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美容技术就业前景(精选12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容行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本世纪后,美容行业逐渐走向成熟,伴随着人民大众对高品质的医疗条件及美容保健行业的服务需求,各级医疗美容机构和美容保健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快速发展。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却是严重地供不应求,尤其是美容保健行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医疗美容技术人才的缺口甚大。我校为推进美容医学教育、壮大医疗美容技术人才队伍,特开办了三年制大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全日制高等教育,积极培养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缓解美容技术专业人员紧缺现状。
1.1 医疗安全的现状
贝塔朗非在其创建的《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 s,Development,Applications)的系统论中认为,错误并非是由于人的疏忽无能所致,而是由于系统内的缺陷造成了一个使人产生错误的环境[1]。其根源主要在于系统中缺乏自动控制措施、信息沟通障碍、人员不足、工作环境不利、组织结构及过程潜在失灵、报告系统问题、人的能力的局限性、工作压力、疲劳和缺乏睡眠等[2]。
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在2000年出版的报告书《犯错是人的本性,建立更为安全的医疗系统》(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 health system)也证实了上述理论。报告将医疗错误分为诊断、治疗、预防和其它四类,其中一半以上的错误是由可预防的错误所致。并指出,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医的发生不是因为医务人员个人的疏忽而是医疗系统出现了偏差。
1.2 医疗安全的目标
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指导下,发布的《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具体为:(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2)提高用药安全;(3)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4)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5)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6)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9)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0)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由此可以看出,在医疗过程中“患者安全”还存在着巨大隐患,特别是患者身份识别、用药安全、手术安全、院感控制等更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2 RFID在医疗安全中的应用
2.1 提升用药安全,杜绝给药错误
忘记给患者服药、服错药、剂量不正确或药物与患者匹配错误等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4]。因此,很多欧美医院已经采用床边护理系统和药物的RFID技术,使药物和病人相匹配[5]。
医院药品管理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药库的存储与发放;二是临床的发药与服用。使用RFID技术来管理药库的系统称之为智能医药柜(Smart Medicine Cabinet,SMC),它可以提供诸如药品名称、剂量、剂型、库存量、何时进货、何时发出、在何位置、保存期限、保存环境条件等信息,自动通知相关药品采购人员及时补货,对医护人员拿错药物或者用错剂量的行为发出警告等[6,7],以此来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药物,以达到追踪全过程的目的。
护士在核对从药库领取的药品后,通过读取药品的RFID标签和患者的“RFID腕带”(内含有处方、过敏史等)信息进行比对(必要时可调出在线处方和药品图片),以确认药品和患者身份是否惟一对应,同时可调出药品的主要成份、效用及可能的副作用,以应答患者对药品的疑问。如果有一项比对不匹配,则发出警告。
2.2 提升用血安全,全程追踪血液
虽然医院对血液使用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严密的保藏措施,能保证将危险降低到最少,但人为因素的影响无法排除,输血错误最常见的原因是输入了错误血型的血液,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8]。
在血袋上粘贴一个RFID标签,含有相关血液的详细信息。当护士准备输血时,通过读取血袋上的RFID标签和患者的“RFID腕带”信息进行比对,以确认该血袋的信息和患者身份是惟一对应,从而确保血液正确的输给每一个患者。使用RFID技术可以全程追踪记录血袋,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减少对血液的污染;设置血液的有效日期,库存中可以自动实现报废报警;快速识别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实时跟踪血液信息。
2.3 提升手术安全,严格控制失误
RFID技术中的追踪功能可以让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提高安全效率,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安全感。
2.3.1 落实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的“RFID腕带”含有姓名、手术位置、手术类型、手术日期和手术名称等。在进入手术后手术室护士核对标签信息,并询问患者以证实标签中信息是否真实;在实施手术前,主刀医生再次核对标签信息,并再次进行验证,不匹配则报警以杜绝手术部位错误的发生[9,10]。
2.3.2 落实麻醉全程安全:
在实施麻醉前,麻醉师再次核对标签信息,并再次进行验证。同时记录患者开始麻醉、开始手术、何时添加药物、手术结束等每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
2.3.3 落实手术器械安全:
使用RFID标签来追踪棉球、药签、纱布、器械等手术时使用的物品,同时还将追踪手术全过程,保证手术过程中的手术器械的卫生及安全,防止发生手术结束后物品的遗漏。
2.3.4 落实器械无菌安全:
手术后如发生感染,可对手术包进行追溯,从整个手术包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发放全过程都能追溯到时间、人员、地点、数量、价格,乃至于管理者在各个层次需要的信息都能采集到。
