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园亲子启蒙课程教案(精选6篇)
适宜月龄:4个月—6个月
训练内容:让宝宝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得到发展,活跃肢体动作
课堂流程:
1、走线。(家长和宝宝一起跟着老师听音乐、按节奏、有规律、秩序的走在老师指定的线上,目的是稳定和安抚宝宝的情绪,能让宝宝以最佳的状态融入到整个教育活动中)—5分钟
2、老师上课,和宝宝打招呼。——5分钟
3、教师操作(5---8分钟)
4、宝宝操作(15分钟)
5、音乐之声(唱名字、音乐欣赏、歌曲、律动)任选—(5分钟)
6、抚触操(5分钟)
7、游戏(10分钟)
8、教育评价,奖励小贴纸,再见。——(5分钟)
附注:唱名字曲谱1=C调
|3 5 3 5 | 1 2 3— | 3 5 3 5 | 1 2 2— | 5 6 5 3 | 2 2 1— | 你的名字 叫什么 我的名字 叫X X 你的名字 真好听 教程操作介绍:
教程操作第一课时
操作一:好听的声音在哪里 准备:手铃
目的:
1、训练宝宝头部转动的灵活性
2、发展宝宝听觉和视觉追踪能力。步骤:
1、教师展示用手摇动手铃,使手铃发出声音
2、让宝宝跟着手铃的移动而移动
操作二:神奇的水杯 准备:玻璃杯子 冷水和温水 目的:
1、发展宝宝手部的触觉。
2、让宝宝感知冷和热。步骤:
1、教师展示用手来触摸杯子
2、表示出感觉“冷的”和“热的”
3、家长引导宝宝进行练习
3、家长引导宝宝进行练习游戏:听音寻物 材料准备:小鼓
游戏目的:通过小鼓的声音来训练宝宝的听觉,同时让感受节奏的快 和慢
游戏方法:
1、出示小鼓,使小鼓发出声音
2、教师一边走一边敲小鼓,走的忽快忽慢
一、关于亲子课程的教育对象
实施亲子课程的教师在活动中面临三种教育对象的选择:一是孩子,二是家长,三是家长与孩子。
就目前情况来看,因为实施亲子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幼教背景,所以她们习惯援引幼儿园托班的模式将教育对象定位在孩子。这种定位有很大缺陷:第一,违背了早期教育的理念。由于0岁~3岁儿童80%散居在家庭,父母及祖辈才是实施早期教育的第一主体,日常生活才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早期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提高看护人的教保水平而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2001年颁布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负有首要责任”。因此,早期教育应遵循“依托社区、立足于家庭、依靠家长”的原则。如果将亲子课程的对象定位于孩子,让教师完全代替家长实施早期教育以及希望通过几次亲子活动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是不现实的。第二,混淆了托幼机构和亲子园的界限。前者定位于具有学制意义的教育机构,实施的是系统连贯的学期教养计划,主要通过教师实施婴幼儿教养。后者定位于被赋以“亲子”意义的非全日制早教指导机构,包括幼儿园附设的亲子园和工商注册的早教指导机构,实施的是按月龄分期进行的阶段性亲子活动方案,主要通过家长实施婴幼儿教养。将教育对象定位于孩子其实就是将亲子园这类早教指导机构混同于类似幼儿园性质的托幼机构。第三,如果亲子课程中长期忽略对家长进行教育,将导致家长尤其是父母参与亲子课程的热情。现今的亲子课程表面上有家长参与,但在大多数课程中家长要做的只是被动地配合教师指令。教师为什么要孩子这样做?回去后家长又该教什么?家长茫然。虽然有些课程里也有只言片语的“家长指导语”,但这些指导语仅就游戏作了简单说明,并没有更深入的家长行为和儿童发展水平剖析,这种随机进行的家长指导必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应将亲子课程的教育对象定位于家长和孩子。虽然这种定位符合早期教育的理念,但实施时有极大困难。原因是:家长教育和儿童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课程体系。针对家长的课程体系包括对孩子生理、心理特点与规律的基础知识介绍和看护人观察评估技能、教保技能技巧的培养;针对孩子发展的课程体系则是从孩子身心和行为发展特点出发设计多领域课程。这两种课程体系有完全不同的目标和方法,要将两套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在短时间的亲子课程中并希望获得显著效果是相当困难而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亲子园或早教指导机构是“早期教育的咨询、示范和指导机构”,通过“传递科学的育儿知识,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去改善家长的教育方法,提升家长教育技巧”[1]。一周一次(或几次)的亲子课程更应该被看成是对家长的指导课,着力点应该是对家长的教养作出指导。亲子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影响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氛围,进而去影响儿童成长的微观系统。[2]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子课程其实只是家长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是教会家长观察儿童和教会家长实施教保技能的实操课。以儿童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应该放在家庭日常活动中实施,应该让家长将亲子课程中学会的教养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使日常生活的亲子互动成为科学育儿的过程。明确了这一点,早教指导机构的亲子课程就和幼儿园托班等早教机构的课程区别开来了。
