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局工作总结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震局工作总结(推荐9篇)

地震局工作总结 篇1

地震局工作总结2007-12-07 16:41:0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地震局工作总结地震局工作总结(2)地震局工作总结200x年我局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转变职能、干事创业。积极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推进我市防震减灾“十五”规划的落实和监测管理工作,使我市的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将200x监测管理工作总结如下: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年来,我们依靠地震科技进步,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新的

地震预报方法,认真搞好地震监测管理工作,并且对焦作及周边、河南及邻区地震预报的中期、短期、临震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并且平息了谣传,稳定了社会,当好了政府参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完善地震监测手段我市有地震台一个,主要进行测震、地形变观测;有4口深水观测井,其中有2口属于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水网,有14口浅层水位观测井,4台β—r射线自动测试定标器,5台电磁波脉冲电脑自计仪,还有地温、地倾斜、磁偏角、气象观测等手段。从2003年到2004年陆续在全市新增了断层气观测手段和电磁波、地温、地电数字化观测手段十多台(套)。出色完成了省地震局交给的对08、09井的管理任务。2004年建立和完善了焦作市地震前兆动物宏观观测网络,55个地震宏观观测点覆盖全市六县四区,均具备固定观测场所、观测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四个基本条件。规范对全市测报点的管理,推行了“三个一”,即一块铜牌、一套制度、一名责任人,局监测管理科绘制了焦作市地震监测网点分布图、一览表和地震前兆综合动态跟踪研究图表,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2、建设地震信息通讯系统我局与省局无线电台始终保持着联系,电台工作正常,能保证应急通讯的需要。目前我局拥有10部电台、8部对讲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无线通讯网络,满足了地震应急通讯的需要。我局计算机网络上联省局网络中心,及时从网上获悉省局有关文件材料、信息,每周至少与网络中心连接一次,及时下载有关材料,今年通过网络完成了向省局传送会商报告、异常报告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等工作。2004年完成了部分县市区地震办与市局地震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联网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市局传送相关资料信息。2004年完成了焦作市十五项目信息节点的硬件准备工作,初步完成了地震信息网络机房的调试,目前由1台服务器与两客户机组成一个地震信息局域网。与

县市地震办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资料传送;对焦作市地震信息网站进行了实行的更新与维护。上半年增加了地震科普知识进农家专栏

3、认真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1)坚持周、月、季会商,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上半年共编发震情会商纪要6期,编发震情8期;2)坚持按时收集、报送、分析数据,2004年上半年,全市六县共新增高了几十项前兆观测手段,加之原有的前兆观测手段,共30多项。监测科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坚持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每周绘图分析资料。对豫08、09井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校核,于每月10日前报送省地震局;3)坚持异常零报告、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发送震情零报告、日报告182期;4)积极同兄弟省市地震监测部门互换观测资料,同濮阳、安阳等地市交换地下水等前兆观测资料,与四省联防区的地市交换震情会商意见;5)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了检查,调整了部分

宏观测报点,并上报省地震局;6)对一些前兆异常进行及时落实,做到了落实异常不过夜。上半年先后对修武地温异常、地震台地倾斜异常进行了认真的落实;7)对市直测报点进行维护与维修,上半年共到测报点检修仪器4次,对豫09井重新更换了测绳,对豫08井进行了测绳标定;8)5月初,对市直测报点、断层气观测点及部分县微观观测手段进行了检查;9)编写完成了焦作市2004年中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参加全省地震趋势年中会商会,在会上提出了我市异常项目及趋势判定意见;10)较好地完成了测报点的管理工作,及时发放测报点补助,及时购置断层气观测管,保证了断层气观测点正常运转;

4、组织局、台业务技术培训针对我局年青干部多的特点,2004我局组织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聘请地震监测预报专家授课,传授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等业务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我局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另外,我局还派出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局

及兄弟省地震局组织的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班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工作成果显著2004,我局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了短、临地震预报工作方案、震情跟踪预报方案,修订完善了各项地震监测制度,确保了我市地震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在全省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我市地震台的测震、地倾斜、地磁观测资料在省地震局组织的评比中,均获得优秀奖;市08、09井在省局地下水观测资料的评比中均获优秀奖;编写的《焦作市2004年

地震局工作总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地震的基本情况

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平武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地震发生时,我院手术室的物品柜翻到,正在手术的手术台上器械散落致地上,停电,一切情况成了未知,不知建筑物毁坏的程度、所置身的环境是否安全,紧急撤离病员的途径是否安全正确,余震会什么时候再来,多大,如何防范,全院的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将所有病员转移致医院花园广场,北川群众、伤员及妇产科病员于震后2h左右也陆续到达和送至我院临时工作区域。

1.2 妇产科病员的基本情况

地震发生后,医务人员将病房的所有病员在花园广场集中管理,需要紧急处理的病员有6例,1例是震前正准备送手术室行急诊宫外孕手术时就发生地震,在广场上便携式B超发现腹腔大量积血,必须立即手术,另1例是手术室转移下来在行子宫全切术时因地震发生未完成手术仅紧急关腹病员也需要立即完成手术,此后接诊4例来自重灾区北川及安县等地的已临产的孕妇。在无法安置更多病员的情况下,对于术后已恢复的病员以及准备手术和一般治疗的病员,同意了他们安全离开医院的要求。

1.3 妇产科震后在帐篷、临时区域及原病房开展的工作

地震发生后30多分钟,因余震情况不明,在接近侧门处布置临时手术区域,便于紧急撤离,用推车将宫外孕患者放置在离花园广场最近的门诊大厅内,联合麻醉科手术室护士工作人员,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尽快地完成了手术,病员腹腔积血2000mL。紧接着完成因地震中断的子宫全切术。24h内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在全体值班人员的协助下完成同时分娩接生4例。以后的1个月内,在不断要求撤离建筑物躲避余震的间隙,妇产科在门诊的临时手术室以及医院原手术室及产房内完成手术及接生。以后的1个月内共接诊妇产科急症患者100余例次。住院医治地震伤员63例。

