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社团活动计划(精选11篇)
(2016-2017学年 第一学期)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在校园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的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特成立小学科技社团,以点带面,促进学校科普工作的开展。
一、社团组建目的
1、学得开心,玩的开心。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在社团活动中学习科学。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进取的科学素养
3、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社团的组织
1、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
2、成员:以五年级为主,每班5至8人。
3、地点:科学实验室
4、指导教师:宁娅丹
三、社团活动形式及内容
1、开展趣味小实验
社团活动将实验室作为趣味实验室,提供社团成员开展趣味实验。我们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为“书生型”,缺乏动手习惯与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证实对学生的两个基本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综合训练,是培养新型人才,改善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2、开展户外考察活动
充分挖掘科学课程教材中的科技含量,有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思考调查,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现象,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3、抓好科普宣传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订阅科普报刊,利用各种渠道借阅科普读物,并提倡互通有无,积极有效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
四、评价、成果展示
1、每次上课前让学生签名,下课后,将自觉打扫卫生的学生宁子记录下来,在学期中、结束时,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发给科学家名片,签发喜报)。
2、社团能为全校师生进行成果展示(作品展、手抄报、表彰优秀的学生)。
五、社团活动的具体工作安排
第三周:组织成立小学科技社团,学习社团活动章 第四周:校园浪费实地调查
第五周:整理“杜绝校园浪费金点子”写校园倡议书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七周:学习叶脉标本制作方法 第八周:采集制作叶脉标本的叶子 第九周:种子发芽实验计划及观察记录 第十周:期中复习考试
第十一周:制作叶脉标本(原色)第十二周:制作叶脉标本(彩色)第十三周:学习叶的标本制作方法 第十四周:采集、压制
第十五周:上台纸、固定、贴标签 第十六周:自制叶的标本展示、评比 第十七周:整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第十八周:每位社员写一篇社团活动心得体会 第十九周:期末社团总结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实践活动,小学科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聚集于科学和教育的竞争。一个国家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加强科学教育。因此, 从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过分重视知识灌输的背景下, 转变观念, 激发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乃至整个未来国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项重要措施, 如何正确、有效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关乎整个科学教育的成败, 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教育方法。
一、培养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整个科学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并非易事, 目前许多科学实践活动教育方式还有一些误区, 需要从细节方面注重引导和教育。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还必须明确一系列小方面的培养目标。
(一) 明确培养对象
小学科学主体教育对象为小学生, 因此设立科学实践活动必须以他们的思维、知识水平、理解、动手能力为基础开展合适的科学实践活动。同时, 作为小学的科学活动不同的年纪也要分别制定相应的计划, 如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应所开展的科学实践当也有他们的区别之处。
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实践活动中, 考虑学生年龄较小, 动手能力不足, 思维也比较有限, 因此, 主要以萌发兴趣、激励欲望为主, 应该设计一些简单易懂且不乏科学代表性的一些科学实践, 比如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制作。如可以进行一些纸飞机、自制花瓶、小磁针等具有实用性、包含科学原理的一些科学制作。在设计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应以主动参与和激发创新志为主, 因此可以进行一些相对较高层次的科学活动, 比如进行太阳能的调查实践、进行小的科学发明创造活动。
(二) 科学实践活动应明确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
在开展科学实践的活动中, 应该注重实践的过程, 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实践活动并没有注重过程的重要性, 一些学生在开展科学活动只是一味遵循教师的要求或者自作主张进行自己的活动, 最终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并没有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地锻炼。因此, 我们必须要明确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如对学生开展一些“科学制作类”科学活动, 如制作一条蒸汽船, 如果只按照制作步骤来做, 肯定很快会完成任务, 因此必须要体现“过程”, 这里的程就是指如何让学生理解蒸汽船的原理, 带着原理去进行制作, 同时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分析问题的所在, 最后解决问题。“过程”才是实践活动学生获得知识、激发兴趣的关键步骤。
(三) 科学实践活动要以激发兴趣、拓展思维为培养目标
