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心理学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亲子关系心理学(精选8篇)

亲子关系心理学 篇1

老师介绍

故事:小男孩兔子死了,男子哭着找妈妈,妈妈说别哭,别哭,孩子哭得越伤心,妈妈说所的话没有能安慰到孩子的心灵。哭=池水浑浊,妈妈越说,水越来浑浊。从小,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的,长大我们也就这样处理。

日常话语有攻击与防御,但是我们没有觉察。

两人谈恋爱,一人期待另一人打电话,第二天见面,就问:你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你为什么不回家?你为什么这么想啊?

关系稳定时,话语的副作用就会显现。

婚姻中“我没做错什么,对就对,错就是错”非黑即白。等关系进入死亡期时,两人会相互指责:“我就知道你会怎么做,没有一个是好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防御类型:

1,压抑:是指把被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不能允许的欲望和冲动压抑到无意识中。是所有防御的第一步。

两人吵架,一人不说话,很有可能是在压抑。不辩解,但表情并不接受你所说的。防御的开始,后来防御变成无意识,一旦开始发生争执,就开始沉默或逃避,压抑自己的感受。2,否认:不承认自己的感觉。白子画:否认自己爱花钱雇

3.躯体化:当人们的内心体验过于强烈,人们会而专注于身体的痛苦,有时候怀疑自己生病了,有时候是真的生病了。

孩子考试前突然感冒或拉肚子,或神经衰弱,睡不着 4,投射:把我不喜欢的属于我的东西给别人 A觉得B轻浮,A自己可能轻浮

5:升华:防御机制中比较好的一种,把挫折转化为动力

嫉妒别人,自己努力超过别人,追求不到,痛苦,转化为动力,让自己更优秀 6:退行:行为幼稚化,变得像孩子,有退回童年的行为或特征 觉得被攻击侵犯,就会撒娇,耍赖

7:置换:用一种精神宣泄代替另一种精神宣泄 孩子沉迷网络等

8:合理化:找理由,狐狸吃葡萄的故事

/理智化:理智但并不体验的方式,例如努力学习

防御机制有很多种,现在据说有101种防御:布莱克曼《心灵的面具》各种的防御方式: 分离,搪塞等等

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运用心理学的

介绍心理学的分支: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学派:意识的三个区域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性本能和本能作为动力学的假设。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性本善

存在主义心理学:自由,责任,生命意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代表:华生,只关注行为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和桑代克 认知主义 后现代的精神分析治疗:针对情结,人格障碍的人,或健康的人

今天主要分享: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和方法 认为:人可以建立主义性的,相互滋养的关系 条件;1:接纳:无条件,积极的接纳(针对有条件的接纳)

女孩子选对象,先考虑条件:长相,身高物质条件等---有条件接纳

对孩子也是这样,孩子略长大,就会对他有各种条件,例如,考试要全优,就。。,潜台词是,不全优就是不够好,是有条件的接纳。

接纳是,完全的接纳,不管他的家庭或对错与否,无条件接纳,认为事情是完全应该存在。故事:一切都是为最好的准备的。国王喜欢带大臣去打猎,大臣有句名言:一切都是为最好的准备的。国王被狮子咬掉一个手指,大臣安慰,国王怒,关押大臣。国王外出,被抓做祭品,手指残缺,被放,另一大臣被代替做祭品。国王回来,放出大臣。大臣是无条件积极接纳自己的生活的。

老师女儿:小孩都没有什么错,错都是大人的错。(13岁)

老师:对,你说的对,可能是父母没有关注到,或是父母身上带有的小毛病引起的。老师女儿:不过我现在13岁了,我可以承担一点错的,有些错也有可能是我的。老师笑。

一会:女儿说:妈妈,你真好。

老师对女儿无条件的接纳,让孩子很舒服。不容易时时刻刻做到,无条件接纳,尽量做。

2:共情:体验对方的体验

小兔的故事:小兔死了,不该说没事。别哭—让孩子觉得,你在否定,不接受他哭,结果难过。再买一只?不是原来的小兔,孩子觉得妈妈不理解他。虽然妈妈可能体会到孩子的情感,但并没有让孩子知道。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有时候,处理完情绪后,孩子可能自己就能处理事件,可能比大人的方法还好。

3种男人:1 能为老婆出手打架------夫妻关系最好,能体验到对方的体验,共情了妻子 2:沉默 3;带老婆回家

3:真诚:(不是来访者与咨询师,是亲密关系中的)

尽量做到真诚,要看对方是什么样子的。夫妻间应不应该有秘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诚要有前提:对方能够接纳,并能被引导用对应的方式来回应。

例子:不会撒谎,记不住,会穿帮,干脆真诚,有什么说什么,双方都很轻松。在治疗关系中,来访者不真诚,很难有好的进展。真诚到什么程度,对方能够接受?

对人和事要有预见性,在处理关系中也是很重要的。

例子:朋友与老公,一人喜欢做饭,一人喜欢洗碗。默认,有时,她累了,不喜欢做法,问是否可以出去吃?老公说:不如在家吃,我做饭吧。老婆好。你做了饭,我还是不想刷碗,你能不能把碗也刷了?老公:楞了一下,以为她默认了要洗碗。沟通后,老公两个都做了。

另一个条件:尊重。

亲密关系中,不容易觉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要犯。不是指表面上的指责: 1:评判 2:指导 3;批判

听完别人的诉说的烦恼,你就开始说原因是什么什么,容易引起对方更烦。这样是不会聊天的。“我给你出个主意,我对这个事情怎么怎么看。。”尤其是在对方还不能接受的时候说,不利于关系。潜台词是“我比你聪明,,“别人心里不好受,觉得不被尊重。女人经常话多,经常评判对方,男人觉得不被尊重,“女子无才便是德? 人经常这样犯错误,梦想着去改造他人。

由来已久,小时候,没有理想的父亲或母亲,幻想着找一个完美的伴侣,想改造对方。但,没有人愿意被改变,除非他自己愿意。

成人的人格基本上是成型的,强硬去改造,会把鞋子弄破。老师的先生,结婚前是浮夸子弟,钱上缴父母,有奖金赌博,朋友提醒老师,老师不当回事;老公有一天说,结婚了,不能这样赌了,要不一年赌博12次,一月1次。老师说:好啊。一段时间后,老公说:我好像没有赌博那么多了。老师说:是的,挺好的。一段时间后,老公不赌博了。聊天:我们最近存款挺多的,老公,你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久了,也挺难为你的。老公说:是啊。

