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通用9篇)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篇1

为了落实省卫生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妇幼保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有效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能力。板桥镇卫生院于2014年3月9日在本院的三楼会议室举办为期半天的“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技术培训”。

院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成员,镇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及村妇幼保健人员共计15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内容有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流程及信息上报;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中新生婴儿的管理;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培训会由李健副院长主持,公共卫生科科长张吉艳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及职业暴露的防护,阻断艾滋病母婴的检测咨询与阻断治疗,HIV感染的孕产妇所生新生婴儿的管理及防治措施,艾滋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以及相关月报表等五个方面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对工作实施的重点环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会议还强调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扩大宣传面,使全镇群众了解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实施;加强对此项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技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报送,全力做好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服务工作,把政府的惠民工程做好做实,推动我镇的妇幼保健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妇幼卫生的管理,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进一步提高筛查率;使我镇妇幼专干配备、产科质量和队伍素质三方面有所提高,促进农村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的管理,规范发放流程;继续实施好增补叶酸和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工作,认真落实惠民政策。

培训会上,学员们专心听讲,记好笔记,课后还对如何做好此项工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被培训人员的欢迎和好评,同时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同时提高了防治艾滋病的认识。

板桥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2008年12月—2009年5月在我院进行婚前医学检查的女青年共计362人。

1.2 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对象在填写婚前医学检查表时向她们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目的[1]设计调查问卷, 在发放调查问卷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 并及时收回问卷。在给婚检女青年出具合格证明时再次对问卷知识进行调查, 并及时收回。

1.3 健康教育方式

对前来婚检的女青年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包括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教育。方式为向女青年发放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资料, 包括宣传单、宣传画册;在宣教室内悬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知识的宣传板和相关图片, 并全天播放婚前保健知识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影像资料, 便于她们在等待查体结果时观看;在生殖检查服务的过程中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咨询和指导。

1.4 资料统计方法

所得资料均经χ2检验, 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纳入研究对象的女青年有362人, 年龄在20~35岁, 平均24.7岁,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65人, 占17.96%, 高中 (含中专) 82人, 占22.65%, 初中197人, 占54.41%, 小学18人, 占4.97%;城镇户籍155人, 农村户籍207人。

2.2 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情况

健康教育后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的总知晓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由53.20%提高到78.15%, 特别是对艾滋病传播的3个途径的认知均有较大提高。健康教育后回答正确率最高为母婴传播, 从健康教育前的56.08%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92.82%;其次是避孕套有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知晓率, 从健康教育前的62.98%上升到健康教育后的90.88%。在其他非传播途径如同桌进餐、一起学习以及蚊虫叮咬等是否可传播艾滋病等方面的认知上, 健康教育后回答正确率也有所提高, 具体见表1。

2.3 被调查者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相关态度的情况

被调查者对艾滋病感染者均持有比较严重的歧视态度。在“对艾滋病病人是否值得同情和关心”以及“朋友、同事感染艾滋病能否交往”等知识的认知上, 健康教育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在对“是否愿意接受艾滋病检测”的认知上, 健康教育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在“认为偶尔发生婚外性行为是否可以原谅”的问题上, 健康教育后赞成人数有所下降, 具体见表2。

2.4 被调查者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以及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调查显示, 参加人数最多的方式是领取健康教育资料并阅读, 大多数女青年愿意了解更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 并对观看录像认可度较高。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来源, 大部分来自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媒体网络, 极少部分来源于医生、父母和其他。

3 讨论

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 而是世界范围内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社会问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经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 那么她很有可能在怀孕分娩的过程中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他们的孩子受到感染。据统计, 在2004年全世界新发感染人群中, 15~24岁的年轻人大约占50.00%;而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由1988年的15.30%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39.00%。妇女感染比例和孕产妇感染比例的增高预示着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由于没有能够完全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和药物, 几乎所有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都会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妇女和儿童是艾滋病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到目前为止, 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的途径, 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有90.00%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2]。这一严峻形势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在国家卫生部颁发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 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85.00%以上;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00%以上。婚前女青年承担着孕育下一代的重任, 决定下一代出生人口的质量。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 转变对艾滋病病人歧视的观念, 改变不良的性行为以及提高自我健康能力是减少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手段。调查资料显示, 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能力还远远不够, 在今后的措施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在中小学时期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 加强对未婚青少年的性教育是减少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至成人的过渡期, 是性行为和生育能力及性需求逐渐发展的时期, 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开始形成, 然而科学的性教育却始终滞后, 导致青少年的性知识水平较低, 对性产生神秘感, 随着性观念的改变, 易使青少年在身心尚未成熟之前尝试性行为[3]。不安全的性行为和性暴力导致青少年性传播疾病的增加。本调查显示, 婚前女青年约59.10%处于初中文化水平, 如果她们在中小学阶段未得到及时的性健康教育, 将会造成她们对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知识的缺乏, 对全社会防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调查还显示, 艾滋病知识的来源主要靠广播电视报刊, 这些信息过于教条, 缺乏指导性。因此, 政府在发挥媒体宣传作用的同时要加大学校教育的力度, 通过学校教育,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更多的艾滋病知识教育。

3.2 利用社会媒体加大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

社会性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无论是正确的教育还是错误的教育, 都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效果。调查显示, 大部分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 所以, 我们应通过这些渠道, 广泛地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首先要注重内容的多元化, 不但是知识的传播, 更要注重意识和信念的培养。其次要注重传播知识的多元化, 把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社会心理的健康教育与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结合起来, 培养人们健康的行为与心理, 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和恐惧心理。第三要结合运用现代化手段为防控服务, 使艾滋病预防知识更便于传播, 更易于接受。除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手段, 网络媒体也是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在媒体健康教育过程中, 政府应规范媒体宣传内容, 组织专家等相关人士对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进行审核, 防止错误的信息误导大众群体。

3.3 政府买单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及婚前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大众传媒虽然覆盖面较广, 但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 缺乏反馈和评价, 也缺乏针对性, 因此, 在大众传媒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开展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卫生部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 在生殖健康服务过程中, 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主动为接受医疗服务的妇女及配偶/性伴侣提供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咨询。婚前医学检查不仅是进行健康体检, 还应向婚前男女双方传播健康知识。在婚前医学检查的过程中, 可向女青年提供一对一的检查指导以及开展充分的咨询, 使她们更深入地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消除存在的认识误区;耐心讲解女性解剖特点及如何保护其正常功能, 教育她们如何为自己提供公平的保健服务, 满足她们特定的卫生需求, 让她们能利用每一次健康的机会去改善她们的健康状态, 自觉接受艾滋病检测;同时还要传播健康的性心理并具备正常的情感和理智, 使她们认识到健康是一种权利, 她们应该有勇气拒绝危及自身健康的行为和不公平现象;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善于洁身自爱, 识别善恶美丑。

