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皇娥历史传说(精选5篇)
一、少昊母为皇娥基本介绍
在东晋时期的小说集《拾遗记》中,故事讲的是皇娥和白帝子之间一段秘而不宣的韵事,她是少昊的母亲,少昊在古代神话中也非等闲之辈,他被视为秋天之神、西方之神,与东方的春天之神太昊遥相呼应,太昊是太阳,少昊自然就是月亮,而皇娥是少昊之母,当然也就是月亮之母,二、少昊母为皇娥概述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三、少昊母为皇娥历史传说
弄着垂下的黑发,掩饰着心房的狂跳。启明星微笑着,将手一伸,召来了一把银光闪闪的琴。他双手抱琴,依着穷桑树,弹奏出美妙的乐曲。皇娥立刻被这琴声给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启明星的乐曲轻轻地唱起了歌。启明星的琴声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倾吐着爱慕之意,皇娥的歌声也在绵绵地向启明星诉说着倾慕之情。歌声、琴音婉转悠扬,吸引着鱼儿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动得花儿竞相开放。凤凰飞来了,在空中翩翩起舞。百灵鸟飞来了,放开歌喉为皇娥和启明星伴唱。他们的心越贴越近,双双走上了木筏,并用桂树的树条做筏桅,用芳香的熏草拴在桂树树头上当做旌旗,还刻了一只叫玉鸠的鸟,摆放在桅顶,以辨别方向。
木筏在银河里飘荡。皇娥伴着悠扬缠绵的琴声,情不自禁地吟唱。美妙的琴声和优美的歌声融为一体。皇娥和启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鱼儿撒欢追逐在木筏旁边,凤凰在幸福情侣的欢笑中飞翔。皇娥和启明星就这样尽兴地漂游着,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少昊诞生了。
一、地理环境对先民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主要在黄河流域, 地处内陆而形成了相对封闭、稳定、单一的文化传统。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使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得以出现, 此种生活方式主要依靠气候、雨泽和土壤。此三类皆非由人力安排, 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贴唯待人去信任与忍耐, 故先民形成天人感应、物我一体的观念使他们认为主宰他们命运的是一种“神”, 而这个神就是上天。上天意志的表达又是通过人间的人来实现的。这个人自然就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面对难以抵御的洪水等灾害的肆虐, 人们本能地想到让代天行授之人来拯救他们。如“神农尝百草, 一日而遇七十毒”,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后稷教人耕种, 栽种五谷, “民皆法则之”。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先民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力量, 从而由信“天”逐渐信“宗庙”, 人们越来越相信自身的力量, 因而天的力量逐渐被淡忘, 而人的作用则逐渐被提高。也正是先民有了这种肯定人自身价值的可贵精神, 才为将具有人性特征的神性事迹写入史书奠定了思想意识基础。
二、古人缺乏对史质疑的精神
《史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 抚万民, 度四方, 教熊罴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殷契, 母曰简狄……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 因孕生契。”“周后稷, 名弃……姜原出野, 见巨人迹, 心怡然悦, 欲践之, 践之而身动如孕者。”诸如此类荒诞的记载《史记》中还有许多。作为我们现代人来看, 这纯粹是神话传说, 是不能作为史来记载的, 司马迁不但为之而且津津乐道。不仅司马迁如此, 当时之人更是深信不疑。究其原因, 乃是古人缺乏历史观念使然。武王克商之时, 《逸周书》载:“浮商旧宝玉万四千, 佩玉亿有八万。”可见他掠夺的只是财物。又《史记》载:刘邦攻入咸阳之后, 萧何匆匆从秦朝的图书馆里抢了些材料, 但却是记载当时人口之类的东西, 而那些历史资料就被潇洒的项羽一把火烧在了阿房宫。再有《论语·八佾》载:“子曰:‘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吾能征之也!’”由此可见, 古人是极重记史但却不重视历史资料的保护。前人对史料的不珍惜, 给后来编史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那些没有史料做基础的历史, 就只能向民间征集, 自然神话传说就进入史书中了。史官之所以相信民间传说就是因为天人感应、物我一体的观念扎根在他们的意识中。他是跨越不了那个时代意识观念的藩篱的。因为缺乏历史观念, 进而就缺乏对史质疑的态度, 久而久之, 这此神话传说就堂而皇之地进入史书的行列而一占几千年。纵使有人提出疑问, 由于先人的毁史之功, 奈何缺乏确凿的史料也不得不作罢。
三、百家争鸣对神话历史化的推动
