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华罗庚(通用9篇)
以前,我对华罗庚这个名字只是有所耳闻,今天看了《少年华罗庚》这部儿童剧后,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少年华罗庚非常热爱学习。每天同学们都要出操,而出操时有不能穿长衫的规矩。华罗庚每天看书到出操时,有时来不及脱长衫,只能把长衫塞到裤子里去了。
上了中学,华罗庚依然勤奋学习。后来,由于华罗庚家境贫穷,没有钱再上学了,他不得不辍学。
贫寒的家境并没有使华罗庚放弃他所热爱的学业,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自学道路。好几年过去了,由于整天刻苦学习,得了场重病,华罗庚的一条腿残废了。但是,他仍以顽强的信念不断学习。那段日子,他在数学老师那儿借的一本书上发现 苏家驹 教授的《代数的五次方程解决》这一篇论文中的解法是错的。于是,华罗庚不顾同学 和 老师的看法,发表了一篇《苏家驹五次方程解决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结果论文被刊登在杂志上了。
华罗庚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才子,举世闻名的数学大师。
华罗庚迎难而上,不畏艰难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与他的生活条件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没有理由在困难面前退缩。
俗话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春天开的花有:梅花.水仙.迎春.报春.瑞香.山茶.白玉兰.紫玉兰.琼花.君子兰.海棠.牡丹.芍药.丁香.杜鹃.西洋杜鹃.樱花.含笑.玫瑰.紫荆.棣棠.锦带花.连翘.云南黄馨.金雀花.仙客来.蝴蝶兰.石斛.风信子.郁金香.鸢尾.马蹄莲.金盏菊.文殊兰.百枝莲.四季海棠.吊钟海棠.竹节海棠.天竺葵.瓜叶菊.虞美人.金鱼草.美女樱.矮牵牛.桃花、梨花、我爱你,春天 春天到了,百花争艳: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倒挂枝头……真是千姿百态。花儿的颜色更美,有红的、黄的、紫的、白的……真是五彩缤纷!你瞧,迎春花也开了,它们好像在吹着小喇叭,向对我们说:“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关键词]华罗庚 创新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93
近来阅书看到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其中有华罗庚少年时期的几件事,引发了笔者对创新教育的思考。
第一件事 一次国文教师出题《周公诛管蔡论》,华罗庚便在作文中大发议论:“周公倘若不诛管叔、蔡叔,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反的。正是因为管叔、蔡叔看出他的阴谋,所以周公才把管、蔡两人杀了灭口。但他既然用维护周室的名义来诛叛逆,自己就不便造反了。”那位语文教师阅后十分恼火,斥责华罗庚“诬蔑圣人”。华罗庚不服,回答说,既然是“论”,而不是“颂”,就应该允许学生“议论”。该教师被说得脸红耳赤,但还辩解说:“圣人嘛,哪能妄加评论。”
思考一 故事中的国文老师出题《周公诛管蔡论》,其心里只有一个标准答案:颂扬周公。当华罗庚的看法与他的标准答案截然不同时,不管学生依事论事说得是否有理,都一概否定并斥责学生,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只看它是否与标准答案相符,稍有差异便判为错;若有较大差异,则如上述故事中的国文教师那样“十分恼火”。他们中的一部分是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另一部分是知识水平有限,只能依靠标准答案。这样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的轨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只要记住所给出的答案就可以了,无需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湮没,创造能力被扼杀。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教师应解放思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增强科学评判能力,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第二件事 一次,国文教师让华罗庚读胡适的《尝试集》,并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打开《尝试集》,在扉页的序诗中看到:“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读完序诗顿生感慨,他认为,该诗前后两个“尝试”含义不同。第一个“尝试”是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极其罕见的;第二个“尝试”则是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胡适混淆了两个不同含义的“尝试”,用自己的概念否定了别人的概念。于是华罗庚写下“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交给了语文教师。而语文教师认为华罗庚竟敢批评大名人胡适,实在“不堪培养”,不仅在作业上写上“懒人懒语”的批语,还把他列入“劣等生”的行列。
