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精选8篇)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篇1

摘要: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推广与营销模式,它来源于传统营销,但与传统营销相比,具有传播广、成本低、高效率的优势,因此发展速度迅猛,很多时候已经替代了传统营销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现状,主要有重视程度大大增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营销方式多样化、更加重视人的作用等方面,接着指出了我国网络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网络营销意识有待提高、网络营销水平不高、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网络环境安全堪忧等方面,最后从营销平台重心向移动端转移、营销模式更加多样、营销内容更加追求质量、营销投入持续加大、大数据在网络营销中得到广泛应用等方面阐述了网络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营销;现状;问题;发展趋势;研究

网络营销是依托互联网进行的营销活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营销需求。网络营销的出现,颠覆了企业传统营销模式理念,其传播广、成本低、高效率的营销模式,一经产生便很快扩散开来。我国网络营销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与高速发展相伴随的,是网络营销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对网络营销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显研究,以期给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一、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网络营销活动,特别是欧美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企业均能不同程度应用网络营销手段。我国网络营销自起步以来,发展迅猛,网络营销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重视程度大大增加。随着网络营销效果的逐渐展现,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重视程度均大大增加。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务院于2015年专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企业管理者对于网络营销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很多企业都成立了网络营销部门,培养自己的网络营销人才。

2.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接触网络营销。尽管如此,拥有巨大的互联网市场优势,还是让我国的网络营销迅速发展,甚至超越了很多发展较早的国家,近两年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接近7亿,有半数以上的居民使用互联网。企业自然不会忽略如此庞大的市场,均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想法设法从互联网市场中分一杯羹。

3.营销方式多样化。网络营销方式日益多样化,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了网络营销效果,而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比较常见的有邮件营销、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视频营销、网页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营销方式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网络营销上来。

4.更加重视人的作用。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一方面,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传统广告一味的铺天盖地地宣传,往往忽略了人的感受,而网络营销时更加注重人的体验,在网络营销时更人性化。如很多邮件营销都设置了可退订或不再接收,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营销的服务对象是客户。网络营销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二、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网络营销意识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网络营销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国内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网络营销的监管还不够到位,存在职能交叉、多龙治水现象,导致监管部门的缺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于网络营销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企业管理者思想不够解放,网络营销理念滞后,对于产品的宣传仅限于传统营销手段,不善于用互联网思维对产品进行营销;有的虽然能够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慢半拍,如在企业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维护上,不注重内容更新,导致关注度降低,失去了网络营销的效果。

2.网络营销水平不高。虽然网络营销方式多种多样,但总体水平不高。表现在:一是创意不够。网络营销由于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产生了大量的粗制滥造的网络营销广告,缺乏足够的创意和精品意识。不少广告不惜以低俗内容吸引人的眼球,特别是一些网页游戏,语言挑逗、衣着暴露、内容肤浅。二是印象不深。一条“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脑白金。受条件限制,网络营销很难做到像电视广告那样让人印象深刻。不难发现,脑白金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其不厌其烦、持之以恒地宣传,而且多为黄金时段进行,而网络营销几乎不存在黄金时。三是方式不活。很多企业只会运用一两种网络营销方式,对于其他方式不能熟练运用,对于新兴营销方式接受较慢。

3.与火爆的网络营销市场不相称的是,目前市场上网络营销人才比较缺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导致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国家对于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不足。由于网络营销是新兴事物,目前高校专门开设网络营销专业的并不多见,导致真正科班出身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较少。二是社会培训机构不够专业。随着网络营销人才的持续走俏,很多社会培训机构纷纷开设网络营销培训班,培训网络营销人才,从中收取高昂培训费用。但很多培训机构并不专业,授课教师不少自身尚无网络营销从业资格证书。三是企业不注重培养自己的网络营销人才。很多企业对于网络营销人才虽然渴望,但是过于依赖于从市场上招聘,不注重培养自己的网络营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要求较低,仅限于懂电脑会发消息就行,很多非专业人才从事专业的工作,难以胜任。

4.网络环境安全堪忧。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带来社??进步、科技变革和人们生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为少部分人利用非法手段获利创造了条件。徐玉玉事件带给人们的哀伤和痛还未消除,宋振宁事件再添新痛。类似这样的网络诈骗还有很多,而且花样层出不穷,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新的花样,让人痛恨的同时,也感叹其“创新意识”。网络诈骗如此猖獗,使得很多人对于网络营销异常排斥,谈网色变。究其原因,除了受害者防范意识不足外,网络环境不安全是重要因素。而网络诈骗的成功率高、侦破率低、违法成本小,也让很多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当前网络环境安全不仅成为困扰网民的一大困惑,也大大制约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三、网络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未来互联网必然会覆盖每一个角落,接入家家户户,网络营销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关于网络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销平台重心向移动端转移。由于手机的便捷性和功能的不断强大,现在手机已经取代了电脑的很多功能,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联系工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在地铁里、在公交车上、在超市里,抑或在外聚餐,只要一有闲暇时间,都能看到很多人抱着手机上网。未来网络营销会更加注重向移动端发力,移动端的网络营销会牢牢占据网络营销模式的首位。