春秋战国之际, 随着周天子式微, 各诸侯蜂拥而起都想称霸。政治上的变动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从而各种救世的思想随之产生。各家学派为了能使自己的学说在当时被人所接受, 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 而最行之有效的便是托古。《淮南子·修务训》载:“世俗之人多尊古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视听之, 正领而诵之。”“今取圣人之书, 名之孔墨, 则弟子句指而受者必众矣”。可见当时, 托古附圣已成为一种风气, 为了使自己的学说得以行天下而不得不为之。例如墨子的学说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 尚贤就要求冲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4]的世袭制度, 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他提取“官无常贵, 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 无能则下之”[4]的主张。只有主张是不行的, 怎样让自己的学说为世人接受而盛行呢?如果说是自己独创的肯定不会为人接受的, 怎么办?孔子的学说能大盛不就是托之于六经吗?那么就向历史中找资料, 历史中没有自己想要的又怎么办呢?不要紧, 那就假托古人来造史料。于是尧让舜、舜让禹的禅让事件就被墨子给造出来了, 从而使上古尧舜禹的神话传说在此一下子变成了事实。舜是平民, 但因其“贤”故而被尧所禅让。这难道不是“尚贤”“尚同”主张最好的例证吗?一向讲仁的孔子, 生活在其前却不知道有禅让之事, 而墨子却能如数家珍, 岂不怪哉?圣人对孔子是十分崇拜的, 要是真的, 他岂有不大加赞扬之理?前面已经言及, 古人缺乏历史观念, 毁掉许多的历史资料, 更缺乏质疑的精神。一代一代口头相传的古圣人的故事到此时已然成为事实, 又因作为当时显学的墨家的宣传内容, 人们更是深信不疑。赖墨子及其众徒之功, “禅让制”便真的在历史上发生了。其实后来的孟子对此事表示怀疑, 《孟子·万章》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 有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但舜受禅是因其德合众, 其勤为民, 正好符合自己的“王政”学说。因而只是在尧直接禅让给舜这个环节改为通过“天”来间接传位, 并未否定禅让之事。墨子的这个谎言对后世影响有多大呢?《史记》中有记载:燕哙王十分仰慕尧, 决定学他。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位让给相子之, 自己北面称臣, 又恐太子不服, 故收其大权。这样过了三年, 燕国大乱, 太子与大将军市被谋反。此时齐国又乘虚而入, 从而导致燕败哙王死的悲剧。通过这件事我们了解到当时之人已深信禅让之事在历史中实有。而燕哙王很崇拜尧的大度, 也想学学, 可惜他一学便导致国乱命丧。再加上自诩“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的美化, 就把这神话的内容一下子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尧舜禹的美德行为也被后世人当做崇拜学习的对象而传颂了几千年。神话又一次成功地打入到了上古史的系统中。又《太平御览》七十九引《尸子》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 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 使治四方, 不谋而亲, 不约而成, 大有成功, 此之谓‘四面’也。”又《吕氏春秋·察传》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授于天下,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 和五声, 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 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 非一足也。”我们知道孔子是不愿讲神鬼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但又相信这些神话人物的真实性。故对黄帝四面、夔一足的神话性加以现实化, 由于他的影响力, 传说中神话人物的神性没了, 而人物的实体却被人们所接受而成为历史中的人物。可见, 百家争鸣对神话传说进入历史系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四、王莽改制对神话历史化系统的完善
