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精选8篇)

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 篇1

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

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率:93.8%

牛津大学在2015《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排名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哈佛和剑桥。严格的入学条件加上严谨的治学风气,牛津毕业生找工作当然不成问题!牛津在政界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出来的学生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首相总理级别的。

关于牛津大学就业的小TIPS:立思辰留学360指出,牛津的国际学生毕业后会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过后仍未找到工作则应离开。如果有意向回国,在英国面试中国香港公司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来香港地区企业会定期在英国高校举办招聘会,二是从英国签约再被派往中国香港,薪酬也会比在中国香港找同等职位的工作薪酬要高。

牛津大学回国就业优势

牛津大学在心理学、生物学和法律、工程学、社会科学、经济、哲学、历史、音乐、化学、生物化学、文学、法语、德语、丹麦语、数学、物理、地球科学上均是行内之翘楚。牛津大学的学位是被中国教育部承认的,学位含金量特别高,可以说入读了牛津大学,就等于是拥有了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

牛津大学研究生申请条件

1、语言要求:牛津大学的语言要求分标准(Standard)、高等(Higher)两档,所有授课型项目的语言要求均为“高等”,研究型项目则既有“标准”亦有“高等”。其分数要求如下:

(1)标准要求:IELTS总分7.0以上,单项不低于6.5分;TOEFL总分100以上,单项口语不低于25分,阅读与写作不低于24分,听力不低于22分。

(2)高等要求:IELTS总分7.5以上,单项不低于7.0分;TOEFL总分110以上,单项口语不低于25分,阅读与写作不低于24分,听力不低于22分。

2、学术成绩要求:

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 篇2

1 我国现有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的主要政策

1.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出台很多政策解决高校的弱势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现实困难, 从2006年开始,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做好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工作。

1.2 地方各部门各司其责

为了落实教育部的规定, 各地纷纷推出就业帮扶政策,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实行目标责任制, 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制定和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地方财政部门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 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协调配合, 共同推动就业工作。

1.3 各级机构落实援助政策

为了帮扶就业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各级机构采取各种措施, 落实援助政策。例如, 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 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 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 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进行重点的帮扶。

1.4 各省、市因地制宜实施援助

由于我国地域的差异, 各省、市实施援助的措施也各不一样。上海市为了确保实现高校毕业生, 做出了“只要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 都能实现就业”的承诺。重庆市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 进一步落实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为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做好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八大措施帮助特困生就业。

2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2.1 对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2.1.1 政府层面

制定《大学生就业保障法》等, 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保障制度, 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 加快两个市场建设。要从政策入手, 帮助和鼓励贫困生就业创业。地方政府要切实按照《就业促进法》及有关规定, 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 用于解决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的直接经济困难。

2.1.2 企业层面

引导企业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 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 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支持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探索服务贫困生就业的尝试。

2.1.3 高校层面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助困制度, 落实国家关于帮扶贫困生的各项政策, 出台有利于减轻贫困生就业负担的具体规定, 并根据各校的实际, 制定相应的就业倾斜政策, 为贫困生排忧解难。

2.2 对于学业困难的大学生

2.2.1 科学调整学科结构

各高校要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资源来开设和调整专业, 突显办学特色, 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品牌专业。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对已有的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和调整完善, 建立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学科结构。

2.2.2 合理设置课程科目

每年要根据招生的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科学严谨地制定和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科目设置要合理, 尽可能避免因师资设课的现象, 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2.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完善, 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完善实验设施、实习实践设备,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4 优化学生管理机制

从学生管理机制上加以改进, 对照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 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综合评价, 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 给予有效预警, 采取多种措施, 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2.5 引导学生制订计划

对很多高校毕业生而言, 与其说是“就业困难”, 不如说是“就业迷茫”, 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对一切都持无所谓态度或者干着急,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

2.3 对于心理贫困的大学生

2.3.1 开展咨询服务

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咨询服务, 从低年级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知己知彼, 人职匹配。

