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区经济运行分析(共8篇)

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篇1

——西部地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简析

前三季度,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西部地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使得国民经济依然运行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同时,经济增长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的态势明显,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量稳步提升,质量稳中趋好。

一、经济稳步发展,总量快速提升。前三季度,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经济总量呈现出稳步提升态势,十二个省(市、区)GDP增速整体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四川完成生产总值15468.28亿元,同比增长14.7%;内蒙古完成生产总值9571.89亿元,同比增长14.8%;广西完成生产总值7438.04亿元,同比增长12.3%。1-9月份,陕西完成生产总值8234.13亿元,同比增长13.7%,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十六位,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九,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90.66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539.90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103.57亿元,同比增长12.2%。

二、工业较快发展,增速快于全国。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除新疆外,其余十一个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2%。其中,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7%,位居全国第一;四川增长22.4%,位居全国第二;西藏增长21.0%,位居西部第三,全国第四;贵州增长20.4%,位居西部第四,全国第五;云南增长18.0%,位居西部第八,全国第十六位。1-9月份,陕西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904.70亿元,同比增长17.0%,增速位居全国第十九位,西部第十位。

三、投资快速增长,比重有所提高。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741.90亿元,同比增长29.5%,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23.4%,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与二季度持平。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四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35.0亿元,同比较长23.2%;内蒙古完成投资7948.3亿元,同比增长28.5;青海完成投资1092.0亿元,同比增长49.8%,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甘肃完成投资3004.4亿元,同比增长41.3%。增速位居全国第二。1-9月份,陕西完成投资6450.8亿元,同比增长28.2%,投资额位居全国第十四位,西部第三位。

四、消费市场稳健运行,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前三季度,西部地区消费品市场保持了今年以来稳健运行的态势,各省(市、区)消费规模都在持续扩大。其中,西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位居全国第一;重庆增长18.5%,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二。前三季度,陕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8.72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三。

五、物价高位运行,调控措施见效。截止三季度末,西部地区的物价依然保持了高位运行的态势,但政府物价调控的政策措施日见成效,加之翘尾因素快速消退,西部地区物价过快增长已经得到初步遏制。其中,青海CPI为107.3,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依然位居全国第一;宁夏CPI为107.2,位居全国第二;广西CPI为106.8,位居全国第三。1-9月份,陕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9,比1-8月份上涨0.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十,西部第六。

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篇2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对促进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 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 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并在改革开放, 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上海力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的改善, 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 (GDP) 16872.42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2009年增长9.9% (见表)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

“十二五”期间上海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将达到3.3%;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 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开放型经济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社会管理制度加快完善, 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努力使上海成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2010) ;2011年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信息网

二、上海地区产业结构布局

按照上海整体发展战略要求, 城市功能定位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大都市, 需要形成和发挥 (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 的基本能力。作为国际经济中心, 上海在较长时期中必须具有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的有力支持, 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精深加工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 (见图) ;上海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绝不能在城市漂亮起来的时候过快地削弱制造业, 否则, 有可能会使经济发展缺乏资源的支持, 也会影响支持其他地区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源和设备, 影响全国整体经济实力;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需要引导国外大银行、大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地区性总部, 加强金融业和金融业连接国内外经济活动, 促进城市发展能力, 推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心形成和质量提升;作为国际贸易中心, 上海需要在保持相当规模制造加工能力的同时, 还需具备不断创造品牌价值的能力和相应的网络、展示、设计、广告等商务中介服务的能力, 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研究、设计和开发基地之一,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增强经济的外向性。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发展模式启示

上海的发展, 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可以为沿海经济的繁荣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利用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吸引外资, 融汇内资, 可以促进上海经济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 继而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由此可见,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 而是通过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就说明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先行性,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攻击性 (政府主导型) 的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必然要求, 由政府为主导积极推动的。借鉴国际经验, 采取政府主导推动模式, 有利于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地位, 加快我国主动参与经济金融股全球化的进程和金融业的分工, 提升综合国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要运用政府推动型, 并吸取自然推荐型的优点, 既要发挥上海本身和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 又要抓住机遇,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形成国家支持、地方推动、市场驱动三方面合力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 环渤海 经济 优势 劣势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内蒙古中部地区,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人口2、6亿,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交往中心,在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在北方经济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被经济学家喻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三架马车”之一。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这些因素包括: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本文将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区进行SWOT分析,明确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已经出现的和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解决办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进入东北亚和太平洋的门户,东北、华北、西北这三北的进出口业务基本都要在环渤海地区进行。而且环渤海地区是亚欧大陆桥的起点之一,距离韩国、朝鲜、日本都很近,区位优势明显。