3.4 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管理, 积极治疗和预防性传播疾病

近几十年来, 我国性传播疾病的流行发生了较大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开始上升, 不再是局限于某些高危人群, 已波及到一般人群。近期研究显示, 除艾滋病外, 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感染已成为妇女, 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常见妇科疾病。性传播疾病可增加感染其他性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 因为患有性传播疾病者由于生殖器体表受损, 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可大大增加。有资料表明, 生殖道感染妇女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几率比正常妇女高4~7倍, 因此, 应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管理, 有效控制性传播疾病。患有或怀疑有性传播疾病或性伴侣患有性传播疾病者, 都应尽早检查, 尽早治疗, 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促进安全性行为、遵守性道德以及保持一夫一妻的性关系是预防性传播疾病、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方法。若发生婚前及婚外性行为或一方感染艾滋病病毒, 应坚持使用避孕套, 可大大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

3.5 对艾滋病病人给予关爱与支持

调查显示, 健康教育后女青年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提高, 但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却不能改善, 歧视和排斥现象仍比较严重。有研究者认为, 对艾滋病的恐惧和社会歧视心理除了与疾病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和传播过程有关外, 还与当前一些媒体不恰当的新闻报道有关, 他们在报道中有意无意地为艾滋病感染者贴上了负面的标签, 最终导致了公众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4]。因此, 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歧视, 需要媒体在进行艾滋病相关报道时, 应以科学准确的艾滋病知识为基础, 淡化报道的猎奇性, 增强消除歧视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为艾滋病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汪宁.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4, 38 (3) :291-293.

[2]王临虹, 苏穗青.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3]张志红, 曹小明.性教育对青少年性知识水平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 2003, 11 (10) :599.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基本知识 篇3

(一)基本概述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也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一般要经过7~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在这一期间,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工作和生活,但能够传染艾滋病病毒给其他人。艾滋病病毒的病死率极高,目前还没有可以治愈的药物和方法,如果得到恰当的治疗可以延长生命,但是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艾滋病可以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传播途径传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主要有: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者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或侵入人体的医疗器械;与他人共享注射器静脉吸毒;不安全的性行为;患有生殖道感染或者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可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者婴儿。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感染传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研究表明,在未干预情况下,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达15%~50%,在欧美为16%~20%,泰国为19%~24%,非洲25%~40%。

(二)流行状况

据统计,2003年全世界每天有6 000育龄妇女和2 000儿童感染HIV,截至2003年估计有1 850~2 000万育龄妇女感染HIV,其中受到母婴传播威胁的儿童有250万,新感染儿童为70万,有1 400万儿童因为艾滋病成为孤儿,至今已有50万儿童因艾滋病死亡。艾滋病病毒感染使全球新生儿死亡率增加了75%。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全球已有3 7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近一半是女性。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持续上升,专家估计截至2003年底艾滋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84万。中国艾滋病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流行从高危人群走向普通人群,表现在妇女感染比例增加,随着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人数的增加,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必然会快速增加。近几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1998年的15.3%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39%。在部分高发地区研究显示,孕产妇中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3%~0.7%。艾滋病感染途径中母婴传播的比率从1997年的0.1%增长至2003年的0.5%。我国部分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在艾滋病高流行区,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为35%~50%左右,说明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形势非常严峻。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主要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4个措施:通过健康教育、避免危险行为、安全性行为等方法,预防育龄妇女感染HIV;预防感染的孕产妇的艾滋病母婴传播;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和家庭提供综合关怀和支持(PMTCT+)。国外的经验和研究证明,通过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如开展孕期自愿咨询与检测、应用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婴儿人工喂养等,可有效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

(一)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1.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提供预防及治疗HIV/AIDS的相关知识。

2.对普通人群和夫妇进行健康行为倡导和干预。

3.积极治疗性传播疾病。

4.减少不安全输血。

5.告知相关的可能给妇女带来的不利因素,如歧视和暴力。

6.进行安全的性行为,倡导避孕套的使用。

7.进行婚前保健和艾滋病检测,了解婚前感染状态,以利于婚育选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性伴感染。

(二)预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育龄妇女非意愿妊娠

1.帮助育龄妇女了解其HIV感染状态。

2.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提供预防及治疗HIV/AIDS相关知识,包括母婴传播的预防。

3.向HIV感染妇女及其丈夫提供咨询服务,使他们充分了解母婴传播对本人、孩子和家庭的危害,对于今后妊娠能做出知情的选择。

4.提供避孕咨询,避免非意愿妊娠。

5.倡导使用避孕套作为避孕、计划生育和防病的理想工具。

(三)预防感染的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

1.向孕产妇提供充分的自愿咨询与检测(VCT)。

2.确保HIV感染孕产妇能够得到产前保健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相关服务。

3.让孕产妇和家庭充分了解母婴传播的危害,知情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

4.对终止妊娠者提供人工流产服务。

5.对继续妊娠者,为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提供咨询、孕期保健、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等服务。

6.提倡住院分娩,提供安全分娩服务,避免产时感染。

7.为新生儿安全喂养提供支持与咨询服务。

(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怀和支持(PMTCT+)

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和家庭提供综合关怀和支持,主要是在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预防干预措施的基础上,提供综合的支持和关怀,其中又以社区提供产后支持和关怀为主。提供综合的关怀和支持使服务范围扩大和延伸,可以使孕产妇和家庭得到更多的健康保证,进而使更多的孕产妇自愿接受此项服务,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和他们的新生儿以及家庭。关怀和支持包括以下内容:

1.治疗和关怀护理,主要有自愿咨询与检测、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抗病毒治疗和姑息治疗。

2.社会心理支持,包括提供咨询服务、精神和心理支持、随访咨询和社区支持。

3.人权和法律支持,以保障艾滋病患者的基本人权,包括HIV/AIDS患者的参与,使艾滋病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尊重,减少侮辱与歧视的发生。

4.社会经济因素的支持,主要是物质支持、多种渠道提高艾滋病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我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仅在试点地区开展,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展规范的预防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较其他艾滋病防治工作相对滞后。为此,国家提出将预防母婴传播作为艾滋病综合防治重要工作之一,明确了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为预防工作的目标人群。国家为这一人群提供免费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为孕产妇提供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为艾滋病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预防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正在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社会动员,形成多部门积极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预防体系。

