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精选10篇)

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 篇1

初级职称《初级会计实务》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账务总结

长期股权投资: 采用成本法核算:(1)取得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应收股利(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款项)

(2)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3)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贷: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应收股利(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投资收益(差额,或借记)采用权益法核算:(1)取得时: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公允价值份额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款项)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公允价值份额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公允价值份额)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账务总结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款项)营业外收入(差额)(2)持有期间: 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被投资单位以后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成本 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做相反的分录)(3)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或借记)——其他权益变动(或借记)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账务总结

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 篇2

成本法指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 当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者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 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权益法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 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中, 权益法又包括简单权益法、购买权益法和完全权益法三种类型。

准则虽然给出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及使用范围, 但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上述两种方法、以及三种权益法中做出择抉, 以提供更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 需要解决好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对被投资单位影响程度的界定问题;二是不同类型的权益法的选择问题。

一、核算方法对被投资单位影响程度的界定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按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资本比例或其他影响因素可分为三个层次: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正确界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是能否合理选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关键。因为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只有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否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控制是指投资企业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被投资单位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与被投资单位形成的是母子公司关系, 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最高。共同控制指投资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被投资单位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 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直同意时存在, 与被投资单位形成的是合营企业关系;重大影响指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存在参与决策的权利, 但并不能够控制或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 与被投资单位形成的是联营企业关系。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对被投资单位影响程度都较大。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最弱的是投资企业既不具有共同控制又不具有重大影响。

一般情况下,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可直接按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表决权资本比例进行界定。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表决权资本时,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界定为控制;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上至50%的表决权资本时,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界定为重大影响;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时, 则认为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这个划分不是硬性的界定标准, 企业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当投资企业持有的表决权资本在20%、50%界线以下时, 应根据企业是否具有实质控制权、或能否通过其他途径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来正确界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

[例]甲公司拥有乙公司40%的表决权, 丙公司拥有乙公司20%的表决权, 丁公司拥有乙公司40%的表决权, 甲公司与丙公司达成协议, 约定丙公司在乙公司的权益由甲公司代表。在此情况下, 甲公司实质上拥有乙公司60%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 即甲公司虽然只持有乙公司40%的表决权小于50%的比例, 但甲公司通过协议实质上能够控制乙公司, 此时, 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影响程度就应该界定为控制。

又如, A企业已持有B企业15%的股份, 另有现行可实施的潜在表决权为10%。在此情况下, A企业在界定对B企业的影响程度时, 应该将10%的潜在表决权考虑在持股比例中, 按照潜在表决权转换后的综合持股水平进行判断。即A企业实质上拥有B公司25%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 应界定为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影响程度, 相应选择权益法进行核算。

在界定投资企业具有的影响程度时, 特别是对临界点以下的持股比例的判断时, 关键在于界定其实质的影响程度, 这是正确界定对被投资单位影响程度的关键, 是合理选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关键中的关键。

二、不同类型的权益法的选择

权益法根据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的核算依据不同, 分为简单权益法、购买权益法和完全权益法三种类型。简单权益法的核算依据直接采用被投资单位的账面净利润, 用该利润乘以投资企业持股比例计算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权益法和完全权益法的核算依据则要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 以调整后的净利润为核算依据, 两种核算方法的区别在于调整力度不同。购买权益法只调整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额计算调整后净利润;完全权益法的调整力度更强, 在购买权益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消除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内部交易的影响计算调整后的净利润。

当投资企业确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由于不同权益法对投资企业当期损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合理选择权益法成为选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又一关键。

[例2]M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取得对联营企业N公司30%的股权, 取得投资时N公司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500万元, 账面价值为300万元,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 净残值为零, 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2009年10月, M公司将其账面价值为120万元的商品销售给N公司, 至2009年资产负债表日, 该批商品尚未对外部第三方出售。假定不考虑所得税影响, 则

