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写作名词解释(通用8篇)

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篇1

1.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消息,在这里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问题。

1.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2.应用文的含义:是人们用来解决和处理生产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事务和问题,有直接应用价值,有约定俗成表达要求,行文简约的实用性文章。

3.行政公文的概念: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4.命令的概念: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

5.决定的含义:决定是各级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及决策的指挥性公文。

6.报告的含义: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时使用的一种报情性公文。

7.请示的含义:请示是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请求指示、批准审核、答复有关事宜的报请性公文。适用范围:“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

8.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9.公告适用于向全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

10.通知的含义: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等。一般为下行文或平行文。

11.通报的含义: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的公文。

12.函:函是“适用于不相隶属相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的公文。

13.会议纪要的含义: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的,它是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

14.事务文书的含义:是指机关内部或个人,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为处理日常事务所使用的,除了法定公文之外的应用文。

15.计划的含义:计划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某段时间的工作或某项任务,为作出合理安排而预先写出的一种文书。

16.总结的含义: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规定时限内的某项工作或任务加以回顾、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明确今后实践的方向,把这些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文字的文书。

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篇2

一 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

传统科学解释理论旨在通过语形和语义分析方法确立一种形式化的科学解释模型。这一模型本质上预设了科学解释的静态语境结构,即科学解释是对于定型化科学知识实体的描述和再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哲学家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单一的形式化语境结构是不完备的;只有把长期以来被忽略了的语用分析维度纳入考量范围,才能完整地描述和呈现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进而全面地理解科学解释的本质。

1.科学解释的语形基础。

科学解释的语形基础即科学解释模型语言所具有的逻辑和句法形式。亨普尔(C.G.Hempel)和奥本海姆(P.Oppenheim)的经典论文《解释的逻辑研究》正是对科学解释语形基础所进行的探索。该论文对科学解释进行了严谨的形式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演绎-律则模型,开启了当代科学解释研究的序幕。包括内格尔(E.Nagel)和波普尔(K.Popper)等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哲学家随后发表相关论著表示赞同和支持。演绎-律则模型为对科学解释本质的传统理解提供了重要基础,被提出后很快成为一种具有支配性意义的范式。该模型从标准的一阶逻辑出发,运用纯粹的语形分析方法,对科学解释模型语言L的语形学作出了如下假设:L具有无恒等号的低层函项演算的语形结构。除去选言符号(析取)、合取与蕴涵(条件的)以及与个体变量相关的一般性和存在性量化符号,L的词汇表包括个体常项、个体变量以及任何所需有限程度的谓项。不同程度的谓项表示个体属性或个体间的双重关系。在L中,适用于句子构成和逻辑推理的语形规则也就是那些底层函数演算的语形规则。任何一个句子都不包含自由变量,因此,普遍性总是通过全称量化加以表达。[1]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强调科学解释本质上是语形的。亨普尔的目的在于把纯粹的逻辑和语形要素从科学解释的概念中抽象出来,剥离其中的语用要素,从而避免与解释个体有关的相对性问题。演绎-律则模型为科学解释设定了最为基础的语形边界。这就在于,特定的科学解释语境不可能超越给定语言的语形边界,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等形式化研究对象,其语境必然存在着相关的逻辑语法或形式算法的语形边界的限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解释语法的范围标明了科学解释语境的语形边界。科学理论的公理化程度越完备,其解释语境的语形边界就越清晰。

2.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

给定语形基础之后,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仍需进一步得到语义学层面上的澄清。首先,应当对“理论”、“解释项”、“法则”、“类法则语句”等核心概念的含义进行语义学描述并给出语义学规定;其次,需要对科学解释模型语言L的语义规则作出相应的假设。亨普尔对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所进行的基本描述为:L的原始谓项全部是纯粹定量的;L的论域,即量词涵盖的对象域,包括所有物理对象或时空位置。[1]这为相关解释语境内在的系统价值趋势规定了特定表征的语义边界。正是语义的构成性原则,规定了在特定语境下语义解释的张力范围,确立了语义解释的伸缩度以及相关的语义解释的意向价值。更进一步地讲,正是语义的构成性原则,实现了特定理论表征的语词和命题与相关指称对象和指称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联。语义规则与语形基础相结合,共同规定了科学解释的客观方面,即强调科学解释应当以一种形式化模式作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陈述。科学解释的语义规则对解释现象产生适当的表征,决定了科学解释的一般性能够在不同科学共同体或主体间被批判地讨论并最终被检测,这正是科学解释之所以具有“解释力”的来源。语义规则作为科学解释客观语境结构的内核,也是科学解释在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交汇中产生的前提。语义规则赋予现实的科学解释以意义的规定性、解释的前提条件和规制性都依赖于命题解释的语义层面,因此,语义规则构成了语形基础上科学解释语境“有限附属前提集合”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3.科学解释的语用边界。

