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与统计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调查与统计

社会调查与统计 篇1

2.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优点:①节省时间人力物力②可以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③可以比较详尽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④应用范围十分广泛⑤准确性高。缺点:①使用与定量研究而不适合定性研究②不适用于调查总体模糊的对象③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

3.选题的标准:①重要性,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②创造性,指研究问题应该有新的东西,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特点。③可行性,指研究者具备完成某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④合适性,指所选问题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课题明确化:指通过对研究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不仅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方法:①缩小内容范围②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4.分析单位:即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层次谬误:指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5.概率抽样:依据概率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①简单随机抽样:是按照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②系统抽样: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③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字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优:(1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2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中不同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进行比较。④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小群体内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特点:不仅可以简化抽样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降低收集资料的费用,同时还能扩大抽样的范围。但是其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⑤多段抽样:是按照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的抽样方法。

6.非概率抽样: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①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②判断抽样,指的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自己的主观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③定额抽样,研究者要尽可能地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来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④滚雪球抽样

7.社会测量特点:①人既是测量的客体又是测量的主体,使得社会现象的测量具有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主观性强。②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构成各种社会现象。而测量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两者相互作用,会相互影响。③可重复性差、量化程度低。测量的层次:①定类测量:确定类别。数学特征是等于与不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②定序测量:确定等级及次序。数学特征是大于或小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也具有不对称性。③定距测量:确定间隔距离。可加减,没有固定的零。④定比测量:确定比例。可加减乘除,有一个绝对的零点。

8.操作化: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方法:①概念化(1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2决定一个定义;②发展测量指标。(1列出概念的维度;(2建立测量指标: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性研究,自己发展指标。

9.量表:用来测量人们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信度: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到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到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11.效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表面效度: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准则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建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的测量。关系:效度与信度之间存在着某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量;而具有很高信度的测量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是高效度的测量;另一方面,研究者在追求测量的信度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或降低测量的效度;反之,当研究者努力提高测量的效度时,其测量的信度则同样会受到影响。12.问卷: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是一份精心设计的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的问题表格。一般结构:封面信(向调查对象介绍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封面信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宜小不宜大。)、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问题设计原则:①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②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③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即一个问题中不要同时询问两件或几件事情。④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应保持中立的提问方式,使用中性语言。⑤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⑥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⑦不要直接问敏感性问题。问题形式:填空题、选择题、排序题、问答题。答案:与问题协调一致、穷尽性、互斥性。顺序:①把简单已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②把能引起调查对象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③把调查对象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④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⑤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结尾,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⑥若有开放式问题,则应放在问卷的最后面。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1.高质量问卷的标准:高信度、高效度,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适合调查对象,问题少而精;清楚明确,适合于所有对象。有赖于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丰富的生活知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2.提高问题质量—具体技术:明确测量目标、澄清概念和术语、帮助访问对象确定信息、减少社会遵从效应。13.自填问卷法:优点:①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②具有很好的匿名性。③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缺点:①问卷的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②自填问卷法对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③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结构访问法:优点:①调查的回答率高。②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③调查对象的适用范围广。缺点:①调查员和调查对象之间的互动有时影响到调查的结果。②访问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③费用高,代价大。④结构访问法对调查员的要求更高。应注意事项:①理解调查对象的心理:代价、报酬和信任。②第一印象:正式:指的是调查员看起来具有某种合理的、合法的和正规的身份和角色。普通:指的是调查员的外表和打扮看起来和平常人一样,没有大的区别。友善和礼貌③接触调查对象:接触前的准备,尽可能地了解有关调查对象的有关情况和特征,并理解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调查访问的程序要求、调查问卷的内容等。准备纪念品,检查证明个人身份的有关证明和标志。进门和开场白:见面致歉,简明扼要、意图明确、重点突出地说好开场白,表现出强的亲和力。④提问:开始访问,主动用口、恰当用眼、专心用耳、熟练用手。

14.编码:是将问卷中的答案转换成数字的过程。数据清理:①有效范围的清理②逻辑一致性清理③数据质量抽查。

社会调查与统计 篇2

关键词:社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

1 背景及意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中, 信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而社会信息化涵盖的领域很广, 从行业上看, 包括旅游行业、文化体育、教育信息、环境监测、流动人口、医疗信息等, 因而能否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做好当代统计工作的关键。社会的信息化要求统计的信息化, 统计的内容、对象、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统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统计工作实现信息化, 要求统计政务实现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实现信息化, 统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大大提高了统计信息产品的时效性, 大幅度降低统计数据技术性差错, 统计整体工作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因而, 建立一个对社会信息化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的系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然而目前,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社会管理服务中旅游行业、文化体育、教育信息、环境监测、流动人口、医疗信息等方面存在分散建设、重复投资“、信息孤岛”、管理困难、缺乏量化的应用数据, 没有形成建立在客观统计数据上的科学决策系统和工作模式, 各部门的信息无法互通。

由相关文献可知, 孔晓飞 (2009) 利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将原有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和资源转变为可共享的标准服务, 实现了对原有电子政务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印小冬 (2015) 探讨了基于SOA架构的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利用SOA架构, 实现信息共享, 充分调动了信息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处理。然而无论是电子政务系统还是信息管理系统, 其子系统均缺乏对各类信息的统计分析功能。

基于社会信息化对统计工作的需求, 为有效解决各行业“信息孤岛”、管理困难等问题, 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以及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可扩展、开放式的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 强化信息资源关联整合与综合复用, 为各行业的统计分析提供了便利。

2 系统特色

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 不仅信息的来源是最关心的问题, 架构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如何依托云计算来实现将原本相互隔绝的各类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与当前建设和未来建设的各类应用和数据构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交互服务是本系统的关键, 因而, 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开放性。社会信息统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 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 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 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 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统计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 标准与规范。标准与规范支撑体系是保障整个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实施成功的软性因素, 也是保障成功实施最重要的一环, 除了贯彻国家有关的标准外, 还需要制定用于指导社会信息统计管理平台进行整合、集成、协同的实施规范, 并依照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应用实施。

(3) 集中运行。平台硬件由一组高性能的服务器 (服务器云) 和储存设备 (储存云) 组成, 运行一套“云计算”模式的政务业务软件, 为各部门提供政务业务应用服务。

(4) 统一维护。平台化 (相对于分散的多套系统) 降低了维护的难度和工作量, 便于提高维护质量, 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单一并且集中的硬件设备, 便于实现冗余, 保障高可用性和数据安全;单一的软件, 方便运行维护, 同时方便今后的扩展与升级。

(5) 分别应用。平台为每个部门提供一个应用账户, 每个账户是一个逻辑上完整、独立的业务系统, 提供完整的政务办公功能, 并有自己的系统管理员, 可根据本部门的需求独立进行设置与管理, 账户之间逻辑隔离互不影响。!