2.3.5 落实手术人员管理:
在手术前,每个医护人员配带一个主动式RFID标签,进入手术室时,固定式RFID读写器将记录进入时间,手术后医疗人员交还RFID标签并由读写器再次记录各自的ID号和时间,从而记录下手术开始和结束时间。在手术过程中还可以记录下每个医护人员的位置。
2.4 提升设备管理,增强安全使用
建立类似于智能医药柜(SMC)的射频跟踪自动识别管理系统设备库房,在每台/件设备和高价耗材上配置RFID标签,通过出入库门与手持读取器,能够及时地掌握设备及耗材的供应商、生产日期数据、有效期数据、批号和大小,以及进货、入库、点验、上架、保管、盘点和出库等准确信息[11]。在设备维修时还可以记录何人、何时、何处、对何种设备进行了保养、维修、巡检的相应内容。同时该管理系统使医院决策者能全面掌握全院的设备及耗材的情况,及时得出医院设备使用情况信息和相应的分析报表,使医院在购买设备及耗材和战略决策上做到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
当患者需要使用设备或耗材时,通过读取设备及耗材上的RFID标签和患者的“RFID腕带”信息进行比对,以确认设备及耗材和患者身份具有惟一对应性,匹配则发出设备及耗材,同时将信息发到医院的计费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如不匹配则报警。
2.5 追踪医疗垃圾,实施动态管理
采用RFID技术,可明确每袋医疗垃圾的科室(病区)、种类、数量、重量以及何时、何人送到周转站,并可避免交叉感染。实现了对医疗垃圾的动态实时管理。不仅可以监测整个医疗垃圾处理的流程;而且可以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医疗垃圾进行追踪,防止整袋医疗垃圾的丢失;还可以有目的地追踪指定医疗垃圾的重量变化(减轻),抽查医疗垃圾周转站称重不准确的现象以及进行分装外流的现象,降低医疗垃圾的处理成本。
可以统计出的医疗垃圾发生地的分地域(病房、门诊和急诊)、分科室、分类型、分时段的数据,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医疗垃圾管理方案。可以获得医疗垃圾周转站的峰值存储量,对周转站的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数据。
2.6 控制感染范围,防止感染扩大
RFID也具有全院范围感染控制的功能。医院的各个重要的出人口、病房以及特殊单位都能够识别身份,患者如果进入到限制区域,系统可以进行相应的提醒,从而保证有效的隔离,防止感染的扩大。
3 RFID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3.1 全面提升患者安全
通过读取药品、设备、耗材以及标本上的RFID标签和患者的“RFID腕带”信息进行比对,确认了与患者身份具有独立的、惟一的对应性,从而确保患者身份辨识,防止人为疏忽;对患者重要的医疗信息(如:生命体征、过敏药物、手术部位等)提供实时警讯,杜绝事故发生。
3.2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确保正确的医疗流程得到执行(患者、治疗、时间、地点、医护人员),所有重要医疗步骤均由RFID启动,执行前自动比对(人员、事件、时间、地点、物品)完全符合医疗流程与执行时间。
3.3 全面提升管理效率
所有医疗流程均由系统自动控制,减少了人工操作;各环节医护人员的操作均自动记录在案,明确了责任;减少了纸质手工记录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医院可藉此记录分析与进一步改善管理效率与成本。
3.4 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
患者可随时获取费用、健教等信息并可降低医护人员询问时间;透过用药品查询功能,实时提供药物效用、副作用数据给患者;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同患者接触,满足了患者心理的需要。
摘要:通过对医疗安全的现状与目标的认识,提出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用药、用血、手术、设备及耗材、医疗垃圾管理和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应用前景,以达成全面提升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和管理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RFID,医疗安全,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Bruder K.L,Joseph C.Gambone.Patient Safety Series:Understandingand Implementing[J].The RegulatoryRequirements.ACOG Clinical Review,2003,8(2):1-5.
[2]Wong J H,Beglaryan.Strategy forHospital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AReview of the Research[Z].2004.
[3]F Areas,S Goals,F Components,et al.2004 Random UnannouncedSurvey Process[J].Joint CommissionPerspectives,2003,23(9):4.
[4]Accenture Helps Form RFIDIndustry Group to Evaluate Technology'sValue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Washington,US[N].Accenture NewsRelease,2004-02-18.
[5]Harald Vogt.Efficient ObjectIdentification with Passive RFID Tags[J].Journal of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Science,2002,(8):98-113.
[6]李明子.建立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确保病人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2007(3):43-45.
[7]F.Siegemund,C.Floerkemeier,H.Vogt.The Value of Handhelds in SmartEnvironments[J].In Organic and PervasiveComputing-ARCS,2004,2981:99-127.
[8]R.Aller.Patient ID Missing inAction?A discussion on how accuratespecimen and transfusion identificationcan avert disaster[J].Springer,2002,(9):79-82.
[9]D.Hendrickson.Study:RFID inhospitals shows ROI promise.Mass HighTech[J].The Journal of New EnglandTechnology,2004,(9):25-29.
