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用12篇)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
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与建议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 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 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近年来高校扩招速度加快, 大学生的人数成倍增加, 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有希望也有压力, 有机遇也有挑战, 对未来的生活既有很多选择又有更多迷茫, 因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总体心态是健康的,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 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增大, 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 如厌学、弃学、焦虑、抑郁、早恋、自卑、自杀等现象在很多学校呈上升趋势, 这些现象表明,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 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生, 女生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7.34%, 高于男生的16.07%, 低年级心理健康问题高于高年级, 其中二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 占17.56%;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不难发现, 对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激烈竞争中的大学生而言, 很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背负着就业、生存等社会问题, 促使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当压力增大并由此加重其心理负担时, 一些悲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鉴于此, 作为家庭和学校, 应当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并在生活和教学中实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 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 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 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 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 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 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 “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 因而, 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四)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 (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 和主观困难 (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 , 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 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 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 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 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 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1750名心理医生中, 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 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三、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我认为以下途径与方法可有效的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者缺一不可,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保健方法, 使学生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启发诱导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 教师必须以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并寻找合适的体育项目, 坚持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 或让学生自己选择, 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 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 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教育学生要忘却自我地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在健身运动中尽量轻松, 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 和自己的朋友一齐参加健身运动, 创造欢乐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 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 根据生理、心理状态, 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 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 结合体育课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承受能力训练
充分利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的优势, 根据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体育锻炼, 加强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和符合学生身体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和项目,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 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达到减轻或治疗各种不同心理疾病的效果。
(四) 面向全体同学全方位关爱体育锻炼弱势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留心, 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 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 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及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 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 即使成绩没有进步, 只要他们尽力了, 就应给予表扬。其次, 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 做他们的朋友, 取得他们的信任, 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 增强主动精神, 积极投入体育锻炼, 逐步扭转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五) 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计划
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保健等有关知识、并掌握具体的操作原则。让教师认识到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 应结合体育的特点, 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学生的心理状况, 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 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 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 陶冶学生的情操,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 体育锻炼对于人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而且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因此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 让学生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从事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 进而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秀淑, 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 。
[2]姒刚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4, (3) :58–62。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其目的是进一步引起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体育锻炼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将个人的心理发展为最佳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时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证明,目前我国大学生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紧张等几个方面,而且心理障碍发病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国家教委曾对121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中国纺织大学统计,近年来该校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中,60%是心理方面原因造成的。
三、体育对于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
(一)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在校大学生常因各种原因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的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消除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七)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与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八)控制应激水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和刺激做出的反应。研究显示,有规律的,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产生积极的应激,也是消极应激的缓冲器,坚持游泳,自行车和慢跑等有氧运动是减少应激最有效的方法。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改革力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明确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有关心理训练的知识和方法;2.实施健康教育;3.教学生讲究心理卫生。
(二)创设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条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条件,运用多种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课中获得深度的愉悦体验。
(三)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要重视了解熟悉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特征,利用体育竞赛特点来磨练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
(四)加强体育教学的互助性,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营造一个融洽祥和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五)对症下药,选择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的健身手段。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如对性格内向,易紧张失常的学生,可鼓励其多参加公开性的激烈比赛,特别是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赛;对遇事急躁,易冲动的学生可让其参加慢跑、打太极拳等项目的体育锻炼。凡此种种,都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总之,学生心理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并非单靠德育工作或某一学科工作就能够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产生的效果是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相互配合,弥补不足,共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0.
