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最新学习内容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九大最新学习内容(精选6篇)

十九大最新学习内容 篇1

作为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教师,我将以100%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之中,以100%的责任心和爱心、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创新业绩。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我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冷落、不挖苦、不抛弃、不放弃;像对待我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交流,用心去爱护,用心去关心,用心去感染他们。心与心地沟通,爱与爱的交流,让所有学生感受党的阳光雨露,同在一片阳光下,健康成长。

对工作,我将发扬长征精神,重于求实、独立创新、勇于开拓,主动破除一些旧思想、旧观念、以“敢”字当头,以“创”字领头,大胆探索数学新的教学教法。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我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高中数学教育这个大熔炉中去。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我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好书,育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十九大会议精神来要求我们自己。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真落实新课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创新;在课堂上,我要带着情感去上课,在课堂上实现三动原则,为学校打造有效课课堂尽心尽力。真正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

新时代对我们数学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我们数学科老师还满足我们以前掌握的那点知识,我们迟早要落伍,要被淘汰。所以,我一定要借着学习十九大精神这股热情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观念,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唯有如此,才能对的起家长和那群孩子们。

关于十九大报告学习的内容 篇2

一、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把有组织地学习和自发自觉地学习结合起来

今天我们是有组织地学习,接下去更需要自觉地学习。十九大报告里每一句话都意义深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对我们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战略谋划、业务发展,还是文化建设、组织队伍建设和工作方法都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二、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与进一步加强传化党建工作、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传化党建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已经成为推动传化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集团党组织与经营组织形成了“目标同向、作用互补、相互监督、共同发展”的有机体系。经营组织继续全力支持党组织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继续为员工健康成长和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继续为非公经济领域党建创新实践提供新做法、新经验。

总书记对传化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一直鼓舞和鞭策着我们,我们将继续以政策和机制建设为关键抓手,全面深化“合伙人计划”与“创客平台”建设,推进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伙伴关系建设,让创业的激情充分释放,让创新的智慧充分焕发,让创造的成果充分共享,绝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三、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与集团战略谋划和明年工作部署安排有机结合起来

“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要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成为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战略上,我们将以推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形成“生产制造与生产性服务协同发展的新生态”,持续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

在策略路径上,首先致力于全面建成“传化网”智能物流平台,并通过智能物流的发展,引领传化各产业板块全面理解供应链、全面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全力创新、培育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把整个传化集团打造成为“开放、共享、共生、连接”的大平台。

四、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与打造有梦想的团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传化的团队,永远是有梦想、有胸怀、有情怀、有担当的团队。我们坚定做国家战略的追随者、实践者、建设者,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身体力行,共筑“中国梦”。

围绕实体经济主战场,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已经奠定的先发优势,乘十九大东风全面发力,建成“传化网”智能物流、萧山科技城两大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平台,深入推进化工板块向平台化、服务型转型发展,从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为中国制造2025作出应有贡献。

结合三大国家战略,完成“传化网”“10枢纽160基地”全国网络的系统布局。落实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发展专项”,依托“国家工程实践室”,建设“智能物流示范园区”,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战略研究院,协同各方力量,争取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在2020年降至12%以下,2025年降至10%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物流降本增效和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作出我们的贡献。

五、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与进一步发展好社会事业有机结合起来

传化的发展根植于社会,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从出资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到“联乡结村”帮扶;从扶贫济困,到助医助学;从“春风行动”,到尊老扶老;从突发事件,到自然灾害„„传化积极伸出援手。今年“传化慈善基金会”已经正式成立并良好运行,我们以此为平台,凝聚各方爱心力量,更多地参与到“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去,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努力。

十九大最新学习内容 篇3

大会意义: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报告框架: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分13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

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十八届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充分肯定了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主要需改如下: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大会要求全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

大会同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大会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

大会同意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写入党章。

7.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写入党章

大会同意,把中国共产党坚持对人民解放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切实保证人民解放军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

8.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意识写入党章

十九大报告中的法治内容 篇4

在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涉及的法治建设相关内容尤其引人注目,这是相关要点,大家一起学习。

