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精选11篇)

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篇1

地方贫困证明”的话,可到户口所在地村委会或街道盖下章就好了,去的时候跟别人说明开贫困证明的就好,别人不会为难你的,因为这又不用花费他们的钱,只是花一两分钟写写然后盖个章就行了,而且他们也会懂得,别人弄过那么多!如果是在农村的`同学的话,还可去镇上的民政局盖个章以增加一些“可信度”,这同样是很简单的事,只是盖个章写一两句话而已,别人不会不乐意的,因为这也不会花他们的钱。

大学贫困助学金资助标准与申请条件:

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元,具体标准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中央高校国家助学金分档及具体标准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确定,地方高校国家助学金分档及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贫困县”政策是否取消? 篇2

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发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了17个国家级贫困县。

据《京华时报》记者调查,该机构实为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且该评选多个环节涉及收费。获评“西部百强县”的某西部贫困县官员接受采访时,直呼“这是个笑话”。

其实,这不一定是个笑话。

据专家介绍,我国2001年核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即原来的国家级贫困县),10年来不少贫困县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成为经济强县,但它们往往不愿摘下这顶“闻着臭、吃着香”的帽子,因此,贫困县出现在百强县榜单中并不为怪。

1986年至今,我国扶贫开发政策已走过25年,并经历了三次较大调整。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吴国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并划定了273个国家级贫困县。后来将牧区县、“三西”项目县加进来,到1988年增加到328个国家级贫困县。

第二次调整是在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重新调整,国家级贫困县增至592个。

第三次调整发生在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时年出台,纲要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数量,但总数不变,同时将国家级贫困县改为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此为标志,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下一阶段。

在吴国宝看来,“贫困县”其实是一种状态描述,容易引起歧义,“有些非贫困县也比较穷,但由于国家资金有限,不能被划进来。所以2001年扶贫方式发生调整,除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外,也在一些非贫困县推行整村推进等一些优惠政策,这也意味着让非贫困县的人口也能享受到扶贫的资源。”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2011至2020年十年扶贫开发纲要》 (下称《新十年扶贫纲要》)已经完成,但尚未公开。知情人士透露,要等到今年11月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才会公开。

《新十年扶贫纲要》的内容早有所披露。去年底,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在某扶贫创新研讨会上表示,正在制定的《新十年扶贫纲要》,将重点解决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问题。“今后十年政府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完善贫困人口瞄准机制,并把社会扶贫作为国家未来扶贫战略的三大重点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向《中国经济周刊》进一步阐述,新十年扶贫的总方向没有变化。十年前以贫困县为单位,今后扶贫机制已经向贫困村瞄准了。

据了解,未来的扶贫工作会考虑采取集中连片开发扶贫的形式,目前全国确定了十几个大的片区,贫困县基本上都在片区范围之内,每个片区都制定有发展规划,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一起对其进行扶持、规划和引导。

“这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的调整,不能说是根本调整,只能说是更多地瞄准穷人,更好地做好关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做到协调保护式扶贫。” 李小云说。

《新十年扶贫纲要》的扶贫标准是否会进行调整?

陕西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宝通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与十年前相比,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标准有必要重新界定。“要根据新情况,数字要调整,项目也要调整,要不断完善。”

可以肯定的是,多年来,国家级贫困县政策在帮扶落后地区发展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一些疑问也纷至沓来:是什么让贫困县总量十多年不变?“争当贫困县”、贫困县“不愿摘帽”的根源在哪里?贫困县的标准是否应该重新界定?贫困县进退机制是否该重新核定?

嘉宾

吴国宝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贫困室主任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宝通 陕西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总数为何十多年未变?

吴国宝:为什么贫困县数量未改变,现在找不出任何一个公开的说法。下一阶段扶贫政策受益县的数量、划分标准和具体名单会有所变化,但是目前还没有公布。

李小云:改变起来难度太大,反对声音太高。我认为将来会逐渐取消,以后区域划分的单元要向穷人瞄准。

孙久文:一是有些县确实相对比较贫困。二是因为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吸引,有些贫困县不愿意摘帽子。我们现在有贫困县进入的机制,但没有退出的机制,或者说退出机制不是特别明确。按理说,国家的扶贫资金是有限的,应该用来扶助那些更需要的地区,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肯定是不愿放弃的。

张宝通:一是国务院扶贫办没有及时更新,二是有些地方不愿摘掉这个帽子。

贫困县为何不愿脱贫、摘帽?

