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舆论调查报告(精选8篇)

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篇1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既是网络媒体应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网络媒体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新形势下,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这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如何利用好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成为了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当然,网络媒体不能只满足于作网民的“出气筒”,而要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人民,把党和政府为解决困难和问题所作的努力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

(2)网络上有很多煽动性和争议性话题,关于他们制造话题的目的湖州市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为了报复个人和社会,但随着被调查者的学历的升高这样的看法逐渐减少。认为他们是为了宣泄不满、抒发郁闷的比例较少。其中认为他们是为了标榜自身个性也占有很大比例。

2.1(3)网络上各种思维聚集,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看法不同,有些意见与言论有些偏激,关于这一特点,我们也对湖州市居民进行了调查(见图三),结果表明在面对偏激言论时,居民多选择不予理睬,选择向相关部门举报的较少。在遇到认同的偏激理论时选择狂顶并告诉其他人的比较多。对于网络上具有煽动性和争议性话题,他们制造话题的目的

图一

2.01.9为了企业、行业或个 说木美 1.7炒作出名宣泄不满、抒发郁闷标榜自身的个性1.51.4小学及以下高中、中专或中技初中硕士及以上大专、专科报复个人或社会其他1.81.6教育程度-3

二、湖州市居民对各种网络所采取的态度、看法与行为

中国官方公布了一个最新的中国网民数据,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16亿,仍保持全球第一大网民数量国家。同时,伴随自媒体、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网民参与社会事件、政府政务的热情与能力大的增强,在典型负面事件发生时,网民的热情参与讨论,对事件中疑点与处理结果提出质疑,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扩展公众舆论,迫使政府重新审视事件,尊重网络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最终得到事实真相。

关于政府在大多数网络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表现如何,我们针对这点对湖州市民进行了调查了解(见图五),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效果一般,其次是比较好,选择效果很不好的人数最少。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很有效的,但是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不断的改进。

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舆论场,官方网络舆论,民间网络舆论,媒体网络舆论

一、湖北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状况调查

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 是覆盖面广、品牌性强、影响力大的强势媒体。主流媒体网络舆论是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传播舆论信息形成的舆论。本文对湖北省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大型新闻网站的网络舆论状况调查, 并抽取网络舆论影响力较大的新华湖北、荆楚网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长江网 (长江日报) 、大楚网、新浪湖北、凤凰湖北等媒体为调查对象。

1. 基于新闻网站的湖北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状况

新闻网站是媒体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 新闻网站是媒体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荆楚网、长江网、大楚网、新华湖北、新浪湖北和凤凰湖北的舆论板块调查表明, 舆论信息最集中的板块 (栏目) 为新闻报道、媒体评论、媒体网民互动三类。

从六个媒体新闻网站这三类板块分别抽取最新的100条内容分析。结果发现, 新闻正面报道 (反映社会积极、进步和善良) 及媒体肯定评价 (对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肯定与赞扬) 篇数比例不足15%。负面报道 (反映社会问题和不良现象) 及否定性评价 (对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批评与质疑) 篇幅超过30%, 其中荆楚网的媒体评论类舆论板块100篇文章中, 否定性评价高达47篇。媒体网民互动类舆论板块中, 否定性评价数量也是远高于正面评价。长江网, 新浪湖北和凤凰湖北甚至没有媒体与网民互动类板块。

2. 基于微博的湖北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状况

微博是媒体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 也是媒体网络舆论的组成部分。课题组2014年11月17日从新浪微博抽取在湖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官方微博 (新华网、湖北日报、荆楚网、长江网、新浪湖北、凤凰网湖北等6个, 大楚网未在新浪开通微博) 为调查样本, 在每个微博账户中采集最新发布的100条微博内容, 从粉丝数、微博数、舆论信息比例、舆论信息进行调查。调查发现, 粉丝数最多的是“新华网微博” (719万) , 依次是“新浪湖北微博” (289万) 和“荆楚网微博” (93万) , 最少的是“凤凰网湖北微博” (11万) 。从粉丝数来看, 湖北媒体微博与排名靠前的湖北个人微博差别不大。微博数最多的是“新浪湖北微博” (36796) , 最少的是“凤凰网湖北微博” (5153) 。在抽取的100个个人账户中微博数超过1万的有24个。说明湖北媒体微博和湖北个人微博在影响力和信息流量方面差别不大。舆论信息比例都在50%左右, 最高是“凤凰网湖北微博” (55%) , 最低是“新浪湖北微博” (42%) 。媒体微博要大大高于政务微博和个人微博的舆论信息比例。舆论信息80%以上是关于腐败、民生问题的内容, 关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内容10%左右, 基本没有关于思想理论内容。“新华网微博”关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内容明显多于其他媒体微博。

新闻网站中媒体舆论情况是, 在新闻报道类板块中, 正面新闻比例最高12%、最低3%, 负面新闻比例最高49%、最低13%, 中性新闻比例最高78%、最低41%, 即不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的中性新闻最多, 反映社会公共领域问题的负面新闻其次, 反映社会公共领域的成绩和好人好事的正面新闻最少。在媒体评论类板块中, 肯定性评价比例最高12%、最低6%, 否定性评价比例最高55%、最低43%, 中性评论 (态度取向不明显或不涉及公共事务) 最高51%、最低37%。在媒体网民互动类板块中, 90%以上都涉及腐败、民生问题的报料与举报。媒体微博中媒体舆论情况是, 包含舆论信息的微博约为50%, 这些微博80%以上关于腐败、民生问题, 关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内容在10%左右, 基本没有关于思想理论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 媒体网络舆论中存在传播正能量不够的问题。

