率较散居儿童高,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高峰时间在每年7月份左右。
2 手足口病病毒感染途径
好发于3岁以下小儿, 主要传播为呼吸道空气飞沫和消化道的分泌物接触感染。多发生于小而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学校及娱乐场所等消毒不彻底的区域, 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以及肠道的EV71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尤其是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症状主要以皮疹为主, 多见于手及足、臀部、口腔部位, 常常伴有上呼吸道的发热、鼻涕、咽喉疼痛等感冒症状。
3 临床表现
3.1 一般病例表现
潜伏期1周左右, 多数病例为3~7 d。
发病较急, 症状以手、足、臀部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的皮疹为主, 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及疱疹, 常常伴有流涕、头痛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 预后良好, 无后遗症。
3.2 重症病例表现
由肠道病毒 (EVTI) 感染引起的病例。
(1) 神经系统:精神差, 嗜睡, 头痛, 呕吐等, 重症病例表现为频繁抽搐, 昏迷, 脑水肿, 脑疝。 (2) 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 呼吸节律改变, 口唇发绀、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 (3) 循环系统:面色苍白, 心率增快或减慢, 脉搏浅速, 四肢发凉, 指 (趾) 发绀, 血压升高或下降。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1) 好发于夏秋季节。 (2) 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 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 呈流行趋势。 (3) 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 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 继而手、足、口腔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样损害。 (4) 病程较短, 多数患儿都在一周左右痊
3.4 鉴别诊断
(1) 口蹄疫: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须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 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发病人群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 3岁以下患儿占大多数。 (2) 水痘:特点是皮疹分布广泛, 分批出现, 疱壁薄, 结痂等, 可与手足口病鉴别。 (3) 虫咬性皮炎:夏季多发, 多发生在暴露部位, 常伴有皮肤刺痛或奇痒, 口腔内无疱疹。 (4) 幼儿急疹:幼儿急疹好发于6个月以上2岁以下的小儿, 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的发热, 多在发热3 d以后, 皮疹出现, 出疹部位为全身均可出现, 而手足口病好发部位为手及足及臀部和口腔黏膜, 其他部位少见, 皮疹形态为丘疹及疱疹常见。临床可根据发热的时间以及出疹的部位以及出疹的形态鉴别。 (5) 小儿风疹:风疹多为感染风疹病毒引起, 发热较轻, 一般为低、中度发热, 伴有鼻涕及咽痛等感冒症状, 一般在发热2 d左右出疹, 常伴有枕部、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疹子一般先于面部出现, 然后波及躯干及四肢, 淡红色斑丘疹, 退后无色素沉着, 可有轻度肝脾的肿大。 (6) 病毒疹: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 好发于幼儿园消毒不彻底、学校及儿童密集的公共场所区域, 多由柯萨奇病毒、EB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常伴有发热、咳嗽及咽痛等感冒症状, 出疹没有顺序, 疹后一般无色素沉着, 部位以胸及腹部多见, 偶伴有局部的淋巴结肿大。 (7) 药疹:多见于用药后过敏引起的皮疹, 皮疹多见于胸、腹, 多伴有皮疹部位的痒感, 一般轻者停药后药疹即可消失。 (8) 猩红热:以皮疹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小儿, 一般病例见于12岁以下, 典型皮疹为大小如针尖样的充血性均匀分布的弥漫的丘疹, 伴有痒感, 压之褪色, 然后按出疹的前后顺序消退, 皮肤会出现脱屑。最典型的三大特征为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
4 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
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异域风护理及对症处理为主。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人类肠病毒71型(EV-71)或科萨基病毒A16(CA-16)感染最为常见,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多见于10岁前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和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造成流行。截至到2015年6月,我国报告的手足口病病理达1280万例,死亡3296例。
传播途经
手足口病可由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打喷嚏等)传播,也可能因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症状特点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诉有咽痛或口痛,年龄较小患儿仅以哭吵、流涎和拒绝进食为主要表现,可伴发热1—2天,或不伴发热。检查口腔可见到在咽峡部或峡粘膜、齿龈或舌面上有多个针尖至1mm大小疱疹,有的融合成水疱,进而成为溃疡。此外在手足上,可见到多个坚实的皮疹,由丘疹和疱疹混合组成,围以红晕。手心或脚底有时也能见到,皮疹多时,可延伸至四肢和臀部、肛门周围。症状较轻者一般于7-10后皮疹消退。