2 结果

2.1 完成妇产科急诊手术及顺产接生

地震发生当天完成手术2台,顺产接生4例。以后的1个月内,在不断要求撤离建筑物躲避余震的间隙,妇产科在门诊的临时手术室以及医院原手术室内完成了手术23台,接生20例。

从表1看出,在地震发生后1个月内,妇产科在临时状况下除接诊地震伤员外,主要工作为妇产科急诊。值得一提的是地震发生不久,医疗物质保障未完善、病员医务人员无生活及安全保障的情况下,非常艰辛、非常努力地完成了上述工作。

2.2 原住院病员的日常医疗

在临时帐篷内继续治疗原住院病员,均痊愈出院,择期手术病员同意离开,在工作中按照各种医疗原则,完成日常工作,同时作好医疗帐篷消毒防御等院感管理工作以及生活照顾工作。

2.3 地震外伤伤员的收治

收治了多种地震伤员,截肢伤员、骨盆骨折、四肢骨骨折等地震外伤病员63例,并协助完成转外地运送伤员任务。

3 讨论

突如其来的巨大地震灾难和随后立即展开救援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灾害急救工作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包括救援体系的建立,救援医务人员常备不懈的紧急救援培训,如何在野外或帐篷环境下开展常规急诊妇产科手术等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制定有能确保灾害状态下顺利开展工作的可操作的预案[1]。

3.1 地震后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帐篷内临时处置

地震灾难发生后,宫外孕大出血、黄体破裂以及卵巢囊肿蒂扭转的妇科急诊患者仍需要及时处置,果断手术,才能挽救病员生命[2]。灾区急诊产科患者的接诊救治,及时进行严密待产观察、顺产接生以及急诊剖宫产。地震发生后,需急诊手术的病员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撤离,转移到医院附近的花园广场,只能在门诊大厅或帐篷内完成手术,离开了医院常规工作环境条件,要完成手术需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好如下工作:①合理人员安排:需全员上岗,组成临时工作小组,由科主任及高级医师负责指挥,由于需要应急解决各种在临时区域工作遇到的问题,所以必须增加工作人员,较平时完成工作所需的人员数翻倍,如检查或手术时人工手电照明、术中临时增加的必须用品特殊器械、耗材等、相对无菌区域的保护,手术及检查时产生的医疗垃圾的存放及处理,以及遇紧急情况向院部汇报(通讯中断)等等,许多项工作都是在常规手术室、诊室、检查室中工作不存在的问题和不需要考虑的事情,而在野外或临时区域内需要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手术都是安排都以主任医师为首的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一是有应对条件差的能力,比如仅有手电筒手术照明,没有负压吸引装置等等,二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三是能更高质量完成手术以保证医疗安全和非常时期病员的尽快恢复。最紧急的状况缓解后,需立即调整人员轮班和休息,以保证相对充沛的精力完成工作。地震后有坚持工作两天两夜的人员在及其疲惫的状态下继续坚持,不利于医疗安全,也不利于医务人员健康,更重要的是影响医务人员后期的工作效率。②妇产科必备的物资准备:要准备妇产科检查以及顺产接生急诊剖宫产等处理所需的所有物质,包括窥器、手套、消毒液、消毒巾、空针、输液器、消毒器械、产包、手术包、手术用耗材(各种线、刀片、尿管、引流管等)及消毒手术衣等,在地震发生后需紧急撤离的极短时间内,只有按照预案清单,才可能做到比较完善的物质准备,事实上第一例在门诊大厅门前推车上完成的卵巢妊娠急诊手术时,因为没有拿到可吸收线,是临时用丝线修补的卵巢。③完善工作纪录:详尽记录所有工作情况,根据平素执行的各种医疗制度,避免疏漏。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可用性很强的临时急救工作纪录表,不仅便于紧急状态的工作,也能满足后来的统计以及医学资料的总结。④无法克服的医疗困难危险及重要工作及时汇报:将工作中克服不了的困难及危险,或关消毒、院感及疫情等重大情况向院部及医疗行政相关部门汇报。

3.2 收治地震灾害外伤病员,服从急救医疗调度

在紧急情况下,妇产科的全体人员,在完成本专业工作的同时,服从统一医疗急救调度,我们在这次地震中收治了63例地震伤员,配合骨科医师圆满完成了急诊救治地震伤员的任务。

3.3 必须重视灾害救助的紧急预案的制定

我院妇产科在这次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很好的团队精神,无论对本专业的急诊处理还是地震伤员救助,都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在救援医疗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更加有序的工作,才会节约医疗资源,提高救援效率,保障工作效果。这次地震,让突然成为地震灾区的医务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有的医务人员、医疗单位,都应该对灾害救助有一个常备不懈的准备,提高医疗救援反应速度和效率。这是我们职业的使命。要做到快速、有序和有效,必须作好灾害救助的预案,该预案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应包括各方面的准备。第一:人员分组及分工;第二:物资准备,所需物资的明细,负责准备及保管的人员,分类放置的顺序等;第三:平素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本专业应急急救和应对突然发生的灾害进行训练[1],以便应对各种灾害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做出快速的急救反应,减少慌乱,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急救效果,同时还应对跨专业的外伤急救知识进行必要地学习培训,才能更好的完成大灾难的急诊急救任务。

摘要:目的总结四川汶川大地震绵阳震区妇产科急诊急救工作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总结工作记录、临床资料,分析地震期间妇产科急诊急救工作中的特点,发现成绩、寻找不足。结果在临时搭建帐篷及临时工作区域内完成妇产科急诊宫外孕手术、急诊分娩、急诊剖宫产手术。结论作为灾区以及紧邻北川重灾区的大型医院,灾害发生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极为重要,应根据妇产科专业特点制定灾害救助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注重妇产科急救专业队伍建设及急救专业培训。

关键词:急诊,地震,医疗急救

参考文献

[1]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1-4.

