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科学发展中定位组织工作
陕西气象科技服务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成功经验、存在不足及新形势下的.挑战进行了归纳,从公共气象服务和科学发展的角度论述陕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今后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及夯实基础、发展五大项目、实现四个转变的具体策略.
作 者:米天明 MI Tian-ming 作者单位: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4刊 名:陕西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LOGY年,卷(期):“”(2)分类号:P49关键词:公共气象 科学发展 战略
一、把握形势, 抓住机遇
1.《纲要》的颁布实施为电大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6月2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落实“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质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继续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更要加快发展, 提高质量。发展继续教育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纲要》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些都为电大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2.“质量工程”的实施为电大教育搭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经国务院批准,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我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 抢抓发展机遇, 科学规划设计, 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发展平台, 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等教育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09年年底, 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9所 (其中本科院校43所、高职院校56所) 、成人高等学校18所;研究生培养机构23处, 高校和科研机构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6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845个。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27.96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6.88万人 (其中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61.61万人和75.27万人) , 在学研究生26431人 (其中博士生1079人) ;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7.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2.02%。每万人口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138人。普通高校校均规模13181人。“质量工程”实施以来, 我们建立起了国家、省、校三级立项建设体系。截至目前, 在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上, 我省共获批项目246项, 获资金支持2.03亿元, 我省配套1.7亿元。其中特色专业69个、精品课程95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教学团队1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教学名师10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2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所、高职实训基地31个。在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下, 我省已建设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74项, 投入资金3.08亿元。其中特色专业370个、精品课程531门、教学团队13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1个、教学名师91名、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1所、高职实训基地59个。全省高校立项建设校级“质量工程”项目8500余项, 投入资金近7亿元。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音乐表演、新闻采编与制作等3个专业被评为省特色专业, 并取得了2项省教学成果奖。
3.电大的奋斗历程为其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 电大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和推动发展起来的“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大学。电大靠改革开放“生”, 也靠改革开放“长”, 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电大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大没有像其他高校那样获得那么大的投入, 更没有像许多高校那样拥有丰富的资源, 但电大靠改革、靠艰苦奋斗, 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地利用社会资源, 通过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 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发展, 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电大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深受社会欢迎。尤其是近些年, 电大注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山区培养人才, 在促进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0多年来, 电大始终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经历了许多次的嬗变。从广播电视到网络, 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 从单一大专层次到多功能教育, 从半封闭教育到开放式教育, 从单向职后教育到职业前后教育, 从以脱产半脱产为主到以业余学习为主, 从以面向青年为主到面向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学习群体……电大的每一次嬗变都不容易, 但电大人不仅走过来了, 而且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较好地体现了现代大学“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目前, 电大已成为我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能达到22.02%, 电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正确定位, 科学发展
当前,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的招生能力不断提高,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全省适龄教育人口却在呈波动性整体下降趋势, 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日益凸显, 电大教育生源形势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2008年我省普通高中在校生207.3万人, 比上年减少2.15万人;200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01.2万人, 比上年减少6.1万人。绝大多数应届高中毕业生都会首先选择全日制普通本专科院校, 读全日制本专科院校的人多了, 成人教育生源自然就会减少。而电大向全日制本专科学校发展不太可行, 建设大面积、全封闭的校园也不可能, 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教师队伍也不太可能。同时,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电大的自身优势不再明显, 系统优势也在弱化。对这些情况, 电大必须有充分的前瞻性认识, 并主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 深入研究“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应该怎么样发展”这些本质性的问题, 正确定位, 谋求发展。
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定位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首次把远程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 与学习型社会联系在一起, 凸显了远程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电大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 不仅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而且以其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多快好省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主性、个性化需要。为提高生活质量, 适应岗位转换、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 终身学习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这些都为电大拓展视野、探索发展途径、扩大发展空间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电大的发展一定要结合以上实际, 解放思想、正确定位, 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往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学习型社会方向努力,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 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 促进电大新一轮科学发展。
三、多元发展, 办出特色
全省电大系统要按照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今年全国电大党委书记、校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围绕“聚焦内涵, 提高质量”这条主线, 稳定招生规模,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电大教育的发展目标、工作重心、经费分配、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变革;要遵循电大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挥传统优势, 彰显办学特色, 从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教育形式、课程体系、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1.服务对象多元化。《纲要》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 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作为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的对象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 从以面向青年为主到面向青年、中年、老年, 涵盖不同的学习群体。我们在制定政策、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电大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提供有效服务。
2.服务区域多元化。电大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利用自身优势和潜力, 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 拓宽服务区域, 向社区延伸, 向农村延伸, 向特定人群延伸;针对工矿企业下岗人员,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老、少、边、穷地区人员和其他弱势群体, 建立社区、农村教育网络, 开展电大教育;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3.教育形式多元化。电大教育要继续承担好三项任务:一是开展好在职从业人员的高等学历教育, 二是开展好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 三是建设好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公共服务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省电大在做大、做强、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 要积极适应在职从业人员的需求,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开展各种岗位培训、认证服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非学历教育;还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开展远程教育的学校和机构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及教学资源服务。教学形式上, 既可以集中又可以分散, 既可以就近也可以在千里之外;在学时、学制安排上灵活多样, 学生可以3年学完课程, 也可以10年学完, 甚至可以终身学习。
4.课程体系多样化。与普通大学相比, 电大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是一个突出的特点。电大应该努力建设适应多样化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既有瞄准学历教育的专业和课程, 也有提供给非学历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既有提供给在职人员的专业和课程, 也有提供给非在职人员的专业和课程;既有提供给工矿企业下岗人员的专业和课程, 也有提供给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专业和课程。电大要针对不同对象分别制定专业和课程体系标准, 增加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5.教育资源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不仅是推进开放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而且关系到电大长远的改革和发展。电大教育要建设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推广使用数字化、标准化课程资源, 实现优质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要学会利用社会优质资源, 整合普通高校、行业、企业及教育培训机构等各种优质教育资源, 为我所用。我省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就设在电大, 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都在网上开放着, 可以共享。电大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探索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
6.师资队伍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电大教育质量的关键。电大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仅靠自身教师队伍来完成教育培养任务。电大要发展, 就要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有一定学术背景同时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基本的、骨干的教师队伍, 还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而后者尤为重要。电大应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尽可能地动员、聘请更多的名师、大家走上电大讲台, 参与电大的发展。