思考二 故事中华罗庚略去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只把思维的结果用书面形式交给国文教师。这位教师没有追问华罗庚这样说的理由,只看到其观点与自己已有的想法不同就断下评语,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还大量存在。通过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教师在否定学生答案(或观点)时,应仔细点,要努力寻找学生的思维轨迹,要多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不够成熟的观点,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决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
第三件事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考取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自己今后的生活谋出路,岂料读了一年后,由于交不起饭费而辍学了。失学后他就帮助父亲在店铺中做生意,但他钻研数学之心一直未泯灭,他边做生意边学习,卷棉花的包皮纸成了他的数学草稿纸。哪怕顾客来购物,他还在演算他的数学,惹得父亲要烧他的“天书”。父亲要烧书,华罗庚就抢书,每次弄得他狼狈不堪。
思考三 华罗庚在生活极其困难和失学的处境下,钻研数学之心一直未泯灭,边做生意边学习。为什么他能这样?是因为他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学习,这比让他们多做几道习题更重要。非智力因素是创新的原动力,智力因素是创新的润滑剂。缺少原动力,润滑剂不能带动创新;反之,缺少润滑剂,原动力发动以后也会被迫停止。因此,我们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像华罗庚那样,热爱学习,吃苦耐劳,有坚强的意志,勇于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不囿于现成结论,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异想天开,怀疑一切,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随着悠扬的乐声响起,音乐剧的主角出场了。
他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为后人所敬仰。小时候的家境虽不乐观,但他仍坚持学习。有一次,他父亲算错了一笔20xx元的帐,以为小店亏空,便不让他上学了。他听后,为了能继续上学,把父亲的账本仔细验算了一遍,找出了漏洞,终于挽回了损失,继续上学。就在他为此兴奋时,他的母亲因病长辞,他也为此辍学。无奈之下,他回到家里开始为父亲看小店。一次偶然,他发现当时著名的数学家苏教授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于是开始研究五次方程式。这时,校长收留了他,让他做了学校里的老师。但不久后,他因为过于劳累而病倒了。就在他生病期间,口述完成了《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这篇论文一经发出,立刻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轩然大波。
他,就是华罗庚。
华罗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不只源于恩师的悉心教导与帮助,更是他勤奋的结果。他牺牲了课余时间,就连在看店时都利用包装纸演算题目。扪心自问,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一个“勤”字?
在我们眼里,学习就是占用休息时间,很少有人爱学习,更不用说勤学习。我们必须做到爱学习,才能勤学习。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做到勤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勤思考。华罗庚就是凭借这一点取得成就的。
我们遇到难题往往会轻言放弃,甚至不曾思考,懒于动脑。不曾尝试,何来成功?不曾尝试,又何知不能成功?
一、填空题(每小题 10 份,共 80 分)
1.计算:
1190.12528112.5____8【答案】25 【考点】计算
1【分析】原式=(19+281100)25
2.农谚“逢冬数九”讲的是,从冬至之日起,每九天分为一段,依次称之为一九,二九,……,九九,冬至那天是一九的第一天.2012 年 12 月 21 日是冬至,那么 2013 年的元旦是________九的第________天.
【答案】
二、3 【考点】周期问题
【分析】从12月21天到2013年1月1日共计31211112天,12913,即为二九第3天.
3.某些整数分别被、、、除后,所得的商化作带分数时,分数部分分别是3579579112222、、、则满足条件大于 1 的最小整数是________. 3579
【答案】316 【考点】数论:最小公倍数
352【分析】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xx,对应着分数部分是:,而1是
533552满足条件的最小的x,将x分别转化为:(x1)1,则表明(x1)是3的倍数,同理
3335,7,9315,x的最小值是316. 得:(x1)是3、5、7、9的最小公倍数,即x13,4.如下图,在边长为 12 厘米的正方形 ABCD 中,以 AB 为底边作腰长为 10 厘米的等腰三角形 PAB,则三角形 PAC 的面积是________
【答案】12 【考点】平面几何:直线型 【分析】如下图所示,阴影面积SPABSPCBSABC 作PE、PF分别垂直于AB、BC;如下图:
具体线段长度如图示,有1026282(勾股定理)
DP10681210C
AB111有S△APCS△PABS△PCBS△ABC12126121212(平方厘米)
222
5.有一筐苹果,甲班分,每人 3 个还剩 11 个;乙班分,每人 4 个还剩 10 个;丙班分,每人 5 个还剩 12 个.那么这筐苹果至少________个.
