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小组活动计划(精选19篇)
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评价制度改革为保障,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 能力为关键,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培养工作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的创造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争光的雄心壮志。
培养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养成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有用人才。
措施与要求:
1.培养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2.严格进行指导,认真备课。
3.定期检查各小组的活动。
4.认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活动,指导讨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而开展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讨论, 完成探究实验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既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小组活动, 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状态,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学会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小组讨论,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兴趣
“学始于思, 思源于疑”, 设问质疑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 可提出, 看了报纸上的消息:中学生营养不良占42%, 你有何感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我们的父母非常注意我们的营养与健康, 为什么还会造成营养不良?有的同学体检时候, 查出贫血是怎么回事呢?关于合理营养, 你有哪些疑问?你认为怎样才能作到合理营养?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使学生想学、爱学。通过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充分地交流信息, 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并且可以团结协作, 利用集体的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 使每组内每个同学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
二、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由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认知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和观察,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提出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 有的小组就没有拘泥于书中的文字, 提出了阳光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于是我鼓励这个小组又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 将其中的一瓶放入黑暗处 (其他三个条件都满足) , 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作用, 结果有两个瓶中的种子发芽了。学生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2. 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探究方案, 在小组内讨论和完
善, 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探究计划,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让学生参考书中的提示, 根据本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 自己设计对照试验和控制变量, 结合讨论题自己解决问题“选多大块的馒头, 恒温的时间, 取唾液的量”。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每个小组都经过认真的讨论, 制订了自己的探究计划, 并讨论好了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然后按照计划, 动手做实验,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积极思维, 手脑并用, 分工协作, 开发了学生的智能, 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3. 重视对探究结果充分地表达和交流,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以从实践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实施探究方案以后, 每个小组都要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由于探究方法的不同,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小组可能会有不同得结论, 小组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并促使其主动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另外在表达的时候, 要求学生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尝试进行小组评价,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此过程中适时而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探究活动, 制定了相应的比较详细的评价标准, 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例如, “为家长设计午餐食谱”这个设计活动, 我设计了一个表格, 从参与活动的认真态度、食谱是否科学合理、经济实惠等方面。组织学生评价, 包括小组间的互评, 基本上作到了客观公正,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分类指导, 整体发展
关注学生差异, 教师分类指导, 实现整体发展。对接受慢的学生, 通过教材学习要求他们作到以下三点:第一, 读通句子。第二, 正确理解每句、每节的内容。第三, 多加思考。坚持以上三点, 才能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案例1
课堂中,教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题,学生观察片刻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马上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他们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很少,接着教师请同学们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边举手边说:“我,我!”惟恐别人抢了先,同学A说了自己的发现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发现吗?同学B、C竟说了与同学A相同的发现,教室里吵成一团。同学D说错了,教师问:“你们对同学D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吗?”这时学生E、F却仍在说自己的发现与教师的发问毫无干系,教师终于发脾气了:“安静!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并指名同学D回答刚才的提问,此时,有的未能发言的学生发出了叹息声,一个个垂头丧气,拒绝参与;有的则不甘示弱,在下面悄悄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有的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此时几个因为回答对了而受表扬的学生沾沾自喜,东张西望,流露出一股得意劲,不再积极思维,因为他们深知这题他们发表过意见,就算再举手老师也叫不到他们,此时整个课堂就变成了同学G教师表演的舞台。
案例2
这是《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段。
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一下1分钟经过西安路的各种机动车的行驶情况。全班同学没有一个统计出来,都说太快了,要求再播放一遍。教师又重新放录像,学生还是记不下来,于是老师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开始商量汇报出三种方法:①五个人合作,分别统计一种机动车的辆数。②两个人合作,一个看录像,另一个用画“正”字法记录。③放5遍录像,每次统计一种机动车的辆数。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工,学生再次商量,分工合作,秩序井然,一起记录下车辆行驶情况。
从案例1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他们既不会耐心倾听,更不会对他人发言进行评价,他们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因此他们交流只指向老师,那么是什么造成学生的交流只指向老师呢?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带有权威性、指令性,并未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参与者、指导者,对学生们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得重视、指导不够,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在案例2中,教师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代替“权威者”的身份,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显得很虚心、很投入、很文明,当有发言时,学生也能认真地听、静静地想、客观地评价。
总之,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要放下权威架子,放开学生,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讨论问题,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这样,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一:晨读会