2.营销模式更加多样。网络营销在我国发展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各种网络营销模式便层出不穷。由最初的邮件营销、网站营销,到现在火热的微信、微博营销。随著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必将出现更多元化的网络营销模式,这些网络营销模式很有可能取代当前的网络营销模式,成为引领企业网络营销的新模式。

3.营销内容更加追求质量。未来的网络营销,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营销内容更加追求质量,对于营销内容的故事性、完整性、可观赏性会提出更高要求,以往靠数量取胜的营销模式注定难有市场。创意在网络营销中将会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网络营销师、营销策划师将更为抢手。

4.营销投入持续加大。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重视,网络营销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以往的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模式也难以获得效果。未来网络营销中,明星出现次数越来越多,利用明星的轰动效应来进行营销,确实能够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大批粉丝的注意力,从而实现营销效果。

5.大数据在网络营销中得到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网络营销中,大数据的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企业通过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推算出消费者的爱好和习惯,便于企业进行精准营销,提升营销实际效果。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了生产生活的便利,也催生了一批依托互联网而生的行业。网络营销便是其中之一。网络营销较传统营销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因而网络营销发展速度很快。但目前网络营销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对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显研究,以期给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参考文献: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主流模式,“互联网+”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相继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推动创新创业不仅是我国实现增长动力转换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全球创新潮流的必然选择。总的来看,当前的创新创业活动亮点纷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创业模式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汲取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未来发展走向。

二、当前创新创业主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当前创新创业主流模式

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国内与商业模式有关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所领先。这种商业模式创新由技术创新所引发,是技术在应用层面进一步的价值深挖。商业模式创新将技术创新应用到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之中,将技术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在这方面,无论是以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京东等为代表的C2C、B2C模式,还是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C2B、O2O模式,均占据了当前国内创新创业活动的绝大部分。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在某些商业应用技术中形成了新的优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欧美互联网发达国家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国内本土创新创业活动主要集中于相关技术的延伸、完善与改良,“发达的”是对技术的商业应用而非核心技术。除了少数巨头企业,很少涉及核心技术研发。

2、当前创新创业主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主流模式侧重于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新创业内容及与之相关的核心技术储备有待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通过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整合分散的优势资源,形成跨区域、多领域、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信息的流动性,使人人都可能成为创业主体和创新单元。借助“互联网+”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本无可厚非,但是受到创新创业快速、有效转化的市场需求引导,相关活动主要集中于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延伸、完善与改良等方面,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实质内容、文化底蕴以及核心技术的支撑。中国科协的一项评估研究显示,普通市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虽然很高,但这种创业很多是“空心”的。

(2)主流模式雷同、单一并且互相复制,创新创业主体之间存在过度竞争浪费资源的情况。借助“互联网+”促进创新创业活动,并不是简单模块叠加,而是通过“改造流通→改造生产→产业协同”的阶梯模式逐渐造成创新创业活动的质变。但在目前,国内许多主体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普遍集中在第一阶段,以为开辟了电商平台或者进行了网络营销就等于实现了“互联网+”,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认识,亦难免出现互相复制模式、线下渠道恶性竞争的情况,往往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导致创新创业资源耗损巨大,大部分创新创业活动主体难以确保创新创业活动度过有投入无产出的成长期。

(3)主流模式更加重视面向价值链的“流创新”,对创新创业活动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关注不够。当前创新创业活动主要面向经济社会在当下的市场需求,从改善流程出发,通过“流创新”集合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尽管“流创新”建立在引进、复制以及改进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却不容易通过模仿实现后来者居上。而创新创业活动从来都不是静态的、平面的,国内理论和产业界均应考虑目前对创新创业范围的重新划定,即如何基于动态角度探索创新创业活动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和系统性问题。

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激励不足、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问题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创业。由于缺乏实质内容、文化底蕴以及核心技术支撑的创新创业活动容易复制,再加上PC、VC等专业化机构的不断涌现,极容易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催生泡沫,对创新者激励不足,而对复制者激励过度,导致出现“创新创业抑制”或逆向选择。国内创新创业市场之所以不断出现商业复制现象,又与核心技术掌握不够且创新创业活动主体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密切相关。

三、未来创新创业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自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蓬勃发展,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新的创新发展战略,频率之快、密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相关做法值得借鉴。

1、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和做法

(1)美国。美国是全球创新创业的风向标,创新创业驱动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进一步突出了“寓创新于创业”之中,核心目标是促进大学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数量和规模,带来经济增长、创新和高质量的工作岗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基础要素,重点对人才、科研、基础设施等“种子”进行培育;二是促进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降低进入门槛,扩宽融资渠道,鼓励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三是在可再生能源、纳米生物技术、太空探测技术等领域储备高精尖科学技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四是出台《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等法案,为创新、创业和创意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推动“创客运动”引领美国创新创业浪潮,不少学者纷纷呼吁修改移民法案吸引优秀外来移民,简化证券交易手续方便投资人购买股权并提高众筹限额等。

