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2025-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精选8篇)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篇1

A.从19世纪开始用于教学现代语言

B.把目标语(外语)看成是一个规则系统,能在文本域句子中了解到,并与母语规则和意义有联系。

C.主要课堂教学活动:对整篇课文大意的译述,吧课文逐句从外语译成母语的活动,对课文中语法规则作演绎式的讲解,以及直接阅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等活动。E.重视词汇与语法的学习,强调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准确性的培养。F.选材:外语的文学原著或简写本或改写本

G.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重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H.母语是教学语言,外语的意思是靠译成母语来理解。

2.直接法

A.在19世纪末创立

B.只使用目标语进行教学;意义通过语言、动作、物体等手段结合情景来表达;先教说,再教读与写;用归纳法讲授语法。

C.主要课堂教学活动:全外语教学--模仿、朗读和问答式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作答均以完整的句子说出问句或答句。

E.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初级阶段重点在口语能力的培养 F.选材:日常用语,以情景或某一话题为基础

G.教师与学生是搭档关系,学生间可以进行对话并讨论问题 H.全外语式教学,不在外语课堂上使用母语

3.情景法(口语情景法)

A.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创立(帕尔默&霍恩比)B.语言观是英国的结构主义,口语是语言的基础,结构式讲话能力的核心,应用情景中通过口头练习来学习语言结构。(帕尔默&霍恩比)

接受语言输入--重复操练记住--在实际练习中使之变成个人技能。(帕尔默)C.主要课堂教学活动:《新概念英语》提出情景--学习语言--听说领会--反复操练--书面练习--巩固结构

E.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口语是第一性的,是笔头语的基础,重视语音语法的准确性。F.教师是语言楷模,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指挥官,学生是模仿者 G.英语是教学语言

4.听说法

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语言学家建立

B.在语言学理论方面是以结构主义作为其理论的基础,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作为依据 语言技能的获得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

C.主要课堂教学活动:口语教学,教授对话--听说领先--跟读模仿---句句复述--强化操练--掌握句型--巩固口头--读写跟上

E.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重视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F.教师是语言楷模,课堂活动指挥官,学生是模仿者 G.外语是教学语言

5.认知法

A.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和心理语言学可视为认知法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理论

B.在语言学理论方面是以结构主义作为其理论的基础,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作为依据 语言技能的获得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

C.主要课堂教学活动:语言理解--语言能力--语言运用

E.培养学生实际、全面地运用外语的能力,过分强调规则的指导作用和成人学习外语的特殊性

F.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导师

G.第一阶段:母语,第二阶段:外语

6.交际法(功能法)

A.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标志着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开始从只注意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转向注意语言功能的教学。B.三大原则:交际性原则,任务性原则,意义原则 C.主要课堂教学活动:利特尔伍德《交际法》(1981年)交际前活动:语言结构性的活动 &准交际性的活动;交际活动:功能性交际活动&社会交际性活动;

E.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交际能力”),语言的功能比结构更受重视,学生需要懂得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F.教师是组织者、顾问、交际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提供方便者 G外语是交际活动中唯一的语言

7.全身反应法

A.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谢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创立 B.创始人阿尔谢认为:目标语的大部分语言结构以及数以百计的词汇项目都可以通过教师有技巧地使用祈使句来教授(全身反应法)

C.主要课堂教学活动:发命令&对命令作出反应

E.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语言方面则强调对语法结构和词汇的掌握 F.教师是命令的发出者,学生是对命令作出反应的人。

G.用母语来介绍全身反应法,但在教学中教师会全部使用外语。

8.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A.是指在语言教学中使用“任务”作为教学核心单位的语言教学途径。它视为交际法在教学方面的发展

B.以多种语言模式作为其语言理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语言使用活动中正确和有效地句型交际能力。

C.主要课堂教学活动:威利斯--强任务派的模式(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聚焦语言阶段)。努南--弱任务派的模式(图式的建立--控制性练习--真实性听力练习--聚焦语言成分--更灵活的练习--引入教学任务)

E.强调通过使用目标语互动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F教师是任务的选择者和决定者,学生是小组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监控者、探险者和发明者。

G外语应是教学中唯一的语言,母语在教学中没有特别作用 第四章、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语言本质理论 美国结构主义

A.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研究的工作室从研究没有文字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口头语言开始的。B.运用他们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描写”方法去研究英语和塔器印欧系谣言。

C.语言可看做一个吧意义编成语码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几个相关的成分组成:音位、词素、单词、结构和句型。一个谣言系统包括它的音位系统、词素系统和句法系统。D.语言是口语,不是书面语 Language is speech,not writing.E.为了预测学习某一外语会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使用对比分析去比较母语与外语在结构层面上的异同。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所写的《跨文化语言学》就是探讨对比分析的代表作。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

A.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作为他理论诞生的标志。

B.语言是一种行为,他想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收益规则的支配。规则性和创造性是语言的两个重要的特征。

C.他把句子结构分成表层结构(指句子的形式)和深层结构(指句子陈述的意义)。在他看来,语言生成的过程就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转换是按照转换规则(包括移位、删略、添加)来完成。

D.他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具有天赋的基础。他称这种人类机体的天生属性为“普遍语法”。由原则和参数的抽象系统组成的,体现了语言的一致性,二普遍语法参数的赋值则决定了语言系统结构的差异性。

E.提出普遍语法家数额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儿童如何写的母语的,但对二语习得也有启示作用。

韩礼德对语言功能的论述

A.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从20 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语言的社会功能发明的研究。他认为“语言学是关于言语行为或话语的描述,只有通过对语言使用的研究,语言的全部功能和构成意义的所有组成部分才能集中在一起。”

B.《语言功能的探索》论述语言功能的双重地位:微观和宏观功能。

C.微观功能是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初级阶段呈现的,共有六种:工具功能、规章功能、相互关系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和想象功能。到了后期,还有一种:学习功能。D.宏观功能包括三大类:思维功能(指语言可以用来组织语言使用者对真实世界或幻想世界的经验)、人际功能(指语言可以用来表明、建立和维持社会中人的关系)和篇章功能(指语言可用来创造连贯的话语或文章,这些话语和文章对语境来说是切题和恰当的)。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

A.他认为具有交际能力意味着人们不仅可以获得语言规则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获得语言社交中数以的规则。

B.四方面:能识辨、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即懂得形式上的可能性/ 能判断语言形式的可行性/ 能在交际中得体地使用语言/ 知道某些话语是否可以实际上说出来。

卡南尔和斯温纳对交际能力的分析

A.四个方面:语法能力(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不同语体和不同的言语来达到不同目的的能力)、篇章能力(指能在一定的上下文或篇章里,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意义的能力)和策略能力(指在交际中懂得怎么样开始谈话,进行谈话,承接、转换话题和结束谈话的能力)。

B.由于交际能力是由上述的四种能力组成的,语言教学应当着重培养这四种基本能力。

2.语言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A.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是早期的代表人物。

B.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他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他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

C.结构主义大师布龙菲尔德的代表作《语言论》就是以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为其理论依据的。