科学解释首先表现为一种过程,即科学解释是通过特定的语言学行为实现的。行为的实现则表现为一种结果,即该语言学行为内容的呈现和完成,这时就牵涉到科学解释被提出时的意向性。由于同一组陈述或语言序列可能被用于解释其他问题,因此,当我们对解释结果进行界定和评估时,必须考虑到解释意向或言外力量等语用语境因素。例如,在意向性设定了特殊语用边界的情况下,一个语言序列或论证可能在语境A中作为解释而起作用,在语境B中作为预言而起作用。解释本质地包含一组“有序对”(ordered-pair),即特定命题类型与言语行为类型的结合。解释过程也就是语用边界的形成过程,其中,解释意向性作为言语行为类型的特点被保留。[2]正是语用边界的确定性而不是某种单一的一般性指令对科学解释的优劣作出判断和评价,语用边界的扩张或收缩会直接导致科学解释效力的变化。例如,因果解释或机械论解释诉求于不可观察实体,描述被解释现象中涉及的因果过程和因果互动,意识到解释性事实也就理解了现象何以发生;而说明同一方法的解释则诉求于某种一般性物理原则,显示特殊事件如何符合于一般性框架,不涉及对具体机制的指称,只提供对同一事实的不同理解。这两种解释都具有各自的合法性,每一种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说明问题。具体而言,一种给定的科学解释观A向某对象P1解释了某事实X,此时,同一种观点对于另一个对象P2而言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形成对于X的解释;P2甚至可能不认为X需要一种解释,或者可能发现X是不可理解的,或者A不具有解释力,或者和困扰他的事实X是不相关的。可见,科学解释本质上表达的是一种语用关系的边界,即“能够被有意义地说出的某事在这一意义上仅仅对这个或那个个体形成一种解释。”这深刻地揭示了语用边界规定科学解释语境适用范围的意义。[3]

总之,语形基础为科学解释提供了形式化基底,语义规则为科学解释规定了意义框架,语用边界为科学解释设置了适用范围和评价标准;语形、语义、语用的统一完整地呈现出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这也是我们理解科学解释语境论基础的首要层次。

二 科学解释的语境要素

在澄清科学解释语境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对基于这种结构而起作用的语境变量进行考察。也就是说,在语形、语义、语用统一构设的形式基底、意义框架、适用范围和评价标准确定的条件下,科学解释具体内容的展开主要受到哪些科学实践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如何作为主要变量构成科学解释的语境特殊性?我们认为,这些语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科学解释的问题要素。

科学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解释也必然是从特定问题出发的。问题语境即在特定的科学研究阶段,科学家由于发现了知识盲点而面临的现实困境或实在情境。问题语境对于给出一种满意解释的假设产生与实验化可能性予以限定。这正如杜威所指出的,“思想困惑时争取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整个思维过程中的持续不断和起导向作用的因素。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没有需要克服的困难,思维过程就是随心任意……但若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回答,一种模糊的状态需要得到澄清,那就是有了一个需要达到的目的,需要让思维流入一定的渠道。任何一个想到的结论均受到这一调节作用的目的的检验,看它是否适用于面临的问题。理清思路困惑的需要也控制着所采取的探索的类型。”[4]在问题语境的引导和设定下,解释活动由解释主体予以展开,其结果就是某种能够完满回答问题的最终解释的产生。问题语境的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所寻求问题解释的预设、问题形成的特殊时点及契机、问题在科学解释展开过程中调整和修正的特殊方式等。首先是有待解释的问题的提出,其次问题以一种概念模型的形式发生转化,形成一组相关联的命题。这种概念模型的操作化必然是在问题语境的边界内加以统计测试的。因此,有待解释的问题以及对问题解释的形成过程都包含在一种问题语境的概念模型中。范·弗拉森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科学解释是对解释问题所进行的回答。换言之,科学解释归根结底要谋求对“为什么问题”(why-question)的解决。显然,“为什么问题”只有在特定语境才可能产生。在这里,问题语境由一组背景知识“K”所决定。[5]414作为一种回答的科学解释需要通过问题进行评价,而问题处在对相关语境信息需求的限定之下,即问题“为什么情况是P?”所要求的信息要素完全是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此外,对问题进行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和背景信息中用于评价答案优劣的部分也都是依赖于问题语境的。[6]

