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精选8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篇1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空间在无限扩大,技术在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法,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美术教学中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面对各种纷繁多变的视觉信息的冲击,对于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美术教育,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研究的意义

目前,计算机已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初中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有些内容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是美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为审美再现提供新的平台。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课题提出

传统的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而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使美术学科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美术课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教学形式的多彩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种种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美术教学真正达到短时高效,丰富多彩。新课标的实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艺术享受,教师爱教,学生爱学。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

电脑美术设计软件能产生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它不仅能达到传统绘画工具所具有的效果,同时创造了一大批神奇无比的新工具;在电脑上进行图片的各种处理,不仅效果十分理想,操作也相当方便;而各种各样的特殊滤镜效果则令人耳目一新。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通常感到非常的新鲜,课件、网络、教学软件等具有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可以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美术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象,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为学生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把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相整合是当今教育(新课程理念)所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整合的依据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两者的课程要素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教学目的。

1、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叫做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美术学科赋予学生的是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善感的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

2、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网络犹如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库,它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首先,它的资料是动态的,处于即时更新的状态,它能推出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它的资料丰富多彩,含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第三,它的资料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脑的网络化,为我们提供了随身资源库,将美术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互联网上,为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

3、学生的需要

美术是视觉形象。许多“美术语言”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美术教学必须提供直接的视觉观察,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审美体验。所以,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演示学生才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是听讲解所得不到的。网络世界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 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集合于一体,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五、研究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是追求美术教学的最优化,即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美术信息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受到美的熏陶。与此同时,整合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于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素材的分析、加工、利用能力;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于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四,利用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于美术教学中,促进师生感情的融合,实现了心灵的沟通。

六、研究内容

1、通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美术教学各过程更个性化。

1)、教学内容形象化。根据美术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演示模式,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研究依据。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2、信息技术使学生对美术信息的获取、加工、创新、利用能力得到提升

1).美术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自己在美术学科方面所需要的信

2)、美术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美术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3)、美术信息创新的能力。在对美术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树立创新意识。

4)、美术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掌握的美术信息,分析、解决美术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七、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形象化的演示,强化了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互动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重视视觉优先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多种体验。因此,本课题以研究法为主,通过调查、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1、研究法。

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在日常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捕捉问题,研究策略,收集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2、调查法。

在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美术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形成资料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3、案例分析法。

在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各阶段教学活动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案例反思,从而在材料分析、经验交流中促进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策略的优化。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归纳与分析,强化阶段性实验总结,明确得失,再进一步指导研究和实践,从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自2009年3月—2011年4月,为期二年零一个月。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3—2009.5)

1、设计实施方案。分析课题的研究方向,并制定好课题实施方案。

2、培训实验教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改经验,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理念。

3、申报课题。做好课题的可行性论证及相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5—2011.3)

组织实施,交流研讨,逐步完善

1、健全课题研讨制度。积极开展培训和研讨活动,确保课题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2、加强对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写好心得体会、案例分析等,做好信息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3、进一步矫正、改进、完善实验方案,落实措施,深入开展。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1.4)

1、结题分析与总结。整理、分析课题研究材料,并进行反思、讨论与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在讨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做好结题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2、课堂教学效率、信息素养提高的心得体会。

3、教师教学论文、反思、案例分析。

调整与管理,制订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研究主体报告。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篇2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校生源75%是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受或从未重视过英语课程。现在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对他们来说起点高,不太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除了不容易启发、调动学生们的学英语 兴趣之外, 还有作业的布置方面也是难题。本改革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本调查旨在了解历时三年的初中英语的作业改 革实施情况及成效。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作业的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 起点低、教材 难度大的学习任务完成途径,解决学生们惧怕学习英语的问题,帮助学生渡过困难期,顺利完成三年的英语学习任务。

三、研究的内容

1.七年级至九年级现用教材中平时布置的学 习任务。2.七年级能初步达到口头和笔头交际能力所学的语言等。3.八年级能达到进一步地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4.九年级能达 到较自如 地运用所学知识,能具备有质量的预习能力。如:预习时找出所学的重、难点,并能够轻松和正确地完成书写小短文。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 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通过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 体或个体 指导法等多方面去进行研究。比如:外研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Module 2Great books Unit 1的作业布置,我会要求学生尝试用对话中的一些短语造句或编写小短文:as far as,not…any more,be read,be influenced ,millions of,be known as,这样的作业练习,不仅突出了本模块的语法———被动语态及重点短语,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每次改作业时,我都会有一些意外或惊喜。同时,我会非常重视作业讲评这一环 节:我会点名表扬一些同学,尤其是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在班上选读他们自己编造的精彩句子,让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极大地增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我也会展出一些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墙上,让他们更有成就感。(请看后面所附学生们的作品。)

