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计划(推荐8篇)
对外语教学年龄问题的讨论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年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问题的讨论上.这一问题的争议对外语教学实践,尤其是对小学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 者:黄洁 贾智勇 HUANG Jie JIA Zhi-yong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50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0(4) 分类号:H315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 外语教学 建议
一、外语戏剧表演的理论基础
戏剧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 是通过舞台说明、台词及人物表演体现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从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 我们这里所说的戏剧表演是以课堂活动为中心, 以教材为蓝本的小范围的戏剧表演实践, 它旨在巩固课文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一教学实践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
1. 外语教育心理学依据
近些年来,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研究人员发现,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情感有两种状态之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是指自信、动机、愉快、移情等, 这些状态都是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而消极情感指紧张、焦虑、害羞、沮丧、厌恶等情绪, 这些情感状态会抑制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关注情感能增强语言教学效果, 反之, 高效的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张省林, 2005:25) 。戏剧表演形式活泼生动, 内容涉及极广, 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把戏剧表演纳入外语课堂教学范畴, 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挑战欲, 高效率地接受相关知识。同时, 戏剧表演形式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活泼有趣, 有助于一部分有课堂焦虑情绪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及课堂的积极参与建立自我信心。当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后, 他们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从而能够达到高度注意、清晰思维和良好记忆的效果。
2. 交际法教学依据
近些年来, 很多语言学家极力提倡一种新的教学法――交际教学法 (communicativemethods)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 学生处于更为积极主动的地位, 教师的作用既不是讲授语言知识, 又不是单纯的句型练习, 而是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这种途径在戏剧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语言上的, 还是思想和文化上的。戏剧表演既是一种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 又是语言知识能力释放的一种方式。
二、外语戏剧表演实践
英国戏剧教育家安迪肯普 (Andy Kempe) 曾把戏剧教学课堂比做实验室和加工厂。学生在实验室里不断分析和研究剧作, 并且在加工厂中将文字锤炼成实际的表演 (Kempe, 1995:52) 。那么,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课堂表演以达到教学目的呢?
1.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 教师应注意挑选戏剧冲突较为明显的表演素材, 通过表演, 学生可以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经历, 更好地了解人物内心的冲突及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其次,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完成常规的课堂教学。在组织课文学习时, 帮助学生扫清词汇障碍, 完成对文本的整体阅读, 使他们对文本内容有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提醒学生感受场景的变化, 组织学生进行关于主题和人物角色的分析讨论。当学生对文本不存在理解障碍后, 在自愿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分组, 分组可以是几个组共同完成一幕或几组分别完成同一幕, 可以视具体剧本和学生情况而定。
2. 课堂组织工作
在完成课前的充分准备之后, 教师应该注重戏剧表演的课堂组织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营造良好的课堂表演氛围, 激发学生的挑战力。学生在表演中需要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 这有助于他们以后的语言学习, 所以教师应该尽量营造良好的表演氛围, 可以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充当司仪;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以拍照、摄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可以邀请其他任课教师观看表演, 从心理上增强学生的自我要求感和成就感。
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空间, 鼓励学生的创新力。学生对某一特定文本的理解和反应是有所不同的, 在表演中, 很多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创新和见解, 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所以他们会在表演中加入一些原创因素, 这是他们对于作品的进一步演绎, 是融入了个人经历、思想和感情的行为。教师可以从欣赏的角度对待这些内容,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和欣赏作品。
做好总结工作。戏剧表演是一种手段, 在完成表演后, 总结工作必不可少。一般说来, 在戏剧表演过程中, 由于学生对表演内容有较深的认识, 他们在表演和观看表演时不太会注重语言文化知识本身, 而是欣赏同学的表演。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 就语言知识本身和它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和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演出后进行小组讨论, 把剧中的人物和事件放到特定的环境和时间中, 对作品反映的思想进行剖析, 这可以是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学习, 也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得以体现的方式之一。
三、外语戏剧表演的意义
教学理论家列夫·维各托斯基 (Les Vygotsky) 曾用建设主义的原理评价戏剧表演在教学中的意义。维各托斯基认为, 表演是一种建设性行为,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对周围世界的判断力 (Vygotsky, 1978:76) 。外语戏剧表演除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外, 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作用。
1.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交流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此过程中, 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 就决定了语言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问题。因此, 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戏剧表演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己对于文字材料的理解, 把场景演绎出来, 既锻炼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即在一定时间和场景下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又能够引导他们对于隐藏在语言面具下的一定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思考, 理解该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
2. 调整外语学习心理状态。