[10]Birmingham Heartlands.RFID-tags patients to avoid litigation[OL/J].Springer,2005,(2):69-72.http://www.bjhc.co.uk/news/1/2005/n502016.htm.
2014年被公认为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元年,因此这个会议显得意义重大。
据拓墣产业研究所的最新预计,全球可穿戴式消费电子出货量在2014年会达到3930万台,年增长49.32%,而2015年将出货6570万台,增长67.1%,此外,拓墣进一步指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居家照护、信息娱乐相关及运动健身三大应用领域增长最快,也占有最多市场份额。
随着面临高龄化的社会问题,让各家科技大厂都切入穿戴健康管理市场。许多大厂除了发展可穿戴设备技术与产品之外,也正在结合通信网络服务、医疗服务等来摸索及寻找能够真正促使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Apple推出HealthKit及健康和健身服务,透过HealthKit API来共享相关数据App,提供整合至iOS 8健康数据,并集中储存于用户智能型手机,未来将扩及可穿戴设备。
科技巨头关注 多方开始投入
在国际两大科技巨头的影响下,全球科技公司开发出的各式各样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等纷纷侵入医疗领域。而国内小米、360、果壳网、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会对它的前景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乐观的预计,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对传统的医疗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不过随着同质化严重、价格混乱、技术不足等问题的逐渐暴露,它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穿戴医疗设备给人们描述了超乎想象的科技蓝图,比如监测大脑数据追踪情感、健康数据等。目前国内已有超过十几款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问世,如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
与此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搭载硬件活跃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今年,拥有数千万活跃用户的大姨吗公司,先后与睿仁、PICOOC联合推出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用户使用智能产品后可迅速获得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种身体健康指标,同时在数据分析引擎的支持下,可以收到分析报告和健康建议。
此前,大姨吗CEO柴可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巨大,在健康医疗领域里,大姨吗依靠自有APP的大数据平台,扩充医疗领域,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商业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表示,现在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创新型公司,他们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风投融资,但大部分最后做不下去;另一种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方向性决策,考虑能不能赚钱。于是,前者往往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用户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在欧洲,有保险公司购买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送给客户,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吃药、进医院、做手术的几率,从而降低公司赔付的成本。
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蠢蠢欲动。APP平台“乐动力”就与大都会人寿合作,用户可以用通过运动获得的乐动力积分来换取相应的保险产品。燕金元也表示,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
目前看来,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代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ABI公司预计,到2017年,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占到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有分析认为,如果扩展到整个健康领域,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0%。
世界知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计,到2050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高血压、晚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控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
发展前景不错
技术与资本是短板
在燕金元看来,可穿戴医疗是一个要长期投入的产业。在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下,外观炫酷的可穿戴设备,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佩戴。
而根据现在的技术能力范围,短期内很难出现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要在细分领域深耕。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得还不够。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现在智能手环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使用者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发布到手机APP上。要想实现差异化,首先得在硬件上下功夫,把硬件做得舒适、续航时间长,再在便携性和外观上寻找突破口;第二是加入能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这是没有硬件开发经验的互联网公司的硬伤;第三是对后端数据的整合运用,把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利用。“更多用户是希望有一款应用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导,而不只是数据曲线描述。但这对厂家提出高要求,如果要切入医疗领域,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医疗技术和专业团队作支撑。”
当然也有,已经有一些厂家正在探索数据平台背后的价值,即智能穿戴设备不能单单靠卖硬件赚取价值,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更多是在增值业务和服务上寻找赢利点。这种思路就是借鉴传统的医疗监测设备,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由医生来解读,而设备方要做的就是汇集大量病人数据和专业诊断数据的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
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也是与安徽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共建专业,是我校医疗器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行 “ 工学结合 ” 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师资队伍强,有省级专业带头人,并聘有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近三年就业率连续达到 100% 。
培养目标:
具有医学基础和工科基础,掌握医用电子仪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医用电子仪器的生产、检测、管理、经营、维护和维修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目前,中国美业的发展已形成了美容、美发、美甲、彩妆、教育培训、专业媒体、专业展览、营销等全方位服务,形成了流通行业的八项综合服务,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美容美发沙龙的经营状态
1、目前我国运行状况良好,美容院行业从业者在正常条件下收入高,与第三产业相比,如餐饮、娱乐、保健、属中等较高;员工的数量,美容院的大小,服务收入和消费者的数量都是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2、美容美发行业分为服务和制造业以及当前和从几个方面,如教育和培训服务的收入为主要产业,越来越多的教育、美容机构规模的增大,美容院机构主要为中小型,但是比以前更多,规模在不断扩大。
3、消费人群递增。美容消费团体涉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公共官员、公务员、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大约70%的人对美容行业和美发行业表示很乐观。
4、连锁店和特许加盟经营管理的比例增加了,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我国大多数美容美发企业都以家族式为主。在经营方面,随着单一趋势的发展,它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而强势机构的连锁经营和特许加盟经营是主导。对于企业规模而言,中小规模的美容美发沙龙机构,包括加盟连锁机构在内的大多数中小型机构,表明行业的推广和转型模式远未完成,同时标准化、规模管理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美容美发机构的经营有连锁经营(直营、特许加盟经营)、直销干预、电脑网络线上经营等。
美容美发沙龙的员工的特点
1、从员工的年龄分布,美容业是一个青年产业。在过去,大部分的教育学历都不高,而且年龄也很小。同时,主要通过内部职业培训完成了技能教育。现在,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渗透到美容行业,并接受了国家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
1、申报、登记:灵活就业人员凭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市医疗保险局办理早报、登记手续。经审查合格后,办理人人医疗保险证、卡和专用处本。
2、核定缴费:市医疗保险局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申报、登记情况,按规定核定,填报《缴费核定单》。
?3、缴费程序:灵活就业人员持市医疗保险局加盖核定专用章的《缴费核定单》,直接到市地税征收局纳税大厅缴费。费票由市地税征收局传到市劳动结算中心,市劳动结算中心传到市医疗保险局。市医疗保险局每月定期向劳动结算中心传递一次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核定数据。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它以多种数字传输方式,通过多种核心技术和远程医疗软件系统建立不同区域的医疗单位之间、医师和患者之间的联系,完成远程咨询、诊治、教学、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任务等[1]。本文主要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远程医疗系统方面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前景。
1. 远程医疗系统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远程医疗发展状况
远程医疗萌芽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遥测心电图和宇宙飞行中对宇航员进行医学保健遥测和监护[2],国外已有近60年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较缓慢;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后期,随着通信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和西欧国家在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第三阶段,目前正处于远程医疗的快速、全面发展时期,成熟的项目商业化,已经在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国内远程医疗发展状况
我国远程医疗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迟,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远程医疗的核心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都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20多年的远程医疗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尝试发展的阶段,主要通过一些远程的手段达到会诊咨询目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7月中国金卫医疗网络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规范化、实用化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涌现一大批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实体单位和服务模式[3]。
2. 远程医疗的核心技术
2.1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远程医疗所处理的医学信息,包括高分辨率的静态和动态图像、声音、文字、生理参数和辅助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合理地储存于存储介质中。远程医疗系统采用Internet技术,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以支持分布式并发和多媒体处理的基于SQL的数据库作为主要的后台数据服务器,用以存放病史资料、医学信息及管理信息,将患者信息储存在患者方的计算机中,通过传送软件传送信息,自动存入专家端的数据库中,双方可随时调用患者的各种信息,并为患者信息的检索、统计、维护以及安全性提供保证。
2.2 电子病历技术
电子病历的发展是远程医疗中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它是将传统的纸质病历完全电子化,提供电子存储、查询、统计、数据交换传输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医疗记录。电子病历不仅包括了纸质病历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声像、图文等信息,其完整的资料数据处理、网络传输、统计分析等是传统的纸张病历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在国内远程医疗会诊及国际间的交流中,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电子病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2.3 网络技术
互联网是一个实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加之卫星通讯的不断发展,为远程医疗的发展开辟了另一渠道。远程医疗系统可以采用多种通信网络,如宽。带多媒体异步通信网(ATM)、卫星网、公共数据网(DDN,ISDN)等,目前,最理想的是ATM,动态图像的质量达到电视效果;卫星通讯速度快,安全性能好,特别是可移动性强,尤其适合野战部队使用[4];DDN,ISDN加快了图像传输速率,提高了会诊质量,但还不能完全胜任远程医疗的各种服务。
2.4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
医学图像信息在患者信息中一般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信息量大,医学图像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是远程医疗技术中的难点。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即PACS技术,而且同步出现了DI-COM 3.0(国际上医学影像设备图像传输接口的标准)。PACS系统,以DI-COM 3.0的格式采集医学图像,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将医学图像传送到服务器中,专家随时随地可以上网调阅患者的各种影像资料,极大地帮助医院简化和加速医学影像的显示、归档和共享使用。