心理学实验:家里有婴儿不大的,也可以做

在孩子8个月大,会爬时,把孩子放地上,放一个他喜欢的玩具,他会爬过去拿,等他拿到了,放得更远,每次都是如此。

结果1:很快爬过去,拿过来,拉住腿,他会蹬腿,要去拿 结果2:不去拿,在旁边玩,对玩具不感兴趣 结果3:孩子打你

很少会对孩子后期造成影响,孩子的表现是他天生的本质。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办法,或真正去改变孩子,我们只能观察,针对他的个性,让他发展

如果关系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12个字:真诚,先不去讨论他人的对错,先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 词语:对不起,我错了

反思自己,会真的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不能在同一件事上错两遍。真心地说,如果不认为自己有错,就不要说,因为说了也没有什么用。词语:谢谢你。

心里是很开心地说的,心里很高兴的。别人能够感受得到的。词语:请原谅

代表自己的态度,别人不一定会原谅你,你可能也不可能马上原谅对方。词语:我爱你

内心里是很爱他的。从内心深处发出 从矛盾中脱离出来,建立亲密关系

体会他人体会,不一定是他人真正的体会,接纳,共情,真情,尊重,----建立?关系的充分必要的条件

做学问越多越好,讲道理越少越好,到最后,不要人为地去做过多的事。为亲密关系和亲自关系营造安全的环境,收获会影响到你,提问时间:

1.当爸妈对事情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让孩子更好地选择?

老师:没有答案,答案是父母要先统一。否则孩子会很难受,在一人前是这样,在另一人前是那样,严重时,孩子会分裂。

2:怎样在与孩子相处中做到无条件积极接纳呢?

回答:是关系中努力的方向,老师是在孩子成为少女时才慢慢真正做到,父母要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做榜样,这非常重要。

嗯,啊,然后呢?你想怎么办呢?----老师对孩子常说的话。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很愿意跟你说话,家长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就会感受到明显的成效。

3:无为而治,家里的规则如何建立?

回答:不一定非要以说教的方式来进行,孩子会观察,但他看到了,自然就会有感觉。孩子的行为方式常常是模仿大人的,大人可能只有一点小毛病,孩子有时会把他看到的东西放大,孩子就是镜子,会清晰地把我们的小毛病放大。

4.对方不会共情怎么办?

回答:人只能改变自己,当你试图改变他人时,那就是控制,对方若能觉察到就会反抗,如果没有觉察到,开始肯能还会听一点。无条件积极接纳才是核心,怎么然自己接受才是问题。

5:5岁小孩子被批评哭闹,说父母不爱自己

亲子关系心理学 篇2

一、亲子关系的理论研究

最早关于亲子概念的研究来自H.F.Harlow的亲子联结的研究。而对亲子关系的研究热潮是从20 世纪40 年代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R.R.Sears对儿童的发展与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在亲子相互关系的双维行为体系中发生的。

中国学者对亲子关系的大量关注是自80 年代以来。在亲子关系的内涵界定中中国学者刘晓梅等提出,将亲子关系理解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1]。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儿童的抚养放到家庭的互动关系中,认为儿童的抚养过程是动态交互的复杂过程。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研究

在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认为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部分即儿童与双亲之间的关系。有关亲子联结的诸多实验得出:母子之间亲密联结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先决条件[2]。荣格在研究家庭系统中父母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中指出,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成年人人际关系的基础似乎依赖于童年期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关系。阿德勒认为,溺爱和忽视是最普遍的导致儿童后来出现人格问题的父母行为[3]。

(一)母亲对儿童的影响研究

传统上对母子依恋的研究显示,母亲在儿童期的影响要大于父亲。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提出“不良联结状态”,认为幼儿早期生活的焦虑是由焦虑的母亲所诱发的,并把精神分裂症的起因根究到一个幼儿与其母亲糟糕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婴儿出现的焦虑习得于母亲对因无论任何事引发的焦虑情绪上。母亲的焦虑会影响她展现出温柔特质的能力。在婴儿阶段,母亲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论中,0~1 岁的核心是信任感,认为信任感是“精神活力的根本前提”。反之,若这一时期信任感未能得到良性发展,幼儿则会在以后的成长中出现抑郁性低调。埃里克森同时指出,人类从最早的幼稚经验中获得的信任总量似乎并不依靠生理需求的绝对数量,而是有赖于与母亲关系的性质。美国学者A.L.Baldwin等人关于儿童个性发展与母亲养育态度的研究中也得出类似结论。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也显示,母亲的教育行为是由其意识层面所控制的,即母性意识对儿童教育的影响颇深。这一观点得到了日本学者花泽“母亲对儿童身心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是母性意识的重要方面”的研究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心理学家A.L.Baldwin等对“母亲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支持[4]。 Sylia Wilson在亲子关系双重影响的研究中指出,母亲在亲子关系中有多社会性、情感调控式的影响[5]。中国学者周宗奎在1997 年提出,儿童所需,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所需,则常常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6]。中国心理学家淘沙等人关于“3~6 岁的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母亲的职业与教育程度对其教育方式有着显著性影响[7]。

(二)父亲对儿童的影响研究

对父子依恋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H.R.Schafer和P.E.Emerson[8]。研究显示,即使父亲没有经常参与对婴儿的照顾活动,婴儿对父亲的依恋表达也是很充分的。父亲对其行为的社会刺激和应答是决定依恋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对40 个家庭亲子沟通模式对12~16 岁的青少年的道德推理水平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年龄偏大的青少年,若父亲从其儿童期就做较多可执行的、操作性的讨论,则可预判子女在青少年期能有更强的道德推理能力[9]。中国学者李维将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论归结为五个方面:(1)文化和传统观念影响着父亲角色概念的形成,文化、传统间的差异决定着父亲对儿童教养的特性。(2)儿童有时对父亲显示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3)父亲角色使其把儿童引向外在世界,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不再局限于母子的依恋关系。他激起儿童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儿童对现实的观察。(4)父亲的行为榜样作用,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念和态度。(5)在父亲缺失的家庭,儿童认知测验的成绩往往很差。儿童会产生两种典型倾向:1)儿童意识到父亲缺失;2)儿童完全贬低父亲[10]。桑标运用母性与父性意识的调查表进行研究表明,父性意识可归为9 个因子,对家庭的接纳感和责任感最为显著[11]。