摘要: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互制约影响,相互制约。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意志,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情绪、自我概念、人格、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不同的心理健康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心理健康有利于完善人格。
关键词: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学生;完善人格
绪论
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无心理疾病,并具有完整的一套心理调节措施,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心理品质.人的成长过程,学生阶段是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完善学生人格的要求的需要。
一、学校教育的体育锻炼
1.1体育教育、心理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现代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材, 就更应该积极投身于这种健身时尚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体能技巧, 增强自己的体质水平, 保障自己的学习精力, 进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康投资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 这种投资的回报将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成功的希望、生活的信心, 并让投资者受益终身, 无所畏惧。毛泽东当年在武汉以七十岁高龄毅然横渡长江, 这一方面说明了他重视自己的体育锻炼, 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锻炼贵在坚持, 不可一曝十寒。有的人由于不能经常性进行锻炼, 对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不能进行合理调节, 造成透支, 从而酿成大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有的人为了应付考试, 没日没夜的复习、背诵, 也不注重锻炼和营养供给, 最后昏昏沉沉地上了考场, 成绩自然可想而知。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的有力补充延伸, 也是锻炼身体经常化、程序化上的一个象征, 多样性、趣味性使同学的健康意识得到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升华。1.2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方能有利心理健康
不同的运动级别之间的压力具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压力源级别之间的压力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运动级别和压力源级别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运动级别对学生的压力大小有显著的相关,运动量大,则所感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反之,则感受到的压力大。这表明了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中等运动量与小运动量有显著差异,而与大运动量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能缓解压力。压力源的多少与大学生的压力大小也呈显著的相关,压力生活事件越多,则所感受
到的压力也就越大。所以体育锻炼要因人而异,做到适度,这样才能对心理健康其积极作用,才不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对学生体育锻炼做好安排.学校教育发展体育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增强体质水平,保障学习精力,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学生人格。1.3量力而行,适宜运动负荷
坚持体育锻炼是构建健康大厦的奠基石,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有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进行体育锻炼,就能达到健康。想要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更应该注意运动的适度原则。在进行自己特别爱好的运动时,往往会出现兴趣大而导致运动过度现象。有人可能一跳起健美操或踢起球来就会忘掉一切,搞得筋疲力尽方肯罢休。这样的“发泄、忘我式”的锻炼,对健康是不利的。对常人而言,在进行锻炼时以中等负荷强度为宜,在运动中脉搏保持140—150/分钟的运动量对身体健康为最佳。
二、学生的心理现状
2.1学生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如今, 心理健康成为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性的增强, 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 导致在校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这部分学生在精神上感到疲惫, 心理上感到沮丧, 不能在教学时间里有效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尤其是现代社会特别严重, 学习效率低下;反映在生活中则胃口不好, 经常失眠, 噩梦连连,白天上课无精打采。
2.2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在学校, 一切都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和独立生活能力, 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 感到无所适从, 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 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
2.3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 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 学习压力增大, 导致一些同学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学生都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 感到沟通困难, 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 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 就易形成学生中孤僻、孤傲、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人格的完善。
2.4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这些学生成功期望值过高, 生活不幸(家庭变故)和挫折打击都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现实的深渊中, 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 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 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 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 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如果没人及时疏导, 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
3.1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作用,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3.2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了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据长寿老人的问卷调查, 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强, 与人相处融洽, 情绪乐观, 多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 消除紧张, 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 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 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 克服孤独感,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3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拜巴沙, 1985)。朗(Long)1993 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 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 结果发现, 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都比控制组被试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克瑞(Crew)等人1987 年统计了34 篇有关研究论文后指出, 与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 经常从事身体活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若有应激反应, 也能尽快地从中恢复过来, 这些都说明, 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同样, 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常说的“疲劳”是一个棕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
疲劳的出现。
3.4 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治疗心理疾病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助精神,这些效应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是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暖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理性疾病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就目前而言,这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3.5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观, 就往往使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 就能应付自如地对待人生中的大风大浪和艰难险阻。生命质量和学习质量、工作成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自己的生命质量有了稳定的提高, 才能为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体育锻炼可以锤炼与强化学生的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精神。精神必须依赖于物
