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知识课(精选8篇)
1、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民族平等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各民族都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2、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相处、互助合作的友好关系。它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四句话是什么?
新时期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四句话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民族平等有什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判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民族平等问题有什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九、二百五十、二百五十一条分别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出版物中有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民族平等问题有什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7、国家对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有哪些规定?
国家对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规定主要有: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平等地行使各项政治权利;努力促进杂散居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自由;在实际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杂散居民族工作。
8、《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对保障城市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有哪些规定?
国务院于1993年8月批准,由国家民委发布实施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条例》主要有以下三项规定:一是坚决贯彻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一律平等的原则;二是积极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城市少数民族的文化社会事业。
9、中国公民的民族成分是怎样确定的?
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发了《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对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一)确定公民的民族成分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分。
(二)个人的民族成分,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分确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分在不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者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可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四)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分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继父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年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分。
(五)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分。
(六)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分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分。
10、在华外国人及其子女的民族成分问题应如何处理?
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中,对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及其后裔,或中国人同外国人结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分,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一)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其民族成分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分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某一民族,但须在入籍后的两年内申请办理。
(二)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分的,持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族部门批准。
(三)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分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应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分。
11、我国政府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主要措施有:通过不同层次的立法,全面地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并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了对少数民族的特殊保护政策和措施;在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权利。
12、国家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有哪些主要内容?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了可以行使和它同级的一般国家机关的职权以外,还可以行使自治权,其主要内容有:立法权,对上级机关决议、命令的变通执行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培养干部的权利,组建公安部队的权利,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利,对外贸易权,财政管理权,文化教育权。13、2001年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握的三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以《宪法》为依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十五大精神。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与有关法律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政方针相衔接。大的原则框架不动,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对部分条文作具体修改。
(三)坚持有利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原则,注意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财政、金融和教育文化等方面采取必要的特殊政策,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14、国家现行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有:设立民族贸易贴息贷款;贷款利率优惠;减免税收优惠;对边销茶实行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特需金银饰品实行优惠政策。
15、国家为发展民族教育采取了哪些特殊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召开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赋予和尊重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设立专门的民族教育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办学;运用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教学方式;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实行特殊政策;开展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和协作。
16、《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少数民族公民有哪些规定?
《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录用少数民族公民。
国家机关录用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录用职工时,不得以生活习俗等理由拒绝录用少数民族公民。
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确定需要下岗待业的少数民族职工,有再就业条件的,应当优先安排技能培训,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
区、县、乡、镇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应当采取措施,切实保障丧失劳动能力和无经济来源的少数民族公民的基本生活。
17、《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财税、信贷等有关部门对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饮食服务业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采取哪些扶持措施?
(一)在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自有资金比例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给予贴息贷款;
(三)依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减税或者免税;
(四)对其经营场地的租金和各种费用,给予照顾。
18、《宪法》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19、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
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0、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四句话”基本方针是什么?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正确理解,全面把握。
21、我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党和政府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巩固和扩大党同广大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的目标上来,这也是实现党的总任务的需要。
22、党和政府处理与宗教界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党和政府处理与宗教界关系的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的真诚合作,促进了信仰上的互相尊重,而信仰上的互相尊重,又有效地巩固和加强了政治上的团结合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和要旨是什么?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而不是去干预宗教团体内部事务和正常宗教活动。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即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24、什么是“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我们所说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是指国外势力不能干涉中国宗教内部事务,不能掌握中国教会领导权,不能利用宗教干涉中国内政。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是我国信教群众的自主选择。党和政府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流,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
25、党和国家对处理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的问题有什么规定? 党和国家一向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容,并为此颁发了一系列通知。具体规定如下:
(一)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出版和文艺、影视部门要有计划地全面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及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二)新闻、出版和文艺、影视部门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各级领导和编辑人员要尽职尽责,层层严格把关,坚决禁止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容。对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要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猎奇和主观臆断,以偏概全,更不能丑化、侮辱、胡编乱造。新闻、出版和文艺创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涉及民族、宗教内容的新闻稿、出版物和文艺作品,如无太大把握,一定要征求民族、统战、宗教工作部门的意见,对涉及重大问题的要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查;
(三)对于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严肃处理,处理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首先,有关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断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第二,要依法办事。第三,要认真做好疏导和劝说工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正当要求应予肯定。
26、为什么不能在公共场所随意散发宗教印刷品?
宗教印刷品是指出版单位公开发行的宗教出版物以外的,记载或者阐述宗教经书、典籍、教义、教规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读物。根据《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在公共场所散发宗教印刷品是在宗教活动场所之外进行传教的活动,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应予以制止。
27、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身份是如何确认的?
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各宗教中主持宗教仪式,带领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或者掌管教务,有一定职务的人员。按照《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宗教教职人员的身份由市级有关宗教团体按照其规定的程序认定,报市、区(县)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凡经认定并备案的教职人员可以依照本教规定的职责,在规定的场所主持宗教活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28、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按照《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场所合法,宗教活动应当在经过政府核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或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认可的场合进行;二是主持活动的人员身份合法,宗教活动必须由宗教团体认定的教职人员或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主持;三是宗教活动内容合法,不得影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不得损害公民身心健康。
29、什么是非正常宗教活动,应如何处理?
非正常宗教活动一般是指一些信教群众由于缺乏法制观念,超越了政府所制定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范围而进行的宗教活动,如乱建小庙、乱烧香、私设聚会活动点、在公共场所散发宗教宣传品等。处理这类非正常宗教活动应按照不同情况,用教育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不同办法加以制止、疏导,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依法纳入有序管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30、什么是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应如何处理?
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宗教为幌子进行诈骗钱财、损害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影响了社会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凡是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都应依法予以制止。根据基层的工作经验,一般做法是:宣传教育劝阻;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共同教育制止;进一步可由宗教执法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由公安、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31、正确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原则是什么?
依据我国宪法,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歧视信教的公民和不信教的公民。在强调保障人们信仰宗教自由的同时,也强调保障人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而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则是一致的。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使宗教与我国社会和睦相处,各宗教之间和睦相处,使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
32、共产党人应如何认识和对待宗教?
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信仰宗教,但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坚持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努力认识和掌握宗教自身规律。
33、开展基层宗教工作应建立哪些必要的工作制度?
根据一些单位开展基层宗教工作的经验,可以建立以下几个制度:宣传教育制度;培训制度;关心访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
34、我国处理与梵蒂冈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罗马,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罗马天主教中央机构所在地。我国政府在处理与梵蒂冈关系问题上的两项基本原则是:(一)梵蒂冈必须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承
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二)梵蒂冈不得干涉我国内政,包括不干涉我国的宗教事务。
35、什么是中国基督教的三自原则?
“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简称“三自”。自治,指中国基督教徒自己治理、管理教会;自养,指中国教会经济上割断与境外的联系,完全由中国信徒自己奉献和安排;自传,指教会中的教职人员全由中国人担任,由中国教职人员在礼拜等宗教活动中向信徒传福音。
民族宗教常识篇
36、民族必须具备的四个特征是什么?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只有具备上面四个特征的、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才能称作民族。
37、中华民族的概念是怎样界定的?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等55个少数民族。从居住情况来看,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从各民族间的关系来看,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共同奋斗。
38、为什么把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9%,除汉族以外的我国其他各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习惯上称他们为少数民族。很显然,所以称少数民族,完全是按人口比例而言的,丝毫没有歧视之意。
39、什么是杂散居少数民族?