吴国宝:道理很简单。贫困县的问题就像原来的城市户口一样。户口最初就是起一个户籍登记的作用,但是在户口上附加了很多内容使之异化成阻碍城乡人口流动的壁垒。贫困县最初仅仅是国家作为扶贫工作对象确定的,但后来附加在它上面的很多优惠政策使得它可以享受很多开发扶贫以外政策优惠上的好处。一方面,贫困县可得到可观的扶贫资金,虽然国家扶贫资金不同时间有不同变化,现在每年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大概200多个亿,贴息贷款180多个亿;另一方面,不少优惠政策也与贫困县绑定,只有贫困县才能享受到。从贫困县本身来看,即使它们自己不愿摘帽,但只要标准合理、公开,除非数据造假,不然是否戴帽不是以它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李小云:原来确定的592个贫困县有历史性的意义。当时,贫困地区的现状以县最为突出,但也不完全是县,因为它是一个地域性的东西。贫困县的确立也只是一种计划单元,县是一个执行单元,所以相对来说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不断的投入,加上财政改革,使得相当一些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从瞄准机制来讲,就不合理了。以这个为基础分配资源,就不公平了。这就说明贫困县这个政策有其局限性。另外也说明,随着改革的推进,宏观地来看扶贫的效果,差异也在缩小。而贫困县不愿脱贫、不愿摘帽,这涉及到资源分配。如果进入退出机制不严格,就会激励这些县获得无偿资源。

孙久文:主要是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吸引。国家级贫困县在各级地方政府中会得到重视。与此同时,国家级贫困县还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国际交流,互相借鉴脱贫致富的经验。

张宝通:国家没有进行调整。其实陕西省有些贫困县已经脱贫了,并且主动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比如前年神木县已经不享受政策了,但国家给的帽子没摘。

是否需要建立退出机制?

吴国宝:实际上,在很早的时候,已经这么做了。1994年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就实行了我们常说的“4进7出”,就是人均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进来,高于700元的县全部出去。2001年确定的扶贫重点县选定标准,同样包含着贫困县进退的思想和制度因素在内。

孙久文:国务院扶贫办正在研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进退机制。进入的机制就是以贫困人口的数量占乡村人口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以及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为标准。比如现在贫困地区人均收入大概是1090元。但是标准的指标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贫困县是否需要取消?

吴国宝:贫困县的存在有其内在原因。因为中国的行政体制,县一级是无法跳过去的行政层级。比如资金的划拨和监管,必须通过县才能到村。在西方,是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来资助贫困地区,那就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来监测评估项目的实施情况。在短期内,取消贫困县没什么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村里组织扶贫活动,谁来监管?如果让省级机构去监管贫困村的扶贫工作,成本就更高了。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确定贫困县,而在于应该确定公开、合理的贫困县划分和进出标准,明确、合理确定贫困县应享受的政策优惠边界。

李小云: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贫困面较大,特别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而贫困县应运而生。在当时,以县为单元进行资源分配和集中管理,确实有助于这些地区快速摆脱贫困。经过二三十年发展,贫困在当下不再以整县的形式呈现,贫困问题更突出体现在大的片区,甚至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周边,主要反映在返贫人群身上,所折射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这意味着现阶段贫困县政策需要作大调整。贫困县政策涉及资源优惠分配,贫困县当然不愿“摘帽”,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政策层面取消评定贫困县,让“贫困县”这一概念作古。如果要保留,首先要缩小范围,然后在原来基础上逐渐淡化贫困县的概念(具体到村或人),最后取消。

孙久文:不应该取消。因为县是一个最基础的行政单元,片区的推进还是需要从基层来做,以县为单位进行。

五一赴韩整形有什么优惠活动 篇3

赴韩整形渐渐的成了一种时髦一种流行,很多求美者都希望可以选择韩国整形医院来做整形手术,近几年来,去韩国做整形手术的中国顾客都在成倍的增加。很多中国求美者都在韩国整形医院变得更加漂亮了,对生活也充满了自信。

为了表达对中国求美者的谢意,韩国原辰整形外科决定在“五一黄金周”期间推出整形优惠活动,希望有更多的求美者在获得美貌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实惠。大家快来围观,五一赴韩整形的优惠活动吧!优惠活动详情如下:

1.凡在五一假期期间(4.12-5.4)预约手术的客户,均可享受8.5折优惠。只要是在五一期间在韩国原辰医院做手术的顾客都可以获得8.5折的优惠活动。

2.凡在五一假期期间(4.12-5.4)光临韩国原辰整形医院咨询的客户,均可获赠精美化妆品套装一份。请先与韩国原辰北京办事处联系预约咨询时间。

韩国原辰在2013年的优惠活动会为了感谢所有爱美人士在以往对韩国原辰的支持和厚爱,同时也希望借此优惠活动能够赢得更多中国求美者的支持,让大家通过亲身经历了解韩国原辰整形外科的实力和先进的整形技术,希望能够在这里实现更多求美者的梦想。

韩国原辰是韩国最大的综合整形外科医院,五一期间的优惠活动,不但是给求美者谋取福利,更是希望有更多的求美者前往韩国原辰整形外科做一些了解。韩国原辰整形外科无论是在整形技术还是整形实力都是韩国数一数二的整形医院。愿您的梦想在韩国原辰实现。

