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试剂管理(共7篇)
1、负责提出公司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2、负责公司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维护工作。
3、负责公司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保证公司管理系统正常运
行。
4、负责维护公司内计算机及相关技术设备的软硬件系统。
5、负责公司Web站点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
6、负责公司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更新升级、登记、统计等管理工作。
7、负责统计各类与公司相关数据。
8、负责公司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工作。
9、负责公司服务器的开启、关闭或此工作的授权。
10、在公司需要购置计算机硬件设备时,负责硬件设备市场行情的价格、性能信息的提交。
(10)售后服务岗位职责
1.质管部全面负责公司售后服务的管理工作,包括相关售后服务标准的确定、实施规范、政策制定和修改,以及服务资源的统一规划和配置,是公司售后服务工作的具体指导和监督部门。销售部负责客户投诉的接待及受理工作。2.负责建立售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客户服务档案、质量跟踪及反馈)3.负责收集用户和客户意见,整理和分析产品售后服务中反馈的数据和信息,分别转送公司相关部门。
4.负责对公司售后服务政策的最终解释,加强与用户的沟通,裁定和调解售后服务中的纠纷。5.制订售后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并实施
(1)对客户投诉在三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置意见。(2)建立售后服务回访制度,采用抽样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回访,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满意程度,做好相关记录
(1)一一一一.质量管理部经理质量职责(1)认真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政策,加强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有效实施质量目标的完成;(2)指导各部门有效展开质量方针、目标,编制质量计划的指标,并督促质量目标的完成;(3)负责督促质量管理机构组织起草、编制质量管理制度、质量职责及经营环节的质量程序文件,并保证文件的实施;(4)定期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质量管理员会议,听取质量动态的汇报并做出有关质量问题处理意见;(5)负责对首营企业、首营品种审批;(6)负责协调部门之间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7)主管质量方面培训教育工作的实施
质量管理员质量职责
1.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质量效益的原则,承担质量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在诊断试剂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方面有效行使裁决权; 2.依据企业质量方针目标,制定本部门的质量工作计划,并协助部门领导组织实施; 3.负责质量管理文件在本部门的执行,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做好记录; 4.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诊断试剂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监督,定期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在企业内部有效行使否决权; 5.在企业各部门的协助下,做好本企业的质量培训、教育工作; 6.负责对上报的质量问题进行复查、确认、处理、追踪; 7.负责对诊断试剂养护工作的业务技术进行指导; 8.负责处理诊断试剂质量查询。对客户反映的质量问题填写查询登记表,及时查出原因,迅速予以答复解决,并按月整理查询情况报送质量和业务部门; 9.负责质量信息的管理工作。经常收集各种诊断试剂信息和各种有关质量的意见建议,组织传递反馈,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提供分析报告; 10.负责不合格诊断试剂报损前的审核及报废诊断试剂处理的监督工作,做好不合格诊断试剂相关记录; 11.收集、保管好本部门的质量资料、档案,督促各岗位做好各类台账、记录、保证本部门各项质量活动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12.协助部门领导组织本部门的质量分析会,做好记录,及时填报质量统计报表和各类信息处理单; 13.负责诊断试剂不良反应信息的处理及报告工作。
(4)采购部经理的质量职责
1.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法规。2.坚持按需进货,择优采购的原则,把好进货质量第一关。3.认真审查供货单位的法定资格,考察其履行合同的能力,必要时配合质量管理部对其进行现场考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确保购进渠道的合法性。4.负责建立合格供货方及合格经营品种目录,建立完善的供货企业管理档案。5.签订购货合同时必须按规定明确必要的质量条款。6.对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的初审报批承担直接责任,负责向供货单位索取合法证照、生产批文、产品质量标准和首批样品等审核资料。7.了解供货单位的生产状况、质量状况,及时反馈信息,为质量管理部开展质量控制提供依据。8.协助质量管理部门对不合格试剂实行严格控制,在质量管理部的监督下,承担报损、销毁不合格试剂的具体执行工作
(5)质量验收员质量职责
1.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质量原则,把好诊断试剂入库质量第一关; 2.负责按法定标准和合同规定的质量条款对购进诊断试剂、销售退回诊断试剂逐批进行验收,有效行使否决权; 3.验收不合格的诊断试剂不得入库; 4.验收诊断试剂应在符合规定的场所进行,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5.应按照“诊断试剂验收抽样程序”的规定,保证验收抽取的样品具有质量代表性; 6.验收时应对诊断试剂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以及有关要求的证明文件进行逐一检查,整件诊断试剂包装中应有产品合格证; 7.验收特殊管理诊断试剂,其包装的标签或说明书上有规定的标识和警示说明。8.验收进口诊断试剂,其包装的标签应以中文注明诊断试剂的名称、主要成份以及注册证号,并有中文说明书,并有合法的相关证明文件; 9.验收首营品种,应有首批到货诊断试剂同批号的诊断试剂出厂检验报告书; 10.销后退回的诊断试剂,应按进货验收的规定验收,必要时应抽样送检; 11.验收完毕,应将抽样诊断试剂包装复原,并标明抽样标记; 12.验收不合格诊断试剂应报质量管理部确认: 13.规范填写验收记录,做到字迹清楚、内容真实、项目齐全、批号数量准确、结论明确、签章规范; 14.验收记录保存至超过诊断试剂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7)购销业务员职责
1.认真学习和遵守国家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法规、规章和各专项规定及本公司的质量管理制度,在业务工作全过程做到依法经营,保证商品质量关。2.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按需进货,择优采购的原则,把好质量关。3.检查业务单位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确认业务单位的法定资格和履行合同能力。4.签订购销合同时,必须签订明确质量条款及标准。了解本公司库存商品的质量情况,销售商品时主动向对方正确介绍商品的性质、性能和用途,对用户负责。5.不得购进和销售无注册证,不合格产品以及未备案或未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过期失效及国家明令禁止的产品。6.严格执行适销对路、以销定购、择有选购的原则,根据市场动态和库存动态合理提出经营计划,强化有效销售,保存合理库存,优化品种结构。7.严格执行“先进先销”、“近期先销”的原则,对长时间不动销、少动销或近期商品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并及时反映汇报。8.及时反馈客户对本公司商品及服务质量的意见和要求,配合有关人员处理客户的查询和意见,为了提高改进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市场动态信息。
(6)保管员质量职责
1.加强“质量第一”的观念,认真执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保证在库诊断试剂的储存质量,对仓储管理过程中的诊断试剂质量负主要责任; 2.负责对库房储存条件的监测,并采取正确措施有效调控; 3.按照诊断试剂储存性质的要求,合理的对诊断试剂进行分类储存; 4.按诊断试剂储存温湿度条件要求,储存于相应的仓库中; 5.在养护员指导下做好库房温、湿度管理工作,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16时,各记录一次库房温、湿度。6.凭验收员签字或盖章的入库凭证收货,对货与单不符、质量异常、包装不牢或破损、标志模糊等情况,予以拒收并报告质量管理部; 7.搬运和堆垛应严格遵守诊断试剂外包图示或标志的要求,规范操作。怕压诊断试剂应控制堆放高度。五距规范,合理利用库容; 8.做好货位编号及色标管理; 9.诊断试剂应按的批号,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码,并有明显标志,不同批号药品不得混垛; 10.销后退回的诊断试剂,凭经营部门开具的退货凭证收货,存放于退货诊断试剂库(区),并做好退货记录; 11.负责对不合格诊断试剂进行有效控制,专人专帐管理; 12.设立保管帐卡,按批号正确记载诊断试剂进、出、存动态,保证帐货、帐卡、帐帐相符,及时分析、反馈诊断试剂库存结构及适销情况; 13.做好诊断试剂效期管理工作,一年内近效期诊断试剂按月填写效期催报表; 14.严格按先产先出、近期先出、按批号发货的原则办理出库;15.做好诊断试剂出库复核管理工作,严格把好诊断试剂出库质量关。16.注:①五距:货位间距不小于100厘米 17.垛与墙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 18.垛与屋顶(房梁)间距不小于30厘米 19.垛与散热器或供暖管道间距不小于30厘米 20.垛与地面的间距小小于10厘米
一、②色标:待验品、退货诊断试剂--黄色 a)合格品、待发诊断试剂--绿色 b)不合格--红色
(8)运输员质量职责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体外诊断试剂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临床检验,越来越多的疾病诊断需要临床检验提供技术支持。因此,临床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体外诊断试剂采购量与其成本也不断增加。
根据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体外诊断试剂,是指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在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和健康状态评价的过程中,用于人体样本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等产品。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仪器、器具、设备或者系统组合使用,不包括按照药品管理的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和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
2013年度我院体外诊断试剂采购成本占总医用耗材采购成本约21%,图1为历年诊断试剂采购增长曲线图;2009年开始体外诊断试剂正式划归医学装备处管理,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特殊性(非常温保存、效期较短、名称复杂等),下设专职管理人员,使体外诊断试剂管理系统化[1]。
1 将体外诊断试剂纳入医疗器械统一管理
2009年9月开始接收体外诊断试剂管理,将体外诊断试剂纳入医用耗材管理方式管理,再根据其特殊性逐步增加管理方式。2014年4月,上海市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关于体外诊断试剂的“五整治”活动,依托本次检查,深刻认识到只有严格规范管理,提高体外诊断试剂的采购质量,杜绝假、劣、不合格的试剂流入医院,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合格的化验依据[2]。