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要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工作,通过加强孕产妇保健,提高住院分娩率,产后随访等促进预防措施的落实。妇幼保健机构要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承担辖区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技术指导、组织培训、信息收集、汇总等工作。及时发现阳性孕产妇,并将情况报告疾病控制部门。疾病控制部门要对新婚人群和孕产妇的HIV筛查试验及确认试验给与积极的配合和指导,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孕产妇给与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承担助产服务及婚前保健的医疗保健机构,均要承担预防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并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现阶段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工作主要包括:在各地区开展针对育龄妇女及孕产妇家庭的广泛的、形式多样的、多部门参与的健康教育,以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医疗保健机构应该为婚前保健的男女双方、所有孕产妇免费提供有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为孕产妇免费提供HIV检测服务;帮助艾滋病感染的孕妇知情选择妊娠结局,并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手术或者助产服务;开展咨询、心理支持和综合关怀服务;为阳性孕产妇和所生婴儿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预防用药;提供安全助产;指导阳性产妇人工喂养;为婴儿免费进行HIV检测等。

为做好预防工作,医务人员在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时还应该注意严守职业道德,做好保密工作,在工作中注意职业暴露的保护。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访谈提纲 篇4

(请将访谈结果详细、客观记录)

一、州(市)、县卫生局分管局长和妇幼保健院分管院长 当地2011年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进展情况?具体做了哪些事?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对省级有何建议

二、州(市)、县妇幼保健院HIV阳性孕产妇管理人员及医疗机构产科人员

1.CD4检测情况:县级怎样送检?多长时间能获得检测结果?有什么困难?有解决办法吗?

答:每个星期3早上送到区疾控,星期4下午市疾控出报告; 一是从确认到CD4检测要抽2次血,时间长;二是检测后服药期间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等费用高,患者一般不能承受。

2.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如何治疗和管理?如何获得长效青霉素?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对所生婴儿必要时要给予预防性服药或梅毒感染治疗并定期随访至18个月。

一般患者自行到省上购买,或由主管医生联系购买;一是购买难,肌肉注射太疼,不能坚持;二是梅毒试剂自费; 3.乙肝检测进展情况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孕产妇一般在产检或住院时全部免费检查,乙肝产妇所生婴儿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费用高; 4.如何解决?对省级有何建议?

三、州(市)、县妇幼保健院物资管理相关人员

1.在抗病毒药物、梅毒和HIV检测试剂的使用、协调管理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2010年1月至今,有无抗病毒药物、梅毒和HIV检测试剂过期?过期的品种和数量?是什么原因?之前有过什么协调?结果如何?

3.对当地的抗病毒药物、梅毒和HIV检测试剂的管理,今后有什么打算?对省级有什么建议?

四、HIV阳性孕产妇访谈提纲 1.注意事项:

(1)访谈要求:一对一,面对面进行

(2)访谈开始前,先介绍自己,做出明确的保密承诺。2.访谈提纲

(1)确认HIV感染后,县妇幼保健院的医生给了你什么咨询和帮助?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篇5

阻断HIV母婴传播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预防孕妇感染HIV;

2、及早发现感染HIV的孕妇;

3、建立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系统;

4、开展避孕和生殖健康服务;

5、已怀孕的HIV感染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终止妊娠或绝育;

6、干预性治疗(药物阻断);

7、行为干预(减少性伴、使用安全套、戒毒等);

8、产科干预(避免侵入性操作);

9、改变喂养方式

HIV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

(一)预防孕妇感染HIV 婚前体检应做HIV抗体检测,尤其是在HIV流行率较高的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如发现一方感染HIV,应建议他们避免怀孕。婚后夫妻双方应采取安全性行为,不吸毒。准备怀孕前和围产期也应做HIV抗体检测。

(二)及早发现HIV感染者,提供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VCT)服务 对于采取措施减少母婴传播的妇女来说,她们需要了解并接受他们的HIV感染状况。广泛提供能被接受的自愿咨询和HIV检测服务,对于识别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妇女来说非常重要。理想状态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利用这些服务。知道自己已被感染的人们,很可能因此而受到触动而留意自己的健康,从而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早期寻求医疗关怀。对于性行为、生育和婴儿喂养,她们能够作出知情选择;她们能够采取措施,保护可能还未被感染的伴侣。那些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们,可以咨询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她们的子女免受感染,并帮助人们认识到社区中还有更多携带HIV但没有任何外在体征的人。必须强调,咨询和检测必须做到知情同意和保密。因此,许多国家尤其是在HIV感染率特别高的地区,将咨询和检测作为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的一部分,提供给接受产前服务的所有妇女(常规的产前自愿咨询和检测)等。

此外,防止对HIV感染者的排斥和歧视也十分重要。在某些地方,如果妇女害怕因感染而受到歧视、暴力袭击,甚至可能被谋杀,她们不愿意或者根本不可能利用提供给她们的服务,包括VCT在内。因此,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医务人员对HIV感染者及其家属的非歧视的态度。

(三)建立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为母婴提供良好的卫生保健服务

向母婴提供产前、分娩中及产后广泛的、良好的卫生保健服务以及向HIV感染妇女及其子女提供咨询、生殖健康服务和医疗关怀是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一部分。只有卫生保健系统能有效运转并能提供上述服务,才能保证很好地开展HIV母婴阻断干预项目。所谓良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应该做到: ?求医方便并保护个人隐私; ?服务规范,收费合理; ?医务人员不歧视病人; ?提供的服务有一定连续性;

?不同医疗、保健或管理单位之间能做到信息交流畅通,转诊方便; ?能经常对服务状况进行技术监督和评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能经常听取被服务者的需求与意见等。

(四)避孕和生殖健康

HIV感染的妇女应避免怀孕,这是预防HIV母婴传播的根本措施。提供的避孕方法要安全、有效、自愿。

(五)终止妊娠或绝育,可预防宫内传播:

对有HIV感染的孕妇,应做个体医学指导,实行避孕、流产和引产措施,以终止妊娠或绝育。

(六)干预性治疗

近些年来,通过药物阻断HIV-1的母婴传播已成为可能,例如AZT长程疗法,或联合用药,长期或短期方案。对边远和农村地区可推广应用简便廉价的Nevirapine(NVP)单剂疗法。一项乌干达/美国的联合研究显示,分别给分娩期产妇和出生3天内的新生儿单剂应用 NVP 能使HIV-1的围产期传播减少47%,全程费用少于4美元。泰国进行了许多AZT 的研究。例如向已确诊感染HIV的母亲在怀孕34周后使用两种抗艾滋病药物--AZT和3TC,婴儿出生后再继续给新生儿使用一个月的AZT,结果使HIV在母婴之间的传播机率下降到2.8%(单独使用AZT的感染率在7%~8%之间),每位患者每月只需花43美元,使母婴传播率下降了1/2到 2/3。但不同的用药方案与喂养方式的干预效果有所不同(人工喂养在泰国可以很安全)。