2.资源优势

环渤海地区总人口2、6亿,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劳动力成本分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对投资是一种巨大的吸引。而且环渤海地区的劳动力质量普遍较高,是智力资源集中的地区,仅京津两地就有包括21所21工程高校在内的100多所高校,数百所科研院所,两院院士近700人,这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科学水平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科技和智力支持。另外,环渤海地区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山西是我国的煤炭之乡,山东和河北分别有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这些都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工业的发展。环渤海地区海岸线长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多,不仅可以开发丰富的海洋动植物资源,而且可以发展海洋经济、海水淡化等高新产业。

3.基础设施

环渤海地区交通便利,海陆空运输都很通畅。陆路交通方面,有北京、天津、大连、沈阳、济南、青岛等大型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在空运方面,首都国际机场是全国最大的客运航空港,天津也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北方航空客运中心”和“东北亚航空客运集散地”,其他城市的航空业,如大连、济南等,也都非常发达;在海路运输方面,该地区有大大小小的港口40多个,包括天津、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等五个国家级港口。基础设施的优势,有力的促进了环渤海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动,并吸引了大量投资。

4.经济基础

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经济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钢铁、原油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经济等高科技产业也迅猛发展,经济实力相当雄厚。

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劣势

1.环境问题

生态和环境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淡水资源缺乏——中国北方历来缺水,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严重缺水城市25個,占该地区城市总数的一半左右,北京、天津、青岛等大城市严重缺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沙尘严重,环渤海地区处在地理环境比较脆弱的期待,是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最为严重的地区,每年春季发生的沙尘暴都造成了环境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因此环境吸引力略差。

2.经济结构同构化严重

环渤海地区内部的辽东半岛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山东半岛经济区分别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三大板块之间联系较少,没有形成紧密的贸易联系,还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差异性和互补性不明显,产业同构性较为严重,这种重复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区域内的竞争,不利于共同发展和面对外部压力。

3.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在总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39、2%,环渤海地区的这一比重为41、2%,其中辽宁省高达52、9%,而同期江苏省和广东省的比重分别为16、4%和19、2%。区内国有企业过多,将造成机制不灵活,市场资源配制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

4.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

纵观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尽管北京、天津等城市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比起上海在“长三角”中以及广州、深圳在“珠三角”中的集聚辐射效应还有很大差距,其经济能力和带动作用还没有使之成为该地区的核心,与其他地区和城市群之间也没有建立起联系紧密、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

三、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机遇

1.天津滨海新区建设

2006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标志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由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滨海新区的建设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不仅为滨海新区和天津市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性机遇,而且将对整个环渤海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将极大的促进基础设施的改进、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以及跨国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2.2008年奥运会召开

当前,恰逢北京将于2008年召开奥运会的大好机会。据计算,奥运会可带动GDP增长将近0、3~0、5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于“近水楼台”,可大力发展奥运经济,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服务业、广告业、旅游业等,这对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3.韩日产业转移

韩国、日本对华投资增长,以环渤海地区的距离韩日比较近的趣味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我们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将其产业吸引到环渤海地区来,以发展区内经济。

四、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威胁

1.同行业间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众多行业都面临着与国外大企业和先进技术竞争的姿态。环渤海地区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不仅要遵守WYO规则,而且要在技术和质量上占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

2.国内竞争激烈

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在对外贸易、海洋经济等方面都存在竞争,而环渤海地区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必须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建设,完善产业结构、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才能使环渤海地区不至于在国内竞争中落后。

参考文献:

[1]王卓等:环渤海经济圈的整合研究[J].经济纵横,2007,(2)