【答案】62 【考点】数论:物不知数
【分析】假设甲、乙、丙班人数为:a人、b人、c人,可以列算式表示苹果的个数;
3a113(a3)24b104(b2)2,说明苹果的个数分别除以3余2,除以4余2,除以5余2; 5c125(c2)2即至少为3,4,5262.
6.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粘在一起,构成下图所示的立体图形,其中,小积木的粘贴面的四个顶点分别是大积木的粘贴面各边的一个三等分点.如果大积木的棱长为 3,则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为________.
【答案】74 【考点】立体几何:表面积
【分析】三视图法:表面积在原来棱长为3的正方体上增加了4个棱长为a的正方形; a21
a212225,所以表面积为:6334574.
7.设 n 是小于 50 的自然数,那么使得 4 n 和 7n 有大于 1 的公约数的所有 n 的可能值之和为________
【答案】94 【考点】数论:因数、同余
【分析】若(a,b)m,则(a,ab)m,可得求(4n5,7n6)(4n5,11n11),即求使得4n5和11n11有大于1的公约数所有n的可能值.
4n54(n1)+1;11n1111(n1),而4(n1)+1与(n1)互质,所以
(4(n1)+1 , 11(n1))11,n满足条件4n511p,n50,解的n取值为11k7,即符号条件的n有7、18、29、40;和为718294094.
8.由四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堆积成如下图所示的立体,则立体的表面上(包括底面)所有黑点的总数至少是________.
【答案】54 【考点】立体几何:空间想象、最值问题
【分析】由示意图可得,6对面是1,4对面是3,2的对面是5;可得(数字表示黑点数):
635前4412后322上25a下5bc左41右
知b3,欲求所有黑点的总数最小,a、c最小,都为1.或者理解为上面的骰子没了5,左面没了6,右面没了6,中间的至少露出2、5和1 此时最小的和为54.
二、解答下列各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写出简要过程)
9.用四个数字 4 和一些加、减、乘、除号和括号,写出四个分别等于 3、4、5 和 6 的算式.
【答案】见下面分析 【考点】巧填算符
【分析】(444)43或者(444)43; 4(44)44或者(44)444;(444)45;(44)446;(填法不唯一)
10.小明与小华同在小六
(一)班,该班学生人数介于 20 和 30 之间,且每个人的出生日期均不相同.小明说:“本班比我大的人数是比我小的人数的两倍”,小华说:“本班比我大的人数是比我小的人数的三倍”. 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答案】25 【考点】应用题、倍数、余数
【分析】“本班比我大的人是比我小的人数的两倍”可以推出:全班人数是a2a13a1;“本班比我大的人是比我小的人数的三倍”可以推出:全班人数是b3b14b1; 合在一起就是全班的人数为12k1,在20到30之间只有122125满足条件.
11.小虎周末到公园划船,九点从租船出处发,计划不超过十一点回到租船处.已知,租船处在河的中游,河道笔直,河水速度是 1.5 千米/小时;划船时,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 3千米/小时,每划船半小时,小虎就要休息十分钟让船顺水漂流,问:小虎的船最远可以离租船处多少千米?
【答案】1.375千米 【考点】行程问题
【分析】顺水速度:31.54.5千米/小时 逆水速度:31.51.5千米/小时 水速:1.5千米/小时
由下图可得:三段时间划船,三段时间休息.也就是走90分钟,休息30分钟.