有资料介绍,如果使用综合预防方案,母婴传播率为1%~2 %,如果使用一般干预方案为 8%~10 %。例如:

?采用1个月疗程的AZT方案,母乳喂养至6个月,母亲HIV阳性,婴儿感染率通常为18%; ?采用1个月疗程的AZT方案,非母乳喂养,母亲HIV阳性,婴儿感染率通常为10%; ?在分娩开始时给予AZT和3TC两种药物,并在产后1周继续给新生儿实施,可使6周龄婴儿的HIV感染降至11%。

?如果从孕36周起用药直至产后1周,可使母乳喂养的6周龄婴儿HIV感染降至9%。因此,需要根据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及所能承受的条件、配方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价格等制订药物干预方案,并注意耐药性问题。我国为HIV感染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方案是:推荐使用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齐多夫定(AZT)+ 奈韦拉平(维乐命,NVP)联合用药)方案:即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AZT 300mg,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AZT 300mg,口服,至分娩结束;孕产妇临产后加服NVP 200mg;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 2mg/kg,每6小时1次,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6周。

在没有条件或在孕期/临产前没有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情况下,采用孕产妇临产后一次性服用NVP 200mg,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的预防用药方案。

选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用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孕产妇自身、孕产妇及丈夫以往是否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及用药时间,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及毒副反应等因素。HIV感染孕妇如有抗病毒治疗指征(CD4 < 250个细胞/mm3),推荐使用AZT + 3TC + NVP联合用药方案。

(七)行为干预

孕妇及其丈夫均应采取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伴、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毒、戒烟以及注意个人卫生、营养和休息等。

(八)产科干预

应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避免侵入性操作,避免不必要的侧切、产钳术等。需要时可采用剖腹产、冲洗阴道(可冲淡病毒),或阴道分娩时用洗必泰冲洗阴道,预防产道感染,并尽可能清理新生儿的皮肤、鼻腔、口腔耳内、眼内、气管、胃内分泌物。尽量避免输血。避免交叉感染。

(九)改变喂养方式

改变喂养方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母乳喂养曾被作为婴儿最好的喂养方式广泛提倡,在过去的20年里,它一直是儿童卫生与生存策略的基石,并在世界许多地方的降低婴儿死亡率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为减少因母乳喂养引起的传播,应尽量采取避免母乳喂养,或短期母乳喂养,或将母乳加热处理,或使用牛奶、婴儿奶粉等进行替代喂养。决定替代喂养前需要对当地替代喂养条件是否安全作合理的评估。例如,是否已经有婴儿配方?是否能确保婴儿配方的长期供应?是否有条件持续买到合格的奶粉、代乳品及喂养、消毒用具?人们能否获得清洁水和燃料来煮沸?喂养者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培训,并且掌握相应的卫生知识与技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科学配制牛奶和恰当添加辅食、清洗和消毒奶瓶等)。如果替代品使用不当,或使用劣质的母乳代用品,或长期买不起合格的代用品等均可能引起婴儿感染、营养不良和死亡。因此,只有在替代喂养条件很安全并有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够推荐替代喂养。近年来我国在阻断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例如2003年北京市地坛医院采取分娩前给予孕妇服用抗HIV药物、选择剖腹产,新生儿在出生后2小时内给予抗HIV口服液,以及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咨询,建议进行人工喂养等干预措施,成功阻断了2例HIV阳性孕妇的母婴传播。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篇6

一、项目实施范围

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主要策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落实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加强监督考核,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二)社会动员,广泛参与。要积极协调妇儿工委、广电、教育、人口计生、民政、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动员。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支持,减少歧视,营造良好的综合防治氛围。

(三)整合资源,提高效果。各医疗卫生机构应科学整合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服务,提高干预效果。

三、工作内容

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开展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同时,应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综合、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 1 传播的干预服务。

(一)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要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发挥部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在妇产科、计划生育门诊、青少年保健门诊、孕妇学校、婚前保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多种服务场所开展健康教育。

(二)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负责对所有孕检妇女采取血样,统一编号,每周集中送县疾控中心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并在围产保健手册上加盖“三项检测已采样”章。初次产前检查未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的孕妇,负责采集孕妇血样每周集中送样到县疾控中心。同时做好“三项”检测情况登记本和结果登记本。

(三)检测结果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加强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孕产期保健和随访服务,包括采取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指导、相关感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安全助产等服务。为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的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针对孕产妇综合状况及疾病感染程度,提供喂养方式指导、心理支持、家庭防护等方面的指导。为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 2 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

1.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管理

(1)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管理。对于HIV抗体确诊阳性的孕产妇,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档案,及时将信息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同时向县疾控中心提供备份。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县妇幼保健院负责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采取阻断母婴传播措施:①终止妊娠:为艾滋病感染孕妇提供医学咨询,并劝其尽早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应根据知情同意原则而定。②药物预防:如不愿终止妊娠者,要为其提供医学咨询和产前诊断,并免费发放药物进行预防。③安全分娩:所有艾滋病感染孕妇必须到指定的医院接受安全分娩。④婴儿喂养指导:对HIV感染者所生的子女,建议用人工喂养替代母乳喂养,切忌混合喂养,并提供人工喂养的咨询服务。要积极动员、管理HIV抗体阳孕产妇到指定的HIV感染孕产妇医疗保健机构采取终止妊娠、药物预防、安全分娩等相关阻断母婴传播措施。

(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管理。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满1、3、6、9、12和18月龄时分别对其进行随访,提供常规保健、生长发育监测、感染状况监测、预防营养不良的指导、免疫接种等服务,并详细记录儿童随访的相关信息。出生后6周及3个月、12 3 月龄、18月龄采集血样,登记相关信息后,及时将血样本通过县疾控中心艾滋病实验室进行早期诊断检测,并及时将结果上报到县妇幼保健院。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如6周早期诊断检测结果呈阳性反应,则之后尽早采集血样进行第二次早期诊断检测,两次不同时间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报告“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阳性”,确定儿童感染HIV,及时转介婴儿至儿童抗病毒治疗服务机构。两次不同时间(其中至少一次于婴儿满3个月后采血)检测结果呈阴性反应,报告“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婴儿按照未感染儿童处理,继续提供常规儿童保健随访服务。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未进行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或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者,应于12月龄、18月龄进行HIV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