党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1党中央对党史工作越来越重视。我们党历来注重通过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形成了重视党史研究和党史工作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主持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走向新世纪时,江泽民又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审定《中国共产党简史》。党的十六大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重视对党的历史的学习和总结,十分注重运用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富经验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同志率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前往西柏坡,学习和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2003年11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十分珍惜我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要认真借鉴其他国家历史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进一步认清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的规律性趋势,进一步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大势,进一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迄今为止,胡锦涛已先后7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外历史和中共党史。习近平到中央工作两年来,多次就党史工作听取汇报,作出批示或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决定明年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史工作的意见”,这在全国党史机构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党中央对党史工作如此高度重视,是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一高度来考虑的,是深谋远虑的。这也为我们做好党史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
2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200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精辟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相继实现的三次历史性转变,深刻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概括精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指导原则。《决定》在深刻总结经验,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要求和举措,特别将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推进理论创新、加强理论武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学习型政党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将“学习党的历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点。全会提出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深化党史研究提出了新课题,为加强党史宣传提出了新任务。比如,对三次历史性转变的伟大意义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作用,对执政党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六个方面的任务、要求和举措等,都需要进行深入论证、解读和宣传,帮助人们加深理解,增强贯彻执行《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而这些内容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都可以从党的历史中找到依据。这就给党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更重的使命,同时也为党史工作服务党的建设开辟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3当前形势对做好党史工作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领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种新的形势对做好党史工作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首先,国内外某些敌对势力总想搞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支持分裂社会主义祖国的台独、藏独分子,给达赖发诺贝尔和平奖,接纳其为城市公民,现在又支持新疆分裂势力,西方大报公然发表文章支持乌鲁木齐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国内,有些人不满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推崇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鼓吹“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驳倒国内外这些势力的谬论,就必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工作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现在一些年轻人特别是有些留学生,由于没有旧社会的生活经历,没有新旧中国前后对比的切身感受,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不了解,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科技所迷惑,怀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怀疑共产党的领导。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对他们进行有理有据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党史是最好的教材。2009年以来,我们党结合新中国60周年大庆,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历史,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宣传一大批英模人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坚定了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充分说明,做好党史工作,既十分紧迫,又大有可为。
最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从根本上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企业纷纷倒闭,大量裁员,新自由主义遭到极大削弱。而我国成功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经济一枝独秀。铁的事实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思考两种社会制度的优劣,对比两种社会制度的好坏。这次危机发生后,马克思的故居成了人们游览观光的热门景点,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成了抢手的畅销书。到毛泽东故居去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利时机,为我们党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进行党史宣传教育的有利时机。2009年以来结合新中国60周年大庆开展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其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与世界政治气候变化这个大背景是有很大关系的。
2011年,将迎来建党90周年。这是继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党史工作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党史部门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这个契机,在大力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党,增进对党的感情,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功德无量的大事上争取更大的作为。这是我们党史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党史工作要突出抓好的三个重点
1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上要有新作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史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说过:“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胡锦涛同志指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全省各级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要坚持把党史工作放在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使之更好地融入大局,服务中心。当前,要紧紧围绕省委实施“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战略,加强党史资政研究。要联系“科学跨越、富民强省”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各级党委密切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注重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现实。比如,刘少奇同志的经济思想,对指导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指导我们正在推进的富民强省大业,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宣传还很不够,要大大加强,力争在这方面出一些成果。要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重点,深化党史专题研究和党史人物研究。要在广泛征集和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围绕党史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事件和重点人物展开深度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来自党的历史的智慧、启迪和力量。张春贤书记反复强调,省委的每一项决策都要以理论研究作支撑。省委党史研究室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先后推出了《科学发展看湖南》、《走向富民强省》、《毛主席50次回湖南》等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发挥了很好的效应。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课题攻关,并建立必要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催生更多更好的党史研究成果面世。
2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要有新贡献。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共党史是中华文明史的辉煌篇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我省党史部门比较注重党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党史成果的转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宣传教育,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活动_中,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项目和有分量的选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新形势下,全省党史工作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依托现有的基础和平台,发挥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运用丰富生动的党史解说党的理论,使党的理论让干部群众喜闻乐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二要用党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和成功经验回答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党史证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帮助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要用党的优良传统、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和精神风范教育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鼓舞人们献身祖国、干事创业的精神斗志。这方面,我们湖南有独特的优势,要发挥这个优势、放大这个优势,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强红色文化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3在推动党史工作自身科学发展上要有新进展。党史工作要在服务科学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科学发展,这是年初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向全国党史系统提出的新要求。一年来,我省党史系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推动党史工作自身的科学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工作思路、体制机制、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迈出新步伐。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审视党史工作,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谋划党史工作,使党史工作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确保党史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党史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求实创新、勇于变革的精神打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工作模式和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党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要强化党史资源的开发意识和党史作品的精品意识,加强湖南丰富的党史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史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创造条件,构建体现党史工作特点和发展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机制,为党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三要立足长远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史干部队伍。要采取业务培训、岗位交流、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锻炼等多种措施,全面提高党史干部把握全局的能力,党史研究的创新能力,宣传教育的引导能力,“开门办史”的组织能力,着力培养一批能担重任的中青年骨干和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党史领军人物。要按照省委“三个不吃亏”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团队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机关内部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干部成长环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干部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对党史工作的光荣感、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干部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成长进步。
做好党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改进方法