2.3.2 组织团队辅导

开展针对毕业生群体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服务, 对于表现出高压力水平的毕业生, 开展同质群体的团体咨询, 通过破冰、宣泄压力、明确问题、探索解决途径等环节使参加辅导的学生压力状态得到缓解, 并形成相互支持的团体。

2.3.3 强化价值观引导

职业价值观引导的总体原则是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实现两者的利益最大化。在开展毕业生指导课程或讲座时, 结合大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地域特征, 强调第一份职业对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2.3.4 加强与家长沟通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学校可通过“致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 提示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中来。同时, 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挫折和偶尔表现出的压力状态, 给与关怀、鼓励和支持。

2.4对于被就业歧视的大学生

2.4.1出台优惠政策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如减收税费、提供贷款、提供扶持资金, 鼓励用人单位招收这些曾经被歧视的大学生。

2.4.2加快就业立法

加快制定反就业歧视立法, 尽快制订《反歧视法》, 或者在《就业促进法》中规定就业歧视的内容, 进一步界定何谓就业歧视, 明确各种就业歧视的类型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4.3建立相应的制度

建立相应的反就业歧视诉讼制度, 为受害者提供司法救济。可以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 将就业歧视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纳入现行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同时, 可以考虑扩大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实现对受害者的司法救济。

3 提升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效果的建议

3.1政府层面

首先, 出台扫清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壁垒和行政束缚的制度和政策;其次,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鼓励高校采用多种形式和办法培养人才;再次,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如资助高校建立就业困难帮扶基金, 对就业力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支持;最后, 加强全社会的就业力信息平台建设和就业力基础测评工具建设, 以适应对人才实际的需要。

3.2用人单位层面

首先, 用人单位要加强与政府、高校的合作, 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主动地融入就业政策体系。其次, 加强产学研合作, 参与高校课程体系制定, 将企业的最新需求及时反馈到学校, 成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参与者。

3.3高校层面

学校要以改革为契机, 有效实施就业帮扶,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3.3.1发挥兼职老师的作用

首先, 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培训, 使他们掌握就业指导的最新政策;其次, 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经验交流活动, 提升他们就业指导的水平;最后, 要引进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就业帮扶效果好的老师进行适当的奖励。

3.3.2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由于身份的特殊, 与学生接触最多, 是学生最信任的朋友, 在学生择业过程中, 发挥重要的作用。要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使他们履行教育者职责, 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困难;履行引导者职能,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3.3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除了充分发挥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外, 还要适当创设一些实践课程, 如开设《模拟应聘课》、《求职技能训练课》等, 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为就业困难的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

3.3.4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加强对各级学生社团的管理, 指导学生团体明确目标和任务, 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学生组织中, 还可适当增加“就业或创业”的组织, 如, 成立“就业创业协会”、“就业帮扶协会”、“就业促进会”、“就业政策研究会”等, 让就业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成长。

3.3.5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通过摸底了解就业困难群体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 通过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进社区等活动, 让他们提前进行工作的演练, 在实践中发现不足, 改进缺点, 有利于将来更好地就业。

3.4就业困难学生层面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调整择业期望值。鼓励到基层去、到农村去, 到艰苦的地方去,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4.1职业规划明方向

应该未雨绸缪,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使就业困难学生知己知彼, 明确方向, 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3.4.2实践活动提素质

就业困难学生要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上, 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等途径, 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积累工作经验, 为自己赢得机会。

3.4.3恰当定位求发展

就业困难学生应当面对现实, 根据市场实际, 更新观念, 转换思路, 先求生存, 再求发展, 先就业后择业。

3.4.4积极心态迎挑战

在当前就业背景下, 绝大部分大学生求职都并非一次成功, 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就业困难学生应当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敢于面对挑战, 增强就业的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总之,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关乎教育公平, 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成文, 罗洪铁, 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和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

[2]张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现状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10) :64-65.