兴趣是一种渴望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意思倾向, 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思维是用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方式。特别是小学学生, 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兴趣和思维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 应以激发兴趣和拓展思维为培养目标。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始, 如对学生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问题、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为什么石头会沉入水下而泡沫会浮于水面, 为什么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等一系列简单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对大千世界产生兴趣, 进而开展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探究。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进行一系列归纳总结, 提出新的看法观点等, 因此,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 必须要体现思维的扩展, 如在“调查类”的实践活动中, 如果只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表格让学生进行调查, 很显然学生会很快完成任务,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却并没有太多体会, 思维得不到发散, 比如开展对“植物”的调查科学活动, 不仅设计要对植物名称、数量、高矮、花、果等的基本调查, 同样需要开展对植物的成长环境、以及植物的用途等其他与植物相关的内容调查, 拓展了对植物直观的思维, 上升到抽象逻辑的思维角度。
(四) 以提高科学实践能力为目标
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发源的, 因此小学科学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实践, 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应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 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 提高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单独实践活动, 单独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单独动手及思考能力, 在该类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单独完成任务, 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对学生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 科学小制作通过适当引导, 让学生锻炼独自完成该项工作。
二是开展合作实践活动, 合作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如今社会大多的科学创造研究、工程建设都是靠人类相互协作完成,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协作实践能力。因此, 科学实践课程也应注重设计一些协作类科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协作的力量, 以及学习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二、培养方式
科学实践活动是一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对于小学的科学实践课程更多是引导学生如何探究世界, 了解科学, 并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现象, 并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能力。正确的培养方式对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也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适用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培养方式。
(一) 培养方式多样化
科学实践活动要以丰富多彩、自由开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充分包含社会各种领域, 正确引导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把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等研究过程,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比如实践课程设计应该多样化, 可以设置科普小宣传、小调查课题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设置科学小实验、小制作课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置撰写科学论文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设置科学小发明课题提高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二) 适宜的科学实践课题
科学实践活动具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但是各种培养方式具有不同的课题选择方式, 一个良好的实践课题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 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因此, 在设置具体的实践课题的时候应设置科学、合理、适宜的课题。本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课题设置结合课内课外, 课堂上的知识是大多学生获得重要知识的直接方式, 把课堂知识与科学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巩固、拓展课内知识, 并将学习到的课内知识提升到另一阶段, 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二是实践课题设计贴近生活, 周边的环境、现象是学生每天都经历并且非常熟悉, 通过熟悉的事物进行科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长时间的对周边生活的接触, 更容易逐发学生的灵感, 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科学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现象,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 代表人类发展方向水平, 时刻根据社会现状设置合适的实践课题, 让小学生通过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来了解社会, 增强学生认识社会能力, 激发学生创造社会、改变社会的伟大志向。
(三) 良好的科学环境
良好的科学培养环境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 科学实践活动不单单是课堂内外的一些活动, 它应该渗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时时刻刻指导并激发学生的科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实践活动的目的。良好的科学环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地方, 学校应高度重视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设置、成立完善的科学教育体制方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学环境。二是家庭环境, 家长的言行, 及家庭的科学观念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有良好科学环境的家庭, 具有良好科学引导能力的家长, 这对培养学生思维, 激发创造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培养环境, 提高科学实践活动效果。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最突出特点,彻底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接受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的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呢?
