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心理”的认识作文(推荐16篇)
心理科学是个很复杂的理论,通过对自己身边人的观察研究,我现在仿佛也顾了一个心理专家了,我对“心理”的认识作文。
我认为,老师的心理是:一定要教好学生,可以自豪一下,也可以拿到奖金。同学的心理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庭作业做完了,爸爸妈妈可以让我看电视、玩电脑了。家长的心理是:望子成龙,孩子学习好才是真的好,小学五年级作文《我对“心理”的认识作文》。校长的心理是:学生以学校为荣,我以学生为荣;我们小学是更好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上是一些个人心理,下面来说群体的共性认识。学生们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又不能吃不能喝。家长们想:孩子得了一个百分,比买什么东西都好。老师们想:自己带的班级能够出类拔萃,是教学是最自豪的事情。
在信息化应用之初, 我们建设了学校的网站系统, 购买了电子图书库、资源库、即时通讯系统、网络直播系统等信息应用系统, 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应用。在配备好这些应用系统后, 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应用培训, 并组织开展了一些教育教学活动, 如通过视频直播系统举办学校的首届网络艺术节、利用直播系统对学生进行考试辅导、通过网站收发学校的各种材料等,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后, 教师们都养成了一定的使用习惯, 但部分系统使用率低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经过分析发现, 有些应用安排不具体, 有些应用机会少, 有些应用环境不具备、应用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了第二阶段的信息化应用安排。第一, 继续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 增加功能。第二, 将各项工作制订出应用计划和方案, 并按计划和方案部署实施。第三, 对学校的计算机进行重新安排, 建设电子阅览室, 在中午和下午活动时间向学生开放,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接触计算机的机会。
为完善我校的信息应用系统, 经过研究, 我们要求软件公司按照我们的想法开发软件系统, 并在“星火计划”资金的支持下建成了为学校应用量身打造的信息系统平台。这个平台包含了信息发布平台、教学应用平台、网络办公平台、校园播客和博客系统等模块。我们可以利用该平台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 实现过程监控。
/王强
与此同时, 我们深入探索信息化的应用模式。如:在学生学习方面, 我们提出了成长档案、在线学习的应用模式;在教研方面, 开展了微格教学研究;在少先队德育工作方面, 进行了少先队广播、班级评比等。此外, 还有班级管理、教务管理、总务管理、财产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等应用模式。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应用上, 我们帮助各学科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使教师们能够结合教学内容, 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 按照“最优化”理论组织教学活动, 优化教学过程。如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在博客上分享学习成果等等, 同时聘请相关学科专家进行业务指导,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方便师生对应用系统的使用, 我们对应用系统的功能进行了优化, 使其更简单、易用。如网上视频互动教室可全部在浏览器中运行, 不需另外安装插件。为方便师生使用计算机, 我们还设计了具有信息聚合功能的软件, 可把系统账号和其他常用操作保存在软件里, 只要双击鼠标即可实现自动登录, 减少了很多操作步骤, 深受师生欢迎。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02-01
一、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从写作目的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作文实质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完善,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自主性较弱,对于作文写作缺乏科学的认知,在大部分学生看来,作文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单调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应付、敷衍的状况,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写作文、写作文有什么意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笔者认为做好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去写作文,从作文写作的目的入手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实质,培养他们科学的作文认知能力,为写作教学打好基础。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想要做好作文教学工作,首先就要从学生入手,引导学生科学的认识作文、理性的对待作文。例如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学生自己内心情感、所见所闻的一个综合体现,作文是记录自己生活轨迹、成长轨迹的一个最佳途径,引导学生能够重视自己的作文写作。另外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一定程度上就是书面化的“口语交际”,将自己想要说的话运用书面化的语言进行描述、记叙,就是一篇作文。生活中我们经历的事件、遇到的人物、见到的风景、想到的点子都可以是作文的素材,从写作范围、写作内容上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作文,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所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能只把思路局限于大场面、大事件,应该让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教材小书,放大阅读范围,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换句话说,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就是为了使学生确立真实和真诚的情感态度,在明明白白地弄懂“为什么写”这个问题的前提之下来进行习作。学生作文应该是从一己心灵体验出发,逐步地达到不自觉地“泻泄”和“倾吐”的境界,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不可抑止地发生了通过文字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让学生明白写什么——通过丰富多彩的素材积累引导学生获取写作对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作中也是如此:想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拥有足够的素材积累,拥有一定的写作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由于没有充足的素材积累,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写什么”,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以便能够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进行恰当的引用,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在于现实生活本身、现实生活在书本中的反映、现实生活在图画中的反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我所用;另外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提倡“读写结合”,必须千方百计地从丰富的語文教材中挖掘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把作文片断训练经常地、持久地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教会学生能运用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来进行习作训练,这样做,既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又促进了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作文指导过程,解决了“写什么”,也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积累到表达”的训练过程。修订大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而目前的语文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因此,作文指导就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指导,教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积累、学会表达,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做好写作锻炼。
三、让学生学会怎么写——通过写作技巧与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技能
妈妈给我买来手机,我第一件事是下载360手机助手和手机卫士。有了360助手,哈哈,先去看看游戏榜,愤怒的小鸟、会说话的汤姆猫、3D摩托等等有趣的游戏就随时好玩了。不过游戏下多了会被妈妈唠叨,看看别的吧。QQ不能少,微信也得要,这是我和好朋友的绿色通道,尤其是视频和语音聊天,帅呆了。我还爱玩漂流瓶,唱首歌扔出去,有人会唱首歌再扔回来,还说:“美女,你在吗?”我这么粗的嗓门,开始我听了这话还能乐半天,后来就有点郁闷了。我还装了PPS影音,可以看视频;VIVA畅读,里边有很多免费漫画、时尚杂志,我爱看《猫和老鼠》、《少年科学画报》、《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旅游》等。
手机自带的软件也很好用。词典可以随时检索我不认识的单词;导航可以随时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并且帮我找到想去的目的地;相机可以拍照,用Paper Artist可以给照片做出各种效果,我经常玩自拍,然后把照片做成水彩、铅笔、油画等效果,看起来特有范儿;日历可以添加事件做备忘;还有计算器,我偷偷地用来做口算训练,正确率百分百!
在生活中,我常在公益广告、宣传栏上听或看到“道德”二字,亦常听人所谓“道德”、“不道德”云云,于是,我问他们,什么是道德?他们亦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我就“道德”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道德”的解释很多,不过概括下来无非那么几条: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下面,我就以一个初二学生的身份来谈一谈我对“道德”的思考与认识。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
有一次,他父母想吃米饭。虽家中贫困,但为了使父母吃上大米,他就给寺庙修路,每天背石块上山。拿到了工钱后,走50里路上陬邑买米,背回家给父母烧白米饭。两老连声赞道:“这大米饭真好吃呀!”子路听了心中十分高兴,但他自己则仍吃杂粮。后来,子路拜师孔子,却不忘背米孝敬父母,每月背米回家。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底线!