(2)欧盟。与美国相比,欧盟国家普遍重视加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资助,无论是德国的《德国2020科技战略》、《中小企业组织计划》,还是英国的《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均重点关注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二是重视打造并发挥创新创业活动集群的网络效应,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盟“第七科技框架协议”中提出的“集群计划”,德国提出的建立卓越、能辐射全球的“欧洲尖端集群”以及英国提出的旨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创新门户”等;三是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培养,特别是大学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从中小学到大学、企业,均有旨在传授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精神的相关课程和创业项目。

除美欧之外,日韩的创新创业亦处于全球前列。其中韩国致力于产业与文化结合的发展,通过构造创新管理政府部门结构,塑造“创造经济”生态环境,运用国家科技研发、ICT等技术,构建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未来创新创业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1)创新创业模式将逐渐从商业模式创新向内容创新进行转变。当前主流创新创业模式即商业模式创新,由于“发达的”是对技术的商业应用而非核心技术,因此大多数创新创业活动只不过是换上新嫁衣的传统创业,注定创新创业活动走不长、走不远。若要改变此种局面,避免创新创业出现“空心化”,必须将关注的重点由过度集中于“互联网+”向“互联网+”与“科技+”并重进行转变,也就是增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价值。为此,一方面,应继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科研设施、专业团队、技术积累等专业领域创新优势,向创新创业主体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或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通过科技型创新创业增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与优势,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通过创意型创新创业增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文化价值。

(2)创新创业模式将逐渐从“流创新”向“源创新”进行转变。如果说向内容创新转变解决了创新创业活动走不长、走不远的问题话,那么向“源创新”转变则解决了创新创业活动走多长、走多远的问题。一般规律下,“流创新”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活动会随着竞争对手的跟进、模仿而导致优势不断消减,由于比较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相关主体必须不断进行“流创新”。随着经济发展对科技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创新”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与“流创新”相比,“源创新”着眼于创新创业活动可持续性的开拓、挖掘,将创新创业活动的重点集中在创新创业新生态系统的建立,通过系统成员之间网络的相互融合来提升各自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具有“源创新”特点的创新创业活动需要触发、引导其他创新创业活动主体联合起来,共同提供上述理念的新价值,同时必然可持续性开拓新的市场。

(3)创新创业模式将逐渐从“零和博弈”向“合作共赢”进行转变。当前创新创业活动雷同、单一并且互相复制的弊端,注定了创新创业主体之间存在过度竞争、赢者通吃的局面。随着互联网创新与变革的深入发展,基于众享理念的应用和参与日益深入人心,给很多的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使得分享经济不断逆袭和改变传统创新创业观念,零和博弈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特别是基于“源创新”的创新创业新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主体之间将日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价值,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分享经济运用互联网思维、倡导人人参与的理念,从而形成强烈的代入感,让传统模式上的创新创业主体,可以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扮演更多的角色,这也正是分享经济能够快速吸引创新创业主体加入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当前创新创业主流模式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尽管得到长足发展,但是普遍面临创新创业内容及核心技术缺乏、创新创业主体之间存在过度竞争以及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关注不够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充分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对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创新创业模式进行了分析,预计创新创业模式将呈现向内容创新、向“源创新”以及向“合作共赢”进行转变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茉楠:国际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新趋势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6(1).

[2]当前的创新创业要在牛鼻子问题上重点突破[N].光明网,2016-01-19.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篇3

【关键词】风电并网;问题分析;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为了保证本国能源安全,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能源战略的调整和部署力度,将目光放在了绿色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上。风电是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在风电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力发电的并网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风电并网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问题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风电接入电网主要包括传统的并网方式和开发风电基地,通过输电通道集中外送。但是,由于新能源发电技术和传统的发电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技术所应用的范围相对也比较小,难以有效的将新能源发电技术全面的普及开来,这些都影响到了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1、风力发电技术在并网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电力平衡

在风力发电的过程之中,由于风力发电是一种新的发电方式,这就导致风力发电在这个过程之中,很难和传统的发电方式采用同样的发电形式,这就导致风力发电会影响到电网的电力平衡运行。具体的来说,在风力发电的运行过程之中,很有可能會导致传统的电力发生峰值不稳的情况,进而导致在电网的运行过程之中,消耗的能量增加,进而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平衡运行。