二、关于亲子课程的内容
亲子课程案例A
点名时间(10分钟):热身运动+走线+点名游戏
亲子派对时间(15分钟):亲子律动(亲子瑜珈)+音乐活动游戏
天才时间(10分钟):思维训练游戏+科学常识游戏+精细动作训练游戏(感官训练游戏)共2个~3个
彩虹伞时间(10分钟):以彩虹伞为道具的各种游戏2个~3个
亲子课程案例B
蹦蹦跳时间(10分钟):2个~3个大动作游戏组成
自选游戏时间(超市活动30分钟):涉及认知、语言、社会性等自主游戏3个~5个
亲子阅读时间(20分钟):早期阅读活动
亲子游戏时间(结束环节10分钟):一般以一个亲子律动收尾。
上面两个案例反映了目前大多数早教指导机构亲子课程的内容及结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从课程价值取向看,重教轻养。
目前亲子课程的环节基本是按动作、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各个领域的游戏串联而成,极少涉及生活环节;即使在超过1个小时的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生活活动(如厕、喝水、吃点心等)也被教师认为是家长的责任,完全交给家长处置,很少有养育环节的指导;虽然有时也会看到教师利用生活活动时间对家长进行讲解,但讲解的主要内容仍是针对游戏的解释而没有针对生活环节的指导。这样一来,婴儿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成长途径也是最需要家长学习的以养融教、教养结合的内容在大多数亲子课程中缺失了。特别是“生活照料、营养喂哺”方面的保育指导内容严重缺乏。其实,类似“怎样换尿布?在换尿布的过程中怎样与孩子互动?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可以在此时传递给孩子?”都是家长急需和应该学习的内容。课程价值取向上的“重教轻养”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亲子课程中缺乏对家长进行养育技能的指导,而且对家庭的养育环境创设(如儿童房位置、房屋布置、玩具摆放、儿童用品选择等)也缺乏指导。0岁~3岁的婴儿遵循着自己的大纲进行着学习,婴儿的发展是自我探索环境的结果,是在其自发的活动中通过环境主动建构知识的结果。缺失的环境、片面的环境和随意的环境都会造成孩子发展的遗憾。
由于早教指导机构对生活环节指导和保育环境创设的忽略,导致家长意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和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导致家长对专业教师及课堂教学的依赖,以为只有送孩子进早教指导机构上课才能实施早期教育。
2. 从课程内容组织来看,存在游戏内容简单拼凑,过度追求趣味性和娱乐化的现象。
很多早教指导机构将蒙台梭利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感觉统合训练组合在一起作为亲子课程的主体结构。从表面看,这些亲子课程涵盖了动作、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各个领域的游戏内容,但各领域的游戏彼此割裂、随意组合,看不出不同领域的游戏为何被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同时游戏与游戏之间的过渡环节又异常生硬,孩子和家长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从一个游戏环节向另一个游戏环节转换。有些亲子园的亲子课程甚至严格规定了游戏的时间和程序,且忽略了当时孩子和家长的即时反应。这些现象导致整个亲子课程缺乏整体性和主题感。
3. 从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前后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同一游戏内容缺乏难度差异。
如果将一年或三年亲子课程体系中所有游戏(或活动)“目标”抓取出来,会发现这些“目标”的分类和系统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表现在:第一,同一领域前后开展的活动缺乏连贯性。看不出这次活动的“目标”与下次活动“目标”之间的递进关系;第二,游戏内容大而统。同一个游戏没有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看不出每个“目标”运用于不同孩子时应表现出的难度等级差异。如,很多亲子课程中的抓握游戏并没有考虑按抓握能力发展等级(“一把抓”→“拇指与它指对立”→“拇指与三指对立”→“拇指与两指对立”→“拇指与食指对立”→“指尖与指尖对立”)逐步训练的过程,也没有考虑对不同抓握能力水平的儿童应该有难度不同的抓握游戏。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可在下面几个方面加以调整:一是加强对婴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婴儿学习特点研究,尤其是要梳理出婴儿在各领域按顺序发展的核心经验。只有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才能避免各种教育模式或各领域游戏简单拼凑以及前后课程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二是在传统以游戏为主的亲子课程中加入生活环节指导课程,体现以养融教、教养结合的理念。生活环节包括进餐、洗浴、大小便、入睡等,通过对这些生活环节的指导,让家长学会正确的养育技巧和教养结合的方法。比如, 通过亲子课程中的进餐环节,教师可以教家长如何训练孩子手部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可以教家长如何在运用大勺子和小勺子过程中让孩子理解“大、小”“多、少”的概念;可以教家长通过用红勺子舀红色的食物、绿勺子舀绿色的食物让孩子学会“颜色配对”;还可以教家长通过边喂饭边念三字儿歌让孩子学会说“三字话”……整个亲子课程的目标在一个有趣的生活环节中完成,在课程中对家长的教养态度、技巧随时进行插入式指导。