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信世界(精选9篇)

通信世界 篇1

童话的世界好美好,好纯洁;现实的世界好无奈,好肮脏.......

童话里,弱小的小女孩也可以和无恶不做的巫婆抗衡;正义总能打败邪恶;灰姑娘经历了苦难后,就可以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或许,是童话作家太聪明,总是以美满的婚礼结束.又或许,是现实的世界太虚伪,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埋伏,让原本可以结束的噩梦继续上演.

现实的世界有太多的谎言,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变化无常...

为什么,长大以后,看到的世界变质了?为什么,小时侯笃定的目光浑浊了?

真的不想长大了,只想永远沉浸在只有童话和糖果的世界里,仿佛世界是由糖作成的童年生活里.

我们行走着,也消逝着.我们的青春,我们曾经的梦想,我们的快乐,我们的约定,我们的真诚,随着年华的流逝消逝了,我们的世界里,只有一具具空空的躯壳,行将就木......

语文课上,老师说: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快乐着你们的快乐,悲伤着你们的悲伤的你们,带来了什么感悟?

我说:应该是快乐着别人的快乐,悲伤着我们的悲伤的我们......

或许,鲁迅先生文中哀国哀民的思想我们无法体会,但字语中流露的悲伤我们是深有感触的.至少我们悲伤过,悲伤着,或许未至于逆流成河....但,我们因此而迷茫了,十字路口,我们该何去何从?

谁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泪?

幸福,只有一种,痛苦,却有千千万万种.少年的悲哀,或许是你们更无法体会的,过来人的.姿态,并不能为你们证明什么.....见证了这苦难的岁月的只有强忍着的眼泪和脸上依旧荡漾的笑容......

苦难的岁月,让我们学会了坚强;虚伪的世界,教会了我们什么?虚伪吗?

平说:虚伪的人,和另一个虚伪的人虚伪地说笑.

每个人,出生时上帝都会给他一个面具和一枚针,初次见面,每个人都会戴上面具,并用针刺对方的脸,看看对方是否也戴着面具.这是否说明了人性的不信任?如果别人没有戴面具,我们是否也可以把面具摘下?

迷迷茫茫,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在我小小的世界里贪恋我小小的幸福......

不要相信世界以外的人,不要寄希望于任何人.....

但愿空气可以再度清新....

回去的路不再遥远...

通信世界 篇2

9月13日下午,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在百忙之中来到人民邮电出版社参观指导,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社长季仲华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出版社并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赵厚麟对出版事业的发展表示了关心和支持,希望人民邮电出版社发挥在信息通信行业的资源优势,推动新技术、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及信息通信监管的发展。

同时,赵厚麟对人民邮电出版社旗下《通信世界》杂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为《通信世界》题词:“赞《通信世界》,常盛不衰;贺《通信世界》,惠及全球!”勉励《通信世界》不仅要全面报道国内ICT产业发展及技术趋势,更要放眼全球。

通信世界 篇3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当记者踏进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捷四方”)的创始人崔艮中董事长的办公室里,就被挂在墙上的牌匾上四个大字——“上善若水”所吸引。在与崔艮中交流的过程中,他展示了其至高的精神追求。

家国情怀激发的创业动力

每一个创业者背后都有一个创业故事,对于中捷四方公司的掌门人崔艮中,也不例外。

2003年前,当时在捷克做国际贸易的崔艮中,偶然的机会得知国外的朋友在做昆虫信息素产品,受朋友邀请帮忙,因此与昆虫信息素结缘。后来经过综合分析市场行情决定进入中国市场。回国后,那位朋友在中国做了大概4个月就撤资离开了,走时还撂下狠话:你们中国人活该,生产并使用这么多农药,你们就自己吃吧。朋友的话像一记耳光,“打醒了”崔艮中,他也由此开启了创业之路。他自己总结道,这叫家国情怀,否则早就半路“折戟沉沙”了。

“2008—2009年是中捷四方的艰难期也是快速升级期。一方面是处于市场化阶段,主要是做市场教育和示范;另一方面是农业部开始对昆虫信息素做宣传和推广,使得公司能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以后,随着国内食品安全问题迅速增多并受到高度关注,这个行业才真正看到点曙光。”崔艮中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终见美好。2015年6月,这对崔艮中及团队来说是值得欢呼雀跃的日子,因为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了,证券简称“中捷四方”。

回顾创业初期,崔艮中感慨颇多。他向记者介绍:公司前10年的发展主要依托最开始在河北建立的生产基地,随着公司多年的发展和规划,目前已在陕西省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了国内首家昆虫信息素专业化合成、生产车间,在新疆巴州建立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

除了团队的壮大,技术的成熟,生产基地的增多,最主要的是这个行业为国民所能带来的帮助,未来前途无限。崔艮中向记者坦诚道:“两年前,我和我的团队算过一笔账,如果我们挣1万块钱,国民就可以减少一吨农药的使用量,所以我们多挣点钱,大家都少吃点农药,利国利民,这对我们来说还是蛮自豪的。”

行业几度欢喜几度愁

何为昆虫信息素,百度百科的解释为:昆虫信息素(pheromone)又称昆虫外激素,昆虫自身产生释放出的作为种内或种间个体传递信息的微量行为调控物质。

打开中捷四方官网的技术专栏昆虫信息素小知识视频,其以动漫形式为公众做了生动的科普展示:“多年以来,人类与害虫上演了无数次没有硝烟的战争。20世纪,人类发明了化学农药,这种强大的武器,一度将害虫打得节节溃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害虫产生了抗药性,人类只能增加化学农药使用量,但是过度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人类迫切需要新式武器对抗害虫。科学家把害虫之间或害虫与天敌和植物之间交流信息的气味提取出来并做成了仿生信息武器,包括有引诱剂产品、迷向产品、趋避剂、产卵剂等。引诱剂产品可以快速检测到害虫的发生,大量诱捕成虫,并指导用农药及时防治幼虫;迷向产品可以干扰雄蛾,使其无法找到雌蛾,不能繁殖后代,减少害虫数量;趋避剂可以驱散害虫,使害虫远离作物;产卵剂可以吸引害虫来产卵,使幼虫无法孵化危害作物。战争仍在继续,更多的生物信息武器也在研制中,昆虫信息素产品是新技术、新革命,与害虫的战争,我们必胜。”

人类与害虫的这场争霸赛最终将是一场持久赛。10几年前,当中捷四方开始做昆虫信息素时,大部分产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然后根据国情进行国产化。国产化一方面是进行产品配方改进;另一方面是需要对产品有效性、操作便捷性、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崔艮中带着技术团队在这些方面下足了功夫,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信息素后端的研发上。目前,该公司拥有昆虫信息素产品147种,还有很多技术储备。据崔艮中介绍:至今国内昆虫信息素的发展还要比国外落后10年,因此,中国在这个行业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对我们而言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崔艮中以自己逛超市看到许多昂贵的有机食品的经历为例,提出了自己对昆虫信息素发展前景的看好。他说:“这些有机食品解决不了中国的根本问题,能消费得起如此昂贵的有机食品的国人仅占3%,欧美发达国家也才达到这个比例。大多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有机而是源头安全问题,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应该是普通老百姓对农产品安全的需求。中国农药的快速发展在破坏生态平衡的同时还造成了国民对农药的依赖,导致了如果离开农药,蔬菜、瓜果等会很快被虫子吃光的恶性循环问题。如何摆脱?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昆虫信息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不仅能提高农药药效、减少农药使用,在有些作物上甚至还可以替代农药。如果此技术应用效果好,这对农药双检和减少农药使用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正如崔艮中所言,虽然这个行业如今在国内前景是广阔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首先,昆虫信息素的使用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连片并长期使用才能有效果。其次,这个产品要发展就一定得与农药行业抗争,形式可能是与农药结合或取代它,当然这会牵动利益链条。因而,我们的产品仅在夹缝里刚刚看到一些希望。再次,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程度将更多取决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及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重视度。”

“令人欣慰的是,至少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昆虫信息素是一个好的生物防护产品。这个产品现在主要靠政府推广,由政府买单发给农民使用。那接下来如何打开市场就是时间的问题了。现在也有人自己花钱购买,我觉得这是一个转折点,可能3~5年后,昆虫信息素像农药一样普及,农民自愿去买和用的时候,它就能真正走向市场。”崔艮中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nlc202309081423

做品牌就是解决用户的痛点和痒点

“目前我们有两个品牌:中捷四方和诱尔,中捷四方在圈子里还算小有名气,现在应该说是真正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因为前10年基本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做品牌,我们有一个战略规划就是做3E产品,即Effect(高效)、Easy(简便)、Ecomomy(经济)。只有做好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好品牌,所以创建品牌就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昆虫信息素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就在于,它属于体验性产品,因此保证产品质量、效果、价格和服务至关重要,最为重要的是帮用户真正解决痛点和痒点。为此,公司不仅提供免费培训、组织省级及全国性培训会,而且还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如两年召开一次的化学生态会……”崔艮中谈到自己对品牌规划时说道。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打好品牌战的同时,中捷四方如何赢得技术上的持久战?

