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精选11篇)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 篇1

明沙淖中心校 邢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3、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速度”概念的理解。

3、列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出示)

1、幻灯片出示自己这几年交通工具的变换及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并引出“速度”(出示课题),在了解一些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二、探索新知:(一)教学“速度”

1、“单位时间”及“路程”的介绍

(1)请大家观察刚才出示的几句话,想一下这几句话都包含哪些内容?

学生1:有时间,例如每时、每秒、每分。学生2:有路程,例如120千米、20千米、8米。

教师明确说明:在上面例子中的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都是单位时间。教师质疑:能不能说120千米、20千米、8米这些是距离? 教师明确:“距离”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而“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度,也可以是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2、“速度”的内涵及表示法。

(1)教师指出“速度”的内涵: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板书)(2)教师介绍: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板书)

3、即时练习(幻灯片4出示)

(1)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可写作________。(2)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_________。(3)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到每分钟500米,可写作_________。(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可写作___________。

4、幻灯片出示有关“速度”的材料。(1)、直升机最快时速达到463千米/小时。

(2)、从地面起飞的火箭,达到9.5千米/秒以上的速度。

(3)、快艇最快时速:航行速度可达到60节,约110公里/小时。

(4)、速度最快的鸟是: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52.5千米/小时,堪称飞得最快的鸟。

(5)、游泳速度最快的: 旗鱼可算是动物中的游泳冠军了,平均时速90千米,短距离的时速约110千米。

(二)教学例3:

1、邢老师开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王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1)获取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两人板演)(3)全班交流

教师质疑:通过做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3、即时练习:

王老师开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 2小时可行160千米.想一想:你们能不能改变这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

a、王老师开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行160千米用了多少小时? 160÷80=2(小时)教师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b、王老师开车行160千米用了2小时,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60÷2=80(千米 /时)教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4、小结刚学的这三个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一)用统一的符号表示下列速度。

1、刘翔跨栏的速度大约是每秒9米,这个速度可以写作:_______________。

2、飞机每分钟行20千米,可以写作: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速度×时间=路程”,解决问题。

1、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2、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种子。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去时他的速度只有40千米/小时,回来时快多了,是()千米/小时。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43千米/时,从绍兴出发过5小时能否到达上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练习八第6题、第9题。

六、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160千米/时 速度: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1)100×2=200(千米)(2)225×10=2250(米)

答:2小时可行200千米。答:10分钟可行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3.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速度的重要性,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增强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白板。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电闪雷鸣”吧?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出示课件:闪电

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学生回答(因为光比闪电传播的快。)板书揭示课题:时间、速度、路程

观察下面图片上的数据,它能帮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去闪电看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自主探究,收集信息

(课件课本62页主题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呢?谁来说一说?(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1)展示线段图,引导学生读懂线段图。

(2)你能知道哪辆车跑得快吗?学生尝试计算速度,指名汇报说算理。

要知道哪辆车跑得快,该怎么比较呢?(看一看哪辆车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多。)

(3)独立完成表格填写,说理由。

生1:先求出大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10÷3=70(千米)再求出大客车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70×2=14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所以,大客车跑得快一些。

生2:把两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来,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大客车跑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给更拓展思维的空间,也能分享别人的学习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合作交流,凸显个性

1.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卡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可以写成60千米/时;大客车每小时行70 千米 ,可以写成70千米 /时。像这样,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分、每时、每秒、每天等等。

速度和什么有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路程÷时间=速度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你能记住这几个关系式吗?快来记一记吧。

(设计意图)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感悟生活中的速度

(1)课件展示:书本上第 62页“看一看”

思考: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

(2)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你知道的速度

猎豹追捕猎物时的速度是120千米/时

火车全速行驶的速度高达2千米/分

(3)課件出示63页第二题

(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互助、合作在的交流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

3.路程、时间的计算方法(尝试探究)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6小时它行驶多远?

