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领导联系点制度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局领导联系点制度(通用11篇)

局领导联系点制度 篇1

为全面深入开展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根据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基层的要求,制订本制度。

一、责任到人,强化整顿保障。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明确村党组织书记、乡党委书记分别作为整顿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第一责任人,推行乡党委班子成员包点联系工作机制。

二、联系点工作要求:

(一)将整顿工作情况作为评价乡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

(二)指导和帮助基层党组加强自身建设;(三)到联系点蹲点服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切实抓好联系点的整顿提升工作。

(四)乡党员领导结合联系点实际,深入开展上党课、谈心谈话、走访慰问等活动,做到整顿提升工作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互促共进。

(五)驻点进户时间每周不能少于2天。

三、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监督,提升整顿效果。要求全乡各党支部每半个月上报一次整顿情况,及时掌握进展,指导推进工作。乡党委教育实践办8个督导组将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督查内容,实行考核问效制,积极传递压力,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调研、明察暗访等方式进行督查,确保整顿工作落到实处。2015年完成2各县级,1各乡级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重点问题政治工作。

四、督查调研制度

(一)工作责任制度。把整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实整顿工作责任制。乡党委书记兼任整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程抓好集中整顿,直到实现整顿建设目标。每个软弱涣散村确定一名乡级领导干部为包保联系人,加强具体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协调推进制度。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在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的同时,联合农业、民政、政法、扶贫、信访等部门,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着力在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强化保障落实等方面形成推进合力。同时组建城乡联合党委,结对共建单位进行全方位帮扶。

(三)调度约谈制度。根据整顿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召开由乡党委书记参加的调度会、约谈会,及时掌握整顿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整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整顿工作经验做法,对整顿工作较差乡进行约谈、督促。

(四)定期通报制度。整顿工作组要定期向乡党委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乡组织办分别定期召开整顿工作会议,发出工作情况通报。对整顿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全乡3个软弱涣散村的整顿年底全面完成。

(五)督查督办制度。将治理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情况纳入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督导内容,由负责督导乡镇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对治理整顿工作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督导。县委组织部将进行暗访,对乡镇党委、参与整顿的县直相关部门进行督导。

(六)公开监督制度。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整顿工作的重要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板等途径,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认真听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评议,使整顿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实现社会公认。

中共达浪坎乡委员会

局领导联系点制度 篇2

这些震耳发肺的箴言,含义十分深刻。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认识,认识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并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把党的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职工群众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企业稳步持续发展表明,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都凝聚着广大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我们党来自群众,植根于群众,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为职工群众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保持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当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党的事业永葆蓬勃生机的力量源泉。就企业党员领导来讲,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有形的、具体的。党员领导干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广泛、最直接的主体,是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在群众中间,经常与职工群众打交道,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能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实践证明,如果领导干部班子软弱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再好的决策也落不到实处,再好的机遇也抓不住,再好的条件也发展不起来。因此,企业发展,人心稳定,企业领导干部要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做表率。

1 深入职工群众

1.1 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

对群众的态度,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它决定着领导工作的走向。“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有些领导干部恰恰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朴素道理,摆错了自己与群众的位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苗头还存在。这样的领导不可能赢得群众的认可。要常怀“愧疚之心”、常思“敬畏之意”,老老实实地面对群众。空喊失民心,实干得民助。职工群众评价一名领导干部、一个班子,不是听你喊得怎么样,而是看你干得怎么样。广大职工群众评价领导干部就是看你为职工群众做了多少好事、实事。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问计于群众,心甘情愿地服务群众,善于总结职工群众的创造。党员领导干部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认真研究和解决职工群众存在的困难。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说实话,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密切联系群众。

1.2 制定工作标准

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明确把能否深入职工群众开展工作作为领导干部的德、智、勤状况的集中反映,作为评价基层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同时以考核制度作为领导干部深入职工群众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靠前指挥,始终将装置现场当作管理的第一现场,将生产一线当作落实工作的舞台,与职工一起工作,共同查找问题,为职工做出表率,给职工鼓劲加油,使职工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1.3 大力推行“无障碍沟通”