时间:每周六8:30-9:30
地点:29-10629-107
活动内容:先自由朗读小学课文,再轮流朗读同一篇课文,最后听示范录音,互
相点评,相互学习。
活动二:交流会
时间:周五晚上
地点:29-10629-107
活动内容:交流近期大家在语文教学方便的心得或想法(包括自己的疑惑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活动三:教学设计比拼
时间:待定
地点:待定
活动内容:同一篇课文,小组成员八人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
活动四:讲解教学设计(说课)
时间:周五下午
地点:29-10629-107
活动内容:每个同学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说说你的教学思路),选出优秀的教
学设计大家一起学习、分享。
活动五:课件制作
时间:空课时间
地点:多媒体教室
活动内容:先自己制作一个课件(可以是PPT、authorware、flash),再在多媒
体教室演示。小组成员点评,给出意见。
活动六:板书设计
时间:空课时间
地点:29-10629-107
活动内容:自选一片课文,设计板书,在寝室小黑板上板书出来,小组成员相互
点评。
活动七:准备教案(试讲)
时间:空课时间
地点:申请微格教室(或空教室)
活动内容:每人准备一堂微型课(20分钟左右),确定一个时间来试讲。分两组
进行。
活动八:讲演
时间:周日晚上
地点:29-10629-107
活动内容:准备一个案例或讲演题目,小组成员轮流抽取题目,抽到题目的同学
一、小组成员:马洪满(组长)
陈 娴臧佳莹罗 玮刘 敏王冬梅
二、活动目的:为了让小组成员 能够很好地进行统一、有效地学习英语及扩大
文学作品阅读量,提高文学修养,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增强班级体凝聚力,而开展春季学习小组学习计划。
三、活动主题:英语学习、文学作品阅读、体育锻炼
四、活动地点:文鼎楼教室、图书室、草坪
五、具体活动安排:
1.每周二、四早上7:00—7:30到科学门前进行英语晨读。
2.每周一、三、五晚上19:00—22:00到文鼎楼教室背四、六级英语单词及做相关练习。(上课的同学下课参加)
3.每周二、四晚上19:00—22:00到图书室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并做好相关笔记。
4.每周末到草坪上进行学习情况交流。
5.每周六晚上到体育馆进行体育活动(乒乓球、羽毛球等)
6.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小组成员课余时间相互修改。
7.每月与其他小组进行一次学习交流,时间在每次交流前协商确定。
8.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心理辅导重点帮助组内有问题的成员。
六、备注:
1.小组活动时间段如果学校或班级有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
2.每次集体活动小组成员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早退。
马洪满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把一个班级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学习者在小组的环境里必须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例如彼此尊重、理解和容忍,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一.实验方法:
1、分组前的摸底分析:
34级10班、34级11班为实验班,各班上48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其性别、性格、能力各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对各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
2、组建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的组建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
A、组内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它由8人根据不同的能力、性格、家庭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索和互助共同学习完成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
B、组间同质: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开展。
3、选好组长:
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小组学习的优势,教师在对小组成员的深入了解上,选出一些思想品德好,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当作组长。组长的作用不可小窥,其起到领头的合作、表率、协调各员之间的作用。让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彼此尊重、理解、容忍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学习方式:
小组成员之间往往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讨论,以获得实现学习目的的最佳方案,一改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局面,充分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5、检测体系和方法:
A. 检测体系:①学习兴趣;②学习行为;③学习水平;④合作精神;⑤表达能力。
关键词:现代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
一、远程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 又称小组合作学习, 一直以来解释不一。美国小组合作学习重要代表人物嘎斯基 (Guskey.T.r.) 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 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 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①
远程学习过程中, 师生、生生之间彼此分离, 见面、集中学习的机会很少, 因此, 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有着自己新的内涵。它是指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为了实现特定学习目标, 在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原则形成小组, 通过现代媒体及其他通讯方式分工协作、讨论交流,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
二、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框架 (见图1)
(一) 创设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外部环境
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中, 良好外部环境的支撑是十分重要的, 包括网络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拥有、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以及与其他小组的相互交流。良好的网络环境、大量的可利用学习资源是进行远程学习的基础和保障, 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困难, 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另外, 每个学习小组的成果在能力水平上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必要组织更大范围的组间交流, 促进小组之间知识上、理解上的互补。
(二) 确定小组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确定学习目标、任务之前, 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并结合学习者的现有能力水平, 以确保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对于学习目标或任务本身而言, 根据学习者面对的多种学习类型的学习任务的综合程度, 一般将学习任务分为三类: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②在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时, 这些都要综合考虑。
(三) 为每个学习者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远程学习者大多是步入社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成年人, 在多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 比起在校生, 他们更愿意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然后再进行研究或发表看法。因此, 在给出学习目标、任务之后, 要给出一定时间让学习者进行思考, 这样他们就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参与到下面的活动中。这段时间的长短是灵活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来确定。
(四)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首先就是小组的人数问题。与传统教学相类似, 远程合作学习小组一般都由3~6人构成, 这个人数既利于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沟通交流程度, 同时也便于组织与管理。
其次, 学习小组的划分。下面是常用的划分方法:
1.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进行划分
在掌握学习者知识水平之后, 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划分。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同质法, 一种是异质法。同质法就是将知识水平相近的学习者分到一组, 这样有利于学习者间的相互交流, 但由于水平较接近, 他们之间传递的信息几乎是水平流动, 在激发灵感、扩展思维方面做得不够;而异质法则是指将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搭配到一组, 这样可以使组内成员互相帮助, 发挥各自特长, 但存在的问题就是可能给组内水平较低者造成心理压力, 破坏其学习积极性。