2.科学解释的背景要素。

科学解释语境的背景要素即解释问题赖以提出的理论前提,包含着科学共同体所持有的某种特定研究的背景信念。科学解释标准中存在的差异实质上是知识背景、理论体系和信念倾向一般性的不同层次。科学解释要求高度确证的知识背景、理论范式和认识条件。这就是说,科学解释是相对于我们的科学信念整体而言的,而不仅仅是与某些特殊的实验数据或证据陈述相关。这对于科学解释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及其所内涵的推理结构有着显著的制约作用和影响。科学解释受到观察数据、经验的普遍化、特定理论预设以及科学中所流行的一般世界图景等科学知识背景不同层次的综合影响。有的科学哲学家认为,一种科学解释是否具有真正解释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于其是否遵循某种特定的世界图景。例如,在19世纪物理学的背景中,科学解释必须在机械论和微粒论世界图式结构的背景上展开才能够具有解释力。[7]背景要素涵盖了科学解释中被修正的现存知识以及使得某些知识修正成为解释行为的认知语境。科学解释的被解释项可能被持有不同理论预设和意向趋向的科学家纳入不同的理论体系框架内加以考察,此时被解释项事实上被置入了不同的背景语境中。同一解释在一种背景语境中其自洽性和解释力是增加的,而在另一种语境中相应的性质却在不断减弱,可见,在决定某种新提出的科学解释备选项的统一属性时,语境背景要素的结构发挥着关键功能。科学解释语境结构的背景要素应在两个不同的方面被视为影响对解释优越性的判断:“对一个给定的标准而言,一个解释如何优越部分取决于已被接受的其他解释是怎样的,而标准本身部分取决于背景。背景在推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考察一个优越解释的合理建议因此是语境敏感的,是与最佳解释的推理相一致的。”[8]

3.科学解释的主体要素。

科学解释的主体即科学解释的所有参与者和关系者,既包括科学解释的提出者,也包括科学解释的受众关系者。科学解释的主体围绕特定问题、在特定背景下展开解释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解释者和解释受众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其意义具有双重的语境性,即解释主体的行为一方面由问题语境所塑造,另一方面又构成问题语境修正更新的基底。因此,科学解释本质地包含着其解释主体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换的结构。在解释者和解释受众的言语互动中,解释对象关于某事物的困惑得以消融。当然,语用分析和语用边界的设定无需借助于相关性的主体标准,不能被归结为一种相对主义的解释理论。[9]首先,单一解释,无论是演绎解释还是统计解释,都不能脱离解释主体知识状况或认知状态的基础而加以评价。科学解释的问题是随着科学家作为个体观察单元的选择而出现的,不同的解释主体对于同一经验观察的内容及其指示可能给出不同的意义。解释主体依据其语境敏感性决定何种因果信息对于解释来说具有重要性。这也就是说,对于科学解释而言,何种因果关系具有重要性依赖于解释语境中的主体要素,即解释主体确定科学研究中某种科学解释被设计发挥的作用。其次,科学解释必然涉及解释受众,解释过程就是向解释受众简洁、清晰地对某事物进行说明,解释结果应当是使受众达成对被解释事物的理解。这就在于,科学解释只有对于有能力的观察者而言才可被理解并获得其意义,必须被解释对象完全或至少是部分地加以接受,必须对解释参与者的心灵产生影响即反映被解释现象的发生结构。

4.科学解释的意向性要素。

科学解释的意向性要素与主体要素本质地关联,内在地包含着其所具有的价值取向。意向性具有程序性和连续性,一方面在背景语境中展开并拓展原初的问题语境,另一方面把问题语境溶解在自身的意向性结构中。因此,意向性所引导的解释过程的后续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随着前一个步骤而持续获得更新。科学解释是解释者对于特定问题有意向的回应,又与其他参与者和关系者的意向交融。后者提供可能遗漏的经验数据或相关信息,共同使得原来不被理解的东西成为可理解的,或者使原来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具体而清晰。解释受众的意向性往往为解释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洞察或新的解释思路,不同的解释意向层次提供不同的普遍性类型,而不同的比较系统组和普遍性类型只有对于不同的解释意向而言才是有意义的。[10]解释主体的意向性将科学解释的结论导向多种多样的因果关系。在语言哲学中,解释作为一种施为性言语行为,与劝诫、警告和承诺等言语行为类似,都是典型地通过在特定语境中以适当意向为目的而说出的一些语词实现的。在这种意义上,科学解释作为科学理论建构和交流的一种意向性行为,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科学修辞实践。

科学解释始于具体的科学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无法脱离特定的理论和知识背景;随着科学解释过程的展开,问题、背景要素与主体及其意向性要素相结合,使得原初的语境结构不断在新内容的补充下得以扩张、整合和更新。科学解释的意义及其价值就是在由这四种主要元素决定的特殊解释标准与其语境结构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和实现的。其中,问题和背景要素主要与科学解释语形基础的形态及语义规则的可接受性相关;主体及其意向性要素则主要与科学解释语用边界的条件和范围相关。

三 科学解释的语境特征

科学解释的结构是语境化的,其构成要素是语境敏感和语境依赖的。因此,科学解释本质上应被理解为一种语境解释。科学解释的语境特征通过其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动态的语境结构展现出来。具体而言,科学解释的语境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特征。