2、风力发电技术会影响到电网的峰值和频率的正常范围

首先,在进行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工程之中,存在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电网所能够提供给风力发电之中的峰值的调整能力。只有充分的保证电网内部的峰值和频率处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能够保证风力发电技术的正常应用,与此同时,随着风力发电数值的继续增加,就能够有效的提升风力发电的空间。除此之外,风力发电的功率并不能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呢,这也会导致电网的稳定运行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在进行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过程之中,由于风力发电技术所能够发电的数值不够稳定,这就导致传统的发电网络必须充分的保证能够满足风力发电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火力发电本身的调频能力就不够突出,这就导致发电网络之中的数值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最后,在进行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过程之中,风力发电的输出存在着随机性特点强的特点,这就会严重的影响到风力发电的正常运行,干扰到了风力发电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

3、风力发电技术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在采用风力发电技术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对电网运行过程之中产生的电潮流的分布产生影响,并对后续的潮流分布处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力发电技术对电网稳定性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影响到电网的安全运行。首先,风电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会对电网内部的潮流产生影响,具体的来说,由于在进行风电技术的应用过程之中,风电具有着高度的不稳定性以及高度的不规律性,这就很有可能会导致在进行风电并网的过程之中,难以有效的进行对风电的有效管理。其次,是风力发电技术对电网的暂态稳定性的影响问题。风电机组的发电技术同常规发电机不同,电网出现故障时表现出的暂态稳定性与传统发电机差别很大。风电并网改变了电网潮流分布,线路传输功率会导致电网暂态稳定性发生变化。当风力发电出现了并网情况之后,输出功率就会不再稳定;然后,是风力发电技术对电网的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具体的来说,风电并网后风电的武功功率会对电网电压稳定性降低,风速的变化会导致电网出现扰动故障;再者,是风力发电技术对电网频率稳定性的影响。具体的来说,在风电并网之后,风电比例扩大,会影响系统频率,导致系统故障范围扩大,影响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有可能会导致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的稳定性迅速下降;最后,是风力发电技术对于电网的动态稳定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如果进行了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就会产生风电波动频繁的问题,就很容易造成地区风电的动态性产生影响。

二、风电并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虽然风力发电技术这一设想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但是,在风力发电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之中,由于风力发电技术在进行电力并网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导致风力发电技术始终难以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大规模普及应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不断地更新风力发电技术,并通过风力发电技术的提升,有效的保证风力发电技术的高效运用,提升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水平。

首先,在进行对风力发电之中的风力发电设备的更新过程之中,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更新风力发电设备的质量来有效的提升风力发电的效率,保证风力发电技术的发电稳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风力发电机的变桨距变速技术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而相应的,这一发展趋势大大加强了电力电子技术在风电机组中的应用。

其次,从风场整体来看,调动数量众多的风机协同运行,即时调控整个风场的电力参数,保证并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进行对风力发电之中的风力发电设备的配合搭配的过程之中,要通过调整不同的发电设备之间的搭配状态来提升风力发电的效率。例如,在进行风力发电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调节风力发电厂的并网点,并采用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提升风力发电过程的控制水平,保证风力发电的发电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资源消耗程度的加剧,节能减排的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我们应该深入分析风电并网技术,积极突破风电技术瓶颈问题,大力改善风电并网技术,制定专业的标准,一定能够促进风电事业健康有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恒初,剡文林,刘和森.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初探[J].云南电力技术,2009(01)

广电网络发展问题及趋势探讨 篇4

摘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三网融合政策在推出后不断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产业资源整合,大幅度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服务水平,推进国民讲义更快更好地发展。广电网络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负载的局面。广电网络运营商如何利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契机,找到一条合适的生存之路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概述了广电网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指出当前广电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广电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思考。

关键词:广电网络;三网融合;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资源整合步伐的加快,三网融合已经由设想变成了一种现实。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从业务角度来看,三网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从网络角度来看,三网之间是相互通联的;从技术角度来看,三网主要是向着相同的方向变动的;从经营角度来看,三网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广电的H FC 网是三网融合中最有典型意义的模式。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加强,广电H FC 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广电H FC 网具有很多的优点,主要包括网络结构比较简单,网络运用的范围很广以及网络容易掌握等。

1、广电网络技术建设的现状

广电网络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突破之前的封闭状态,具有很多新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广电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内外部条件的限制,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1.1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网络的优势

广电H FC 网络以广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其信息可以从一点出发传播到很多地方,与此同时,其还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对量中电视信号 (模拟与数字) 进行传播。H FC网络具有非常宽的带宽,而且这种带宽与数量无关而只与节目自身有关。广电H FC 网络的安全性要求很高,该网络是由国家H FC 网络对其

进行直接控制,避免非法入侵现象。为了提高网络的功能,H FC 网络对广电网络进行了全面的改善,借此提高了对视频、数据以及语言等业务的高效连接。

1.2当前背景下广电网络建设的弊端

由于缺少对市场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因此,广电网络的投资面临巨大的风险;广电网络的项目管理工作不到位。项目管理是从建筑业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通讯行业对项目管理进行了吸收,但是其管理很不完善。此外,广电网络对于项目管理的引进还处于初级状态,缺乏适合自身的运行管理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只进行施工的管理,而缺少对其它环节的管理,其管理效率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水平很低;网络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就目前而言,广电网络缺少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进行相关建设监管工作,使得网络发展的质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且给网络的进一步运营埋下了隐患;广电网络缺乏专业性和建设性,在广电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使得网络的设计水平较低,使得网络的传导性能无法实现。