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 篇3

【关键词】就业理论 大学生教学 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大学教育的普遍实行,为我国加强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资源的保障。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的低迷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不解决好这一问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就业理论简介

(一)宏观经济学

是根据《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所主张的思想理念。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与供给做出指导,也被称为凯恩斯就业理论。

(二)微观经济学

同宏观经济学一样,微观经济学也是现代经济的分支。微观经济学注重研究个人行为,认为就业问题要从自身上面来寻找原因, 应分析个人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

(三)现代就业思想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现代经济学家对于宏观经济所引导的市场进行了批判,认为现如今的失业现象是劳动力资源供给的问题。

二、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作为长期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1]。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人口密度的冲击,就业压力的加剧,大学生就业的门槛相对提高,这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考验。再加上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较差,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1.工作经验。大学生相比于大专、技校学生来说,在综合能力上更胜一筹,但在专业能力上却略有不足。但也有的大学生在在校期间有着在外参加工作的工作经验,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对于大学生未来的求职有着很大的帮助[2]。因为很多企业注重的是人生经历而不是高学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而不是科研人才,在就业形势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2.攀比心理。大学生活是一个群体生活,大学生在经历大学生活之后难免会存在着攀比的心理,身边同学应聘了待遇较好的工作之后,难免会产生嫉妒、不服的心情状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即使遇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也会在同他人进行比较后做出放弃的选择。

3.家庭因素。很多大学生因为毕业后面临婚姻,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心理状态调整不过来,造成对社会有着发泄情绪。还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过差,在求学期间所造成的家庭压力多大,求学成本过高,以至于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过高,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务实工作。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

对于拥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来说,国外大学生就业率相比之下要高很多,虽然有着这一优势,国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旧保持着高度关注。美国有着发达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针对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帮助企业进行优质人才筛选和人力资源供给;德国采取的“慕尼黑就业模式”是为在校大学生主动提供可实习的工作领域,同时加强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是国外对于帮助大学生就业比较成功的国家。

综上所述,大多数国家采取政府直接干预的政策,以强行手段保障大学生就业。因为大学生是国之根本,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才能保障国家正常的经济发展,为国家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三、国内外大学教学改革措施对比

国外很多高校在学校内设有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服务,以专业人士对大学生毕业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了解各单位人才需求情况,针对大学生个人情况做出具体分析;美国的校友俱乐部还定时举办校友聚会作用,利用人际关系,为毕业生们做出相应指导。

反观国内,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明显低于国外,对大学生的帮助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明显的联系。应在入学时,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应指导,让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相关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做出努力,让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企业,同时为企业了解人才,培养人才做出铺垫。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固然是大学生选择工作的观念与整体素质的关系。一直以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探讨少之又少,如何系统化地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诸多学者与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及时地研究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针对方案,不仅能够对大学生就业率进行有效提升,促进大学生成长,合理化资源配置,更能对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彦.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田洪川.中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文摘,2011,12(05):109-110.

[4]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 篇4

现在的就业形式在这里我不像多说,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下面是调查过程: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

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牛津大学研究生就业 篇5

各位2013年毕业研究生:

为使大家了解就业、离校手续,特拟定《2013年毕业研究生就业手续流程》,请仔细阅读!

一、落实毕业去向

研究生毕业去向可分为签约、考研、出国、打工、回原籍等5类。请已经确定毕业去向的研究生,及时向学院和研究生处提交就业证明材料。不同毕业去向可提交的证明材料如下:

1.签约:①签订市教委统一印制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②公务员录取通知书;③毕业生离校后可依据单位接收函;④国家或地方服务基层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选调生计划”等的录用证明;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⑥定向、委培生到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的接收证明;⑦参军入伍通知书。

2.考研: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或进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需提供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或考取单位的接收证明。

3.出国: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或工作等,需提供入学通知书复印件、邀请函复印件等相关文字证明。