我所经历的地震救援工作 篇3

回想两年前的5月那紧张、忙碌甚至是有点混乱的救灾工作,所有片段依然历历在目

可是,这段人生中印象颇为深刻的日子却从未被我以任何文字记录下来,更谈不上总结、反思了,只有一些学者找上门来的时候,才会有些短暂的思考。这大概和我本身就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有关系吧

这次《自然之友通讯》希望我就NGO面对自然灾害的主题谈一谈,不知道该从何落笔,就把以我所经历的地震救援工作梳理一下吧。

我所在的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是一个致力于青少年环境教育的组织,在“关心环境、关爱动物、关怀社区”三大主题下开展工作。自2003年在成都开展工作以来,根本就没有开展过任何有关应对自然灾害的项目,但一次培训让我和我的组织与汶川大地震来了个亲密接触。2008年初我在云南参加了由NGOCN主办的草根组织能力建设系列培训,结识了一大群活跃在西南地区的革根组织中的朋友。地震发生后,包括这些组织在内的全国多家民间组织通过NGOCN联合发起倡议,号召公众对震区进行支持。由于需要一个在地的组织来承担联络、协调工作,于是他们想到了我。就这样,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其他一些在组织共同建立了“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并将工作方向定为紧急物资救援,以联合办公室为协调、联络中心,通过网络向四川以外的民间组织发布灾区物资需求,接受各地组织捐赠的救灾物资,通过多种渠道将物资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需要的灾民手中。

18天的紧急救援涉及到信息整理、发布、物资管理、配送、志愿者招募、管理,后勤协调、支持,财务规范管理,资料记录等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有我从来未曾接触过的,也有工作中我所熟悉的,但在这场意料想不到的巨灾面前,一切工作都显得急切和繁重。现在想起来,其实我们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尤其是我自己主要负责的物资统筹工作。

首先是资源的整合这个部分。刚开始救灾的时候,真的是没日没夜的在办公室和仓库之间跑来跑去,手机、小灵通、座机、四个QQ群都在利用,有问灾区的需求的,有愿意来做志愿者的,有愿意提供物资的,还有随时抵达成都的物资……简直恨不得像孙悟空那么神通扯下点毛发就能吹出无数个化身来。所以,怎样发挥各路资源的最大效益,这一直是我非常头痛的事情。尤其是救灾结束后的近两年时间里面,在好几次和一些原本就熟识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发现,我们那个时候都带着自己的资源在参加救援工作,可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如果知道的话,我们的这个物资救援工作就会都做得的更好。成都当地的一些朋友自己组了车队在找活干,有无线电台的通讯设备,也有物资希望能够找到稳妥的渠道送到灾区。而在地震发生一周后,由于成都的很多单位都恢复了上班,联合办公室原本充足的志愿者车辆和人力支持出现了不足,我们时常会出现找不到运送车辆的状况,花了不少费用在租赁车辆的支出上,但我们是没有这样的费用支持的。朋友们知道了我们当时所做的事之后也连呼:“那个时候真的我们应该一起来做,资源太浪费了。”是啊,如果我们彼此在平时日常工作中都能够注意各种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那么一旦有什么状况发生,就能够迅速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应对。

其次是在紧急状况中也一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工作效率。联合办公室的救灾前线执行人员来自四个不同的机构,在此之前没有打过任何交道,更谈不上合作了。加之过来做志愿者的很多人也是通过网络的渠道简单筛选来的,所以在最初的三四天内联合办公室很混乱,出入的物资基本靠脑袋记。在面临大批量物资从各个方向汇集而来的时候,必须要建立完整的物资管理制度,不然真成了一笔糊涂账。每件物资从哪里来,数量多少,最小单位是什么,什么时间抵达仓库的,经手人是谁,捐赠方是否有指定捐赠单位,这些全部都要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在入库单里面。而每件物资出库也是根据前线调查伙伴的需求调查调配好物资,再经由联合办公室总协调人、物资统筹人和财务三方共同签字,填写好物资名称、数量、捐赠方、送达地点、押运人等内容后才可以运走,我们还会要求物资送到接受人手中的时候要请对方签字确认,如果是村委会以上的单位签收的要加盖公章,可能的话最好是能够拍下照片。建立起了这样的出入库制度后,我们每天都将联合办公室的工作情况发到网上,也方便四面八方的捐赠者查阅自己捐赠的东西去向何方。

再以办公室新闻联络员制度建立为例。因为支持联合办公室物资运送工作的是通过网络联系的全国一百多家NGO,他们根据我们发布的当地的物资需求情况在当地开展募集工作。由于办公室的工作量很大,最开始的四五天我还能够做到再晚都把当天的工作情况和物资需求发到网站上,让后方的伙伴们能都及时了解我们的情况。可是连轴转了几天加之琐碎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就不能及时的将信息传递出去了。导致他们没有办法向当地的捐赠方及时的通报物资运送情况,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后来,我们找了一个文字和图片处理能力都很强的女孩子作为我们的志愿者,专门负责办公室新闻联络发布工作,只要总协调人签字确认新闻就可以上传了。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后来联合办公室的良性运转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也使我们的工作在关闭联合办公室以后得到了后方组织和捐赠者的高度评价。

最后一点,任何时候都要做好工作记录和原始资料的保存。虽然只有半个多月的救灾工作,可是涉及到的工作面很广,我们虽然在工作中拍下一些照片和视频,但并不是有意识的做工作记录,所以从拍的东西里面是看不到对于工作的整体把握的,只能说是一些零散的图片资料而已。另外,所有工作的文字资料,包括出入库、接受捐赠的单据等等的保存也不够完整,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资料。

地震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篇4

一、贯彻会议精神,科学部署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召开研讨会等活动,深入学习中央会议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市“两hui”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科学领导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实践能力。