第二,我认为便是自律:
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聪明,读书刻苦。徐溥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以上就是我对道德的思考与认识,说难不难,言易不易。
考上大学之前,从没想过我要学法律,或者从事法律方面的职业,甚至抵触迈入这项家族的行业。但命运将我送到这里,我接受了,我妥协了。本来以为法律是个文绉绉的东西,无穷尽的文字,却不能像文学,绘成画,酿成诗。你永远无法从一本法律书籍上找到一张照片,一幅插图,甚至一张维恩表。貌似是学法律的人不允许法被人那样亵渎,不允许法与花花世界同流合污。法,在三个月前于我似站在巨人脚下,而它高高在上的俯视,让我不禁羞红了脸承认“我不懂你”;此时的我也算懂了他的一二,触了他的皮毛,让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法律的血液
实在不能否认,学习之初,我抱怨了一条法律理论的解释有太多种,譬如,犯罪的要件,我国(苏俄法系)有犯罪构成,大陆法有该当构成要件、有责性、违法性,不嫌乱还有英美法系;对宪法的定义,一家就成一言;民法中基本原则的理论,又有人孜孜不倦的提出不同意见„„
然而这些“百家争鸣而没有独尊儒术”的现象正是法律的魅力所在。如果一个社会科学的一切都成了定论,那还有什么可使它作为“社会科学”而骄傲的呢?社会科学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是依附其他研究而研究的,它不仅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的主体:个人。这些丰富多彩的看法、观点就像血液中种类繁多的维他命,正是有了它们,人才得以健康的成长,正是有了它们,中国的法律界才得以鲜活。所以我们应有足够的信心,只要法律拥有着这样的血液,在新陈代谢中更新,就会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二、法律的轮廓
作为一门科学,数学几乎用不到其他学科的东西,只有去其他学科借用它做“工具”的份儿。对于物理,研究它也只需物理基础和数学知识。它们对其他学科没有太多倚靠,没有太多联系,也没法用其他知识的相似性助于理解。它们都是有轮廓的科学。
然而,法律是没有轮廓的,没有绝对边缘的,它可以无忌惮的与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法律离不开经济,因为经济基础是法的本原;法律和政治分不开,因为我国的政治体制、国体都是由我国宪法构建的;法律也不能和文化脱节,因为不同地区的人民孕育出不同的乡土文化,研究好习惯法也是维护国家团结、促进民族友爱的肯綮。关于科学发明、学科研究,民法中有知识产权法保障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诞生的智力成果,法律的保护使人们更敢放手去做,放手去追梦,如果没有法律的庇佑,这些雨点般的智慧怎敢展现在社会大舞台上呢?所以,法律是联系在各个学科之间的,换句话说,一个只懂得法条的人是无法仅靠法律课堂上的知识立足社会的。
三、法律的内核
法是刀子嘴豆腐心,它表面写着严峻的法条,司法上却往往是带着谦抑的微笑。法是严父厉母,他愿扮黑脸做打击贪官的打狗棒,国家权力的限制人。法是严明的老师,被誉为公民的权利书„„但我觉得,我们的法也是两面派,口惠而实不至,宪法第22条第2款说了“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现实生活中政府却常常为了发展经济建设而忽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第27条第1款又说“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
僚主义。”可由于它的声音并未让所有的官员听到,甚至一半都不到;国家机关既不精又不简,甚至拖沓像块赘肉。甚至发生了“钱云会”这样的案子,他明是秉承了27条第2款的精神,却反被机关内的黑幕陷害,落得不了了之。
不过,开诚布公的说,黑锅似乎也不该让法律本身来背。法本身是一纸条文,如果不执行,恐怕它什么也不是。就像十二铜表法,它不是现在还摆在那里吗,可是它还具有效力吗?是人决定了它的效力,是人决定了它是谁。它的内核只是它本身具有的,它的力量还是在于赋予它身形的人类。
四、法律的力量
我认为,法律应该有明确性,司法应该有说服力。
刑法课上常常提到“口袋罪”(即在某条文后出现的“和其他„„情况”并没有附加的限制)。“口袋罪”的出现使法官有了用自己的道德观念裁判当事人或行为人的可能。这就出现漏洞了,难道法官和常人的道德观念有等级上的区别吗?或者法律的神圣地位能由法官替代吗?法官难道与常人不同吗?如果相同,那么谁都可以去当法官了;如果不同,那又要怎样证明法官的道德观念比一般人的就要准确呢?因此,为了“法律至上”,首先立法应该明确。
其次,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司法部门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都知道,如果法律不被执行就是一纸空文,也正是这才使我上一段的论述成立。司法不仅在执行法律,更是在述说法律。如果它把自己当做法律去裁决了,和上面的法官的悖论有什么不同呢?法律不仅需要执行,更需要“依据”它执行,只有司法机关都信奉法律了,民众们才有可能信仰法律。
综上,严明的法律才是有效力的对个人或事物的裁判。
强制性标准从何而来?追根溯源, 它绝不是来源于市场经济, 而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 出身于计划经济之下。计划经济又缘何而来呢?不是马克思、不是列宁, 不是毛泽东, 而是斯大林。马克思创建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革命理论的时候, 并没有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列宁领导无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时候, 也没有从容地开展经济建设。前苏联一建立, 马上面临的就是帝国主义的反击、包围和挑战, 加上列宁去世过早, 根本就来不及发展经济。斯大林掌管苏共的时候战时经济并未结束, 那时苏联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巩固政权战胜敌人封锁为核心的, 当然一切都要有计划, 听指挥。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也是如此, 共产党虽然夺取了政权, 也要巩固政权、打破封锁, 何况周边还有敌对势力, 朝鲜战争又对中国的新生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当时国家的经济建设不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也不行。既然是严格的计划管理, 标准和标准化自然也在其列, 所以当时规定“标准一经制定就是技术法规”的说法并没有错, 战时经济一切都需要高度统一。
早在2003年9月15日, 我在《中国质量报》上发表《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标准化事业的新发展》的署名文章。当时就指出:“与国际上的习惯做法不同, 我国的标准化事业有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从建国一开始就是行政主导, 政府包办, 企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状况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管理方式直接相关”。我在文章中指出:“到目前为止, 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由建国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当时实行的是严格的中央集权制的计划经济, 企业的生产全部被纳入国家计划严格管理。原材料、能源由国家供应, 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 企业的功能只是在国家严格管理下组织生产, 标准当然也要由国家统一制定、颁布和推行了。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还这样明确“标准一经批准发布, 就是技术法规”, 实行强制性管理。可见中国的标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政府管理经济、指挥生产的行政手段, 由政府包办, 让企业实行的。这种体制决定了企业根本就没有对标准的自主。”
