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精选8篇)

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1

关键词:网络教育 传统教育 教学方法 互补

正文:

网络教育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的环境,用数字化技术传递教学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网络教育已发展的相当成熟,形成了比较科学和完善的教育网络结构。国外网络教育的成功为我们推进和开展网络教育 提供了有益经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网络教育极好的发展前景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因此,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存在着优势互补关系。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呢?

一、课堂教学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运用网络为新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室、黑板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网络教学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网络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加以运用;其次,教师的教学

方法必须从“施教”转变为“导学”,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第三,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和补充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获取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和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并以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

2、学生角色的转变

首先,学生要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操作实践;其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在学校里、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家庭学习、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也将成为重要的方面;第三,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

学生角色的转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尤为重要和困难,学生接受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习惯于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听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严重缺乏,根本没有意识到信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教学内容的转变

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按照逻辑体系和学科划分编写的教科书,且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网络资源成为教学内容必要的补充,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资源动态反映的当前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师生运用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具有实效性;其次,网络资源的多样性使师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需要、能力和兴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第三,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助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运用网络资源要防止以下倾向:网络技术尽管也是学习的内容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要将它们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树立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意识;学生在接受学习信息时决不可能像计算机被输入信息那样简单,影响学习效果的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只注重信息的获取而不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重组和再加工,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4、教学媒体的转变

多媒体教材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质量高、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具有海量资源、非线性结构、检索方便和交互性强等优势,对扩充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利。

三、网络教学使传统的教学传播内容更加丰富

传统教学、主要表现为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环境、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师生的双边活动,而网络教学中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在形式上形成了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多边活动,本质上使教与学的关系表现出民主、平等的特点。

网络教学中的多边活动主要表现在师生、师机和生机之间的活动。最关键的仍然是师生关系,但师生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处于接受、服从的被动地位,师生双边活动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网络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在空间、时间和心理上同步与异步交互的“零距离”。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师生机三者关系同样也存在许多弊端。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对各类教学资源作一定的代理和导航;要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即自主学习环境、交流和协作环境和教学评估环境,鼓励和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诚信美德、认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素质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必须认识到网络教学环境应当用来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效果,而不应成为隔断师生交流的屏障,网络应是学生更加高效的吸取知识和了解社会的工具,是学生更加高效的吸取知识和了解社会的工具,而不是阻碍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壁垒。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网络资源、拓展教学时空的作用,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仍将会得到补充和发展,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网络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决不能因噎废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对网络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在充分继承传统课堂

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2

全国煤矿重大事故调查分析显示, 在煤矿矿井生产环节各类安全事故中, 机电事故居第四位, 从井上到井下, 从采掘到辅助, 无论供电系统还是采掘、运输、通风、乃至通讯监控系统, 任何一个环节在机电方面出现故障, 都会不同程度地给生产造成影响, 甚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操作电工对安全操作知识技能掌握不牢, 熟悉程度不够, 安全意识淡薄”成为多数煤矿机电事故的重要原因, 因此提高煤矿井下电钳工技能素质和安全意识成为煤矿机电管理的重要任务。

2 传统文化在煤矿井下电工安全技能培训中的实践

煤矿井下电工属于煤矿特殊工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煤矿井下电钳工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 (AQ1062-2008) 》中规定, 特种作业人员要求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这个门槛是比较低的, 不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都能通过培训合格加入井下电钳工行列, 这类人员不完全具备电钳工的基本素质, 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安全责任, 成为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一种安全隐患。作者在煤矿井下电钳工安全技能培训中, 大胆尝试利用传统文化内涵解释相对枯燥的安全规程条例, 以孝、悌、谨、信为载体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举例介绍在培训中的具体应用。

2.1《论语》:“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首先倡导员工做有道德的员工, 鼓励大家树立起岗位自豪感, 建立电气作业人员素质高、责任重的观念。作为一名煤矿职工, 他们首先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领导的属下、同事的工作伙伴。要学好做事本领, 须先学立身之本, 孔子说“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道就是自然规律, 德就是按照规律做人做事。道德是根本, 技艺是枝梢。对于煤矿职工来说, 按照自然规律做事、按照规章操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依于仁”, 仁者爱人, 有爱心, 从爱自身“推已及人”, 保护好自己和同事的身体健康, 守好岗位、保住俸禄, 才能尽好为人子、为人父的本分, 才能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家人。“游于艺”, “游”是游刃有余的意思, “艺”即丰富的知识, 做事的本领。以理想为基础, 不断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 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2《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慈招铁, 或引之也。”

电工需要学习交流电动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机通过定子侧通电线圈产生的旋转电磁场影响并带动转子旋转, 将电能由定子侧传递到转子侧, 转换为机械能, 变压器也是通过交变的电磁场转换电压传递电能。能量的转换和传递都是通过磁场进行的。古时的人称“磁”为“慈”, 汉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 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 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 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 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引入“慈母”的亲情概念来帮助理解设备的电气原理———转子的旋转能量都来源于定子侧产生的磁场, 如果转子离定子距离远了, 就得不到定子传递的能量了, 也就无法工作。子女的成长发展, 都源于父母的慈爱养护, 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 在工作生活中, 我们仍需要常常亲近父母、心中挂念父母, 这样才能从父母那里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 战胜各种困难, 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事实证明, 如果员工怀着感恩之心来学习自己的岗位技能知识, 学习的效果就非常好, 而且更容易应用在工作中。

