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精选8篇)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翻开世界史,就是不同文明兴起、衰落、融合的过程。任何一种单质文明都难以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其固有的缺陷而长盛不衰。古代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罗马都证明了这一点。较之其他文明,中华文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一脉相承,延绵不绝。随着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兴起,在一连串灾难和失败后,我们陷入了极度的困难之中。和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相比,我们的文明也暴露了他固有的缺陷。我们的文明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幸而我们民族固有的文明特质使我们警醒,开始与西方文明融合,重塑民族精神,并最终获得新生,而这个西方文明只可以是马克思主义
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非常缓慢,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以后,西方列强就不遗余力的企图用西方先进文明代替所谓土著文明,印度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使这种企图很难实现。随着西方资本的不断入侵,虽然我们也接受了诸如选举、议会、责任内阁等,但纯粹是形式主义,是一场闹剧。中华文明把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作为价值之本,以仁义克己为立身之本,以仁政爱民为执政之本,以忠君报国为道德之本,以中庸和谐、宁静淡泊为自由之本。相比之下,个人主意,个人奋斗则不是君子所为。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反差,要使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是很困难的。有些人简单的认为西方文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西方文明。实际上,西方文明最有价值的那些东西,如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共和传统最初是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里孕育而成;而独立自由的爱好和追求,则来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人道主义精神则来源于基督教,正是这些精神提供了条件。历史证明一些基本的文明特质是超民族,超社会历史形态的。理性精神、民主共和精神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扎根,也可以在奴隶社会存在
关键词:儒学复兴;民族主义;国家意识形态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90多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这样很有信心地预言, 并认为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近些年来, “儒学复兴论”迅速传播, 大量的文章被发表, 相关的会议频频召开, 许多令人尊敬的学术前辈、大师也纷纷表态, 似乎“儒学复兴”的情景指日可待。本文在查阅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章后却发现:表面上看来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到现在甚至还没有一个基本概念上的共识, 更缺乏学术上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 它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民族主义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何谓“儒学复兴”
儒家文化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通过历代学者的解释、扩充、发展, 它本身早已成为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因此, 今天当“儒学复兴”这一命题提出后, 各种非常不同观点的学者都可以从儒学的某一个方面出发, 对其进行赞扬或者否定, 而且都言之有理。这样的探讨当然有助于人们对于问题的思考, 但是也因此使得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太多的片面和意气用事。本文鉴于此种状况, 在这里简要的对儒学进行一个多角度的分类, 即把儒学分为: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儒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儒学;作为一种渗入中国人传统中的儒学。
(一) 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儒学
这一方面的儒学有一个更合适的称呼, 即儒教。儒教不是宗教, 但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时期, 它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宗教的作用, 儒学对于稳固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对于封建朝代统治所起到的支持作用, 这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有学者把儒教说成是“准宗教”, 本文以为是合适的。既然如此, 在封建制度垮台之后, 与封建制度联系紧密的儒教自然难以维系, 它的种种缺点、不足受到批判也就理所当然了。因此, 有学者从儒教的角度否定“儒教复兴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了。他们认为:“儒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小农自然经济、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宗法制度有密切的联系。今天,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 产生儒学的这些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正在逐步消失, 儒学自然也就不存在新的发展的可能性了。”实际上, 如果仅从儒学的第一个方面看, 即仅仅从儒学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儒教”角度看,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二)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儒学
但是, 随便翻开一本孔孟的经典, 我们都能够深深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所震动, 因而上文的观点把儒学简单地视为“落后保守的封建文化”, 本文是很不能赞同的。那么, 所谓“儒学复兴”是否就是指儒学作为一种哲学学术思想的“复兴”呢?是否当代的“儒学复兴”就如同某些学者所说的是一场简单的学术运动呢?“儒学复兴”当然要包括学术上的复兴, 但是学术的复兴是要有基础的, 更是要有目的的。从基础上看, 汉代的“独尊儒术”为汉代经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而唐宋以来科举制度的完善则为宋代的理学做好了铺垫。从历史上看, 儒学作为学术的兴盛难以离开国家政权的支持, 从现实角度看, 随着作为传统儒学载体的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现代西方科学文化的广泛传播, 儒学的生存都出现了问题。儒学要延续、要发展, 需要国家力量的支持, 这就需要争取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
儒学本身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粹”的哲学。“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从来就是历代学者毕生的愿望。不可否认的是, 儒学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问题意识”。这种情怀和意识在中国的历史上, 曾经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今后也势必发挥类似的作用, 这一点当然是无法否认也无须否认的。但是,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儒学要实现自己, 就必须要完成对于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占领, 从这个角度看, 所谓“儒学复兴”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乃是争取文化话语的霸权, 获得作为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可。而这一要求自然与民族主义的利益要求联系在一起了, 这一点后面还要继续讨论。“儒学复兴”不可能仅仅是一场学术的复兴。
(三) 作为一种渗入中国人传统中的儒学
儒学中所倡导的许多东西, 如孝道, 早已超越了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朝代,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一部分。事实上, 中华民族的定义中就有一部分是来自这种文化。当然, “孝”并非儒学的创造, 但儒学在许多方面大大发展了“孝”的理论, 并通过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提倡了“孝”, 这也是功不可没的。那么, 所谓“儒学复兴”是否就是简单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呢?近几年来, 各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又被挖了出来, 大力宣传, 如祭孔大典, 从1984年以来一年比一年的规格高, 而陕西的“黄帝公祭大典”也不甘示弱, 提出要上升为国家级大典。此类种种, 不一而足。但有学者尖锐地指出, “当今世界文化价值缺失, 国家功能转移, 大众社会大儒主义盛行。中国也未能免俗。这是一个没有信仰、英雄和救世主的时代。没有现代的文化核心价值, 就不可能整合社会和社会力量。文化符号如果没有现代的文化核心价值支撑, 就不成其为符号。”这一说法可谓切中要害, 儒学作为一种完整的体系要“复兴”, 绝不可能仅借助于某些简单的文化符号或者民间传统, 提倡这些传统或者符号当然有助于儒学的复兴, 但儒学的复兴不可能通过它们完成。
儒学的复兴既包括儒学学术的复兴, 也包括儒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复兴, 而当代所谓“儒学复兴”的实质乃是后者, 即争取国家意识形态的运动, 这既与其基础有关, 又与儒学本身的要求有关。
二、民族主义与儒学历史和逻辑的关系
何谓民族主义,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 给民族主义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民族主义又是的确存在着的。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民族主义与儒学的关系:
(一) 从历史上看
虽然民族主义没有合适的定义, 但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 “民族主义是19世纪产生与欧洲的一种学说。”民族主义的产生有种种学说, 不能一一介绍。但有一点也是公认的, 就是现代民族主义的诞生是与民族国家的产生息息相关的。海斯认为:“……最可相信的似乎是下述一种现代的根本趋势:视民族国家为文化获得最大保障与最大进步的媒介物。”
具体到中国的实例来看, 民族主义实际上产生于近代, 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中华民族”的诠释, 认为中华民族早已存在) 。事实上, “中华民族”这个词汇也是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于20世纪初才发明的。而不论当时的“立宪派”还是“革命派”, 其民族主义的主张从一开始就是希望诉诸于现代民族国家的, 所有社会思想意识的焦点也在于国家问题。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 在中国的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 它打破了被儒家伦理所分离的各种社会集团, 将持有不同身份的中国人, 都重新整合在“共和”的旗帜之下。这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 抗日战争第一次从社会整体上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锻造了“中华民族”真正的内涵。1949年以后, 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未否定民族主义, 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四个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 都是在“中华民族”范畴内的号召。近几年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是直接诉诸于民族意识, 抛弃了过去曾经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的装点。
现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是在100多年来的社会运动、政治运动和革命战争中产生的。从历史角度看, 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关联, 甚至一度是在对于儒家文化的强烈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如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思想。从最初的明显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夷夏之防”、“排满”, 到后来吸收西方民族理论精华而上升为现代性民族主义理论。他在实践中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儒家观点。又如梁启超, 他一方面极力主张引入西方的民族主义观念, 另一方面又大力维护中国的传统道德信条, “凡一国之立于天地, 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质。”其实, 梁氏这一观点, 是与19世纪后30年的“中体西用”一脉相承的, 但“中体西用”被否定了, 继而传统的伦理纲常也被否定了,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要发展要强大, 不仅要采用西方的物质文明, 更要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成果。但如果承认此, 则必然包含对于本民族的根本否定, 这是一个令人无所适从的结果。尽管梁氏试图把二者联系起来, 但是他也感慨道:“正惟倾心新学新政, 而愈感旧道德之可贵;亦正惟实践旧道德, 而愈感新学新政之不容己”。他努力发掘两者的同一性, 却难以克服两者的矛盾性。这不仅是梁启超的感慨, 也是当代中国人的感慨。
但历史是无情的, “发展是硬道理”。儒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被一步步批判和摒弃了, 它并未发挥任何积极的作用, 至多不过是为某些行为提供了文化的资源。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与儒学没有瓜葛。
(二) 从逻辑属性上看
综上可知, 民族主义是伴随民族国家而兴起的。世界历史上的3次民族主义浪潮, 中国的民族主义都是以国家为首要诉诸对象的。特别是中国当代的民族主义, 更是以强烈的国家意识为基础。有文章认为, “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民族主义, 其出发点既不是某种种族意识, 也不是特定的文化认同。在相当重要的意义上, 它是对全球化浪潮的响应。”还有文章指出当代民族主义的某种“应激性”。这些观点都很有意义。当代的民族主义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 都以国家的发展和独立为诉求。它是民族国家现代化的产物, 在落后国家则表现为对于“西化”的反击性答复。可以看到, 这与儒家学说的内涵是没有关联的, 因为儒家学说从来就缺少“国家”意识。梁启超就曾多次指出, 中国人缺少爱国心, 不知国家为何物, 而这与儒家的传统有密切联系。
当然, 现代的“新儒家”并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 儒家思想的复兴“并不与现代化的意思背道而驰, 而是让现代化在更稳固和更坚实的基础上生根和建立的方法”, “文化生命影响民族生命, 因此, 文化生命不可摧残”。他们对于复兴中华文化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内在责任感。正是因为此, 他们才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民族主义者, 并与新崛起的民族主义合流。