2.根据学习者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这是根据学习者生活或工作的地理位置而进行划分的一种方式。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集中, 能够方便学习者之间的联系, 甚至他们可以约定某些时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这是其他分组方式做不到的。
3.根据学习者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划分
工作性质的相似性使小组成员能够形成较多的共同语言, 沟通交流比较顺畅, 并且由于工作时间相对统一, 他们同时进行在线学习的时间会多一些, 但是, 由于职业的局限性, 不利于学习者思维的扩展。
最后,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来负责本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组织和管理。同时, 组长要和成员一起制定出本小组的活动规则和制度, 每个成员必须遵守, 这些规则和制度是远程学习小组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五)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展开与实施
1.组内成员的任务分工, 明确职责, 制定小组的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一起将既定的学习目标或任务划分为若干子任务, 通过协商, 将这些子任务落实到个人, 同时还要制定本小组的活动计划, 使大家对学习活动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进而安排自己的时间。
2.小组成员分头行动, 完成分配到的子任务
这是远程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阶段, 学习者在对学习任务有了一定想法的基础上, 利用远程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学习, 在规定的时间内整理出研究成果, 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以便在下一阶段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与交流。
3.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在规定的自学时间结束后, 小组成员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讨论与交流。一方面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将存在的问题提出, 集合小组成员的智慧共同解决, 如果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那么组长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记录, 并及时反映到远程教师那里, 以期获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4.共同整合, 创造研究或学习成果
在上一阶段, 小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遇到问题也得到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那么小组成员要开始总结本组研究成果, 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5.向老师和其他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成果
将研究成果上传给远程教师, 这些上传作业对于全体学习者来说都是透明的, 通过这种方式展现给大家, 并看到其他小组的成果, 相互学习, 相互补充。
(六) 反思与评价
学习活动结束后, 对各环节的评价与反思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评价和反思, 能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是仍然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调整与修改, 对以后小组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个人反思与评价
远程学习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 学习者才是活动的主体, 因此, 个人应该对自己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只有真正地去思考,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学习。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反思自身的基础上共同总结本小组成功的经验或是存在的问题, 为下一次学习活动的展开打下更好的基础。
2.教师的评价与反思
作为远程教师, 要对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予以适当的评价, 作为最后对学习者评价的一种依据。另外, 也要对自身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这些都能够为教师以后的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3.组间互评
组间互评可以从更多人的角度审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 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奖励,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远程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 活跃学习气氛, 促进远程学习者的学习。
三、结束语
远程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 受到了远程教师和其他远程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保障, 这是一个新的领域, 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设计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小组学习活动, 促进远程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注释
1黄宜梁.论小组协同学习法—再论开放学习方略[J].中国远程教育, 2000, (12) .
一、选择恰当的时机,该用则用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参与面广,参与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当学生在分析、回答某一问题时,出现多个答案,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合作学习,组织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通过辩论来明晰正误。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中,在认识了平均数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红语、数、英三门课的单元测验平均分是86分,那她的英语分数有可能是60分吗?”这个问题一抛出来,班级里就像炸开了锅,有说可能的,有说不可能的,这时我立刻组织辩论,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各自发表意见,看看哪组能把对方说服。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更透彻,理解得也更加深刻。
二、把握适当的尺度,提高质量
目前,合作学习存在着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现在。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形成高质量的合作学习。 1、内容适宜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
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是教学《10的认识》,学习10的组成,教师要求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将它们分成两堆,小组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学生立即投入小组合作中,但结果确是有的吵,有的喊,有的抢圆片,有的则是忙着玩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在讨论……其实反之细细思考,这个活动根本无须小组合作,如果每个学生拿着10个小圆片,先自己动手分,边分边把每一种分法记录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记录纸上,然后再同桌或者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各自的分法,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精心设计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来,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在学了“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小组内先讨论再小组外展开辩论。同学们兴趣高涨、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趋向高潮,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辩论,大家对结论更加清晰了。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
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有话可说,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一张作业表,让学生先独立拼搭并完成表格,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这个过程我给了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和小组中的学生交流、分享。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急于小组合作的话,那么只有少数思维较快的学生唱着独角戏,而很大一部分都会无从说起,特别是学习上较困难的学生只能做个听众。
这个暑假,我们在这个充满学习气氛的活动里,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一起把不懂的问题,弄到懂为止。一步一步的把这个暑假充实了!我觉得这很好,有些同学没有参加这些活动,他们的暑假期间也没有限制的去玩耍,把学习丢在一边!等到他们上学才来补回,我们在学习小组活动的一些的复习、预习、巩固知识等等......我觉得我们小组,应该是做得不错的,我们每个周,都定时的聚在一起,一起来学习,组长呢,来检查我们一周作业完成的情况!每次活动后,都会及时的联系老师,组长和老师来探讨活动进行的情况,给予一些建议,一次比一次要搞得好!这样,我们这个暑假才不会出现一些同学把作业堆积在最后的几天来潦草做,一天做一点、一周做一些、慢慢地就把作业做完了!