三是亲子课程应体现活动的综合性与整合性。亲子活动不一定要绝对地划分为运动、学习、游戏、生活四种形态或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四个领域,可以通过情景性活动或主题活动将教和养活动自然综合以及各种领域活动有机融合。如,在孩子特别喜欢的“洗手绢”活动中,家长可以边念儿歌边教宝宝学习搓洗,让宝宝“揉一揉”、“拧一拧”,洗完后再让孩子走到绳子旁边,用夹子(红、黄、蓝三种颜色)把手绢夹在绳子上晾干。在这一个活动中包含了走、蹲、搓、夹等动作练习,红、黄、蓝颜色认知和语言训练;同时还可以将活动安排在户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日光浴和空气浴,将更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健康。
三、关于亲子课程的结构
在目前短则45分钟,长则2小时~3小时一次的亲子课程中,课程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游戏过多、游戏与游戏之间的过渡环节过多。经常看见课堂上家长与孩子不停地跟随教师转换活动及空间,常常出现每转换一个活动就有一些孩子因不愿离开正在进行的活动而哭闹的现象。实际上,过细过死的作息制度和过多的游戏板块并不适合婴儿自发学习的特点,婴儿的能力、兴趣差异会因为游戏环节的快速转化而被忽略。二是活动组织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甚至从头至尾都是集体游戏,完全没有个别操作或交往机会。这与0岁~3岁婴幼儿以独自和平行游戏为主的活动特点是不相符合的。三是户外活动不足,甚至根本没有户外活动。很多早教机构只有室内空间没有配备户外活动场地,使得户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
笔者认为,要避免亲子课程中过多转换环节和集体活动一以贯之的现象,必须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调活动的自主性和自发性,设计以自主游戏为主的课程。婴儿总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是成人要求的方式)去作用于成人为他们创设的环境,其发展主要是自发探索环境的结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婴儿的教养是通过成人创设环境实现的。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婴儿自发游戏实施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家庭环境创设的指导,引导家长利用环境实施教育。具体到亲子课程,则应在课程中留出孩子自主活动时间,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发展速率进行活动,尊重孩子的生成活动并积极有效地回应。即使在集体活动时间(如音乐游戏、讲故事),也应由孩子自主决定是否参与,避免孩子因被动参与而出现哭闹等现象。二是以块面结合的方式设计课程模块,避免游戏环节转换过多的问题。可以把作息时间安排作大块面分配,如把一次课程中的自主游戏和集体活动作为两个大的模块(面),把转换活动和生活活动作为一些小的模块(块),减少活动环节之间的转换,防止过于细化和过分强调“步调一致”。但每次活动的时间流程和大致时间段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下为课程结构的参考案例:
15分钟~20分钟———来园(洗手、换鞋、进入活动室)
教师进行生活环节指导,同时教会家长将最近发展区的核心经验融入进来。
50分钟~60分钟———室内自由游戏活动(区域自由游戏)
在前期观察评估的基础上,让家长按照个别化指导方案内容选择活动区(思维训练区、艺术活动区、精细动作区、角色游戏区、阅读区等),在每个区域可以以个别和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家长实施插入式指导。
20分钟~30分钟———喝水、点心时间
教师进行生活环节指导,同时教会家长将最近发展区的核心经验融入进来。
30分钟~40分钟———圆圈活动或户外活动(集体游戏)
以集体形式开展多项目的音乐游戏、讲故事、户外趣味比赛等活动,孩子可自由选择参加某活动。
目前,亲子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亲子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以上观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行在探索更完善的亲子课程的过程中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阚吉莹.0-3岁亲子园的筹建与管理[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2].吴玲玲.走进亲子苑[M].上海:中国福利出版社, 2008.
【关键词】家庭亲子;婴幼儿;音乐;敏感期;启蒙教育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知,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幼儿的早期音乐启蒙教育对于孩子今后音乐能力的培养及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与引导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但是对于婴幼儿的音乐启蒙家长也许也会存在很多困惑,如“宝贝很喜欢音乐,经常咿呀呀唱个不停,跳个不停,但我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不知道要怎么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呢?”等问题,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多学习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