划船1休息划船2休息划船3休息
休息30分钟是顺水,需要用30分钟逆水来平衡抵消,所以只能60分钟划船,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比是4.5:1.53:1,时间之比是1:3,所以,最远的划行距离是15分钟的顺水和1110分钟的休息,即:4.51.51.375千米.
12.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下图.能否将连续的 24 个自然数分别放在图中所示 24黑点处(每处放一个,每个数只使用一次),使得图中所有正方形边上所放的数之和都相等?若能,请给出一个例子;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
【考点】数阵图、构造与论证
【分析】假设这24个连续自然数依次是:a,a1,,a23;
有五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边上所放的数之和相等,每个数字都用了两次.
假设每个正方形的和为k,即有
5k2[a(a1)(a2)(a23)]48a552,则48a552 5k是整数,a是除以5余1,a5m1,则k48m120(m是整数,包含0)k取最小的16个自然数,5m1,5m2,5m3,,5m16的和是80m136,大于48m120,所以不能构造出一个使得正方形所放的数之和都相等.
三、解答下列各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要求写出详细过程)
13.用八个下图所示的 2的小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 4的正方形.若一个拼成正方形图形经过旋转与另一个拼成的正方形图形相同,则认为两个拼成的正方形相同.问:在所有可能拼成的正方形图形中,上下对称、第一行有两个空白小方格且空白小方格相邻的图形有多少种?
【答案】5种
【考点】几何计数、分类讨论
【分析】将第一行的四个空称为1、2、3、4空
(一)(二)(1)12空的只有2种;二行、三行上下对称,二行的2空可以为叉;(2)23空,分析第二、三行 6中选取的可能:
二、三行的8个方块有4个叉,二行中的4空中任意取出2空为叉,共C4但是1、2空是叉,三行的1、2空也必须为叉,矛盾;
同理,3、4空是叉也不行,1、3空是叉与2、4空是叉,可以通过旋转可以的,所以共6213种. 综上,共235种. 方案如下图所示:
14.不为零的自然数 n 既是 2010 个数字和相同的自然数之和,也是 2012 个数字和相同的自然数之和,还是 2013 个数字和相同的自然数之和,那么n最小是多少
【答案】6036 【考点】9的同余
【分析】假设题目中给出的三个数字和分别是a、b、c,根据9的特征,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等于它的数字和除以9的余数,得 2010a2012b2013c(mod9)
由于2010、2013都是3的倍数,那么b一定是3的倍数.则b的最小值为3,此时201236mod9.2010a2012b2013c6(mod9)可以得出a、c的最小值为: a
2、c1,可得n的最小值为:20123=6036.
构造:n为6036:
2010个数是:2000、20和2008个2;每一个数字和为2; 2012个数是:2012个3;每一个数字和为3;
二、教学重点:华罗庚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在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大家听了这么多关于华罗庚先生的情况后,不知道大家对华罗庚先生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否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华罗庚先生感兴趣呢? 2.字词。
华:huā同“花”huà姓,华山huá中华。
引申:令líng狐冲,任rãn盈盈,韦wãi小宝贝 扉页fēi 拙zhuō 叟sǒu 筱xiǎo 瘸quâ 怜悯mǐn 蜚声fēi 金瓯ōu 鹰鹯zhān 褒奖bāo 江畔pàn 矩形jǔ 追溯sù 商榷quâ 兴奋xīng 怠慢dài 3.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是科技新闻工作者,也是科普作家。2002年出版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收录了顾迈南和她的作品。4.课文分析讲解。
小标题一(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
(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 “华氏定理” 小标题二(6-9)西南联大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1-6)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
小标题三(7-10)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图为课文结构分析图)⑴前言部分。
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习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
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补充介绍人物:
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 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
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家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又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⑵第一部分。
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
第一层:介绍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
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什么那么聪明即勤奋。
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补充人物介绍: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第五段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地表现出他对数学的痴迷。“罗呆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其痴迷的程度。第四层:说华罗庚不幸染病而留下终身残疾。
作用:设置悬念,同时写逆境更能体现华罗庚自学成材的艰苦和努力。第五层:介绍华罗庚决定不一生献给数学。呼应了文章前言部分。小结:文章处处着力刻画华罗庚青年时代自学环境的艰苦(失学、为生计而忙碌、身患残疾、学习的书籍数量极少),事实上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条件越艰苦,越是说明他自学的努力程度大,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现出了华罗庚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和刻苦自学的精神。第二课时 ⑶第三部分。