我从这个暑假学习小组中,看出:老师就是不想让我们从这么长的暑假,花许许多多的时间去玩,然而把学习丢在一边。老师就想我们,好好地利用好这么长的一个暑假生活,劳逸结合。从这个活动,我也收获了不少,不如:我明白了,我们小组的组员也能耐苦,我们的学习地点虽然没有空调,只在猛烈地太阳底下,每次两个半钟,每次放学后,大家都是满头大汗!还有,我们组长也有奖罚,让我们不会再那么枯燥。
王芳
英语中心学习小组活动与业务学习计划,要以学校总体教学工作为依据,以提高教研质量和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改完善和深化学科教学常规,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教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业务职能的作用,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组织教师参加课改理论学习,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工作思路: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英语组的活动改变单一的听课和评课形式,增加教研组学习的新内容。领悟《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灵活的课程体系,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基础,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发展的平台。努力将新观念、新思路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的开展好活动,让教研组的活动发挥其实际的作用。
(二)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强化备课制度。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准备阶段,也是落实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教研组要求各科任教师认真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努力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合理,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每位教师要按照教学常规完成每一件工作,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1)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创设适合我校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
2)研究学情:分析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教法和学法。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改进教学方法。
3)精选例题和习题,合理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批改质量,及时反馈。
2、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工作。以检查教学五环节中的作业为抓手,关注学生作业的巩固度、学生思维的深刻度、学生作业评价的参与度,进一步改进作业的形式、数量、质量,体现作业布置的趣味性、针对性、分层性和渐进性,使教和学更好更有效地符合新课程实施的目标和要求。
3、抓好中心学习组建设。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本教研组全体英语教师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针对我校英语实际情况,我们教研组立足于狠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整体提升我校的英语教学实力。
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1从本学期起,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一般2周一次,暂定于双周二下午第二节课为学习交流时间。
2集体备课,计提修改后组织试讲,到变为公开示范课。
3月25日上午第一节王芳九年级
3月25日上午第三节徐小翠七年级
4月中旬汪慧敏
5月中旬王芳
我在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培养:
一、创设氛围,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合作,并不是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是学生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参与活动的过程。要想使学生真正地进行合作,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动力,从而使他们从心理上產生合作的欲望。
1.通过游戏,认识合作
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会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三年级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本课程还不熟悉,所以在活动中设计一个导入式的教学游戏——“猜物游戏”,使学生更快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在教学猜物游戏时,先请一名学生猜密封盒子中的物品,这名学生猜了一会儿并没有猜到,然后要求其他学生自由结组,以小组合作提问形式一起来猜,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猜得快。当学生把物品猜出后,再引发学生思考、议论:“为什么结组后,很快便把物品猜出来了呢?”然后,请猜出物品的一组学生说说很快猜出物品的经验,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2.分组、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醒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加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做到“双好”,是十分关键的。“双好”即:分好组、分好工。
在分组和小组分工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结组。活动前,要明确要求。例如,在上《为集体做形象设计》这一主题活动时,需要学生结组设计班规、班徽、创作班歌等一系列活动,还要进行汇报。学生在自由分组时,如果要求不明确,则会出现有的组人数多,有的组人数少,而且各组间的学生能力悬殊等问题,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所以,在活动之前要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如,每组人数四到五人;各组要注意能力均衡分配,如果其他组不同意该组的组合,提出合理的理由后,还要重组。
分工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论是记录人还是发言人,每个“工种”要轮换着担任,这样还有助于每名学生的成长。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听取每组学生的设计方案,而且对每组学生的此次合作结果要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在活动中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学生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对于合作的方法、技巧、目的等还不十分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适当调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从而激励学生更加踊跃的合作学习。例如,在《探秘我们的老师》这一主题活动中,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探秘”的对象,并且根据共同喜欢的教师进行分组,通过采访、观察等形式让学生尝试与学校各机构的教师交流,体验平等的人际关系,了解教师的工作状况,通过“探秘行动”开拓师生交往的新局面。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要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采访,那么学生的合作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活动如果不成功,有些学生就会认为:“还不如我一个人自己采访好呢!”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学生最初合作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合作活动进行适当点拨、引导。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小组内的分工情况,学生想不到的地方,教师要进行点拨。其次,学生在设计“探秘行动”计划的时候,教师要把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导致合作失败的因素提出来,让学生事先找到解决或预防的办法。最后,当学生采访活动结束并把材料整理好进行汇报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积极讨论、互帮互助后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活动中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是上好实践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奠基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发挥潜能的平台,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长学生的智慧。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小学)