对于这点,崔艮中透露其秘诀:技术战略+人才优势+借力项目。

技术战略,简单讲,第一是做好比较有市场前景的产品,第二是开始关注研发未来有市场的产品。随着技术发展,将来昆虫信息素产品发展潜力可能会非常巨大。我们称这个行业为IIT(Inse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从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发展史推断,未来昆虫信息的传递也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人才优势表现为整合院士专家、科研院所及国外团队等顶尖技术人才。2014年7月,中捷四方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院士受邀成为进站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陆宴会等10余位专家成为进站专家。此外,公司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与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与捷克、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外科研机构专家团队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多年来,公司承担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在借力这些项目的同时,公司及崔艮中本人也是收获颇丰。据统计,公司获得了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还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4年度北京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团队”、“2014年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崔艮中也获得2015年通州区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等荣誉。

书香世界:我的书香世界 篇4

书香世界:我的书香世界

书能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宽阔的海洋。这片海洋,正是书香世界中的一景。

――题记

走进书香世界,我发现了大自然中令人难忘的镜头;走进书香世界,我发现了人世沧桑的现实社会;走进书香世界,我发现了许多人生哲理……现在,请跟随我走进我的书香世界吧。小时候,走进绘本童话世界

翻阅小时候看的书,几乎都是些童话书。当年小小的我,在课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走进经典童话的世界里。那时候,《白雪公主》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个童话。善良的白雪公主与恶毒的皇后,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多么鲜明啊!每当我看到这个童话故事,就会憎恨起这个可恶的皇后来。

如今再次读来,倒真庆幸自己有一对很爱自己的`父母,而不是生活在白雪公主那样的家庭里。细细想来,我越发觉得那位皇后,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仗着好脸蛋赢得上级万般宠爱、而在下级中横行霸道的人。光外表美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个空架子罢了,心灵一点儿也不美!而白雪公主则是外表与心灵同样美丽的人!

因此,我认为外表美只能给别人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而心灵美却可以给别人一个难忘的深刻印象!记得妈妈曾说:“宝贝,咱做人一定要像白雪公主一样善良、乐于助人。保持美好的心灵,好吗?”“嗯!”我使劲点了点头。

你知道了吧,我小时候的书香世界,是绘本经典童话世界。七八岁,走进儿童文学世界

大约七岁半的时候,我已结识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喜欢上了《童话大王》。虽然也是童话,但我认为更倾向儿童文学。

当年,我第一次正正经经读到的童话就是《保卫叛逆者》。看到“M星球”的四位外星人在演说的时候,我忍不住擦起了眼睛。当我看到人类投票决定是否保卫叛逆者时,我坚决要投票保卫他们,因为他们早已融入了我们地球人的队伍里!“外星人”与地球人共享一个家园,难道不是件愉快的事情吗?看来,好的童话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既然“外星同胞”要留下,我们人类就应该呵护好地球妈妈,珍惜地球妈妈给我们的每一份自然资源,让他们也能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难道不对吗?

呵呵,我七八岁时的书香世界,应该是儿童文学世界吧。现在,走进经典名著的世界

现在,中外名著,成为了我常常做客的书香世界。其中《西游记》更是我从小读到大的经典名著。

齐天大圣孙悟空、天蓬元帅猪悟能、卷帘大将沙悟净,三师兄弟保护着手无缚鸡之力的师父唐三藏.一道去西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孙悟空虽然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他也是带着师父、带着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到达西天的啊!

以前,我总是盼望着自己的作文水平能够一下子提高许多,但细读了《西游记》之后,我又开始嘲笑自己了。哪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呢?都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对呀。于是,我便开始像孙悟空那样,脚踏实地地读好每一本书、读透每一本书。渐渐地,我的作文水平开始一点一点高起来了,超过了一些比我强的同学,看来还真得感谢脚踏实地的孙悟空呢!

呵呵,我现在的书香世界,算不算是经典名著的世界呢?

世界名著书籍《悲惨世界》 篇5

金庸大师的《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说,善与恶,都在一念之间。一念之差,杨康成了人人唾弃的卖国贼;一念之上,杨过成了神雕大侠。很多作品中,坏人总是极坏的,从里到外都是坏的;好人总是极好的,常因为好的过头而吃了坏人的大亏,让读者虐心。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为非黑即白,事实上世界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灰的。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坏人,一个人作恶,很多时候,社会负有很大的责任。《悲惨世界》主角冉阿让本是一个贫困的市民,老实本分的养家糊口,具有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直到社会让他失了业,和姐姐一家饿了肚子几天,为了救活7个外甥,跑到面包店偷了一个面包,被判入狱5年。出于对司法的不信任,冉阿让多次越狱被抓回,前后一共在牢中做苦役20xx年。20xx年的牢狱生活没有让冉阿让往好的一面改变,反而变得仇恨一切,不相信任何人,变成一个孤独而凶狠的男人。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也是一部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雨果将人类的一切不幸统称为苦难。冉阿让的贫穷、牢狱与逃亡、珂赛特年幼受苦、芳汀被逼良为娼、通烟囱男孩的流浪、福舍勒旺老无所依、小嘉弗洛斯的饥寒交迫、忠于法律而跳河自尽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

我么的世界,绿色的世界 篇6

汶川地震,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和班级同学一起坐在教室里观看现场新闻直播,看着新闻里那一个有一个因为自然灾害而失去了生命的人,我心里无比真,看真新闻里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的心中想是由一块地方坍塌了,我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下了课我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哭鼻子的人,但当我看到同学们红红的眼眶及桌上餐巾纸时,我咧开了一抹笑,心中有着深深的感动。

我想,应该知道答案了吧,我们的世界是绿色的世界

在我看来,绿色代表和谐与爱,因为我们爱地球,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因为我们爱老师,所以我们要写下最真挚的祝福;因为我们爱同胞,所以我们留下了泪水,这一切都是因为爱与和谐,构成了这个绿色可爱的世界。

通信世界 篇7

在我们自身所处的媒体行业, 有两件事情让我感受颇深。一是上海《新闻晚报》在新年第一天正式休刊, 在佩服报社改革魄力之时, 也深感这个行业之艰辛。

另外一家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年初也爆出重大改革措施, 撤销传统报业的经营部门广告部, 把传统媒体资源转化成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 把影响力转移到“线上”, 把收入模式转移到“线下”, 把“二次销售”变成多维度销售, 把单一的广告模式变为协同利润模式, 实现组织平台化、产品多样化、收入多元化。

一个都市报, 一个财经报, 一直是我认为早期相对安全或者说是最后受影响的领域, 因为这些媒体的广告客户群和读者群都非常大, 但现在看来, 情况远非我想像的那么乐观, 而是异常的糟糕。许多财经类的报纸所传出的收入大幅度下滑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从年初这两家报纸截然不同的改革看, 事实上只有两种结果, 要么就彻底的死亡, 要么就是彻底的革命。

而回想到我们行业媒体, 这种糟糕的情况更为突出。

三年前我还表示行业媒体的前五名是有生存空间的, 但现在看, 至多也就前三名能够生存, 我说的仅仅是生存而已。极个别行业媒体还有那么点政府背景, 一旦政府背景大幅削弱, 一到三年必将走向消亡的边缘。而没有政府背景的传统行业媒体现在只是依靠其最低价值苟且偷生罢了。

这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能说出一箩筐, 而且说的都头头是道。其实, 核心问题就是当所有媒体内容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制造出来的时候, 你的经营模式、产品形态和思维模式是不是也按照互联网平台的模式去改变。

一个最显著的案例是, 几乎所有的传统平面媒体 (都市、财经或者行业) 的选题都来自互联网, 然而其呈现方式依然是纸面的, 销售的依然是传统的广告, 但与互联网媒体相比较, 传统媒体虽然选题来自于互联网, 但后续的操作, 无论在时间、成本、效果上都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媒体, 所以惨败是不可避免的。

类似的策略还存在做网站、做APP、做线上活动等等一系列向互联网媒体学习的过程中, 最终我们发现, 尽管向互联网平台学习, 但总有一些环节事实上无法摆脱传统平面媒体操作的影子, 所以都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 我们都已经认识到有些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但缺乏改变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比如, 把“传统媒体”理解为“传统形态媒体产品”已经成为共识, 也就是说若干媒体形态的一种或者说是若干出口的一个。那么, 任何一个媒体就不能再把平面媒体形态当作自己惟一的产品去经营。但事实上, 就算做了网站, 做了移动APP等若干互联网形态产品的传统媒体, 依然生存维艰, 为什么?因为看似多个平台和出口, 但要么经营围绕平面, 要么内容围绕平面, 要么各自为战形不成互补与合力。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 客户需要的是量身定制的立体化的整合传播方案。可以说, 传统意义上的销售人员, 围绕某个单一平台去做销售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传统媒体必须打破单一平台的束缚,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重新整合自己的资源, 向客户提供新的组合价值。

无独有偶, 这一周读了好几遍中国通信业旗帜企业——华为的2014宣言。不得不说, 这个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压力, 就算华为这样年收入已达385亿美元的公司, 也深感压力。任正非这样看待企业生死:这个时代前进得太快了, 若我们自满自足, 只要停留三个月, 就注定会从历史上被抹掉。正因为我们长期坚持自我批判不动摇, 才活到了今天。

因此, 华为不得不持续调整自己的管理和经营策略, 以便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和业务组合。而2014年的战略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改变传统的电信思维做事方式向互联网思维的做事方式转变, 这里不是全盘否定电信思维, 也不完全放纵互联网思维, 而是强调互联网思维的做事方式。二是加快从以功能部门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运作机制的转变, 说白了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按照客户需求组织项目团队 (成员根据项目大小, 价值大小从各功能部门配置) , 一站式解决问题, 而不是以前各部门根据自己的特定职责去支持客户的特定需求。三是要在继续坚持稳健经营的基础上, 要坚定不移地把握良好的战略机遇, 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向未来, 在聚焦的战略领域、核心技术和战略客户、战略市场格局上敢于进行战略投入, 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回过头来看媒体, 尤其是我们这些身处通信行业的媒体, 也可以从华为2014战略上学习和借鉴不少东西。

一是按照互联网思维重整资源, 把传统资源模块化、互联网化, 打造新平台、改造旧平台, 以互联网方式生产内容和传送内容、服务客户和调动读者。二是打造全能型项目经理, 以项目制模式服务客户, 按照需求调用资源。三是打造技术性媒体平台, 利用先进的ICT技术彻底将传统媒体的各个流程数字化、专业化。

而最后一点,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借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为推动中兴通讯2014年重大变革时的一句话:“如果固守电信业或许还能赢得一席之地, 但是, 如果固守传统的电信思维, 那么, 未来可能会一败涂地。”

世界冠军世界纪录 篇8

5月19日至21日,2006年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大奖赛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选手仲维萍夺得冠军:德国队夺得团体赛冠军。