2.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管理。(1)梅毒感染孕妇的规范治疗

对于检测发现的梅毒感染孕产妇,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提供规范(全程、足量)的治疗,并在孕早期与孕晚期各提供1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对于孕中、晚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立刻给予2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2个治疗疗程之间需间隔4周以上(最少间隔2周),第2个疗程应在孕晚期进行。对临产时发现的梅毒感染产妇也应立即给予治疗。在孕妇治疗梅毒期 4 间应进行随访,若发现其再次感染或复发,应立即再开始一个疗程的梅毒治疗。所有梅毒感染孕妇的性伴侣应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梅毒治疗。

(2)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管理

①预防性治疗。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对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期未接受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接受非青霉素方案治疗或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预防性治疗;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没有临床表现的儿童也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②随访和先天梅毒的诊断与治疗。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对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定期随访,提供梅毒相关检测直至明确其梅毒感染状态,并记录相关信息。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且滴度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到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IgM抗体检测阳性的儿童诊断为先天梅毒;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阴性或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滴度低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的儿童进行随访,对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有临床症状的儿童,或者随访至18个月时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仍持续阳性的儿童亦诊断为先天梅毒。对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给予规范的治疗,并上报先天梅毒感染 5 的信息。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滴度低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但有先天梅毒临床症状的儿童,应先给予规范的治疗并随访,18个月时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者诊断为先天梅毒,上报先天梅毒感染的信息。

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管理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其肝炎病史及治疗情况,密切监测肝脏功能,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和指导。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国际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

四、职责与分工

(一)县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本辖区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组成本辖区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工作督导与检查,进行人员培训;负责采集本辖区孕产妇的艾滋病、梅毒、乙肝血样标本并进行检测和辖区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的管理,以及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等工作;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合常规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

(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县艾滋病、梅毒、乙 6 肝相关检测的技术支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孕产妇及婴儿用药、HIV抗体确认及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试剂及耗材,承担孕产妇及其儿童的免费艾滋病确认试验、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等检测工作,并及时向送样单位反馈结果和信息。

(三)乡镇卫生院及县直综合医疗卫生单位。参与并接受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主动为所有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采样送检及孕期未检测的产时快速检测与咨询;为所有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规范治疗、为其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性治疗;为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产妇补助100元;在县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为辖区内所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喂养指导。乡镇卫生院在县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孕产妇早孕检查、建册时每位孕检妇女的血样采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县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负责督促本辖区内孕产妇及早到县妇幼保健院采集血样。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检测结果阳性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做好随访和追踪管理,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整理、上报。

五、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收集、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保密意识及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管理及质量控制,确保信息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及管理能力。

(一)信息数据的收集与上报。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建立记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时保健等相关登记;定期收集、整理和汇总相关检测、咨询信息;对检测发现的艾滋病及梅毒感染孕产妇进行随访及个案信息调查;按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及时填写和逐级上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并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网络报告。对所发现的孕产妇及婚检妇女中艾滋病、梅毒感染者和乙肝患者,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

(二)质量控制。在数据信息收集过程中,各医疗卫生单位应认真核对各类原始登记与记录,确保相关报表信息符合逻辑、完整、准确;及时对报告的数据信息进行逐级审核与汇总,确保数据信息管理、利用与分析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县妇幼保 8 健院应对全县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准确性进行核查,定期组织开展信息漏报、重报等情况的专题调查,对相关报表中的错误信息进行修订,减少错报、重报及漏报,提高数据信息质量。

六、保障措施

(一)抗病毒药品由县疾病控制中心统一招标采购和供应,并要采购一定数量的检测试剂,保证各助产机构用于产时快速检测。梅毒检测、乙肝检测试剂由县妇幼保健院根据检测标本量统一招标采购。

(二)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经母婴传播血样采集、工作经费,根据中央、省、市财政的要求,按照实际工作量下拨。

(三)检测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管理经费: 1.HIV感染孕产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相关检测、孕产妇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及住院分娩补助、孕产妇终止妊娠补助及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配方奶粉费用、HIV感染产妇及所生婴儿机会性感染预防用药费用由省妇幼保健院根据各地费用产生情况统一下拨(其中住院分娩补助3000元/例,中止妊娠补助1000元/例,阳性HIV所生婴儿人工喂养补助1800元/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相关检测200元/例,HIV感染产妇及所生婴儿机会性感染预防用药补助200元/对母子)。

2.妊娠梅毒规范治疗及先天梅毒防治费用由省卫生厅下拨,县卫生计生局根据工作量及考核情况统一下拨。

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免疫球蛋白费用(每例补助产妇100元),县卫生计生局根据各医疗保健机构费用产生情况,经考核后统一下拨。

七、监督指导与评估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篇7

1 临床资料

1.1 艾滋病母婴传播情况

通过对该县艾滋病母婴传播情况的分析不难看出,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县城与农村之间的传播速率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上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一些人至今没有认识到艾滋病母音传播的危害。在这些人群中, 多以农村地区为主。在影响中国艾滋病控制进程的同时, 也对婴儿今后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且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也在尝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2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法

首先, 在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管理模式的研究中, 结合当前中国艾滋病患者多集中在农村地区, 在研究中应将重点放在部分农村地区, 并以县为单位, 成立相应的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小组, 由县级部门领导充当组长, 并在县卫生局的配合下,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作为防艾局的专项工作之一。同时在新闻媒体、红十字会、妇联、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的配合下, 积极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模式, 在为艾滋病母婴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还能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其积极参与到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活动中来[2]。与此同时, 在对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进行研究时, 还应结合现有的社会资源, 对艾滋病孕妇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确保其住院分娩中能够得到优质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感受到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艾滋病母婴传播小组的日常工作, 保证传播阻断模式的顺利运行。

其次, 在探索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方法的过程中, 还应结合着国外的阻断模式, 本着“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学习态度, 从中国当前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实际状况出发, 将其运用到中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中来, 在提高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效率的同时, 还能有效的提高艾滋病的控制质量。

最后, 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时, 单靠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多方的参与, 形成系统的合作整体, 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 在提高整体阻断效果的同时, 还能提高艾滋病母体对艾滋病的认识, 积极参与到整个模式中来, 在达到阻断效果的同时, 还能取得好的控制效果。例如:在开展时, 卫生部门应竭尽全力为母体提供分娩、体检、治疗等医疗条件;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 保证艾滋病母婴的基本权利;妇幼保健部门应加强艾滋病宣传, 提高艾滋病母体对艾滋病的认识等等。

