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及点评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及点评

教学设计方案及点评 篇1

湖北省麻城第二实验小学 占发莲

(一)概述

课名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的一堂数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主要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并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感受生活中的周长,体验平面图形及周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做数学”的良好习惯和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学生是湖北省麻城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教学分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学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围一围,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第二层次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汇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全体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从而找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这一理念。

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五)资源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完成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CAI课件;

·一段关于校园风景的录相;

·准备的相应学具:直尺、卷尺、三角板、线和铁丝。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欣赏:显示一组二小校园及师生活动的图片,并用彩带围一圈(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谁能说出图片上有哪些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它们各有几条边?

2.拿出一根铝条,谁能猜猜老师利用手中的这根铝条,可以围成哪些图形? 3.教师示范围一个长方形。

二、活动探究

1.体验:学生动手围图形,教师巡回指导。围完后,同组同学检验、评价一下所围的图形。

2.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你围的图形至少用了多长的铝条?(同组合作研讨)

3.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各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三、形成概念

1.导出周长概念:像这样,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演示展开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2.强化周长概念

树叶有周长吗?五角星呢?桌面呢?摸一摸。

3.周长计算

(1)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板演)

①同学们想出了这几种算法,对于这些算法,请大家谈各自的看法。

②今后你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2)给学生一张画有正方形的卡片,你能想办法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

(3)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给今天这节课取个合适的课名吗?

四、应用拓展

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6米,宽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你想当设计师吗?

我们学校有一块空地,准备建一个花坛,谁能帮学校设计一个周长为24米的花坛,谁就能获得小小设计师的称号。

教学过程如下图所示:

(七)总结与评价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知识与能力:周长概念的准确性,对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判断;对具体物体长宽的测量方法掌握情况,能否用多种算法计算具体物体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在一系列活动中,是否积极的参与,是否能明确自己的任务,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是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乐于参与课堂,愿意发现身边的数学。

(八)专家点评

点评者:王祖德,小学特级数学教师,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教学设计方案及点评 篇2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0年方案实施前后6个月的门、急诊处方, 每月随机抽取2000张, 共计24 000张, 处方基本覆盖门诊各科室。

1.2 方法

依据卫生部《办法》和《规范》附表规定的项目为标准, 制订处方点评评价表。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对所抽查处方的各个项目内容进行信息输入, 并对处方用药基本指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用药基本指标情况分析 (表1)

由表1可见, 通过实施处方点评方案, 处方用药的基本指标有了明显改善, 逐步趋向合理。

2.2 处方书写不规范性分类统计 (表2)

由表2可见, 下半年的处方书写不规范率低于上半年, 门诊处方书写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改善较明显的项目有前记的填写、通用名的使用、药品品种超5种和用药时间超过规定天数等。

注:*用药时间超规定天数指门诊处方超过7天用量, 急诊处方超过3天用量, 慢性病、老年病处方超过30天用量

2.3 处方用药不适宜性分类统计 (表3)

由表3可见, 下半年的处方用药不适宜率低于上半年, 处方用药的适宜性明显提高。2.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评价 (表4) 使用抗菌处方张数:1-6月份4382张, 7-12月份3433张。由表4可见, 下半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较上半年明显降低, 改善类型主要指无指征使用、用法用量不合理、溶媒不合理等。

