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精选12篇)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1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个人认为:小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的确对孩子的数学成绩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能很好的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

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家校同向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

首先,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其次,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再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2

一、课前预习的调查交流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 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 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 本身就存在着差异, 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首先,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 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 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其次,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进入想的多, 说的多, 交流的多, 体验的多的课堂, 使其个性发挥的充分,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

二、布置预习作业

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总不忘加上一句:“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小学生年龄小, 能力有限, 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布置预习作业, 可以明确预习任务, 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另一方面, 布置预习作业也可以促使每一名学生都去预习, 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当然, 作业的布置量要少, 要求要低, 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 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平.

三、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在预习中, 要教会学生动动笔, 哪些问题看不懂, 有点懂, 完全懂了, 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 会有不懂的内容, 这属于正常现象.这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 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样, 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 态度积极, 注意力也容易集中, 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四、指导学生怎样“消化”知识

1. 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 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 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 就把a叫做b的倍数, 就把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 6就是2的倍数, 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 10就是5的倍数, 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 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 动手实践、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 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 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五、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 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平.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 篇3

【关键词】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 学习能力

一、导语

当前,教育教学正在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大力改革,积极推行新课改,独立学习、互动学习已成为当前课堂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主要学习方法。大部分老师十分注重学习前的预习过程,然而一部分老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甚至认为小学生对简单的数学学习没有必要进行预习,他们认为课前预习会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和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不重视听老师讲课,课堂效率会随之下降。但是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掌握好知识的重要步骤。心理学上指出,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意思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过程。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不间断性,知识点之前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进行衔接,所以预习是必要的步骤之一。

二、数学学习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预习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知道老师在课堂上会讲哪些内容,而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自己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弄懂,从而避免听课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听取重难点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并且通过预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做好预习工作,学生可以把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有效链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会努力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的过程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之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迁移,这种自学能力会伴随学生以后的整个学习生涯。

(三)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自主解决一部分问题,慢慢地,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得到提高,不光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三、合理教育学生重视课前预习

(一)安排预习内容

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学习印象,老师在布置完当天的数学作业之后,通常会让学生预习一下第二天将要讲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知道怎样预习新课程,而大部分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进行预习,这就需要老师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所要预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预习的重点,明确了预习的方向,提高了预习效率。

(二)注重疑难问题的标记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这时就要教会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写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想不通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讲课,着重听老师的解决方法和思路逻辑,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印象就会比较深刻,理解问题就会更加透彻。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个内因,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三)预习效果的检查

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然会对一些知识理解不到位、模糊学习,有些理解得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由于每个小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难免导致学生预习后的效果也不一样,这就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条件如何组织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过程和结果采取多种方法及时进行检查、评价、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考知识问题的主动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课前互动提问、小组长检查等方式摸清学生的预习效果或层次,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而且教师可以根据预习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讲课内容,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进行重点讲解。其次,教师在掌握好哪些问题哪些学生已掌握,哪些还没有掌握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学习的互动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其他学生互相了解彼此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前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让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涯当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有效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锡琴.听课也有小窍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5.

[2]孙小梅.优秀小学生80钟学习方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0.

[3]单婷婷.我是小状元[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90.

[4]郎玉杰.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34):115.

[5]尚修飞.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08):127.

[6]王瑾.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1.

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篇4

中卫市柔远中心小学:拓晓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学生忽视其重要性,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有必要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预习到哪个度?哪样才有效?是我们要思考的。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教学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更进一步得了解到: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清楚地看到开展语文课前预习课题研究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 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预习是绝对必要的。有效预习地指导,可以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在国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就提出,课堂中教学任务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内容要对儿童的智力构成足够的挑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他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争取把知识系统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提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的“自动主义形成教段”的第一段“理解”就包含了“预习、整理”两步。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课堂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就我们的视野所及,对“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则相对较少。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则往往从“教”的视角出发,很少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即便在教学设计时备“学生分析”,其 关注点则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很少涉及学生预习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习的需求,导致教学设计“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故可以这样说,基于“课前预习的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范畴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前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 课。预习即课前的自学,即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作预先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的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有效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地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5、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认真分析各个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阅读法。充分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等相关书籍及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前预习的案例,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课前预习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实验法。要设立实验班,并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语文先行一步,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5、研究法。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然后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并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完善策略。