第一,报告认为,在过去五年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

报告原文:民主法治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第二,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报告原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第三,报告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报告原文: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第四,报告要求,要健全党和国家监察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报告原文: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统计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第五,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报告原文: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

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有关法治论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专家解读十九大报告有关法治论述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体采访活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检察官施净岚(左三)等五位来自政法系统的代表接受采访。新华社发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组成部分

【报告原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十四条基本方略,为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与其他基本方略一起,围绕着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对于其他基本方略来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可以提供法治保障,这是由全面依法治国的功能和作用所决定的。从党领导人民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来说,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依法执政,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方式。各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法治保障,就能够顺利、有序推进。同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基本方略的应有作用,也要仰赖于其他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各项要求是从宏观意义上来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势和发展进程的,既有原则性、方向性,又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引入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法治工作的制度安排和实际运行中,坚持系统论,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辩证法,突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谋大局把方向

【报告原文】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这极大提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政治站位高,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全面推进法治战略落地;其次,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中央对法治建设全方位的统一领导,增强了制度定力。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成立,有助于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意志与国家意志、人民利益更好实现统一,党内法规体系与国家法治体系协同发展,为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合宪性审查机构奠定基础。

中国社科院法制史研究室主任张生: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成立,将发挥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的多项职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谋大局,把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涉及到立法、执法、司法、党务各个部门和组织机构,关乎到每个公民、每个党员,没有统一协调,难以形成良性整体机制。基于此,领导小组的成立,将以更高的站位克服各种阻力,协调各种组织。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这是一项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决策。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党通过领导立法、保障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利于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持续不断地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这个领导小组将是我们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协调机构,总体设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谋篇定策、协调各方,指导、推动、督促重大决定的组织落实。

《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这是坚持法治强国的一大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时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关键看方向是否正确、政治保证是否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党的领导强不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顺理成章,非常必要。

这个领导小组不是抓传统意义上对公检法司安等政法口业务部门的指导,而是要更好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全领域、全系统,要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依法治国方面的认识、思想和意志,形成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强大合力。与时俱进地作出一系列关系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不断发现推进依法治国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之后,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将发挥更加基础性的作用。而即将设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体现了党领导一切的要求,也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报告原文】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广州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法学家李步云:“依法立法”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关于“依法”,过去我们通常将其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联系起来,但对于立法机关如何在立法中依法恪守相关制度和程序强调的较少,因此这一提法强调了将立法机关也纳入“依法”的范畴。在立法上过去多强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现在将“依法立法”与前两者并列,说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实现“依法立法”,目前需要解决立法人才比较匮乏的问题。建议在人大系统全面开展立法工作培训,使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尽快掌握立法规律与规则。立法法修改后赋予了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让各地对立法人才产生巨大需求。通过培训与借助专家资源,让立法工作一方面依照“依法立法”要求杜绝越权立法、乱立法现象;另一方面避免不作为、不立法,让地方立法权真正能够发挥其制度潜力。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焦洪昌:报告提出把依法立法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并列为立法原则,这是立法原则上的一大变化,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法出多门、通过法来逐利、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等问题。依法立法要求立法部门在立法的时候,一定要遵守宪法法律设定的程序和实际权力的授权界限。立法部门只有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才能真正实现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后实现通过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刘锐:科学立法要求立法尊重法律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立法技术的最新水平。民主立法要求立法真正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意志,最大程度保障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有效参与立法的权利。依法立法要求立法遵守立法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程序,依法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立法职责,积极作为。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是对法律作用的更精细表达。因为法有良法、劣法之分,法治是良法之治,良法可以引领、推动发展,劣法制约、甚至窒息发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既是对提高立法质量的要求,又是对良法、法治作用的全面、精准阐释。我们必须认识到良法促进发展、推动繁荣的作用。

安徽省蚌埠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聂全昌:十九大报告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立法方面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为我们更好地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指引了新航向。对于新获得立法权的城市来说,不仅要防止“有权任性”,更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体现地方特色。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从搭建“四梁八柱”到着手“内部精装”