1.3 该县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及运转机制经验

在县委领导及各个单位的帮助支持下, 该县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中,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实际实施中, 结合该县实际情况, 具体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 在该模式及运转机制的运行制定中, 中国相关领导从一开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健全了组织机构, 确保机构组织的完整性与时效性;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艾滋病防治责任目标考核管理, 资金设专账管理, 及时下拨, 为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 针对农村地区的艾滋病母体, 由专业的妇幼部门为其提供上门服务, 在保障母体基本权利的同时, 积极对其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使其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关爱, 并积极配合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 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 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时, 必须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均为接受生殖健康服务的对象主动提供免费HIV抗体检测及为HIV阳性孕产妇提供母婴阻断服务, 县级妇幼保健院资料归档完整、规范、有序, 制定了PMTCT监督指导计划, 按要求开展逐级监督指导, 监督指导痕迹资料管理完善, 县级妇幼保健院PMTCT物资下发及时, 管理规范, 县、乡级医疗保健机构PMTCT核心知识掌握全面。

再次, 协调乡级医疗与民政, 保证结婚登记人群检测覆盖率。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 相关登记人员必须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艾滋病母婴进行准确登记, 确保登记的准确率与覆盖率。此外, 作为一项交流工作, 登记人员在开展工作时, 应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 避免因语言不和伤害孕妇的自尊心, 在影响登记效果的同时, 还会影响自身的服务质量。

最后, 加强孕产妇艾滋病的预防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开展中, “授之以鱼不如用授之以渔”, 即通过强化孕产妇艾滋病的认识来提高母婴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在这一工作中, 工作人员可以凭借农村的宣传栏, 或印制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手册,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开展相应的专家讲座来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的认识, 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在配合县政府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同时, 还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

2 结果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该县在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时, 在多个部门的配合下,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完善, 该县结婚登记人群检测覆盖率超过95%,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高达88%,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 在政府部门的领导及支持下, 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下, 艾滋病母婴的必要经费得到了保障, 确保了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正规化及规范化, 并不断深入、科学的完善了运转机制, 将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的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实现了农村卫生与妇幼卫生的相结合。

3 结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开展, 在预防艾滋病发展的同时, 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开展中, 受艾滋病传播速度的影响,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开展, 受到中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在开展的过程中, 给予相应的配合, 确保艾滋病母婴传播阻碍模式的顺利进行。而在运行机制的建立中, 通过多个部门的配合, 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责任制, 确保工作经费及治疗药物的供给[3]。与此同时, 在推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的过程中, 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对艾滋病的认识, 以便在开展工作时, 能积极的配合参与, 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黄春, 何尔逵, 陈禹.多部门协作多形式干预是搞好母婴阻断工作的关键——宣威市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软科学, 2009 (1) :110.

[2]李燕, 郭光萍, 石安萍, 等.云南省农村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模式及运转机制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17) :2339.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篇8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为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人群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这些病造城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至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育龄妇女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2、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婚前保健人群的艾滋病,乙肝和梅毒检测率逐年升高。

4、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分别达到90%以上。

5、梅毒感染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90%以上。

6、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率达到90%以上。

7、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满18月龄,艾滋病检测率达到80%以上,其中6月龄内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的比例达到60%以上。

8、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达90%以上,12月龄随访率达到80%以上。

9、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达到90%以上。

10、儿童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报告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

11、先天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0/10万活产数以下。

二、成立组织机构 组长:丁龙镇 副组长:陈向东马东

成员:于爱萍

张学良

宋建芳

王有

韩英英

李树平

陈彦芬

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办公室主任马东(兼)

职责与分工

1、领导组负责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定期对各科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2、产科、预防保健科要结合常规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产科日常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医疗和技术服务。

3、产科负责为所有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与咨询;对感染的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喂养指导、儿童定期随访与检测、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明、婴儿早期诊断的血标本采集及转运等服务和干预措施;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规范治疗,为其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性治疗及梅毒感染状况监测;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4、药剂科要严格规范相关药品、试剂,特别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存储和使用,保障其安全的使用和有效性。

5、相关部门要参与并接受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

三、技术保障

为全面、整合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保障各项干预措施的规范落实,医院要规范实验室检测技术,加强普遍性防护,减少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一)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产科及实验室建设,规范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技术与实验室检测。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都应当定期接受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规范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检测服务。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开展相关检测服务;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加强实验室管理,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测工作,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保障工作顺畅运转。

(三)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遵照普遍性防护原则,落实各项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进行暴露情况的报告和登记,及时采集暴露案例的信息,进行暴露评估,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相应的预防性药物及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四、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收集、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保密意识及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管理及质量控制,确保信息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及管理能力。

(一)信息数据的收集与上报。

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时保健等相关登记;定期收集、整理和汇总相关检测、咨询信息;对检测发现的艾滋病或梅毒感染孕产妇进行随访和个案信息调查;按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及时填写和逐级上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并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网络报告。

对所发现的孕产妇、婚检妇女中艾滋病、梅毒感染者或乙肝患者,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

(二)质量控制。

在数据信息收集过程中,应当认真核对各类原始登记与记录,确保相关报表信息符合逻辑、完整、准确;及时对报告的数据信息进行逐级审核与汇总,确保数据信息管理、利用与分析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资金和物资管理

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资金和物资的管理。经费支持的试剂、药品、设备等相关物资,应当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严格管理。各项补助经费的发放要进行详细记录,便于检查,并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资金检查。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评估报告 篇9

关于印发《平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

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医疗单位:

为全面做好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减少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的危害,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平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平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实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和《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目标,全面、整合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按照省、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统一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至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健全适合我县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2、育龄妇女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3、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婚前保健人群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逐年提高。

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分别达到90%以上。

6、梅毒感染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85%以上。

7、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率达到90%以上。

8、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满18月龄艾滋病检测率达到80%以上,其中6月龄内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的比例达到60%以上。

9、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达到90%以上,12月龄随访率达到80%以上。

10、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达到90%以上。

11、儿童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报告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

12、先天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0/10万活产数以下。

二、策略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助产机构应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科学规划,实行目标管理,有效整合资源,建立以医院为主体、各相关科室参与的协作机制,各司其职,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二)开展社会动员,促进广泛参与。县卫生局要积极协调妇儿工委、广电、教育、人口计生、民政、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利用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宣教、家庭参与等多种形式,开展

群众性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特别关注疫情相对严重或偏远贫困地区人群、流动人口及青少年。为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支持,减少歧视,营造良好的综合防治氛围。

(三)整合服务资源,提高干预效果。整合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服务。严格执行技术服务标准,建立适宜的检测、咨询、干预、随访等服务流程,健全防治物品及时供应和合理应用制度、提高干预效果。