所谓杂散居少数民族,一般是指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和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并没有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比较突出:一是分布面广,全国每个县(市)都有少数民族分布;二是都同本民族聚居区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互动性很强;三是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对民族尊严和民族平等权利是否受到尊重非常敏感;四是和其他民族相互交往频繁;五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六是居住在城市的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面大,不利于开展工作;七是杂散居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和知名人士大多集中在城市,对内对外联系广,影响大。
40、我国主要有哪些跨界民族?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仅陆地边境线就长达2.2万多公里,同朝鲜、俄罗斯、蒙古、越南、印度、老挝等14个国家接壤。有三十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布朗族、仡佬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怒
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这些民族和境外同一民族比邻而居,往来密切。
这种状况的形成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原先居住在我国境内,近五百年来,尤其是鸦片战争后迁徙到了邻近的国家;
2、由国外迁居我国,成为我国的兄弟民族;
3、历史上就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区域内,形成了有共同族源的不同民族,或者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族系。
41、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中出现过哪些杰出人物?
政治家有统一蒙古的成吉思汗,建立元朝的忽必烈,统一满族各部的努尔哈赤,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玄烨、乾隆皇帝弘历,与中央王朝主动修好的藏族领袖松赞干布,创制蒙古新字的藏族学者八思巴,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元代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等;科学家有元朝撰写《万年历》的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回族建筑学家亦黑迭尔丁,撰写《农桑衣食撮要》的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突厥语大词典》的维吾尔族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尔,清朝写有《割圆密率捷法》的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文学家有清朝撰写《红楼梦》满族曹雪芹,撰写《聊斋志异》的回族文学家蒲松龄;还有明朝回族思想家李贽、航海家郑和等等。
42、近代史上少数民族抗击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统一的著名事件有哪些?
少数民族在近代抗击外来入侵、捍卫祖国统一的事例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874年云南景颇、傣、汉等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的“马嘉理事件”,1888年藏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隆吐山保卫战”,1904年藏族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江孜抗英战役”,1909年云南傣族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勐乌、乌德事件”,1933年云南佤族反抗英国侵略者侵占班洪银矿的“班洪事件”,1943年海南岛黎族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白沙起义”等。
43、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相沿成习、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群众性和社会性、民族性和敏感性,地域性。
44、我国少数民族主要信仰哪些宗教?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宗教信仰,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和道教,此外,一些少数民族中还存有原始宗教信仰。
45、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禁忌?
我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十个少数民族饮食遵循伊斯兰教教义,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和酒。这些穆斯林除禁忌的食物外,一切生活准则都依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而令行禁止。以回族为例,《古兰经》禁止崇拜偶像、巫卜、算命、淫乱、偷盗、说谎、自杀、饮酒、赌博、诬陷、背谈等,所以回族禁止拜任何偶像,家中字画切忌挂有人物形象或有生命的飞禽走兽。家中挂有人像,在念经、礼拜时要用纸或布盖上。
46、什么是清真食品?清真食品的“四专”是什么?
按照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制作的符合清真要求的饮食、副食品、食品。清真饮食、清真副食品、清真食品,简称为“清真三食”。
生产、销售清真食品的专用运输车辆、专用计量器具、储藏容器和加工(储存、销售)的专用场地应当保证专用,不得运送、称量、存放清真禁忌食品或者物品。
47、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有什么禁忌?
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如藏族,禁止不尊重寺庙,不尊重喇嘛,不尊重经典的言行;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须由左至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忌逆转经筒、经轮;忌讳别人以手触摸其头。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进佛寺前要在门外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顶。德昂族中信仰小乘佛教左底、多列教派者,不准饲养猪、鸡,严禁杀牲,不能饮酒,戒骂人。
48、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什么不吃猪肉?
不吃猪肉,是我国回族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这种传统习惯来源于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多为沙漠和草原,居民多以游牧为主,牧放牛、羊、骆驼。古代居住那里的游牧部落就视猪为污秽,不养猪、不吃猪肉早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俗。伊斯兰教创立后,便把这一习俗纳入《古兰经》中,认为“猪是不洁之物”,并把禁吃猪肉定为伊斯兰教教规之一。日久天长,相沿成习,这种禁忌早已失去了原来宗教戒律的意义,成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生活习惯。
49、为什么不能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
在我国汉民族地区,过去一般都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意义是回族信奉的宗教。报纸、杂志也相因成习,经常使用“回教”这个名称,这是不确切的。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一种国际性的宗教,伊斯兰教这个名称也是国际间通用的名称。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除了回族以外,还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东乡、撒拉、保安等九个民族,约共2000万人。因此,对于伊斯兰教不能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为“伊斯兰教”。
50、党和国家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党和国家始终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来抓,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是全面推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三是普遍进行多层次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51、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个离不开”具体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52、为什么在行文和书报刊中一律不能使用“满清”一词?
1956年2月18日,国务院在《关于今后在行文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满清”这一名词是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这一段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称谓。在目前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使用,可能引起满族人民不愉快的情绪。为了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今后各级国家机关、学校、企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在各种文件、著作和报纸、刊物中,除了引用历史文献不便改动外,一律不要使用“满清”这个名称。
53、为什么说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在公元7世纪初,生活在西藏高原的藏族在松赞干布的统领下,建立自称“博”的吐蕃王朝,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唐王朝友好相处达200多年。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瓦解,奴隶制社会解体,藏族地区出现长期分裂的局面。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经过60多年的征战,统一全国,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西藏地区的各个势力集团,早在13世纪40年代就先后归顺蒙古汗国。元朝建立后,把西藏地区的分裂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并在藏族各聚居区分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藏区事务。这是中央政府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自此以后,西藏地方与中央的隶属关系一直没有改变,即使是在帝国主义势力侵略中国,千方百计要把西藏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的年代里也是如此。
54、新中华民族工作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1999年9月29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主要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党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早已胜利完成,第二项任务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55、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2003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出席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实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56、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宗教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一是宗教的内在因素,包括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宗教的感情和体验;二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包括宗教的行为和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宗教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由众多宗教信徒构成的社会实体。宗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其信仰相适应的教义教规、典章制度、组织形式和活动场所。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并存的格局。除道教外,其他各宗教均由国外传入。民间信仰在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广泛流传和发展。
57、什么是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礼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58、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有何区别?
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都是在有神论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二者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1、迷信活动不是宗教活动。宗教有完整的、系统的宗教哲学和宗教教义,有成套的宗教经典,而迷信活动则是迷信职业者利用原始宗教中一些低级、粗俗的内容进行的零散活动;2、宗教本质上
是一种世界观,迷信活动是少数迷信职业者骗取钱财坑害群众的手段;3、宗教与迷信的活动方式不同。宗教有组织严密的教会和宗教团体,各种宗教活动都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在一定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迷信活动总的来说是无组织、散漫的个别活动;
4、宗教活动是依法进行的,迷信活动则是一种违法行为。
59、什么是宗教的长期性?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以我国存在的五大宗教来说,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伊斯兰教有1300多年历史,道教有1800多年历史。宗教的存在有着复杂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宗教的根源仍然存在。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政党和国家消亡了,宗教可能仍然存在。因此,如果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60、什么是宗教的群众性?
世界上影响大的宗教,都有大量的信徒,构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据国外有关机构统计,世界60多亿人口中约有80%的人信仰宗教。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的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我国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有一亿多,他们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61、什么是天主教?
天主教是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亦称“公教”,因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故在中国又称“天主教”。天主教除信奉天主(上帝)耶稣基督、圣灵外,还恭敬圣母玛利亚。天主教有一整套等级分明的教阶体制,实行圣统制和教皇制,神职人员实行独身制。
62、什么是天主教的“十诫”?
天主教有十条戒律,称为“天主十诫”。分别是:
1、崇拜唯一天主(上帝)而不可崇拜其他神;
2、不可妄称天主(上帝)的名字;
3、守安息日;
4、孝敬父母;
5、不可杀人;
6、不可奸淫;
7、不可偷盗;
8、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9、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
10、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63、什么是天主教的“七件圣事”?