1.1 创建体外诊断试剂信息化管理平台
1.1.1 基础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体外诊断试剂信息平台是管理体外诊断试剂的必要前提[3],其中包括:产品基础信息、供应商及生产厂商、产品注册证等相关信息均需采集至信息平台中。
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信息包含以下信息点:试剂项目代码、试剂名称、规格、型号、量词单位、供应商、生产厂商、产品对应注册证、参考进价、厂方报价、是否进口、是否有批号等相关基础信息。
供应商及生产厂商信息包含以下信息点:供应商名称、供应商代码、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授权业务代表人、联系电话、档案号、经营许可证及效期、生产厂商名称、生产厂商代码、生产许可证及效期(国产)、生产许可证证号等相关基础信息。
1.1.2 分类管理
建立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不仅规范了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4],更是统一了临床管理路径,目前我院根据临床体外诊断试剂使用分类,分为:检验科(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微生物、血液等)、核医学科、病理科、中心实验室等;并根据2012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征求意见稿)》中的分类植入至信息管理系统内,将产品信息对应至该分类中,为提供规范化管理服务。
1.2 针对体外诊断试剂特殊性,规范相关流程
针对体外诊断试剂名称复杂、方法学的不同、使用范围限定、存储条件高、效期短、使用量大且部分属于药品部分属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为突出对其使用环节的监管,确保体外诊断试剂质量安全可控,规范了新增申请、常规申请、入库验收、出库发放、退货等相关流程。
1.2.1 新增申请
我院结合上海市医疗器械质控中心提供的《新增医疗器械(耗材)审批表》基础上,制定规范化审批流程,并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特殊性,管理委员会在评审时特邀请体外诊断试剂所有使用科室主任专家列席参加评审,各专家各司其职,将行政决策与专业知识和业务经验有机结合,克服行政决策的局限[5]。
1.2.2 入库验收
代理商送货,专职管理人员根据产品注册证及注册证登记表仔细核对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注册证是否一致、其套装产品明细描述是否与注册证登记表一致,配赠的质控品是否有中文标识以及是否有注册证等相关核查要求,严格要求,实行“一票否决”,如果一项不达标,坚决退货,并将此信息登记。
1.3 业务管理
在建立完善体外诊断试剂基础信息平台后,其常规申请、入库、出库等业务数据与科室管理系统做接口,使其相互融合。对于临床工作人员来说无需增加新管理数据库的适应性,在原有数据库即可申请采购,并根据各管理软件的侧重点不同,达到了体外诊断试剂从申请采购到使用收费这一流程的全方位监控。
2 进一步提升管理
体外诊断试剂与直接可收费医用耗材不同,其价格不单独计入患者费用中,而是以项目检查收费,对于医院管理者如何进行体外诊断试剂的效益分析?又如何与临床不断申请要求新增检验设备挂钩?厂家免费投放设备是否存在耗材绑定销售陷阱?这些均是领导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么接下来,交流一下我院的做法。
2.1 进一步深化基础信息管理
如何进行体外诊断试剂的效益分析?在相关的研究中,试剂成本价格与规定收费标准呈现正相关[6]。我院将体外诊断试剂进一步按照成本效益分类,主要分为二类:第1类为直接参与体外诊断试剂类;第2类为辅助试剂和耗材类,例如:定标液、质控品、稀释液、清洗液、探头、分析杯、分析头等。其中第1类直接参与体外诊断试剂类与财务处根据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收费标准库建立收费编码、收费单价、收费单位一一对应;根据对应,医院管理部门就会得到体外诊断试剂的总收益与总成本。
2.2 进一步核算成本效益分析
将第1类直接参与体外诊断试剂类及第2类辅助试剂和耗材类与医疗设备的固定资产编码一一绑定。通过以上收费编码、固定资产编码绑定,医院领导很容易知道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更容易测算免费投放医疗设备与绑定使用的诊断试剂的成本效益分析,决定是否接收厂家免费投放的建议。通过对体外诊断试剂进行成本核算,不仅能够清楚各科室的投入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明确扣除成本后真正的收益,为医院总体发展方向提供相关数据保障[7]。
3 体外诊断试剂二级库管理模型探讨
鉴于体外诊断试剂的存储的特殊性,往往入库验收后就直接出库发放至临床,由临床直接存放在相应的冰箱中,往往造成这样的现象就是:1随着业务量的上升,临床每隔一段时间就申请冰箱,用于存放体外诊断试剂;2体外诊断试剂存放不规范或不明确,为管理增加安全隐患;3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遗失等敏感问题。
经过初步调研,如果建立一级库房存储,则既增加了医院的成本(包括建立冷库和库存),又增加了临床领用及使用的不便利性,同时又增加了体外诊断试剂使用的安全性。
经过进一步调研,认为在用量大的科室,如检验科、核医学科建立小型冷库,体外诊断试剂集中管理,作为医院体外诊断试剂二级库房,由一级库房管理员定期核查盘点,根据检验设备使用申领出库,同时多余的冰箱逐步调配至使用量小的科室,如病理科、中心实验室等。根据这一种模式,让临床一线人员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内设在本科内的二级库房领取体外诊断试剂,估计能解决以上问题。
4 总结
作为专业名词,“体外诊断试剂”可能有很多人都不能准确说出它的定义,但是,如果说到献血时需要做的各项检查,包括艾滋病、乙肝检测等,或许大家就不会陌生了。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泰药业)就是这样一家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和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创新型企业。
“体外免疫诊断试剂是用于疾病诊断检查的一类医学试剂,这类试剂主要通过血液等作为检查对象,检测其中的病毒或抗体,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手段”。据万泰药业总经理邱子欣介绍,通过21年的不懈努力,万泰药业从设立之初的小规模实验室已经发展到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国内最大的输血安全诊断产品提供商和亚太地区最大的艾滋病诊断试剂生产基地。
立足,源于把握市场需求
据统计,自2003年起,万泰药业的艾滋病诊断试剂已连续9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
他们的艾滋病第三代诊断试剂在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被列为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唯一推荐使用产品,卫生部艾滋病哨点监测指定使用试剂。
如今在艾滋病诊断试剂上风光无限的万泰药业,其实也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万泰药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1995年,他们就做出了国内第一个艾滋病的检测试剂盒,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
与此同时,我国第三代艾滋病诊断试剂依赖进口,国产试剂还停留在第二代的水平。艾滋病抗体试剂研发升级的关键原料艾滋病重组抗原,长期以来完全依赖进口,导致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始终与国际主流试剂有相当大的差距。
伴随着国家对艾滋病诊断愈加重视,尤其是1995年开始,国家要求献血时必须对捐献者做艾滋病检测,艾滋病诊断试剂的市场需求被打开。
国内艾滋病诊断试剂在技术上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和应用市场的巨大机遇都为国内企业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谁能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很幸运,企业的发展正好与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同步”,邱子欣嘴里说的“幸运”,换句话讲,就是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1999年,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科研人员共同研制出国内唯一一个能完全满足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生产要求的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此后,双方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第三代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质量与国际一流产品水平一致,与国产第二代产品相比,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结束了外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同时,万泰药业将科研成果迅速转让给占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市场75%以上的10余个主要诊断试剂厂商和临床单位,使国产艾滋病毒诊断试剂盒在2001年实现全面更新换代。
但是在征服艾滋病的道路上没有止境,万泰药业于2008年推出国内首家上市的国产HIV第四代诊断试剂,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艾滋病诊断能力,使国产试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2011年度全国艾滋病抗体诊断试剂临床质量评估工作中,万泰药业的艾滋病抗原抗体诊断试剂敏感性、特异性、功效率均为100%;产品性能均位居同类参评试剂榜首。
在艾滋病感染监测领域,由于我国现有的各种艾滋病诊断试剂均针对血液标本,需要进行侵袭性采样,难以满足人群监测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我国艾滋病报告感染人数远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各种高危人群以及正常人群进行艾滋病感染的密切监测和进行自愿咨询检测已成为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最重要工作之一。
2009年春天,全球“甲流”爆发,我国科研人员立即研发“甲流”的快速检测试剂,当时主要是对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和咽拭子进行快速检测。
用相同的原理,可不可以将这一技术应用于艾滋病的快速检验?正是这份灵感,才有了2011年万泰药业的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
人体感染艾滋病后,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1~2个月左右血液中才可检测到,这段时间就叫窗口期,但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的窗口期漏检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万泰药业的唾液检测试剂的横空出世有效缩短了窗口期的漏检时间。
这种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由于采用先进的免疫渗滤法,操作简便、无痛,30分钟内即可观察检测结果,不会对受试者造成针刺损伤,不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大大提高了样品的易获得性和使用的方便性,同时极大降低被检测者和医护人员受感染的风险。
2012年,万泰又推出了国内首个RIBA法的的艾滋病确证试剂,缩短了确证试验的窗口期,性能达到国外试剂的先进水平。
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树立了万泰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以艾滋病诊断试剂为龙头,万泰药业的丙肝、戊肝等多种体外免疫诊断试剂都相继占据了国内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的销售额从1997年的不足100万元,发展到2011年销售额3.4亿元。“2012年,我们的销售额有望达到4.5亿元,最近10余年,公司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说到此处,邱子欣脸上满是欢喜。