当M公司采用简单权益法核算对N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 直接以N公司账面净利润300万元为核算依据, 2009年度确认的投资收益为90 (300×30%) 万元;当M公司采用购买权益法核算对N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 则需要在N公司账面净利润300万元的基础上, 调整2009年1月1日N公司固定资产公允价值500万元和账面价值300万元的差额对净利润的影响, 该差额的影响额是通过折旧费用的摊销, 固定资产账面摊销额是30万元, 而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折旧费应为50万元, 相差20万元, 则调整后的净利润为280 (300-20) 万元, 2009年度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84 (280×30%) 万元;当M公司采用完全权益法核算对N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 除了要考虑上述20万元差异外, 还需要考虑2009年10月形成的未实现内部收益60 (180-120) 万元对N公司净利润的影响, 因此, 调整后的净利润为220 (280-60) 万元, 2009年度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6 (220×30%) 万元。简单权益法与购买权益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相差6万元, 购买权益法与完全权益法所确认的投资收益相差18万元。

由此可见, 企业选择何种权益法不仅会影响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 对投资企业当期损益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合理选择权益法至关重要。企业在选择具体类型的权益法时, 应从重要性原则出发, 根据金额的大小和发生频率的高低两个标准进行合理选择。

(1) 金额标准。当需要调整的影响金额较大时, 选择调整力度较强的完全权益法核算;反之, 选择调整力度较弱的购买权益法或简单权益法。此处的需要调整的影响金额大小不是影响额本身数额的大小, 而是相对被投资单位当期净利润的相对数的大小。如内部交易未实现收益的金额相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的金额很小, 仅为0.1‰, 依据重要性原则, 该影响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财务人员可选择简单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避免繁琐的调整工作。

(2) 频率标准。该标准是针对是否选择完全成本法而言的, 当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内部交易发生的频率较高, 即使对于单独的一笔内部交易其影响金额较小, 但由于频繁发生的内部交易导致其累计影响额相对较高, 则根据重要性原则, 该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内部交易是重要的, 投资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选择完全权益法核算;反之, 可选择简单权益法或购买权益法核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 篇3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1新旧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准则)主要是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准则基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在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上与1998年6月24日颁布、2001年1月18日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投资》(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规范范围的变化

旧投资准则规范范围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因为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将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均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未予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1.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不同

旧准则规定投资在取得时应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初始投资成本是指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初始计量按照是否是由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合并形成和非合并形成两种,而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又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是以在合并日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帐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按其差额调整投资企业的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购买方在购买日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一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1.3成本法和权益法应用范围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这是由于采用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对企业合并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取消了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规定,改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只是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木法核算;短期投资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另外,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初始确认和减值的处理差别很大。

2新旧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比较

旧投资准则最早发布于1998年6月,2001年1月,财政部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订,明确了一些基本概念,对投资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使投资成本、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更加严谨、规范。但旧准则下的长期股权会计核算方法与新准则相比,存在以下问题:

2.1投资的入账价值存在问题

旧投资准则的投资计价以投资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采用这种方法处理减少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但又使得企业投资价值与实际价值产生背离。因为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账面价值,很难准确反映投资者在被投资企业的权益,尤其那些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的资产,其经济价值与账面价值可能相去甚远,导致投资账面价值无法反映其在被投资企业中的权益。另外,《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规定,企业合并、出售、联营和股份经营应当以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确认母公司在股份公司中的股权份额。可以看出,不同的制度规定造成同样一项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在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中的入账价值不一致。这不仅给会计和审计实务带来了困难,而且使得企业投资价值偏离其实际价值。

2.2成本法核算下存在的问题

按照旧投资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情况下,除追加、减少、收回投资或被投资单位发放清算性股利以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一般保持不变,确认的投资收益总额也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换句话说,即使被投资企业获得了高额利润,只要未对利润进行分配,投资企业就不可以记录投资收益。显然,企业可能因未收到股利而低估投资报酬率,对企业进行投资分析不利。

2.3权益法核算下存在的问题

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往往难以确定,具体表现在:①投资企业投资时,所能取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数据只可能是以前期末的数据,即历史数据,而不是投资时的数据,若按这一历史数据进行会计处理,易于操作,但不符合实际。②假定投资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能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当日的相关数据,其应享有的所有者权益份额能够确定,则此时投资企业需要区分其所享有的份额,即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是投资前还是投资后被投资单位所实现的净利润的分配额。这个“区分”的过程较为烦琐,甚至无法真正“区分”清楚,因为净利润是一个动态数据,其实现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在投资损益确认方面,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单位是否分配股利,投资企业都要按持股比例、持股时间和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计算确认投资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控制范围下,被投资企业为投资企业的子公司,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要在合并会计报表中予以抵销,对损益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如果是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即投资比例在20%—50%之间时,被投资企业并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范围,会计报表直接列报账面记录的投资收益额,就无法真正反映投资企业实际的投资效益,另外,股权报资差额的确认违背了初始投资成本的概念,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会计处理不也符合实际,假设股权投资差额按旧投资准则规定计算并摊销,必然导致未来有关各期的投资收益相应增加或减少,而这仅仅是以前交易会计处理结果的抵销处