[2]阎金明:发挥滨海新区龙头作用推动环渤海区域合作[J].港口经济,2007(3)

[3]孙虎军: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接思路初探[J].宏观经济研究,2007(1)

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篇4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分析

(一)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国家货币政策偏紧

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具有深层次背景,涉及国家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一是宏观层面,银根收缩。2003年来,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过热、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问题,出台了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压缩信货规模、撤并各类开发区等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使银行放贷步伐放缓,投资热情渐减,贷款增幅明显下降,特别是短期贷款压缩较多。县域经济首当其冲,发展资金捉襟见肘。以XX市为例,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我市的开行贷款债项性项目资金全部被取消,贷款资金由原定的1.7亿元压缩到6000万元,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发展。二是微观层面,银行惜贷。近几年,国有银行加快了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减少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为商业银行上市做必要准备,并兑现开放金融领域的“入世”承诺,国家和金融企业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并对金融政策进行了必要调整,实行了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和不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金融企业“怕贷”、“惜贷”现象较为突出,给县域经济融资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金融体制,地方政府控制力较弱。县域经济范围内存在的信贷机构主要有两类: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地方信贷机构,其中地方信贷机构主要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除沿海极少数发达县(市)外,绝大多数县(市)都不存在新兴商业银行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完全由上级银行任命。因此,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较弱,难以通过行政手段影响银行的放贷方向。同时,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将县(市)基层银行的贷款权全部上收到二级分行,其一事一报审批方法和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急、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相差甚远,使县市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为了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了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的规范整顿,将城市信用合作社并入农村信用合作社,并要求人民银行加强对这些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湖南省今年成立农村信用联社总社,旨在加强对地方信用联社的管理,使得原本主要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在加强资本金管理和信贷风险管理的背景下贷款更加谨慎。

(二)从县市产业结构看,县域经济并非银行放贷重点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形态。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今年7月份,中央财政大学“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服务”课题组发布的《转型经济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8的中小企业认为自己基本可以从本地金融机构获得所需贷款,46的企业没有成功地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内部管理较落后,更加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加之县域中小企业无法通过上市或发债融资,很多企业甚至不得不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使民间高利贷资本在县域经济中发展势头迅速,这无形中加重了县域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压抑了企业的投资冲动。从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并不是县域中小企业的合适融资提供者,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虽然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但其管理人员经常轮换,对县域中小企业了解不多。再加上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笔数多,单笔数额少,银行贷款处理成本高,同时,绝大部分的县域中小企业经营不透明,财务不公开,制度不健全,其提供的经营和财务信息难以为银行所接受,增加了融资难度。从实践中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机构设置、具体管理操作方式基本上是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据调查,自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实行“双大战略”(大城市、大企业)以来,增量信贷资金95以上争相投向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获益甚小。与大企业贷款相比,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涉及的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小,使国有商业银行、股份银行和外资银行对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兴趣不大。

(三)从融资外部环境看,信用缺失是融资的主要瓶颈

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信用经济。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不长,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信用矛盾尤为突出,社会信用严重失衡,企业违规破产逃债现象屡见不鲜,个人恶意逃、废债务的事件时有发生,少数政府公职人员对银行贷款也是久拖不还,个别企业甚至出现骗资、骗

信现象,导致银行“惧贷”心理严重,严重破坏县域经济秩序,影响了企业融资环境。在社会信用缺失、企业信用良莠不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信缺乏信心,不愿、不敢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些有信誉、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也因为难以证明自己的信誉和还款能力,影响了其融资计划。

二、打破融资困境的对策

突破县域经济的融资瓶颈,必须从整顿融资环境入手,不断提高企业信用,消除银行惧贷、惜贷的心理。鉴于县级地方政府金融调控手段有限,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入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要通过创建金融安全区,整治信用环境,重构信用体系。一是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重建商业银行放贷的信心。要从清理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入手,把清收“官欠”作为整治信用环境的突破口,震慑其它拖欠赖债逃债户。对恶意逃债的企业和个人在新闻媒体曝光,金融机构拒贷,对恶意逃债企业不新开户、不发放新贷款,不办理对外支付。公安、法院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为金融信贷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体制评估机构和资信调查机构,成立信用等级评定小组,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贷款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根据信用等级,确立授信额度,把信用等级与贷款额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我市通过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大幅度提升。2004年,我市贷款余额24.86亿元,较上年增长8.57,银行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2.32百分点,全市银行实现盈利7275万元。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刚刚开展的2003年,就首次实现整体盈利,摘掉连续12年亏损的帽子。