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扶贫政策 篇4

一、就业扶贫对象

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二、就业扶贫

1.职业培训补贴。贫困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每人每课时不超过8元;参加家庭手工业培训,补贴标准每人每课时不超过6元,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200元;参加创业培训,补贴标准每人最高不超过1200元。

2.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贫困劳动者,给予全额鉴定补贴。

3.企业吸纳税收优惠。商贸、服务、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当年新招用贫困劳动者就业,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每人每年定额5200元的标准减税。

4.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当年新招用贫困劳动者数量达到现有在职职工总数25%(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无拖欠职工工资、欠缴社会保险费等行为的小微企业,可申请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的创业担保贷款。贷款期限内,按贷款合同签订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

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篇5

贫困的定义因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变化。显然,我们关注贫困,如果能够以锐利的思考与有力的影像去丰富有关贫困的概念与思考,而不是固化、窄化贫困的定义,那就不仅于摄影、而且也于社会进步有帮助了。比如,今天的中国,解海龙、于全兴们处理的贫困,无论表象是什么,落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的贫困。再比如,南非摄影家居伊·梯尔林的《卢蒙巴大街》呈现的非洲贫困是基于这么一种悖论现实:非洲人民追求独立并赢得独立,但独立后西方殖民者就此撒手,结果独立没有改变贫困状况。但是,达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一定摆脱了贫困?精神的贫困是不是贫困?现在纽约MoMA个展的鲍里斯·米哈伊洛夫的摄影《病历》,展现的是苏联解体前后人民心灵荒芜与物质贫困状态的双重贫困。

关注贫困既是提起对于贫困的关注,也要考虑如何提示制造贫困的原因所在。当然,结构性的制度原因往往无法被视觉化,但文字的可能性、文字与影像结合的可能性等等,都有可能为图绘贫困(picturing poverty)的实践带来一定的可能性。

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篇6

政策内容

2016年,我省出台《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豫政办〔2016〕120号),实施了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

1.学前教育。按照年生均600元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6岁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并按照年生均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费。

2.义务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基础上,按照年生均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标准对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3.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费、住宿费,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4.中等职业教育。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并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雨露计划”扶贫助学补助。

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篇7

关于贫困地区落实惠农补贴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惠农补贴政策是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家电下乡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惠农补贴让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明显变化。笔者对国家级贫困县桑植县的惠农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了解到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稳妥地加以解决和完善。

一、实施惠农补贴政策取得的成效

(一)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民负担得到减轻。随着惠农补贴项目不断增加,补贴标准逐年提高,农民收入也得到增加。据调查,桑植县共有农业人口37.35万人,自2008年至2011年,县财政共拨付发放强农惠农资金9.92亿元。从取消农业税到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这些补贴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让他们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能繁母猪补贴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新农合补贴有效的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困难学生生活补贴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危房改造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粮食生产稳步发展。自实施种粮补贴以来,农民感受到党和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与支持,坚定了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心。通过推广优良新品种,粮食单产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农资价格逐年上涨,致使农资购买力有所下降,农资综合直补畜牧频道:http://livestock.zg3n.com.cn/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民购买农资的困难;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实施,导致农民申请补贴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高涨,促进了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的增加和农机结构的优化,推进了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提高,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鼓励农户对水源较为充足、地势比较平坦的田地进行复耕,引导农村耕地合理流转,有效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实现粮食连片种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惠农补贴资金犹如一剂“良药”,稳定了粮农的情绪,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家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党干群关系有所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和政府的形象得到了有效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在基层调查时,亲身感受了农民对补贴政策的赞许,当得知我们是专程调查惠农补贴政策是否执行到位,各项补贴是否如数发放时,农民们无不感叹党的政策好,正如有位农民所说:“不用交税还给发钱,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的好事,搁在以往想都不敢想。”

二、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补贴项目繁多,执行任务重。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各种补贴项目逐年增多,补贴标准也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全县发放各种惠农补贴共10大类60多种项目,涉及到财政、民政、计生、农业、农机、林业、卫生等多个部门。由于惠农补贴项目多,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无形中增添了基层工作的难度和压力,尤其是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发放时间不统一,有的是年初,有的是年中,有的是年末,甚至每个发放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很多农户因补贴种类繁多,不知道是补的是什么钱,也搞不清哪项是多少钱。因补贴的发放次数多、工作量大,而乡镇财政所和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一直较少,造成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据统计,全县39个乡镇(场)财政所工作人员仅有畜牧频道:http://livestock.zg3n.com.cn/

100人,另外从各单位临时抽调有44人;而乡镇农村信用社职工仅175人,发放惠农补贴仅仅是其工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肩负着其他大量的工作。惠农补贴每个项目、每一分钱的发放,财政所都要从基础资料的搜集到编制发放清册,再到张榜公布,再进行清册审核,最后将资金打入涉农存折,多种补贴都要经过如此繁多的程序,加上各种临时性补贴的发放,无形中加重了涉农会计的工作量,财政所工作人员本来就少,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也将会影响工作质量。