2.3《黄帝内经》:“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矿用电气设备是指按GB3386生产的专供煤矿井下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正压型”电气设备, 其防爆原理就是外壳内充有保护性气体, 并保持其压力高于周围爆炸性环境的压力, 以阻止外部爆炸性混合物进入壳内的防爆电气设备。利用传统中医“中气十足, 百邪不侵, 中气不足, 百病丛生”的理论来理解, 正压型防爆电器外壳内充的高压保护性气体, 就相当于人体的正气, 外部爆炸性混合气体可理解为病毒和邪气, 这样来帮助员工理解设备的防爆原理就非常生动, 并且直观, 入脑入心不易忘记。

2.4《弟子规》:“执虚器如执盈”

电工接线工艺和故障排除等实操培训中, 员工容易不认真穿戴防护服装和绝缘用具, 认为反正这是模拟的, 开关都没有带电, 实操基地也没有瓦斯, 所以对测瓦斯浓度、验电、放电等环节, 都没有严格按标准去做, 仅仅比划一下动作, 只求快。这样的实操训练和技能竞赛, 不仅起不到提高操作水平的效果, 反而会让员工疏忽操作标准, 回到井下工作现场还会由于习惯性造成违章操作。

“执虚器如执盈”的字面意思是拿东西时要注意, 即使是拿着空的器具, 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 以防跌倒或打破。但这种专注的精神、细心的行为从平时就要养成。这句话用在平时实操训练和实操考核的时候就非常适用, 在实操训练中秉承“执虚器如执盈”的原则, 让员工把每一次训练都当成现场实战, 严格考核, 在重复训练动作中固化操作标准, 养成小心谨慎的习惯, 真正到工作现场时, 按标准操作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自然也就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2.5《弟子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X年X月X日, XX单位副区长跟检修班, 检修开关, 由于停电检修不好查出故障, 还会影响其它电气设备的运行, 副区长让电工带电打开开关, 带电修理, 产生电火花引起了瓦斯爆炸的重大事故。《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井下不得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电缆和电线。检修或搬迁前, 必须切断电源, 检查瓦斯, 在其巷道风流中瓦斯浓度低于1.0%时, 再用与电源电压相适应的验电笔检验;检验无电后, 方可进行导体对地放电。”该机电工区副区长违章指挥职工带电作业产生电火花, 是造成这次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当班电工安全意识差, 没有拒绝副区长的违章指挥,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煤矿95%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三违”造成的。“三违”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俗称, 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章”就是指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 也就是煤矿井下工作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工人面对领导的违章指挥, 一方面不敢不执行, 另一方面, 可能因为不熟悉相关的规程标准, 自己没有主见, 领导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干, 为图一时省事, 最终酿成大错, 害人害己。“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就是告诉大家, 朋友同事间互相勉励行善, 双方的道德就会更加完善;朋友有过错不去相劝, 双方的道德就会有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明确标准, 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不是不尊重领导, 我们出于对自己生命珍惜、对工友生命的真诚爱护出发, 规劝领导的违章指挥, 不仅自己免于违章作业, 更是帮助领导免于违章指挥, 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当我们明晰规章制度操作要求的时候, 才能正确判断领导是否违章指挥, 才敢坚持原则;当我们对每个人生命真诚爱护时, 才有动力去坚持“善相劝”, 拒绝领导的违章指挥, 用这种方式对工人进行培训, 就能起到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的双重目的。

3 传统文化在企业职工安全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前景

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多媒体;整合;探索

引言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校学生急剧增长,校园规模迅速扩张,信息资源日益丰富,高校信息化对高校发展的约束日益引起管理者的普遍关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与高校信息化相协调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未来的命运,也关系到其周边地区乃至全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目前对于高校信息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高校硬件资源的研究,而对于软件资源的研究很少。高校信息化绝不仅指硬件系统、软件系统或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硬件、软件、潜件(信息化建设中的软性因素,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政策制定等)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1]。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指导,从而缺乏宏观、系统、全局的综合协调措施,造成现实中高校信息化运行管理出现各种问题。

1.《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工科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陈旧,未能反映目前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所涌现出来的新知识,新技术。(2)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根据电子技术发展的特点,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整合探索。

2.整合探索的策略

根据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内涵,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借鉴高校教育化、高校运行规律、高校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特构建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结构模型如下,以抛砖引玉。

2.1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是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要素和子系统以不同方式存在,共同耦合构成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从而支撑整个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校园文化与数字图书流通等活动的协调发展

以往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相关研究曾对教育发展发挥了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但在新形势下,这些研究又表现出如下局限性:(1)传统的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研究实质上是围绕高校的图书、课件、资料、视频教学、办公、教务等硬件要素展开,缺乏对软件要素(软环境)的研究;(2)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研究离不开区域和系统分析,以往研究中往往将某一高校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强调其空间限制性而忽视其开放性,尤是缺乏与其他子系统和外系统的联系,形成了“信息孤岛”;(3)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内涵和内容有待于借助高校竞争力、高校运行、高校管理、生态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丰富,在硬件要素基础上,补充软件要素,同时辅之于相互关联关系研究;(4)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评价停留在对于高校某方面硬件系统的评价,对于软件系统的评价及其相互关系的测评几乎没有,对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4];(5)对于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管理的研究知识局限于某一硬件要素及其危机预警方面,对于其一般的提升策略和管理缺乏研究。