(设计意图)独立思考,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1)(线段图)战马每时跑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1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

(2)(线段图)小蜜蜂的飞行速度是300米/分,蜜蜂从花园到蜂巢飞了15分,一共飞了多少米?

(3)判断正误

a、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2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100千米。( )

b、速度/时间=路程。( )

c、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4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5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还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用了哪些数学学习方法?

五、作业教材63页第3题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卡车: 60千米/时

大客车:70千米 /时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单位:千米/时 千米/分 米/秒 米/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有:

(1)谈话导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入手,我设计了“电闪雷鸣”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合作学习,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精神。比较两车快慢时,让学生合作交流,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 篇3

授课教师:苏建芬 授课班级:四年级()班 授课日期: 2011_年_11月24日 星期四 第 节

教学内容: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审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口头解答。

(1)5个24是多少?(120)30个20是多少?(600)(2)4个23呢?(92)10个1000是多少?(10000)

师说明: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题,这样的题我们都知道要用乘法来计算。

2、导入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将共同 学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概念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2、老师介绍一些相关资料。

如:飞机的速度 800千米/时

火车的速度 80~180千米/时

自行车的速度 16千米/时

步行的速度 4~5千米/时

„„

3、讲述概念

师:像刚才同学们所介绍的各种交通工具,人们为了用起来方便,把每小时、每分或每秒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那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又有哪些关系呢?我们继续探究。

(二)教学例题

1、汽车的速度是76千米/时,汽车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280米/分,自行车10分钟能行驶多少米?

师:请同学们试分析一下速度、时间与所行驶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交流讨论并作汇报。

师分析:例题中的两个问题都是知道了时间和速度,求所行的路程。求汽车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求5个76千米是多少;求骑自行车10分钟行驶多少米,2 也就是求10个280米是多少,因此这两个问题都用乘法来计算。即汽车行驶的路程是: 骑自行车所行的路程是: 76 × 5 = 380(千米)280 × 10 = 2800(米)↓ ↓ ↓ ↓ ↓ ↓ 速度 时间 路程 速度 时间 路程

由此可见: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就构成了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根据这一关系式,我们可得出相应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巩固训练:

小明家距离公园210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是70米/分,小明半小时能到达公园吗?

解析: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关系式求出小明从家到公园所用的时间。算式:⑴ 2100÷70=30(分)

⑵ 半小时=30分钟

答:小明半小时能到达公园。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5小时后到达,返回时用了4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思路点拨:可以先求出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已知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5小时后到达,可以用“速度×时间=路程”求出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又知道返回时用了4小时,可以用“路程÷时间=速度”求出汽车返回时的速度。解答:40×5=200(千米)200÷4=50(千米)答: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50千米。

巩固训练:

1、庆“国庆”长跑比赛,从体育场出发跑到公园再返回。小亮去时用了8分钟,平均每分钟跑150米,返回时用了10分钟。从体育场到公园有多少米?小亮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解答:(1)150×8=1200(米)

(2)1200÷10=120(米/分)

答:从体育场到公园有1200米;小亮返回时的速度是120米/分。

2、两座城市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一座城市驶向另一座城市,去时用了6小时,返回时少用1小时。(1)去的时候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2)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1)300 ÷ 6 = 50(米/时)(2)6 – 1 = 5(时)

300 ÷ 5 = 60(米/时)

答:去的时候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0米/时;返回时的速度是60米/时。

三、课外作业

1、课本练习八,第6、8、9题

四、课堂小结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 篇4

首先,我来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分析。

《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最后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路程时间和速度是小学阶段常见的几个关系量中单独拿出作为新授内容讲解的数学模型,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理解了量的意义,明确了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路程、时间和速度”目的就能达到。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等常见的量,理解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并体会速度的提升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和主动学习知识的情感提升。

重点:建立“路程÷时间=速度”的数学模型。

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会书写速度的单位。

其次,我说说学法指导和教法设计

1、学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我准备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并以四人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根据学习任务单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2、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情景激趣法,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同时配合启发式谈话法,比较质疑法,讲解法等展开教学。