2.采用问卷和数据的方式调查,根据调查目的设计 问卷。如:

调查表(1)

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是否对 英语这一 科目加深了认识和了解呢?请大家就下面的调查问题做出回答:

1你现在是否会运用本学期课本上的单词或词 组造句子呢?

A.会B.不会

2你会模仿课本上的句子自己造句吗?

A.会B.不会

3你会用口头或笔头自己造句吗?

A.会B.不会

4你已能自己写出五个句子以上的小短文了吗?

A.能B.不能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七年级教学实践初步调查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第二阶段:八年级在教学实际中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 台阶

第一阶段:2009年6月,通过问卷 调查了84名学生,结果如下:实验班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和训练,调查中的各项问题已完全解决,合格率达100%,已超出原定的目标。非实验班结果显示:第一项合格率达55.2%, 第二项合格率达40.1%,第三项合格率达37.1%。

第二阶段:2010年6月,通过问卷调查了84名学生,结果如下:实验班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训练,调查中的各项问题已完全解决,合格率达100%,已超出原定80%的目标。非实验班结果显示:第一项合格率达53.8 %,第二项合格率达68%,第三项合格率达32.1%,第四项合格率达75.3%,

第三阶段:2011年南宁市中考英语成绩对比结果如下:实验班———宋词班参加中考共38人,其中A+6人、A 16人、B+12人、B 4人;非实验班———元曲班参加中考共41人,其中A+0人、A 7人、B+18人、B 12人、C+4人。结果表明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

(二)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在新形势下,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 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并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的课题研究与提升,发挥课题研究在素质教育中的更大作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的研究引领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高效性、创新性不断地升华,必将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出贡献。在开展课题研究期间,我学会了思 考,能积极撰写随笔、论文,工作有成效,获得了一些荣誉,如:

2009年发表论文刊登在《广西教育》上;2011年论文获广西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08—2011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 竞赛,荣获国家 级二、三等奖、广 西区级一、二、三等奖;2008年获南宁市“十一.五”时期“教学骨干”称号;获2008年南宁市中考成绩评 比校级二 等奖; 2010年被聘任为南宁市青秀区中学英语兼职教研员;荣获校级2011年中考“推优工作一等奖”;获青秀区2011年中考“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

(三)建立、完善十七中初中英语资源库

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了南宁十七中教学资源库,对初中英语作业改革采用问卷调查;通过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体或 个体指导 法等方法,进行改革 研究。这些资源都是进行课题研究期间,收集和整理出来的,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今后的教学更有实效性。