3 讨论

3.1 处方用药基本指标情况分析

WHO在发展中国家通过专家论证对医疗机构门诊药品的合理使用制订了标准: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1.6~2.8种,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 0.0%~2 6.8%, 注射剂使用率为1 3.4 0%~24.15%[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由3.67下降到2.58, 上半年超过WHO的标准, 下半年已符合WHO的标准;抗生素使用率由36.52%下降到28.61%, 注射剂使用率由28.63%下降到25.75%, 二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下半年已接近WHO的标准。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由48.43%下降到43.16%, 下降幅度不是很明显, 提示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遵循《指导原则》。通用名的使用有利于医院用药管理, 提高用药正确性, 我院基本药物使用率与通用名使用率控制得较好。平均每张处方金额由上半年的81.25元下降到下半年的65.37元, 虽然降低幅度不大, 但已低于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公布的卫生部属医院的平均水平。3.2处方书写不规范性评价分析《办法》规定临床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做到:处方前记填写完整, 清晰准确;正文的药品名应采用正规通用名, 剂型、规格、用法、用量书写完整, 并且用药合理、科学, 给药途径恰当;处方后记填写规范完整。从数据上可以看出, 前记未填写完整的比例最高, 主要漏写的栏目有就诊号、费别、电话号码、地址和临床诊断等。实施处方点评方案后, 前记栏目填写完整性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宣传与引导, 正文通用名使用率逐步上升, 商品名与英文速写的比例大幅降低。药品超5种的情况改善效果明显。剂型规格的漏写与用药时间超过规定天数的情况较普遍, 为此医院对问题处方及时进行反馈, 医生需重视剂型规格的填写, 超长时间用药必须请医生说明理由, 对无理由的当事人提出警告, 采取处罚和限制处方权等措施。个别医生为满足患者的需求, 采取重复开多张处方, 或把每日剂量最大化, 这显然违反了用药的基本原则, 药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提醒医生。另外, 用法用量缺项、修改处未签名和未注明日期、空白处未划斜线等情况, 由于医院不够重视下降幅度不是很明显。处方中准确注明用法、用量, 便于药师指导患者用药。因此, 针对上述情况临床医生应进一步增强, 规范书写处方的意识。3.3处方用药不适宜性分析从数据上看, 用药不适宜现象较突出的是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和用法用量不当。前者问题普遍存在, 几乎涉及每个科室。如开具处方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 (乙肝疫苗) 10μg肌注, 各科显示的临床诊断却五花八门:如感冒 (内科) 、体检 (外科) 、肝病 (感染科) 、盆腔炎 (妇科) 、结膜炎 (眼科) 、消化不良 (儿科) 、乏力 (中医内科) 、疫苗接种等, 可见临床医生对开具处方的随意性, 填写合理的应是乙肝预防。用法、用量不当主要体现在超剂量用药和给药间隔不合理等方面, 问题大多存在于65岁以上患者当中。老年患者因内脏功能减退, 肝脏代谢功能及肾清除率降低, 又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易导致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应按老年人代谢特点合理调整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剂型与给药途径不符:主要表现在庆大霉素注射液和氯化钾注射液用于口服、制霉菌素糖衣片阴道给药等。重复给药是指使用两种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如左西替利嗪片与氯雷他定片合用治疗急性荨麻疹。违反联合用药的原则:如雷贝拉唑肠溶片与尿囊素铝片用于胃溃疡, 后者会阻断前者的药理作用, 故二者联用需间隔2h服用。存在配伍禁忌:如维生素C与钙片同服易在尿中形成草酸钙结晶, 二者不宜配伍使用。违反用药禁忌:如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美敏伪麻溶液。上述几种情况, 药师在审方过程中与临床医生加强沟通, 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后, 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此外, 中药注射剂违反辨证施治:如颈椎病患者联用葛根素、β七叶皂甙注射液。近几年, 由于中药注射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较多, 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严禁混合配伍。医院采取用药动态监控重点关注药品的使用, 药师发现处方有混用或联合使用应及时干预, 退回重开。

3.4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

抗菌药物的联用要有明确指征, 临床治疗重症及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高时需联合用药, 具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也可联用。由于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等认识不足, 联合用药常存在用药指征过宽、种类过多和方式不当等问题, 容易增加耐药菌株。由表4可见,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无指征用药方面。在门急诊患者中, 诊断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非常普遍。上述疾病大多数为病毒感染, 而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无效。只有当局部感染损伤黏膜引起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后, 才需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细菌感染, 其次为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上半年无指征用药占抗菌药物处方8.83%, 下半年下降到4.78%, 可见处方点评实施方案引起了大多数临床医生的重视。重复用药一般是同类药物一起使用, 如阿奇霉素软胶囊与红霉素肠溶胶囊合用等。用药失误或不当, 如18岁以下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对软骨组织发育有一定影响, 应禁用。用法用量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未按照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选择给药次数, 导致给药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 如β内酰胺类药物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半衰期为2h左右, 宜采用一日多次给药方法, 但临床上输液为图方便常把一日剂量一次给予。儿科处方还存在超剂量用药、使用首剂加倍等现象。溶媒选择不合理如青霉素类药物在低pH溶液 (5%~10%葡萄糖溶液p H为3.2~5.5) 中分解迅速, 应避免配伍。3.5建议合理用药不仅是临床医生的责任, 也是药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合理用药水平的高低是制约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笔者建议:建立医院处方考评体系和标准, 持续改进处方点评制度, 实施电子处方考察制度, 规范医师用药行为;“合理用药咨询”是医院药学工作的一个重大提升, 规范药师咨询, 促进合理用药;加强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在用药方面的沟通, 药师配合与辅助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和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散步》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3