6、个案法。针对个别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实施教育。

7、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1.理论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钱梦 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书籍。

2.调查问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推进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勤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持之以恒,提高预习的效度。

第三阶段:经验深化推广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 月)

1、课题实验工作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老师的课堂展示,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在研讨中对研究方案的不断改进。

2、加强教学研讨交流。开设课题博客的在线研讨,充实实验老师的课题理论知识。

3、实行课题行动研究单的跟踪研究,达到有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整理,及时解决,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4、加强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汇总。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通过书面汇报和课堂展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组成员、活动形式及要求

1、课题组织管理: 组

长:拓晓萍

实验教师:刘

林新燕

2、成员分工:

拓晓萍: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

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常规管理,理论学习。汪

辉:设计各种调查问卷、活动记录

林新燕: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学校给每人配备了电脑,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研究中我将充分发挥电脑的功能,挖掘各种教学设施物力适用潜能,保障课题研究活动正常进行。另外,我们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齐全,而且科研气氛浓厚,领导对教科研工作教师能够重视,能够支持。在教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一是能够提供好的实验条件;二是能在资金上,时间上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和课题研究机制。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2]蒋宗尧.中小学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版.[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前置作业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大胆创新,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我们还经常广阅群书并上网搜寻有关的理论文章,组织组员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三、构建有效预习的具体策略

1.树立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进行交谈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做预习的习惯和能力等情况,了解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预习的现状。摸清学生预习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

2.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平时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预习情况要落实到预习作业中,要检查、督促、总结。

3.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各年级的预习作业设计,并整理成册,供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教师在每一新课前,都根据自己任教班的实际情况,把预习提纲整理,然后印发给学生进行预习。

四、研究成效

1.在实施阶段中,各课题成员围绕主题定期在组内积极开展研讨,积极开展课题研讨课和教学观摩课,进行组内备课、试教、上课、评课。对有效利用预习提纲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深入的认识。

2.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本学习方法,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地预习,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深化。

3.通过实践,教师积累的有效经验,由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后来的有效实施,把有效预习的习惯运用到教学中。全体课题组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下阶段研究展望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应如何去进行预习的评价?因此在下学期,我们还将不懈努力,以下面三方面为研究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预习提纲进行有效预习,重点围绕学会自主预习和预习的有效性展开,提高自学能力。

2.进一步探索预习提纲的设计,根据预习的问题反馈怎样进行多种方式的教学。

3.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总结自己通过“先预习,后学习”的体会,以此来提高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总结。

引用小学数学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同学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同学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6.合作式预习法

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我校研讨的小课题是《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因此我十分重视预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首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一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预习,但是还不会预习,因此我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方法指导。以下是我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先讲一讲怎样预习,具体分四步:

1、初读例题。让学生把例题看一遍,大概了解例题要讲的内容。

2、再读例题。让学生第二次读时,把自己认为的知识点标出来,并说一说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讲给家长听。

3、三读例题。第三遍读时,要找出不会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4、练习。把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或练习中的习题选择几道再或者自己出几道与例题相似的题尝试做一做,看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与例题相关的习题。若有疑问,做出标注,待到课堂上解决

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在学生有了预习的兴趣、掌握预习方法之后,学生对预习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会认识到,预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课堂上老师将要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同时,只有自己认真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与同伴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火花和光亮。那么,学生怎样去预习才能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在自己的实践中,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预习,效果比较显著。

一、写出预习提纲:

1、读一读

(1)初读课本x x页内容,知道这一小节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即这节课的课题。

(2)再读课本内容,了解这一节课中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例题。看完例题之后,在练习本上,自己把例题做一遍。

2、想一想

(1)思考:在做例题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困难,即哪一步自己不理解或不会做,打开书划出来做上标记,(2)再看例题,自己能不能解决困难。解决不了的,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下面的预习要求就不用去做了)自己能解决的,预习向下进行。

3、圈一圈

再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出来读一读,加深印象。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做上标记,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去听。如有疑难问题写出来,到校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4、做一做

做做课后的练习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如有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上课请教老师。

二、预习提纲提出后,教师的做法:

1、刚开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预习,即教师要按照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

2、当所有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3、当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后,根据学生预习的效果和能力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预习提纲,尤其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预习例题时,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习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

英语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6

我认为要想学好英语必须搞好预习。预习好了,老师讲起来就容易听懂了,也就更容易掌握。英语学习要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做好预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同学们从初一开始,就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

注意读书。读书是英语预习的主要内容。它包括读单词和读课(1)读单词在学新课前,应先根据音标或读音规则认读单词,并能初步记住词性和词义。一些单音节词,基本上应能默写。在拼写单词时,可边读边写,做到眼、口、手、脑并用,进而提高记忆效果。(2) 读课文 读课文分朗读和默读。朗读时应声音响亮。把重点放在语音语调的纠正上。如果自备了课文录音磁带,可先听一两遍录音,然后模仿跟读,这样既可提高自己的听的能力,又可培养良好的语音语调,作到双丰收。默读的速度不可太快,重点应放在对词义和句义的理解上,通过默读,要求能对全文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

注意分析。默读工作结束后,可试着分析课文。先找出学过的词组与句型,联想和归纳以前学过的知识,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同时要勾出未学过的词组与句型,对于句子中难理解的地方,用笔作上标记,以便上课时能有目的地听老师的分析和讲解。

注意练习。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可做与课文配套的练习册上的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这样可以检验预习效果,也可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

注意提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预习不单单是预先去熟悉一下即将要学的知识内容,在预习中应能发现问题。若发现不了问题,说明预习的不仔细,不全面。一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呢?一是联系过去学过的有关知识,围绕词义、词的用法和搭配、句型结构、语法概念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围绕课文的内在联系、情节变化、说话人的意图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后,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或同学。

略谈小学数学的课前预习 篇7

预习方法的指导应该从学生个体的层次性、预习方法的阶梯性和学习内容的差异性等方面, 有针对性地进行。

一、学生个体的层次性

每个班都存在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 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提高预习的效果。如优等生要求准确理解掌握预习内容, 独立解答例题和完成相应的习题, 中等生要求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 尝试解答例题和相应练习, 学困生则可要求主动复习旧知识, 基本看懂预习内容, 不懂的做好标记, 带着问题听课。

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一课的教学前, 教师可以设计有关调查的预习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方式去调查生活中克和千克的应用。学生可以一个人去,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一块去, 还可以由父母陪伴。当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称称物体的质量, 查找克和千克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预习作业单。

二、预习方法的阶梯性

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预习方法的指导上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预习方法具有阶梯性。

第一步为预习中的读。我们不难发现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主题图, 这些主题图图文并茂,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预习时, 学生不仅要读教材的结论、概念、公式、图表等, 也要读懂情境图。通过“读”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预习中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要求学生边读边画, 遇到重点语句, 或难理解的语句多读几遍, 边读边思考, 在思考中理解升华, 在思考中引发新的问题。

第二步为预习中的记。进行预习时, 把一些重要的概念、结论、公式、定理等记录下来, 便能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首先帮助记忆和理解, 在预习里要求学生摘记, 可以帮助学生从无意识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记忆也增强了其对知识的理解。预习笔记的摘记也方便学生在复习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如果每次的预习都能进行摘记, 长此以往, 学生会养成读书就要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第三步为预习中的思。“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一般都要提出要求: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预习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有了问题, 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 思维才有方向, 在新课学习中才能专注听讲。教师有了这些问题, 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的起点, 了解学生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去设计教学过程。