八、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是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研究,课题只在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上进行了探索研究。今后可在小学、初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能螺旋式上升,使学生的英语逻辑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在取得一些经验的同时我也总结了教训,对该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分析缺乏一定深度;今后我还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思考,不断地总结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实验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摘要:我校的生源75%是农民工子女,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未接受或从未重视过英语课程。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研究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子女英语作业的改革,从口语操练、笔头作业布置、集体或个体指导法等多方面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改革,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课题;合唱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习基本的指挥图示,能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可见,合唱是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我们去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在合唱教学的实践中也必定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可是我们发现,目前有关初中合唱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还不多,虽我校每年有举办校园合唱比赛和有组织开展校合唱团活动的多年实践,但一直没有很细致地去研究总结。因此,我们选择以《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为课题,力求在我校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提高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音乐教师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初中阶段虽是培养学生歌唱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学生正处于变声期阶段,嗓音的保护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还基本是用“白声”唱歌,因此,在合唱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训练是我校课题组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很关注的教学研究,研究总结出适宜提高初中学生合唱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为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声能力训练的研究、提高学生音准和节奏感的有效方法研究、训练学生合唱音色统一方法的研究、合唱艺术效果处理的研究和合唱兴趣培养等有关合唱教学方面的研究。总之,我们的研究不仅要让变声期的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还要提高他们的歌唱表演能力,提高他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对合唱的兴趣,为他们今后无论在声乐、还是音乐艺术表演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要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驾驭合唱教学的业务能力。为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记录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并做及时的反思、交流和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由于本课题是针对我校初中学生(包括我校藏族班学生)合唱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研究。所以课题主要围绕我校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小雏鹰合唱团实践活动过程的研究和学生参加合唱比赛实践活动过程的研究。经探讨,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完成: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小雏鹰合唱团活动训练已经开展。我们课题组教师对整个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各自分工后,都认真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课题研究过程的第一阶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小雏鹰合唱团的实践教学来进行研究。我们不仅做好小雏鹰合唱团活动开展过程的课时观察记录,还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在组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交流探讨。而在这一阶段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如何培养变声期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在合唱中如何培养学生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在合唱中如何训练学生音色的统一、情感歌唱的有效方法”等有关提高学生合唱能力方面的研究是我们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3、课题研究过程的第三阶段(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提升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教师除了继续关注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教学研究外,还对我校学生参加校园合唱比赛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和活动成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总结。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利用每周音乐课时间对各班级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并成功举办了两场校园合唱比赛。其中在2014年5月13日举办了“争当‘三爱’好学生”校园合唱比赛。还有一次是在2015年5月19日举办了“传递志愿正能量,温暖身边你我他”校园合唱比赛。为办好这两场合唱演出,我们课题组老师面对全体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进行了有效细致的合唱训练,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合唱能力,并将活动中获得的研究成果在课题组内分享和交流。

4、课题研究过程的第四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9月)。这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和结题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除了继续进行合唱教学研究外,还要收集、总结我们课题组这两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市里组织的合唱比赛活动,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也因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我们在课题组内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而这些经验和总结都已成为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宝贵资料。总之,在课题研究的总结结题阶段里,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地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并以文字、光盘和PPT成册等形式完成了本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总结。

四、课题研究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成果和实用价值

在我校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经两年实践研究,现已基本完成预期计划,形成成果和实用价值简述如下:

1、课题组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和学生参加合唱演出的指导成果:合唱教学研究过程的教学经验(已形成文字)成果;学生参加合唱演出的录像资料和合唱教学过程研究成果总结(PPT打印成册);组织合唱团学员参加市“抗战歌曲大联赛”活动并获得合唱比赛三等奖的成果。

2、课题组成员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文艺演出活动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校园科技文体周文艺汇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市中小学校歌合唱展演活动;成功地举办了两场校园合唱比赛活动;成功举办了“青春飞扬·梦想启航”校园歌手赛活动。

3、课题研究活动对学生指导研究的成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音准、节奏感、以及视唱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多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尚存的主要问题和后续研究思路

尚存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的时间很有限(每周只有一节课时间)而且能利用的课余时间也很少,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由于没有升学考試的压力和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合唱训练的态度还不够积极认真;三是由于参加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孩,男孩很少参加,导致我们对变声期的初中男孩进行声乐训练这方面研究积累的经验还比较少。后续研究思路:一是继续在实践中研究、积累初中合唱教学的有效方法;二是继续研究对变声期的初中生所进行的有效声乐训练;三是进一步提升我校合唱团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小雏鹰合唱团活动的管理制度等等。总之,在后续的研究中不仅要继续提高我们在合唱教学实践中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两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了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学生合唱能力培养方面所实施的有效途径、提升了我校课题组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最后,期盼本课题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音乐老师的合唱教学实践和相关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启迪。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学习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效学习的发展受到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新课程实施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教师只有具有自觉反思、善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促进教学师的有效性教学,让所有学生有效地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效和低效的学习,已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以教定学”而非“以学定教”的现象,影响了学校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有其中的重视的是在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新课程理念理解的浅表化,操作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看着气氛热烈,学生似乎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有引起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因此,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师的行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当前新课改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习为目标,将已有的有效性学习理论与经验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有效学习”是针对无效学习和低效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得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在一定时间内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自身获得发展的过程。

本研究是把有效学习置于达成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的背景中考虑的。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重点考虑得问题。人们分别在理论成眠,也有在实践层面的。研究者从心理学对有效学习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理论层面的研究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有:

1、有效学习产生的条件:

有效学习的产生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①内部条件之一:学生原有的经验是影响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②内部条件之二:学生要有主动的学习加工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问题。