【课前准备】

一、黑板左侧的屏幕上,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中间是课题:散步。

二、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5首诗。

【课堂实录】

师:看了课题,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出去散散步?

学生齐声回答:“想。”

师:没关系,老师带你们到文章里散步。请大家把课文自读一遍,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给你留下的美好印象是什么?

(学生开始齐读课文)

师:刚才我叫同学们自读,大家一齐读了,我发现你们班特别有凝聚力。现在回答问题,谁先来?

生1:文章给我的印象是互相迁就。

师: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2:不,是关怀、关切。

生3:尊老爱幼。

生4:作者爱母亲。

生5:除了爱,还表现了春天是美好的。

师:还有谁想发言?

生6:(有不同看法)只能说某一段突出春天来了是多么美好。

生7:给我的印象是儿子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对比。

师:对比?好,刚才大家发表了很好的看法,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亲情。对不对?(大家齐声回答说“对!”)现在有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段?

生8:第8段。

师:为什么?

生8:因为这一段温馨。

师:那就请你读一下。(生8读第8段)

生9:“背上的”“背”应该读成第四声。

师:大家看看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讨论热烈)

师:我备课时,原先觉得应该读第四声,后来觉得读第一声也没错。这样吧,关于这个字的读音,(幽默地)同学们课后再去探讨。我呢,踢个皮球给你们的语文老师。

师:(对生9)你读一下这一段。(生9读第8段,读完生10鼓掌)

师:(问生10)你说他什么地方读得好?

生10:有感情。他们是三代,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小孩,走大路安全一点。

师:这一段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

生11:三代人的感情和环境描写非常的和谐。

生12:三代人在一齐的时光非常快乐,非常短,特别值得珍惜。

师:“我”和妻子背上很重很重,你们同意我的意见吗?

生13:同意。孝敬母亲,报答母亲。

师:为什么背起来是“整个世界”?(学生在下面自由讨论)

生14:因为是整个家庭。

生15:因为背上是他的母亲。

师:说得都没错。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儿子是生命的延续。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不是?好,我们一齐来朗读最后一段。(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还有谁喜欢哪一段?(生16选第7段)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选这一段吗?

生16:因为这一段体现了奶奶爱孙子。(说完就朗读这一段)

师:“粼”,书上的解释是“水的明净”,但我觉得还不够,大家觉得还有什么意思?

生17:还有被风吹以后的……(说不上来了)

师:波动感,对不对?好。还有谁喜欢哪一段?

生18:第四段。

师:请读。(生18朗读)

师:这里的省略号应该怎样读?

生19:延伸。

师:破折号又应该怎样读?

生19:稍微延长一点。

师:好,大家齐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时老师板书: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

师:哪位同学再读,来个锦上添花。

(生20读第四段)

生21:“树上”读成“路上”。

师:白璧微瑕。

生22:“生命”读重了,应该这样读。(生22读这一段)

师:读得好不好?给他点掌声。(鼓掌)

师:谁还喜欢哪一段?

生23:第三段。(老师让他读,读完,学生齐鼓掌)

师:他读得好在哪里?

生24:我认为他读得有诗情画意。

师:这不是诗情画意,这是有情有义。

生25:有些老人熬不过冬天,死去了,高兴的是自己的母亲熬过来了。

师:应该说是“庆幸”母亲熬过来了。还有几个词用得也很好,比如,熬、又、大。(学生同时在下面说)

师:还有哪一段好?