(二)补贴涉及面广,审核难度大。惠农补贴大部分是由基层站所造册,乡镇财政所据册将钱打入农户的账户。而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补贴都是根据面积发放的,由于这些补贴涉及的面积广,基层站所工作人员不可能到丘块进行实地丈量,因而很难将面积真正落到实处,大部分面积数的统计主要是依靠村干部来完成的,一是凭村干部的估算,二是由农民自己申报,有的村组干部就直接按往年的计税面积上报。类似粮食直补都是以土地面积为基数进行补贴的,与生不生产粮食无关,有的农户将田土承包给别人种粮,但种粮人却并没有得到种粮补贴;有些人干脆抛荒外出打工,可仍然享受着种粮补贴。导致一些地方产生“得而不种”的现象,达不到推动粮食生产的直接效果。家电下乡补贴、新农合补贴也同样存在审核难的问题,有些城镇居民或国家工作人员借用别人的农业户口本,用别人的姓名买家电或住院,然后享受国家的惠农补贴政策,而经办人又难以核实身份,不免让一些投机分子钻了空子。桑植县在近年来进行的退耕还林补贴清理中,共查出虚报冒领补贴问题6个,涉及资金137万多元。

(三)补贴程序繁琐,运行成本高。各种补贴发放的程序多、要求高,大都必须经过“初核、张榜公布、复核、再公布”这样的过程。每年在核实种植面积阶段,各级组织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村组先分阶段、分品种层层核实、统计粮食种植面积,将核实的面积统计表上报乡镇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在核实汇总后,分村编制成册并张榜公布,无异畜牧频道:http://livestock.zg3n.com.cn/

议后报上级主管部门,经主管部门审核再转送县级财政部门,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种植面积及补贴标准测算出补贴金额,并将补贴资金全额拨付给县信用联社,由信用联社再拨付至乡镇信用社,再由乡镇信用社按照分村到户补贴清册打入农户的存折。据调查,桑植县财政每年仅用于发放各种惠农补贴的经费就达300多万元,收取、发放新农合要用去300多万元,收取、发放新农保的花费为100多万元,而目前惠农资金发放没有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致使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工作积极性和效率都不高。再加上补贴项目多,而单种补贴金额又相对较少,多则几百元,少的只有一、二十元甚至是几元,而乡镇信用社都设在集镇上,大部分农民居住地距集镇较远,领取补贴资金时难免耽误工时,有的还要搭上车费,这无疑造成了领取成本偏高。

(四)部分项目收取自筹基金,少数群众对政策存在困惑。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为体现农民的参与,需要其缴纳一定数额的基金,中央的政策是原则上自愿缴纳,而地方政府为达到参保率往往与政绩挂钩,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强制性,部分群众没有掌握透政策,因而不愿缴纳,这就形成收缴矛盾。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取。我县自2005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年至2007年个人缴纳部分为10元/人·年,到2009年增至20元/人·年,2011年为30元/人·年,2012年达50元/人·年,随着个人参合基金的逐年上涨,有些群众感到很困惑。虽然报销比例和额度在不断增长,但部分群众只认为自己缴纳的越来越多,慢慢超出承受能力,有的竟然对此持怀疑态度。二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取。由于新农保是新事物、新政策,每人每年缴纳标准暂为100、200、300、400、500元5个等次,有部分群众还在持观望态度,没有参与进来,有的家庭成员多、经济困难,而每人每年至少交100元参保金实在难以担负。调查了解到,某农户全家有7口人,每年至少要交700元的参保基金,这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外,新农保基金从16周岁起开始缴纳,至少要缴足15年,年满60周岁畜牧频道:http://livestock.zg3n.com.cn/

才能领取,许多农民对缴纳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对年满60周岁后享受新农保政策的确定性存在顾虑,担心时间长了国家的政策会变,怕交上去的钱打水漂。

三、完善惠农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整体效能。国家要建立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把已经出台的政策切实用足、用好,给农民的各项补贴要一分不少地落到实处,对两免一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要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和提高补助标准,特别是种粮补贴一定要真正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将其作为一项持久的、稳定的支农强农政策,并将各种补贴归口到农办或某个综合部门,实行专人专管,努力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政策的整体效能,消除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农民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农民坚信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政策不会变。

(二)整合补贴种类,以少补免收取。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数项补贴同时推出,各项补贴的时效性要求很严,加上新农保、新农合等资金的收取,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在充分考虑乡镇财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难度的同时,统筹安排,集中操作,对各项补贴适当进行整合,将几项补贴合并为一项补贴或称粮食补贴,并将要收取的新农合、新农保等参保基金折算在补贴中直接扣除,以少补免收取,一次性完成相关程序,捆绑发放,简化操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消耗,补贴款的兑现会更加顺畅、简洁,工作效率会更高,也避免单项补贴、各自为战的局面。同时使广大乡村干部从经常性的资金发放和收取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生产、谋发展。