要在建立健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加强监督的制度上下工夫。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完善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到班组的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与职工定期会面制度,使领导干部与职工群众之间的管理层级得以消除,确保能直接与职工沟通。同时,领导干部要确保沟通内容的广泛性,职工的思想困惑、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内容都可以沟通,甚至是允职工“发牢骚”,因为这样的做法能帮助领导干部准确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有助于党员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想职工群众之所想,急职工群众之所急,脚踏实地地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诚心诚意为职工群众谋利益,才能在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之中做出表率。

2 关心职工群众

2.1 关心职工群众的健康

要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防护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护技能。除此之外,进一步健全职业防护体系,备齐劳动防护用品;关心职工群众的心理健康,推动职工之间交流互动,让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会欣赏他人。同时,大力倡导“健康的文体活动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组织职工群众参加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群众的道德情操,切实让职工快乐地工作,体面地生活。

2.2 关心职工群众的个人发展

在当代人力资源市场化的条件下,企业关心职工最根本是要关心职工的事业和成长。为此,领导干部要对生产装置安稳运行负责,更要对职工的发展负责。针对一线职工,在当前系统优化、减员增效的大环境下,要开展跨专业培训,让他们“精一会二知三”,由单一岗位操作向系统操作转变,增强竞争力;针对管理干部,在当前干部管理考核体系更加健全、企业对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大环境下,要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积极搭建事业平台,让他们既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又有丰富全面的实践经验,以获得更加成功的职业生涯。

3 依靠职工群众

3.1 充分挖掘职工群众的管理潜能

领导干部要大力推行“全员管理”,让职工自觉参与企业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管理。要树立“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的观念,继续推进厂务公开,事关企业发展全局与职工关心的热点(如薪金分配、改革措施)要及时向职工公开。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积极探索将企业日常管理措施向职工公开的机制。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可以在各单位“公开栏”或者显著位置张榜对项目进行介绍,以此保证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促进安全措施的落实,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3.2 充分利用职工群众的知识和创造,尊重职工群众的成就和价值

大力推进知识管理,将职工群众创造的好经验推广。如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对成果技术创新性突出、项目的转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创新成果发明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大力树立先进典型,积极开展其他类型的突出职工个人的评选活动,充分营造尊重人才、尊重技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增强职工的成就感,使职工因为受到嘉奖而增强工作自豪感,愿为企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而加快企业经济发展。

摘要: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认识,认识党和职工群众血肉相联系的重要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到深入、关心、依靠职工群众,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把党的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论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篇3

关键词:制度;体制;机制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一、区别

制度、体制和机制处于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不同层面,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定、特点和功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制度位于社会体系的宏观层面和基础层面,侧重于社会的结构;体制位于社会体系的中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形式;机制位于社会的微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运行。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制和机制具有易变性。

二、联系

(一)制度决定体制,并通过体制表现出来

制度与体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制度对体制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它规定着相应体制的基本内容、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一个社会究竟选择和采取什么样的社会体制,首先是由其基本制度决定的,其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制度这样或那样的制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变化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样,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规定着这个国家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变,社会体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正如内容离不开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一样,制度的表现和实现也离不开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制是制度的外壳,制度是体制的实质和灵魂。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体制,也都有其特定的实现方式即机制。不通过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制度就无以表现自己。不采用这种体制,就要采用那种体制。

(二)体制受制于制度,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体制作为制度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受制度的规定和制约,并服从和服务于制度。但是体制一旦建立起来,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使之更符合实际和更易于实施。体制是制度与现实的连接点和结合点,它的确定和选择,既要服从和体现制度,又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现实,根据现实社会的不同情况,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和目标要求细化和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规定、规范和准则,因而更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制度的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在体制的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得当,既符合制度的要求,又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种是形式不当,存在某种缺陷,或者是没有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时,就需要抛弃或改革过时的、有缺陷的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

(三)机制既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又有助于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与实现

机制隶属于并内含在制度和体制中,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与某种制度和体制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它们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制度和体制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样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下,其表现形式和运作过程、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另一方面,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任何制度或体制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才能维持制度或体制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组织性。在机制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或受制于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同样,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或受制于这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从而使系统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当某一要素的变化不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及其功能的发挥时,系统就会借助自身机制自动进行调节,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和满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体制的设计,对机制的作用重视不够。实际上,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不但需要好的制度和体制,还必须有一套好的机制。没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民主很难落到实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体制和机制虽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也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同一体制也可以表现不同制度,如同样是民主政体,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甚至在古希腊,也存在过民主政体。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不仅受制于该社会的基本制度,而且受制于当时当地的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社会主体的选择等等。机制与制度和体制的非对应性更为明显,特定制度和体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和运作,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制度 篇4