(三)父母双方对儿童的影响研究

亲子关系影响因素中对父母双方的影响研究是最为广泛的。一直以来,亲子关系都被认为是由父母作用于孩子的思想行为的单向过程。孩子的成长,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初始于父母的内在因素,包括性格、人格、态度、信仰、价值取向及外在因素,如职业、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学历背景、社会经历等双重因素的影响。家庭作为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核心家庭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家庭类型,本文仅对核心家庭进行讨论。

美国心理学者Symonds P M是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早在19 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 年代,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60 年代Baumrind D和Blalwin A L等美国心理学家采用家访和观察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国外从20 世纪40 年代起,就大量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就教养方式而言,各学者对不同分类有着不同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A.L.Baldwin研究了宽容民主型父母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发现作用是正面的。D.Baumrind的研究认为权威型相较宽容型与专制型更能让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更容易成功。中国学者关颖等对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表明,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相较放任型与专制型利于儿童发展,认为放任型父母由于给予儿童太多自由且较少教育,是不负责任的,而专制型父母则相反,导致儿童社会适应性较低。林磊认为积极型父母有较高的民主意识。中国学者白丽英等认为:父母对儿童理解力越高儿童焦虑越少,而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严厉惩罚则会导致其焦虑水平上升;父母的养育方式是否一致可显著地影响自尊水平,养育风格不一致与儿童的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管教态度对儿童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影响更为显著。

一些跨文化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具有民族性、国民性和地区性。桑标等对“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显示宽容型的教养方式更具积极影响。中国学者孟育群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教育的不一致性、父亲干涉型与母亲消极拒绝型对少年的人格影响极大[12]。M.Lepper提示父母在教养时要意识到儿童个体的自尊心和个人控制感的重要性。Lefkowitz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经济,社会地位的拉美裔和欧洲裔美国母亲的亲子沟通结构显示,拉美裔家庭与欧洲裔家庭的交谈结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即在拉美文化中儿童应该对父母尊敬和顺从,可能导致了在谈话中母亲承担了比较支配的角色,对儿童的反应较少做出回应。最近的一些研究,如Kate A.Levin在家庭结构,双亲与儿童交流和儿童生活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对于女孩而言,其生活满意度与母亲关系是否良好有重要关联;对于男孩而言,生长在原生家庭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比重组家庭的高,说明家庭的结构及性别差异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13]。

三、儿童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

尽管人们很容易认为,孩子的成长受制于父母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相关性研究,而非因果研究,也就是说,这种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向交互发生的,即孩子的行为与态度也同样影响着父母的行为思想,甚至制约着父母的教养方式。目前国内外主要运用三方交互作用型,研究儿童生活中父母的教育作用以及儿童对父母教养行为的反作用。一项关于儿童早期气质类型的研究表明,“困难型”儿童对父母的安慰与训斥有着与“轻松型”儿童不一样的反应模式。美国心理学家R.Bell认为,儿童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以后的攻击性或顺从性,父母是根据其特点来调整纪律训练方式的,即儿童的行为导致了父母的特定抚养方式。霍夫曼(M.Hoffman)的信息加工模型说明,儿童已有的编码和储存新信息的能力为亲子沟通提供了一个参考,父母通过每次的纪律训练努力拓展儿童对他人的理解,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一项关于“母亲对4~8 岁儿童管教方式”的调查显示,母亲对管教方式的选择更多的由孩子做了什么来决定,而非由母亲一贯使用的抚养方式决定,如比起单一使用一种教养方式而言,母亲通常会考虑介于专制型与权威型之间的方式进行养育。Sandy等人对儿童及青少年对于父母的看法和家庭满意度调查表明儿童及青少年的态度行为对父母决策及家庭关系的重大影响。可见,儿童自身特点也影响着家庭氛围。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儿童对家庭系统有影响,但这一阶段亲子关系仍然是由父母主导的,即亲子关系在这一阶段是不对称的。

四、思考与探讨

综上所述,亲子关系与儿童发展的交互作用对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是具有复杂、重要、深远性意义的。亲子关系中的两个主体的双向作用只是影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之一。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一些探讨。(1)亲子关系的研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范式下,应多结合儿童问题为中心的家庭治疗进行研究。(2)亲子关系中不仅要探讨父母对儿童的多方面影响,还要进行多维的探讨。在中国开放单独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还应该考虑将“当家庭中只有父母和独生孩子”的研究拓展到当家庭多子时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家庭与外界交互影响,如社会文化、意识传统,甚至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亲属、朋友等与家庭、亲子的相互影响。(3)应从儿童角度出发,关注儿童的反馈。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同机制是如何作用于父母,父母又将其反馈到儿童发展上的,以及儿童对父母、家庭的认知是如何影响家庭氛围的。(4)关于亲子关系对儿童影响研究的本土化,有针对性地对国内情况进行有效把握,仍然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亲子关系心理学 篇3

心理咨询中时常有这样的案例:有的未婚女孩总是爱恋已婚的中年男人;有的年轻小伙偏偏爱上了中年女人;有的已婚女人面对一个爱她的丈夫却总是没有安全感;有的已婚大男人在妻子面前却总是像个小孩子缠绕母亲……

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案例,仔细剖析可以发现,两性关系出现偏差,婚恋心理陷入异常,并非事出偶然,常会有这样的因果规律性:在他们的早期家庭生活中,有不少亲子关系异常,有的亲情缺失。比如,有的父母早亡,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早年就离开父母被寄养在别人家里,有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外出工作,有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却亲子关系障碍重重。总之,他们的童年和今天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境遇常有相同的一面:亲子关系异常,亲情缺失。

由此,我们应有必要的警觉性,今天的留守儿童,因其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成人后容易出现两性关系偏差以及婚恋心理异常。

早年的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为什么容易导致两性关系偏差以及婚恋心理误区?这还得从人的性心理发展说起。

从精神分析学说看,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四五岁时对两性差异开始关注,对不同性别的对象有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性心理发展最初的萌芽阶段,叫作“性蕾期”。