(6) 逻辑隔离。各个账户逻辑上完全隔离, 由各部门自行管理本部门的办公设置和办公内容, 保证了部门内部办公的独立性, 完全符合办公规定。!

(7) 数据自动交换。平台配有数据公文交换服务器, 实现各部门业务数据直接交互和交换。

(8) 提供灵活的自定义功能。各个使用部门可以灵活地定义自己的组织机构、表单格式、工作流程、文件管理体系、访问权限、打印格式等等, 自定义项目丰富, 能够充分满足各个使用部门的具体办公需求。

(9) 良好的易用性。平台使用部门众多, 使用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易用性尤其重要。应实现完全浏览器操作, 操作界面直观易懂, 符合日常办公习惯。实现可视化表单定制和智能化流程定制等, 避免复杂的概念和术语, 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胜任账户管理工作。

(10) 统一安全认证机制。平台除一般性安全机制 (用户名+密码身份认证、用户身份锁二次认证、文档加密等) 之外, 还可建立统一的电子签章和CA认证, 进一步保证办公的认证性和保密性。

3 技术优势

本系统平台基于SOA架构, 采用组件化开发的框架及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理念, 采取Web Service技术、Portal技术、WEB2.0技术等开发技术, 并基于LDAP协议, 实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集成中间件系统, 保障快速开发、应用环境;集成CA认证, 保障认证和传输安全;同时平台采用“先进、标准、开放”的技术以及“高性能、高质量、成熟的”产品进行建设, 以确保平台的品质和后期运维扩展。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业务流程重点保护原有模式、简化业务流程, 确保原有工作模式不被改变或打乱, 着重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简化繁杂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实现原业务流程与新业务流程、原信息系统与新建系统间的平滑过渡, 具体操作办法、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4 系统功能

基于面向服务的设计理念设计本系统, 以服务的形式划分系统的各个模块, 基于web服务开发系统, 能够很快实现系统的分层次结构, 使系统具有松散耦合、可重用性, 更加符合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系统的基本架构是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设计, 其总体框架图如图2所示。

4.1 用户层

系统的用户包括系统管理人员、个人用户、企业端用户及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

系统管理人员:对个人、企业及政府监管人员账户权限分别进行管理, 对系统进行维护等。

个人用户:实现对信息的查询、网上投诉建议等。

企业端用户:管理对应的功能模块, 包括基本信息上报、查询、统计分析等。

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主要通过对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涉及的活动主体 (个人和企业) 的进入、退出、资质及涉及国民健康、生命安全、可持续发展等行为进行监督。

4.2 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16个系统, 分别为3个基本信息系统、7个社会信息相关统计系统和6个相关服务类系统。

4.2.1 基本信息系统

包括个人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状况管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个人的年龄、性别、地区、联系方式、个人收入等, 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地址、类型、组织机构代码、注册资金等, 并且个人和企业能实现账户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

4.2.2 社会信息相关统计系统

包括涉旅行业统计系统、文化体育统计系统、教育信息统计系统、环境监测统计系统、流动人口统计系统、医疗信息统计系统以及交通信息统计系统。

各统计系统又分别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运营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管理子系统等。

(1)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各行业基础信息的统一收集, 包括人员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等。

(2) 运营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日常运营的管理, 各行业收集的日常运营数据都存在差异。

(3) 统计分析管理子系统。实现对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可以获取到日常运营的基础信息, 同时生成图表、报表, 并支持导出功能, 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其包括以下基本功能。

表单定制。提供各种类型的工作表单、输出表单定制功能。对于工作表单, 动态设置其录入选项, 并将其与用户角色绑定。

表单的输出。将其与被统计事项和字段绑定, 实现智能化统计。

查询。提供建立查询模板的功能, 通过定制查询模板, 相关人员在业务应用系统中可以直接使用定制好的查询, 方便快捷地查询出所需要的内容;对于每一个查询, 可以设置查询条件、查询相关业务、查询相关人员和查询明细。

统计类型定义。通过统计类型功能模块, 可以方便地定义各个业务类型的各种统计, 例如统计周报、月报、和年报等;并定义这些统计的使用权限, 哪些部门可以统计, 哪些部门可以查看统计结果等;统计类型可分为配置实现统计和自定义统计。

4.2.3 相关服务类系统

包括社会保障、信用体系、政策法规、GIS服务、短信平台和监管平台。

社会保障。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社会保障相关通知、公告、诉求及咨询服务等。

信用体系。在各层面为各级部门信息系统提供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身份鉴别、防抵赖等信用服务。

政策法规。相关部门对内或对外发布政策法规有关通知、文件等, 并对所发布的历史信息进行管理与维护。为用户提供相关政策法规类咨询服务。

GIS服务。通过网络向外提供GIS处理功能的Web服务, 服务处理的数据既可以来自本地数据, 也可以来自网络或者其他GIS数据服务, 通过网络返回给调用的用户或应用服务。

短信平台。实现与平台所有用户短息管理, 通知、消息等可以短息发送, 提升社会信息管理服务效率。

监管平台。政府相关监管人员通过此平台对社会系统统计管理系统全方面进行监管, 主要是对个人和企业的相关活动信息是否规范, 并对是否涉及国民健康、生命安全、可持续发展等行为进行监管。

应用层系统各角色通过系统的功能模块实现特定的操作服务, 功能模块通过系统平台和后端数据库交换数据, 以获取必要的数据返回给请求者。

4.3 支撑层

支撑层为系统的运行和相关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软硬支撑, 包括网络、云服务器、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等。

网络。为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网络基础环境, 提供了可靠、有效的信息传输服务通道。

云服务器。提供云应用服务平台, 与市政府云计算中心深度融合, 解决已有系统的数据迁移、配置工作流引擎、ELT组件, 搭建SOA框架体系, 实现统一权限认证、数据集中管理与交换标准、数据采集及挖掘、数据源和运维管理等。

数据中心, 与相关系统对接, 如教育系统、医疗系统、旅游政务门户网站等, 并对数据进行管理, 实现数据间资源交互。

网络安全。为各级部门信息系统提供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网络安全服务。

通过以上完整的支撑架构, 形成了“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 各种分布式应用系统和网络资源, 就被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起到了相互数据沟通、相互服务调用、相互业务协同的无缝结合。

5 社会意义

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所涉及的行业有涉旅行业、文化体育、教育信息、医疗信息、环境监测、流动人口、交通信息等各方面统计, 实现相关信息收集、审核及汇总自动化, 并且可以在计算机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复核, 保证进入系统后信息的准确性, 并且自动汇总, 生成各种统计报表从而使得信息处理过程更加方便、简单和规范。