创新,就要先人一步
除了艾滋病诊断试剂的系列产品外,万泰药业在戊肝病毒诊断试剂、戊型肝炎疫苗和宫颈癌疫苗等多个国家一类创新药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丰硕的成果。
在外行看来,不论是早期的艾滋病诊断试剂,还是如今的戊肝疫苗,万泰药业的产品研发路线似乎总是剑走偏锋,在寻找冷门。
“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其实在国内的免疫诊断领域,我们很多产品也属于大众产品。比如丙肝病毒诊断试剂、乙肝病毒全套诊断试剂、甲型流感、EV71型手足口病等用于血站和医院临床的酶免及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以及临床生化系列诊断试剂,都是比较领先的。”邱子欣认为,之所以有所谓的“冷门”,并不是他们刻意去寻求的研究突破点,而是万泰人在免疫诊断领域多年的深入研究后,发现了一些与其已有研究相关但尚未开展起来的领域。而他们凭借深厚的研发功底,较早地在这些陌生领域中取得骄人成绩,让别人有了这样的错觉。
“万泰药业一贯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先在某一领域做‘深’,才能有日后做‘宽’产品线的基础,才能爆冷。所以,我们并不是只做冷门,但做冷门的东西,有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尽管不认同“万泰药业=冷门专业户”的看法,但是在邱子欣的眼中,创新确实需要先人一步,在别人还没有注意时,就要做起来。而万泰药业研发的全球首个戊肝疫苗恰恰印证了这个观点。
2012年1月11日,由厦门大学和万泰药业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重组戊肝疫苗是迄今唯一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研制的病毒疫苗,它的成功研制扭转了国际医药界中“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传统认识。
戊肝是由戊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般而言,由病毒引起的肝炎目前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其中,戊肝发现最晚,在1989年之前,它一直被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
戊肝病毒是人类了解最少,也是最复杂的致病病毒之一。在目前已经发现的至少4种基因型戊肝病毒中,1型和2型主要感染人类,3型和4型则是人畜共患病毒。
“到目前为止,公众对戊肝了解不多,事实上,戊肝流行率低于甲肝,但危害性更大,以猪作为主要宿主的戊肝病毒,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其死亡率约为1%~3%,孕妇病死率可高达2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而疫苗是预防戊肝的最有效手段。”据邱子欣介绍,早在14年前,万泰药业就在对其他肝炎的研究中,对戊型肝炎有了初步了解,并意识到了它的危害性。
从1998年起,每年万泰药业把诊断产品的部分利润投入戊肝疫苗的研发,经过14年艰辛研发,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疫苗的研发成功。
“我们的戊肝疫苗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邱子欣告诉记者,与传统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比较,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不依赖于病原体的培养,因此对于大量尚未建立成熟体外培养技术的病原体也能进行疫苗的研制。在生产过程中,基因工程疫苗完全不涉及病原体,消除了由于病原体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完全导致的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还可通过精心设计的纯化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伴随的各类杂质的高效清除和残余成分的高度可控,降低了由于杂质导致的各类接种副反应的风险,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还能提高不同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均一性。
万泰药业的戊肝疫苗是国内少有的具有原始创新型的新型疫苗,它的成功让很多疫苗企业看到了自主创新模式的希望,无疑将会给中国疫苗市场带来巨大震动。
业内人士表示,戊肝疫苗的成功上市能为中国企业摆脱现有仿制模式的助推器,增强中国市场的信心,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投身于更多创新型疫苗的研发中。这对加快我国疫苗行业转型,促进疫苗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近年来我国戊肝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在成人急性肝炎中位居首位。卫生部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戊肝发病人数已和甲肝非常接近,但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甲肝。这种戊肝疫苗的成功上市必将成为人们的健康福音。
实力,来自科企长期互信
作为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近年来万泰药业的高速成长不是偶然的。
可以说,万泰药业对科研攻关的高度重视和对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为其持续发展不竭的能量与动力,形成了基于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实践的自主创新模式。其中,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10多年的持续合作,为万泰药业平添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如前述的艾滋病抗原及诊断试剂、戊肝疫苗和重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预防宫颈癌和尖锐湿疣)等重大医药领域产品及项目,都是在双方同心协力下结出的硕果。
1993年,来北京办事的邱子欣结识了在京进修的厦门大学教授夏宁邵。当时,对艾滋病诊断研究抱有同样兴趣的两人,可能不曾想到,以后两人的合作会一直延续至今,并从个人的志同道合转变为两个单位的密切合作。
1997年,当邱子欣来到万泰药业后,将已经找到艾滋病抗原的夏宁邵实验室,推荐给公司,双方志趣相投,一拍即合。
“都是穷出身,底子都很薄,我没有多少钱给你,你的东西一开始也不见得多好。怎么办呢?大家不断磨合,越磨越好。就我们的经验而言,产学研合作中,最好不要给对方提太多的要求,关键是足够的信任,才能使合作持续下去。”邱子欣半开玩笑地道出了合作初期双方的境遇。
万泰药业2001年加盟养生堂有限公司,成为养生堂涉足制药领域的重要支柱。养生堂公司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夏宁邵实验室的投入,万泰药业与厦门大学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产研转化链条。
“自1997年到2007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了71倍。厦大与万泰合作的实验室也成长为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年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科研人员队伍也壮大到180多人。万泰与厦大堪称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典范。”邱子欣称,现在的研究机构很多,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怎样把成果转化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万泰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邱子欣说:“双方已经有了良性的互动。现在的合作并不是说谁给谁投资,而是互相离不开了。他的东西没有我来做产业化,他不放心。没有他的技术,我也没有好产品。所以变成一种互相需求。我们所有合作,都不存在技术买断的形式。我们都很反对买断,因为产品的改进是无止境的,在合作过程中谁也离不开谁。项目技术过来之后,在市场销售过程中还需要改进,这时候双方还是离不开。”
好的产品赢得市场,但利益如何分配呢?这样的问题,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困扰着科企合作的稳定关系。同样的问题,在邱子欣看来,产学研合作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双方没有信任。“我一旦给你东西了,你就把我甩掉了,甩掉了我的好处就不够多了,企业外的科研机构很担心这个。而企业担心的是,我花一大笔钱去买,这个东西是不是足够有价值?我们跟厦大合作为什么能够成功呢?大家把这些抛开,一起来耐心地做产品。”
正如邱子欣所说,除了充分相信对方,在医药产业中搞产学研结合,需要足够的坚韧。众所周知,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不像IT、房地产那么快,而且审批非常慢。夸张的说,合作双方对项目的进展可能会看不到头,难免会互相埋怨,情绪会慢慢出来,所以倒过来讲还是信任。“如果要投(资)医药或生物技术项目,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否则你就去投房地产、投IT。”
据了解,多年的合作,万泰药业和厦门大学在成果转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万泰药业专门配备了100多位科研人员与该实验室对接,专门研究成果的转化问题。“即便这样,人手仍然紧张。”邱子欣表示。
谈及未来的市场发展,邱子欣说万泰药业并没有设定具体的量化目标。用他的话说,“市场规模就在那儿,还看企业是否有能力去占有一席之地。好比我们预计未来3~5年后企业的宫颈癌疫苗销售目标为50亿元,但是我们自己做不好,这块大蛋糕也与万泰无关。”
(征求意见稿)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参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要求,结合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监管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统一和规范体外诊断试剂分包装注册管理,制定以下规定。
一、体外诊断试剂分包装,是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按照原批准注册证书规定的性能要求生产的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由境内其他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将大包装分装为最小销售包装。
仅对已完成内包装的体外诊断试剂进行外包装、放置说明书、粘贴标签,不属于本规定的体外诊断试剂分包装。
二、申请体外诊断试剂分包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被分包装的体外诊断试剂品种应已经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二)申请分包装的生产企业应取得拟分包装体外诊断试剂范围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具备与所分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相适应的生产和检验条件,符合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三)分包装的生产企业应当获得提供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分包装授权,并签订明确双方责任的质量保证协议,协议中应明确产品的质量指标、质量检验和交货验收等具体内容。
(四)提供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应当具有生产大包装产品的生产条件、技术和能力;应当对拟进行分包装的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确认其符合分包装生产的要求。