这种性心理现象,自然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不同感觉,表现为从对异性家长的亲近中来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比如,有的女孩会对父亲亲近撒娇,排斥母亲;而男孩更容易对母亲亲近,害怕父亲。于是,就出现了“亲子三角关系情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在6~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性心理发展进入“同性期”,最鲜明的特征是,只愿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异性朋友。同时,孩子开始向同性父母学习,男孩会逐渐与母亲疏远,与父亲亲近,向父亲学习如何长大成为男人;女孩也不再与父亲过分亲密,更多和母亲亲近,向母亲学习如何成为女人。所以,大多亲子三角关系情结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化解。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人没能很好地走过这段心路历程。

如果到了青春期前,也就是到了同性期,儿子还与母亲过分地亲近,没有跟父亲亲近认同,女儿还是迷恋父亲,没有跟母亲亲近认同,就形成了“亲子三角关系的障碍”,亲子三角关系情结就难于化解了。

如果三角关系情结不能得到及时化解,成人后就往往会出现两性关系方面的问题。这样的人很容易在两性三角关系中争风吃醋,惹出麻烦,即使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也容易陷入三角关系冲突。

以一个我心理咨询中碰到的案例来解说。一个女孩,总是陷入两性三角关系的麻烦中不是陷入与经理和别的女职员三角关系的麻烦,就是陷入与老板和老板妻子三角关系的麻烦。追究潜在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母爱缺失,在于亲子关系异常。女孩十来岁的时候,也就是进入同性期的时候,父母离异了,被判给了父亲。于是,她失去了和母亲生活亲近的机会,失去了向母亲学习如何成为女人的机会,而长期和父亲在一起生活,她的亲子三角关系情结没有及时地得到化解。

我们说留守儿童成人后,容易出现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其心理根源就在于亲子三角关系情结,没能在同性期及时化解,而形成了亲子三角关系障碍。

亲子关系障碍导致婚恋异常的表现

亲子三角关系障碍,会导致成年后出现哪些婚恋心理异常呢?

如果是男性,常常会继续喜欢与母亲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别是已婚的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

有这样一个男青年。他从小就被送到幼儿园全托,后来又被送到寄宿学校。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最需要母爱的,但是他没有得到。于是,他把照顾他生活的老师当母亲了。后来,他成年了,是个大男人了,却还是不找女朋友,一心依恋着老师,在老师面前常常哭得像个孩子,以至于让人产生了很多误解。其实不是他的父母不爱他,而是在他最需要亲情的时候没有满足他,留下了亲子三角关系障碍。

如果是女性,常常会继续爱慕父亲型的男人,特别是已婚的男人,或比自己大而成熟有资历的男人。

女孩舒雅,重点大学毕业,工作业绩突出,容貌温柔可人。可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爱上和自己父亲差不多的已婚男人,弄得自己“奔三”了还孑然一身。原来,女孩心理上存在严重的亲情缺失。两岁的时候有了弟弟,她就离开父母被送到了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此,女孩的亲情缺失中,尤其缺失父爱。而且父亲一直偏爱弟弟,女孩一直没有机会得到父爱补偿,亲子三角关系情结始终没能化解。

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还会在孩子心里留下“被遗弃感”,它会久久留在心里,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成年后婚姻中的安全感。

有这样一位少妇,她总是感觉丈夫对自己若即若离。她心里明白,其实丈夫对她挺好,可她就是怕丈夫遗弃她。于是,就时刻为离婚准备着。这是为什么?原来,少妇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孩子多,生活很艰难,她随后被送到姥姥家,上学了才回到家中。面对陌生的家,她总是担心这个家哪一天会再次不要自己,以致迁移到婚姻中,也总是担心被丈夫遗弃。

由于亲情缺失导致的婚姻安全感缺乏,更多会表现为对对方过分依赖。

有这样一个男人,在外面很能干,也很硬汉。但是,他在家里对妻子异乎寻常的依恋,甚至依赖,事无巨细,都要妻子操心,都要妻子照顾,简直就像离开妻子自己活不了,大家都感到匪夷所思。原来,他从小妈妈就去世了,他太缺乏母爱,太渴望母爱了。无尽无休的“母爱补偿”,就是他依赖妻子的潜在心理原因。

凡此种种,都可能在今天的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婚恋生活中重演。

nlc202309021418

积极寻找各种补救措施

亲子关系异常,会造成子女心理异常发展,这是中外研究的共识。比如单亲家庭,比如父母冲突家庭,比如母亲强悍父亲软弱的家庭,只要亲子关系异常,就会造成子女的心理异常,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虽然不能说早年亲子关系异常成年后必然出现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但是,成年后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总是有早年亲子关系异常的根源。

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其实质是亲子关系异常。如果亲子关系异常表现为父爱缺失或母爱缺失,就容易出现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

具体到某一个留守儿童,成人后是否会出现婚恋心理异常,取决于很多因素。

首先要看留守的年龄阶段。同性期的孩子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三角关系情结就很难化解,很容易形成亲子三角关系障碍。就是说,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成年后最容易形成两性心理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如果女孩亲情缺失特别是父爱缺失,长大后就容易出现恋父情结或类似心理,如果男孩亲情缺失特别是母爱缺失,长大后就容易出现恋母情结或类似心理。

其次还要看是否有补救措施。如能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些早年的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遗留的消极心理,可能得到化解或弥补。

父母应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怎样避免给孩子未来的婚恋留下心理隐患,这是每一位父母都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创造条件给孩子理应享有的父母之爱。

一是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离。如果孩子的婚恋心理陷入误区,甚至误了整个人生,为孩子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怎样为孩子多多挣钱,怎样让孩子好好成长,父母要权衡好利弊得失。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钱,更需要亲情。所以,父母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外出打工,尽可能常常回家,或者带着孩子。只要态度问题解决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是创造条件增进和孩子的联系。有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父母,32.9%每天和孩子电话联系一次,39.8%每周一次,21.1%每月一次,4.9%每年才一次,1.3%甚至和孩子没有任何联系。如今通讯如此方便,天涯咫尺。为什么有些父母却不和孩子联系?这也是态度问题。不论把孩子托管给谁,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不要忘了和孩子的亲子联系。实在不便回家,就让电话来传递亲情吧。

三是特别注意同性期的亲子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同性期也就是上小学的时候,是孩子向同性家长学习的最佳时期。因此,如果性蕾期出现亲子关系异常,能在同性期恢复常态亲子关系,此前的消极影响也可以得到弥补。所以,到了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最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抓住时机来弥补和抵消此前的消极影响。