4.打工(含灵活就业):毕业后自主创业或选择自由职业的,提交《天津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生“灵活就业”登记表》;有实际工作单位但不符合签约依据的,提交《天津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5.回原籍:毕业生就业单位不能接收落户的,或毕业生本人要求回原籍就业或考学的,可提出回原籍申请,提交原籍接收单位的接收证明或《天津科技大学毕业研究生申请派遣回原籍登记表》。

请务必最迟于2013年6月20日前提交本人就业证明材料。

二、登录研究生就业管理系统填写就业信息

1.毕业去向信息

请根据就业证明材料准确填写各项信息,并仔细核实。填写说明可到研究生处主页下载专区或研途网下载。“单位名称”一栏内容即为报到证载明的抬头单位(派遣单位),请提前与用人单位明确,依据此信息是否可以办理户口和档案的接收手续,如不能还需进一步明确户档接收单位信息并开具有效证明。

2.户口、档案接收信息

请明确存档单位名称和所在地、落户地址等信息,准确填写。

三、就业派遣安排

1.集中派遣时间安排

学校将为2013年毕业研究生安排6次集中派遣(即签发就业报到证),预计领取报到证的时间安排见下表,均需在一周前提交就业证明材料方可办理。

因报到证有效期为自签发之日起30天,请毕业生提交就业材料时,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的报到时间,在就业材料左上角标注好派遣批次,以免因派遣时间问题影响正常报到手续。

2.非集中派遣时间安排

未能集中派遣的毕业生也可持就业证明材料和毕业证原件至研究生处开具介绍信、打印报到证,自行至天津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派遣手续(即在报到证上加盖就业分配章)。办理完成后,持报到证及复印件到研究生处(7月份后到学校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转档手续。

派遣办理时间:河西校区每周三,泰达校区每周一、周五(泰达仅4-7月办理),暑期办理时间另行安排。

四、档案转递安排

毕业生档案转递凭证为就业报到证或调档函,学校为已派遣或提交调档函的毕业生定期寄送档案,请毕业生提前确定档案寄送时间,如无特殊说明,以下表时间安排为准。毕业生档案统一经由天津市机要通信局寄送,请寄送15日后与接收单位确认档案是否到达。

五、其他手续办理

1.就业协议书、就业推荐表补办手续:持《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补办就业材料申请表》(学院就业负责人签字、盖章)至研究生处补办新就业材料。补办就业协议还需持原就业协议书、原签约单位出具的解约证明。

2.就业改派手续:持原就业报到证、原派遣单位同意改派书面证明(解除协议证明)、新签约单位同意接收书面证明(接收函或协议书或劳动合同)、毕业证原件和研究生处开具的介绍信至天津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自行办理改派手续。改派手续可在毕业后两年内办理,介绍信自毕业次年1月1日起无需携带。

3.报到证遗失补办手续:持报到证遗失补办申请、毕业证原件和研究生处开具的介绍信至天津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自行办理补办手续。报到证补办手续可在毕业后五年内办理。

4.毕业证领取:持《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办理离校手续通知单》至《通知单》内1-8项相关部门办理离校手续,办理完成后持《通知单》和研究生证至研究生处领取毕业证书。

5.户口迁移:户口迁移手续需毕业生自行办理。市内调动需持就业报到证及复印件、身份证及复印件、毕业证及复印件等材料至保卫处户籍办领取本人户口页,调出本市还需持上述材料到户籍所在地人口服务中心办理户口迁移证。

6.组织关系转移:请提前确定组织关系接收单位的准确名称。持《离校手续通知单》和学院党委开具的介绍信到校党委组织部,将组织关系转出。

七、相关单位或部门联系方式

注:上述手续所需表格可在研究生处主页下载专区或研途网下载。

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处

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篇6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有就业愿望, 正式进入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求职, 在求职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状态, 并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就业或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大致上分为三种: (1) 是指大学生毕业后迫于压力而不敢就业; (2) 在就业严峻的压力下被迫降低期望委曲求全进入自己不愿意从事的岗位; (3) 一些单位过于追求功利, 不招收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2 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