5月20日至21日,第六届女子摔跤世界杯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日本队夺得冠军。

5月21日,2006年世界冰球(A组)锦标赛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收杆,都灵冬奥会冠军瑞典队夺得冠军,从而成为冬奥会与世锦赛双料冠军。

5月28日至6月3日,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选手李争夺得男子56公斤级冠军中国选手唐发莲夺得女子48公斤级冠军:泰国小将苏达夺得女子53公斤级冠军:中国选手胡挺夺得男子62公斤级冠军:俄罗斯小将萨拉卡耶娃夺得女子58公斤级冠军:中国选手钟国顺夺得男子69公斤级冠军:俄罗斯女将波多贝多娃夺得女子75公斤级冠军:哈萨克斯坦选手伊林夺得男子94公斤级冠军:白俄罗斯选手施库拉塔娃获得女子75公斤以上级冠军:白俄罗斯选手斯塔特索夺得男子85公斤级冠军:俄罗斯选手耶夫什尤金娜夺得女子69公斤级冠军:中国选手苏达金夺得男子77公斤级冠军:俄罗斯选手莎诺娃夺得女子63公斤级冠军:伊朗选手阿里侯塞尼夺得男子106公斤以上级冠军俄罗斯选手马库舍夫夺得男子106公斤级冠军。

6月1日至3日,第九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选手敖金平获得男子单人操冠军,罗马尼亚的瓦·马夫罗迪内亚努/塔·波托阿塔获得混合双人操冠军巴西选手玛塞拉·洛佩斯获得女子单人操冠军:罗马尼亚队获得三人操冠军:中国队获得六人操冠军。

世界纪录

5月12日,雅典奥运会冠军、法国名将洛·马诺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全国游泳锦标赛上以4分3秒03的成绩打破了现存历史第二悠久的女子4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这项原世界纪录是美国选手珍妮特·埃文斯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创造的,成绩是4分3秒85。

5月22日,韩国的雅典奥运会举重银牌得主张美兰,在韩国首尔举行的2006韩中日国际举重邀请赛女子75公斤以上级抓举比赛中,以138公斤的成绩超过了中国运动员丁美媛2008年创造的137公斤的世界纪录:并以318公斤的总成绩超过中国运动员唐功红在雅典奥运会上创造的305公斤的世界纪录。

5月26日,在2006年世界怀射击赛德国站(步手枪)男子25米-手枪速射比赛中,德国名将舒曼以786.4环的总成绩打破了该项目786.2环的原世界纪录。

5月27日至30日,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蹼泳比赛在江苏苏州举行。

在女子50米蹼泳预赛中,广东选手朱宝珍以17秒66的成绩超17秒76的原世界纪录。在决赛中,广东选手徐焕珊和朱宝珍再次超世界纪录,成绩分别为17秒41和17秒64;

在女子800米蹼泳决赛中,辽宁选手刘娇和广东选手陈小平分别以6分54秒30和6分56秒63的成绩双双超过由陈小平保持的6分57秒82的世界纪录;

在女子400米器泳比赛中,广东选手黄洁芬以2分57秒06超过由朱宝珍保持的3分0秒01的世界纪录:

在女子100米器泳比赛中,广东选手朱宝珍以34秒82超过由她自己保持35秒21的世界纪录:

在女子蹼泳400米比赛中,广东选手陈小平以3分17秒36超过由她自己保持的3分17秒78的世界纪录:

在女子蹼泳4x100米接力比赛中,广东选手刘齐/李静/徐焕珊/朱宝珍以2分41秒68超过由中国保持的2分44秒5的世界纪录:

在女子1500米蹼泳比赛中,辽宁选手刘娇以13分20秒94超过13分26秒20的世界纪录:

在女子100米蹼泳比赛中,广东选手朱宝珍以38秒96超过了由她自己保持的39秒73的世界纪录:另一名广东选手徐焕珊也以39秒42超过了该世界纪录。

在女子50米潜泳决赛中,广东队徐焕珊和朱宝珍分别以15秒57和15秒63的成绩超过由朱宝珍保持的16秒06的世界纪录:

在女子200米蹼泳决赛中,广东选手朱宝珍以1分30秒79超过1分31秒30的原世界纪录;

在女子800米器泳决赛中,广东队黄洁芬和辽宁队刘娇分别以6分23秒61和6分23秒80的成绩超过6分29秒04的世界纪录。

5月28日,德国名将法伊尔席夫特在2006年世界杯射击赛德国站(步手枪)女子步枪3×20比赛中打破资格赛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在资格赛中她以594环把原世界纪录提高2环:10发站姿决赛后,她以698环的总成绩打破了由德国选手莱齐内尔保持的692.1环的原世界纪录。

5月28日至6月3日,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选手李争在男子56公斤级比赛中以131公斤打破由他自己保持的130公斤的抓举青年世界纪录:俄罗斯女将波多贝多娃在女子75公斤级以上的比赛中以28公斤打破了该级成年和青年总成绩285公斤的世界纪录。

6月3日,埃塞俄比亚选手德法尔在纽约田径大奖赛上,以14分24秒53的成绩打破了由土耳其女将阿贝莱格西在2004年创造的14分24秒68的女子5000米世界纪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篇9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何为第一性的回答,这是哲学的本体论,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与唯物的两个派别的斗争。思维有无同一性,也就是说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在哲学史上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这就是哲学上的认识论。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和阐述构成了哲学的不同的认识论。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使认识论成为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本章共分三节:认识的本质及基本规律;思维方法;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基本规律

《庄子》中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

庄周梦蝴蝶的故事

这些古老的哲学对话给我们的启迪,不仅是机智,更有意义的在于它蕴藏着认识论中的根本性问题,即什么是认识?什么是认识论中的主体?世界是否可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分析人类的认识活动结构开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认识的基本结构分析)

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认识的这三个要素与我们在第二章所学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和特点。

(一)认识的主体及其特点

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

个体主体是个人,个人是认识主体的基础。但是个体主体的知识非常有限,在主观上要受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政治取向和生理状况的制约,客观上又受到个人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的限制。

集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信仰、目的、利益、规范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如民族、阶级、政党、以及科学家团体等。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实际上往往是以群体主体的形式达到的。

类主体指全人类,个体主体和集体主体都是类主体的局部。(在1939—1945年的战争期间,美英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与工程师,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在制造原子弹方面和德国人展开了生死攸关的竞赛,并且在这一竞赛中取得了胜利。庞大而复杂的原子工厂在美国空旷地区建立起来。1945年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结束了战争。)类主体就其本性和可能性来说,都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类主体可以在结束战争创造和平世界都能在发挥比个体主体和集体主体更加重要的作用。

认识主体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专门的认识活动尚未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直接就是实践主体。在认识活动特别是科学认识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认识主体也仍然以整个社会的实践主体为基础。

第二,认知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人才是认识主体,如果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主体的认识结构

包括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主体的认识结构不同,对客体的理解也就会出现差异。

同时,认识主体的其他精神素质,即情感和意志,以及信念、理想、习惯、本能等各种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对认识也有重大作用,这些心理素质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运用,起着导向、选择、激发和调节等等作用。这就是说,认识主体往往自觉或不完全自觉地按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标准,去认识客体、解释客体,使对客体的理解带上认识主体的烙印,从而使得对同一对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此更护花”,有人认为这句诗是对忠贞爱情的歌颂,有人则认为它表达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的崇高精神。

不仅不同的主体,就是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对同一客体的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

(音乐)20岁时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听这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

辛弃疾对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对同一客体的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有一首绝佳的词来概括:“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都表明,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构成了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

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因为实践是社会性的,所以认识活动也是社会性的,实践主体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其社会联系和交往能力上,而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则集中体现在交流的范围和能力上。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它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进行联系和交流,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信息的交流是在瞬间完成的。

总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

(二)认识的客体及其特点

1、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自然客体:人的认识所及的自然界。

社会客体:作为认识对象的人类社会。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人类在对社会客体的认识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各门社会科学,如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

精神客体:指人的思维现象。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想象和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一样具有客观性。所以,对于特定的认识主体来说,人的思想现象也是一种认识客体。

这样,认识客体也可以分为两类: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

注意:“认识客体”和“客观事物”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客观事物在没有人认识它的时候并不能叫做“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是针对认识主体而言的,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

2、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因为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只在于从观念上再现客体,或者为实践结果设定理想模型,因而对认识客体的改造只是一种观念的改造。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过程就是将客观对象(客体)转化为观念,而这些观念才是认识活动操作的直接对象。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对于认识活动来说,只有“被理解了的世界本身才是现实的世界”,认识客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这种方式不同于客观实践的方式,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

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页。)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就可能性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认识的客体,都能够为人所认识;而就现实性来说,进入人的认识活动的客体又总是历史的、有限的,主体对它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三)认识工具

1、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工具也是在实践基础逐渐发展的。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和认识活动的独立化,从实践手段中逐渐分化出专门进行认识活动的工具,而在现代则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2、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

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

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及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

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因素;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二、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在了解了认识的基本要素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的本质了。什么是认识呢?不同的哲学派别对此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有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有承认主体与客体一致的可知论,也有否认主客体一致性的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下面,我们先从认识活动的地位、实质、过程三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一般规定,再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即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对比中进一步理解这一规定的科学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首先,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其他关系。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对客体发生的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体现了主客体生存关系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一切其他关系的基础。价值关系与认识关系则是生存关系的两极: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即利用与被利用关系,也就是说,主体按照自身需要实际的占有与享用客体,表现为客体趋向主体的运动;而认识关系则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表现为主体趋向客体的运动。

其次,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和变换过程。所谓信息,就是一事物在与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传递的关于自身形态、属性、结构、功能等的表征。认识活动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主体是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者,是信息的获取者,客体是信息的发出者,认识工具则是主体用来激发、收集、加工和操作客体信息的手段。但是,认识活动又不同于一般物质之间的信息交流、变换以至一般动物的信息利用过程,而是要把客体信息改造成对人的生存和实践活动有特定意义的、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即感性认识特