子女应积极主动地心理自救

对于已经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存在亲子三角关系障碍,也应该积极心理自救,营造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

一是主动进行亲情补课。只要父母健在,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亲情缺失,作为成年人的子女,都不要消极被动地抱怨父母,而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增进亲子交往,加强亲子沟通。在亲子沟通中,可以化解亲子三角关系障碍,获得更真切的亲情补偿,远比从其他年长异性那里寻求象征性补偿更好。

二是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如果亲情补课已不可能,要相信心能转境,通过顽强的自我心理调节,也可以使心结得到化解。心理咨询实践表明,当事人一旦深刻认识到忘年之恋的心结所在,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婚恋心理就会走向常态。有的放弃了对中年异性的追求,有的积极调整了婚姻关系,减少了依赖感,获得了安全感。

三是可以适当心理补偿。源于亲情缺失心结的忘年之恋一旦事已成真,作为当事人,也不是不可以从忘年之恋中获得某种心理补偿。但是,双方应该因爱而走到一起,从中来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补偿。如果反过来,首先是为了补偿,或者单纯就是为了补偿,那就难免要面对很多麻烦了。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也需要独立性 篇4

亲子关系也需要独立性

当家中的小生命降临后,父母会百般呵护,精心喂养,这自然不必赘述。值得提醒的是,当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独立意识后,父母就应该尊重他们成长的要求,给他们足够大的自由空间。可是一些父母常常忽视生命体成长的要求,对他们的关爱无微不至、甚至达到过剩的地步。有一名高一的男学生说,“我实在受不了妈妈的爱了,她简直对我管得太多了,我每天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休息,甚至我是否参加班级竞选,都一一安排和设计,对我的情况她要了如指掌,同学来电话她要先接听,每天要求我向她汇报思想。我几乎不能有自己的自由,我知道她是为我好,但我只想离家出走。”这名男同学的处境虽然不具有代表性,但多少反应了亲子关系中独立性要求的客观存在。这样的父母往往认为给孩子付出了那么多,还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认为孩子不懂事,自己的很多牺牲将付之东流。这里我们要说的是,牺牲并不都是美德。爱到深处还适当,爱他人要从他人的需要出发,否则付出的爱将成为非接受之爱。

不当的爱,常常是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表现,我们强调有空间的爱才是幸福之爱。如果你不能给你所爱的人自由,你并不是真正地爱他。

亲子关系声明 篇5

婴儿姓名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是(母亲姓名)____________与(父亲姓名)____________亲生。

母亲姓名____________,出生______年___月____日,国籍_____,民

族__,现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父亲姓名____________,出生______年___月____日国籍_____,民族____,现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婴儿出生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出生地点: ____省____市____县(市、区)______乡镇____村,由________ 接生,与婴儿关系____________,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原因,未能在医院出生。出生时婴儿状况

1、好,2、一般,3、差。

以上情况若不属实,愿负法律责任。

母亲签名:身份证号:日期:

父亲签名:身份证号:日期:

证明人签名:身份证号:日期:

证明人与婴儿关系:

请各当地村委会(居委会)公示七天

苍梧县《出生医学证明》办公室

年月日

公示情况:

村委会盖章

年月日

助产机构外分娩《出生医学证明》办证须知

(1)婴儿及婴儿的父母和接生人员、见证人员须同时到县妇幼保健院申请办理《出生医学证明》

(2)接生人员身份证原件(是家庭接生员的须同时附“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非家庭接生员接生的除提供接生人员身份证原件,还需要提供第三者见证人接生见证证明材料及其身份证原件,并在见证材料上签字和加盖右手拇指指印。

(3)当地村委会(居委会)证明。每办理一个《出生医学证明》,写一张村委会证明,不得多人共一张证明;证明要求写明父母双方姓名、婴儿出生时间、性别、姓名,且不能涂改,并用钢笔或毛笔填写。

(4)婴儿父母双方户口簿、身份证原件,身份证不能过期,过期无效。

(5)按以上要求和资料到县妇幼保健院出生医学证明办公室初审后,经审查属实后填写: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申请书、接生情况证明、《出生医学证明》首发登记表、亲子关系声明。

(6)填写“亲子关系声明”一式两份。一份村级(或社区)公示、一份公示无异议后加盖村(居)委会公章后交县妇幼保健院《出生医学证明》办公室。

(7)“亲子关系声明”公示期七天无异议后带上述材料到县妇幼保健院签发《出生医学证明》。

(8)《出生医学证明》补发适用于199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婴儿。出生医学证明办公室电话:2672312。

《出生医学证明》申请补发,应提交如下材料:

一、新生儿父母提出的书面申请;

二、原签发机构提供的签发记录;

三、父母双方或监护人户口簿及身份证;

四、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补发《出生医学证明》者入户情况证明;

五、在梧州日报(县(市)在当地报纸)或《广西日报》登载《出生医学证明》遗失声明。

注:补发《出生医学证明》只适用于199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婴儿。《出生医学证明》换发,应提交如下材料:

一、新生儿父母提出的书面申请;

二、原签发《出生医学证明》的助产机构提供的新生儿出生时的基本情况材料(签发记录);

三、父母双方户口薄及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四、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换发《出生医学证明》者入户情况证明;

五、婴儿父母或监护人任何一方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证明。

六、更正虚假、错误信息的相关证明材料,例如:亲子鉴定报告、公安部门证明、民政部门证明等。

注:

1、经审核情况属实后,由原签发机构给予换发;

2、《出生医学证明》仅记录居民出生时本人基本信息及出生时其父母相关情况,其中部分信息如姓名、父母亲资料、国籍等发生变化后,《出生医学证明》仍为有效证件。《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后,不能因为新生儿更名等信息发生变化而更换新的《出生医学证明》。

婴儿父母信息不能完整提供签发办法

1、具有助产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内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婴儿父母信息不能完整提供签发办法。应要求婴儿监护人写出有关情况说明并签字和加盖手印,同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签发单位可只打印父母一方姓名和身份证号,在存根上注明有关情况,将书面说明、证明材料与存根一并保存。

(1)未婚生育的产妇要办理孩子《出生医学证明》,如确实无法提供孩子父亲姓名及有关资料的,要提供产妇户籍所在地居民(村民)委员会证明、民政部门婚姻情况证明、户口簿和身份证复印件,了解婚姻情况。