在省委的重视、支持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悉心指导下,湖南党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不少经验,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乘势而上。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党委要把做好党史工作作为应尽之责,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经常听取汇报,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要重视党史部门建设,进一步健全机构,理顺关系,充实力量,选好配强领导班子;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党史工作,扩大党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注重发挥联络组老同志的优势和作用。我省数以千计的离退休老同志,曾担任各级党政领导,是党的历史的实践者和见证人,对党史工作有着特殊感情,是做好党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党委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党史联络工作,为老同志正常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2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从2010年起,从中央到地方将要制订新的党史五年工作规划。湖南党史系统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现有的基础和优势,明确党史阶段性工作的重点。全国党史一盘棋。上级部门安排的任务往往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应列为重中之重,同时又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明确本级工作重点。近期,党史资料征集研究仍要突出党史正本多卷本的编写;党史宣传教育要全力做好纪念建党90周年的各项工作。要注意规划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优化项目设计,落实项目责任,确保项目质量。争取在规划的引导下,以更多更优的党史成果展示党史部门的良好形象,扩大党史工作的社会影响。
3注重创新、讲求实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史研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更新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涵,提升研究水平;党史宣传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及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运用声、光、磁、电及其他现代手段,创新形式,增强党史宣传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其他各项工作都要以创新求活力、求发展、求实效。
组织部门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只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组织工作的始终,紧紧围绕服务大局,着力解决组织工作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开阔思路、拓展领域、创新机制,才能全面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加强区乡党委换届的组织领导,真正选配出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换届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换届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换届工作负总责,既“挂帅”又“出征”,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组织协调,亲自解决重大问题,亲自督查落实情况。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性,带头重品行,带头作表率,真正把换届工作的要求落在实处,圆满完成换届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扩大民主。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不断创新举措,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代表候选人推荐和考察过程中的民主,代表产生要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基层党组织的意见和纪检等有关部门的意见,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要不断扩大人选推荐中的民主,真正把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
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者得利。
保证风清气正。坚持教育在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信谣不传谣;坚持警示在先,把“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的换届纪律作为高压线抓实抓细;坚持预防在先,强化组织监督、制度监督、民主监督,把提名推荐、考察、公示、选举等各个环节都置于组织、干部、群众有效的监督之下,切实提高各级党员干部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免疫力”。同时,严肃查处违反换届纪律行为,形成对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强大威慑。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机制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坚持工作实绩与德才素质并重的选人标准。制定并运用《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改进干部考察工作,把应对突发事件、完成重大任务、关键时刻作为考察和识别干部的重要时机,坚持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考察干部、在解决民生问题中识别干部、在项目建设中发现干部、在维护稳定中检验干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逐步提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在新提拔同级干部中的比例,切实做到好中择优、优中选强。从探索组织工作信息公开领域入手,扩大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打破干部工作神秘感。认真抓好考核与经常
性考察工作,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进一步完善考察预告、考察对象公示等制度,扩大预告、公示范围,增加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切实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加强对领导班子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日常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组工干部联系领导班子制度,抓实考核工作,针对班子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实性反馈”工作。加强对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日常考察,综合运用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考核、日常考核、重点工作考核、警示谈话等多种形式,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着力解决班子当前存在的心态浮躁问题,激发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的内在动力,以班子和谐引领队伍和谐。
不断强化干部监督工作。要把监督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全程化、经常化、制度化。认真落实考察预告、任职资格审查、任前公示、廉政谈话、任职试用期等制度,着重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过程的监督。严格落实与执法执纪综合监督部门联系制度,加强组织部门内部工作机构的协同运作,进一步增强干部监督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和测评机制,加大测评结果运用力度。
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强培训,提升人才整体素质。要按照“高层次人才优先培养、中青年人才大力培养、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的原则,围绕我区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中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采取与兄弟县区、域内外培训机构及大中专院校联合的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外派进修、技术支持、挂职锻炼等形式,为优秀中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抓好重点项目,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进一步加大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力度,不断提升党政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抓经济、抓项目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优质项目”,着力发展一批农产品经纪人、种养技术能手和综合性服务人才。加强与市区两级劳动就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在提供技能型人才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信息交流,拓宽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扶持,推动和激励创业就业。
完善机制,激励人才发挥作用。建立“一把手”责任制,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抓人才的责任,把各单位人才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着力形成“第一资源支撑第一要务”、“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良好局面。继续加强对人才的评选表彰工作力度,结合《辽源市市管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建立并运行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拔尖型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并实施各类人才层层选拔办法,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激励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围绕科学发展开展“创先争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和
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围绕争创目标,积极投身到项目建设、招商引税、民生工程、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来。要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努力把“五个具体化”目标和服务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大典型的培树和宣传力度,精心选树一批在推动科学发展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形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围绕科学发展夯实党建基础。要坚持分类指导,强化党建基础,提升工作水平。农村党建工作要以“三项工程”和“划档分类、升级晋位”为抓手,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打造一批领富、带富能力强的“项目支书”和党员致富队伍,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发挥党组织引领扶持作用。街道社区党建要继续扎实推进“三有一化”工程,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要从理顺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入手,探索组建“两新”组织党工委,有效解决有人建、有人抓、有人管的实际问题。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我为发展献一策,我为项目办件事”大讨论活动,为党员领导干部想事、干事,干成事营造浓厚范围。
酒泉市肃州区粮食局原有下属国企业二十多个,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制,目前,带“国”字号的只有三家了。最先是不承担原粮购销业务的工业企业进行改制,走向市场,如飞天面粉公司、天河饲料公司等,这些企业所供养的离退休、内退、职工遗属等人员,改制以后仍然由企业各自供养和管理。2006年,根据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面改制,我局所属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照区政府批复的改制方案,三户组建为国有控股企业,其余全部改制为民有民营。绝大多数职工臵换了身份,与企业脱离了固定的劳动关系,只保留了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和一些特殊身份的人员。粮食局从改制后保持稳定的大局和维护保留人员的利益出发,统筹规划,设立了管理中心。在企业出售时,从资产中剥离了相关人员的费用,把各企业原有的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职工遗属、落实政策人员和局机关退休人员共231人,以及相关的费用实行集中管理。两年多来,管理服务工作运转基本正常,但是问题一直存在,难题不断出现,如何做好管理服务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环境,促进发展,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也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老职工管理中心人员现状 到2009年3月底,各类人员共有202人。其中:企业离休干部5人;机关退休,财政全额支付退休金的10人;机关退休,财政和社保两家支付退休金的20人;机关退休,社保支付退休金的2人;企业退休工人77人;机关内退2人;企业内退39人;离休干部遗属5人;机关干部遗属10人;企业职工遗属20人;落实政策人员12人。相关费用已于2007年底全部移交给区社保中心。
二、管理服务工作的难点问题
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在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老职工管理经费移交区社保中心逐步向社会化管理的过渡时期,管理服务工作主要面临的难点问题大致有以下四类:
1、思想认识问题。过去国有企业职工“一切依靠组织、一切依靠企业”的观念,在一些退休和内退人员思想中根深蒂固,总认为企业是“我们的”,“我”是企业的。企业改制后,感觉企业一下子变成了某个个人的,个别人得到了利益,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因而对改制政策产生不满,一有机会就摆老资格耍个性,发牢骚,甚至寻找或制造机会发泄不满。
2、国家政策性待遇问题。某些特殊群体的人员如企业离休干部遗属,他们要求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的遗属享受同样的待遇,企业职工遗属要求享受和机关干部遗属同等的待遇,为此,不断来访,甚至把上访信一级一级写到中央,但政策就是这样,都是离退休,机关和企业待遇就不一样,去世后遗属的待遇 也不一样;还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我局粮食企业精减后回到农村的人员,分布在全国八个省市,按我省政策每月发给60、80、120元不等的生活费,他们的来访信件不断,要与同时期从其他省市精减的同类人员的待遇相比,强烈要求增加生活费,一个个七、八十岁了,相距数千公里,还有找上来的想法。我们只能以信件形式多沟通,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难度非常大。
3、企业在探索改革中的内部政策。如企业内退人员改制时确定的工资,要执行到退休不变,而养老金和医保金的缴费基数每年提高,领到手的工资随之减少。这些内好人家人员,他们不和其他系统改制企业的内退人员相比粮食企业内退政策的优越方面,却要和机关内退人员相比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偏离原有改制政策规定的要求,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对主管部门产生不满,聚集上访闹事,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影响内部稳定。
4、部分人员过去积累的个人问题。如住房分配、工伤保险、工资待遇及个人恩怨等,现在离开了工作岗位在家休息,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想借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寻求解决和发泄,当他们发现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并不是为某些个人达到目的搭建的平台时,就产生怨恨情绪,语言过份,行为过激,给管理工作造成新的难题。
5、企业改制后新出身的遗属要求遗属生活费问题。每出现一个都来要求遗属生活费,有些甚至无理取闹,纠缠不休。
除此之外,还有先前改制的工业企业离休、退休、遗属等人员的同类问题或特殊问题,随时找到主管局来,我们也要受理,这些企业改制早,档案资料找不到,私营业主不愿配合,工作难度非常大。
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由于上述人员的经历、资历、年龄、文化、素质和享受的待遇各不相同,思想差异很大。
2、对比心理强烈。计划经济时期,粮食局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大包大揽,政企不分明,机关人员和企业职工的工资都是从粮食流通费用中列支,在一些老职工的思想和心目中,机关和企业没有本质区别,认为都是在粮食部门工作的,退休或内退后,待遇就要一样,现在硬拉在一块进行对比。
3、国家政策对各类人员的利益关系调整不一致。如离休人员、机关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每次增加退休金的政策不同,离休干部遗属、机关干部遗属和企业职工遗属增加生活费的政策不同。
4、在改革探索中内部政策。如机关内退和企业内退执行的政策不同。还如局机关春节搞点小福利,多年的惯例是机关退休和机关干部遗属多少有点,2006年企业改制集中来的退休人员和职工遗属,企业不存在了,粮食局没有能力兼顾,每年都有人质问,同一个管理机构中为什么我们就没有?