一、明确师生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也有不可缺少的合作,学生之间也需要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要确实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将活动的主动权和探究内容放手交给学生去做。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在课前提醒学生搜集探究学习需要学生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并按照小组长的分配各负其责。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基本内容、操作步骤、数据登记、注意事项等,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对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科学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保证探究活动能够顺利。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每个小组要安排每个人轮流承担不同的角色,比如,主要操作者、辅助者、观察者、监督者、记录者等,让每个人对每个角色在合作学习中作用有亲身体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当学生对探究内容、过程、结果等有争议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展开讨论,学会与人交流:向别人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接纳别人的建议,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保证在最大程度上优化整合小组的智慧。
二、有选择性地进行探究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选择哪种学习方式,不是根据教师或学生的好恶,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需要做出科学的选择。新编教材的设计体现了“用教材”的观点,给了教师和学生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但是也对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更要有科学的选择。科学探究过程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完成全部环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受到学生年龄、心智、操作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时候只需要完成部分探究其中的几个要素。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植物可以选择家里已有的花卉、农作物等,动物可以选择容易饲养的金鱼、小狗、小猫等,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至于探究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比如,可以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可以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可以探究动物的生长规律、生活习性等。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探究活动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师生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并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就一定会取得令人喜悦的进步。即使探究没有成功,那对学生而言也是宝贵的学习经历,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失败的挫折。对学生的科学学习、人生经验积累、精神历练都是宝贵的财富。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探究某一项科学内容的结果,而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进而推动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比如,学生由家人为不同品种的花卉浇水的频率和多少入手,探究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学习了“天气”以后,学生主动观察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状况,各种天气现象预示的天气变化,以及动植物对天气变化表现出的预先表现等;学生看到蜡烛燃烧,会对其制作材料、燃烧过程进行探究,其中会涉及到物质状态的变化等。这种探究不受预设的限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正是这种随时、随地的探究,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延伸,实现了科学学习探究的常态化,推动了学习的开放性,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开放性学习,也符合科学学习的特点。
当然,在科学探究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探究性学习初始阶段,会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无序,学生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探究不出明确的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但是,这是推行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教师有耐心,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定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这种学习的要领,并渐入佳境。
一、总目标
帮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现在的学生,担负着科技兴国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学生抓起,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感受一些高技术领域的最新理念,并使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价值取向等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二、活动方式
兴趣小组主要以“专题讲座”和“项目实践”方式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填写“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表”备案。
三、活动时间
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为:星期五的下午4:00 —— 5:00
四、活动地点
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地点为:学校科学实验室或操场。
范文网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 专题讲座
组织学生参加小论文和小发明的理论教育讲座,通过讲解相关科技知识及历年获奖作品创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即将进行的科技活动指明方向。
第二阶段 项目实践(趣味制作)
结合书本内容及市区科技活动制作比赛的开展,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制作活动中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开展小论文、小发明及科幻画等一系列活动。并向全体师生展示学生的制作。
第三阶段 改进提高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弹簧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准备:教师和幼儿共同搜集弹簧玩具、塑料玩具若干;大小玩具若干;铅画纸、水彩笔、剪刀、硬纸板、细铁丝、筷子。
活动过程:
1、出示塑料玩具和弹簧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1)请小朋友玩桌上的玩具,“你能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