重症手足口病表现
合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称为重症手足口病,有部分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可能直接以惊跳(类似被惊吓到的症状)、反复惊厥(即抽搐),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患儿以肺出血(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的痰)的表现起病,该类症状的出现甚至先于皮疹,但是检测静脉血EV-71抗体阳性或肛拭子查EV-71阳性。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起病急,进展快,严重病例可在短时间内进展,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循环衰竭和肺出血。
什么是EV71灭活疫苗
EV-71灭活疫苗是针对EV-71病毒的预防性疫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个病毒有两个主要分型,其中一种就是肠道病毒71型,也叫EV-71。感染EV-71后,儿童可能患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而且这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一般更容易发展成重症,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干脑炎等,少数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接种这个疫苗后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吗
引起手足口病的除了EV-71外,还有一类重要分型病毒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即使接种了疫苗,如果感染了EV-71以外的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还是有可能发生手足口病的。
据了解,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V-71灭活疫苗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率可达97.3%,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数据了。
手足口病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因此早预防,以及早期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1、早预防
首选接种疫苗,其次同样需要注意日常防护,避免接触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有效抵御手足口病。在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勤洗手。
2、早发现,早治疗
流行期每天检查孩子的皮肤,主要是观察手心、脚心以及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烧不退;频繁呕吐;四肢抖动、无力、抽搐;精神差、容易惊醒、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医学论坛网
手足口病目前正处于各类传染病的多发期,幼儿园是幼儿集中易发群体,为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幼儿园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病的防控工作。
一、成立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
琳
副组长:李江艳
成员:盛蔚 李怀珍 何平黄玉飞 邵秋艳及各班主任
下设传染病防控工作办公室,李怀珍任办公室主任,对各班的患病幼儿做好登记,及时上报领导小组,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二、具体防控措施
(一)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由值周领导亲自带领教师在门口对入园的幼儿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幼儿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园。幼儿入园后,由班内教师再进行一次晨检,以防漏检,中午教师再进行一次午检,主要检查幼儿的脚心、臀等部位,发现疑似幼儿及时报相关负责人,且当天各班教师把孩子的情况详细汇报安卫办,领导小组针对情况作出相应措施。
(二)认真做好各班消毒工作。各班的玩教具每天晚放学后用84消毒液浸泡一个小时,小毛巾、水杯每天定时消毒,小椅子每天擦洗一遍。每天用稀释的消毒及拖擦走廊。楼梯地面、楼梯扶手、厕所等按时洗刷。
(三)加强幼儿卫生教育。对幼儿进行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指导各班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做好正确宣传和讲解工作。每天有教师在门口晨检,及时准确地向家长讲解防疫部门的卫生常识,提高家长和幼儿的卫生防疫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各班门前张贴了爱心提示,让家长近期不要带幼儿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做到家园同步。
三、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人是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四、临床特征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均可获得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男女老少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潜伏期2-7天,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体温多为37.5~38.5°C,少超过39°C,持续2—3天。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尿黄。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五、手足口病的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碗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一、督导检查:
各中心小学(九年制学校)、幼儿园积极行动,成立防控组织,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对保育员、幼儿教师、食堂工作人员开展全员培训。指定疫情报告人,实行疫情零报告,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发现可疑患儿即采取送医、隔离及居家隔离治疗等相应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县疾控中心印发宣传材料15000份发放到每所幼儿园、小学,学校通过家长接送孩子之机发到每个儿童家长手中,普及手足口防病知识,倡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实现家园共防。
各小学加强食品卫生、饮水卫生,严格进行餐具、茶具、玩具等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建立因病缺勤登记和跟踪记录,从源头上加强防控。
虽然各小学、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安排早,采取措施比较到位,目前幼儿园手足口病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区,没有发生广泛扩散和流行,但仍不断有散发病例发生。部分幼儿园在晨检方面存在过程不细致、记录不完整、个别儿童带病入园、消毒液配制操作不熟练等细节性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和纠正,非常时期非常措施,杜绝儿童带病入园,严格控制传染源,强化通风和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手足口病在幼儿园发生广泛传播和流行。
对医院的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进行了督导检查。检查中发现县医院有关人员均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手足口病防治培训,发现病人能及时上报或转诊。设立有宣传版面,设立有单独发热门诊,存在门诊消毒设施不配套、制度不完善,不能按照三专四严要求开展工作,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医院领导均表示将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积极整改。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认识,明确“四早一不”基本目标,即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控制,尽可能减少或不发生死亡病例。
手足口病是传播很快的一种儿童传染疾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还没研制出防疫这种病毒的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特别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
手足口症状:
发热,体温达到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部、足部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1、卫生消毒。幼儿园要保持每天放学消毒一次,有必要条件的应该中午一次晚上一次。孩子玩耍的教学玩具要用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消毒,通常使用的84消毒液,一般把教学玩具浸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地板和桌椅也要用84消毒液擦一遍。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面吃饭,孩子们用的餐具也要专门的餐具消毒液进行刷洗,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
2、预防宣传。幼儿园老师要对孩子家长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孩子们回到家里以后,要让家长们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家里面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尽早的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孩子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的小朋友或者是上幼儿园上学。
3、卫生教育。幼儿园一定要加强在园孩子们的卫生教育工作,平时要教育孩子在吃饭之前、上厕所后都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教育孩子勤剪指甲的好习惯,还要教导孩子不随便乱弄东西,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更不要乱摸东西。教育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做好检查。幼儿园在教学期间也要注意孩子们的身体情况。如果发现孩子们在上学的时候有发热,出皮疹的状况的时候要立即通知孩子的家长,并把孩子及时隔离送医院检查治疗。在注意观察一下周围孩子是否有疑似症状的发生,如果是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必要时做好停课准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18d~13岁, (3岁者39例, 占78%, >3岁者11例, 占22%。以米粒大小的疱疹和丘疹发生在口腔及手、足、臀部皮肤并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患儿面对陌生病房环境, 加之疾病的不适感易哭闹、烦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儿家属沟通, 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耐心做健康宣教, 让其明白本病的可防可治性, 在传染病中较为常见, 消除其心理恐惧和负担, 协助护理人员同患儿尽快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需热情、亲切、和蔼, 采用表扬鼓励法, 让患者对环境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 对治疗良好配合, 避免发生哭闹。