2.2 优化重组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于资源共享,不同领域甚至不同专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定义,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资源共享,以下两个方面是有共性的。从宏观上讲,教育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的一次革命,是通过电子手段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秩序,它不仅涉及电子技术和教育资源共享本身,而且涉及到诸如科研、生产、经营等社会其他层面;从微观角度说,资源共享是指各种具有活动能力的实体(高校、企业、科研、个体等)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涵盖了信息交换、资料查询、问题求解、组建虚拟高校、远程教育等。因此,我们可以将资源共享定义为: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以获得协同竞争优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信息教育条件下,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个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时代,展示自我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因此,资源共享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是高校无法回避的一种教育环境,高校应该适应这种环境的要求,积极实施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

2.3 更新教学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有机结合

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研究有着宽广的研究领域,考虑到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内涵的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条系统的主线,有必要对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笔者认为,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是指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教育环境条件下,高校信息化所能承载的高校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区别于其他高校信息化之处在于:不仅仅包括高校信息化的硬件承载力,而且还包括面向资源共享的高校信息化的软件承载力。即综合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就载体而言,高校信息化不应仅局限于硬件,而应包含文化、政策、制度、精神、学习、开放等在内的广义承载力;二是就承载对象而言,由于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社会、教育与相应的环境相协调,所以承载对象应是人类的各种社会和教育活动,如社会效益、受教育人数、高校核心竞争力、知名度等。

3.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技术人才。把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课程教学及改革中完全发挥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把《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慧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探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2]于长伟.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

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08B032)资助。

网络环境下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篇4

关键词:多功能网络教室

电子校本教材

网络实验综合课 引言

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以德育作保障,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为辅的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利用网络资源、电脑工具和用网页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创建了自主学习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题组的老师以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了灌输式、单科式的纯教学方式;学生有更充分的自由度、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他们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 ——学习的能力”。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思维和判断。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探索教育变革的可能途径,为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供依据。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2.1 自主学习策略

为增强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课题组贯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 交互式学习”为辅的核心思想,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加以培养,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近期任务是初中3年,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考试技能,适应中考以及今后高考的需要。

2.2 学与教

(1)充分应用多功能网络教室,创建有自己特色的网络教学模式。由于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多功能网络教室以及各科的不同课时安排,我们将教材重新组合设计了下列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各学科按需将它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利用BBS论坛提交作文,评价、讨论、追踪。电子举手分层教学 电子邮件网上求救 屏幕广播控制教学进程 网上影院 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组织各个模块 布置任务网上学习当堂练习联机讨论解决共同问题 用活动桌做小实验 图1 教学模块

(2)网络实验综合课,开辟课堂教学新途径如图2所示。动手做实验——由活动桌组成的操作平台;记录数据——笔记本、电脑;电脑查阅资料——网上、电子光盘;这种学习场所更像未来的实验室,集学习、实验、创作于一体。如果计算机再与外部设备连接,学生的学习环境就像在个人工作室、公司、工厂的技术部工作一样。为把趣味性归还给学习过程,我们还将教室延伸到大自然,如:到鳌园里上语文对联赏析课,圣诞节开英语游戏课,到万石植物园、南普陀、华侨历史博物馆上生物、地理、语文、历史综合课等。其中一组学生协作以鳌园里的对联为导入制作的“中华文化精髓”网页入选“2002年福建省科技活动周”作品。

图2 网络实验综合课

2.3 自主学习与电子校本教材的建设

引导学生善于应用网上资源进行各学科的自主学习,主要使用的资源有:华人教育网、中基网、台湾英语直通车、BBS论坛、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等。打字练习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为使练习打字有兴趣及成就感,将练习打字的过程用来制作电子课本,既保证了汉字练习,又完成了电子课本的制作,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一举多得。让学生以探究问题为主线、以相关学科为发散点,自愿组成学科小组,分工、协作将网络上的相关文字、图片、学习资料和课本、读书笔记等组成学科式、问题式的课程资源库(图3),这就是学生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这样发展了学生筛选、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是各个学科综合再学习。现师生共建的初一年级语文电子课本已经制作完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中;英语建立网络评价网站,用于自我检查和测评。上述活动,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挑选、挖掘需要的知识,正如有一句教育名言所说的“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图3 校本课程示意图

2.4 评价方式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和赞誉,学生在学习不断得到“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学习氛围,我们发现学生们自信心更足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

(1)逐步探索、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各个学科的单元考核,注重学习过程,记录平时的参与成绩,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利用网络或反馈系统进行自测,初步建立网络考试系统。考核评价个人网页、小组网页和评价能力(每人在评价他人作品的同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各小组及各科教师共同评定。采取两种监考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人监考或无人监考的方式参加考试,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自信和自我约束的环境,培养诚信意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建立个人信誉。

(2)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会使用文字、图形、网页、动画等应用软件;基本掌握建立知识结构图的方法;逐步达到能用电脑作课堂笔记的水平。应考能力要求卷面考试成绩达到对照班的成绩(图4)。学科竞赛,在参加厦门市“信息港”杯网页制作竞赛中,有2人名列获奖学生的前十名;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探究 性学习,学生将发生在身边的事、图4 小学入学平均分与初一上平均分对照 网上搜索的资料,制作以探究学习为内容的网页,实验班96人有77人完成了制作,参赛的33件作品中有6件被“2002年福建省青少年暨科教工作者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展示会”选中。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3.1 德育管理模式和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自主、协作的基础上,是一种主动的、主人翁式的德育教育。