D.另一位美国学者斯金纳在1957年出版的《言语行为》提出了行为主义关于言语行为系统的看法。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里说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E.斯金纳认为人言语行为像大多数其他行为一样,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因此,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所有学习不论是言语或非言语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F.行为主义的学习模式:刺激--有机体--行为反应--强化/不强化。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

A.克拉申博士是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系的教授。他提出了旨在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学习理论,被称为监察模式。

B.五个假设: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C.习得&学得的区别:习得--一种自然的方式,他是一种觉察不到的过程,想小孩习得母语一样,学习者在有一样的交际中,通过对语言的了解和语言的使用,自然获得使用语言的能力。学得--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最后能弄懂语言知识,并能吧语言规则予以表述。

D.习得:不知不觉的过程、内化隐含的语言规则、正式学习无助于习得

E.学得:意识到的过程、获得明示的语言知识、正式学习有助于语言知识获得 F.自然顺序假设:说明习得语言规则是有一定的次序的。H.语言输入假设:说明语言是这样习得的。

I.监察假设:说明学得的作用。学得的监察作用要具备三种条件:充裕的时间、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方面、懂得规则。

J.情感过滤假设: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影响外语学习的心理或情感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动机、信心和忧虑程度。

斯温纳的语言输出假设

A.认为输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显著的作用。

B.提出假设的依据是她进行的“浸泡式”教学实验。浸泡式教学主要原则是将第二语言作为其他学科的工具,而语言获得则是理解这些学科信息及内容的“伴随产品”。

C.认为语言输出有三个功能: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注意的功能、学习者进行检验自己提出假设的功能、提供学习者有意识反思的功能。

D.语言输出活动是学习者为进行交际使用新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尝试,是他们使用中续语来交际的过程,他们通过语言输出察看他们提出的结构和形式是否行的通。E.语言输出有促进学习者有意识地反思的功能。

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基本原理

A.错误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B.语言学家科德、理查兹等是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错误进行研究和分析影响较大的学者。

C.科德吧错误总结为三类: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是随性的错误,犯错后,学习者还不能说明他为何要选取某一形式)、系统的语言错误(出现在处于内化过程中的学习者)、形成系统后的语言错误

D.理查兹认为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出自三个原因:第一、母语的干扰;第二、学习过程中,对有些晚规则的过度概括、忽略规则的限制和应用规则不完全;第三、教学不当或教材使用不当。

E.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使用一种过渡性语言进行交际,这种过渡性语言虽有母语的一些特征和目的语的特征,但它既不是母语的翻译,又不是要掌握的目的语。它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

3.一些二语(外语)学习模式

相互作用模式--较为理想的阅读模式

A.在阅读过程中,人们运用两种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两种方式同时进行,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保证读者呢个发现新的信息、发现自己架设不同的信息;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帮助读者消除歧义并在可能的意义中作出选择。因此,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大脑已有的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B.相互作用模式的建立对外语阅读的教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图式

A.文章本身布包含固定的意义,文章只向读者提供怎样利用他们大脑已有的知识来重构文章的意义的方向,这种知识的不同可能造成对文章理解失误不同,人们大脑中已村子啊的知识称为背景知识,这种知识的结构有称为图式。

B.按照图式理论模式,读者的阅读能力有三种图式来决定,它们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C.语言图式: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程度;

D.内容图式:读者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熟悉的程度; E.形式图式: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F.语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形式图式的掌握有利于我们按不同文章的体裁和结构,去理解文章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4.教育相关学科理论 五个目标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话题、功能、语法、词汇、语意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篇2

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由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 是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 是教学辅助根据。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 简明扼要地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表现出来, 具有科学性, 逻辑性, 直观性和趣味性。目前, 该教学法已经运用到了各个学科中, 历史, 会计, 化学, 机械设计等等, 其实在英语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笔者以《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 (第二版)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课本为例, 通过运用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二、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的应用

面对着长篇的英语文章, 大量的英语词汇, 复杂的长短句, 如何把握文章的脉络, 理清文章思路, 抓住文章重点, 强化记忆内容成了教授中的重难点, 而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1、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增强思维逻辑性。

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强调从整体上考虑问题, 它在注意局部的同时特别注意各“纲要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的方法研究纲要信号图表中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变化情况, 既能使学生推理出课堂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又能归纳出课文的整体思想[1]。使知识形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以课本第四单元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为例:

该图示中间显示的是文章的题目以及主旨, 如何留下一个好印象, 而另外四个方框内则显示了留下好印象的四个要素, 当然这四个要素只是最简练的归纳, 学生还可以将各位细小的内容记录在对应的方框内,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笔记以及自我复习, 不但简练了文章, 抓住了重点, 也便于之后的复习工作。图示教学法可以加强视觉刺激, 引导学生进行回忆。

2、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化繁为简, 提高记忆效果。

国外的一项关于视听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曾指出:“光听只能记住15%, 光看可增加到25%, 视听结合能达到65%的水平”[2]。而一般的文章信息量大, 学生难以把握文章的重点, 而表格的归纳方式则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讲解课文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课文, 讲解教学内容, 再利用纲要信号图示进行第二次讲解, 突出文章的重点, 难点, 以及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课本第二单元Deep Concern为例:文章采用了叙事的方法, 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了一个早晨, Sandy和父母之间由于代沟引起的种种矛盾和不满。文章涉及了代沟表现的各个方面, 但是由于文章采用叙事的方法, 而且各个方面相互穿插, 学生难以把握文章的重点, 而且难以归纳, 而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后, 如图所示:

我们清楚地可以看到产生代沟的五个方面, 而且关于这五方面, Sandy和她父母不同的观点, 最后文章并没有明确提出父母对于最后一方面的观点, 但通过比较和对比, 学生可以明确的说出父母的观点。最后就让学生抛开课本, 根据图示复述课文的内容和逻辑, 进行一个复述与复习。这样不但对文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也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 更可以轻易地说出文章没有给出的答案。而现在很多学校采用了幻灯片教学, 那么在适当加入这五方面的图片, 或者声音, 音乐等, 对于记忆来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助于学生分析文章内容, 理清对应关系, 提高其自学能力

英语科普类的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数字, 混杂着各种信息, 以第五单元The Battle Against AIDS为例, 文章第一二两段中有大量的数字, 包括英文式写法和阿拉伯数字写法, 而由于长难句或者从句的存在, 使得学生难以辨别该数字对应的内容是什么。笔者通过运用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如下所示:

让学生先通过自学, 采用配对的方式, 将数字和对应的内容进行匹配, 虽然存在的长短句对文章的理解有着一定的阻碍, 但是由于先把重点的内容罗列了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学生可以更加简单清楚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也对长短句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三、结论

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将信号和图示紧密地结合, 形成有机整体, 体现了事件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提供了思维的逻辑顺序和理解、记忆的条件[3]。通过对三个单元的案例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将文章简化和精炼, 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 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加快教学进程, 为教学增添魅力, 是一套实用高效的教学法。

摘要: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是是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 有效地运用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采用该方法, 对《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 发现该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结构, 理清对应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思维逻辑性, 提高记忆效果, 进而提高其自学能力。

关键词: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参考文献

[1]陈明娟, 简论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作用[J], 云梦学刊, 1998

[2]李詠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图示教学法[J],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3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篇3