我在文章中做了下述分析“存在决定意识。一种管理体制影响之下产生的传统观念, 一经形成就有着强烈的滞后效应。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形成的陈旧的标准化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标准化是政府行为, 标准由政府制定, 让企业接受和实行;二是企业接受和实行的程度, 须经受政府部门的检查、监督甚至处罚;三是制定和推行哪些标准, 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 而是由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视其管理需要而定;四是标准只是为了满足低水平生产, 不研究如何引领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调整, 扩大对外贸易。正是在这些理念支持下, 政府曾经下力气搞过“消灭无标生产”, “宣贯”新标准, 推动“采标”, 也搞过那么多的“培训”、“办班”、“罚款”, 但仍有相当多的企业认为是额外负担, 行为故我。就政府主管部门来说, 总是企图把标准和标准化做为行政管理手段来实行, 把标准立项、经费分配和标准审查的行为做为行政权力来实施。这些旧传统、旧观念的种种表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不但越来越不合时宜, 而且也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现在, 距离我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差不多快过去十一年了, 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呢?我个人认为, 可能还没有, 或者即使有也改变的不多, 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扭转, 这不能不说很遗憾的现象。
相对于国际上的情况而言,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前苏联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斯大林创立的计划经济不复存在。解体后形成的俄国和其他独联体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标准和标准化体制和管理方法早已融入了世界一体化的潮流, 不再另搞一套了。也就是说, 这些国家都承认, 凡是标准都是自愿性的, 没有强制, 只有技术法规才有强制地位。根据WTO的公认规则, 技术法规也不能滥用, 《TBT协议》规定, 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必须依据“合法目标”。所谓“合法目标”包括国家安全需要, 防止欺诈行为, 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 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以及保护环境等五个方面。可以说, 合法目标既是协议参加国的权利条款, 又是其义务条款, 加入WTO的国家就有义务遵守, 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根据WTO/TBT协议对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定义, 标准都是自愿性的, 技术法规才是强制性的。按照这个定义, 在国际上强制性标准是不存在的, 只有中国还是个例外。中国在加入WTO之前的1988年颁布了《标准化法》, 将标准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当时加入WTO的事情还遥遥无期, 将“标准一经批准发布, 就是技术法规”, 改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 其实也是一种进步。可是在标准化法颁布十多年后, 中国在入世谈判时就遇到了尴尬。为了在不修改现行法律的前提下, 满足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准定义, 2000年2月在中国入世前夕,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关于强制性标准实行条文强制的若干规定》, 在该规定的编制说明中宣称“强制性标准在我国具有强制约束力, 相当于技术法规。”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政府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上正式签字, 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入世文件中, 我国政府把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来处理, 承诺将中文中的“强制性标准”按国际上通行的技术法规来通报。可是这并不意味这种过渡措施就应该这样一成不变的延续下去。
据我所知, 目前, 中国现有国家强制性标准近5000项, 此外还有30个部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和发布的行业和地方级强制性标准两万多项, 这些所谓的强制性标准不仅数量庞大、内容繁杂、而且实行多头分散管理、也有许多属于超范围制定, 不少强制性规定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推荐性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 有的甚至存在矛盾现象。在强制性标准管理上也导致标准化管理条块分割, 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没有区别, 不仅造成了执法困境, 不利于统一全国市场, 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造成了执法乱象。从执行WTO规则来看, 每年那么多强制性标准需要按照技术法规来通报, 不但耗时费力, 也耽误时间, 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极大地损害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5月18日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的《从尴尬的“国家强标”看标准化管理的失效》一文中举的例子就是个很好的证明。GB 5296.1—2012《消费品使用说明第1部分总则》是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起草、送审, 报批, 经过国际通报后由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发布的, 可是通报时国际上各利益相关方没有反应, 照理说应该无障碍执行了。然而在执行前却出遭遇了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国际商会、企业集团和中介组织的质疑, 为此不得已推迟一年。推迟的时间到了之后, 本该顺利实施了吧, 没想到再次引起了异议, 只好再暂缓两年。由此可见中国强制性标准在国际上实际正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
强制性标准在国内所处的地位也不容乐观。其一, 从法理上看, 什么是“强制”?在法律意义上“强制”是指法院按照法定程序, 运用国家强制力量, 根据执行文书的规定, 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 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现代法治原理又告诉我们, 法无明文规定即为权利。只有法才可以对公民设定强制性义务。那么, 强制性标准是不是法呢?显然不是, 它只是个“标准”。由于标准不是法, 从形式渊源上讲, 它也并不具备法的性质, 因此它就不能对公民设定强制性义务。如果设定了, 标准就成了法外之法。
其二, 从法律形式上看, 依据宪法和立法法, 我国目前具有“法”的性质的法律形式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强制性标准具备一定的法律形式, 在国内法上缺乏依据。
其三, 依据现代行政法治原理, 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与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对于法律与行政法的程序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所有法律法规必须按照这些规定的程序来制定。但是, 强制性标准并不是按照立法程序来制定, 而是按照标准的制、修订程序来制定的。从编写格式和内容表现形式上, 也是完全按照同自愿性标准一模一样的模式来操作的, 并不是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模式来操作。程序是法的核心和灵魂, 如果不符合法的程序, 何来依法强制?