③外部条件:影响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极多,大至社会、学校、家庭,小至班级、课堂和同伴。家庭的教养方式、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方式、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特点等都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但就学校教育而言,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为密切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水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及教师人格特征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因素。

2、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①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教会学生学习策略④促进学习的迁移

⑤优化学校和课堂管理

(二)实践层面的研究

从实践层面的研究情况看,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有意识地进行把有效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中的探索;另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从经验出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些对理论的应用或经验的积累又因学习领域的不同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实践层面的研究涉及到解决学生愿不愿学(学习兴趣、动机)、能不能学(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会不会学(学习方式、方法、策略等)和乐不乐学(学习情感、态度等)的问题,在此不一一列举。

四、研究的目标

通过合作研究,拟达到以下目的:

1、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通过应用研究,探索一套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3、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五、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学习的基本表现及其发生的条件,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等。

2、新课程实施中小学有效学习的状况

3、总结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具体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二)研究重点

重点在于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理论与金洋进行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以进入新课程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研究为主,在学科教学方面,暂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重点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性学习的研究

2、促进学困生有效性学习的研究

六、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策略:本研究定位于应用研究、有针对性的归纳整理出促进有效性学习的措施并创造性用于学校教育实践中,对理论的应用要做到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路线,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经验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

七、研究成果:

1、教师层面: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读了许多教育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新了教育观念,同时因为处在不断的反思状态中,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不当做法,促使教育教学能力有一定提高。

2、学生层面:我采取了优化教学设计、适时适当评价学生、分层设计问题等一系列措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使课堂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堂变得小手林立、议论纷纷。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们:

1、如何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的关系。课堂上,如果教师的“主导”过多,则有“越俎代庖”,学生主体地位没得保障、自主作用得不到发挥之嫌。但过度放手,由于小学生自已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能力有限,课堂上易出现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从而导致个别课堂低效。怎样处理好“主导”与“自主”两者之间的交接,挖掘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潜能,仍然值得思考。

2、创新性学习是个全新且广阔的范畴。我们凭借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在作业布置上,我们提倡“拓展性作业”。给文(诗)配画;或给画配文(诗);给结尾有悬念的课文续编结局;给故事情节明显的课文,编纂与原文迥然相异的结果;编排表演课本剧,都已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我们更喜欢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然而,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的相对滞后,也由于人们意识不一致等诸多原因,我校创新性学习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3、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我们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研究还尚粗浅,缺少广泛性和深刻性,所构建“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还很粗糙,缺乏厚实的理论底蕴。加强理论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仍是今后我校努力的方向。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篇5

我校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兰州市第八十四中学 苏蕃红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异常迅速,时代呼唤着教育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只是重复和再现教师所传授得知识,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成了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和储存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新课改更加重视了生物学科的改革,对初中生物的教学也作出了相关的要求;教师们也在教学方面努力的进行着各种尝试,以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并阻碍着生物教学,具体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本文从本校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靠教师来培养的,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追求的热情和永不满足的探究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国教育专家钱梦龙早就提出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人的发展为理念的素质教育理论也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以现代

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界定

新课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使教育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热情,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逐渐形成,熔知识、趣味、合作、探究为一炉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初中生物教学:初中生物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的全貌,知道地球上有哪些生物种类;了解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是怎么来的,建立必要的生物学观点;认识人体本身,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并获得卫生保健知识等。从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以认识生命现象为特点。

问题及对策:本课题探究新课改下我校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提高学习成绩、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方法和策略。

新课改下我校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探索出新课程背景下我校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愈显重要。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生物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同时人类面临的环境、人口、粮食, 能源这四大社会性难题也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生物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生物学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严重滞后。生物课堂是学校全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承担起课堂应承担的责任。课堂是复杂的,相关的因素很多,不能只顾及一点两点,应统筹兼顾,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深入探求生物课堂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比较系统地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为创设一个相对理想的生物课堂(让没有生命的知识充满生命力,给不太成熟的人以成熟的魁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想想起来,让退缩的奋进,让惆怅的欢欣,让单调变成流动鲜活,让奴役变成平等对话)抛砖引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期望取得好的成绩。同时,本课题的另一个研究目的是让教师从课堂这一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主要阵地中自觉自悟,填补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潜伏于教师心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尴尬鸿沟,自觉地成为一名研究者,以实现工作、学习、研究有机融合的完整的教师生涯。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对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当今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灌输式的教学大量存在。课堂中教师