在英语课堂中,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语言交际活动已经成为促进英语语言习得的有效手段。大量研究表明, 小组活动以其有利于发展学生交际技能以及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英语教学中被广泛的应用。然而, 在许多实际教学中, 小组活动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仍然存在一些低效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 教师只是把学生简单地分派到小组中, 布置任务, 教师采取“不介入”的态度, 让小组活动顺其自然。此外, 有些学生并不习惯或接受这一课堂交际形式,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参与度的不广泛和不均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 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采取行动让学生在小组氛围中能够有效的交流, 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活动在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 即对学生进行“学习者培训”, 使学生明白小组活动的意义, 增强他们课堂活动的参与意识, 并培养学生有利于高效小组交流的小组技能。
二、学习者培训
小组活动中的“学习者培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一) 小组意识培养阶段
在这个阶段, 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组活动和其小组过程, 使他们相信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活动, 需要学习必备的小组技能, 以及承担他们各自的职责。可以通过以下的教师和学生间的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小组意识。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首先要让学生能理解小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他们进行小组活动, 如:
小组活动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学习;
在小组活动中,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
小组活动鼓励积极地学而不是消极地听;
小组活动提供给学生学习交流策略的机会;
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扩大语言交际量的机会。
小组内部也应该经过讨论制定一套规范, 这套规范为如何进行成功的小组讨论提供方向和建议, 而且能指导并影响小组成员的行为。在建立小组之初制定这套小组规范也能有效减少今后的小组问题。小组规范应该包括如下问题:
组员的责任:每个组员对小组的进步和成功负责, 并致力于完成小组任务;尊重其他组员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权力;鼓励公平参与, 让每个组员都能平等的参与讨论;
应该做的:每次只一个人发言;注意倾听, 回应;允许不同观点;要建设性地、委婉地提出异议;确保讨论切题;观点简洁, 避免繁文缛节;讨论结果要达成一致同意;经常做小组自我评价。
不应该做的:不要一人独占讨论;不要打断别人的话;不要不公正地批评别人的观点;不要依靠别人去做所有工作;不要说和话题无关的;不要浪费讨论时间。
对于建立一个互敬互爱的小组氛围, 这些规范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 介绍小组的发展阶段:组成阶段, 磨合阶段, 定型阶段, 发展阶段。让学生知道运用小组技巧可以快速地到达“定型阶段”, 减少“磨合阶段”的时间。
最后, 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高效的小组行为:
小组成员互相依赖:确信只有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功。
坚守各自的职责:每个组员必须做到: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做自己应做的;帮助其他组员。
练习社交技能;学生必须知道如何在小组中学习:如学习倾听技能、交流技能、领导技能、处理冲突的技能等。
反思小组活动:小组成员经常反思小组活动过程, 思考诸如“组员怎样做更能有助于小组学习”等问题。
经过小组意识培养阶段, 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小组活动的意义和高效小组的特点, 以及进行小组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二) 小组技能培训阶段
小组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高效小组活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学习, 引起学生对小组过程的注意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小组技能就像阅读技能一样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所以, 小组培训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向学生灌输小组技能, 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所学的小组技能, 并在小组活动中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
1.小组技能
(1) 听的技能
说和听是相辅相成的技能。讨论要求组员说, 而听是讨论的先决条件。因为认真的倾听可以促进提问、反思, 也是对其他组员的观点和反馈的一种尊重。学生对“听”这一技能掌握的越纯熟, 小组讨论也就越高效。
(2) 信任建立技能
信任建立技能包括:愿意交流;愿意通过鼓励和赞扬支持、帮助其他组员。
(3) 交流技能
因为小组过程依赖于小组成员间的交流, 学生必须尽可能准确地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必须教学生如何进行协商, 如何让小组交流顺利进行, 比如:如何对不明白的问题提问, 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确认自己的理解等。
(4) 领导技能
最理想的情况是让领导技能在小组中自然的培养提高, 但是事先在全班中讨论小组组长应该具备什么能力来推动小组学习是更明智的选择。比如, 如何让讨论切题, 如何汇报讨论结果, 如何让害羞或沉默的组员参与讨论, 如何委婉制止“一言堂”的局面等, 这些都需要设计课堂活动来进行培养。
(5) 冲突解决的技能
Johnson和Johnson (1997) 提出, 小组讨论中互相冲突的观点和结论会有助于加强小组组员的积极参与, 以及提高小组讨论结果的质量和创造性。如果能够建设性地解决小组中的冲突, 这些冲突也是提高小组效率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 适当、有效地解决小组内部的冲突是推动高效小组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小组技能。
2.小组角色:任务型角色和维护型角色
学生在培养小组技能的同时, 也是在练习不同的小组角色, 以及承担提高小组效率的责任。任务型角色包括寻找信息、提出想法、解释观点、整理意见、指导方向、总结观点等。维护型角色包括鼓励支持、协调矛盾、认真倾听、调节小组气氛、促进交流畅通等。这些角色能够让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 如一言堂、好斗、沉默、被动等, 从而积极地完成小组目标。
因此在培训阶段, 要先鼓励学生集体讨论出小组角色有哪些以及和其相关的小组责任, 并要求学生在实际小组活动中练习不同的小组角色, 之后讨论每个角色对小组活动的贡献,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小组角色。
(三) 小组过程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要融入前两个阶段中, 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自我反思他们小组学习的过程与Schon (Schon, 1983: 65) 的观点一致, 即让组员自我反思、描述其小组经历是很重要的。因此, 要设计专门的练习来激励学生进行过程反思。每个小组活动要有机会让学生评价、思考集体和个人在小组中的成绩和进步。例如,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 让学生填写一个简单的评价表, 评价小组和个人的表现。这个表格可以包括小组总的成绩、学生各自的角色以及对今后小组活动的建议。
三、结语
正如Johnson和Johnson (Johnson & Johnson, 1997:23) 所说:“你天生不会小组技能, 而且当你需要它们时它们也不会神奇地出现, 你必须要学习它们。小组技能就像其他技能一样也需要学习。学习如何领导一个小组和学习如何弹钢琴或者踢足球没有什么样。”
鉴于此, 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学习者培训, 让学生学会在小组中高效地合作和交流, 从而真正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ohnson, D. W. & Johnson, F. P.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2nd)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Hall, 1997: 23.