(2)采取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婴儿要提供在医疗机构接受辅助生殖技术证明和产妇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

(3)与外籍人员同居生育的,按常规办理程序给予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如外籍人员没有身份证的,要求其回国办理身份证后,按常规办理程序给予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如外籍人员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的,要由孩子父、母双方写一份情况说明,著上签名,并印上双方右手拇指指印,同时附居住地居民(村民)委会证明和中国籍人员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④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的产妇,要由孩子父亲写一份情况说明,著上签名,并印上婴儿父母双方右手拇指指印,同时附居住地居民(村民)委会证明和父亲有效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2、在助产机构外出生的婴儿(1996年1月1日后出生),由于婴儿父母信息不能完整提供的必须提供具有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后签发。

婴儿父母一方或双方已失踪或死亡签发办法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 篇6

亲子关系量表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家庭亲子关系测验(PCRT)》,该

量表将不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拒绝、支配、保护、服从和矛盾5种态度分为消极的拒绝型、积

极的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溺爱型、盲从型、矛盾型和不一致型10

个类型。

该量表,按态度的特征分为5类(都是父母不希望有的)即,拒绝、支配、保护、服从、矛盾不一致。这5种态度再各分为2个类型,每个类型各有10个问题。共100道测题。

Ⅰ、拒绝: A、消极的拒绝型,B、积极的拒绝型;

Ⅱ、支配: C、严格型,D、期待型;

Ⅲ、保护 :E、干涉型,F、不安型;

Ⅳ、服从: G、溺爱型,H、盲从型 ;

Ⅴ、矛盾 :I、矛盾型,J、不一致型。

家庭亲子关系量表(PCRT)

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认真阅读下面指导语。

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庭

亲子关系状况,请你按要求认真完成量表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谢谢您的合作!量表中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三个

等级。答题是请注意:1.按你平时所想的和父母平时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2.每一问

题都要回答,但只能选择一个答案。难以决定时,请选与实际情况较接近的答案。3.有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老师。4.修改答案时,要用橡皮擦干净。5.回答时间没有限

制,但不要过分考虑,请写出你最初想到的答案。将您认为最适合的答案序号填在(),每题只准选一个。问卷不记名,请您务必如实回答。

[A]

1.你同父母说话时,他们是不是说:“很忙呀”,而不理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父母是不是在别人面前说你的缺点或发牢骚?()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你的父母是不是更疼爱别的孩子?()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你是不是认为父母和你合不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是不是把你看成是讨厌鬼?()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在谈论你时,是不是感到难为情?()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你和别人随便玩什么,父母会不会来干涉?()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对你所托的事或约好的事,会不会忘掉或不关心?()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是不是只看到你的缺点而看不到你的优点?()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是不是认为你是不可信任的?()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B]

1.你在家里受到责备时,会不会挨打、挨拧或被捆绑起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父母对你是不是唠唠叨叨发牢骚?()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你的学习成绩或作品,是不是被父母看不起或被嘲笑?()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同别人的孩子(如兄弟姐妹或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是不是只有你才经常受父母责备?()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对你做的事是不是经常说:“那不行”,“这不可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外出时,是不是经常叫你看家或把你寄放到别人家里?()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你是不是常受到父母吓唬:“不给你吃饭”,“把你关在门外”,“把你丢掉”,“去告诉警察”等?()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是不是常常说你是“个子矮”,“傻瓜”,“迟钝”,“长得不好看”?()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你是不是和父母一起外出,一起玩耍,一起谈话?()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情绪不好时,你是不是比平常多挨骂?()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C]

1.父母是不是和你商量同你有关的各种事情?()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父母认为是好的事情,会不会硬要你去做?()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你去做某件事时,父母会不会阻止你说:“那不行”,“这不行”?()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是不是经常监视你做事?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你做的事或你的学习成绩,是不是经常受到父母指责?()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对你的辩解或不同意见,父母是不是假装没听见?()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给你零用钱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你没有按父母说的做,会不会遭他们严厉责备?()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是不是对你施威风?()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是不是要求你有礼貌,守规矩,用功学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D]

1.父母是不是经常对你说:“读书要用功”?()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父母是不是更关心你的学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是不是总把你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看了你的考试成绩后,是不是总说你不行或差劲?()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是不是经常对你说:“只要你用功,就给你什么”?()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是不是只要求你读书,不给你玩的时间?()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是不是为你准备好的书、好的学习条件,收听收看好的广播电视节目,交好的朋友而动脑筋?()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你父母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肯做?()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是不是常说你“如果用功些,成绩会好些呀”?()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你正玩得高兴或正在做手工时,父母会不会硬要你中途停下去学习?()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E]

1.你是不是感到父母对你的日常生活管得太多?()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吃饭时,父母是不是对你说:“要多吃,不能挑食”?()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对你交朋友也严格要求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是不是关心你的作业或手工品?()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是不是提醒你,要节约花零用钱?()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明知你能做的事,是不是还要帮助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你和别人吵架时,父母是不是经常介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对你看小人书及其他与学校学习无关的书籍,看电影、电视、录象或其他娱乐体育活动是不是有严格要求?()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是不是总对你唠叨说:“快去睡觉吧”,“上学要迟到了”,“你要抓紧时间”等?()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是不是很想打听你在学校里的事情?()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F]

1.你稍有的病痛,父母是不是急于给你去治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弄脏了手脚或衣服,父母是不是会说你不讲卫生?()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是不是经常提醒你,不要参加危险的体育活动或做危险的游戏?()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是不是不许你一个人到远处去?()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是不是担心你的学习成绩会退步?()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如果你有过不幸的事情,父母是不是经常地提醒你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是不是经常提醒你,不要和坏朋友玩或做坏事?()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你的缺点或缺陷,父母是不是有意或无意为你袒护?()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为了不让你伤风感冒,父母是不是经常叫你多穿衣服不要受凉?()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是不是总在为你的事情操心?()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G]

1.父母是不是叫你不要和同学玩,只要你在家里玩?()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从小是不是在父母过于疼爱中长大的?()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是否把照料你,和你在一起,看得比什么都愉快?()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你受到同学欺负或受到老师批评时,父母会不会生气或袒护你?()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为了你,父母是否愿意作出任何牺牲?()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是不是不责备你而只赞扬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你不在家,父母就会感到寂寞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如果你生病,病痊愈后,父母仍会耐心地照料你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你无论做什么事,父母都希望和你在一起,成为你的伙伴吗?()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不论你年龄多大,父母是不是象对待幼儿那样来精心照料你?()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H]