焦虑、自信心不足、动机不强和挫败感等一直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心理障碍。在外语戏剧表演过程中, 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摆脱这些不利于语言学习的因素, 如不管学生具体语言程度如何, 朗读台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活动, 在角色分配中,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部分,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做到人人参与, 可以有效地克服他们的焦虑情绪;通过反串角色, 可以引导学生放弃自我保护的抑制心态, 以不同于以往的自我形象演绎人物, 获得他人的认同, 从而增强自我信心;在团队合作中, 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 相互纠正错误时会感到无所顾忌, 同样因为学会在同伴前大胆使用语言而感到快乐, 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高思维能力。
戏剧表演是极具社会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从各个层面揭示了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固然能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而实际表演更能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这些问题。例如,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六单元的The Monsters Are Dueon Maple Street一文中, 作者以发生在美国一个小镇上一系列奇怪的事情为背景, 描述了人们之间相互不信任与猜疑的心态, 最终指出人的这些心理才是毁灭人类的“怪物”。在演出过程中, 学生能真正体会当奇怪事情发生时人们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和急于找出替罪羔羊的心态, 对于作品表现的主题有很好的认识, 并对自我行为和心理也有一定的反思, 进而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语言能影响人的思维, 我们可以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得到思维的锻炼, 这是语言学习对我们最大的裨益, 外语戏剧演出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模式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外语戏剧表演对于语言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戏剧表演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使他们在戏剧表演实践中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双重学习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arol Livingstone.Role Play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3.
[2]Kempe A.Dramain Education[M].OUP, 1995.
[3]Vygotsky.L.Mind in Societ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4]金李俪.论英美戏剧教学中表演与实践的意义[J].解放据军国语学院学报, 2000 (5) .
[5]刘汉德, 吴晓云.用戏剧手段调整外语学习心理状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
[6]许葵花.外语教学中过程法戏剧表演的科学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3) .
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有智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如情绪、情感、意志、兴趣等。有效的外语教学绝不可忽视师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外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大都对外语学习充满自信心,自我感觉良好,对外语学习倾注很高的热情,他们自尊、自爱、自强,徜徉在外语学习的氛围里。如何才能创设这样一个适于外语学习的氛围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国外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学习集体中,同辈人中间友好的或是敌视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从友好的相互关怀的同辈人那里得到支持的学生比被同辈人排斥的学生在学习上更能够发挥潜力。这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情绪饱满,十分乐观地投入到外语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往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创造积极愉快安全的外语学习环境
学校和班级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外语教师如何通过课堂帮助学生创设一个适于外语学习的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
1.正确对待错误
“错误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据我观察,班上那些英语口语好的同学,起初大都是出错最多的同学。没有往日的错误,就不会有今日流利的口语。
2.相互交谈
外语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相互交谈和讨论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老师提出问题找单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搞得气氛非常严肃,这样对学习语言是不利的。
3.教师自我控制
外语教师在示范和组织学生进行言语操练时,要注意自我控制。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认真负责,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其次,对学生要信任、体谅、和蔼公平,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强制、恐吓、训斥、漫骂与体罚等违反心理规律和触犯学生个性的教育手段,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防止学生产生消极逆反心理。
4.适当比较
目前教学中对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仍较多,教师常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张榜公布或口头宣布,这是很不利于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的。我们可以从诸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并不因为公布成绩而努力,相反,常常在比较的刺激下更深地陷入消极怠学的恶性循环中。我们认为,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个人自己外语学习的得失进退情况进行纵向比较,使他们看到进步,以换取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态度。
三、制定合理要求,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感受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往往采取补课、留级、编入慢班等方式来提高其外语学习成绩。事实上,这些方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留级、编入慢班等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打击,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其自尊心,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剧他们的心理抑制。因此,外语教师应努力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感受,“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是这一道理。成功与否并无绝对的标准,即使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只要教师放弃学生之间的恶化竞争,让他们用自己的进步与否来评价成绩,则微小的点滴进步均可视为成功。这种成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就可产生一种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逐步体会到学习外语的兴趣,同伴们知道他们的成功也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应时刻给外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符合他们水平的学习材料,使他们获得成功,并让这种成功成为班上众所周知的事。