以上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国家政策对不同人员在实际利益上的差异,引起了上述人员对社会分配和改制政策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满,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上重复表现出来,给管理和服务工作造成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难题。
四、做好老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必要性
国有粮食企业曾经是国民经济领域中地位非常重要的老企业,正因为它的地位重要又特殊,所以又是改制最晚的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担负过重要的历史使命,经历了风风雨雨,做出过特殊贡献。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影响到生产经营的发展,导致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偏低,又因企业历史较长,产生了一支数量较大的离退休职工队伍。对这支队伍的管理服务工作,在全局的整体工作中,虽然不是中心,不是大局,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心,牵动大局。这支队伍的和谐与稳定就是我们管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工作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到粮食系统的稳定,也关系到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因此,主管局要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管理服务工作,企业也积极配合,为粮食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安定和谐提供保障和支持。
五、加强老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措施
对于承担具体管理服务的部门来说,要在局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指导思想,围绕“服务为中心、稳定为重点、和谐为根本”的目 标,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努力做好新时期老职工管理服务工作。具体从以下方面做起。
1、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老职工管理和服务工作,关系到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安康幸福,直接影响到内部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大局观念,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从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对老职工管理服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2、更新服务理念。要进一步明白,老同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要把他们对粮食工作做出的贡献牢记在心,真心实意地尊重他们,绝不能把他们当作是负担。一般认为,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只要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时领到退休金生活费,参加医疗保险,生病可住院,医药费按政策报销就可以了,主管部门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实际看来,仅做这些是不够的,因为国家和社会在进步,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老同志要求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社会的期望反映到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生活待遇提高方面来。因此要坚持把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全局的大盘中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提高对管理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管理服务工作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认真及时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要进一步明确,做好老职工管 理服务工作,就是对深化改革、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大局的后方保证。
3、做好信访接待工作。信访接待工作是老职工管理服务中的重点,我们要在接访细节上下功夫,在本职岗位上体现服务,在排忧解难上落实服务,在提高效率上强化服务。准确区别各类人员的不同情况,正确分析所反映问题的不同性质,认真倾听他们的说法,合乎政策规定能办到的事情绝不推辞,善始善终的办好,不合理的要求耐心解释,消除他们的疑虑。平时多注意多留心老职工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未雨绸缪,一有情况,就有针对性提前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力争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预防上访事件发生。在信访接待中,强化满意接待,说话把握好分寸,语言和气礼貌,对来访者做到问一声好,让一个座,倒一杯水起码的服务礼仪,提升服务的质量,以热情温暖他们,尽量使带着问题和怨气而来的他们,消除疑虑后轻松满意而去。
4、提高自身素质。新形势对老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来适应工作。
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知识更新,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善于钻研业务,用心研究政策,提高政策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积累和总结新经验。学习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注意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政治经济形势,联系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情况,联系老同志的生活实际,把学到的政策 理论同管理服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于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使我们的工作更切合实际。
二要对管理服务工作投入真情。老职工管理服务部门没有任何可独立支配的费用,在企业改制时剥离的各类人员的费用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一分不留的移交到社保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一点支配的权力都没有,不可能以物质鼓励的形式促进工作,只有投入真情。在服务工作中做到不怕苦、不怕烦、不怕听过激无理的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热情诚恳的接待他们,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理性思考,冷静处理,必要时上门服务,切实让老同志感受到我们在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送到他们的心中。
三要创新工作思路。要研究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心理特点,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开拓工作局面。既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落实按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局工作部署,把管理服务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以奋发向上精神开创管理服务工作新局面。
总之,老职工管理服务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群众性工作,是我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管理上加强原则性,服务上讲究实效性,让我们的管理服务更好的服从党的政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粮食工作的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以上是我们在管理服务上的一些肤浅的、朴素的、零碎的认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努力实践、勤于探索更多更好的符合新形势下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更进一步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肃州区粮食局 党玉河
展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解读
在当前深入开展的“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中,铁道部党组提出,铁路服务工作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一根本标准,牢固树立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全路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的深刻内涵,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起 “服务旅客创先争优”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科学发展。
一、“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的深刻内涵 坚持“让人民群众满意”根本标准,牢固树立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理念,是部党组立足当前铁路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部署,推动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科学发展,从开展 “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的实际出发,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1.“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的基本涵义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是 “让人民群众满意”根本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全路广大干部职工必须树立的价值观念,是指导客运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检验和衡量客运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首先,体现了一种价值追求。要求全路广大干部职工把为广大旅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展示形象、实现价值的舞台,坚持用真心、爱心和细心服务旅客,立足岗位多作贡献。其次,提出了一个总体要求。“人民铁路为人民”是铁路的行业宗旨,待旅客如亲人,既是对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全路深入开展 “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改进客运服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再次,强调了一个检验标准。就是要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经济社会的成效和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最终检验标准。
2.“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基本要素 具体来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的基本要素表现为:“服务”、“宗旨”、“旅客”、“亲人”。“服务”就是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劳动;“宗旨”是指工作的目的和立足点;“旅客”就是乘客,即客运服务的对象和接受者;“亲人”是指每个人以温馨亲情相处、在生命中最珍视最关心的人。“服务”、“宗旨”、“旅客”、“亲人”四个要素密切联系、相互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把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目标,定位在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努力满足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上;“待旅客如亲人”就是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善待服务对象,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帮旅客之所需、解旅客之所难,以主动、积极、自觉的行动,为旅客创造宾至如归的美好感受。3.“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内在联系 “以服务为宗旨”是“待旅客如亲人”的思想基础,是一切服务行业都应秉承的发展理念,是对所有服务行业的共同要求,具有普遍性。“待旅客如亲人”是“以服务为宗旨”在铁路客运服务工作实践中的运用和拓展,更加尊重、保护旅客权益和满足旅客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指向更明确,内容更具体。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体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和“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根本标准,共同构成了指导当前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文化。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与“待旅客如亲人”有机统一,才能站在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搞好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动力,不断提升铁路服务工作的亲和力、影响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工作的满意度。