(1) 就业经济困难群体, 主要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放弃一些学费较高的或者是大城市的学校, 从而导致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 这也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原因。

(2) 就业形象困难群体, 主要是指因为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欠佳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当今社会环境下, 个人职业形象也逐步成为了一种竞争力, 不单单能彰显个人的专业实力跟职业素养, 更能影响到所在单位的公众形象跟综合实力。有的单位就把形象放第一位, 导致有的学生就不敢应聘, 也不乏有的学生太过于注重外表也不敢去应聘。这就加大了就业困难学生的人数。

(3) 就业专业困难群体, 主要是指因为所学专业而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从专业看, 一些紧缺专业如:市场营销、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 毕业生供不应求, 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4) 就业能力困难群体, 主要是指因为个人能力明显低于职业要求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

(5) 就业心理困难群体, 主要是指因为心理素质偏低而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用人单位表示, 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 过分紧张, 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 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 企图欺骗蒙混过关, 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 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 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6) 就业观念困难群体, 主要是指因为择业观念不适应社会要求而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是造成大学毕业生一年内频繁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大学生频繁跳槽、盲目试错, 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工作稳定性产生了质疑, 最终导致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急速上扬。大学生要及早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进行选择才是科学就业观。

(7) 就业地域性困难群体, 主要是指因为地域性不同而导致薪金不同从而受影响而难以就业的困难群体。从地区看, 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 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 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 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 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 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

3 就业困难群帮扶对策

3.1 政府方面:

(1) 规范就业市场:尤其是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 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 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2) 疏通就业渠道: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 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 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 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国家现在就已经出台了多项针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优惠政策, 例如: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 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 如自筹资金不足, 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 可按规定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参加创业培训的, 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灵活就业并符合规定的, 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等等。

3.2 用人单位方面:

应该消除偏见, 树立理性的用人观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 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 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 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3.3 学校方面:

(1) 增强就业指导。就业工作的好坏是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因而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小康大业、人才为先, 民生之本, 就业为先。就业工作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抓改革发展必须抓毕业生就业, 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是抓学校改革发展, 今天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有多大, 明天学校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高校应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通过报纸、网络、广播或座谈等方式, 以缓解他们的情绪, 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 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对于那些来自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来自偏远山区, 没有任何社会资源以及心理和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学生, 应实施一对一的重点指导, 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克服其心理障碍和自卑心理,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并勇于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另一方面, 学校要积极与学生生源地政府、团委、妇联、残联以及社区联系, 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最大程度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2) 根据就业形势, 深化教育改革。目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落后于经济发展;我们要转变观念, 明确教育目标的导向, 创办灵活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改变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状况;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3) 校企结合。大中专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基地, 它的使命是为产业与行业企业培养适用人才, 以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化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崛起, 包括产业链的拉长与拓展, 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促使技工教育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根据产业与行业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 更好地为企业与行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同时要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目前, 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就需要在企业与院校间搭建一座对接的桥梁, 产教结合模式的实施则是这座桥梁的基石。

3.4 学生个人方面:

(1) 认清就业形势, 做好人生的规划。其实就业和择业是不矛盾的。先择业就是规划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职业目标, 即今后到底想做什么方面的工作, 想在哪个领域里长期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现在要如何迈开第一步。其实很多职业目标可以从低位开始, 等达成了后再调整步伐, 将目标再拔高一些, 踏踏实实地一个一个目标去实现, 这样才是一个好的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 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科学地将人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 做好规划, 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实现人生目标,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 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 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结合社会实际,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2) 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自信心。大学生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 以及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的各方面要求, 并且依据未来的就业所需有针对性地来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 并保持学习的激情, 把就业和学业完美结合, 提前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多了解用人单位的经理人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 如何把自己的简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衔接好, 提高获取面试的机会;充分的了解单位经理人面试的要点,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提升获得就业的机会;掌握如何在企业当中发挥自身优势, 规避自己的短处, 体现自身的价值, 赢得晋升的机会。

4 结束语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对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因此需要我们建立一些帮扶对策来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能够充分的实现就业问题。

关键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参考文献

[1]杨新莹.浅议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中国轻工教育, 2009 (01) .