但是, 基于第一部分对于儒学的划分, 认为:“新儒家”们提倡的复兴中华文化, 实际上还是从学术角度说的, 其实践也基本局限于学术。他们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深层的问题所知甚少, 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见解。想要通过文化复兴来实现民族复兴的观点是典型的“文化决定”论, 是不符合事实和逻辑的。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道德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 是时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看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诚然可贵, 但想通过“道德重建”来挽救当前的困局则是不可能的。无论中西, 皆同此理。新儒家们强调民族复兴这一现代化的过程必先有民族文化复兴, 这是倒因为果。
恰恰相反, 正是民族的现代化过程诱发了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 也导致了民族主义思潮。由于历史上和当代的现代化过程从本质上还是属于西方体系, 因此中国的民族主义从逻辑属性上看, 不是要否定西方的现代化, 而是要更快地实现西方的现代化。因此, 它仍然是西方的价值体系, 它与要求提倡本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儒学并没有天然的联系。
三、当代的“儒学复兴”与民族主义
从民族主义者的角度看, 民族主义困境重重。在“振兴中华”等为号召下, 市场经济和私有制迅速发展, 社会结构急剧分化, 民族主义难以解决社会公平的核心问题, 更无法有效地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各个阶层也不可能因为民族国家这一共性就认同某些权力精英或者知识分子。民族主义在经济上、在政治上并没有相应的纲领, 也不可能有另外的纲领 (因为其现代化的本质) , 只是一味强调民族国家是没有力量的。在此情况下, 文化就成为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号召, 民族主义者需要一面大旗, 使得民族主义有一定的内涵才不至于空洞。
反之, 当代的“儒学复兴论”者也需要披上民族主义的外衣, 才能够最简单也最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民族主义总是最能唤起人们的共鸣的, 在过去100多年中, 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关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可以不动用民族的名义。当政治运动诉求国家权力, 民族国家进行社会动员, 没有任何意识形态能够比“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进步”来的更有号召力。通过民族主义动员民众情绪, 是大规模历史和文化建构的最好方法。当代的“儒学复兴论”者当然不会不知道其中的玄机。
结果, 民族主义者利用“儒学复兴”这面大旗充实自己的力量, 争取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更大的发言权, 而当代的“儒学复兴论”者利用民族主义强大的号召力, 希望以本学说占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域从而为本学说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这两者的结合是基于利益的联系。
然而, 世界上并没有永恒的利益, 当代民族主义者与“儒学复兴论”者的结合是否能够维持, 能够维持多久, 这就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曹天予.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民族主义[J].中国税务, 2006 (11) .
[2]、 (英) 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3]、 (美) 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忠梓.略论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嬗变[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5]、徐迅.民族主义 (修订版)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6]、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 2007 (4) .
[7]、杨凤岗.对于儒教之为教的社会学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 2008 (2) .
[8]、曾天雄.驳“儒学复兴说”[J].怀化师专学报, 2000 (3)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学;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40--02
两千多年前,孔子奠基了儒学的基本理论,其后经过孟子,到董仲舒将其发展为官方学说,再到宋明理学将其发展到顶峰。儒学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既是官方意识形态,又是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1918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随着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的政权,马克思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但是,儒家思想的痕迹却从来没有消失过。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第三代新儒家思想在大陆的传播,复兴儒学,甚至要重建儒教(如果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儒教的话)的呼声再次高涨。一种乐观的看法在思想界正在企图取得主导地位——即:儒家文化是克服西方文化固有弊端,拯救人类的灵丹妙药,21世纪必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对此种种乐观预期,我们不可轻易信以为真,而应冷静分析,客观对待,以免贻笑大方。
儒学现代化这个命题的立论前提就是儒学不是现代化的文化,因此,才有现代化的需求,才需要现代化。那么,儒学作为一种文化,要现代化,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现代化的文化?文化属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范畴,它是对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反映。因此,现代化的、先进的文化必然是对现代化的、先进的生产力的反映。很显然,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它的先进性、现代性。不得不承认,经过现代化以后,很多在西方体现得非常好的价值、制度、思想,并没有在儒家传统中体现出来,不仅没有,好像连最基本的发展条件都没有创造出来。代表着现代文化的毫无疑问是西方文化,当然西方文化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文化。但是,儒学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却是不得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即使新儒家们很委婉地将之表述为中西文化的融和,也不能改变在儒学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事实。杜维明所提出的儒学现代化的四个路径:(一)文明对话,(二)文化中国,(三)儒学创新,(四)启蒙反思。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必须把儒学的现代化纳入全球化的视野中,必须在世界多元文化交会的发展中来实现儒学的现代化。儒学的现代化在儒学内部是生长不出来的,必须借助于与其他文化的交融才能实现。这种交融,首先表现在儒学对自己所缺乏,但却是西方启蒙运动后已经形成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如科学技术、民主自由、人权法制、个体的人格解放等等的接受。也就是只有“先创造性依照启蒙运动的价值观改造自己,然后才能对现代西方国家的极端个人主义、恶性竞争和不道德诉讼行为进行有效的批判”,然后才能“对人类社群当下的困境作出创建性的回应,正是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的循环逻辑。”杜维明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性的问题,即,儒家文化首先必须按照现代文化改造自己,然后才能谈得上对人类社会在当代做出贡献。
现代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是,先进文化一定是现代文化。因此,儒学要现代化,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改造传统儒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儒学的现代化。那么,什么是先进文化呢?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潮流的文化。先进文化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现实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先进文化必然会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但它关注的却是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它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又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惟一从根本上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从中国的现实存在来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社会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因此,儒学的现代化在当代中国不可能回避开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儒学的现代化要在中国得到实现,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儒学。否则,所谓儒学的现代化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可以说是儒学自身对其现代化能够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对此,杜维明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在于马列主义、西方思想、儒家人文思想三者的健康互动,三项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儒学是否能够和马列主义进行深入对话,并在其中找到结合点,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儒学能否接受马克思主义呢?从儒学的传统来看,这是完全可能的。儒家文化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它从来都不排斥外来文化。这也是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历两千余年而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这种传统在今天仍然为儒学学人们在继续着。如果说老一代的以梁漱溟、熊十力等儒学学人是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和儒学的交融的话,那么,以杜维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儒学学人则是主动出击,深入到西方文化内部去探讨儒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他们强调:“儒学不可能发展成一套纯思辩的论说,目前大的挑战就是通过诠释实践,而且知和行的问题要相当紧密地结合,使之能在生命世界里创发一些真正体现儒家精神的价值。”儒家也看到了,儒学的现代化并不在于构筑一个现代化的儒学体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儒家思想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是要恢复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参照功能,以儒家精神解决现代生活、政治、文化领域的诸多问题,将儒学的重构转化为儒学的运用。这就为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儒学提供了可能。可以说是儒学自身的学术特征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儒学的现代化离不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离不开儒学。
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首先,從实践层面上讲,必须和中国社会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不可能对每一个民族的具体发展道路做出具体的指示。具体的发展道路必须依赖于各个民族自己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一定的国家、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所以,“对于马克思主
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但是要应用就必须“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是能否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也是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得到实践的前提。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实际相结合,就是必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结合,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和科学发展观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就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民族特点。而对中国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的理解,离开儒家文化以及这个文化赖以生根、发芽、生长的民族特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等是不可能办到的。
其次,从文化层面上讲,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所吸收,才能真正起到其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文化,是在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以及它的表达方式,都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有较大的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同、吸收并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便很难使其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为中国人所接受。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深切的了解,他对各种食洋不化的思想贩子的浅薄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他说:“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就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在毛泽东看来,以欧洲文化形态出现的现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现实存在较大的距离,只有经过自己的消化和理解,变成人民大众都能明白、都能接受的东西,才能谈到理论结合实际,马克思主义才可能中国化。而要为大众所接受,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来看,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从汉以来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到中华民族的一切精神领域之中,形成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习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无不深受儒家文化的支配。因此,马克思主义要被中国人所接受,就必须被儒家文化融合。实现这种融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一些相似相通的因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有相似相通之处,马克思所主张的共产主义也和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有着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要把它变为现实,还有赖于人们的自觉行动,找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真正的契合点,而不是仍然停留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点,采取简单的拿来手段,给儒家思想里加入几个马克思主义的名词,就自我标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哪部典籍? A.《汉书》 B.《周易》 C.《孟子》 D.《论语》 标准答案:D