一、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一岁到五岁之间,时间跨度比较大,培养的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分阶段进行,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营造丰富的音乐环境,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能够为孩子今后音乐能力的培养及多元智能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即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其中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能力。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辨别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即兴创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其他的智能的发展。比如音乐故事的讲述、歌谣的朗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和乐器的合奏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律动表演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等等音乐活动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根据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孩子4岁开始学乐器比较合适,0~3岁主要以多听音乐为主,聆听儿歌及经典的器乐作品,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音高感、节奏感、听辨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4岁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和模唱训练,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能力,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识谱的学习,为学习乐器做好准备。
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方法
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聆听音乐、演唱儿歌、演奏乐器和律动表演”这几种形式。根据曲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首曲目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音乐的体验。比如儿歌《小毛巾》这首幼儿歌曲由朗读和演唱2个种形式交替进行,可以让孩子感受休止符和歌曲的段落,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认知五官。歌曲一共有3段歌词,采用叠加的形式,第一段感知“耳朵”、第二段感知“耳朵+脖子”、第三段感知“耳朵+脖子+眼睛”。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这个音乐活动时可以结合一些“讲卫生”的故事绘本展开,先以讲故事做为铺垫,然后再进行音乐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聆听音乐
在聆听之前家长可以用“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毛巾在干什么”引起孩子的关注,然后家長可以抱着孩子或坐在孩子的身后,按节奏拍打孩子的双肩,再次聆听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小毛巾模拟洗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2.演唱儿歌
在演唱儿歌的环节中,家长可以先尝试与孩子玩“接词”游戏,按节奏朗读歌词,比如家长读“小小毛巾爱玩……”把“水”这个字留个孩子接,家长读“洗了眼睛鼻子……”让孩子接“嘴”,从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最后2个字、慢慢递增到可以一句一句对接。音乐中的休止符,家长可以很夸张地做“亲亲嘴”的动作,但不发出“啵啵”的声音,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当孩子对于歌词熟悉后,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演唱歌曲,当然孩子的声带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来说在音准上都会有一些偏差,家长不能过于着急,随便就给孩子贴上“五音不全”的标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让要鼓励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3.演奏乐器
在活动中可以采用一些小乐器,家长和宝贝各拿一件小乐器,如手铃、沙锤、圆舞板等,跟随音乐进行演奏,有休止符的地方就要停止演奏。家长也可以采用每人一句接龙演奏的形式,增加趣味感。(如小乐器圆舞板、沙锤等)