2.认真贯彻国务院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全国、全省地震局长会议精神。召开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市地震局长会议,检查调度和部署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加大对基层的指导支持,形成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3.开展“深化融合发展”主题年活动,提升机关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深化融合发展年”活动,提高思想认识,推动观念转变,以“转方式、补短板、强服务”为重点,找准防震减灾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深化行业改革,丰富服务产品,密切部门合作,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大力加强基础工程建设

4.高标准完成“中国地震局xxx防震减灾市级示范中心”建设。积极协调,加强监管,确保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按照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要求,配备“中心”所需仪器设备,培养专业人才,使“中心”尽快发挥其应有功能。

5.建设山洞洞体综合观测试验场。在优化选址的基础上,填补空白监测区域,建成一个集测震、前兆、强震及科学探测系统于一体的洞体地震综合观测场,初步形成具备获取xxx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图像、地球物理基本场特征等能力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服务于地震yu测预警、地球科学研究、地下结构抗震,为提高我市地震预警观测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6.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系统建设。成立震情跟踪应急工作及预警系统建设领导小组,积极推进预警系统建设。以地震观测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安全可靠的通信传输技术,完善我市地震监测系统功能。加密测震台站,优化监测手段布局,消除地震监测弱区,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地震观测网络。在大震或有感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进行烈度速报,为xxx市政府地震应急反应决策、震害快速评估和震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借助国家、省地震预警工程建设,配套或合作开发xxx市地震预警技术系统。

三、着力提升地震监测能力

7.认真做好震情监视研判工作。牢固树立震情观念,制订并落实《xxx市20xx年度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做好重点区域震情监视跟踪和重要时段的震情保障工作。落实《xxx市地震会商制度》,推进震情会商改革,提高震情会商质量和效率。严格落实震情速报要求,高效处置地震事件。加强地震宏观异常学术交流,提升全市宏观观测点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与省地震局、相关地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联席会商,做好震情跟踪、分析、研判联动工作。

8.努力提升地震监测正规化水平。实施台网中心系统升级改造,推进自动速报技术,提高地震监测水平和信息发布能力。加强台网、技术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保障台网运行连续率和数据完整率。完成地震台站设施的全面维护。完善地震台站基础技术档案,推进地震监测效能评估工作。推进地震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工作,提高数据共享、利用和服务能力。

9.依法保护监测设施。依据《行政许可法》和《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指导区(市)依法保护全市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把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审批程序。继续做好对郯庐地震带(郯城至庐江断裂)的科学考察工作。

10.不断提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完善应急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测中心各部门、各人员应急行动细则,开展有针对性的地震应急培训和演练。完善信息网络、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行机制。筹建全市地震宏观手机速报平台系统。

四、加快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的备案、监督、评估和动态管理制度,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协同性。推进各级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实体化,逐步健全各成员单位、各救援力量之间的支援合作与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地震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能力。

12.完善地震应急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对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充分利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应急训练场,探索我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培训方式、方法。认真落实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与武警xxx市支队沟通与协调,建立军地协同应急快速响应机制。

13.完善地震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应急救援设备保养、维护和救援车辆管理制度,整合各类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定期训练和业务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地震专业救援抢险能力。建立应急资源基础数据库,建立多种通信畅通保障网络,加强地震应急后勤保障建设。推进避难场所分级分类标准化建设。

五、努力加强抗震设防管理

14.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严把重大建设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关。做好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颁布后的学习、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推进地震活断层探测成果应用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市地震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加强一般建设工程管理,实现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过程监管。开展减隔震技术及重大工程紧急处置技术在地震高风险地区的推广应用工作。

15.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认真贯彻中国地震局《关于加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成立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学习济南、深圳等示范城市创建经验,力争年内完成创建申报、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料收集工作。

16.推动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的意见》,跟进新农村建设,开展省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活动,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完成全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抽样调查工作,在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加强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的建议。指导区市扩大建筑工匠培训面,并逐步实现常态化。

六、不断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17.抓好重点时段宣传教育。制定实施年度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促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利用防灾减灾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等有利时机,抓好重点时段主题宣传活动。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指导中小学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18.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做好省级和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工作。充分发挥xxx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各区(市)宣传教育基地和院校等场所的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完善教育基地各项功能,真正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七、创新地震科技工作

19.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成立局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做好科研项目检查及结题验收。加强科技成果储备,提高申报省部级奖励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出、吸收、转化、推广和应用,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科技对防震减灾的支撑能力。

20.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对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市地震部门申报科研项目的支持。做好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扶持工作,培育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为科技人员承担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创造条件。

八、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保障

21.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强化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对“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和案件线索管理等工作,坚持秉公执纪。强化廉政宣教力度,巩固廉政文化建设成果。

22.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加强机关作风能力建设。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体育生活。继续开展争创文明单位、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争先创优活动,明确创建任务,落实创建责任,巩固文明单位标兵创建成果。

XXX市地震局200x工作总结 篇5

200x年我局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开拓进娶转变职能、干事创业。积极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推进我市防震减灾“十五”规划的落实和监测管理工作,使我市的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将200x监测管理工作总结如下:s0100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年来,我们依靠地震科技进步,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新的地震预报方法,认真搞好地震监测管理工作,并且对焦作及周边、河南及邻区地震预报的中期、短期、临震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并且平息了谣传,稳定了社会,当好了政府参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完善地震监测手段

我市有地震台一个,主要进行测震、地形变观测;有4口深水观测井,其中有2口属于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水网,有14口浅层水位观测井,4台β—r射线自动测试定标器,5台电磁波脉冲电脑自计仪,还有地温、地倾斜、磁偏角、气象观测等手段。从2006年到2006年陆续在全市新增了断层气观测手段和电磁波、地温、地电数字化观测手段十多台(套)。出色完成了省地震局交给的对08、09井的管理任务。

