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共12篇)

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篇1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历史可追溯到1983年建立深圳大学时首批开设的专业系之一“外语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外国语学院已逐步走出了一条办学思路清晰、学科定位明确、人员结构合理、学科重点突出的发展道路。

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系、日语系、西方语言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开设英语(英法双语五年制专业方向)、日语和法语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三个,目前正在筹建翻译专业硕士(MTI)。

《深圳大学723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考研真题试卷(2012-2013年)》

2013年深圳大学724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考研真题 2012年深圳大学702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考研真题

《深圳大学950综合日语考研真题试卷(2012-2013年)》

2013年深圳大学924综合日语考研真题 2012年深圳大学902综合日语考研真题

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篇2

日语和日本文化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共鸣, 特别是二战后的世界文化和经济建设中, 日语和日本文化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大学日语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方式的影响, 日语教学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 常常用替换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这样的方法即使是学生掌握好了语音、语调, 词汇量也非常大, 语法都没有问题, 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优秀, 但是到了真和日本人进行沟通的时候, 以至于学生的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 挑不出半点语法错误, 但使用的语言却不符合当时的场合和情境, 不得体, 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时弄得日本人不知所措, 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这不但直接造成大学日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降, 更会影响到大学日语教学深远价值的发挥, 严重阻碍了大学日语教学教育功能的体现, 不能有效推进大学日语教学的发展和改革进程。

2 语言文化上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2.1 中日两国语言表达方式差异

与日本文化相比, 中国文化更加直接和坦诚, 语言文化更加崇尚于对意图的直接传达和对看法的直接表述, 通常在方式上存在是非清晰的特点。而日本文化更加倾向于含蓄而委婉, 语言文化更加崇尚于暧昧和朦胧, 这使得日语语言往往采用留有余地和迂回暗示等方式加以表述。这样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障碍, 形成文化上的距离, 进而造成日语学习的困难和各类问题。

2.2 中日两国语言逻辑方式差异

在中日两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受到文化、资源和自然的限制, 产生了中日两国巨大的语言文化和语言逻辑上的差异。一般来讲, 中国属于典型的东方大陆型文化类型, 日本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 文化的基础不同也造成中日两国语言逻辑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因此, 在汉语中更加强调对事物的定义和概念, 这使得语言逻辑的基础更加通畅, 而在日语文化中更愿意使用描述类的语言来定义事物, 这使得语言逻辑更加富于丰富性和生动性。这样的差异会给学生在大学日语学习中带来一定的困难, 多重语言和复杂的逻辑方式造成学生学习的功能性、结构性障碍。

3 大学日语教学存在的典型性问题

3.1 大学日语教学理念落后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 传统的理念没有对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视, 出现为了“成绩”而教学的实际问题, 这导致不能系统而有效地展现日语文化知识, 进而出现学生语言发展和文化成长上的缺憾, 难于呈现出大学日语教学的真正魅力。

3.2 大学日语教学方法不当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 方法以单一、单方向的灌输为主, 学生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说教, 教师难于将语言文化知识和大学日语教学通过恰当的方法进行整合, 出现教不得法、学不得法的问题。

3.3 大学日语教学内容不完整

日语和日本文化当前正在迅速发展, 而当前大学日语教学还仅仅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水平, 出现了大学日语教学内容对日本社会和日语文化知识难于全面覆盖, 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际体现相分离, 这降低了大学日语教学的吸引力, 同时也影响了大学日语教学的效果。

4 加强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传授, 提高大学日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4.1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理念

大学日语教学中教学理念是灵魂, 教师要认清教学理念更新对大学日语教学的深远影响和现实价值, 要看到语言教学和文化交往的内在联系, 要将日语教学看作是日本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日语教学不能与日本语言文化相割裂, 教师要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性进行日语教学, 以日本语言文化的知识和背景为平台, 展开日语教学的创新和变革, 从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中日文化差异上探寻提升日语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日语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更为准确地把握日本语言文化的实质, 更为恰当的使用日语,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社会风俗的全面了解, 为提升中日交流和沟通水平提供基础。

4.2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大学日语教学的路径, 是培养跨中日两国文化交际人才的基本保障。由于日本语言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如果沿用传统日语教学方法, 将会失去对日本语言文化的讲授和理解, 难于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日本语言文化, 不能产生对学生深层次和广范围的促进与发展作用。新时期, 日语教师应该立足于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 以日语教学方法为平台, 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和观念, 针对日语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更新, 以不同对象和不同阶段为基础, 做到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进而更为准确而全面地呈现日本语言文化, 给学生日语教学中主动的地位, 提升他们独立思考和深度反思的能力, 在全面理解日本语言文化的同时, 建立起大学日语教学方法的新体系。

4.3 更新大学日语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大学日语教学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日本语言文化逐步发展和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影响, 当前大学日语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更新和改变。日语教师应该从网络和各类媒体上发现日本语言文化的新特点, 丰富日语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同时, 日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 及时调整日语教学的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系化和科学化,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的有效覆盖, 提高日语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5 结语

在大学日语的实际教学中, 应该积极将日本语言文化作为基础, 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以呈现, 更好地推出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 使学生能够在大学日语教学里全面地掌握日本语言文化知识和力量, 做到对日本语言文化更为准确地使用, 在确保大学日语教学效果的同时, 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日语交际和中日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日本语言文化是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升日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当前大学日语教学在我国开展的实际现状, 描述了在语言文化上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 在立足于大学日语教学具体情况的前提下, 提出了以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传授提高大学日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日语教学,语言文化,模式,方法,理念

参考文献

[1]李玉花.试论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2) :174-176.

[2]李义清.大学日语教学改革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07) :62-63.

[3]汪妍.大学日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鸭绿江 (下半月版) , 2015, (12) :241-244.