(1)个人自主管理模式:指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学会管理、成就自己,通过制作网页、照片、录像、写总结等方式建立成长档案和记录所有活动的资料,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历程。如义务导游活动让学生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图片,自制导游小册,其后建立导游专栏,将导游活动延续下去(图5)。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校园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感觉;开展自我、小组、教师、家长的一系列评价,强调学生的进步;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在自主管理中“自我发展”的境界。

(2)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竞选班长分自我推荐、竞选演

图5 为游客义务导游 说、民主投票3步进行,引导学生肯定自己、展现自我。采取链式管理模式,通过作业、目标测试、社会实践、班刊、电脑登机卡记录等项目,评选每周一星和优胜小组,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如向家长发表扬信,网上表扬,进行小型的参观活动,休息日开放网络教室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适当满足学生玩游戏的需求。学生自己创办班刊《寻梦之窗》《紫风铃》,每组每月一期,让学生自写、自编、自评,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这一系列活动过程记录在实验班的网页里,让同学们共同分享。

(3)网络道德建设: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学生不经他人同意就复制、删除他人文件,“黑客事件”不断,“好学生”也会因好奇做出损害他人的事件。如使用黑客工具导致网络阻塞,竟敢在公开课前15分钟,让全部学生登录不了教师机,一节生物公开课险些失败。经过努力,大家认识到网络将许多个人资源公共化,电脑和资源有公共财产也有私人财物,每个学生既要使用它、也要建设它、维护它。教育学生必须有充分的主人翁意识、有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观念,简言之“利人即利己,损人也损己”。目前,网络教室的软、硬件维护工作由学生网络管理员负责,师生已进入共同爱护、维护网络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初步建立了网络道德规范。4 存在问题

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实验方案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对某些措施有抵触,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这个实验班在给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应试教育教学经验越丰富,改革传统教育的意识越淡薄,自然形成了对立面,不仅对实验班的实验方案起阻碍作用,甚至左右课题组的老师,使教学可能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家长重视学生素质的同时更关心分数,影响了孩子也造成了对实验方案的干扰。有些学生沉迷游戏甚至为了玩游戏欺骗师长,还需老师、家长的规范和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上迷航”的危害性并学会自控。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实践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自教育事业诞生以来最富冲击的挑战。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是实践课题也是新生事物,在围绕学与教四个要素的转变上,还需要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建立在充分自主、协作基础上的德育教育,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监督的模式,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创造了条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学好课本的知识,还能拓宽知识面,与中、高考的大综合接轨;我们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打造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适应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这些终生有用的能力将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5

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它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实践性强,很多东西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一回,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教师必须打破以前的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深入钻研教材,适当增加教材的弹性。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讲授,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设计《控制与设计》的教学时,引入学生宿舍楼道的声控灯案例: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浪费电力,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将装置加以改进,达到白天有声音灯也不亮的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比较困惑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加以提示:物理上我们学过了光电效应、光敏电阻、传感器等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共控灯,满足了要求。

在讲《结构是怎样受力》这一节时,引导学生发现通用技术与物理对受力分析的不同之处,在物理上通常将物体视为质点,研究的是物体受到的外力,而通用技术研究的是构件的内力;二者研究的方向也不同,物理讨论的是力引起的状态变化,而通用技术强调的是结构如何去承受力和抵抗变形。

对教材中的“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技术试验”、“技术实习”等栏目深入研究,挖掘技术内涵。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我们对这些栏目加以拓展,如在做完“拉伸试验”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比赛: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提供八张A4纸,不限定纸的组合方式,可以胶水粘贴、搓成纸绳、麻花编织、卷成圆筒等方式作成吊绳,以提起重物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比赛场面极其热烈。这样学生在弄懂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前提下,动手做、做中学、学中做,增加他们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提高把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学生的技术素养得到了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其次,要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教师教学中要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

《技术与设计2》中系统的思想与方法、流程的思想与方法、结构的思想与方法等,这些思想与方法对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的思想与方法的指导需要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即教师要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这样学生才会学习得主动。

技术思想和方法是能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能力的发展。例如我们在讲系统的基本特性这一节时,课本是以洗衣机系统和龙舟赛廷系统这两个例子来说明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这四个基本特性的,为了让学生对系统的整体性和相关性有更深刻地认识,在据赛艇系统取胜的决定因素是靠团队精神和团队技术状态的发挥时,我巧妙地将龙舟赛与学校组织的考试联系起来,将班级之间的竞争看成是赛艇之间的竞争,引导学生思考决定一个班级成绩好坏的因素是什么,是一个好的班主任还是一群出类拔萃的任课教师,还是其他的因素决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才是这场比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他们整体力量的发挥才能使得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这个时候我又问:“这体现了扳机这个系统得哪种特性?”学生们齐声回答“整体性”。同样在讲相关性时,我让学生自己用相关性解释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可以想到同学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还举了很多的例子。通过这样的对比引申,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利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叶结出了学生对于系统这个词的神秘和遥不可及的看法。