【报告原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东南大学副校长周佑勇: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继续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来,司法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已基本搭成,一些重要改革已经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完全到位。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综合配套、协同推进。司法改革中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同性、联动性和配套性,实现改革的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司法责任制对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必须不断总结完善协同机制,使司法责任制切实落地落实落细,充分发挥改革整体效能。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经过努力,司法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形成,一些重要改革已经完成,但由于司法改革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法治国家的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推进,尤其是综合配套改革,例如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再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判体制改革,通过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进一步促进行政审判的专业化,来减少外部不当压力,有效回应行政管理专业化的趋势。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涉深水者见蛟龙。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兴利除弊,建立实现司法公正的长效机制,这就不能“见好就收”,浅尝辄止。因此,司法改革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十九大代表,江苏省律师协会会长、薛济民律师事务所主任薛济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司法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推进,尤其是综合配套改革。在总体框架下,应注重在规范权力运行、完善分类管理、深化科技运用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议在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中,落实改革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地区和部门协同配合的作用。

应以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以司法公正为目标,注重总结改革成果,及时解决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促进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注重发挥好律师在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

十九大代表、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申诉案件查办二处处长杜亚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司法体制改革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确保我国司法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十九大报告提到“依法治国”19次“法治”35次说明了什么?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全文三万两千多字,其中有3次大篇幅报告“依法治国”工作相关内容,“法治”一词出现了54次。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纵观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法治始终伴随着十八大以来的各项工作进程。“从2012年到目前,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从87.4%提高到95.3%,公众安全感从92.81%提高到95.56%,公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度从79%提高到89%。”在10月19日下午举行的十九大“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代表集体采访记者会上,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朱光远用数字的变化告诉我们五年里法治的力量。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也是法治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法治建设自此有了多个第一次: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位一体”的法治体系。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专门决定;《决定》还将党规纳入国家法治体系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五大法治体系”之一;《决定》旗帜鲜明地树立宪法根本法的权威,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忠于宪法”70字誓词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履职必须恪守的信条;这五年来,司法机关坚持法治公平与正义,防冤纠错,“聂树斌案”“陈满案”“呼格案”等旷日持久的申诉案得到重审改判,“杨德武案”等一大批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昭雪;依法反腐惩腐力度规模空前,反腐战线的干警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壮士断腕的勇气为正义夺回生命,为法治赢得尊严,“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有了目标,脚下的路再泥泞也不会迷失方向。十九大报告为未来的五年,乃至未来三十年描绘了愿景,再次吹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要求,给全体检察干警明确了方向,我们理当责无旁贷,以更加奋勇的姿态投入到正义事业中。

十九大最新学习内容 篇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经验、观点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正确看待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第一个历史功绩,是开创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他的第二个历史贡献,是开辟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毛泽东犯的两个错误,一是在政治领域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一是在经济建设中争于求成或是急于跨越;

3、毛泽东的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两种错误倾向:肯定一切的教条主义;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

5、必须将毛泽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的回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针,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石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五、四个全面的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

四个全面依据: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六、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领导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④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1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2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3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4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5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盟军。

四、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成功;

(2)中国的无产阶级不仅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而且有自身的特殊优点;

A、三重压迫和剥削——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无退路),B、分布集中——团结与组织,C、出身农民——便于和农民联盟。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3、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的集中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军队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创造了前提。

七、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议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章

一、社会主义改造要点

路线和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法:

1)农业: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的,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的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经历了由大到小、由低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1)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今后的一 切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来看,国家安全的压力和工业化的迫切需要等,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3)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是为了克服社会主义改造的缺点和偏差,解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问题。

(4)对历史变革的评价,必须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不能将“改造”和“改革”对立起来,既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革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不能用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改革

三、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主人)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 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并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二、社会主要矛盾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基本路径和根本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理论上的意义)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上的意义)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依据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科技是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及其实践;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坚持科学发展

(1、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3、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坚持新发展理念

全面、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步的进一步具体化: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九大之后把2020年之后的奋斗目标具体为两个阶段)

六、两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七、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九、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途径: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十九大最新学习内容 篇6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权益。加强涉外法律工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我国的正当权益。

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依法治国的内容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

上一篇:全国高考满分作文800字,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支部书记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