在教育方面, 统计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教育统计平台 (与校内网数据对接) 收集信息, 实现现代教育统计信息分析和预测决策自动化, 保证在完整收集信息的前提下能自动提供分析报告, 并且基于SOA框架下, 实现跨部门的综合信息库, 可以解决校内存在着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资金浪费严重, 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在医疗卫生信息统计方面, 从信息来源可以实现在医院内部、医院之间、地区之间对相关医疗信息进行横向或纵向统计分析;从时间上可以实现定期和随机分析, 形成统计分析报表;从内容上看, 可以实现医疗工作效率分析、医疗工作质量分析、疾病构成分析, 从而发现问题加以改正, 并为各级领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在信息化时代, 借助流动人口统计平台,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分发账号给各地区流动人口管理统计工作人员, 实现对日常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的录入, 包括流入人口、流出人口、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人数等信息, 并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统计分析和预测。

系统在文化体育、交通、环境监测方面的统计工作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同时, 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行业等相关指标数据的对接。如通过教育与医疗之间的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可以研究教育与医疗之间的关系, 如文盲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否有着一定的联系等, 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 医疗的发展是不是可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再如文化与旅游产业密不可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繁荣提供科学决策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社会信息统计管理系统是集多种系统于一体的, 能够实现各部门及相关产业信息资源的互通互信, 将统计工作由单一的汇报职能转变成预测、监督、控制为一体的多职能相互结合的综合工作, 对企业的发展、政府的决策提供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孔晓飞.基于SOA的现代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J].2009 (3) .

[2]印小冬.基于SOA的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研究[J].软件开发与应用, 2015 (16) .

[3]罗铁军.基于SOA架构的区域政府信息交换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2 (12) .

[4]穆晓青, 张金环, 任子毅.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开发[J].统计研究, 2010.

[5]刘爱芸.论信息化社会中统计的全方位电子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23) .

[6]张波, 张杰.基于SOA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J].信息科技, 2013 (2) .

浅谈社会热点与统计教学 篇3

一、统计教学与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统计概念、方法的大量使用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前社会、经济中取得的成就和问题,但是也造成了一些混乱。政府部门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感受经常无法对应,显得荒谬乃至可耻。以这份报告为例,存在的主要统计问题有:指标或变量定义不明确;使用方法不合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混淆;样本容量和范围有缺陷。

(一)准确定义变量

统计分析依赖于数据。数据收集的第一个准则是要清楚测量的是什么,即变量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我们对问题考虑得不全面,那么就没有理由指望回答问题的人(响应者)能按照我们期望的回答问题。比如该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名词:自有住房率。

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自有住房率达89.68%,这极易给人造成“城市里近九成人有自己房子”的错觉,可见指标或变量定义不明确会造成极大的困惑。自有住房率本指私有住房占全部住房的比例,反映的是住房私有化的程度,而不是拥有私有住房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自有住房率高,可能是私有房多,但也可能意味着保障房太少。對普通中国人来说,自有住房率这个数据的意义不大,人们更关心的是,到底有

多少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我们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定义变量的重要性。假定在一次食品企业的市场调查中包含了这样的问题“在您的家庭中有多少个孩子?”我们也许不加考虑地认为,“孩子”应定义为一个不满18岁并和他(她)的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的人。但如果一个家庭中包含大于18岁的亲生子女、前妻或前夫的孩子、养子或养女、过继子女或者其他年轻的亲戚,那该怎么办呢?对于不和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怎么算呢?对于父母离了婚而共同抚养的孩子怎么算呢?这有很多种发生混淆的可能。因此,在调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孩子”的定义。因此,在做研究之前,对变量必须要有一个清晰、详尽的定义。

(二)合理选择方法

即使数据准确误用无误的收集到了,但是统计方法的不合理运用也会导致结果无法取信于人。典型的例子是平均值。近年来,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或听到工资和收入“被增长”。那么,对于工作、收入、资产等指标该不该用平均值?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平均值?基础统计课都会介绍,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的数据,其均值(即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相同或者非常接近。此时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用

二、开展统计教学的启发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感到统计教学责任重大。在统计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克服从教材、课堂教学到师资队伍都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

(一)方法应用与方法应用条件并重

所有的统计方法都有应用的条件。比如,在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条件下,均值和中位数(甚至众数)是相同或者近似的。反过来也可以通过比较均值和中位数的差距判断分布形状。但如果分布偏态,均值与中位数就有明显差距。此时就不能再简单用均值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或一般水平代表值。但我们的应用统计教学缺少强调“应用条件”,缺少联系实际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分析,而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概念含义,以及数理计算,导致学生片面简单地理解统计方法,出现似乎反映集中趋势和一般水平的统计量只有均值,只会简单平均等现象。

在计算机广泛运用的今天,统计具体的运算与实现过程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因此统计教学应该相应地向统计方法选择与结论分析等方面倾斜,做到应用过程与应用条件并重。

(二)教师要紧跟统计前沿,加强数据分析

统计教师必须紧跟统计的最新发展。了解尽可能多的统计实践的前沿有助于对初等内容的充分理解,也有助于认识原先一些“权威”课本的片面、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因此,面对当今统计的发展相当迅速的情况,高校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必须紧跟统计的最新发展,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和数据及应用有关的模型和方法。只有对统计实践的最新进展予以了解才有可能理解目前教学的意义,才可能充实和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高校统计教师绝大多数是近十年或近二十年来大学毕业后留校的学生,多数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如果统计教师在平时不够关注统计工作及统计数据的话,他们就很难在教学中联系统计的实际。在我们国家城乡、东西部等巨大差异的国情中,联系实际应用统计方法反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而,我们特别强调统计教学要联系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年轻的应用统计教师急需补上这一课。

(三)进行探究型教学

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统计思想为中心。要坚持培养学生热爱统计,而不是讨厌统计;要坚持把学生当聪明人来教,而不是当傻瓜。因为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的学科,是以现实世界待解决的问题为目标的,因此,如果统计研究不是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则其存在的意义也就不明显。同理,统计教学也应紧密围绕社会现实,尤其对于一些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师,更应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有启发性的问题为线索进行探究型教学,其模式为: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引出概念→探索方法和理论→回到现实。

社会与人口统计学论文 篇4

市场营销本12李振栋

一、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又称城镇化。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含义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诞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市化的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促进城市化的几个方面的动力机制 1.经济增长:城市化的宏观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会加速经济增长。

2.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化的内生动力

城市化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二是产业功能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性而形成的地方化经济;三是由多个行业向城市地理集中所形成的城市化经济。

3.市场机制:城市化的主导动力机制

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4.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其他动力因素

赵燕菁认为国际战略格局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郝寿义、陈波翀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把制度变迁物化为城市化势能,从组织效率的角度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发生联系,拓展了对中国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其中房地产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上,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巨大的,有的城市高达70%。从今后看,房地产仍然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呈错综复杂的局面,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足以概括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予以审视。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所在。2012112328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7.92% 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我国从成立历经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占去全国总人口比重如图1所示。)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居住在城镇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按照这一标准,无论从国际比较还是从效率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都偏低。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1.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2.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3.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城市化与前二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1.城市化与现代化相联系。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一个词。一个国家如果有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因此,中国的政府开始抛弃以往反城市化的观念,改革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且把它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