“真正的解释出现在动态的语境中。”[11]在对科学解释的语境特征进行分析时,首先应当认识到,一个具体的科学解释问题永远不会“完全开放”,而总是限定于某种程度。这种限定性表现出问题语境的弹性,即在语词的一般性描述和确定的形式化表达之间波动。这也就是说,科学解释是在不断再语境化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这一点在将科学解释视为“隐喻重描”的著名观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观点认为,科学数据最初用观察语言或与之类似的语言加以描述,在科学解释中通过隐喻的方式以一种新的互动理论模型进行再描述。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纳的不同隐喻视角可以使我们对于同一对象进行多维度的语境化观照,同时使得本来属于原初系统的观察和字面的语词意义转变为隐喻意义。这种新的意义是在一定语境的概念网络中形成的。正是这种概念网络不同部分之间的交集和互动产生出新的、变化了的解释语境。在新的语境中,我们能够发现并表达不同现象之间的深层类比。同时,在科学的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之间很少存在一种严格的演绎关系,通常只是一种近似符合的关系。观察语言和所有自然语言都是通过隐喻用法得以扩展,从而产生解释项的术语。因此,传统的科学解释的演绎模型是不完备的,应当通过一种将理论解释视为对于对象域隐喻重描的观点而得到修正和补充。之所以将科学解释的本质视为隐喻重描,而这种隐喻重描的过程又是理性的、有理由的,正是由于科学理性恰恰包含着使科学理论语言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不断扩展中的世界这一重要内涵。[12]其次,应当认识到科学解释与科学理解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科学解释就是为了表达或传递一种对于世界的特殊理解。在一个给定的科学解释语境中,参与者都拥有一种“理解域”,解释的任务就在于不同参与者的“理解域”进行适当的“视域融合”。寻求一种科学解释预设了对某物的理解,是把探索对象和理解域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联系起来。事实上,各种科学解释观无论如何不同,都认为解释与理解密切相关。科学解释及其所导致的理解的最强有力的实践特征在于其对于行动的导向。我们将理解的结果用做一种标志,以此停止追寻进一步的解释并按照这种解释信念展开行动。[13]可见,科学解释的基本逻辑并不是演绎性,基于探索性和历史性的可理解性才构成科学解释逻辑的本质特征。所有的科学解释语境都必然包含理解性要素,而每一特殊语境中的理解性要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换言之,每一科学解释语境都有其自身的理解特征形式。

2.系统性特征。

首先,科学解释不能单纯地局限于对形式化模型相关联因素的语形考量,必须引入语义密切性、合理性与自洽性的考量,更依赖于对解释主体及其意向性等相关因素的语用考量,同时包含了解释事件的社会形式乃至解释观的想象性或启示性内容。因此,科学解释的本质是语境化的,科学解释的背景、问题、主体及其意向性等语境要素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语境结构。这也就是说,科学解释的共同模式或不同科学解释模型的共相只能是一种系统的语境性。其次,科学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科学解释的欲望所驱动的,科学解释也就是将科学现象纳入到我们所能够达到的统一科学图景中。当一个特殊的科学解释的需要被满足的时候,科学理论就产生了实质性的进步。这也就是使得科学解释具有认知意义的重要特征所在,即科学解释系统性地趋向于科学理论的持续产生和发展。在科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那些能够保持、促进和推动理论进步的科学解释作为“好的解释”被保留下来。“好的”或“成功的”科学解释之所以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解释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由一组解释即“解释库”(explanatory store)所构成。解释理论的任务在于澄清“解释库”的语境边界及其意义条件。与特定时期科学理论相关联的“解释库”包括那些共同提供我们信念最佳形式化的推论。在此意义上,科学解释的价值“不能在单一或孤立的意义上进行考虑,而应当将其视为如何形成自然秩序系统途径的部分。”[5]430再次,科学解释必须在确定世界观的指导下对于世界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即必须由解释在其中发生的那种本体论架构和认知层次出发建构特殊理论。这是科学解释最深层的语境依赖性特征的体现。科学解释首先要求选择一种科学理论,接下来在这种理论中寻找一个适当的模型。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科学解释才能从第一原则演绎出事物所是的方式及其在本体论和认知的每一层面运行的方式。而每一种理论和每一个模型都有其有效性限制和理想化成分,因此,为了使解释者确定其是否具有可靠性,这种有效性限制和理想化成分必须被纳入到“解释库”的考量当中。此外,并非解释项的全部特征都必须被纳入科学解释的讨论范围,背景、问题和意向性语境因素将综合地对所有这些特征进行分类和筛选,并通过强化、突出或弱化、淘汰等不同形式完成相关选择。[14]