二、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的重要意义
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满意”根本标准,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是铁路系统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是对党的宗旨和铁路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行业之一。铁路服务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事关广大旅客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群众对铁路工作的评价,事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传承和弘扬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长期以来,铁路客运系统广大职工心系旅客、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服务明星、先进集体,如北京铁路局北京站“036”客运服务班,太原铁路局太原站“改梅助困室”、郑州铁路局新乡站“李涓乡情服务台”等,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铁路服务品牌。实践证明,旅客心中有杆秤,只要我们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服务,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欢迎。
2.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
部党组确定了转变铁路发展方式、推动铁路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提出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铁路发展的根本标准,这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更是铁路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广泛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全面拓展铁路服务功能,提升铁路服务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促进铁路科学发展各项任务深入落实,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营造有利于铁路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既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3.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是推进 “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建设让人民满意铁路的必然要求
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是铁路部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行动,是全路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途径和实践载体。“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充分体现和诠释了“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的核心精神。铁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仅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主体、和谐铁路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更是“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的带头实践者和自觉践行者。无论是铁路客运系统党组织,还是其他系统的党组织,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坚持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贯穿到本单位、部门“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之中,贯穿到广大党员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之中,唱响为民服务的主旋律。4.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是适应广大旅客要求,改进铁路服务工作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全路相继开展了站车“树标塑形”、普通旅客列车专项整治等活动,出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铁路服务工作与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与广大旅客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服务理念不适应、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标准不落实等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就是要针对广大旅客最关切、最期盼、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服务标准,自觉适应广大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不断改进和创新客运服务工作,提升客运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期盼要求,树立铁路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铁路客运服务工作能不能有一个质的提升,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关键在于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树立得牢不牢、践行得好不好。为此,要把握好几个重点问题。
1.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安全是铁路运输最重要、最基本的服务。旅客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始终把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旅客的安危作为铁路职工履行职责和做好客运服务工作的第一要务,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旅客安全。要深刻理解盛光祖部长关于铁路安全工作“三个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指示要求,始终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第一、安全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的思想共识,坚定确保安全持续稳定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确保安全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时刻牢记 “安全生产大如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对危及旅客安全的隐患在第一时间排除,对影响客运安全的作业环节始终重点盯控,不断夯实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安全根基。
2.以“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抓手。要把广大旅客是否满意作为铁路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不足,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要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遵循服务规律,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必须紧紧围绕 “优化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三项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健全和规范客运服务标准,改善客运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服务。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消除脏、乱、差现象,给广大旅客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努力改进服务方法,确保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与舒适;积极完善服务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完善调整客运产品结构,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3.以大力提升职工能力素质为保证。服务工作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满足旅客多层次、高标准的服务需求,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具备全面的素质。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理念,必须高度重视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客运窗口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诚信教育,提升思想境界。要按照 “规范服务用语、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服务程序”的要求,加强客运职工业务培训,以服务标准和应知应会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服务旅客的本领。要在细化各项服务标准的基础上,组织职工进行学标、对标、达标,进一步规范广大职工的语言和行为标准,以服务内容的规范、服务标准的落实,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要加强对服务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强化站车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客运服务的规范化水平。要将铁路服务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旅客监督,不断改进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能力。
濮兴
(一)定位是发展之纲、成事之基、领导之要。定位引领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发展模式和发展未来。定位不当,满盘皆输;定位准确,事半功倍。
(二)濮阳,这个因中原油田开发而建立的城市,曾定位“建成国家和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油气产量一度排在全国第四,风光一时,迅速在豫北平原上建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实施“名城带动”战略,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诸多荣誉,成为众多城市追捧的对象。
然而,近年来,随着油气产量的逐年衰减,加上其它原因,濮阳发展步伐放慢了,有些沉闷了,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引以自豪的城市,在新一轮的高标准城市建设中,已经被甩在了后面,新区开发慢,老城变“破”了,城市名片褪色了。
尽管城市转型有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产业结构单
一、油气依存度高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差。2008 年下半年一场金融危机导致油价大跌,使得以石化产业为支柱的濮阳经济遭到重创,2009年财政收入仅增长0.1%。与此同时,由于濮阳偏居河南东北一隅,不通国家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相对滞后,既没有被列入中原城市群,又没有享受黄淮四市的扶持政策„ „ 濮阳上下受“被边缘化”的情绪困扰。
于是,部分干部群众士气低落、悲观仿徨——
自我矮化、怨天尤人,总认为濮阳是“被遗忘的角落”; 自我封闭、消极依赖,片面认为上级关心支持帮助不够; 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工作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推诱扯皮、懒散拖拉,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下。兄弟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形势大好,而濮阳上下却安于现状、缓慢前行。
