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精选5篇)
现将这节课的思路整理如下:
环节一:揭题、回顾:
师:这节课接着学习——生接读课题。
师:我们已初读课文,知道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喜爱芦笛
生2:勇敢
生3:喜欢小闸屋
师追问:强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爱玩。
师:爱玩,会玩
思考:学生回顾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价值何在呢?我想一定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回顾课文内容。从学生回答当中可以看出都是从不同方面谈对强强的认识的。喜爱芦笛是从课题或全文来看;勇敢是从暴风雨之夜看的;喜欢小闸屋是从第一自然段来说的;能够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教师可适当点评一下,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有清晰的回忆。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在一个平面上推移,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由文章开头梳理起,一段段或讲或练,直到结尾,难以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笔者在深入钻研教材之后,充分关注文本,用足用好文本资源,大到一个句子,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都注意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安排,采取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领”的设计,这个“领”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教学环节;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当然还有可能是其他。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下面具体谈谈在《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进行“领”的设计的。
在对《爷爷的芦笛》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紧扣课题思考,发现文中三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于是我想到了把“爷爷的芦笛”作为一根红线贯穿教学的始终,抓住三次写“爷爷的芦笛”的句子,启发学生体会、想象强强的感受。从而使得整节课的教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并且对课文中爷爷的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理解也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具体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教师伴着笛声进行这样的叙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三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第一次是在强强的想象里出现的,第二次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海边听到的,第三次是在狂风怒吼,海浪咆哮的夜晚,强强感到十分害怕时听到的。那爷爷的笛声每次会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和强强一起去欣赏、感受爷爷那婉转悠扬、美妙动听的芦笛声。(以上是这节课中第一处“领”的设计)
接下来在教学第一次写爷爷笛声的地方,重点抓住“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句话,进行这样的引导:请同学们反复读读这句话,注意这里的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反复读这句话之后,这样回答: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笛声带给强强的其他一些感受,还有可能表达一种陶醉在笛声里的意思。师追问:那么你认为在强强想象里的笛声还给他怎样的感受?学生作出了多元反应,答案精彩纷呈。
在第二次写爷爷笛声的地方,抓住“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句话,这样启发学生:从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你能想到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爷爷的芦笛声是怎样的?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
在第三次写爷爷笛声的地方,这样引导:同学们,在海风怒吼的黑夜里,这笛声对强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这笛声使强强懂得了什么?请抓住“啊,爷爷的芦笛!”“爷爷!爷爷!”这样的句子写下强强当时的感受。
这样教学线索清楚,块面清晰,整体感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层层深入,情感经历了人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用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而且也可以用在某个片断、某个块面的教学中。比如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课7~10自然段的时候,我就注重了“领”的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导入:白天的大海,笛声如此美妙充满诗情画意、那夜晚的大海和笛声应该更加浪漫更富有诗意。可强强的感受却是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漫漫长夜(出示句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漫漫长夜呢?听课文录音7-10自然段思考:(出示填空——“强强从未经历过的漫漫长夜。”)
1口头交流所填的词语。
2师引导: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仔细琢磨琢磨,为什么这段文字会给我们这样强烈的感受?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在书上圈圈画画。
(1)自读圈画,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生:课文中对强强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师点评:确实是这样写的,你发现得真准。能不能举个例子?
引导:还有谁要补充的?这个部分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何如此震撼我们的心灵?
生:文中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举例第8自然段,师指导感情朗读到位)。
3老引导积累: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练读7~10自然段,感兴趣的内容你也可以背下来,等会儿老师要请你用上这段内容完成一个练习。
4完成如下练习:根据7~10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围绕“强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漫漫长夜”这个意思练说一个完整、连贯的片断。尽量用上书上的语言。注意要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
一生说完,师这样点评:书上规范的语言都用上了,不仅把强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说出来了。还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看来作者的表达方法已经被你学到手了。真不简单。
另一生说完,师这样点评:不仅用上了书上的语言,还加上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用上了自己的语言。而且还把“强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漫漫长夜”这句话很自然地用进去了,也很了不起。
这样的点拨既鼓励学生积累语言。又鼓励学生积累语言形式,是很好的表达方法的引导。现在这样的引导,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并不多见。
以上片断就是这节课中第二个“领”的设计。这样教学,避免了对课文的肢解,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站在另一个角度、更高的层次来审视文本,带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收获不仅仅在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上,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上,还有对语言形式、文本结构的积累。这种多元的收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素养。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策略不仅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大,留给教师的教学空间也大;不仅训练强度大,功能也多元。我在教学、教研中已经尝到了这种教学策略的甜头。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爷爷的芦笛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读题感知内容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 婉转 蒙胧 温润 温馨 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抄写词语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讨论词意讨论交流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文、理清脉络讨论分段说说段意朗读课文说一说练习书写
教学后记
爷爷的芦笛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音乐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如果大家不信的话,让我们一起去听一种特殊的音乐――笛声,一起去学一篇文章――爷爷的芦笛。
1、齐读课题
2、爷爷的芦笛到底是啥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
出示文字:“一张普普通通的……海水味”
“清脆的笛音……飞来飞去”
二、 学文
1、让我们来到那个可怕的`夜晚。找出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自读4-11节
2、交流
(1) 第八节 “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自由读、指名读、观视频、指导朗读
(2) “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打破” 读出力量的大。
(3) “哗――哗……永不疲倦”读出一浪接着一浪的袭击。
(4) “刚要开门,‘呼’的一声……湿漉漉的”读出害怕、读出大海的不厌其烦。
3、是呀,这么可怕的夜晚,如果是你,你一个人在这小屋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读出示强强害怕的句子。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
“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齐读。
4、正当强强害怕的时候,一种声音响了起来,我们一起去读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学生质疑。教师.总结:.课件出示问题:
(1)“悠扬的笛声为什么能使强强变的勇敢起来?”
(2)“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题。
全班交流。
5、再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的一干而净。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三、 拓展
1、读到这里,把你此刻的感受写下来。
2、交流。板书
3、平静的大海也是美丽的,欣赏平静的大海的美景,齐读大海平静的一面。
4、教师.总结:生活也象大海一样,有起有伏,当生活考验你的时候,你要懂得去承受,当生活向你微笑时,你要懂得去享受。
5、老师送上一首小诗,与学生共勉生活。
我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先“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地球’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球’字左面是王字旁,右面是‘求’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
接着我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桃”字。我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桃’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桃’字的右半部分的笔顺,随后又书写‘跳’字”,通过两个字的不同偏旁对比,加深区别记忆。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