二、主流媒体网络舆论中存在的问题

1. 议程设置能力下降

媒体往往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能力直接影响舆论引导力。

主流媒体的议程受民间网络舆论议题的影响。一些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模式往往是网民微博或论坛爆料后, 领导、记者奔赴现场, 最后才是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可见, 在这里新闻议题不是由媒体设置的, 而是由网民设置的。民间网络舆论议题往往是举报、投诉等内容, 媒体议程设置受此影响, 会偏离媒体原有的议题范围, 使议程设置能力下降。

受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 经常炮制一些花边新闻, 关注一些极具争议、有轰动效应的事。比如, 对一些贪污腐败、黑帮匪徒、男盗女娼等事件大肆渲染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功能。

2. 框架建构方向上存在偏差

设置议程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 构建框架解决的是媒体“怎么说”以及受众“怎么看”的问题。调查发现, 主流媒体在网络中进行的新闻报道, 不仅负面新闻大大多于正面新闻, 而且在对事故、贪腐、丑闻等事件报道中, 将丑恶和黑暗无限放大, 导致不良情绪、阴暗心理、网络戾气在网上滋长蔓延, 消解社会正气。

框架建构可通过媒体评论实现。媒体以“社论”“评论员文章”“专题讨论”等方式, 对一些社会问题和重大事件深度解读, 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引导舆论。调查发现, 在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上, 很多新闻都只有事实性陈述, 没有引导性意见。6个调查对象中, 5个有媒体评论板块。在媒体评论板块中, 肯定性评价比例最低 (10%左右) , 否定性评价比例最高 (50%左右) 。通过媒体评论建构舆论引导的框架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和方向上的偏差。

3. 互动引导不足

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是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调查发现, 6个媒体网站中, 只有荆楚网和新华湖北有媒体网民互动板块;大楚网的“报料台”只是网民提供报料信息平台, 没有媒体的回应;另外三个都没有媒体网民互动板块。有些互动板块也大多流于形式, 基本没有对网民观点进行分析引导的内容。媒体微博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三、增强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对策

舆论引导的目的是用党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引导公众“态度的转变”, 即“制造同意”, 也就是说, 舆论引导有效性的前提是基于传播内容、形式和语言能够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同, 并内化为公众的认知和理念。其包括澄清、解释和互动沟通等方式。

1. 优化新闻报道, 做好澄清工作

澄清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虚假信息的甄别澄清, 还事件以真相;二是让拟态环境符合客观现实, 还世界本来面目。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大大超出感官所能及的范围, 主要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认识外部世界, 这时对人们的主观现实起决定作用的就不是客观现实, 而是拟态环境, 也就是由媒体筛选、加工和建构的现实。网络时代, 媒体的新闻报道建构的拟态环境能决定人们的主观现实, 进而作用于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新闻报道能够构建拟态环境, 舆论引导作用很大, 媒体需要从以下方面优化这个工作:

加强正面新闻报道, 努力传播正能量。媒体应该增加正面报道的数量, 减少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的数量, 让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符合客观现实。

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甄别, 消除其不良影响。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 在为人们传播信息提供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网络流言、网络谣言等虚假有害信息泛滥的问题。打击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固然需要依靠法律武器, 但是媒体的作用也应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公信力和强大的采编团队, 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为打击网络谣言、为揭穿虚假信息尽一份责任。媒体应该针对流传广、危害大的网络虚假信息开展专题调查, 进行深度报道, 澄清人们的认识, 净化网络环境。

2. 办好媒体评论, 做好解释工作

舆论宣传不仅要让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更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会带来哪些后果。媒体对一些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应该通过媒体评论的方式, 对事实类信息进行解读, 分析事实产生的原因, 表明媒体的意见和态度。对湖北主流媒体新闻网站的调查发现, 媒体评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数量不足和方向上的偏差。通过媒体评论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一是要精心选择评论的对象, 选社会影响大、认识分歧大、舆论价值大的问题作为评论对象, 尽量不选舆论价值很小 (不涉及公共事务) 的问题;二是要组织人员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写出有说服力的评论;三是坚持正面导向, 传递正能量。不是说媒体对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批评, 而是要坚持善意的、实事求是的批评, 提建设性意见, 而不是一味贬低和抹黑。

3. 加强媒体与网民互动, 做好沟通工作

舆论引导是要引导公众“态度的转变”。态度转变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否定自己原有的观点和态度, 接受建立一个新的观点和态度。在“态度转变”过程中, 会有困惑、有疑问, 甚至会有痛苦。这些困惑与疑问只有在互动交流中才能更好解决, 互动沟通是舆论引导的必要环节。对湖北主流媒体新闻网站的调查发现, 在媒体网民互动类板块中, 90%以上都是涉及腐败、民生问题的报料与投诉, 很少有媒体的回复;在网民评论中, 只有网民发表的对新闻的评论, 没有媒体参与讨论。媒体加强与网民的互动, 一是在互动板块要主动设置议题, 提供相关资料, 积极参与讨论, 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实时引导讨论;二是对网民的投诉报料要及时处理, 并且给出答复;三是积极参与网民的新闻评论。网民在新闻评论中发表很多评论,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媒体要关注这些评论, 也要以媒体评论员的身份发表意见, 引导网民的讨论。

参考文献

[1]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J].现代传播, 2010 (5) .