(三)省委书记卢展工去年到濮阳调研时指出:“濮阳不要老讲边缘化,濮阳有很多优势。你们是伸进山东的一条金刚腿,要踢出个样子来。濮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中原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衔接、融合的前锋。”省长郭庚茂也向濮阳提出了“天当其时,抢抓机遇,奋发而后起”的要求。书记、省长的点拨,一语道出濮阳症结——
濮阳存在的问题,表面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折射出的是思想观念陈旧、干部作风不优,领导方式转变不到位。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应人心,把握时机,一场变革之风在濮阳大地上掀起——2010 年10 月份以来,濮阳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一创双优”,活动,向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作风、旧习俗宣战。
一次次学习讨论,一次次外出考察,一次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务虚会等,一次次查摆剖析整改,濮阳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终于走出了“被边缘化”的思想藩篱。
变“边缘”为“前沿”,变“交界”为“交汇”,变“落后”为“赶超”,这“三变”迅速形成全市上下的共识。
(五)“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站位中原经济区全局审视自己,濮阳人豁然开朗,看到的尽是优势和机遇:
是河南的东北门户,是河南面向经济发达地区最前沿的窗口,离日照、黄骅两大港口仅300 余公里,是中原地区最近的出海大通道。
是豫鲁冀三省经济、社会、文化交融荟萃的汇集地。是两大经济区的衔接点,一头连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中原经济区,一头连着经济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可以接受两大经济区的双重辐射和带动,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濮阳还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优势,有土沃粮丰的农业优势,有集“七城二奖”于一身的城市优势,有特色鲜明的杂技文化和龙文化优势。
(六)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濮阳重新进行了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
——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 ——省际交汇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三个新定位不仅对濮阳的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贡献不可低估。河南沿边城市有12 个,大都毗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濮阳连接的却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把濮阳这个桥头堡建好了,能够对外更好地展示河南形象,关键是能尽快体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效果。一个地方发展慢下来,不过三五年;要赶上去,也就是三五年。濮阳又因势利导,提出了力争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两年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的“二三五”奋斗目标。在未来经济格局中,濮阳完全可以实现华丽转身。
(七)准确定位不仅是领导方式转变的内涵,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 新定位带来新思维。干部不再悲观抱怨,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尤其是“濮阳发展、人人有责”的家园意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努力实现‘二三五’目标”的赶超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常的做法、超硬的作风等“六超精神”激励前行。
濮阳人现已形成了这样的全新观念: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十分,永远也赶超不了;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八分,继续拉大差距;人家干十分,自己干十二分,这才能赶上或反超。凡事只能立足于早干、快干、多干,拿出十二分以上的劲头来干,濮阳才能加快发展、赶超发展。
― 新定位带来新思路。事实表明,顾此失彼,单条腿走路,势必难以为继。只有统筹兼顾,走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把工业做强。立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链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努力培育以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精密仪器为主导的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产业体系。
把城市做美。人再穷,也要把脸洗于净,衣服穿整齐。搞好城市环境,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为了百姓生活更美好。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三级联动,通过改造、建设、管理、教育四条途径,重点抓好建成区综合提升,重新擦亮城市名片;启动城市新区建设,三五年后再造一个新濮阳。
把三农做活。濮阳滩区面积大,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濮阳提出要跳出“农村只有农业,农业就是种地”的狭隘观念的束缚,在确保粮食持续增产的基础上,用政策、机制激活农村经济,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
― 新定位带来新作风。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坚持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三个带头”, 各级干部亲力亲为、靠前指挥蔚然成风。
“人叫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谋划+决策+落实+慈结奖惩=效率、效益、效能。濮阳重新出台了促进加快发展的36 项意见、政策、机制,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的问题,树起“跑与不跑一个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用人导向。比如,组建重点工作合力团,实施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周调度、月分析、季观摩、年总评制度,推行台账式管理等。如今的濮阳主动服务成为常态,早办快办成为常态,明争暗赛成为常态。
― 新定位带来新合作。没有油田就没有濮阳。油田是濮阳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龙乡人民衣食的重要来源。濮阳上下强化了“三种意识”:一是油田建市、油田兴市、油田强市的意识;二是油地一家、油地共荣的意识;三是服务油田、支持油田,濮阳发展了要反哺油田的意识。油田也强化了国有大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全力支持濮阳的发展。油地关系现在是建市以来的最好时期之一,中石化产业园稳步推进。
拓展新的开放空间。与山东菏泽、聊城和天津滨海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突破了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快了濮阳向环勃海经济圈融入的步伐。
坚持交通对接先行。加快晋豫鲁铁路建设,不通国铁的历史即将过去;加速推进濮范高速、德商高速范县段建设,推进林南高速东延和范台梁高速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正在形成;郑濮济高铁、无水港建设谋划力度加大,从濮阳出海的梦想指日可待。
濮阳县、范县、台前县三县,作为省级、国家级贫困县,既是有名的穷地方,却又最靠近沿海发达地区。濮阳围绕新定位,依托中原经济区,正在积极谋划推进濮范台改革开放试验区和中石油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下决心把这条金刚腿踢出样子来。
(八)观念新,定位准,作风实,环境优,势头好。目前,濮阳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恩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今年第一季度,濮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次比去年同期大幅前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二,GDP 增速全省第九。
(九)风鹏正举,时不我待。
全力做好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工作
——关于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气象局党组统一部署,省台及科技减灾处、哈尔滨市气象局的部分同志在省局孙永罡副局长的带领下,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工作”,“结合黑龙江省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于2008年10月19日至23日,对北京市和青岛市气象局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进行了调研。其中北京市气象局服务全面而具体,对哈尔滨市即将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主要以北京为例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地区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奥运气象服务筹备工作情况
1、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奥运气象服务任务
自申奥成功后,北京市气象局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北京奥运会赛事组织运行、各项目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城市安全运行、公众观赛和旅游等气象服务需求。通过分析,确定了以现有业务条件为基础,建设专项观测、预报、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的工作思路。通过与奥组委相关部门、城市运行相关部门的沟通,明确气象信息的发布对象和方式,并且确定各项工作的实施和测试计划。
2、统筹规划,加强奥运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1)、编制不同阶段指导性文件,推进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2002年7月,在中国气象局的领导下组织编制完成《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该计划从战略层面上全面布局了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气象服务筹备工作,包括场馆周边探测站网的建设、关键技术方法的科研开发,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其与相关用户部门的衔接,面向不同用户的气象服务信息定位,以及经费、人力资源配臵等方面内容。
从2005年开始,根据奥运气象服务筹备期间不同阶段特点,编制了以下指导性文件(计划或方案):
《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5年10月)
《北京2008奥运会与残奥会气象服务运行纲要》(2006年2月)
《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细化)》(2006年5月)
《北京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天气运行计划》(2007年4月第1版,2008年2月修订)
《奥运气象服务2007年演练方案》(2007年5月) 《北京2008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2008年2月)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气象保障实施方案》(2008年3月)
《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实施方案》(2008年5月)
2)、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系统建设综合效益 2002年,根据《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行动计划》安排,启动了北京赛区奥运气象保障关键业务系统建设,包括综合探测系统、信息网络系统、预报预测系统以及服务系统共45个系统建设项目。以上系统建设项目大部分在2006年演练前(8月奥运对应期)建设完成,并参加了2006-2007年演练检验。2008年5月底前北京市气象局组织了奥运建设项目的业务能力验收,并于6月2日实现项目的全面业务化运行。
建立起具有大城市特征的高时空分辨率综合立体的气象探测系统,包括:覆盖奥运各场馆的较高密度的地面自动观测网(186个地面自动观测站);北京主要路段的道面观测网(18套道面自动观测系统);垂直风探测网(4部风廓线)、水汽观测网(28个地基GPS-MET水汽观测);北京及周边4部多谱勒雷达同步观测,提供每6分钟更新的基数据等。
搭建了支撑奥运精细化预报服务的综合气象信息系统.包括:引进9.8万亿次/秒浮点运算的高性能计算机群系统,提升精细预报服务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建立多用户视频会议系统、本地和区域综合探测系统显示平台、气象信息海量存储系统以及快速通信网络系统(北京市气象局到北京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到北京奥组委INFO2008系统、到顺义水上运动赛场和到开闭幕式现场的4条2M赛事气象服务通讯专线;到各协办城市气象服务部门的6条2M赛事气象服务通讯专线)等。
此外,还建设了由具有综合观测和指挥功能的气象服务车、X波段移动雷达车、边界层观测移动车、环境观测车组成的移动综合观测系统。在奥运会期间对“鸟巢”及城市保障关键点周边进行追踪监测和快速应急保障服务。