别是理性认识,这种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只有人才能加以理解和解读。如果说作为一般信息的交流、变换以至利用过程可以由机器或人工智能加以模拟,那么作为认识本质的精神活动过程则是人所特有的。

最后,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所谓模写,是指主观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为原型的。在此意义上,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临摹和复写。所谓选择,是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加工,不是来者不拒,兼收兼蓄,而是有选择地接受,有区别地对待,有取舍地加工。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取决于主体的目的和认识结构。所谓建构,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认识结构本身的建立或重构的过程;二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运用认识工具和自身的认识结构,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将其构造为一个观念整体,或调整其整体结构,以观念地再现客体本质的过程。所谓创造,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活动,不仅再现客观对象本身的本质、结构和规律,而且要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目的需求结合起来,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需要并作为实践活动目标的理想客体。在认识活动中,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模写体现着认识客体的制约性,是认识活动的客观基础;选择体现着认识主体的目的性,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条件;建构是客体再现的机制,体现着认识活动的直接任务;创造是理想客体的形成,体现着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构成人的认识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的各个侧面,认识活动实击伤也就是这些活动的有机统一。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这一规定,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辩证的反映论。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

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那么,什么是反映论,什么又是先验论呢?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孟子(轲)主张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客观唯心主义者则主张认识来自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来自所谓神的启示,是天上掉下来的。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宣扬“知识就是回忆”,人在出生前,灵魂早就存在了。那时灵魂在所谓“理念世界”(即一般概念)里,遇到各种各样东西就有了知识,人在出世后,灵魂因为受肉体的玷污,暂时忘掉了那些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把忘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所谓反映论是同先验论相对立的认识论原则。是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列宁语)。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承认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

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2.持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相区别。

反映论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特征,在人类认识论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件)

(一)具体科学概念阶段

“反映”最初指光波投射到不同媒质的边缘时部分光波返回到原媒质的现象。在反映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个与元物体的外型相一致的“映像”。这

一现象与生物有机体的刺激感应性特征乃至人的心理活动十分相似。于是反映的概念被引入生理学和心理学中,用来说明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应答。

(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反映论概念阶段

在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中,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有一个鲜明的、总体性的范畴来体现自己的立场,概括自己的理论特征和基本观点,而它必须能够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第一,客观世界不依赖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第二,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的发生时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第三,感觉经验是一切认识的起点,认识能够达到与对象的一致等等。这样,作为具体科学的反映概念逐渐成为唯物主义认识论说明认识本质的基本范畴。但是,以反映范畴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存在着一个理论缺陷:一方面,他们从生物学的层面理解人的认识,把认识视为像动物的心理活动一样是一种受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如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白板,反映是对象在主体心灵上留下的印记”。狄德罗:把反映视为自然界的事物在感官键盘上弹奏的音符。他们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是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另一方面,这种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从课题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把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这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并且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绝对与相对等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所以,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在认识论上,不仅有认识是否受客观对象制约的问题,而且有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即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识理论;所谓不可知论,就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而反映论就是可知论。它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映象,人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世界是可知的。

我国战国时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德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这就是说,人有能力认识世界,世界是可知的。

与可知论相对立的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例如,近代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对于人的认识来说,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它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而人只能认识这些感觉,而不能认识这些事物

本身。这是片面夸大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不了解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人们透过现象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主张可知论的。当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张可知论时,他们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从客观事物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而后者则从主观精神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因而它们又是根本对立的。而在不可知论者中,最著名的有:

休谟:认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规律只是人类心灵习惯性的联想,而且他第一次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怀疑。

康德: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对于人的认识来说,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它能够引起人的感觉,人只能认识这些感觉,而不能认识这些事物本身。

法国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对外封闭的,它既独立于上帝又独立于精神,因而是荒谬的、多余的。而只有“自为的存在”,也就是人的自我存在或主观的意识才是真实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可知论。当然,这种可知论并不是认为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已经认识了。就现实情况说,世界上有许多现象对人们还是一个谜。如生命的起源、人脑的奥秘等等,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但是,整个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实践无止境地发展,过去没有认识的,现在有可能认识;现在没有认识的,将来有可能认识。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一)实践的本质

1.实践及其构成要素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对“实践”理解和认识:

(亚里士多德)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或政治活动;实践是实验活动;实践是精神活动,时间是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②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界定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实践是把人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活动同客观事物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③实践包括主体、客体及其中介即各种条件手段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他本身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又是知情意相统一的整体,而且还有自己的社会构成(物质性、能动意识性、社会性)。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注意)客体与客观物质实际是有区别的,客体知识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实践的手段则是指把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接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工具既包括人的肢体的延长放大的工具,如手工工具、机器工具等,也包括人脑的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如计算机等。

(实践过程实现的是双重的否定:一方面实际地否定了作为目的的前提的对象的现成客观性;另一方面又实际地否定了目的本身的单纯主观性。)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① 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现实性。

实践的客观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的过程,虽然实践包含的目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客观的。

第二,自觉能动性。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在人们自觉意识支配之下进行的,在这里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目的性是统一的。所谓能动性,是说人不像动物那种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人是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有无目的性是人的实践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他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说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人是社会性的人,不能脱离开社会,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实践的,但这并不是说,只有集体的、群众性的活动才是实践,而是说,即使以个人为主体的实践,也总是以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如一个人单独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实验,这也是实践,但它们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因为实验设备依赖于社会,个人的生活资料必须由社会提供,而且实验的课题选择、实验的具体方式方法和个人进行实验的内在动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等,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实践的历史性一方面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因此,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② 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生产的实践

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民以食为天,吃饭的事是最大的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

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仅人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而且人与人也要进行交往,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形式。在社会各种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环节和方面。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践

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制约的。科学实验是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借助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摸拟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通过观察和测试、探索其内部规律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为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服务。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三)人类实践形成的意义

实践活动,同自然界非生物的相互作用和生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它又不是脱离物质世界而凭空出现的,它本身是统一的物质世界长期分化过程的产物。但实践一经形成,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社会实践的产生,是物质世界发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变。从此物质世界发展得丰富多彩起来,物质世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物质世界开始由自发阶段跃到自觉阶段;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结果,又在更大的规模上推进了世界的分化,在更高的阶段上实现着多样性世界的统一。如果说物质是世界统一性的最终本原,那么实践就是人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直接基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实践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界,它不仅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任何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尚未扩展和深入到的自然界。由于自然界在广度和深度上是无限的,自在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人类世界(自为世界)则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包括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其中,人化自然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界;人类意识不仅体现在人的主观世界中,也体现在人脑之外,被社会化和物化为语言、文字、符号的精神之中。

人类世界的特点

与自在世界相比,人类世界有着自己的突出的特点:

其一,人类世界具有“人为性”。自在世界是天然的、自生的,是物质世界的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而人类世界则生动的,到处都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

其二,人类世界具有较高的“组织性”。自在世界是有序和无序、组织性和非组织性的统一,其有序性和组织性只达到“亚有机系统”和“有机系统”的水平;而人类世界则是严格有序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高度组织性的动物,人会按照各种各样的形式组织自己的行为,如按阶级、按集团、按社区等不同形式来组织,都是人类的组织形式。

其三,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自在世界是纯粹客观的、不包含目的论的色彩;人的活动则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人通过实践把主体尺度运用到自然对象上,把目的性因素注入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中,驱使自然力为人的需要服务,使自然过程变为受控的过程,“自在之物”转化为“为人之物”。人类世界与自然界处在一个和谐的生态平衡之中。

下面让我们来看,人类的实践与人类的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被称为知行关系。荀子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朱熹:知先行后。“理”是先验的,只要充分发挥“心”的能觉功能,就可以认识先验之理。

王守仁:“知行合一”

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同时,行是知的基础,不知不是因为不行。也就是说,德性的培养,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

孙中山:知难行易,所以,不知也能行。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范畴。他们所说的“知”,大多是指宗法伦理规范之知,他们所讲的“行”,也大多指个人道德行为、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等。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不仅如此,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它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这种相互联结、相

互作用的中介、桥梁,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践促进事物暴露本质,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没有否认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的认识从古到今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发展更加迅速,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知识爆发式地增加,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在迅猛发展。那么,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求知欲”、“好奇心”、“科学兴趣”等,这些心理因素对认识的发展无疑是起着作用的,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并不是认识发展的推动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产生了实践的需要,而实践的需要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新要求、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现代社会利用原子能的需要,推动原子核物理学、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的巨大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为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推动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为治疗传统的疾病和新生代的疾病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等等。这是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如

果没有15、16世纪工业、商业、航海业等实践发展所积累的经验材料,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就不可能产生;如果没有第谷对天体长期观测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开普勒就不可能发现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这些都说明,实践积累的经验材料,对认识问题的解决、对认识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实践的发展还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靠自身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人的眼睛看不到遥远的天体,不能分辨小于十分之一毫米的东西,也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但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制造出象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光谱分析仪、雷达、人造卫星、宇宙探测器等观测手段;提供了用于变革对象和各种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真空的实验条件,以及巨大的回旋加速器、粒子对撞机等实验设施;提供了电脑、人工智能机等等。这样,不仅突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脑,促使认识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发展。

现代社会认识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认识的工具或中介系统不断扩展,如果说主体的天然器官是有限的,那么认识工具的发展则是永无止境的。认识工具的精密化和智能化使得人类可以在人自身无法直接到达的高温、高压、粉尘、放射性等险恶的环境中从事探险活动。如科学家通过卫星已经发现火星中的生命迹象;通过智能机器人发现地球内部高达几千度的熔岩中存在生命。这些都使传统的关于天体的认识、关于生命的认识得到更新和丰富。

再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制约的。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智力发展也相应地达到什么程度。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同时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的感觉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思维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老渔夫伏在船舱里听水声,可以分辨出水下是何种鱼群;生活在深山林海的老猎人,根据鸟的叫声就可判别出是什么鸟。对酒感兴趣的人,能从滴酒当中辨出酒的风格和品味。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很好吃的瓜子叫做“傻子瓜子”,它之所以好吃,据说是因为“傻子”年广九在炒制瓜子时,不断地品尝瓜子的