(二)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银企合作

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民营企业融资出谋划策,保驾护航。一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引导完成原始积累的县域企业,逐步将企业由“家族式”管理转向“公司式”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强化企业诚信经商、依法经营意识,重塑县(市)中小企业形象。二要扩大财政贴息贷款范围。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经济优势、产业政策,为一些有信誉、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其做大做强,我市绿海粮油有限公司通过财政贴息融资进行三期扩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从8万吨提高到13万吨,成为全省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要加大项目库建设。要精心挑选、包装一批项目,建立项目库,依靠优质项目融资。政府投资的公共建设项目要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推行BOT融资方式,化解融资困难。四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政府要主动为银行、企业牵线搭桥,加强信息沟通,增进双方了解,为企业和项目找资金,为银行资金寻出路。2003年我市采取政府搭台、银企联姻形式举办首届信贷营销会,50多家企业与银行部门现场签订贷款意向6亿元,2005年我市第三届企业信贷营销洽谈会65家企业与各银行签订贷款协议近7亿元,极大的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有力的促进了市域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信用机制,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

引入民间资本成立担保公司,是县域经济融资的突破口。中小企业贷款量小面大,手续繁杂,银行管理成本较高,担保公司介入后,分担了银行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银行“怕贷”、“惜贷”的隐忧,从贷款企业看,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大大方便了企业融资。目前银行按规定贷款一般只能以不动产作抵押,而担保公司使用的是“知情担保”,担保方式比较灵活,拓宽了贷款渠道。从银行方面看,由于担保公司介入,银行按照双方协议,对贷款及时审批,贷款到位较快,资金风险降低,因而银行对这种贷款方式也相当欢迎。我市积极探索信用担保融资方式,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方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000万元,组建了华鑫信用投资担保公司,使2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如何进一步发挥投资担保公司作用,使更多的企业受益,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认真探讨的课题。

(四)加强政府调控,壮大地方金融机构。

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篇5

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

本文从地区发展优先次序和发展经济学新思路两个方面分析了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西部特别是云南地区如何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作 者:左晖 ZUO Hui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年,卷(期):7(1)分类号:F327关键词: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 云南

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篇6

导读:张家口应利用后发优势,及时地将张家口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的轨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城镇和市区,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张家口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区,也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张家口的工业以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和废物排放指标大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资源开发强度较大、能耗及物耗较高、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空气污染和沙尘暴等问题。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张家口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消耗资源和增加污染的较大代价,分布在各县区的煤矿、电石、铁矿、酿造、铅锌矿、金矿、造纸等高载能行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张家口应利用后发优势,及时地将张家口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的轨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城镇和市区,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学习与调研,借鉴其它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经验,结合张家口的实际,笔者对张家口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张家口今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战略举措列入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要求之中,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市各级政府领导应进一步更新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经济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中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2、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张家口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及实施方案,从四个层次发展全市的循环经济:一是研究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要完善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实行产品的绿色标识、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认证、环境标志论证制度。二是在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最有效利用,使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四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乡)、生态村。

3、发挥各县区的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煤炭、电力、酿造、冶金、机械装备、农畜产业加工、建材及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免费论文参考网。如有煤炭资源的县,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应将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开采利用;通过深度加工,重点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等产业;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再如有草场资源和经济林资源的县,应走“种草—养殖—畜牧加工—还粪于草”和“经济林—鲜果—果品加工”等生态经济循环链的发展道路。