3)、开展奥运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换 自申奥成功以来,在中国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中国气象局等部门科技项目支持下,围绕提升奥运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与国内外气象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开展了气象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北京及周边观测站网建设的科学布局、奥运场馆精细气象预报技术、突发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系统、人工消雨作业科学试验和气象服务社会经济影响评估五大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直接支撑奥运气象预报服务的实用科技成果:
针对不同天气的气候特征、上游影响系统发生发展的敏感区、天气系统的时空尺度以及不同观测设备的特性,采用数学结构函数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科学布设观测站网。监测奥运场馆及周边天气实况,并为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模式提供加密探测数据;
面向赛事气象服务需求的奥运气象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包括:高分辨率中尺度探测数据预处理系统(HI-MAPS)、北京短时临近预报天气预报业务系统(BJ-ANC)、3公里分辨率3小时快速循环同化预报系统(WRF-RUC)、奥运场馆精细化预报交互平台(OFIS)、短时临近交互预报预警平台(VIPS)、奥运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OMIS);
积极开展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人工减(消)雨试验研究。2005~2006年,依据云系发展的云物理理论,采用过量播撒技术,组织实施了飞机和火箭人工消云、减(消)雨外场试验,取得了有效科研试验结果,为2008年奥运会人工减(消)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
通过随机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行业咨询等多种资料采集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分析研究,实现服务理念的转变,以需求为导向,引导服务。
此外,积极开展政府间或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如,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天气研究计划,牵头实施北京奥运国际示范项目--B08FDP/RDP项目,就奥运气象服务期间所涉及的突发灾害性/高影响天气预报与临近预警技术问题开展广泛多边合作。在发展和改进短时临近预报和中尺度集合预报技术,示范当今世界先进的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服务作用与价值方面取得了成绩。进而促进这些先进预报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在2006和2007年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了这个项目的测试,08年奥运期间全程参加了项目实施运行。中国气象科学家在该项目中担任科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职务,对项目的组织和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3、依托赛事服务演练,加强系统测试,检验赛时运行机制 2006-2008年期间,举行了包括火炬接力、赛事和城市运行在内的奥运气象服务全程模拟演练、46项“好运北京”赛事实战服务、突发公公事件应急保障演练。重点测试内容由:为赛事精细化预报需求而开发的预报、预警产品制作平台;主协办城市之间气象信息的数据传输线路(主、备线路);主协办城市奥运气象服务信息的自动收集、包装、分发系统;各预报服务岗位的运行流程;现场服务办公室与总部的有效衔接;主协办城市气象部门的信息沟通;业务系统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备份措施。
在上述演练中,北京市气象局认真做好方案编制、落实检查、组织实施、评估总结、改进调整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各项演练和测试,检验了各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了岗位设臵和工作流程的合理性,梳理了与各类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环节。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加强分析了各运行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制定应对措施,跟进开展了各项应急备份措施的测试。
4、其它
1)、奥运气象服务团队培训
在中国气象局范围内遴选有经验的预报服务人员组建了奥运气象服务保障队伍,其中,北京赛区一线预报服务人员40名,技术支持人员25名,运行管理人员15名,境外气象专家15名。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交流,邀请国外气象专家共同参与奥运气象服务。
为了保证预报质量,自2005年开始,对奥运气象服务团队人员进行了天气气候背景、预报技术、奥运气象服务英语、体育知识、奥运咨询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上岗资格考核,并针对2007年演练进行了预报经验交流。
2)、应急保障
为做好奥运气象应急保障工作,2007年10月依托应急工作小组和奥运气象服务小组,市气象局成立了奥运应急保障部。针对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以及气象部门内部业务故障等突发事件,编制印发了9个奥运期间气象服务保障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北京市气象局奥运气象服务业务保障应急预案、北京市气象局突发事件气象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气象风险应急预案等)。
根据奥运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要求,积极组织供电、雷达、信息网络、高性能计算机等业务故障实战演练,奥运开幕式桌面演练、人工消(减)雨实战演练等。此外,还积极参加了由市应急办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组织的“奥运会综合模拟应急演练”,市反恐办组织的的奥运反恐演习等。
每次应急演练结束后,市气象局都及时对演练情况做分析评估,对于演练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分类解决。通过演练强化了突发事件(内、外)应急处臵流程,磨合了工作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内部业务系统的可靠运行和对外不同风险等级气象服务有效磨合,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和响应。
3)、其它相关服务
自2001年申办到2008年奥运会前期,除了为“好运北京”等测试赛提供气象服务外、北京市气象局还为北京奥组委提供了场馆设计方案气象条件评估、奥运相关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会徽、吉祥物发布仪式、倒计时活动、文化节等)、奥运会开闭幕式演练、彩排等气象服务。为奥组委及相关部门提供中英法三种语言版本的《第29届奥运会及第13届残奥会气象服务手册》。并针对开闭幕式、部分项目和活动的特殊需求,提供相应时段的气候背景资料分析(北京奥运会举办日期调整的气候资料分析;开闭幕式日细化气候资料分析;马拉松、竞走、田径、网球等比赛日资料分析等)。
(二)、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
1、奥运期间天气对赛事服务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期间,降水天气明显偏多,短时雨强较大,但降水天气对城市运行和赛事进行只产生了局部短时影响,并未对总体赛程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奥组委日程变更委员会根据北京市气象台及时提供的滚动精细化预报服务,在不利天气条件下,顺利完成绝大多数竞赛项目,仅极少数室外项目(足球、帆船、射箭、网球、棒球、垒球、赛艇、皮划艇激流、小轮车、山地车和帆船)做了比赛停顿或延期调整。全部赛事均在规定的赛程期内高质量完成。
奥运会期间,除降水以外的其它高影响天气相对较少,气象灾害影响程度轻。总体上,奥运期间气象条件较适宜,空气质量较好,有利于赛事举行。
2、奥运会开闭幕式气象服务保障
针对8月8日和8月24日开闭幕期间复杂天气,北京市气象局实施连续跟进式的气象服务,强化专家天气会商作用,不断滚动和细化预报与服务,适时在奥运主新闻中心(MPC)和2008国际新闻中心(BIMC)举行气象新闻发布会。同时,通过现场气象保障专家组,分别与开闭幕式总指挥小组、赛事组织部门相关负责人员沟通并对接,以多种方式发送(或报告)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信息(电话、手机短信或对讲机等)。据统计,8月1-8日,共发布了奥运开幕式气象服务专报26期,奥运开幕式气象风险预警3期,场馆预警1期;8月24日,发布了国家体育场逐小时更新的天气预报和气象风险预警等各类气象服务信息18期,闭幕式气象风险预警2期和雷电黄色预警1期。
为了确保开、闭幕式顺利进行,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适时选择作业时机成功实施了人工消雨作业。根据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雷达探测实时分析,经飞机和大规模火箭消(减)雨作业后,降雨强回波中心明显减弱,成功化解了“鸟巢”降雨可能。据统计,在开幕式人影作业保障中,地面火箭点(河北13个、北京25个)共进行了20轮116点次人工消雨拦截作业,累计发射火箭弹1110枚;闭幕式人影作业保障中,共组织实施9轮地面火箭消(减)雨拦截作业,累计发射火箭241枚。
8月12日,习近平副主席批示“奥运会开幕式获得成功,气象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奥运气象服务团体继续奋发努力,为奥运会顺利筹办提供全程保障”。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专程到我局慰问奥运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充分肯定了奥运会开幕式天气保障服务工作,指出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大成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功不可没,并特别对奥运史上首次成功实施人工消(减)雨确保奥运开幕式精彩圆满表示祝贺。
3、奥运期间赛事气象服务保障
为了保障奥运会赛事顺利进行,北京市气象局充分发挥专门为奥运会气象服务研发的“三个系统、三个平台”i的作用,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提供40个场馆的精细化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
通过INFO2008、专线FTP、传真、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方式,为赛事相关部门发布滚动、跟进的预报服务信息。7月25日-8月24日,共编发中、英、法文气象服务专报、通报等19 种服务产品共计1万多份;INFO2008系统xml格式文件 41425个;向BOB提供卫星和雷达图片5208张。根据赛事服务需求,提供逐小时的场馆自动站实况资料,并在观象台、朝阳、海淀、昌平等7个台站增加了逐小时天空状况观测;为赛艇/皮划艇比赛提供水温观测、赛道两侧风的观测;为沙滩排球比赛提供沙温观测;为马拉松赛事提供比赛沿途每15分钟观测数据。除了场馆逐3小时天气预报,还专门制作发布射击、赛艇/皮划艇逐小时预报,为公路自行车、马拉松等开放性赛事沿途预报等。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气象局还专门针对不同比赛项目对天气的敏感程度确定每天的会商和气象服务重点,派驻气象专家组分别在北京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SCC)、顺义水上赛场和国家体育场负责气象咨询服务。并专门在北京奥组委竞赛指挥中心(MOC)建立大屏幕显示终端,为指挥人员滚动提供及时的气象预警、卫星云图等信息。
尽管奥运会期间天气复杂,但周到细致的气象服务使绝大多数室外项目在不利天气条件下顺利进行,奥运期间,北京奥运会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根据气象服务决策信息,及时召开了6次电话会议,对8个项目竞赛日程做了延期调整的决定,全部赛事均在规定的赛程期内100%高质量完成。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有效的保障了各类体育赛事的组织和顺利进行,得到了北京奥组委有关领导高度赞扬。对国际赛联技术代表Mike Tannel的奥运气象服务用户满意情况问卷调查指出,他对本次水上项目的奥运气象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并认为现场专家服务是最及时、便捷和有效的服务方式。
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气象局还全力做好奥运相关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为迎圣火气象服务、火炬接力传递气象服务、奥运安保指挥中心誓师大会、奥运航拍、宾客项目(国内贵宾、国际宾客)、奥运文化广场等多项重大活动提供了周到细致的服务。
4、奥运会公众气象服务
2008年7月5日00时起北京地区奥运公众气象服务全面启动。为了便于公众了解奥运期间的气象服务信息,北京市气象局将场馆逐3小时预报、观赛交通气象等奥运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增加到常规公众服务内容中,并积极拓展公众气象服务手段,扩大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细致入微”的奥运服务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奥运会期间,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93.2%。
1)、奥运气象网站
奥运气象网站为公众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奥运天气预报信息,且与奥组委官方网站建立了直接链接,并通过授权用户的方式为奥组委火炬运行团队、场馆成绩团队、国家体育总局、BOB转播商提供定制的气象信息。其中,BOB服务对象是200家境外电视台。7月25日-8月24日,北京奥运气象服务网站总点击率10747056次。