[2]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 2013 (3) .

[3]赵崴斐.多元舆论场中党的舆论引导能力研究[J].政治学研究, 2014 (1) .

[4]刘九洲, 付金华.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J].新闻界, 2007 (1) .

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篇3

网络媒体具有相对广阔的公共舆论空间,这主要是由网络舆论的特点决定的:

一、网络舆论主体具有匿名性

网民在网上发表意见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中的论坛,即BBS,这些意见的主体并非实名,而是用自己的注册名,这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匿名使得网民可以挣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给予了传播者充分的安全感,也给了言论充分宽泛的表达空间。

二、网络舆论客体具有公共性和一定的争议性

网络舆论和其他舆论一样,是一种集合意识,一个人发表的意见,仅仅是意见而已,多数人发表意见才构成舆论。没有一定人数“量”,舆论就无法成为一种集合意识。舆论是以汹涌起伏状态即舆论波的形态由舆论中心向外扩展的,是民心波动的再现,而民心波动则由经济利益、道德原则等引发。因此,只有那些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话题,如社会贫富差距、社会教育、社会公正等,才会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这样的话题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参与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同时,这些公众关心的公共性话题往往又是带有一定争议性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群体的分化,多种价值观在社会并存,各个群体出于自身情况和利益的考虑,对于公共的

社会问题必然会有意见的分歧。尤其是对焦点和热点的社会问题,在网络上的讨论和争议尤为热烈。

三、网络舆论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在网络中,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可以自由表达,再加上网络信息的海量、共享性和快捷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的内容异常丰富。同时,传统媒介中,报纸会受到版面的空间限制,广播和电视则会受到时段的制约,而惟有网络舆论能将意见保存而打破时间界限,因其容量巨大而克服空间的约束,呈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根据“沉默的螺旋”原理,传统舆论主体面对社会事件发表看法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默”,而网络舆论主体就不必担忧这些,他们会大胆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内容呈现出丰富性与

真实性。

四、网络舆论形成的原生态

网络舆论形成的动力来自网民自己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舆论产生的最初阶段几乎是一种自发状态。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信息要受到党和国家一定的控制,具有相应的审查和控制的制度和方式,因而是以自觉舆论为主。而网络媒体的特点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网络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表意见和观点。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要对网络发布或传输的信息完全进行监控是不可能的,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所以网络舆论上的自发舆论多于自觉舆论。

可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其强度的提高,是和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网民数量增长、网站功能扩展成正比的。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18次互联网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亿,增加200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4%;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5小时,增幅为17.9%;网民中选择“浏览新闻”这一网络功能的比例最大,占到66.3%。可见,网络媒体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其构建的公共舆论空间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

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篇4

健全舆论监督体系,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引导 新浪新闻中心一篇《发微博比写提案作用大?》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现在网络舆论监督已在舆论监督体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舆论监督对于各级各部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惩治和预防腐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人所熟知的共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想方设法阻挠舆论监督。有的没能摆正自己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让新闻媒体“唯我声音是听”,不但不接受舆论监督,反而“监替舆论”;有的认为舆论监督是“找麻烦”,对媒体总是“怕”和“躲”,不少事情等互联网炒得铺天盖地了,才出来解释和引导;有的随意把舆论监督扣上影响稳定、损害形象的帽子,千方百计地设置障碍,耍尽手段让舆论监督举步维艰。在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对舆论监督打击报复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如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渐入人心和保障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时代要求下,从拒绝到接受,从反感到欢迎,颇有改观。在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已成为主流,党员干部要学会“数字化生存”、“在舆论监督中生存”,以适应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的时代潮流。同时,必须警惕重视、尊重过了头,防止一切做给媒体看,并且明为重视,实为害怕,容易引发对媒体的防范之心,客观上增加了舆论、媒体开展监督工作的难度!

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篇5

摘要:实现依法治国、廉洁、高效的行政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监督机制,但我国现行政府监督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因此必须对现行政府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了现行政府监督机制的几个主要的监督主体,重点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深入分析网络舆论新形式微博的发展趋势和缺陷,进一步研究网络舆论监督的完善举措。通过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来影响我国政府监督机制问题。

关键词:政府监督机制,网络舆论监督,完善

一我国的政府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政府监督机制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政党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自身的行政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

(一)政党监督

政党监督包括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和各民主党派的监督,后者鲜明地体现在政协监督上。监督是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领导活动的实现主要靠有效的监督来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实质上也就是政治监督、思想监督和组织监督,这些监督是保证党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和党领导作用得以实现的根本,也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不变的根本。

(二)人大监督

现代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主权在民”,社会主义国家则采取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我国其形式即为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三)行政系统自身的监督

行政监督具体而言包括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工作监督、各专业部门的职能监督、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关的政纪监督。行政监察是指国家行政监察机关运用国家赋予的职权,对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政令的公务活动情况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四)人民群众的监督

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体现,也是国家整个监督制度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强调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五)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媒介如报刊、电视、广播等表达公意,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公务活动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其他重大社会事务进行监察和督导。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和公正性等特点,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监督途径,在反腐倡廉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西方国家普遍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并给予新闻机构充分自由的监督权,这是值得我国学习的。当前,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政府监督机制中的地位正逐步上升,一些重要的舆论工具如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在反腐倡廉、揭露社会阴暗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讲,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多数舆论工具在反腐倡廉中处于疲软状态,报喜不报忧现象严重。