其四, 从法律位阶上看, 强制性标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位阶, 即使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标准主管部门宣称强制性标准相当于国际上的技术法规时,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照样找不到技术法规的法律位阶。正因如此, 在2003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时, 也只能把本来应该用“技术法规”一词表达的内容, 转换成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来表述。
【关键词】师德 认识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重大责任,教师责任之重是因为他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教师能够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品行,也就是师德。
一、师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教师是一项寓平凡于伟大的职业,作为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深刻地理解教书育人的崇高与伟大,才能自觉地完善自我,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神圣的教育使命。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燭,比作春蚕,这是对教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牺牲自己和奉献教育的真实写照。燃烧,是一种姿态;献身,是一种境界。而教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燃烧与献身,燃烧与奉献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汲取和升华,要用自身的火焰点亮最大的希望,让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无所图,无所求,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成为对祖国与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二、师德的核心力量——以爱育人,以情优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传的不仅仅是求学之道,更是做人之道;授业,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化,更是人之成长;解惑,解答的不仅仅是疑难问题,更是人生之惑。只有将让教书与育人相得益彰,将学生的人格成长与知识养成看得同等重要的教师,才能称其为人师,才能称得上具有高尚师德的合格教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坚守信念。作为教师仅懂得教书育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心中有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只有捧着一颗心来,怀着一份爱做,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师德,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职业的规范,世俗的评判,社会的呼唤,学生的期盼,更应该是教师内心深处的一股清泉,流淌在每一名学生的心间。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与他一起开心,给他肯定;学生退步的时候,与他一起分析,给他鼓励;学生迷茫的时候,给他指点迷津;学生犯错的时候,帮他改正。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无不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爱。
教师爱学生,这只是师德的一般要求。而如何让这种爱从控制变成自主,让这种爱由一种外在的需求变成教师内心的一种责任,让爱在教师的心中凝聚成一股力量,这才是师德的核心。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示“制造自卑者的教师”。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他们。其实,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应该有三六九等,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要相信每名学生身上都有优点,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让每名学生都充满自信。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理智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尺讲台有我们纵横驰骋的思绪,和谐课堂写满了学生点滴的成长。
三、师德的人格魅力——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教师的工作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好比一名特殊的演员,不但要演好舞台上的角色,还要演好生活中的角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刻都起着表率作用。”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总是喜欢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而榜样的作用往往又是在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究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是从人格中显现出来,教师教学生怎样读书,更教他们怎样做人。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以身立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时刻用规范的言行引导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四、师德的理念升华——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目前,一些教师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对学生现状看得多,对学生发展关注少;对知识数量要求多,对能力训练培养少;对分数看得多,对实际能力看得少。这种传统的教书观念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培养学生,而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去认识。教师要立足今天,展望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和德才要求,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要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思想。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刘晓明.评好课与师德行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3]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在上网球课之前对网球的接触和了解很少,大概就知道一些赛事,比如网球四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还有一些网球名将,比如纳达尔、费德勒,也会有时看看一些网球比赛。在真正接触网球开始学习之后对网球的认识就加深了很多,一开始觉得网球就是放大版和力量型的兵乓球,但是渐渐地觉得很不对,网球的球感很特别而且网球对步伐的要求很高,在刚学习网球的那段时间里觉得网球是很难学。随着坚持网球的练习,才慢慢地有了球感。
在打网球的过程中,肢体的放松和心理的放松是练习球感的关键。如握拍放松。握拍的合理放松,手腕、手指的运用才能灵活自如,击球时对球的感知才清楚。握拍放松要适度。握拍过松击球时球拍易产生晃动,影响击球效果。握拍是否放松,与手指握拍的位置有关,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手臂的紧张,这需要教师仔细观察、不断提醒,切勿握在拍柄的中间。还有击球前、后的放松。击球前的腕、臂、肩放松对球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击球前手腕、手臂放松取决于准备动作是否充分。只有在整个身体、手臂在击球时的动作协调柔和,准备动作充分时,才能有好的击球感觉。击球后的放松主要是指网球运动击球是连续的过程,击球后非持拍手接住拍颈及时回到准备状态,也就是老师经常提醒我们的快速引拍,为下一次击球做好准备,有利于下一次击球动作的完成。网球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人与球的调整靠的是脚步,没有良好的步法就不可能站稳后击球,从而影响击球后基本动作,也就不可能产生好的球感。记得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老师抛球让我们击球过网,我对步伐的调整很差,于是会在开始几次都没能击出很好的球来。只有让手、眼睛、脚步有机配合起来,在移动中最后站稳击球,增加击球后球的稳定性,才能提高击球对球感的感知程度。
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起源于游戏。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是从1873年开始的。那年,英国人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尔德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夏天在草坪上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本以《草地网球》为题的小册子,对这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所以温菲尔德被称为“近代网球的创始人”。1877年在英国举行了首届草地网球锦标赛--温布尔顿比赛。