1.你纠缠不休,父母是不是会依从你?()

2.父母是不是讨好你,奉承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你做了错事,父母是不是不批评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只要你恳求,父母总会帮你忙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你不做家务,父母是不是也不说什么?()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已经决定要你做的事情,如果你说“不高兴”,父母是不是就不再要求你做了?()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如果你非要不可,就是价钱昂贵的东西,父母也会买给你吗?()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只要你感兴趣,即使你做了错事,父母也不责怪你吗?()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为了叫你学习和做家务,父母会不会给你许愿(如称赞你或给你东西)?()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不论考虑什么事,是不是首先想到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I]

1.父母对你的态度是不是和他们的心情有关?()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做同样的一件事,是不是有时会受到父母责备,有时就不会受到他们责备?()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严厉责备你之后,会不会向你道歉或向你讨好?()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父母很宝贝你,但有时是不是也严厉地责备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父母平时不大理睬你,但有时是不是也会过分照顾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父母虽然过分地照料你,但是不是有时你做不成事也会生气()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在外人面前对你的态度和在家里对你的态度是不是不一样?()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是不是在表面上袒护你学习、能力等时,内心却又感到难为情?()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父母虽然会说:“你反正是不行的”,但当你的成绩不好时,是不是又会生气?()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父母平时对你严加干涉,当你和他们商量事情时,他们是不是又只得满足你的要求?()

[J]

1.父母当中,是不是一个严格,另一个温和?()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2.你的父母是不是一个不大理睬你,另一个又过分地照料你?()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3.父母对你的看法是不是经常发生矛盾?()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4.你是不是喜欢父母中的一个,讨厌另一个?()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5.你有事或需要东西时,是不是只向父母当中的一方讲或要?(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6.你会不会在父母中的一个面前说另一个的坏话或缺点?()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7.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或看法是不是有分歧?()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8.父母当中是不是一个逞威风,另一个服从?()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9.你父母当中是不是只有一个照料你关心你?()

①不是②有时是③常常是

10.你的父母是不是吵架?()

亲子关系心理学 篇7

一、校园心理剧在改善少年期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生物血缘关系, 我们一般意义上讲指的是父母与子女关系。[1]少年期的年龄为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 相当于初中学习阶段。少年期是孩子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亲子关系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 因为父母离异带来的亲子关系问题;因为就业环境的恶劣, 父母对子女学业的期望值就更高, 由此因为学业问题、升学问题带来的亲子关系问题;因为“打工潮”而带来的留守儿童亲子和城市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社会“老龄化”结构问题而带来的隔代抚养的亲子关系问题, 等等。校园心理剧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较独特的团体辅导心理方式, 它打破了一般教育的言语式、灌输式, 为学生与家长提供了一种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生动形象, 针对性、参与性、互动性强,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容易被家长与学生接受, 有利于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 因而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一, 通过对剧本的创作过程, 为学生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他们会从同伴的身上学到一些处理亲子关系的宝贵经验。即便没有学到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同时也能从同伴那里得到“感同身受“的回应, 从而降低自己对亲子关系的焦虑。第二, 通过角色表演, 尤其是使他们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 走出了固有思维定式, 可以从换位思考的角度重新审视亲子关系问题, 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与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第三, 无论是剧本的创作、表演, 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宣泄。校园心理剧在表演时的肢体动作、对白台词等, 可以将矛盾、纠结、无助、冲突展现在舞台上, 使父母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第四, 校园心理剧符合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活动性原则。如果将父母邀请来坐观众、做评委, 这有助于父母改观对孩子的片面认识。第五, 校园心理剧是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集于一身, 所以它比其他心理教育形式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不像以往说教式的教育, 这样也就更易被家长与学生接受。第六, 每个人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在心理剧最后的讨论分享阶段恰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分享各自的体验, 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父母的想法和观念, 父母也能听见来自子女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这对于现场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认知和行为的统整。

二、校园心理剧在改善青少年期亲子关系中的运用

1. 通过校园剧本创作, 促进学生自我剖析, 从而正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中冲突比较严重的问题有学习、追星、早恋、审美和升学等, 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导演 (心理辅导老师) 通过倾听、调研和了解, 将这些问题汇集、分类, 然后以分组的形式指导各小组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在创作过程中, 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更多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通过角色扮演, 可以帮助家长与学生进行移情和换位思考。

角色扮演是指在心理剧中通过表演的形式, 个体扮演某种角色从中得到领悟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 父母为事业和生活而忙碌奔波, 子女则忙于学习和应考, 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时间相对减少。孩子是剧本人物的扮演者, 可能扮演孩子, 也可能扮演父母, 父母是观众是听众, 在这一过程中, 他的言行就如同一面镜子既照到自己也反射出他人, 使学生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 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及抚育自己成长的呕心沥血。同时, 父母也能真实地倾听到孩子们的心声, 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生活、思考问题。

3. 在剧本表演完后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 为父母与孩子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自由和宽松的沟通环境。

在中国, 孩子总被父母认为是自己的私有品或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通常都忽略了孩子的独体性和个性化。父母觉得自己说的永远是对的, 即便不对, 其出发点也是好的, 所以孩子不能不听。在这样的氛围中,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不对等的, 没有轻松、民主、平等的环境, 沟通往往就是不畅的。在这个阶段, 心理辅导老师要进行引导使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解决亲子关系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让每一个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 可以发表书面形式。[3]校园心理剧可以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和轻松的沟通环境。

三、校园心理剧在改善少年亲子关系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心理辅导教师要从家庭教育、成年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等专业的角度, 加强对校园心理剧活动在改善亲子关系的全过程指导。首先,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双向问题, 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才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此类校园心理剧活动的排练过程中, 心理辅导教师要从家庭教育、成年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等专业的角度加以指导。在观看演出的同时, 观众也在思考剧情的发展及主角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他们要为主角如何解决矛盾冲突提供建议, 成为主角倾述的对象。在演出结束时, 描述自己的认同体验和感受。所以, 在活动的全过程中, 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思路清晰、目光敏锐、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2.作为剧本的导演, 心理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可以表演的内容。对于追星、学习、升学和异性交往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是可以充分挖掘的, 但是对于一些敏感问题, 心理辅导老师最好不要轻易引导学生来挖掘这些内容。我们只能引导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借助离婚这个事情促进学生的成长。校园心理剧并不能解决亲子关系中的所有问题, 比如家庭氛围、父母个人修养, 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心理剧的角度让敏感的青春少年用理解、包容和尊重的心去看待与父母的关系。