2)、电视气象服务
在北京电视台7个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等电视节目中增加奥运气象栏目38个,并在原有气象节目中增加奥运服务内容。7月29日,中国气象频道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专题节目《北京气象》正式开播,密集播出天气实况、短时临近预报、未来一周预报等。
3)、声讯和平面媒体
在7个广播电台、12121声讯以及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7家报纸刊物增加播出奥运气象内容,如,场馆天气预报、观赛交通气象、观赛生活气象等。其中,12121电话中还增加英文语种服务。
8月1日-24日累计直播气象节目480档,节目时间1200分钟左右;7月5日-8月24日12121电话拨打56021人次(其中,中文43655人次,英文服务12366人次),气象热线电话接受市民咨询2038次;7月21日-8月24日向报纸提供专版气象信息约186期。
4)、其它方式 为公众提供观赛和出行等短信提示信息,全力拓展手机新业务。如,与北京电视台京视传媒合作,开播手机电视;与北京移动公司合作,开展12580语音与短信相结合的新业务。其中,奥运期间12580日拨打量达10万人次,总计达160万人次。
建立了区域短信系统,实现了全市57个特定区域的设定(包括31个奥运场馆,18个涉奥重点区域和8个涉奥重点区县),完成对市应急指挥管理层人群的设定。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利用该系统在开幕式3次彩排和开、闭幕式期间向国家体育场内的移动用户发送手机短信温馨提示5次(其中2次包括英文提示),累计发送(接收)量为199752条。为做好彩排期节目保密工作、观众退场安全疏导、文明观看等进行提示,8月1-25日市应急办利用该系统发布城市运行应急指挥管理短信共208条(次)。
此外,通过2008年新建成的6个预警塔和14个电子显示屏为公众提供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各奥运场馆的信息亭和主新闻中心门口的天气公告栏提供气象信息。
5、城市运行综合保障
除常规决策服务以外,北京市气象局向城市运行平台提供包括奥运场馆、立交桥、城市重要保障地点等23个自动站逐时气象观测信息,当日紫外线、中暑气象指数预报,未来5天逐12小时天气预报,未来36小时逐6小时天气预报和不定时发布的天气预警信息。
围绕预报的“准”和“早”,优化预报产品制作和发布流程,建立气象服务信息分发机制,通过专用通讯渠道为决策部门提供更早的气象信息,努力做到极端天气信息发布“内外”有别;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和信息共享,与防汛办、市环保局等单位建立会商机制、实现专业信息共享。结合决策部门快速有效应急处臵需求,更新北京地区灾害性天气预警的产品形式,第一时间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精细化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产品,并派驻专人在相关部门现场办公,使得市政府部门顺利开展部门联动协调工作,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结合绿色奥运主题,每日与市环保局会商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适时提供空气质量气象条件分析、监测公报等专题决策服务材料。结合平安奥运目标,积极参加了城市运行指挥中和市反恐办举行的五次奥运反恐演习和预备处臵,圆满完成奥运彩排反恐应急处臵演练任务。
二、结合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我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气象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重视和支持。2006年,国务院首次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推进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叶笃正院士作为气象工作者的代表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这是对每一位气象工作者的鼓舞和鞭策,是气象工作重要性的重要体现;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气象事业发展遇到了历史上的最佳机遇期。我们作为气象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不负众望,迎接挑战,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气象服务贡献力量。
我们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破解气象事业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力求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
坚持科学发展观气象部门同样体现在四个坚持上,第一要坚持发展,气象事业的发展是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没有发展就谈不上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坚决实施发展气象战略,着力把握气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发展我省气象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而气象事业和公共气象服务就是为了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气象部门是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保障的重要机关,是实现经济发展可靠保证的重要部门,只有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第四要坚持统筹兼顾。气象部门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气象与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与气象、区域发展与气象、经济社会发展与气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气象的关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因此,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是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连接气象工作与经济社会的重要桥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引领综合观测业务和预报预测业务的发展。做好公共气象服务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气象部门的职责所在。
公共气象服务的定位决定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从服务对象上讲,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但在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下,气象服务向气象灾害防御的进一步延伸是防灾减灾的必然要求。因此,气象灾害防御是公共气象服务在内涵上的拓展。
气象灾害防御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措施,它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作为根本目的。新时期的气象灾害防御包括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两方面,体现了气象部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双重职责的统一,从更加宽泛的角度理解也属于政府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成部分。
按照“大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积极促进与公众、专业气象服务相关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臵,形成合力,加快公共气象服务事业的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我省气象部门的一件大事。通过前期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对公共气象服务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结合本次调研的结果。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公共气象服务以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都有了新的理解,对其中的联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省台要贯彻落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以此指引气象事业的发展;把气象事业的发展做为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石;将公共气象服务稳健快速的发展引领基础气象业务;最后通过提供准确的预报和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做为气象部门的宗旨。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提高我省大冬会气象服务水平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服务水平是黑龙江省气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具体行动体现。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和公共气象服务是非常必要的,是做好大冬会气象服务工作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前期我省对大冬会气象服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目前任务仍很繁重和艰巨,下面结合我省具体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对我省大冬会气象服务提出相关建议,供党组参考。
1、统筹领导,全面动员,迅速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
本届大学生运动会虽然在哈尔滨市举行,但气象服务工作涉及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统一领导,全面动员,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省局马上成立大冬会气象服务领导小组,组织编制《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气象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天气运行计划》;《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演练方案》和《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人工增雪作业实施方案》。
2、组建气象服务团队,经历演练和实战,锻炼出一支能战斗的队伍
以哈尔滨市气象台预报人员为主,组建一支由全省预报员共同组织而成的大冬会气象服务团队,省台将会一直对这支队伍发挥好指导作用。团队将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努力奉献、精益求精、服从指挥,为大冬会会提供了精确、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
3、建立合作机制,确保气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根据需要派出气象专家组为组委会和赛场提供现场服务,确定赛事气象服务需求,加强与一线决策指挥人员、赛事活动安排的互动,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效益。加强与城市运行管理部门及抢险责任单位的直接沟通融合,更新灾害性天气预警的产品形式,提供精细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产品。真正实现由单纯提供气象预报到提供决策建议的转变。
省气象台及市气象台要建立与中央气象台、周边省、市气象部门天气联防机制和天气会商机制,有效地保证赛会期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气象服务的及时性。
人工增雪工作组要纳入大冬会会运行指挥部交通与环境保障组,积极协调落实人工增雪保障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调配空域;加强对地面作业点的治安监管;为火箭弹运输“保驾”。建立上下之间、军地之间、部门之间、同行之间的合作,确保各环节工作高效运转,有效地保证了人工增雪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
4、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 大运会期间实行“扁平化”、“网格化”的运行机制,精心组织演练测试,建立起了《业务运行零报告制度》、《每日例会制度》、《应急响应制度》,形成正常业务值班与大运会值班同步运行模式和值班制度。强化端口监控管理的措施,采取监控、零报告制度、限制互联网访问权限等措施,确保业务服务系统稳定运行。
调研组成员: 那济海、张晰莹、许秀红、钟幼军
黑龙江省气象台
【在服务科学发展中定位组织工作】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观在教学中的应用07-03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05-28
主任在人大科学发展工作会讲话07-04
论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06-26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游戏10-27
在结合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06-07
浅谈电教媒体在科学课中的应用07-08
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07-10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