一、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本小组成员包括: 共 人。
组内成员角色分工(角色可按实际需要增减):
组长:
联络员:
信息员:
……
二、小组学习活动讨论结果
本小组计划在学期内组织 次小组活动。
活动主题和程序如下:
活动一:
主题:
时间:
地点:
方式: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活动二:
主题:
时间:
地点: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活动三:
主题:
时间:
地点: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
一、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本小组成员包括: ,共 人。
组内成员角色分工(角色可按实际需要增减):
组长:
联络员:
信息员:
……
二、小组学习活动讨论结果
本小组计划在学期内组织 次小组活动。
活动主题和程序如下:
活动一:
主题:
时间:
地点:
方式: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活动二:
主题:
时间:
地点: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活动三:
主题:
时间:
地点: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
一、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本小组成员包括: ,共 人。
组内成员角色分工(角色可按实际需要增减):
组长:
联络员:
信息员:
……
二、小组学习活动讨论结果
本小组计划在学期内组织 次小组活动。
活动主题和程序如下:
活动一:
主题:
时间:
地点:
方式: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活动二:
主题:
时间:
地点: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活动三:
主题:
时间:
地点:
需准备的资料或设备:
预定活动程序:
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系统利用组内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优标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绝大部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或闲聊,或冷场,或好生讲、差生听。从这些问题中透析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淡薄。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新课标,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重点,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主要目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实施者,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自觉的主体意识,协作的团队意识,合理的评价意识。让小组在自己目标的引领下,团结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四、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本各位课题组成员要继续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形成重视理论学习的氛围,紧密结合研究课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得失,促进理论的内化和吸收;从理论出发,积极在实际中运用验证。要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教师不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认真贯彻落实在实践教学中探究课堂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定期对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综合素质对比分析。
3、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撰写教育教学工作案例。
(二)切实研究、提高实效。
1、度绝合作“假”与“浮”的现象,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要认真负责地落实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度绝研究者弄虚作假,另一方面要监督好学生切实的开展好课堂合作学习,均衡学生的参与度、协调参与关系。
2、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加强各年级课题研究氛围。年级组是数学课题研究的基层组织,加强年级组的学术研究氛围,是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各年级组的课题研究仍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活动中要求个人钻研与集思广益相结合,积极探讨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背景、教学方法等,探索创新教学的新举措。
4、进行过程管理。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5、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反思、总结,整理成文,力争每月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教学日记。
6、定期组织课题组经验交流。
五、主要措施及做法:
1、建立现代的教学观: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建立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3、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善于捕捉现状信息,灵活驾驭课堂,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4、培养学生课堂交往、表达的能力;主动反思、探索的能力等。
5、加强过程管理,并责任到人。把研究的主要内容落实到每个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6、作好个案跟踪分析:为了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在每个年级中选取3——4个典型合作学习小组,作好详细的个案跟踪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7、开展好教研组工作例会,集思广益,资料共享,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一方面相互沟通学习,另一方面为了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方向,从而使课题向纵深方向发展。
六、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11、9——2011、2>
本阶段认识学习和搜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文件和资料,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思想和结构流程及操作特点,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做准备。
(二)实施阶段:< 2011、3——2011、2>
在本阶段中,自己要根据本校创建理想课堂的特点和自己的授课特长,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意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总结阶段。< 2011、3——2011、7>
一、小组合作“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协调
“注重结果”是传统教学固有的积弊, “关注过程”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中多处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2]”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学会倾听, 学会实践, 学会讨论等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技能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 除了要通过合作获得学习的成果外, 其本身就有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技能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合作技能不是天生生成的, 它需要我们通过“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来培养。如教学“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长和宽分别可以围几厘米?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儿。学生可能会从整厘米数去思考, 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几组方案;成绩好的学生可能还发现, 长和宽分别为整厘米数时, 答案是有限的。但如果说当长和宽不为整数时, 答案还会有限吗?接着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 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 讨论交流时就会很踊跃、主动。要让每个人都有要发表的意见, 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 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 教师可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某某同学在交流时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 积极地引导, 深入地指导, 使合作学习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技能的过程, 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
二、小组“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协调
合作与竞争是人类的普遍社会现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组织合作学习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 竞争更为激烈, 要求也更高。但是有的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 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 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还会完全地“事”与“愿”违。如在公开教学课上,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怕影响了预设的教学环节, 频频地催促:“第几小组合作得最快?”“不错, 第三小组合作好了!” (表面上是对这一组的表扬, 其实是对其他小组的批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师焦急不安, 目光不停地扫视还在合作的小组, 尤其是不忘给那些学困生以更多的“关注”。这时, 小组内部的同学也开始不停地催促, 埋怨起来……再看那些被埋怨的学生, 他们面红耳赤, 局促不安。对此,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价值吗?”暂且不论那些被埋怨的学生所受的精神压迫, 如紧张、不安、羞愧与自卑, 他们的同伴又有多少积极的体验呢?这些同学想的可能是“这个同学真笨, 要是不和他在一个小组就好了。”再看那些完成合作任务的学生, 在教师的频频催促中, 他们“如释重负”, 合作中他们所关心的就是如何尽快地完成老师的任务, 至于合作中是如何交往的?如何相互配合的?来不及细想, 也来不及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既要关注小组间的竞争, 更要关注小组内成员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宜过分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在时间安排上, 要充分一些, 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深入其中进行合作方法与技能的指导, 逐渐让学生明确怎样与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往。这样比为了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而仓促结束小组活动更有价值。在教学评价中, 要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 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 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协调