2.城市的消费性功能趋强显现。如今城市消费性的功能开始显现,而且有逐步走强的发展趋势,其标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的发展,其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规模均超过了工业产业。

四、城市化水平国际比较

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历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以及“2012世界发展报告”,我们把中国同其他一些经济体的城市化水平的对比列在表

1、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远远落后。事实上,“2012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与中国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5%,比中国的46%高出了大约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各个国家城市化水平,2012.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现在36%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

(1)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

(2)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从现在起到2050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达到城市的能源清洁化并逐步将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都是严重挑战。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转变。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 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4)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并最终达到克服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

(5)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城市信息化水平是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目前,中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8%至10%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

六、中国城市化趋势前景

学困生成因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篇5

一、调查对象:三—四年级

二、调查方式:

教师解释填写说明,学生无记名独立填写学困生成因调查表。

三、调查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对我校的两个班的学困生形成的成因有了初步的了解。

从家庭对学困生形成的成因来看,有90%多的学困生家庭和睦,学习环境良好,这部分学生家长中80%的对他们的期望值都能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只是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一般化,水平不高。其中有30%多的学困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是太支持,有90%多的学生家长在及辅导学生的次数很少,有10%的家长根本不辅导孩子的作业。

从老师对学困生形成的成因看,90%多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业务能力高,教学方式方法新颖、易懂,课堂管理井井有条。4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个别辅导没有做到位只是偶尔辅导,所以我以后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有80%的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一般,有10%的学生对数学课根本没有兴趣,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创新课堂,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从学生自身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成因来看,90%多的学困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80%的学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30%的学困生经常不完成作业,40%的学生偶尔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态度不端正。

从学困生的自我表白来看,每一位学困生都有想学好的心里,但就不知道怎样去学习,怎样高效听课,大多说学困生都是眼高手低的一种,上课都听得懂,读题也读得懂,就是一到做作业,做试卷时容易出现错误,90%多的学困生多是属于计算容易出错,就是碰到应用题时也是式子列对了,计算错了,所以,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就要从学困生的计算抓起。

四、调查思考:

通过上面的分析,告诉我:学困生之所以居高不低的原因是:一: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家教辅导方面做得力度不足。

二、作为教师个别辅导的力度不足,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不浓厚,在教学水平方面有待提高。

三、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上进心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同学不能及时完

成作业,但他们都有想学好的心里,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计算方面容易出错,做题失分太多,导致成绩总是提不上去。因此,学困生的计算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要求、期望应实事求是、科学适当。对孩子碰到的学习上的难题,有能力就辅导,不能辅导就坦诚相告,并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请教老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滋养他们心灵的好书,这既是让他们“静”下来的良方,也是让他们迅速成才的秘诀。作为家长,应以宽容、大度、理解的态度,多正面鼓励,给予更多的亲情和温暖,让孩子从父母的信任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从而坚定信心。

其次,作为数学教师要树立育人教书的新理念。平时要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多钻研教材,钻研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出发设计新颖、有趣、活泼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对学困生的帮助对症下药。对偏科现象严重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制订适当的目标和学习计划,使其逐步追上其他同学;对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则加强学法的指导;对学习不用功、学习态度敷衍者,则严格要求,督促其制定学习计划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载体,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从学生的自身看,这些学困生缺乏的就是学习自信心,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件轻松的事,先降低难度,让他们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验证自己有能力做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经常抓住这些学生的优点及时、适时的表扬鼓励。在班内进行“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他们都找到能帮助自己学习的伙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平时教学时注意引导这些学困生怎样去听课,怎样做作业,交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要有耐心,要让他们认识到进步不是件你容易的事,要经过反复不断的努力才行,不能因为一次的努力失败,就灰心丧气。

从这几方面去做一定能解决学困上的心理障碍,先从根源上解决学困生形成的问题,我想为我进一步的研究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社会调查与统计 篇6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5-01-05 10:03

(一)为科学、准确、及时地反映交通运输与邮政业价格总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为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交通运输与邮政业发展规划,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调查制度。

(二)本调查制度属于国家统计调查,是国家统计局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有关单位及国家统计局北京、四川、新疆调查总队报送统计资料的要求。调查内容包括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远洋运输业、沿海运输业、内河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和邮政业实际发生的旅客、货物运输和邮政服务的报告期、基期价格以及相关的运营收入、周转量。输统计范围为本地区直接承担旅客或货物运输活动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私营运输户以及货物运输的货主、货物代理公司和邮政服务公司。

(三)本调查制度调查方法采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部门行政记录、企业报表和网上采集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

(四)本调查制度实行五年报和季报。

重庆市电影业发展调查与统计分析 篇7

(一) 院线发行放映占主导地位

2009年全市有3家省级电影发行机构:重庆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重庆保利万和电影院线公司、重庆市惠民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外地跨省院线公司4家:广东中影南方新干线电影院线、北京星美电影院线、北京中影新影联电影院线、广州珠江电影院线。2008年发行电影拷贝167部 (数字节目占77部) 其中:国产影片105部, 进口片62部。二级市场仅发行影片51部。2009年城市院线发行电影拷贝178部 (数字节目占81部) 其中:国产影片112部, 进口片66部。二级市场仅发行影片53部。

2007年底重庆市成立了重庆市惠民农村数字电影院线, 负责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和农村中小学生观看电影“惠民”工程的数字影片的发行。2007年已发行118部 (数字拷贝占57部) 。2008年发行数字电影拷贝277部 (数字拷贝占57部) 。2009年已发行338部 (数字拷贝占67部) 。

目前重庆市共有城市电影院50家, 银幕154张, 座位数34147个。按所有制结构分:国有及国有控股41家, 民营5家, 境外资本投资4家;按区域分:主城区22家, 有17家加入了电影院线 (其中2家停映) , 远郊区县28家, 仅4家影院加入了电影院线。2008年, 重庆市新增影院2家, 共增加银幕11张, 坐席1742个, 均系高档电影院;2009年, 新增影院2家, 共增加12张银幕, 1960个坐席, 放映全部实现了数字化。随着3D电影《阿凡达》的放映, 助推了重庆3D电影放映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重庆市票房收入99%以上由5条院线的21家影院创造, 院线影院的票房收入主要由近10年来行业外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新建的现代多厅影院构成, 占院线影院票房收入的85%左右。

(二) 电影票房跨大幅增长

2008年, 重庆市电影票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实现1.01亿元, 较2007年增加50%。2009年, 重庆市城市电影放映量达到15万3493场次, 观众557万3254人次。票房收入1.7亿元, 同比增长70%。票房总量在全国排名第8位 (1) 。