一、目的为加强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联系与沟通,进一步畅通民主管理渠道,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感召力、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适用于三门峡矿各级党组织。

三、建立联系点方式

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逐级建立相应的联系点,每位领导干部至少建立一个联系点,形成联系网络,不留空白点。

(一)矿班子成员以车间、机关科室为单位建立联系点;

(二)车间、科室领导班子以班组为单位建立联系点。

四、工作要求

(一)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矿领导每个月深入联系点一次;车间、科室领导每个月至少到联系点指导工作两次以上。

(二)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联系点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参加重大活动等方式,全面掌握联系点的生产建设、稳定工作等情况,指导联系点工作。

(三)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求实的作风、良好的形象,处处为群众做表率。

大走访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服务提升年”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领导干部服务意识,贴近大局,跟进服务,认真体察下情,倾听民声,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保护管理工作动态和服务需求,为管理局工作决策提供信息,特建立管理局“大走访”活动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

一、联系内容

1、积极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文件精神,指导基层党组织抓好党的建设,指导各保护站抓好保护管理工作,促进依法管理自然资源和健康有序发展。

2、检查督促各项工作部署在各基层的落实和完成情况,及时发掘基层党建、保护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在全局进行推广。

/ 3

3、围绕党建和全局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形势,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才能。

4、听取基层保护站点和相关对象部门对管理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对管理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5、加强与管理局的沟通,关心职工和服务对象的生活、学习、工作,了解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6、协助基层单位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7、及时掌握基层保护管理工作动态,加强干部职工日常管理,了解人员工作作风情况,协调处理突发性事件。

二、具体要求

1、局长统揽全局,副局长和纪检组长分别联系2个基层保护站,党支部书记联系对口扶贫单位。

2、联系人应该不定期深入基层联系单位,掌握工作动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工作状况。一般每月至少深入基层联系点1~2次。

3、各基层联系单位要积极配合联系人的联系工作,及时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应及时向联系点领导汇报。

/ 3

4、对出现的重大问题或者全局普遍性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交局务会或局长办公会讨论解决。

5、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做到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承诺限期解决,确不能解决的,详细说明理由,一方面进行认真分析,进一步查找问题根源,明确工作重点,并制定具体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另一方面,围绕问题,狠抓整改,落实整改。整改验收完毕,通过再次回访,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一回复。

三、联系点分工

(一)基层保护站及单位

李祥友:永红保护站、高卓营保护站

马黑左罗:沙腔保护站、白家湾保护站、下溪乡珍珠桥村。

(二)企业

立言伍叶:金河二级电站 李祥友:银杉电站

(三)对口帮扶党员贫困户

立言伍叶:珍珠桥村漆家山组,高世兴 李祥友:珍珠桥村李村组,李桂花 马黑左罗:珍珠桥村李家山组,杨德银

二○一二年四月六日

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 篇6

为贯彻中央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精神,进一步加强我乡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专家在发展“心圈廊”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粮食局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

一、联系的主要对象

学术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科技后备人才;其他贡献突出、影响较大的各类人才。

每位领导重点联系2-3名专家。

二、联系的主要内容

1、加强与人才的沟通与交流,听取他们对乡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2、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人才参加重要活动,参与经济政策、重要规划、重大科研项目的咨询、研讨和论证工作。

3、通过联系人才活动,了解各类人才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4、关心人才的学习、生活,督促所在部门(单位)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进修和政治理论培训,对联系对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三、联系的主要方式

1、联系人可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座谈、走访、向人才寄发文件、简报等形式,向人才通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联系对象可通过信函、通讯、面谈等形式,主动向联系人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3、领导与专家的联系一年不少于两次,每次的联系要做必要的记录。