2.“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 A.做人 B.做给自己看 C.作为 D.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 标准答案:D
3.古之学者为己”中“为己”指什么? A.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 B.为自己名利 C.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D.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 标准答案:A
4.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标准答案:A
5.“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出自哪部典籍?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史记》 标准答案:A
6.根据钱逊教授所讲,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谁在清华大学抄写了一张《满江红》的字报? A.巴金 B.郭沫若 C.闻一多 D.钱钟书 标准答案:C
7.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 A.周易 B.中庸 C.大学 D.论语 标准答案:A
8.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原则? A.“用力少,见功多” B.“重义轻利” C.“以义导利” D.“以义为本” 标准答案:A
9.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 A.人生 B.理论 C.儒学 D.传统道德 标准答案:A
10.“身心和谐”中“心”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 A.心脏 B.人的精神 C.心思 D.心情 标准答案:B
11.儒学的根本是()? A.民与君 B.三皇五帝与大同社会 C.人与仁 D.人与人 标准答案:C
12.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 A.重复性 B.时代性 C.象征性 D.历史性 标准答案:B
13.从儒家历代圣贤的智慧资源中提炼了三条“为富之道”,哪个不属于? A.戒奢寡欲,洁身自好 B.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C.以财发身,兼济天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们如浮云 标准答案:D
14.从历史渊源考察,中国的情、理、法中“理”的含义说法不正确? A.天理 B.道理 C.公理 D.公共道德 标准答案:B
15.儒学的核心是()? A.人与仁 B.民与君 C.仁与礼 D.人与人 标准答案:C
16.下列哪个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 A.儒 B.道 C.佛 D.法 标准答案:D
17.治学的三个层次是知、懂、还有一个是()? A.思 B.熟 C.透 D.通 标准答案:D
18.“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出自哪部典籍? A.《论语》 B.《礼记》 C.《周易》 D.《史记》 标准答案:C 19.“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是哪位先贤讲的?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标准答案:A | 用户答案: A
2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哪部典籍? A.《礼记》 B.《论语》 C.《孟子》 D.《周易》 标准答案:D
21.钱逊教授所讲的待人处世的最根本原则是什么? A.不卑不亢 B.忠孝两全 C.推己及人 D.重义轻利 标准答案:C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位先贤讲的? A.孙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孔子 标准答案:D
23.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是什么? A.爱学习B.爱民族 C.爱国家 D.爱人 标准答案:D
24.做人就是要处理什么样的关系? A.人和事的关系 B.人和人的关系 C.人和动物的关系 D.人和自然的关系 标准答案:B
25.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什么? A.文化 B.历史 C.哲学 D.儒学 标准答案:B
2.判断题(本题总分 20.0 分,本大题包括 10 小题,每题 2 分,总计 20.0 分)
1.钱逊教授认为,道德是天生的,无需修养和教育的 标准答案:false
2.钱逊教授认为,儒学是为己之学 标准答案:true
3.钱逊教授认为,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间寻找自己的价值 标准答案:true
4.钱逊教授认为,研究、学习儒学必须是和自己的思想行为相结合去体会、运用 标准答案:true
5.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特点是,它讲的道理都是很高深的 标准答案:false
6.钱逊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有两重性质,要加以推陈出新的改造 标准答案:true
7.根据钱逊教授所讲,中国古代讲义利关系,是要求人们“义以为上”,不要私利 标准答案:false
8.钱逊教授认为,儒家治国的基本观念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于包括老百姓和领导人在内的全体 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标准答案:true
9.钱逊教授认为,仁要从推己及人做起 标准答案:true
10.钱逊教授讲的“为己”是指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名誉、名利等 标准答案:false
3.多选题(本题总分 30.0 分,本大题包括 10 小题,每题 3 分,总计 30.0 分)
1.以下哪些内容是出自《论语》?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B.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C.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标准答案:ABC
2.儒家思想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A.现代新儒学的阶段 B.宋明时期 C.先秦奠基时期 D.汉唐时期 标准答案:ABCD
3.儒家政治学思想是()? A.仁政 B.王道 C.礼制 D.大同 标准答案:ABC 4.下面哪些不是中国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 A.记事 B.做人 C.记人 D.做事 标准答案:BD
5.我国古人追求的不朽有哪些? A.立言 B.立命 C.立德 D.立功 标准答案:ACD
6.钱逊教授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A.《论语浅解》 B.《先秦儒学》 C.《近现代中国哲学》 D.《中国传统道德》 E.《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标准答案:ABDE
7.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基本出发点是()? A.人和禽兽是一回事 B.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 C.要学会做人 D.修身是根本 标准答案:BCD
8.钱逊教授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儒学与人生? A.人生价值观 B.待人处事原则问题 C.谈个人修养 D.谈人生态度 标准答案:ABCD
9.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关于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下面哪些不是的? A.爱学习B.爱人 C.爱自己 D.爱祖国 E.爱民族 标准答案:ACDE
10.根据钱逊教授所讲,关于推己及人正确的说法有哪些? A.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仁要从推己及人做起 C.推己及人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很不容易 D.推己及人的原则已被世界所注意 标准答案:ABCD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1.(本题分值: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哪位先贤讲的?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孟子
2.(本题分值:2)
做人就是要处理什么样的关系?
A.人和动物的关系 B.人和事的关系 C.人和人的关系 D.人和自然的关系
3.(本题分值:2)
4.(本题分值:2)
下面哪位是儒学的奠基人?
A.荀子 B.老子
C.孟子 D.孔子
5.(本题分值:2)
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是什么?
A.爱学习B.爱民族 C.爱国家 D.爱人
6.(本题分值:2)
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
A.传统道德 B.儒学 C.理论 D.人生
7.(本题分值:2)
道德原则是()?
A.相对的 B.不是天生的 C.后天的 D.天生的8.(本题分值:2)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
A.象征性 B.重复性
C.历史性 D.时代性
9.(本题分值:2)
“古之学者为己”中“为己”指什么?
A.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 B.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C.为自己名利
D.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
10.(本题分值: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的基本精神是()?
A.中国哲学 B.政治 C.中国文化 D.中国历史
11.(本题分值:2)
儒学主张的人的生存方式是()?
A.与自然为一体 B.与空气为一体 C.与宇宙为一体 D.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12.(本题分值:2)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出自哪部典籍?
A.《礼记》 B.《论语》
C.《史记》 D.《周易》
13.(本题分值:2)
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原则?
A.“用力少,见功多” B.“以义为本” C.“以义导利” D.“重义轻利” 14.(本题分值:2)
儒学的根本是()?
A.人与人
B.三皇五帝与大同社会 C.人与仁 D.民与君
15.(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儒学与人生,人生价值观、待人处事原则问题、谈个人修养、还有一个是()?
A.人生哲学 B.谈人生态度 C.谈个人素质 D.思想道德修养
16.(本题分值:2)
道德原则不是天生的,需要()?
A.培养 B.修养和教导
C.学习D.修养和教育
17.(本题分值:2)
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什么?
A.儒学 B.哲学 C.文化 D.历史
18.(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19.(本题分值:2)
儒家在经济上的基本原则是()?
A.以义导利 B.重义轻利 C.以义为本
D.无功不受禄、有功当受禄
20.(本题分值:2)
儒家形而上学哲学重点是在()学科中进行展开的?
A.科学 B.心理学
C.理学、心学 D.自然学 21.(本题分值: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哪部典籍?
A.《礼记》 B.《论语》 C.《孟子》 D.《周易》
22.(本题分值:2)
根据钱逊教授所讲,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谁在清华大学抄写了一张《满江红》的字报?
A.钱钟书 B.巴金 C.闻一多 D.郭沫若
23.(本题分值:2)
中国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什么?
A.记事与记人 B.做人与记人 C.记事与做人 D.做人与做事
24.(本题分值: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位先贤讲的?
A.孙子 B.老子
C.孔子 D.韩非子
25.(本题分值:2)
从儒家历代圣贤的智慧资源中提炼了三条“为富之道”,哪个不属于?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们如浮云 B.戒奢寡欲,洁身自好 C.以财发身,兼济天下 D.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2.判断题(本题总分2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总计20.0分)1.(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做人的观念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已成为一种民族意识
对 错
2.(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有两重性质,要加以推陈出新的改造
对 错
3.(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讲的“为己”是指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名誉、名利等
对 错
4.(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家治国的基本观念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于包括老百姓和领导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对 错
5.(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间寻找自己的价值
对 错
6.(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特点是,它讲的道理都是很高深的
对 错
7.(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研究、学习儒学必须是和自己的思想行为相结合去体会、运用
对 错
8.(本题分值:2)
儒学的根本是人与仁
对 错
9.(本题分值:2)
讲做人这个观念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不一定是学者,不一定是秀才状元,即使是老一辈的普遍老百姓,都教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对 错
10.(本题分值:2)
做人就是要处理的关系是人和事
对
错
3.多选题(本题总分3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3分,总计30.0分)1.(本题分值:3)
钱逊教授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论语浅解》 《先秦儒学》 《近现代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道德》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2.(本题分值:3)
上个世纪,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谢扶雅,他研究周易哲学,研究基督教哲学,参与、组织翻译了许多基督教经典著作。他运用信、知、行来总结了哪些国家的文化?