“七件圣事”是信仰天主教的信徒经常过宗教生活的内容。分别是:①圣洗,为信徒的入教仪式,用水注于受洗者之额头,并诵念经文,使其成为信徒,圣洗有重生和洗涤罪恶之意;②坚振,是坚固信徒信念、宣扬并维护信仰的礼仪。入教者在领受过洗礼一定阶段后,由主教(或其授权的神父)来施与;③告解(亦同忏悔),向神父告罪,表示忏悔,由神父给予赦罪;④圣体,天主教称圣体就是耶稣,把面饼和葡萄酒(或葡萄汁)由主礼者在弥撒中祝圣后即为耶稣的肉体和血。教会认为信徒领了圣体,就吸收了耶稣的血和肉,与耶稣相结合,就能得到天主的恩宠;⑤终傅,主礼者为垂危病人施行的礼仪。由神父在病人五官上抹圣油,念经文,将病人托付给基督,使其灵魂得救;傅油圣事并非使病人忽略治病,而是使信徒籍着天主的鼓励,以此来增强力量,战胜疾病;⑥神品,主要指神父领受神职时的一整套仪式,由主教主礼;⑦婚配,指信徒在教堂内,由神父主礼,经教会规定之礼仪正式结为夫妻,一般只为已领洗者施行。
64、什么叫“弥撒”?
“弥撒”是天主教对圣体圣事礼仪的称谓,是天主教的主要宗教仪式,是祭献天主的大礼。天主教认为举行此仪式,是以不流血的方式,重复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天主的祭献,并认为经过祝圣的葡萄酒(葡萄汁)和饼,实质上已变成耶稣的身体和血。教徒参与仪式一般叫“望弥撒”。
65、天主教的四大节日是什么?
天主教的四大节日也称“四大瞻礼”,分别是:圣诞节(即主降生节,每年12月25日)、复活节(即主复活节,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主日)、圣神降临节(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圣母升天节(每年的8月15日)。
66、天主教神职人员有哪些称谓?
天主教神职人员主要有:教宗(亦称罗马教皇),枢机主教(又称红衣主教),主教,神父,修士,修女。
67、什么是基督教?
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其信徒通称基督徒。在我国所称的基督教特指“基督新教”,又称“耶稣教”,是16世纪经德国教士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后产生的教派。基督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信徒可与上帝直接沟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派别。基督教的经典主要是《圣经》,是由《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部分组成,又称《新旧约全书》。
68、基督教基本教义有哪些?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可归纳为:“三位一体论”,是指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他们都是上帝的显现;“基督论”,是有关基督的教义,内容涉及基督教教义中其它各论,包括神性与人性的关系等;“创世论”,指上帝创造世界的教义;“原罪论”,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是有罪的;“救赎论”,是指上帝派独生子耶稣到世上来,成为肉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了救赎世人,凡是信耶稣的人就可以得救;“教会论”,指关于教会的教义,包括教会的性质、类型、管理等;“末世论”,是关于人类与世界的最终命运的教义,包括基督复临、末日审判、千禧年及天堂、地狱等。基督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准则。
69、什么是基督教的“联合礼拜”?
我国基督教在解放后经过三自爱国运动的开展,割断了与外国差会的关系,于1958年实行了不分宗派的“联合礼拜”,促进了各教派的团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坚持了处理原教派问题的总原则:坚持联合礼拜方向,适当照顾信仰特点,制止各种以教派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打击以教派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制境外势力利用教派进行的渗透。由此,进一步巩固了基督教联合礼拜。
70、基督教教职人员有哪些称谓?
基督教的教职人员,在不同教派含义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基督教的教职主要有:主教,在我国通常指灵性上的领袖;牧师,负责教牧工作,管理教会事务;长老,担任教牧工作,同时参与教会事务管理;执事,信徒中协助牧师、长老做事务性工作的兼职人员;传道,协助牧师、长老从事教牧工作。一般来讲,基督教教职人员分为专职和义工两大类。所谓义工,一般是指本人在社会上有本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为教会做义务工作的信徒。
71、基督教有哪些主要节日?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有:
1、圣诞节:庆祝耶稣诞生,为基督教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日,12月24日通常称为圣诞夜。圣诞节期间,教堂都要举行庆祝耶稣降
生的圣诞礼拜;
2、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教会规定复活节前两天星期五为受难节;
3、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一般在春分后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
72、基督教宗教活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基督教的主要活动有:
1、礼拜:是基督教主要的崇拜活动,内容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祝福等;
2、聚会:基督徒通过各种聚会,以丰富自己的宗教生活,巩固自己的信仰。聚会以内容分,有查经会、培灵会、祷告会、青年聚会、妇女聚会等;
3、洗礼:为基督教的一种重要宗教仪式,受洗礼后才成为正式信徒,并有资格领受圣餐;
4、音乐崇拜:是基督教举行各种礼拜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徒通过唱诗或各种乐器的演奏来赞美上帝。有时礼拜自始至终用音乐组成,称为音乐崇拜。
73、天主教与基督教的主要异同在哪里?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共同信仰有:信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信始祖原罪;信基督救赎;信灵魂不灭与世界末日。都奉行摩西十诫。
区别主要有:①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承认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教阶制,而基督教则在组织上没有世界性的权力中心;②天主教有七件圣事,而基督教简化为洗礼和圣餐两项;③天主教强调神职人员的中介作用,而基督教强调《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认为信徒可与神直接沟通,信徒就是司祭;④天主教恭敬圣母玛利亚,祭台上有圣像陈列,而基督教的教堂祭台上一般不设圣像;⑤天主教要求神职人员独身,而基督教则无此要求。
74、什么是基督教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聚会?
基督教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聚会,是指教徒在自己家里过宗教生活。人员为家庭信教成员,内容以读经、祷告为主。这种聚会没有宗教教职人员主持,不举行受洗等宗教仪式。这样的家庭聚会不属于宗教活动场所,也不纳入政府登记的范围。但是,信教公民进行家庭聚会时,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影响和干扰左邻右舍的正常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秩序。
75、什么叫“自封传道人”?
按照宗教法规的规定和上海市基督教“两会”按立圣职的规章,凡具有合法身份的基督教教职人员,需由基层教会推荐,经过考核等程序,由市基督教“两会”认可其教职身份,举行按立仪式。
但是,目前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员并未经过上述程序,自称为“教会传道人员”,在私设聚会点中扮演“教职人员”的角色,扰乱了信徒正常的宗教生活,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应纳入依法管理之列。
76、什么是佛教?
佛教,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即由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一种宗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佛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及教团组织等,即所谓的佛、法、僧三宝。佛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法指佛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僧即是信奉佛教的比丘、比丘尼;三宝俱全,才构成完整的佛教。佛教的经典为《大藏经》,其内容分为经、律、论三藏。
77、什么叫受戒?
什么叫皈依?
佛教徒通过一定的仪式,接受佛教戒律。佛教徒出家,成为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窃、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以后还须受具足戒。对比丘(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和比丘尼(女子出家受
过具足戒者)要求更严格。中国汉族地区实行《四分律》中,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
皈依是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也称“三皈依”,表示对佛、法、僧(称之为“三宝”)归顺依附。
78、中国佛教有哪三大语系?
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语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汉、藏二系属大乘佛教,巴利语系属小乘佛教,亦称“上座部佛教”。我们一般所熟知的佛教基本上属于汉语系。藏语系主要分布于西藏、内蒙、四川、青海等地。巴利语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
79、佛教有哪些主要节日?
佛教的主要节日有:
1、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族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
2、佛圆满节(涅槃节),是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
3、成道节(俗称腊八节),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
4、观音纪念日,在中国主要有三个: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诞生;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在上海地区观音菩萨的纪念日一般称为“大香期”。
80、佛教的“五戒”是什么?
佛教的“戒”,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81、佛教教职人员有哪些称谓?
在我国汉传佛教寺庙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对能讲经说法者尊称为“法师”,现在一般对寺庙内的出家人也尊称为“法师”。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徒称“居士”,有时可尊称为“护法”、“施主”等。比丘、比丘尼和男居士、女居士总称为“四众弟子”。
82、进入寺庙应注意什么?