(五)提供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应当向相应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产品注册或变更申请“大包装规格”,并注明该大包装规格仅用于分包装。该申请经批准后,其大包装规格标签上应注明仅供分包装生产企业使用等字样。
(六)由国家局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的部分第三类高风险体外诊断试剂不得进行分包装;其他禁止分包装的品种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行规定。
三、分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
(一)分包装的生产企业应在完成分包装产品分析性能评估、注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后,按要求向相应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注册申请。
(二)经审查符合规定批准注册的,由相应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其医疗器械注册登记表除包含被分包装产品的相关信息外,还应在备注栏中注明该产品为分包装产品,并逐项列明提供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的名称、生产地址、产品注册证号、注册证书有效期及产品有效期。
(三)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发生产品登记事项变更、许可事项变更或重新注册的,大包装生产企业应当在变更获得批准(或取得注册证书)后及时书面告知分包装生产企业,分包装生产企业应当根据被分包装产品实际情况,按规定申请变更或重新注册。
(四)分包装生产企业在大包装产品注册证书有效期内不得擅自改变产品性能指标,不得申请除生产地址变更以外的许可事项变更。
四、体外诊断试剂分包装注册的申请资料要求
(一)应符合《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形式与基本要求的公告》(国食药监械〔2007〕609号)的有关规定。
(二)注册检验报告、参考值/范围确定、稳定性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及自检记录等资料应为分包装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验的资料。如部分试验资料只能由境外研究机构提供,应说明原因,并附境外研究机构出具的资料项目、页码等的说明和证明该机构已在境外合法登记并经公证的证明文件。
(三)注册申请表中应注明分包装产品注册。
(四)提供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授权分包装生产的文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包括附件)以及《体外诊断试剂变更申请批件》(如有)、双方质量保证协议等。
(五)除与分包装相关的内容外,分包装产品的说明书和标签应当与原产品说明书、标签保持一致;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分包装产品,并分别注明原产品和分包装产品的生产企业名称、注册证号及分装日期等。
(六)分包装产品原则上应执行原产品注册标准。分包装的生产企业根据对被分包装产品进行分析性能评估确认原产品标准不适用时,应根据分析性能评估资料修订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
五、分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的监督管理
(一)分包装的生产企业应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分包装产品的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召回管理。
(二)分包装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应当对分包装后的产品质量负责,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撤销分包装产品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必要时,可以依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撤销大包装产品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三)大包装产品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被注销、撤销、吊销的,或过期未获得重新注册而失效的,或提供大包装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声明终止授权分包装的,分包装的生产企业应停止分包装的生产,并向批准分包装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销。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医疗器械管理条例》适用于(B)
A.所有与医疗器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
B.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的单位或个人
C.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的单位或个人
D.医疗器械检验、科研、信息网络的单位或个人
E.所有有关医疗器械的生产、研制、开发和使用的单位或个人
2.体外诊断试剂的命名原则:产品名称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D)
A.被测物质的名称、用途如诊断血清
B.被测物质的名称、方法、胶体金方法
C.方法、原理、用途
D.被测物质的名称、用途、方法或原理
E.质控品、酶联免疫方法、产品相关的适应症名称
3.根据产品风险程度的高低,体外诊断试剂依次分为:(C)
A.第一类产品、第二类产品、第三类产品、第四类产品
B.第一类产品、第二类产品、第三类产品
C.第三类产品、第二类产品、第一类产品 D.A 类产品、B 类产品、C 类产品
E.第四类产品、第三类产品、第二类产品、第一类产品
4.下面那些产品是体外诊断试剂第三类产品(E)
A.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
B.微生物培养基(不用于微生物鉴别和药敏试验)
C.用于激素检测的试剂
D.样本处理用产品,如溶血剂、稀释液、染色液等
E.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抗体以及核酸等检测相关的试剂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8分,共40分)
1.体外诊断试剂经营企业(批发)开办申请应依据(BEF)
A.《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B.《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C.《药品管理法》 D.《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E.《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F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2.体外诊断试剂经营企业应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人员,包括:(BCE)
A.执业药师 1 人,主管药师 1 人
B.执业药师 1 人
C.主管检验师 1 人
D.主管检验师 1 人或具有检验学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的 1 人
E.或具有检验学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并从事检验相关工作 3 年以上工作经历
3.经营体外诊断试剂的经营企业应设置冷库,其容积应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经营体外诊断试剂的经营企业冷库应配有(BCDE),但不得小于20 立方米。
A.自动监测、调控设备
B.自动报警的设备
C.备用发电机组或安装双路电路
D.备用制冷机组
E.自动监测、调控、显示、记录温度状况的设备
4.医疗器械标签、包装标识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内容:(ABCDE)
A.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生产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联系方式
B.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产品标准编号、产品生产日期或者批(编)号
C.电源连接条件、输入功率
D.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标明有效期限
E.依据产品特性应当标注的图形、符号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5.《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规定,体外诊断试剂 注册证编号的编排方式为:×1械注×2××××3×4××5××××6。其中(ABCDEFG):
A、×1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地的简称:
境内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进口第二类、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为“国”字;
境内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
B、×2为注册形式:
“准”字适用于境内体外诊断试剂;
“进”字适用于进口体外诊断试剂;
“许”字适用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体外诊断试剂;
C、××××3为首次注册年份; D、×4为产品管理类别;
E、××5为产品分类编码;
F、××××6为首次注册流水号。
G、延续注册的,××××3和××××6数字不变。产品管理类别调整的,应当重新编号。
三、填空题(每题8分,共40分)
1、体外诊断试剂,是指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包括在疾病的(预测、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和健康状态评价的过程中,用于人体样本(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等(产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仪器、器具、设备或者系统(组合)使用。
2、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实行(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实行(注册)管理。境内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备案,备案人向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境内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境内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3、体外诊断试剂的产品名称一般可以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被测物质)的名称;第二部分:(用途),如诊断血清、测定试剂盒、质控品等;第三部分:(方法或者原理),如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等,本部分应当在括号中列出。
4、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管理人员中,应当有1人为(主管检验师),或具有检验学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并从事检验相关工作(3年)以上工作经历。从事体外诊断试剂验收和售后服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检验学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具有检验师(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5、根据产品风险程度由低到高,体外诊断试剂分为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产品。其中: 微生物培养基(不用于微生物鉴别和药敏试验)、样本处理用产品,如溶血剂、稀释液、染色液等,属于(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