局领导联系点制度 篇7

1 建立职工代表联系制度的初衷

随着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 关系到企业发展、职工切身利益的的重大决策需要通过职代会审议, 在这种形势下, 职代会的重要性就鲜明地突显出来。然而在工作实践中, 一些职工代表没尽到应尽之责, 职代会前没有深入职工中进行收集意见, 造成管理层和职工群众信息流通的迟缓。拟定的政策方案, 提交职代会讨论, 会上连声好一致通过, 而会下情况却大相径庭, 职工代表没有真实地把职工的心声反映上去和传达下去, 对普通职工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没能进行正确、细致的宣传和引导, 存在会议期间“见面时握握手, 开会时拍拍手, 表决时举举手”, 闭会后“决议精神全没收, 任凭谁问不开口”这些现象, 辜负了大家的信任。这种情况的屡屡发生, 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民主管理, 而且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职工权益的维护也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为此, 更好地发挥职工代表作用, 要从代表的选拔、培养、使用出发, 不断提高职工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解决部分职工代表地位不突出、作用不明显的问题, 实现职工代表参与民主管理从想参与到能参与、会参与的转变。

2 职工代表联系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职工代表联系制度》从年初开始运作, 先后征求了厂职工代表、基层工会主席和局工会相关部室的意见后实施。该制度分总则、工作形式、工作的效果评价与奖惩等七章共十六条内容。具体操作时由各单位在职工代表中优选综合素质较高的代表, 作为本单位联系制度职工代表, 实行挂牌上岗。为加强联系制度职工代表的管理, 促进其作用更好地发挥, 进一步明确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 联系制度职工代表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有权利参加本单位领导班子会议和民主议事会, 了解掌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并为每名职工代表划分了区域, 要求他们深入职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及时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负责收集、了解职工对我厂深化改革、生产经营、降本增效、推进科技进步、提高队伍素质、加强企业管理和加快我厂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每月向厂工会上报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搞好上情下达, 下情上报工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制度出台后, 如何落实好制度内容, 取得预期的效果才是最终的目的。我厂认真做好制度宣贯和代表的素质提升工作, 积极引导全厂职工提高对实施职工代表联系制度的认识。为规范活动的开展, 厂党委下发了《职工代表联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厂工会组织了一期“一事一训”专题职工代表培训班, 并为每名联系制度职工代表印发了履职记录本, 设计了意见反馈情况表, 以写实的方式, 全程记录、跟踪代表的活动情况, 便于检查、考核。开展述职报告制度, 将代表的工作情况每月在本单位公开栏公示或以职工大会的形式向全体职工报告。引入了激励机制, 代表享受每月50元的补助, 由本单位在绩效工资考核中给予兑现。厂工会通过与职工走访、座谈或在开展职工代表巡视时对代表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价, 出现代表不能按要求履行职能, 单位职工代表联系制度流于形式, 造成本单位存在大量积压问题的, 扣回每月50元补助。纳入到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检查考核中, 对未组织实施的单位扣10分。对职工提出的优秀建议, 经组织实施后成效显著, 纳入每半年厂创新成果和合理化建议评审, 给予表彰奖励。通过有效的管理, 进一步促进了联系制度职工代表作用的发挥。

3 实施职工代表联系制度取得的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实施, 初见成效。实行职工代表联系制度拓宽了职工民主参与渠道, 保证了职代会闭会期间职工代表作用发挥的连贯性。全厂累计征集各项意见和建议71条。职工代表收集反映的这些问题得到了厂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如准备大队职工希望加快落实厂七届四次职代会上报的《关于修复车间噪音污染治理》的提案, 厂里责成安全环保监督科、装备科、计划科进行了现场调查, 对修复车间进行了噪声监测, 制定了整改措施, 将落实情况向职工进行了答复。同时, 增强了职工代表的参与意识, 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促进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通过运作联系制度, 代表明显感觉到自身的压力和动力, 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增强了代言能力, 拓宽了代言渠道, 提升了代言水平。在日常工作中, 职工代表在“听、问、查、议、写”方面下工夫, 针对集体合同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安全卫生、安全生产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畅通了职工诉求表达的渠道, 实现了“事事参与、时时建言”。