(2)刚才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玩具会动?有的玩具却不会动呢?
2、幼儿运用弹簧,再次进行操作。
(1)我们刚刚发现了有弹簧的玩具就能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弹簧,请你玩一玩,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弹簧有哪些变化?
(2)师幼共同小结:能伸能缩,松手后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3、幼儿制作弹簧玩具。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用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4、幼儿玩自制的弹簧玩具。并请幼儿在演示的工程中,说说怎样制作的(包括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
活动反思:
这是属于实验操作类的科学活动。通过提供不同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向提出问题,让幼儿自由探索玩具的同时,发现弹簧玩具会自己动。然后又在组织幼儿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集中探索弹簧的特性:能伸能缩,松手后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最后,要求幼儿利用弹簧的性能,用所提供的各种半成品材料自己制作弹簧玩具,是此次活动的高潮,幼儿在这个环节中,表现性得异常活跃,又异常冷静,从他们制作的过程中看来,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只是由于制作弹簧有些难度,这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得到的,所以时间有些费力,但当老师帮助他们做好时,脸上的喜悦无以言表,玩着自制的弹簧玩具时,更是得意忘形。总之,这次活动的设计思路是:操作——发现——应用,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最后的应用环节,尤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精髓“学之以用,用之有道”!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本册教材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承担着科学启蒙任务,对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他们了解科学,培养兴趣,对探究科学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出发点,而不是从知识体会出发。将会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到难、循序渐进,有机地学会科学课程的各位目标,本册教材向小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有趣的活动的思维空间,探索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本册教材共设计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我们都是科学家》,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殿堂、了解科学。重难点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探究”,我要成为科学家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点燃他们爱科学之火。
第二单元《我们眼里的生命世界》重点是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收集证据,经行比较分类;了解常见的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分类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怎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认识水在动、植物、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重难点是,从一系列的动手实践中去探究水的有关性质,体验实践过程的乐趣,从全新广阔的角度去认识水。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重难点是掌握材料探究的方法(收集证据、探究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目标,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能针对问题进行观察、收集证据,能用清晰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了解水的有关知识,会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多渠道、多种方法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知道物体是有不同的材料制成的。
2、基本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的技能,并运用语言或画图来描述所观察事物的特征,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会用文字、图画来表达,能利用身边的简单器材来做一些小的试验。
3、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起我能成为科学家的坚定信念,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
一、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现状的描述
1. 中长周期观察活动在教材中的分布
小学各年级中长周期观察活动内容不多, 对学生来说, 难度也不是很大, 是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 (见文末表1)
2. 中长周期观察活动在现实中的情况
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开展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表现在:“有的虎头蛇尾, 刚开始搞得轰轰烈烈, 后来便不了了之;有的则是以教师的讲解或者课件演示代替学生观察;有的则干脆置之不理, 既没有给学生讲解, 也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外开展活动”。由于许多中长周期观察活动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势必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中长周期观察活动效果不理想的分析
中长周期观察实验活动由于其特殊性, 即主要在课外完成, 因此, 学生开展中长周期观察活动往往比短周期观察活动积极性低。经过分析和思考,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因素引起的。
1. 从学生方面来说
(1) 重经历, 轻记录
对学生来说, 科学课中最吸引他们的是各类观察活动。比如养蚕, 学生都兴味盎然。我们曾教过的许多学生都能坚持把蚕养到最后产卵, 不过, 按照我们的要求详细做记录的竟一个都没有。也就是说, 学生只喜欢做, 不喜欢记。
(2) 耐性差, 难持续
儿童心理学表明, 儿童在从事一件周期较长的任务时, 如果没有持续的刺激, 是很难保持足够久的注意力的。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由于需要付出更多的毅力, 所以越到后面儿童的耐性越差, 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很容易放弃。比如说制作天气日历, 我们班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第一周的记录做得相当好, 但是能坚持一个月的就很少了。
(3) 困难多, 任务重
不可否认, 开展中长周期观察活动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是材料难找, 如养蚕需要桑叶, 现在连农村都找不到桑叶了, 更不用说城区了;二是观察时间不好掌握, 如观察月相活动, 下半月的月相要到后半夜才能看到, 而且还要是比较好的天气。
2. 从教师方面来说
(1) 没有亲力亲为
经常会听到一些科学老师问:“凤仙花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教师之所以会有这些疑问, 主要是因为没有亲自种植过凤仙花。
类似种植凤仙花等中长周期观察活动, 如果教师不亲力亲为, 就不会知道其中的奥秘。如果连科学教师的心里都没底, 那还如何解决学生观察中遇到的问题呢!
