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日记有感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整容日记有感

整容日记有感 篇1

电影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郑中基,一改所有喜剧电影里的疯癫和无厘头,在整容日记里雷蒙版的郑中基虽说风流,但也不失成熟、稳重,他没有见到女孩子就眉飞色舞,油腔滑调,寡言反而为他加分不少。就算走不出潜规则的怪圈,他不忘提携真正有能力的郭晶。这样的男人,不论是《丑女大翻身》里的大眼、浓眉、深情款款的经纪人,还是《整容日记里》小眼、伪帅的雷蒙都深得女人欢心。

然后我想到了一句话,就是“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是听觉动物”,就像电影里演绎的那样,男人最终会拜倒在漂亮女人的裙下,而女人,只要她能感觉得被爱,就能付诸一生,歌词有云“all you want is to feel safe to be protected to be watched, all you need is to be loved without lies without betrayed.”

整容日记有感 篇2

关键词:消费社会,女性身体,建构,《整容日记》

媒介通过自身所带有的符号, 消融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知, 而沉浸在媒介塑造的“想象的真实”中。正如凯尔纳所说, “电视提供了塑造个人认同性的榜样和理想”, [1]而当代人对自我的认同也越来越受到媒介文化的调停。无论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好男人”的形象还是“女神”的形象, 都是电视媒体在荧幕上呈现的虚拟现象。

詹明信 (1981:131) 写道, 文化正是“消费社会本身的要素;没有任何其他社会像这个社会这样, 为记号和影像所充斥”。[2]电视中充斥的女性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通过对身体的塑造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一方面, 社会消费着女性的身体, 通过对其身体的透支来增加消费文化中的诱惑力;另一方面, 女性本身被消费社会所营造的一种消费环境所裹胁, 被动地参与到消费进程中。本文选择电影《整容日记》为个案进行研究, 来关照当下消费文化中的对女性“完美身体”的塑造过程和表现方式。

一、消费社会下的影视生产

(一) 《整容日记》

《整容日记》主要是在当下整容浪潮下的一部都市爱情喜剧。影片讲述了毕业在即的名牌大学生郭晶 (白百合饰) , 因为长相不出众而丧失爱情和工作。先是用自己的奖学金做了双眼皮、隆鼻和去皱, 在接下来的面试中便是幸运获得了面试机会和上司雷蒙的爱慕, 尝到整容之后带来的甜头之后, 郭晶便又做了隆胸手术。在经历了一系列整容手术后, 郭晶便从一个丑小鸭变成了人人羡慕的白天鹅。最后, 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和自己的事业。

(二) 消费社会

后现代的消费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商品消费, 而更多的是一种意义上的消费。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写道, “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为发生了变化:他不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 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3]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从来不是在消费物体本身, 而更多的是通过消费一种物体来达到能够凸出你自己的一种符号, 而这种符号恰好是符合“主流价值观”。而这种主流价值观同时又是当下社会建构下的主流价值观。为了能够适应这种游戏规则, 人们不得不遵循这种游戏规则。如此循环下去, 这种游戏规则便成为规训人们行为准则的一项社会标准。

正如《整容医院》里服务人员口号所说的“视为知己者装死, 女为悦己者整容”, 本身整容这种消费不仅仅是为了修饰身体某些方面的不完美, 而是更多地为了达到“美”这种象征性的符号所带来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有时候很难界定, 可以说像是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 获得了工作上的提拔, 获得了爱情上的眷顾。同时, 这种意义还体现在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社会地位上的凸显。

所以,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 观众观看电影本身并不只是在消费这种数字化的影像, 更是为了在电影之于自己的意义。当然这种意义不尽相同, 有的则是为了在电影中寻求一种自我角色的定位和认同, 而有的则是为了完成一种整容消费的价值确认。所以, 无论是在剧中人, 还是剧外的观众, 都是在消费物体之外的更宽广、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影视建构的“完美身体”