味道,添加不同的调料。长久以来,年广九也通过对瓜子的不断品尝练就了一根灵敏的舌头。这些都可以说明,人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锻炼和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即是说,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确定并保留真理性的认识,抛弃错误的认识,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关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我们中国有吃螃蟹的故事,西方也有吃西红柿的故事。

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形状,青里透红的色泽,十分喜人。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了几株回到英国,种在皇家花园里。但只是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有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就这样,人们才发现发现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由此可见,西红柿是毒药还是美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着认识的方向。在实践目的的规定约束之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最终才有利于实践的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根本的观点。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发展,是认识的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同时,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永远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必须要靠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相反,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它妨碍人们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若把错误认识变为行动,就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科学理论是认识成果的结晶。科学理论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能使人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为确定行动的方向、计划、措施提供依据。人们按照科学理论行动,就可以减少行动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科学理论还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起教育、动员群众的作用。因此,科学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正确的理论不但给实践以指导,而且对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制约作用。没有物理学领域内一系列重大发现,就不会有电子器件、半导体、激光、原子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和利用。没有信息论、电子学等科学理论的发展,就不会有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应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在越来越大的规模和程度上依赖科学理论的指导,逐渐缩小盲目摸索、依靠点滴经验的活动的范围,从而显示科学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一场十分广泛,十分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在这个大变革中,科学理论(包括各方面专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决不是忽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正确的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作为它的构成因素。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就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内在根据。

四、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或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是反映论,但是他们认为认识是一个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而且是一次性完成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相联系,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辨证发展过程。正如列宁说:“认识是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

(一)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是认识和实践这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展开,即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1、由实践到认识

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①感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叫两个不同班级的同学相互观察、握手等,然后说出彼此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内容。第二部:让学生说出自己记忆中的人的音容笑貌。)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感性认识的内容。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如面对一个苹果,人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形成了圆、红、大的认识;通过舌头的品尝,形成了甜的认识;通过手的触摸,形成了硬的认识。这些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知的关于事物个别特征认识形式,就是感觉。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例如,我们把对苹果的个别特征的全部感觉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这个苹果的整体特征的认识,即“一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这就是关于苹果的知觉。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例如,上面说的那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被人吃了,此时,作为对象的苹果已在现实中消失,但这个苹果的整体形象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而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我们还可以回忆起这个苹果。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形象,就是这个苹果的表象。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

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例如:关于苏格拉底的判断:苏格拉底是一个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理为己任的品德高尚的哲学家。

问学生:什么是“理性”?我们经常说某人不理性,不理智,某人很理性等等。

①所谓“理性”,“ration”或“reason”。在希腊哲学中叫“逻各斯”,它指一个事物的客观意义。它还指发现这些意义的力量,我们在追求真理时从前提中引出真东西的能力,以及我们计划行动时决定做什么的能力。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理性的内涵有两义:一是广义理性,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二是狭义的理性,狭义的理性仅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广义的理性包括狭义的理性,与主体的情感、意志、以及信念、习惯等非理性相对。而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本文主要讲的是狭义的理性,即与感性相对的理性。

②理性的分类

理论理性,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 或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如亚里士多德和康德。

在近代自然科学高速发展之前,西方虽然也强调价值理性的重要性,如柏拉图把善的理念作为最高理念,基督教哲学强调信望爱作为基本的价值信条。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但是,同时也强调理论理性、工具理性或纯粹理性的重要性。柏拉图在他的阿卡德米学院的入口处写着“不懂数学和几何者不得入内”。但是在近现代,这种强调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为基本内容的工具理性就成为了

统治原则,成为人类认识的唯一的方式。这一思维给人类和环境都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后果。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价值传统。不同,在突出理性原则的同时,儒家往往把理性涵盖在他们的“仁道”之下,(课件)其中,“知”为认识,而“知人”就是对社会人伦的体察,而“知”的功能主要在于把握“仁义”道德,并在行为上自觉加以贯彻。也就是说理性的作用主要限于道德领域,即价值理性或道德理性。《中庸》中说:“知人则仁也,知物则智也。”但是对“物”或自然界的认识、把握在中国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这种对价值理性的强调而忽视和贬低纯粹理性的取向,是的传统中国人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结构中始终缺乏认知理性或技术理性这一部分,这也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用词或词组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概念。例如,我们对苹果、梨、葡萄等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就可以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它们都是“水果”,水果就是苹果、梨、葡萄的概念。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概念,如物理学有力、功、原子、基本粒子等概念,政治经济学有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等概念,法学中有违法、犯罪、刑罚等概念。

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例如,“苹果是水果”,就是一个判断,它肯定了苹果与水果之间的联系,即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又如,“这只粉笔不是白颜色的”也是一个判断,它否定了这只粉笔与“白颜色”之间的联系。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判断组成推理,已有判断叫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在推理过程中必须前提真实,逻辑正确,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人们常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让我想一想”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形式、内容和特点都各不相同。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人们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凭感觉器官不能把握到的东西,理性认识能够把握到。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反映,虽然不如感性认识具体形象,但它更深刻、更完全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区别,但两者并不是互相隔绝,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统一起来的两种认识形式,或者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这样一个故事,它生动地说明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传说印度舍罕王朝的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拿着一张棋盘,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

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奖赏,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然而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放二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放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萨·班·达依尔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即1+2+22十23十24„„十263)。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说人的认识完全按照这种感性到理性的发展,那是不可能的,也许仅仅在我们的史前社会中存在。钻燧取火也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了。不管人的意识究竟来自何处。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还是先验与经验的综合。不仅人的历史意识或者潜意识、集体的无意识使人类的智力的确在不断地提升。

由于人的文化意识的可遗传性。人的认识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现象的认识都不仅仅是感性的。其中必然包含着理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例如,“这朵花是红颜色的”。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是理性认识的特有形式;但这个判断揭示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即“红”,而“红”是花作用于人的视觉而形成的一种感觉,属于感性认识。

当牛顿用一连串的公式进行运算,企图找到苹果掉在地上的原因时,他决不仅仅是在与纯粹的运算符号打交道,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有了关于苹果等等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由此可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种认识形式。

④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它表明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进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这个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实现这个飞跃有一定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现象后面,理性认识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把握到。因此,必须掌握反映事物现象的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合乎实际而不是虚假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掌握感性材料是不够的,认识主体还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进行提炼、升华,上升为理性认识。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他缺乏理论思维,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却借助于他积累起来的丰富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最终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这说明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由表及里”,就是不要浮光掠影,而要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进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曾用蜘蛛、蚂蚁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理性主义就像蜘蛛,只会从自己肚子里拉出丝来纺织知识之网,狭隘的经验主义就像蚂蚁,只会碰到东西就把它统统搬到洞穴,习惯于堆积事实材料,而不会加工制作。培根不赞成这两种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哲

学家应当像蜜蜂。工蜂从花园里和田野里采集百花,将甜汁带回蜂房里,然后酿蜜的蜂经过近一、二百次的交互吞吐,反复加工,才酿出蜜来。他的比喻对我们很有启发,在认识过程中,要像蜜蜂那样收集感性材料,并用头脑的思维对其改造制作,才能使认识发生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①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呢?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在前一次飞跃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在这些认识中,究竟哪些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哪些理性认识又是错误的,在经过实践检验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因此,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用实践去检验获得的理性认识,正确的被证实,错误的被发现、纠正,不完全的得到充实,才能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一下子可以实现的。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样,需要一定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而实践是具体的。因此,理论要从实际出发,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直接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即一定的目的、计划、方案,才能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经济管理理论,只有具体化为经济政策,对人、财、物管理的规章制度,生产经营计划,才能直接指导经济活动,付诸实施。

第二,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物质力量,理论是不能转化为实际的。例如,有了建筑设计图,有了

施工队伍,如果没有建筑场地、机械,就不能施工,造不出房子。有了飞机设计图,有了工程师,如果没有具体的仪器、钢材等等,也造不出飞机来的。

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群众,一种新的理论开始总是个别人提出,因而要经过宣传教育,使理论为群众所接受,才能变为群众的实践。例如,国家制定了法律,就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人民懂得法律,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以法律为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问学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从生物学层面理解人的认识,认识成为像动物的心理活动一样受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消极被动的反映。第二是认识是一个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性完成的。)

1、认识的总过程(总规律)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其认识论,认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是不能达到的。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上升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基本符合,那么对于这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来说,可以说是完成了。但是,对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又没有完成。世界上存在无限多样的事物,人们认识了一个事物,还有其它事物需要认识;旧事物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事物,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待人们去认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无穷无尽的。

所谓再认识,就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既包括使认识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又包括修正错误和更新认识;既包括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中获得新认识,又包括从研究老情况、老问题中获得新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人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相对认识绝对、通过有限认识无限,发展着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客观真理体系;同时又不断创造新的认识工具,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人类的认识系统和实践境界不断迈向新的阶段。

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与时俱进。

第二,它是反对保守主义和冒险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三,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之一。

第二节 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类长期实践史、认识史、思维史和逻辑史的产物,它表现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辩证法在人类思维运动中的运用。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就要理解思维的辩证运动如何在概念的矛盾本性中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等不同方法如何运用,以及现代思维方法如何发展。)思维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系统,是保证思维活动正确运行的规则、线路和手段。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提高主体思维能力、确立现代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 的手段。”可见,哲学方法论对于人类理论思维的训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这一点在现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突出。

(中国与西方、北京与西安、城市与乡村、清华北大学生与你们,区别不在于有多少座摩天大厦,有多少个GDP的高低,占有多少资源,不在于他们占有了多少外在的东西。而在于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样。你想,他们已经用VSTA、XP系统了,而我们还在用„„程序一样。)而思维方法,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的,在西方,最经典的大学课程是“逻辑训练”)