2、广电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体系的封闭性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篇5

摘要: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服装销售带来了冲击,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参与服装网络市场营销,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障碍制约着我国服装网络营销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服装网络营销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服装网络营销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服装网络营销 现状 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对Internet越来越熟悉,它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网络市场作为以虚拟空间为媒介的交易方式,是交易方式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于服装销售而言,网络同时也成为一种全新的服装销售渠道。服装网络营销是指服装企业或服装营销者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以互联网为媒体,通过网络将潜在交换变为现实交换的服装营销活动。近几年来,网上服装销售量增长迅速,在整个服装销售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与传统的服装销售模式相比较,网上服装销售拥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又面临着各种障碍。

一、服装网络营销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品牌服装上网已经成为趋势。在美国,网络营销己成为服装销售不可忽视的模式。据美国在线统计,早在2000年,已经有80%的服装企业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己成为服装销售不可忽视的模式。

美国2000年1-9月网上商品销售额的调查结果中,服装排名第一。据Jupiter Communications估计,2006年美国服装网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网络营销对服装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各大服装零售商都争相发掘网络这一新领域来维持和巩固已有顾客资源,增加市场份额。互联网除了作为一个获取市场份额的有利工具之外,还将更好地巩固已有的服装品牌、增强客户关系。网络营销从广义上看已是网络环境下服装企业持续性发展不可或缺的营销模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网络营销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1996年才有企业开始进行尝试。截至2000年3月底,我国从事消费类网络营销的网站数量为1100余家。2000年中国内地网络购物总交易额6290万美元,较1999年增长了250%。尽管一般网民对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有疑虑,但还是有高达90%的网友打算尝试网上购物活动。2003年,由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和互联网周刊共同举行“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活动。在此次调查中,雅戈尔、美特斯·邦威、杉杉、好孩子、溢达纺织、永通染织、鹿王羊绒、海澜集团、雪驰集团、法派集团、白马集团等11家中国服装协会会员入选。到2005年,我国网上购物大军已达2000万,占全体网民的20%,其中半数为网上购物常客。由于购物网民的巨大数量,半年内购物累计金额达到100亿人民币。随着网民购买服装、生活家居用品比率(15%)的逐渐升高,B2C市场开始逐渐从以书刊、影像制品及电脑数码产品为主,向一个多样化的消费者市场发展。同时,由于C2C市场的迅速发展,网上支付的比例迅速攀升。

但是,从产业生命周期看,目前中国消费类电子商务仅处于市场的导入期。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基数很小,还没有形成规模。

二、服装网络营销的优势

(一)购物的便利性

网络营销的市场是广域的、跨时空的。对于消费者而言,网络企业比比皆是,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E-mail、RSS、Web2.0等网络工具查找欲购买的服装相关信息,甄别信息,最终确定购买,付款,完成交换。而传统的服装销售一般都有实体店面,正是由于这种限制,消费者想要购买到称心的产品必须要花掉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在生活方式多元化、工作节奏快捷的旋律下,不需要出门就可以购买到称心的服装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购物更加便利,也大大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服装企业的销售效率。

(二)降低成本

服装网络市场不仅可以及时传达最新流行款式,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而且可以省去从生产商到零售商的投资、店铺租赁和购买、店面装修、经营中的管理费用以及广告费用等。采用网络销售,企业的成本支出将会大大减少,相应的人力物力也大幅度减少,服装网上市场的初始投资也只包括建设服装企业网站和产品图片制作等费用。在虚拟的网络市场运行中绕开了层层经销商,省去了销售过程中的大量费用,所以网络市场中的商品自然低于市价,可以让商家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

(三)提供更多促销手段

在实体市场中,受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限制,在同一个服装商店同时举办多个促销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虚拟服装商店可以看到多个促销活动同时进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需要的销售方案。

三、我国服装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18-35岁之间的服装消费者中,对服装网络营销持肯定态度的较多。他们选择网购服装的原因大都是因为网购的方便性,也有很多消费者是因为价格便宜,而且款式众多,能够更好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在众多的服装消费者中,仍然有不少人不会通过网络购买服装或对网购服装持观望态度,原因大部分出于对网络安全的担心以及无法感知服装。另外,传统的服装消费模式在部分消费者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的消费方式。

(二)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服装网络市场营销给品牌服装企业带来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对品牌的推广和提升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存在着一些网店冒充高级品牌进行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的现象。由于当前服装品牌的法律保护、网络销售的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网络市场不安全,这对服装品牌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反面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不可估量的。