(一) 建构的女性身体

建构主义的理论是发展比较早的, 最早用在人际传播理论中。它由Jesse Delia以及同事在伊利诺伊大学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最初的研究重点是解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后又被运用到多个领域。“建构主义把人看作是解释经验, 并根据这些解释采取行的主体。人是积极的解释者, 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体系来建构世界。这些体系来自于有遗传意义的基础结构, 其他来自于个体的经历, 更多的则是通过语言和其他共享的符号体系, 从社会群体中继承而来。”[4]这个建构的机制与个体自身的经历, 个体接受符号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其他社会成员中学习到的法则或者是经验有关。

正如凯尔纳所说, “今天的电视呈现出了某些习惯上是归宿于神话和仪式的功能 (也就是说, 将个人整合到社会的秩序之中, 赞美主流的价值观, 提供可以模仿的思维、行为和性别模式, 等等) 。[1]影片隐隐传达了这样一种暗示:知识改变不了命运, 但是漂亮能够改变。“女人可以一无所有, 有对胸就可以了”这句影视剧中的台词更是凸显了当下媒介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建构过程。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将女性塑造成一个可以凭借“身体”就能赢取事业和爱情的形象, 而降低了其职业能力的要求, 后来被逼走的Monica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二) 隶属于男权的女性身体

男性并非天生就具有比女性更高的权力地位。在最初的母系社会时候, 女性在氏族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 男女的工作有所分工, 女子开始承担更多“室内”的工作, 而男性则更多地承担“室外”的工作。随着“一夫一妻制”的推行, 男性在家中便占据了主导作用。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建立, 男性在家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彻底建立。福柯 (2002) 在《男性统治》这本书中写道, “女子被抛入其中的这个按照性别等级划分的世界, 向女人颁布连续的、沉默的、看不到的指令, 这些指令至少与恢复秩序的明确呼唤一样, 预备让女人把随意的规定和禁令看作显而易见的、自然而然的和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些规定和禁令被纳入事物的秩序之中, 不知不觉地被铭刻在身体的秩序之中。”[5]自古以来, 与其说大多数女性没有意识到男权社会的打压, 不如说是大多数女性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或者是默许了这种男性权力现状。

影片中我们能随处看到这种男权色彩。在最开始, 长相不漂亮的郭晶被男友抛弃, 然后便是在整容相貌变好后, 雷蒙主动献殷勤, 但是在得知郭晶是整过容的, 便又抛弃了她。包括在影片中, 很多女性职员为能够靠近“权力阶层”的办公室而内心欣喜不已。我们可以发现, 剧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围着男性转的, 虽然在这个小的办公室场域中, 男性也成了“权力的重心”。所有的女性因为他们而争风吃醋, 暗自嫉妒。女性成了像商场中被挑选的商品, 时而要看主人“男性”的选择。包括整个影片所呈现的, 为了能够变得漂亮, 为了能够赢得男性的爱情, 郭晶沉溺在整容中。在这种消费中, 男女扮演者不对等的关系, 女性作为一种商品被展览, 而承载这种外包装的便是她们的身体。一旦被成功选走到女性, 便好像是得到了某种眷顾。这便是赤裸裸的男权控制下的女性身体。

(三) 结论

正如影片中主人公郭晶所说, “什么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权力哪?”女性,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 犹如一件商品, 陈设在大众的消费视野中, 而作为陈设的外部表现的是身体中的每一个部分。与其说, 那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身体被挑选到, 倒不如说那些符合男性审美下的身体被挑选。女性被塑造成一种无意识的、扁平化、依附性的形象, 在整个媒介社会和消费社会共同发力铸就的舞台上进行戏剧性的表演。

正如鲍德里亚所说, “把本属于女性的提供给女人们消费, 把本属于青年的提供给年轻人消费, 这种自恋式解放成功地抹杀了她们的真正解放”。[3]虽然这些年女权主义运动此起彼伏, 但是仍然没有撼动男性的主导地位。因此, 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396, 402.

[2]Jameson, F.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31.

[3]让·鲍德里亚 (法) .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刚,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51.

[4]Leslie.Baxter, Dawn O.Braithwaite.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67.