生26:第二段。(生26读第二段,老师板书: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师:还有第六段没读。(生27读第六段)

生28:我觉得她“走大路”三个字读得不对,应该用坚定的语气读。

师:哦,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28:走大路是为了照顾年老的母亲,不应该犹豫,要坚定。应该这样读。(生28读)

生29:不对。为了照顾母亲走大路,已经委屈了儿子,应该用安慰的语气读,“走大路”三个字应该读轻声。要这样读。(生29读,读完学生一齐鼓掌)

师:你为什么这么评价“走大路”?

生29:文中的“我”孝顺,这是尊老,但还爱幼。

师:说得好。(板书: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师:幼小的生命需要呵护,但衰老的生命也容易摧折。培根说过,呵护幼小是动物都有的天性,但孝顺老人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师:同学们,我们到田野里散步好不好?

(李老师按了下鼠标,屏幕上出现了流动的画面,田野里油菜花开,水塘里水波粼粼,春天的浓郁气息伴着甜美的音乐声扑面而来,更精彩的是李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把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带进了一个融合着亲情和关爱的佳境。老师朗诵完,全体自发地鼓掌。)

师:下课以后,同学们进一步朗读,多体会,争取能够背诵,好吗?

学生齐答:“好。” (下课)

【点评】

一、重视构建过程。语文新课标的目标采用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设计。这三个维度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中非常重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本堂课对这一维度的处理恰到好处,教学过程简洁明了。第一步:让学生用“心”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并留下一个问题,以此作为突破口,感知文章的主旨。在同学热烈的讨论中然后又是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段,将学生引入教学过程的第二步:用“情”朗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探究朗读方法,很自然。学生说哪一段好,老师就叫这个学生读哪一段,大家评。就在这读读评评中老师水到渠成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三句非常妥贴的话:“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真是要言不烦。

二、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一切都是学习的主体在动,学生自定目标(朗读),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真正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地发挥,而这种发挥又完全使教师设定的外在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极为自然地融为一个整体。老师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这种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融合的,不是割裂的课堂教学,充分的实践了三维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论:以人为本。

三、淡化了教师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说的并不多,但这种“淡化”,正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举手投足、一招一式,虽然不多,但尽显炉火纯青的上乘工夫;你几乎找不到一点起承转合的斧凿痕迹,从开始到结束,一切好象浑然天成,圆熟自如。这样的引“生”入胜、授之以“渔”,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终身享用。

四、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厚。如果说“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中的“背”的读音,当学生提出来应该读第四声并有争议时,老师肯定了这两种读法都有道理,这是精心备课的结果,但教师的背诵、朗诵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做不到如此字正腔圆、情真意切的。第三段写有的老人挺不住冬天死去了,而母亲却熬过来了,有学生说这一段写得有诗情画意,老师纠正说应该是“有情有义”,有学生说高兴的是母亲熬过来了,老师纠正说应该是“庆幸”母亲熬过来了。这些突发性的遣词造句都是在备课中备不到的,也是对语文老师文学功底深浅的考验,所以有专家说,语文老师的才气越足越好,这的确是很有见地的。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钢铁、繁殖、蔬菜、煤炭、水蒸气、杀菌、预防、治疗”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质疑问难。

(l)出示画有太阳的电脑课件或一幅太阳图。

(2)同学们,你们认识它是谁吗?(它是太阳公公)

(3)板书课题

(4) 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它吗?

生: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年纪了?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热?

生:太阳公公,你为什么每天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能不能改变路线呢?

……

(5)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勾画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如细菌(j&n),不要读成j(n等。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认为说得不正确的地方,可相互纠正。)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深究课文(l-3自然段)

1.教师引导:这部分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一个方面的特点,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远、大、热)

2.默读l-3自然段,思考:课文是用哪些方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说清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3.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向其他小组请求帮助。

4.全班讨论交流,合作解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l)讨论交流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①第一自然段为了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说清楚,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这是用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

生:“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句话即运用了具体数字,同时还用了假设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

②通过读第1自然段,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第1自然段讲的是太阳离我们很远,可开头却先讲了一个古代传说,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谁能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课文开头引用这个神话是为了要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生:老师,我不明白“其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个问题,由教师提问)

(“其实”,表示下面要说的是实际情况。在这里表示转折,由传说转向事实。)