就2008年来看, 城市院线实现票房1亿元, 二级市场37.79万元, 进口影片收入4308.11万元, 国产影片收入5696.15万元。影院平均票价27.36元。已经连续7年大幅增长。2008年全市城市电影观众354.73万人次, 与2007年城市电影观众相比, 增加了38%, 其中城市院线影院343.32万人次;二级市场11.4万人次。影院平均票价28.54元。

二、重庆市电影业发展新亮点

(一) 城市电影院线模式引领“市场”

目前保利万和院线旗下加盟有19家影院 (2家在建) , 86张银幕;其中14家影院, 59张银幕在重庆本地。2008年完成4700万元, 较去年增长36%;2009年, 随着《建国大业》《非诚勿扰》等影片的上映, 全年突破6500万元, 较上年增长近40%。其中在市外的3家影院将贡献逾1300万元, 已成为该院线近两年票房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保利万和电影院线作为行业外国有资本成功控股原由省级电影公司建立的电影院线的唯一案例, 在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中具有重大意义。

重庆市加入院线的影院22家, 银幕数106张, 坐席数18451个。2004年后外地院线进入重庆占领电影市场, 除广州珠江院线的金逸电影城落户长寿区外, 其他均占据主城优良商业繁华口岸, 以租赁商场设计修建的高档多厅式影城和高起点的现代经营理念, 异军突起, 成为重庆市电影票房大户, 客观上繁荣了重庆市电影市场。

(二) 现代多厅影城霸电影“票房”

随着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 城市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重庆市呈现出国有、民营和境外资本踊跃投资建设影院和经营电影放映的喜人态势, 一大批现代多厅影城的建成营运, 以UME (重庆) 国际影城为代表, 走高端路线, 瞄准白领消费, 建成后就一直占据影院票房的榜首, 如UME (重庆) 国际影城 (江北) 2009年票房收入近6000万元, 重庆环艺电影院 (渝中区) 2009年票房收入近1600万。在此带动下国有传统影院也不断改造, 面向中低层观众, 寻求市场空间, 实现票房收入逐年增长。此外, 院线影院开始从主城中心区、二线城区向主城区边缘和三线城区辐射发展, 2007年有两家院线影院分别在大渡口区和长寿区开业。特别是位于长寿区的金逸电影院今年实现票房收入115万元万, 为今后县级影院的建设树立了样板和提供经验。

(三) 农村电影惠民工程普照“阳光”

为深入贯彻2007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精神, 按国办发[2007]3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2007年12月重庆市惠民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群众受益”的新思路,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以数字化放映为龙头, 整合全市的农村电影放映资源, 向农村电影放映队651个购买农村电影放映服务, 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全覆盖和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即惠民工程为目标。

两年来, 国家和市财政总共为重庆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农村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一个, 配置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93套、35毫米放映设备23套、16毫米放映设备59套, 购买35毫米电影拷贝100个、16毫米电影拷贝906个、用于复制数字电影节目的移动硬盘60个。

2008年, 全市农村电影放映17.94万场, 观众5015.48万人次。其中农村中小学放映4.96万场, 观众1501.65万人次;村镇放映12.98万场, 观众3360.34万人次。2009年, 全市农村电影放映19.96万场, 人次5822万。其中农村中小学放映5.13万场, 观众1857万人次;村镇放映14.83万场, 观众4465万人次。

(四) 国产商业影片业绩大展“雄风”

在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 为了发挥主旋律国产电影片的市场引导作用, 重庆市电影行业积极运用电影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为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服务, 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国产影片金秋展映月电影放映等活动, 有效地培养国产电影观众, 也推进了整个国产影片的放映业绩。由于国产商业大片投资模式实现了无抵押项目贷款的突破, 加大对国产影片的宣传攻势和放映力度, 加之国产电影制作生产水平与国际基本接轨, 2009年的《建国大业》《天安门》《惊天动地》《风声》《沂蒙六姐妹》《铁人》《高考1977》《大河》《袁隆平》《可爱的中国》《秋喜》等献礼影片, 将高扬的主流精神、创新的艺术理念和鲜明的市场意识相结合, 在思想层面上与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紧密贴近, 在情感上努力与当代观众产生内心共鸣, 在制作上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 努力达到“三性统一”的标准, 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市场反馈。2009年重庆市1.7亿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9679.3万元, 进口影片才7321.1万元, 并且票房收入前3名全部为国产影片所占据, 为国产电影业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 多元化市场主体共筑繁荣“格局”

1997年国内首家正式注册的中外合资并由外资控股的鑫乐向阳电影城正式开业后, 外商独资的环艺电影城、香港UME国际影院集团、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等相继在重庆市建设经营影城。国内民营和行业外国有资本也积极介入电影放映设施建设和经营。重庆直辖以来, 先后引进境外资本建设并经营的影院共5家 (其中1家停业) , 大型民营企业投资经营影院4家, 行业外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影院1家。境外资金、民营资金投资影院建设和经营, 不仅改变了重庆市传统国有影院自有资金不足造成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的状况, 使一批现代的高档影城出现在重庆, 为重庆电影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吸引不同层次观众走进电影院;还带来了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理念, 促进全市电影放映业服务和技术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不同所有制形式资金投资电影所形成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 促使传统国有影院想办法筹集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观影环境的改造, 进一步繁荣了全市电影市场。2009年, 境外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影院占全市电影票房3/4。

三、重庆电影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对电影的教化作用强调较多, 对其产业和商品属性认识不够, 造成影片的题材单一, 电影市场封闭, 产业化程度极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电影商品的娱乐功能不断强化、人们对电影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加之重庆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直辖市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大批社会资本投资重庆兴建的现代影城, 抢占电影市场, 给重庆市电影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重庆市电影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 与同类省 (市) 比较差距甚大

首先是电影生产制作的差距:2008年全国共生产电影582部, 其中故事片402部, 科教、纪录、动画、特种、电影电视等其他影片180部。重庆才刚刚起步, 仅2部故事片。

其次是影院设施建设的差距:2008年全国现有34个城市首轮电影院线公司, 其中跨省院线19条, 省内院线15条, 院线内影院1427家, 银幕3527块。其中:广东省院线影院150家, 银幕数371张;上海市院线影院100余家, 银幕数500张;北京市院线影院72家, 银幕数270张;近邻的四川省院线影院50家, 银幕380张。而重庆市院线影院仅21家, 银幕数102张。

再次是年电影票房收入的差距:2009年全国电影市场综合收入达77.26亿元, 其中国内电影票房40.27亿元, 全国电影频道播放电影收入19.79亿元, 海外电影收入24.2亿元。在国内电影票房中:上海市收入33029万元/年, 北京市36443万元/年, 成都市12904万元/年, 武汉市12716万元/年, 而重庆仅为6757万元/年。