四、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活跃的课内外气氛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教师习惯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地读讲,学生只好眼睛死盯着课本读、写、洗耳恭听。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的问题时,教师面色严肃,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压抑而兴趣索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学生当作演员,教师是导演,对学生的言语活动起到组织、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要保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就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行愉快教育,使学生畅所欲言,心情舒畅。教师的教学要讲究艺术性,教师可时常把讲台当舞台,桌椅当道具,学生可随便排列,“为所欲为”;教师本身要表现出风度大方,面带笑容,语言风趣,使学生对你充满信心,并感到亲切。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气氛,我们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项目,如唱英文歌曲、说英语顺口溜、绕口令、猜英语谜语、讲英语故事等;大一些的项目如在课外编排一些英语剧目,做游戏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事实上,学生情绪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技能形成之日。学生生动活泼,坐立随便的课堂看起来有点乱,但比正襟危坐而面无表情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创设一个适于外语学习的氛围,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活动是不难做到的。
就上学期学会开展各项工作情况而言,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获得了一些成果。当然,通过工作与活动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内在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和不做还有待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在本学期中,我们协会将更加有效的推动协会发展。
本学期将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有益的活动,弘扬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英语校园新气氛,为英语爱好者停供锻炼和发展的舞台,加强对他们的培养。
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建设和完善协会内部组织:
根据协会发展要求,协会将会在本学期配合学生会、社联的工作,为会员、和学校带来更多的益处。不断完善内部建设,使协会的管理更加科学完善。
1.完善协会干事例会、活动、晨读等制度。加强干事对协会的责任心,每周开例会以及晨读必须到位,为会员提供更多的服务,让会员学到更多的东西。
2.加强协会成员与干事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和各个部门的合作。使
整个协会上下齐心、互帮互助、团结一致,为协会发展共同奋斗。
3.协会例会初步定于每周星期四的晚上(9:10—9:40)
《二》社团部门安排
1.学习部:负责和外教联系以及晨读教大家学习英语,带读。
2.组织部:负责协会活动组织,管理纪律,晨读签到。
3.外联部:为社团向外打开更宽的大门,为社团拉赞助,负责协会活动开展时通知会员。
4.财务部:主要负责协会的财务管理与费用,包括协会的支出与预算等。
5.网宣部:管理好协会网页,制作活动宣传版和海报。对协会大型活动做全面的深入宣传。
6.办公室:主要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管理协会资料参加社联会议。
7.文艺部:发掘和培养文艺活跃分子,为协会培养英语话剧和主持人才
《三》、协会活动的开展
一、协会常规活动:
3.1 晨读
协会举办的英语晨读是为了帮助广大英语爱好者提高英语水平,希望大家能的英语越来越好,这是我们的目的。偶尔管理人员或者是干事可以带着会员一起去操场跑跑步,锻炼锻炼,去外面晨读,或者开展斑马湖晨读。
晨读内容:
①22大音标
(每次晨读学习2个音标,包括所涉及的单词和句子。下次晨读前复习上次所学的2个音标) 预计3周时间 ②18大语音音变
(每次晨读学习2个语音音变技巧) 预计2周时间
③实用口语
(每次学习20个句子,先学习半个小时,再考核)
预计2周时间
纳新完毕即将开展英语晨读(斑马湖晨读选周末)
晨读时间:星期二至星期五早上6点40—7点30。
地点:南院200、201教室
3.2外教口语课
活动目的:让会员感受纯正英语了解外国文化。
活动时间:国庆假期以后每周二19.30—21.00
开课内容:(英语口语知识及美国文化)
3.3英语角
(1)”英语角“的成立主要以锻炼英文口头表达能力,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英语沟通环境为目的,通过同学们的交流互动提高口语能力,由外教老师对我们交流回答促进大家的英语口语交际。为会员以及广大英语爱好者营造了浓厚的全英文交流气氛,促进同学们的英语水平提升。
(2)活动时间:12月份
(3)活动地点:待定
(4)组织人员:英语协会负责人员
(5)参加人员:所有英语爱好者
(6)教师:外教
(7)主办机构:英语协会
(8)活动设想:体现以学生为主,发挥外教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①动场地由协会负责人员布置。
②每次活动主题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③开展活动之前出海报通知会员以及广大英语爱好者,吸引学生参加。
④活动以游戏、对话等形式开展,突出口语的交际。
3.4英语演讲比赛
初赛时间: 11月初
复赛时间:11月中旬
决赛时间:11月下旬
活动目的:激发广大同学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同学对英语口语的兴趣,
陈丽蓉
我校进行外语改革以来,采用了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原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二年的《看 听 说》和《展望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总是以老师的教为主,一节课中老师要花大半节课来讲语法和语言点,然后就是以学生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重视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忽视了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训练和口头训练。这种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能读会写但不能口头表达;另外在教学时强调大量单一,重复的练习和巩固,这样的后果是使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厌倦感,最后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外语特色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去学会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直观教学,快乐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学生始终处在胆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学生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看听说》《展望未来》英语的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游戏等活动、都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并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加深记忆。例如:在教食物时有许多的单词,如果靠单纯的记忆的话,会显的很枯燥,印象也不深刻,而采用了直观教具如实物投影,丰富的图片,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乐意接受。又如:在教relationships,在课堂上采用互动的学习模式,让大家相互介绍家庭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时,会闹出一些笑话,大家相互纠正,这样学生感到很快乐,同时,也觉得印象特别深刻。
三。合理的安排课后英语学习任务。
英语课后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应和课堂教学实际紧密联系,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否则,课后任务便失去了意义。安排课后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形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安排课后任务。例如:表演课文内容,编对话,搜集资料等等,这些都是既适合教材特点,又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后任务。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教学是外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本文试图综合文化教学领域的一些内容,并涉及最近的有关语言和文化教学的一些方法实践.最后将阐明:为获得有效的学习,在第二语言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是必要的.