佛寺被佛教徒视为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穿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另外,进入寺庙与法师相会,一般以双手“合十”礼为宜。
83、什么是佛像“开光”?
佛像“开光”是佛教仪式的专用术语,是由佛教寺院的高僧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把佛的神圣性注入于佛像,它的宗教含义是将作为工艺品的佛像转化为信仰崇拜对象,佛教上又称为“致礼、开眼供养”。
84、为什么许多古寺都建有塔?
寺院建塔,起源于印度,是佛教徒为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建立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了兴寺必建塔的习惯。在佛教中,塔叫“舍利塔”,也叫宝塔。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弟子将佛的舍利分为许多份,建塔埋藏。后来,寺院里的高僧死后,也有建塔埋骨的,也有建塔作纪念的;还有建塔藏佛经的。在有些大寺院的附近,常见有塔林,其实都是寺院中有建树的僧人的墓塔。
85、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公元142年由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分为正
一、全真两大教派,信奉正一派的道士不出家(也有少数出家的),信奉全真派的道士须出家、食素、束发。两派道士都以“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及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
86、道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教义,也是最基本的教义。
87、全真道与正一道存在哪些主要区别?
道教在金、元时期分成全真道和正一道两派,道士有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两类,并延续至今。全真道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戒规要求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并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不可娶妻、食荤等。正一道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正一道士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平时可以吃素,也可以吃荤,但在斋醮期间必须食素,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正一道士和全真道士的装束也不同,一般正一道士戴九梁巾,全真道士戴混元巾或束发插以玉簪。上海地区的道教基本上都属正一派。
88、道教有哪些主要节日?
道教神灵众多,有关神灵圣诞的庆典记载很多,各道观比较有共性的活动日有(均为农历):正月初一烧头香、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正月十五上元节、正月十五上元天官圣诞、二月十五老君圣诞、二月十九慈航圣诞、三月十五财神赵公元帅圣诞、五月十八张天师圣诞、七月十五中元节等,还包括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的烧香活动,清明、冬至荐亡魂。
89、道教的“五戒十善”是什么?
根据道教的教义,五戒为:一戒杀生,二戒盗窃,三戒淫色,四戒妄语,五戒嗜酒。十善为:一要实言,二要直语,三要通和,四要讲诵,五要谦让,六要舍财,七要内外贞洁,八要庆赞,九要欢喜,十要敬信三尊。道教认为,常行五戒十善,天人善神庇佑,永灭灾殃,长获福佑。
90、什么叫正一派“散居道士”?
散居道士一般是指非经正统道教组织培养,活动于道观以外,以擅长或从事道教符箓斋醮为职业的道士,主要通过师徒传承或父子传承,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缺乏规范的教理教义培训,大多数人信仰淡薄,以做道场牟取经济利益。上海市农村正一派散居道士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多数分布在市郊。对散居道士必须建章立制,纳入依法管理轨道。
91、道教教职人员有哪些称谓?
道教教职人员统称道士(女道士又称道姑)。按照庙观中职务区分,道士又被区分为方丈、住持、监院、知客、寮房、库房、账房等等。方丈,亦称观主、住持,是庙观的首领,一般由精通道学和规戒,堪为人师的道士担任。按照仪式中职务区分,道士又被区分为高功、都讲、监斋(俗称“三法师”)以及侍经、侍香、侍灯等。
92、什么是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麦加创立。“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与“和平”。伊斯兰教的经典为《古兰经》和“圣训”,二者同为伊斯兰教教义、教理、教法、伦理以及社会思潮、学说的经典根据和理论基础。伊斯兰教有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别。中国穆斯林大多属于逊尼派。
93、伊斯兰教“六大信仰”指什么?
伊斯兰教六大信仰,是伊斯兰教基本信条的总称。包括:信安拉(尊奉安拉独一无二),信使者(使者亦称为作“先知”或圣人),信天使,信经典(是指信《古兰经》和“圣训”),信后世(穆斯林信奉的现实世界毁灭后的别一世界),信前定(相信世间一切事物及事物的变化均系安拉之预定和安排)。
94、伊斯兰教“五功”指什么?
伊斯兰教的五大功修,简称念、礼、斋、课、朝,系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念功指穆斯林诵念“清真言”。礼功亦称“拜功”,是穆斯林朝向麦加城的克尔白(天房)祈祷、跪拜等仪式的总称。斋功指在“斋月”即伊斯兰教历9月期间每日拂晓前至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和房事,戒除一切邪念。课功又称施(施舍)。朝功即朝觐,按规定凡身体健康、备有路费、旅途方便的穆斯林,不分性别,一生中须至少到麦加朝觐圣地一次。
95、国家对朝靓有什么规定?
朝觐是伊斯兰教五大功修之一,又是跨国的群众性涉外宗教活动。朝觐事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针对朝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确立的方针是:统一认识,分省负责,归口管理,限额审批,综合治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公民前往国外朝觐,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进行,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朝觐事务的归口管理部门。
96、伊斯兰教的“十项主命”是什么?
伊斯兰教的十项主命是《古兰经》为穆斯林规定的十项禁戒。即:不拜安拉以外的神灵;禁止对父母不孝敬;禁止残杀儿女;禁止接近丑恶;禁止杀害不可杀害之人;禁止侵吞孤儿财产;禁止称量不公,亏待别人;禁止说话不主持公道;禁止不完成安拉之约;不得离开正道(指“真正的伊斯兰教大道”)。
97、什么叫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是开斋节,开斋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二年。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为斋戒日,每日自破晓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称为“封斋”。伊斯兰教认为,9月是颁降天启《古兰经》经文元月,且是十二个月中最吉祥、最高贵的月份,信徒逢此月应封斋。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10月1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如未见月,则继续斋戒,开斋节顺延(一般不超过三天)。见新月封斋和开斋,一般是以有威望的穆斯林、阿訇等见月为准。开斋节期间,人们身着洁净的服装、走亲访友,互相登门祝贺,家家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待客或馈赠,各族穆斯林沐浴后前往清真寺会礼,听教长讲经布道,并上坟(走坟)悼念亡人。
98、什么叫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节日,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牺牲”、“献牲”,又称“宰牲节”、“库尔班节”、“忠孝节”等。定于伊斯兰教12月10日,穆斯林举行宰牛羊驼献主并共餐庆贺。据《古兰经》记载,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晚年得子伊斯玛仪,当其子13岁时,安拉“启示”易卜拉欣宰子奉献。易卜拉欣谨遵不违,儿子也毅然从命。当父子正要在米那山谷执行“启示”时,天使吉卜利勒奉真主之命送来一只绵羊,作为伊斯玛仪的替身。据说,此日是阿拉伯太阴历的12月10日。穆斯林为纪念易卜拉欣父子为安拉牺牲的精神,便在此日宰牲。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族,在节日期间除前往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外,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文体活动,整个庆祝活动热闹非凡、十分隆重。
99、什么叫“主麻”?