(三)以投入代补贴,强化基础建设。国扶县的基础设施大多都比较落后,国家虽然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很多项目实施都需要配套资金,大多数偏远山村因苦于没有配套资金而无法实施项目,这也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调查中发现很多村集体的惠农补畜牧频道:http://livestock.zg3n.com.cn/

中国三农网http://.cn

贴都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些村集体没有收入,不惜违规向农户集资搞建设,桑植县减负办在农网改造资金清理过程中,就清退了 万元用于电网改造的违规集资款。国家每年在桑植县投入的强农惠农资金近2亿元,如果将这些分散的补贴资金集中,分批次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逐年分批解决不同乡镇的基础设建设,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补贴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那些不会经营的农民将闲散的补贴乱花掉甚至用作赌资输掉,让农民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四)加强宣传与监督,建立约束机制。避免产生新的误会和矛盾。农补贴资金的分配、足额发放。同时,实行工作量化考核责任制,奖优罚劣,确保政策的保障性。

贫困生你为什么不感恩? 篇8

消息甫出,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该事件的双方当事人都被推到人们道德讨伐的风口浪尖上。有人批评,受助贫困生不应心灵失德,不懂感恩;也有人指责,资助方怎能施恩图报,为富假仁?

然而,也有人在思考,为什么原本是几位女企业家的爱心救助,到頭来却因为“感恩”二字,演变成一场是非难断的道德官司?为什么我们的施恩者和受恩者,都抱着一种失衡的心态?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的慈善生态,这么脆弱?

受助贫困生心灵失德?

“鸦鹊反哺,羔羊跪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千百年来,“感恩”这个词一直激荡着世人的心灵,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这种传统美德,湖北襄樊一些女企业家在资助活动中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据报载,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有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事件之后,一些贫困生开始受到指责。有人提出,“人生在世,谁没遇到过困难,谁没有接受过别人的无私帮助?受到别人的恩惠要懂得感恩,是做人基本的原则,这起码的道德原则,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些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怎么就忘记了呢?”有人批评,“向资助者说声谢谢,并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有何难?对为自己资助的人都不讲感恩,将来怎能更好的回报社会?”还有人指责,“物质上的贫困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但道德上的贫困却遭人鄙夷。”

然而,面对人们潮水般的责难,贫困生说,他们也有他们的无奈。贫困往往让他们过于自尊和敏感,他们担心,太多的公开,太多的表达,会让他们“贫困生”的身份为更多的人知晓,从而被人看不起,受人冷落。

而且,没有表达谢意,并不表明他们就缺乏一颗感恩的心。实际上,他们从未放弃任何一丝回馈社会的机会。不论是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到护城河边打扫卫生,还是义务上街做交通协管员,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绝对是最积极的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知感恩确实是普遍存在的,这自然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从大的背景讲,一方面由于财富获取的不合理性和随机性较大,这种情况既增加了人们的仇富心理,也淡化了受助者的感恩欲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污染了,没有真情只有利害,变成了利用与被利用、防范与被防范的关系。具体到贫困生,如今穷人家的孩子很多也是从小被娇惯坏了。他们觉得父母既然生下了他,就该围着他的幸福目标转。甚至有为自己的父母贫贱不如人而羞愧的,小时候怨自己的父母无能;长大后知道了一些制度性因素(如农民工受的户籍限制),又会怨社会不公,将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全归咎他人。他们不能清晰区分国家、政府与社会、个人的责任,以致在幽怨心境中,将资助者个人的善意也视为自己不得不忍受的屈辱。

施助企业家为富假仁?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善不言谢”。千百年来,施恩不图报的理念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襄樊贫困生不知感恩被取消受助资格”事件中,人们似乎也无法感受到这种美德。企业家向贫困学生捐钱,其实已经从该行为中得到了成就感和责任感,又何必要求受助学生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成绩、说谢谢等呢?这种附带条件的恩泽与古人所说的“嗟来之食”又有何不同?

我们经常见到贫困大学生接受资助的镜头和画面:那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手捧一个大大的红包,上面大大地写着接受资助的数额,而他们的形象也在媒体的闪光灯和摄像机面前不断地被突出、放大。为了得到资助,这些大学生需要配合各类采访;需要在各种公开场合中,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物,或者是领导,或者是企业老板,表达出自己的感激之情。他们一再地被抛到公众的视野之中,一再地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而被人们谈来谈去。