一、方法和方法论

要想理解思维方法,我们需要首先认识什么是“方法论”的问题。所谓“方法论”是把方法作为对象并研究方法之间内在逻辑的理论。人类的方法系统是历史地发生和发展的。要全面理解人类的方法系统,就要理解 “方法”的产生及其本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方法如何构成的原则等问题

1.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①所谓方法就是为解决理论的、认识的、实践的、日常生活的等等特定任务所采用的一定途径、手段和办法,如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认识方法、思维方法等等,而思维方法则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在哲学上所研究的思维方法仅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它是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和核心。

(一定的思维方法总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历史实践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

②人类的思维方法经历了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一定角度大体上可以把人类思维方法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原始的拟人化的思维方法,古代浑沌整体性的朴素辩证方法,近代以分解为特征的思维方法,现代自觉的辩证方法。

(它们相互之间构成有序的自己构成自己的历史,形成互相依赖又有本质区别的方法系统。人类思维方法的历史性、时代性表明,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思维,没有僵死不动的思维方法。)

③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任何思维方法都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思维方法的客观性在于它的基础和源泉是客观的。

(首先,任何方法都在客观世界有它的根据。方法和一般的知识固然有所不同,人们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与知识相对应的物质实体,却找不到诸如“分析”、“综合”、“抽象”等等方法的实体,但这并不说明思维方法不是源于客观世界。思维方法的原型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它是人们依据客观规律和关系而形成的思维规则、手段和工具。例如,比较法是客观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的反映。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产生“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分析和综合的原型,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则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原型。

其次,人的思维方法归根到底受着各个时代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制约,并随实践活动方式的发展而演化。实践活动是人类一切方法的最丰富的原本,人们是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而向客观世界学会方法的。先有实践的逻辑,然后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方法发展的程度。例如,古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不够发达,生产规模比较狭小,科学只在初步形成中,实践的物质技术手段比较落后,这些决定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法虽有朴素的整体性的优点,但却是模糊的和粗糙的。现代社会由于实践规模空前扩大,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种实践活动方式造成了一种以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发生和发展,只有从人们的实践方式的历史发展中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释。

最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形式和不断发展,又决定思维方式的层次性、多样性和相对独立的超前发展。思维方法之所以分为一般性方法、特殊性方法、个别性方法,即是根源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多层次关系,思维方法的超前性也是适应于实践活动长期发展的需要,根源于客观世界的合规律性的运动发展。正是由于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是一种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正确的思维方法才有预见未来、超前认识的功能。思维方法的力量和功能全在于它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辩证运动的正确反映,在于它具有客观的内容和依据。

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是思维方法的原型和依据,还不是这种思维方法本身。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只有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转化为思维活动的内在规律,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相联系,才能成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变成人们思考问题的规律和手段。这也就是说,思维方法是被人们认识了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经过主体的主观制作所建构而城的思维的规则、程序、步骤和手段等。

总之,思维方法不能违背而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有其客观的方面,但它又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是思维主体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思考问题的规则,是属于主体而非客体的精神行为,从而又有其主观的方面。这是思维方法的重要特征。

主观性:思维方法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的规则和线路。它的客观性只在于它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而当客观辩证法一旦内化为人们的思维规律之后,就获得了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成为主体反映客体、建构和创造观念产品的工具和手段,规范着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过程。

(首先,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经验性的思维方法常常指向过去,用过去的经验、框框来调整现在,因而带有很大的习惯性和自发性。现代思维方法则是在立足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以变动的和发展的眼光考察未来,用未来规划和指导现在,它的思维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可见,思维方法对于思维的发动和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思维活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外界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思维方法的处理而成为有序的观念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思维方法规范着主体对思维材料的不同的取舍、加工处理和解释决定着信息的运行和转换结果。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思维方法有着主体对客体的建构功能,体现着主体的主观创造作用。

最后,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许多作出重大创造发明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思维方法,如爱因斯坦认为新方法的产生往往导致一门新的科学的诞生,巴甫洛夫强调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特别关注于方法,认为唯物辩证法这个方法的制定,“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新的思维方法使人们形成信息加工的新线路,它开拓着人们的“思维空间”,形成认识的新领域、新角度、新层次。全部科学史说明,人类对客观世界内容认识的深入,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思维方法的多样化和深层化。

第二,思维方法是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思维方法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导源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取决于方法自己构成自己的历史。

从总体上看,按思维方法起作用的范围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思维方法,一般科学思维方法,个别的具体科学的思维方法。

A.哲学思维方法是思维方法中的最高层次。哲学的原理和范畴,以及把这些原理、范畴转化为方法,都具有最普遍的适用性。

(唯物辩证法作为真理的理论体系,揭示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把它运用于思维过程,转化为思维规则,也就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法。如唯物辩证法所阐明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等等思维方法,是所有科学思维都要采用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实践中普遍适用的手段。)

B.一般科学思维方法是适用于各个科学领域的共同的和横断的方法,(板书)如数学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一功能方法、公理化方法、模型方法、理想化方法、因果分析方法等等,它们都是现代科学思维中通用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科学对象之间存在的某些共同的属性和共同的规律。掌握一般科学思维方法,是确立现代思维方式不可或缺的条件。)C.个别的具体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由认识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特殊的方法,如数学、化学、物理学以及历史学、法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等等,都有适用于自己特定研究领域并在特定范围内起作用的思维方法,它们是研究特殊领域对象的特殊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三者的关系:

哲学思维方法、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和个别的具体科学的思维方法,三者之间是一般、特殊和个别的关系。哲学思维方法是思维方法的最本质和最一般的共性的体现,因而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但是,正如既不能把一般归结为特殊、个别,也不能用一般代替特殊、个别一样,我们既不能把一般意义的哲学思维方法归结为

一般的或个别的科学思维方法,也不能用哲学思维方法取代这些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所阐明的哲学思维方法,不仅承认其他科学思维方法的合理性和特殊作用,而且把其他思维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作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思维方法的上述三个层次作为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辩证统一的方法体系,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人们的思维运动中,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作用,彼此不能互相取代,同时又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是人们把握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和实践活动的规律、走向真理的统一的思维规则、手段和力量。在科学和实践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发挥思维方法三个层次的互相结合的力量,把它们作为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来把握和运用。

2.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要深入研究思维方法的形式、类型和特点,就要研究逻辑学。逻辑学是以人的思维为对象、研究如何正确思维的科学。迄今为止,存在着两门逻辑学,一门是形式逻辑学,一门是辩证逻辑学。两者都是关于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的科学,但它们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它们的区别体现着知性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区别。

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最先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阐明,它由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所构成。

同一律的公式为A是A。它是说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概念、判断等)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是别的东西。

矛盾律的公式为A不是非A。它是说一对矛盾判断或反对判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排中律的公式为A是B或不是B。它是说一对矛盾判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这些规律要求人们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不能自相矛盾,不能“亦此亦彼”、模棱两可。

19世纪以后,数理逻辑作为形式逻辑中的一支开始兴起,它运用数学方法和专门的符号结构,并借助于形式化的逻辑运算来研究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所运用的符号结构有助于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推论,它对于人工智能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辩证逻辑是与形式逻辑不同类型的逻辑科学,它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通过揭示思维形式的内在矛盾而更深刻地揭示思维运动的本质的逻辑学。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突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的萌芽。在数学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系。初等数学,即常数的数学,是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活动的,至少总的说来是这样;而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恩格斯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比喻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而高等数学(变数数学)区别于初等数学(常数数学)的基本特征是,“固定的范畴在这里消

失了”。可以说,形式逻辑是以固定范畴即抽象同一性建立起来的思维科学,辩证逻辑则是以变动范畴即具体同一性建立起来的思维科学。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如下:

第一,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以不同的方式去研究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

正如形式逻辑本身的名词所标明的一样,它的任务是撇开思维所反映的内容,单纯从形式方面考察思维;撇开思维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主要从现成形态中分析和研究思维。因此,它侧重于按照形式上的结构对各种概念、判断和推理加以整理,以便就各种不同具体内容的思维之间的共同性问题,进行形式化的处理。辩证逻辑则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研究思维,它既从思维的实际发展过程来考察思维,对人类的认识史作出逻辑概括,又着重揭示每一思维形式的辩证内容以及诸思维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者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内容和层次不同。形式逻辑及其符号化、形式化的作用,是有其客观的内容和客观的依据的,这就是客观事物的相对静止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当人们的思维活动只限于在这个范围内反映对象,对相互联系的事物分别地进行考察,把它们明确地区别开来的时候,以固定范畴为特征的形式逻辑就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是,如果把形式逻辑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定的侧面扩展到一切方面,把形式逻辑的适用范围夸大为适用一切范围的世界观,那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便是这样。恩格斯指出,近代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止的考察,“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辩证逻辑超出了形式逻辑的范围。它不仅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事物的绝对运动;它承认事物自身的同一性,但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差异和对立之中。辩证逻辑“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

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为了全面深刻地反映客观辩证法,反映客观现实的矛盾运动,人的思维就不能只是运用以固定范畴为特征的形式逻辑的规律,而必须同时运用变动的范畴,自觉地运用辩证逻辑的规律。

第三,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互相补充、互相限定。

辩证逻辑高于形式逻辑,但并不排斥形式逻辑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的思维必须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可论证性,并且在同‘理论体系中,各个原则之间在逻辑上应是没有矛盾的。形式逻辑的规律,是一切正确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规则,是认识和把握现实的必要条件。列宁指出:“c逻辑矛盾’——当然,在正确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无论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这里所说的“逻辑矛盾”,就是指由于违背形式逻辑规律,使思维丧失它应有的明确性、确定性和一贯性而造成的逻辑混乱。“逻辑矛盾”和如实反映了客观矛盾运动的辩证思维中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辩证逻辑要反映客观的矛盾运动,也首先必须弄清是什么东西在相互矛盾着、运动发展着,否则,就会把整个世界看成变幻不定、浑沌不清、不可捉摸的东西。否定了形式逻辑的规律,就是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和质的相对稳定性,势必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折衷主义,也就根本不会有辩汪的思维。