漠视学生的情感,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课堂教学中迷失了课堂作为人生的一个阶段所固有的生命价值。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着生物材料的抽象性与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必须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查,寻找问题的所在。

2、针对调查中出现的现象、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内外因。目前,我们的课堂状况怎样呢?有的学生对生物学习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学生是麻木的表情,有的学生是痛苦的表情,有的学生睡得很深,有的学生低头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有的甚至连听课的老师大多都快坚持不住了,或转向窗外看风景,或闭目养神,或面无表情地坐着,或„„。而上课的教师则仍在滔滔不绝,显然,他已沉浸在或陶醉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无暇顾及他人。这反映的不是个别现象,而且这是在有许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出现的。

3、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寻求与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的研究计划,论证、申请课题,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和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实验和调查,开展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交流和研讨活动,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根据具体的研究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根据实验全面回顾总结,进行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的汇编,分析资料和实验情况做好实验报告的撰写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我对本校的初一年级共85位同学进行了不计名问卷调查。其中对我校初中生物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个问题,主要涉及到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动力,影响生物学习的各方面因素等方面。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

调查结果和分析:

根据调查资料得知,有些班级,对生物课表示不喜欢或没感觉的学生数竞占到44%以上;有些班级,认为生物课堂是沉闷的或自由散漫的学生数居然有48.8%。显然,在这种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理念都成了空话,学生是痛苦的,教师的幸福指数一定也是极低的。

生物课堂中学生方面表现出的问题: 迟进教室 随便讲话 做小动作 懒散无序 昏昏欲睡 眉头紧锁 低头看书 懒得动笔 懒于回答 心神不定„„ 生物课堂中教师方面表现出的问题: 说不清 写不正 情不到 神不爽 管不力 导不通 悟不深 抓不准 问不灵 解不透„„

对以上学生、教师方面表现出的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一类:学生“迟进教室、随便讲话、做小动作、懒散无序”属于教学管理不到位引起的问题,对应于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情不到、神不爽、管不力、导不通”。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在教育思想上存在偏见,或认为放任自由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或认为生物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教育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情,所以懒得管;却忘记了每一位教师都有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二是教师缺少学习,缺少课堂管理知识或缺乏专业人格魅力,想管但实现不了有效的管理。

第二类:学生“昏昏欲睡、眉头紧锁、低头看书”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引起的问题,对应于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说不清、写不正、悟不深、抓不准、问不灵、解不透”。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基本素质较差,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低下;二是教师教学智慧不够,不能领悟新课改的本质,不能真正关注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不能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做到深入浅出,不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引人入胜的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情景,不能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的要害;三是教师缺乏专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事业心不强,功利性太强,或认为学校又没给我什么好处我干么要努力;或认为我即便努力了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殊不知“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有作为才有地位”。

第三类:学生“懒得动笔、懒于回答”属于学习习惯不佳引起的

问题,对应于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导不力”。究其根本原因,也是教育思想上的偏差,教师没能真正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思想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缺少学习方法上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四类:学生“心神不定”等可能是属于心理不键康引起的问题,对应于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情不到、导不通”。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教师对心理方面的研究太少了,不懂得如何疏导。

(二)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教师是关键,教研是平台。

1.提升教师从教的积极心向与心愿

现在的教师,大多不愿意被人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蜡烛”等,因为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认为当一名小小的教师,太认真太辛苦不值得。领导们在上面提要求,有些老师却在下面嘀咕:“因为你是领导,所以你才这样说”、“如果你还是一名小教师,你能做到这样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如果一些小教师们做好了,有些老师又是不屑一顾:“他是他,我是我”、“教学是要讲究成本与收效比的,象他那样花了这么多功夫取得一些成绩,有什么意思?”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有些老师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无休止的叹息和不得意中打发着日子。而教育改革、学校发展、学生的进步、教师本人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师自己子女的未来却在一篇又一篇地强烈地呼唤着教师高尚的师德。教学调查也显示,71.1%的学生认为生物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是否喜欢生物课是很有关系或有关系的。而有些老师教的学生中,只有被18%的学生认为是很负责的。