(四)扩大覆盖范围,促进常规开展。在全县逐步扩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覆盖面,在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性病防治、计划生育等服务领域,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使更多育龄妇女、孕产妇及其家庭受益。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作用,促进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常规化和持续开展。

三、措施

医疗保健机构在开展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同时,应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综合、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服务。

(一)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1、卫生部门要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发挥部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并张贴宣传栏、宣传画,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以及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利用广播、电视专栏、学校课程、专题宣传、咨询等活动,为育龄妇女、农民工、青少年及其家庭发放宣传册、小折页等宣传资料,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提高大众的相关知识水平。

2、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要在妇科、产科、计划生育门诊、保健门诊、孕妇学校、婚前保健门诊、妇女保健科、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多种服务场所开展健康教育,结合常规医疗保健服务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咨询和指导,增强服务人群的认识,提高服务对象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及母婴传播服务的利用。

3、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应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的信息、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帮助感染妇女及配偶/性伴选择安全的性行为方式,指导其正确避孕和使用安全套,以减少非意愿妊娠以及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传播,同时帮助其制定适宜的家庭生育计划。建议梅毒感染妇女在梅毒治愈后计划怀孕。

(二)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与咨询服务。各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要结合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主动为所有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检测与咨询服务。在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同时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相关检测,尽量在孕早期进行相关检测,尽快明确感染状况,以及早为孕产妇提供干预

措施;要确保临产时才寻求助产服务的孕产妇及时获得相关检测与咨询,并进行干预。

1、检测前信息提供

结合孕产期保健服务,为所有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检测前咨询,告知母婴传播的危害及接受相关检测的必要性等核心信息。

2、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

为所有孕产妇尽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为孕产妇提供规范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及时对艾滋病筛查结果阳性者进行艾滋病确认试验,尤其要确保临产孕产妇尽早获得艾滋病抗体筛查,以及时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

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两类。采用其中一类试验对首次就诊的孕产妇进行梅毒筛查,对筛查结果阳性者,需用另一类试验进行复检,确定其是否为梅毒感染。

为孕产妇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有条件的机构要为检测结果阳性者提供乙肝病毒病原体血清学检测(乙肝两对半)。

3、检测后咨询

医务人员应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后咨询服务。为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孕产妇提供改变危险行为、避免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等重要信息;为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孕产妇提供保密的咨询,告知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信 6

息,进行配偶/性伴的告知和检测指导,与感染孕产妇商讨并由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提供必要的转介服务等。

(三)为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医务人员应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和随访服务,包括采取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指导、相关感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安全助产等服务。为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针对孕产妇综合状况及疾病感染程度,提供喂养方式指导、心理支持、家庭防护等方面的指导。为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

(四)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1、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可分为预防性抗病毒用药和治疗性抗病毒用药。

提供艾滋病病毒药物前,应对孕产妇进行艾滋病症状观察、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并对孕产妇的感染状况进行评估,确定临床分期,结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结果,选择适宜的抗病毒用药方案(用药方案见附件4)。对于处于艾滋病临床I期或II期,免疫功能相对较好,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预防性抗病毒用药方案;对于处于艾滋病临床+

3++ 7

Ⅲ期或Ⅳ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治疗性抗病毒用药方案。

在应用抗病毒药物前及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持续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提高用药依从性;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必要时进行病毒载量等检测,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处理或转介服务。

2、提供适宜的安全助产服务

为艾滋病感染的孕妇及其家人提供充分的咨询,告知住院分娩对保护母婴安全和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重要作用,帮助其及早确定分娩医院、尽早到医院待产。医务人员应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会阴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产、宫内胎儿头皮监测等损伤性操作,减少在分娩过程中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几率。

3、提供科学的婴儿喂养咨询、指导

对艾滋病感染的母亲所生儿童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医务人员应与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家人就人工喂养的接受性、知识和技能、负担的费用、是否能持续获得足量、营养和安全的代乳品、及时获得医务人员综合指导和支持等条件进行评估。对于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者尽量提供人工喂养,并给予指导和支持;对于因不具备人工喂养条件而选择母乳喂养的感染产妇及其家人,要做好充分的咨询与指导,告知其坚持母乳喂养,喂养时间最好不超过6个月,并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改为人工喂养。

+

+3

4、保健院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随访与艾滋病检测

在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满1、3、6、9、12和18月龄时分别对其进行随访,提供常规保健、生长发育监测以及感染状况监测、预防营养不良的指导、免疫接种等转介服务,并详细记录、上报儿童随访的相关信息。

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于出生后6周及3个月(或其后尽早)采血进行早期诊断检测(儿童早期诊断检测流程图见附件5)。两次不同时间检测结果呈阳性反应,报告“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阳性”,确定儿童感染艾滋病,及时转介婴儿至儿童抗病毒治疗服务机构。两次不同时间(其中至少一次于婴儿满3个月后采血)检测结果呈阴性反应,报告“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婴儿按照未感染儿童处理,继续提供常规儿童保健随访服务。

负责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随访服务的县妇幼保健院按照儿童早期诊断时间和技术要求采集血样,登记相关信息后,及时将血样转送到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未进行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或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者,应于12月龄、18月龄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儿童抗体检测流程见附件6)。

5、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明

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mm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应用复方新诺明,以预防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的儿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也应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 +

明:(1)艾滋病早期诊断结果为阳性;(2)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25%;(3)反复出现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临床症状;(4)母亲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时间<4周。复方新诺明用药方法详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手册》。

(五)为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1、为梅毒感染孕妇提供规范治疗

为梅毒感染孕妇提供规范(全程、足量)的治疗,以治疗孕妇的梅毒感染和减少梅毒母婴传播。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为我县梅毒感染孕产妇规范治疗、助产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定点医院,定点医院根据孕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孕妇梅毒进行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规范治疗(治疗方案见附件7)。对于孕早期发现的梅毒感染孕妇,应在孕早期与孕晚期各提供1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对于孕中、晚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立刻给予2个疗程的抗梅毒治疗,2个治疗疗程之间需间隔4周以上(最少间隔2周),第2个疗程应在孕晚期进行。对临产时发现的梅毒感染产妇也应立即给予治疗。在孕妇治疗梅毒期间应进行随访,若发现其再次感染或复发,应立即再开始一个疗程的梅毒治疗。所有梅毒感染孕妇的性伴侣应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梅毒治疗。

2、提供安全助产服务

为感染孕产妇提供适宜的安全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梅毒螺旋体经血液、体液母婴传播的危险,减少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梅毒的机会。