理,并不是当期发生的损益,因此,不能直接用投资收益的数据进行投资效果判断。

2.4期末减值核算存在的问题

准则规定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可收回金额,是指企业资产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主观性明显,对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投资价值的判断标准难以把握等等,例如,近年来,南方证券公司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与南方证券关系紧密的股东却作出了不同的反应。上海汽车和首创股份同为南方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各持10.41%的股份,但是从2003年年报看,上海汽车对此项长期投资计提了100%的准备,而首创股份却仅计提了15%的投资减值准备,差距之大,其可靠性令人怀疑。

而针对上述问题,新准则下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作了补充与修订,规范初始成本计量,在规定的范围内允许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取消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减值准备确认后不允许转回等等,进一步完善了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使得更加能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3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建议

执行“新准则”后,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和核算方法上变化都较大,产生的影响也很大,从单个报表来看,对于公司的投资如果由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在被投资企业取得盈利情况下。投资企业的资产和权益将减少。在旧准则中,对股权投资差额要进行摊销,将影响损益;新准则下的股权投资差额相当于商誉,不摊销,但可能计提减值,这种不同处理,也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后,旧准则在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新准则规定不能转回,这将使企业利润减少。企业执行新准则后,应对原有投资进行重新分类和计量,并在财务系统中对会计科目重新设置,以满足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规范的需要。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尚未摊销完毕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应全额冲销,并调整留存收益,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短期证券投资时,按照旧准则,只要报告期末没有出售,即使账面实现了盈利也不能体现为当期收益,而新准则将短期证券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按公允价值入账,账面盈利就能肢解计人当期收益,反映在报表上,增加当期利润。执行新准则后,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人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将增加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当期的损益。

会计专题之长期股权投资 篇4

先来看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范围,也就是什么情况下用成本法核算,什么情况下用权益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他的采用成本法。其实,共同控制就是合营企业,重大影响就是联营企业,还有一个控制就是子公司。回想一下我们在阿木说会计专题之长期股权投资(1)中所说的三类权益性投资内容。

第一类是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也就是所谓的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

第二类与第一类相反,也就是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在这个前提下又分了两类:

1、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

2、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第三类是以交易目的持有的权益性投资。

由《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来规范的有第一类和2.1,那么也就是说,由权益法核算的是第一类中的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成本法核算的是第一类中的子公司和

2.1。(注:2014版准则中2.1已经不由《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来规范了,也就只剩下子公司了)这里怎么去判断属于哪一类,在2014版《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了什么是重大影响(联营企业),是不是控制(子公司)要看《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是不是共同控制(合营企业)要看《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规定。里边内容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反正我是不喜欢看,那么还有一个简单但不全面的方法,就是直接看持股比例。>50%是子公司,20%-50%之间的是合营和联营企业,<20%就是第二类。因为成本法比较简单,我们先来看一下成本法。

1)追加投资时按我们前边说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或发生亏损时不做账务处理。

3)分红时按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宣告时: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发放时:

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股利

4)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时不做账务处理。

5)因情况变化导致权益法转成本法,成本法转权益法时这个后边专门来讲。

6)发生减值时;

长期股权投资的费用处理总结 篇5

一、直接相关费用(不包含发行债券和权益性证券的手续费和佣金)这里的直接相关费用是指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手续费、交易费用等。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2.非一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3.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方式下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或者说是手续费等必要支出)计入投资成本。

(审计费、评估费和律师费等中介费用,不属于直接相关费用,都是计入当期损益即管理费用的)

二、发行债券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手续费、佣金的处理。

1.以发行债券方式进行的企业合并,与发行债券相关的佣金、手续费等,应计入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