[4]洪梅.大学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5, (08) :66-67.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分析 篇3

关键词:日语 语言文学 家园意识分析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友好近邻,两国的文化具有深层的底蕴与广泛的共同点。日本文化一直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及影响,从而保留了很多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印记。但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日本文化开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点。在一定时期内,日本还存在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现象,两种文化最终融合形成了日本先进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完善我国的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来了理论体系。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1.1日语语言文学中具有明显的语言标记

研究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日语语言文学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特点及固有的印记。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西方文化开始涌入日本,进而对日本的语言文学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日本的文字虽然与中国有很多共同点,但日语的发音及拼写规律与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日语语言文学便带有鲜明的印记[1]。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史并不是简单新陈代谢的过程,而是新旧文化不断交替融汇的过程。

1.2强烈的社会特征是日语语言文学的又一特点

不管是早期日本的作品还是日本的近现代作品,都在文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这是日语语言文学的一个重大特点。日本的近现代文学作品,都会集中地展示日本历史发展每个阶段的社会现状,及表达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由于受日本地域的影响,日本的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日本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城市化的倾向,一般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京都为时代背景。直到日本进入江户时代,日本的武士开始成为新的贵族,进而登上历史舞台,武士中的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便带动了国内文学创作中心的转移。

1.3日语语言文学中常常饱含浓厚的家园意识

纵观日本文化的发展进程,日本非常重视家庭,他们认为家庭是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2]。因此,在很多日本的早期创作作品中,都会蕴含浓厚的家园意识。特别是以表达离愁别绪及思乡为主要情感的抒情诗歌,这些作品将作者对家庭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充分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在日本近代以来,由于日本国民受到战争的袭扰及摧残,家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进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将日本人民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日语语言文学中,有许多作品都以家园为题材,进而赋予了日语语言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日语语言文学中家园意识分析

2.1家园具有安宁的象征意义

正像前文所说的那样,家园是日语语言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无论是早期日本的文学作品,还是日本近现代的创作作品,家园始终被文学家赋予了安宁的象征。这种安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安宁,更是内心深处的那片宁静。日本在近代以来,它的社会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黑船来航事件,佩里叩关以来,日本的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日本的农耕文明开始被西方先进文明所侵袭,进而使得社会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而导致了农耕文化给日本国民所带来的安全感及安宁感意识被完全打破[3]。等到了二十世纪,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难,也给日本本国带来了严重的浩劫。因此,日本人民对家园的安宁有着前所未有的渴望,这可以从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2.2家园在日语语言文学中有缩小的意识特点

缩小意识是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一个典型特点,日本文学家善于将很多大的事件、认识及观念通过一些特殊手法来把它们缩小到家园之中,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社会及人生的感触。在日本文学家的笔下,所写的家庭饱含着无限的亲情,是日本人民内心最美好的象征。

三.结语

家园意识是日语语言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可以将日本人民对美好家园的追求与向往表现出来。所以,我国在研究日语语言文学时,要从作品创作的家园意识出发,进而不断完善我国对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正鸿.论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J].时代教育,2013,17:131.

[2]蔡啸.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探究[J].金田,2014,02:317.

[3]高春荣,杨凤莲.浅析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规律[J].外国语文,2012,S1:37-39.

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篇4

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3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13本院系招生人数:未公布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10专业代码:050205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01区域国别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61二外英语

③775基础日语

④875专业日语

复试科目:

1.笔试:翻译与写作,笔试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1/3

2.面试:采用阅读语言材料、概述材料、回答问题、自由发言等方式考核

考生的外语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思维与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面试时间20 分

钟,面试成绩占复试总成绩的2/3.261二外英语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水平(不含听力部分)

775基础日语、875专业日语

日语5一8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版),陈生宝等

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第一版),叶渭渠等

才思教育网址:

日本语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徐一平

日本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冯昭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12本院系招生人数:未公布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未公布专业代码:050205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01日本文学

02商务日语 ①101政治理论

②261二外英语

③775基础日语

④875专业日语

261二外英语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水平(不含听力部分)日语(含775、875)日语5一8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版)陈生宝等

20世纪日本文学史 青岛出版社(第一版)叶渭渠等

日本语言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徐一平

日本经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冯昭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1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11本院系招生人数:未公布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未公布专业代码:050205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01日语语言学

02区域国别研究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才思教育网址:

②261二外英语

③775基础日语

④875专业日语

日语5一8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版)陈生宝等

20世纪日本文学史 青岛出版社(第一版)叶渭渠等

日本语言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徐一平

日本经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冯昭奎

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 篇5

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

本文从词汇的.构成特点方面来分析日语中的网络语言,试图发现其构词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在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中,具有对原有词语的省略简化,替代,数字谐音,汉字拆分以及词类活用等特征.

作 者:孙守峰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外语系,山东,济南,250023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5) 分类号:H36 关键词:日语   网络语言   词汇构成  

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篇6

为了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丰富校园生活,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12月8日下午一点半我院第四届日语朗读比赛在东二教学楼隆重举行。莅临本次大赛的领导老师有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孙志伟教授、亚欧语言文化学院宿久高院长、应用日语系主任高富老师、副主任董林老师以及系里的各位老师。感谢这些老师担任此次大赛的评委,确保了比赛的权威性以及公平性。

首先由应用日语系主任高富老师致辞并且介绍比赛规则。本次大赛共有20名同学参加,在比赛中选手们做到了展现人文精神,赛出成绩,赛出风度。比赛开始后,选手们按顺序依次进行了精彩的朗读,他们精准的发音,丰富的情感,流利的朗读将比赛推向高潮,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日语系同学为观众们献上了歌曲《幻化成风》、歌曲《爱情买卖》以及由于栋楠老师、陈立鹤老师为大家带来《风的记忆》等歌曲。比赛结束后,由宿久高院长致辞,对此次大赛进行总结,也对大家的表现进行了细致的点评,指出了发音、语调等不足。同时对大家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在最后由刘树仁老师为二年级获奖选手颁奖,高富主任为三年级获奖选手颁奖,宿久高院长为四年级选手颁奖。