作 者:柴畅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310000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 文化教学方法
在外语教育领域,俄罗斯教育界通常习惯将“外语教育政策”称为“外语教学领域中的教育政策”。俄罗斯学者认为,外语教学领域中的教育政策旨在教学条件下推广和支持外语教育,它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所决定。教育系统在外语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发挥作用,完善外语教学的条件和标准,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2]俄罗斯教育部在2000年发布的外语教学指导意见《关于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学习外语的函》[3](以下简称《学习外语的函》)中使用了“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国家教育政策”的概念,并强调:“外语教学领域中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点是认同所有语言的发展同等重要和为俄罗斯双语和多语种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俄罗斯语言多元化是俄罗斯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结果。语言多元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加强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使俄罗斯融入国际社会,使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化。外语已成为俄罗斯社会的现实需求。”
鉴于俄罗斯教育界尚未就“外语教育政策”术语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本文拟认同俄罗斯教育部文件中所使用的“外语教育政策”概念的内涵,也即“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国家教育政策”,从俄罗斯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视角,用教育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方法和理论分析俄罗斯学校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在本文中,俄罗斯外语教育政策是指俄罗斯在特定的时期内为实现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在外语教育领域由国家制定和采取的硬性及显性的政策与措施,它既存在于俄罗斯政府发布的现行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指导意见、教育标准和教育大纲等正式文件中,也存在于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实施机制等软性和隐性的行为规范中。
目前,俄罗斯发布的涉及外语教育的法律文件主要有体现国家综合性、纲领性、战略性方针政策的国家级宏观外语教育政策,以及直接涉及外语教育教学过程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国家中观和微观外语教育政策,如俄罗斯教育部发布的外语教学指导意见、各级教育教学大纲和外语教师政策等。
一、俄罗斯国家宏观外语教育政策
俄罗斯目前暂未出台专门的国家外语教育法规,其国家宏观外语教育政策主要包含在俄罗斯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
2003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同时也确立了俄罗斯教育系统以融入欧洲教育一体化空间为目标的新的发展战略。欧盟的多语言发展理念和外语教育政策对俄罗斯外语教育影响巨大。同欧洲国家一样,俄罗斯将自己外语教育的使命设定为“大力发展多语言教育,努力克服语言多样化给人际交往所带来的障碍,使多样化的语言转化为各语言间互相理解和相互补充的工具”。[2]新时期,俄罗斯外语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2002年俄罗斯教育部颁布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5](以下简称《教育现代化构想》)、2008年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布的《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6](以下简称《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以及2010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的国家教育倡议书《我们的新学校》[7]中。这些文件成为近10年指引俄罗斯外语教育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现代化构想》指出,俄罗斯教育政策应关注影响教育系统发生重大变革的国际发展趋势,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向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面向学生个性、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应加强和保障促进学生社会化课程(经济,历史,法律,俄语,本族语和外语)的建设,保障中小学生最少学习一门外语,在中学推行外语课程强制性考试。《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明确了俄罗斯教育系统需要优先完成的任务——建立保障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服务体系,发现和支持天才儿童和青年人才成长;建立现代连续教育系统,进行干部的培训和再培训;在2012年前为所有高年级学生提供通过个性化教育大纲学习的机会,其中包括专长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国家教育倡议书《我们的新学校》中集合了以上文件的要旨,将俄罗斯教育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指出,教育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是俄罗斯教育唯一的出路,而学校是这个进程中的关键因素。现代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培养正直、爱国的人,以及能应对高科技竞争的健全的人格。确定了普通教育的五个重要发展方向:更新教育标准;支持天才儿童;开发教师潜能;发展学校基础设施和保障学生健康。