教师:“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么远,箭射不到。)这里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而用反问的语调呢?(用反问句强调它的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③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要说出太阳离我们“远”这一特点。

(2)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

①第二自然段讲太阳很大,运用了作比较、列举数字的方法。“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是拿地球与太阳作比较,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突出太阳体积之大。

“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因为离地球太远了”。这不仅说明太阳很大,而且对第一自然段讲的太阳离我们很远,作了补充说明。

②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太阳“大”这一特点。

(3)讨论交流第三自然段

①第三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运用了比喻和具体数字的说明方法。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火球’作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写了出来。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运用具体数字来充分说明太阳“温度非常高”这个特点。

②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热的特点。

5.小结

(1)视频演示《太阳的基本情况》,学生观察体会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

(2)教师小结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

6.扮演太阳公公,作一番比较详细的自我介绍,练说《太阳的自述》,把太阳的特点说清楚。

四、布置作业

练习《太阳的自述》。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课文的l-3自然段讲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二、探究4-8自然段

1.默读4-8自然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考,遇到问题试着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2.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教师点拨、引导。

(l)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①集体讨论交流。

②视频演示《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感受世界的美丽可爱,体会所有这一切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3)研讨: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同它本身的特点有何联系?

(太阳大、温度高、距离远的特点,是形成美丽可爱世界的根本原因,如果这三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太阳和地球的关系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密切。)

4.朗读4-8自然段。

5.扮演太阳,练说《太阳的自述》。

(1)教师引导:上节课同学们扮演太阳公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这节课同学们继续扮演太阳,介绍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小组内练习说。

(3)班上展示说。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总结:《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举数字、作比较、假设、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蒸”“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

练习写《太阳的自述》,向人们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的重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的。为很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从启发谈话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交流中相机指导,在中国学习联盟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视频演示,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布置学生通过书刊和网络搜集、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探究活动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5

设计理念

以情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巧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看图说话,感受水的珍贵

1.直接揭示课题。

2.出示图片。(一棵干枯的大树,一条干涸的河流,一片干裂的土地。)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

4.讨论引导。你们有过口渴的经历吗?感觉怎么样?对比理解“焦渴而死”。

5.小结过渡:同学们都有过口渴的经历,即使是短短的时间,都难以忍受。在一个干涸、干枯,甚至有人和动物焦渴而死的地方,最珍贵的毫无疑问就是水了。一天夜里,一个已经记不得自己连续几天没有喝到一滴水,嗓子冒烟、焦渴难耐的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么办呢?

点评:通过图片,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更加感到水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的珍贵,为后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句画个问号;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

2.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点评: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能感知故事的大意,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1.分组出示本课新词,指名读。会读哪个读哪个。

2.提示:还有不会读的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学会。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4.检查读音情况,师生正音。着重注意“竟、咽、唾沫”的读音。

5.检查词语理解情况,智慧共享。

①指名说,哪个理解说哪个;

②提示:还有哪个不懂,可以问一问;

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力一法理解词语;

通过“演一演”理解“喜出望外、绊倒、递给、凑上、咽”等词语;

通过“画一画”理解“涌出”。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中年级字词教学依然是重点。适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4.小结过渡: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水罐。不但能在小姑娘最需要水的时候装满,而且在小姑娘被绊倒后它也能不倒不洒。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由木的变成银的,又由银的变成金的.,最后还从里面跳出七颗珍珠,并且随后喷出一股水流。是什么原因让水罐一次次的变化,奇迹一个个的发生,魔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点评: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想象,这也正是小学生喜欢的原因。扫除阅读障碍后,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文本切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文中母女爱的伟大埋下伏笔。

五、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爱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反复读一读四个句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喝水?

②小姑娘把水给了谁?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③从母亲身上你又见到了什么?