本次大赛,让同学们在展现自我的紧张与激动中近距离感受到日语的魅力。通过比赛日语系的同学们也收获了许多在学习上的经验。比赛因竞争而精彩绝伦,因努力而令人回味。比赛落幕,成长继续。让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为亚欧语言文化学院谱写新章程。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分析 篇7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分析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友好近邻, 两国的文化具有深层的底蕴与广泛的共同点。日本文化一直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及影响, 从而保留了很多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印记。但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 日本文化开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因此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点。在一定时期内, 日本还存在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现象, 两种文化最终融合形成了日本先进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进而完善我国的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来了理论体系。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1.1日语语言文学中具有明显的语言标记

研究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日语语言文学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特点及固有的印记。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 西方文化开始涌入日本, 进而对日本的语言文学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日本的文字虽然与中国有很多共同点, 但日语的发音及拼写规律与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日语语言文学便带有鲜明的印记[1]。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史并不是简单新陈代谢的过程, 而是新旧文化不断交替融汇的过程。

1.2强烈的社会特征是日语语言文学的又一特点

不管是早期日本的作品还是日本的近现代作品, 都在文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 这是日语语言文学的一个重大特点。日本的近现代文学作品, 都会集中地展示日本历史发展每个阶段的社会现状, 及表达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由于受日本地域的影响, 日本的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日本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城市化的倾向, 一般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京都为时代背景。直到日本进入江户时代, 日本的武士开始成为新的贵族, 进而登上历史舞台, 武士中的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便带动了国内文学创作中心的转移。

1.3日语语言文学中常常饱含浓厚的家园意识

纵观日本文化的发展进程, 日本非常重视家庭, 他们认为家庭是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 也是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2]。因此, 在很多日本的早期创作作品中, 都会蕴含浓厚的家园意识。特别是以表达离愁别绪及思乡为主要情感的抒情诗歌, 这些作品将作者对家庭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充分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在日本近代以来, 由于日本国民受到战争的袭扰及摧残, 家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进而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将日本人民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 在日语语言文学中, 有许多作品都以家园为题材, 进而赋予了日语语言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日语语言文学中家园意识分析

2.1家园具有安宁的象征意义

正像前文所说的那样, 家园是日语语言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无论是早期日本的文学作品, 还是日本近现代的创作作品, 家园始终被文学家赋予了安宁的象征。这种安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安宁, 更是内心深处的那片宁静。日本在近代以来, 它的社会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黑船来航事件, 佩里叩关以来, 日本的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日本的农耕文明开始被西方先进文明所侵袭, 进而使得社会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从而导致了农耕文化给日本国民所带来的安全感及安宁感意识被完全打破[3]。等到了二十世纪, 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难, 也给日本本国带来了严重的浩劫。因此, 日本人民对家园的安宁有着前所未有的渴望, 这可以从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2.2家园在日语语言文学中有缩小的意识特点

缩小意识是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一个典型特点, 日本文学家善于将很多大的事件、认识及观念通过一些特殊手法来把它们缩小到家园之中,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社会及人生的感触。在日本文学家的笔下, 所写的家庭饱含着无限的亲情, 是日本人民内心最美好的象征。

三.结语

家园意识是日语语言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 可以将日本人民对美好家园的追求与向往表现出来。所以, 我国在研究日语语言文学时, 要从作品创作的家园意识出发, 进而不断完善我国对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正鸿.论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J].时代教育, 2013, 17:131.

[2]蔡啸.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探究[J].金田, 2014, 02:317.

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篇8

关键词:语言迁移;二外日语;教学思路

一、前言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他的著作《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跨文化语言学)中首次提出“语言迁移”概念。该著作亦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产生了极大反响。他的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洗的第二语言的主要制碍因素,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愈大,习得过程中的难度便愈大。另一方面,对比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源于行为之一心理学,学习语言的过程无疑是人们某一行为的形成过程,而其决定因素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因此,可以说外在环境是语言习得的首要制约因素。

但随着研究的广泛深入,不少学者对以上观点提出了异议,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中介语和错误分析法理论。根据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不能把中介语简单地视为目的语加上来自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语言体。同时,错误分析法研究发现学习者的错误中只有25%左右可以归纳为母语知识负迁移的结果。Gass 和Selinker(1994)总结了影响语言迁移的三个主要因素:1)学习者是如何组织自己的母语的;2)学习者是如何看待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异同的;3)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水平和对第二语言的了解程度。而从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强调语法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比分析仍不失为培养这两种意识的最佳方法之一。

语言迁移认知虽然众说纷纭,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博采众长,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对其有效利用上,而不仅仅是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分析层面。

二、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受上述理论热潮的影响,近年来,许多日语教师也在探索语言迁移理论对二外日语教学的可能作用,发表了相关研究性的论文,但多集中在分析母语----汉语对目标语----日语的正、负迁移影响,从语音、语法、写作等层面来论述。然,实际教学中依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片面、单向传授知识。具体表现在:以课堂(课内)教学为主,教材内容为核心,“断节”、片面讲解词汇和语法,几乎无课外活动(情景模拟)、关联文化知识补充。

不仅如此,二外日语学习中大都掌握了另一门外语----英语,故语言迁移方不只有母语和目标语,还有英语。因此,二外日语教学思路探寻中必须加入这个影响因子,才会更有效、更全面。在各位前辈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谈下针对二外日语教学思路自身的几点感悟。

三、二外日语教学思路

(一)建构二外日语“动态”教学模式

二外日语“动态”教学模式建构,并非否定甚至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使其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达到融合的程度,更新其深层的主体内在结构,如教材内容有效展现形式、历史文化关联知识的趣味性导入、当下研究前沿及时政信息的适时输入等。“动态”教学模式,既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束缚,又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传统模式和“动态”模式不是断层或决裂,而是继承和延续,剔除的只是不适应现代化的部分,依然保持不变的教育宗旨。

传统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是改造,而不是取消,也不可能取消。改造二外日语传统教学模式,首要条件就是大胆、善于吸收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借助其精华来改造二外日语传统教学中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部分,只有这样,传统才能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进而产生适应现代化的新的因素和活力。

所谓“动态”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动”,即教学相关因子都要参与其中,比如教材内容展现方式课采用“点动成面”动变法。这里,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第5课为例。本课知识的关键词:是时间名词,这也是本课的“点”,如何点动成面?