第四步为预习中的练。练是学的反馈, 做对了说明学会了, 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尝试着对例题后的“做一做”进行练习,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练习, 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检验预习的效果。做练习过程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进而深入地去思考探究。通过练习可以了解到哪些问题是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 记录下来, 方便在新课学习时寻求老师的帮助, 听课也就更有针对性, 注意力也更集中了。

三、学习内容的差异性

预习材料的特点不同, 势必导致学生预习方法的不同,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预习方法的指导一般按概念类、计算类、问题解决类、几何类等不同课型进行。

1.以数学概念系统结构作为预习内容

数学概念有较强的系统性, 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 从而形成了概念的系统结构。因此, 若先前的概念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比较模糊, 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在学习新概念及解法前, 要预习先前的概念。

如学生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 以分数的意义及写法作为预习内容。在学习梯形面积时, 以三角形面积计算及推导过程作为预习内容。这样既能明确新旧概念的异同, 又可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为开展探究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预习内容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预习内容, 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未知的概念建立联系, 既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新概念, 探究学习新概念, 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

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概念时, 可以请学生收集熟悉的平行和垂直的实例, 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 课桌的两条对着的边, 教室的墙面与地面等等,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这些事物的共同属性, 形成科学认识, 从而提示新概念的内涵。

3.以数学史料作为预习内容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知识时, 书上提供了关于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提及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计算方式, 又如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圆的周长”知识时, 书上提供了关于圆周率的补充知识, 这时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搜索相关的资料, 让他们不仅知道圆周率的来历, 还了解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伟大成就, 也可让学生查阅《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内容的记载, 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8

【摘要】预习是小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坚定的改革意识,并进一步分析了课前预习的优化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意识;课前预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实现对课程的清醒认知,重点在于认清楚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学生每天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尤其小学语文学科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要比其他的课程更辛苦。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而学生也被迫陷入其中,从本质上来说,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源就在此,所以,在紧急的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利用课前预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当下的小学语文改革,教师既是主导者也是创新者,而教师面对的一些受教育的学生,在教师的眼里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事实上,这样的想法严重地束缚了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要打破这样一个旧的模式,教学改革是系统的工程,如果只有教师参与,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课堂上,学生就没有了参与意识,这样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师要相信小学生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去开拓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丢下以往课堂教学的思想包袱,教师要作为一个教育的创新者,从整体上出发,从细节入手。从整体出发,重点体现在改革教育要破旧除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而从细节入手,是指一点一点克服教育上的难关,从具体的某个项目入手,成功打破教育的壁垒,教育也是一项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小学语文改革,实现有组织的课前预习,就需要建立在此思想基础之上。

二、浅谈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预习的目标

教师在布置有关预习的作业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哪些内容,如何去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为学生植入预习的重要性。

(二)课前预习的程序

首先,对于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在预习上,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的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所谓集中式,就是让学生合作集中地进行学习,可以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选择一名有责任心的人担任组长,教师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后,由小组长负责,鼓励大家开展预习活动。而分散预习指的是学生在家独自预习。

其次,做好预习时间的规定。分为短期预习和常规预习。所谓短期预习是提前新知识两三天进行,利用这段时间提前对新知识感知。常规预习,是指在本学期内没有经过讲授的课文内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计划进行预习。