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用于糖类检测的试剂、用于激素检测的试剂、用于酶类检测的试剂,属于(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
随着我国临床诊断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研发技术的不断提高,体外诊断(IVD)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发展最快,也最活跃的细分行业之一。虽然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发展一直受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次支持了生物医学关键试剂的重点项目,2005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更是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将体外诊断试剂、诊断仪器、诊断相关酶制剂等产业的发展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将体外诊断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体外诊断行业包括仪器、试剂和耗材,其中IVD市场80%是试剂,本报告以诊断试剂为主,兼顾部分耗材情况,较少讨论诊断仪器。
1.体外诊断试剂概况
体外诊断,即In Vitro Diagnosis,缩写IVD,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样品(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试剂、试剂产品、校准材料、控制材料、成套工具、仪表、装置、设备或系统等等,包括血液检测、尿液检测等等。本报告以体外诊断试剂为核心,并兼顾部分耗材情况,探讨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
1.1 体外诊断试剂是什么
体外诊断试剂隶属于生物制品行业,是下属诊断试剂行业中的一个细分领域。
体外诊断试剂是指用于单独使用或与仪器、器具、设备或系统组合使用,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过程中,用于对人体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试剂盒、校准品(物)、质控品(物)等,其作用原理为:诊断试剂与体内物质在体外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体液内某些物质——比如糖、脂肪和蛋白质——会和体外诊断试剂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定的反应,生成特定的产物,消耗定量的体外诊断试剂,而这些是可以被定性或者定量测量出来的,再通过与正常值的对比,从而判断检测对象的生理状态是否正常。
1.2 体外诊断试剂分类
体外诊断试剂的分类方法比较多,通常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照检测原理分类,这也是现在的主流分类方法。根据检测原理或者检测方法,体外诊断试剂可以分为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微生物诊断试剂、尿液诊断试剂、凝血类诊断试剂、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试剂等,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试剂为我国诊断试剂主要的三大类品种,目前分子诊断中的核酸诊断占据主要市场,生物芯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目前由于成本较高,开发难度大,使用量还比较小。
对于以上三种分类,如果从检测端角度来看,其中生化诊断检测项目的检测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利用某些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的特定底物或者产物,然后再通过检测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出标的物浓度,从而推算出人体的某些生化指标,如糖、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免疫诊断在原理上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但是检测端的方法就比较多了,检测方式多样化,比如利用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而准确测量抗原抗体结合的放射免疫(放免)、利用氯金酸在特定环境下通过静电作用与蛋白质大分子结合的胶体金技术、利用活性酶作为标记物的酶联免疫(酶免)、利用镧系元素(稀土元素)螯合物荧光寿命长的特定进行检测的时间分辨荧光法(TRFIA)和利用化学发光原理和免疫反应原理相结合的化学发光检测(CLIA)。
放免由于对环境污染较大,现在逐渐被其他免疫诊断方法所替代,目前酶免是免疫诊断中比较主流的方法。
核酸诊断是目前分子诊断中的主要部分,另一种是生物芯片技术。分子诊断的检测目标直接是决定生命性状的遗传物质和表现形式,包括DNA、RNA和蛋白质。在具体诊断技术方面,核酸诊断中的代表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此外还有NDA测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DNA印迹技术(DNA blottin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连接酶链反应(LCR)。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等。目前PCR是核酸检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按医疗器械受理和审评的体外诊断试剂,它包括临床血液学和体液学检验试剂、临床化学检验试剂、临床免疫学检验试剂和微生物学检验试剂等共计九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照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不包括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和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
第三,按药品受理和审评的体外诊断试剂。按照这一分类原则,可将体外诊断试剂分为六大类,包括ABO血型定型试剂(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试剂(盒)、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试剂(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试剂(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梅毒螺旋体抗体试剂(盒)和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
除放免试剂(盒)外,前五种诊断试剂如果用于血源筛查时,按照药品受理和审评;如果用于临床诊断,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前五种诊断试剂如果用于血源筛查则需要进行批批检,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第四,按照《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分类,根据产品风险程度由高至低的顺序,将按照医疗器械进行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依次分为第三类、第二类、第一类产品,并实施分类注册管理,其中第三类产品注册管理部门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类产品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一类产品为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
(一)第三类产品:国家药监局直接管理
1.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抗体以及核酸等检测相关的试剂;
2.与血型、组织配型相关的试剂;
3.与人类基因检测相关的试剂;
4.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试剂;
5.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检测相关的试剂;
6.与治疗药物作用靶点检测相关的试剂;
7.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的试剂;
8.与变态反应(过敏原)相关的试剂。
(二)第二类产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药监局管理
1.用于蛋白质检测的试剂;
2.用于糖类检测的试剂;
3.用于激素检测的试剂;
4.用于酶类检测的试剂;
5.用于酯类检测的试剂;
6.用于维生素检测的试剂;
7.用于无机离子检测的试剂;
8.用于药物及药物代谢物检测的试剂;
9.用于自身抗体检测的试剂;
10.用于微生物鉴别或药敏试验的试剂;
11.用于其他生理、生化或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的试剂。
(三)第一类产品:市级药监局管理
1.微生物培养基(不用于微生物鉴别和药敏试验);
2.样本处理用产品,如溶血剂、稀释液、染色液等。
2.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链情况
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体外诊断试剂的下游主要是医疗和科研机构,按照用途可以大致划分为医学检测和血源筛查两块。和体外诊断试剂相关的两个平行的行业包括体外诊断仪器和体外诊断耗材两部分
2.1 体外诊断仪器情况
体外诊断仪器目前以进口产品居多,尤其是中高端市场这一块,国外设备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不同类型的体外诊断试剂对仪器的依赖度也不同,例如生化诊断仪器以开放式居多,免疫诊断仪器以封闭式居多。此外,同种类型的体外诊断仪器自动化程度不同,对于试剂的开放程度也不相同,通常高度自动化的仪器是封闭式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仪器是开放式的。
以生化检测设备为例,生化分析仪是临床生化诊断的主要诊断仪器,也是大多数医院最基本的和必备的检验设备。与手工、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相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精密度高、重复性好、检测结果不受操作影响等优势,是生化检测发展的方向。发达国家大部分生化诊断均已实现自动化,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二三级医院高端市场中使用较多,基层医院还处于手工、半自动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存的时期
在我国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市场中,日立、奥林巴斯、贝克曼(奥林巴斯诊断业务被贝克曼收购)三家公司占据了约60-70%的市场份额,其中日立占有约30-40%的市场份额。生化试剂主要用于配合手工、半自动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验设备使用。
2.2 体外诊断耗材情况
体外诊断耗材主要指真空采血管,由于静脉血液所含有的丰富病理信息,临床检验实验室常用标本中70%是人体静脉血液标本,真空采血管作为主要的体外诊断样本容器,在诊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真空采血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是循证医学发展的产物。最早的采血管是开放式,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第一代真空采血管采用负压技术,使得整个采血过程与外界隔离,第一代真空采血管的出现是传统采血方式的革命性事件。在第一代真空采血管的基础上,第二代产品在血液样本采集、盛装和转运环节制定了标准化和规范化流程,使得真空采血管的规格、材质、抽吸量、添加剂等关键指标有了国际标准。第三代真空采血系统考虑到了血液样本离开人体后的变异作用,这样的变异作用将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所以这一代真空采血管的作用已由静脉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转运装置转变为静脉血液标本分析前变异控制和处理系统。