如此,“点动”便形成了,相信学生会理解、记忆的更快,更牢固。之后再辅以作业,以《我的一天》为题写篇日记,用上本课知识点,让学生将所学融入日常生活,更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动态”,动却不散,依靠的便是“点”,而“点动成面”,靠的则是已有知识----母语和英语的正向迁移作用。

(二)寻求语言迁移中的“恒定”因素

作为理论研究,语言迁移的正、负作用必须分开,而作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要“少变多定”,将其按对目标语的学习有助性重新分类,找寻其“恒定”。如二外日语教学中对外来语的学习。外来语主要源于西方并且多是英语,故对第一外语是日语的学习者而言,这部分很难。但对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则较为容易,基于他们已有第一外语----英语的学习基础。因此,外来语学习中的“恒定”因素便是英语。

例:

英语 日语

Pass パス

Zero ゼロ

Camera カメラ

Radio ラジオ

仔细看不难发现:外来语的日语读法其实就是英文字母对应的罗马字音。

Pa → パ Ze → ゼ di → ジ

当然,也有特例,如:television → televi(日语中的省略语),其中:te(テ),le(レ),而“vi”在日语罗马字音中并未出现,此时就将其作为特例重点去记忆,读作(ビ),那么televi → テレビ。

类推:video →

Convinience →Convini(日语中的省略语)

相信,通过这样的方法,外来语的学习便不再是难题。“恒定”会让一切无序的事物有序化、规律化。故,学习中找准“散”中的“定”尤为重要,做到它便可随意“动”。

(三)有效融入目标语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邓炎昌,刘润清 1989:159)。具有显著“外来性”文化特点的日本,在其历史文化发展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经历三大历史时期:大化革新前后的中国隋唐文化、明治维新时期的西洋文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文化。当然,日本文化亦有着“独立性”,并非“外来”都“拿来”,而是选择性吸收当代最强国的最先进文化,对其中益于本国、适于本国发展特点的文化进行改造、融合,将其日本化,进而发展成本国独特的文化特性。

基源于日本文化的特征可知:日本文化收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那它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英语是否相似?从句式特征来看,汉语侧重主体思维,多以人称主语表达,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连淑能 1993:77);英语则常用物称作主语,以寻求叙述的公正、严谨性。而日语和英语的句式特征近似,因此在翻译、写作中应注意句式的异同体现。

如陈述2008年奥运会这个事实:

汉语:2008年,中国在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英语:The Olympic Games of the year 2008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China.

日语:2008年、オリンピックが中国の北京で成功に開かれました。

英、日句式多以物称做主语,所以句式多被动,而汉语侧重人称做主语,故多主动句。

再比如句式“…は…です”句式讲解时,多按汉语习惯将其归为判断句“…是…什么”,普通句式翻译、写作没有问题,课一旦涉及时态变换学生的疑问就来了。

汉语:我以前是学生。

译成日语时,学生会考虑到时态变化,并且是判断词“です”要变成过去时态。但书上的一句释义:名词作谓语时的时态是:名词+です、名词+でした……

“名词怎么看也作谓语?”“英语中有吗?咱们汉语中有这种表述吗?”“日语好奇怪啊”, 真可谓绕晕了不少人。而大部分教师会解释说“名词置于です前就是名词作谓语”,结果学生依旧不解,那就从英语表述中找找看吧。

英语:I was astudent.( 我以前是学生。)

日语的“…は…です”这个句式和英语的“主系表”结构极其相似,“です”相当于其中的系动词“am/is/are”,是事态变换时的变换因子。但日语有略不同与英语,“です”无人称限制、单复数异同。这么解释,疑团便会自然解开。因此,目标语文化的有效融入会解决学习上的很多疑虑和难题。

(四)“动化”目标语

语言迁移是否只局限于不同语言之间,同一语言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是否可以划入?此时暂将其成为语言“动化”吧。

比如,影视呈现与书本形式。比起“静止”的课本,“灵动”的影视会更受学生青睐和喜欢吧。所以,日常教学中,可将其恰如其分的片段引入,定会产生不错的教学效果。举一个笔者教学中的一个实例吧:播放《抗战剧》片段学习动词命令形。

场景一:日军进攻前,将军单手挥动刺刀,下达命令……

场景二:泯灭人性的日军用中国人做细菌实验时,乔装并成功潜入的共产员突然出现,大声道……

场景三:日军要提审某一共产党员,命令下属……

让学生边听便记录省略处的内容:

すすめ!

やめろ!

(つれて)こい!

此时提示大家以上三种形式均是命令形,其相应的ます形分别是すすみます、やめます、(つれて)きます。让学生判断以上三个动词的类别属性、试归纳其对应命令形的变换规则:

すすみます:ます前的假名是“み”,位于i段,则多是动一。其变换规则是:去ます,再将最后一个假名变为相应e段即可。

やめます:ます前的假名是“め”,位于e段,则多是动二。其变换规则是:去ます,直接加“ろ”。

(つれて)きます:特殊动词,属于动三。变换特殊是“こい”。

之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书上总结的变换规则和自己刚才所归纳的是否一致?同时提醒并强调牢记动三两个词的特殊变法。

教师再精彩的语言,再生动形象的肢体展现都比不上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发挥下对知识的渴望和深刻记忆。某种意义上,同一语言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也不失为课堂模式构建上的一个突破口。

四、结论

语言迁移失语言习得,尤其是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复杂现象,虽有一定的规律,却也因学习者个体的不同,已有外语(英语等)、学习环境、学习阶段等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作为外语教师要巧妙运用它们之间的正向迁移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第二外语,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切实、效用的教学模式。以上是以上就是笔者关于的一点浅见,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起到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1989: 159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40

[3]连淑能. 英语的“物称”与汉语的“人称”[J].外语学刊,1993(03):29-32

[4]赵敏.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04):44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7

[6]唐磊,张国强等.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语本初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刘会丽.日语单词学习的几个方法[J].北方文学,2012(11):230-231.

