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推荐8篇)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篇1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由此可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要引导幼儿发现美,还要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作好指导。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欣赏环境的创设,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孩子的直觉感受。要教给幼儿欣赏的方法,并做好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教师应对幼儿的表达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进行想象。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等。

【关键词】《指南》;幼儿;美术欣赏;指导策略

美术欣赏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儿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指南》中明确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由此可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要引导幼儿发现美,还要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作好指导。今天,就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谈谈在指南背景下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指导策略。

一、创设欣赏环境,激发幼儿兴趣

人的行为一般都带有目的性,而其中的目的,常常被兴趣所驱使。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则更是如此。所以,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欣赏环境的创设,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他可能说不出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但他一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基于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平时的观察,去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重视对幼儿兴趣的激发。为此,可以让幼儿在轻松的富有画面情趣的环境中,获取感性经验,从而激发其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激发其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的动机。

(一)以幼儿的参与激发兴趣

幼儿时期正处于好动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看到物品都想伸手去摸一摸、碰一碰、靠一靠等。其实,这些行为也是幼儿学习与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老师,就要了解幼儿发展中的这一规律,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让他们多动动手,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例如,在《美丽秋天》的这一主题美术欣赏活动中,我就让幼儿参与布置“秋天落叶纷飞”的墙饰。在布置墙饰的过程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从幼儿的一张张笑脸就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欢乐”。然后趁着幼儿的兴趣,带领他们到户外散步,让他们置身于秋天的美景中。

(二)以轻松的音乐营造环境

音乐能够使人感觉到轻松愉快,舒缓压力。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恰当地利用音乐有助于使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例如,在《秋风吹下红雨来》这一主题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先让幼儿欣赏画面,然后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在轻松的音乐中感受到秋天的美景。幼儿在美术欣赏中,不断地发出感叹:“看到天空中飘着很多红色的花瓣,好美”“这些叶子像蝴蝶在飞舞”……通过幼儿的积极表达,能够感受到他们在欣赏活动中的热情。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以轻松的音乐营造环境,能够调动幼儿的审美积极性、主动性。

二、打下欣赏基础,提供必要经验

《指南》中强调,要鼓励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来积累艺术活动经验。由此可见,经验对于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经验对幼儿的欣赏非常关键,它将影响到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关注程度。如果幼儿对自己所欣赏的画或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或表现形式没有一点经验,那么,这样的欣赏活动将变得索然无味。要使幼儿能够从对一幅画、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中,有所收获、感情和体验,就需要在欣赏活动开始之前,为幼儿打下欣赏基础,提供必要的经验。为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孩子的直觉感受。

(一)提供丰富材料

幼儿欣赏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可以让幼儿搜集一些与作品有关的实物、资料、图片等。通过材料的收集,幼儿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这些材料,为他们的欣赏打下基础。例如,在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开始之前,我就在前一天让幼儿们回家收集有关向日葵的实物、图片等材料。第二天,幼儿们果然带来了很多有关向日葵的实物、图片、玩偶等。我把向日葵实物插在花瓶里,把图片挂在墙上,把玩偶摆放在桌子上。通过这些丰富材料的提供,幼儿们已经知道和认识了向日葵,为接下来的欣赏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顺应直觉感受

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有时候并不需要教师费多少周折去创设情境,而只需要顺应幼儿的直觉感受,就能自然地把幼儿带入欣赏的情境中。例如,在《向日葵》这一欣赏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很多幼儿就已经对漂亮向日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些幼儿主动向我询问:这些是什么花?为什么开得这么大?在创设的环境中,幼儿主动对向日葵产生了兴趣,这与我在活动之前预设的目标相一致。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欣赏《向日葵》的内容。

三、教给欣赏方法,做好有效引导

《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这说明,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教给幼儿欣赏的方法,并做好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由于幼儿园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对画画欣赏的内容一般是以画面特点、色彩等主。在这里就以《戏剧脸谱》为例,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欣赏这些脸谱的精致、绚丽和艺术魅力。

(一)欣赏画面特点

在《戏剧脸谱》的欣赏活动中,我引导首先引导幼儿对画面中脸谱的特点进行欣赏。在引导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发幼儿的思考,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欣赏。在此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有:“你能说说这些脸谱的特点么?”“这些线条都用到了哪些地方?”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把幼儿引到构图和线条的欣赏中来。通过欣赏,幼儿们感受到:脸谱大多是对称的,线条是弧线形的,而且大多是有粗有细的。