(2) 没有布置“到位”
大部分科学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上的实验活动, 都能“认真准备教学方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但对课外观察活动普遍用心不足, 任务布置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估计不足, 布置实验活动过于随意, 结果常常是学生不能完成作业”。
(3) 没有“有效”评价
对于学生的课外实验, 不管学生做得如何, 教师常常不进行评价。即使那些兴趣浓厚、实验获得成功的学生来“报喜”, 教师也只是简单地敷衍一下。更何况教师的评价也只针对少部分学生, 并没有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 所以也就难以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了。
3. 从家长方面来说
家长不支持孩子开展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原因有:认为孩子进行中长周期观察活动是在“玩耍”, 除了不“好好学习”, 还会把“家里弄脏”……在家长们看来, 在家里种植植物、养小动物太脏, 科学实验不如语数外重要, 只有安静地坐在书桌前读书、做作业, 那才是真正的“学习”, 科学观察活动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所谓“学习”标准。
三、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实施策略
1. 学生坚持——有效开展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离不开良好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科学学习成果的体现方式, 是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依据。学生是否会观察, 观察是否全面, 实验操作是否正确;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小组合作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活动是否主动, 是否持之以恒;能否尊重证据、尊重事实等等, 都能从学生的科学记录中得到反映。因此, 在进行中长周期观察活动时, 我们要求学生有专用的实验记录本, 以记录观察活动中的各类发现、原始数据、实验过程, 甚至是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等。我们也及时检查学生记录的情况, 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成果、学习轨迹。对记录结果做得好的或有代表性的记录进行表扬和展示, 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寻找差距并及时补上。
当然, 记录单的设计很有讲究, 应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如三年级下册“观察蚕的一生”, 为了增加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记录热情, 我们引导学生给蚕的生命周期记录表设计各种新颖的样式, 配上自己最喜欢的记录方式。于是迷宫形、照片形、漫画形等各种各样的“蚕的生命周期表”出现在班级中, 学生的记录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 教师坚持——有效开展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 亲历观察活动
科学教师应亲自参与学生的中长周期观察活动, 一方面, 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 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可以发现活动中的问题, 促进活动顺利进行。如《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中, 我们与学生一起种植凤仙花, 每天浇水、观察,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2) 及时给予指导
在学生开展中长周期观察活动之前, 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设计简单易填的记录表, 并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和要点;活动开展后, 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完成了多少作业、交出了多少作品, 而且还要主动关注他们还有哪些疑惑, 要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帮助, 并引导他们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整理。
(3) 及时组织反馈
小学生意志力比较弱, 兴趣转移快, 在课外观察活动中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及时组织反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观察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开展中长周期观察活动期间, 每节科学课上可以安排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还可以利用上课前、下课后与学生交流, 检查了解学生观察活动的进展情况, 给任务完成好的学生一些鼓励, 给遇到困难的学生一些指导, 给没有行动的学生以督促。
(4) 及时给予评价
为了让学生能坚持中长周期观察活动, 我们常在班级中开展一些激励活动, 例如分阶段以讨论会、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宣传他们取得的成果, 进行阶段评奖。奖品一般是小制作或实验的材料, 一个小放大镜、一把塑料小镊子都会让学生高兴许久, 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家长坚持——有效开展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离不开家长的参与
科学课程标准中把对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一意义出发, 家长也是学生的科学老师, 一位很重要的“导师”。因此, 科学教师要利用好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介绍科学课的性质、科学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科学的评价标准, 使家长知道科学、认识科学、重视科学;也可以运用书面、短信形式多与家长联系, 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家需要搞什么活动, 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如制作生态瓶需要的水草、小鱼等, 以便家长帮助孩子准备;观察月相活动中, 可以让家长陪孩子一起看月亮;记录天气日历时, 又可以让家长帮着提醒等等。
四、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开展建议
各级政府要为基层小学的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及网站拨付专项资金, 为小学生完成中长周期观察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在设计中长周期观察活动时, 要经历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的科学研究过程, 以确保中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可行性、实效性。
【关键词】科学社团;兴趣探究;实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有关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乐于合作与交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并且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组建并开展学生科学社团活动,为实施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和有力的抓手。学生们通过社团活动,能够锻炼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团结协作和领导的能力;可以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一、组建科学社团的措施
(一)制定小学科学社团活动规划