主要介绍了华罗庚 1932进入清华大学到新中国成立这近二使年的时间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巨大贡献。第一层:介绍华罗庚进入清华四年,研究数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蜚声国际;留学英国两年,研究并得出了“华氏定理”。
被破格提拔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补充人物介绍:
叶企孙,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是这样评价他的:“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8-1977。出生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毕业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受聘东南大学,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有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解放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但是,由于解放前的经历,在解放后他渐渐的脱离了中国科学界的核心,在文革中更是受到了牵连和迫害,在1977年悲惨死去。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诗二:表现对国土受侵略,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愤慨,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昆明生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之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也表现出爱国精神。第三层:写华罗庚应邀到苏联旅行及苏联科学界对他的褒奖、重视。;
第四层:写华罗庚应邀访美四年,扩大了研究范围,受到美国数学家的赞誉。出国的讲话,为其将来的回国做了铺垫。
各方面对他研究成就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他研究成就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以后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
小结:文章大量采用了他人对华罗庚的评价,通过评价反衬表现出华罗庚取得成就的巨大。同时,通过华罗庚在国外受到尊敬和研究成果斐然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在民族危亡关头依然放弃国外安稳的环境和锦绣前程,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数学家的爱国形象。⑷第四部分。
主要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第一层:写华罗庚号召留学生并带领家人回国。
公开信采用了借代、借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其爱国热情和一颗红彤彤的赤子之心。
第二层:介绍华罗庚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重点介绍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
看信的反应表现出他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
第三层:介绍华罗庚传播与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去处理实际问题,受到外国同行的可顶。诗三: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第四层:写华罗庚光荣入党。
诗四:表现华罗庚入党的喜悦心情和对党的耿耿忠心。第五层:写华罗庚自勉自励。自勉的理解(课后思考第一题):
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一则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活到老干到老,二则要办实事,科学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小结:文章通过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表现出了华罗庚的爱国热忱,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和务实的工作态度。5.课后思考题。第一题,已经解决。第二题,已经解决。第三题:
1910年11月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 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夏天 由英国回国,在西南联大担任数学教授 1941年 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 1950年2月 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 出版60万字的《数学导引》
1958年以后 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6.总结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华罗庚的精神
逆境中奋斗的精神;2自学成才的模范作用;爱国精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务实的工作态度。
7.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表现在小标题上,除了开头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平主要事情来拟定的,同时又暗含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
②过渡自然。部分之间,层之间,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承上启下,很好的连接了文章的内容。
③语言准确、质朴、生动、形象。文章介绍的是数学家,所以文中时间、地点、生平事迹、研究成果、数学专用名词等都用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④大量使用引用这种写作手法。引用名人自己的话语、诗文,也是传记文表现人物真实的一种方法。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使文章对华罗庚精神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透彻,使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⑤评说的使用。传记主要是叙述介绍人生的生平事迹,如果穿插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可以使作品避免单调,增加一些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启迪和教育。8.回顾总结传记的特色。