我们觉得,要改变当前生物课堂中的不良状况,关键在于提升教师从教的积极心向与心愿。生物组教师的主流是好的,多数教师是热爱教师职业的,教师之间的心灵是敞通的,平时的交流充满了坦率与真诚。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强化教师的两项基本功:说、写。

曾几何时,我们已觉得谈教师的说与写是个太陈旧、太没意义、太丢脸的话题。老师们注重理念更新、注重知识充电、注重方法改良,偏偏不注重甚至是非常地轻视说写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多媒体的出现,似乎还促进了“写功”的退化。不久前,我在听课时,看到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虽然寥寥无几,却让人很不舒服:黑板上还留有一块又一块未擦净的粉笔灰,教师就把字写上了;黑板是可以移拉的,老师却不把标题居上写,而是写在中间,并且歪斜;写的字不好看;写的内容又是未经精心设计的、无关紧要的;„„我想,凭这位老师这样的“写功”,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在“说功”上,老师们更值得千锤百练。因为课堂教学中,不论你渗透什么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还是跟说脱不了关系的。有些老师专业知识不怎么样,但往往凭着他过硬的“说功”轻松地上好一节课。可见“说”的重要性。从问卷调查得知,有73.2%的学生认为生物教师的说写能力与学生是否喜欢生物课都很有关系或有关系。然而有些

教师在课堂中的说与写方面令学生感到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竟分别占了35.3 %和48.7%。

怎样强化教师的“说与写”这两项基本功呢?我们认为,第一,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说写的重要性,要有提高说写能力的欲望。第二,工会或教研组要经常性组织说写比赛,为教师说写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第三,扬长补短。比如,可以借用多媒体,适当减少写的内容,但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不能寄希望于不写,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就过程需要“写”。第四,制定计划、注重方法。比如,要求自己每天练字;有意锻炼自己的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语音(清晰宏亮)、语气(精神饱满)等。

3.提高“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多管齐下,比如情感投入、时间保障、教学支架铺设(目标支架、问题支架、材料支架、方法支架、„„)等。“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教师最常用也最有力的一种支架。为什么要提问?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中提的提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的提问,其目的都是为了开启人们的心扉,激起思维的火花。谁来提问?

----最高的境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但基于目前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不高、提问水平低、提问背景欠缺以及教师本身在课堂提问中存在诸多不足的现状,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仍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同时提倡“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的模式,尽量减少“教师问----教师答”的情况。

就何内容提问?什么时候提问?

----一般来说,在课的起点上,需设置问题或问题背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课中途的重点(包括连接点、探究点)、难点、疑点、易错点上需提出问题并引导解决问题,以落实目标;在课的终点,往往设置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使课余音缭绕。怎样提问?

----提问需要语言支持。教师声音的清晰度、响亮程度、情感饱满与否、语速快慢、语调变化上的灵活性、语法的正确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

----提问需要问题背景。教师必须经常蹲下身来看学生,对学生的原认知有个透彻的了解,然后才会想到要铺设问题背景才会想到要为学生提供脚手架。

----提问需要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否则,问题背景铺设过多或过少,一直问不到点子上,问了等于没问,有时反而不如不问。教师必须深入钻研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努力学习教学理论,反复推敲、反得实践、反复反思,方能得法。

----提问需要考虑深度、广度、梯度、密度、整合度等。马克思

主义辩证法、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都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有个度。我们不可越过这个度。„„

为了解决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每节课备好后,教师不妨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设置了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对学生提供什么帮助?是否有更好更有效的材料和语言来组织问题?什么地方慢说?什么地方快说?什么时候轻说?什么时候重说?怎样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如何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又收到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本人生物课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期望取得好的成绩,最后撰写出论文。

八.参考文献

1.[美]Thomas L.Good、Jere E.Brophy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施良方、崔允huo主编.《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4.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5.杜萍编著.《课堂管理的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6.唐思群、屠荣生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7.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8.[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9.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9.余文森.《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27日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6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数学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做有心人,重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小树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校本教研,提高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模式。

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教材,小学数学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鲜活性。

4、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5、根据卢梭的活动建构理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

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2、探索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具体实施,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六、课题研究方式与策略

1、研究方式

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2、教学策略

2、在每学期和每一学年分别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和实用经验,探索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3、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设立了实验专门电子邮箱,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4、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形成有效的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评估方案。