④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⑤教师引读。

⑥四句连着齐读。

点评: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师引读和生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加上教师相机点拨,适时引导,既不枯燥乏味,又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达到学生与作者、编者、教师和谐对话的目的。

六、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1.编写童话。小姑娘及她的母亲无私而真诚的爱使水罐由木变银,由银变金,最后跳出七颗钻石,并升上天空幻化成七颗星星。那这承载着人间真爱的七颗星星又将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2.收集爱的故事、诗歌和歌曲。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6

凤翔县东关逸夫小学

冯琳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泞、湍、妄”等13个生字。

2.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3.用自己喜欢的记号画出并品味“飞夺”、“天险”、“关键”、“浩浩荡荡”等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4.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培养对红军崇敬的情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紧紧围绕“飞”、“夺”突出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

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

点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

2.学生答,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阅读兴趣。](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同桌互相读、读通长句子。

3.小声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

(起因)(经过)(结果)

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奔赴前线

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5.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交流分段情况。

点评: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学习分段的前提。](四)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从哪几方面介绍天险大渡河?用波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点标出重点字词。

2.指名读出三个方面:(水)大渡河水流湍急,(岸)两岸高山峻岭,(桥)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3.根据以上意思,说一说对“天险”的理解。

4.课文用了一个成语形容天险大渡河,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找一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点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习描写“抢时间”(飞)部分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的夺下泸定桥?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体现了飞兵急奔?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读给你的同桌听。

2.理解“关键”的意思。(1)指名读“时间„„关键”这段话说说自己的看法。

3.默读课文,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用困①困②„„标出;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4.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组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组学生跟着读出标出克 3 服困难的方法。

5.读了这些语句,你想对红军战士说些什么?

6.应该怎样读出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7.师生朗读比赛。

点评: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入情入境,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

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没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感知。)

2.教师范读第5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读。

(1)这段从哪几方面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画出具体描写大渡河天险的语句。

(2)指名说出三方面:水、桥、岸。读出具体语句。男生读出描写水的句子,水色-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水声-震耳欲聋;水势-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女生读描写桥的句子;分角色读描写两岸和敌人的语句。

[点评:学习用声音、形态、颜色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红军夺桥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呢?

4.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出本段的层次:桥险、水急、两岸敌人凶。这样写出了红军夺桥非常困难。连敌人也说“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表现 4 了敌人的什么心态?(敌人非常疯狂,认为我军从桥上根本过不去,除非长了翅膀才能飞过去。)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中想像交流,感受真切、自然。]

品读“夺”。(6~7)自然段

师:红军战士怎样夺桥?

1.将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读出来,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

2.出示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1)读课文填空。(2)用换词比较法说一说这些动词好在什么地方?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点评: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学习用词的准确性。]

3.范读,学生评议。

4.对照插图用自己的话复述6、7自然段。(五)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5(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将本课的优美词句抄在摘录本上。

2.仔细观察插图,选一两位英雄写下来,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

点评:在读、摘的基础上,进一步体味理解重点词句的用法,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话写下来,体现了读写结合。

六、案例点评

1.扣题眼,找重点,整体把握。

教学设计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从课题去寻找发现文章的“眼睛”,抓住“飞”和“夺”两个字,推向本文写作的重点内容-飞兵急奔(抢时间)、英勇夺桥。抓住了文章的题眼,学生知道了本文应围绕“飞”、“夺”展开故事情节。初读课文时,很快就能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中心,做好铺垫,也培养学生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和习惯。

2.理思路,解疑难,重点析读。

引导学生从题眼“飞”、“夺”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解题时提出的问题:“谁飞夺”“为什么要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学生便能很容易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重点部分。认真品读了文章的六、七段,用换词比较法,辨析了作者在描写勇士夺桥时准确、精当地使用动词,将红军战士奋不顾身、英勇夺桥的壮烈画面再现眼前,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奠定了文字基础。

3.抓词句,重积累,深切感悟。

《三月桃花水》教学及点评 篇7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质疑与思考, 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 积累好词佳句, 感受文本的特点。

2.体会《春潮》与《三月桃花水》的不同,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

教材分析

《三月桃花水》 (北师大四下)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水悦耳动听的声音和斑斓绚丽的色彩, 表达了对春水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积累语言, 学习习作方法, 还可以深化对美好事物的体验, 进而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披文入境, 整体感知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三月桃花水》, 现在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用心聆听作者的心声, 品味三月桃花水的美。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倾听, 想想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感受。

4.感知文章的写法。

(1)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与第一自然段相对应的段落。

(3) 课文有问有答, 这种写法我们应该学习。

二、精读文本, 品味语言

1.学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你觉得桃花水像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学生接读:那细白的浪花……