2.5 视频会议技术
视频会议系统的出现使得远程医疗迅速发展。1996年,新加坡CRE-ATIVE LAB.的SHAREVISION PC 3000视频会议系统能较好地利用模拟电话线传送音频与视频信号,基本满足远程专家会诊服务的需求。近几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符合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H.320、H.323、H.324,并且支持ITU-T的T.120多点数据会议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适合带宽范围为14.4~384KB,使远程会诊的质量大大提高。
3. 远程医疗的主要内容
3.1 远程医疗咨询
远程医疗咨询是最具可操作性的一种方式,求医者与医生之间通过已经逐步普及的E-mail建立联系,进行健康方面的咨询更快捷、更方便。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网站设立了相关栏目,邀请一些医生“网上坐堂”,即公布其E-mail地址,以便于求医者与之联系。就目前来看,这种方式的效率往往并不高,主要是因为不太及时,并且这种方式所交流的信息量太少,对于一些复杂的健康问题就无能为力了。
3.2 远程会诊
通过网络,专家既能及时获得病史、检验报告和各种影像资料,又可以观察患者,并与患者对话;既可以与现场的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且可以指导与观察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还能够立即送达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犹如专家亲临现场会诊,使得那些在传统会诊中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迎刃而解[5]。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且可以及时得到专家的会诊咨询服务,可以大大改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降低医疗成本。
3.3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可以使得医生亲自对远程的患者进行一定的手术过程操作。也就是说,医生根据传来的现场影像通过键盘、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设备来进行手术操作,其一举一动可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控制当地的医疗器械的动作。就如把“内窥镜”与“器械”的长度变得更长了。当然,这种手术对专家的操作技巧与相关设备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世界上首例实验性远程手术已经在1999年进行了。
3.4网上医疗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挖掘”,抽取一定的计算模式,建立一定的运算模型,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并能对进一步的新资料(输入)进行处理,得出符合其知识结构的结论(输出)。在医疗领域,已经有一些特定的专家系统能对病人的信息进行“诊断”和提出医疗建议了[6]。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专家系统迟早会被搬到网上,为广大求医者提供初步的医疗服务。当然,这种专家系统是无法完全替代医生的作用的。
4.远程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远程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远程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网上服务的安全性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许多技术标准和临床标准都未建立,在法律、法规方面,美国医学会(AMA)和美国远程医学会(ATA)已经制定了一些行为规定,但尚不完善[7]。尽管我国的远程医疗技术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5.远程医疗系统的前景展望
远程医疗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高新科技,已跨越国界和时空,对医疗保健改革产生巨大现实的影响。它的意义在于打破地域界限,既可以使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又可以提高大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可以提高医学自身的水平,更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它无疑将极大促进医疗和保健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远程医疗系统将在多种通讯线路并存的情况下,向移动性、多样性、实时性方向发展,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远程医疗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在医学上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在介绍国内外远程医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远程医疗的实现技术、应用模式、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远程医疗,技术,医学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杨静,张天,远程医疗系统在现代医院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7(2):241-2421.
[2]杨勇,彭承琳,国外远程医疗发展近况[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19-211.
[3]农智红,刘郦,覃丽群,我国远程医疗技术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浅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3):47-481.
[4]杜洁,远程医疗在军队医院的应用[J],西藏科技,2005;(9):57-581.
[5]张睿,罗绯,童玲等,我院远程医疗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西南军医,2007,9(3):122-1231.
[6]傅征,连平,远程医学[M]1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6-701.
历史上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被严重的压制,以美国为例,美国医疗服务市场与药品市场的比例是8:1,而我国2011年这一比例仅为5:4,2011年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8296亿元,而当年医院终端药品销售收入规模6639亿元。2011年民营医院床位数占整个市场比例仅9.72%,按照国家要求到2015年,民营医院床位数将占到整个市场20%。从国家政策层面,2009 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非禁即入”,我国新医改政策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并提高诊疗服务收入,我国医疗服务将出现类似于美国70年代的爆发式增长。
医疗服务价格长期看涨,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医疗服务“社会公共产品色彩浓厚”,医疗服务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上海2012年率先在4家公立医院试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处于上升通道中。同时医疗服务的量也在持续上升,一直以来,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二级、一级医院则门可罗雀。浙江省将从今年4月1日起,在全省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这将大大提高基层、一级、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量。照此趋势,全国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量都将上升。另外随着医生多点执业逐步推开后,医生群体的整体工作时间增多,将促使医疗服务总量上升。