3、学与教的思考

(1)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的教学预设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首先表象感知“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就是速度,然后深度理解“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行驶的路程”,最后才是建构三者之间的数学模型。

(2)体现数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所以,如何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价值,体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是我本节课重点思考和将要践行的教育理念。

(3)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课标》要求我们:“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鉴于此,本节课我将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进行探究,学习。

(4)体现学科综合型

综合其他学科知识在数学学科的体现和应用,既有物理学科对速度的两层定义,同时有语文学科的诗歌创作,还有地理历史学科的古代蓟州是现在北京等知识点,这也是我本节课的创新思考之一。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使学法和教法收到实效,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自主探究,建构模型”“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总结回顾,情感提升”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从刘翔比赛的多媒体动画切入,引入速度的感念;

2、通过刘翔和其他两位对手的比赛,引导学生得出: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并让学生质疑:路程、时间均不同如何比较?

设计意图:设计精彩的开头,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设疑提问,揭示主题,促其产生学习的内需。

(二)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活动一

【设计意图】创设校园中女生比赛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路程时间均不同,怎么比较速度?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调动已有经验,联系除法知识,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出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学关系式,然后通过画线段图初步感知“速度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2、活动二

(1)速度的单位

【设计意图】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对于9岁的孩子们来说较难以理解。通过计算得出:飞船的速度是8千米,人的速度也是8千米,这样的半成品单位,迫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并质疑,启发学生不得不在原来的表达形式上进一步完善单位,即复合单位来表达速度,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效果。随后结合生活中的人的速度,飞机的速度,电闪雷鸣等四幅情境图,再学生例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速度。

(2)速度的定义

【设计意图】在突破速度单位这个难点之后,我准备再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对速度自主归纳其精准定义,让学生逐步达到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学习效果。

3、活动三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校园中男生跑步的情景,有了前面五次对速度的计算,加之对速度概念和单位的深层次理解,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进一步得出要求路程和时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唐朝时,从长安(西安)到蓟州(北京)约1200千米,马车不停歇的走60小时才能到达,马车的速度是多少?

2、现在高铁的速度约为300千米/时,去北京需要几小时?比之前坐马车节约几小时?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时空穿越的时间情景串,巩固三个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感受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品质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在知识层次上得到提高,还让学生在情感受到了一强烈的震撼,深刻体会到速度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数学知识对生活的作用。

(四)总结回顾,情感提升

1、学生回顾知识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2、诗展示:

以前,老师想你们的时候,翻过绵延不绝的山岭,走过几个昼夜;

现在,老师想你们的时候,收拾好行囊坐上高铁,经过两三小时;

未来,老师想你们的时候,。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感慨,达成共识:速度改变世界,知识创造未来!激发学有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增强责任感,在情感上受到更大的鼓舞。

最后说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 篇5

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评课稿

听了史老师《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课,整体感觉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干练,重难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练习有层次,是一堂成功的课。以下我简单的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第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出示了一系列有关交通工具的信息,导出了速度的读法和写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师适时点拨。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开课时教师出示速度,让学生写出表示方法,并进行了认读,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比较和以前我们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说明了速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各自的含义,教师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于路程这个概念,更是用示意图表示了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

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

第四、练习设计形式多样。

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成长。

建议:

1.当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说明。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 篇6

执教教师:张仕林 评课教师:张光荣 时间:2017.12.1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早上听了张仕林老师执教的《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听课,我发现张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体验,是一节非常成功汇报课:

第一、教学的思路清晰,教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张老师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9加几,8、7、6加几的进位加法和读一读凑十儿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从而渐渐过度到即将要学习的5、4、3、2加几,过渡自然,不仅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由小猴吃梨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从而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技能,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二、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与运用 张老师设计了大量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算“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水果?”、“一班和二班体育用品共有多少?”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增强了计算的能力,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有所用的道理。