电影观众量也明显不足。2009年北京市1267万/人次, 上海市1361万/人次, 成都822万/人次, 武汉690万/人次, 重庆市仅447万/人次。

(二) 城乡反差强改观难度较大

电影放映的院线制改革, 给城市电影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城市中心区的影院数量和票房收入都得到较快增长, 但重庆主城九区以外的区县级33家影院的建设和经营却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还有7个区县没有影院。由于区县影院95%以上是单体陈旧建筑, 又缺乏影院改造资金, 硬件条件达不到基本要求, 部分影院还存在安全隐患, 除长寿金逸电影院、江津人民电影院、万洲三峡影都、涪陵太极影城五家进入城市电影院线外, 其它影院都院因影片得不到正常供应, 电影放映极不正常, 无力扭转亏损局面, 大多处于停止或半停止状态。广大农村观看电影全部依靠“农村电影惠民工程”, 而县城居民看电影的基本需求却不能满足, 尤其是观看国产、进口挡期大片的需求成为新的消费空挡, 造成城乡文化消费权益的不公平, 也不利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统筹协调发展。

(三) 缺少完整的产业链

由于历史的原因, 重庆市无电影制片机构, 只有电影发行和放映, 不能形成从电影生产到流通、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做大做强。今年虽有本地2部影片摄制完成, 但缺乏一级发行的营销经验, 至今未能进入国内城市院线影院放映, 甚至在本地亦未能在主流影院正式排映。

(四) 人才资源缺乏

今年来, 一大批现代影城迅速建成并成为市场主力军, 但相应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却未跟上, 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适应当前电影业的发展。往往一家新影城的出现导致其他影城业务、技术骨干的流失。

四、重庆市电影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纵观国际电影发展动态:电影作为受众面宽、影响力大、交流形式广的综合艺术形式, 虽然受到电视、互联网等新的传媒形式的巨大冲击, 但由于电影自身技术的不断进步, 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从单声道到模拟到数字立体声, 直至全数字电影, 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观众。2007年美国电影业全球票房总收入267亿美元, 保持持续增长, 电影业与计算机、航空、石油工业一起成为本国的四大经济支柱;2007年度北美地区的票房总收入为96.2亿美元, 打破了历年纪录。全北美市场共有影院6277家, 银幕数40077张, 大约1万人拥有1张银幕。其中约5000家电影院配备有数字放映机。影院大厅多厅化和数字化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2007年日本影院数为306家, 银幕数3221张;共放映电影810部, 其中本国生产407, 外国片403部;年度总票房收入1984亿日元, 约合140亿人民币。而我国仅600万人口香港地区2007年有电影院152家, 隶属13条院线, 年度票房达11亿元港币。但2008下半年里以来,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 各大强国都出现了经济衰退征兆, 可能延续时间将超过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为此全球电影业也避免不了裂变与震荡, 但电影业仍然是美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的地位不会动摇。2009年我国广播影视收益已经达到1583亿元 (3) , 实现了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回顾国内电影, 党的十七大以来, 发展文化产业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电影准入制度全面放开, 境外资金、民营资金和文化行业外国有资金纷纷进入电影业, 制作----发行----放映三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有效运转, 推动国内电影业产值快速增长, 全国电影票房收入, 2005年约20亿人民币, 2006年26亿, 2007年33亿, 2008年48亿, 2009年62亿。直线上升, 年年飘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多年持续两位数的增长, 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电影业发展提供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重庆市的电影业也将随着全国电影市场一道快速发展。

(一) 从影院总量上分析

大中城市影院建设, 按城镇人口计算:上海已达到13.7万人一家影院, 2.7万人一张银幕;北京已达到22万人一家影院, 6万人一张银幕;武汉已达到33万人一家影院, 5.3万人一张银幕, 成都已达到43万人一家影院, 4.5万人一张银幕。而重庆27万人一家影院, 9万人一张银幕。重庆影院建设明显滞后于市场。

(二) 从票房收入与人均GDP的关系分析

上海2009年人均GDP为80198 (4) 元人民币, 北京为72663元, 重庆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仅为23184万元, 相差悬殊;但重庆市农村人口比例太大, 城市人口人均GDP参考城市化率最高的渝中区计, 应为3.5万元人民币左右, 分别为上海的40%, 北京的63%。再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重庆为1.5万元, 分别为上海的56%, 北京的60%。据此参照上海2009年6.7亿元票房收入, 北京8.1亿元票房收入, 2010年重庆市年电影消费需求将超过1.9亿元人民币。

从电影消费上分析:上海、北京等地城市人口每年每人用于电影的消费支出分别为20元和15元, 每人年平均看电影0.7和0.6场。而重庆城市人口全年每人用于电影消费的支出仅为5元, 每人年平均看电影不到0.2场。观众电影消费仍需要继续引导。

这些数据说明了重庆市电影业发展存在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虽然重庆也会受到金融“海啸”蝴蝶效应的冲击, 但国务院批准重庆为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 并支撑起相应政策, 最大程度地确保了重庆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重庆电影业在稳定的经济形态中, 仍然会持续增长。根据目前市场状况, 2009年将有万达、金源两家国内企业在重庆市南坪、江北建设影院, 2010年市电影公司、金逸集团也将分别在沙坪坝、南坪建成影院。因此, 预测3年内全市电影票房收入有可能突破1.5亿元。

2008年11月国家电影总局局长赵实主持召开电影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动中国电影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调研座谈会。指出:“目前电影发展主要面临着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三个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快发展, 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一是加快发展制片业, 始终把提高质量摆在特殊重要的位置, 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 深入研究制片模式, 切实解决人才、资金投入等问题。总之要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提高人次降低票价, 切实提高电影的社会影响力。二要扩大放映业的基础, 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经营效益。要重点研究数字电影发展经营模式和全国化战略及影院改造问题。三要落实理顺全国电影管理体制工作, 重点研究各类政策的调整, 投入产出的机制和政策, 研究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问题。”为了促进电影业的发展, 进一步满足城乡人民观看电影的需求, 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 研究发展对策, 推出发展举措。

(三) 对重庆市电影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 强化规划布局先行意识, 加快影剧院建设步伐。各级政府要把电影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人口聚集增长密度布局影剧院, 有条件的区县应鼓励发展现代多功能影城, 采取国有、民营、外资等多渠道、多元化筹资方式建设, 地方政府可在土地出让、财税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2)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要争取财税优惠政策, 借助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另一方面对重点产业项目、产业基地、院线建设、优秀作品, 包括公益放映影片, 要继续加大政府资助力度, 完善政府采购等扶持机制, 建立电影经营、管理、技术人才成长与发展平台, 有力打击盗版, 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3)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电影业, 提高重庆电影市场占有率。一是影片的有效覆盖, 二是影片的社会效益, 三是现代化影院的数量规模。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应当涵盖城市主流院线市场、中小城市二级影院和社区市场、农村市场、电视、网络、音像等家庭市场和海外市场以及各种细分市场, 提高是国内外电影市场竞争力。