1.2.2 加强消毒隔离力度
将患儿在同一病房进行安置, 房间温湿度要适宜, 空气流通良好, 每天上、下午行30min的自然通风2次, 夜间用消毒机行1h的空气消毒。患儿病情较重时在重症监护室安置进行隔离治疗[2]。需设置明显的隔离标识在病区内, 对家属及患儿的出入做好限制工作, 陪护患儿的家属尽量固定, 限制探视。医护人员同患儿接触后, 需做好双手消毒, 要戴手套接触患儿排泄物或分泌物, 应用含氨消毒剂将患儿的排泄物、分泌物浸泡1h后处理, 手套脱掉并洗手。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将患儿用过的体温计浸泡30min后, 用清水冲洗擦干备用。并消毒使用后的排一次性物品、仪器。消毒液擦拭桌椅、门窗, 对卫生间进行消毒, 并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生活垃圾, 对患儿用过的玩具、奶具进行彻底消毒。
1.2.3 饮食指导
需重视手足口患儿的营养支持, 给予高维生素、营养丰富、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菜粥、鸡蛋汤、牛奶等, 食物宜温凉, 营养需保持均衡, 禁止辛辣、咸、冰冷等刺激性食物。患者高热时需多饮水, 多食水果、新鲜果蔬, 以对维生素和体内水平进行补充。患儿食欲受到口腔疱疹疼痛而受到影响, 护理人员需给予患儿喜爱的动画片, 感兴趣的玩具分散注意力, 耐心喂食。婴儿在哺乳期可将牛奶用小勺缓慢喂到口内, 需让患儿多进食, 因病情较重不能进食的患儿, 可给予鼻饲处理, 以对患儿疾病消耗和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进行补充[3]。对于拒绝进食和进食较少的患儿, 需及时对电解质和水分进行补充。
1.2.4 皮肤黏膜的护理
需保持患儿被褥、衣服的清洁, 衣裤需宽松、柔软,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防止指甲将皮疹抓破。勿在洗澡时对疱疹部位的皮肤反复擦洗, 护理人员在注射或穿刺时对皮疹破溃处做好保护。患儿足底部有较多疱疹者避免走动, 患儿臀部有皮疹时, 每次用温水再大小便后清洗臀部, 勤更换尿布, 避免穿纸尿裤。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皮肤发生感染。
1.2.5 发热的护理
在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中, 发热较为常见, 多为中等度热和低热, 通常不采用特殊处理, 可嘱患儿多喝果汁、温开水, 体温37.5~38.5℃的患儿, 给予物理降温, 体温在38.5℃以上者, 需遵医嘱给予退热剂进行治疗, 对体温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避免高热惊厥的发生。
1.2.6 口腔黏膜护理
因口腔溃疡疼痛, 患儿常拒绝进食, 对病疾的康复和营养状况均造成不利影响, 故需加强患儿的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年长儿多饮水, 用温水在进食前、后漱口, 患儿不会漱口者, 可用生理盐水蘸在棉签上对口腔进进行清洁, 同时需做好口腔溃疡的处理, 促进愈合。
1.2.7 并发症观察及处理
观察患儿有无呕吐、头痛、烦躁、精神萎靡、惊厥、嗜睡等并发脑炎的症状。有无大汗淋淳、面色苍灰、呼吸减慢等并发肺水肿的症状。有无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胸闷、气短等并发的心肌炎症状。若有以上症状体征, 需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处理。
2 结果
本组50例患儿, 经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后, 均痊愈出院, 无病发症发生, 平均住院5~8d。
3 讨论
手足口病在婴幼儿传染性疾病中较为常见, 具有传播快和传染性强的特点, 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轻微, 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或皮疹和发热为主要特征[4]。少数患儿有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急性弛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并发, 患儿为重症时疾病进展迅速, 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在感染后少年儿童和成人多不发病, 但却能对疾病进行传播。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 (EV71) 、埃可病毒 (Echo) 的某些血清型、A组柯萨奇病毒 (Cox A) 。其中, 导致重症病例发生的主要为EV71感染。临床需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和护理措施, 加强家庭的健康教育, 保持患儿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小儿手足口病进行有效预防和精心护理, 可使疾病疫情得到控制, 同时促进患儿尽快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50例, 对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护理, 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0例患儿, 经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后, 均痊愈出院, 无病发症发生, 平均住院5~8d。结论 对小儿手足口病进行有效预防和精心护理, 可使疾病疫情得到控制, 同时促进患儿尽快恢复。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Lin TY, Twu SJ, Ho MS, et al.Enterovirus 71 outbreaks, Taiwan occ-urrence and recognition[J].Emefrg Infect Dis, 2003, 9 (3) :291-293.
[2]刘跃, 吴智娟.小儿手足口病172例I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2) :127.
[3]黄国坚.小儿手足口病8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07, 12 (29) :1953.