目前民营资本开始大量进入医院,很多民营资本是盲目的投资,他们缺乏管理经验,大量资本涌入抬高了医院的收购价格;医院投资周期长、平均利润率在10%~15%,我国民营资本应该选择性地进入利润丰厚的、有特色有壁垒的中高端医疗服务市场,而不是盲目投资投机,未来民营医院分化是必然,收购医院风险与机遇并存。
A股医疗服务类公司有,做专科医院的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另外马应龙也有部分专科医院资产;医疗器械的新华医疗、鱼跃医疗;另外复星医药、信邦制药、恒康医疗均有涉足医院的并购;还有做移动医疗的九安医疗。目前这些公司估值均不便宜,但只要医疗服务类大方向没问题,其中能跑出来的竞争优胜者,长期看股价还有拓展空间。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规模不到3000亿元,将近70%的市场份额被国外品牌占据着,而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产值已达3700亿美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未来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创新。郭凡礼指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未来应该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从低端传统制造走向中高端科技创新,以技术换代升级取得产品市场优势。
创生控股公司董事长钱福卿指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与国际企业竞争,也有自己的优势。他说,经过多年的培植,本土企业已形成了广泛的网络,这是国际企业 短期内做不到的。还有价格优势,与进口产品相比,国产品牌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国外产品的价格基本是国内产品价格的1.5至3倍,但产品质量差别并不大。
同时,地方政府的医保政策优势,国内产品报销比例的逐步扩大,这对国内企业是最大的利好。“国内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他说。
摘 要 针对医疗市场的新宠——网络医疗网站,通过对其现状以及市场前景的,得出其具有良好的投资收益、广阔的发展前景的结论。同时,网络服务对于如何建立品牌医疗网站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医疗网站 远程医疗 网络服务
人类跨入21世纪后,IT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具有了划性质的变革,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象征的载体,越来越显现出它在上的重要地位和职能,并且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了这股网络浪潮的冲击。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前的单一的病人亲自去医院看病的模式已经被逐渐改变,代之的是以网上健康咨询、远程诊断等形式获取医疗信息。医疗网站就是基于网络技术、技术和知识工程的,面向社会的为其客户提供全面的医疗信息的服务平台。医疗网站的以及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医疗网站陆续开始建立。尤其在“非典”浩劫过后,形形色色的医疗网站如同雨后春笋数不胜数。据粗略统计,在短短几年内,网上新出现了可以提供网络医疗服务的网站数千家,而事实上国内医疗网站除少数有能力进行远程会诊外,其余大部分都只能提供简单咨询服务,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介绍产品信息及进行药品推销。
总体来说,现阶段的网络医疗市场虽然在改变人们传统医疗观念上有着非常积极的,同时也为以后开拓网络医疗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现阶段网络医疗市场整体比较混乱,优质网站为数不多,可信任度不高。医疗网站的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分析
(1)国内外技术发展环境简介。美国是开展远程医疗较早的国家,最早研制的远程医疗系统用于对宇航员进行无创伤性监测和战场伤病员急救。此后,医疗机构开始远程医疗,并逐步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咨询、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控制手术等项目。其他国家如西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对远程医疗的发展也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远程医疗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国外远程医疗主要应用于:开展远程会诊和,利用各种通信线路(如ATM,ISDN,PSTN等)借助电视会议或其他通信系统进行医学服务;进行医学资料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共享医学数据;目前一些西欧国家已研制并试用包含基本医疗信息IC卡,使任何一家联网医院都可以得到有关患者的最新治疗信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近年来发展迅速。1982年首次通过email进行病历会诊,这是最早的远程医疗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应用远程系统诊断患噬肌肉病菌疾病的山东姑娘和重金属铊中毒的北京女大学生,由此远程医疗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远程医疗从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国家卫生部、医学基金会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先后启动了金卫网络工程、中国医学基金会互联网络和军卫Ⅱ号工程(远程医疗网),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上百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工作,目前已可为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实施可视实时专家会诊、传输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等。
(2)技术模型简介。模型及流程说明见商业模型(见附图):
用户群:消费者可根据拥有的终端设备通过相应通信网络将自己的基础医疗数据以人工、自动方式按需要进行采集并传送给服务提供方。
虚拟服务提供方:在网络支持下以主动轮询方式检测具备终端条件的消费者,消费者以服务提供方的信息自行处理或按照提示到就近实体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服务方向用户群提供通用的病历。
终端设备:包括移动、固定电话,计算机及配套的医疗数据检测产品如已商品化的电子温度计、血压计、计步器、心电仪等,以及待开发的各种传感器,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命迹象监视器、药物释放等应用器具。
服务方式:用户群可以基于移动终端sms、wap等方式由用户自己测试医学数据后人工或运用个人计算机输入到移动终端发送至服务提供方。
互联网络的应用业务平台sms:其为网络医疗示意模型的核心部分,sms的基本功能是依托互联网以实际或虚拟的方式完成用户群与虚拟服务提供方之间所有信息的传输、交换、数据资料的存储、管理、安全、保密等以及网络管理业务。简而言之,其技术核心在于依托不断演进的互联网络以及配套的终端产品,利用已商品化和不断开发面向个人的医用电子测量器具,满足用户群对疾病预防、健康保健需求。以医院为后台支持,用实际的和虚拟的方式组成“网上医疗”,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深层次医疗、保健服务。
2.2 市场需求分析
2.2.1 传统求医看病方式的弊端
从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来看,存在着以下的:一是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的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二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是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即增加了就医困难,又加大负担;另一方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根据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从1998~2003年分别上涨了57.5%和76.1%,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使得看病成了很多人的难言之痛。