[5]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M].刘晖, 译.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2:76.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3

在“隐匿者”之中,只有父亲得以生还。克拉勒和科弗斯经历了苦难,在荷兰集中营侥幸活了下来,又回到他们的家中。安妮于1954年3月——解放前的两个月,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

在书中,安妮提到了与她一起隐藏的同伴们,她对范丹太太的虚伪、对她的父亲献殷勤的厌恶。她自尊心强、有独立的见解,她认为她的母亲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妇所做的琐事,她要成为一个自立的女人;她认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经常与他们产生冲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头脑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她在日记中也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彼得从友情到爱情的情感的渴望。

“范丹太太,那个宿命论者,吓得快要哭了,很小声地说:“噢,太可怕了,炮打得这么凶!”用另一句话说,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觉得白天不像黑夜那么可怕。我像发烧似的那么叫喊,请求爸爸点上蜡烛。可是他铁面无情,仍然没有点亮蜡烛。这时突然响起了哒哒的机关枪声,这比炮声更可怕。母亲从床上跳起来,点上蜡烛,这使父亲很生气,认为违反了他的意思,妈妈坚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样是个老兵呀!”事情就此结束!”这段文字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们所说的炮声令我毛骨悚然。

读《男生日记》有感 篇4

《男生日记》主要讲了六年级男生吴缅的精彩暑假生活:跟着军车穿越二郎山,在跑马山看各种各样的石头,在草原上骑马,去野人海,还有跳锅庄。

在本书中我觉得主人公吴缅充分体现出他那有冒险精神,乐于助人,有爱心,独立自主的品质。有一次,要进西藏了,他爸问他怎么去,吴缅毫不犹豫地说:“跟军车走!”他多么有冒险精神呀!

他们毕业时,三个好朋友同舟共济,一起复习奥数题。最终,除了精豆豆以外其他人都考上理想的中学。

当得知宋立春因学费的问题即将面临退学时他立马邀上好朋友古云飞,冉冬阳,精豆豆等人在道歉公司先挣了600元,又在流年歌厅挣了14600元。这不仅可以帮助 宋立春同学还可以额外帮助其他很多同学呀!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好多事情都是吴缅自己完成的,同时他还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我们恰恰就缺乏这一点,很多小孩遇到不会的事就六神无主,所以,让我们向吴缅学习吧!

我喜欢这本书,它教给了我许多道理。

拉萨路小学

四(2)班

徐佳乐

有感日记节 篇5

口管雨

中秋节前夕爸爸带回一本《管氏族谱》,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地看了一遍,深深体会到《管氏族谱》凝聚着管爷爷多年来的心血,感悟到了管爷爷续修家谱的艰辛,在族谱中看到了“日记节”,让一直不喜欢写日记的我,重新认识到了写日记的好处:写日记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完善文学功底,帮助写一手好文章,教会我们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学会感恩,能让人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学会理性地思考,感性地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管爷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记记载着他从少年到青年乃至老年的各个时期在学习、工作、家庭中的精神风貌,记载着他崇高的理想,这种精神我们深深为之感动。

尤其是管爷爷创办的日记节,鼓励管家河套中小学生写日记,打造“全国第一个日记村”,也是一个创举!进一步为发扬我祖文德治家,开辟了一条新路,令我感动、佩服,是我学习的榜样!

又进一步鼓舞了我们养成书写日记的习惯,这又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日记大全 )正如您所说:我们用天下的眼睛,来看天下的事情;我们用天下的耳朵,听天下的事情;我们以怀天下的心,来思考天下的事情,则没有看不到,听不明白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学习我们先祖,站得高,看得远,胸怀开阔,为自己做事,为管家做事,为天下人做事,没有办不成的事。必将增进家庭和睦,兄妹互助,邻里团结,促进城镇社区和谐,而让我们及后人一一记下这美好难忘的时刻,成为管家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此对管爷爷续修的《管氏族谱》和创办的日记节所做的贡献和付出的艰辛说一声:您辛苦了,谢谢!

日记,日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每日如此,善莫大焉!

今天您记录心情了吗?