4.律动表演
家庭亲子活动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进行表演,如在《小毛巾》的表演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各拿条小毛巾、拿个小脸盘、再拿一块积木当香皂,跟随音乐进行表演,“搓毛巾、拧毛巾、洗洗脸”等动作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的同时也让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得到锻炼;再次聆听、表演时也可以拿个布娃娃让孩子跟随歌词的变化,给娃娃洗洗“眼睛、鼻子、嘴”,相信孩子的即兴表演能享受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三、家庭亲子音乐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婴幼儿早期的音乐启蒙教育重要性,并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几个原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家庭活动中家长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条件应该添置较好的音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听觉效果,适当添置一些小乐器(铃鼓、沙锤、三角铁等)和纱巾、头饰等道具,让音乐活动更具趣味性。
注重体验,培养自信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要“以儿童为本”,给孩子一个愉悦的体验过程,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对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家长要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落实孩子的自信心。
(2)分解目标,循序渐进。在音乐活动中,同一首乐曲在多次聆听的过程中,在每一次的聆听中可以引导孩子尝试以多种形式进行体验感知,也许第一遍侧重的是节奏,第二遍或许就是旋律,第三遍可以是合作表演……让孩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体验,逐步提高乐感。
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家庭亲子音乐活动过程中家长也要持之以恒,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音乐能力,相信在家长的带动参与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快乐地畅游音乐的海洋!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编.《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SBN978-7-5041-6312-7.
[2]王丹主编.《中国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方案》.北京:中国儿童妇女出版发行,2008.1ISBN978-7-80203-510-2.
初三四班
徐杰 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了解孩子产生升学压力的原因及其影响
2、通过分析材料,让学生家长掌握一些帮助孩子缓解升学压力的方法
3、引导家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通过运用科学、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压力、缓解压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家长掌握一些帮助孩子缓解升学压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家长接受孩子产生升学压力的客观现实及心理原因。教学方法:
心理游戏、案例分析法、讨论与讲评 切入点:
通过游戏导入新课 教学设想:
教师在与家长充分沟通的前提下,通过游戏和实例引导广大家长接受这样一个观念:亲子关系与互相接纳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帮助孩子缓解升学压力的前提,用鲜活的案例实证和专家导航,引导家长认识孩子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自觉接受一些帮助孩子缓解升学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
一、破冰热身,营造气氛
请大家都起立,每人至少与不认识的五个人握手,互相认识,并与对方谈出自己对孩子面临中考的心情和态度。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请一、二位家长谈,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升学问题上产生的压力感。请一、二位学生谈,作为学生,在面对升学问题时的感受。
2、您听过孩子这样的倾诉吗?您看了书中孩子的“心灵日记”有什么想法?
? 做妈妈的有过“内心独白”中这位妈妈的无奈和困惑吗?你的困惑和无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 做爸爸的朋友,您对孩子和妻子在面临初中升学问题上的心理状况了解多少?
3、总结:这就是压力。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在初三孩子面对升学时,家长该怎么办?