1 飞鸽传书-简便、快捷的文件传输软件

飞鸽传书是面向企业、学校、家庭的局域网即时通讯软件,实现局域网内部文字、文件、文件夹的高速传递,该软件具有即装即用、传输快捷的特点,而且体积十分小巧,不会占用用户电脑的太多空间。飞鸽传书的最大的特点是强大的跨平台文件传输能力,目前已经覆盖Windows、Linux、Mac以及iPhone、Android、Symbian、Windows Mobile、Meego等平台,实现各PC、手机、平板、智能电视平台基于网络的互联互通,在当下手机和其他的众多移动设备与PC的互联互通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当然笔记本之间的数据传输也不是问题。

在经过笔者试用之后,发现快捷方便是飞鸽传书最大的特点,不用任何复杂的操作,安装之后即可看到一个类似于极简化的QQ界面。

而且无需任何注册和申请即可使用,用户名就是自己电脑的名字,地址就是相应的电脑IP地址,而且由于飞鸽传书是基于内网,在安全和保密性上值得放心。只要两台笔记本打开该软件并且连入同一个内网之后,飞鸽传书便会自动识别用户。点击选择相应的目标用户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聊天、文件传输共享等操作。

在此次的两台笔记本电脑之间进行的825MB文件传输的测试中,飞鸽传书的速度基本让人满意,平均速度都在3M左右。

2 QQ文件传输-用户较广,可做临时传输

一谈起QQ文件传输,相信只要是QQ用户都不会陌生,多多少少会有接触。腾讯QQ在广大用户中有着惊人的普及度,其中的文件传输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只能传输单个文件到后来的整个文件夹传输,从当时的只能连续传输到断点续传以及离线传输,现在更可以发送云端文件。特别是在最新的QQ2013版本上文件传输得到了四项改进:1.支持预览,无需下载,即可在离线文件的列表中直接查看离线文件,文件管理器分类更加清晰方便。2.新增文件转发功能,已传过的文件,可以转发给其他好友。3.电脑手机互传文件。4.通过中转传输的文件可以在云端保存7天,手机和电脑课随时随地查看。不过QQ文件传输在功能逐渐强大的在速度却一直没什么变化,只能受限于网络的状况。并且只能传输不超过2G的文件,再大一点的只能进行压缩分解成较小的文件进行传输。笔者和同事也用QQ进行了825MB文件的传输,在连入一个高速5G路由器的情况下用了4分20秒传完了文件,平均速度为3.17MB/s,这样的速度做临时传输还是没问题的。

3 局域网共享文件-方便,速度较快

局域网文件共享其实出现有一段时间了,特别是在公司或者是小型soho办公室应用非常广泛,自然两台笔记本之间也可以运用局域网共享文件进行数据传输。下面就是具体的步骤。准备:两台成功连入局域网的笔记本,win7、win8系统均可。首先打开控制面板-网络和Internet-网络和共享中心-更改高级共享设置。

在这里可以看到具体的网络连接情况,一定要保证正确的网络连接,笔者这里为Chinanet的公用网络。接下来进入公共网络,选择以下选项:启动网络发现-启动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启用共享,以便访问网络的用户可以读取和写入公用文件夹中的文件(可以不选)-关闭密码保护共享( 注释:其他选项默认即可),然后保存。下一步就是文件夹的共享设置,选择需要共享传输的文件夹,右键属性-共享-选择 共享(S)-弹出对话框添加“Guest”(注释:选择“Guest”是为了降低权限,以方便于所有用户都能访问!)-共享。然后选择 高级共享-选择共享此文件-确定!

下一项就在另一台电脑上操作,按WIN+R打开windows运行,输入\\+对应的IP地址,即可看到相应的共享文件夹,接下来复制传输之类的操作就不用多介绍了。

4 WIN7远程桌面文件传输-功能强大

Win7远程桌面文件传输其实就是建立在强大的Win7远程桌面连接基础上,后者可以实现很多高级的操作,包括控制另一台电脑桌面,文件传输也是其中功能之一。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是在被连接计算机上的操作。打开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系统-远程设置,选择“允许运行任意版本远程桌面的计算机连接”,然后确定。

下一步,进入控制面板-用户账户和安全中创建相应的密码,以便后来登录使用(注:被登录的计算机必须设置账户密码否则将无法访问)。当这些步骤都完成之后,换到另一台电脑,点击开始图标,搜索mstsc远程桌面连接这个程序,打开。

如果要在远程服务器与本地磁盘进行文件传输,就需要在连接之前修改一下设置,在打开的远程桌面连接 主控界面框,点击下图中的“显示选项”按钮。

在选项框中进入 “本地资源”项,将 本地设备和资源点击“详细信息”按钮,然后在详细信息弹出的框中将“驱动器”打钩。

然后在对话框内输入正确的所要连接的计算机的地址,点击连接,输入正确的账户密码,确认。之后显示器上就出现了另一台计算机的桌面,接下就可以像自己电脑一样进行复制粘贴操作了。

5 总结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其实两台电脑之间的文件数据传输有很多种方法,以上列举的只是其中之一。根据不同文件类型和大小,还有所处的不同网络环境,我们可以恰当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在网络状况较优并且所传输文件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我们选择QQ文件传输;在需要内部文件交流或者做整个磁盘文件转移时,远程桌面文件传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笔者也认为未来电脑系统的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也是发展方向之一,比如目前火热的云端操作也是基于此发展而来,我们可以期待着未来有更先进方便的文件数据传输方式的到来。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篇4

——周旺生《立法学教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周思莲 6120110006

周旺生的《立法学教程》分三编,分别是立法原理、立法制度、立法技术,立法原理是解决立法这一活动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背景,解决为什么立法这个问题;第二编立法制度立法活动、立法过程所须遵循的各种实体性准则的总称,是关于立法权、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第三编立法技术问题则是解决如何立法中的科学化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在第一编中,笔者比较关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并非任何立法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条件中找原因?

2、立法范畴的概念

3、立法原则由概念形态乡法律化和制度化转变;

4、如何理解国情的两重性?

5、《立法法》对立法主体素质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制、不尽职守没有对应的法律责任;

6、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

7、立法的发展规律。其中第2、3、5、6、7个问题在书中都有比较详尽的阐述,本文就第1、4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何理解并非任何立法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条件中找原因?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中,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认识法律的本质,把握立法活动的运动规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但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偶然和幻想出来的东西,立法也不是主观臆想的随心所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意志总要受到社会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规律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一定的阶级都有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他们也会根据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对改造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也试图以自己的利益、要求为尺度来改造社会。但是,不管他们的意志多么合理,以及这种意志形成的合力有多么的大,他们只能在已经客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改造活动。这种客观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立法活动不仅体现了阶级性和社会性,而且也具有客观性,立法是体现执政阶级意志的活动,但执政阶级的意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执政阶级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产生的。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意志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是物质关系的反映,而一定社会的物质关系则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构成的。这就是说,执政阶级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立法,其立法应该是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记载、认可、登记、宣布。立法当然也要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作用,而不是消极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不论立法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怎样的作用,它终究还是围绕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作用的,因而它归根到底决定于社1会物质生活条件。

上面一段话充分说明了物质生活条件是如何影响决定立法的。但这种关系并没有说明法、立法、对物质生活条件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没有说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法、立法的决定作用是从最终意义上而言的,并非指任何法律现象都可以从物质生活条件中找到直接原因。

在本书中作者这样阐述道:“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发展在于,他指出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立法的决定作用,并非指任何具体的立法现象都可 1 甘露,《立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载《法制与社会》,2007,7.以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寻找原因甚至是寻找直接原因;这种决定作用,是从最终意义上、总体意义上来说的。例如,以家庭的同一发展阶段为前提的继承权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因素,尽管如此,也很难证明诸如在英国立遗嘱具有绝对自由、在法国对这种自由给予严格限制,在一切细节上都只是出于经济的原因。”

二、何理解国情的两重性?