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相互关系说明,形式逻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保证人们的正确思维,但从更广阔的发展过程来看,要科学地认识和实践就必须遵循辩证逻辑。列宁对辩证逻辑本身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他写道:“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这是第一。第二,辩证逻辑要求从事物的发展、‘自己运动,(像黑格尔有时所说的)、变化中来观察事物。„„第三,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 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第四,辩证逻辑教导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

体的’„„”列宁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辩证逻辑指明了道路。在现代思维方法中,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逻辑方法都在迅速地发展,而辩证逻辑的方法对于现代实践和现代思维更具有新的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把握以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为特征的现代思维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和武器。

3.方法论

随着人类思维方法由低级向高级演化,也就产生了方法论的问题。“方法论”通常在两种含义上使用,其一是把方法作为对象,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和成立依据的哲学理论;其二是指在某一科学、认识范围内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一定体系,它是各门类科学研究中的“元方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第一种含义上使用“方法论”这一概念的。

(方法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最重要的是研究方法建立的原则,其中包括建立方法的出发点、方法如何构成自己的体系、方法如何发展自己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方法论属于主观辩证法的范畴,它要求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即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统一中去考察方法及其演变的过程。)

在黑格尔以前的一些哲学家那里,哲学通常分成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个分支。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它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学说,它研究认识的能力、认识的源泉、认识的过程、认识的作用等问题;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学说,它研究思维的方法、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方法论的研究便是从属于哲学逻辑学的研究的。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这三个分支总的说来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

方法论作为哲学的独立分支,经历了各种形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全面研究了形式逻辑,并提出了从已有的知识推导出新知识的演绎法。l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的奠基人培根系统地研究了归纳法,但他把归纳法看作是排斥演绎法并具有普遍的世界观意义的方法,这就不能不带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与此相反,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全面研究了演绎

法,但他却排斥归纳法,从而带有演绎主义的片面性。(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力图克服经验论和唯理论、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的片面性,创立一种适合于发现新知识的普遍的认识方法,突出理论思维及其范畴在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未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角度,提出了普遍的辩证思维方法,从而使哲学思维方法具有了一般方法论意义。但是,黑格尔这一普遍的方法论是建立在绝对精神自己运动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是绝对精神自己扬弃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手段和工具,因此黑格尔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方法论与辩证法、认识论一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取了全部哲学史包括黑格尔哲学关于这一问题的合理思想,并进行了根本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与黑格尔哲学根本不同,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思维,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基础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和普遍联系,并且这种统一是通过人类的实践而实现的。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所贯穿的根本内容来看,它们一致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即客观的辩证法;从三者何以能够联结、何以能够统一来看,它们一致的基础是社会实践。以“实践”概念为基础的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思维的根本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思维方法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系统,决不是主观自生的、先验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方法论属于主观辩证法的范畴,作为主观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这里,外部世界(自然和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思维方法就是内化于人的头脑中的客观规律,它在本质上必须与客观辩证法相一致,即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因此,辩证法的规律、范畴都具有逻辑学和方法论的意义,辩证法的范畴同时也是逻辑学的范畴,思维方法则不过是各种范畴的内涵和范畴之间的关系的定型化。

(思维方法是内化于人的头脑中的客观规律,但在形式上又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列宁在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关于精

神的运动沿着“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时写道,„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真正认识的、不断认识的、从不知到知的运动的道路”。人类认识的运动沿着“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作为人类认识-l-具的思维方法也是沿着“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它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思维方法自身的内在矛盾展开和解决的过程。

在人类认识史、思维史上,新的思维方法总是在旧的思维方法的内在矛盾获得充分暴露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近代占主导地位的方法是知性思维方法,它就是在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在矛盾即其内在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尽管正确地把握了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画面,但由于不知道这幅画面的细节,因而在思维上是模糊的、不确切的和非科学的。近代知性思维方法便是要从这幅整体画面深入到各个细部的认识,是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解剖和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从浑沌的感性具体到抽象,从整体到部分的认识,是认识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此,知性思维方法也必然在人类认识发展史的一定阶段上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维方法。恩格斯在评价这种思维方法时指出:“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然而,当科学积累了庞大数量的实证知识材料,必须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将其加以整理时,知性思维方法就不适用了,只有用辩证思维方法才能为自然界和社会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此,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思维方法的演化历史表明,必须从思维方法自己构成自己的角度去考察思维方法的发展,否则就不能理解思维方法何以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何以从这一方面构成而不从那一方面构成。对于思维方法,不能仅仅看到它们是客观辩证法普遍规律的具体体现,而且要看到它又是从人类认识史、思维史中概括出来的,它有着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思维方法作为客观规律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内化,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规则、程序的相对独立的运行过程,有它自身特殊的操作和活动的规律性。因此,强调方法论与辩证法、认识论的一致性,并不是要把它们简单地视为同一个东西,而是要在一般辩证

法原则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把握理论思维及其方法的特殊辩证运动,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理论思维方法。

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而形成思维方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们获取一般的知识离不开实践,获取求得知识的方法也同样离不开实践。方法也是知识,是转化成方法的知识。因此,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思维方法作为认识的工具,是同人类认识一起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规模的扩大,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和巨系统化。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关注于人类理论思维的各种方法。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可见,哲学方法论对于人类理论思维的训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这一点在现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突出。

二、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是依据于概念的辩证本性的逻辑思维,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体系的演化,以一系列辩证思维的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等等方法深刻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研究现代思维方法,首先要对辩证思维的形式和方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1.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和假说是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所共有的思维形式,不过知性思维方法是遵循抽象同一性和无矛盾思维的原则来展开这些思维形式的,辩证思维方法则依据于概念的辩证本性,通过思维形式的矛盾运动而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

(一)概念。

概念是辩证思维的“细胞”和“胚芽”。一方面,它凝聚着人类全部认识成果,是人类思维史的结晶和总结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认识的新起点,在概念的内在矛盾中包含着尔后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演化的一切萌芽。在形式逻辑看来,概念是自身同一,不包含矛盾的。与此相反,辩证思维则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概念的本性即是概念的内在矛盾性,它是辩证思维全部形式和方法的基础。

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对立统一。概念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概念形式是人这一认识主体所特有的,是思维加工制作的产物,就这方面来说,概念是主观的;而就概念的内容来说,它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又是客观的。在思维过程中概念自己构成自己的矛盾运动.归根到底是客观矛盾运动的反映。毛泽东说:“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坚持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对立统一,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概念是灵活性和确定性的对立统一。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由于其自身内在的矛盾性,无不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因而概念也具有灵活性和变动性,即处于相互转化、往返流动中。但辩证思维的概念灵活性并不排斥概念的确定性。辩证的概念由于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实的具体关系和具体过程,因而具有更为准确的确定性。概念的灵活性和可变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概念总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其结果或者是抛弃旧概念,或者是“改造”原有的概念和制定新的概念。总之,在辩证思维看来,事物的永恒运动和人类实践的发展是概念灵活性的客观基础;事物每一阶段、每一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则是概念确定性的客观基础。概念的灵活性包含着确定性,是与确定性相联系的灵活性;概念的确定性包含着灵活性,是与灵活性相联系的确定性。

概念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对立统一。概念是一种抽象,但科学的抽象又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的具体。辩证的概念不是丧失客观对象的丰富内容的抽象,而是包含具体内容的抽象。辩证思维要求揭示概念的外延和

内涵之间的量和质的对立统一,它跟形式逻辑的外延和内涵的反比关系定律相反,从形式逻辑所说的大概念内涵的贫乏处看到了它的内涵的深刻性,并且指出.正因为这些内涵的深刻,它们才能说明更多更丰富的事物。例如,在形式逻辑看来,物质概念是外延最大的概念,也是内涵最贫乏的概念.它的内涵只有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辩证思维却看到这一特点的深刻性,看到它揭示了无限丰富多样的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现象的本质,因而是一个用以彻底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概念。马克思说:“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对于辩证思维来说,最一般的抽象也就意味着最丰富的具体。

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形式逻辑把概念所反映的共性和个性的区分固定起来,而辩证思维则要求看到概念中所体现的共性和个性的联系和转化,看到二者的对立统一。科学的抽象之所以是具体的抽象,就在于它在共性中统摄、包含了个性。对于辩证思维来说,在同类的各个个别事物丰富多样的个性中抽取概括出来的共性,并没有使个性的丰富内容消失,而是把它们保存下来。列宁在说明科学的概念所反映的共性(普遍)时,引证了黑格尔的话:“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体现着特殊的、个体的、个别的东西的丰富性的这种普遍。”列宁称赞这个思想“很好!”这个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体现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概念是具体的概念,这同失掉个性的丰富内容的贫乏的抽象概念是根本不同的。正因为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它才能向判断发展,并通过主词和宾词的关系使共性和个性的矛盾以展开的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只有理解概念的内在矛盾,才能理解概念的运动,从而理解辩证思维的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二)判断。

判断是在概念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复杂的思维形式。概念和判断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任何一个判断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所构成,因此,没有概念就没有判断;另一方面,任何概念的内容都由判断来揭示,每一概念的定义就是一个判断或一系列判断,因此,没有判断也就没有概念。判断是概念的发展或发展了的概念,概念是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始的判断。

概念和判断都是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只不过它们是共性和个性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

形式逻辑对判断作了很多研究,但是它没有研究在判断中如何反映客观地界固有的矛盾及其运动,也没有研究不同种类判断之间在认实发展过程中的有机联系以及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所有这些,只有辩证逻辑才能达到。