主麻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聚礼”,亦称“主麻拜”。指穆斯林每星期五正午过后在当地清真寺进行的集体礼拜。由成年男子参加,有的清真寺允许妇女参加(但与男子隔开)。内容包括礼拜、诵读《古兰经》和阿訇在礼拜前后宣传教义。穆斯林称星期五为主麻日或聚礼日。
100、什么人是阿訇?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 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 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目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 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 班级人数相对较多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 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教师人数有限的前提下, 必须合并班级上课。这也就意味着每个班级上课人数相对偏多, 要不然就没有办法完成所有班级的授课。人数相对偏多导致上课效果相对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他们认为班级上课人数多、班级大, 自己不会被教师注意, 所以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应付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的学生因为大班上课教室大, 距离黑板较远, 看不清教师的板书, 所以出现放弃的心态。大班上课不仅使学生疲惫, 教师也很头疼。他们既要管教学, 又要管纪律, 费时费力, 调控起来相当困难。例如, 分组讨论环节, 在人数少的班级里分组讨论, 每组都有机会发言, 学生活跃度高;但在人数多的大班, 由于人数较多, 在分组讨论时大家发言的机会受到限制,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质量。
(二) 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大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是, 在具体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些教育工作者实行的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听课为辅。“教师中心论”在理论课教学中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和发展[1]。奎苏姆宾博士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校及教师就要为学生探索、创新提供良好的空间, 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形式。这种形式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 这既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考, 又可以通过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革新教学内容, 实施专题化教学
目前, 大部分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该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但是, 该教材的理论深度, 使得没有专业学科背景知识的大一新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了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契机, 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
专题化教学, 是指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把教学内容, 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讲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它丰富了课堂内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安排上, 将《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12章节内容分成6大专题。专题一:走近“民族”;专题二: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四: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专题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平等团结。每一专题的讲授都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着重进行讲授, 突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民族性、现实性, 使学生参与其中, 融入其中, 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关心社会。同时, 在求知中自然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基础。
(二) 改变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1. 运用案例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 是指运用真实案例,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教研室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同时,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结合国家的政策及社会突发热点问题, 把枯燥的理论变成鲜活的案例, 使学生不仅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方法, 而且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在讲授“中国民族概况”专题时, 采取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本民族的情况或者是他们所了解的民族的基本情况。通过这种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个人经历与兴趣相结合, 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及他们的风俗习惯, 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讲授“纷繁民族世界复杂民族问题”专题时, 就新疆“7·5”事件, 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这一事件从策划到造成人员伤害的全过程, 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问题, 从而弄清不是所有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但世界不稳定及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 他们组织的暴力犯罪, 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在讲授“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时, 通过影视资料及图片向学生展示, 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 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离不开56个民族, 同样, 56个民族也离不开国家,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富足的民族。在讲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专题时, 通过中国航母、中国龙精神等案例, 以民族共同心理认同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 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 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纽带。通过二战时期犹太人惨遭纳粹分子屠杀的案例, 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国家团结, 才有政通人和, 人民幸福, 从而自觉为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与利益而努力奋斗。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时,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能相对比较成功地解决民族问题,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专题时, 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讲起, 先倾听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各项民族政策的理解、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 再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了解各项政策的初衷和实质, 做党的政策的坚决执行者、捍卫者。
2. 运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3]讨论式互动教学法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需求、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及兴趣点,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动态、创新的教学过程, 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提升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使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更好地内在转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影响自己的内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 使所学知识能对以后的生活给予理论指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视理论教学, 但不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鼓励,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上想办法把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激活, 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4]。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除了实行专题教学, 还在课堂上实行了讨论式互动教学法及实践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效果良好。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 笔者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 讨论的内容最好是那些学生感兴趣, 同时又能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起到积极影响的现实生活案例, 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西部大开发时, 给学生的讨论题目就是“如何看待新疆的切糕事件”。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 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个体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经济原因, 以及西部边疆经济目前的状况、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政策。两年的探索和改革表明, 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的运用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学效果良好。
(三) 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民族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005年, 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 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有实践环节, 并且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内蒙古民族大学响应国家的号召和规定, 在强化民族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扩大了第二课堂的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广泛, 如参观考察民族名胜古迹、博物馆, 观看相关所学知识的影像资料等。这些方式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 把时代的气息注入新的理论体系中, 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例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在讲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参观了当地民族文化博物馆,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正是古老的中国文明, 培育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各民族为缔造伟大的祖国、捍卫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对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有积极意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专题时,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进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 进而使学生认识到,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保障, 是各民族维护尊严的前提。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 学生增长了见识。
高校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 也是国内分裂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 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发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他们与破坏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 要推动实践教学, 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颖.深化民族理论课教学, 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 2003, (6) .
[2]谢四平, 李晓衡.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 2003, (2) .
中国摩托车业遭日本的知识产权伏击战
日本历来重视以技术创新促经济发展,这也是二战以后日本在经济上能迅速复苏的重要原因,因此他们把对技术等智力成果的保护看作立国之本。2003年2月,日本内阁增设知识产权战略本部,由首相亲自任部长,足见日本政府对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视程度。日本对中国摩托车业的打击是其本国知识产权战略,在海外市场的外延,其战略模式也是3个层面的有机配合,层层逼近。在政府层面:日本经济产业省向中国政府提供了摩托车业侵犯其知识产权的数据,利用中国政策,依靠中国政府部门“打假”;行业层面,以行业协会的形式一方面主动和中国的摩托车业界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战略性合作,另一方面向中国施加压力:2002年日本自动车工业会访华团就“中国侵犯日本摩托车知识产权”与中国打假部门进行谈判;同期,又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共同签署了《中日摩托车产业界知识产权合作项目》,旨在针对双方极为敏感的外观设计侵权等问题共同设计出有关的纠纷解决组织和机制。在企业层面,具体采用了知识产权诉讼、设立技术标准、专利“圈地运动”等形式给中国企业设置障碍:2002年,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将天津港田集团公司等5家公司一并推上了被告席,诉港田摩托车商标侵权,诉讼标的3000万元,这起我国入世以来最大的知识产权案最终以港田败诉告终;2003年日本本田翻出老帐,在北京状告重庆著名的摩托车企业——重庆力帆商标侵权,索赔2500万元,该案虽未审结,但本田究竟是维权还是造势的目的却昭然若揭;在东南亚市场,日本企业更是对中国摩企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力帆在2001年投入上千万元研发的一款新车由于个别配件与雅马哈公司在越南申请的专利相仿,最后只好将6000多份订单取消。由于日本大打知识产权战,导致我国摩托车出口量在近几年中持续下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逐渐兑现,这场知识产权大战将会日趋激烈。加入世贸组织后,以往的关税壁垒将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技术壁垒,我国摩托车业必须尽快熟悉和适应在新的国际准则下运作,要有敏锐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不至于被“软绳套猛虎。”对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接受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必然要履行的条件,目前我们民族工业要做的不是针砭它的公平与否,而是要认真分析现状,寻求在现实条件下保护自己的策略,同时要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摩托车业知识产权战略布置
专利战略:1.在技术开发前要勤查专利文献,弄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现状,可避免重复性研究并使研究的起点高。善于对已过专利保护期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的发现和利用,避免不必要的研究资金的浪费;2.技术开发上以模仿创新与开发基础技术相结合。在技术方面并不一定要一味追求基础核心技术的研制。摩托车所涉及的多为发动机、轮胎生产等技术的专利,开发基础性专利的成本高,耗时长,所以适宜采用“技术追随”战略: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改进技术构成外围专利如“使用方法专利”或“用途专利”等,对原有专利形成包围,在以后的技术贸易中形成交叉许可的局面。另一方面若有实力自行研究形成基础专利,则力争将自己先进的专利技术变成该行业的技术标准,得到更大范围的垄断,实行“技术标准”战略;3.“外观设计”是我国摩企经常被诉侵权的方面,其实在很多国家外观设计的申请只要求新颖性和美观性,因此只要在设计上做一定的更改即可申请新的专利保护,同时可作为美术作品取得著作权获得双重保护,且后者费用较低;4.专利技术实施时若发现自己技术侵权,可以灵活运用“先用权”战略:即己方在对方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使用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做好制造或使用的准备的,得以在对方获得专利后继续在原有的范围内继续制造和使用;或者“取消对方专利权战略”:以不符合专利“三性”要求、说明书不公开、权利要求书得不到说明书支持等理由申请对方专利无效。