4、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企业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明确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所担负的维护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规定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通过源头防控,避免和减少废物的产生。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风险小”的局面。加强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5、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资金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张家口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推动环境友好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及运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造纸、电力、酿造、钢铁和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分析 篇7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1]。随着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 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海洋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环渤海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不断提升自身的海洋经济建设水平,使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 271.76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2 015亿元,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存在着直接、具体的联系,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为了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目前,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和总量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2],为区域海洋经济提供了发展平台。在此,笔者重点研究影响海洋经济的12个海洋产业,通过SSM分析法得出环渤海地区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为更好地发挥海洋经济在环渤海地区经济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概况

(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区位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地带,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协调南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向北与俄罗斯、蒙古相连,向东则与日本、韩国相连,向南与中国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连,向西是中国亚欧铁路大陆桥的起点地区。环渤海经济圈辐射了大连经济圈、沈阳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圈、胶济经济走廊和胶东经济圈,并一直延伸到内蒙古和山西等省区,各个区域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相连接。京津唐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密集,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渤海、黄海还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环渤海地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海洋经济最新隆起地带。环渤海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又一重要经济发展带,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为了全面地了解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概况,笔者应用纵横比较法[3]分别从横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全国海洋经济进行比较,从纵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近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进而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1.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从表1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是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说明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第二产业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对环渤海产值的贡献最大,第一产业相对第二、第三产业来说产值最低。除了产业贡献之外,在海洋经济中环渤海地区还为全国提供了32.97%的就业率,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 环渤海地区历年海洋经济增长情况。

图2清晰地表示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2001—2008年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各年份所占全国海洋产值的比重。总体上看海洋产值不断增加,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1—2005年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海洋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海洋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急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迅速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取代了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成为三大产业中产值最多的产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1—2009年)》整理所得。

三、研究过程

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应重点研究海洋产业的发展,殷克东[4]应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构建了评价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模型。谢奉军[5]和刘克利等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海洋产业,张耀光[6]等将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分析海洋产业。在此,笔者通过SSM分析法分析未来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状况,通过灰色模型预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情况,从而为该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SSM研究分析法。

SSM(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7]最先提出的。运用该方法将需要分析的区域经济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作比较,得出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可比较准确地对该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该区域将来的经济发展目标。

SSM的数学模型[6]是:假设某个区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的经济总规模为b0,末期为bt。同时,依照一定的原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j0,bj,t(t=1,2,...,n)表示研究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该区域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的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参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则有:

(1)区域与参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分别为:

(2)以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可得:

这样,在[0,t]时段内研究区域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三个分量,表达式依次为:

K为所研究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所在参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研究区域对于所在参照区的相对增长率为L。将L分解如下:

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且0≤L≤1:

2. 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预测特别适用于因素众多、结构复杂、互补性好、涉及面广、层次较高、综合性强的社会经济系统及其主行为特征量的预测,诸如总人口、总产值、总产量、国民收入、消费水平、生产效率等。GM(Grey Dynamic Model)模型是预测、决策和控制的基础,是灰色系统的心脏,能较真实地描述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预测未来”本质上是个灰色问题,因为一个未出现的、没有诞生的未来系统,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信息,且处于连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

GM模型的微分方程为:系数向量a=[a,u]T方程中X(1)(t)为X(0)(t)的依次累加值,求微分方程的解,得到时间函数:这两个方程即为GM(1,1)预测的基本计算公式,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GM(1,1)对近十年的各海洋产业数据进行预测。

(二)研究结果

1. SSM分析结果。

根据SSM分析法可得表2、表3、图2和图3。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3),(2006)》。

(1)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Shift-share分析。根据表2可知:从产业结构来看,滨海旅游、建筑工程、海洋油气、交通等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增长速度,说明这些产业与全国相比具有增长优势。但造船和海盐落后于全国,存在明显不足。Pj的值越大,说明产业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从12个部门结构来看,对环渤海经济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是海洋化工、造船、交通等产业;海水利用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比重非常小,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Dj的值越大,说明区域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从表1可知环渤海地区旅游的竞争力最强,海盐和造船与全国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综合分析可得,在增长速度、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方面均较强的部门是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较弱的海洋产业是海盐产量和海水利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分析结果深入了解各海洋产业的具体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使海洋产业均衡发展。