4 深化职工代表民主管理参与能力的设想

评价单位民主管理质量水平的高下, 与职工代表的素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职工群众既然选举其当代表, 就是希望职工代表能够积极履行赋予的职责, 单位要营造宽松的民主环境, 要鼓励和调动职工代表的积极性, 让他们愿意参与并且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一是要注重职工代表的选拔。为了克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问题, 对职工代表的选拔, 应该建立相对比较严格的程序, 实行竞选制, 把竞争机制引入到职工代表的选举过程, 实施竞选后, 当选的职工代表都有自己的“施政纲领”, 为履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从“要我当”转为“我要当”。不断提高职工代表的经济待遇, 设立“优秀职工代表”奖励, 把“优秀职工代表”奖项放在单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项目中, 奖金标准至少应当与厂先进工作者一样。二是注重职工代表的培训。有些代表长期从事一线生产工作, 知识结构、看问题的角度有其固有的局限, 就应该对这类职工代表进行必要的思想灌输, 帮助他们跳出原有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树立全局观念, 大局意识。应该采取办班培训、“一事一训”和交流考察等相结合的形式对职工代表进行“充电”, 让职工代表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三是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 有很多载体和形式, 通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推行职工代表巡视制度、职工代表述职报告制度、职工代表联系会民主议事会等制度,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 增强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管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要:本文结合基层实际, 分析论证了建立职工代表联系制度的目的、内容、效果,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职工代表民主管理参与能力的设想。

局领导联系点制度 篇8

关键词: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7-0035-02

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是企业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对企业自身基础管理的考验。科学牢固的基础管理是增强企业经济实力的坚强后盾和不竭源泉。本文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涵、必要性、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和简单的阐述,与读者共探讨。

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涵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针对内部的事和员工的行为作出的一种激励或约束,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行为规范。现阶段我国企业制度的创新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企业制度是由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三个部分构成。

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因而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

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持续为企业科技创新、积蓄人才智力、科学发展搭建创新平台,是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坚强支撑。

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决定了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市场疲软、经济下滑、各行各业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企业前行步履艰难,制度管理缺陷显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完善市场机制的需要

在当前市场机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遗存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粗放、以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脱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发展轨道,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集约型、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还有的企业存在着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粗放型管理等现象,这就要求通过企业制度创新,来实现集约利用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竞争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国内市场将渐融为一体,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研发新技术、扩展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销售,与之不适应的企业组织机构、职能部门、工作流程、管理模式等都需要进行随着市场的需要进行不断地变革与创新。

2.3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激励企业员工积极性的 需要

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员工思想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管理制度将会约束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禁锢企业发展,影响与员工、客户关系的发展,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落后需要创新,需要变革。

2.4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相辅相成、彼此补充、融为一体的。只有企业文化才能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5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

企业要发展、要做强做大,就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照国际市场惯例,国际贸易规则以及市场需求,开展贸易交往。这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规范管理企业,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3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支撑

3.1 切合企业实际

只有实用管理制度的,才能是有效的、长期坚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需要,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与员工的发展相一致,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才是最有效的创新。

3.2 便于操作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开展活动的依据与准则,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之初就应当考虑全面,尽可能做到规范合理、科学全面、便于操作,只有规范的、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才能是企业发展需要的,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 规范执行

管理制度的制定最终在于实施。要建立一套确保管理制度实施的管理考核规则,保证制度的执行者(企业员工)不折不扣的落实执行,同时,要及时检验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做到超前整改,与时俱进,提高时效性和实用性。

4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途径

4.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市场相衔接

新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制度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并不断的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市场意识,为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与市场有效接轨,在建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薪酬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科技开发管理等方面制度时,一定要面向市场,服务于市场,尊重市场的约束和制衡机制。

将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与市场对口接轨,使内部结构功能和运转方式适应市场竞争,做到用市场来统一企业管理行为。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有服务市场意识,各工序之间、各环节之间相互服务、科学衔接,要以质高价廉多品种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根据市场变化而适时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

4.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产权制度建设相联系

企业产权制度与管理制度是紧密相联的,创新产权制度是创新管理制度前提。产权制度问题是目前制约国企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问题,不能很好地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管理跟不上,利益主体不明确,出现制度不清晰、管理脱节、管理“空白”等现场,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产权问题。

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借助产权制度改革,让外资、民资、管理层等各类资本参与到国企管理和发展中来,将国企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下,企业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4.3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组织制度相统一