质才能存在,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是一个人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理性反映。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缺乏自信的倾向, 还有的人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物欲横流的诱惑中保持应有的自尊, 因而走上了犯罪道路。一个人在逆境中只有自强自立, 才能使自己重新崛起,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挫折和苦难, 只会怨天尤人, 情绪郁闷, 就为精神疾患的产生酿下了病灶。民族的精神从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中得到体现,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需要培养一代人的自信、自尊、自豪、自强的精神。
结论
综合以上相关体育锻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意志品质、情绪、自我概念、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格等不同的心理健康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体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建议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已有的研究,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不但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 也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 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使大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健康发展, 担负起国家的未来, 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3081204 王博一 星期四第三节课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尤其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体育必不可少。
体育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育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我们设立了体育课,即为了贯彻“体育”两个字的意义,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
而在中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逐渐运用开来。
如今,大学生肩负着中国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发展,因此,体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能让学生劳逸结合,有益于身体健康。并且,体育的作用不只是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地培养提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心理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体育运动还能改善情绪,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团队意识的加强起促进作用。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能培养人的意志,有益于创造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亲爱的同学:
你好,感谢你百忙之中为我填写此次调查问卷!为掌握我们学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现状,为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参考和指导依据。本人设计了本份问卷,衷心希望得到你的意见和指导。
本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制,填答完毕的问卷也不会对外公开,我们可以担保您隐私的绝对安全。其次,为了保证问卷结果的有效性,请你务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答我们的问卷。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
1你的性别()A男B女你的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你平时所锻炼的场地是?()A 学校田径场B 体育馆C学校内、外的健身器材D其它 3你觉得锻炼的好处在于()(可多选)A增强体质B防治疾病C心情舒畅D增进健康E陶冶情操F改善生理机能G恢复体力H培养团结精神I其它
4你所喜欢并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这里没有你喜欢得运动项目可以自己写在H上、可多选)
A 慢跑 B 太极拳C 广播操D 下棋E 俯卧撑F 长距离的步行G 游泳H瑜伽I器械
J无K___________________
5您参加体育活动的(锻炼)目的()
A增强健康B应付考试C改善身体状况D调节心理E娱乐消遣F体验成功
H掌握技巧I其它
6影响你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可多选)
A身体患有疾病B肢体疾病C体质虚弱D心里因素E体育认知F日常习惯G锻炼资源H学习任务 I其它
7你进行体育锻炼时是什么心理?()
A厌学心理B 自信心理C畏难心理D自卑心理
8你参加体育课的态度是()
A积极参与B被动参与C消极参与
9你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符合自己的要求么?()
A 符合B不符合C一般D不在乎E其它
10你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什么看法?()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11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教学的看法是()
A教学能力差B方法单一C形式枯燥D不了解学生心理 E缺少沟通
12你对户外体育锻炼器材有何意见?()
A有B不关心C 没有
13你每个学期的体育消费是多少?()
A 0B 0-100C100-500D500-1000E1000以上
14你去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A每周1次以上B每周1次C 一个月一次D 不参加体育锻炼
15你每次大概锻炼多长时间()
A半个小时B一个小时C一个半小时D一个半小时以上
16你对学校在教学方面有什么要求?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你的合作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对不同学校、专业、年级、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均一致表明, 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发现, 多数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恋爱、适应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所造成的, 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应付各种导致心理紧张的因素所致。一些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类型的应付行为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 而个体应付方式的使用一般都在一种以上, 但每个人的应付行为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体现在个体身上的不同形式分别为:“解决问题-求助”, 成熟型;“退避-自责”, 不成熟型;“合理化”, 混合型。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干预性调节, 主要从以上三种类型分析, 考察从事不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量的大学生对解决问题应付方式的影响, 进而了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为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健身锻炼计划提供帮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大学文理科一到四年级学生共320人, 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0
份, 有效率为90.6%, 其中男生153份, 女生147份。
2.2 研究方法
2.2.1 测量工具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PARS—3) 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 (本次使用经周家骥教授、卢昌亚教授等专家的认可) 。该量表从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认为身体锻炼量=强度×时间×频率。身体锻炼量制定标准是:小锻炼量≤19分, 中等锻炼量为20~42分, 大锻炼量≥43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
《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等人编制, 共62道题, 6个分量表测查6个应付方式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信、效度良好。
2.2.2 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课堂纸笔测试, 按各问卷指导语填写, 两张问卷依次进行, 当场完成并收回。
2.2.3 数据统计软件SPSS12.0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是否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比较
将“一般来说, 除了上体育课外, 你是否自觉并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条目中, 回答“否”的, 确定为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组, 回答“是”的, 确定为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组, 采用分别以六个应付方式因子为因变量的单因子多元方差分析 (见表1) 。
注:*P<0.05, **P<0.01