大学日语教学大纲 篇9

大学日语是指高等院校开设的非日语专业的日语教学。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统计,我国有近1100所学校开设日语课,学习人数近25万。其中大多数应该说是大学日语。大学日语教学大纲

(第二版)

1. 教学对象

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非日语专业的本科生。入学时,他们应已掌握基本语音、语法知识、领会式掌握单词约1800个(其中复用式掌握约1200个),并在听、写、读、说等方面受过初步的训练。对高于或低于上述水平的学生,可参照本大纲“教学安排”中有关部分执行。

2. 教学目的大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日语运用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3. 教学要求

大学日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阅读阶段。教学要求分别为:

3.1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教学分为六级,称为大学日语一级至六级。根据学生入学水平的不同,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达到四级为基本要求,达到六级为较高要求。

3.1.1基本要求

3.1.1.1语音

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1.1.2词汇

领会式掌握单词约5000个(其中复用式掌握约3000个),并举用按照基本结构词法识别词的能力。

3.1.1.3语法

掌握基本语法知识,理解常见语法现象,并具有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3.1.1.4阅读能力

掌握基本阅读技能,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一般题材、中等语言难度的文章,速度达每分钟90-100字(指汉字与假名自然混合的日文印刷字数,以下各项同)。在阅读难度较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2%的材料时,速度达每分钟120-140字,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不低于70%。

3.1.1.5听的能力

能听懂日语讲课,对题材熟悉、浅于课文、基本无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80-200字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的准确率不低于70%。

3.1.1.6写的能力

能按规定的题目和提示,在半小时内写出300-350字的短文,内容连贯,问题统一,无重大语法错误,词语错误(含使用、表记等方面)较少,表意基本清楚。

3.1.1.7说的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能就教材内容进行问答和复述。

3.1.1.8翻译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将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700-800字。

3.1.2较高要求

3.1.2.1语音

语音、语调正确,说话比较自然。

3.1.2.2词汇 >

领会式掌握单词约6800-7000个(其中复用式掌握约3800个),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固定词组。

3.1.2.3阅读能力

掌握较高的阅读技能,能顺利阅读并理解一定的题材、语言难度较高的文章,速度达到每分钟120字。在阅读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4%的材料时,速度达到每分钟160字,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不低于70%。

3.1.2.4听的能力

对题材熟悉、句子不太复杂、基本上无生词、语速每分钟为250字的语言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的准确率不低于70%。

3.1.2.5写的能力

能在半小时内写出300-350字的短文,包括文章摘要、书信等。内容连贯,层次分明,段落适当,文理通顺。

3.1.2.6说的能力

经过准备,能就课文内容或某一问题进行简短的发言,基本上能表达思想。

3.1.2.7翻译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将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意速度达到每小时1000-1100字。

3.2专业阅读阶段

能顺利阅读并能正确理解有关专业的书籍和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字,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不低于70%,阅读总量不少于550000字。通过阅读,掌握一定数量的有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词汇和专业词汇。

(省略)

6.测试

6.1语言测试应着重考核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要做到科学、客观、统一和标准化。

6.2基础阶段各级教学结束时均应安排考试

其中四、六两级结束时,应组织学生参加根据本大纲的要求举行的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记分册上登记学生成绩时,要同时注明该生所达到的日语等级。

6.3专业阅读阶段结束时,各校有关的系或学科应安排专业阅读能力的考试,并记分入册。

大学本科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篇10

目的:通过对日语被动句的分类、被动句与动词的关系、被动句中「に、から、によって」以及在日语被动句使用中母语对中国学习者的干扰等问题进行的研究,为中国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意义:就日语被动句而言,本来日语受汉语的影响,被动句并不多用。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语欧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被动句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日语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对被动句的研究,就变得越来越具有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日语被动句的分析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在中日两国语言里被动态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存在着很多不同点,因此有必要对中日两国语言中的被动句进行更多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在被动表现中,中国人注重客观的`施受关系,而日本人注重说话人的主观感觉。因此,中日文的被动句及其使用有很多不同之处。另外,如汉语中可用被、叫、让、受等表示施事者一样,日语中也有「に、から、によって」等多种表达方式。这些都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就日语的被动句进行了多种分析,以求对日语被动句有进一步的认知。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是可行的。

3、本课题的操作步骤

1. 撰写开题报告

2.收集并整理与本课题的相关材料

3.完成写作提纲

4.撰写初稿并上交指导教师审阅

5.修改论文(二稿、终稿、定稿)

6.排版、打印、提交

7.论文答辩

参 考 文 献

1. 鈴木重幸 『日本語文法形態論』 むぎ書房 1972

2. 鈴木康之 『日本語文法の基礎』 三省堂 1977

3. 久野 暲 『新日本文法研究』 大修館 1983

4. 砂川有里子 『日本語学』 明治書院 1984

5 益岡隆志 『日本語文法序説』 ろしお出版 1991

6. 奥津敬一郎 『日本文法論』 ひつじ書房

7. 益岡隆志 『日本語文法の諸相』 くろしお出版

8. 谷口一美 『認知文法論II』 大修館 2004

9. 张天蔚 《现代日语语法》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0.王耀峰 《日本语语法新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11. 刘文照 《日本语初级语法》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12李雪梅 《日语基础语法与练习》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13贺静彬 《标准日语语法》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14. In kang. The Japanese paper writing and practice .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 篇11

[关键词] 日本文学史;日语教育;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92-02

日本文学史是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窗口。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如何不断改进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对推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国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现状

1 重视程度不高

虽然我国的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在近30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日语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相比,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日语教育机构和高校中,有的没有开设日本文学史课程。开设本课程的院校,一般会将其安排在高年级,课时比重也较小。在教学整体规划中属于边缘课程。