商标战略:商标是企业将商品推向市场的纽带,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摩托车行业由于技术层面趋于普及和透明化,商标战略(即品牌战略)就更显重要。1.重视商标设计。商标权是“标记性”知识产权,一个好的商标设计要做到醒目易识别。另外,商标的表现形式已扩展到立体标记、声音及气味等非视觉标记以及网络中的flash多媒体商标,企业的商标设计应向新形式扩展,以扩大商标影响面,并可防止他人恶意抢注而导致自己的商标受到淡化或污损。同时要重视对设计的保护,除了以商标权保护外,还可以用版权保护里面涵盖的文字或艺术创作;2.注重商标申请的技巧。我国从申请商标到核准注册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在产品尚未投产的时候,就做商标注册工作,防止被抢注;未成为驰名商标之前要实行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战略:前者是将同一商标在不同的产品上申请,后者是将与自己的主打商标相类似的图案等都申请为商标。另外在网络时代,更要防止自己的商标被别人抢注为域名,导致商标“淡化”;3.当品牌有一定影响力时,应实施“品牌延伸”战略。其中垂直延伸是指品牌向高端或低端市场扩展:往往是在市场成熟度高、竞争激烈、利润空间降低幅度大的终端消费品行业里,企业倾向于实施该策略,以此来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品牌的忠诚度;4.大胆开展知识产权诉讼战略,这是典型的进攻型战略,包括专利诉讼以及商标侵权诉讼。这不仅是对知识产权很好的保护方式,也是宣传品牌造声势的手段之一。要克服“讼累”思想主动运用该战略,不要总是被动应诉。
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的知识产权联盟:面对日本等有成熟的知识产权战略的技术强国的威胁,单个的企业常有“一个企业和国外一个政府在斗”的感慨,而国内企业很松散,遇到知识产权诉讼时经常“各扫门前雪”;我国刚刚提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构想,要至上而下地完善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成立企业间的知识产权联盟对于从宏观上指导行业的整体战略很有必要。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摩企之间已经有类似的联盟,但从行业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出发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联盟应该是一个非官方的民间社会组织,成员为该行业内自愿加入联盟的企业。该联盟主要任务是1.制定行业内必须共同遵守的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准则,建立行业内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提高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能力,组成维权联盟;2.构建“专利池”、制定和完善鼓励开发可支撑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的政策体系,在行业内进行“交叉许可”,对内形成“公有领域”,对外形成“专有领域”;3.是构建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和服务体系;4.在政府指导下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民委(政)字(1990)217号
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的权利,做好民族成份填报工作,现对公民确定民族成份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二、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三、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四、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 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五、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咸份。
六、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 1
为其他民族成份。
七、凡依照本规定申请变更民族咸份的,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八、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及其后裔,或中国人同外国人结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则处理:
1、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其民族成份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的某一民族,但须在入籍后的两年内申请办理。
2、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民 族工作部门批准。
3、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应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份。凡按照本规定填报为我国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按少数民族对待。
九、凡采取搞假报告、假证明和其它不正当手段骗取准许更改民族成份的,一经发现应立即纠正。因骗改民族成份而享受招干、招工、升学以及其他优惠待遇的,应予都取消。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民族工作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但要报上级民族工作部
门备案。
十一、过去有关确定、更改民族成份的文件、规定与本规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十二、本规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十三、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
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
一九九O年五月一日
二、民族政策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民族政策?
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政策;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
(10)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三)、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四)、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
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五)、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1)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 6
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六)、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 的指示》。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凡各 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周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七)、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八)、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年3月14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
(九)、如何惩处在出版物刊登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行为?
在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上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列了“在出版物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罪”。
主要是指无视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以书籍或报刊为载体,出于牟利或猎奇等原因,发表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文字或图片、绘画等,且造成损害民族关系等后果的犯罪行为。
刑法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十)、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华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 9
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十一)、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的特征的理论,对民族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的条件,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也不论周邻国家是否居住有相同的民族,在充分照顾该民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都一律承认为一个民族,同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
(十二)、不同民族通婚后,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根据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
1、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 10
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十三)、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应该为他们提供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规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类似的规定。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活动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 11
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十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是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如:地理环境、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经济、社会 和文化发展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等。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间: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对汉族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
生育数量的控制:
根据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自然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区别对待。分两种情况实施计划生育。第一种:人口超过1,000万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生。
第二种: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育四胎。
但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个别的也可生育四胎,甚至在人口较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中不实行计划生育。
党的宗教政策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严格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
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信教公民的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内举行,由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宗教团体组织,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主持,按照教义教规进行;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成立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成员,经民主协商推选,并报该场所的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加强内部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会计、治安、消防、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制度,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对宗教活动场所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情况,建立和执行场所管理制度情况,登记项目变更情况,以及宗教活动和涉外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接受宗教事 13
务部门的监督检查。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一)设立宗旨不违背《宗教事务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的规定;
(二)当地信教公民有经常进行集体宗教活动的需要;
(三)有拟主持宗教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
(四)有必要的资金;
(五)布局合理,不妨碍周围单位和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目
录
一、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1
二、民族政策知识问答……………………………………4
(一)、什么是民族政策?…………………………………4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4
(三)、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5
(四)、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内容?……………………5
(五)、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6
(六)、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7
(七)、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8
(八)、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8
(九)、如何惩处在出版物刊登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行为?…………………………………………………………9
(十)、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5
………………………………………………………………9
(十一)、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0
(十二)、不同民族通婚后,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10
(十三)、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11
(十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12
三、党的宗教政策…………………………………………13
四、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13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壮族)
2、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她是什么民族?(高山族)
3、分布最广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回族)
4、五色糯米饭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令食品?(壮族)
5、中华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云南)
6、土族和土家族是同一个少数民族吗?(不是)
7、众人所知的泼水节是()的节日。(傣族)
8、侗族喜欢斗()这一活动。A鸡 B牛(B)
9、<<孔雀舞>>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傣族)
10、我们经常看到的旗袍来源于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满族)
11、那达慕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蒙古族)
12、“竹筒饭”是哪个民族的传统食品?(黎族)A 傣族 B 彝族 C 侗族 D 黎族
13、“复活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俄罗斯族)
14、青稞酒,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传统食品?(藏族)
15、我国有()个自治区。A 5个 B 7个(A)
16、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17、()族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A畲族 B白族(A)
18、套马是()族传统体育项目。(A)A鄂温克
B鄂伦春 C赫哲 D俄罗斯
19、荡秋千是()族妇女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A)
A朝鲜 B维吾尔 C蒙古 D哈尼
20、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C)
A鄂温克族 B鄂伦春族 C赫哲族
21、哪个民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B)A 傈僳族 B拉祜族 C哈尼族 D 仡佬族
22、传统的曲棍球是哪个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A)A 达斡尔族 B 蒙古族 C朝鲜族 D 满族
23、哪个民族被称为“马背民族”?(B)
A满族 B蒙古族 C朝鲜族 D 鄂温克族
24、哪个少数民族用一块木片作为邀请对方的请柬?(C)
A畲族 B东乡族 C独龙族 D拉祜族
25、被誉为“森林之舟”的驯鹿曾是哪个民族唯一的交通工具?(B)
A 鄂伦春族 B鄂温克族 C 俄罗斯族 D 毛南族
26、哪个民族对盐非常重视? A 瑶族 B 侗族 C 黎族 D 土族(A)
27、哪个民族的特色食品是以昆虫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C)A 阿昌族 B 土家族 C 傣族 D 毛南族