2006年建立和完善了焦作市地震前兆动物宏观观测网络,55个地震宏观观测点覆盖全市六县四区,均具备固定观测场所、观测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四个基本条件。规范对全市测报点的管理,推行了“三个一”,即一块铜牌、一套制度、一名责任人,局监测管理科绘制了焦作市地震监测网点分布图、一览表和地震前兆综合动态跟踪研究图表,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2、建设地震信息通讯系统

我局与省局无线电台始终保持着联系,电台工作正常,能保证应急通讯的需要。目前我局拥有10部电台、8部对讲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无线通讯网络,满足了地震应急通讯的需要。我局计算机网络上联省局网络中心,及时从网上获悉省局有关文件材料、信息,每周至少与网络中心连接一次,及时下载有关材料,今年通过网络完成了向省局传送会商报告、异常报告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等工作。2006年完成了部分县市区地震办与市局地震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联网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市局传送相关资料信息。2006年完成了焦作市十五项目信息节点的硬件准备工作,初步完成了地震信息网络机房的调试,目前由1台服务器与两客户机组成一个地震信息局域网。与县市地震办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资料传送;

对焦作市地震信息网站进行了实行的更新与维护。上半年增加了地震科普知识进农家专栏

3、认真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

1)坚持周、月、季会商,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上半年共编发震情会商纪要6期,编发震情8期;

2)

坚持按时收集、报送、分析数据,2006年上半年,全市六县共新增高了几十项前兆观测手段,加之原有的前兆观测手段,共30多项。监测科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坚持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每周绘图分析资料。对豫08、09井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校核,于每月10日前报送省地震局;

3)坚持异常零报告、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发送震情零报告、日报告182期;

4)

积极同兄弟省市地震监测部门互换观测资料,同濮阳、安阳等地市交换地下水等前兆观测资料,与四省联防区的地市交换震情会商意见;

5)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了检查,调整了部分宏观测报点,并上报省地震局;

6)对一些前兆异常进行及时落实,做到了落实异常不过夜。上半年先后对修武地温异常、地震台地倾斜异常进行了认真的落实;

7)对市直测报点进行维护与维修,上半年共到测报点检修仪器4次,对豫09井重新更换了测绳,对豫08井进行了测绳标定;

8)5月初,对市直测报点、断层气观测点及部分县微观观测手段进行了检查;

9)

编写完成了焦作市2006年中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参加全省地震趋势年中会商会,在会上提出了我市异常项目及趋势判定意见;

地震局工作计划 篇6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全力做好芨芨台GNSS基准站、伊吾地震监测台、芨芨台井下摆倾斜仪观测台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等。

进一步完善地震综合观测场,完成钻孔地应变观测台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与并网工作,并争取资金再建设1-2套观测仪器。项目完成后可有效弥补地区台网监测精度不够、前兆观测项目数量不足、地震宏观观测点少有空白、地震观测新技术缺少等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为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民应对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一是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重点对企业、学校进行宣传教育;二是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全面加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宣传工作,继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工作,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三是创新宣传产品和宣传载体,加强与媒体的联系,把我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进展更多的反映到媒体。

三、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做好“三网一员” 防震减灾助理员兼宏观观测员的管理,利用自治区,地区划拔的“三网一员”补贴和县市配套经费,力争做到在全地区每个乡(镇、街道)设置地震宏观观测点。完善“三本一卡”工作制度,加强对宏观观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及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力度。

改变抽查方式,明年设置“地震监测”专车,我们直接到现场抽查观测点,存在的问题当场整改指教教育,严格执行“三本一卡”制度,养成测报员的认真学习、认真观测、按时上报地震异常的工作习惯。

四、继续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工作

加强对建设工程震害预防工作的执法力度,将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到建设工程的选址、立项、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做到管理到位;强化地震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标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能力。

五、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落实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措施。指导地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防震减灾工作职责,修改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组建强有力的应急抢险队伍,多渠道筹措资金,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在地震应急抢险救灾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力建设地震志愿者队伍。与地区团委、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单位合作,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和培训工作,增强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应急救援知识,使他们成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

六、切实抓好援疆工作

要紧紧抓住对口援疆机遇,充分利用河南省地震局科技、人才、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扎扎实实完成好援疆项目。并严格按照国家、河南省地震局、自治区地震局、以及地区财务管理制度,和物资采购的申报、审批、招投标的要求去做。确保项目、资金、人员安全。努力实现地区防震减灾事业跨越式发展。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和能力

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工作中的应用 篇7

1 遥感技术与地震

遥感技术 (RS) 指的是通过使用一定的方式能够远距离获取“物体”的各种信息。使用遥感器远距离获取目标对象的各种数据, 再采用特定方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进而得到目标对象的相关情况。遥感技术是根据电磁波和地球表面物质之间的特定关系建立的, 目的在于探测、分析、研究地球现有的资源和地理面貌, 是对地球表面的空间与时间的特征以及规律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的新型技术。遥感技术的优点是概括性强、综合性优异、宏观调控力强、具有直观可视性等, 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人为性的干扰, 在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同时, 使震区各项数据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输。通过将遥感技术和传统地震探测技术进行对比, 能够发现遥感技术要更先进、更科学以及更加具有时效性, 其使用于地震的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震的实质是地球内部的某种结构产生突然性的破裂引发震波, 在某个范围中引发地震的现象。地震现象伴随的是灾难与危险, 具有突然性、危害严重性以及影响较大等特征, 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所处的位置是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频繁, 因此地震发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多。世界范围内死亡人数前十的地震中, 有一半发生在我国。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等震前震后各种处理工作, 提高了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能有效控制和减少震后各种问题的发生。

目前, 遥感技术在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强震区之中, 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评估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 为管理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利用遥感技术, 还可以获取震区的地理资料, 为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科技保障。