网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向被扣以“贵族运动”、“高雅运动”以及文明运动的美誉。观看重要的国际网球比赛。在网球运动的过程中,优美的动作、漂亮的服装、富有节奏的击球声音、相互握手致意、球擦网后的歉意、双打默契的配合等很容易拉近对手、同伴之问的距离,增进友谊,消除隔阂,有利于发展良性和谐的人际关系。近网球运动是一项文明、时尚、高雅、富有乐趣的体育活动。通过网球运动的学习可以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通过时尚运动诠释自己创新和开拓的精神。网球是一项比较难掌握的运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自身运动状态的体验所反映出来的自我意识支配,在取得一定成功后都会使练习者自信心得到强化,肯定自我价值,进一步制定更高的努力目标。网球运动是一种文明、礼貌、高雅的网球文化礼仪。这种文化来源于100多年来传统的习俗、管理者的管理和网球人群的意愿。网球礼仪就更显重要。球员与球员、教练、观众之间始终以礼相待,观众观赏网球比赛中途不能走动和发出声音。现代网球文化既保留了这种古代网球的文化、礼貌和高雅性,又增强了现代网球运动文化的大众性。网球运动中,一个举止文明有礼节有涵养的运动员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是受到大家的欢迎的。
对网球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网球运动量可以很大,甚至打半个小时网球比打一个小时篮球还要累。由于网球运动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调控性和趣味性,可快可慢、可张可驰,使得参与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适合自己的强度在不知不觉中运动完相当于跑完几里路程的运动时间从而能够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强壮身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育人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肩上。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人才培养的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古老而永恒的主题。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与此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的责任心减弱、随意离岗、做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屡屡出现,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光辉形象,成了教师自身发展的绊脚石,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正所谓“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爱岗敬业,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做学生的榜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再次,要欣赏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欣赏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要从多角度来评价每一个学生。
总而言之,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我们都能时时刻刻把提高师德修养放在首位,明确目标、严格执行,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蓬勃发展,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第一,灵感不是一种思维方法,而是思维的结果。这一结论可以从灵感产生的过程得到说明:人们对某一问题产生注意,然后又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产生了一种要解决的“心理定势”,或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纬:“优势灶”,最后由于受到某种事物或情景的触发产生联想或启示而突然得到了答案。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灵感产生的这一过程几乎被所有的人所认同。
由此可以对灵感作这样一个简单的定义:在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受某种事物或情景的触发而突然发生的联想或启示。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灵感的产生及灵感本身至少有四个特征:其一,有一个思维酝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主客观条件而异,但无论长短,不可或缺。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灵感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作个比喻,灵感好比是一个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天使,她可能随时从自己的眼前飞过,但有的人并不一定能看到,只有有意识注目天使的人才能够发现她。这就是说要迎接灵感必须要有“有准备的头脑”,或对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心理定势”、思维“优势灶”,并且要持之以恒地保持着它们。如果没有这一些条件的存在,人们对灵感是视而不见的。比如,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人们司空见惯,但其他人并没有从中发现万有引力,牛顿的发现就是由于有着一个“有准备的头脑”。我国有古人认为灵感产生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其实灵感绝不是单纯在“三上”能够产生的,只不过是由于所思考的问题,在适宜的情景中得到了思维的激发而已。
其二,有某种事物或情景的触发。这就是说灵感的产生不仅需要有一个思维酝酿过程,而且在这个思维酝酿的过程中要遇到某种事物或情景的触发,如果没有碰到这个触发的机遇,即使思维过程再长,也还是不会产生灵感。至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事物或情景才能触发灵感,不能一概而论,是由思维主体具体情况而定的。所以灵感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灵感的产生并不单是苦思冥想的结果,还需要有事物或情景外在条件触发的机遇,要想碰到这种机遇,只有不断地从事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活动。
其三,灵感的形式是联想或启示。这种联想或启示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某种方式方法,其特点不具有唯一性。从常识上讲,解决任何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具有唯一性,而是多元的,至于哪一种方式方法才是最佳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而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由于人们的知识基础及结构不同,实践目的不同,对事物认识的方法和价值判断不同,工作、生活经验和情感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面对某一事物或情景,能否产生、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或启示却是因人而异的,相同的事物或情景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启示,这叫做举一反三,独具慧眼;不同的事物也可能使人产生相同的联想或启示,这叫做殊途同归,英雄所见略同。凡此种种,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或启示。比如,阿基米德用物体比重测量皇冠含量的方法就不是唯一的,现代人测量黄金的含量完全可以不用比重,用光谱就行了,既简单又准确。不仅如此,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可以找到100种甚至更多的测量黄金含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可能以灵感的形式出现。
其四,联想或启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灵感产生的突发性正是人们所谓的灵感的神秘性之所在。其实灵感出现的突发性并没有什么神秘性。由于思考的问题得不到答案,思考主体解决问题的意识总是在自觉(显意识)或不自觉(潜意识)地不停地活动着,当某种触动物突然进入活动着的意识时,被意识所捕获,于是激发出联想或启示。这就是灵感突发性产生的机制。
从上述灵感产生的过程及特征可以看出,灵感不是一种思维方法,而是思维的产物,是思维的成果。它的产生虽然离不开思维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观思维所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外在条件的配合,如某种触发物。至于在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思维的过程中,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就不一定了,可能是一种,可能是多种,也可能是多种交叉、反复使用。比如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攸勒加”,来自于类比思维:人体入水,水位上升,上升的水位有一定的体积,物体的体积和重量存在固定关系,即比重一定,不同物体的比重是不同的,可以根据物体的比重来区别事物。同理,皇冠入水,水位也会上升,可以根据上升水的体积来判断皇冠的含金量。有人认为这就是阿基米德的灵感思维(方法),其实这是把灵感和产生灵感的思维方法混为一谈。
第二,人的大脑不存在专门产生灵感的思维机制和特区。人的大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器官,以至人们至今对它知之甚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认识到大脑的主要属性是具有思维能力,是思维的器官,有思维产生的机制及区域。灵感的产生虽然离不开思维,但从上述灵感产生的过程及特征来看,灵感的产生绝不是一个纯粹的思维机制问题,它的产生是建立在人们学习、认识、思维、实践综合性、往返性活动基础上的。“存在决定意识”,灵感只不过是大脑对存在反映的一种形式,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头脑里固有的。灵感也是一种意识形式,它不因为出现形式的突发性而改变了意识的本质。如果说大脑里有产生灵感的思维机制和区域(如有人找到的“N380”起源的“扣带前回”),那么这种思维机制和区域也不是产生灵感的专门思维机制和区域,它也是产生其他意识的思维机制和区域。其实,用现代科学手段来研究人的意识产生的思维机制和区域并无不可,找到大脑意识起源正确位置也并非不是一大发现(当然还需要科学及实践的证明),但是,把灵感区别于其他意识,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产生它是大脑某种特定的思维机制和区域,并且宣称从大脑中已经找到这种思维机制和区域,从而揭示出了灵感产生的奥秘,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亡都缺乏依据。如此况来,灵感的出现就不再是突发的和偶然的事了,它已经成了人们的瓮中之鳖,需要时随时可以抓出来一只。请问谁能够做到?这不仅不能给人们提供创造灵感的方法,相反,它只能给灵感戴上更加神秘的而纱,使大多数人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叹息。