一直以来,国人对受助者普遍抱有这样的看法———他接受了我的钱,应该给我写信,否则是不尊重我;他接受了我的助学款,就要按我设计的路线读完大学,否则就是违背了我的意愿。毫不客气地说,类似要求受助者作出种种承诺的行为,实质是强行对受助者进行“道德绑架”和“人身依附”。为什么受助者一定要报恩捐助者?难道他们不能在以后回报社会?受助者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接受捐助不对捐助者作出承诺,并不意味着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受助者日后拥有一份体面工作,敬业爱岗、辛勤劳动何尝不是回报社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不讲功利。这是捐助者的应有心态。如果捐助者总以一幅救世主面目出现,把捐助当作施舍,那这种捐助不要也罢;如果捐助者投之以李,总想着受助人报之以桃,想着今后从成才成名的受助者身上“提成”一些,这样的捐助与生意场上的投资入股又有何区别?如果必须把受助者感恩作为捐助条件,这种慈善就是一种伪慈善! 评论者石敬涛认为,“金秋助学” 这种因没有回报而对资助釜底抽薪的做法,实际上彰显了它的虚伪以及资本的“沽名钓誉”本质。

构建健康的慈善生态环境

受助者心安理得地不感恩,捐助者得理不饶人地追讨感恩———这个现实说明我们的慈善品质很低,慈善生态相当脆弱,许多受助者、捐助者都不能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慈善。出现这个尴尬的局面,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健康的慈善生态。

中国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2002年中国的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总共10多亿元。与此相比,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

这种没有深厚社会根基的慈善生态,加上这些年侵吞或挪用灾民救济款的政府机关、贪污救济财物的村干部、以抚养孤儿办慈善组织为名敛财的“慈善家”大家见识多了,形成了中国目前很多捐赠场合一对一的捐赠方式,也形成了少有的捐款企业家被众星捧月的状况,而受助者也由于缺乏慈善文化的熏陶,丢失了向资助者健康表达感恩的心态。

实际上,“一对一”的慈善捐助渐已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思,他们建议摒弃因为对象明确容易给受助者添加道德负担的“一对一”捐助。通过社会机构运作慈善,使捐助成为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救助某个个人,受助者与捐助者均坦然接受互不见面的慈善方式。当然,前提是慈善机构运作透明,让捐赠者信得过。

而在这个慈善机构运作方式基础上,我们要完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慈善事业的贡献者的理念。让无论是巨商豪贾,还是一介官员,乃至平民百姓,对慈善事业都怀有一种虔诚的情结,这种情结不是用来标榜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而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还要提升社会的感恩意识。慈善事业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提升感恩这个社会意识,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最终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想使慈善之心在社会上形成风气,让中华民族扶贫助困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就必须要从细处做起,筑牢感恩这个社会心理基础。被资助者的感恩回报举动,会引来更多有能力的人投身慈善行列;而行义举者越多,社会上为贫穷所困的人就越少。

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篇9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下发《通知》,户籍在宝鸡市且在宝鸡地区的高中上学,参加普通高考被二批本科以上(含二批本科)院校录取的,属于以下类型和范围之一的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均可予以救助。

(1)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户家庭子女(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属低保对象),以及五保户家庭子女、烈士子女、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获得者子女、孤儿。(2)家庭成员(与学生本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有人身患重大疾病。在2013年8月1日—2014年7月31日期间,家庭主要成员因病住院,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或城市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农村居民个人负担费用累计在1.5万元以上、城市居民个人负担累计在2.5万元以上的贫困家庭子女。

(3)学生父母残疾(父亲或母亲残疾)且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学生本人残疾(含在宝鸡市外特殊教育高中上学的宝鸡市户籍的盲、聋、哑学生)。残疾级别在3级以上(含3级)、家庭特别困难者予以救助。

(4)2013年8月1日—2014年7月31日期间,因家庭主要成员发生重大意外事故造成伤亡或丧失劳动能力,直接经济损失在3万元以上、导致家庭基本生活无法维持的贫困子女。

标准:是每生一次性发放5000元。近期,学生或家长须持相关证明向毕业的高中学校提交书面申请。

2、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每生最高可贷款6000元本科可连续贷款4年

如果考生想要通过助学贷款的方式,解决自己上学问题,可以关注今年4月份,陕西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提醒广大学生,2014年申请贷款的学生通过资格认定后,应登录国家开发银行在线服务系统在线申请,导出并打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到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相关手续。标准:每生最高一次贷款6000元,本科可连续贷款4年,专科可连续贷款3年。时间安排:

(1)新生申请办理时间:2014年8月1日至30日,在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

(2)省内在校就读、外省就读的陕西籍在校大学生,申请办理贷款时间:2014年6月20日至7月底,在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

3、微型企业商会爱心助学金12名考上二本以上贫困生资助5000元

今年宝鸡市微型企业商会也将拿出资金帮助贫困学子。今年该商会设立“宝鸡市微型企业商会爱心助学金”,通过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最终为12名考上二本以上院校的贫困家庭学子,提供每人5000元的助学金。