此外,要求教师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在讲《技术与设计2》中的《初识结构》一节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将多种风格的建筑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些建筑分别属于那种结构类型,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结构的集中分类的理解。又如在讲设计的创新性原则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了有关的影像纪录,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各个时代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其中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且记忆深刻。另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部分爱上网的学生在上网时不再单纯的玩游戏,而是学着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在讲结构一节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桥梁的分类等知识,很多学生完成得很好,让学生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从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改变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最后,要注重学生对技术过程的亲身体验过程

教学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教材中有很多技术实习等等许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如在讲完《结构与设计》一章后,我们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桥梁模型,同学们踊跃参加,最后的作品超乎我们的想象,有拱形的、有斜拉式的、有悬索式的、有钢架式的,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有用木材的、有用金属的,还有的用易拉罐、矿泉水瓶来搭建的。

在讲完照片冲印这一部分后,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在家休假的时间,亲自动手做一下这一流程,并要求写出自己的试验情况报告。返校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在冲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显影时间的长短会带来什么问题、怎样操作可以事显影更快、更好等等,很多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提到的问题,被他们发现了,并且有好多都给出了很不错的解决办法。经过多次的动手与动脑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在这过程中,学生保持了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6

xxxx位于xx中部偏西,全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574个村(居),111.6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57.27万亩,人均耕地约1.4亩,是贵阳“1小时经济圈”、“黔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xxxx年初,我县抢抓国发2号文件实施的大机遇,围绕“奋战三年,进入全省经济强县”的目标,作出“全党抓工业、重点抓招商、突破大项目、着力调结构”的战略定位。全县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突飞猛进,建设用地需求剧增,不断冲击着保护耕地这条红线。土地,首先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何做到“保耕地保红线”与“保增长保发展”“双保双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各级领导深入探索和思考的首要问题。压力催生动力,问题推进改革。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xxxx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三甲、官寨两乡为试点,率先在全省推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把管地、用地、造地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占补”两条腿走路,探索出一项实现占补平衡、向山要建设用地、向山要耕地、推进石漠化治理和村庄整治的新机制,实现了保红线与保增长双赢互利的绝地突围。

一、前提和依据

xxxx县土地总面积28.65万公顷,人均土地面积0.27公顷,分别相当于全国、全省人均土地0.76公顷、0.46公顷的35.92%和59.35%。辖区内耕地中旱地9.51万公顷,水田0.97万公顷,15度以上耕地5.09万公顷(占耕地48.5%),石漠化现象严重,达13.43万公顷,占总面积46.89%,未利用地中30.7%的裸地因缺失土壤层难以利用。呈现旱地多水田少,中低产田土比重大,耕作条件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特点。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保护耕地的形势异常严峻。

耕地耕作层是历代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后形成的优质土壤,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今年6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委贵州省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实施范围、时间、内容、监督管理、资金落实和奖励等措施。9月22日,慕德贵副省长在国土厅立军厅长陪同下,调研指导我县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为我县扎实抓好该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其后,省国土资源厅董晓峰总规划师率耕地保护、土地整理、国土资源规划的领导和专家数次到我县指导和调研,为工作的推进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根据相关规定,我县邀请了贵州省第三设计院对全县耕作层剥离、利用工作进行规划,出台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试点推进、总体布局、持续发展”的思路,以三甲、官寨两乡为试点,率先在全省新批建设用地项目中尝试了剥离耕地耕作层,用于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中低产田土改造、石漠化治理和村庄整治。

二、措施和办法

1、精心选点。在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倾力指导下,经过多次现场踏查和反复研究论证,xxxx年6月初,xxxx县决定在三甲新城区范围内开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试点工作,并为这一项目投入了专项启动资金。剥离的范围在xx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属允许建设区,总面积110公顷,剥离耕作层厚度为20-60cm,剥离表土19万余方,其中11万余方就近运往官寨乡小妥倮的裸岩石砾和中低产田区域进行再利用,可净增耕地50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80亩,受益两个村三个村民组,136户596人。其余土壤将用于正在申报的乌蒙山片区重大土地整治项目,全面提升项目的综合效应。

2、加强领导。为保障这一项目的顺利实施,xxxx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和财政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筹全县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形成了由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和农牧局负责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和由县国土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大投入。在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由县财政统筹资金专项用于实施示范工程,做到资金保障,并确定了将耕作层剥离费用计入国有建设用地取得成本费,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再投资新的剥离。

4、利益驱动。在试点

项目工作过程中,县将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列入了乡镇人民政府工作目标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除将项目工程经费在县土地使用权出让中列支外,年终还将按乡镇实际垦造优质耕地面积给予奖励。

5、规划引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大原则下,着手编制《xxxx县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专项规划》,在质、量、时间、空间以及

管理措施上统筹对耕作层剥离、利用。

6、高效利用。对剥离后的土壤再利用主要有三个,即用作土地开发的客土源及土壤改良、土地复垦区的客土源及土壤改良、中低产田土及石漠化土地的土壤改良,也可用于城市绿化用土壤。再利用区的选择不但考虑了经济效益,还考虑了生态效益,既符合土地规划,又要符合农业、林业等规划,尽最大可能新增高质量的耕地。再利用区项目同样按相关规范进行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