三、专家引领,启发诱导 游戏体验:吹气球比赛。
请6位家长到讲台前面对家长吹气球……,结果有的家长把气球吹爆了、有的气球鼓不起来、有的气球鼓起来。
请刚刚参与游戏的几位家长谈感受:你的气球为何爆了?你的气球为什么鼓不起来?你是怎样把这个气球吹起来的?由此可见,压力是大好还是较小好呢? 科学提示:(投放屏幕)足够的空气进入气球,对气球形成压力,从而把气球鼓起来,如果进入气球的气体不够,气球就鼓不起来,量过大,就会把气球撑破。人所能承受的压力与之类
似。压力与学习效益的关系——心理学家研究压力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干劲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学习压力,可能会使人失去动力,停滞不前;而过度的学习压力又会使人陷入焦虑,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发挥。
4、小结:没有压力不利于成长,压力过大,孩子难以承受。压力就象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所以我们要正视压力,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化解危机。
5、屏幕投放: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四个来源,以图式,简洁明了。自由讨论各自孩子有哪些压力源,并择一、二例进行评析。
总结: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个问题:家长与孩子互动过程中给对方造成的压力会相互感染,不断升级。
四、游戏探索,方法交流
在孩子遇到压力时,我们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压力呢?(家长发言)第一、推手游戏:
第一步,主持者与一位家长左右手相对,互相用力推对方到某一个指定的位置,主持者用明推暗让的办法逐渐将对方引导到指定位置。
第二步,互不相让,相互较力,最终的结果是谁也达不到目的。教师引导:
家长首先要在心理和情感上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因势利导,实现预先的意图。总结:
父母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只会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亲子关系与互相接纳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帮助孩子缓解升学压力的前提,无论你的孩子面临什么压力,你都不用担心,因为压力是可以调节的。下面我们来学习几种有效调节压力的方法。
1、情感宣泄法
(1)倾诉。将心中的不愉快向信赖的老师、知心的同学或父母亲友作详细地叙述,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同情、开导、安慰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成人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把憋在心里的话或事详尽地倾吐出来后,就会感到精神上一下子轻松了,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这就是倾诉所起的积极作用,是自我保护和避免心理损伤的重要宣泄方法。
(2)记日记。日记通常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一定的保密性。通过写日记既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3)哭。哭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当一个人遭受到极大的委屈和不幸的时候,痛哭一场往往会收到积极的心理效果。俗话说“泪尽哀去”,哭能够把心中的郁闷通过声音、眼泪和表情释放出来,把由委屈和不幸在身体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眼泪排泄出去,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平衡的目的。
2、正视现实、活动转移法
(1)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保存良好心态。(2)积极面对考试焦虑,辩证地看待学习压力
3、自我暗示法
六、共同读书,探索方法
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然后思考一下,回家如何把这些方法在合适的时候教给孩子。
七、经验共享,开阔视野
借用多媒体,配上舒缓的音乐,教师用轻松的语调读出来,请家长边听边看书。
各位家长,压力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当然也会伴随着我们的孩子,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所以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教会孩子应对压力,帮助他们调节压力,学会缓解自己的压力。中考一年一度,这是每个初中毕业生难得的人生经历。中考之后,每个人还有很长的人生之路要走,只要孩子们卸下包袱,保持良好的心态,迈开轻松的步履,充满自信地走向考场,这条人生之路一定能走稳、走好。
八、布置作业,落实提升
活动名称:
妈妈,亲亲我
适合月龄:
24个月--36个月
活动指向:
初步体验父母与宝宝之间爱的情感,亲子园教案。
活动准备:
录音带,照片,地垫每人一个,娃娃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入场:
小朋友们,娃娃家里用漂亮的小垫子铺成了小路,我们爬上去吧。
2、热身活动:
脚尖碰一碰,碰一碰!小手绕一绕,啪啪啪!头儿摇一摇,摇一摇!
3、让我们象小钟表一样,摆一摆我们的身体,教案《亲子园教案》。
二、基本过程
1、放录音:听一听这是什么歌曲?歌曲里唱了什么啊?
2、看看妈妈的`照片,激发孩子对妈妈的感情。
“小朋友,平时妈妈亲你是什么感觉啊?你们喜欢不喜欢妈妈亲你呀?