手足口病传染性极强,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疲倦、食欲不振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会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然后手足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疱,疱内液体清亮,周围有红晕。最后水疱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落。患儿指趾端有散在、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口腔里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很快会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膜,周围有红晕,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手、毛巾、餐具、餐巾、玩具、教具、桌椅板凳、粪便等,潜伏期为3~8日。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应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整洁卫生,每天更换内衣内裤,饮食清淡,不吃过凉、过热及刺激性食物,多饮水,进食后及时用淡盐水漱口,饭前便后一定要让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多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一定要洗净削皮。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不吃易变质的食品。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要及时消毒。同时少让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当此病在幼儿园内流行时,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对患儿班级进行终末消毒。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是天气寒暖失调,外邪乘机而入所致。皮毛肌腠为一身之外卫,肺系为气体出入孔道,故一旦外邪入侵,肺卫首当其冲。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气失宣则皮毛闭塞,邪热上蒸,疏泄失常,故出现鼻塞、咳嗽、发热且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中药可用导赤散加减进行预防:生地6克,甘草梢6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煮开20分钟后代茶饮,连用3~5天。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连续服用,可3天一剂。如幼儿集体用药,为了安全,可将药物高压消毒后饮用。
手足口病症状【1】
1、一般症状表现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了手足口外,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尔看到在躯干和四肢出现疱疹,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小孩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3、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潜伏期为4~7日,起病以低热、口腔溃疡、口痛为主,伴有流口水、食欲减退等。
症状重者可以出现高热,体温38℃~40℃。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生于每年4月-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是一种常见的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如果发现迟和救治不当,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会引起死亡。
在流行季节针对目标人群、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以及广大群众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手段,广泛普及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家长、幼托和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对减少和降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特举办手足口病知识讲座通知如下:
一 讲座时间:2015年6月23日
二 讲座内容: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症状?如何传播的?预防手足口病的要点.。三 讲座人员:闫凤英 四 地点: 健康教育室
【关键词】 手足口病;传播流行;预防;控制;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为5个月-8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口腔、肛周、手足出现丘疱疹,无氧感或疼痛感,愈后没有痕迹,体温为37.6~40.8℃.合并心肌炎患者有1例,临床症状为心率快不规则、突然呼吸急促、有心肌酶学的特异性变化。体温在38度以上;EV 71感染1例;合并脑膜炎1例,主要表现为恶心、烦躁不安、呕吐、肢体抖动、嗜睡等;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绝大部分效果好,余临床治愈出院。
2 预防和控制措施
2.1 加强日常监测与报告 加强手足口病的各项监测,开展疫情分析,掌握流行规律,开展EV71病毒流行病原的型别与变异监测,阐明病毒基因型、毒力、致病性的关系,预测手足口病流行趋势。2008年 5月 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有手足口病病例,应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于24h内进行网络直报。发生流行或爆发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2.2 控制措施 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本病扩散、传播的有效措施。疾控机构接到辖区手足口病流行和爆发疫情时,应立刻派员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对手足口病患者的隔离治疗期为7~10d,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监测体温、口、足、手及皮肤处皮疹,及时发现病人与感染者。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患处,消炎止疼及对症治疗。
3 健康教育
美国医药协会调查显示,每花1美元于病人健康教育服务上,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2]。这个结论适合任何经济水平的社区和任何疾病的防控,尤其是针对传染病的防控。当今流行严重的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不仅仅是微生物致病的结果,更多的是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社区医生走进社区,不只是去治病,更重要的是去开展健康教育。手足口病除了需要及时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和治疗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广泛传播预防知识[3]。
3.1 针对手足口病传染源的健康教育 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对传染源的认识和鉴别,特别是提醒小学、幼儿园老师及家长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传染源。这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幼儿家长、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教师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使他们了解熟悉,并不断强化对儿童集中场所的依法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应尽义务。
3.2 针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健康教育 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加强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会极大地调动社区人群的防病自觉性,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做好集体单位和个人的消毒和防护工作,尤其是管理好病人的粪便,处理好水源.对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和蔓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针对流行方式的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抓住夏秋季的重点时期,抓住幼儿园、托儿所等重点单位,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预防暴发流行。
4 讨论
4.1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在发病期间会在孩子的手掌、指端、足底和足趾及足趾外侧、臀部、下肢等部位,出现直径2~10 mm的皮疹或玫瑰色斑疹,中央有清澈透明的小水疱,成离心性分布。另外,在口腔黏膜会出现水疱,水疱迅速破溃形成溃疡。前期多为上感症状,孩子经常会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疼痛、拒食、流涎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4.2 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健康带毒者、隐性感染者。显性与无症状者感染比例为4:1(0~4岁)、1:2(5~12岁)、1:8(≥20岁),健康人病毒携带率5岁以下为13%,20岁以上为 25%,显性病人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 1周内传染性最强。
4.3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患病期间,口鼻分泌物、粪便及疱疹液具有传染性。病人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 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4.4 易感人群4岁以下幼儿是主要易感人群,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EV71各型间无交叉保护,病例再感染发生率为3%。幼儿园、托儿所易发生聚集病例,调查发现, 托幼儿童发病较散居儿童高,也可出现家庭接触发病。
4.5 发病时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3~4月开始增多,夏秋季达高峰或易流行。
5 结论
卫生服务机构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将对手足口等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有着重要作用。防重于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明确任务、宣传到位、有序管理,改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成熟、取得群众信任,对促进全面健康,全民健康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明杰.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12):82-83.