一、 王维克力挺好少年
1910年11月12日,江苏省金坛县华老祥40岁得子,取名罗庚。华老祥经营着一间小小的杂货铺,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华罗庚到了上学的年龄,就随姐姐华青莲一道上了小学。小学毕业后,家中无力让姐姐再读,只把华罗庚送进了金坛县初中。校长韩大受早年就读于上海健行公学,思想进步,为人善良,得知华家经济困难,主动给华罗庚免了学费。但华罗庚当时玩心很重,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数学成绩没能及格。于是韩校长找他谈话,要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教育他:“做人要正,待人要诚,学习要勤,工作要实,生活要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华罗庚听后,决心发愤努力,急起直追。
华罗庚的字写得不好,语文老师不喜欢他。起初,数学老师王维克对数学作业经常涂涂改改的华罗庚也并不欣赏。但细心的王老师仔细察看时,却发现这些涂改处恰好记录下了华罗庚对解题思路的探索和改进。由此,王维克发现了在这个少年身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闪光点。于是他力排众议,力挺华罗庚:“华罗庚将来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的确不大,但他在数学方面却很有培养前途。”王维克从此对华罗庚格外关心。
王维克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学习数理。他不仅精通数学,而且博学多才,精通英、法、意等多国文字。但丁的《神曲》就是由他首先翻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的。
感受到王维克老师的关心,华罗庚更加勤奋,经常去王老师家请教,每次都得到老师和师母陈淑的热情款待和尽心指点。华罗庚幸遇良师,对数学的兴趣日益浓厚,数学天赋日渐彰显,每次数学考试都是100分。鉴于华罗庚的数学已远远超出他所在年级的水平,王维克就经常指导他学习一些更深的数学知识。有一次王维克借给华罗庚一本微积分教材,10天后他就送还了。王维克担心他是囫囵吞枣,就即席考了他几个问题。不料华罗庚对答如流,还顺带把书上的印刷错误一一指出,令王维克既感意外,又觉欣慰。
一天放学后,华罗庚来到王维克家中,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一篇自己写的数学论文,是油印的,一共两页,题为“费尔马大定理之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是法国数学家费尔马于1637年提出的,但他自己没有给出证明。这个定理的证明,是一道顶级难题。1908年,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曾悬赏十万马克征解,亦无人能够完成。(注:1994年10月,英国数学家怀尔斯在经过8年的卧薪尝胆后,终于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
看到这样一道世界难题,自己的学生仅用两页纸就证完了,王维克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于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个定理自17世纪以来,世界上无数大数学家穷尽毕生精力都未能证明,要是你能如此简单地证明,岂非奇迹?”
对于老师的批评,华罗庚心悦诚服。王维克见华罗庚对数学的诸多领域均有所涉猎,又对属于数论范畴的费尔马大定理如此感兴趣,就劝他莫要急于求成,并建议他在“漫”的基础上更“专”一些,不妨对数论进行更深入的研读。华罗庚听从了王维克老师的教诲,从此与“数学中的皇后”数论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十年后,华罗庚也正是首先在数论的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老师连连点头称赞他的运算能力。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起初,他做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丰富的图书资料,如饥似渴地攻读一门又一门数学课程;后转做教学工作,并很快由助教升为讲师。1934年,华罗庚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连续发表了几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注意。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华罗庚回到祖国,由于他的卓越成就,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此后他又应邀于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教授一生成就辉煌,他在世界级刊物上发表过150多篇论文,写了9本书,其中有许多重要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领先水平。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节选自王元《华罗庚》修改版)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地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承受了常人难以设想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就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华罗庚的故事:尊师重教
(节选自王元《华罗庚》修改版)
华罗庚1931年去清华大学工作后,每年寒暑假都会回乡,总要登门看望他的老师韩大受、王维克、李月波等以及他的同学、朋友。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946年夏,华罗庚刚从苏联访问回国,又即将赴美访问。这一去尚不知何日归来,他特地回乡一行。这时,他的恩师韩大受与李月波也在金坛,他立即登门请安。当时金坛各界特别举行了欢迎韩大受与华罗庚大会。会前有人专程前来邀请华罗庚参加大会并讲话,华罗庚第一句话就说:“韩大受先生、李月波先生都在金坛,理当请他们两位讲话,否则哪有我说话的余地!”进入会场时,华罗庚坚持要两位老师走在前面,还用了一句数学语言:“百分之百应该是老师走在前面。”华罗庚搀扶着他的老师们进入会场,并安排他们坐在中间,自己坐在侧位。那天连窗子上都挤满了人,大家都要看看家乡出的这位数学天才。当有人称赞他是一个数学天才。他连忙站起来摇摇手说:“我不是什么天才,我是慢慢学出来的,在座的老师都知道。”
华罗庚对他的母校与家乡怀有深深的感情。他常说:“我的最高学历就是金坛初中毕业。”这句话包含着多少对母校与老师的怀念与感谢呀!