3.横断性特征。

首先,科学解释理论经历了从演绎-律则模型、演绎统计模型和归纳统计模型到统计的相关性模型,从历史解释到目的论解释、从功能解释到解释语用学的历史演变。当代科学解释研究进一步深入到混合层次解释、谱系解释等新的问题上,体现出从逻辑解释到语用解释、从理性解释到解释的多样性、从解释到释义、从解释到预测的方向性转折。在这一过程中,正是语境分析给定了科学解释语形、语义和语用的边界,确定了科学理论意义存在的条件;澄清了科学解释的价值取向,揭示了科学理论的意义;勾画出科学解释的进步条件及其历史连续性,使其对可能世界的说明成为现实;构设了科学解释的语境平台,使不同派别和观念得以平等对话、交叉与融合,鲜明地凸显出了科学解释所具有的语境横断性特征。其次,科学解释的语境横断性特征突出体现在科学解释理论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中:从注重结构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部分转向注重整体,从注重实验科学转向注重认知科学,从注重构建转向注重网络模型,从注重真理转向注重对最终探索的客观性的最大限度的描述。这种转向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更明确地突出了从对象客体到结构关系的框架性转变,从而更突显了在科学解释中把握意义的语境基底的横断性。事实上,科学解释的概念框架或表征模式正是这种语境横断性的实现。最后,科学解释的语境横断性还体现在其从自然科学领域向社会科学领域的不断渗透、拓展和扩张中。一种统一的科学解释理论应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包括自然科学解释,也涵盖社会科学解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尽管在学科性质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二者必然具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模型。例如,在生物学解释与社会学解释之间就存在共同的语境特征,在这一限度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传统鸿沟弥合了。以语境论为基础的科学解释观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桥梁。[15]

科学解释行为作为一种科学认知过程,是一个在两种意义上对原有知识加以修正的行为。首先,作为一种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理论行为,导向对世界现存知识的丰富;其次,在科学解释的结果中,我们了解到为什么之前的理论知识没有成功地解释存在问题的现象,解释导致元理论知识的丰富。知识修正的认知语境赋予某些认知过程以解释性意义,使其成为解释行为而非描述行为或确证行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解释呈现出鲜明的语境开放性、系统性和横断性特征。因此,我们认为,科学解释不能离开特定语境而进行,科学解释的合理性、可获得性与可接受性中必然蕴涵着语境因素和语境变量的决定性作用,只有语境分析能够澄清科学解释的本质特征及其运作机制。

四 结束语

科学解释具有强的语境依赖性和语境敏感性,其本质是在语境化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科学解释的语境本质即其语境结构和语境要素的有机结合,即其语形基础、语义规则、语用边界的结构性统一和解释问题、背景、主体及其意向性等语境要素的融合。正是从语境结构和要素的综合作用中才产生出解释规则、过程、标准及其模型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多元化。因此,语境论思想能够进一步增进科学解释理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导向一种更广义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多元观念,从而包容各种不同科学解释思想内在的统一性和共同的价值。

摘要:文章从科学解释的语境结构、语境要素和语境特征三个方面对其语境论基础进行了论述,指出语境分析给定了科学解释语形、语义和语用的边界,澄清了科学解释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揭示了科学解释的进步条件及其历史连续性,构设了不同科学解释理论的对话平台。

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篇3

【关键词】科技英语 名词化结构 语用学 翻译

一、引言

科技英语是专用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以教科书、科学论著、学术论文、实验报告、科技产品介绍等形式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科技信息。科技英语写作文体作为一种功能文体,应有概念准确清楚、逻辑严谨周密、描述客观直接、语言凝练精悍的特点。

名词化是英语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三大语言学派对名词化都进行了研究。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对名词化现象的研究重点是名词化的内部结构,且大多数研究是为其句法理论服务的。虽然英语名词化现象普遍存在,且备受学者的关注,但对科技英语动词名词化的作用进行的研究却少而零乱。文章以动词名词化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在科技英语语篇运用的角度加以分析,了解其在语篇运用中的作用,以有效指导我们掌握英语动词名词化现象在科技语篇中的运用,提高科技语篇的写作与阅读能力。

二、研究现状

关于名词化结构在科技英语写作中的大量使用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向波阳在描述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和名词化结构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作为框架对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进行功能分析,认为科技英语词汇语法层最典型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的名词化结构的使用(向波阳,2005)。刘春燕从科技翻译的信息等价性标准出发,以科技文体的语言特征为依据,分析概括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并提出科技文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刘春燕,2004)。张辉松认为,名词化结构是英语正式语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名词化结构的中心词一般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转化来的抽象名词,意义往往抽象,但有时又指具体事物,并且其结构成分之间关系复杂,因而在理解和翻译时不易把握。他对名词化结构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张辉松,2004)。王晋军认为,名词化作为一个语言学的范畴是由于人们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与语篇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王晋军,2003)。康妮娜认为,英语动词的名词化在翻译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简洁的表达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译意更为确切,信息得以浓缩(康妮娜,2007)。上述这些研究成果都停留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若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无疑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科技英语名词化结构的语用翻译