(4) 优化电影资源的配置, 巩固、发展和壮大电影院线。一是进一步放宽电影市场准入, 继续鼓励更多的院线公司落户重庆发展影城;二是支持现有院线公司采取连锁经营等模式, 在市区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电影连锁企业, 提高电影院线资本运作能力和整体营销能力。

(5) 充分利用重庆自然和人文条件优势, 建设西南、乃至全国的影视拍摄基地, 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出台专门的电影产业政策, 吸引国内制片机构到重庆落户, 吸引大编剧、名导演为重庆生产制作、拍摄电影, 同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拍摄影片。

(6) 在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的同时, 顾及城市低收入人群看电影难问题。建议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构建合理演出市场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协作机制各部门任务与分工方案的意见》规定, 鼓励电影放映面向中低收入人群, 建立城市电影公益性放映机制, 对城市低保人员、下岗职工、残疾人士等办理专门的电影优惠卡, 由各级财政按月考核对优惠电影观众的减、免金额给予足额补贴, 使城市低收入群体享受电影文化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陈忱, 《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报告》[J], 群言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重庆市文化统计概览, 重庆市统计局、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社会调查与统计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卡;人口统计特征;社会环境因素;交叉列联分析;信用卡营销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79-05

收稿日期:2007-09-13

作者简介:韩德昌(1955-),男,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大海(1978-),男,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

一、文献回顾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信用卡的接受水平因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收入等)而异。Modigliani(1986)通过生命周期储蓄模型(life-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s)研究信用卡使用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变量。他的研究表明,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的,消费者需要考察其生命周期的收入和消费;消费者认为他们在年轻时的收入比其年老时的收入低,所以倾向于提前消费,用未来的收入来弥补目前收入的不足。信用卡的使用与非使用者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有明显的差异。与非使用者相比,使用者更多的是男性,更多的已婚和处于中年阶段,以及受过良好教育和有中等或以上的收入。其中,男性对信用透支有更多的偏爱(Adcock, Hirschman, Goldstucker, 1976)。Crook等(1992)用判别分析来研究信用卡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之间的差别。他们发现最重要的判别因素是持卡人的居住地、年龄、收入、银行开户时间、目前住址居住年限和居住状况。他们认为人口统计特征变量是区别这两类人群的重要因素。

此外消费者作为社会化的个体,其行为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消费者社会化”作为“个体获取与消费者有关的技能、知识和态度的过程”是社会环境对消费者个人作用的结果,个体在各种社会交流活动中发展和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信念和态度,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学习过程(Moschis, 1987)。其中,个体所属的社会阶层、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的生活习俗对信用卡的使用会产生直接影响(Elizabeth C. Hirschman, 1976)。

西方学者对大学生信用卡的具体使用情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Hayhoe等(1999)研究发现持有四张甚至更多数量信用卡的大学生往往是那些大龄学生和女生。在此基础上,Hayhoe等(2005)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描述了这些持卡学生的人口特征,指出那些持有四张或四张以上信用卡的学生多数是年长的、高年级的、申办了学生贷款、没有个人理财计划。认知水平也是影响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重要因素,那些熟悉信贷盈利模式的大学生对信用卡消费往往表现出更加理性的态度(Hayhoe等,2000)。但Joyce(2005)通过对216名新入学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关于信贷知识与信用卡的使用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在影响大学生接受信用卡的社会因素方面,Jennifer(1997)认为大学生的信用消费更多地受到父母及家庭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前就持有信用卡并且受到父母严格监督的大学生往往模仿父母的支付习惯。他们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会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而避免卷入债务循环的恶习之中。

近年来信用卡在中国发展迅猛,中国国内营销学者在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消费者关于信用卡的申办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江明华、任晓炜(2003, 2004)的研究表明人口统计特征、金钱和信用态度是影响消费者信用卡透支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促销诱因、服务的便利性和消费者的知觉风险也是影响消费者申办信用卡意愿的关键因素(吴佩勋、郑宗仁,2006)。台湾学者王河星(2003)对消费者关于信用卡的差异化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运用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的方法,区分出三种不同的生活形态细分市场特性,构建出一个以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

总的来说,学者们关于人口变量特征对信用卡使用的影响,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人口统计变量对信用卡的使用有重大的影响。但这些研究结论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是否依然成立呢?此外,关于社会环境因素对信用卡使用的影响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分层抽样法,在天津市五所高校中进行取样,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保证问卷填答的质量,在取得被试学校老师的同意之后,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式,由调查人员亲自到课堂上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回收。在发放问卷之前,首先由调查人员向学生介绍本次研究目的,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学生们作答过程中,由调查人员现场答疑。我们共调查了563名大学生,其中本科生为293人,硕士研究生184人,博士研究生86人。回收问卷525份,回收率为93%,我们把出现缺失项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剔除无效问卷38份,保留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为89%。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根据西方学者既有的关于居民信用卡消费行为和对信用态度的研究结果,我们对Joyce(2005)关于大学生信用卡认知和使用情况调查量表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形成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量表。为保证问卷信度和效度,笔者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对大学生进行预调研,通过修改和筛选原始题项后确定初始测量题项。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对初始问卷再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量表。

我们引入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环境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考察对大学生信用卡申办情况的影响,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学历、可支配收入和所学专业;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源所在地和是否受所在社群的影响两个方面。

(三)数据分析

我们采用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列联表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列联表的零假设是两变量之间彼此独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中采用卡方统计量来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显著性水平为0.05。卡方统计量(λ2)(chi—square statistic)检验是常用的检验变量间是否相关的方法。

被调查的大学生分为已经申办信用卡和未申办信用卡两个维度。大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主要在性别(男、女),学历(学士、硕士、博士),可支配收入(月收入300元以内、300元-500元、500-800元、800-1200、1200-1500元、1500元以上),所学专业等方面进行了区分;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区分了生源所在地(城市、乡村),是否受到所在社群的影响两个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构成情况

三、研究结果

(一)人口统计变量与大学生信用卡持有关系的分析

1、性别与信用卡持有情况的关联分析。

如表2所示,男生申办信用卡的比例为38.8%,这一比例低于女生49.1%的比例。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在0.05的显著水平下,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性别与信用卡申办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如表3所示)。

表2性别与信用卡申办情况的关联分析

2、可支配收入与信用卡持有情况的关联分析。

从列联表可以看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大学生申办信用卡的数量逐渐增多,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在0.05的显著水平之下,证明收入和信用卡持有情况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如表5所示)。然而,在可支配收入的两端持卡比例最低,总体分布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特点(如表4所示)。这一点在可支配收入与有无信用卡的线性关联分析上得到了验证,两者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P值为.136>.050)。