结果表明: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解决问题”因子均值8.91大于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均值7.72, 具有显著差异 (P<0.01) , 可以看出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 而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幻想”因子均值4.22小于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均值5.44, 具有显著差异 (p<0.01) , 可以看出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在“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当中均无显著差异。D.S.H olm es等人认为身体锻炼可以消除或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 应付方式是个体适应应激环境中介心理变量, 换句话说, 个体应付方式的成熟可以提高个体抗应激的能力。因此, 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锻炼的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更加成熟;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倾向, 这一结果间接验证了体育锻炼可以消除或缓解不良的应激反应观点。同时有研究表明, 经常参与身体锻炼的人其人格更具有外向和神经质更轻的倾向。而外向人格特征的人, 当面对应激情境时, 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等成熟的应付方式。
3.2 从事课外体育活动不同运动量的大学生应付方式的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从应付方式的六个因子方面分析得出, 在“解决问题”、“幻想”两个因子上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
(1) 在“解决问题”因子方面: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自觉参加小锻炼量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无显著差异;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自觉参加中等以上锻炼量的有显著差异;小锻炼量的与中等以上锻炼量的都存在显著差异;中等锻炼量的与大锻炼量的没有显著差异。 (2) 在“幻想”因子方面: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自觉参加小锻炼量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存在差异;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自觉参加中等以上锻炼量的有显著差异;小锻炼量的与中等以上锻炼量的都存在差异;中等锻炼量的与大锻炼量的没有显著差异。从这两个因子方面不仅再次证实了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较为积极成熟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 而减少一些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 而且可以看出从事体育锻炼要达到中等以上的量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与一些研究得出“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是最有益处的”是一致的,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 (3) 在“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中:各个等级之间都没有表现出差异。
4 结论
4.1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 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
4.2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产生积极作用, 需要中等以上的锻炼量。
4.3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求助应付方式和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男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量明显大于女大学生
4.4体育锻炼对解决问题应付方式有较显著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随机整群抽样320名大学生, 进行应付方式问卷和课外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测量。通过数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自觉的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 而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自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应付方式产生积极作用, 需要中等以上的运动量;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求助和不成熟的幻想应付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量,心理特征,应付方式
参考文献
[1]骆积强.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3 (3) ;398-400.
关键词:体育教师;意志品质;生活态度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体育课堂一直采取的是“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或者是所起到的作用很小,仅是一个监管者,只要学生不出问题就可以,可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从自身的形体与健康入手来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进体育课堂,并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
一、教师的形体与健康影响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才能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体育课,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师的工作是最简单的,任何一名老师或者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甚至还有人说,体育老师不就是让学生跑、跳,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等,这些话都从不同程度上看到了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误解”。其实,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形体与健康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会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从自身的形体与健康等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锻炼心态。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不断地锻炼,要有意识地保持自己的形体美,保持自己健康,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教师的观点,才能以此为依据;反之,学生就会从心理上认为体育锻炼没有用,就会以老师作为例子来反驳,尤其是在网络普概率越来越广的情况下,学生的锻炼意识越来越差,所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做好榜样工作,要用自己的形体与健康来向学生传递体育锻炼的价值,进而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进而用思想驱动行为,并自主地、积极地走进体育课,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二、教师的形体与健康影响着学生生活态度的形成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教师除了要注重保持自身的形体外,还要教学生进行形体锻炼,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确保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健美操”教学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形体,以避免出现因为形体问题而产生的自卑,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健美操”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一人对全班学生的教学方式,要在将基本动作教给学生之后,实施“分组学习”。首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效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在“兵帮兵”的学习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健美操动作,同时能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在坚持锻炼中塑造出良好的形体。学生在自主锻炼中也能将自己的不高兴、不快乐散发出去,这对学生健康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教师的形体与健康有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锻炼,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学生形成正确心理的保障。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从形体与健康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体育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
对于现今的小学生来说,肥胖、肢体不协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自卑,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但是,要想真正地改变这一现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的,而是需要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存在,更需要学生坚持不断地锻炼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形体的匀称以及身心的健康都会是学生的榜样,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锻炼的意识,要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形体与健康的重要性,并在自主锻炼、坚持练习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而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发挥体育教师形体与健康的作用,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以教师为榜样的高效体育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最终为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乔金雨.形体训练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5(9).