(三)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在服装网络营销中最担心的问题。网上购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很有可能被盗取,电子银行账号里的钱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通过破解密码盗取,个人资料就有可能被出租或出售给其他机构,消费者很可能面对无数的垃圾邮件和骚扰电话。这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在支付上也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国银行网络选用的通信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间跨行互联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实施。

(四)售后服务问题

售后服务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者退货和换货不方便,购买的服装不能及时收到等方面。许多消费者不愿意在网上购买服装主要是因为担心购买的服装不合适,而退货或者换货会带来更多麻烦。

四、解决我国服装网络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

服装网络营销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服装品牌网店在组织货源、货物发送等环节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不能让假冒伪劣、残次品流向消费者。经营者要经常和消费者保持联系,加强彼此的交流,通过电话、短信、邮件以及淘宝旺旺等聊天工具进行跟踪服务。比如询问客户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收到货物,消费者对所买服装是否满意,消费者还有哪些需求未得到满足等。让消费者感受到销售商家对其的重视,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者重复购买的频率。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针对假货现象,相关部门应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服装品牌的网络销售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品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一些网络销售平台如淘宝、拍拍、卓越等也要实行自我监督。

(三)加强安全技术措施

要想使服装网络营销得以顺利发展,就应该制定一个标准,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电子签名和认证是在网络上使用较普遍的方法;针对网络系统安全,可以通过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等来防止病毒的入侵,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不随便接收陌生人的邮件、信息等。另外,要建立安全可靠的付款系统。要确保网络消费中的安全,主要指现金交易的安全,这部分技术在国外已经实现,国内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开通银行网上支付,许多支持网络交易安全的支付方式已经在网上使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网络在线支付体系建设也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四)建立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制利用网络优势,为顾客建立一个友好简单的操作界面,提供在线的交流平台,指导顾客选购。及时推出新商品的推荐和各种优惠活动,推出便利的付款和退换货服务,如国外一些企业会附送出预先印好的退货邮寄封套,以便顾客邮寄。利用强大的数据库详细记录顾客的各种资料及反馈信息,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制。

五、结语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篇6

嘉兴学院 朱美丹

摘要:农村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一个较为新兴的事物,其的作用正日益的体现出来。可以说村镇银行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并对建设农村金融环境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村镇银行发展到现在,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原因的分析,列举了当前阻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探讨了村镇银行在应对这些难题时可采取的建议以及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关键词:村镇银行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中国村镇银行的出现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我们知道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在金融领域,则突出地表现为城乡金融的二元化,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匮乏对经济发展起到一种抑制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难题更是世界经济发展难题,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开放、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来支撑。村镇银行的出现,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路,被人称为“增量改革”,村镇银行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有效增加了农村的金融供给,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可以说村镇银行的成立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于农村金融的改革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村市场存在局限性以及村镇银行的自身缺陷,村镇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农村金融深化还需要实践证明。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解决,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应有的功能。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展开相关的研究并着重从我国村镇银行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分析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建议。二 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在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如下阐述即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村镇银行作为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开始逐步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浙江作为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省份之一以及其特有的民营经济的特点使得其在农村村镇银行的试点过程中走在了全国其他省份的前列。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自设立以来就倍受关注。近阶段,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国内外商业银行纷纷加快在国内设立村镇银行的步伐。从宏观上看浙江村镇银行发展良好,但增速太慢。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浙江村镇银行设立步伐逐步加快。但总的来说浙江村镇银行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浙江如今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由主要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包括农村扶贫社、农民互助储金会、民间私人借贷组织、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外NGOS和国际组织等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浙江经济发达,但城乡金融二元化明显,2004年末还存在 194个金融空白乡镇,组建村镇银行是浙江培育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贴近三农和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破解难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截止2010年5月,浙江设立村镇银行16家,其中,主发起人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共有7家.其余的主发起人为城商行农合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只有建行设立3家,工行设立5家,对农村市场最熟悉的农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还没有开设村镇银行。

可以说村镇银行的兴起旨在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而村镇银行能否在以后的经济生活中勇往直前,正确处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拭目以待。

三、浙江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作为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本金较为充裕,资金来源广泛,依托发起行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在小额信贷投放方面作用较为突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村镇银行在自身建设和业务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浙江村镇银行作为一样新事物,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五类:

1、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不同于银行所熟悉的城市金融生态,农村虽然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但其没有适合资金畅通融通的环境。申请贷款对象经营领域大致相同,靠天吃饭,贷款缺乏抵押品,信用意识淡薄,对其放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且大都为小额贷款,管理成本高昂。同时在发放小额农贷中很难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作出一个系统的评估,加之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法规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吸收存款难等问题使得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隐含风险大,御险能力较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易被动摇。