表4可支配收入与信用卡申办情况的关联分析

3、受教育程度与信用卡持有情况的关联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学历的提高,持卡大学生的数量也在同步增长但不显著。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均高于0.05的显著性水平,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大学生学历程度的高低与信用卡持有情况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如表7所示)。

表6学历与信用卡申办情况的关联分析

4、专业与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情况的关联分析。

通过列联表分析我们没有发现金融、财政类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在持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金融、财政类专业大学生申办比例为45.6%,其他专业申办比例为43.2%(如表8所示)。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高于0.05的显著性水平,线性相关分析也表明专业与信用卡申办情况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如表9所示)。

表8专业与信用卡申办情况分析

(二)社会环境因素与大学生信用卡持有关系的分析

1、社群规范性的影响。

如表10所示,受社群规范性影响的持卡大学生的比例为48.6%,相应的不受社群规范性影响的持卡大学生比例为38.9%,两相比较差异显著。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均在0.05的水平下,支持这一结论。线性关联分析也表明社群规范性影响和大学生信用卡申办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0是否受社群规范性影响

与信用卡申办情况的关联分析

2、生源地与大学生信用卡持有关系的关联分析。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申办信用卡的比例为49.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申办比例仅为39.1%,生源地的不同造成大学生持卡比例的不同(如表12所示)。皮尔逊卡方检验和似然比卡方检验在0.05水平下,线性相关分析也表明生源地与信用卡持有情况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如表13所示)。

表12 生源地与信用卡申办情况分析

四、研究结论的进一步探讨与政策性建议

(一)研究结论的进一步探讨

本次研究我们综合了国内外关于影响信用卡申办和使用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对消费者群体进一步区隔的基础上,以中国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探明了影响中国大学生信用卡申办情况的主要因素。我们从性别、可支配收入、学历、专业、是否受社群规范性影响、生源地等六个方面研究了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和社会因素与大学生申办信用卡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性别、可支配收入、生源地、社群规范性是影响大学生持卡的重要因素。学历以及所学专业与信用卡的申办情况关系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论,同时我们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第一,性别对大学生持有信用卡的影响是明显的。通过访谈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在中国,发卡银行和银联通常会把时尚、大众化的购物场所作为合作对象,而这些场所是女性大学生频频光顾的地方。此外,发卡银行不时推出的刷卡消费打折、积分活动也成为吸引女性大学生申办信用卡的重要因素。相反,男生主要集中在电子类产品、报刊杂志和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活动上,由于这些产品售卖场所金融服务配套设施的限制以及刷卡消费产生的额外费用都抑制了男生对信用卡的需求。

第二,可支配收入对大学生持有信用卡的影响比较复杂。整体上来看在可支配收入的两端持卡比例最低,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特点。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可支配收入低的大学生由于担心不能及时还款以及使用信用卡产生的额外费用,往往会抑制他们对信用卡的需求;高收入的大学生有较强的还贷能力,但不一定有较强的透支需求,信用卡安全性和还款便利性会使他们对信用卡产生顾虑。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中间收入群体经济收入比较稳定,除家庭日常供给外,其他收入也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由于有较多的收入来源,他们较少有不能及时还贷的顾虑,其申办信用卡的主要目的可能是以备不时之需。总之,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信用卡的影响是复杂的。

第三,学历与信用卡持有情况的关系不明显。这种现象的一个可能解释是: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在中国,相当一部分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硕士阶段继续学习,这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年龄和阅历上同本科生差别不大。博士研究生数量不大,尽管很多在职博士生都持有信用卡,但对大学生整体来说影响不是很明显。

第四,专业与信用卡的持有情况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Hayhoe等(2005)研究发现,熟悉信贷盈利模式的大学生对信用卡消费往往表现出更加理性的态度。这意味着金融、财政类专业的大学生将会对信用卡持有谨慎的态度。然而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因为专业的不同导致大学生在申办信用卡方面表现出的明显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专业知识对信用卡申办的影响并不明显,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透支行为的限制作用上。

第五,受到社群规范性影响的持卡大学生比例要高于不受社群规范性影响的持卡大学生比例。用信用卡进行刷卡消费作为一种时尚在大学生中流行,与大学生的趋同心理和从众心理相关联,趋同心理是青年思维还没有完全独立和成熟的一种表现,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通过群体互动,相互认同于相同的文化范式之下,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这是刷卡消费得以流行和发展的基础。

最后,生源地与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情况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经过访谈我们得知,很多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信用卡,特别是那些父母也在使用信用卡的城市家庭,其子女往往会模仿父母的消费行为,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对信用卡的接受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心态。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Jennifer(1997)“大学生信用消费更多地受父母家庭影响”的论点。此外,由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刷卡消费对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还是全新的消费方式,对信用卡的接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情况在刚刚入学的新生身上表现比较明显。

(二)政策性建议

目前,各大发卡银行纷纷把触角延伸到大学校园,竞争激烈,经过初期的快速渗透之后发展变得非常缓慢。一方面是因为各大银行和信用卡中心所提供的服务严重的单一化、同质化,处于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阶段。大多数信用卡的服务仍然局限在“基础服务”的层面,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情况的“特色服务”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大学生人数众多,如何针对这一庞大的市场进行细分,以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也是银行和信用卡中心在开发高校市场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因此,银行和信用卡中心在进入高校市场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对大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偏好进行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避免同质化营销。如性别、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大学生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仅仅根据学生学历层次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透支额度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根据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同辈群体之间的示范效应,在开展信用卡营业推广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不同的媒体加大对校园里具有示范性作用群体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增进大学生对信用卡的“认知”和“认同”。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ranco, Life Cycle, Individual Thrift,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1986, pp.297-313

[2]Adcock, William., Hirschman, Elizabeth C. and Goldstucker, Jac. L., Bank Card Users: An Updated Profile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Annual Conference, 1976

[3]Crook, J. N., Hamilton, R. && Thomas, L. c. , Credit Card Holders: Characteristics of Users and Non-Users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92(12), pp. 251-262.

[4]Moschis G P. Consumer socialization. Lexington books [M]. 1987: 2-5

[5]Elizabeth C. Hirschman, Differences in Consumer Purchase Behavior by Credit Card Payment System [J].1979, 6(1) :58-66

[6]Hayhoe, C. R., Leach, L., &&Turner, P. R., Discriminating the number of credit cards held by college students using credit and money attitude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J]. 1999(20): 643-656

[7]Hayhoe, C. R., Leach, L., Allen, M. W., && Edwards, R., Credit cards held by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J]. 2005(20): 643-656

[8]Hayhoe, C. R., Leach, L., &&Turner, P. R., Differences in spending habits and credit us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J]. 2000(34): 129

[9]Joyce, E. Jones,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Use of Credit. 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 [J]. 2005: 13-14

上一篇:icu医师个人工作下一篇:九年级数学上册《2.2 配方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