第三、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题目的理解分析还不是很清楚明白,张老师在教学时强调学生要注意写上单位名称,答语要把问句的问号改写成句号等等,这些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来获取新知,而且在交流中体验了5、4、3、2加几的多种算法,教学中教师语言富有亲合力,教态自然大方,总结的非常及时、到位。但唯一美中足之处就对学生提问的面太窄和课题的板书应该与内容有一定的间隔。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 篇7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单元教学重点: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独立探索●交流归纳●尝试运用

如何进行试商?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

●交流信息●比较快慢●归纳数量●发现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

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

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

第1课时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 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3)完成“试一试”第3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最后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买文具

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

第2课时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2、利用上节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交流探究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板演,说明算理。

150÷30=130÷13=342÷40=600÷20=

想一想:“600÷2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

2、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自主学习、综合练习

1、括号里最大填几?

30×()<22050×()<8540×()<140

60×()<30660×()<20080×()<314

学生可口算、估算或竖式计算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4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解答。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50÷30=130÷13=342÷40=600÷20=

第3课时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2、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作用?作用是什么?缺少这个信息能不能计算?

3、你能列出算式吗?

三、反馈交流

1、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估计这些答案有什么作用吗?

2、用除法竖式你会吗?

A、先自己试一试。

B、如果遇到困难你有二种求助方式:①求助课本②求助小组伙伴。

C、小组交流你的成果。

D、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当作20来试,把154看作是150,

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3、请你来给园艺师帮帮忙: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下几盆花?

独立解决。说说你的算法和想法。你会验算吗?

四、精讲点拨、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381÷54=272÷28=89÷22=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24342×()<213

61×()<44159×()<481

3、森林医生(三颗星)P64页第四题。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布置:相关配套练习

第4课时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练习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

二、综合练习

1、完成68页“填一填”。

2、完成68页第二题。

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33÷37328÷42372÷45395÷56294÷29765÷74

3、完成68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

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

三、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部分练习题。

四、学生完成作业。

第5课时秋游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三、精讲点拨

1、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2、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3、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4、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五、小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教材96页试一试第1题。

板书设计:

第6课时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73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73页第2、3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

对于学生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他们将其放进问题银行中。

3、完成74页第5、6题。

A小组内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B全班交流。

三、拓展练习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的部分习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74页第4、7题。

第7课时练习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掌握除法的试商、改商的算法。

2、运用中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比赛。

2.同桌一组完成75页第1题和76页第5题。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综合练习

1.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完成75页第2题。

2.填一填。

完成76页第4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对乘数、积进行比较,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

3.想一想,算一算。

完成76页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这些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三、联系实际,运用数学

完成75页第3题。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小组交流。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趣味数学

学生完成76页第7题。

此题方法较多,也可以用方程解。

五、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地区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

六、小结: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8课时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2、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

3、分小组探究、分工合作完成。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行驶距离/千米 4 8 32 64

行驶时间/分 2 4 16 32

行驶速度

(1)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4)“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四、 精讲点拨

1、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10÷2= 600÷20=

20÷4= 300÷10=

40÷8= 60÷2=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3、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四、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相关配套练习

第9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运用三者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自主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四、精讲点拨

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教材64页第3题《作业本》

第10课时练一练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教材64页第2题作业本。

第11课时练习六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发现的商不变规律,运用大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热身运动”:口算比赛

学生抢答,小组完成。

二、模型练习;

1、学生根据课件,独立完成笔算,小组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同学们的正确率高?。

2、引导学生观察,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345÷31

商是一位数312÷54 商是两位数

315÷35

465÷46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求学生说自己估算的理由,最好不要通过列竖式来得出正确结果)

电脑出示情景图:开完运动会了,四(3)班的同学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为此学校奖励500元给你们购买奖品,你们能帮老师设计购买方案吗?并说明理由

3、学生独立完成运动会采购奖品,让学生大胆想,谁会有什么不同的方案?在班上交流。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举例计算。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2、完成“练一练”,特别是第7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说一说从第7题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中的问题,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