制定社团活动规划包括社团活动内容简介、安排课时进度、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范围和活动的时间等。规划一般由指导教师制定,以学年为活动单位,也可以以专题为活动单位。成员的构成一般以同年级学生为主。
(二)向学生公布社团活动规划
制定好规划后,教师把规划制作成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自由报名。海报中要写明活动的计划表、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三)进行复查确定社团成员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复查,确定最终的社团活动成员。如果报名成员较多,可以适当地进行选拔。也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社团活动。经过一段时间,也可以对社团成员进行调整。
(四)适当调整规划并付诸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报名的情况,适当调整原来的活动规划,并按调整后的规划付诸实施。
(五)组织好社团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技能展示,给予荣誉。比如给予善于观察的队员“火眼金睛”称号,给动手能力强的以“小能手”。通过创立团队相册、编制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社团博客等形式,让各个团员发布影视资料,发布观察记录、实验纪实及活动感想,展示社团的工作情况和成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的形式机动灵活、多种多样。要注意“点”和“面”结合,也就是要把群众性活动和个别性活动结合起来。
(一)开展趣味小实验
社团活动将实验室作为趣味实验室,提供社团成员开展趣味实验。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习惯与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正是对学生的两个基本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综合训练,是培养新型人才,改善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
社团活动将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意厅,提供社团成员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制作。学生在设计制作中,不仅可以学习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制作中的困难磨练学生意志,成功地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开展户外考察活动
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材中的科技含量,有意识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思考调查,并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现象,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设置科学探究站点
开设“生态种养园”给学生提供观察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地;并积极与气象局、科技馆与科普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深层的科技活动提供足够的实验场所,筹备校园观测站。
(五)抓好科普宣传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订阅科普报刊,利用各种渠道借阅科普读物,并提倡互通有无,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注意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将学校教学区、办公区过道充分利用起来,布置科技教育的文化环境,设立“科学名人”专栏;“科学生活”专栏,“科学幻想”专栏,“科学制作”专栏,“科技名言”等专栏。
三、科学社团活动的意义
学生科学社团活动的开展,有以下几点意义:它延伸了活动探究的时间;拓展了活动探究的空间;丰富了探究活动的内容;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推动学校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形成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结合研究性学习、实验、劳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与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科学实践方法,善于从身边进行科学实践。使学生逐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科学教育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计划三:小学科学教师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0xx年工作计划为指导,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现状出发,围绕强化学科建设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建设区域性骨干教师群,构建镇域一体化教研制度,落实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和绍兴市农村完小小学科学教学规范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提高研修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科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县教研员配备专人不专职。二是学科教师不“科学”。近年来,绍兴县、越城区在新教师招聘中招收了一定数量有科学学科背景的新大学毕业生担当科学专职教师,但多数县对基层学校要求分配具有理科背景的新毕业大学生任科学专职教师的愿望,往往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三是科学专职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名不副实。上科学课成了学校领导、年老教师、难以胜任语、数学科教学的教师的“专利”。
2.科学学科的课程建设投入不足
现行教材中实验内容、实验形式非常丰富,既有观察类的实验,也有操作类的实验;既有验证性的实验,也有探究性的实验;既有可用替代品完成的实验,也有必须用正规的实验仪器、材料
才能完成的实验,且许多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需要有足够的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等作保障。但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室,就是有其内部的设施设备也非常简陋,难以满足科学学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仪器、材料匮乏,连教师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也得不到保证。
3.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小学科学的教师队伍现状可用“一多一少、一高一低”来形容。“一多一少”是指以任其它学科教学为主兼任科学课的教师多,专职的科学教师少之又少,且所谓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本学科的专业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的比率不到20%。“一高一低”是指多数小学科学兼职教师年事已高,但职称或学历较低,难以胜任科学课的教学。由于多数学校缺少科学学科的“领头雁”,难以形成有战斗力的教研团队,有效的校本教研难以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难以落实,学科的基本质量难以保证。
4.科学课的基本质量得不到保障
由于多数在岗的科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相应的学科素养,导致一些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令人难堪的场景:一是处理教材,驾驭课堂,引领学生的能力弱,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规规矩矩”的解读课本内容,“照猫画虎”式的做实验,至于教材的内容为什么这么呈现,实验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心中无底。二是自身科学知识贫乏,有的知识、有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自己也不清楚、不了解、不掌握,因而在课堂上屡屡出现低级错误,不出现知识性、常识性错误的课成了“稀罕品”。三是缺乏应有的学科素养,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观点、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等