山东省诸城市技工学校中专三年级市场营销班

点评:

难得你对修《管氏谱谱》、举办河套社区第十八届日记节的认识,后生可畏!尤其你对我们先祖管仲“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的解释清楚易懂,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因为你看懂了世事!

读雷锋日记有感 篇6

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少儿红色经典丛书——《雷锋日记》,从中我懂得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

螺丝钉有两个特性:一个是钻劲,一个是挤劲。正如毛主席所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非常乐于助人:看到老大爷丢钱后没钱买车票,就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给老大爷买了车票,让他回了家;他看见一个四十出头的妇女一手拉着个孩子,背上还背着个小孩走在瓢泼大雨中,就急忙把他崭新的雨披给了大婶,还把其中的一个孩子抱上;一次,他同班同学的母亲生急病了,同学缺钱给母亲买吃的,当雷锋听说了后,拿出10元钱并买了食品慰问了大娘……雷锋的光荣事迹数不胜数。

《毛泽东语录》中说得好: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都应该向雷锋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7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你能相信这是出于以为13岁女孩之手的文字么?如果是现在当然不相信,但请把时间调到二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写出这样既忧郁又向上的文字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吧。

这就是安妮?弗兰克,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是的,安妮在她的日记里倾诉这一切:对母亲的不满,对父亲的敬佩,对彼得的爱意,对胜利的希望。有消极也有积极,有恐惧也有欢乐。日记里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安妮。常有人说小孩子怎么会有消极的一面,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常有人将自己的文章写的很假,并没有"我笔写我心”.而安妮的日记将一个少女的烦恼都实话说了出来,这让我不禁又许多共鸣之处,即使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年代里.

本书大致讲了安妮一家为了逃避德国人把犹太人送往集中营的惨剧,逃到了她父亲公司楼顶的密室里,在那里度过了2年多的时间.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凡达一家和一位牙医.在那个密室里,白天不能说话因为下面是在工作的德国人,而且始终不能拉窗帘.晚上只能靠听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情况.炮声不断,随时都可能被德军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却在日记里仍表现出对战胜的希望,这是我所敬佩的!

同时安妮在日记里阐述着自己对彼得的爱意,这是每个少女都会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达夫妇的儿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安妮受不了母亲的封建思想是就会去找彼得获得思想上的宽慰.

在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可怕的,因为日记搁笔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发现送往集中营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里受了多少的虐待……总之从她在密室的日记中也大可看出战争的残忍.从此我比从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恶的希特勒,那个连一只老鼠死了都会掉眼泪的人竟对自己对犹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感觉的人也配在这世界上存活过吗?如果当初隆美尔暗杀死了希特勒,那么百姓的苦难也会提前收尾!

“密室里一阵强烈的骚动,大家苦盼已久、谈了又谈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话的解放,真的变成现实了吗?今年,1944年,会给我们带来胜利吗?我们还不知道。不过,希望已经在我们心中复活了,这股希望给了我们新的勇气,使我们再一次坚强起来。我们必须勇敢地忍受这所有的恐惧、穷困和苦难,现在我们关键是要保持镇静和坚定。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紧牙关不叫苦。”这是安妮日记里的一小篇,让我看了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对困难那样,再坏的事情,再不安的过程也总有结束的时候.

安妮弗兰克,她给了我充满信心活下去的动力,给了我阳光,给了我少女的共鸣!

松江一中

读《死亡日记》有感 篇8

直至昨晚临近午夜,我才下决心打开了这本封存一月之久的“日记”。看不多时,我却发现,除了偶尔谈及他的病痛,更多的却是像在唠家常似的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且文采飞扬,内涵深刻,甚至通篇不乏鲁迅似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越往后读越感觉轻松,越读越想读,竟找回了久违的深夜读书爱不释手的奇妙感觉。可是,在这背后,我却仍能感觉到一个在为生命呐喊的灵魂。?