国情,笔者认为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特有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具体可以包括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国家制度、文化状况、国际环境等,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是往往在说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影响立法,却只是注意法治和国情因素中积极因素的联系。作者在书中提到“需要认清国情的两重性及其与立法的关联”,他从两方面阐述了这种关系:一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既有可以充做资源的积极的一面,也有起着阻力作用的消极或落后的一面;二是同一种国情对立法的影响,往往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联系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我们可以作这样理解:在以上提到的诸多国情因素中,例如国际环境等都要求各国对环境保护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环境保护中而立法上欠缺的问题给予立法支持,但是以《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而言,多数发达国家的基本法立法目的是只有“环境保护”,但也有“二元论”的说法,认为环境保护无法抛弃经济发展而独立存在,所以基本法的目的应该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时存在,这种争论绵绵不休,是否是导致我国《环境保护法》修改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所在呢?经济状况在此时成为一个阻碍立法的因素的说法是否正确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再以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这一国情因素来说,既是今日中国立法可以予取予求的所在,也是今日中国立法在不少环节难以进步的潜在原因,特别是在谋求中国立法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更是集动力和阻力于一体而对立法发生强有力的影响。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具有特色且国情中的消极因素既多又能给予立法和整个法治带来种种负面影响的国家,注意在理论和实践中正确看待国情的两重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第二编中,作者案件立法程序流程介绍了立法体系和制度,重点在于立法权限、立法程序、中央立法、地方立法、立法监督等,其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当今世界主要立法体系的特点、地方立法要体现“地方特色”和“不相抵触的”的原则等,笔者主要关注“三权分立”的问题以及英美两国的分权制度的区别。

三、“三权分立”学说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三权分立的学说历史 三权分立是一个政治学说,其主张政府的行政、立法与司法职权范围要分明,以免滥用权力。三权分立原则的起源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 他首次把国家的政权划分为议事权、行政权和审判权, 并认为国家之治乱以三权是否调和为转移。古罗马波里比阿在/ 政体三要素的基础上, 提出三要素之间要能够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政府论》的发表,表明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初步形成。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权力分立理论有详尽的描述。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和行政权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行政和对外权有一个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继洛克之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谓三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孟德斯鸠这一思想对美国的宪法制定者影响很大,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可以弹劾总统,但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只有几个总统遭受弹劾提案,1868年,美国参议院仅以一票之差否决了对安德鲁·约翰逊总统弹劾案,1974年,尼克松总统就因水门事件而主动宣布辞职,没有受到弹劾,1999年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对克林顿总统弹劾案。

(二)英美两国分权制度的不同

1、美国的总统制

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行使,总统不在议会中占有席位,以总统为首的行政班子也不是国会的一个委员会。这体现的严格的三权分立。但在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定权,两院如再次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该法案,该法案就无须再通过总统批准而自然成为法律;总统不是国会议员,而作为总统副手的副总统,担任参议院议长,主持参议院工作;最高法院法官根据参议院的建议和批准,由总统任命,而最高法院对国会立法拥有违宪审查权,对宪法拥有最后解释权,它可以通过案件的判决对宪法作出新的解释从而扩大或者限制总统的权力。这就是牵制、融合、合作的较严格的三权制约的平衡制度。

2、英国的内阁制

英国的内阁制代表的是三权分立的另一种类型:较松弛的三权分立和较紧密的三权结合制度。英国的立法、行政、司法分别归议会、内阁、法院。但更重要的是,议会与国王一起时整个联合王国的最高立法机关;上议院中包括上诉法官首席常任法官;下议院中包括作为行政机关的内阁,内阁首相必须是下议院议员,其他内阁成员一般为下议院议员,有的肯能分属上议院,他们参加议会的整个工作,内阁实际上是由首相从下议院多数党中挑选人员组成并有首相领导的议会委员会。首相和内阁成员事实上是议会的领袖和骨干,提出法案是他们的职责,他们对法案的通过与否决起决定性作用。因而在英国,议会和内阁之间除了可以分别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决议和建议国王解散议为武器而形成相互之间一定的制约和平衡外,立法与行政是合二为一。英国的分权制度主要体现的是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立法和行政的干扰。

(三)启发和总结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篇5

(二)总结稿 仅供参考

作者 : 『㊣燀錡℅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

二、对新闻的认识

1,变动产生新闻。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2,新闻有层次变化。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

3,新闻时效性。报纸就是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这就是报纸的一般性质。

4,新闻真实。马克思将这个比喻为一个词叫做报纸的有机运动。有机的就是不能分割的,连续的。报纸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个报道有差误,而后面的连续报道就自然而然的纠正前面的差误。这不是报纸的错误,这是报纸的职业特征。最终的报道就应该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最终的报道都不真实,那就是报纸的错误了。

5,“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精神,而报纸提供精神。

三、党报思想

“党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是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驳斥和推翻敌对党的妄想和论断。”这段话是《恩格斯全集》里面的,前后被很多人引用。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党报理论成为他们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

2,新闻自由时一定历史下的产物,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不变的。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4,新闻自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某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手段。5,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

这些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理论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指南。

● 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在党内和公民群体内应实行普遍的新闻自由,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2、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3、必须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即媒介的采访、报道和发布权利;人民对国家大事的知晓权利;媒介和人民群众监督和批评公仆的权利;守法的、有公共道德的团体和公民在条件成熟时创办和经营媒介的权利。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随着世界观与报刊实践的深化,马恩思想经历由民主报刊思想(准备阶段)——工人报刊思想(《共产党宣言》出版以后工人报刊思想形成,标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建立)——在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建立和无产阶级报刊蓬勃发展的推动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了自己的党报思想,它标志着他们新闻思想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初步发展。第一节 《莱茵报》时期新闻论著

《莱茵报》全称《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是:

1、总体上没有超出民主主义文化范畴。

2、从政治说,他们还是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3、从报刊活动上说,他们从事的是民主报刊实质上仍属于民主报刊思想

这一时期他们是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个议题研究的。

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一、关于自由报刊的论述

自由报刊的命题,是马克思于1942年3月26日至4月26日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他说自由报刊的本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刚毅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的观点是在反对书报检查制度、争取出版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1什么是自由?