5、实验班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9月 —— 2013年4月)

1、整理课题相关材料,编辑出版有关论文、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2、以实验目标为依据,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写出研究性报告,邀请专家作成果鉴定,并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1、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人教版第十册,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实验老师表现突出:

(1)撰写的多篇论文收入县级汇编:《利用生活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李鹏辉)、《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曾美凤)、《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郑丽华)、《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提高课堂效率》(赖桂连)、《浅谈低年级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范小金)、《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严佳梅)、《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邱丽)。

(2)郑丽华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放在长汀县教育视频网展示并获得省级录像课评比二等奖。

(3)李鹏辉老师制作的《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件在省级竞赛中获三等奖。

5、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了21个资源包的开发,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年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报纸、网站以及各种资料,通过优选、整理,完成了21个资源包的开发:《我们的校园》(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一年级上册)、《找规律》(一年级下册)、《统计》(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直角》(二年级上册)、《克和千克》(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二年级下册)、《笔算乘法----不进位》(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三年级上册)、《重叠问题》(三年级下册)、《垂直与平行》(四年级上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意义与分数除以整数》(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六年级上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

6、研究成果推广效果好。

为了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扩大实验,每班每周特增设了一节《生活数学》的校本课程,普遍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篇7

一是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目前, 国家还没有出版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 多数地区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使用全国统编的高校 (或中师) 学前教育专业教材, 不能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所以, 本课题的研究在于探索幼儿教师新的培训教材体系, 促进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 幼儿师专既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幼儿教师, 又要培训高能力的在职幼儿教师。所以, 开展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 既能完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又能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二是有利于高师增强为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来说, 就是高校的教学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三是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简称《纲要》) 。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 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 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所以, 研究本课题正是落实《纲要》的体现。

2 研究的理论与事实依据

第一, 理论依据。主要理论依据是:《纲要》;M.瓦根舍因 (M.Wagenschein) 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 (John Dewey) 的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发展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理论等。

第二, 事实依据。在总结以往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经验和教训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牡丹江市幼儿教师数学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包括了解了大量的个体幼儿园教师, 还关注了把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 突出其实用性。

第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培训工作要重视人的发展, 应该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更要培养教师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幼儿教师的数学学习活动, 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 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能力, 通过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 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 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第四, 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 而是学员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数学培训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 强调学员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 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 以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 以发展学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 学员通过在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在赋予知识的同时, 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 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第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学员实际出发, 有利于学员发展的实际, 促进学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出实用性, 着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拓展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 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剖析数学培训教材的编写特点, 努力追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了解幼儿教师、家庭和社会对教材编写的需求, 使教材编写日趋完善。

4 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4.1 主要研究方法。

4.1.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 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 提升学员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4.1.2比较法。以三年制高师教材与中师教材为依托, 编写新型培训教材。4.1.3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数据统计。对教材试用后进行反馈与分析, 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 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4.1.4问卷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问卷调查。4.1.5调查法。深入幼儿园, 反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4.1.6统计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为课题研究提供决策依据。4.1.7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 让“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 提高研究的效益。4.1.8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不断对研究进行反思, 及时调整研究思路, 保证研究有序、有效的开展。

4.2 课题研究的过程。

4.2.1设计方案, 宣传发动。分析学员数学培训的整体状况, 制定实施计划, 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4.2.2建立组织, 确保落实。组建课题领导小组, 保证课题研究工作落实到人, 使每个教师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形成例会制度, 定期交流课题研究情况, 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4.2.3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要求全体实验教师,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掌握教育研究方法, 并进行专题培训, 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4.2.4及时反馈, 修订不足。经过一段实验后, 组织实验班学员座谈、反馈信息, 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 对教材加以修订, 如内容上又将难度降低, 对难度大的例题、习题、练习题进行删减, 增加一些与幼儿园有关的题目。

5 主要研究策略

第一, 以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 就是以人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员的个性差异, 从培养学员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即一切从学员的情感、爱好、心理素质、价值观念需要出发, 一切以学员的个性发展, 能力的培养为着眼点。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的心智, 知识和能力综合发展的幼儿教师。

第二, 注重社会功用性。幼儿教师要实现社会化, 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所以, 培训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 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教师应走出教室, 走向幼儿园, 走向社会, 及时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和方向, 为数学培训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