希伯来 希腊 中国 伊斯兰
3.(本题分值:3)
儒家政治学思想是()?
仁政 王道 礼制 大同
4.(本题分值:3)
以下哪些内容是出自《论语》?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5.(本题分值:3)
关于中国情、理、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
“情”应以“理”、“法”为基础 “理”与“法”不能有悖于“情” “情”应以“理”、“法”为基石 “理”服从于“法”
6.(本题分值:3)
根据钱逊教授所讲,关于推己及人正确的说法有哪些?
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要从推己及人做起
推己及人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很不容易 推己及人的原则已被世界所注意
7.(本题分值:3)
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主题有哪些?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的身与心的关系 人与仁的关系
8.(本题分值:3)
从历史渊源考察,中国的情、理、法,可概括为()?
儒情 道理 佛法 国情
9.(本题分值:3)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有哪些?
局限性 重复性 象征性 时代性
10.(本题分值:3)
儒家思想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判断题】孔子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居仁由义答案:错误 居仁由义是孟子讲的
【单选题】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答案:中庸 【单选题】《孟母三迁》体现了()的作用。答案:环境
【判断题】传统的大学之道的基本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答案:正确
外在修养:爱民
【单选题】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答案:朱熹 【单选题】韩愈在()里提到了“博爱”一词。()答案:原道 【判断题】大学之道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立德和爱人。()正确 【判断题】现代大学的宗旨是立德。()错误 现代大学的宗旨是求知。
大学之道的条目
【单选题】“良能、良知、良心”这是谁提出来的主张。()孟子 【判断题】知识就是智慧。()错误
【单选题】以下哪个是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单选题】近代哲学的开创者是()。笛卡尔 儒学与民族性
【单选题】中国思想界的三大派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包括唯物史观派、自由主义派、文化保守主义)
【单选题】通常说的“日不落帝国”指的是()。英国 【单选题】欧洲的文明传统是()。基督教
【判断题】中国有56个民族,这里讲的民族是一个前现代概念。()正确
儒学与现代性
【单选题】()是中国最早的最大的自由主义的代表。严复 【判断题】中国谋求现代化就是走向现代性。()正确 【单选题】单子是()第一次提出来的概念。莱布尼茨 【判断题】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错误 西方人首先实现的是观念上的现代化。
儒学与现代思想
【单选题】“不诚无物”出自于()。中庸
【判断题】现象学不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错误 正相反,现象学正是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面向事情本身。
【判断题】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正确 【单选题】20世纪,哲学达到的最高成就是()提出的“存在论区别”。海格尔(视频中称之为海德格尔)近现代中国与儒学的改革
【判断题】国民党和共产党对儒学的态度是一样的。()错误 毛泽东对传统是彻底的否定
【判断题】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形态及其观念形成的第一次大转型。()正确
【单选题】毛泽东在()上提出中国有两种命运。七大 【单选题】在()年,蒋介石写了《中国之命运》。1943年
近现代儒学变革的原因
【判断题】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正确
【单选题】以下属于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名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单选题】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制?()美国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单选题】孟子推崇()为“圣中之圣,集大成者”。孔子
儒学发展的基础与方向
【判断题】“三纲”指的是“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错误 全部反了,应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单选题】据统计调查,近年来,西方的宗教信众的数量是()。上升 【单选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的言论。孔子 【判断题】“二希传统”指的是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正确 孔子的生平
【判断题】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孔子和老子。()正确 【单选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 【判断题】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错误 这是道家的特点。
【单选题】中国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的《典论论文》。曹丕
孔子的事业与诗的社会功能
【单选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出自名著()。红楼梦 【判断题】《论语》是孔子编写的。()错误 论语是由学生记录下来的语录汇编而成的。
【判断题】孔子的全部思想可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确
礼和乐的社会功能
【判断题】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社会的教育。()错误 儒家所讲的教化是对人的教育。
【单选题】“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出自()。论语 【单选题】音乐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和谐
【单选题】只要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或一个仪式里面就会有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叫做()。礼 孔子的仁学
【单选题】中国轴心时代是()时代相当与西方的轴心时代是古希腊哲学建构时代。战国时代
【单选题】《哲学全书》是()的作品。黑格尔 【判断题】世界万物都是由本体所生成的,正确
【单选题】西方现象学的大师之一()构造了“情感现象学”。舍勒
孔子的礼学
【判断题】现在法律进步性的表现就是对情感的尊重,对亲情的尊重。()正确 【单选题】据调查,世界上只有()和朝鲜两个国家没有“容隐制”的立法。中国 【单选题】“忠恕之道”中“忠”的含义是()。尽己之谓忠
孔子学说与人生
【单选题】所有的社会规范基础都是()。道德
【判断题】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是人生的两个阶段。()错误 有三个阶段功利境界、自然境界、道德境界
【单选题】从孔子开始,()观念成为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观念。仁爱
孟子的生平与四端学说
【判断题】儒家把仁、义、礼、智叫做“四德”。()正确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孟子的“四端学说”是()。罪恶感 应该是羞恶感
【判断题】朱熹是北宋人。()错误 南宋人
孟子的本源论
【单选题】()主张“兼爱”。墨家
【单选题】《水龙吟》是()的作品。苏东坡 【判断题】上梁在中古古代话语里叫立极。()正确 【判断题】儒家的“仁爱”思想超越了爱的差等性。()错误
孟子的心性论
【判断题】儒家的“本体论”和西方的“本体论”是无区别的。()错误 【单选题】中国的主流哲学是()的“心性论”。儒家 【单选题】道家的处事方式是一种()的态度。逃避 【判断题】“仁民”就是仁者爱人。()正确
孟子的政治哲学
【判断题】一个人要修炼需要“求其放心”。()正确 【判断题】孟子对君主专制持肯定的态度。()错误 【单选题】以下哪种思想是孟子所主张的()。民贵君轻 【单选题】以下哪个概念不是孟子提出的()。良好
《周易》的文献构成与古歌
【单选题】《周易》共有64卦,第一卦是()。乾卦 【判断题】《周易》最早的时候是占卦的书。()正确
【判断题】《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个时代。()错误 【单选题】《周易本义》是()的作品。朱熹
卦辞分析与人神关系
【单选题】据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是()。契 【判断题】卦词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占卜。()正确 【单选题】《周易》古经里面的言字全部都是()的意思。千 【判断题】《荷马史诗》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神分离。()错误
乾卦古歌及其解读
【单选题】“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这段话出自()。易乾 【单选题】《周易》只有()卦谈到龙。两
【判断题】春秋时代被称为疑神疑鬼的时代。()正确
从吉凶占卜到君子德行
【判断题】从孔子以后,《易经》这种占卜之书变成了一部哲学的书。()正确 【单选题】一分为二是()的思想。毛泽东
【判断题】所谓德性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品质。()错误 【单选题】()被称作“群经之首,百行之源”。易经
《中庸》总纲
【单选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于()。中庸 【单选题】佛教禅宗里分为两派,一派是顿悟派,另一派是()。渐悟派 【判断题】朱熹对《中庸》的解释叫做《四书集注》。()错误 【单选题】《中庸》属于()中的一篇。礼记
《中庸》之义
【判断题】“发而皆中节”表示一种和的状态。()正确