a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自由是普遍的,与每个人相关的,而与个人无关。报刊是自由的表现形式,报刊自由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公民抽象的自由通过报刊自由体现。《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b公民自由?自由主体是公民

c提出“自由”的前提:人们具有理性,在理性思考人的现状,理性是自由的前提。d具体做法:反对自身的、自由的侵犯 e自由报刊也就是人民报刊。2、1841普鲁士政府颁布新书报检查令,加大限制写作自由。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用理性武器批判新法令的虚伪与反动。A指出新法令用“严肃与谦逊”的笔调限制出版自由(笔调)B追求倾向法律,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倾向)C剥夺报刊的批评监督权(功能)

D官方认可的人担任编辑,造成政府垄断(才能)《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A 是马克思同书报检查制度的社会基础激烈冲突的产物。

B 体现出马克思强调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利中的地位与作用。

C 没有新闻出版自由,一切自由都是泡影。否定了出版自由,也就否定了自由。

D 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批评,是徒有法律形式的不合法的奴隶制度,是反对人类成熟的工具,是防备和压制自由的警察手段,是党派争夺私利的武器。——如何实现新闻自由?提出用新闻出版法来取代书报检查法 新闻出版法的特点和要求:

新闻出版法就是保障新闻出版自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法律的认可。新闻出版法中自由是惩罚者,在书报检查法中自由时被惩罚者。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法律自由和人民自由的概念。论证自由报刊的人民性:

(1)、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

(2)、自由报刊是人民在自几面前的毫无忌惮的忏悔。(3)、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4)、自由报刊是国家精神。

(5)、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流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

马克思揭示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倾向性:它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示人民的内心境界,人民借助它实现人民之间,民族之间的联系并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所以他认为:真正的报刊既是自由的报刊,又是人民的报刊。自由报刊思想概括:

1、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是有原则地、大无畏地以自由的人们的语言来说话,把希望和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并对这些东西作出自己的判决,让国王能够听到人民真正呼声的报刊。

2、自由报刊不仅有自由报道的权利,而且还承担着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

3、自由报刊是自由与独立的报刊,同任何形式的(物质和精神的)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

4、自由报刊具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包括对政府和官员的批评与监督。

5、自由报刊不是挣钱的行业,作家不能为挣钱而写作,不能奉命说话语写作。

6、自由报刊执行独立的办报方针,不受撰稿人干扰。

7、自由报刊由于绝对自由的需要,不署名。

二、关于人民报刊的论述

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的自由报刊,它们不围绕上流社会和个别人旋转,它们的对立面是反人民、反民族和反时代的非自由报刊。

《莱茵报》时期提出人民报刊思想基于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

1、最主要的动因,是德国封建专制政权实行思想禁锢,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2、提出人民报刊思想的直接动因,是《莱茵报》就《莱比锡总汇报》被查封事件同当局发生的冲突。

3、人民报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接受它的类本质思想的结果。人的权威和人的类本质观点,在人民报刊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这一报刊思想的灵魂和基础。

4、人民报刊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撰写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和它围绕《莱比锡总汇报》被查禁所撰写的一系列批驳性文章中,以及恩格斯《普鲁士出版法批判》 人民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

1、就内容说,人民报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件,把人民目光从国外引向国内,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

2、就性质说,人民报刊应当成为人民的喉舌,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这是人民报刊思想的灵魂。

3、就社会使命说,人民报刊一方面对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方法加以不偏不倚的评价和批评,使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平等地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另一方面,人民报刊又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民在自己面前公开忏悔。(简言之,对当局者来说,人民报刊是孜孜不倦的揭露者;对人民来说,它又是人民自己的教科书。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是报刊的使命。)

4、就报刊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说,人民报刊通过对事实的真实报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正是人民的依赖,人民报刊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5、从发行看,人民报刊以方便群众为宗旨。

6、从历史看,人民报刊具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独立个性即历史个性。马克思提出了人民报刊自由发展的两个条件:

1、外部即客观条件:毫不阻碍,独立自主;

2、内部即主观条件:各向一面,各成一行。

人民报刊为了按历史个性所决定的独立方针办报,一要以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二要摆脱私人利益以及有关私人利益需求的纠缠。

三、《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评价

主要是: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种观点组成了思想主体。这种思想具有承上启下,开拓前进的特点。

1、《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顺应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吸收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以及其他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体现了人民群众政治解放和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愿望,总结了《莱茵报》等民主报刊和国外资产阶级报刊的经验,正确地规定了人民报刊和自由办刊的使命、作用和特点。

2、《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第一次提出了自由报刊的人民性,清算了黑格尔轻视和蔑视人民群众的贱民思想。

3、《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他粗线条地勾勒了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基本范畴,预示了他的发展方向,是我们探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宝库的一个入口

4、(不足)还存在唯心主义色彩、在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无法通过经济学的深刻剖析来阐述问题的实质。

第二节 《新莱茵报》时期的新闻论著

《新莱茵报》——革命无产阶级的最好机关报正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了第一批作为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喉舌、旗帜、武器和阵地的工人报刊。一《德法年鉴》的办报方针

《德法年鉴》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采取独立方针的杂志,马克思已完成由唯心到唯物,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三大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工人报刊,马克思工人报刊思想是从总结各国工人报刊的经验,指导工人报刊的实践中形成的。

恩格斯同赫斯等人筹备出版《社会明镜》。它们合拟的创刊词——致读者和撰稿人的信,体现了恩格斯当时的办报思想。1845年4月,恩格斯也搬到了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并肩作战共同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无产阶级第一个通讯社)写了报刊活动中的第一个反对机会主义派别的文件《反克利盖的通告》

1、马克思摒弃从理论回到理论的路径,找到世界本身的原理,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认识世界的基础: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落脚点:现实斗争 给它一个真正都真的口号。

认识世界的目的:行动与斗争

杂志的目的(方针):对当代斗争和愿望做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在自我阐明中说明世界的物质性,斗争与行动的原因,认识世界的方式、目的。杂志是帮工人阶级认识世界的手段。

最早表达对党的报刊性质、任务的认识:《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组织讨论、论证、阐发和捍卫党的要求,批判敌对势力,探讨实现民主制的可能性

二、《新莱茵报》的灵魂

《新莱茵报》的政治纲领有两个要点: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俄国进行一场包括恢复波兰的战争。

《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亲身调查的第一手材料

提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实地调查法、书面资料详尽、重社会科学研究,并不追求抽象认知为最高目的,抽象认知是帮助更好的梳理日常生活的武器。

《新莱茵报》实现了《德法年鉴》的办报方针。《德法年鉴》理论上准备,科学的唯物论证中,加上当时工人运动的催动,《新莱茵报》时期工人报刊思想形成。《新莱茵报》表现出刊物的性质,服务于现实的工人革命,报刊与革命斗争密不可分,首要任务是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新莱茵报》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策略上考虑)

策略:扩大报刊发挥作用的环境,使各种斗争因素都聚集于无产阶级,把报刊领导权置于无产阶级手中,把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通过报刊普及。

红线:无产阶级革命立场,《新莱茵报》的立场就是无产阶级的立场。立场决定对反动派毫不妥协,以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为首要任务。报纸能干预运动,能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反映当前整个局势,使人民和人民报刊联系。“战法”风格:嘲笑、讽刺

三、马克思工人报刊思想: A工人报刊的性质任务:

工人报刊是工人运动的中心,它是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

a工人运动中心。办报是革命的一部分,报刊活动与工人运动密不可分,报刊赋有启蒙工人觉悟,领导工人运动。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有效的方法,给工人阶级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全面报到局势中,要指出内部缺点,落实全面、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报刊本身可成为革命的领导机关,办报人可为领导者。

工人报刊作为新型的上层建筑,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团结和教育工人群众,孜孜不倦的揭露反动当局,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

1、工人报刊要启蒙工人的觉悟,向工人再现工人当牛做马的艰苦情景,控诉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重重盘剥,启发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斗争,推翻这个吃人的罪恶制度。

2、为了广泛联合工人群众,必须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这就是:报刊要向工人介绍当前的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有效的方法,给工人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

3、工人报刊还应向读者提供活生生的、真实的、全面的生活图景,使工人了解整个局势,把握事件的全过程。

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提出了报刊在流通中的社会价值问题。他说“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他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工具;它是国家的第三种权力。每篇文章都署名,就是报纸仅仅成了或多或少知名人士的作品集。每一篇文章都降到了报纸广告的水平。在撰稿人自由报道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条件下,报刊是舆论的真诚表达与交流,是可以依赖的社会舆论工具,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是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公民的第三种权力,这是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报刊社会价值的正确解释。

b改造旧世界的武器,报刊揭露抨击反动派,针砭时政,干预运动。

工人报刊要无情地揭露和抨击无产阶级的敌人。为此,他们要求工人报刊干预运动,针砭时政,鲜明地表明对事变的态度。

工人报刊的喉舌作用表现在:当革命不断掀起高潮,夺取敌人一个又一个堡垒的时候,工人报刊是冲锋陷阵的号角,而当革命被反革命镇压,工人报刊暂时仍占据着岗位的时候,工人报刊依然不能退缩,应该勇敢地为被压迫者辩护,为英雄们戴上桂冠(这是工人报刊的权利,是工人报刊执行自己使命的一种特权)。

B工人报刊编辑方针:编辑方针是报纸必备的,办报必须贯彻。

a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立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表现在具体的采访报道编辑中。党报是党组织的一部分,立场是党的第一生命。

b立足事实报道事实,既要有明确的性质,又要用事实进行宣传。c采取灵活的策略。

d组织工人共同办报,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革命力量办报,通讯员网、撰稿人网。C加强工人报刊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修养,注意文风,编辑部制度。他们特别注意在工人报刊工作者中倡导嘲笑和讽刺的手法。

在指出编辑部工作制度时,恩格斯强调指出总编辑负责制的重要性。

在编辑业务上,主张先做好组织工作,动员各方面力量为报纸供稿,其次才着手进行具体的编辑业务。主要包括:

1、根据质量而不是根据作者的头衔选稿件

2、指出稿件不足之处让作者自行修改

3、确保稿件的时效性

4、文字上要就修饰,赋予优美的形式和适当的格式。D新闻出版自由

作为政治口号提出,是近代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结果,新闻出版自由是由资产阶级提出,为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并对整个人类精神发展起着杠杆作用的伟大口号。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对人类有推动作用,但虚伪性明显。无产阶级应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斗争。

强力和自由是同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闻出版自由问题上的至理名言。

自由:a 19世纪70 自由博爱平等(人类理性的体现、唯心)

b《共产宣言》问世后,科学的世界观,自由是历史范畴、阶级范畴。

新闻出版自由,标志着马克斯新闻学的确立。民主报刊时报刊属于第三因素,纯理性的仲裁人,用批判精神来阐明国家大事和国家机构人的活动。工人报刊时是无产阶级斗争武器,具有阶级性倾向、党派倾向。报刊任务给人们必须的支柱的新原则,破坏现存制度。

6、评价《新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工人报刊思想

1是《莱茵报》民主报刊思想发展的结果,《新莱茵报》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由观,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它奠定了马恩新闻思想的基础,但在许多方面不够成熟全面。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确立还成为它初期的主体;质变:共产主义代替革命民主主义,唯物代替唯心,民主运动到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初步克服其他派别走上独立自主的阶级。在民主报刊思想阶段,马克思对报刊的社会属性有一个典型的概括——第三个因素。他们把报刊当作在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进行评判的纯理性的仲裁人。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初期的基础,深化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先后成立,无产阶级政治机关报纷纷创办,作为对这种新的报刊实践经验总结的党报思想也随即问世。党报思想是报刊思想的新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三节 《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新闻论著

第一国际于1864年成立之后,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报》(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报)为代表的各国工人党报,为他们党报思想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实践经验。

一、马恩党报思想的提出

1、机关报《共产主义杂志》试刊号提出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宗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促使无产阶级解放尽快实现,鼓舞一切被压迫者联合起来。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新莱茵报》思想得到发扬光大,为马克思党报思想打基础。《社》是对《新莱茵报》继承发展,明确提出报刊是党活动中心,传达着党的立场,指导工人运动。

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个民族国家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847正义者同盟——没专门的机关报,一个政党是难以存在的 《共产主义杂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9世纪70 把党报看做政党存在的标志,看做联系工人的组织中心、思想中心

1871法国工人起义→巴黎公社→马克思唯一一次无产阶级专政实践.提出对人民实行普遍的自由,对敌对势力实行封闭。

党报思想开始为大多数工人运动活动家接受并用以指导党报实践,主要有:

1、每个社会主义的报刊都是第一国际的中心,是党的中心。

2、工人阶级有觉悟的组织迅速发展的最好证明就是它的定期报刊数量不断增加。

3、每一张党的报刊的出版,总是意味着党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些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已经形成。党报思想的形成,既是他们对一系列党报工作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成果,又是反对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办报方针的结晶。

二、《社会民主党人报》和马恩的新闻论著

《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是《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生效时期在德国境外出版的周报。这份党报是马恩党报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由于马恩毫不妥协的批评与斗争,这份报最后终于拟定并坚持了正确的办报纲领和方针。恩格斯后来欣慰的称其为“无疑是党曾经有过的最好的报纸”“是德国党的旗帜”。在他的历史上,经过长期的斗争,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确立了这样的关系原则:党的领导机构在道义上拥有领导党的机关报的权力,但必须建立在党的道德和党的纲领的基础之上;党报也拥有监督和批评党的领导机构的权力,但同样必须建立在党的道德和党的纲领的基础之上。

《苏黎世三人团的宣言》中马克思痛斥了机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企图让工人阶级把自己的解放寄托于资产者的领导,这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十足的背叛。这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白色恐怖面前,不是采取坚决反对的立场,而是要求全面地和解;不是对政府和资产阶级作斗争,而是企图争取他们,说服他们;不是反抗从上面来的迫害,而是想逆来顺受。这是把阶级斗争一笔勾销的机会主义纲领。无产阶级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要求批判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和改良主义。

《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就报纸的性质与地位、资金来源,编辑人选进行论述。

1、马恩指出,党的新机关报必须是政治性的机关报,因而它要明确地,鲜明地打着党的旗帜前进,严格地执行党的纲领。为此,必须为党的机关报拟定正确的、革命的纲领与方针。

2、马恩指出,党的新机关报应有经过考验的真正的社会民主党人担任编辑,而不能让那些资产阶级和极左分子把持党的舆论机关。

3、马恩对新机关报的财政基础即资金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有谁掌握钱袋,归根结底是由谁指导报纸方针具有原则意义的问题。