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 篇6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结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2.金融资产转为成本法(1)同一控制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享有被合并方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

贷:银行存款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非同一控制下 追加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结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长期股权投资(原投资的公允价值)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3.权益法转为成本法(1)同一控制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享有被合并方相对于最终控制方而言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

贷:银行存款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变动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非同一控制下 追加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结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长期股权投资(原投资的账面价值)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变动

长期股权投资的费用处理总结:

一、直接相关费用(不包含发行债券和权益性证券的手续费和佣金)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2.非一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3.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方式下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或者说是手续费等必要支出)计入投资成本。(审计费、评估费和律师费等中介费用,不属于直接相关费用,都是计入当期损益即管理费用的)

二、发行债券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手续费、佣金的处理。

1.以发行债券方式进行的企业合并,与发行债券相关的佣金、手续费等,应计入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股票)作为合并对价的,与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相关的佣金、手续费等,不管其是否与企业合并直接相关,均应自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收入中扣减,在权益性工具发行有溢价的情况下,自溢价收入中扣除,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无溢价或溢价不足以扣减的情况下,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初始投资成本=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持股比例

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已经是形成了合并了,所以不会是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而是控制的。初始投资成本是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后续计量采用的是成本法,不需要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

3、非企业合并形式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属于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初始投资成本是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直接相关费用。

后续计量采用的是权益法,根据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与初始投资成本进行比较,按照最大的作为长投的入账价值。如果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大,那么按照差额调整长投,同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1.交易性金融资产

(1)关键考点

①入账成本=买价-已经宣告未发放的红利(或-到期未收的利息);

②处置时的投资收益=净售价-初始成本;

③处置时的损益影响=净售价-处置时的账面余额;

④累计投资收益=交易费用+持有期间的分红和到期利息+处置时的投资收益

 母公司一般要这么做分录:(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付出对价的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在借方)子公司一般要做这样的调整分录:(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借:某某资产

(公允价值-账面价值)

贷:资本公积

企业集团需要这么做抵消分录(同一控制下)借: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非同一控制下)借:股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商誉(或贷方营业外收入)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应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其次编制内部交易抵销分录、债权债务抵销分录、债券投资业务抵销分录,然后编制按照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最后编制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销分录以及投资收益抵销分

录。之所以在编制内部交易抵销分录之后编制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分录,是因为按照权益法确认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时,需要根据子公司个别报表调整以及内部交易抵销分录调整净利润。

(一)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调整分录)

1.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如果不存在与母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情况,则不需要对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2.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除应考虑与母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而调整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外,还应当通过编制调整分录,根据购买日该子公司

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下列调整分录假定按应税合并处理)

第一年:

将子公司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贷:资本公积

或做相反处理。

计提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

借:管理费用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

或做相反处理。

连续编制的情况下将上述涉及损益类科目换成未分配利润-年初,同时调整本年度的折旧或者摊销的影响。

(二)内部交易抵销分录、债权债务抵销分录、债券投资业务抵销分录

(三)将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为权益法(调整分录)

第一年:

(1)对于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

贷:投资收益

按照应承担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份额,做相反分录。(2)对于当期子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3)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

同时调整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借: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

或做相反处理。

第二年

(1)将上年长期股权投资的有关核算按权益法进行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涉及的损益类科目换成未分配利润-年初】

资本公积

或做相反处理。

(2)其他调整分录比照上述第一年的处理方法。

一、未对外售出

当年购入:

借:营业收入(内部总售价)贷:营业成本(内部总成本)

存货 【回答】正确 上年购入: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内部总毛利)

贷:存货 【回答】正确。

二、全部对外售出 当年购入:

借:营业收入(内部总售价)

贷:营业成本(内部总售价)【回答】正确 上年购入: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内部总售价)

贷:营业成本(内部总售价)【回答】正确

三、对外售一部分,留一部分 当年购入:

(1)先假定都卖出去:

借:营业收入(内部总售价)OR(内部总毛利)

???????