华罗庚非常感谢他的老师王维克,1961年,在南京的一次数学工作者座谈会上,华罗庚亲热的指着王维克的女儿王振亚说:“她父亲王维克先生还是我数学成绩的第一个赏识这哩!我这位中学老师,他不仅书学好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并且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他还是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夫人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哩!”1950年,他在一次出差归来时,见到王维克给他的信,不顾劳累,立即回答,写道:“归后见书函盈尺,但不能不先覆吾师……” 正是这种尊师重教的优良品质和对数学坚韧不拔的追求与迷恋,才使他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学界的巨星,为伟大的民族增光添彩。
华罗庚的故事:爱国情深
1948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
那一年,华罗庚把夫人和孩子们也接到美国团聚,潦倒奔波了半生,这是他第一次过上恬静的生活。
然而对于漂泊海外报国无门的游子来说,国外恬静安逸的生活无法抚慰内心时常涌动的报国之情。
1949年10月2日,华罗庚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0月1日宣告成立了!华罗庚手捧报纸,欣喜若狂,一遍遍地读着新中国建国大典的消息。新中国的成立使他振奋,他渴望着及早回到祖国的怀抱。华罗庚决定回国的消息,使在美的中国人惊讶,更让美国方面难于理解。美国数学界深刻认识到华罗庚的价值,他们不愿意放华罗庚走,提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试图挽留华罗庚。诸如可以加入美国国籍,增加薪金,建立先进的研究所。伊利诺大学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华罗庚为终身教授。华罗庚丝毫不为所动,他的一颗心早已飞向了大洋彼岸的祖国。于是,1950年2月,他悄然离开了生活4年的西半球,乘上一条不大的邮轮,举家回国。
归国途中,华罗庚在香港写了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华罗庚与“华杯赛”
华罗庚先生清醒地意识到,要使中国数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只有个别或少数的几位突出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数学家,就像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中国的数学朝着“质高,量多,方面宽”的方向健康蓬勃地发展起来,才
能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56年,他仿照苏联的模式,提出全国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这一倡议得到了数学界的积极响应。许多着名的数学家和青年数学家一道热情地参与这项活动。经过紧张筹备,这一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四大城市举行了竞赛活动。
竞赛前,他在北京亲自向参赛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作题为“从杨辉三角谈起”的报告。他既传授知识也讲究思考方法,同时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大受师生们的欢迎。竞赛优胜的选手将被免试送入志愿的大学数学系继续深造。演讲的内容撰写成小册子在全国发行。这一活动有力地促进全国中学数学素质的提高。1957年,数学竞赛活动更扩大到南京等大城市。
1978年文革结束后,年近古稀的华罗庚先生再次出任竞赛委员会主任,亲自主持命题、监考和阅卷工作,还为《全国中学数学竞赛题解》写了长达7000字的“前言”,认为活动的影响遍及全国,意义深远。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小学数学竞赛持续开展了下去,并为国家发现了很多优秀数学人才。
除此之外,华罗庚先生一直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尤其在青少年的数学问题方面给予很大关注,许多青少年写信给华罗庚先生,他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切回信,积极指导鼓励,着名少儿主持人刘纯燕就曾获得华罗庚先生的鼓励与指导。
华罗庚先生去世后,他的亲属及弟子们为传承华罗庚精神,纪念华罗庚先生,用华罗庚先生的稿费铸造金杯,组织“华罗庚金杯”全国少年数学邀请赛,以此鼓励青少年的数学学习,发掘少年数学人才,加强数学教育。
“华杯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目前第十七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华杯赛”将以弘扬华罗庚教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华罗庚先生勤奋学习、献身科学的优秀品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质、开发智力、培养人才为宗旨,一直举办下去,华罗庚精神将永远传承!