(六)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包括人民检查院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当前,党的纪检机关、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机关和人民检查院是我国反腐败斗争中的三支主力军。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方式。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发帖博客、论坛等形式,网民对一定的社会事件或是权力行使者的行为和言行进行监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追求真理和真相的过程,切实保障人们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结果。

网络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对公共权力的运作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执政者越来越重视广大网民的呼声,在满足网民参政议政愿望的同时,政府的决策也更加贴民心、顺民意,大大增强了公共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基础和政策执行效果。2008年 6月 20日, 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在线交流,回答了网民们关注的各种问题,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理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9年 2月 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全球网民在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再一次用行动证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来自广大网民的原生态民意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网络舆论正在成为推动我国行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分析

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 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网络舆论监督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便捷的有效手段,网络舆论监督为民意的表达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过去,人民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反映民意,形成新闻舆论监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 年初发布的数据显:我国网民已达2.98 亿人,博客1.62 亿人。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力量,而且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为中国的民意表达开创了极其宽广的天地,它对于及时迅达地反映民间疾苦政策时效,特别是官员的优劣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众多的新闻网站和有名的网上论坛,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新浪网的新浪论坛等,以其开放形式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参与的虚拟公共领域。网络的出现对我国舆论监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媒体因其报道的自由度和时效性,凭借得天独厚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它所代表的民意相对自由快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使得民意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

当今, 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 “ 第四媒体”。在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事实上已经成为重要的监督形式,而且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监督的特有优势。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而使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便捷地传递。“众意”和“民声”的迅速集聚会使被监督者在瞬间感受到舆论的压力,其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其次,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从而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媒体是一种单向传播,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反馈渠道不畅。而开放的网络平台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 面对面 ”在线交流。执政者借助网络平台可以迅速直观地掌握“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并依此作为决策参考。再次,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公共权力行使者必须增强其行为透明度,有利于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为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重要途径,获取信息资料是行使这一权利的基础条件。不仅如此,网络信息传播形式使舆论监督更加具有多样化和渲染力,融合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的复合运用,集中了报刊、广播和电视新闻的优势,从而使网络媒体具有其他单一媒体不具备的丰富性和感染力。正是上述优势凸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功能。

(二)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不言而喻,从各大论坛、博客,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甚至是专门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都使得网络成为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网络监督的意义和重要性愈来愈突显。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网络监督的初级阶段,暴露的问题也不少:个人认知能力的参差不齐和法律意识缺失使得网络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无法保证;

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便于一些网民在网络上散布偏激甚至是虚假言论,严重影响他人的价值取向;网络言论的信息杂乱和不受控制性也阻碍了网络监督的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网民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把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用到好处,用到实处。

三网络舆论监督新形式——微博

(一)微博监督初见成效的案例

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铁路局管内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双屿路段,与前行的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车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下。这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

网络ID为“袁小芫”的微博网友是D301次列车上的乘客,在事故发生四分钟后她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当晚,身在事故现场的一些微博用户不断更新关于现场的图片、文字信息、有助于救援的现场状况。还有草根摄影人和周围市民,大家担起了第一时间事故现场的报道任务。短时间内,我们再次看到网络力量的集体爆发,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迅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全国民众面前得以全透明展现,许多媒体在事故发生后几小时内都直接从微博上收集信息。微博在关键时刻救助生命,博友羊圈圈羊7月23日20时47分发出微博求救,获得救助的他还不忘继续发布了获救及感谢的微博。网民从事故现场、寻人、遇难名单、献血现场等多角度展示这次突发事件,一条微博上告诉了大家献血的地点,很快就报出献血量完全够用的信息。连众多演艺明星都通过官方微博表达了自己关注,呼吁珍惜生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微博分分秒秒传递着事故信息,牵挂着亿万网民的心。

从这次温州动车追尾的报道过程看,也许微博正成为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即时媒体,甚至是第一大信息来源。好几位知名人士表态,追踪动车追尾我们不看别的,就看微博。的确,微博的价值就是简单,传播性快,一个简单的消息可以迅速地被传播,即时性呈现。很明显,这一交流平台已经成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信息聚集点,普通网民正客串“公民报道者”。在对类似这种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微博不仅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同时也参与舆论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的过程。

微博已经渐渐地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宣泄感情包括发泄心中的一种愤懑的场所。微博“开放式讨论”的独特优势,是追尾事故发生后讨论事故原因、思考经验教训的好场所。“微博在充当突发事件公开的助推器、突发事件的社会监督者和突发事件的救援平台的同时,由于缺乏引导和监管,又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工具和不满情绪导火索。”目前,国内各微博网站上关于“动车追尾”事件起因有质疑,这也是难免的。在当今的中国,微博神通越来越广大,它不仅在此次温州追尾事故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在其他许多事情上表现过去任何媒体不曾有的作用,它的即时、透明、公开、公正,已经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

(二)微博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被称之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参与微博的人数迅猛增加。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显示:微博去年一跃成为继新闻,论坛之后的中国互联网第三大舆情源。微博虽然产生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和社会影响力却超出了论坛或者博客等网络舆论平台。它之所以更加受到网民们的亲睐,成为重要的舆论工具,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微博具有无与伦比的草根性