以上纲领性文件对俄罗斯外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指向和推动作用,提高了全社会对外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晰了俄罗斯外语教育的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方向。
二、俄罗斯国家中观和微观外语教育政策
(一)苏联时期和20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外语教育政策
苏联时期的中小学实行的是10年制义务教育。1979年以前,外语课程从全日制学校的5年级起开设,学习期限为6年。1979年以后开始执行新的外语教学大纲,外语课改为从4年级开设,学习期限延长为7年。[8]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中小学开始实行11年制义务教育。1994年俄罗斯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普通教育机构中提供外语的函》[9]中规定:外语课在全日制学校5~9年级的“语言与文学”课程板块内教授,每周不少于3学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从低年级开设外语选修课程(每周不少于2~3学时),针对对外语感兴趣的学生,建议在高年级(10~11年级)将外语课在教学计划中单列,如果条件允许可作为选修课进行第二外语教学。
可见,该时期的外语教学要求还比较低。其一、该阶段未实行外语早期教育;其二、在5~9年级外语尚未取得独立必修课程的地位,仅在“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选修课”;其三、仅在高年级针对部分对外语有兴趣的学生单独开设外语课程,并且尝试开展第二外语教学,尚未实行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外语专长教育。
(二)2000年以来俄罗斯颁布的重要外语教育政策文件
2000年俄罗斯教育部发布的《学习外语的函》、2004年批准的《国家普通教育标准(联邦部分)基础普通教育外语课程标准》[10]和2007年发布的《关于在普通教育系统中学习小语种的函》[11](以下简称《学习小语种的函》)是该时期俄罗斯颁布的三个重要的外语教育指导性政策文件。该时期俄罗斯外语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明确了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也即形成与语言的使用者用外语进行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和意愿。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发展学生的代偿能力(KoMпeHcaTopHaяKоMпeTeHция)(在缺少语言手段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学习外语重要性的认识,把外语当成交往、学习、自我实现和适应社会的一种手段。进行爱国公民教育,发展民族自觉性,增进不同民族间人们的相互理解,宽容对待异质文化。
2. 遵循语言多元化原则,大力发展双语和多语种外语教学
因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客观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小学英语语种的开设有扩大化的趋势。该时期俄罗斯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基点是认同所有语言同等重要,为俄罗斯双语和多语种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在语言多元化理念指引下,基于对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现实考虑,俄罗斯中小学不仅开设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也开设与俄罗斯相邻国家的语言(如汉语、日语、波兰语、保加利亚语、芬兰语、瑞典语、挪威语等)。俄罗斯实施普通教育大纲的教育机构通常教授四种欧洲语言: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外语语种的选择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学习者进一步接受教育和职业活动的需求的因素影响较大。目前,俄罗斯社会对以前中小学从未开设过的小语种,如波兰语、意大利语、芬兰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韩语、汉语和日语需求旺盛。2006年,在联邦教育专项发展规划框架内,制定了普通教育机构相关小语种教学示范大纲。
俄罗斯中小学语种设置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俄语同源语言,如斯拉夫语族中的波兰语和塞尔维亚语等;(2)与俄语具有类似语法结构的语言,如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斯堪的纳维亚语系的大部分欧洲语言;(3)与俄语不同语系的语言,如芬兰-乌戈尔语、汉语、日语等。
3. 倡导教育多元化理念,采用灵活的双语和多语种组合教学模式
俄罗斯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优先发展的国际关系和教育资源以及对某类外语人才的特殊需求。例如,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乌拉尔地区和伏尔加河中部地区,传统上与德国的经济联系紧密,开办有许多的俄德合资企业,该地区首先需要的是掌握德语的专业技术人员。而每所学校各有其实际情况,拥有或缺乏某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和某个语种的外语教学传统。出于对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考虑,俄罗斯教育部建议,大多数情况下,第一外语可选英语,第二外语可选一种欧洲语言或是一种邻国的语言。
目前,俄罗斯中小学外语语种教学组合模式主要有:英语(一外)+德语(二外);英语(一外)+法语(二外);德语(一外)+英语(二外);法语(一外)+英语(二外);西班牙语(一外)+英语(二外)。从几年级开始学习第二外语取决于学校的类型:实施第一外语早教的学校,第二外语可从5年级开始;从5年级开始学习第一外语的普通教育学校,第二外语通常从7年级开设;对于第二外语开设较晚的学校,如从8年级或10年级开始学习的学校,可适当增加学时(每周4学时)。第二外语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入各种类型的中小学,而不局限于“深入学习外语的学校”(шкоЛасуТлублеииымизучемИЯ),即外语教学特色校或外语学校。
(三)俄罗斯国家外语教学大纲和教育标准
1. 普通教育外语教育标准