(二)欣赏画面色彩

有人说,颜色是情感的语言。幼儿最初的美术活动也是从色彩开始的。但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普遍注重幼儿使用色彩的技能,而忽视了幼儿对画面色彩的欣赏。所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除了引导幼儿欣赏画面特点以外,还应引导他们欣赏画面的色彩。在《戏剧脸谱》的欣赏活动中,我先提出问题:这些脸谱的颜色好看吗?然后让幼儿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幼儿非常喜欢这些颜色,红色的脸谱很亮眼,眉毛向上画,让人觉得这个脸谱很正直。也有的幼儿觉得这些脸谱像是生气的样子。通过对脸谱色彩的欣赏,学会了欣赏的.方法,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注重欣赏表达,理解作品情感

艺术是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良好手段。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的表达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进行想象,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等。

(一)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都可看作是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幼儿可以通过与作品对话,实现对作品的自由解读,并通过欣赏表达自我。例如,在欣赏《向日葵》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看大屏幕,自己独立欣赏。然后我走到幼儿中间,听听他们在说什么、欣赏些什么。有的幼儿在欣赏画面中所用的色彩,有的在欣赏花朵的姿态,还有的在看画中用到的材料等。在表达欣赏内容时,幼儿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向日葵”“我看见一个马上就要开的花苞”、有的说“有一瓶向日葵就跟真的一样”。这些都是幼儿本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欣赏表达,激发了孩子挖掘作品内涵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想象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形成的基础,而幼儿园时期又是人的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应结合具体的美术欣赏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大胆的想象,以发展其想象力。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时,我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从画面上看出马在什么地方吗?有的幼儿说:马在大草原上,因为草原是马的家。有的幼儿说:马在河边,因为马跑累了想喝水。还有的幼儿说:马在赛跑……对于幼儿的这些奇特的想象,我都给予了肯定。这样就给幼儿打开了欣赏想象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总之,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应当以《指南》为理念指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孩子的直觉感受。教给幼儿欣赏的方法,并做好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同时,应对幼儿的表达给予鼓励和支持,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对作品进行想象。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等。这样,就能让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获得快乐,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景清华.试论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J].教育观察,2016,(05).

[2]曹雯.论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J].小作家选刊,2017,(8).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篇2

我们通过介入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动态的声形并茂的对象,这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注意当中的细节,教师可以对一些细节进行放大、聚焦等技术的处理这样重点内容就显而易见了,在通过观看时间的长短结合教师的细致讲解,这样幼儿能够更加细致的观察事物。我们还可以进行人机互动,让幼儿尝试创造性的绘画,这对能够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

如大班绘画教学活动“百变水果袋”,这项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根据动物自身的特点给水果袋画出色彩美丽的图画,并且能够通过画面展示出水果前后遮挡的相应关系。教师需要让幼儿先观看一些动画故事的教学课件,让幼儿在观察中充分了解水果袋百变图案与不同动物的相互关系,然后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在让幼儿进行排序,让幼儿通过水果袋进行装水果的游戏过程中充分的理解水果袋与水果之间里外遮挡的对应关系,还要了解水果与水果形成的前后遮挡之间的关系。

以上教学课例,教师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Power Point与电子白板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效的帮助幼儿通过全方位的观察事物的特征,来创造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不是利用一些简简单单的范画来让幼儿机械的复制这些图画,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和欣赏以及思考来设计自己的绘画作品让,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态度,发挥了幼儿自身的创造与想象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手工教学的巧妙融合