合作的过程, 也是交流的过程。但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 就开始进行“四人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 容易被人同化, 会导致合作时“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 由于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成群体的认识偏差。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之前, 应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 对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才会有交流的需要。例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 让学生推导计算公式的时候, 教师可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 让学生先自己拼一拼, 折一折, 剪一剪, 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各抒己见, 纷纷介绍自己的推导方法, 课堂气氛热烈。
综上所述, 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时, 教师不但要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技能培养;强化协作性、协调性方面的评价, 淡化速度的竞争;多一点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寻找对策,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朱乐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93-195, 250-251.
在一次学生情况问卷调查中,从回收的860张有效问卷中,“你的同桌学习是否认真”,回答学习认真的,占92.4%,较认真的占5.9%,不认真的占1.7%。从统计的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外在表现,给其他同学的第一印象是认真的,说明学生在学习中,主观上讲是想认真学习,并且从行为上也在为此而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而在另一个问題,“你的同桌在学习时,是否专注、投入”一问中,回答很专注、投入的占36%,较专注、投入的占38.9%,有时能专注、投入的占21.6%,基本不太专注、不太投入的占3.5%。
上述统计结果似乎有点矛盾,实际也反映出学生身上的两面性。“你的同桌学习是否认真”这一问中,学生由于对自身的要求,和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要求等内在和外在的动力与压力,都能对自己提高要求,主观上也是认真和努力的,外在表现看也给其他同学留下“认真”学习的第一印象。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却往往是基于多年学习经验后,产生的程序化的投入;由于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在学习活动上投入的热情日益减退;再加上自身的惰性等原因,有不少时候仅仅有行为上的参与,而缺少实际的投入,所有才会出现第二个问题中的情况。
二、学生投入的必要性
从不同班集体的情况看,“你的同桌学习是否认真”问题的统计情况是相似的,而你的同桌在学习时,“是否专注、投入”问题的统计结果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总体来看,回答“专注、投入”的比例越高的班级,班级的综合排名也越靠前,而且有很惊人的一致性。
很明显,对于学习这样的复杂的,需要在生理、心理、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均需要投入的复杂的过程,只是仅仅“有行为上的参与”和简单的“程序化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不能把学习学到应有的程度。还必须有具体到学习中的专注、投入,即必须关注“学生投入”。
“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是以学生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心理活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而时隔近三十年的今天,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有关“学生投入”的资料和文章却是寥寥无几,这至少能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
三、活动小组对“学生投入”的促进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自主、合作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可见学生个体的学习,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学习”,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一分子在学习,个体投入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他本人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本学习小组同学的学习目标达成度,个人与小组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如何促进学生投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而促进“学生投入”,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课题,它受社会、家庭、学校和班级、同学、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笔者从学习小组的角度,浅谈对“学生投入”的促进和影响。
1.小组建立时要注意的细节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活动的组织前提,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立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关乎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
在建立学习小组的时候,基本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既要关注小组间的相对平衡,又要关注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差异。在考虑小组内人员安排时,要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差异要适当,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2.小组活动对学生投入的积极促进作用
(1)学习小组能够使学生产生归属感,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在学习小组中,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探究等活动,会有比独自奋战有更多的收获,逐渐地对学习小组从情感上也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而情感起着“放大”内驱力的作用,比如它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也能调动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激发学生附属的内驱力。
(2)在小组群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投入程度。心理学研究表面,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所有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进行的活动,从而对所进行的活动起很强的促进作用,而且兴趣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责任心,进而促进学生专注、投入的深度和广度。
(3)在学习小组中,更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投入的愿望。根据各个个体的特征,委以不同的分工。这样不仅能够做到“因材施用”,又能让学生在工作中收获成功的喜悦、赢得尊重。让平时习惯不好、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和做事不投入的同学,去负责他所感兴趣的工作。即使是那些过去某些方面表现并不好的学生,也会由于自己的优势被发挥,自己的付出被其他同学和老师肯定和尊重,从而收获到成就感,从内心中接受小组和班级这个集体,从行为上融入集体,因而从理智上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代之以好的习惯和做法,包括在做事情的投入上,而且能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健全的班级和小组规章制度,能促进相互帮助,克服自身弱点,促进学生投入。在学习中,由于惰性等原因难免会有学生出现“走神”等“不投入”的情况,在学习小组的制度上,也要健全,比如制定出“小组公约”。同学之间要真诚地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在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很多方面,因此难免会关注不到部分同学,这样由于习惯等原因,还是可能会有部分同学不能够“投入”,而且这种“不投入”,往往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同的同学“不投入”的表现也有差异;“不投入”的表现也并不是连续性的,往往是断断续续的。这样老师更难发现,也就无法给与必要的提醒了。事实上,学习过程中,任何一个具体环节都不能有脱节,否则就可能因为某个细节理解不透,而影响对这个知识的理解,甚至是完全弄不懂这个知识。而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他们很容易了解身边同学的状态,从问卷的第二个问题反馈出的信息表明,他们也更清楚身边同学“不投入”的表现。如果能让每个学生了解“不投入”的危害,理解相互帮助的优点,在适当的时候对“不投入”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对于“不投入”的问题的解决也必有裨益。
晋庄小学 李书贵
(一)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学生个体间促进性相互作用。因而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组员搭配也有一定的要求,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应分为一组,还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性的合作基础。即实施“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策略,这样有利于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另外,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对分组形式加以尝试和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
(二)师生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 “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智慧与决策者、管理与参与者以及学习活动中的仲裁者。作为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群体协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生生角色