采血管是血液离开人体后的第一站,血液离开人体过程中和离开人体后,由于活细胞与活性蛋白对环境的变化发生应激反应,致使血液标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生理学性质等发生变化,改变其原始性状,是血液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血液标本发生变异导致检验结果无法确切地说明在体组织与器官之间的真实情况,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可能是一个失真信息的报告,从而违背了循证医学追求的目标。所以针对不同的血液检测项目,要使用不同的真空采血管。在具体实践中,某些诊断项目,不同的诊断试剂对真空采血管的要求也不同,某些诊断试剂的诊断结果会受到采血管的显著影响。
2.3 下游需求情况
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的下游需求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医学检测,包括医院、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以及防疫站,其中医院是体外诊断行业最大的下游需求端;第二类是用于血源筛查,这个领域的需求端主要是血站系统,其使用总量相对较小,但是对于诊断试剂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的要求。
单从使用量上来看,血站系统在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中占比较低,从检测项目上来看,血站系统的检测项目相对较窄,但是从诊断试剂的使用结构上来看,目前血源筛查主要使用的免疫诊断试剂中的酶联免疫试剂,同时目前在推广核酸诊断,而在医院市场中,核酸诊断的使用则相对较少,所以血站系统的体外诊断试剂使用量虽然比较小,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诊断试剂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
3.体外诊断试剂市场分析
3.1 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现状
体外诊断市场中包括诊断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三部分,其中诊断试剂是占比最大的一块,比例在80%左右,其余20%左右的市场是诊断设备和耗材。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在146亿元左右,从2007年至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整体增速平稳上升。预计在2014年体外诊断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260亿元,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21.6%左右。
体外诊断领域中,诊断试剂占比在80%以上,根据预测,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将近1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体外诊断试剂的规模为120亿元左右,占比82%,其中免疫诊断试剂占整个诊断试剂市场的约29%,生化诊断试剂占26%,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二者占全部诊断试剂市场份额的55-60%的份额;包括分子诊断试剂在内的其他诊断试剂占比27%
体外诊断领域中,诊断试剂占比在80%以上,根据预测,2011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将近150亿元的市场规模中,体外诊断试剂的规模为120亿元左右,占比82%,其中免疫诊断试剂占整个诊断试剂市场的约29%,生化诊断试剂占26%,包括分子诊断试剂在内的其他诊断试剂占比27%。
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规模将近100亿元,预计2014年这一数据将接近230亿元,4年间的复合增速约为23.1%,略高于体外诊断行业的整体增速。
3.2 全球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情况——核酸诊断异军突起
根据专业机构预测,2012年全球的IVD市场规模将超过560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约为420亿美元,5年间的复合增速为6.07%。从全球的增速情况来看,IVD市场基本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
从地区来看,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的IVD市场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VD市场规模体量大,它们占据了全球约3/4的IVD市场规模,但是他们的市场已步入了成熟期,增速较慢,预计2007-2012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4%左右,而以中国、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型市场,虽然目前的市场总量较小,但是增速高,年均复合增速在12-16%之间,其中中国的IVD市场规模预计2012年将达到将近22亿美元(约合143亿人民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将由2007年的2%上升到4%。
在具体品种方面,如下图所示,横轴为细分品种的市场份额(2012年预测),纵轴为2007-2012年的年均复合增速,球体大小代表细分市场规模的大小。图表中右侧图例是按照CAGR由高到底的顺序排列。我们以10%的市场份额和10%的复合增速为界,将图分为4个区域,我们注意到在IVD行业内没有体量大增速高的细分领域,微生物和分子诊断、流式细胞技术以及核酸诊断是增速最快的三个品种,它们的年均复合增速在10%以上,其中核酸诊断在全部细分领域中,是唯一一个兼顾了市场容量和复合增速的细分领域。
在市场规模方面,快速诊断试剂(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用于糖尿病快速诊断的试剂,以及用于科研和医院系统的快速诊断试剂,二者合计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此外,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12%,是第三大细分领域。这三个细分市场的特点是容量大,增速低,其复合增速在5%左右,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的复合增速仅为2%左右。
4.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未来驱动因素
体外诊断试剂作为诊断用药,与一般治疗用药不同,诊断试剂是医生给患者提供诊断方案前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认为诊断试剂行业的扩充将最直接受益于我国诊疗人次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就诊人次上升和卫生费用的提高将是带动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而我国传染病形式的严峻、血源筛查核酸检测工作的推广和行业整合将是未来推动诊断试剂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4.1 诊疗人次稳步增长,卫生费用增长乏力,结构调整或成为扩容动力
诊疗人次稳步增长是体外诊断行业扩容的最直接动力,2011年我国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超过60亿人次,同比增速接近8%。2004年这一数字为40亿人次,7年间增加了超过20亿人次,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速放缓,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将使诊疗人次稳步增长。
诊疗人次对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影响是显著而直接的,我们将2005年-2011年我国人诊疗人次增速与科华生物和达安基因的业绩增速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具有较好的吻合特征。
我们注意到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600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接近1万亿用了大约6年时间;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接近2万亿元,比2006年又翻了一番,而这次翻番仅用了3年的时间。卫生费用规模的迅速扩张,一方面意味着医疗卫生市场的容量增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基数的增大,卫生费用的增速明显下降,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速仅为11%左右,是历史低点。
我们认为未来体外诊断市场扩容的机会更多地蕴藏在卫生费用的内部调节中。目前的矛盾在于药品费用增长过快,药品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过高。
药品费用方面,2011年,我国的药品费用将近9400万元,同比增长了24%。2009年我国的药品费用大幅增长,随后三年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而同期我国的医药卫生总费用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
药品费用占比方面,2008年药品费用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约为35%,是近十年的最低水平。但在之后,随着药品费用的大幅增长,药费在总费用的占比明显提升,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2%。
在医院收入和患者消费层面来看,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医院药品收入平均占总收入的44%,药品收入是公立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消费端,2011年门诊的次均消费中,药费占比超过55%,住院患者中,人均消费中超过40%用于药品消费。
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费在总费用中的占比明显偏高。以2007年数据为例,美国的药费占比最低,仅为12%,占比最高的韩国也不过25%,而当年中国的比例为42%。药费占比下降将是未来我国卫生费用发展的趋势。
从政策层面方面来讲,国务院在今年四月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未来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是调整医药价格,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体外诊断作为确定患者病症的重要手段,我们预计这项费用未来在总费用中的占比将有提升,这将成为未来体外诊断试剂和相关耗材市场扩容的重要来源之一。
4.2 传染病形势严峻,刺激诊断试剂行业发展
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几大类诊断试剂中,免疫诊断试剂是占比最大的一类,约占全部诊断试剂的将近30%的市场份额,分子诊断占比相对较小,大约占4-5%的市场份额。免疫诊断试剂主要用于肝炎检测、艾滋病检测、肿瘤检测和孕检,分子诊断主要用于传染病的检测,它们未来将受益于国家对传染病大力控制而带来的市场扩容。
艾滋病发病人数逐年攀高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2000年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253人,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20450人,11年增长了80倍;每十万人的发病率由0.02上升到1.53。
而这仅是艾滋病发病人数,由于艾滋病潜伏期较长,所以这个数字没有包括HIV病毒携带者数量,如果考虑病毒携带者,这一数字将更大。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年鉴,2000-2011年我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总计在8.7万人左右,而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就已经达到了约70万人。