2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

传统的地震预测、地震情况调查、灾情了解等信息收集方式只能采用实地勘测等方法。虽然能够得到精确性和可信度很高的数据信息, 但其附带着巨大的人力和成本的投入。那么使用遥感技术能够优化传统实地勘测方式的缺陷, 伴随而来的是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地震各个阶段的处理工作, 其在地震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遥感技术主要以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为基础, 伴随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的发展, 推动着遥感技术在地震各个阶段的广泛使用。

3 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的预测工作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 主要是由于地震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且受到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 无法形成及时有效、准确的地震预测工作。现在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到地震预测的研究正在处于发展阶段, 伴随而来的是很多难关需要攻克, 现在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是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震前监测, 其中心是对震区的热异常情况进行探测分析。地震发生前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国际的历史上有很多记载, 我国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资料记录了地震时地表温度异常的情况。

在强烈地震发生时, 震中位置周围一定范围内将会出现温度升高的情况, 同时这种温度升高包括空气温度、地表温度以及地表下浅层温度等。传统地震预测技术对震前温度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全国台网监测的气温、浅层土地温度与中、深层水温等数据的分析, 同时对震中位置附近区域的地表与指定深度的地下温度情况变化的分析研究。然而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监测局部位置的温度异常, 无法形成范围性温度变化趋势的数据。热红外遥感技术的特点是覆盖性、24 h动态信息监测、信息多样性等, 因此能够对震区热异常信息影像形成连续性监测。

4 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地震灾情的获取与评估是降低灾害影响的有效途径, 但是传统人工勘探途径不仅费用高, 且工作效率低。实际上, 早在1906年, 美国科学界就利用风筝记录了地震灾后影响, 从此, 遥感技术开始应用在地震灾害的调查与分析中, 自此之后, 遥感技术开始普遍应用在地震灾害信息的预测中, 获取了突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震害信息, 可以及时收集到道路、桥梁、建筑物等设施的信息, 为地震后的灾害评估提供资料支持。

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遥感技术正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手段, 并应用于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当中。对地震科学而言, 快速、高效及准确地获取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遥感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不同光谱段和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应用于地震研究的各个研究方向。开展多源地震空间数据的综合研究, 并建立多源遥感数据地震应用模型是今后空间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未来的发展应主要定位于结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和遥感震害模型的3S技术 (RS、GIS及GPS) 的应用, 通过震害信息自动识别技术和目标物的精确定位技术真正实现震害快速得出结论。

5 结语

在我国, 地震发生次数相对较多, 那么如何准确与及时地进行地震预测以及指导灾后救助工作是目前国内地震研究学者们应该首要关注的问题。遥感技术相对于传统方式, 其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与文化要求, 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伴随时间、空间与光谱分辨率以及多传感器遥感影像技术的不断研究进步, 推动着遥感技术不断完善, 使其能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地震预测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晓, 张元生, 魏从信, 等.汶川8.0级和仲巴6.8级地震中波红外热辐射异常[J].地球学报, 2014 (3) :338-344.

[2]解滔, 康春丽, 卢军, 等.2012年彝良M_S5.7和M_S5.6级地震热辐射亮温异常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 (5) :2322-2327.

[3]张璇, 张元生, 魏从信, 等.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J].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 (2) :272-277.

[4]Graeiela Mettemicht, Lorenz Hurni, Radu Gogu.Remote sensing of landslides:An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eo-spatial systems for hazard assessment in mountainous environment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5, 98 (2-3) :284-303.

國家地震局是幹啥的? 篇8

隨著蘆山7.0級強震的發生,國家地震局再度深陷輿論漩渦。

有人曾這樣調侃:國家氣象局可以出個上聯:天有不測風雲。國家地震局可以出個下聯:人有旦夕禍福。橫批是:總是沒譜。

平心而論,兩個部委幹的差事挺難的——摸清大自然的脾氣,避免大夥兒在他老人家發作時遭受無妄之災。

這些年,中國氣象事業有了長足進步,預測准天氣的可能開始將彩票中獎的概率甩在身後,尤其是逢奧運等大日子,預報天氣成了政治任務,預報的準確度又會顯著提高。

印象中,在這個主張多難興邦的國家,國家地震局似乎從來沒有一次成功預測地震的先例。估計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倘若九泉有知,會很著急。

預測不准,本來群眾是理解的,因為世界各國普遍這樣。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就曾公開表示:地震預測是世界科學難題,目前還沒有認識出地震活動的本質規律,成功預測大地震的概率較低。目前任何國家科研機構很難準確預測出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在地震研究、預測領域,都不過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人戲謔道:“翻譯一下:肯定得震,哪天震、震哪、震級多大,研究報告已上交,得到地球批復後即可實施。

於是,各級地震局總是在地震發生後很忙,專家們將自己預測不到的災難用公眾不太容易理解的術語解釋得很有技術含量,於是網友建議,應將“國家地震局”更名為“震後預報局”。

但這次國家地震局攤上大事了。主要原因是有些專家不夠低調,沒有按以往秉承震前沉默是金的原則,直接對其公信力造成嚴重損害。

2009年,中國科研人員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報告說,通過分析衛星大地測量數據,發現汶川大地震的能量釋放主要來自3個斷層破裂極大區,相關地區再發生類似大地震的週期約為4000年。

事後有專家斷言:由於地球媽媽的能量在四川釋放完了,至少百年之內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無大震。

悲的是,四川人民只踏實了不到五年,便遭遇了蘆山7.0級地震。隨及專家們的預測成笑柄。

其實,在四年前當專家們信誓旦旦地宣佈地球媽媽已經沒能量時,有專家是不敢苟同的。這個反對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他因為最初的反對成為媒體明星。周福霖再次否認“汶川地震後那裡周邊地震的能量釋放得差不多”這一說法,“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之後,我就聽說有專家表示,成都和周邊地區附近100年內都不會有大地震,對這種說法很不認可,這次雅安地震證明了這種說法是一種誤導,缺乏科學性。”