学生对本课程也存在着错误认识。由于有些院校片面强调日语等级证书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认为同这门“副科”相比,精读课、泛读课等更有助于考取资格证书,将文学史课程视为选修课来对待。有的同学由于个人文学素养的不足,缺乏理论分析和文学欣赏能力。对文学史课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知识点的阶段。从而导致因感到枯燥而缺乏学习热情。

2 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表现在教材使用方面。目前日本文学史的教材数量上并不少,但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内容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流派分析和文学鉴赏,等等。一本系统完善又适合中国学生的日本文学史教材,思想上要“有助于学生能用历史观点正确认识日本这个社会和人民的过去和现在,在内容上是健康的,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茁壮成长。”[1]

其次,表现在师资的配备上。有的学校使用日籍教师授课,虽然这确保了语言和知识的准确性,但在社会背景分析和文学评判方面,即便是文学专业毕业的日本人,也易与学生出现沟通不畅的状况。有的学校使用中国教师授课,基于本课程的自身特点,需要教师通晓日本历史及日本文学史,并且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较高的文学素养。而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计划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文学史课程达不到大纲要求的教学效果,即“通过文学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2]

二 日本文学史课程的重要作用

1 与日本历史脉络的关系

日本文学史是日本历史在文学上的反映。从上代文学、中古文学到近现代文学,文学与历史,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不论大和、奈良时代的上代文学,还是昭和、大正时代的现代文学,日本文学进程与日本历史脉络都是平行发展的。例如,近代启蒙文学的出现是同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明治维新,有着紧密关联的。在介绍启蒙文学之前,要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即明治时期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并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念被介绍到了日本,从而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日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学好日本文学史的基础,而日本文学史又能进一步巩固历史知识的内容并加深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2 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文学是文字的艺术,以文字为载体又将文字升华。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日本文学知识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在巩固语言知识、提高文字水平的同时,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日语这门语言。从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例如,近代写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二叶亭四迷。日语发音为“ふたばていしめい”这个笔名的由来据考是源自作家儿时经常因顽皮而被父亲训斥:“貴様のようなやくざのものはくたばってしめえ”。意思是“你这样的家伙,死掉算了”。“くたばって”意思是“倒下来”谐音“二叶亭”。“しめい”则谐音“四迷”,均为东京方言。而长谷川辰之助之所以对这句话念念不忘,除了儿时记忆深刻外,也表达了在创作《浮云》时体味到的内心的痛苦。一个名字,不仅包含了语言和文字上的结构,也能连接起学生与文学家的精神纽带,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他的存在。

三 关于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的建议

1 加大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大纲框架内保证学时,以45分钟1学时计,不低于32学时为宜。拟按上代文学、中古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划分。避免厚此薄彼的同时,合理分配各个阶段所占的比例。由于近现代文学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文学大家众多且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适当增加学时。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日本文学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形成发展脉络便于记忆和理解。另外,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和科研能力,通过研修、访学等多种途径不断吸收汲取新鲜养料,弥补知识漏洞和经验不足。语言文学研究如浩瀚海洋,只有不断扬帆出航的舵手才能带领船员不畏风雨,乘风破浪。

2 调动学生积极性

授课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日本文学史的基本知识点同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和语言结构等相关内容相结合,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丰富,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如:松尾芭蕉创立的芭蕉俳谐的文学理念是:闲寂、余情、细、轻。以“人も見ぬ春や鏡の裏の梅”为例,一句无人识春来,镜中梅自开。将蕉风的闲适静寂、细腻清新展现地淋漓尽致。而这种俳句风格又是同芭蕉生活的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分不开的。首先是对传统的继承,不论是《万叶集》《古今和歌集》中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还是《新古今和歌集》中流畅优美的咏叹中的淡淡哀愁,都可以在芭蕉的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其次是创新与改革,进入近世以后,随着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一新阶层的出现,町人(庶民)文学得到发展,日本诗歌也迎来了一次新的繁荣时期。而也正是此时,松尾芭蕉将俳谐发展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诗歌艺术。

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框架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中古文学部分涉及到的日本物语文学的巅峰之作《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创作理念、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作品结构上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具体地分析鉴赏,可以构建起穿越时空、地域的宏大的社会文化图景。例如,《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可见好色的玄宗一旦坠入爱河,便十分专情。而《源氏物语》中的桐壶帝对桐壶更衣也是专宠有加,致其遭到嫉妒而惨死。这种对纯爱专情的描写均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人们对爱情的憧憬。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性。近代文学大师夏目漱石是近现代文学史部分的重要内容,课前可以按照作家人生经历、文学历程、代表作品、创作特点、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分配任务。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项内容,查找资料总结概括,并选定一名同学课上发表。鼓励学生制作PPT,利用音像材料来辅助讲解。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式分析,提出各自的见解和思路。教师对发表内容进行补充修正。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受文学世界的宏大与美妙,并在参与中掌握文学史的基础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利用包括网络、电影、电视剧、动漫、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微信、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总之,通过日本文学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将语言与文学,文学与文化联系起来,以更广阔开放的视角认识异文化。从而赋予日本文学史课程新的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简佩芝.浅谈日本文学课教学[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3).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

[3]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4]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商务日语语言三要素语用偏误研究 篇12

1 理论概述

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偏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利益主体在商务交际中, 双方因未能准确传递或接收语言或非语言信息而引起误会, 导致双方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语言三要素是指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三要素的语用偏误是指交际双方在音声的发声和辨识、词汇的使用以及语法组织方面违反了语用规范, 选择不当的语言形式而造成语用偏误。