三、成效与经验

耕作层剥离,一方面减少了净减量,新增了净增量,实现了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带动所需建设用地,促进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土质,进行了石漠化治理,从向山要建设用地深化为向山要耕地,使占补平衡由数量平衡向质量相当迈进,并力图通过群众多年耕作来实现质量平衡,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0月16日,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局长王广华同志率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对xxxx县耕作层剥离试点工作进行调研,高度肯定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行性,提出强有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做成示范项目,为保耕地、保红线创造经验。11月28日,全省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强化土地资源监管工作现场会在该县召开,慕德贵副省长在讲话中将该县耕地耕作层剥离基本经验归纳为四条:

一是建立耕地异地循环再利用的新机制,有效避免耕作层的浪费;

二是把耕地占补从数量平衡向质量相当转换,提高新开垦土地的肥力;

三再是在土地开发中,减少垦殖,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四是实施耕地“空间搬家”,把占用耕地指标置换成未利用地指标。

xxxx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丰富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经验和内涵,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耕地保护意识,以耕作层剥离为切入点,进行坡耕地改良、占优补优等,不断推进优质良田建设工程;以耕作层剥离为抓手,依托城镇化和工业化,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有效防止和避免农民无序建房和占用耕地建房等行为,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保住耕地红线,促进耕地良性循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富民目标的同时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土地保障,实现保增长、保红线的“双保双赢”,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7

关键词:数据库,oracle,分区

1、前言

近几年, 中国快运速递产业发展迅速, 但“整体民营快递行业存在缺陷, 即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混乱、低成本扩张、资金缺乏监管[1]”。由国家邮政局发布实施的《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为方向, 鼓励指导快递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转型升级, 进一步做强做大。某快递公司A将另一快递公司B合并后, 业务量激增, 每天有近百万的业务数据需要写入数据库。A公司用的是Orale9i数据库, B公司用的是SQL Server 2000数据库, 而原有的数据表均设计为普通表, 新公司将使用原A公司的物流管理系统, 希望对数据库进行改进, 以适应现在的业务需求。

考虑到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主要原因是公司的业务表已快速膨胀, 当对表进行查询时, Oracle要完成对一个巨型表的全表扫描, 需要执行大量的物理I/O。此外巨型表作为一个整体, 当表中某个独立的数据块产生错误时, 将导致整个表不能使用。为解决这些问题, 决定采用分区技术对原A公司的数据表进行改造, 再将B公司的数据导入。

2、分区表的功能

分区是指对一张大表进行物理划分, 将表中的数据分开存放到不同的表空间上, 使用了一种“分而治之”的思想进行管理。当执行SQL查询语句时, 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表的某个分区, 而不需要访问整张表, 从而降低磁盘I/O, 提高性能。当表需要维护时, 也只会影响其中的某个分区, 其他分区可以正常使用。

分区表有四种分区方法:

范围分区: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分区方式, 采用按照分区字段的值的范围来进行分区。

列表分区:当分区的字段值不能按范围进行分割, 同时分区字段的取值可以枚举, 适合采用列表分区。在进行列表分区时, 为每个分区指定一个取值列表, 分区字段的值在同一个取值列表中的记录将被存储到同一个分区。

散列分区:当用户无法对各个分区中可能具有的记录数目进行预测时, 或者根据分区字段划分分区时, 产生某个分区记录很多、某个分区记录很少的不平衡情况, 应选散列分区。这种分区方法是根据散列 (hash) 函数来计算列值数据, 根据函数返回值来分区数据。

组合分区:组合分区首先进行范围分区, 然后在每个子分区中使用散列或列表分区。组合范围-散列分区结合了范围分区提供的增强的管理性和散列分区并行化查询的优势。组合范围-列表分区结合了范围分区的可管理性和列表分区用于准确控制的优势[2]。

3、分区表在快递公司的使用

在将A公司原数据表改为分区表时, 要求保留原有表中的所有记录, 而Oracle数据库的分区表是建表时指定分区的。当一张表建好后, 是不可以再改为分区表的。以订单表orders表为例介绍分区表的改建过程。

首先, 将原表orders改名为orders_temp。

rename orders to orders_temp;

其次, 以orders为表名, 创建一个新的分区表。

首先创建好表空间, 新建的分区表, 按订单日期进行范围分区, 每季度的数据存储在一个表空间中。

第三步, 修改原表上的触发器到分区表上。

第四步, 删除orders_temp。

销售市场的变化对快递分司的业务影响明显, 当节假日进行促销活动时, 例如圣诞节、春节, 会导致快递公司快递业务量的急速增长, 相应的表空间记录数大增, 这时可以将原分区进行分裂。具体操作是先建好需要的表空间, 然后执行分裂分区的语句:

新的一年的数据将保存在新增加的分区上。增加分区的方法如下:前提是先建好需要的表空间。

最后利用操作系统的工具删除以上表空间所对应的数据文件。

4、结束语

新快递公司在使用了改造后的数据库后, 运行稳定, 响应速度更快, 维护管理也更加方便。证明了采用有效的分区策略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升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光柱.从DDS快递倒闭看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J].科技管理研究展.2011 (18) 期:32-133

[2]刘艳霞, 陈功伟.Oracle9i分区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广场.2005 (6) :39-42

[3]孙奕鹏.Oracle分区技术.福建电脑[J].2009 (6) :70, 84

利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8

学校是由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6年创办并亲任校长的一所百年老校。由于历史的渊源,我们一直承袭着张謇先生教育思想的滋润,为了更好地弄好和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近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以张謇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尝试与探索。