华罗庚的故事:不拘一格选人才
华罗庚先生一直很重视青年数学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人才,他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了数学讨论班。
我国着名数学家王元先生那时就曾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先生,希望能拜他为师。王元从小喜爱数学,一直非常仰慕华罗庚先生,立志要拜华罗庚先生为师。华罗庚先生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王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华罗庚先生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先生。华罗庚先生听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先生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华罗庚先生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一讲!„„”就这样,华罗庚先生忘我地工作,他对学生们说:“如果自己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了,就不是数学家了!”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华罗庚先生选择学生时从不以貌取人,他在给广州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在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先生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搞研究。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当时华罗庚先生是万人仰慕的大数学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为荣,他怎会收下像陆启铿这样的残疾青年呢?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先生写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华罗庚先生在选拔人材方面从来不拘一格,对于素不相识的青年,他只要认为具有培养前途,就竭尽全力予以提携。因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而名扬世界的陈景润就是华罗庚先生发现的一颗明珠。陈景润出身寒微,父亲是邮局的小职员,母亲染上结核病无钱医治,解放前便已去世,贫穷先后夺取了他六个兄妹的生命,他自己也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他是别人眼里习惯于离群索居的“书呆子”,担任数学系辅导员兼管图书资料工作,立志要攻下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着名的数学难题。他听说华罗庚先生早在30年代就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取得很好的成绩,于是找来华罗庚先生的名着《堆垒素数论》仔细研读。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心钻研,陈景润将一篇题目为《塔内问题》的论文交给当时数学系的李文清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陈景润给华罗庚先生写了封信,附上了《塔内问题》的论文。华罗庚先生亲自阅读了陈景润给他着作提出的改进意见,并且连连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很好!他很有想法!很有培养前途!”说罢又立即下命令:“给陈景润发个请帖,就说我请他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来参加数学讨论会,请他到会作报告!”在北京西苑饭店的一间会客室里,华罗庚先生见到了这位腼腆、可爱的青年,他亲切地对陈景润说:“你写的《塔内问题》的论文我看过了,写得很好,很有想法!”第二天,在华罗庚先生的亲自引荐下,陈景润走上学术讨论会的讲坛,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数学家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议结束后不久,华罗庚先生又派陆启铿千里迢迢跑到厦门,经过一番奔走,将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这是华罗庚先生平生亲自点名调来的唯一人员。
华罗庚先生孜孜不倦的为中国数学界发现和培养了大批的数学人才,为中国的数学研究与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华罗庚的故事:推广“双法”
华罗庚先生也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童年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罗呆子”;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
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
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Adz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lO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生产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背景
一名美国教授评论:“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十分重要,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一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科学、民主的呼声。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也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故事
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
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对数学的痴迷和顽强毅力令人赞叹。他失学回家后,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一边自学,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而忘记接待顾客。他经常闹笑话,不是气走了顾客,就是算错了账、多找了钱。他父亲气极了,就把华罗庚演算的草稿纸撕掉扔在街上。有一次,父亲一气之下要烧掉他的数学书,华罗庚心如刀绞,竟休克昏倒在地。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才华横溢,诗文俱佳
一东京大学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4年,华罗庚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这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的回信是十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其中称赞他的想法“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受此巨大鼓舞,他在近二十年间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到工厂、矿山,冒酷暑、顶严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和农民介绍“优选法”和“统筹法”。毛泽东后来又一次给华罗庚复信说:“你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后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少年华罗庚】推荐阅读:
华罗庚教学方案06-25
华罗庚(高一必修)03-23
华罗庚爱国名言名句11-09
华罗庚的励志故事11-24
我印象的华罗庚作文03-25
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07-20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华罗庚实验学校11-26
十佳少年、美德少年评选02-21
最美少年美德少年榜样学习活动11-19
做美德少年作文400字-作文美德少年09-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