2 语用偏误的分布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 语言知识的缺失和语用认知差异会导致双方无法准确解析对方的信息, 语用偏误也随之产生。本人借助多个相关课题的横向项目合作机会,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收集和整理了1277例语用偏误例, 经科学分类总结发现:语音偏误主要分布在音调和语调。相对而言, 词汇使用偏误是最多的。主要分布在专业术语、不对应词汇、省略语、多义词、近义词、概念意义相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词汇当中。语法使用偏误主要分布在二个方面:其一, 词语使用规则偏误:常见偏误从高至低排序, 首先是助词和助动词的词尾变化表现 (体的助动词中主要是持续体「ている、てある」和完成体「てしまう」的偏误/态的助动词中主要是被动态、被使动态和自然发生态的偏误/语气的助动词中主要是推测意志助动词、样态助动词、比喻助动词、推断助动词和传闻助动词的偏误) , 紧跟其后是自动词和他动词;其次是形式名词「+の」和「+こと」的误用, 再是接续词。其二, 句子结构偏误。

3 发生偏误的特征及其原因

3.1 语音偏误

语言是音义的结合, 是人类语言的第一个属性, 也是语义的载体。它通过语音、语速和音量等手段来增强语言感染力, 突出语义。如果说话者发音不正确, 听话者就难以把握其真实意图, 无法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

3.1.1 音调

日语和汉语都属于高低音调的语言系统。日语以短音节 (一个短音节为一拍) 为基础, 通过音节之间的相对高低来判断音调。而汉语的高低音出现在同一个音节中, 每一个音节的音调高低都有变化, 通过一个简单的音节无法表意。日语高低音位置的变化代表了不同语义, 如“花/鼻”“橋/端”“居る/要る”等。如果中国洽谈者不能区分单词的高低音, 就很难做到与日方洽谈者相互理解。

3.1.2 语调

语调是指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可以用来传递多元化信息和话语含义, 也可以表达态度、意图和情绪。

(1) 重读。

布龙菲尔德 (Leonard Bloomfield, 1933:76) 把重读定义为“一个发音音节比其他音节响亮的行为”。重读是每句话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也是说话者凸显意图的重要手段。洽谈者应该谨记:重读部分是句子的重点, 它直接表明了说话者的意图。例如:「御社でお買い上げいただく件で (1) 伺いました (2) 」。重读 (1) 强调我这次拜访贵公司的原因。重读 (2) 强调我是为了贵公司能购买我公司产品而专门前来拜访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信息的焦点不同。

(2) 升降调。

日语的语调不是静态现象, 它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 如:目的、态度和情感。听话者可以通过感知语调的变化来解读说话者的目的或情绪。在协商中, 洽谈者应注意对方语调的变化, 有意识地培养理解和使用语调的习惯, 以规避语调不当引起的语用偏误。例如:「甲:今度交渉がやっと纏まりました。乙:そうですか。↗∕↘」。同一个句子中语调不同, 含义也不同。句尾读升调, 表示乙质疑甲所说的话, 或感到失望。句尾读降调, 表示乙已经了解甲传达的信息, 可以译作“是这样呀”。

3.2 词汇使用偏误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沟通和理解的焦点。成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 首先要掌握大量日文词汇, 尤其是专业术语、外来语及缩略词。其次, 要彻底理解这些词汇的字面意义和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词汇使用偏误主要由交际者以母语的习惯编码目的语造成。主要表现在六方面。

3.2.1 词汇空缺和不完全对应

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 词汇形成了特有的词源意义, 使得不同民族在词语的宏观对应关系中, 一种语言的词汇可能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等同的对应, 甚至根本不存在。这类词阻碍了跨文化商务洽谈中的相互了解。例如:「科長, 私の説明がわかりますか」 (科长, 你明白我的说明了吗?) 。「わかります」对应的汉语是明白、理解。但它跟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的是它强调“能力”, 因此对顾客、上级、长辈等不宜使用, 否则有失礼之嫌。跟「わかります」一样, 在汉语和日语中有很多相同的词汇但使用方法或使用对象却不完全对应的词汇, 如「教える」 (教, 用于自上而下的“教”) ;「やる」 (做, 可用于对小孩、动物等做某事, 或表达自己的行为, 也有蔑视之意) 。

3.2.2 一词多义现象

(1) 日语中一个词语可能同时有几种含义, 特别是可以表达两种完全相反的词义, 所以必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例如:「クレーム (索赔, 申诉) 」。诸如:《商务日语大全》 (1993) 、《实用国际商务日语》 (1994) 中都译作“索赔”, 但它通常还表示“申诉”。又如:「結構です」的一层意思是表示“可以”的肯定意义;另一层意思是表示“拒绝”的否定意义。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把握对方词汇的含义, 及时处理好相关问题, 保证贸易顺畅进行。

(2) 在商务洽谈中, 洽谈者需要特别注意从常用派生词转化而来的半专业词汇。下面按照词汇 (一般意义/商业领域的隐含意义) 的形式来例举一些常见词汇。引き合う (互相拉、合算/询盘) ;コミッション (贿赂、委员会/手续费、佣金) ;オファー (提供、提案/报价) ;上場 (上演/上市) ;ビット (存储单元比特、钻头刀片等/递盘) ;手形 (手印/票据) ;納入 (缴纳/交货) ;建て (楼房的层数/用某种货币支付) 等。

3.2.3 专业术语使用偏误

贸易往来中涉及订货、付款、合同、保险、催促、索赔、道歉、辩解和协商等诸多环节, 都会大量使用商务专业术语。而熟练掌握和使用专业术语是汉语为母语的商务交际者面临的一个难题,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 为了使商务洽谈更显庄重, 要求词汇的使用准确并正式, 因此会使用到大量的专业术语。例如:分損 (部分损失) 、前受金 (预收款) 、一手販売 (包销) 等。

(2) 专业术语中包含大量外来语, 如:アクターサービス (产保修品) 、インボイス (发票) 、コスト (成本) 等。为了提高贸易效率, 还出现了许多英语缩略词, 如:A.A.R (全损担保) 、DP (付款交单) 、ED (出口申报单) 、M/O (汇款单) 、B/L (提货单) 、PO (订单) 等。频繁使用却复杂难记的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语用偏误出现的概率。