[2]胡招莲.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J].俪人:教师,2014(20).
[3]吴春娟.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效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5(34).
这一学期有幸选到了张伟老师所带的篮球课,在张老师的教导下,我对篮球这一运动项目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根据自身体会对篮球这一运动的特点,以及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心理方面的影响三个部分进行阐述,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篮球运动的特点
(一)集体性特点
篮球运动的活动形式是以两队成员相互协同攻守对抗的形式进行的,竞赛过程,集整体的智慧和技能协同配合,反映和谐互助的团队精神和协作风格,才能获得最佳成效。
(二)对抗性特点
由于篮球运动攻守对抗竞争是在狭小的场地范围内快速、凶悍的近身进行的,获球与反获球的追击、抢夺与限制、反限制,其拼智、拼技、拼体、拼力,必须有聪颖的智慧,还需要特殊的体能,顽强的意志与必胜的精神。
(三)转换性特点
快速转换攻守对抗是现代篮球比赛的重要特点,因为篮球比赛的规则规定,以进攻得分多少分高低,而进攻又有时间规定,攻后必守,守后必转攻,攻守不断转换,转换又在瞬间,瞬时变化无常,使比赛始终在快速而和谐的高节奏情况下进行,给人以悬念。
(四)智艺性特点
现代篮球运动竞技拼争日趋凶悍激烈的基础是智慧、技艺、体能和默契配合的组合,所以具有特殊的观赏性。如何扬长避短,克敌制胜,除需自身的身材条件、体能素质水平、技能能力、意志作风等保障外,更需人文修养、智慧、,计谋和精湛的技艺作保障,用此调动对方。因此,从事篮球活动需要技艺上精益求精。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刻苦磨练,博览群书,充实自己的智能结构,使自己更聪明起来。
二、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身体仍然处于发育阶段,身体的形态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篮球运动属于集体对抗性很强、很激烈的项目,只有较好的身体机能、素质状况才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篮球运动中的对抗包括地上的对抗、空中的对抗。强壮的身体,良好的身体形态与极强的运动机能为自己扩大空间,使自己在对抗中取得优势。对于积极地、凶狠的防守,运动各种跑跳投等动作尽自己的全力进行摆脱与突破。可见,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大学生就能很好地发展身体形态,运动机能,身体素质。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发展得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较好的心肺功能使高校大学生在快速激烈的篮球比赛活动中坚持到最后,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性要素。健康的身体不仅仅需要有强壮、宽大的体格,体内的呼吸功能、心血功能等同等重要。由于篮球运动具有时间的持续性,长时间的有氧无氧运动很好的锻炼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心脏促进血液的循环,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氧的利用能力,增大肺活量,促进呼吸、心肺功能等身体器官的适应能力。
三、篮球运动与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影响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描述观点归纳总结,六点是重中之重: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人际和谐、行为合理、人格完善和适应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篮球运动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篮球运动是一场游戏,能够很好调节大学生低落的情绪,内心的烦躁,通过篮球比赛让学生忘记自己投入其中,大汗淋漓,感情宣泄,使一些不愉快的心情通过篮球活动得到很好地治愈与释放。篮球运动对大学生适应环境、改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信、积极乐观的良好品质。篮球运动具有促进团结合作、提升组织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改善人际关系。篮球运动是一个多数人参与的运动,每个队员的相互配合,协调合作,才能使自己的技术战术发挥的更好,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能力,通过队长的组织管理,每一位队员明确分工、落位与跑动都达到细致分明,才能减少无用功的付出,高效率的工作而获得胜利。篮球运动的竞争性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篮球比赛,一方面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所需的竞争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展示自己的风采来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形成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在竞技面前,努力的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人格。从而能感悟人生,准确认识自己,合适的定位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促进自己心理健康。同时通过练习和比赛,可以有效地让大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自己所具有的中的智慧,学会独自运用技巧和战略来克服困难,克服自己的弱点;再者,能调节情绪、强化情绪,保持心理稳定性,学会在困难面前冷静思考,心态平和。
四.结论
第一,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机能,完善身体形态。适应健康中的发展趋势,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第二、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培养独立性、竞争性方面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及能很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控制情绪的能力;篮球运动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地影响。
在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非常有必要,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健康锻炼中。所以一定要加强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网络等手段来对体育健康进行实时宣传,通过宣传来提升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健康行为,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这样也是保证人们锻炼主动性的基础。
3.2组织好大众健身体育活动