1. 词汇的语用翻译

科技文体写作的语言特征具有客观表事的性质,读起来平稳、凝重,体现论证的严密性与逻辑性。科技词汇需要有固定专一的词意义,尤其是专有名词都有确切的定义。它的一词一句都必须是明白确切的,全部意义都在字面上并且仅仅在字面上,它力求避免由于文辞歧义而引起多种理解。也就是说,要通过全部字面化而达到准确、确切的理解。科技英语只是英语的一种文体,并非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其中的词汇大部分仍是共核词汇。科技翻译中不仅要勤查词典,而且更要结合一个词的上下文及所在专业领域来确定其真实含义。

2. 词汇和句法的整合性语用翻译

名词化出现的频率与语类的正式程度相关。科技英语中大量名词化结构出现在长句中,这些长句中往往又含有若干分句和许多短语及其他修饰限定成分,这给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翻译时首先必须对长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先理清主干、再层层明确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关系,然后根据情况,选择采用相应的译法。语境对翻译过程中的词汇选择有制约作用。它对句法选择也有着同样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许多语言学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伦敦学派创始人、英国语言学家Firuh(1957)认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与者的身份、经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构成语境的一部分。在Verschueren看来,语言选择就是一种顺应,顺应是指从不同的选择范围做出可协商性的语言选择,以满足交际目的的需要(Verschueren,2000)。换句话说,顺应就是依赖语境因素所做出的语言结构的选择和运用。“语境决定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Mey.1993)。在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作用下,语言的使用或选择灵活多样,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话语与语境的互动过程,不同的语境因素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甚至改变话语的意义。

四、科技英语写作中动词名词化的作用

1. 动词名词化有利于科技英语表达客观真理和客观事实。科技英语要求作者在遣词造句中见物,而名词正是表物的词汇,故在普通英语中用动词等表示的内容,科技英语却惯用名词来表达,而把原来的施动含义蕴藏在结构的深层里。科研技术人员关心事物的现象、事实、特点,通常借助抽象化的逻辑思维,因而名词化结构的使用,尤其符合科研技术人员表达的需要。比如:

Fault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 of petroleum.

从传统上讲,用动词体现过程,要求有主语,有时还要求有补语。这就使得表达中必须有过程的参与者。名词化使得原先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转而由名词体现,这个过程(如物质过程)变成另一个过程(如关系过程)的参与者,与旧过程(如物质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就可以被省略掉。从而使所要表达的科学知识具有外部的客观现实性。

2. 动词名词化有利于科技英语用词简洁、表达确切,结构严密。名词化结构是以短语形式来表达一个句子,内部组织严密而且结构言简意赅.可以把更多的信息结构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表达得更细密。科技语体需要借助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性来传达大量客观的信息和知识,要求其表达形式简练、准确,而动词名词化结构是除被动语态之外用以提高客观程度不可忽视的途径。因而,动词名词化得以大量出现。把动词转化为名词后,其语用功能与原动词有了很大的不同,具有原动词不具备的某些优势。具体来讲,名词化可以更简练地表达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因果关系、比较关系和从属关系等)。例如:

Petmleum geology is that geology(the study of rocks)is applied to the exploration for and production of oil and gas.

应该指出,名词化结构较多地使用抽象名词表达动作和状态,这也是英语表达和汉语表达上的主要差别之一。在汉语中用行为动词表达的意思在英语中有时要转为名词,这种例子并不是个别的。

五、结语

科技英语写作的动词名词化分析有助于理解动词名词化的作用。深入研究动词名词化,理解和掌握该结构的生成方式与特点,能给语篇分析特别是科技语篇的英汉互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减少母语输出对科技英语写作的影响,从而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向波阳. 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功能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5.

大学应用文写作名词解释 篇4

1、主题:是文本的中心内容,是实现应用文功能和写作目的的最主要的手段。在某些文体中,它表现为作者的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如学术论文;在某些文体中,它表现为经过作者加工的主要事件或主要问题。如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规律:应用文写作规律之一。结构是应用文文本系统的元素组合及其构成方式。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并产生不同的功能价值。根据特定功能调整和优化结构,或根据特定结构调整和改变功能,使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从而产生最佳的功能价值,是应用文写作必须遵循的规律。

3、递进式结构: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通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时使用的公文

5、价款或酬金:是指取得对方的产品、劳务或智力成果支付的代价,是标的的价值标志

6、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通过对各种经济指标量的分析,检查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和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得失,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一种书面报告。

7、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名词解释 篇5

1.科技论文是对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

2.学术性论文——指研究人员提供给学术性期刊发表或向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它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

为主要内容。

3.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

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科技论文。

4.学士论文指大学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要提交的论文。

5.综述性文章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6.题名又叫文题、题目、标题,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

语的逻辑组合。

7.文献:记录有知识或者信息的一切载体。

8.科技文献:记录科学技术信息或知识的物质载体,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劳动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

9.文献信息是从文献实体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内容,是借助于文献这种载体显示出来的信息,通过文献进

行存储和传播。

10.零次文献----未经出版发行的或者未进入社会交流的原始的文献。

11.一次文献------以作者本人取得的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论文、报告等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文献。