有什么样的组织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既能够如实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者所作出的各种经营决策与管理权在机构中集中的程度,同时还能够对于企业生产配置的效率与合理性起到决定的作用。有的国有大型企业中,由于各种组织机构众多,人员相对冗杂,很容易出现职员权责划分不够明确科学,专业管理人员地位不高的弊端,很多事情也还是由高层管理者进行决策,管理者主观判断的“人治”的现象,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阻碍企业的科学有序发展。一套依托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起来的科学企业管理制度将会指导企业科学快速发展。

4.4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企业文化是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行为、企业宗旨、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价值理念等。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是创造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和支撑着企业科学发展精神源泉,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有形的企业制度以责任制、规章、规范、程序、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无形的企业文化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需要通过有形的事件、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创新的过程就是将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来充分表现。

制度与文化不能互相替代。制度再周密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员工个体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也会行不通。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4.5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目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制度创新与人本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保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需要有人来执行、来落实,体现管理制度的生命。制度的权威源自员工的内心拥护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不能与人本管理科学的融合在一起,将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也将会断送制度的生命。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制度管理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得太多太细时,它将会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限制创新意识,阻碍企业创新发展。人本管理的实施将会促进制度管理,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的。

制度管理创新是将企业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找到最佳契合点,将传统管理的人管人上升到制度管人,并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拥护。管理制度创新要遵循围绕企业实际,遵循市场规律,以人为本,以文化管理的原则,充分激发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本管理发挥到极致,为企业科学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公司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篇9

2、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意见、要求和实际困难,在职权范围内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对于涉及面较大或一些重要问题,要及时汇总,上报公司党委会讨论解决。不能只作口头承诺,不办实事,更不允许推诿扯皮,敷衍塞责。

3、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方面的工作,定期以口头形式在公司民主生活会上做汇报,年终在班子和个人述职报告上要有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和群众的内容。

第四条附则

1、本制度由公司工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学院院领导联系师生党支部制度 篇10

为全面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善学院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密切院领导与党员群众的联系,制定管理学院领导联系指导师生党支部制度。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重视院领导联系支部点工作

加强院领导联系支部工作,是密切院领导与各总支(支部)和党员群众的联系,掌握基层党建工作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的建设,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院党委从党的建设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院领导定点联系党支部工作,通过这一途径,深入调查研究,抓点带面,不断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不断提高学院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联系的主要内容

(一)参加联系点支部组织的政治学习,针对党员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信念、宗旨、纪律、作风以及形势政策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

(二)了解和分析党支部班子和党员状况,总结支部工作经验,指导和帮助党支部做好党员队伍管理、思想政治教 育、民主评议和发展党员工作,对所联系支部的党务公开工作做好相关的指导和督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通报学院中心工作及重大活动情况,听取党员对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教学与科研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四)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党员、群众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三、联系的办法和要求

(一)每位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带头坚持和执行工作制度,确保每月都能到所联系党支部调研指导工作。

(二)各联系点党支部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加强与支部定点联系人的沟通和交流,努力使院领导联系党支部工作全面深入、卓有成效。

(三)各联系点党支部要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加强与院领导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院领导到所联系党支部指导工作的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院领导联系党支部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取得实效,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水平,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附件:

局领导联系点制度 篇11

一、“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产生的背景

(一)“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是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现实要求。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人户分离日趋严重,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基层群众的诉求日益多元,及时有效了解和解决群众诉求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一大难题。组团式联系服务是新时期整合资源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形式,其理念是通过组团整体提升服务群众的力度,实践中要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必须找到一个依托制度的有效方法,防止组团式工作出现碎片化、形式化。洞泾镇党委在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就采用了会议推进的方式,把问题收集、协调、解决和总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有效的组织推动保证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实效。

(二)“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是提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同部门协调和对相关资源的整合,基层群众迫切希望所反映的困难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相互推诿扯皮拖延的处理是群众最为反感的行为。而“四会双满意”把问题涉及的相关方请到一起来,搭建一个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与解决问题的平台,集体会诊解决这些难题。“四会双满意”从问题收集开始到经验总结,实现了服务群众中不同责任主体、不同利益相关方,以及各种要素资源汇聚和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解决问题的速度。

(三)“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是建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存在,不仅是解决一时之需,群众也希望有一个长效的解决群众难题的机制。洞泾镇党委的“四会双满意”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流程制度化、程序化,在这样成熟的工作流程平台上可以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也正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法探索的意义所在。