驺衍创作的“五德终始说”在汉代是十分盛行的。它为统治者占有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同时又为那些僭越天子之位的人提供了方法。王莽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是外戚, 又是当时著名的礼学家, 诸事皆以周公为榜样, 也自比周公。为了使篡汉不致于引起动乱, 他便在“五德终始说”上做起了文章。因为当时之人把它当成了金科玉律, 只要你能自圆其说, 人们就会相信。赖王莽之功, 上古的历史系统造出来了。现列表如下: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除了传说中的五帝之外, 王莽还把神话中的太昊和少昊加入这个历史系统中, 为的只是验证五德终始说的正确, 更为了证明自己代汉是早就由上天安排的。他这么改不要紧, 实现了自己称天子的目的, 却害得后世之人把几个子虚乌有的人当作自己的祖先近两千年。在当时人们信这个情有可原, 因为在当时五行已成风, 外加这是最高统治者发布的。那么后人为什么也信呢?这就要赖刘秀之功了。代王莽而起的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忠实的图谶五行迷, 他对王莽的这套理论深信不疑。当时有一个桓谭的人很是反对图谶之说。有一次, 刘秀想利用图谶的方法来选择建筑灵台的地方, 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桓谭。桓谭说:“我向来不谈图谶。”刘秀就问他原因, 他就把它的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说了一通, 惹得刘秀勃然大怒:“桓谭非圣无法, 拉下去斩了!”吓得桓谭直到头磕出血刘秀才作罢。不久, 他被放了外任, 死在路上, 那时他已年过七旬。还有一个是刘歆的得意弟子贾徽, 也是因为不读图谶而得不到重用。上行下效, 既然皇帝喜欢, 讲图谶之学还能升迁, 反对就对自己不利。只要原则性不是十分强的人绝对会投其所好的。加之刘秀的儿子明帝也信这些, 官员渐渐地就都信了, 即使不信也只能放在心里。作为智者代表的上层知识分子都信这些, 更不要说当时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了。就这样一代代地传, 那些神话人物也安安稳稳地当了几千年华夏人的祖先。
五、统治阶级对自身的美化
天人感应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先民的脑子里, 他们一直认为天下由谁来管不是人说了算, 而是由上天安排, 这就是后来的“天权神授”说的雏形。当然这种被天指定的继承人是要德才兼备的。例如, “拯世衰, 诛暴侯, 灭蚩尤”[5]的黄帝, “其仁如天, 其知如神”[5]的尧、教民种五谷的后稷等。可见代天行事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异于常人的。长此以往, 人们的观念中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模式:天子等于神秘出生, 具有灵异色彩的人。而人们对于上帝指定的继承人是顶礼膜拜的。统治阶级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 造了许多神秘的事件加入史书中, 从而造成了神话的历史化, 只是此时的主角不是造出来的神而是活生生的人。而事迹就具有了神秘性。《史记》中记载刘邦几件神秘的事件: (一) 出生:“其先,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 太公往视, 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 遂产高祖。” (二) 云气:“秦始皇帝常曰:‘东财有紫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 亡匿, 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 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季所居上常有云气, 故从往, 常德季。’” (三) 斩白蛇:“高祖醉, 曰:‘壮士行, 何畏!’乃前, 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 径开。……妪曰:‘吾子, 白帝子也。化为蛇, 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故哭。’”刘邦实乃流氓, 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地方, 但正是这个流氓当了天子, 这让一直信服天子乃德才兼备者居之的人们是很难接受的。怎么办呢?于是, 司马迁就造了些与刘邦有关的神异事件 (或者是刘邦他们自己造的, 司马迁只是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化的原因, 知道它不是一时一人之功, 乃与先民的信仰认识分不开。现在我们能很清楚地将神话从史书中剔除, 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分析它, 对于我们了解先民的思想观念和统治阶级的愚民的手腕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神话是人类先祖解释自然、征服自然的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特征, 蕴涵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国神话更多地走向了历史化的方向。本文从先民的意识形式、历史观念、统治者的神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神话,传说,历史化
参考文献
[1]罗京.民族精神与神话[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8 (4) :62-65.