在组织环节,需要做的就是激发更多的人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并且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和工作中,使其成为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开展日常体育工作时,最好利用上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人们喜欢的、愿意参与的运动等专项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来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这时再组织体育活动就会非常的得心应手,人们的热情也会非常高涨。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还要派专业的人员对专门的区域进行管理,出现问题直接与专人进行对接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所组织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健全俱乐部制度的同时,发挥出良好的带动作用。
3.3培养人们健康锻炼意识
在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体育技能是当前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真正选择体育锻炼内容的时候,体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加强对个体体育兴趣及技能的锻炼,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按照趣味性的原则进行体育项目的推广。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单独拿出来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将趣味性融入其中,就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再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提升人们的体育锻炼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需求。
3.4做好人们的健康心理疏导
人在接触社会之后,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都受到了非常大的考验,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加强对人们健康心理和生理的疏导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健康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心理疏导还需要工作人员积极的组织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锻炼中放松自我,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缓解工作以及生活中带来的压力。舒缓身心,让自己心情舒畅,以一个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中。
3.5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在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参与人员以及场地设施的影响,导致很多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其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打击。例如,体育场地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锻炼的需求,场地设施老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体育锻炼安全。所以在群众体育工作中,一定要加大对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优化体育场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体育场地的设施使用率。
3.6培养人们适应体育环境的能力
在参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加大对个体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并按照不同的气候环境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来利用各种场地,从而实现从事锻炼,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社区中可以组织人们练习太极拳等健身技能,帮助人们在相对有限的锻炼场地能够很好地实施体育锻炼。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组织的管理能力,在实际的体育活动中能够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事务,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让人们自己去做,去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在社区中可以让人们去承办运动会,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去组织去承担,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7促进人们终身体育意识
大众健康需求对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非常大,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因为体育锻炼只有经过了长时间的锻炼发展之后,才会对身体产生效果,如果半途而废或者三分钟热血,那么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所以只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体育锻炼的发展,大众健康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达成。
4结语
在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提高人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水平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也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主要目的,更是体育健康促进的关键。基于此,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还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优化,对体育场地进行改善,增强体育锻炼场地设施,运用运动会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让人们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健康需求基础上不断提升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加高效的完成大众健康需求,促进体育锻炼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淮,项贤林,倪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市场的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关键词 体育 锻炼 老年人 健康
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工作中体力的直接支出越来越少,劳动变得越来越舒服,物质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和挑战,体育锻炼在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的身体健康的影响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下降及体内能量储备也随着降低,这是老年人的一大生理特征。老年人如果能经常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减慢衰老过程,预防某些老年人易得的疾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影响