問題出現了:為什麼在有爭議的情況下,四川在汶川地震後不再出現強震的說法廣為流行?有關部門為什麼沒有有效制止謠言?而其後果是嚴重的:整個地區可能因此放鬆警惕,只是操心災後重建,而忽視了進一步的防震預警措施,導致強震發生後更多人員無端傷亡,甚至影響及時救援。

在中國行政化地震預測管理體制下,社會預測力量始終被屏蔽在體制大門之外。

4月14日淩晨,微博名為“預報中心”的博主發佈了雲南地震預報信息。該微博稱預計在雲南東北昭通(餘震)、大理西南部和騰沖交界區域、和緬甸交界區域一線雲南巧家縣和四川甯南縣交界區域,72小時內將發生為5級淺源地震。4月17日,大理州發生了5級地震,印證了這一預測。媒體披露,該博主叫林龍,是一名學生,生於1995年。其團隊有49人。

雲南省地震局新聞發言人張俊偉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根據我國法律,任何個人或民間機構對外發佈地震預報信息都是違法行為。他還建議網友不應採信民間機構發佈的地震預測消息。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金宏稱,國家《地震預報管理條例》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震長期、中期、短期和臨震預報,需由人民政府發佈。

姑且不論90後林龍的團隊的預測方法多麼非主流,但官方如此粗暴的否定還是引起了社會的非議。在自己常年預測不出地震的前提下,這些靠納稅人供養的老爺們就不能廣納民意,多吸收社會各方智慧,共同推動中國地震預測事業?要知道,尊重吸收民意已經成為當下政府決策的首要原則,也是構建服務型政府、提高科學決策水平的題中之義。

更令人震驚的是,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地震局的預算支出總額為近40.87億元,地震預報監測支出近3822萬元。後者不足前者的千分之一。同時,地震局住房保障支出達到1.54億元。按說,中國地震局是管理全國地震工作、經國務院授權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賦予的行政執法職責的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防震的成績在哪裡?減災的功效又在哪裡?實在不明白,為什麼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沒有將這個全國人民都覺得養著不值的部門裁撤哪怕是精簡?

網上曾流傳這樣一個段子:據說大地震前有三個明顯徵兆:1.井水異常;2.牲畜反應異常;3.專家出來闢謠。但是細心網友指出,第二條和第三條重複了。

雖然刻薄了些,但其中蘊含的潛臺詞卻足以讓中國地震主管部門三思——不能預測地震何時發生,至少可以努力像日本等地震多發的鄰國那樣,在地震發生後迅速做出反應,並建立更完善的信息傳輸系統,讓更多自己的同胞有逃生防護的可能,至少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用於整合社會預測力量,完善和提升自己的預測能力,至少可以裁撤點庸員,少花點納稅人的錢,真正將其花在工作而不是自己的待遇上——畢竟中國人養活著全世界最龐大的地震管理隊伍,一次大震也沒有預測防範到位。

在此次蘆山地震中,成都一家民間研究機構的地震預警系統再次發揮了作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建設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提前發佈預警信息,其中給雅安主城區的預警時間為5秒,給成都市主城區的預警時間為28秒。

不知道國家地震局會是什麼反應——希望不再簡單粗暴地說人家又違法了。

地震局5年工作重点 篇9

防震减灾“十一五”工作总结

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大兴区地震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北京市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开展各项防震减灾工作,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几年来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为进一步谋划好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现将大兴区地震局防震减灾“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报告如下。一、一、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北京市地震局的指导下,大兴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全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建立了较先进的地震监测网

通过“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一是加强了前兆监测网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两个数字化监测台站,即:杨堤电磁波和水动态监测台、榆垡电磁波监测台;四个压磁应力监测台,即:庞各庄镇四各庄监测台、榆垡村监测台、采育中学监测台、黄村镇佟场监测台;十一个强震监测台。黄村工业开发区水动态数字化观测台已经取得了有效的监测资料,目前已经投入了正常的观测使用。二是加强了信息中心建设。形成了震情会商、视频会议、资料共享信息服务机制。三是加强了“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建设。形成了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及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体系。

2、完成了一条地震活断层探测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南苑-通县断裂带的探测。查明了该断裂带的走向、方位、断层性质和活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地震危险性作出评价,对大兴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强化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

区建委、地震、规划等部门共同配合,加强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力度,新建重大工程和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基本上都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公共建筑按照大兴区抗震设防标准进行了抗震设防,加大了危旧房改造力度,使群众居住质量和安全状况不断提高。

4、地震应急体系建设得到有力加强

修改完善了《大兴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相关单位也制订了地震应急预案。地震部门购置了地震应急物品,组织了小范围的应急演练,在大兴城区进行了地震应急避难场地调查,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做了大量的工作。

5、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进一步规范

在每年的国家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5.1)、国际减灾日、国际地球日(4.22)、5.12防震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7.28),地震局都进行多种宣传活动,广泛地进行地震科普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并成为了区地震局的一项日常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法制观念,近几年在我区没有发生一起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影响地震观测环境的事件。

(二)主要工作创新

1、创新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自大兴区简化办事程序后,房屋建筑只要按8度设防就可直接由规划等相关部门代为审核,大兴区地震局为进一步做好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一是向规划局办事窗口提供大兴区断裂带构造图,并与规划局协商,有在断裂带附近的建筑工程、重大工程及特殊工程转交地震局窗口核定抗震设防标准。二是每月从建委拷贝新开工明细,并对这些开工项目进行逐一审查,确保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必须进行安评,不需要进行安评的达到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加强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

2、创新地震科普宣传方式 防震减灾宣传一直以来都是局机关人员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宣传,自地震局2007年进入区综合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体系工作后,大兴区地震局结合综合行政服务大厅办事人员多、人流量大的特点在入门处的宣传栏进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定期更换内容和图片。宣传采用图文结合,使很多前来办事的群众、工作人员一目了然,且有我局服务窗口为其现场解答,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地震、掌握地震基本知识的积极性。二、二、十二五工作思路及重点