【单选题】在上古时代,汉语里面对“庸”最常见的一种解释是()。庸者用也 【单选题】《中庸》最核心的一个范畴是()。诚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天地万物的本质是()。物质
《中庸》之“诚”
【单选题】《中庸》强调适宜性的问题,这通常叫做()。时中 【判断题】凡是上当受骗的人的共同点是爱占便宜。()正确 【单选题】思无的“无”就是儒家所讲的()。大本大源,本真的情感 【单选题】《中庸》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质是()。真诚无妄 笛卡尔思想与对其批判
【单选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总是存在着的存在。海德格尔 【判断题】怀疑和思想是一回事。()错误
【单选题】以下属于笛卡尔的所提出的命题的是()。我思故我在 【判断题】理性主义的开启着是笛卡尔。()笛卡尔
中国的本源存在观念
【判断题】佛学本质上是“情感哲学”。()错误 【单选题】“存”字最古老的含义是()。存在
【单选题】中国哲学特别是()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道家
【判断题】笛卡尔所确信的“毕竟有物存在”的这个“物”就是“我思”之“我”。正确
情与性的先后分辨
【判断题】“体”、“用”乃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种基本架构,其中“体”是形而下者。()错误
【判断题】“诚者自成也”的意思是诚是自成的。()正确 【单选题】孟子认为性与情的关系应完整表述为()。情性情 【单选题】孟子认为“性”是()。先验的道德上的主体性
考试
()提出的“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中首先提出君子四德是元亨利贞。左传 对待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继承和转换 西方谈的“博爱”的原义是()兄弟关系 世界三大文明中心不包括()美国 弗莱格是西方()的创始人。分析哲学
笛卡尔怀疑某些具体存在着的存在,除了怀疑()存在者的存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的名言。老子
以下不属于对孔子称谓的是()。亚圣(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人类的导师)秦始皇统一天下主要是采用()的思想。韩非 韩愈在()里提到了“博爱”一词。()原道
“良能、良知、良心”这是谁提出来的主张。()孟子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
《孔子改制考》是谭嗣同的作品。()错误 儒家基本上是关注生命个体。()错误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正确 可以下定义的东西一定是形而上的东西。()错误
1923年,思想界分化成的三大派不包括:民主主义
20世纪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想运都是什么:分析哲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 20世纪三大哲学思想运动不包括:现代主义
20世纪以来的思想的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追问存在 A 按照儒家的思想如果你不怎么做就不可能不朽:立德 “爱有差等,施由亲始”体现的是哪个学派的思想:儒家 B 不是针对自身而言的是:亲民
被称为“群经之首,百行之源”的是哪一部典籍:《周易》 C 从儒家大学之道的意义上讲大学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学做圣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出自下面哪位的作品:孟子 从古到近对于“齐家”的共同点是什么:家庭和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所说的四位哲学家没有:王夫之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从正面看一个君子,一个仁者,他的底色是什么:仁爱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在走向近代化、现代化,或者也可以说是在走向:现代性 恻隐之心是:仁之端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朱熹 D 大学的“三纲领”中统领性的纲领是:止于至善 《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格物致知 “道可道,非常道”是谁提出的:老子
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哪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理性主义
《大学》提出的与立德、爱人相对应的纲目共有几条:8.0 《大学》提出的与立德、爱人相对应的纲目共有几条:8 大学作为一种学制从西方引入后所失去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居仁由义 大学之道的两个方面指的是:立德和爱人 对于武王伐纣,孟子不认为是:弑君 道家处事是怎么样一个态度:逃避 F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是
冯友兰现实认为“元亨利贞”的“贞”是:末期 G 古代儒学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内圣和外王 古代女子祭祀的高禖神其实是什么:燕子 功利境界是:发展阶段 根据《说文解字》,“在”是:形声
关于后原创的性情观念哪位哲学家的表述最为典型:朱熹 关于“明明德”,以下错误的是:两个“明”都是形容词 H 黄玉顺1995年出版的易学专著是:《易经古歌考释》
黄玉顺教授理解的儒家思想认为一切的一切的终极来源是什么:诚的仁爱 黄玉顺教授认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自觉回到最初的境界 “回到本真”是哪个哲学流派的口号:现象学 J 教育一个人其实最主要的是什么:情感教育 具有解构性的是:后现代主义
就中国的自由主义来讲,今天有一部分自由主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儒家传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出自下列哪位学者:孟子
就存在本身而论最本源的存在它的显现在儒家看来是什么: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下列哪位先哲提出来的:孔子 绝大多数上当受骗者具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想占便宜 据冯友兰先生,人生的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 K 孔子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否
孔子一生做了三件重要事情,其中属于政治活动范畴的是:游说诸侯 孔子的生平事业不包括:制定礼乐
孔子认为统治一个混乱的集体,首先应该做什么:正名 孔子认为应该凭什么来进行社会规范的重建:仁爱情感 可称为全人类导师的是哪位学者:孔子 L 礼的本源是:爱的情感或爱
礼仪所表现的出来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M 明确反儒家的巨大运动发生在:1919 孟子认为“行王道”的根本是:仁政
孟子认为人不能跟着感觉走,但是黄玉顺教授认为人可以跟着哪种感觉走:诚 孟子提倡的大学精神是:居仁由义 孟子认为,“放心”之后,人应该:“求”
孟子的哲学政治思想中最高的原则是什么:仁义 孟子把“心性本体”称为:良心
明确反儒家的巨大运动发生在:1919.0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亚圣
孟子所说的四端的内容不包括:尊卑之心 孟子的老师是谁:子思子的徒弟 孟子出生于现在的哪个省 P Q 秦朝统一全天下用的是哪一学派的学说:法家 “乾称父,坤称母”出自:《西铭》 乾卦全部是:阳爻
请选出以下哪一个在《大学》的八条目之外:明德 R 儒学的命运是:历久弥新
儒家所讲的教化,首先是:诗教 儒家认为礼的前提是什么:义 儒学历久弥新的原因是:变革精神 容隐制不是:容忍枉法 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是:爱
人生最大的情欲是什么:食欲和性欲 人之喜怒哀乐未发时状态为:中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 人之道是:思诚
“人是五毛两足的动物”是出自哪国哲学中的一个说法:希腊 儒家讲礼乐文化的前提是什么:仁爱
儒家把什么设定为哲学上的最高范畴:心性论 儒学原创时期演变历程可以归纳为:情-性-情 仁义礼智的来源是:情感
儒家所谓的“素”指的是:仁爱情感 儒家观念中,最本源的存在是:爱
柔性的公民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现代儒学
儒学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具有自我变革的精神传统 “儒学”在什么时候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学:汉代 “仁者无敌于天下”是下面哪位名人提出的:孟子 S 三纲领中具有统领性的是:止于至善 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 商朝人发明的占卜方法叫做什么:龟卜
所谓伦理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规范对象是:所有人 “圣之时者”说的是:孔子
所谓比喻,即本体和语体之间要有:相似性
所谓“治国”的社会主体,在王权时代主要是指:天子
所有的社会规范,法德规范,政治规范等他们的基础是什么:道德 手舞足蹈出自下列哪部作品:《毛诗序》 “臆则屡中”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
所谓伦理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规范对象是:所有人 所谓“不偏不倚”指的是:不偏离“中” 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是谁:周敦颐 T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可以指:以上都是 X 下列对《周易》古经里的“大人”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天子 下面属于《周易》中卦辞的一项是:元亨利贞
下面对“外物皆备于我矣”中的“我”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人的心性本体 下面不属于“四端学说”观点的是:智慧之心
“性,请”架构的形而上学化的最终完成者是:孟子 现代大学的第一宗旨实际上是:求知 下列属于佛教禅宗的派别是:渐悟派和顿悟派
下列不属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到的世界文明的三大中心是:法国 下列哪位人物提出了“善为易者不占”的观点:荀子 西方的轴心时代是什么建构的时候:古希腊哲学