(2) 介绍竖琴, 播放竖琴音乐, 指名五位学生诵读本段。

(3) 学生质疑, 讨论解决。

(4) 教师相机点拨提升, 引导学生感受春水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5) 配乐朗读。

5.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选择书中描述的其中一个画面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与小组成员交流描述画面内容。

(3) 全班交流并相机指导朗读。

(4) 延伸文本, 想象春水映照出的其他画面。

(5) 配乐诵读, 能背则背。

6.总结课文, 升华情感。

(1) 句式调换, 男女生先后诵读体会情感的不同。

(2) 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妩媚动人, 生机盎然……)

(3) 品读课题, 升华情感。

三、文学对比, 提升高度

1.质疑, 同样写春水, 《三月桃花水》与《春潮》有何不同?

2.出示《三月桃花水》与《春潮》片段, 男女生分别配乐诵读。

3.交流体会, 教师总结。

四、积累语言, 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推荐阅读描写春水的文章。

课后反思春水芳菲何处去?

“是什么声音, 像一串小铃铛, 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 像一匹明洁的丝绸, 映照着蓝天?”

这是刘湛秋《三月桃花水》中的句子。我们喜欢这样细腻妩媚的文风, 像一幅水彩画, 又像一阵凉爽清新的风, 让人沉醉其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首先是一位读者, 和学生一样, 和他们一起拜读一篇篇美文佳作。在文本面前, 我们是平等的。所不同的是, 我们要把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验向学生作一次呈现, 要有交流, 有碰撞。这种过程就像登山一样。

登山的过程使体力得到锻炼, 眼界得到开阔, 心灵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升华。上课的过程使智力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得到熏陶, 人格得到提升。

要上好这篇课文, 关键要搭好情感的阶梯, 顺着这梯子, 由学生去捕捉、欣赏“桃花水”的动人。在设计上, 我们关注了以下几点:

1.设计导语, 情境朗读。

文章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为了让学生有发现美的眼睛, 有感受美的心灵, 我们在几处都设计了导语,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一气呵成。

2.展开联想, 延伸文本。

课文第六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绚丽的春色, 课文用隽永的语言、整齐的句式描画出了一幅幅春天的美景。为了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我们让学生先用彩笔描画自己喜欢的画面, 然后再描述出来。这样, 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提升了情感,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得以体现。

3.文学对比, 提升高度。

在学完本课后, 将《三月桃花水》与《春潮》进行了对比。春潮是势不可挡、雄健的阳刚之气, 而桃花水是轻柔舒缓、秀丽阴柔之美, 但二者都表达了对春水的喜爱之情。

课例简评营造幸福的语文世界

这节课就如三月桃花水, 涓涓细流, 没有波澜壮阔, 没有峰回路转, 但很动人, 像一首清丽的小诗, 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 师生在交流、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我们用心灵的唤醒、智慧的创造、恬淡的心情, 营造了一个幸福、诗意的语文世界。细品一下, 本课有三个突出特点:

1.语言如诗, 读中体味。

本文文质兼美, 我们的语言也与文本表现的秀丽阴柔之美相得益彰, 尤其是课堂导语的起承转合很自然, 很优美, 把学生自然地引进文本, 又从文字中拓展开去, 感受春天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及一切的美好, 充满了诗情画意。

整堂课以读助讲, 以读代讲。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 认识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采用范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 体味比喻句的形象美, 排比句的整齐美, 拟人句的情感美。

2.整体入手, 感悟文本。

开课伊始, 教师范读课文, 让学生思考能感受到什么。这一步整体感知文本, 是精读的准备, 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结束时, 再次点题!“书读到这里, 桃花水给了你什么感觉?”这样回归整体, 品读课题, 升华情感, 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了文章主旨, 受到了情感熏陶, 习得了文章的写法。

3.引领发现, 自主体会。

课堂伊始, 指名感情朗读第一段的两个疑问句后, 即让学生找出与第一段相对应的段落。引领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问答式的表达方法, 自然简洁。在学习“比金子还贵啊, 三月桃花水”这句话时, 我们有意识地调换了前后两部分, 即“三月桃花水, 比金子还贵啊!”让学生先诵读, 之后谈感受, 在读中品味倒装句的特点, 明白这样写情感更浓, 表达效果更好。