幼儿园关于手工类的教学活动一直有个难题需要我们来进行解决,在教学活动中究竟是分步骤示范还是完整示范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教师进行手工示范的过程中很多细微的动作幼儿很难进行逐一的模仿,导致很多幼儿根本没有办法看清楚以至于手忙脚乱,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示范。通过信息技术我们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通过电子图片和简短的视频来为幼儿营造有趣的游戏情景,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幼儿学习手工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根据教学需要的内容可以提前录制好特别需要注意的操作环节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的展示让幼儿清楚的了解如何操作。如在幼儿手工教学活动中“动物的拖鞋”,这个教学的活动重点是提高幼儿自身的创造和想象的能力,为动物设计适合的拖鞋,让幼儿通过这一活动学习剪对称的图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小动物拖鞋的美丽图片,引导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逻辑和兴趣爱好。观察完教学课件后教师在幼儿面前出示我们身边的普通拖鞋然后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大脑进行积极思考,并要求幼儿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然后在白板上让幼儿尝试拼贴出不同动物的造型。在这项幼儿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图片和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幼儿想象的能力,学会发现美、感受美,使幼儿自身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得到相应的发挥。

三、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教学的巧妙融合

传统形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主要采用的纸质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进行教学观察和欣赏,然后由教师进行从旁讲解来帮助幼儿提升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从客观上角度上直接限制了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让幼儿在视听的完美艺术中享受没的过程,并且能够多方位的让幼儿了解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教师运用Power Point、电子白板、网上视频或手机视频、DV拍摄等信息技术手段,自制美术作品方面的视频供给幼儿欣赏,这样通过教师自制的视频比较有针对性,完全能够适合幼儿具有的欣赏水平以及理解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

在幼儿美术教学欣赏活动中“米罗和他的作品”,这项活动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利用多种渠道让幼儿欣赏和表述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到选材能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的内容要够吸引而且具有童趣适这样幼儿才能进一步了解名画。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让幼儿从形状、线条、色彩等等方面逐步的引导幼儿进行有层次的欣赏美术作品,教师然后利用交互式白板将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趣。接着,由于我们的信息量比较大的作品,运用电子白板的信息技术手段,利于聚光灯的效果让幼儿从整体到局部的完成欣赏过程,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自由大胆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维逻辑,培养幼儿对美术艺术的创新能力。

结语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幼儿园;美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047-02

1 前言

在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理论讲授和适当的板书为形式,学生只能从静态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毫无疑问,对于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幼儿来讲,这种美术欣赏活动是抽象的。但是在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学生能够综合感知文字、图形、语言和实物等经过信息技术处理之后形成的交互性系统[1]。这就为美术欣赏活动教学解决了重点和难点内容,还能够让幼儿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美术教学中,对于增强整体的幼儿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让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绽放光彩的具体形式。

2 集中幼儿注意力,开发幼儿想象力

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后,能够打破传统课堂呆板、单调的方式。它以画面的不断更新,为幼儿塑造了一个比较真实的美术环境,对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能够让幼儿从更多的角度感受美术的魅力,也能夠以更多的感官读取更多的美术信息。由此可见,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引入信息技术,除了能够让幼儿认识高科技技术,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并能够带动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的动力,这对于长期的美术欣赏活动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如在“小鸟的家”主题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鸟儿的清脆叫声,然后观看小鸟的画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被带动,帮助教师顺利进入课堂内容的过渡。或者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一组小鸟的动画作品,首先是从远方归来带来食物的鸟妈妈,然后是鸟妈妈将食物喂到小鸟口中;之后,教师再将鸟儿平时的生活活动照片投放到屏幕之上;再让学生仔细分辨不同鸟类的窝巢;最后,让幼儿根据所观察到的图片对鸟类的生活环境、习性以及窝巢的形状进行自我的总结,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归为合理的答案。

经过这样的学习,幼儿对于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会大大提升,而教师为他们所预留的总结实践又能够开发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相比较于传统美术课堂来讲,引入信息技术的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增强。

丰富表象,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大纲对学生的培育提出新的目标。尤其是诸如美术、音乐等艺术类的教学,除了需要带领学生明白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应当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讲,其本身就有着非常独特的审美观点。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保护幼儿的美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可观察的教学素材,幼儿经过观察之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己独特的改造和加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图像,这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幼儿美术想象力和培养他们创造力的过程和方式[2]。