等。
5.科学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
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实现学科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缺乏相应机制,忽视对科学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一大问题,亟待破解。
三.工作重点
1.以课题《区域性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群培养策略研究》为抓手,推动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参加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为契机,探索在“实战”中培养骨干教师的方法。
2.加强教学调研,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指导教研组、教师认真落实省学科教学建议和市农村完小教学规范,积
极推进镇域一体化的小学科学新教研机制。
3.认真组织好绍兴市农村完小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
4.继续组织“教学内容理解与把握”主题研修活动,重点为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得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答一些浅显的实际问题,但学生间发展不大平衡,部分学生学习热情欠佳,“三动”能力较弱。尤其是后进生和学困生较多,个别学生平时就比较懒惰,致使学习和复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阻力,缺少动力,导致复习进度推进缓慢。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程知识,重点复习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巩固观察、操作实验的成果,认真做好评价本学期自拟的要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分学习小组时注重优差搭配,特别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目标要求。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科学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欣赏自然、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本次复习具体分为“沉与浮”、“热”、“时间”、“地球的运动”四大板块。主要通过试卷来体现复习过程,便于学生整体有序把握科学知识。
四、方法措施。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后进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
2、认真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炼,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3、对平时缺课未作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4、加强复习间的过程评价,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置换培训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该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其中,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是以专业学科为中心进行项目培训,提高农村中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以专业学科发展为中心,以各种项目为平台,动员与整合各级社会培训资源,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化水平,小学科学学科也不例外。
本文以 “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科学教师置换脱产培训为切入点,结合我校所进行的“国培计划”置换脱产项目小学科学培训为例,试论“国培计划”小学科学培训体系的构建,为“国培计划”其他学科培训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培训目标
在认真参考《“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试行)》,以及《云南省2012年关于国培计划的实施要求》,培训具体的目标定位为: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融信息技术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以协作学习小组的互培模式为基础,以教学案例为依托,在学习中通过专家引领、沉浸式体验、行动反思、经验共享来实现学员的学习突破。强调骨干教师学员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专家资源,充分调动骨干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借鉴。通过培训,使参训老师及时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深入掌握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在专家引领下,能够结合农村小学教学实际,主动思考农村小学科学课标和有效设计组织问题,形成相应的教学研究的能力,由此提升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增强我校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参训学员与顶岗师范生联动机制,促进师范生职前培养和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一体化改革。
二、培训内容
根据国培《课程标准》的要求,集中研修实践性内容不得低于40%,而“影子教师”是实践内容的重要方面。“影子教师”实践内容要求学员全程跟踪实践导师的备课、上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从中研究备课和上课的技能要求;要求学员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践基地教学进度教学,做好教学设计、说课、上课和课后反思,在小组进行交流,撰写汇报课总结等。本次集中研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知识、教学设计、学科知识等理论内容,最重的是要内化落实到学员的教学实践中去,才可能让学员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悟。按照《“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要求其培训内容主要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维度下设置14个模块,集中研修总课时为360学时,其中跟班研修120学时,240学时用于课程教学。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包括师德修养与专业理念2个模块;专业知识维度包括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与通识知识4个模块;专业能力维度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堂管理、教师培训8个模块。
三、培训实施的过程
我院“国培计划(2012)——云南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组实践相结合、本校专家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认真安排、部署和执行各个脱产研修培训环节,确保本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一)领导高度重视,提供有效组织保障。