一、创建和谐、生活化的课堂教授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渗透。初中生的求知欲强, 对新事物接受快, 印象深, 来自异域国度人们的生活方式, 截然不同的风情习俗, 定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1) 对教材中涉及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内容加以图解和讲述,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方文化。 (2) 运用相关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直接融入英语文化氛围。
卡通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那些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幽默、乐观的性格。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 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如果两者结合起来, 则能记住内容的65%, 而不是两者数字的简单相加。因此在新授课时, 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 将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观。让学生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牢牢印下所学知识的痕迹。学习英语要靠学生自己实践, 在交际化活动中掌握英语的特点。如每周两次“口语秀”, 刚开始由教师指导, 以课本内容为素材, 表演小品、讲故事、说笑话, 再慢慢由学生自己去编、去发现、去表演。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 只要有竞争项目, 他们的热情就会立刻高涨起来, 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活跃积极的课堂提问环节
传统教学的课堂提问往往是“单向”的——师问生答。素质教育则要求师生之间应该实现平等的“双向”提问和“多向”交流。一方面教师的提问应当是“点化”之问;另一方面创设条件让学生学会提问。可以用下列方法: (1) 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 要求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组织学生讨论解答, 或教师进行诱导、点拨, 然后学生解答。 (2) 创设情境让学生提问。如提供机场航班时刻表, 让学生扮演旅客和机场问询处的工作人员进行口语交际。 (3) 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会提问。 (4) 对照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自我评价是否“达标”中学会提问。如在每个单元末尾参考“复习要点”, 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概要, 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5)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收集公共场所的告示牌等指示用语, 然后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
提问要有梯度。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展开, 要使学生理解透彻、完整。设计层次性、递进式的“系列”问题, 则是优化和深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提问要适时抓住“契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理应对课堂提问精心设计。然而,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是活跃的, 思维方式是发展变化的, 许多新问题往往出乎教师先前之预料, 提问也就有它的“弹性”和“即兴性”。关键是教师应当适时抓住“契机”, 能够临场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切入点提问, 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 教师要因势利导, 或组织讨论, 或教师启发解答, 或打“埋伏”,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得出答案。
三、搞好课后自主阅读环节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语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法、词汇, 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兴趣就想学习, 想学习了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些习惯主要包括: (1)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汇的习惯。实行课内、课外词汇的双管齐下。课内词汇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熟悉词汇, 课内巧析理解词汇以及课后的反复操练以达到熟练运用词汇。课外词汇需要自备笔记随时摘录, 同时引导学生留意商店、广告、产品说明中的实用词汇。日积月累, 丰富知识, 扩大词汇量。 (2) 培养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通过每天自选一篇英语短文,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 (3) 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自主摘抄习惯。
四、做好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环节
在小时候对摄影的接触只限于那几张陈旧的发霉的出生照和全家照,看到只有几斤重的自己,看到年轻活力的父母,才发现时间过得真的不留声色。我后悔为什么不多照几张相片,对于年轻的父母的了解只在于此。也许留住青春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多给自己照几张相。现在我看到父母隐隐约约的白发,我也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用‘手机’把这一刻给记录下来。如今拥有数码相机的家庭越来越多,我们也经常能够见到爱子心切的家长们拿着DC给孩子转着圈的拍照,把孩子天真无邪的可爱模样永久的留下。我也在犹豫着要不要也买一部,而我是对爱我的父母辛劳的一刻记录下来,也许在其中我不肯定能享受摄影的快乐,但我肯定能享受到摄影带给我的感动。
回想我对摄影的认识,真正的认识大概从我迷上看各种的杂志开始。那时我就知道我不会爱上摄影这门兴趣,简单的总结原因就是花费的机会成本太大了。先学摄影,首先你要了解各种相机。于此时,你突然发现,你对摄影发烧的道路方向却恰恰是逆反了原本拟对摄影的原有的热爱。为了与时俱进,你开始关注起数码浪潮了。于是,你有点迷茫了,是 Olympus 4/3系统呢?还是 SIGMA SD运用Foveon的X3技术比较好?又或者是富士的Super CCD?这些复杂的专业名词,我完全是从网上复制黏贴下来的。对于我来说要搞懂这些名词也需要好一段时间。况且对于不太富裕的我来说,买一部比较好一点的相机是有困难的。所以我从来没想过要加入者行列。但我一直再享受着摄影,我喜欢看杂志,都是因为看到杂志上漂亮的图片。我会在这些漂亮的图片上停留很长很长的时间,好想它们都活生生的,能于我对话,能于我交流。我就是喜欢摄影带给我视觉上的享受。
因为摄影,你看到别人的爱情,尽管你不认识他们,但你依然感到欣慰快乐。因为摄影,你看到朋友的逝去,尽管你也不认识他,但你依然感到唏嘘悲伤。
因为摄影,你看到携手到白头的爱,因为摄影,你看到援手在无声世界里的爱。因为摄影,你看到生、老、病、死 „„因为摄影,你躲进花、鸟、鱼、虫中,借以忘忧:品品黑白的味道、探探色彩的本质。
因为摄影,你走过欧洲、穿越西藏;因为摄影,你前往动物王国:肯尼亚,你去过行色天堂:尼泊尔;因为摄影,你曾七年间,行走秦岭,远山苍茫;因为摄影,你也曾蜜月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摄影,你见证了在珠峰,人类力量的伟大;因为摄影,你也见证了在巴以,人类力量的可怕。
也许摄影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一些,但是只要你愿意,你会随时随地的感受到摄影。其实她就在我们的身边,她就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或许摄影真的并非生活的全部,然而,或许你生活的全部本身就是一次摄影。你发现,你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相机:对这个世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就是你的“取景器”;对于“底片”的要求,也是对于你的胸怀的要求:宽容、细腻;你的心就是“光圈”:越是细心,看到越多。放开心灵,就要难得糊涂;而“快门速度”则是你一辈子的时间;真、善、美就是构图时的对焦主体;活在当下的每一刹那,就是摁下快门时的“决定性的瞬间”„
对于摄影的好处可以归纳为四大点:1.记录生活,享受过程。只要热爱生活,处处是美好的,记录每一个瞬间,在享受过程的时候,还可以回味过去的美好。2.体会艺术,陶冶情操。摄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学习摄影的背景知识是比较广泛的。但是,不懂也行,只要会按快门,也是一种艺术风格。拍摄的瞬间在自己的电脑上一出现,那才叫安逸!3.融入自然,锻炼身心。摄影需要走出去。地域越是宽广,题材越是丰富;拍摄角度决定效果,越是费力的地方越会出好片。因此,进入大自然,领略风光,心情愉快,身体得到了锻炼。人,越活越健康。4.改变我们的审美观。能带给我们感受的,带给我们感动的图片,就是一张美的图片。
我不懂摄影,不懂得什么用光,不懂拍什么用什么镜头,不懂得光圈,不懂得你拍的时候有多大难度!可我只会看以下几点:
1、首先是带来美感,带来美的享受!
2、带来欢乐,不,喜怒哀乐都要有,意思是带来不同的感受吧!
3、触动到心灵,好像照片在诉说一个故事!