28、哪个民族严禁饮酒? A东乡族 B回族 C撒拉族 D独龙族
(C)
29、“马头琴”是()的传统乐器。(蒙古族)30、每年农历6月24日是()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彝族)
31、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A)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32、早在西汉以前,新疆地区原始宗教是()。A萨满教 B伊斯兰教(A)
33、苗族的传统乐器是()。A芦笙 B笙(A)
34、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是()。A珞巴族
B门巴族(A)
35、东巴文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过去使用的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C)
A苗族 B彝族 C纳西族
D仡佬族
36、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饮茶的习惯,但最著名的“三道茶”是哪个民族的饮茶方式?(白族)
37、哪些民族过“三月三”?(壮族,黎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彝族,畲族)
38、哪个民族的服饰品种最多?有多少种?(苗族,130多种)A苗族 B彝族 C纳西族 D壮族
39、民族自治地其行政单位分为三级即()。(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40、到现在还保留着“吃白饭”待客习俗的是哪个少数民族?(B)
A纳西族 B景颇族 C仡佬族 D白族
41、多少数民族都有饮茶的习惯,但最著名的“三道茶”是哪个民族的饮茶方式? A白族
B满族 C藏族 D瑶族(A)
42、以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是哪个民族。(A)
A壮族 B黎族 C彝族 D傣族
43、我国是从()年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
A 1954 B 1955 C 1956 D 1957
44、“三月街”又称“观音节”是()族节日和街期。A壮族 B白族(B)
45、传统节日只有一个的是哪个少数民族?(A)
A撒拉族 B独龙族 C布朗族 D毛南族
46、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之一,下面哪一个民族不过这个节日。
A塔塔尔族 B乌孜别克族 C鄂伦春族 D柯尔克孜族(C)
47、我国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个少数民族。A7 B8 C9 D10(D)
48、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识别确定最晚的是()。(C)
A毛南族 B普米族 C基诺族
49、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向()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A)
A黎族 B京族 C水族
50、哪个民族对火很敬畏,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C)
A拉祜族 B彝族 C哈尼族 D傈僳族
5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有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回婚节这三个家庭节日的是哪个民族? A维吾尔族 B塔塔尔族 C回族 D撒拉族(C)
52、饮食习惯中,特别讲究药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D)A苗族 B彝族 C白族 D羌族
53、长鼓舞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还愿,它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舞蹈?(B)
A朝鲜族 B瑶族 C羌族 D畲族
54、请任意的说出五个以上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
55、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56、傣族的传统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下列哪一个民族与傣族的传统节日一摸一样。A白族 B拉祜族 C德昂族 D布依族(C)
57、最喜欢红色的是哪个民族?(B)
A彝族 B柯尔克孜族 C乌孜别克族 D阿昌族
58、哪两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惯上用汉文?(D)
A白族和彝族 B苗族和壮族 C侗族和瑶族 D满族和回族
59、“萨邦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B)
A塔吉克族 B塔塔尔族 C维吾尔族 D哈萨克族
60、“手扒肉”是()的传统食品。(蒙古族)
56个民族
1、中华民族的文化的重要地位:
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画卷,这是人类共
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2、我国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他们用自
己的勤劳和智慧,给世界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个民
族又以不同的风格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中华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同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牢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格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3、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消灭了剥削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根源,各族人民真
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4、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1)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①维护民族团结既是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
保障。(或③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等)
(2)青少年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①维护民族团结,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和。
②具体做法如: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尊重回族同胞的饮食禁忌;尊重开斋节等
习俗;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同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等。
5、在我国,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还存在较
大,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6、列举国家为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优秀的传统美德?
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②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③诚实守信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重义、诚信、勤俭、慎独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为什么要讲诚信?①诚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守则;
②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人无诚
信难以自立、企业无诚信难以生存、政府无诚信难以取信于民、国家无诚信难以发展。
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在今天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必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为核心的、、、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或意义)是什么?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②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强大不起来,永远支撑我们民族站立起来的是传承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19课科教兴国
一、感受科技创新
1、现代生活离不开科技。我们的衣食住行用都凝结着科技发展的成果。科技发展,重大科技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2、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发明和创造的民族。在农业科技领域,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显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或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①科学技术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②和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和。
③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施战略和战略。
4、所有重大的科学发现,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是与科学家的辛勤思考和艰难探索分不开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尽管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在科学精神的激励下,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5、在学习过程中,你打算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①树立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②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③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④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
二、感受教育创新
1、教育的重要意义?(或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和的作用。因此,我国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的战略地位,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迅速发展;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初具规模;高等教育有序发展。
3、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我国政府在积极努力,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公民接受学校教育。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因此学习应成为我们的终身活动,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20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一、我国的人口问题
(1)是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在当代,人口过多及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问题。
3、我国的人口形势: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稠密,西部稀少;城镇人口少,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素质偏低。
4、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出发制定的,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5、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分布。
6、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意义?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促进了人们婚育观念和家庭观念的转变;国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世界人口问题走出困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合理利用资源
1、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人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所以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发展的无限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2、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总量上看,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且类型齐全,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资源看,人均占有量严重短缺,是一个资源小国;资源存量地区差异较大,组合错位;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合理利用资源还应该强化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和保护资源是每个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保护环境
1、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形势也相当严峻。保护环境,建设清新、洁净、优美、舒适的家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2、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接触较多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还有生态的恶化、森林草场的减少等等。
3、为了保护环境,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行政和立法的手段,切实保护和改善环境。
4、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宏观对策: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必须坚持,走之路。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立法方面来看, 2008年, 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其中第四部分特别制定了专项任务, 并且明确提出涉及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相关的几个任务, 就有对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 这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福音。除此之外, 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给了一个确切的界定。该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们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务和场所, 并明确对其进行了分类, 包括口头文学、传统技艺、医药、传统礼仪等民俗。可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举足轻重的, 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意义。这也和联合国关于世界范围内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谋而合。这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知识的权益得到公权力的重视和保护, 有利于其发展。
二、少数民族内部本身的保护不够
众所周知,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且大多居住于一些偏远的地区, 信息相对闭塞, 少数民族自身掌握的很多技艺都源于生活的需要, 当地人把之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 作为生活必备的一项技能, 或者某些民族所独有的特色产品。而当前旅游业发展迅猛, 更多的外来人口接触到了特定社区才具有的东西以后就带走或者采用其他的方式盗用, 以此为商机用于工业生产, 更有甚者抢先注册成为商标或者申请专利用于谋利, 而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对此却全然不知, 只有在使用受限时才意识到此项权利已被他人恶性抢先掠夺和占有。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比如美国迪士尼公司找准商机以我国民间故事花木兰从军为蓝本, 并把其制作成为动画电影以后, 获得不菲的票房, 而中国不但没有任何收益却要向美国支付高额版权费才能取得动画花木兰的播放权。这样的例子属跨国性的例子, 国内其他团体或者组织盗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并从中获益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的。这里, 笔者举一个曾经在一个讲座当中从发言人那里听来的例子作为例证:大概是这样的, 在云南某某地区有一个逢年过节的习俗就是敲一种当地特有的鼓, 并有专业的表演团来敲锣打鼓以表示庆贺, 然而有人从中找到了商机, 并把此种表演抢先注册。一旦此鼓声响起, 此人便找到敲鼓者要求付给其使用费。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必定不止这一例, 这首先源于少数民族本身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才给别人有机可乘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少数民族自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少数民族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产出诸多的文化瑰宝, 却在保护方面做得不够。我们擅长于生产知识, 但是我们却没有很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让其在异国他乡得到了茁壮生长, 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正如前面第一、二点所说, 就我国当前形势来看, 传统文化知识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遇在于当前国际上和国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度不断加深, 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且作为一个国家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组成部分, 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因此能够得到很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这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此外, 从我国国家战略的整体方向也不难看出我国正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当中不可不提的民族医药也是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我国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民族医药畅销海内外:如云南的三七、天麻, 还有我国贵州的苗药、侗药等, 在经济上都给我国的GDP做了很大贡献。与此同时, 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巩固和提升。然而我们都知道, 事物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 随着互联网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这些对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正如大家所看到的, 信息的全面开放化就带来了信息复制率的上升, 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假冒民族特有的产品或者是未经许可就私自使用具有文化特征的事物的现象, 这应建全相关对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拥有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因此, 国家应建立相关法律。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众多, 由于各民族自身的特点和属性的不同致使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迥异, 并在历史长河不断发展和传承当中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给我国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民族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24-03