此外,我国艾滋病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潜在威胁在于男男同性恋人数的上升。目前我国尚缺乏对该人群的准确统计,但是根据网易新闻转引青岛医学院张北川教授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内同妻(同性恋的妻子)数量在1000万以上,据此测算男性同性恋者数量至少在2000万上下。2006年由中国疾控中心牵头完成的首个国内男男同性恋调查报告显示,这一群体是艾滋病感染的高位人群,其感染率高达2.2-3.3%(不同城市见的差异),这一感染率是正常人群的1500倍以上。
国务院于2012年发布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根据该行动计划,我国将在2015年底,使艾滋病存活和感染者数量将控制在120万左右。
病毒性肝炎患者数量庞大
我国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患病率较高,2006年至今每10万人的患病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
目前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估计超过1亿人,从卫生部公布的近几年我国每年检查出乙肝患者数量来看,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我们认为这和近些年我国卫生部门开展的乙肝控制规划工作有关,根据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诺,2012年我国的5岁以下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而2006年我国的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仅为0.96%。我们预计未来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但由于病毒携带者数量庞大,乙肝的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仅次于乙肝的第二大疾病,我们注意到丙肝患者数量增加显著。2008-2011年,我国乙肝患者数量总体下降,而丙肝患者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7%,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整体增速。
艾滋病和部分病毒性肝炎患病率的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传染病的防控面临着严峻形势,临床传染病检测目前主要使用的免疫诊断试剂,我们认为这将成为未来支撑免疫诊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2014年我国的免疫诊断试剂市场规模超过80亿元,市场占比小幅提升,达到36%左右。
4.3 血站系统核酸检测大力推广,或带来市场扩容
我们在上文中指出,体外诊断试剂行业的下游主要是临床检验和血源筛查,从总量和种类上来看,临床检验是最主要的消费端,血源筛查主要指血站系统,这一块的消费总量相对较小,诊断试剂使用范围也比较小,但是临床诊断的市场增量主要来自诊疗人次的提升,以及卫生费用的增长,而对于血站系统而言,血源筛查的核酸诊断试点工作正在进行,未来将全面铺开,将带动体外诊断试剂——尤其是核酸诊断试剂的市场规模的扩容。
血站系统的血液检测结果直接关乎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最终的检测结果是决定性信息,而临床的检测结果是给医生的参考性信息,所以血站系统对于诊断试剂的灵敏性要求要高于临床的诊断试剂。
目前我国有400多家血站,包括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血站等等,先从献血量和献血人次上来看,1998年我国的采血量不到1000吨,献血人次不到250万人次,到2011年,采血量突破了4000吨,献血人次超过了1200万人次。献血人次的增加意味着血源筛查市场容量的扩大。
血站的血源筛查检测项目包括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梅毒、转氨酶(ALT)、血型、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等。根据从今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与2002年版本显著区别在于,对于乙肝(HBV)、丙肝(HCV)和艾滋病(HIV)的检测都增添了核酸检测的方法,而在2002年的规程中,这些项目的检测都使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为何要开展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相比于ELISA检测,可以显著缩短窗口期,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下表中,黑色数字是ELISA检测方法的窗口期,红色数字是NAT方法的窗口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NAT方法的检测窗口期明显低于ELISA方法,换句话说,以HBV病毒检测为例,献血者如果在感染病毒的第17天献血,ELISA方法无法检测出来,应为该方法的窗口期为21天,而采用NAT方法就可以检测出阳性,因为该方法的窗口期为15天,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卫生部自2010年开始启动核酸检测(NAT)试点工作,一期共有15家血液中心参加。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完成核酸检测将近230万人份。根据我们的统计,在试点完成的这将近230万人份的核酸检测中,诺华和罗氏占据了将近80%的份额,国产试剂占比相对较小。正如我们前文所阐述的一样,血源筛查的检测试剂比临床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要求要高,目前进口产品在灵敏度和稳定性方面占有优势,所以诺华和罗氏的产品在NAT试点工作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
NAT方法与ELISA方法相比,最主要的优势是灵敏度高,这对于血站系统的血源筛查尤为重要,但是NAT方法的劣势在于其相对较高的成本、操作复杂和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相比之下,ELISA方法虽然在灵敏度上逊于NAT方法,但是其成本低,可以实现高通量检测,并且操作简单,此外,ELISA试剂的选择余地也相对较多。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根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未来的检测将是ELISA+NAT,它们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如果采用两种检测方法,那么从检测准确性角度考虑,两种方法不会选择同一品牌的诊断试剂。从目前试点推广的情况来看,诺华和罗氏占据了明显优势,但是我们认为未来NAT全面铺开后,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将逐渐提高。科华生物、达安基因和浩源生物等公司将在这一领域占领自己的一块新阵地。
试剂行业中增速最高的一个细分领域。受益于我国未来对传染病控制的加强,血液筛查领域的核酸诊断推广,未来我国的分子诊断领域将实现高速的增长,预计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在26%以上。
4.4 行业整合,由分散走向集中
2005年全球前18名IVD企业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2007年前16家企业占据了76%的市场份额,而前四大IVD企业——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占据了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IVD行业的集中度在继续提升,尽管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注意到,大型制药企业在不断地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2006-2007年西门子频繁出手,斥资超过150亿美元先后收购了DPC、拜耳(诊断)和德灵的诊断试剂业务,这也帮助西门子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IVD生产企业。2009年贝克曼收购日本奥林巴斯诊断业务,时隔两年,贝克曼库尔特便被丹纳赫公司以68亿美元价格收购。作为IVD行业龙头的罗氏公司也没有停止收购扩张之路,2011年罗氏以1.19亿美元收购了德国PVT公司,进一步巩固了IVD行业龙头地位。
与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情况类似,我国IVD行业属于新兴产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根据IVD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
1 体系考核的基本程序
按照《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二类和三类产品需要申请并通过体系考核,一类产品由企业自查并保持记录。根据事权划分,三类产品中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抗体以及核酸等检测相关的试剂;与血型、组织配型相关的试剂;以及与变态反应、过敏原相关的试剂由认证中心组织考核,而除此之外的试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局组织考核。
由于事权的不同,两种考核程序上略有不同。首先由企业向属地[2]省级局提交体系考核申请书及相关要求的资料,省级局进行形式审查并受理,然后邮寄认证中心。认证中心组织人员进行资料审查,资料审查合格后实施现场检查,最后根据现场检查情况进行审核并向企业出具体系考核报告和研制情况核查报告(对首次注册产品适用)。归省局考核的产品,直接由省局受理后组织资料审查、现场考核并出具体系考核报告和研制核查报告。
2 现场检查的程序
在体系考核程序中,现场检查是整个体系考核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体系考核工作的质量。体外诊断试剂的体系考核现场检查与认证GMP和医疗器械的质量体系考核现场检查存在共同之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程序包括:
2.1 预备会议
检查组成员在开始现场检查前召开由组长主持的预备会议(preparation meeting)。预备会议由检查员、省局观察员参加。主要内容是:(1)强调检查纪律;(2)分发检查资料;(3)熟悉被检查企业情况;以及根据每个检查员的专业特长进行人员分工。
2.2 首次会议
检查组到达被检查企业后,召开首次会议(f ist meeting)或启动会议(initial meeting)。首次会议由检查组长主持,全体检查员、省局观察员及企业主要人员参加。主要内容和程序包括:(1)双方互相介绍人员;(2)检查组长介绍现场检查目的、日程安排及人员分工;(3)说明考核目的和依据标准;(4)检查员签署检查纪律承诺书,同时由被检查企业签署企业承诺书;(5)落实企业陪同人员;(6)企业简要汇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7)检查组针对企业汇报情况进行提问。
2.3 实施现场检查
检查组按照现场检查方案和事先的分工安排,在被检查企业人员的配合下,严格依据《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通过现场观察、面谈、提问、查阅文件和试验等方式进行现场检查。
2.4 研制情况核查
针对首次注册等需要研制核查的产品,检查组在进行体系考核的现场检查后应严格按照《体外诊断试剂研制情况现场核查要求》进行核查。核查的内容包括:(1)管理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2)研制人员;(3)研制设备、仪器;(4)试制与研究记录;(5)研制、生产情况及条件与有关规定是否相符合;(6)原料购进、使用情况;(7)样品试制及留样情况;(8)对于委托研究,核查各项委托研究合同及有关证明性文件。
研制核查的重点是:(1)企业是否具备了研制所申报产品的软硬件条件和人员条件;(2)所有研制的相关记录,包括实验、原辅料采购、试制、质量控制、留样、委托研究等是否与申报的注册资料相一致,即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溯源性。(3)原始资料的完整性。为了保证研制核查的顺利进行,在现场检查之前,企业应完成所有必需的研制工作(包括临床研究)并形成完整的注册申报资料。
2.5 现场抽样
在现场检查和研制核查结束后,对首次注册产品,检查组应代注册检验承检机构进行现场抽样。抽样人员由2名以上检查员和观察员组成,企业相关人员给予配合。抽样人员在企业成品库中随机抽取连续3个批次的样品(三类)。抽样总量应当为检测用量的3倍,具体检测用量由企业向有资质的承检机构咨询后告知检查组。抽样完毕,抽样人员在抽样现场采用观察员提供的省局封签进行封样并填写《体外诊断试剂抽样单》。抽样单一式二份,由抽样人员和企业代表签字后分别交认证中心和企业。企业在3日内将封样送具有承检资格的医疗器械检测单位。