[2]谢萍,张桂香.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19(2):84~85
手足口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 如果处理不得当的话, 会引起该病大面积的爆发和流行, 并且引起个别重症患儿的死亡。
近年来我镇在预防小儿手足口病传染方面做了相关的临床观察, 本文就我镇对如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方面做出相关的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及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两个阶段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 前者为第一阶段, 后者为第二阶段。选取全镇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幼儿 (0~5岁) 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 排除标准为正患有手足口病的幼儿、患有晚期肿瘤的幼儿、患有血液性疾病需要进行免疫力抑制的幼儿。
1.2 方法
对全镇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幼儿 (0~5岁) 及其家长、看护人、幼儿园等托幼机构进行常规的手足口病预防教育, 本次临床观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取常规的预防教育和相应的措施, 第二阶段采取加强的预防教育及其相应的措施, 观察两个阶段的手足口病发生率, 对比两个阶段的手足口病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对比。得出结果之后, 数据经过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一阶段中, 全镇0~5岁的幼儿患上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为13%, 其中0~2岁的发生率为4%, 2~4岁的发生率为6%, 4~5岁的发生率为3%。第二阶段加强教育预防措施之后, 手足口病在0~5岁幼儿中的发生率已经降低到8%, 其中0~2岁的发生率为2%, 2~4岁的发生率为4%, 4~5岁的发生率为2%。得出的结果见表1。
注:两组总发生率对比, P<0.05, 差距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作为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具有发病快、传播途径复杂、爆发速度快等特点[1]。人群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抵抗力差等原因, 所以较青少年、成人更易于感染手足口病[2]。吸入带有病毒的空气或者飞沫、接触被病毒污染过的物品是感染的重要途径, 而饮用被病毒污染过的水、食用被病毒污染过的食物, 也是小儿感染手足口病的常见原因。
作为多发于小儿中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重在预防[3]。因为就现阶段而言, 治疗的有效率尚不能达到百分之一百, 还是有会少数病例因为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所以对手足口病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疾病的控制, 我国一向是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4], 对于手足口病而言,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以及幼儿园等托幼机构的卫生, 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在第一阶段, 采取了常规的预防教育和相应的措施, 对于幼儿家长、看护人、幼儿园等托幼机构进行手足口病的普及教育, 并且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春季) 向托幼机构发放消毒液和手套。第二阶段中, 采取的是加强的预防教育, 向幼儿家长、看护人、托幼机构进行手足口病的普及教育, 发放关于手足口病的宣传手册, 派专人到社区、托幼机构宣传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卫生方面的小知识, 并且在春季向托幼机构发放消毒液的手套。
从两个阶段的手足口病发生率可以看出, 加强的预防教育和措施, 可以有效地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从本次的临床观察, 我们可以知道, 对于儿童, 一定要普及好饭前便后、外出归来要用洗手液对手部进行清洗, 不要饮用生水, 尽量少吃生冷食品, 避免病从口入的观念。而看护人在接触儿童之前, 包括帮幼儿更换尿布前, 均应该洗手, 处理了幼儿的粪便之后, 也应该及时洗手, 病妥善处理污物。幼儿的奶瓶和奶嘴在使用前后都应该进行充分的清洗, 有条件者可对奶瓶和奶嘴进行消毒。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家长、看护人应该尽量避免带领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尽量少带孩子到空气流通不良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已经患上手足口病的患儿, 以免孩子之间相互感染。一旦孩子出现了类似于手足口病的症状, 家长和看护人应该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 以免延误了病情, 造成严重后果。如果确诊为手足口病, 轻症患儿可不必住院治疗, 遵照医师的嘱咐在家休息, 按时服用医师开的药物, 多开窗对房间进行通风, 减少外出活动, 不要接触其他的儿童。患儿的衣物要勤换勤洗, 洗后及时晾晒、消毒, 患儿的粪便一定要及时处理。
幼儿园等托幼机构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 应该让教室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 并且在幼儿放学离开教室之后, 对教室的桌面、椅子进行喷洒消毒;每日对玩具、餐具进行消毒;清扫厕所的时候, 工作人员应该戴上手套, 工作结束后立即洗手, 用过的手套应该及时处理, 避免幼儿无知拿来玩耍。托幼机构的教师应该教育幼儿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将正确的洗手方法教给幼儿。每日对园内幼儿进行晨检和晚检, 一旦发现疑似患病的幼儿, 要及时通知家长、送诊, 避免病情的贻误。一旦园内出现手足口病的患儿, 应该对患儿所用的所有物品进行立即的消毒处理。如果园内出现较多的患病的儿童, 根据疫情的控制需要, 上级教育部门或者卫生部门可针对性地采取放假等措施, 避免幼儿间的相互感染。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而且较其他的传染病更为频发, 小范围内的流行和爆发时常出现[5], 所以医院如果接收了大量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或者是疑似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 应该及时上报到直属的卫生部门和我中心, 以便开展及时、有效、合理的疫情控制措施, 避免更多幼儿患上手足口病。通过幼儿个人、家庭、托幼机构、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 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一定可以控制在可掌控的范围内。