[2]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 2006 (04) .

[3]李晓波.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商业经济, 2004 (08) .

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研究 篇7

《劳动法》第12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这就赋予了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但是目前在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仍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些部门和单位在招聘中,存在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提高录用标准,或在性别上加以限制,比如用人单位打出“男生优先”、“仅限男生”等违反我国法律、歧视女大学生的招聘广告比比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大学生处在职业隔离与岗位竞争激烈共存的局面中。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职员中,女大学生的比例明显低于男生,与其相比较,呈现出职业地位差距。

女大学生就业质量较男生差,往往集中在一些简单劳动和技术含量、智力要求较低的行业,平均收入明显低于男生,差距逐渐拉大,与其相比较,呈现出职业收入的差距。

制约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实现的因素

(一)法制因素

1、立法不健全。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女性平等就业权益保障立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急需修改或废除。另一方面,某些重要领域仍有许多立法“真空区”,相关规范尚待制定,比如用工制度的规范、维权措施的完善等,都需要有专门立法加以规范。

2、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国女性平等就业权益保障立法呈现出以下特点:原则性规定较多,注重宣言化、纲领化,相互协调性不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往往只是从正面倡导和激励,注重确认和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行为,而对违法行为缺少明确、具体的制裁规定,实践中易造成对违法行为追究的困难。例如,《宪法》、《劳动法》中对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只做原则上的规定,无相应的制裁措施相配套,没有形成一整套具体的司法诉讼程序作保障,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的保护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女大学生因性别原因而被排除在就业大门之外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法律、法规在涉及查处侵权行为时,规定由“有关部门”负责,而具体该由哪个部门负责却欠明确,就容易造成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不利于侵权事件的有效解决。

3、法律调整的手段方式不完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女性平等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主要是通过刑事、行政和民事三种手段和方式来进行调整。这三种手段和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民事保护方面,相对于实际需要来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社会因素

1、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深受中国几千年“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影响,女性在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下往往侧重于家庭,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重视远远高于职业角色的重视,这种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性别观念,是大学生就业权不能平等实现的根本原因。

2、用人单位用工制度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这使得用人单位在招录员工、用工分配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用人单位消除性别歧视,但由于受更深层次和更现实因素的影口向,比如女性的月经期、孕育期、生产期、哺乳期,在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招收女性就可能面临生产受影响、工资成本加大的风险;我国长期以来的退休制度使女性的工作年限比男性低5-10年,将会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等;在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等方面,女性一般要承担较男性更多的责任,难免会对工作造成影响。因此,为追求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用人单位在制定和实施用工策略时势必要考虑性别因素。加之高校连续扩招,造成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这也给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提供了条件。

3、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女性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在第一、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就业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其次是工矿制造业和水电煤业,而相对适合女性的科教文化艺术以及党政机关等行业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可见我国大部分女性仍然在从事着与她们的体力不相称的职业,适合女性工作的领域还并未形成。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转向第三产业寻求机会。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第三产业主要是由商业、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组成,而不是发达国家以金融、电子、信息、高科技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它在提供给女大学生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又将女大学生定位在一种低就业结构中。

(三)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1、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机会的获得需要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自主选择。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分统包的就业制度,形成了女性在就业上的保守观念。不少女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就业的主动性不强,缺乏自我创新意识,畏缩不前,缺乏信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坐等“伯乐”的依赖心理,“有保障”、“没风险”更是她们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意“国有”、“公办”单位,而不愿意选择民企等单位。在这种择业观念的驱使下,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难以做出抉择,这也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录女大学生时望而却步。