2.2.2 医疗网站的优势
在看病难、看病贵越来越成为一个的时候,对于具有受众面广、信息获取便捷的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医疗网站可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国内60%的一流医疗设备和70%左右顶尖的名医,按照北京1 300万常住人口,这些高度稀缺的医疗资源基本上配置在和服务于国内1%的人口。即使按国内3亿城市人口计算,国内仍然有95%的人很难享受到这些资源。而网络具有信息成本低廉、受众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若能将网络这个无形的沟通桥梁搭建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话,可以预见的是,网络可跨越由于时间和地域造成的阻碍,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得到享有稀缺的医疗资源的权力,从而能实现医疗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目的。
(2)医疗网站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看病的成本。相信在大看过病的人,都对看病这个过程的艰辛深有体会。往往一次病看下来,除了承受病痛的折磨外,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利用网络医疗网站,可以想象一下,在网络上可以提前将病患的资料以及基本情况通过网络及时传输于医生,经过分析后,病患可再与医生提前进行门诊时间的预约。通过这样简单的过程,医生即可对病患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病患也省去了往返于医院之间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同时病患也可对门诊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前进行了解。通过网络往往几分钟便可解决的问题,却大大降低了看病的成本,实现了加强病患和医生之间沟通的目的。
(3)医疗网站可对医院以及医生起到宣传作用。以实现网站、医院、医生共赢的目的。在看病的过程中,医疗网站可设置“论坛”等性质的服务反馈板块,通过此板块病患即可将自己的看病心得以及对于医生服务的评价发表于网络上,通过查询其病患的留言以及对医生的满意程度即可对其看病的医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医生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必将加强其服务的态度以及医术水平,以提高自身的名誉度。然而在医生提高自己的名誉度的时候,医院以及网站也到达了宣传自身的目的。
2.3 医疗网站的投资分析
就医疗网站的收益情况来看,多数医疗网站主要是以广告以及医药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中经营医药的网站利润十分可观,据赛迪顾问预测,我国医药商务的交易额近3年内年增长速度约为300%,如果以医药市场份额为1 500亿计算,假设有25%的采购会在网上进行,平均交易费率在1.2%左右,就会形成5亿元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先期进入市场的公司将获得很高的收益。最近的财务报表显示,海虹在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毛利润高达70%。2000年在800亿人民币的IT软件产品中仅有1.5亿的产品是为医疗服务机构开发的,不到0.2%。即便加上数字化医疗设备产品市场,也仅为6亿元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行业基本稳定甚至已经饱和的市场,年增长率为两位数的中国医疗服务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3 结论及建议
网络医疗是市场的新宠,其技术环境已经成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医疗网站主要是针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推广,同时提供医疗信息服务的网站存在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共同弱点在于缺乏整合度较高的品牌化网站。
行业蕴藏结构性机会。今年1月份出台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具体的部署,但远未对行业基本面预期造成较大的改变;而今年各地招标带来的药品降价隐患、招标模式的种种弊端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忧、医保总额预付制度试点带来医保总投入的增速趋于缓和的预期等因素,使得2012年行业的基本面不容乐观,当前还未看到基本面的拐点。因此,2010年医药行业难以出现整体性的机会,但医疗保健却蕴藏着结构性机会。
估值已步入合理区间。经过1年多的调整,医药板块未来12个月预期市盈率已经从2010年11月底的36倍下降到当前的19倍,仅高于2008年最低点15倍27%,处在历史的较低水平;从相对沪深300的溢价水平来看,当前医药板块溢价108%,低于过去1年的平均溢价水平144%,略高于过去4年的平均溢价水平97%;我们认为,鉴于医药行业中长期的成长性,当前医药板块的估值水平已经在合理范围,下跌风险相对有限。
生物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分子材料,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材料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2]。比如介入栓塞材料、聚砜中空纤维人工肾、介入诊疗导管、硅橡胶医用导管、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等,在临床护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高分子材料在医学上的独特作用,所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生物材料分支——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材料研究和制品研究,两者相辅相成。制品研究主要有医疗用品、药用高分子和人工器官3大类。医疗用品有医用导管、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创伤敷料、医用薄膜、以及各种护理和手术用品等;药用高分子的应用一是合成新药如高分子抗癌剂、抗病毒聚合物等,二是在药物赋型剂方面的应用,使药物微胶囊化、长效化;人工器官有人工肺、人工喉、人工血管、人工心脏瓣膜等。
2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及基本性能要求
医用高分子材料一般直接用于人体,按照其医用目的的不同,有的需要与人体的皮肤接触、有的需要与体液接触、有的需要与血液接触、有的需要短期植入人体、有的甚至需要长期植入人体。因此,这类材料除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之外,还必须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3]。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要求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是否与人体接触以及接触时间的长短不同而不同。其基本性能要求为:
(1)力学性能稳定。在使用期限内,针对不同的用途,材料的尺寸稳定性、耐磨性、耐疲劳度、强度、模量等应适当。比如,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做人工关节时,应该用模量高、耐疲劳强度好、耐磨性好的材料。
(2)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不会与体液、血液接触而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易于加工成型。
(3)经过灭菌过程,制品不变形、性能不发生改变;材料易得,价格适当。
(4)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包括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对可降解材料还涉及到降解产物的可吸收性。