(一)工作思路

根据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把防震减灾规划和建设同步纳入大兴新区经济和城乡总体规划建设之中。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

(二)工作重点

1、完善地震监测体系(1)完善地震监测台网

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地震台站网络建设总体布局,大力发展精度高、抗干扰强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开展地震台站的优化改造,根据新技术系统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布局建设技术先进的地震监测台站网络,配合国家局、北京局开展首都圈地震实验场试验研究。

进一步完善监测台站网络,在大兴新区东北部的亦庄地区与南部采育地区,增设地震监测台站。

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交通、通信枢纽等城市基础设施主体工程安装的强震动观测设备,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地震监测台站,应统一接受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2)加强地震研究和群测工作

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鼓励、扶持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成果,加强国内及国际间的协作,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加强地震宏观观测点的建设,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参考。继续支持北京野生动物园等宏观观测点进行有特色的地震宏观观测活动。

2、全面提高震害防御能力

(1)开展地震小区划与专项地质调查

重点在新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如北京新机场和与之相配套的新航城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提供防震减灾和设防的基础支撑。

在重大工程项目范围与城镇建设区域启动专项地质调查,勘察探明断裂带的准确位置、宽度和断裂活动特点,明确位于断裂带附近新开工项目的安全避让范围,对于断裂带上的已有重要建筑,提出进行加固和相关处理的技术建议。(2)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一是对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区内重大和重点工程项目,应委托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的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重大和重点工程主要包括:生命线工程项目(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通信枢纽、广播电视设施、医院、供水、供电、供气、供热设施等),次生灾害易发工程项目(堤防,贮油、贮气设施,输油、输气设施,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放射性物质贮存设施等)。

二是开展建筑物地震安全性调查。对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按照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重点对现有老旧居民小区开展地震安全性调查,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居民小区,实施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或结合新城建设实施拆迁改造。

三是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的监督。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对于城市建设和国家重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建立抗震减灾备案与报批制度,同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技术指导。

(3)(3)加强农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 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逐步解决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的问题,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潜在风险。

(4)完善地震避难场所建设

防灾减灾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等)要与城乡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同步进行,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基地)体系。大兴新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未来新航城要根据城市发展格局和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分布情况,对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地、公园、广场、运动场和学校内应预设地下应急自来水管、电线、通信、消防和排污等设施。日常保持疏散通道、避难场所的畅通、完好,并依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机场、车站等人员较集中的公共场所,设置紧急疏散通道。

促进城市服务设施多功能化。构建防震减灾建设社会化机制,政府加强指导,构筑社会合力,把防震减灾设施建设融入到城市产业规划与建设项目之中。地震、发改、规划、建设、国土、市政、园林,以及抗震生命线相关部门,突出“平灾结合”,在提供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完善生命线工程建设,划定地震避难场所,避难交通通道,保持抗震生命线工程良好状态。使公共服务设施“平时”承担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灾时”可迅速转化为避险救灾场所,发挥抗震减灾功能。

(5)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群防机制

建立健全科普宣传教育组织体系。指定专门科室,负责科普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抓好基层防震减灾宣传员的培训,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社会公众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充分利用特别纪念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对中小学生与社区居民进行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与训练。“十二五”期间,与相关部门合作,再选择3~5所中小学校,建设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在新城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每一个街道建设一个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依托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组织防震减灾救助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开展必要的防震、避险、救助训练,在灾害发生后能够与专业救援队伍一同进行灾害救助。

倡导居民家庭自备必要防灾抗灾用品、物资、救护设备,在发生地震灾害的时候能够掌握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减少地震灾害损失,提高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的能力。

3、建立破坏性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1)细化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工作方案

参照北京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完善大兴新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北京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明确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以及居民社区、村庄应逐渐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预案。

不定期组织实施适当规模的应急救灾模拟演练。区政府统筹组织相关部门,按照“灾时”发生的各种可能“灾情”和危害程度,对救援、自救、疏散、安置等重要环节进行工作性与群众性模拟演练。同时根据演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预案”进行修改与细化。

(2)完善防震减灾物资储备体系

落实应急预案所需的应急物资,重点加强抗震救灾的必备物资储备,结合民政、人防等部门救灾物资储备,以及组织社会上可为抗震救灾服务的必要各种机械设备,构建防震减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人员抢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通讯保障、灾民疏散安置、粮食食品物资供应、应急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应急生命线工程物质储备。

财政、民政、人防等部门,负责落实灾害发生时的必要物资与资金储备。

三、三、2012年重点工作

(一)地震台网优化和配套建设

1、重点对现有台站基础设施与设备进行优化与升级 “十二五”期间,加强对现有台站基础设施和观测装备的优化升级,建设“布局合理、手段先进、测项齐全、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地震台网(站)。由区地震局主导,2012年完成采育和榆垡两个台站的重建工作。

2、在亦庄地区增设地震观测台站 2012年,在大兴新区东北部或亦庄地区增设地震观测台站,可重点进行线应变地震监测,进一步完善大兴新区的地震监测台网布局。

3、加强重大工程强震动监测设施建设

配合市地震局,依法推进生命线工程、特殊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以及其他重大工程的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根据大兴新城规划,到2020年新城地区共建设14个应急避险场所或场地。2012年前在黄村街心公园、兴城广场、兴旺路公园进行避难场所建设,建成3个分别具有救险指挥中心、城市居民避险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划定10个左右地震避难场地,并明确设置避难场所标志。

(三)地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2012年拟在2011年创建枣园地震安全社区试点的基础上,进行地震安全社区建设推广。将在五个街道分别建立1至2处地震安全社区,明确地震安全社区的创建目的、原则及工作方法。使广大居民进一步了解地震,掌握地震知识。

上一篇:初中英语备课组总结下一篇:银行业务管理系统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