伴随着衰老进程的发展,老年人呼吸系统也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呼吸肌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肋骨钙化,肺组织的纤维组织增加,弹性降低,胸廓的活动减少,导致呼吸机能下降,老年人容易缺氧。体育锻炼可以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提高呼吸肌的收缩力,改善组织的换气及通气功能,增加吸氧能力,提高有氧能力从而提高全身各内脏器官的新陈代谢。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能力的影响
老年人的骨骼结构随年龄的增长发生退化,使老年人出现骨质疏松。经常参加锻炼,对骨骼和肌肉都有良好的作用,能提高肌肉的力量,延缓骨骼系统的衰老,防止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以前很多观点认为老年人并不适宜从事重量训练,其实适度的重量训练对减缓骨质丧失,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适当的重量训练对老年人运动能力能起到积极作用。重量运动是预防老年人重量丢失的辅助手段,是健康老年人提高能量需求,减少体脂,维持组织代谢活性的有效方法。
(三)体育锻炼对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是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将它送入淋巴和血流,以供身体生长和维持生命用,并将代谢过程中的残渣排出体外。老年人胃肠粘膜变薄、胃肠道的腺体和绒毛逐渐萎缩弹性下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可以加强胃肠道的蠕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还可以改善和提高肝脏的功能。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89%的人认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58%的感觉到体育锻炼后很痛快。这与科学家研究出来的体育锻炼后,大脑会产生一种使人感觉快乐、轻松、情绪开朗乐观的激素相吻合。老年人更是如此。体育锻炼不但可以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老年人的体质,还可以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转移老年人的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老年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三、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老年人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但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脱离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次从事工作。离开常年工作的岗位闲赋在家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和排解,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老年人“走出去,动起来,嘴打开”。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运动中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体现自身价值,体会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体育活动中人们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活动老年人可以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这种友谊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老年人体育锻炼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理的体育锻炼内容
老年人体育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心率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快慢是运动是否过量的一个最实用的指标。安全最高心率=170-龄。体育锻炼应使全身得到活动,锻炼应选择多器官参与的、运动强度较小、轻缓、柔和的练习。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游泳等项目。
(二)要按运动处方进行体育锻炼
老年人的运动锻炼应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体质强弱实行个另对待的原则。使用运动处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锻炼身体。开始时运动量要小,按照运动处方逐渐增加。在不能开出运动处方的情况下,锻炼前必须严格进行体格检查,全保运动适合自己的身体机能,选择安全有效的运动项目及运动强度。
(三)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作用十分重要,对老年人尤其重要,合理的准备活动不仅可以防止肌肉和关节损伤,还可以对心脏起保护作用,适当的整理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还可以防止疲劳的积累,从而为下一次运动奠定基础。
(四)坚持经常性锻炼
老年人只有不间断锻炼才能使机体产生良好的适应。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运动项目。锻炼的时限因人而异,可隔日进行一次锻炼,或一周至少锻炼三次,或每天至少锻炼20分钟,锻炼的量和强度要适当。
(五)选择舒适的锻炼环境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时应选比较优美舒畅的自然环境,交通便利,安全性较高,有一定人流量的场所。最好去有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的地方。确保运动的安全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老年人如果能经常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减慢衰老过程,预防某些中老年人易得的疾病。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健康心灵、健全人格、修炼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使老年人达到的健全、健康状态。
(二)建议
各地应增加社区的体育设施,以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运动需求。公园及体育场馆免费为老年人开放进行体育锻炼。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指导员和体育工作者为老年人体育锻炼提供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杨锡让.实用体育生理[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2]毛振明.体育与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岳文雨.试析中国老年体育的现状与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3):66.
[4]辛利,周毅.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1(3):21-22.
[5]王鑫.不同锻炼项目对西安市成年人体质状况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7-10.
[6]吕宝璋.谈谈老年人的生理变化——运动系统的变化[J].健康论坛.2007(12):141-143.