四、回顾知识:

1、各小组完成知识构架图

2、说出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提示同学。

完成实践活动:大数估算问题。

五、小结

四上《路程时间速度》教学反思 篇8

“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我通过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表以及老师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

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放手给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或借助画线段图来解决。对于学生来说,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难度不大,但要求画线段图,尤其是标准的线段图,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们都知道,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线段图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涉猎,所以学生画的可能不够准确或有误。此时,我们有必要跟学生一起经历准确画线段图的过程。在线段图的生成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程参与,这样就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我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得出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的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而这3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火车、自行车、运动员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当学生理解到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我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9

李宇

教学内容:课本62-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2、理解速度的概念。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用电闪雷鸣的自然现象引入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T: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S:听过。T:什么意思呢?

S: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先看见闪电,再听到雷声。T:那你知道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再听到雷声吗? S:因为闪电的速度要快些,声音要慢些。

T:哦,你们认为是跟光和声音的速度有关,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跟速度有关的一些知识,看看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揭示课题并板书:速度)

二、新课探讨。

1、比一比,哪辆车跑得快。

①出示课件,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找出信息。

T:瞧,这两辆车为谁跑的快些吵起来了,你能帮它们比比谁跑的快吗? S:能。

T:观察它们的对话,你知道哪些信息?

S1: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客车3小时行驶210千米。(师根据学生叙述的条件,作线段图。)②分析条件,知道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T:2小时、3小时表示的是什么? S:行驶的时间。

T:120千米、210千米又表示什么? S:行驶的路程。

③提出问题:它们行驶的时间相同吗?行驶的路程相同吗?怎样比较谁跑得快呢?

T:这两辆车所行驶的时间相同吗?路程一样吗? S:不同。

T:那我们怎样去比较哪辆车跑的快些呢?

S:(生思考后回答)看哪辆车一个小时行驶的路程多。T:那赶紧算算吧。

(生独立列式解决后全班交流汇报。)生反馈算式,师板书:120÷2=60(千米)210÷3=70(千米)60﹤70 面包车快 师追问60、70分别表示什么?

2、根据算式探索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T:要比较哪辆车跑得快,其实就是看哪辆车的速度快,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我们用什么除以什么得到速度的?那么速度跟什么有关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 2 = 60(千米)210 ÷ 3 = 70(千米)

…… …… ……

路程÷时间=速度

3、揭示速度的概念,读法。

①揭示卡车的速度、读法、意义。

卡车1时行驶了60千米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读作60千米每时,表示每小时行驶60千米。②学生说一说面包车的速度、读法、意义 你知道面包车的速度是多少吗? ③看一看

⑴卡车1时行驶的路程是卡车的速度,面包车1时行驶的路程是面包车的速度,你还想知道生活中其他物体移动的速度吗?边看边说一说。

(课件自动播放生活中其他物体移动的速度,学生自由跟同桌说一说,读一读。)

⑵读一读这些物体的速度,并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刚才这些图片,并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⑶究竟什么是速度呢?

师提出疑问:究竟什么是速度呢?

引导生发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1时、1分、1秒)所走的路程就是速度。

4、试一试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的1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

三、拓展练习,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①电闪雷鸣现象的原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打雷闪电明明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却先看见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②限速标志的作用。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瞧!在公路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位司机哪个司机做的对,为什么?另一个司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 四:总结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 篇11

2、能够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量关系,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在认识速度及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的过程中,我一直将学生放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思维活动,便于学生顺利地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认识速度以及如何计算速度时,我创设了两辆车拉力赛,“到底哪辆车跑得快?”这一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你有什么办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很快地建立了单位时间的表象,探索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之一:速度=路程÷时间。探索另外两个数量关系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

4、尊重、欣赏学生,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在孩子们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赞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存在的价值。这样,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树立起来了,也就让学生领悟到数学不难、好学,信心十足地从成功走向成功。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美丽的校园》下一篇:中班下学期开学周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