二、“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流程与要求

(一)开好“通气会”,抓住回应群众诉求的黄金时间。“通气会”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首要环节,是组团块区负责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汇总分析的会议,以求区块负责人对基层群众反映问题保持最快的反应。具体操作中,基层党组织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由组团块区块长参加的“通气会”,回顾一周来的走访情况,将收集到的群众建议和问题作汇总交流,将块区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会议讨论,集众人之智慧,在“一星期”的黄金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与此同时,镇组团办定期举办由基层党组织委员参加的镇级层面通气会,及时了解各基层单位组团工作推进情况,加强沟通交流,指导、理顺工作思路。

(二)开好“协调会”,落实“三级联动”切实解决问题。“协调会”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第二个环节,它要求发挥组织整合资源的优势,快速解决问题。洞泾镇镇党委把组团式工作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居民家庭等工作结合起来,相关职能部门党员干部直接参与,各组团块区扎实工作,各基层党组织积极推进,形成了“三级联动”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每3个月召开一次协调会,以解决在块区、居民区层面无法解决、需要镇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协调会由组团办召集,邀请分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将基层党组织接转的需要镇级层面解决的问题进行对接,直接在会议上明确处理问题的主要职能部门及负责人,并由分管领导帮助工作督促,使群众诉求能够找对部门找对人,缩短层层转接的时间,扎实推动群众合理诉求的及时有效解决。

(三)开好“议事会”,实现居民群众自我管理长效化。“议事会”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第三个环节,它体现为社区居民自治的一种重要形式。议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居民区党组织召集,出席对象为各块区骨干力量以及机关干部、群众代表等参与社区建设的各个层面的人员。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讨组团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踊跃建言献策,满足居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有效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同时,许多真知灼见还为镇党委、政府更好地开展各项社区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如海琴花园的停车难问题,经过海欣居民区党支部召开的居民议事会多次协商,居委会人员、居民区党员、居民代表和机关干部等多方参与,最终确定了停车位改造方案,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四)开好“交流会”,总结组团服务经验并培训骨干。“交流会”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后续环节,是发挥组团式服务中规律性的经验和普遍需要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的过程。为更好地交流工作、分享收获、共同进步,洞泾镇党委每年召开一次组团工作交流会,由基层党组织和镇级两个层面分别召开。基层交流会由党组织书记召集,块区负责人、组团骨干力量、协同力量、群众代表等共同参加,总结工作成果,挖掘典型案例,提炼工作方法,总结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镇级层面的交流会由镇组团办负责召集,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共同探讨交流值得推广、具有特色的组团式工作方法和案例,找准改进工作的切入点,提升组团服务的工作水平。同时,把交流会开成培训会,以会代训,通过培训骨干力量队伍,为持续开展“四会双满意”工作提供干部队伍保障。

三、“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成效与价值

(一)群众“双满意”,工作显实效。群众满意是衡量和检验群众工作的唯一标准,“四会双满意”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基层群众的评价。截至2013年底,洞泾镇对9个居民区、1个工业区和1个砖桥贸易城市场开展了普遍走访,共走访居民群众25325户,走访覆盖率为100%;收集群众建议581条、问题432个,解决问题412个,问题解决率为95%。正是通过“四会双满意”推动组团服务,各基层党支部及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争创群众最满意的基层党组织、争做群众最满意的共产党员”的承诺,对解决基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是初步形成了有效解决问题的流程与方法。通过近三年三轮组团走访,洞泾镇党委对于收集到的群众诉求,按照“及时回应、妥善处理、逐级解决”的原则不断完善问题解决和诉求回应机制,形成了及时掌握民情诉求、快速协商、及时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打通了工作制度通道。

二是实现了“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目标。洞泾镇党委对于收集到的群众诉求,按照“及时回应、妥善处理、逐级解决”的原则,不断完善“块区—居民区—镇级层面”三级联动的问题解决和诉求回应机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发现、化解在最基层。同时,镇机关党员干部分别直接联系一户群众家庭,使党员干部真正走到了群众身边,畅通了党员与群众的交流渠道。