2、综合素质不高。复合型人才最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多数女大学生虽学习刻苦、成绩突出,但自身综合素质,如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与男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失去很多就业机会。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女性往往会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和臣服型人格,缺乏维护自身平等就业权的意识和能力,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益,面对不平等待遇逆来顺受,不懂得如何进行维权。

3、体力劳动缺乏竞争力。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体力劳动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女性和男性最大的差异表现在女性由于生理原因导致的体力弱于男性。因此,在技术含量低而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领域内,女大学生由于与生俱来的生理劣势,很难与男性平等竞争。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在支付同等工资的情况下,当然希望选择更强壮的劳动力,以获得最大的回报。

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实现的对策

(一)健全法制,提供法律保障

1、制定保障平等就业权的法律。制定颁布《促进平等就业法》或《反就业歧视法》,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益给予全面、具体、详细的规定,对各种歧视女性的行为进行定性,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对歧视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是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基本法律保障。

2、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在民事法律规范中,将平等就业权规定在基本人格权的范畴,可以使权利受损者能够直接利用诉讼手段。在《劳动法》中应强化对女性的特别保护机制,扩大就业范围;延长就业时间,实行男女

同龄退休制度;建立性别歧视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劳动监察部门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益保护的力度。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比如,对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除了经济赔偿外,还可以考虑精神损害赔偿,并给歧视者以行政处罚,对于后果严重、恶劣的行为给予刑事处罚,以确保女性平等就业权益得到尊重和实现。

3、赋予女性对性别歧视的诉权。在相当一部分国家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可以运用法律的手段,将用人单位诉诸法庭,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赋予女性诉权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二)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律监督

劳动监察部门在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益方面,往往将工作重心集中在对在职女性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方面的监督检查,而对招聘广告中公开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没有进行直接的干预,对于在录用等环节上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缺乏系统的监控和处理机制。为切实发挥在保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益方面的作用,劳动监察部门应该根据需要,加强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加大对企业单位的用工监督和检查力度,对于违反相关法律的单位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有效遏制类似现象的发生。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继续加强对女性平等就业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能,从而有效维护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

(三)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1、提高素质。这是女大学生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的关键因素。这里所说的素质既包括过硬的业务素质,也包括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应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应学会独立面对各种问题,以磨炼心志,克服情感脆弱的一面。最后,应树立维护意识,对于侵权行为要有敏感性,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2、调整心态。首先,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坚强勇敢的面对任何就业考验。只有坚强自信才能使女性在就业中脱颖而出。其次,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女性生理方面存在劣势,但在就业方面仍存在许多男生不具备的优势,如在语言、思维、管理、忍耐力等方面。只要扬长避短善加利用,将会比男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最后,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以致错失良机。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篇8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愈发趋进大众化。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愈发庞大。就业成为大多数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求职群体,现实世界能否为其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尤其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浪潮下,其具体的就业现状究竟如何?求职大学生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否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人才,这都是我们亟待了解的信息。

国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收效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究竟要何去何从。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现状 用人标准 国家政策

一、2006年~2010年的大学生年内就业状况调查

2006年,我国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空前的413万人。据新浪网的在线调查,毕业半年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了及有签约意向仍未签约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49.81%,没有马上就业意愿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所占比重为27.25%。从06年度就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其严峻。

而200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495万,相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高达19.9%。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与06年持平,保持在70%左右。从数字上看,每年都有30%左右毕业生无法在当年找到工作。其中,全国的211院校及985院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上要明显好于普通院校,可以达到80%以上。

08年出现了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57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将继续增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称:“2008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再加上几年来屡见不鲜的“被就业”风潮,真实的状况可能更加令人堪忧。

针对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专家估计截止2009年底共有15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率仅为75.4%。加上CPI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势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往年更加严峻。而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610万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国际连续出台了各种政策以保障及促进毕业生就业。

进入2010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社会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仍未消退,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直面就业问题的毕业生数量可见一斑。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者麦可思(MyCOS)公司,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