俄罗斯《国家普通教育标准(联邦部分)》是俄罗斯所有国立和非国立教育机构必须强制执行的最基本部分,其中包括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大纲最低限度内容、对毕业生培养水平的要求、教学负荷的最高限度和学时标准等。2004年俄罗斯国家教育标准最大的改动部分是外语课程从初等教育阶段的2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语种也可以是以前在学校从未开设过的小语种,从而强化了对外语早教的导向作用。在小学开展外语早教,充分利用了儿童语言发展最有利和最敏感的时期。在相关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会对该课程形成积极态度和产生兴趣,有利于以后对外语课程的深入学习。大纲还将外语与母语俄语同时列入“语言与文学”课程板块。外语课学时划分如下:初等普通教育阶段[12]规定非语言类高校外语课程实行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为大学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学期,共170学时的强制性课堂学习;每课时对应相同时数的课外个人自学。学生在第三学期结束时须通过笔试和口试;第二、三阶段为自愿学习阶段。学生在通过第三学期的考试后,希望继续深入学习外语以便获得翻译证书的,通过测试后可开始200课时的第二阶段的外语学习,第四学期每周6学时,第五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阶段结束(在第五学期结束时),通过笔试和口试后可获得翻译证书。第三阶段的教学在第六和第七学期进行,实行专业外语和硕士研究分方向教学,每周学习2课时,以及配合同样时数的学生个人课外自习。
3. 研究生[13]
(四)俄罗斯外语教师培训和再培训
外语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教育系统对教师的培训和再培训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如今外语教师培训工作所依据的两个重要的政策文件为2000年俄罗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专业人员职业再培训的程序和条件条例》[14]和2000年批准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师资格)》。[15]
对以外语教师为职业目标的大学生总的在校学习时间要求为260周,其中理论学习为156周(科研、实习和实验);考期27周;实践共计20周,其中包括教学实践4周,教育实践16周;国家认证时间(毕业考试、答辩)8周;假期38周;机动时间11周。
对外语教师正常的职业再培训期限要求是:不少于500课时的脱产培训。在《我们的新学校》国家教育倡议书中对加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类院校的未来出路指出了方向:师范类院校应该逐渐转变为大学的大型教师培养中心或系。应根据学校所面临的任务定期确认教师的资格,教师和学校校长的专业技能培训每5年不少于一次。
目前,俄罗斯的补充职业教育系统共有94个教师再培训单位,其中联邦中央区19个、西北区11个、伏尔加河沿岸区16个、南方区14个、乌拉尔区6个、西伯利亚区18个、远东区10个。外语教师的培训按大纲要求一般分五个方向:外语教学现代化、外语学习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外语教学法、外语教学的教育心理学基础、跨文化空间下的外语教学。[16]
三、俄罗斯外语教学变革及发展趋势
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外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俄罗斯尚未形成一部专门的外语教育法规,但是俄罗斯在国家层面制定的一揽子与外语教育相关的政策给外语教育奠定了稳定的政策基础,为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17]从上述分析可见,俄罗斯的外语教育政策多为指导性的政策,而非强制性的立法,这种做法既从制度上保证了外语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也给教学机构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综合观察俄罗斯教育系统教学语种的变化、外语教学模式和学生外语学习方式的变化,新时期俄罗斯外语教育呈现出外语教学语种多元化、外语教学模式多样化和外语教学过程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一)外语教学语种多元化
在教育全球化和欧洲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俄罗斯所倡导的教育多元化、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理念和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各语种在中小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目前,莫斯科的中小学开设有20余个语种:英语、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希腊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韩语、拉丁语、德语、现代希腊语、挪威语、波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法语、斯洛文尼亚语、捷克语和日语。以上语种或作为第一外语,或作为第二外语,或作为第三外语开设。但其中英语、德语和法语三大外语语种占据主流,英语仍独占鳌头。但是出于经贸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原因,学习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日语、阿拉伯语的学生人数增长很快。
(二)外语教学模式多样化
俄罗斯外语教育专家认为增强外语教学的可变性(ВариативиостьОбученияиностраннымязыкам)是保证外语教育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国家政策和标准的指导作用,以及教学机构的自主性和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学校可以在保证国家最低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外语语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想学习的语种,保证了外语教学的多种路径和学生语言个性的形成。
1. 教学模式的可变性
俄罗斯外语教学模式实验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莫斯科教育工作者技能提高学院(МНПКРО)外语实验教研室主任B·B·波纳玛列娃教授主持实施了外语教学模式的可变性研究。[18]其研究团队在莫斯科14所学校组成的实验平台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教学的4种模式,其中两种模式是面向普通教育学校,另两种是针对深入学习外语的学校。这4种模式是将这14所学校涌现的各种外语教学形式进行系统化,并在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构建而成。