站在单元的高度, 本课最后质疑探究:“同样写春水, 《三月桃花水》与《春潮》有何不同?”教师以恰当的音乐作背景, 男女生分别读文,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自主体验, 感受由于地域不同、作家不同、时代背景不同, 所描写的春水迥然不同, 在雄浑与轻柔、阳刚与温婉的对峙中体会文章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及点评 篇8

1. (播放鸣叫语音频)同学们听,猜猜鸟儿在说什么?

2. 是啊,鸟儿也会说话,鸟儿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鸟语》。

【点评】 教学伊始创设情境,猜测激趣让学生亲近鸟语。

3. 古时候有个叫公冶长的人,就是位通晓鸟语的专家。板书“公冶长”,“冶”字是个生字,加上一个点就是——你想像公冶长那样通晓鸟语,去听听鸟语,跟鸟儿说说话吗?

二、 初读课文,主动识字

1. 要学“鸟语”听起来就不简单,你看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的生词,谁先来读一读。

勤劳无拘无束傻话怠慢

喜鹊嗓音安慰矫健

2. 这些词语里藏了八个生字老师把这些生字排成了两行,你发现了什么?

拘验嗓拘傻鹊勤

慰怠

3. 提示:再看看这行左右结构的字,左半边和右半边有没有什么特点?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窄右宽,有的左右差不多。下面心字底的两个字,上放下就收,上收下就放。

【点评】 四年级的生字词教学不再是个个指导了,而是要让学生选择重点、难点进行自主识字,这既是年段教学特征,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4. 其实无论是什么字,只要你抓住了字形结构特点,仔细观察,就一定能把它写好。“傻”字撇多,撇儿短,撇儿长,撇儿略短,捺画长。撇撇要错落。请同学们描一个“傻”,再写一个。左右结构的字也描一个,写一个。

【点评】 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生字字形的特点,将本课生字归为两大类,学生在寻找发现中主动把握字形结构,既教给了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三、 读中品味,深入揣摩鸟语

1. 同学们,都说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你能抓住题目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点评】 初读后的整体把握很重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题“鸟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听鸟语、说鸟语”“与鸟儿的交谈”,教学目标轻松达成。

2. 那作者重点写了与那些鸟儿的交谈呢?喜鹊和布谷鸟,这两种鸟当中你觉得和谁的对话最有趣?画出相关的词语,简要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由,一会我们集体交流。

【点评】 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关注文本的时间,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你们听布谷鸟来了,放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大布谷鸟,你们小布谷鸟。如果我们学着用鸟语来对话就更有趣了,找两位同学试一下。(学生照书上对话)

4. 把“布谷布谷”的叫声加进去读,你会发现更有意思。

5. 跟鸟儿说话真有趣,看看布谷的回答,你又发现了什么?都是四个字,读起来很有节奏,你们试试。最后一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联系?这就是押韵,押韵的词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像“织布”“刻苦”这样的词有很多,比如说——

【点评】 此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这段有趣的对话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探究言语特点,积累语言。同时还创设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情景对话,角色互换,拉动了情感,学生言意兼得。

6. 和布谷鸟这样对话,你们的感受是——

7. 没有烦恼,自由自在,同学们说的着所有的感受都包含在课文中一个词里——无拘无束。

8.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布谷鸟的喜欢?“疏忽”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是——你有过疏忽的时候吗?如果布谷鸟知道了,他准得提醒你。谁来学学布谷鸟。

9. 你看,这就是“声声催促”,布谷鸟不仅给作者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还在时刻提醒作者进步,难怪作者这么喜欢它。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4、5自然段,享受布谷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美好。

【点评】 多种角度学词语,“疏忽”一词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并且借助生活的积累在唤醒回忆中理解词语内涵,练习用“疏忽”来说话。“声声催促”一词的教学,使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在情境中不仅理解了词语,更加感受到布谷鸟对作者的帮助,体会到作者对布谷鸟的喜爱。

上一篇:英文邀请信件下一篇:播音主持趣味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