(2)总体效果分析。根据shift-share分析表,笔者分别计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的结构效果指数W、竞争力效果指数U、总的结构偏离分量P以及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借以判断环渤海地区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力(见表3)。

表3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12个部门的总经济增量(G)很大,且L>1,说明环渤海地区总体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偏离分量(P)较大,且W>1,说明环渤海国民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在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竞争力偏离分量(D)数值很大,且u>1,说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部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综合来看,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可以使结论清晰直观,环渤海地区各海洋产业部门所属类型显示明确。如图2所示,首先把坐标系平均分为8个扇面,然后标出环渤海地区11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大多数海洋产业集中在A类地区,属于部门优势增长产业。图3反映了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偏离分量情况,从扇面中可以看出:交通、油气位于扇面1,表示环渤海地区这两种产业基础很好,竞争力很强;建筑工程分布在扇面2中,说明该部门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制药和造船位于扇面4中,说明这两个部门是环渤海地区基础差但是发展较快且具有后发优势的部门;海盐位于扇面5中,说明其属于基础较好但竞争力较差的部门,海水利用位于扇面6中,说明该产业是基础很差但发展较快的部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扇面位置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2.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结果。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涉及因素多、结构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对其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预测方法选择需谨慎。张晋清、张耀光[8]应用灰色关联度对海洋产业进行分析,刘思峰[9]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笔者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预测分析,图4反映了通过灰色预测后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从总体上看趋势是不断上升的,海洋渔业、旅游、交通等仍占主导地位并推动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1997-2006年)》。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海洋产业结构

根据以上对环渤海地区海洋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分析可知: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强势产业,但海盐产量、海水利用等产业仍处于劣势,导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渤海地区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海洋第二产业,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10],构建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达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目的,最终使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龙头”。

(二)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环渤海地区应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强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以中国海洋局、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中将环渤海地区定为重点发展区域[11]为契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避免海洋资源的低效率运行,提高海水利用效率,提升环渤海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多层次的科技、信息等人才的培养,建立各个省市之间的海洋信息交流平台[12],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各省市政府之间的合作

环渤海地区由三省一市构成,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各省市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突破产业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在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各省市优势海洋产业的联合发展,共同带动劣势产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先进的海洋技术,加大海洋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共同制定适应区域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协调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发达的海洋经济发展基地。

摘要:通过SSM分析法分析该环渤海地区影响海洋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利用灰色预测分析法预测该地区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分析可知: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已发展为强势产业,而海盐产量、海水利用等产业仍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应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政府间的合作,搭建好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地区经济运行分析 篇8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地区的差距也在拉大。对于这种地区差距的原因,文章从女性人力资本的角度做了研究,采用协整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女性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考察了不同教育层次的女性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加大中西部地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结论。

关键词:女性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协整分析;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46-05

一、引言

传统经济学理论在研究经济增长时把劳动力视为一种生产要素,仅作为简单的数量的投入,没有考虑到其知识、技能的积累与劳动能力的提高等质量因素。直到20世纪50年代,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才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得到了公认[1-2],而对女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是对特定性别而言的。尽管女性也得到教育和其他花费, 但是这似乎在人力资本的核算中毫无地位”,不过,“这一棘手的忽略还是可以对付的, 并且从可以获得额外知识而言, 收益可能是很大的”[3]。

近年来,基于女性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有学者对其做了进一步地研究:邵明波指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高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4];王洪春指出女性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并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作用突出[5];赵峰指出,投资于女性人力资本具有“晕轮效应”和投资收益递增的双重属性[6];孙健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考虑了女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女性人力资本对当前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日趋拉大的因素影响[7],但文章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采用直接回归的方法有不足之处。本文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继而用协整分析考察了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同教育层次女性人力资本及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进行因果检验,考察了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同教育层次女性人力资本及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模型旨在考察女性人力资本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女性人力资本量化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数量指标包括人均教育经费和不同学历的女性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两大类,质量指标则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经济增长选用人均GDP来衡量。据此构建模型如下:LNY=β0iXi(i=1,2,3,4,5,6,7),模型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本文在进行模型分析时选取了两个样本: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天津、北京这12个沿海省市,中西部地区则为除此之外的19个(除去港、澳、台)省市自治区。模型数据选取1988至2006共18年数据,参阅了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各次人口普查及其相应的分省、分市资料。由于数据资料在统计口径上存在不一致,本文对一些年份的数据做了技术处理,对于个别未能直接获得的数据,根据已有数据进行了线性内插与线性外推。在计算人力资本存量时,将教育层次定义为由低到高的五级,并赋予其由低到高的权重计算得出最终结果。