摘要:目的 了解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及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两个阶段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 前者为第一阶段, 后者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对全镇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幼儿 (05岁) 及其家长、看护人、幼儿园等托幼机构进行常规的手足口病预防教育, 观察第一阶段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在第二阶段对全镇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幼儿 (05岁) 及其家长、看护人、幼儿园等托幼机构进行加强的手足口病预防教育, 观察第二阶段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回顾性分析其资料, 对比两个阶段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讨论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结果 第一阶段中, 全镇05岁的幼儿患上手足口病的发生率为13%, 第二阶段加强教育预防措施之后, 手足口病在05岁幼儿中的发生率已经降低到8%。结论 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避免手足口病的恶化和控制大面积的流行。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预防分析
参考文献
[1]白亮东.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67-68.
[2]杨玉红.小儿手足口病172例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5) :589.
[3]黄海滨, 邓美珍.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J].医药前沿, 2012, 34 (26) :246.
[4]王晓华, 李文琳.小儿手足口病1602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4) :272.
活动班级: 授课教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手足口病并知道怎样预防手足口病。2.教会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最近你们每天在入园的时候老师不光要检查你们的嘴巴还要检查你们的小手,每天保育员老师都要用消毒液擦桌子、拖地,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预防手足口病)是的,现在有的地方小朋友因患了手足口病就不能上幼儿园了,不仅影响学习,还影响长身体呢。今天老师来告诉你们什么是手足口病和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二、基本部分 1.PPT课件讲解
什么是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疱疹性疾病)介绍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小朋友,看了手足口病的症状,你们害怕吗?其实,小朋友们不要害怕,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讲究卫生,就不
会得手足口病。下面阿姨就来告诉你们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小朋友,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洗干净小手对预防手足口病特别重要。下面小朋友都把小手伸出来让我看看,(检查)。你们会洗手吗?下面老师教你们如何正确洗手。
2.教幼儿正确洗手:
教幼儿搓手的方法: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告诉幼儿什么时候要洗手:在吃饭前、入厕后、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后、绘画、玩玩具后、体育课和室外活动后、从外面回家后等)一定要洗手。
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及传染病应急预案
一、成立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及传染病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中心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
二、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学校学生一旦出现手足口病、禽流感、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经医院诊断排除手足口病及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学生在校内出现手足口病及传染病,应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手足口病及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立即通知手足口病及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县级医院。学生出现手足口病及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在校内发现手足口病及传染病的学生,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马上打“ 120 ”电话,送定点手足口病及传染病医院诊治。、学校将定期对校区内所有班级教室、办公室、厕所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前班和低年级学生进行密切观察,全校学生均实行每天到校晨检,学前班同时进行午检,对发现问题的学生立即隔离观察并报告上级和医院,现时与手足口病及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手足口病及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学生家中发现手足口病及传染病人,应立即上报镇卫生院、镇教管中心,并对病人作跟踪了解。、如手足口病及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县教委和其他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具体做到:
① 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 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 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手足口病及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学校领导发现手足口病及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手足口病及传染病的信念。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12 月本区检出的500 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出现头痛、高热、食欲不振、手足及口腔黏膜疱疹、膝关节皮疹等临床症状, 符合我国卫生部 ( 现卫计委) 2010 年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 被确诊为手足口病。500 例患儿中, 男321 例, 女179 例, 年龄2~6 岁, 平均年龄 (3.78±1.62) 岁。
1. 2 方法对这500 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 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并对其临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所有患儿均进行对症治疗。
2 结果