陆幼青无疑是坚强的。他的书名虽然悲凉,可在他的文章中,你却能感受到他顽强的生命力。他一边掐指算着那个“太阳不再升起的某个早晨”,一边却始终关心着这个世界。他用几近戏谑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谈到了港台文化、中国足球,甚至金庸和王朔的“大战”;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就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花很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降低死亡的伤害;他认为凡事都需有度,让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的比例过了头儿是很糟糕的事,因而他向女儿提出了“notv”的忠告;他从一个“静静等待死亡的解脱”的人的角度,娓娓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及人生感悟。他说:“意志在跟死神搏斗当中是有用的,笑容也一样。意志是可以去购买的,它的货币,是痛苦。而笑容,是自产自销的。”这是何等的洒脱!?

陆幼青也是“脆弱”的。尽管他能坦然直面死亡,但是在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到了他深入骨髓的对生的渴望,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他希望友人不要太关心他,最好多“麻烦”他,这样能使他感觉到活着的意义;他希望女儿也不必太听话,这样他还能尽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陆幼青心灵最深处的那一丝细若游丝的脆弱的弦音,足以震颤每个人的心灵!?

我一向自诩超脱,“少年不识愁滋味”,可陆幼青“脆弱”的坚强让我振奋,令我敬佩,而他坚强的“脆弱”则使我深深地感到震撼!?

一缕阳光从窗缝中钻了进来,不知不觉,已是清晨了。我突然感到陆幼青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诠释死亡的意义,更是要奏响生命的赞歌——生命如此美丽,死亡并不可怕。有目标,有追求,就有了希望。生活的困苦和病痛击不垮人,只要有希望有梦想。因为,希望和梦想会创造奇迹。?

生活,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快乐和忧伤原来只在你的闪念之间。让我们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命的乐趣吧,因为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最丰厚的礼物。只要我们能豁达地面对生命,那么生命将会不断延续下去,生命之树将会常绿。?

读安妮日记有感 篇9

初三:春天的花开

只有人人平等,才能世界和平! 读了《安妮日记》有感550字

《安妮日记》,是一个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写的一本日记。她出生后几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了,纳粹警察在德国疯狂捕杀犹太人。不久,犹太人在德国几乎活不下去了,他们一家不得不搬到荷兰。可即使在荷兰,犹太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只能在规定的地方购物,学习;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出门;不能使用交通工具;不能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但不久后,犹太人连这点权利也没了,应为荷兰被德军占领了,纳粹警察开始在当地大肆屠杀犹太人。为了活下来,安妮一家和凡・丹一家和牙医阿・杜瑟尔住进了密室,终日不见阳光,就这样过了整整25个月。25个月后,由于遭人出卖,纳粹警察找到了密室并抓走了所有人。他们都被抓进了集中营,只有安妮爸爸一人生还。安妮爸爸找到了这本日记并发表了。

为什么犹太人就要“享受”这非人的生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分了高贵与低贱。高贵的人不把低贱的人当人看,这样下去,有两种结果:要么高贵的人觉得低贱的人不配活在世上,发起战争,杀光低贱的人;要么低贱的人不想再过这种非人的生活,发起战争,想反抗。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结果只有一个:战争!

我们不说远的,我们说近的。日本曾经来攻打我们中国,为什么?无非是看不起我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配有那么大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觉得不公平,想反抗,才和日本打了起来。看,连我们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看来,只有人人平等,才能世界和平!

读雷锋日记有感 篇10

《雷锋日记》,它是我读的第一本“红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

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我懂得了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可以迎来光明,让自己变得坚强;让自己在新的起跑线上前进、前进、再前进!“雷锋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读《雷锋日记》有感 篇11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这首家家喻晓的民歌时经常在我耳边响起.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又捧起了那看有许多遍的《雷锋日记》,可是我每次看,使我泪流满面.

我记得雷锋叔叔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叔叔精神的品质.人们从那里开始就流传一句话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次,雷锋叔叔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吉林看大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叔叔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吉林的火车票塞到了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感激地说:“这位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叔叔笑着回答道:“我叫解放军,只住在中国”。

我记得雷锋叔叔又有这样的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天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残酷无情。而对这句名言已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雷锋叔叔,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范文优秀作文下一篇:种植春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