三、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对各经济变量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及因果关系检验。以下分析均应用软件 Eviews 3.1。

(一)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分别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上述变量进行ADF检验后得到的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东部和中西部的上述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对其直接进行回归的结果并不可靠。但其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检验

1.东部地区的协整检验。对东部地区的LNY和X1进行分析,由OLS模型估计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LNY = 0.0025X1 + 7.9370

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0.7967,对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为-1.7921,其值小于10%的置信度时的临界值-1.6262,因此是平稳的,从而可以确定LNY与X1是协整的。

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东部地区的LNY分别与X2、X3、X4、X5、X6、X7是协整的,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各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如下:

LNY=-0.2830X2+11.7200

LNY=-0.2158X3+12.9275

LNY=0.2323X4+5.3000

LNY=0.4177X5+7.0520

LNY=0.6704X6+7.9407

LNY=0.8316X7+3.3758

对模型估计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4。可看出东部地区的LNY与其他各变量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一步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2.中西部地区的协整检验。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中西部地区的LNY分别与X1、X2、X3、X4、X5、X6、X7是协整的,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模型如下:

LNY=0.0041X1+7.3272

LNY=-0.2481X2+10.8839

LNY=-0.2174X3+12.5002

LNY=0.1946X4+5.6383

LNY=0.5118X5+6.4195

LNY=1.0940X6+7.1254

LNY=0.8446X7+3.0368

对模型估计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5。可看出中西部地区的LNY与其他各变量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也可以进一步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三)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的敏感性非常强,经过多次试验,本文选取考虑滞后两期的情况,对假设的检验使用标准的F检验,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四、结果分析及主要结论

通过对东部和中西部数据的检验,可以看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的关系。并且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产出系数(0.0041)大于东部地区的产出系数(0.0025),因此,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对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一些。

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还有:

第一,未受教育的女性劳动力比重和受初等教育的女性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东部相关系数为-0.2158和-0.2830,中西部相关系数为-0.2481和-0.2174)。这一现象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这表明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负效应。

第二,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劳动力比重和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中西部地区的产出系数(分别为1.0940和0.8446)要明显高于东部(分别为0.6704和0.8316)。说明高水平的女性人力资本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增加中西部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劳动力比重和女性人力资本存量是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

第三,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女性人力资本各变量之间基本上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只有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是未受教育的女性劳动力比重下降的格兰杰原因(P值为0.05664),这一点也可用非经济的观点来解释,比如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东部地区民众教育意识的增强等等。

第四,在女性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中,东部地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P值为0.04954),反映了东部地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且教育投入的效率比较低下,没有对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并不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高于东部地区,而是因为在经济本身增长比较快的东部地区,诸如制度、区位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更直接,而经济增长较慢的中西部地区则不具备这些因素,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更大。这一点还可由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是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的格兰杰原因(P值为0.08689)来说明。这同时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投入的效率低下。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我国目前的水平还远远不够。就地区增长差距而言,导致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增长差距的原因众多,包括投资、制度、区位等等。本文从女性人力资本的视角对地区增长差距作了讨论,并对缩小地区增长差距提供一点政策依据:在全面提高女性人力资本素质的同时,增加中西部地区女性劳动者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增长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刘松华.论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出资制度体系之完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2):65-69.

[2] 谢雅萍.企业家人力资本谈判力及收益分配实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39-44.

[3]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52-153、156.

[4] 邵明波.中国女性人力资本特点及现状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4):15-21.

[5] 王洪春,王金营.女性人力资本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1996(4):140-144.

[6] 赵峰.论女性人力资本优先开发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持[J].人口与经济,2004(4):54-59.

上一篇:调查报告的摘要下一篇:商超供应商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