贷:营业成本(内部总售价)OR(内部总毛利)??????? 【回答】这里是内部总售价

(2)再对留存存货的虚增价值进行抵销

借:营业成本(内部留存部分的毛利)

贷:存货(内部留存部分的毛利)【回答】正确。上年购入:

(1)先假定都售出: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内部总售价)OR(内部总毛利)

贷:营业成本(内部总售价)OR(内部总毛利)【回答】总毛利,其实这里就是上年中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存货(售价-成本)*未出售部分

下年的时候其实就是将上年这部分照抄,用未分配利润年初代替损益。因为假定出售了,所以用营业成本代替存货项目

(2)对留存存货的虚增价值作如下抵销:

借:营业成本(内部留存毛利)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解析 篇7

1 呼叫中心:引发呼叫经济

全球经济正在向服务转型。在许多现代的服务性公司背后, 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呼叫中心, 并由此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电话营销、服务体系,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帮助企业持续成长。这种依托传统电话电信业务, 而又呈现出诸多新面貌的经济模式, 我们姑且称其为“呼叫经济”。在互联网经济时代, “呼叫经济”重塑了传统电信业务, 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这赋予了电话经济这个传统模型全新的生命力。即便是在一些以新经济面貌出现的电子商务公司, 比如携程、阿里巴巴等公司中, 互联网其实更像是一个基础外壳, 其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仍然来自“呼叫中心”体系的成败。

在IT、金融、电信、电子商务、政府等领域, “呼叫中心”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是其营销及服务的利器。在中国, 发展呼叫中心更是促进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种现实、经济的手段。

呼叫中心与单纯的互联网技术相比, 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a.具有更大的用户群体:目前我国电话用户超过9.7亿以上, 而互联网的用户仅有2.98亿, 这意味着两者间不同的市场潜力;b.对用户能力的要求更简单:互联网要求用户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 对计算机比较熟悉, 而呼叫中心仅要求用户具有听说的能力即可, 无论老人、孩子, 都可以直接和人工座席直接交谈, 或根据语音提示, 得到自己感兴趣的消息;c.能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更匹配用户搜索意图的搜索结果:Google、百度这样的互联网搜索引擎能满足用户一般性的信息搜索需求, 但通过它所获得的搜索结果仍然过于庞杂, 不够精准, 无法通过细化和挖掘用户的搜索意图来获取更到位的匹配信息, 所以基本上互联网搜索仍属于对海量互联网信息的第一层筛选结果;相形之下, 呼叫中心通过坐席人员的服务, 能更充分地考虑了用户对某一类信息的深度需求, 它在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层层纵深的挖掘和整合之后, 为用户提供更具有可用性和针对性的搜索结果。d.呼叫中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 解答用户的各种问题, 而且通过电话营销等活动, 企业可以直接获得利润。这些年, 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呼叫中心正在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尤其在中国, 呼叫中心正像春天发芽的小草, 一夜间就绿遍了神州大地, 中国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悄悄来临。政府的推动、企业的关注、技术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在推动着“呼叫经济”走向高潮。我们已经不能再将“呼叫中心”视而不见, 我们没有理由再称其为一种旧经济, 因为它的内涵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呼叫时代”将引发另一场“新经济时代”的革命和经济高潮。在互联网的世界, 电话经济依然是商业的主导;而互联网也为电话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一些通过B2B网站做生意的中小企业, 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接受咨询, 并通过电话跟对方敲定买卖。有的企业自从开始使用互联网发布交易信息, 就不再配备业务员了, 工作人员只是坐在桌前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和电子邮件。

2 呼叫中心:企业的战略与价值中心

人的物质需求是有止尽的, 而服务需求却是无止尽的。当单纯的产品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时, 产品经济必然开始向“客户经济”过渡, 以服务为标志的经济时代就必然会慢慢地拉开序幕。服务已经越来越朝着社会化、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呼叫中心便是人们的服务需求扩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一方面是由于需求的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通信技术的改良, 呼叫中心在服务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

现在, 呼叫中心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服务经济中, 并和网络互补, 成为服务经济的工具。一方面, 呼叫中心在企业经营的售前、售中、售后 (或政府及社会公共事业) 方面承担了必要的服务功能, 实现了企业 (或社会) 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服务的持续提升, 塑造出良好的服务品牌形象 (或社会服务形象) , 为企业赢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或造福于民) ;另一方面, 呼叫中心以优质的服务为基础, 具有得天独厚的“窗口”地位, 与客户建立良好的诚信关系和合作关系, 把握服务中潜在的机会和线索, 洞察客户需求, 为客户提供最及时的信息帮助和销售引导, 为企业的营销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呼叫中心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大量细微的资料积累, 把企业客户和个人用户的基本数据以及与商务有关的数据积累起来并不断更新和扩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归纳、判断, 可以得出宝贵的数据集。决策支持系统则对数据如统一管理客户数据库、整合客户数据, 进行数据清理、数据挖掘, 为经营者及决策者提供完整的、准确的分析和决策依据。