12.二次文献----报道和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

13.三次文献----根据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大量的一次文献的内容,经过筛选、分析、综合和浓缩

而再度出版的文献。

14.期刊-----也称杂志,是一种以印刷形式或其它形式逐次刊出的,通常有数字或年月顺序编号,并打算

无限期地连续出版下去的出版物。

15.文献信息检索是指从任何文献信息集合中查处所需信息的活动、过程与方法。

16.全文检索——是以文献所含的全部信息作为检索内容,即检索系统存储的是整篇文章或整部图书的全

部内容。

17.检索语言是用来描述文献的内容特征、外表特征和表达检索提问的一种人工语言。

18.先组式语言——在文献信息检索之前,表达文献信息内容的标识已经事先组配好的检索语言。

19.后组式语言——表述文献信息主题概念的标识,在编制检索语言词表和标引文献信息时,都不预先固

定组配,而是在进行标引和检索时,根据实际需要,按组配规则临时组配起来表达文献特征的检索语言。

20.引文和来源文献——一篇文章的参考文献称为引文;该篇文章称为来源文献。

21.来源出版物——刊载来源文献的期刊或专著丛书等。

22.被引作者或引文作者——即参考文献的作者。

23.施引作者或引用作者——即来源文献的作者。

电子技术基础名词解释 篇6

(1)输入级:采用差动放大器,此级有较高的输入电阻(2分)

(2)中间放大级:1至2级直接耦合放大器,获得较高的电压增益(2分)

(3)输出级:此级为射极输出器,有较低的输出电阻(1分)

(4)偏置电路:由恒流或恒压源组成,提供偏置(1分)

(1)确定基极b:用红表笔与假定的b极相接,黑表笔分别与另外两个电极相接,两次测得电阻均很小,则红表笔所接的是b极。(2分)

(2)确定发射极e、集电极c:

1)红表笔和黑表笔接两个待定的电极,用手指捏紧红表笔与b极,观察表针摆动幅度。(2分)

2)对调表笔再测一次,比较两次测量,摆动幅度较大的一次红表笔接的是c极,黑表笔接的是e极。(2分)

(1)虚短:由于两输入之间的电压为零,相当于两输入端短路,但并不是真正的短路,实际上是指两输入端的电压相等Un=Up。

(2)虚断:由于输入电流为零,相当于两输入端断路,但又不是真正的断开,实际表明两输入端不取用电流,而取用电压。

(5)三极管有三种工作状态:放大、截止、饱和。放大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IB=βIC;

截止时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IB=0、,IC=ICEO;饱和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IC不受IB的控制。

(1)单向晶闸管导通条件

单向晶闸管导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晶闸管阳极与阴极间接正向电压;二是控制极与阴极间也要接正向电压。

(2)单向晶闸管关闸条件

必须将阳极电压降低到一定数值(或者在晶闸管阳、阴极间加反向电压)使流过晶闸管的电流小于维持电流。

68.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根据逻辑电路推导出输出与输入变量的逻辑表达式。化简表达式。

由化简后的表达式列出真值表。

66.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有①开环电压放大倍数Aod→∞

②差模输入电阻γid→∞③差模输出电阻γod→∞ ④共模抑制比KcmR→∞ ⑤输入偏置电流Iβ+=Iβ-→0

67.二极管极性判断方法:将万用表拔到欧姆档或档,红、黑表笔分别接二极管的两电极,若测得阻值较小(约几百欧至几千欧),则黑表笔所接为正极,红表笔所接为负极;测的阻值较大(约几百千兆),则红表笔所接为正极,黑表笔所接为负极。(2分)

二极管质量优劣的判断方法:用红、黑表笔正反两次测其电阻,若两次阻值一大一小,则管子正常(1分);若两次阻值均很大,则管子内部已断路(1分);若两次阻值均很小,则管子内部已

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篇7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 (Me 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 ) 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文字严格执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基础写作名词解释 篇8

如果我们纵向观察这个表格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名词和代词的替换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对英文中名词和代词之间的替换作如下总结:①当可数名词第一次出现时,可数名词前一般使用不定冠词,即a(n) +名词,或可数名词以表泛指的复数形式出现;②当这个名词第二次出现时,可以用代词替代它,比如he/she/it/they;③当这个名词第三次出现时,该名词前可以使用the/this/that/these/those。当然,在个别情况下,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互换。

经过以上名词和代词之间的替换,我们就能连续写出三句话,而且句子和句子之间不用连词。如果将以上原则巧妙应用于我们的考研英语写作中,那结果将会如何?答案是文章段落框架简单明了,意思表达清晰自然。那么如何在考研英语写作中运用以上原则呢?下面笔者来为各位考生具体讲解。