2、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众所周知当前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极强的政府主导色彩,地方政府的行为对于防范和化解地区金融风险,构建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既需对宏观层面的制度进行创新,又要对微观层面的机制进行再造,从而需要政府各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要构建政府主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国务院也多次强调了金融生态建设中政府的责任。地方人民政府应在保护银行债权、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处置抵贷资产、合法有序进行破产清算等方面营造有利环境。继续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推动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促进地方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可以说政府在金融体系监管中起到了先导和主心骨的作用。但与之相对的农村村镇银行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一样的支农再贷款优惠,尚未获得稳定性较好的农田水利等涉农财政资金对其支持。国家并未为其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也只有少数尊重村镇银行:依法应当享受的税收优惠,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并不接受村镇,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歧视,致使本来孱弱的村镇银行发展平添许多负担。具体表现为村镇银行设立以来,相关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有些地区政府许诺的营业税、所得税、开办费用减免等政策也没有完全兑现。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

3、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村镇银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环境较差,难以招到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当前农村金融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远离农村在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一直面临人才短缺、专业人才招揽困难的状况。这样,除了银行高管是从发起行抽调,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外,其他员工从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业务技能都亟待提高。可以说当前浙江村镇银行绝大部分员工是新招聘员工,或者是非金融相关专业员工,虽然经过上岗培训,但是由于从业时间太短、缺乏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一些重要岗位人员如信贷、财务、会计等人员的金融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待于熟练掌握和提高。同时,部分村镇银行还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兼岗现象严重的问题。这种缺乏人才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

我们知道村镇银行的人员一部分来自作为其发起人的商业银行,一部分则来自社会招聘。原商业银行员工熟悉银行业务,但不熟悉新的工作环境,需要进行新的学习以适用新的挑战。社会招聘的员工大多来自村镇银行所在地,对当地情形有较清楚的认识,但毕竟业务知识、能力不过关,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这两部分员-工的相处也是个问题,让两部分员工平等交流、真正培养以后的村镇银行发展所需人才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4、村镇银行缺乏社会公信力,吸收存款难 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民心中并未树立起良好形象,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农民听说过村镇银行,但是不了解。问及媒介几乎所有人表示他们均是从电视上广告里面到的信息,有17%的农民表示他们没有听说过村镇银行,比较了解的占了7.5%,只有2%的人表示对村镇银行非常了解。因此可看出,农民对于村镇银行的了解和认同度并不高,很多农民虽然知道村镇银行,但是对于村镇银行到底和传统银行有何不同,村镇银行在存贷款方面有何优惠,基本上一无所知。

农民对村镇银行的品牌认知程度偏低,导致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按照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村镇银行网点少,缺少离行ATM机等设备,竞争力不足,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部分村镇银行未及时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清算体系,异地结算、同城跨行转账等业务无法满足多数客户服务需求,对于在外务工或求学人群,无论是向家里汇钱还是将临时闲置的资金储存以便不时之需,村镇银行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使村镇银行运行呈“孤岛”状。同时,银联的入网费高达300万元,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缺乏差别性支持政策。

5、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措施不到位

村镇银行监督主要有以下难点:(1)村镇银行位于农村地区,监管需越过县乡两级,监管半径过大。(2)村镇银行本身的特殊性增加监管难度,村镇银行既不是完全的政策银行,也与商业银行有所区别,再与当地复杂的情况结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经营模式,这要求监管者深入了解各个村镇银行情况后才能有效监管,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截止目前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就关于村镇银行的相关事宜尚未建立良好的多方沟通协调机制,同时各方职责也尚未明确,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按国家银监部门要求,现阶段对村镇银行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目的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金融机构的覆盖面,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主要足监管力量不够,若采用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那么会造成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就存在一个金融稳定政策的问题。村镇银行为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银监会出台了有关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应监管措施,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但由于央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承担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因此,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旦出现支付危机,基层央行将以何种方式介入并化解,需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若不这样,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

四、浙江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对策

1.强化监管措施,创新监管方式

(1)监管当局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考虑村镇银行面临风险,并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创新监管手段、方式,做到严监管的同时并不压缩村镇发展所需空间。

(2)监管部门戍加强与村镇银行所在地政府、机构沟通,从各个方面了解村镇银行状况。力争做到全方位监管。

(3)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支持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体来说它是适应我国农村发展需求的,相信通过其努力,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后,它能伟我国广阔的农村市场获得更大发展,也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2.优化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1)是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实行民主管理、集体决策,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用完善的制度规避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

(2)是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约束用人机制,推行绩效管理,将员工工资与其工作业绩挂钩,实行“基本工资+ 效益工资”的模式,能者多劳,论功取酬。(3)是引进责任心强的金融人才,借鉴商业银行的服务经验,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提高村镇银行业务经营能力。3.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特色服务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造特色产品从而培育核心竞争力。村镇银行可以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经济合作组织接洽,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另外,除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要,村镇银行可借鉴城市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根据客户最本质的需要,推出恰当适宜的金融产品,以达到满足农村市场需求,实现切实服务“三农”的既定目标。