最后,预习的要求。预习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常规性的预习和短期性的预习设定的。常规性的预习要求学生身边必须有字典、课本、笔记本、笔以及其他的学习工具,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网络去查阅有关的资料。预习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按照课本的要求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最基本的要做到对课后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例如在准备《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预习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对课文情节有不理解的情况,因为故事背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如果对当时的背景、作者身份不够了解,那么就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查找一些李大钊的生平资料,在课上将自己查好的资料总结以后介绍给同学。而短期性的预习要求,与常规性的相比,重点在于预习课文,重点要去解决教师会提到的问题。在阅读课文时,要带着工具,遇到生词、生字要及时查阅。第二遍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以及课后的问题进行阅读,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要放慢阅读的速度,仔细思考其中的问题,对文章中的字词段落要多看几遍,多想几遍,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流利地将整个故事介绍给大家。第三遍阅读,要带着文章的重点、难点去阅读,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记下来带到课堂当中,要求同学可以熟练地朗读课文,达到顺畅背诵的效果。出示语文课前预习提纲:在授课前二三天内,对学生容易理解的一般性课文,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对篇幅长理解难度大的课文,应出示引导提纲,教师可用文字通知学生。

(三)实现对主题活动的精心设计

教师可以在预习任务中设计一些阅读的推荐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课堂收获延伸到对外的拓展。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寻找学生在认知上的新旧思维的结合点,给学生更加畅通的表达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学生思维的优化,它往往会让学生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去捕获新的知识。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给读者的不同的效果,不仅要把握教材的时代性,同时还要加强和作者的联系。如在讲解《三峡》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这篇课文,可以从余秋雨的《三峡》入手,鼓励学生去预习,实现不同文体的比较,进一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预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成功地将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领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加积极、主动的意识,真正地在课堂上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当中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也没有完全的定法,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郝俊格.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23).

[2]张玉琴.课前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冀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6).

[3]谭丽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32).

1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9

连城县四堡中心小学 马勋进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效果经常是不同的。反思中我觉得有效课堂应考虑以下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高效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求教学目标要正确。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中各单元各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设置目标时要心中有学生,对学生的现状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而且要切实可行的可操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有着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以此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2.以教学反馈为手段。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学习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逐渐日趋成熟。

3.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前提。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未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所有学生,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满足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差异可以进行学生分析,也可以进行学生调研,可以使用问卷调查,进行谈话与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策略要有效。

“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为主、先学后教、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等具有创新的意义的课堂教学策略。

1.学生为主的策略。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2.先学后教的策略。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知识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上课之前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伙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3.个性教学的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唯一的选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课堂结构,精缩教师的集体授课时间,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统一目标而又有不同进度与深度的个体学习,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组内与小组间的协作学习。

4.合作学习的课堂。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合作学习一定要在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发挥学习小组的学习管理作用,学科小先生们的个体指导或小组长的督促作用,力争把最重要的课堂反馈完成于课堂之内。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与巡查督促下,其功能会发挥得更好。

三、教学手段要有效。

针对不同的内容,应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手段,要恰当运用实物、模型、图表、多媒体、实验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构建数学模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参观、操作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是通过实物或实践,外界事物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而在学生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直观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知识本身就很抽象枯燥,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更多的就是借助感性认识,结合学生既有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中进行学习。

四、注重当堂训练。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方法总结 篇10

1、培养学生预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只有对数学预习产生兴趣,他们才能乐于预习,才能用心预习,从而提高预习成效,并持之以恒,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老师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兴趣。

①给学生讲解、分析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必须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②预习任务要趣味化。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精心钻研教材,尽量把预习任务设计得有趣些。

③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在讲新课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对预习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2、预习任务具体化

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和学生有效交流的保证,为了避免预习无目的笼统看书,我们应通过设计导学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导学案要体现教材的知识脉络,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完成预先设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灵活性;要体现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要有温故而知新的功能;设置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二)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成效,仅仅从习惯上改变他们是不够的,还要教给他们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便好比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不仅仅对数学学习大有帮助,而且对他们终身的、不同领域的学习也都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课题研究总结课前预习的方法如下:

①预习导学案。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导学案,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将“读、思、练”结合起来。“读”即“读教材”;“思”即思考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以及这样解的原因和所用到的旧知识,并对教材中所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练”即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一些习题中解决新问题,从而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