[7]常乃军,王岗.山西省中型城市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17-21.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 1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院学生自我意识现状分析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特征和内心反映机制的认识与评价。正是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使得人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1]。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想、情绪、意志品质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意识活动,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相区别的一大特征[2]。
1.1.2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非体院学生自我意识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我意识现状总体上比较好;年级高的学生自我意识能力呈上升的趋势,这与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是吻合的,但不能盲目的说明体育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影响。研究人员借此数据随即采访了各年级的学生,大多数爱好体育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仅使得他们体魄健壮而且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在生活中做事很有规律很自信。
1.1.3 浙江师范大学非体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也贯穿学生的学校生活。有的学生仅在课堂上进行锻炼,有的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课外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以下是本课题就浙江师范大学非体院学生的锻炼情况做的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普通系四个年级的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一般;高年级的学生相对低年级的重视程度较高,2012级学生总体上重视锻炼程度较低。本课题主要探究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首先了解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是研究的基础。
1 . 2 体育学院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
本课题主要探究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找出体育学院学生的问卷40份并进行了分析总结。
1.2.1 体育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学院男生非常热爱体育运动,相比较体育学院女生爱好运动的不是很多。通过对回收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表格内容。(见表3)
访谈中得知体育学院学生深知体育运动的益处并且坦言体育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在身心健康、交际关系、自信心、自我评价各方面影响深刻。
1.2.2 体育学院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
分析表4得知,体育学院学生在接受访谈时一般比较自信外向,80%的学生交际能力很强,很乐意与人沟通并向人介绍体育运动的乐趣。在对自我意识量表的回收分析中也可看出:85%以上的男生自我概念特强,对本身的评价也很客观,很有主见。70%左右的女生自我意识比较强。为了便于比较,两份问卷是同时填写的,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很乐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
1 . 3 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1.3.1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从高中时发展而来,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高中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提高。因此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出现差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待巩固提高,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人际、需求等;自我意识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矛盾性,有的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上存在不确定性[3]。
1.3.2 体育锻炼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
1.3.2.1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促进作用
遗传因素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决定作用的还是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竞赛性、技能性,同学之间难免产生比较、竞争心理。据调查,90%的爱好体育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在锻炼意志品质方面很有意义。(见表5)
体育运动对自我意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的支配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易通过对他人运动表现的判断和对自己本身运动效果的体验来判定自身的体育能力,比如在体育运动中,个人或集体的表现,很容易成为支配对方身体运动的反映机制[4]。数据显示体育专业的自我意识水平高于非体育专业并呈现显著差异。
可见,体育锻炼是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学校体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不仅重视学生各方面技能的提高,更要重视体育运动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反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运动场地设施,使他们深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 建议
浙江师范大学一半以上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而且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比低年级要好,一些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自信心各方面都比较成熟;部分女生参加运动比较被动,约60%的非体院女同学进行锻炼是为了减肥;80%以上的体育学院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良好,体育学院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独特。
2 . 1 学生方面
自我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体育正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要求知、情、意的统一,体育活动的实践性,保证了自我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运动兴趣,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爱好体育锻炼的同学要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参加运动,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其次,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运动比赛、球赛、游戏,可以组织学生代表系院参赛并给予鼓励,以此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 . 2 学校方面
学校要积极改善现有体育教学的不足,除了重视学生的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自身素质与课堂表现。在非体院尽量开展多种项目的公共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各院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体育社团举办的各类运动,鼓励学生多参加校运动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广泛开展适合全体学生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尤其是带有竞争性、合作性、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赛、健美操、足球赛、拔河比赛、体育游戏等。
2 . 3 教师方面
教师在授课时要谨遵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一节体育课达到的理想效果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技能;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因材施教讲求个性化、多样化教学。体育课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心理学、管理学、保健学等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学科密切相关,作为体育老师,更应该积极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进步,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提供积极影响。
摘要:采取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体育锻炼是否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反作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在自我认知、自信、人际交往方面一般比不爱参加锻炼的学生强。
【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推荐阅读: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09-17
体育锻炼心理卫生教案09-17
小学生体育锻炼表10-22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报告05-24
冬季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06-13
加强体育锻炼的倡议书10-14
终身体育锻炼09-18
组织冬季体育锻炼活动09-09
教师体育锻炼活动方案09-18
寒假参加体育锻炼倡议书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