3、”那么今天我们在娃娃家里,很开心的,我们一起和妈妈亲亲好不好呀?“
4、教师演示教具唱歌曲,唱第一句可用手指指在小脸上,唱第二句摇摇头,唱第三句双手怀抱,念第四句,摇摇身体。(幼儿可自由跟唱)
5、老师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伴着音乐来做动作.
三、教师带领小儿唱歌曲。
四、教师:”你们唱得真好听,我们今天回家就唱给妈妈听好不好呀?“
执教教师
邵丽娟 张 英
上课时间 2009、12、18 科 目
亲子综合活动
教育对象
30—36月龄宝宝 活动地点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幼儿园 活
动
过
程
一、问候时光:
目标:
1、引导宝宝、家长尽快适应环境,进入活动状态。
2、增强宝宝自我认识的意识,促进宝宝社会性发展。准备:音乐、小绒球 过程:
1、热身运动。
父母和孩子听着音乐进场,跟随老师做运动。(走一走、抖一抖、转个圈)
2、宝宝点名:小绒球找朋友
家长带宝宝围成圆圈坐好,教师逐一将小绒球滚给宝宝,家长引导宝宝用“你好,我是***”与大家打招呼。其他家长引导宝宝相互呼应问好。
温馨提示:对于胆小、怕生的宝宝,家长不要着急,要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宝宝站起来并举手示意。在日常生活中,当宝宝见到熟悉的人或同龄小伙伴时,可鼓励宝宝用多种方式与人打招呼。
二、运动时光:
目标:发展宝宝手指、上下肢、大肌肉群的协调能力 准备:自制器械 过程:
1、复习手指游戏。
一条小虫,爬爬爬(模仿毛毛虫绕手爬的样子); 两只小兔跳跳跳(模仿小兔跳)
三只小猫,喵喵喵(模仿小猫叫的动作); 四只乌龟爬—爬—爬(匍匐地上慢慢爬)
五个小朋友,拍拍手(两手在胸前做拍手动作)。
2、亲子器械操:碰一碰
家长和宝宝站起边说儿歌,边做操。
三、快乐时光:
目标:
1、认识、区分常见的几种豆。
2、家长引导宝宝练习两指捏的精细动作,发展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
3、让宝宝和家长享受亲子游戏的快乐。准备:红黄绿豆若干、红黄绿小碗宝宝人手一份 过程:
1、区分红黄绿豆
温馨提示:提醒家长在操作时一定要放手,重在观察与指导,引导宝宝练习两指捏。
2、中场休息:上厕所、洗手、喝豆浆
四、温馨时光:
目标:
1、为宝宝和家长提供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操作的机会。
2、引导家长鼓励宝宝积极探索,大胆操作,从而促进宝宝的感知、观察、表达等综合能力。
准 备:操作材料若干 过程:
1、操作游戏:夹夹乐
2、感知游戏:拨珠
3、智力游戏:拼拼乐、看小人书
温馨提示:在活动中,爸爸妈妈要给宝宝充分探索、操作的时间,不要急于帮帮宝宝操作,或告知答案。当宝宝说对或做对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五:结束时光:
目标:在家长的抚触中放松身心,再次体验游戏的快乐。准备:浴巾家长人手一条。过程:
1、抚触游戏:包饺子
温馨提示:提醒家长在把宝宝卷起来时,要将宝宝的两手臂夹紧身体,浴巾提起来时要注意宝宝的安全。
【亲子园亲子启蒙课程教案】推荐阅读:
亲子园教案12-29
幼儿园亲子课教案06-04
亲子沟通家长会教案11-13
2岁到3岁亲子课教案07-17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教案09-12
幼儿园中班亲子教案活动方案10-14
幼儿园大班中秋亲子活动教案10-19
幼儿园小班亲子游戏:亲子游戏11-11
幼儿园亲子活动小班优秀教案参考06-01
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玩法及规则07-1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