相对于博客而言,微博最多140个字符的限制,成为了广大草根群体可以轻松拿来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博文的创作需要严谨的逻辑,需要组织语言、谋篇布局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微博的内容组成只需要只言片语,用户进入的门槛极低。有人形象地说,微博140个字符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因而,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相比于过去,想要监督舆论、伸张正义、引起媒体的关注是不容易的。而微博的出现,使得只要会用手机发短信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

2.微博具有更加快速便捷的传播能力

微博与手机的结合,使得在没有电脑网络的地方,微博客们也可以及时更新内容。特别是在一些大的突发事件的现场,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手机,就可以实时地将消息以最为快捷的方式发表出来。在这一点上,微博超过了所有媒体。可以说,利用手机发表微博这种方式 大大提高了传播的速度。随着微博的普及,其影响力也将大大增强。

3.微博具有更为轻松广泛的交互方式

微博的交互方式相比于其他方式更为便捷、新颖,你可以有很多自己的粉丝,如果粉丝达到一定数量,那么微博也就不再是那么简单了,你就变成了一个小型媒体的发言人,成为意见领袖。相比于QQ 这种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微博是一种面对背、点对面的方式,只要想关注就可以去关注。

当然,就目前微博的发展来看,在许多方面它的发展还存在着缺陷。首先,微博的信息容易被湮没在海量的信息中。由于微博制作上的便捷,使得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以至于很多信息也许还没有被关注到就已经被忽略掉了。而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拉拢更多的粉丝,有些博主不惜制造假消息,微博的真实性就很难保障。其次,现在网络上被关注多的人往往是一些名人,而草根群体想要被关注不是那么容易。很多人一味追逐明星,对草根群体的言论不屑一顾,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粉丝群就很难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再次,微博140个字符的容量。虽然使得草根们能够自由随心地发表言论,但140个字符的限制使得即便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条分缕析地叙述清楚都不可能,何况在舆论监督方面建言献策更是难上加难。博客碎片化的信息存在方式也很难将一个人推至“意见领袖”的地位。

总之,微博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无论是从传播的速度上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力上都超越了网络舆论平台的其他方式。但是微博的发展在舆论监督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瓶颈,要改变这些缺陷还需要运营商或者专家学者们进一步去思索和探讨。我们期盼着微博这种“草根”平台能够日趋成熟和规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四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越来越凸显了其巨大的优势和影响力。而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于我国政府监督机制的完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监管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

加强网络法制管理,增强网民的理性分析和法律观念。让网友们知道,网络虽是虚拟世界,但是网络法律并不虚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讲座上,中宣部副部长王晨建议尽快制定颁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实施细则》,抓紧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为促进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有序开展,大力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就显得非常迫切。网络监督不是风闻言事,不是捕风捉影,更不是建立在不良动机下的诽谤和宣泄。网络监督同样必须遵循传统舆论监督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网络中得以延伸和遵守。随着形势的发展,为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必需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观教育。

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大力宣传和弘扬主旋律,从自身做起,向大众提供真实、快速、全面的信息同时,网民自律和网络素养教育是正常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网络舆论问题的消除,关键在于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素养,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侵犯他人权利。

(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引导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往往是自发的、盲目的,缺乏政府的正确引导。如果政府各个部门能够加强与普通大众的沟通,建立相关网站,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和决策进展情况及时向群众通报。如2008 年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为江西的建设问计于民,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广大网民积极参与,为江西的建设献计献策。这种有目的性的政府引导,老百姓有方向性的参与,就会大大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四)网络舆论监督应加强与传统舆论监督的互动。

网络的确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但大量事实表明,在强化网络监督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或轻视传统媒体在监督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网络媒体专业报道的能力毕竟有限,而相比之下,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的调查报道、原因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更能形成高质量的舆论监督。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充分发挥,依然有赖于传统媒体的声援和跟进,在对共同关注的事件的监督过程中,为了促使监督效果的最大化,二者也应当在监督过程中相互配合 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才能使我国的舆论监督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论监督对于我国政府的监督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对于我国政府监督机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

参考文献

网络舆论三要素 文档 篇6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从1968年查普希尔调查开始,研究学界不断发展和完 善议程设置理论,不过专注于该理论的大多数学者兴趣点 在于大众媒介的效果,即议程设置理论最成熟的部分是关 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联系。①但是,对于分析研究 影响公众议程的因素而言,大众媒介并不是唯一的可考察 对象。学者们便开始思考:究竟是谁设置了媒介议程?谁 决定了将哪些话题带入公众关注的视野? 关于网络舆论的界定,研究学者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 看法。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的起点是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出现的某种话题。网上话题无数,无所不包,但只有少数 能引起网民的共鸣,即少数话题就转换成了网络议题。而 网络议题中又只有一部分能汇集网民的共同意见对社会产 生影响,直到这时网络舆论才宣告生成。②也有专家认为, 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 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 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③ 尽管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并不完全统一,但笔者认为, 网络舆论的生成至少包括两个要素:一是舆论的议题来源 与大多数公众相关;二是舆论的议题能被制造。那么,在 网络中是谁在设置舆论议程?公众在网络舆论的生成过程 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即本文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媒介议程 的来源问题,还试图解释在赛博空间中如何利用网络媒介 这一工具设置公众议程,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生成机制的构建