模式一(针对基础年级):要求在5~9年级强制学习外语15周(根据基础教学计划要求每周3学时),保证基本的外语教学水平。模式二(针对外语水平提高级的基础年级):要求学生外语水平在9年级末达到提高级。该级学时仍为15周(根据基础教学计划要求每周3学时),但前提条件是学生在1年级或2年级曾接受过外语早教学习,周学时不少于2学时,班级划分为2个小班授课。模式三(针对外语高级水平基础年级):面向从小学1年级或2年级至9年级深入学习外语的学生(最好是在幼儿园已开始外语学习的),周学时不少于3学时,平均周学时为5学时,班级分为3个小班教学。模式四:面向强制深入学习第二种外语和选修第三种外语的情况。第一门外语主要课程从1年级开始。在10~11年级引入集成模块化课程和用外语教授个别课程。1~11年级第一外语学时分配不少于40周。
目前,在莫斯科的中小学出现了外语教学模式的整合化倾向。有学校层面的各种外语教学计划的整合,也有年级层面的各种课程的整合。由于要求加强外语教学计划的学校数量增加迅猛,从普通教育学校向深入学习外语学校或外语学校的过渡模式成为客观需求,现在许多语言实验平台学校甚至于开始研究“外语教学+补充教育”的整合模式机制。
2. 课程教学模块的可变性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课程教学模块的多样化。以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19]为例,该州已形成了外语教学课程集成化模式,在该模式中外语作为不变部分,其他课程作为可变成分。例如“外语+生物”、“外语+历史”、“外语+世界文化”、“外语+社会知识”、“外语+地理”、“外语+信息学”、“外语+数学”等课程组合模式。
集成化课程模式的创建为专长教学奠定了基础,反映出该地区高中已经成功地大规模引入专长教育的教学机制。现在别尔哥罗德州儿童外语在学前和小学1年级的早教率已经达到52%。该州教育部门经过对实施集成化课程学生的测试表明,学生的外语知识和被集成课程的知识都有所提高。经对各校实验班级学生2年的跟踪观察显示,学校的外语教学呈良性发展态势:(1)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升显著,有多名学生在全俄外语奥林匹克外语竞赛中获奖。2009学年中学毕业生国家外语统一考试结果显示,别尔哥罗德州的外语成绩高于俄罗斯平均水平(例如,英语:俄联邦59.4,别尔哥罗德州63.9;德语:俄联邦43.6,别尔哥罗德州46.4;法语:俄联邦58.8,别尔哥罗德州61.4)。(2)外语教师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提高显著。
(三)外语教学过程个性化
教育多元化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块的多样化更进一步催化了外语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是创造一种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的个性化教学环境。俄罗斯学者认为教学个性化与教学细分化紧密相关。
为落实《教育现代化构想》和《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中提出的“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向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面向学生个性、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所有高年级学生提供通过个性化教育大纲学习的机会,其中包括专长教学和职业培训”的要求,俄罗斯教育部于2002年发布了《普通教育高中阶段专长教育构想》,[20]决定在普通教育高中阶段实施专长教学。
文件首先对“专长教学”(Профильноеобуче-
ние)概念作了解释。专长教学是一种教学细分化和个性化的手段,它使得利用教育过程在结构、内容和组织上的变化,更充分地去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向和能力变为可能,为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继续接受教育的意愿去学习创造条件。
文件还确定了实施高中阶段专长教学的目的:保证全日制普通教育大纲中的某些课程学习的深化;提供机会让学生来构建个性化教育计划,为实现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细分化创造条件;促进不同类别的学生根据其能力、个人性向和要求平等获得完整教育;扩大学生的社会化机会,保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承继性。弥补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上的缺陷,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打好基础。确定了两种培养模式:学校内部的专长化学习模式和网络专长化学习模式。对人文(语言文学、历史、艺术)专长方向学生的外语课程课时设定为每周10学时,国家普通教育大纲标准是每周6学时。其他专长方向的外语课设置也不一样,如自然数学、社会经济专长方向为每周6学时,技术专长方向(信息化、工农业技术)为每周8学时,学习期限都为高中阶段2年。
摘要:在教育全球化和欧洲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基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发展的现实需要,俄罗斯非常重视外语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体现国家导向和促进外语教育的发展。新时期,俄罗斯外语教育呈现出外语教学语种多元化、外语教学模式多样化、外语教学过程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方 美国 我国 外语教学模式 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正步入信息化、全球一体化时代,英语对于世界各国都显得尤其重要。在我国,学习和掌握英语,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都很重视英语教学,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启动了课程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新课标中,将学生的学习目的描述为“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于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一、西方英语课程标准
《外语学习标准:准备迎接21世纪》是由美国四个语言机构联合开发制定的,美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对学生达到这些标准所需的指导原则及方式、方法、手段等提出了建议,并较好地贯彻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外语学习的循序性。