提供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是民族院校图书馆永恒的主题与不变的宗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服务理念已经形成,知识服务能力建设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关键,民族院校图书馆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服务能力,以此推动民族院校新型特色知识服务的形成,提升民族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并融入区域特色文化的大发展中,凸现和发挥高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 概念界定
1.1 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指的是设立在边疆省(区)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等院校。如延边大学。
1.2 知 识
知识(knowledge serowledge)是主体获得的与客观事物存在及变化内在规定性有关的系统化、组织化的信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与信息不同,信息告诉人们“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而知识告诉人们“如何做”(how)和“谁去做”(who),我们正生活在被信息淹没却渴望知识的时代。
1.3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knowledge serowledge)是向用户提供知识信息、知识挖掘手段及问题解决方案的服务,它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在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服务是具有创造性的高智能的服务工作,是传统的情报服务工作的继承和创新。知识服务是根据用户的要求来进行一系列智力劳动,它是要在各种知识资源中开发并加工成知识产品的服务,需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对知识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系统化的知识整合加工、精选有价值的知识重组形成各种专门的知识系列,为用户提供针对性较强的知识创新服务。
可见图书馆在知识服务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也就是知识服务能力。民族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是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是多种相关能力的集中体现,这主要包括知识发现与获取能力、知识组织与整合能力、知识传播与开发能力等。
2 民族院校图书馆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意义
知识服务能力建设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国家高校的知识服务一直处在世界引领地位,我国深化高校的内涵建设,要求高校聚焦国家战略,发挥高校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服务区域发展,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加强知识服务能力的建设,为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充分体现高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民族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民族院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存储、传播的中心,具有直接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重要作用,民族院校图书馆如何加强知识服务能力建设,如何提升自身的知识服务能力,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从而增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竞争无处不在。由知识服务的概念可知,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是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发展知识经济和实现知识创新的迫切需要。只有重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才能做好知识服务工作,才能有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服务的直接目标和主要实现方式,知识服务不仅仅是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贮、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构性的服务,而是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表征来看,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是知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但更深刻的是社会机构核心能力的知识含量和如何不断发展这种核心能力知识含量的竞争。正是这个核心能力保障了知识服务竞争力,创造了自己的社会贡献、利润来源和市场地位。但是,传统信息服务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组织、检索与传递。这种服务难以让人接受其服务的有效知识含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它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竞争力已受到了知识经济的极大挑战,即便是现代网络化信息增值服务也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我们在竞争中的态势,难以有效切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因此民族院校图书馆处于时代创新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应将自己的核心能力定位于知识服务能力,即通过对知识信息的析取、整合、集成、创新而形成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将这种核心能力融入用户的问题解决和环境分析之中,从而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创新的服务。同时,民族院校图书馆所具有的文献资源独有性、相对稳定的动态发展性、知识服务凝炼的图书馆文化育人精神构成了民族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要素。
3 民族院校图书馆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的途径
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是各类文献情报机构“十二五”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提升民族院校图书馆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3.1 思想先行、理念引领,树立知识服务的新理念是民族院校图书馆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的精神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新格局及信息服务基础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面对科技创新对信息服务的新要求,文献情报工作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展望未来,图书馆不仅仅是所在空间的资料、资源、服务及建筑物的集合,而是一个更加强大的信息采集、组织以及传播的机构,变革将不再是偶然,而是经常性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运作知识组织、知识管理提供知识服务,鉴于此,图书馆界开展知识服务主题的各项研讨活动,全面系统地组织探讨图书情报机构开展知识服务的实践与研究,旨在引导专业图书馆重新思考和定位未来发展愿景、范式转移或重塑的应对与发展策略,分享变革和创新发展的经验,引领和带动专业图书馆实现文献情报服务能力的全面转型和跨越发展,紧紧围绕着树立知识服务,知网检索已有6 000多条信息,1999年第1期的《图书情报知识》杂志上发表了任俊为先生的题为《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的论文,在国内第一个将知识服务引入图书情报界,拉开了中国图书情报界研究知识服务的序幕。2000年,张晓林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一文,第一次明确地将“图书馆知识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图书情报工作的核心能力应定位于知识服务”。只有牢固树立了知识服务的理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思想先行是民族院校图书馆有效开展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的精神动力。
3.2 提高馆员知识服务能力是民族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的人才保障 知识服务是一个交叉研究领域,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知识服务研究最初源于企业管理,今天对它的研究已扩展到各个领域之中,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方式非常多,按照“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创新服务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多层次、多途径、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不能忽视“人的因素”,所有工作最终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馆员要认识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自觉提高自身知识服务能力水平,知识服务要求馆员是学者专家型或复合型,重文凭更重能力,他应娴熟地掌握图书情报理论方法,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情报意识,洞察力强,善于应用综合知识解决用户委托的咨询难题,能够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研讨能力,对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机理和客观规律能够了然于胸,能将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复合、汇合、结合、溶合、化合、聚合于一起,实现了知识重组。馆员通过知识服务,协助用户把一堆堆信息从原始的数据集合变成再生知识,协助用户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新的思维,馆员要提高知识发现与识别能力、提高知识获取能力、提高知识组织能力、提高知识评估能力,馆员还要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只有这样馆员知识服务能力才能产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能力“升华”,馆员知识服务能力是民族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的人才保障。
3.3 有效整合资源,打造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知识服务平台 有了知识服务的理念,有精干的馆员队伍,还要有效整合资源,打造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知识服务平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馆藏资源是物质基础。当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信息社会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信息技术特征和信息技术基础,这一特征正在呈现出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以及馆馆相联、库库相联、网网相联的管理新趋势和服务新形态,体现出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智能惠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新追求,所以民族院校图书馆要打造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知识服务平台,将有限的,现有的和特色的馆藏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图书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和谐共建”,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功能和优势,合理安排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购买比例,建立系统地覆盖民族院校主要学科的文献资源体系。保持重点文献完整性和连续性,注意收藏本校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以延边大学为例,我校根据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图书馆还加强东北亚研究与图们江流域开发、朝鲜族历史与文化、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三大学科的文献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朝鲜——韩国学文献资料中心”馆藏体系。使该中心成为我校重点学科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点,成为国内具有权威的《朝鲜——韩国学》的文献资料中心,彰显特色文献,在“十二五”期间,根据“朝鲜——韩国学文献资料中心”纸质文献的积累,自建与东北亚研究与图们江流域开发、朝鲜族历史与文化、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三大学科领域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特色数据库2~3个。
在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延边大学图书馆整合馆藏数据库资源,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认证、跨库检索功能,建成功能强大、资源丰富、开放式的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秉承“简洁”、“高效”的产品特色和知识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强知识资源内容的品质化和服务的精细化,推出知识服务的各种升级功能和最新服务应用,为传递、共享、交流、创新知识成果提供更立体、多元的服务。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完善了知识资源体系,在内容和种类上得到进一步丰富,还应进一步优化图书平台、期刊空间的阅读、浏览、检索等功能,完善了知识服务细节,同时引进虚拟参考咨询系统、读者教育系统、教学参考书信息管理系统、远程登录系统等数字图书馆辅助系统,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
总之,民族院校图书馆继往开来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战略认知并提出明智应对的具体方法,并对以往的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进行创新驱动的设计和转型路径的选择,需要从发展理念创新、知识管理形态转型、知识服务技术提升、知识服务流程重组等维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和研究,全方位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建设,可以预见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张晓林.重新认识知识过程和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8.
[2]张静,姜永常.知识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根本保障[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28-31.
[3]杨薇.近十年来国内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9,(8):221-225.
[4]赵国君.图书馆知识共享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2,(5):12-15,88.
[5]孙玉英,刘艳惠.论图书馆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7,(2):85-86.
【民族宗教知识课】推荐阅读:
2024年民族宗教知识竞赛试题06-23
民族与宗教11-08
社区民族宗教总结10-05
民族宗教政策答卷10-02
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理论07-15
民族宗教政策宣传资料09-13
平顶山市民族宗教局09-17
民族宗教工作总结汇报10-28
民族宗教政策学习计划11-25
新都区民族宗教事务局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