3、为梅毒感染母亲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性治疗

+

医务人员对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期未接受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非青霉素方案治疗或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预防性治疗;对出生时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均阳性,但后者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和没有临床表现的儿童进行预防性治疗。(治疗方案见附件7)

4、保健院为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提供随访和先天梅毒的诊断及治疗转介等服务

医务人员应对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进行定期随访,提供梅毒相关检测直至明确其梅毒感染状态(见附件8),并记录相关信息。对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且滴度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到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的儿童诊断为先天梅毒;对于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阳性且滴度低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但有先天梅毒临床症状的儿童,或者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有临床症状的儿童,或者随访18个月时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仍持续阳性的儿童亦诊断为先天梅毒。对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给予规范的治疗或转介服务,并上报先天梅毒感染的信息。

(六)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其肝炎病史及治疗情况,密切监测肝脏功能,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和指导。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按照国 11

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小时内及1月龄和6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种。

(七)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提供关怀和支持。各医疗保健机构机构和组织应根据本机构服务的特点和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或渠道为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的相关咨询、避孕咨询指导、心理支持、综合关怀及转介服务等医疗保健综合服务(保健院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人工喂养所需部分奶粉),营造减少歧视的社会氛围,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影响。

四、职责与分工

(一)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县卫生局承担制定本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实施方案并进行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以县妇幼保健院牵头、医政、疾控、规财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抓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医疗保健机构的职责与分工。

1、妇幼保健院

县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工作督导与检查,进行人员培训,协助县卫生局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传播的工作服务流程;负责所有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随访保健管理以及本辖区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等工作。要按照《生物制品管理规定》

和《预防用生物制品生产供应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确保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储存、发放和注射使用等环节的安全和有效。

2、县疾控中心

县疾控中心承担本辖区艾滋病检测的技术指导,孕产妇及其儿童的艾滋病确认试验、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等检测工作以及梅毒检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3、医疗保健机构

各医疗保健机构应结合常规孕产期保健、产科和儿童保健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医疗和技术服务。为所有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与咨询;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喂养指导、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明和干预措施;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规范治疗,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性治疗及梅毒感染状况监测;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参与并接受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

根据我县孕产妇保健管理流程,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为孕妇早孕建册(12周前)时进行艾滋病、梅毒及乙肝的咨询、检测,并记录在手册上。各医疗保健机构在每次接诊孕产妇时,认真查看《孕产妇保健手册》,对未进行艾滋病、梅毒及乙肝项目检测的,及时进行检测并做

+

好登记;对确诊梅毒感染的孕妇实行首诊负责制,并给予规范干预治疗和随访,各定点助产机构对入院待产的孕期未进行检测的全部孕妇应实行免费检测。县医院、中医院新生儿科负责接诊HIV、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干预治疗。县妇幼保健院技术小组成员负责确诊HIV感染孕妇的孕期随访管理、所生儿童早期诊断的血标本采集、转运、定期随访与检测以及全县梅毒感染孕妇所生儿童的定期随访、检测及管理。

五、技术保障

为全面、整合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保障各项干预措施规范落实,我县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技术,加强普遍性防护,减少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一)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县卫生局应规范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资质和人员准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产科及实验室的建设。有计划的开展县、乡、村的逐级培训。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定期接受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规范实验室检测技术服务。卫生局应充分整合并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符合本县特点的综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的检测服务制度及流程。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性传播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指南》、《全国梅毒检测技术规范(试行稿)》等有关文

件要求开展相关检测服务;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加强实验室管理,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保障工作顺畅运行。

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生物制品管理规定》和《预防用生物制品生产供应管理办法》,严格规范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存储和使用,保障生物制品的安全和有效。县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应同时开展两类梅毒血清学实验;乡镇卫生院应至少开展梅毒筛查实验。

(三)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遵照普遍性防护原则,落实各项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各医疗机构应及时与县疾控中心建立联系,进行暴露情况的登记,及时采集暴露案例的信息,进行暴露评估,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相应的预防性药物及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六、信息管理

县妇保院指导全县相关单位尽快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收集、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各医疗单位应指定保密意识及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管理及质量控制,确保信息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及管理能力。

(一)信息数据的收集与上报。各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记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

产期保健、产时保健等相关登记;定期收集、整理和汇总相关检测、咨询信息。对检测发现的艾滋病及梅毒感染孕产妇进行随访及个案信息调查;按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见附件9)及时填写和逐级上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各助产机构每月8日前将纸质版报表上报县保健院社保科,县保健院社保科负责全县信息汇总并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网络报告。有阳性病例需要随时上报,尽早确定干预方案。

对所发现的孕产妇及婚检妇女中艾滋病、梅毒感染者或乙肝患者,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

(二)质量控制。在数据信息收集过程中,各医疗保健机构应认真核对各类原始登记与记录,确保相关报表信息符合逻辑、完整、准确;及时对报告的数据信息进行逐级审核与汇总,确保数据信息管理、利用与分析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县卫生局定期对辖区内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准确性进行核查,定期组织开展信息漏报、重报等情况的专题调查,对相关报表的错误信息进行修订,减少错报、重报及漏报,提高数据信息质量。

六、监督指导与评估

县卫生局负责建立全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监督指导评估体系。定期组织和开展自查和监督指 16

导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督导评估报告和工作报告,不断提高辖区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质量。

七、资金和物资管理

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应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相关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不得挪用或改变专项资金的性质和用途,不得用于与本工作无关的其他支出。经费支持的试剂、药品、设备等相关物资,应按照相关规定严格管理。各项补助经费的发放要进行详细记录,便于检查。县卫生局、县财政局应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并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资金检查。

八、组织领导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及协调工作。

2、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技术指导、培训与督导考核工作。

附件:

1、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2、孕产妇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3、孕产妇梅毒检测及服务流程

4、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抗病毒用药方案

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及服务流程

6、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

7、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及所生儿童治疗方案

8、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随访与先天梅毒感染状态监测

9、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10、平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

附件10:

平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张庆伟 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杜青平县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成 员:刘 玲 县妇幼保健院工会主席

相龙伟 县疾控中心副主任

卜凡玲 县妇幼保健院社保科科长

刘庆龙 县卫生局医政科副科长

平邑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

技术指导专家组

组 长:张庆伟 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杜青平县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成 员:管正秀 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刘 玲 县妇幼保健院工会主席

相龙伟 县疾控中心副主任

卜凡玲 县妇幼保健院社保科科长

刘庆龙 县卫生局公卫科副科长

王廷娥 县人民医院产科主任

史瑞芬 县中医医院产科主任

上一篇:地产销售管理制度下一篇:社区社会组织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