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口小学六年级从雪琪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魁宝。它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简单明了、善于表情达意、易学好记……
相传在远古时期,黄帝的手下有一位官员叫仓颉,他负责管理牲口的数量和食物的储藏。由于后来黄帝分配给他的任务越来越多,已不是添绳子和挂贝壳能做得了的。于是,他就根据每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画出与之相对应的符号,这就是最初的象形文字。后来,又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才渐渐地形成我们现在的汉字。
中国的汉字不但多音多意,而且内涵无穷,奥妙无穷,她能够让你在文字中体现你的价值、你的一切。现在中国汉字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潮流语言之一。一些国家为了培养国内汉语人才,专门建立了孔子学院;有许多知名大学都开设有汉语言专业……全世界的人都很喜欢中国的汉字和语言,并以此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字之所以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联合国使用的六种正式语言之一,除了汉语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说汉语人最多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呢。
那时侯,联合国还没有诞生,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是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会议上只允许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汉语是不能使用的。1929年,国际联盟召开裁军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著名的外交家蒋作宾先生。他到会场后,就向大家提出,自己发言时要说汉语。但他的提议遭到了一些国家代表的反对。对此,蒋作宾一一作了
义正词严的驳斥。最终,蒋作宾用汉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散会后,很多代表跑来向蒋作宾祝贺,还对他的勇气表示钦佩。从那以后,中国人又作了很大的努力,最终使汉语成为联合国正式使用语言,而汉语在世界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我为中国灿烂的文化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虽然,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我对中国汉字文化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祖国的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中国汉字文化,让中国的汉字文化更好地和世界文化接轨、融合。
曾经对中国教育理论有很大影响的凯洛夫所编《教育学》中就有对班主任工作的专门论述:“某一学科的教师, 同时又是自己学生的负责导师。除此之外, 对于每一年级里担任功课最多和最有经验的一个教师, 常常委以附加的任务:统一和调整本级所有教师的教导活动、组织和指导本级儿童整
个生活等活动, 规定学校与本级学生的家庭间必要的联系, 在低年级里, 一切学科或多数学科的讲授, 是集中在一个教师的手里。从高年级开始, 在每一年级里实现着教育统一指导的教师, 就是班主任, 他是由校长从优秀教师中指定的。”该思想一方面阐述了班主任即是一名优秀教师,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班主任从事的是教务管理员、生活指导员的工作。
一、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的榜样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 是他们的学习榜样。班主任在管理以外还应具有高尚的思想素质, 饱满的工作热情, 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能为人师表。这样他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开学伊始, 天气炎热, 但我们新生班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军训, 为了让学生心里感受班主任与她们同甘共苦, 我要求自己与学生一起晒太阳, 一起淋雨。后来有学生说:老师您真好!您同我们一起参加军训。言传不如身教, 好的榜样会胜过无数次的思想教育。
二、怀着家长心肠, 关心爱护着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 兼严父与慈母二任于一身。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 真诚地爱护学生, 与学生彼此信赖、有深厚的情感, 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过。如果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深情与期望, 那么他将更亲近班主任, 并乐于接受教育, 从而使班主任在工作中能获得更大成效。我班有一个学生因父母离异, 家有一高龄的老奶奶和一个行动不便以至于不能生活自理的父亲, 每周生活费仅30元, 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 该学生有时甚至只吃中午这一顿饭。了解这一情况后, 我就从团委那边申请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岗位, 并且把她的情况及时反映给我校相关领导, 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 该生感受到我在分担她的疾苦, 她感动得哭了, 有天晚自习下课后, 她还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以示感谢的信。正因有我的关爱, 这名学生在班上学习、表现都挺让人舒心的。
三、恰当运用奖惩激励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教育的必要方法, 奖励是班主任常用的工作方法, 而惩罚是班主任工作的辅助方法, 奖励和惩罚主要用于学生表现中的特殊行为, 从本质上讲, 奖励和惩罚都是一种对学生的激励手段。奖励是一种肯定评价。对学生进行奖励, 不仅能培养和促进受奖励者的荣誉心和上进心, 也能调动其它同学的积极进取心。在对学生进行奖励时, 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奖得合情合理, 该奖则奖;第二要把握奖励手段, 切忌简单地用物质奖励代替精神奖励;第三要把握奖励的教育性、利用受奖励者的先进事迹强化正面教育;第四要创造一种得奖光荣的舆论环境。惩罚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在学校教育中, 班主任要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要使学生的不良行为早期改正或处理在萌芽状态, 合理的惩罚往往收效明显。但应注意惩罚不应该成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法宝。学生犯错误有时是难免的, 因而对少数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当然, 对学生和老师来说, 惩罚毕竟不是一件好事, 但惩罚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对于因犯错误而受惩罚的学生, 班主任要让他在心理上能接受该惩罚, 而不要给他心理上造成不良的阴影。同时要更多地关心和爱护他, 并客观地分析所犯的错误, 使其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 真正认识错误使其放下包袱、树立信心、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改正错误和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四、对于班上组织的活动, 班主任应给予适时适用的指导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对于班上组织的活动, 班主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并督促学生不断进步。近段时间, 学校布置到班上的活动多, 因此我就抓住机会, 借各种活动让学生不断成长。例如, 每期的黑板报评比, 在评比前, 我能做到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 评比后, 我都在班上进行总结, 指出优点及不足。有时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 我就亲自带她们东奔西走地到黑板报优秀的班级中去学习。实践证明, 我班办黑板报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五、多与班级任课老师联系, 力求学生进步
任何学生的成长都是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 教师集体力量发挥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关系的协调如何, 因此, 班主任只有与任课老师多沟通, 才会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什么不足。例如, 上学期, 我班《微机》成绩不太理想, 不及格者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学期开始我就主动与任课老师沟通, 共同找准学生不及格的原因, 并且多次跟着学生一起上微机课, 后来据任课老师及学生自己反映, 微机课学生有很大的进步。
六、加强家校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学校和家庭, 不仅要一致行动, 要向儿童做出同样的要求, 而且要志同道合, 抱着一致的信念, 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无论在教育目的上, 过程上, 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以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升华。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深入。因此我们班主任只有强化和摆正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才能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 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建立和谐、有序的联系, 使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好培养学生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施工索赔 索赔程序 索赔管理