[2]左转[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6) :4, 卷10.
[3]顾颉刚.秦汉的方土和儒生[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10.
[4]墨子·尚贤上[M].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1.
天地虽然分开,大地却没有人烟。这时,天皇氏、地皇氏和人皇氏三个一商量,由人皇氏造人。
他先用泥捏了个男的,又用泥捏了个女的。可一男一女总是不往一起走,特别是女人见了男人羞羞答答,转身就走。
这咋办呢?这样下去还不断子绝孙?人皇氏很为难就去寻天皇氏和地皇氏。这两个皇氏答应去给人说合。
两个皇氏来到人间,把男人和女人叫到一起,说明男女结合,生根立后的好处。经过天、地二皇氏的说合,一男一女结合到一起了。
这时候,人皇氏也来了,他看到男女结合在一起很高兴,叫男女二人赶快拜谢天皇氏和地皇氏。
于是,在洪武五年,令大将军徐达于辽金“云中土城”旧址增筑大同城;景泰年间,令巡抚都御史年富于城北筑“北小城”;天顺年间,令都御史巡抚韩雍于城东筑“东小城”,于城南筑“南小城”。综观大同古城,城楼环列,号角相闻;阁楼对称,遥相呼应;牌坊林立,争奇斗艳;宫府衙署,威武森严;代王府第,堂皇富贵;寺观庙宇,古朴庄严;亭台楼阁,接连不断;商肆柿栉比,车马如烟。
正所谓是城高池深,雄伟壮观,固若金汤,壁垒森严,不仅堪称“北方锁钥”,而且“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主城高大雄壮,东、南、北三座小城倚角相连,俗称东关、南关、北关,惟独没有西关。整个布局,高低错落有秩,疏密规整大方,犹如一只金色凤凰舒展单翅,昂首朝阳,养精蓄锐,造福一方。
故事的开始叙述道:“很久以前, 观世音菩萨给一神猴授了居士戒, 命令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有一天, 这只猕猴在洞中潜心修行的时候, 一罗刹女装扮得雌猴来到她面前央求成婚。”猕猴拒绝道:“我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近侍男, 万万造次不得。”罗刹女便威胁道: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我, 那我日后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 将要杀害千万生灵, 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 是看未来的雪域高原, 必定是魔鬼的世界。那猕猴心中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 就得破身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 又会造成大的罪恶。于是猕猴向观世音菩萨请示, 于是观世音菩萨开导他:你与她结合, 在雪域高原繁衍子孙是莫大的善事, 佛门弟子理当见善勇为。于是猕猴便娶了那罗刹女, 并生下了六只小猴。
故事的开头是罗刹女主动向猕猴求婚, 并在遭到拒绝后采取一定的手段威胁猕猴, 逼迫猕猴就范, 并最终使猕猴服从于自己的意志。为什么罗刹女能够威胁猕猴服从于自己, 神话传说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历史事实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考, 然而更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是神话传说结尾的一段叙述, 其文字是这样的:如此雪域人中, 其父为猕猴, 母为岩魔二者之所繁衍, 故亦分为二种性:父猴菩萨所成种性, 性情驯良, 信心兼顾, 富悲悯心, 极能勤奋, 心喜善品, 出语和蔼, 善于言辞。此皆父之特性也。母岩魔女所成种性, 贪欲嗔恚, 极具强烈, 从事商贾, 贪求营利, 仇心极盛, 喜与讥笑, 强健勇敢, 行不坚定, 刹那变易, 思虑繁多, 动作敏捷, 五毒炽盛, 喜窥人过, 轻易恼怒。此皆母之特性也。该段文字中所描述内容的意识倾向表达是很明显的。他把人类自身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归因于是以猕猴为代表的父系之特性, 而把人类自身所有的恶劣的、丑陋的一面都归因于是以罗刹女为代表的母系之特性。在此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神话传说在竭力地贬低母系的特性, 同时却大力赞扬父系的特性, 并且把它归结于种性方面得原因, 后人是无法改变的。是什么原因使古代的人们那么的贬低母系, 而同时又极力的赞美父系呢?