以“弘扬张謇精神”为主旨

加快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外显的部分。为此,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理论学习——了解张謇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要以张謇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文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让教师深入了解张謇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为此,我们先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印了《张謇教育思想语言(摘要)》以方便每位教师“自主学”。接着我们聘请相关专家以讲座形式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辅导学”,然后利用业务学习和读书组活动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重点学”。最后,我们通过学术沙龙和撰写心得的方式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大家对张謇教育思想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会,从而为“弘扬张謇精神”加快学校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校园改造——突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和谐相融

对于学校建筑,张謇先生特别强调“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为此,我们在校园改选过程中特别重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与已是市级文物的“张謇楼”之间的相融匹配,让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协调统一;同样,在校园景观的建设上我们也十分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均衡。如在新建了“张謇铜像主题雕塑”的历史人文景观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日月广场及其浮雕群”,这一现代化的文化广场,从而使我们现在的校园建筑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又有现代化的朝气,两者彼此映衬,相得益彰。

3.环境布置——彰显张謇教育思想的精髓

为了更好地营造学习和实践张謇教育思想的氛围,让学校的每幢建筑、每一块墙壁均能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我们首先依据张謇德育思想的精髓,将学校的三幢教学大楼重新命名为“忠信楼”“笃敬楼”“勤践楼”。其次,我们将张謇教育思想中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及由其思想提炼而成的校风、教风、学风均布置在学校教学大楼的核心位置。最后,我们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从张謇教育思想里挑选对当前课改仍具有极大指导意义的经典语录,布置在学校楼梯口、走廊等醒目的位置,供全校师生长期颂读、践行。

4.班级特色——铭记先贤张謇的历史功绩

作为我们每位港闸实小人,都不能忘记先贤张謇,为此,我们在多次整修、重建校史室的基础上,以“铭记先贤张謇的历史功绩”为抓手,打造班级文化特色角,一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再分成4个专题,这样全校24个班级,每班一块专版,每块专版均由学校统一制版、安装,每半学期同一年级的专版交流一次。这样,每学年,同一年级的学生都能读到4块不同的专版,六学年间“先贤张謇功绩”的全貌学生都能有所了解。

以“严爱相济”为原则

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否有条不紊、规范高效地运作,关键取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好坏。为此,我们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1.反思当前——要否“严格要求”

当前,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个性化管理已逐步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流。猛然间,严格要求、从严治教似乎离我们渐渐远去了,然而,先从我们施教的内容来看,几乎都是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法。再从我们施教的对象来看,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有着“聪明善思、活泼开朗,知识面广,有主见”等许多突出的优点,也有着“自由散漫、自私自利、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等许多显眼的缺陷。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如果没有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何来对新课程实施的有序、规范和富有成效?没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何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何来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何来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养成?很显然,严格要求,从严治教,在目前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在有些方面还要进一步强化,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

2.寻问“宝典”——何为“从严治校”

对于如何“从严治校”,张謇提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主张对于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德才并重,德行为先;②珍惜时间,刻苦学习;③增长见识,培养能力;④遵守校纪校规,加强自身修养;⑤树立劳动观念,养成节俭习惯;⑥了解社会要求,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教师,张謇认为严谨、严格是教师必备的优秀品德,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他强调“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因此,他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问,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同时为了保证“从严治教”的思想能真正落到实处,张謇还特别强调“严赏罚”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建立了内容详尽、措施完备的学生和教师的“赏罚”制度,从而为规范学校办学,提高办学实效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充实完善——采用“民主协商”

依据张謇“从严治校,从严治学”的论述,在对学校原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调整时,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张謇的“严赏罚”思想只在《教师工作实绩考核奖惩条例》中实行,其它制度,尤其是学生管理制度中严禁出现;二是各种制度的制订或调整,先由相关部门起草或修改,然后都必须将初稿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最后经学校工会、行政联合研讨后方可定稿,较为重大的制度还须经学校教代会表决通过后,方可实行。这样,在学校制度的建设中既体现了“严”的要求,又体现了“人文关怀”,从而较好地体现了“严爱相济”的原则,使学校的各项制度更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

4.颁布实施——坚持“实事求是”

制度不仅要有合理性,而且需要强执行力,否则就是学校特意“创造”出来的“摆设”,不能影响、规范师生的生活。“无论是教师、学生、管理者、服务人员,乃至学校的领导,都应无一例外地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其职位越高,越要体现其自身的规范性,无论谁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应该接受应有的处罚。”为此,在制度出台后,我们组建学校督查组,针对不同制度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检查,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记载公示检查的结果,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寻找相关责任人谈话,并限期整改,从不手软,以保持学校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以“忠、信、笃、敬”为重点

强化师生行为文化建设

“忠、信、笃、敬”是学校建校之初由张謇先生亲自题写的四字校训,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我们又开始了以校训为重点的师生行为文化建设。