如在学习“蚂蚁搬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绘画蚂蚁生活情景的任务。这项任务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在城市生活的幼儿来讲,却有着比较大的困难。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记录蚂蚁真实生活的录影播放给幼儿,经过一定时间段的观看,再让学生进入自我的创造阶段。这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幼儿认识到蚂蚁真实的生活状态,也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和联想以及艺术创造能力,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营造动态课堂,提升教学趣味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讲课的形式往往是以教师讲授、示范,然后再让幼儿进行模范的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毫无疑问为幼儿灌输了大量的美术理论知识,但同时使得课堂的整体氛围陷入一种僵化、单板和静止。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后,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而又直观的美术作品,这无疑大大增添了美术欣赏课堂的趣味性。而且,美术的信息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幼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得到同时调动,这无疑能够帮助幼儿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到美术学习中。

另外,富于趣味性的课堂,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讲,完全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偏好取向,毫无疑问,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美术学习中,能够让美术的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能够将图像、声音和文字综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一个新鲜而动态,又充满色彩的课堂,以激发他们内心潜在的美术学习欲望。

如在“蝴蝶的一生”的美术欣赏环节,美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制作精美的课件,将蝴蝶由蚕宝宝脱茧成蝶的过程展示出来。在展示的过程中还应当适当引入蝴蝶各个生长阶段的生活环境。这样,幼儿无疑会对这一主题性的美术欣赏活动的学习产生更高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与蝴蝶相关的美术绘画内容,并让幼儿亲自解释他们所描述的内容。这种美术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察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美术造诣将是一个重要的帮助。

4 处理美术作品,丰富幼儿色感

引入信息技术的美术欣赏课堂,相比较于传统的美术欣赏来讲,教师能够很方便地进行色彩的调节,丰富幼儿的色彩感。如在进行衣服美术作品的创作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利用红、橙、黄三种暖色进行着色,然后再使用蓝、绿、青等冷色进行着色。这种动态的体会过程,能够让幼儿明显感觉到前后色调的差距,也能够对这种色调的差异形成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另外,使用信息技术还能够完成美术作品的相关技术处理。任何一副作品都是作者的自我意识的表达,而这也会使得美术作品创造者使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和形式进行自我理解的展现美术之美。因此,在美术鉴赏中,教师需要带领幼儿从局部到整体或者两者有效结合地进行作品理解,甚至对于一些作品还需要动手绘制局部的图画,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为教师提供这样的便利。

5 结语

实践证明,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美术课堂赋予以动态的元素,活跃课堂氛围[3]。另外,信息技术还能够将复杂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幼儿感受到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美术作品以及与画家内在的情绪产生情感的共勉。由此可见,引入信息技术能够增强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教学效果,同时又能够开发幼儿的美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术教学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徐荣.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4(35):77-78.

[2]冯艳利.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2(20):33-34.

[3]金雪.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85):66-67.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篇4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

学 院: 网络学院南汇电大

专 业: 学前教育 年 级: 2008 级 指导老师: 林 琳

学 生:

朱 燕 秋

2009年9月完成

论文摘要:

幼儿的审美是他们自由而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在与审美对象的自主交往中。本文通过幼儿园艺术剪纸活动的开展,探索怎样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怎样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如何科学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让幼儿积极地与艺术剪纸这一审美对象自主交往,从中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让幼儿在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中获得审美愉悦。

关键词:剪纸

艺术

审美

目录

一、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4

(一)构建原则.......................................................................................................................5

(二)阶梯序列.......................................................................................................................5

二、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6

(一)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艺术剪纸活动,萌发幼儿的审美兴趣...............................6

1、建立常规,保证安全.................................................................................................6

2、循序渐进,培养兴趣.................................................................................................7

(二)指导中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9

1、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9

2、创造良好的审美仿效环境.........................................................................................9

(三)指导大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11

1、利用环境创设,提高感受美的能力.......................................................................11

2、利用欣赏评价活动,帮助感悟创造美的能力.......................................................11

三、正确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要素特点).....................13

(一)调整、更新教师的剪纸艺术教育价值观.................................................................13

(二)尊重幼儿审美心理.....................................................................................................13

1、尊重幼儿的审美知觉...............................................................................................13

2、尊重幼儿的审美想象...............................................................................................14

3、尊重幼儿的审美情感...............................................................................................16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

08春学前教育

朱燕秋 Z08180907035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幼儿的审美是他们自由而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在与审美对象的自主交往中。基于《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利用艺术剪纸活动的组织开展,让幼儿积极地与艺术剪纸这一审美对象自主交往,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从中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让幼儿在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在发展幼儿艺术活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价值,已日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并正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体现和证明着。其中利用艺术剪纸活动这一途径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的虽然有,也较多,但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如何教、如何评价其教育价值等方面的思考研究却较少。笔者通过“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课题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现在愿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