②合作探究。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兴趣小组,对于课前预习中出现的难点和疑惑可利用课余时间在新课之前与组内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③结对帮扶。组建预习互助小组。建立学习小组,实行“优生带头,以优帮困”的方法,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进行预习,从而调动学优生的预习积极性,增强学困生的预习自信心。

(三)教师对预习结果的评价与运用

如果教师只布置预习任务而不检查预习效果,就会使得数学预习在学生实际操作时失控,一些自制力差的同学就会敷衍应付,甚至不预习。相反,如果老师及时对预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评价,对预习效果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和表扬,对预习效果差的同学进行督促,则能调动全体同学的预习积极性,提高全体同学的预习效果。

1.教师检查评价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通过检查部分或全部学生的导学案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对学生导学案的检查,掌握学生对新课的预习程度。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预习情况通报并及时作出评价,肯定学生的付出。对没预习或预习敷衍的学生提出批评,形成奖惩的长效机制。

2.教师围绕“问题”核心展开教学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课前预习  有效策略  预习方法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81-02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课前预习的好处

1.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从而有侧重点地学习,既节省时间,又提高课堂效率。

2.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所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新知识知识时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些成功感,从而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

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时,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前置作业进行比较,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练习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二、构建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1.树立学生课前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进行交谈调查,我们了解学生做预习的习惯和能力等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

2.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前预习的内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不要求学生预习。因为学生常会因为时间或习惯原因,不注重预习内容的过程,直接参看课本里的结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课堂上进行活动时,他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后的结论,不再关注面积的推导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等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3.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

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平时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教学时要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4.不断修正和完善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实施课题研究阶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各年级的预习作业设计。教师在预习之前,都根据自己任教班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预习提纲整理,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三、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要想让小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最为有效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2.摘录笔记预习法。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6.合作探究预习法。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12

一、单元说明,整体把握

进行单元新授前,仔细阅读每个单元的课文,提炼出单元的学习主题,然后对此进行系统的总结,也就是所谓的单元说明。“单元说明”的讲解,是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单元说明”中,或提示了本单元课文的中心,或概括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初步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单元说明”能让学生对本单元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可起到“导读”的作用。

二、内外结合,丰厚储备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提纲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丰富其知识积累。

当然,不同单元的文章类型,预习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古诗的预习就要让学生从古诗的作者、作品、相关背景这几个方面来搜集资料,全班交流后,学生没有搜集到的,教师再根据需要适当补充。这样学生就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学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方面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首先要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的年代,对课文描写的背景有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让学生上网查阅、观看视频或阅读深入课文中去。有了诸多认识,学生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三、关注差异,目标分层

预习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发展的层次也有所不同。根据每一个单元的特点和训练的侧重点,分层预习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要完成最基本的预习要求:能将课后生字正确书写并给其组词,课文读正确、流利,能借助字典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文中词语。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高一些,理解能力也强一些,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就会提高。除了完成最基本的预习要求外,还要细读每个自然段,并概括出各段的段落大意,将各段落大意串联起来,归纳成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在读中质疑,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在书中画出或记下来。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听讲。如还不懂,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讨论来解决。

四、注重检查,星级评价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预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检查反馈。

检查预习情况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让小组长检查,可以教师提问,也可以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等。除了要将检查落到实处,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所以,“预习争星表”在笔者的班级就孕育而生。评价表的内容根据预习要求设定,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效果显示在评价表上之后,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检测每个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也检测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然后,通过小组集体汇报的形式展示给大家。组间竞争的机制更能促进小组成员主动学习,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争星星”的奖励机制,小组的综合评价获得几星,就得到几分,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分数最高。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强烈兴趣,除了设置有效的评价机制,还必须肯定学生的预习行为。不管他们回答得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上一篇:政府债券发行系统下一篇:江西个人小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