1.解读校训——赋予“忠、信、笃、敬”新的时代内涵

张謇先生对四字校训做过这样的诠释:“忠则不二,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忠信笃敬”已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忠”的本义为“尽心”“全心全意”。后延伸为忠诚和忠君(当下只取前者)。忠诚,指,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他人,对事业而言,这是一种具有崇高品德的思想。从行为上说,忠诚首先是一种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然后才会产生出自觉地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道德行为。从而形成团结进步、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信”就是指做人要诚信,“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后引申为诚实、真挚等含义;“信”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后引申为追求真理、信守承诺等含义。诚偏向内,偏向自身修养,而信则偏向外,偏向行为表现。诚为体,信为用,以诚为本,方能有信用,讲信义和信誉。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笃”是指做事做学问要笃实专一,不虚妄。“日作一事,须专须勤,须有计划,须耐劳苦,须自强力”。在当下,既要求学生“笃志求学”,专心致志地学习本领,踏踏实实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要求我们教师孜孜不倦钻研业务,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敬”是指敬业和敬重。敬业,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师德要求,即专于事业,教书育人;对学生而言是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敬重,不仅指学生对老师、长辈的尊敬,学生之间的互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及对家长的尊重,还包括对社会不同阶层人的尊重。它是中华民族的处事的规范和传统美德。

2.编制文本——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师生行为规范

在对“忠、信、笃、敬”四字校训解读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新形势下对师生行为规范的新要求,围绕“忠、信、笃、敬”四个字,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分为四个板块。就教师而言,“忠”主要规范教师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信”主要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举措;“笃”主要规范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敬”主要规范教师社交礼仪方面的内容。就学生而言,“忠”主要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信”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笃”重点规范学生日常学习行为;“敬”切实养就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就这样,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推敲和再三斟酌,具有学校特色的《港闸区实验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和《港闸区实验小学学生行为规范》文本编制完成。

3.规范行为——形成“一日三查”的师生常规监督机制

为了让学校师生能真正达到文本上的行为规范要求,我们建立了“一日三查”的师生常规监督机制,如对教师的常规监督检查每天就由校长室、教导处和工会三个部门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常规监督检查每天就由德育处、总务处和大队部三个部门共同完成。检查的情况随即在学校公告栏中进行公示反馈,既便于教师学习先进典型,学生学习身边榜样;也便于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教师及时进行整改,常规不到位的班级和学生及时进行纠正。从而在自查自纠的过程中,让师生不断熟知规范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断调适自身的行为,直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唱响校歌——展现“实小儿女”精神风貌

校歌是反映一所学校历史传承、办学宗旨和体现师生精神风貌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我们在学校百年华诞之际,将传唱百年的校歌进行了重新修订,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忠、信、笃、敬”四字校训写进校歌。2006年11月16日在学校百年校庆庆典上,全校师生一起演唱了新修订的校歌《时空如画》。为了更好地发挥校歌在提振师生精神、调适师生行为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学校规定除在学校重大活动要演唱校歌外,每年12月份将举办“迎元旦”校歌演唱比赛。从而让我们在不断唱响校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形象。

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

推进学校课改文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又依据张謇相关教育思想,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学校课改文化建设的探索。

1.夯实基础——打造“博学善思”的书香校园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学习启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帷幕,学习也同样贯穿于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培育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更应该成为书香漫溢的场所。为此,我们首先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图书,扩建图书阅览室,新建电子阅览室,筹建班级图书角,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在每学期初,我们向全校师生发放必读书目和推荐选读书目,确保师生读书的质和量;再次,我们组建“骨干教师读书组”和“优秀学生读书组”负责对全校的读书活动进行指导,同时规定每周一为“师生共同读书日”,每周六为“家庭亲子读书日”,保证师生有时间读书;最后,我们依据张謇教育思想提出“博学善思”的口号,要求师生边读书,边思考,并撰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学校定期组织评比,并分别对“读书先进学科组”“读书先进班级”“读书先进个人”和“读书之星”进行奖励,从而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抓住关键——推行“知行并进”的校本研修

面对新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新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无经验可言,都必须在不断地学习、摸索的过程中前行。可这儿的学习既不是纯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纯实践的学习,而是两者的融合。正如张謇先生所说的“学习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他认为搞好教育就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为此,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每周一青年教师研修班活动,每周二语文学科开展研修活动,每周三数学学科开展研修活动,每周四综合学科开展研修活动。这样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参加一次研修活动,同时为了确保研修活动的实效,我们不仅出台了相关规定,而且还聘请市区的一些专家定期指导我们的研修活动。从而为新课改在学校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突破难点——创建“自我完善”的学习文化

关于教学方面,张謇先生曾提出“实用、自得、自动”理论,主张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有效办法,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取知识。这与新课改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为此,我们以《小学生自我完善学习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通过《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实验目标系》的构建,学法的定期指导、自我监控能力的定期训练、“课前自学、课内合作、课后完善”新型学习模式的运用,班内走读制和校内走读制创造性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环境的营造等多种举措,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落实到每一天、每一堂课上,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自我完善”的学习文化。

4.立足长远——倾心“学求致用”的综合实践

为了防止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使学生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材。张謇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学求致用”,他认为这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增加学生阅历,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是十分有利的。张謇继承发扬了这一思想。他强调“学必期用,用要适于地”,他在教育中非常重视“三个结合”:一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何等相近,何等相似。为此,我们提出了“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让每个家庭放心满意”的办学理念,利用我们所在区域的独特优势(南通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一方面通过积极规划,建立了多处综合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教育等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一方面还精心组织校传统活动、团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而,通过我们的大胆实践,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新学期开学作文500字下一篇:小壁虎借尾巴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