现代法律的进步性表现为:对情感的尊重和对亲情的尊重 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是谁:笛卡尔 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是:冯友兰和熊十力 现代社会夫妻之间是什么关系:契约关系 西方中世纪的文明传统是:基督教文明
西方二十世纪的三大哲学不包括下列哪项:语言学
下列对于语言和言语的说法,正确的是:言语遵守语言的规则 “性情结构”是下列哪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结构:儒家 Y 一个宗教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则,这样会造成疏远,古人用什么来来磨平这些:乐 以下哪一个概念不是孟子提出的:良德
与“良心”有关的另外哪两个词是孟子发明的:良知,良能 “元亨利贞”在周易上的解释是什么:人和神可以大大的沟通
“由爱之而忧之,由忧之而问之”是对下列哪个汉字原始含义的解释:存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情感符号
一个现代性民主国家内部的主体是谁:公民个体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耳”出自:孟子 原始儒家不包括:朱子 阴爻用
(六)表示
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期的文明不包括:古埃及文明 “元亨利贞”的“亨”此处本指:沟通
易经64卦每一卦的基本构成包括哪些:卦名、卦词、爻体、爻词 W 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23年 我国古代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什么:《典论论文》 我国古代儒家的“实践”是指什么层面的:伦理学
“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是由下面哪位哲学家提出的:笛卡尔 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23年 Z 致用亲民不包括以下哪一项:修身
自从“五四“以来,中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下列哪种格局:三足鼎立
作为一个思想者,用其所做的观念上的构建来解决问题,它的功能和什么是一样的:宗教 《中庸》开篇有三个释义,其中不包括:礼
一、天命论
对于孔子的天命论, 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是自然之天, 另一种意志之天。《论语》对此并没有直接结论和阐释, 这就需要从相关句子和对话情境中对孔子的观点做出推论。在《阳货》中有一段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认为孔子不信天命、此天为自然之天的人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天是自然界, 而四时行焉指的是自然界的发展, 百物生焉指的是现实世界。对此, 朱熹认为这句话并不能说明没有天命和天理, 冯友兰也认为孔子所谓的天乃是意志之天, 是主宰人间秩序和人命运的天, 而非自然之天。实际上, 孔子并非不相信天命, 《宪问》有言: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这句话就认为天是具有意志、具有赏罚能力的神, 如果人们违背天意, 必将会遭到天神的厌恶, 如果按照天意行事, 上天必将会成全他, 《泰伯》相关记载说明尧正是因为按照天意行事, 遵守天法, 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因此, 从对《论语》相关史料的分析上, 孔子是相信天的基础上, 认为做事要时刻小心谨慎, 多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 还应做一个积极的入世者, 只有做到知天命, 这个人才能具备一个君子应有的素质, 而这个人的价值才能由此衡量出来。孔子相信天命、敬畏天命、知行天命, 这也就决定了他会顺应并躬行天命, 最终, 他的道德践行即“行仁”被落实。
二、鬼神观
很多人从论语中的《述而》、《先进》、《雍也》中得出孔子是不相信鬼神存在的无神论者的结论, 有的人认为孔子是自然神论者, 其实, 上述材料中更多反映的是孔子对待生命、对待鬼神、对待事物的态度, 并不能说明孔子不相信鬼神存在。对照《论语集注》中朱熹的解释和《礼记·表记》相关内容就可发现孔子认为要尊重鬼神, 在处理问题时, 应先人后鬼, 这直接反映了孔子是相信鬼神存在的, 不应怠慢鬼神, 但也不应与鬼神过于亲近, 而在鬼神祭祀方面, 孔子的态度是虔诚的。《论语》史料记载, 孔子在病重时都不忘祈祷鬼神。《泰伯》记载, 孔子对禹尊重神的做法予以很高的褒奖, 比如禹在祭祀鬼神时, 所用的食物既丰富又干净, 对鬼神的态度既严谨又恭敬, 而孔子本人也一样, 如果有食物, 必将荤腥作为祭祀品, 而如果只有简单青菜清汤, 也会将其作为祭祀品。以上都表明了孔子是一个鬼神论者, 不仅敬畏鬼神, 还重视对鬼神的祭祀, 并认为神具有知善知恶、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人道观
人们的鬼神观念在孔子之前非常发达, 前人从理论上对人道和天道进行了区别, 周室内部思想也对人道和天道予以了高度重视, 孔子借鉴这些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道观。首先,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 尊重鬼神, 但他同时又考虑到人事和鬼神的不同, 主张人们能够将两者区别开来, 在处理两者关系的时候, 孔子告诉了人们为人处事方式, 倡导重点处理人事, 孔子的言说方式在面对大众层面的思想阐述体系时, 对鬼神敬而远之, 采用搁置天命鬼神的态度和策略, 重点阐述有直接现实意义和实现价值的人和事, 由此可见, 孔学的核心是人本主义, 是仁学, 他还用“孝”来衡量一个人的仁德是否达到标准。孔子将对鬼神的祭祀与其象征意义联系了起来, 他在主张重视对鬼神和祖先祭祀时, 关注更多的是现世道德, 倡导大众不应忘本, 对父母灵魂的祭祀是一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表现, 使人产生长久的道德意识, 所以, 孔子在鬼神祭祀中, 更注重的是人的道德。推行仁政也是孔子人道观的重要内容, 孔子积极行道了一生, 为的就是恢复周时的政治秩序, 希望天下太平、道德盛世, 也正是因为如此, 孔子每每谈政治都不忘进行宗教鬼神事宜。《宪问》的相关记载表明孔子在从政时非常注重礼仪、军事这些人事, 同时又将鬼神祭祀放在了重要位置, 可见孔子将鬼神祭祀看作是实现政治意图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孔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他相信相信天命, 并将天看作是个人命运和人间秩序的主宰, 他也相信鬼神, 对鬼神的灵命极为敬畏, 并重视鬼神祭祀, 同时, 在生活层面上他又重视人道主义精神, 希望以德配天, 可见孔子的唯心主义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充满理性又符合现实的鬼神论, 它完全有可能被阐释为宗教儒学,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 孔子唯心主义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盛世流行, 也正是因为这样, 儒学才在近代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宗教儒学的发展方向才更为明确。
参考文献
[1]周红.试论孔子的唯心主义思想被阐释为宗教儒学的可能性[J].学术交流.2010, 25 (4) :19-22.
[2]周红.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J].黑龙江大学.2010, 48 (3) :14-27.
一般来说,儒学在韩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卫满朝鲜时期儒学自中国传入,(2)三国时期初步接受,(3)新罗统一时期大规模传播,(4)高丽时期儒佛兼学,(5)高丽末及李朝时期性理学兴盛。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韩国儒学与朝鲜儒学的称谓之争多存而不论,而近代以来朝鲜半岛的儒学研究多集中于韩国,故本文采用“韩国儒学”作为文章之论题;而在发展过程中“朝鲜儒学”是其历史主体,所以行文中为叙述之便并契合朝鲜半岛儒学发展的实际,有些地方仍保留“朝鲜儒学”的称谓。
关于儒学何时传入韩国的问题,学界争议较大,大体有4种观点:一是箕子东来说,二是秦汉东传说,三是卫满朝鲜说,四是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说。[1](P1)笔者同意张立文教授所持的卫满朝鲜时期传入的观点。确如钱穆先生所言,孔子以前,中华文明已有两千多年之发展,而孔子集其大成,创立儒家学说,从而影响此后中华两千多年文明之发展。[2]虽孔子以前已有所谓儒者,然而其乃属于一种职业而非一家学说中人。至于孔子之前的“中华第一哲人”箕子于西周灭商后进入朝鲜半岛而建立箕氏侯国之说纯属传说,因此箕子东传之说不能成立当属无疑。秦汉东传说较之卫满东传说亦无明证。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满朝鲜而于朝鲜半岛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4郡以为汉朝之行政区域,儒学由此传入便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三国时期仍属儒学传入朝鲜初期,此时的朝鲜儒学较中国儒学尚无独特性可言。其间对于推动儒学在朝鲜发展传播的事件主要有:高句丽于小兽林王二年设立太学,颁布律令,并在全国各地设置扃堂;百济施行博士制度,并有学者高兴编撰《书记》,王仁去日本传授汉学和儒学;公元6世纪新罗确立古代国家的体制,编撰《国史》,花郎道吸收儒家思想。
新罗统一时期儒学成为其治国理念,统治者掌握了儒学修己治人的政治理念,从为政以力、为政以巫的神权统治开始转向为政以德、为政以礼的人治努力[3](P23)。由此儒学在朝鲜半岛始有较大规模的传播。此间,神文王二年(682年)扩大和整顿国学、元圣王八年(788年)施行读书三品科制度等,则无疑得益于政权对儒学的认可。其间名士有使用“吏读”讲授儒家经典的薛聪和入唐留学后创作韩国最早的文集《桂苑笔耕集》并提出儒佛道融会贯通说的崔致远。
高丽时期崇奉佛教,然此间儒学并未衰微,而是与佛学并立、互为表里,尤其是政治问题的处理仍遵循儒学之原则。正如张敏先生所言:“佛教被认为是精神生活方面的修身治己之学,儒学被认为是现实生活方面齐家理国之道。”[3](P24)而在958年高丽光宗依唐制设立科举制度之后,由于儒学之士渐渐取得权位,佛教遭到排挤,儒学得到拥护。高丽后期安垧、白颐正等积极推广朱子学,而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曾任成均馆大司成的李穑,他力排佛说而极拥朱子学,其下名士如郑梦周、郑道传、权近等皆积极响应,由此佛学式微,程朱性理之学始兴。[1](P5),[3](P24)
性理学时期名士迭出:有“朝鲜之朱子”美誉的李退溪和与之齐名的李栗谷,人称韩国儒学之“双璧”;赵静庵(光祖)、李晦斋(彦迪)与金宏弼、郑汝昌被称为“东方四贤”。这一时期的儒学真正代表了韩国儒学之精神。