在过去诸多的舆论研究中,媒介议程经常被作为自 变量来考察其在制造舆论中的作用,现阶段的理论研究 则开始把媒介议程作为因变量来思考媒介议程的源头, 即媒介从社会各种议题中选择适合报道的议题,传播给 公众,进而影响公众的自身议题。而网络媒介是不同于 以往任何一种传统媒介的新形式,任何利益群体或者个 人都能成为网络媒介的把关人,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网络舆论由极少数能进入公众重要 议程的网络议题引发,既是网络媒介选择的结果,更是 公众选择的产物。

本文探讨的源头是网络议程的设置者,研究其与网络 舆论、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生成机制构建如图1。1·黑匣子(议程来源)“黑匣子”是指能引起网络舆论的议题来源,是网络舆 论爆发时能追溯的源头,是分析舆论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各种利益群体、个人以及网络媒介本身。利益群 体组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设置议程在网络上传播,以期 达到制造社会舆论、影响公众意见和行为的目的;个人因 其个体的差异性,如网络写手、幕后推手,抑或普通网民 等,各自出于不同的目的也能操控舆论议程的走向;网络 媒介由于其传播迅速、海量受众等特点,成为利益群体和 个人发布议题的有效平台,同时也对公众设置议程。即

“黑匣子”是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中的隐性变量,是启动机制 链的关键因素,为测定网络舆论提供参考。图1 网络舆论生成机制

2·网络舆论(议程流动)网络舆论是整个机制的研究核心,居于三角链的顶端。来自“黑匣子”的议题制造舆论,这些舆论并不是一成不 变的,随着议题议程的推进和转移,网络舆论议程也在不 断流动。而网络舆论又包括正向舆论和负向舆论,即理性 的和非理性的。新的议题设置新的议程,导致新一轮的网 络言论,形成集聚性的新舆论,这些网络舆论是公众所表 达的信念、态度、意见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 响,同时反作用于公众,使公众产生新的态度和意见总和, 促使新议程被设置。3·公众(议程整合)公众是舆论的形成者,也是受影响者。公众是具有主

观能动性的个体,选择性接受“黑匣子”设置的部分网络 议题,将其与自身议题相结合,重新整合议程。那些被大 部分的公众所接受的议题在一段时间内会通过网络平台广 泛被讨论,公众对议题的各个部分、发展阶段及趋势进行 评价、跟踪和自我消化。公众可以在网络进行议程交流, 发表意见,同时也被其他意见左右,及时调整下一个议 程。整合后的新议程与来自“黑匣子”的议程将有所不 同,从而进一步诱发“黑匣子”生成符合受众导向需求的 新议题。

4·共通的议题意义空间

在充斥网络媒介的众多议题中,能够生成网络舆论的

议题必须是关联公众、激起公众广泛参与的。在这些议题中,“黑匣子”、网络舆论和公众三个变量是处于一个交叉

词汇域,即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意味着,网络舆论并 不是毫无根据地突然爆发,它是基于“黑匣子”和公众在 网络这个特定的媒介空间中选择的结果。这个意义空间不 是由网络、公众、“黑匣子”任一变量单独所决定,而是由 整个网络舆论生成机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作用所决定的, 也是衡量网络舆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从网络舆 论生成机制的运行流程来看,网络议程是机制运行的因变 量,“黑匣子”、网络舆论、公众是运行的自变量,因变量 会随着自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当“黑 匣子”记录的各项数据发生改变、公众参与度和心理产生 波动、舆论起伏时,网络议程也随之变化。

三、网络舆论生成机制的例证———贾君鹏事件 2009年7月,百度魔兽世界吧里出现了一个题目为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而这个只有标题 的贴子点开却没有内容,是一个公认的“水帖”,但它竟然 在短短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 成了中文网络上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该贴名称后来成 为网络流行语,贾君鹏这个身份不明的人物也随之走红网 络。正是这个莫名的网络空帖暴红现象,引发了众多后续 评论和效应。

随着“贾君鹏事件”一帖爆红,就有人开始谋划“贾君 鹏事件”的潜在品牌价值,出面宣称自己是该现象的始作俑 者。一位名为“荆雀”的魔兽玩家称自己是发帖人,并声明与 贾君鹏相关的商业活动须经其许可。2009年7月30日以后, 陆续有更多的策划公司公开认领“贾君鹏”。北京某传媒公司 经理在博客声称,“贾君鹏事件”乃是该公司一手策划,是为 某游戏(即《魔兽世界》)造势,共动用营销人员800余人, 收入达6位数。但随后网易否认该事件与《魔兽世界》有关, 亦与网易无关。此外,网络论坛中亦有其他公司自认为推手, 除公司及其CEO名字不同外,文章内容几乎如出一辙。但网民 对此不以为然,反而认为是这些公司在借此现象炒作自身④。社会心理学家林明崖将“贾君鹏事件”引发的网络现象归结为 网民的“群体演绎”和“虚拟发挥”。

笔者认为,这场轰动一时的舆论事件恰恰可以由网络舆

论生成机制来予以阐释和说明。即揭开贾君鹏事件的“黑匣 子”、网络媒介提供的舆论平台为事件发展推波助澜,利益 群体可以被认定为隐性的网络推手,个人即网民的热烈参与 和关注加速了事态变化,简略来说便是隐性的网络推手抓住 了公众的心理,打开了一个情绪宣泄口,引爆了网络舆论。另外,公众扮演的角色是对这个网络议程重新整合传播:有 人纷纷抢注“马甲”注册,装扮成“贾君鹏的妈妈”、“贾 君鹏的姥爷”、“贾君鹏的爸爸”等等;还有人甚至将这句话 PS成恶搞图片,翻译为全国各地方言,在帖子后面跟帖留 言,互相调侃戏谑。在这之后,新的一轮舆论生成了,“黑 匣子”中的三大变量改变:网络媒体开始考虑撤销原有舆论平台并在另一些地方重新搭台,网络推手角色不断更新,网 民热度发生转移。公众被重塑的议程所影响,诱发另一层次 的舆论,如此往复循环,造就了这场舆论风云。