3 呼叫中心:外包的巨大蛋糕

当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 服务早已不是接接电话那样简单的时候, 一个产业有了蓬勃的理由, 这就是呼叫中心的外包市场。

这是一块异常巨大的蛋糕。2009年, 全球服务外包保持持续增长, 总计超过30372亿美元, 同比增长16.3%;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为457亿美元, 同比增长28.8%, 增速远高于全球增长。

世界因为国际外包而变平了, 国际外包也因此成为全球经济的新热点, 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本世纪最大的商业机会源于国际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我国同许多国家一样已将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确定为提升自身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中国的低廉人力成本、充足的人力资源, 使得我们在这个大的转型中具备了基础优势。政府的推动、企业的关注、技术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在推动着“呼叫经济”走向高潮, 引领新经济走入新时代。

摘要: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是会计业务的难点, 企业由于增资、减资等原因,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需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之间相互转化, 本文对何种情形需要转换以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进行了阐述。

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会计解析 篇8

长期股权投资;计量基础;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48-02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引起的暂时性差异

1.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CAS20),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确定合并成本;对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购买法确定合并成本。与企业合并方式相对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CAS2)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又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以享拥有的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以作为支付对价而付出的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加上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作为投资成本;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还需要调增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以保证投资成本与所享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一致性;以企业合并以外的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以作为对价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加上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作为投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

按照我国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性资产的规定确定计税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简称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投资资产成本;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3.长期股权投初始计量引起的暂时性差异

以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计税基础(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计量基础(拥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如果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计税基础(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投资成本(拥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也不同,但是因为企业合并具有报表合并需求,如果计税基础小于投资成本,应当调增投资成本到与计税基础一致。所以,非同一控制下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只能出现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只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投资成本(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一致,不存在暂时性差异,不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二、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引起的暂时性差异

1.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引起的的暂时性差异

(1)成本法引起的暂时性差异。根据CAS2的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者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投资成本不因被投资方净资产的变动而变动。所以,按成本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会引起暂时性差异。但是,当控制下的成本法转换为非控制下的成本法时,则可能会引起暂时性差异。

(2)权益法引起的暂时性差异。根据CAS2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权益法下,为了体现投资方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一体化”关系,必须要保证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所拥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一致性。所以,首先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进行调整,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表明被投资方有商誉存在),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则应当调增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其次,在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还要根据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调整投资成本,即当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时,按持股比例调增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当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或者发生净亏损时,则作相反的调整;被投资方因净利润以外的原因引起净资产增加时,投资方按持股比例调增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所以,按权益法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会引起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3.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变更引起的暂时性差异

(1)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后,长期股权投资的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如果是由减资原因引起的,即从控制转为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而且原控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控制,首先需要将剩余投资的成本调整为取得该项投资时付出资产(对价)的公允价值,然后,再将调整后的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调增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前一次调整消除了暂时性差异,而后一次调整则又出现了暂时性差异,因而仍然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原控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控制,因为方法变更前后,长期股权投资均是按照拥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计量的,与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税基础)不同,也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如果是由于增资原因引起的,原有投资是按照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变更为权益法后,要求原有和新增长期股权投资均按照所拥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价值的份额计量,因而也与计税基础不同,因而也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2)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后,长期股权投资的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如果是由于增资原因引起,即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上升为控制,并且构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还需要重新按照拥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计量,仍然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如果增资构成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长期股权投资要按照拥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计量,也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

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如果是由于减资原因引起,即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由共同或重大影响下降为非重大影响,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需要调整为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存在暂时性差异。