三、马克思党报思想的提出:

党报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党报的性质:工人政党力量的象征与标志,用党的武器和党的阵地来概括党报的性质,是马恩的一贯思想,是他们表述党报性质经常使用的词语。同时,他们还常常用“政治中心”、“组织中心”来表述党报的性质。

2、党报的使命:(1)阐述党的政治纲领

马恩认为,党的报刊作为党的武器和阵地,其首要使命是阐述党的政治纲领,高举党的旗帜前进。党的政治纲领是党的旗帜,也是党报的灵魂。党组织加强对党报的领导,党报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目的都是一个:更好地阐述和贯彻党的政治纲领。党报要忠实地履行阐述党的政治纲领的重大使命,不仅政治上要坚定,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而且要有正确的策略,要讲究战术。(2)监督党的领导 马恩指出,监督党的领导,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是党的报刊又一个使命。在党报思想阶段,他们在继续要求党报开展对反动当局的揭露的同时,强调指出要把监督党的领导人,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看作党报的一种神圣职责,并且认为这种公开的批评是工人运动的要素,是党巩固壮大,具有战斗力的前提。

马恩主张利用党的报刊对党的领导人进行公开监督和公开批评基于三点考虑:

1、当时党已经有力量经受公开批评的打击,已经坚强到足以用自己的力量通过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

2、群众有能力开展批评并使这种批评受到良好的效果;

3、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袖人物进行民主监督,是包括党报工作者在内的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

根据多年的党报工作经验,他们对党报如何正确履行批评监督的使命提出了以下原则:

1、党报开展监督批评,要公正和坦率

2、党报批评不能违背党的道德、党的纲领和党的既定策略;

3、党报批评要注意不使敌人获得“窥视内幕”的机会;

4、进行党报批评还要注意把个别领导人的错误和整个党的错误区分开,分清责任。(3)用科学原理武装工人

普及科学原理,开展理论斗争,是党报的又一个重要使命。马恩总结了当时党报的宣传经验:

1、必须确保理论宣传的科学性;

2、理论宣传要实事求是、联系实际;

3、要特别重视杂志在科学原理宣传中的优势,办好党的理论刊物。

他们指出杂志在普及科学原理中具有特殊功能: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学派和观点,由详尽的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这都是身着“轻便时装”的报纸难以做到的。

(4)党报业务指导思想:

1、要更多地依靠工人办好党的报刊,组织培养工人通讯员,设立工人发行网。

2、让工人执掌钱袋,由工人集资办党报。

3、党报报刊要满足读者的需要。(5)党报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立场、责任感、纪律、策略、调查研究

四、评价党报思想:

马恩在《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新闻思想即党报思想,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科学观点处于成熟时期、无产阶级运动处于政党建设新阶段的报刊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已经走完民主报刊——工人报刊——党的报刊三个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任务已告最终完成。评价:

1、这一时期的党报思想,是马恩的建党学说和党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战胜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思潮,反对一系列机会主义的报刊活动的结晶。成为马恩新闻思想发展中的最高阶段、最高成就。

2、《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形成的党报思想经过各国党报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新闻思想,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如德国党的中央机关报:《民主周报》—《人民国家报》—《前进报》—《社会民主党人报》几个阶段)

3、马恩以后的工人政党的报刊事业,以至整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发展的事实表明,他们的党报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将与世长存。

4、《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党报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党的建设的具体条件和党报发展的特定环境,决定了这种思想的某些方面和某些表述,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第四节 马恩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

一、信息传递: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

二、报刊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

三、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

四、舆论和舆论载体

五、报刊的分工和报刊的有机运动

传播学名词解释:

热媒介:指传递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着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广播、书籍、报刊等。

冷媒介: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日本,中野收。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不同于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一般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对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性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传播媒介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

新闻事业:是人们通过新闻机构进行的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宣传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含有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的思想主张的素质。

报刊的有机运动

马克思提出的一个新闻术语,用以说明报刊是通过一个有机的运动过程来逐步揭示事物真相,全面报道客观事实这一观点。YIot|w

1843年,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但是归根到底,报纸的这种工作只是为它的一个工作人员准备材料,让他把材料组成一个统一点整体。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 Y;wx

这一术语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通常用于论证新闻的真实性问题。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是阶级斗争发展到高层次的必要产物。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都要借助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从而体现出自己的倾向性、阶级性和党派性。党性原则是代表和体现政党利益的基本原则。

三字方针★★——1954年,毛泽东提出了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好,就是开展好,新闻批评要讲究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的问题。管,就是新闻批评的领导和管理问题,要把这件事管起来。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篇6

教学包括方方面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节奏,保证学生的学习思维张弛有度,实现教学的节奏与学生的练习的数量、习题的难度同步,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教学内容难易度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知识的要求同步。尤其是课堂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保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样会让教师感动传授的知识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如何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过程,是一个教学策略的落实过程。如:使教学节奏与任务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尽量避免在不重要地方做过长时间的讲解,避免离题太远而做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或花太多的时间在单个学生或少数学生身上。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既有预设又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一部分教学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教学的作用,对课堂的空间估计不足,课堂教学往往是预设过度,挤占了生成的空间。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教师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意志,教师的友善提示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成功点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体验。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体验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初学者的角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篇7

《英语综合教程》(Integrated Course)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立体化系列教材,是高职高专大一、大二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及常用语法知识,丰富学生的英美社会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要认知6000—7500左右个单词,熟练掌握其中2800—3000个最基本的搭配,能在口语和写作中灵活正确运用。然而,不同于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高职高专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并不理想,英语基础薄弱,因此在其基础语言课程上的词汇教学要有它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使其尽量记住已学的词汇,从而在有限的三年学习中提高英语水平。

二、《综合英语教程》词汇教学的方法

(一)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懂得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的活跃能够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下的词汇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而且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能够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尊重学生发表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学生之间也会互相协作,交流想法,敢读、敢说、敢联想。

(二)运用适当的母语教授词汇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决定了教师上课时要适当地插入母语,教师不能一味地拿英文解释所有所学的词汇。国外有研究表明,外语教学中适当的母语能诱发交流者之间在文化上的同感,这种同感能加深学习者对外语实用的认识。

(三)教授记忆词汇的方法

记忆词汇是最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学生经常抱怨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在记忆单词上,但是取得的成效却是最低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授词汇读音、意义、惯用法的同时,也要教授一些记忆词汇的方法。一方面,从情感上,教师要告知学生学习中出现遗忘现象是正常的,鼓励他们利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有规律,反复记忆单词。另一方面,通过对词根和词缀的教授来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掌握词根和词缀的含义,不仅可以推断、猜测出一个单词的基本词义,而且可以识别单词的词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关的词汇学知识,在讲授单词的同时不厌其烦地指出一些常用词根和词缀,学会从这些词根和词缀猜测单词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看词猜义的习惯,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词汇量。

(四)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

语言不是真空存在的东西,它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导入文化,将枯燥乏味的文化和鲜活的文化联系起来,利用中英文化差异,让学生用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涉及的文化词汇作比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词汇记忆。