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约86.6%,比2009年高1个百分点,比2007年低0.9个百分点。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大体呈现以下三种考虑:“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及“继续深造”。而持有“先就业后择业”想法的大学毕业生将近半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面前,可以将此视做一种成熟,但多少又伴随着一丝无奈。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究其原因:一是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更加高的知识层次和更全面的个人素质。二是就业岗位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抬高了门槛,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需要更高的学历及能力。三是心理因素,一些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暂时性地回避眼前问题的情况也必须考虑在内。

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思,它带来了哪些利弊?反映了哪些问题?

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加完善的知识储备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但不少大学生选取考研的道路是出于对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忧虑。这是一种主观的风险回避。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欠缺,无法勇于承担来自社会的压力。并且,宏观上这无助于缓解大环境上的就业压力,势必造成潜在求职者的增加,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帮助大学生认清问题所在,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就业地区选择:首选经济发达的地区

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逾六成。这一趋势存在多年,并且没有出现消退的迹象。思考其原因:一是,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及更加良好的待遇。二是,大学生普遍存在“挑战大城市”的心理,希望在大城市伸展拳脚。而这又在客观上加剧了供求上的失衡,结构上的矛盾突出。对于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尤其是中小城市,更加急需改变的是大学生普遍的“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的心理。要改善这一现状,一是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的政策扶持,二是在教育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实的市场需求开展教育事业。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总结:

2001~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3倍。2007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超过500万人。2010年为611万,而到了明年,这一数字将是659万。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已经使就业市场明显萎缩,其消极影响至今仍未完全退散。企业需求相对降低,倘若下滑严重,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势必有所减少。而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发挥作用并不明显。虽然学校及各部门,各调研机构所发布的数据有所差距,但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日渐攀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四、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本质上来说: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第三产业人才预计缺口为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例如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虽然上述缺口预计数量庞大,但是2009年毕业生总数611万人,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2010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652万,整体形势稳中有降,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原因在于:

一、因欧美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不能很快恢复,日本在2011年3月的大地震中遭受重创,所以外企需求量下降;

二、国企去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已经扩招,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所以急需消化;

三、由于海外市场低迷,大量高层次人才从海外回流。这种种连同造成了“市场需要大量人才,但就业压力依然大”的现状。

(2)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麦可思研究院撰写《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开出的就业“红绿灯”报告单中,8个本科专业、7个高职专业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90.2%),最低的是法学(82.3%);高职高专就业率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3.2%)。2007~2009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有8个,他们分别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高职高专有7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随便其中列举的哪个都是时下的热门专业,热门的同时却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体现了高考考生在考后填报志愿时的情报缺失及缺乏指导。解决此失业类型的核心是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途径之一。

(3)从大学生自身原因上说,当代大学生普遍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多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很多大学生固执的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对高待遇,高福利等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上海,北京成为了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但大城市没有完全吸纳所有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 “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已持续多年,并将在几年内继续。

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用人单位不止看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个人修养,品格,动手能力,敬业精神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对于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的特点。大学生在求职时表现出了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不了解及不够准确的自我定位。他们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极少人做了职业生涯规划。有些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各地政府要采取扩大面向基层就业岗位、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等措施。各地高校

要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交流与联系,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用人单位也要及时公布及的招聘信息教育部也要相应采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向西部支教,等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就业。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并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发展方向及目标。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的了解,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大学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

大学生在面对求职困境时,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总结:大学生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应积极进行反思,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了解,反观自己的现状。当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不如以一种从容的姿态,一种相对较低的姿态去适应当前的环境。通过不断的锻炼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单方面的义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国家,企业,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克斯研究院

[2]2010年下半年全国就业形势分析于法鸣

[3]2010年就业蓝皮书发布,11个专业失业率最高新浪教育

[4]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解放日报

上一篇:餐饮店长考核标准下一篇:政审现实表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