第三, 注重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数学教材不仅表现在为学员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 数学理念, 数学思维, 更重要的在于服务幼儿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 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 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 除了培养学员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数学及能力外, 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可供选择的幼儿园的知识内容。如“数的概念”、“集合概念”、“空间和几何图形概念”、“量的概念”, 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还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 供学员阅读拓宽视野。

6 研究成果

第一, 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通过数学培训教材的开发, 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加强了, 对问题原因的解剖深入了, 对教材整合的能力拓展了。

第二, 教材内容更新了。在素材的选择上, 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 素材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及幼儿园中的教学实例。

第三, 校本文化得到凸显。数学是人类悠久的文化的体现, 着力挖掘数学的文化底蕴, 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 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 是培训教材赋予数学教师的职责。在数学培训教材的编排中, 每个章节都增加了相应的数学文化内容, 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数学文化修养。把校本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努力创设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校本文化, 尤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 进行数学文化教育。使学员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 产生文化的共鸣, 体现数学的文化品味, 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虽然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教材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教材中涉及幼儿园数学实例还不充实,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 200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 2002.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篇8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人、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教育家们都把家庭教育看作儿童的第一所学校,视家长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事实说明,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与家庭的幸福,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的兴旺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独生子女的比例增高,职工实行双休日等,给家庭教育又带来许多新问题、新特点。党的十五大特别强调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四有”公民,造就合格人才,这为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人才必须从娃娃抓起,要划清现代家庭教育同传统家庭教育的界限,以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代替狭隘自私的儿童观、教育观,改革旧的家庭教育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家长对子女溺爱过度,孩子自己应做的事,家长越权代包,一概包办;二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既脱离孩子自身的实际,又超越国家现实普及高等教育的可能,任意给孩子施加压力,增加不应有的负担;三是对孩子干预过多,迫使孩子的学习和一切活动按家长的意志行事。由此,反映出家长素质亟待提高,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关键所在。

总之,上述情况表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加之教育思想不够端正,教育方法不科学,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这反映在教育行为上则是重抚养、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以智能教育代替全面发展教育,以特长教育代替合格公民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不顾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违背儿童成长规律,失之过严或偏于过宽,等等,为此,教育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今天,搞好家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课题的研究,帮助家长端正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搞好家庭教育质量,这既是满足家长的渴求,又是配合学校实现素质教育造就人才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启蒙性、个别性、生活性、随机性和隐藏性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必须纳入社会教育体系中,使家庭教育这个教育系统工程中的最基础部分更加牢固。

课题研究的重点: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即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寻求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丰富家庭教育理论,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到科学诊治。帮助家长解决和排除子女教育上的后顾之忧,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使素质教育目标在家庭教育中得以落实。

1.丰富家庭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促进家庭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2.寻找系列化的科学对策,使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得到科学诊治,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除子女教育上的难题。

3.使儿童和青少年获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氛围,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二)研究内容

1.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教育现存问题类型与原因的研究。2.21世纪对家庭教育的要求与挑战问题的研究。3.独生子女特征与教育方法改革的研究。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5.提高家庭教育操作艺术的研究。6.提高家长素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结论

通过几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丰富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前沿理论;完成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统计数据;捕捉到许多鲜活的案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透过这些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典型、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体会,结合我们学习、掌握的理论,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上的问题;2.家庭教育方法上的问题;3.家庭教育环境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

(三)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从一日生活中入手

(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基本方法

1.提高家长的理论水平;2.掌握少年儿童的特点;3.用行动感化。

(五)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形成的具体过程

1.少年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一般过程

少年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四个环节:认识、实践、内化、外显。这四个环节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是具有反复性和相容性的复杂过程。

2.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

(六)帮孩子改正不良习惯之前首先要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

四、问题讨论

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我们认为实验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继续深化,今后的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状况相对较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已经得到家长的重视,但发展状况十分不平衡,现存的各种类型家庭教育发展状况值得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意识受到了极大影响,特别是好奇心很强的青少年群体,如何在这种社会形势下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3.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无法替代,因此,应在充分提高家长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对家庭教育细化,诸如饭桌教育、说话教育、生活教育等具体内容,其实,家庭教育是潜力巨大的教育资源,而我们只开发了其很小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加强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

上一篇:《我和世界不一样》励志演讲稿下一篇:小升初语文之成语造句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