描述段写作中的“名词和代词替换”技巧

考研英语写作的图画题内容比较复杂,但如果考生掌握了“名词和代词替换”的技巧,文章的段落框架就会变得十分清晰,写作思路和句与句之间的连接也会简明得多。下面以2000年考研英语写作题目“商业捕鱼”为例来具体分析。根据题目要求和上文的总结,我们可以写出如下描述段。

有了“名词和代词替换”这一招,句子和句子之间用“不定冠词+名词”或“表泛指的名词复数”、代词、“定冠词+名词”或“表特指的复数名词词组”进行交替指代,就能给每个句子自然地提供一个主语,剩下的句子部分考生根据图画内容依次补充完整就行。这样一来,考生就能轻松写出完整的描述段了:The pictures describe various kinds of fishes. They were flourishing in a vast ocean in 1900. These fishes were decreasing rapidly in 1995, while fishing boat numbers were increasing at an accelerating speed. Obviously, these fishing boats can be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rampant commercial fishing by human beings in the past decades.

写到这里,我们几乎要向《珀西·巴顿斯》的作者脱帽致敬了,他这段文字可谓是我们仿写的典范。不过,我们还可以对“名词和代词替换”原则小做调整,再学一个“变招”,就是将第二句话的they变成which/who,形成非限定性定语从句:“The pictures describe various kinds of fishes, which were flourishing in a vast ocean in 1900.…”这样一来,考生的作文就锦上添花了。

阐述段写作中的“名词和代词替换”技巧

“名词和代词替换”这一技巧不仅可以用于写作描述段,还可以用于写作较为难写的阐述段,简化阐述段的框架。下面还是以2000年考研英语写作题目“商业捕鱼”为例来具体分析。在写作时,根据上文总结的技巧,我们可以这样写出阐述段,无需大量背诵范文。

掌握技巧,积累相关表达

通过“名词和代词替换”这一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等于把考研英语写作的模板简化了。那么简化模板之后,考生应该做什么呢?很简单,改变以前的全篇背诵的模式,多积攒有用的相关表达,在简化的模板中填补内容。

积累描述性词汇

考生在备考考研英语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觉得描述段难写,这主要是因为在考生看来,图画类写作题目中给出的图千变万化,似乎无法总结出写作描述段的方法和规律。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考研英语写作中给出的图片,就会发现以下规律:①图片中出现多人的题目较少,出现两人和单人的题目较多,比如2004年的“终点起点”(一人在操场上跑步)、2007年的“信心”(两人进行足球比赛)、2008年的“合作”(两人合作奔跑)、2012年的“乐观”(两人凝视地上的瓶子);②图画中出现的是物体或动物,比如2000年的“商业捕鱼”(图画中为鱼和船)、2003年的“独立和溺爱”(图画中为花朵和温室)、2010年的“文化交流”(图画中为一个火锅和很多食品)。

由以上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对图画进行描述的三种情况,即以人物为中心、以动物为中心、以物体为中心。在这三种情况中,以人物为中心的情况居多。所以,考生应在平时多积攒与人物相关的词汇,以便在考试时派上用场,比如和方位相关的介词词组、和人物动作与神态相关的动词、和人物心理情绪相关的形容词、和象征相关的词汇。

描述数量:various kinds of、a large number of。

描述方位:on the surface of …、in the middle of …、face to face、side by side。

描述动作:躺—crouch (不要总写lie);走—move steadily forward along a road (不要总写walk);跑—dash toward、rush toward (不要总写run);扔—litter (不要总写throw);来—draw near、approach (不要总写come);走—set off、depart (不要总写go)。

描述神态:笑—keep a sweet smile on the face (不要总写smile);哭—sob (不要总写cry)。

描述情绪:愤怒的—furious (不要总写angry);悲哀的—sorrowful (不要总写sad);快乐的—cheerful (不要总写happy);吃惊的—shocked (不要总写surprised);悲观的—gloomy、dejected、despondent、downcast、morose (不要总写disappointed)。

描述象征意义:stand for、symbolize、can be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如果考生在平时按照上述范畴进行词汇储备,在写作中巧妙利用“名词和代词替换”的技巧,并用储备词汇补充文章其他部分,那么写作思路就能清晰明确了。比如我们用上述方法来写2008年考研英语写作题目“合作”时,就可以这样写:“The picture above describes two young men, who are moving steadily forward along a road. The youngsters are rushing towards the end of a path. But neither of them is gloomy, dejected or downcast. Rather, both of them are increasingly optimistic and full of self-confidence.”即使遇到2010年的“文化交流”这样较难的题目,考生不会写文章中一些较难的名词,比如禅、活字印刷、结构主义,仍然可以用和象征相关的词汇写出描述段:“The picture above describes various kinds of foods, which are boiling in a large pot. Some of these foods represent western culture, while the others can be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charming eastern tradition.”当考生有意识地调整描述角度、积攒描述词汇,并熟练运用“名词和代词替换”这一技巧,描述段的写作就不再成为难题了。

积累与各种题材相关的表达

上一篇:在线摄影大赛下一篇:农村公路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