综上,从“贾君鹏事件”可以看出,公众显然不是影

响整个网络舆论的生成的唯一变量,而所谓的网络推手也 不是,网络媒体虽说在事件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但依然只是诸多影响因素的其中之一。在每一个特定的时 刻,网络舆论生成机制都客观存在,但机制中各项要素赋 值是在不断更新的,即当网络舆论爆发至偏离正常轨道或 是舆论覆灭时,“黑匣子”所蕴含的三个变量(各种利益群 体、个人和网络媒介)的参数、属性以及相关度变化是每 次网络舆论事件全过程的记录者。

四、结语

网络媒介上传播的信息瞬息万变,能够进入公众议程 的只占少数,在这少数的议题中能引发社会舆论的更是极 小一部分。过去的学者研究网络舆论大都集中在研究网络 舆论的形成过程和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较少关注网络舆论 的生成模式。本文基于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了一个网络舆 论生成的循环机制,剥开了网络舆论形成前的议题设置源 头,并认为议程在网络空间中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修正的过 程,取决于公众与舆论之间的相互生成关系。而“贾君鹏事件”恰好有力地证明了网络舆论生成机 制。网络舆论的议程由“黑匣子”来设置,“黑匣子”并 不直接指向公众,而是通过网络舆论来影响公众。那么, 要追问的是,在网络舆论爆发之后,谁来打开“黑匣子” 看清事情本质?后续研究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一是 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面对网络舆论的爆发, 应该首要关注的是舆论议程的来源,找到了源头所在,政 府才能在网络舆论中有所作为;二是公众在即将与网络热 门议题共鸣时、面对新的网络舆论时,要充当探求“黑匣 子”的角色,在众多非理性言论面前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至于被舆论卷入新的循环机制当中。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推进计划(项目编号: 52WX1005)的部分成果。注释: ①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论网络舆论监督 篇7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大众, 表达的内容可褒可贬。“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各种媒介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还有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的建议、评价, 体现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是人民参政治议政治的一种形式。”在网络出现之前是比较普遍的形态, 传统的舆论监督, 主要是集中于对国家机关以及国家机关内的工作人员的监督。但是科技的发展开启了网络时代, 公民的舆论监督就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机关内部人员的监督, 而是扩展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或是与政府执政、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但是, 目前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国内的界定范围一般还是相对较窄, 例如, “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 以公众为监督主体, 独立于纪委、检察、审计等体制内传统监督制度的新型监督方式”。这一概念把网络舆论监督等同于网络反腐, 而忽略了网络舆论对于社会其他层面的监督作用。在研究中, 我们把网络舆论监督界定为广大公民 (主要是网民) 对于政府在日常工作或是面对各类公共事件的行政、执法过程所进行的监督。把网络舆论监督与公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网络的匿名功能与传统的传媒方式不同, 在匿名情况下能畅所欲言表达个人意见时, 直接表达看法而不必担心, 因此网上的言论最直接的表达了个人看法和感情。从而实现了极致的, 自由、和平等达到一定的高度。网络舆论的形成更具广泛性, 代表性, 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 网民数量膨胀形成庞大的队伍, 多元化的评论和意见碰撞, 在不断反馈和修正中形成不同的舆论中心, 最终形成代表主流民意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当某一事件引起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时, 一些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地处理, 彰显了网络舆论强大的监督力量。

二、舆论监督的现状

(一) 舆论监督的主体网民

我国网民对网络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参与度也有所增加。从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也发现, 白领、学生群体, 这部分群体的网龄基本上都超过十年, 他们对公共事件参与的热情也最高, 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网上热点事件讨论的热情很高。因此, 他们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群体。网民的心理会由最开始的娱乐心理到追求平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转变。所以, 一旦公共事件在网络上形成舆论, 无论原创或是转载, 一些热帖往往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点击率和回复率, 加之网络上转载的快捷性和匿名性, 更使得网络事件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势如破竹, 无法阻挡。针对我国网民的构成特征, 喻国明提出:“我国网民在参与舆论热点事件的讨论过程中, 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中国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英阶层, 而是较具‘草根’的一群, 他们的特点是‘有主张, 少论据’, 因而易于情绪化。二是多数中国网民是通情达理的, 他们比较在乎的是尊重和态度。”网民构成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在新时期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李克亚和解岩认为:“第一, 网民众多, 使得民意反应更加充分。第二, 网络舆论监督更加具有时效性。第三, 网络舆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第四, 网络得到监管, 趋于规范;网络舆论监督逐渐走上有序化道路。”

(二)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性:多渠道性

计算机互联网的产品也不断增多, 从论坛、博客、SNS、社交网络、到微信微博, 可以说, 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不断创新, 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又一个与世界联系的平台, 全世界的网民都可以得到广泛的联系。人们家中全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会了解和知晓, 论坛, 每个用户只要注册一个账号, 就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 与其他用户进行在线的交流、讨论等。较有名的论坛有天涯论坛、猫扑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等。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属于公共表达空间的重要部分, 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进程中网络舆论监督威力越来越巨大, 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需要民间组织、公民意识和其他公共表达渠道相结合。在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民间组织、公民意识以及其他公共表达渠道, 空间的建设尤为重要。另外, 对于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敏感话题, 例如;被操纵、非理性、侵权等问题, 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否则将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结语