4.纵深形象宣传,提升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创造村镇银行的良好环境

(1)多渠道、多方位、持续性地做好自身形象宣传工作。通过营业厅设计、企业标志、宣传品和广告等方面进行企业形象设计,让公众了解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提高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

(2)积极参与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便民金融服务”、“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形式,向群众宣传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鼓励村镇银行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推出特色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努力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3)稳步推进网点建设扩张,扩大服务半径,提升村镇银行的社会形象、品牌形象。

5.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村镇银行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建议各级有关部门优先支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积极鼓励我区本地优质资本投资村镇银行、积极引进区外优质银行资本筹建村镇银行;鼓励全区现有村镇银行适时增资扩股,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引导优质涉农企业入股,探索优质小额贷款公司入股村镇银行的政策,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赢得信任,扩大知名度,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各级部门要帮助指导全区村镇银行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在村镇银行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联网或者征信系统时给予支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积极探索、健康发展。政策扶持上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在积极争取中央财税、货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的同时,地方政府应长期规划,合理引导,在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金奖励、办公用房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农村担保体现建设,加强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区村镇银行科学发展,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1]李东卫;国际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H],2008.12 [2]李影。蔡玉胜.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回顾、借鉴与对策——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4

[3]黄韩星,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8.12:lO.14. [4]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静大祝;张国春;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年05期

[5]李海艳 周孟亮 欧文静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浙江金融》 2009年09期

[6]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中国合作金融联合网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年第3期 [7]李东卫.国际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12)[8]谢金楼;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10期

[9]张淋;陆金铸;;发展村镇银行 服务“三农”工作[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5期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篇7

信息化是企业变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企业不断强大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整体战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规划的实施是企业在当今社会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信息化规划建设,增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组织协同和知识积累效应,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为企业的战略落地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也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随着信息化规划研究和实施的不断深入和扩展、 各种业务模块的新增,由此产生的数据来源多头、业务流程变动等问题,对企业的信息化升级完善提出要求, 使企业的信息化规划管理面临挑战。

1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前期, 是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企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信息技术由数据处理(DP)过渡到管理信息系统(MIS),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世界发达国家IT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些企业中的核心技术,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 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化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与阶段性胜利,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及规划模型研究、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评价研究及相关规划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 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 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研究工作也主要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提炼出来的。

2油田企业信息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虽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国内外都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国内的油田企业更是明显。

2.1 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问题

国内油田企业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普及程度上存在差异化,在客观上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 近年来,由于中国石油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目标进程的推进, 提高整体运营和效率水平的要求, 逐步倒逼各单位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转变生产发展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认识到信息化是缩短与国际石油公司差距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考虑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法。

2.2 信息化和业务有效结合的问题

信息化必须与业务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取得最大效益。 但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业务与信息部门角度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 一是相同的业务在不同地方、单位,甚至同单位不同业务人员之间的做法和需求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要做出全面、准确的业务需求分析,并把它们纳入信息系统建设之中,是很有挑战性的。 二是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流程再造,必然给已熟悉原来业务流程的业务人员带来知识、技能、甚至岗位的挑战,给信息化造成阻力。 三是信息系统建立后,随着业务发展、需求变化,要适时对信息系统进行调整。 而信息系统的调整存在着“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调整工作量之大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2.3 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共享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企业信息化往往是伴随着业务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针对不同需求开发出不同的应用系统,有时一家公司的应用系统数量多达上千个。 因为采用的技术和标准不同,这些系统之间要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是困难的。 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既要保护已有的信息资产,也要减少信息方面的重复劳动,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必须对这些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集成。 信息系统集成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很大,这是各油田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2.4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问题

国际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投入约为年销售收入的1%~1.5%,相比之下,中国石油的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2010 年中国石油信息化投入不到年销售收入的0.2%。除了建设投资之外,信息系统还需要投入运行维护费。 目前这一做法在油田企业还未广泛实行,导致系统的运维升级无保障,长期下去会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甚至引起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2.5 信息安全问题

随着信息系统集中度不断提高, 业务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这个问题在国内外是共性的。 但信息技术本身是西方发明的,而且西方仍处于技术水平领先地位, 中国石油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引进国外的成熟软件, 而且很多信息系统是由外国咨询公司帮助建设的,虽然我们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最近的“棱镜门”事件提醒我们在这方面必须下更大的力气。

3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提出到2020 年要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同时提出了建成“信息化中石油”的发展目标,其主要内涵和特征是: 集中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业务的全面覆盖、高度集成;各项业务管理全部实现网上运行并持续优化;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经营管理协同高效、全程受控;劳动生产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石油下属各油田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中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业务主导、全面覆盖、深度融合”的方针,完善信息化组织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技术实施和应用能力,加快推进以三大标志性工程为重点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1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題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现行的会计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1.2 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1.3 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发布,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2 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2.1 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2 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发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发布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3 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對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4 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①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③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④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5 结束语

上一篇:物业安全用电管理制度下一篇:班级图书角阅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