2.6 综合评定会议
综合评定会议(discussion meeting)由检查组和观察员参加,企业人员回避。主要内容包括:(1)对现场检查情况进行汇总、讨论和综合评定;(2)对有争议的问题可到现场复核或找企业沟通了解情况;(3)集体形成《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现场检查意见表》和《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现场检查报告》。二者的填写均采用电子填报软件。
2.7 结束会议
结束会议(final meeting)或总结会议(summary meeting)由检查组、观察员、企业主要人员参加。主要内容为:(1)检查组向被检查企业通报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2)企业签署意见。企业如无异议,检查组、观察员和企业负责人在《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现场检查意见表》签字,企业加盖公章。如对《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现场检查意见表》的内容有异义,企业可予以说明或提供文字资料,检查组视情况决定是否重新到现场进行复核。复核后如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企业在《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现场检查意见表》上签字的同时,可向检查组提出书面说明。
2.8 提交检查资料
在现场检查结束后,检查组整理现场检查资料并及时提交现场检查组织单位。
3 现场检查的基本方法
现场检查是专业与法规、经验与技巧、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现象到本质去伪存真的调查研究过程。在现场检查中,检查员应当遵循一定的检查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3.1 纵向检查法
即按照评定标准从上到下的顺序,针对每个品种逐条逐款进行检查。适用与对整个质量体系考核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不容易遗漏相关条款。但缺点是如果时间分配不当,容易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2 横向检查法
即针对某一具体环节,检查该环节涉及的不同品种的共性问题,例如相关程序的制订、实施和记录情况,进行抽查和核对。往往在企业申报品种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工作效率采用该方法。
3.3 由点到面检查法
即从发现的一点问题,延及到相关的方面,看其是小概率问题、偶尔为之,还是普遍现象。例如,如果在检查管理人员的培训情况时,发现被提问人员回答问题情况与培训记录和本岗位的要求不符,那么就应当多抽查一些人,以对该企业的人员培训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整体的评估。再如,在检查仓储区时,发现一只温湿度计过了规定的校验期,就应从环境监测仪器延伸到相关仪器设备是否存在维护、校验过期的情况。一个企业存在的缺陷往往是系统性的,因此在现场检查中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尤显重要。
3.4 由表及深检查法
在检查现场,有时会发现一些表面现象,就需要对发现的表面问题,一步步深入追究,以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并发现本质的问题,由表及深发现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3.5 综合检查法
实际上,在现场检查中往往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上述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且有的条款本身就需要在对其他条款检查结果综合后才能做出判断,例如第5.1*、11*和19*条。
4 现场检查的要点
4.1 对组织机构
对组织机构的考核,首先要看其组织机构图的是否合理。如果组织机构图明显不合理,则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对质量体系的培训程度、甚至整个管理体系均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外,还要看企业管理人员例如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的任命书,质量手册中对个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合理,以及被任命人员的资质是否符合要求等。
4.2 对人员的考核
检查标准中涉及人员考核的条款有许多,对人员的考核要把握以下几点:(1)看任命书,看是否经任命;(2)看教育、工作经历证明,看是否具备任职的条件;(3)看培训记录(培训资料、证书、考核记录),看是否经相关法规、相关技术、质量体系文件、岗位职责、相关程序等的培训;最后,应当对对被考核人员进行抽查提问,内容可包括其职责、程序、相关法规、专业知识等,以确定是否名不符实。此外抽查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提问也是非常重要的。
4.3 体系文件的检查
体系文件的检查,首先要看是否制定了实施细则要求的书面文件,然后认真查阅其内容,以发现各文件:(1)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法定标准的要求,是否与企业的其他标准和其他文件相一致;(2)操作性是否强,是否紧密结合本企业及所生产产品的实际。(3)文字是否清晰准确,是否存在差错,特别是在专业术语、单位等方面;(4)企业的各个体系文件格式、编号是否统一,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关系上是否均形成了合理的结构。同时,还要了解这些文件的培训、执行情况。通过抽查有关人员和查阅记录文件了解:(1)各体系文件是否对有关人员进行充分和有效的培训,特别是那些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新上岗的人员、以及刚更换了工作岗位的人员;(2)各体系文件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实施,相关人员是否能够严格遵守;(3)这些文件是否方便参阅,即是否在使用的区域或工位存在备份;(4)如果存在偏离的情况,是否得到了及时的记录并说明原因。如果是较大的偏离,应当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并作记录;(5)体系文件是否得到了及时修订和更新;在生产中应当使用最新的版本。
4.4 记录文件的检查
对记录文件的检查,首先看法规要求的必备记录是否完备;其次看记录表格本身设计是否全面和合理,各项记录的内容是否完整,填写项目是否齐全;然后看记录是否清晰易辨,是否存在涂改现象;数据的更正是否规范。对记录还要进行溯源性检查,以确定记录的真实可靠性。此外,还要注意记录的保存期限是否与相应程序文件中规定的保持一致。
在《实施细则》中有许多条款涉及到验证,在检查相关验证记录是应当注意到下列几方面是否完整或一致:(1)验证计划和方案;(2)验证过程的记录;(3)验证报告及审核;(4)验证结论等。
4.5 生产环境与设施的检查
对生产环境和设施进行现场检查前,可以先看企业布局图和生产区域设计图,特别是洁净区的设计图。通过研究布局图和图纸,首先对各区域包括办公区、仓储区、生产区(包括清洁区和洁净区)、质检区等的分布有个整体认识,尤其对洁净区的入口出口、人流物流走向、送排风系统分布情况、压力梯度、主要设备、工艺流程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各区域布局、送排风系统、人流物流等在设计上的不合理等。
在生产区域,特别是洁净区进行现场查看时,一般应遵循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由面到里、由硬件到软件、由物到人的原则。
由外到内是指在进入洁净区之前就已经开始检查了。在入口处应有人员进入清洁区的管理制度和登记记录,进入一更、二更应有人员更衣和清洁、消毒设施及程序规定门的朝向、各区域压差应符合有关规定等。进入生产区走廊后,要按照产品的工艺流程检查各生产车间以及洁具间、工作间、工作服或无菌服清洗消毒间等。
由大到小是指先看大的方面,然后看小的方面或局部。首先注意的可能是房间的整体布局和大的设备,还要看房间的局部和小件设备和工装等。
由面到里是指不仅要注意表面,还要特别注意内部情况。要注意一些、藏污纳垢,下水回流以及细菌滋生的地方的设施,物料或中间品内部保存情况等。
由硬件到软件是现场不仅关注仪器、设备等,同时要关注仪器、设备旁边是否放置有其使用、维护的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物料及设备的状态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规范的标识;
所谓由物到人,就是在现场一定要注意现场操作人员是否严格按照程序文件,例如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在进行操作等。适当对操作人员进行现场询问,往往有助于发现企业在人员培训和SOP执行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4.6 设备和仪器的检查
设备和仪器的检查要点包括:(1)是否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例如生产酶联免疫产品的车间必须具备酶标仪,而生产金标法产品的车间则必须具备点模机等设备;(2)所配备的仪器设备是否能满足要求,因此就要看其验证、检定、监测数据;(3)是否制订有其使用、维护保养、校验(或校准、检定)等程序;(4)是否有其使用、维护保养、校验(或校准、检定)的记录。总之,在检查仪器设备等硬件时不能仅限于硬件,还要通过查阅程序文件和记录文件进行印证。
5 现场检查中应注意问题
(1)注意检查员的形象
(2)现场检查人员检查分工与合作相结合
(3)做好现场检查记录
现场检查记录中应包括如下内容:(1)责任分工;(2)现场检查过程描述;(3)现场检查中查看、查阅、考证的内容;(4)提问有关人员的问题和情况:(5)有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6)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7)其他检查员认为应当反映的问题。
现场检查记录应注意:(1)字迹要清晰可辩;(2)内容要完整,例如发现的问题要叙述具体事实、判定依据(条款)、可能的后果:(3)对事实的描述要具体,避免笼统、含糊、归纳性的语言;(4)避免用“建议”的方式讲问题;(5)对严重缺陷或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应附取证材料;(6)如有更正应采用杠改并签名。
(4)做好现场取证
在现场检查中,为了保留证据,避免对方事后不认可,有时需要现场取证。现场取证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是必要的:(1)发现严重缺陷,可能直接影响到检查结论,因此宜被对方事后推翻的:(2)发现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时;(3)证据易湮灭的情况;(4)容易引发事后争议的问题等。现场取证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复印(要求企业负责人签字盖章)、笔录、摄像、录音等方式进行。
(5)注意安全问题
在现场检查过程中除了注意人身安全外,特别是在检查体外诊断试剂时,常常有接触到病原体、阳性血清、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的机会,更要特别谨慎。如确需动手时,最好经企业陪同人员同意。
总而言之,体外诊断试剂质量体系考核的现场检查工作与药品GMP、GCP、GLP的现场检查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其特殊性。作为现场检查员必须从程序、标准、技术、方法等方面去把握。在实践工作中边学边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检查经验,高质、高效地去完成各项检查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07.4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实施规定(试行).2007.4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2007.4
【体外诊断试剂管理】推荐阅读:
体外诊断销售管理制度06-02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计划11-01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06-08
质量管理体系诊断报告12-01
挂职学校管理诊断报告12-14
公司管理提升活动自我诊断报告剖析11-18
设备状态管理与诊断技术交流培训心得体会11-22
诊断学习题库07-19
超声诊断笔记09-14
诊断报告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