3.正确使用校园心理剧, 并适当地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校园心理剧对改善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它也并不是万能的。校园心理剧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亲子关系问题都能通过校园校园心理剧找到解决的途径。如对父母离异、父母个人修养、家庭氛围等带来的问题, 校园心理剧要来扭转父母离异、提高父母个人修养、改变家庭氛围都是不大可能的, 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调适自己的情绪, 换一种方式来看待问题, 亦或者适应某些无法改变的环境。在实施校园心理剧这种团体辅导后, 还须与其他心理辅导方法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作用, 比如心理讲座、班团队活动、个别访谈和家访等。要避免滥用校园心理剧, 以免因使用不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4.正确对待校园心理剧与戏剧、普通心理剧的区别。校园实质上应该是一种心理辅导活动。剧本中的情节和角色都应该是“实然性”的, 即事实存在着情绪和表现。[4]如果一味地追求戏剧的示范作用, 让学生扮演理想中的亲子关系角色, 又或者极度不理想的亲子关系, 势必会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假、大、空”。在运用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心理问题”这条主线来组织活动, 表演只是我们活动的一个形式。总之, 校园心理剧是有着丰富内涵的, 它不只是可以解决亲子关系问题, 只要是青少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困惑与障碍都是可以用它来解决疏导的。只是我们在运用它来解决问题时, 要善用、巧用, 不能盲目用、滥用。关于校园心理剧更为深刻的实践意义与价值, 还有待于老师们、学者们共同来探究。

参考文献

[1]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广西桂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2]高建昆.论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的发生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3) :80-80.

[3]周国滔.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4) :50.

爱情关系是童年亲子关系的重复 篇8

繁衍后代,生活互助……婚姻所担的重任,我敢说很多人都还没有完全认识到。

晓芸是一家公司的副总,是一位干练、利落的女强人。一向严于自律的她没想到自己会在38岁这年遭遇一场婚外恋。

“一年多时间,我们只见过两次面,都是在工作场合,从没有单独在一起呆过。”晓芸说,他们主要是通过QQ和短信联系,偶尔也打打电话。那个男人比她大10岁,不论学历、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在她之下。但是,“和他交往,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他总是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她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她情绪不好时,他也会耐着性子哄她;她偶尔和他赌气,他也不生气。晓芸说,她的心已经完全被他占据。另一方面,晓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相爱的老公,她也没想过真的和他在一起,为此她自责又苦恼。

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心理需求。显然,晓芸的这段婚外恋满足了她被欣赏、被关注、被宠爱的心理。那么,作为一名年近不惑的女人,她为何会在这方面有强烈的心理渴望呢?

晓芸从小长相平平,也不机灵,父母总说她这不好那不好。她的性格很内向,家里来了客人,她就躲在厨房里不出来,父母又说她是胆小如鼠。“从小,我就巴望着快快长大,快快离开家,到一个大家都不认识我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所以,我拼命学习,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到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本以为离开父母,我就会变得活泼、开朗、可爱、优秀,可事实上,我发现这么多年,自卑一直像小虫一样噬咬我的心。不论做什么,我都畏手畏脚,感觉背后有很多只手在对我指指点点。于是,我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大家都能肯定我、认可我、喜欢我。现在,我虽然也取得了一些业绩,但内心仍然如履薄冰。”

可以说,晓芸虽然生理年龄已到了38岁,但心理上仍然像一个渴望得到表扬的小女孩。童年被漠视、被耻笑的经历,一方面让她变得格外争强好胜,但同时也让她内心非常脆弱,迫切需要精神关爱。一般情况下,婚姻能担此重任,相爱的人可以彼此充当对方的“心灵父母”,弥补童年爱的缺憾。那么,晓芸的婚姻能满足她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吗?

说起老公,晓芸无限幽怨。他比她大5岁,当初对他一见钟情。那时他像一个兄长一样,对她非常细致周到,时时处处关照她的感受,对她的缺点也很包容,和他在一起觉得很放松。可是最近几年,随着晓芸职位的不断上升,老公所在的企业又逐年走下坡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老公的情绪越来越坏,对晓芸也越来越挑剔,经常批评她家务做得差、说话太冲、处事不周全,晓芸因此在他面前显得很拘谨,生怕自己说错话、办错事。“其实我也知道他很爱我,非常在乎我,他可能只是心情不好吧。我也很看重我们之间的关系,从没想过和他分开。”晓芸这样告诉我。

在心理專家眼中,所有的爱情关系都是童年亲子关系的重复。晓芸当初爱上老公,是因为他温暖无私的爱填充了她内心的空洞。而随着婚姻生活的平淡,俩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之间的悬殊,老公不仅对她的关爱和宠爱减少,而且还对她充满挑剔,这不禁让晓芸又回到畏手畏脚的自卑童年。正好,有个男人,带着赏识的眼光和怜爱的微笑来了。这段柏拉图之恋,对晓芸来说有很多偶然因素,但也有其必然性,因为这个爱情关系仍然是对晓芸童年亲子关系的补偿。那个男人代替了她的老公,临时充当了她的“心灵父母”,给予了她父母般无条件的关注和爱。

让晓云不再那么纠结,那么挣扎,首先就得帮她了解这段迷情的实质,让她认清自己的脆弱和渴望,明白这段感情不过是心灵的春雨甘露,既不要太自责,也不能太当真,要保持理智、守住边界、适可而止。

我告诉她,她还要学会自我成长,努力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通过总结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力,认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增强自我价值感,而不是过于依赖别人的评价。

晓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课,那就是努力改善婚姻状态,重塑互相欣赏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帮助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载体,是治愈一个人心灵创伤的最佳良药。晓芸的老公目前处于心理失衡状态,晓芸要给予他更多的陪伴、理解和关爱。当丈夫的自尊得到维护,他也将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对妻子也会像以前一样欣赏、包容、呵护。想想,如果晓芸的心里被爱充盈,她还会去瞻望外面的风景吗?

上一篇:村工作职责下一篇:介绍毛笔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