4、陕西蔡路帮困助学基金为“五困”家庭子女提供大学四年学费

陕西蔡路帮困助学基金会将对我省困难家庭子女参加今年高考,并被规定的29所高校之一录取的,其大学期间学费、生活费、寒暑假探亲交通费进行无偿资助。陕西蔡路帮困助学基金会是经省教育厅批准,省民政厅登记注册,以弘扬中华民族帮困济贫、支教兴学传统美德为宗旨的非公募基金会。凡陕西境内贫困边远山区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贫困单亲家庭、贫困城镇下岗职工家庭、贫困少数民族家庭等“五困”家庭子女和初、高中就学时经当地教育部门认定的困难学生,参加国家统考,录入规定的29所高校指定专业的应届生(不含国防生),本人或家庭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均在资助之列。

这29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凡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到各县区招办领取《陕西蔡路帮困助学金申请表》,按要求如实填写后,由学生本人持身份证、户口本、低保本、大学录取通知书、学费清单、录取大学银行卡等原件、复印件及家庭有关资料,向基金会申报资助。申报截止日期为7月31日。基金会将于8月15日前通知符合条件的贫困生办理助学金相关手续。

5、市总工会“金秋爱心助学”活动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子女补助1000元

市总工会正式启动2014年工会系统“金秋爱心助学”活动。凡户籍在宝鸡市,且在宝鸡地区上学,参加普通高考被一、二、三批本科及大学专科院校录取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子女,属于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户,本人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发生重大意外伤亡事故,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市属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均予以救助。提醒准备提交申请的人员,工会组织关系在宝鸡的市属困难企业职工,携带子女录取通知书、准考证、身份证、收入证明及有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困难申请等,到所在企业工会领取“金秋助学”活动申报表及困难职工档案表。对已享受政府救助或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资助的,市总工会和县区总工会不再救助。市总工会经过相关程序认定后,将发给学生入学交通费及第一个月生活费补贴1000元。此外,市总工会今年将继续筛选10名最困难的学生连续帮扶4年,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

6、市扶贫办:本科生四年累计资助12000元 今年市扶贫办计划拿出725万元,资助贫困本科生1450人。该项目实施的对象,必须符合省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登记在册、被高校以上学校(院校)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并报到就读的贫困家庭应届本科生。今年不再安排对贫困专科生进行资助。本科生资助标准为四年累计12000元,其中新生入学第一年资助5000元/人,第二年资助3000元/人,第三年和第四年各资助2000元/人。学生本人可向县区扶贫办(局)提出书面申请。

7、市残联、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残疾本科生每人资助5000元

今年市残疾人联合会、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对考上大、中专的贫困残疾学生、残疾人子女进行资助。具体如下,残疾学生本科(一、二、三本):5000元/人,大专:3000元/人,中专:2000元/人。残疾人子女本科1000元/人,大专800元/人,中专500元/人。

8月15日前,考生可向户口所在县区残联进行联系咨询,填写申请表。享受政府救助或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资助的,市残联将继续予以救助。

8、市慈善总会重点资助三本和大专贫困生

市慈善总会启动“慈善温暖系列工程”,今年资助贫困大学生257名,其中往届大学生137名,新生120名(万向慈善基金资助名额不包括在内)。在对新生资助中,市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项目”今年将资助20名,每人发放5000元,市慈善总会资助100人,每人一次性资助2000元。

另外,万向慈善基金会将在陈仓区、凤翔县、千阳县开展定向资助,具体人数将依照实际情况制定。

市慈善总会项目部部长张秀文强调,今年资助将重点考虑三批本科、大专、贫困新生,低保边缘户、孤儿、残疾人、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不可抗拒特大灾害且未享受政府资助金的贫困大学新生。申请人可与户籍所在区县慈善协会联系,提交资料。接受其他高额资助的学生不列入此次资助范围。

9、省妇联资助标准基线为1600元/年/人

省妇联下发《通知》,今年红凤工程资助对象为2014考取本科(公办学校,不含三本)、专科,来自本省贫困家庭(农村年人均收入在2736元以下,城镇低保家庭)的女大学生。此外,对烈士遗女、孤女、独生女、身患残疾的女大学生,农村双女户中两个女儿均上大学的,落实计划生育和人口政策的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因经济困难无法上学的女大学生实施资助优先。

2014年的资助标准基线为1600元/年/人,不限上线。如有申请需要的学生可提交申请材料,上报到县(区)妇联主席签字盖章。

10、福彩公益金资助285名贫困家庭大学新生

省民政厅启动“2014福彩公益金资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活动”,将资助对象确定为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高职)中,被国家计划内录取本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非农业户口新生。其范围包括城市低保户家庭,无力支付高校学习和生活费用的新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军烈属、优抚家庭新生。全市各级福利院孤儿被普通本、专科(高职)学校录取的全部新生。已接受其他单位、组织、个人资助的学生以及接受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和被军事院校优先录取的大学新生不再作为该活动资助对象。此次省民政厅分配给宝鸡230名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名额,标准是每人资助标准是5000元;55名全日制普通专科(高职)院校名额,每人资助标准是4000元。符合资助条件的个人可向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