(五)及时巩固词汇

《英语综合教程》每一课之后都有根据课文所设计的核心词汇及相关的短语练习,有练习才有巩固。对于此类练习,教师要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讲评,并不能仅仅只是给予答案。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设计方法来检查学生记忆词汇的质量。众所周知,英文不同于中文,中文是形象文字,必须要多写、多看;英文是线形文字,必须要多听、多读。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听写训练。听写是一个较之传统的词汇检查方法,但它的重要性却不能被忽略。听写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学习词汇的质量,而且能让学生形成线形思维,即在听到某个词汇时即使不知道其意思也能拼写出来。

三、《综合英语教程》词汇教学的技巧

高职高专《综合英语教程》的词汇都是紧跟着课文后按照课文里出现的顺序,被分为三类列出来。第一类是有中英文解释的new words,第二类是只有中文意思的phrases and expressions,最后一类也是只有中文意思的proper names。

(一)第一类的new words

首先,教师没有必要照本宣科地其相对应的英文意思全部读出来,但是对于英文解释里所学新单词有同义或反义关系单词,教师要挑出来讲。例如:urge (v)在单词表里的解释是:to try to persuade someone to do a particular thing敦促 (某人做某事) , 劝说 (某人做某事) 。教师只需讲urge的意思其实就是已学过的persuade。

其次,教师要懂得选择词汇表里的哪些单词是重点讲授,哪些单词理解其相应的中文意思就可以的。英语词性中的动词在词汇学习中是比较重要也比较复杂的。教师除了要讲解其惯用法,还可以举例或通过翻译句子等练习来巩固所学的动词。比如对于complain (v)这个单词,中文意思很简单,就是“抱怨”的意思,但是教师要指出它其后接不同的介词会有意义上的不同。complain to somebody的意思是“向某人抱怨……”但complain about somebody/something的意思就是“抱怨某人或某事了”,接不同的介词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概念。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用法,如:“You’re always complaining to your parents.”和“You’re always complaining about your parents.”这两个句子的区别。

最后,对于一些比较有趣和生活比较贴近的词汇,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如学到contact这个单词,单词表里的基本意思是“交际”“交往”“联系”。但教师可以随后写出“contact lenses”让学生猜测是什么意思。

(二)第二类的phrases and expressions

数量不多,组成这些短语的词也不是很难。教师可以重点把它们放在课文里,顺着上下文讲解,在语境中操练短语。例如“go back to”这个短语在课文里的句子是“Its roots go back to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musicians.”。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学过的哪一个短语也可以表示“go back to”的意思, 让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应答。教师这时候只需作为引导者。

(三)第三类的proper names

涉及的是一些关于人名、地名、历史、文化等的专有名词。这类词需要教师备课时多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查阅理解其来源去脉。讲授时加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比如The Star-Spangled Banner(《星条旗之歌》)是美国的国歌,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等等。

四、结语

词汇教学是综合英语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来增加讲解词汇的趣味性,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姚楚琪.为传统英语教育说句公道话[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 (1) :55-56.

[2]王召军.语块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2) :46-48.

[3]唐亚军.浅谈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文学, 2010, (5) :152-153.

[4]岳强.浅析高职高专英语词汇教学[J].甘肃科技, 2010, (1) :208-209.

[5]陈隽.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汇问题[J].基础教学研究, 2006, (1) :96-97.

[6]杨宝盈.高职高专综合英语词汇教学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73-75.

[7]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89.

英语教学法教程笔记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影视资料 语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0-01

1 英语影视视频数据库简介

笔者构建的英语影视视频数据库包括:2.5TB英语影视视频,包含近10000集电视剧,700多部电影。影视视频更新到2012年12月,实时追踪IMDB(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内容,动态更新最新视频。对应英语影视视频数据库,建立了英语字幕语料库,达到1.1亿词,11627个文本文件。

2 英语影视语料在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语言规则和语言的实际运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四版)相较于一些传统的语法教材,更多地采用了描写性的编排,引介了一些较新的表达规则。在使用的过程中,笔者也意识到一些问題。比如,有些表述还不够全面,有些内容尚不够准确。本文利用英语视频语料相应的字幕,力求准确全面地阐释一些涉及英语语言规则和实际运用的表达方式。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30页,“……个别表示游戏名称的名词作复数用。例如: Cards are not allowed here.”[1]而视频语料显示的情况与其有冲突:

That’s right.Cards is all about knowing the numbers.(The Wire S04E07《火线》)

《薄冰实用英语语法详解》(修订版)只是把cards归于“某些名词以-s结尾,却当单数名词对待”[2]一类。

英语计数时有一特别之处值得关注,所有基数词后都用名词的单数形式。例如:

One potato,two potato,three potato, four.Five potato,six potato,seven potato, more.(The Business《黑帮生意》2005)

One Mississippi,two Mississippi,three Mississippi,game over!(Friday Night Lights S03E04《胜利之光》)

第140页,“但若人称疑问代词紧跟于介词之后,则只能用宾格。例如:From whom did you receive a letter?”[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全新版)》(修订本)[3]和《薄冰实用英语语法详解》(修订版)都是与此相同的表述。不过,视频语料显示,介词后用主格who 的情况很多,有很高的可接受度。

Don’t look.Don’t look.-At who? (Dance Flick 2009 《跳舞大电影》)

I,I use them to pray.- For who? (Into Temptation《引诱》,2009)

当然,接受度高和正宗规范并非同一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少场合,这种表达被非议的原因:

Hey,I was called down here.By who? By whom.By Dr.Weaver.(ER S02E02《急诊室》)

To who?To whom. But that’s cool. Everybody makes that mistake.(Dead Like Me S02E04《死神有约》)

副词修饰动词是常识。不过,现在流行一类表达却明显有违该常识。

I was young I couldn’t do good. Now I can’t do bad.(Next Day Air《次日到达》,2009)

Mr Samuels!You did good.(Up In The Air《在云端》,2009)

Good是形容词,修饰动词,显然是有些问题。尽管此类表达接受度挺高,在有些场合还是被诟病的:

So,how you doing over there, Theo Huxtable?/-I’m doing good./- Unh-unh.Superman does good.You’re doing well.You need to study your grammar, son.(30 Rock S01E02《我为喜剧狂》)

And it’s“drive well,”honey,not“drive good.”/-Wait.Don’t drive good?/- Proper English is“drive well.”I want you to drive well.(Post Grad《毕业生生存指南》,2009)

第470页,“为了加强否定的含义……也可以重复否定词never…等结构来实现强调否定。”[1]此处忽视了一类仅有一字之差的表达手段,就其使用频率看,理应提及:

Because they’re never ever what they appear to be.(Bigger Stronger Faster 《更大,更强,更快》,2008)

3 结语

英语影视语料给我们提供的平台,真实地展现了当今英语的使用及其发展变化,对于我国的英语语言研究及学习带来明显的帮助。同时,所有语料都以字幕的形式嵌入原声视频,经过剪辑加工,做成视频片断,可以很好地用于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4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薄冰.薄冰实用英语语法详解(修订版)[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爱的教育阅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