《标准》把外语教育的目标归纳为5C: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联系(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 和社区(Communities)。要求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体会多元文化,将外语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在学习中比较各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并将所掌握的语言行业文化运用于多元文化的国内外社区交际中。围绕这5个领域,《标准》还提出了11个具体目标,都是关于高中毕业时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强调对语言知识及其包含文化的掌握和实际运用,使学习者能用外语进行成功的交际。根据《标准》及其修订版的描述,中小学的外语教学内容涉及到了语言系统,文化内容,交际策略,學习策略,批判思维能力,从其他学科中获得教学内容,以及科学技术等七个方面。
二、西方的外语教学模式
李正栓、索磊和陈玉等学者就中美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总结了美国外语教学的四种常用模式:
1.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运用于小学阶段。在这种模式下, 外语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 使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发展听说读写的技能。这种模式着重对文化的理解和口头表达的训练,重视开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技巧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量的图片、实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肢体活动、歌曲、游戏、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环节中来,这种模式普遍收到美国中小学的欢迎。
2.探索模式。这种模式多被美国的一些初中所采用,旨在使学生对某种语言和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而不是着重培养其语言能力。探究式模式可细分为三种:(1)一般语言,主要介绍语言现象,并对语言历史。结构和语言进行比较;(2)多语综合,目的在于了解语言、主要为了正规学习外语打下基础;(3)融合式,顾名思义就是融合了前两种教学模式。
3.沉浸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部分或全部用外语来学习,因而又可以分为完全沉浸和部分沉浸两种。完全沉浸模式要求学生用外语来学习所有的科目。部分沉浸模式则只是要求学生用外语学习部分科目,并且由少数民族学生和说英语的学生各占一半而构成的班级,旨在通过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双语能力。
4.双向沉浸模式。把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和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内(通常各占一半) , 以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 两种语言各占50%的时间。另外, 美国外语教学大量运用视听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 广泛运用影视音像、国际互联网的资源。
三、西方外语教学模式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在新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对既有的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做了重大调整,很大程度这也是受了西方外语教学和考试的启发,西方的中学生参加SAT,或者AP考试,就可以选考外语,尤其如果能通过AP考试还能计入大学学分。通过对西方外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梳理,对我国的外语教学能起到重要的启发。
1.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教师要创新外语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造就独立人格。我们应该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应该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而不要只停留在口号阶段。身为教师一定要谨记自身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 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学习一门语言最本质的特性是交际或交流思想。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都应基于这一原则来展开。
2.评价手段的转变。在外语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考试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此, 必须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另外, 要利用终结性评价,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语言能力及其发展潜能。总之, 要在考试评价中体现过程性、情感、学习策略以及学生的成功感,平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M]. Kansas, USA: Allen Press Inc., 1999.
[3]张正东. 外语教学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外语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外语理论教学论文06-08
外语教学法日语06-17
外语教学法论文01-25
专业外语教学探讨01-25
外语教学期刊文章推荐01-19
外语教学与研究七年级09-28
中英文文化背景差异与外语教学06-17
应用社会文化理论实施外语教学论文11-26
外语工作计划09-06
外语学习计划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