程朱理学于高丽末、李朝初传入朝鲜半岛,构成了朝鲜半岛儒学的核心。其发展历程大致为:前期为勋旧派与士林派的对立;中期为以李退溪和李栗谷为代表的性理学;后期为实学。
前期朝鲜半岛儒学的基本特征是官学与士林的对立。这两派的思想渊源可分别上溯至高丽末以郑道传为首的务实派和以郑梦周为首的义理派。此二人皆出于李穑门下,前者注重时运天道的常变常新,因此注重扶持新政,后渐渐发展成为在朝的勋旧派;后者则注重传统儒学的义理,坚持不事二君的精神和效忠旧朝的原则,后发展成为在野的士林派。本来二郑只是思想不同,但勋旧派掌握国家政权之后日益腐败,遭到士林派的强烈反对,勋旧派则利用其强大的国家权力迫害士林派,从而制造出一系列的“士祸”,最著名的有“戊午士祸”、“甲子士祸”、“己卯士祸”、“乙巳士祸”等,其中尤以镇压赵静庵为首的士大夫改革的“己卯士祸”为人所熟知。“士祸”以后朝鲜半岛儒学从原始儒学的政治实践研究、理论研究转向了思索的、追求形而上学的性理学理论的思考[3](P28)。这一点与中国魏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由正始向元康思想风格转变之社会政治原因有相似之处。
朝鲜半岛儒学思想风格的转变引出了诸多思想名家,其中的先驱式人物当推花潭徐敬德。他终身未仕而潜心于对自然问题作自由的沉思,为后来的气论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徐敬德是否受到汉人思想的影响固不可知,然而其气一元论之阐发实与汉人对道等概念的宇宙论阐发有诸多相似之处。汉人于阴阳五行等多有所好,并将这一套理论用于宇宙万物之成毁和运动。徐敬德则将气视为宇宙之质料性的本源,此与张横渠之气的概念有颇多相同之处。朝鲜半岛后期的理学之主气派于此当有不少承继之处。
如果说气是花潭哲学理论之核心范畴的话,理则是李退溪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退溪被誉为“朝鲜之朱子”,朝鲜性理学发展到他已集大成,其功颇似朱熹。在退溪看来,世界之本之源是理,此理之概念受于朱子之学无需多论,而其对于朱子理的概念的发展则需引起我们的注意。虽然此间研究朱子理学之人皆自称忠于朱子理论之本意,实则多有篡改。张立文[1](P69)先生指出退溪哲学中的理有4层涵义:一是指万物本源之特性;二是指形而上之概念,无形影可指;三是指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四是指法则。上述4点与朱子之理的涵义大同小异,退溪之主要改造在于理之动静。朱子以为理无造作,若如此则与其为万物所以然之意冲突。退溪欲解此矛盾故赋予理以体与用的双重性质,于一角度观则见其体,于另一角度观则见其用,实则非二物,而是一物之两面也。此项修正较魏晋时王辅嗣、郭子玄对时人认体用本末为截然分离对立之二物而或执着于本而不见万象森然、或逐于纷繁之象而丧其本的观点的纠正有异曲同工之妙。盖依朱子之理言则理固为万物之本,然其若无动作之性则何以为万物之所以然呢?故退溪将体用合而言之便消解了此一矛盾。退溪之学自然远不止此,此处只择其一说而言。退溪之学乃李朝后期主理一派之一大思想来源。
与李退溪并驾齐驱同负盛名的哲学家是李栗谷。栗谷之思想风格较退溪实多有异处,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于正统之理学、于佛老均多有心得,尤为可贵的是他在阳明学受到排斥的李朝并不流污于世风而潜心学之,故其理论能博采众家之说而加以个人之创造,从而能建构起独具个性的理气妙合之理论。李朝中期有几个很著名的辩论,崔根德将此一时期定为“四七理气论”论辩期,其中有李晦斋与忘机堂(曹汉辅)之间的无极太极之辩(实则有曹汉辅与孙叔暾论辩在先),有李退溪与奇高峰大升四端七情之辩,这后又引出李栗谷与成浩原的辩论,还有卢苏斋(守慎)与李退溪、李一斋之间的论争。[4](P351-354)其中最要者自然属退溪与高峰、栗谷与浩原的四七之辩了。其争论主要源于各自对朱子学说理解之不同。四七之辩始于退溪对郑秋峦之云《天明图说》中“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一言的修改,退溪将其改为“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秋峦不解而问于好友高峰,高峰以为退溪之更正有误,二人互通书函,遂有论辩。盖退溪之修改于文意似无改变,然则其中确有微妙之处。退溪的修改是基于他对理气的理解,若如秋峦所言则似乎理气全然处被动之状态,而改理气为主体则立见其动之本性,而退溪一直都主理气自动来修正朱子理不自动之论。另外退溪在他致高峰的信中说他之所以要做出修改是为纠正秋峦违背先儒不分说理气的原则而对理气“分别太甚”之偏失。而高峰认为退溪自己的理论恰恰没有摆脱将理气截然二分的偏颇。退溪以理气绝对有分而不相杂,四端发于理而无不善,七情发于气则兼有善恶。在高峰看来此论仍不能得理气为一之妙合。退溪后又对自己的理论作了一些修改,不过并未接受高峰的意见而更改其理发气发的互发说。[3](P46)其后栗谷与浩原间的人心道心之辩实为退溪、高峰之辩的延续。
性理学至退溪栗谷而达顶峰,此后渐渐式微,此前代表先进思想的士林派学者发生了严重腐化。理论之践行者本身是掌握权力的官僚,各派为维护自身名分和利益而纷争不止,本来有利于学术思想发展的自由辩争转而成为空洞浅薄的狡辩之末技。导致李朝中期向后期思想之大变的直接诱因是两次促使李朝由盛转衰的外侵所造成的动乱,一为1592—1593年日本发动的壬辰倭乱,一为1636—1637年女真发动的丙子胡乱。此二乱直接引发了李朝强烈的政治危机,而时为官学的性理学对此危机的解决毫无作用,有识之士为寻求危机之解决而不得不对性理学本身进行反思,这便导出后世所谓之实学。实际上,在中期盛行论辩之时已有人对性理学表示不满,然而一则李朝此时甚为繁盛,二则并未产生新的与之相抗衡的理论。至17世纪中后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此间各种思想传入李朝,主要有阳明心学、清朝之实学和西学。阳明心学由于与程朱理学对立而在此前朱子学独占鳌头的时期受到排挤,此时则有不少人开始注意吸收其中精华。清朝实学主要包括以顾炎武、魏源为代表的经世实学,以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启蒙实学,乾嘉学派的考据实学。[5](P10-13)李朝实学家十分注重对这些学说的吸收和改造,从而使之能为士大夫之改革服务。西学在此前业已传入,然而性理学家们多抱以“斥邪卫正”的态度,从而导致了朱子学的绝对化和严重僵化;实学家们则不然,他们积极吸收其中有利于建设其国家政治经济的思想理论,其中丁若镛最为积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性理学并未至此断了流行,实学家对于性理学的异议和指责当是针对性理学之末流而发的。实学家对于性理学多有继承,尤其对李退溪与李栗谷之思想,甚至有实学家以栗谷为实学之祖。应当说,实学是对正统理学优秀精神的吸收,并对其一些概念和命题赋予了新的内涵,因而实学对于性理学不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颠覆,而是积极的修正和补充。
冯友兰先生曾对中国哲学精神下过“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断语,实则亦可言内圣外王之道。[6](P4)这一论断同样适合于朝鲜半岛儒学。李朝中期之性理学其主要责任在于为其儒学思想提供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李退溪、李栗谷等儒学家正是围绕这个使命展开研究和著述的,如此性理学可谓极高明之哲学;实学思想则注重经世致用、济民救世,因而是道中庸的哲学。当然,这并非讲性理学不道中庸,只是其侧重点在形上之思,而实学因现实之危机更注重寻常日用之学。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极高明”与“道中庸”亦非截然对立之二事,而是一事。实学之先驱李芝峰(光)亦有此悟,他从庄子“道在屎尿”的论语阐明道非脱离世间万物而悬空存在,而恰恰就在百姓日用之中。[5](P140)这一点禅宗亦多有论述,而王阳明等更是百般强调。
朝鲜半岛儒学发展至19世纪中叶始有大的改变,这便是东学的建立。东学创始人崔济愚是朝鲜李朝末期哲学家,朝鲜天道教第一任教主,号水云,朝鲜庆尚南道庆州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的地主阶级,1860年为对抗西学即天主教、基督教而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吸取儒、佛、仙三教创立东学,并周游各地宣传东学思想。1863年被捕,次年被李朝政府以“传播邪教”罪处死。著作有《东经大全》《龙潭词》《道德词》等。崔济愚从三个方面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以“侍天主”的概念承继和改造传统儒学之“天”的概念;通过对基督教的批判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以“至气”概念改造传统理学中“气”的概念。
1.通过“侍天主”概念,阐释并改造传统儒学之“天”的概念
关于东学之“天”,崔根德教授这样描述:“第一是能够昂首仰望的天(可视之天);第二是同人类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天(人格神之天);第三是抽象思维的天(形而上之天)。”[4](P159)传统儒学之天的内涵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万物之总全。推及社会人伦则有天理,即社会之最高法则。二是人与万物的主宰。然此种主宰性正如张立文教授分析朱子之理的主宰性时所言的那样:“并不是一种有意志的人格神的主宰,而是一种超人物、超自然的客观必然性,人物受其宰制而不可逃避,这种必然性亦是一种绝对性。”[7](P54)三是一种修养所及之境界。此即中国哲学所欲追求之天地境界。崔济愚之“天主”概念受此“天”之内涵的影响,并于其中注入人格神之内蕴。这无疑是受之于其传统宗教巫教(萨满教)。众所周知,在远古时候人类社会是神政不分的,拥有神权的祭司即是掌握政权的君王。在朝鲜之建国传说中,人类社会便是依照天国的模式所造。[4](P161)传统儒家学说之所以不被认为是一种宗教,是因为其没有对神的崇拜,而东学则是一种宗教信仰——崔济愚从固有的民族宗教和基督教之“天主”概念中吸取人格神的内蕴,赋予传统儒学之“天”以强烈的宗教意味,从而直接将儒学改造成为一种宗教。
儒学之“天”是没有喜怒哀乐等感情的,亦是无言的;而崔济愚之“天主”是有情甚至是有言的,天主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照顾世间万物。东学之天主能言,颇类似于基督教中上帝的启示。崔济愚在《东经大全·布德文》中自叙一次奇特的经历:“不意四月,心寒身战,疾不得执政,言不得杂状之际,有何仙语忽入耳中,惊起探问,则曰,‘无惧无恐,世人谓我上帝,汝不能上帝耶?’问其所然,曰,‘余亦无功,故生汝世间,教人此法,勿疑勿疑。”[8](P220)这当然是崔济愚杜撰的故事,但由此可见天主即所谓上帝者是怎样一个与人一样生动活泼的形象。此一点亦与巫教传统有关。盖天神自不理世间之事,而只委派一代理人来掌管万事;而崔济愚则自视为上帝之代理人,故而要完成上帝之圣功,布德于人世,消除世间之纷争,引导世人走上和平之路。而“天主”概念对于儒学之“天”的继承突出地表现在:儒家言天地滋养万物而万物不知,其圣德乃在无形无迹之中养成万物;东学之天主亦有此义。崔济愚《论学文》言:“夫天道者,如无形而有迹……四时盛衰,风露霜雪,不失其时,不变其序,如露苍生,莫知其端。”[8](P221)他又吸取道家之精神而有“吾道,无为而化矣”这样的言语。这一思想在其衣钵传人亦即东学第二代掌门人崔时亨那里有更详细的表述。