另外在《西藏王统记》中的第六章还有一个与此相似的故事:一群商人来到了僧伽罗洲, 这里的罗刹女变做容颜秀美的妙龄少女, 极力的挑逗、谄媚妖惑诸商人, 诸商人被这一群妖艳的妇人所迷惑而留了下来, 与她们一起生活、养育儿女。但是这个僧伽罗洲的内幕却是:这群妖妇控制着这个地域上的一切, 并且妖妇们外表妩媚、善良而讨人喜爱, 但是内心却极其险恶、由妖妇控制的僧伽罗洲几乎是一个人间地狱。并且在诸商人逃走后, 其他商人由于贪恋儿女享受而重新回到僧伽罗洲, 几乎被那群妖妇轻而易举地残忍杀害。此时母系给人的感觉已经不只是几个缺点的问题了, 它给人以近乎恐怖的感觉, 母系在此是外表的温柔而内心却是极其残忍, 这个故事更加表达了对母系的贬低, 甚至是一种厌恶的态度。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多数学者都把此归结为是宗教因素的作用, 当然在藏区, 宗教因素已经深入藏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 藏民族的思维方式已经习惯于用宗教去解释生活, 甚至历史中的一切现象。但是, 若是把上述的神话传说完全归结为宗教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因为若抛开宗教因素的影响, 依据上述观点则毫无现实意义, 而这是不恰当的, 也是不客观的。并且宗教只是后来才传入臧区的, 宗教因素只是在原来神话传说基础上的添加, 并非神话传说所固有的内容。那么这个神话传说到底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历史真实呢?下面我就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加以浅薄的分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从猿类进化而成, 其首先进入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 而氏族社会又分为两段:第一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 接下来是父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以母权制为中心的, 女权优于父权, 女性在社会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 而男性则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种以母权制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存在是由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从西藏的历史资料及考古发现可以看出, 西藏作为人类发源地之一, 其历史发展进程也符合这一规律:即藏民族的祖先们首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并且这段历史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直到吐蕃的早期还保留有大量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 像吐蕃早期的几代赞普名字中都含有其母亲氏族的特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以母权制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这个过程同样是漫长而复杂的,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当然, 这个革命和人类后期的革命不同, 他不是靠暴力实现的, 而是人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风俗习惯的改变, 风俗习惯的改变而导致社会体制的转变。最根本的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和男子在生产上居于主要地位而实现的。
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后, 母权制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就再也没有进入过历史舞台的中心, 当然父权制代替母权制是历史的进步, 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相对的反作用, 适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会对其起保护和促进作用, 而与社会存在不相适应, 甚至是对立的社会意识则会严重损害这种社会存在。因此当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由母权制社会进入到父权制社会后, 则必然要求与父权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维护父权制社会的同时, 极力否定、诋毁与之相对立的母权制社会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在这两则神话传说中对母系的极力诋毁, 同时又极力赞扬父系, 由以上分析, 我认为在这两则神话传说中关于男女种性的叙述的真实原因并不仅仅是宗教的因素, 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权制的出现, 则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这种对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母权制社会的诋毁和否定来证明父权制社会的存在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 我们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神话传说重新加以分析, 就会发现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真实的历史片段。当然神话传说毕竟是口碑文学作品, 具有夸张性、变异性和模糊性,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比附和增减。而在藏区受宗教影响浓厚的氛围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不过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就能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剔除其不合理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宗教的和历史的传说中找到这种原始状态的痕迹。
参考文献
[1]《西藏王统记》.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
[2]《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