(3) 进出口贸易涉及的单据较多, 而单据称呼却不统一, 使商务工作者思维混乱。例如:“インボイス (发票) ”。既会被称为“送り状” (《国际商务实用函电》2003:112/网络沪江小D日语词典) , 也会被称为“小切手” (《国际商务实用函电》2003:99) 。

3.2.4 词汇的省略

日语表达中经常会省略词汇, 而通过语境、句型结构、敬语形式或内容上的理解来获取语言信息。例如:「どうも」。本身的意义为“实在”, 习惯上常省略后面内容, 表示感谢时, 省略「ありがとう」;表示很久不见时, 省略「ご無沙汰しました」;表示告辞时, 省略「失礼しました」, 所以必须根据语境作不同的翻译。又如:「クレームがまだまとまっておりませんので、新規注文ができません。」 (因索赔问题尚未解决, 难以受理新订货) (《经贸日语》2000:207) 。这句话省略了主语, “新規注文ができません”的意思是“不能下达新订单”, 下订单人必然是买方, 但译者却把卖方当作主语, 因此误译为“难以受理新订单”。

3.2.5 近义词的混淆

(1) 和汉语一样, 日语也有大量的近义词。与其它词汇相比, 以名词、动词和副词的近义词居多。以名词为例有「あと」和「のち」、「うち」和「間」、「見本」和「手本」、「鍵」和「コツ」等。以动词为例有「申し込む」和「申請」、「取る」和「遂げる」、「定まる」和「決まる」、「思う」和「考える」等。以副词为例有「きっと」和「かならず」、「とても」和「すごく」等。

(2) 日汉同形近义词的存在也是让汉语母语话者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它们虽然词形一致, 语义也接近, 但在词性、使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很容易引起语用偏误。如:汉语的“贵重”用于修饰昂贵的物品, 而日语的「貴重」既可以修饰有形的昂贵物品, 也可以修饰无形的事物, 如:「貴重な時間」。

3.2.6 不同的文化含义

中日有很多相同概念的词语, 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却具备了不同的文化含义, 这是造成词汇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例如:“九”, 在中国是个神圣的数字, 因此上古设九州, 夏禹铸九鼎, 秦汉设九卿, 魏晋制九品, 天子为九五至尊。而在日本“九”被认为是诅咒力很强的数字, 与“苦”谐音, 代表不吉利。为了避免因文化意义不同而引起语用偏误, 造成贸易摩擦, “九”则为禁忌语。

3.3 语法组织偏误

语法语用偏误是指以本民族语言的遣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对目的语进行编码, 造成听者对语言含义的理解产生混乱。词语的使用规则、句子的结构差异是造成语法语用偏误的主要原因。

3.3.1 词语的使用规则

(1) 日语中的形容词在意义上大体与汉语相当, 其词尾的变化能直接改变词性, 而汉语则需要增加新的词汇来完成。例如:早い (形容词, 早早的) →早く (副词, 早早地) /高い (形容词, 高的) →高さ (名词, 高度) 。

(2) 汉语介词跟日语助词在语义和语法上很相近, 但又并非完全相同。首先, 从语义类型来看, 日语助词语义类型更多。例如:「この品物は安くても千円からします。」 (这个商品再便宜至少也要一千元) /「A社から選ばれた商品」 (被A公司选中的商品) 。日语助词「から」和汉语介词“从”。两者都具备时间和空间的起点、依据、来源、行为动作主体的语义。但日语助词「から」还表示数量的最低限度和被动的施动者, 汉语介词“从”却没有这些语义;其次, 从语法功能来看, 汉语介词不能作谓语动词和谓语中心语, 介词短语也不能作谓语。而日语助词可以接在名词后面, 构成补语。该短语还可以与其它助词连用成为主语、谓语、定语。例如:「住友商社からのご注文をいただきました」 (我接到来自住友商社的订货) 。

(3) 汉语中的助动词, 单独使用, 表示可能、必要和意愿。因此, 又叫能愿动词。常用词汇有:表可能 (会、可以、能够等) ;表必要 (要、应该、应当等) ;表意愿 (要、肯、愿意等) 。还可以用作谓语或谓语中心, 例如:“这样做必要吗?”“非常必要”。而日语的助动词是附属词, 不能单独使用, 它要接在体言、用言或助词「の」之后, 增加某种语义, 而且大部分助动词词尾有词形变化。例如:「ぜひ販売を当社にやらせていただけないか」 (无论如何请让我公司来负责销售吧) ∕「冰のような冷たさ」 (像冰一样冷的态度) 。可见, 日语中助动词表示的语义关系在汉语中需要相应的词语来搭配表达。

3.3.2 句子的结构差异

(1) 汉日语语序上的最大差异是:日语永远遵循核心部分居后原则。 (1) 谓语位于句末。「今回の契約について、もう少しお時間をいただけないか」 (关于这次的签约, 能否再给我方一点时间) 。 (2) 修饰语处于被修饰语之前。「しばらく考え込む」 (短暂思考) (3) 从句位于主句之前。「何かご要望や不行き届きの点などございましたら、どうぞご遠慮なくおっしゃってください」 (如果有什么要求或者觉得我方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 请别客气指出来) 。

(2) 汉语是孤立语, 只要通过具有完整意义的词汇的排序、搭配以及具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虚词就能体现句子中词语的关联以及句子的含义, 句子结构简单直接。而日语是黏着语, 它不同于汉语, 主要通过助词以及词尾变化来体现, 句子结构很复杂。如果汉语母语话者不理清日语的句子成分和结构, 就很容易多译或漏译。

4 结语

语言的语用偏误最多分布在词汇上。词汇的运用往往受到语境和文化影响, 因此, 加强对词汇的文化意义和不同语境下语用规范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此外, 还应加强专业术语、外来语、缩略词等知识的储备。

参考文献

[1]B loomfield, Leonard.L anguage.New York:Holt, 1933.

[2]周林娟.商务日语大全[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

[3]张正立.实用国际商务日语[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4]张正立.国际商务实用函电日英汉对照[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5]范崇寅.经贸日语[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党委代表发言材料下一篇:高中生阅读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