三是有效解决了农村社会中拆迁等难题。自组团式工作开展以来,洞泾镇党委创新动拆迁模式,以激发党员的责任意识、带头意识为重点,发挥党员队伍表率作用,让党员成为宣传员、调解员、监督员,变“让我拆”为“我要拆”,有力地促进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组团服务上门走访的契机,一方面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做到拆迁户人人懂政策、用政策,在行动上配合拆迁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党员骨干参与组团走访,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尤其是发挥老党员见多识广、办事稳重、受群众拥护的优势,协助做好与拆迁户的思想沟通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协议动迁工作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二)“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价值意蕴。一是再造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中制度流程。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落到实处需要借助必要的制度载体,“四会”作为一种制度流程设计,作为一个制度体系,从民情诉求及时反映开始,到协调整合资源,发扬民主大家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并且有回头总结提升的环节,从制度设计的整体性上保持组团式服务群众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形成一条有效推进工作的“制度链”,实现了有规范、有组织、有效率的组团服务。

二是激活了基层社会参与治理的民主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关键是要凸显党员的主体地位。“四会双满意”中的议事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党员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在提建议中体现主体地位。通过此凝聚了一批“热心人”,实现了参与有激情、工作有感情的组团服务。

三是实现了党组织与社会治理资源的优化整合。政务公开是民主建设的基石,只有打破基层事务决策管理中的神秘感,才能最终在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建立信任。议事会就是这样的平台,是信息公开、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四会双满意”搭建的代表联席会议制度,就是一个基层社会的群英会,是服务居民群众各种资源的整合会,为各种力量提供了服务社会的通道和舞台。

四是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居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四会双满意”中体现为,党组织提供组团式服务,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并给与监督和评价,实现了信息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服务群众的具体细节都呈现在群众面前。

四、不断完善“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思考

“四会双满意”是洞泾镇党委整合资源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创新,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复杂,主要表现为:一是“邻避主义”。要么不参与、要么过度参与,对业委会每一项事情都是怀疑、质疑,导致业委会很难选举产生。二是“公地悲剧”。只关注和维护自身的权益,公共区域的环境、绿化没人管理,基本的文明素养缺乏。三是“沉默大多数”。大多数人不参与,不发言。个别人的参与成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甚至左右结果。四是法律困境。规则不认同、执法不到位、法律成本过高。由于“四会双满意”主要是在党和政府推动下开展,社会自治参与范围有限,因此从深化和完善组团式服务群众的要求来看,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以及基层自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明确责任主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推动功能。基层党组织是服务群众、解决群众困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启动“四会双满意”的关键所在。“四会双满意”的有效开展必须在环节上精心设计,在制度上给予明确规定。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动通气会,在通气会召开之前社情民意如何收集反应,责任要明确到人,防止出现对民意诉求反应迟钝和人为过滤。至于重大民情如何及时上报上级党组织,一般民情诉求如何上通气会,通气会上形成的会议答复以什么形式反馈给群众等,这些具体问题都需要在“四会双满意”的制度中予以明确规定,让责任主体落实到人,让民情诉求不至落空。

(二)强化服务群众,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功能。服务群众是“四会双满意”工作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依托行政资源,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类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以“四会双满意”工作为平台,在议事会环节,让一些共建单位的相关组织部门人员参加,组建联系服务群众的动态队伍,把议事会开成党组织牵头的服务群众的联席会,既可以有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以发挥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解决问题。

(三)注重制度协同,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四会双满意”体现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中的政府主导推动,而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创新,要坚持的原则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同样“四会双满意”作为党组织组团服务的机制创新,其发挥作用也需要与其他基层组织之间良性互动。尤其是涉及到基层民主自治内容的,要进行有效梳理对接整合。在基层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就要支持通过业委会、居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注重制度之间协同,而不是简单地代替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四会双满意”的制度协同功能。

(四)完善评价体系,发挥群众的民主评价监督功能。加大对“四会双满意”的考核与激励,是这项工作机制长期坚持的关键。可进一步完善交流会的功能,增加群众对问题解决的评价,通过党务公开的形式增强“四会双满意”的透明度。在交流会环节,增加对有效解决群众问题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设立服务群众明星和群众双满意的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榜样的正面激励和引导功能,既可以有效总结宣传好的经验,又可以带动更多党员投身于“四会双满意”工作中去。

社区党建研究第二小组,组长:李桂宝,成员:张红秋、卢杰、张娟、成诚、李鸿渊,执笔人李鸿渊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下一篇:连锁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