从发病时间来看, 1 月有4 例患儿, 占0.8% ;2 月有12例患儿, 占2.4% ;3 月有16 例患儿, 占3.2% ;4 月有63 例患儿, 占12.6% ;5 月有85 例患儿, 占17.0% ;6 月有99 例患儿, 占19.8% ;7 月有20 例患儿, 占4.0% ;8 月有11 例患儿, 占2.2%;9 月有47 例患儿, 占9.4%;10 月有56 例患儿, 占11.2% ;11 月有61 例患儿, 占12.2% ;12 月有26 例患儿, 占5.2%。1 月发病极少, 2~6 月份发病较为集中, 7~8 月发病减少, 9~11 月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2 月有所减少。
从性别比例来看, 500 例患儿中, 男321 例, 女179 例。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79 :1。
从年龄来看, 患儿年龄2~6 岁。500 例患儿中, 2 岁患儿有30例, 占6%;3岁患儿有180例, 占36%;4岁患儿有150例, 占30%;5 岁患儿有105 例, 占21%;6 岁患儿有35 例, 占7%。3~5 岁患儿居多, 占87%。3 岁后,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经过对症治疗后, 所有患儿均得到治愈, 未出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传染疾病, 患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爆发性较强[3]。因此, 对手足口病进行积极的预防, 对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 选取500 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发现, 2~6 月和9~11 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 对疑似手足口病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查;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和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应对3~5 岁的儿童进行密切的关注, 如发现儿童出现疱疹或皮疹, 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检查, 一旦被证实为手足口病, 应及时通知该患儿所处的学前教育机构, 对机构内的儿童进行筛查, 对被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进行隔离治疗。
由于手足口病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 因此, 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对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十分关键[4]。具体预防措施如下:定期对医院相关科室中的医护人员进行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讲座和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和责任意识;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加大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和防治力度, 定期组织医院等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到学前教育机构或其他儿童经常聚集的场所进行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 对家中有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上门随访, 发放免费的手足口病知识手册;在小儿手足口病高发季节, 学前教育机构应加强机构内的晨检, 加强消毒力度, 尤其是餐具, 保健老师应对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登记, 与儿童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一旦发现儿童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应立即送诊[5]。一旦疫情爆发, 当地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应立即对疫情进行调查, 迅速制定疫情控制方案, 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协作, 尽快对疑似感染患儿进行隔离治疗, 以尽早对疫情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 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 加大对手足口病的宣传力度, 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加强预防和控制。
摘要: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并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预防对策。方法 500例手足口病患儿,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并对其临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手足口病发病多集中于26月、911月。1月发病极少, 26月份发病较为集中, 78月发病减少, 911月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2月有所减少。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79:1。35岁患儿居多, 占87%。3岁后,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卫生部门和学前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 加大对手足口病的宣传力度, 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加强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预防
参考文献
[1]刘民, 刘闯.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 (7) :591-594.
[2]蔡剑, 林君芬, 吕华坤, 等.浙江省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4) :265-269.
[3]徐敬, 陆敏樱, 童琦, 等.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5) :16-17.
[4]任戈, 刘静, 景旭斌, 等.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对策.生物技术通讯, 2013, 25 (5) :744-746.
【手足口病预防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手足口病预防应急方案01-29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要点12-01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12-08
手足口病制度06-18
手足口病文档09-11
手足口病防治心得04-04
手足口病家长会07-01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培训11-30
手足口病讲话稿02-19
手足口病广播稿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