总之,与其他材料相比,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除具有上述性能要求外,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在临床应用之前,都必须对材料本身的生物学性能、化学性能、物理机械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价,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后才能用于临床使用。
3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和应用
由于种类繁多、应用目的不同,目前医用高分子材料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其医学用途,主要的分类有:
(1)一次性使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材料。如:输注器械、血袋、各种导管及插管、采血管、高分子绷带等。
(2)植入、介入类材料。如:人工血管、人工心脏瓣膜、人工晶体、人工关节、人工肾、人工肺、中心静脉导管等。
(3)用于人体组织修复材料。如:人工皮肤、疝修补片等。
(4)药物和药物控释用高分子材料。如:载药支架等。
(5)医药包装用高分子材料。如:预灌封注射器、药用胶囊、大输液瓶等。
4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点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材料学、化学、生物医学、临床医学等10多个学科,主要是要求材料在生理环境下要保持稳定,即要求具有生物惰性。但没有一种材料能保证在生理环境下保持绝对的稳定,总要与生理系统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随着认知和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1 非聚氯乙烯(PVC)材料和增塑剂DEHP替代品的研制
PVC是目前医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医用高分子材料[4],大量用于输液器等管路产品中。PVC材料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综合物理机械性能优良等优点。然而,采用PVC作一次性医疗器械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1)PVC中残留有极少量的氯乙烯单体,该化合物已被证实是致癌物质。
(2)PVC软制品在加工时必须使用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等增塑剂。动物试验表明,DEHP对生殖系统、肝脏、肺脏以及心血管等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给人类健康带来风险。
(3)有研究证明,PVC对某些药物(如硝酸甘油、尼莫地平等)具有吸附作用,使用药剂量不准确,影响疗效。
(4)PVC加工时加有多种含金属的化合物作稳定剂,如钙、锌等,在输液过程中会可能进入人体,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5)为了提高金属稳定剂的稳定效果,在加工中还加入了含磷的辅助稳定剂——亚磷酸苯二异辛酯等,增加了PVC材料的毒性。
(6)PVC材料在加工时会分解产生有毒的烟雾和微量的氯化氢,对操作人员的健康会带来威胁,同时对加工设备也造成腐蚀。
(7)废弃的PVC材料燃烧处理比较困难,焚烧会产生氯化氢和二恶英气体。氯化氢会形成酸雨,二恶英气体是致癌物质,掩埋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非PVC材料的研制和不含DEHP増塑剂PVC的研制就成了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非PVC材料的应用将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的替代材料主要有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TPE)(如聚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与聚丙烯合金材料)、乙烯-硝酸乙烯共聚物(EVA)、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等,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EHP)的替代品主要有环己烷1,2-二甲酸二异壬基脂(DINCH)。
4.2 组织工程材料
组织工程的中心任务是设计和构建用于受损组织和器官的替代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组织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必须与活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相容,近年来已经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的热点材料有胶原、明胶、壳多糖、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等。产品有人工血管、神经再生导管、人工肝、人工皮肤、组织修补网等。
4.3 药物控释材料
药物缓释体系开始于50年代,控释型药物体系开始于70年代,到80年代开始了靶向型药物释放体系的研究。目前,常用的药物载体高分子材料有:明胶、淀粉、白蛋白、藻酸盐、聚酸酐、脂肪族聚酯、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酯、聚硅氧烷橡胶、聚丙烯酸酯等。
4.4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
由于医疗器械新产品层出不断,对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要求越来越严格。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表面化学处理、表面物理改性以提高材料在特定方面的性能,已经成为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在制造体内植入导管时,可以化学接枝的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化学改性,以提高材料的润滑性能;还可用共聚的方法,对材料进行亲水改性,呈微观体均匀结构状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抗血栓能力。
5 结束语
虽然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而且提高了人类的生命质量,但目前大多数材料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常规材料的临床应用中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凝血问题、药物吸附问题、增塑剂毒性问题等,究其根源,主要是对材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因此,根据生物学原理指导现有材料的改进和更新,是当前医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要:主要介绍了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特点、种类及各种医疗应用,探讨了其在非聚氯乙烯(PVC)材料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替代材料、组织工程材料、药物控释材料以及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中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医用高分子材料,聚氯乙烯,增塑剂,组织工程,药物控释,表面改性
参考文献
[1]赵成如,夏毅然,史文红.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5):9-16.
[2]张承焱.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及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5):35-38.
[3]程辉,杨欣.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医疗装备,2006,19(10):32-33.
【医疗美容技术就业前景】推荐阅读:
医疗美容设置情况说明11-25
美容护理的就业前景09-27
美容养生行业市场前景分析11-23
我国汽车美容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06-08
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1-29
医疗技术操作常规12-14
医疗技术人员准入制度05-30
医疗技术备案验收申请10-26
医疗适宜技术推广10-28
民营医院医疗技术策划流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