11、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财政局每户给予1000元一次性补助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财政局正式启动“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扶助项目”,今年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扶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经扶贫、民政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条件调查核定,纳入扶贫部门全市贫困家庭数据库、民政部门全市低保家庭数据库中的家庭。

2、宝鸡市独生子女领证户或采取绝育措施的双女户家庭。

扶助项目包括农村计生困难家庭“移民搬迁”和计生困难家庭“爱心助学”两项,凡上述城乡计生困难家庭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三校生”(中专、职业高中、技校毕业生)参加高考,被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含本科、专科、高职)录取入学的,每户给予1000元一次性补助。8月底前,符合条件的计生困难家庭,须提供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双女户绝育证明;父母低保证或由县区扶贫部门出具的贫困家庭证明;移民搬迁、高考入学的有关证明;领款人身份证复印件,向户籍所在的村(社区)提出申请。

12、团市委一次性资助60名学生5000元 团市委启动“国酒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助学金,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资助60名学生。每名受助生一次性资助5000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其入学前的交通及入学后的学习生活费用。这些受资助的学生须符合:

1、2014年参加高考并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本科前三批(即本科提前批、一本、二本批次)的高中毕业生。军校、师范及委培等免费生除外。

2、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贫困,年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

3、遵纪守法,品学兼优。

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篇10

1、各地和各大学发放助学金的`时间不太一样。

如果是正规本科大学,每个学期、学年都有的,也就是在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学校就开始办理相关程序了。

例如贵州的大学一般分两次分发到学生手中,每次1500,12月份左右发一次,明年4月份左右再发一次。

贫困户有什么优惠政策 篇11

农村专项招生政策的目的在于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使得处在不利地位的考生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破除农村贫困地区考生进入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障碍,打破阶层固化,畅通社会底层民众的纵向流动渠道,实现社会公平。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主要分为: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国家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即高校专项计划)及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即地方专项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是由中央部署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该计划对贫困地区迫切需要的农业、林业、水利、医疗、教育等,实施有针对性的招生。2012年-2015年,国家对集中贫困地区的重点高校招生指标由10000名增至其5倍,招生范围从680个农村地区贫困县扩增至832个,参与高校增至263所,且逐渐增加重点高校的录取名额。

高校专项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面向偏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及县以下的农村优秀学生。如北师大的“师表计划”,由2013年的30人增至2015年的55人。其中,“清华自主招生计划”为考生开设7大类专业,招生规模约占其本科招生总数的5%,这无疑增加了农村考生上名校的机会。

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一般多为当地“211工程”高校。以广西为例,2015年在本科第一批录取的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参与的专项招生计划,主要是面向连片的特殊困难县及融安、融水等国家贫困县城,并在2015年范围扩大到全区的农村籍考生。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的实施,使得更多农村贫困地区的学子获得进入重点高校接受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考生的纵向流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专项招生政策呈现出以下特点: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参与招生的高校数量持续增加、农村考生进入重点高校的人数增多、招生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监管力度持续加大等。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其所取得的成效却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小约瑟夫·斯图尔特所言:“判断一项政策的好坏,应专注于政策的结果或后果,而不是政策的特征或缘由。”[1]

二、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一般经济学理论将社会生产的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从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与受益看,高等教育无疑是介于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之间的具有有限的部分公共产品特征和部分私人产品特征的准公共产品[2]。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服务具有收益上的非排他性。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与职业训练,除了使受教育者日后更易获得丰厚的回报和较高的声望地位外,这些受过高等教育者作为优质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智力及技能将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正外部性收益并不能排他。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能力存在优劣之分。因为出身于城市家庭的学生,在经济权力的场域中占据有利地位,他们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远非农村学生所能及。倘若忽视城乡之间的差异,任由市场机制采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容易出现高校的城市学生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事实上,我国目前的情况也确是如此。

2.专项招生政策的经济依据

我国对农村贫困地区考生实行专项招生政策有其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区域经济差距和利益分配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是如此。为达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在不会使得城市与农村地区这任意一方境况变坏情况下,至少使得农村地区的情况得到改善。这就不能任由市场机制调节,而要国家进行适度的干预,以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走“城市中心”的发展道路,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大部分资源投入城市的发展建设。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城市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地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中西部农村地区仍然处于落后闭塞的状态。国家的政策偏向和城市地区的区位地理优势促进了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城市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强化了国家政策和区位优势这些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因素,并从农村地区获取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和各种所需的自然资源。因此,出现了城市地区愈加发达、农村地区愈加落后的现象。这种“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表现得更明显,城乡教育差距就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体现。

因此,基于当前的状况,政府要承担守护高等教育公平的责任。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实施专项招生政策,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人口代际贫困的消除,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小约瑟夫·斯图尔特等.韩红,译.公共政策导论[M].韩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2-114.

上一篇:2024年公司总经理致全体员工新年慰问下一篇:美丽的夏天 - 我爱夏天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