2.通过批判基督教,改造传统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是中国道家和儒家都非常注重的思想。在汉代,儒学家们说及天人关系无不依天而言人,其代表为董仲舒的《人副天数》和《为人者天》两篇论著。冯友兰先生似对于汉时之哲学家多有指责,盖因汉人思想对于阴阳学说多有吸收并以“极高明”的标准考察之,认为其思想离“高明”实在非常之远。他甚至说:“严格地说,汉代只有宗教、科学,没有纯粹底哲学。”[6](P93)若以哲学家之理论标准言之,固有一定道理,然窃以为董仲舒之理论其目的实在于提升人的价值,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他的这一思想被后来者所继承,如张横渠、程明道等,后乃成为中国思想家对于人的理解的一个定论。董仲舒曰:“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依。”“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天之副在乎人。”[9](P17,18)表面上看好像是尊崇天的权威,实际上是抬高人在宇宙中之地位。又如朱子言:“自一气而言之,则人物皆受是气而生;自精粗而言,则人得其气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9](P264)人贵物贱、人尊物卑之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崔济愚也接受了上述传统儒学“贵人”的思想,不过很可能不是直接受之于董仲舒,而可能是受之于宋明理学。但不管怎么说他对于个体价值之重视当属确凿无疑的,这也是其天主观与基督教上帝观的一个不同之处。崔济愚曾经在《论学文》中说道:“阴阳相均,虽百千万物化出于其中,独惟人最灵也。”[8](P221)这显然是与理学精神一脉相承的。基督教言上帝是绝对超于个体之上的,个体存在之价值只是上帝预先规定的目的而已,因此在基督教中个体是无独立价值可言的。如果说《旧约》之中人与神的关系尚不至于太过隔绝的话,那么到了《新约》之中上帝的言行就变得近乎邪恶无理了。这固然是基于西方人对于绝对力量的崇奉,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基督教经过了希腊哲学的改造,而希腊神话中的具有强大力量的神都是“不可理喻”的,因为拥有绝对力量的神被认为是超越善恶的,因此其行为是无善恶可言的。然而在崔济愚的思想中,个体是具有其内在价值的。
对于“侍天主”的“侍”,崔济愚是这样解释的:“‘侍’者,内有神灵,外有气化,一世之人,各知不移也。”[8](P222)王弼在讨论圣人与常人的区别时曾指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崔济愚言“内有神灵”,表面看是在讲天主在人内心之显现方式,即天主“在我心里面,它以神灵来现身”[10](P183),实际是讲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觉悟真理之“神明”。这只是崔济愚出于一种宗教解释的需要而借天主之名加以表达罢了。“外有气化”,“气者,虚灵苍苍,无事不涉,无事不命……是亦浑无之一气也”;化者,即“无为而化”也。[8](P222)此处表面讲天主在人心之外表现自己力量的方式[10](P183),实则讲人能与天主同其德而至于“气化”万物,从而成为“侍天主”的人。这里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崔济愚对儒道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冯友兰先生在阐释儒道二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时曾经说道:“道家所用底方法是去知。由去知而忘我,以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孔孟的方法是集义。由集义而克己,以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孔孟用集义的方法,所得到底是在情感上与万物为一。道家用去知的方法,所得到底是在知识上与万物为一。”[6](P67)由此分析崔济愚之“侍”的概念,其天人合一之思想便一目了然了:其一是“神灵”,此即道家在知识上认识到我与万物本为一;其二是“气化”,此即儒家在情感上进入到与万物为一境界。
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这也是东学之宗教思想最不同于基督教之所在。这个内涵便是:“侍天主”实际就是成天主,即佛家讲的人人皆可以成佛、道家讲的人人皆可成圣人。个体的终极价值便是达到天主之境界。这在基督教是无法想象的,因为个体是负有原罪的存在,在上帝面前永远是卑微而极渺小的;上帝对于个体而言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他只对先知们显现其神灵,至于常人只能祈祷有朝一日能成为“上帝的选民”而进入天堂。基督教许诺给教徒的是彼岸的美好生活,而东学显示给人的是此岸的实际幸福。在东学中,“侍天主”即有可能成天主,成天主则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则可普济众生。
崔济愚曾经概括过自己的思想来源:“儒人之人伦大纲,仙之清净自修和佛之普济众生,足以成为吾道之三科。”[8](P215)崔氏之合和儒道释三家之思想甚明矣,但他的“天主”概念确受之于基督教,只是二者大不相同而已。
3.通过“至气”概念,阐释并改造传统理学之“气”的概念
传统理学中“气”的范畴的奠基者为张横渠。冯友兰先生曾有言曰:“横渠之学,亦系从《易》推衍而来。”[9](P278)汉人最擅为象数之易,以阴阳五行之学解释道家之道的概念,从而将这一形式概念拉入存有领域而成一积极的概念,使道成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性质料。冯友兰的有关批评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汉人把本来“极高明”的道家哲学从形上之玄虚领域拉入宇宙论的实际世界里而成为“不高明”的哲学。横渠之所谓“气”与汉人之所谓“道”实有诸多相似之处。“气”有阴阳二性,由此又有“浮沉、升降、相感之性”。阴阳之气聚则物成,散则物毁。“气聚则能为吾人所见而为有形;气散则不能为吾人所见而为无形。”[9](P230)伊川亦多言气,以为万物之始有皆由气化。伊川之不同于横渠者在于“伊川以为已散之气,已散即归无有,其再聚之气,乃新生者。”似乎伊川之言“气”不如横渠简单彻底。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9](P235)“气”是形下之器世界的构成,其内涵同于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质料”。
朱子哲学是一个精微严谨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范畴是“理气”,故而言“气”则必须将其置于朱子之整体理论框架之中考察。朱子对于“理”与“气”的阐述有这样一个逻辑结构:理—气—物。这是由本体出发的逻辑结构,是由上到下的理路;他还有一个认识论的结构:物—气—理。“理”在朱子哲学之中是一个本体范畴,它是万物生存的本源和根据。因此“理”与“气”之关系首先是理本气末之关系。然则理气虽不杂,却又是不可分离的,即使就理先气后而言这也是一种逻辑上的关系而不是实际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这一点冯友兰[6](P260)和汤用彤[11]二先生言及“道”与“物”之关系时亦是如此说的。汉人把这种逻辑关系借阴阳五行之解说成了实际的时间关系,因而招致批评。张立文先生在论及此理气关系时亦持此观点:“理与气的关系不离不杂,并非是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关系。”[7](P45)按朱子所言,气乃理的搭挂处、安顿处、附着处,理气相依不离。理通过气而为人所认识和体悟,这有些类似于柏拉图所谓“自然万物是理”的影子。不过朱子之意并非言理实际生出气,而是说气的存在和运作要以理为根据。由此“气”在理学中之地位就比较明了了:“它是理的安顿、附着、搭挂处,无气理便悬空无着落,而无所谓‘实理’;它是勾通理—物的中介,无气则理塞,而无所谓‘发育流行’;它是构成万物的质料,无气而理无以和合,而无所谓万殊之物。”[7](P85)
崔济愚的“至气”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他在《论学文》中说:“气者,虚灵苍苍,无事不涉,无事不命。然而,如形而难状,如闻而难见,是亦浑无之一气。”[8](P222)此处言气似与朱子之言气并无大区别。但是他在“气”前著一“至”字并解释说:“至者,极焉之内至……今至者于入道,知其气接者也。”[8](P222)如此则可知“至气”乃天主的造化力量。气于朱子理学中本只是理的依附处、搭挂处,而“至气”在崔济愚这里被赋予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天主的造化力量。“气化”是天主一种行事的方式,即利用“气”而“化”,此“化”是“无为而化”。因此气之为物是天主的一件宝贵的工具,如宝剑之于武士。然则气之为物又是“如形而难状,如闻而难见”的。那么我们如何感知它呢?崔济愚采取了一种宗教的手段——“气接”,即人们可通过这种方式感知到气这种事物所体现出的天主的强大力量。
综上所述,崔济愚对传统儒学改造的核心便是引入“天主”这样一个人格神,从而把传统儒学改造成为韩国之一种新宗教,它既含有大量的儒学传统思想,又吸收了部分佛仙的内蕴,同时也有对西方基督教和韩国传统巫教的批判与吸取。
[1] 张立文.李退溪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 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
[3] 张敏.立言垂教:李珥哲学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崔根德.韩国儒学思想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5] 葛荣晋.韩国实学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冯友兰.新原道:中国哲学之精神[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7] 张立文.朱熹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金勋.韩国新宗教的源流与嬗变[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 黄棕源.东学与近代文明的出路[C]//哲学门(第1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推荐阅读:
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04-06
儒学与法学比较10-21
儒学的治理思想11-15
继承儒学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09-1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07-01
马克思主义心得与体会01-06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04-20
《宇宙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11-16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06-13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与心得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