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生生之间是丰富的学习资源,相互之间要接纳和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从而在倡导异质分组原则的同时,赋予了学校教学中的合作观以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鼓励生生合作与交往,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的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二、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习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于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前准备——搜集资料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信息渠道,如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等,还要使用多种仪器、设备,以获取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是一种更为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取信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为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方面,小组成员之间面对大家共同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还要对当场出场的问题或歧意进行交流,甚至是争论。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握问题的要害,清新、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在总结研究成果时,学生要用科学规范的书面语言,将小组的研究成果及数据整理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成员“个人包办”和“搭便车”的现象发生,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使每个学生成为“负责人”。为了完成小组的任务,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必须积极、团结、努力地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活动的情景,变小步提问为大步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提高构建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合作者,拉近了师生距离。生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在这种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剧增,个性得到张扬。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与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一言堂”的专利下,许多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这一僵局,坚持民主、平等、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一种融洽、友爱的合作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3、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
当个人意见被小组认同时,学生会感到自己对集体做出了贡献,自我评价感油然而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又会进一步增强“参与欲”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的投身于“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的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一、积极组织党员、积极极分子和其他职工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知识水平。
二、广泛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挑战”的四自方针学习活动。组织党员进行交流学习,相互点评,共同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
三、把与员工的谈心沟通工作放在首位,及时的了解员工的心理动态,尽全力解决员工在工作中或是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1.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构成对合作学习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 规模不能太大, 要便于学生进行交流, 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都能够占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通常以4~6人为一组。教师应先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 以优化组合。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 组长可以轮流, 或按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来定。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如“主持人”、“记录员”、“资料收集员”、“汇报员”等, 要做到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为了使每一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 教师对组内成员的分工可采取轮换制, 可以定时轮换, 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地轮换。
2. 优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 也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所选取的合作学习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 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如果合作学习内容太容易, 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 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如果合作学习内容太难, 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 他们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无从下手, 也难以开展有效的研讨。所以, 研讨的问题要具备合理的难度。
3. 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
保证时间, 开放空间,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学生才会有充足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学生间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的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如果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 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 有的小组可能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 有的小组可能才刚刚开始。不同水平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各不相同, 如果老师所限定的时间不足以让所有学生都完成活动任务, 那么, 这样的合作就是无效的, 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失去兴趣。
4.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没有学生自主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后, 再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对新知的学习。如果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 部分学生对问题就会缺乏独立见解, 过分依赖他人, 就只会人云亦云, 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没有广度和深度。这样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 学生之间的思维就不能产生碰撞, 不能产生知识的共鸣。只有学生经过了独立的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 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
5. 教师应主动参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 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 对每个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 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好时, 教师应给予恰当的鼓励, 纪律差的给予及时的督促, 学习困难的要给予适时点拨。这样, 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 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以实现合作学习的顺利和高效。
6. 运用评价鼓励合作。
评价是一种激励, 而这种激励可以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 可以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 感受成长, 悦纳自己, 拥有自信。每次小组合作学习后, 教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小组, 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共同进步奖”、“配合默契奖”、“集体智慧奖”等, 激励小组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 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 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意识到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还要为所在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习困难学生小组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谈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学校工作计划06-12
中职学生学习困难分析07-08
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信心教育论文09-12
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07-04
大学生学习小组组长个人总结范文09-10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09-23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习惯意识的培养09-14
学习中遇到困难06-14
困难学生帮扶措施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