我院2012年的“国培计划”培训工作,自始至终是在学院领导下进行的。从培训准备到培训内容,从培训方案到培训效果,从专题讲座到跟班研修等等,都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培训之初,学院建立了以首席专家、学科专家和班主任等为主体的管理组织,负责小学科学培训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开展。培训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专家时间安排,及时调整培训安排。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确保了我院培训工作周密、扎实、有序的进行。
(二)精心制定科学、合理培训方案。
培训前,学院先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并整体考虑培训工作安排,为精心制定培训方案奠定良好基础。
培训方案制定中,根据学科特点与学员素质条件,不断设定、修改培训内容,并广泛咨询、征求校内外专家,经与专家反复讨论,几易其稿才得以完稿。
培训方案力求精简、实用、实效,注重培训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与实践环节前后相扣;在培训方式上,以协作学习小组的互培模式为基础,以教学案例为依托,在学习中通过专家引领、沉浸式体验、行动反思、经验共享来实现学员的学习突破。强调骨干教师学员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专家资源,充分调动骨干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借鉴。为此,在整个培训中,充分运用了小组讨论、启发研讨、教学互动、教学观摩等形式和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使培训活动既扎实有效,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有利于根据培训方案认真抓好落实。
(三)选配优秀师资,建立专家型教学队伍。
为确保培训质量,我们选聘教师时,严格按照省内外高水平专家、校内优秀教师、中小学骨干或特级教师组成专家型教学队伍。不仅考虑其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和学生评价,更看重教师在本学科领域中取得的实绩和实效。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与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培训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与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员参与、观摩点评、反思总结等方法和途径,使培训内容贴近教师,贴近教学实际,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
(五)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
其中任课教师和所有工作人员管理到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学员按照各项管理制度、培训班的作息制度、培训课程的考核制度等严格执行。
四、培训考核
为确保培训质量,我院将按照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严格进行培训考核,运用柯克帕特理克(Kirkpatrick)的“四层评价法”,本着考核的目标不在于分数本身,而是促使学员真正掌握课程理论,内化为课堂教学素养,并提升自我更新、自培和他培的能力的原则,对培训中的过程、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第一,反应层评价。
这一层面主要检查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满意度,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骨干教师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具体成果形式: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二,学习层评价。
这一层评价考核骨干教师对培训科目的掌握情况,鉴定教师的学习成效。评价采用笔试、写论文等方式进行。具体成果形式:培训班学员要完成一份能充分体现本次培训目标的教学设计、一份学习总结、一份说课稿等。
第三,行为层评价。
行为层评价是在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一段时间之后,由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学生等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的考核。考核和评价骨干教师通过培训获得了哪些提高?骨干教师有没有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学之中?具体成果形式: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四,结果层评价。
结果层评价考核培训有没有给整个组织带来实效。比如:骨干教师培训有没有为学区的教育质量提高做出贡献?骨干教师培训有没有带动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学科成绩及格率、优秀率是不是有所改变?参训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显示出一个骨干教师的素养?是否具有实效性?等等。具体成果形式:课堂实录,问卷调查及分析。
针对小学科学培训实际,具体考核内容及方式如下:
(一)考核项目
1.出勤(30%)
2.专题作业(30%)
3.跟班研修(30%)
4.培训反思(10%)
(二)考核形式及内容
1.出勤
每次课程(活动)由小组长负责考勤,班主任统计并进行评分。
①无故缺课达4学时以内,每学时扣3分;
②病假在3天以内,每天扣5分;事假1天,扣1分。
2.专题作业
集中培训期间,根据课程教师要求,学员需提交以下作业:
①自己制作的1个简易科学模型。
②一份教学观摩的听评课报告。
3.跟班研修
跟班研修期间,每个研修小组安排若干个研修学校的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员需完成以下任务:
完成1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有质量的教学设计;完成1份结合教学实例撰写的听评课稿;完成1次说课交流;完成1篇学习总结;完成1个课件;观摩不少于5节示范课;进行至少3次试讲;完成1份培训反思,学员要及时反思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在培训即将结束时提交一份不少于2500字的学习总结。
结论:
通过合理的培训体系的构建,此次培训不但更新了参训小学科学教师学员的观念,更让学员感受到新内容、新方法的应用。使学员找到了教学基本功上存在的差距,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探讨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为他们今后将引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做好准备。同时,成功的建立了高校指导教师、一线指导教师及当地指导教师合作的机制,很好地好地完成了国培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而且,随着“国培计划”的全面实施,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在缩短师范类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接受系统培训方面,形成一举多赢的局面,畅通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渠道。但这种培训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尤,且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燕萍.培训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3]管培俊.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10.8.11
【小学科学社团活动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教育计划07-21
小学科学教师研修计划11-15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05-31
小学科学教研计划表09-10
小学科学实验室计划10-05
小学科学上册教学计划11-03
小学科学室工作计划11-08
教场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06-26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记录09-25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活动方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