网络舆论是现代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力发展网路舆论, 建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不可或缺的, 21世纪的新纪元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跟的上时代的潮流,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接触更多的网络, 让我们一起积极参与健康的网络舆论, 一起努力发展,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呈现扩大化趋势, 网络舆论跨越了时间、地域的限制, 使大众对新闻事件的的关注度增强, 拥有了广泛的关注群体, 从监督范围的广泛性看, 明显优于传统的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基础是互联网, 主要是指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 了解社会中、生活中发生的事, 并且广泛地交流和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对国家的各个方面, 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活动进行评价。应该对网络舆论监督有准确、全面、清晰的认识, 逐渐使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 建立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规章制度, 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新平台。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媒体,网络舆论

参考文献

[1]王天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社会效应[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

[2]南玲峰.当代网络舆论监督的误区[J].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月 (下半月) .

[3]李传军.社会治理变革中的网络舆情与网络民主[J].学习论坛, 2010 (7) .

[4]曾庆香.对“舆论”定义的商榷[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4) .

[5]南振中.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J].求是, 2005 (12) .

[6]兰伟平.网络舆论监督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9.

论网络舆论的功用 篇8

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综观网络舆论的发展,其内容多是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和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反腐也好,寻求社会公正也好,构建和谐社会也好,它往往代表了底层百姓的意见和呼声,是民情、民意的体现。同时,网络舆论还是民众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与传统的媒介比起来,网络在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上有突出的优越性。一般来说,作为信息“过滤器”,传统的媒介对民情、民意有个筛选、加工的过程,往往一些更真实的第一手舆论、呼声得不到传达。而网络取消了这道“工序”,实现了民意直达。同时,网络舆论还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网上,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评价和讨论,参与人多、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映。而且,在网络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这些优势使得网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在形成后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相关者和决策者,特别在一些重大事件、与民休戚相关的决策上更是如此。在火极一时的刘涌案中,刘涌二审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其团伙成员宋健飞被核准死刑并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这一消息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大家在网上议论纷纷,撰文抨击司法的黑暗。最终,在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下,最高人民法院50年来第一次提审普通刑事案,并推翻沈阳高极人民法院的判决,改判刘涌死刑并立即执行。此外,在伊拉克战争、教育乱收费、“三农”问题、学术腐败等事件与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都在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方面,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

加速加大信息传播。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过亿,中国主要的门户网站日访问量都达到千万次级别,其中约有47.4%的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庞大的受众群无疑加速放大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网络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统媒体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网络则从多方面加强和改进了传者和受者的双向交流,受众除了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形成“舆论场”。任何人都能简便、快捷地传递某一信息,甚至自己作为信息的原始创造者和原始传播者,从而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参与。这种“滚雪球”式的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面越来越广,甚至很多时候超过传统媒体。如故意杀人犯邱兴华被执行死刑后,仅仅几分钟各大网站就进行了报道,网民反应热烈,纷纷参与传播和评论,使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传遍街头巷尾。

网络舆论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超强功用,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在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一些专家、学者在网上叫停征收养路费,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对此迅速予以回应。这些都是通过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而为人们所知晓。由于网络舆论所具有的集散、传播甚至放大效应,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实现思想的平等交流。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模式,传者和受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使有交流,反馈也是滞后的。在网络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意见,从而形成舆论。由于汇集了各种声音,网络成为各种思想碰撞的场所,从而出现多种声音并存的舆论多元化局面。这种多元化意味着人们敢于并有途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建议,从而实现思想的平等交流。

邱兴华杀人一案中,是否要对邱兴华进行精神病的司法鉴定,这一量刑的关键问题最终成为法学专家与网民争辩的热点。许多网站开通辩论台、网上投票等,为不同舆论的交锋提供了场所。对于刘涌案的二审以“莫须有”的理由将刘涌死刑的一审判决改为死缓,网络也发出了对政府司法机关和“知名教授”的质疑。这次参与网上讨论的人员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感情和理性几乎都达到极致。

推动政治公开化、民主化进程。现代社会的文明,不仅要求经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要求相应的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是政治文明。政治公开化、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它首先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们有足够的知情权,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的自由开放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它打破了政治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增强了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和清晰度,通过消除技术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和参政,实现各种民主权利。

目前,中国网民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互动式的网络评论以其快捷、尖锐的特点,引起高层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公开化、民主化的进程。2006年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被认为是推动政府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国务院强调,搞好政府网建设“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在政府网开通前夕,温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汇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政府网试运行期间,中南海的会议室破天荒地设置了直播间,多次直播国务院的专题会议;2000年以来的200多期国务院公报也多次搬上网站。政府网的开通,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央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决心。新华网总裁、中国政府网负责人周锡生认为:“互联网一小步,政府改革一大步。”海内外舆论则普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民众与政府开始真正进入互联网上“面对面”的时代,政府网将对政府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从而有可能引发一场政府职能转变的革命性变化。②

注释:

①沈刘红:《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立体化引导》,《新闻前哨》,2004(1)。

②《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民意汇入中南海》,《半月谈》,2006(7)。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开园庆典活动策划案下一篇:体育部艺术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