辩证判断是以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为内容的判断。辩证判断对概念内在矛盾的揭示,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主词辩证判断。这类判断的特点在于,主同是被揭示出内在矛盾的概念,而宾词则是用来揭示主词矛盾的手段,它揭示主词所反映的对象将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例如,“肯定就是否定”,“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直线等于曲线”,“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等等。所有这些判断都有“s是非s”的矛盾形式,它在主词和宾词的对立中揭示出两者之间的统一。这种辩证判断在实质上是对立面统一的矛盾观点的反映。(2)宾词辩证判断。这类判断的特点在于,宾词反映出客观对象的矛盾,宾词概念本身以矛盾概念或反对概念出现。例如,“辩证的否定既是肯定又是否定”,“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等等。宾词辩证判断有着“s是P又是非P”的矛盾形式,而P与非P则表现为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它深刻地揭示着概念的内在矛盾。(3)互相矛盾的辩证判断,即肯定判断与否定判断的矛盾统一。例如,“机械运动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它包含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一个是肯定判断——“某物某时在某地”,它反映了运动的间断性;一个是否定判断一“某物某时不在某地”,它反映了运动的连续性。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结合在一起,揭示出客观运动的实质和“运动”概念的辩证内容。科学发展中充满了这样包含矛盾的判断:“光是微粒又是波”,“生命既是生又是死”,“生物繁衍既有遗传又有变异”等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更是包含着一系列矛盾的判断:“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事物是永恒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等等。所有这些包含着矛盾的判断,都

是实践反复证明的科学判断,它更深刻地展示着包含在概念中的矛盾,使矛盾从潜在中显现和发展起来。

辩证判断总是着眼于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过程来揭示各种判断形式之间的联系,揭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化,揭示它们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辩证判断所揭示的判断形式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1)由或然判断向实然判断再到必然判断的发展。它揭示出立足于客观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的判断形式的深化过程。(2)由单一判断向特殊判断再向普遍判断的发展。它揭示出人的认识从单一的现象深入到特殊的本质,再进一步深入到普遍的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例如,“摩擦生热”是一个个别性的判断,它是史前人便巴掌握的。嗣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到1842年迈尔、焦耳和柯尔丁做出“一切机械运动都能借摩擦转化为热能”的判断,这是一个特殊性的判断。再过了三年,迈尔又进一步做出了“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能够而且必然转化为其他任何一种形式”这一普遍的判断。到了这一步,便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同样普遍的普遍判断。(3)由同一判断向辩证的矛盾判断发展。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常常是分别认识矛盾的一个侧面,先后做出两个各自独立的、相互矛盾的判断,然后才进一步把这两个各自独立的、相互矛盾的同一判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辩证的矛盾判断,从而全面地揭示客观对象的矛盾实质。例如从“光是微粒”、“光是波动”两个各自独立、互相矛盾的同一判断,发展到“光既是微粒又是波”的辩证矛盾判断。显然,不承认包含着矛盾的辩证判断,就不能正确反映充满矛盾的客观世界。

同概念一样,判断也有它的可变性,也有提出新判断、抛弃旧判断和“改造”旧判断等情况。在认识活动中,总要不断提出新的论断,否定过时的公式,批判错误的见解,加深对已有原理的认识。当然,判断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脱离客观实际去任意地改变某种论断。判断的灵活性是与确定性相统一的,判断的变化应当同客观事物本身和实践的发展相符合。

(三)推理。

推理是以已有的若干判断为前提逻辑地推出作为结论的新判断的思维运动过程。推理同概念、判断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判断是概念之间的矛盾展

开,推理则是判断之间的矛盾展开,在推理过程中,概念的辩证本性得到充分展开。另一方面,概念辩证本性和内在矛盾在推理中展开的同时,也丰富和加深了概念的内容并能凝结出新的概念。因此,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互为前提、互为中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

从推理这种由已有知识得出新知识的思维形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思维的创造性。人们用推理的方法去认识那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实过程时,只要能够在实践中证实推理的复杂链条中所必需的重要环节,而且合乎逻辑地进行推论,那么,由此而作出的新判断(结论)、提出的新概念就是科学的。科学的推理形式不仅能发现眼前的直接的现实对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且能揭示事物前进的必然趋势,它可以回溯和总结既往,也可以预测和推断未来。

推理的这种积极的创造作用归根到底依据于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性。科学的推理必须从实际出发,以现实存在为根据,随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而它所应严格遵守的推理形式即逻辑的式,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定型的,是实践活动本身的普遍性的思维定型。同时,推理要正确地进行,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包含于概念和判断中的个性和共性的矛盾,在推理中仍然存在,并达到了新的逻辑上更为复杂的形式。作为三段式前提的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概念一一中项,推理通过中项的中介作用使两个不同的判断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判断(结论),使共性和个性x重新结合成一个统一体。例如,“物质关系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两个判断,以中项“物质关系”为中介联结起来,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一一“生产关系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个性(生产关系)和共性(客观实在)结合成了一个新的统一体。在这里,逻辑思维的矛盾运动是,从概念的共性和个性不可分割的统一,达到二者在判断中的分解,再进一步达到在推理中通过中介以新的、更高的形式恢复它们的统~。推理的各种形式,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现实的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反映了现实的共性和个性的矛盾,所以,推理的形式不是思维的窄洞的外壳,而是现实事物的联系和矛盾关系的反映。

辩证逻辑在研究推理过程时,是从概念、判断的发展变化和内在矛盾运动来考察推理,因而把推理看成是思维的内在结构不断演化的过程。形式逻辑则把推理看成是现成的概念和判断的产物,因而不能超出现成概念的逻辑框架,不能打破旧的逻辑结构并形成新的逻辑结构。显然,用

17、l8世纪经典力学所提供的概念和判断为前提,不可能推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新理论。逻辑的推论必须把实践包括在内,把对实践发展过程中揭示的新事实、新材料的概括包括在内,把实践对推论的前提以及推论的过程的检验包括在内。辩证思维要求整个逻辑推论的进程和客观实在发展的进程相一致,主观的逻辑和客观的逻辑相一致。当然,根据逻辑推论得出的结论还未被实践检验过,因而还只能带有假说的性质。要深入把握这一问题,就要研究假说以及假说如何向科学理论转化。

(四)假说。

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前导。假说和科学理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假说和科学理论是概念、判断、推理的系统,这是两者的共性;另--方面,科学理论是被证实为正确反映现实的概念、判断、推理系统,而假说还没有被实践所证实,这是二者的区别。一个理论哪怕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靠性,在被实践证实前也只能属于假说而不是科学理论。

假说是人的认识中必然采用的思维形式。人类对客观现象和过程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当人们在实践中还没有取得足以揭示现象和过程本质的全部必要材料的时候,或当人们还难以采取精确的实践手段对某种见解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的时候,在思维中就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推测事物的本质,即不得不采用假说的形式。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构成定律的材料纯粹化起来,那末这就是在此以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F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近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几乎没有一种理论是不经过假说阶段的,它

是理论思维的普遍形式。

举例:天文学上的地心说,日心说。还有关于宇宙线的假设,在海平面出发现具有三四十亿电子伏特的宇宙线。它们常以簇射(阵雨)的形式出现。在14000英尺高的尖峰山,这种现象尤其常见。根据贝特——海特勒的簇射形成理论,一个入射高能电子现将其能量转化为“冲击光子”,这光子产生电子对,每个电子重演这一过程,知道所有的能量一律降低,成为低能的光子与电子。从地球外面来的正射线可能不会达到海平面,至于在云室里所观测到的高能正负射线,可能是大气里形成的次级宇宙线。1938年,安德生假设具有高度贯穿力的踪迹是质量在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粒子的踪迹,这种粒子安德生命名为“介子”。同年,他们证实了这一假设,测得这些粒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220倍,而质子的质量约为2000倍。由此可见,要说明物质的结构,需要一个多么复杂的图案。

假说是科学性和假定性、材料和观点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假说是在材料不太丰富的条件下带有假定性的学说,它要用推测和想象的力量把材料联贯起来。没有这一想象和推测的过程,难以窥测新现象的奥秘。另-方面,假说又不是毫无根据的胡乱推测,也不是假定越多越好。提出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假说,不能与已经证实的规律和理论相矛盾,也不能同已知的经过检验的事实相矛盾。以实践的需要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材料为依据,力戒主观片面,是提出科学假说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而且,提出假说的想象和推测的过程也必须符合由实践所证实的逻辑思维规律。只有符合上述条件的假说,才会对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假说向科学理论转化是一个通过实践来求证的过程。判定一个假说是否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看其是否有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这一求证过程不仅是一个逻辑证明过程,而且首先是实践证明过程。假说的求证,必须符合如下条件:(1)把假说运用于实践。如果有愈来愈多的事实与之相符合,并且没有任何已知事实与之相矛盾,那么就证明该假说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2)假说向理论的转化除了解释性条件外,还应具有预见性条件,即由假说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如果都能或早或迟地得

到实践的验证,那么就标志着假说转化为科学理沦。(3)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科学的求证方法必须尽可能引用有关的全部材料,反复地进行多次实践,仅仅靠个别例子和材料,而不考虑这些材料和其他有关材料之间的内部联系,是不足以证实假说的。而且个别事例乃至重大的实践事实看来似乎最终地证实了某种假说,但仍可能出现由这种假说难以解释的新现象。因此,要证实一个假说是十分困难的,而要证伪一个假说,只须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性的事实便足够了。辩证思维把证实假说和证伪假说看作是求证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求证过程中发现假说与事实不符,这也就是假说被证伪,那就必须抛弃这一假说,重新提出新的假说,并进一步在实践中来证实或证伪新的假说。由于实践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假说求证过程是复杂的,因此,即使是为实践所证伪的某些假说,对科学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假说被证伪,并没有否定假说所依据的全部事实,只是发现了与旧假说相矛盾的新事实,这就使得人们有可能进一步在比较充分的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假说。人类认识的发展就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不断来实现由假说到科学理论的过渡的。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观点,从辩证发展的观点,从人类认识由相对向绝对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科学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辩证的思维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的思维运动过程,是思维的“细胞”和“胚芽”不断演化的过程。只有把握上述辩证思维形式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才能理解和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辩证思维和知性思维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相一致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上一篇:女生部五月份总结下一篇:云南绿色经济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