(3)非重大影响下的成本法变更为控制下的成本法后,长期股权投资的暂时性差异。非控制下的成本法变更为控制下的成本法,必然是由增资引起的。由于出现了合并要求,需要把原投资成本由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为拥有的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如果因为减资,控制下的成本法变更为非重大影响下的成本法,不管剩余投资原来是在同一控制下合并中取得的,还是在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中取得的,均需要将其投资成本还原为取得该投资所付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经还原后,与计税基础一致,因而不存在暂时性差异。

4.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引起的暂时性差异

CAS2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CAS2规定处理;其他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则按照CAS8规定处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因而计提减值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结束语

长期股权投资计量基础取决于计量环境,即投资战略意图和对被投资方的影响能力。增资或减资,表明长期股权投资的战略意图、对被投资方的控制能力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对计量基础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计量环境。如果长期股权投资能够对被投资方施加重大影响,需要根据被投资方权益的变化调整投资成本;如果被投资方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恶化,还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等,这一切都会使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可见,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关键是理清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2007年12月6日.

[2]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财会[2006]3号),2006年2月15日.

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 篇9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要点是:在取得投资时按初始投资成本入账;投资企业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才可确认投资收益,且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根据上述要点,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作分录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通常情况下,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于下年度分派),先计算应收股利,其金额=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然后计算投资收益,其金额=被投资单位上年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上年投资持有月份/12。作分录借记:应收股利,贷记:投资收益(注:如投资收益计算的金额为负数,则此时应借记:投资收益),根据借贷方平衡的原理,其轧平分录的差额再作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即可。

[例1]甲公司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c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初始投资成本110000元,采用成本法核算。c公司于195月2日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100000元。假设c公司年1月1日股东权益合计为100元,其中股本为1000000元,未分配利润为200000元;1999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5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00000元。

按上述处理方法,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1)1999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110000

贷:银行存款 110000

(2)1999年5月2日宣告分派19现金股利时h

应收股利=100000╳10%=10000,投资收益=1998年c公司净损益╳10%╳0/12=0

借:应收股利 10000

贷:投资收益 ——股利收入 0(可省略)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10000(轧平分录的差额)

(3)205月1日宣告分派1999年现金股利时

应收股利=300000╳10%=30000,投资收益=400000╳10%╳12/12=40000

借:应收股利 30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10000(轧平分录的差额)

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 40000

(4)假设上述c公司于2000年5月1日分派现金股利450000元

应收股利=450000╳10%=45000,投资收益=400000╳10%╳12/12=40000

借:应收股利 45000

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 40000

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 5000(轧平分录的差额)

长期股权投资评估方法 篇10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时,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判断。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方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的投资性主体且子公司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除外。

重大影响,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时,应当考虑投资方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为其联营企业。在确定被投资单位是否为合营企业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的有关规定进行判断。

第三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外币长期股权投资的折算,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二)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以及类似主体持有的、在初始确认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投资性主体对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的权益性投资,以及本准则未予规范的其他权益性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第四条 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第二章 初始计量

第五条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有关规定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方或购买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

管理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第六条 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

(一)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二)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与发行权益行证券直接相关的费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有关规定确定。

(三)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关规定确定。

(四)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章 后续计量

第七条 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第八条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第九条 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本准则第十条至第十三条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

投资方对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其中一部分通过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信托公司或包括投连险基金在内的类似主体间接持有的,无论以上主体是否对这部分投资具有重大影响,投资方都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有关规定,对间接持有的该部分投资选择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并对其余部分采用权益法核算。

第十条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一条 投资方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份额,分别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方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利润分配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

投资方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与投资方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投资方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并据以确认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等。第十二条 投资方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方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方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恢复确认收益分享额。

第十三条 投资方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应享有的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方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方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的有关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

第十四条 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

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非同一控制下的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在改按成本法核算时转入当期损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十五条 投资方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投资方因处置部分权益性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对该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处置后的剩余股权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在丧失控制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第十六条 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全部或部分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的,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规定处理,对于未划分为持有待售资产的剩余权益性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

已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不再符合持有待售资产分类条件的,应当从被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之日起采用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分类为持有待售期间的财务报表应当作相应调整。

第十七条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按相应比例对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进行会计处理。第十八条 投资方应当关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等类似情况。出现类似情况时,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第四章 衔接规定

第十九条 在本准则施行日之前已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进行追溯调整,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第五章 附 则

上一篇:家电个人学习小结下一篇: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