0 引言
在建筑工程市场上,一般称工程承包方提出的索赔为施工索赔,即由于业主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承包者在项目施工中付出了额外的费用或造成了损失,承包商通过合法途径和程序,通过谈判、诉讼或仲裁,要求业主偿还其在施工中的费用损失。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从而使许多应得的索赔不成功,甚至造成反索赔。
为了顺利地进行索赔工作,施工企业提出索赔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同时必须谨慎地选择证实损失的最佳方法,并根据合同规定,及时提出索赔要求。施工企业相关人员项目管理中及时掌握施工索赔的相关知识显得至关重要。
1 索赔的定义、索赔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必要性
1.1 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因此,索赔是合同双方依据合同约定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行为,它的性质属于经济补偿行为,而非惩罚。建设工程施工中的索赔是发、承包双方行使正当权利的行为,承包人可向发包人索赔,发包人也可向承包人索赔。
1.2 施工索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工作量清单表中的错误引起索赔。设计变更、变更设计或工程委托引起的工程量和费用增加。合同文件的组成和合同缺陷引起的索赔。因意外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的索赔。业主违约应负的责任引起索赔。如拖延提供施工场地、拖延支付工程款等。
1.3 现阶段企业施工索赔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对索赔概念普遍存在认识模糊,理解偏差,甚至错误的现象。索赔经验与索赔理念不成熟。对索赔风险认识不足。施工索赔意识薄弱,没有建立科学的施工索赔业务管理制度。
1.4 加强工程索赔管理的必要性: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索赔有利于加强合同管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索赔有利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双方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索赔是合同双方利益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索赔是一种风险费用的转移或再分配。索赔是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索赔是以赔偿实际损失为原则的,施工单位必须准确地提供整个工程成本的分析和管理,以便确定挽回损失的数量。索赔有利于国内工程建设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
2 索赔产生的原因、可能发生的索赔机会和索赔面临的困难
2.1 索赔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如:施工环境的多变性和特殊性;施工合同的多样性和理解的差异性;施工建设主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等。
2.2 施工单位索赔管理就是要预测索赔机会,在合同实施中寻找和发现索赔机会,同时处理索赔事件,解决索赔争执。可能出现索赔机会的有: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为障碍引起的索赔。工期延长和延误的索赔。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单位要求延长工期,二是施工单位要求偿付由于非承包方原因导致工程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因施工中断和工效降低提出的施工索赔。因工程终止或放弃提出的索赔。以及关于支付方面的索赔。如关于物价上涨引起的索赔;关于货币贬值导致的索赔,拖延支付工程款的索赔。
2.3 索赔工作面临的一些困难:合同中“不限于此”这四个字阻碍了索赔的进展。业主经常以不限于此为借口进行搪塞,认为“所有施工内容都包含在里面,所有施工事项的费用都含在里面,实际施工过程中不仅会有增加,同样也会有减少,总的价格是不变的。”实际合同范围的界定太费时间。进度和索赔谈判时间错位,施工单位很无奈。索赔项目价格的确定原则不统一、不公平。索赔款项不能及时结算,施工单位垫款时间长。谈判地位不平等,业主处于强势,施工方处于劣势。
3 索赔发生的条件、办理的程序及索赔的证据,如何计算索赔
3.1 索赔的发生条件和原则。任何索赔事件的确立,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有正当的索赔理由。若承包人认为非承包人原因发生的事件造成了承包人的经济损失,承包人应在确认该事件发生后,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发出索赔通知。承包人应发包人要求完成合同以外的零星工作或非承包人责任事件发生时,承包人应按合同约定及时向发包人提出现场签证。
3.2 索赔的程序:①承包人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向发包人递交费用索赔意向通知书;②发包人指定专人收集与索赔有关的资料;③承包人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向发包人递交费用索赔申请表;④发包人指定的专人初步审查费用索赔申请表,符合规定的条件时予以受理;⑤发包人指定的专人进行费用索赔核对,经造价工程师复核索赔金额后,与承包人协商确定并由发包人批准;⑥发包人指定的专人应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签署费用索赔审批表。
3.3 对索赔证据的要求 索赔证据必须是在实施合同过程中确定存在和发生的,必须完全反映实际情况,能经得住推敲。所提供的证据应能说明事件的全过程。索赔报告中涉及的索赔理由、事件过程、影响、索赔数额等都应有相应证据,不能零乱和支离破碎。索赔的证据应当能够互相说明,相互具有关联性,不能互相矛盾。索赔证据的取得及提出应当及时,符合合同约定,具有法律证明效力。
3.4 工程索赔的计算及索赔款的支付
工程索赔包括费用索赔和工期索赔。
费用索赔的计算。①实际费用法,是以承包人为某项索赔工作所支付的实际开支为根据,向发包人要求费用补偿。②总费用法,又称总成本法,就是当发生多次索赔事件后,按实际总费用减去投标报价时的估算费用计算索赔金额的一种方法。③修正的总费用法,是在总费用计算的原则下,对其索赔项目进行的修改和调整。
工期索赔的计算。主要有网络图分析法和比例计算法。网络图分析法是利用进度计划的网络图,分析其关键线路。比例计算法:①对于已知工作工程延期的时间计算公式为:工期索赔值=受干扰部分工程的合同价/原合同总价×原合同总工期;②对于已知额外增加工作量的价格计算公式为:工程索赔值=额外增加的工程量的价格/原合同总价×原合同总工期。比例计算法不适用于变更施工顺序、加速施工、删减工程量等事件的索赔。
索赔款的支付:发、承包双方确认的索赔与现场签证费用与工程进度款同期支付。
4 索赔的策略、技巧、加强索赔管理的措施
4.1 索赔的策略、技巧:①主动创造索赔机会。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应坚持监理及业主的书面指令为主,即使在特殊情况下必须执行其口头命令,亦应在事后立即要求其用书面文件确认,或者致函监理及业主确认。②掌握正确的索赔程序,及时提出索赔。在索赔事件发生后,施工单位应把握索赔时机迅速作出反应。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向监理工程师递交索赔意向通知书,声明将对此事件提出索赔。索赔意向通知提交后的28天内,或监理工程师同意的其他合理时间内,施工企业应递交延长工期或补偿经济损失的正式索赔报告及相关资料。③主动配合搞好项目管理工作。承包人应认真地按设计、合同、施工规范及工程变更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努力克服特殊风险或人力不可抗御的天灾引起的施工困难,减少不利的施工干扰对业主可能带来的损失,令业主和工程师满意,这是索赔得以成功的基础条件。承包人良好的履约表现,还具有防患业主反索赔的意义。要正确处理好业主、监理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4.2 加强施工索赔管理,提高索赔效益的措施:
4.2.1 设置施工索赔管理机构。组建强有力的索赔专门机构和人员等,负责对公司各工程施工项目的索赔工作统一指导和协调。将索赔管理纳入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之中,创造各种有利的索赔机会,选择合适的索赔时机,为将来的索赔作好准备,从而规范索赔行为,合理处理索赔业务。
4.2.2 加强对施工索赔人员的培养,提高业务能力。施工索赔对专业人才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求索赔人员具备丰富的工程技术知识与实际施工经验,又要求索赔人员通晓工程管理、财会、法律与合同知识等,使得所提出的施工索赔具有法律依据和事实证据,并且在索赔谈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使索赔的最终解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4.2.3 加强施工索赔的日常管理工作,规范施工索赔行为严格按照索赔程序工作。施工索赔的日常管理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是索赔成功的保证,也是索赔管理工作的重点。施工索赔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熟悉和掌握施工索赔依据。收集施工索赔证据。遵循施工索赔的程序。注重施工索赔的防范。为了防止在施工时发生索赔或当索赔发生时能公开合理地处理,应在以下各方面给予充分注意:①做好施工记录。②保存好证据。要建立一套资料管理系统,保存的资料必须完整并且应是原件。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索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索赔工作中施工企业必须依合同、重证据、讲技巧、树信誉,踏踏实实地做好索赔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按程序办事。施工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施工企业赢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耿耀坤.浅谈工程的施工索赔.山西建筑[J].2004,(7),86-87.
[2]王耀东.浅谈施工过程中的索赔问题.山西建筑[J].2004,(7),77-78.
【我对“心理”的认识作文】推荐阅读:
我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10-19
对心理协会的认识07-19
对心理学的认识和感悟10-06
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10-07
认识自我 心理教案11-23
心理健康认识作业09-20
自我认识心理测试10-26
我对营销的认识12-01
我对管理工程的认识10-25
我对秘书工作的认识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