幼儿的审美活动是幼儿的一种最为原初、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幼儿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幼儿艺术剪纸活动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兴趣、需要相联系。只有适宜于幼儿的艺术剪纸活动内容,才能激发 4 幼儿的审美兴趣。把握选择艺术剪纸内容的构建原则、阶梯序列,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选择艺术剪纸活动的学习内容。

(一)构建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幼儿园剪纸教学的特点,以及对幼儿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需要,对艺术 剪纸教学的内容序列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

1、要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

2、要充分发扬剪纸艺术传统,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3、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剪纸教学内容;

4、要适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游戏性;

5、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联系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及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⑥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阶梯序列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 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因此,幼儿园在开展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成长阶梯(小班——中班——大班),分别有序地、由易至难地选择罗列出不同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试举如下:

小班幼儿:剪短线(给小鸡吃米粒)、剪中长线(喂小羊吃青草)、剪长线(帮爷爷下面条);转弯剪直线(比高矮)、转弯剪弧形(削苹果皮);剪带几何图形轮廓线的实物图(打扮圣诞树);对折镂空剪多个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梯形等(有趣的图形);剪各种实物轮廓线(帮妈妈买年货);随意想象剪(走公园)等。

中班幼儿:剪贴添画(草地上的花、美丽的蝴蝶);效仿剪镂空花纹(七彩花、给大树穿新衣——树叶、创意剪树叶);随意想象剪(变动物);折剪(窗花、五角星);欣赏民间剪纸窗花作品(四季平安、老鼠娶亲);对称剪(小花、蝴蝶;连方);目测剪各种动物等。

大班幼儿:剪动物(徐悲鸿的马、十二生肖、飞鸟、昆虫、鱼);剪植物(树木、花卉、水果);剪人物(欣赏生肖福娃、创意剪福娃);剪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证劵大厦);剪脸谱;剪字(囍字、名字);剪生活用品(小衣服、马路上的车子);小组合作画(春夏秋冬、浦东新貌)等。(单件作品追求外形大胆神似、镂空花纹变幻多样,命题作品追求布局合理,内容得当)

二、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剪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围绕“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实用性的、主题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否依据教学实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综合考虑到剪纸教学的各有关因素,作出合理的选择,并能依据最优化的原则加以组合。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所侧重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引领幼儿积极参与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兴趣、审美仿效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一)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艺术剪纸活动,萌发幼儿的审美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活动能使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敏性与精确性。手部动作的训练又能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可见幼儿剪纸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小班幼儿剪纸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最困惑的是没有现成的教法。如何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剪纸活动,使其对剪纸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剪纸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对小班剪纸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1、建立常规,保证安全

保证幼儿安全是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在剪纸活动前帮助孩子学习掌握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让幼儿从一接触剪刀,就知道:“剪刀是工具,起立离桌时,剪刀要平放在桌子上,剪刀不能对着人,剪完后,剪刀放回小筐,碎纸要随时放在容器里”的规则要求。告诉幼儿只有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剪刀,剪刀才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否则剪刀会生气,就不愿与你做好朋友了。表扬鼓励正确使用剪刀的幼儿,及时发现制止个别幼儿使用剪刀的错误动作,并在集体中提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幼儿共同讨论,是否要解决,怎样解决,由此共同约定活动规则。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帮助体验遵守约定的规则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幼儿自觉地去遵守规则。

2、循序渐进,培养兴趣

小班幼儿学剪纸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只有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开展适于小班年龄特点的剪纸活动,才能逐步培养小班幼儿的剪纸兴趣。运用已有的小班绘画、撕纸教学经验,在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特征的把握上,观察、揣摩小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的表现特征。将自己拥有的正确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方法迁移到剪纸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幼儿喜欢剪纸。

(1)运用游戏方法。在剪纸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剪直线——剪面条给娃娃吃、给小动物长毛;再让幼儿在正方形纸、“苹果”纸上由外往里一圈一圈转角剪——比长短、比高矮,比谁把平果皮先削好,让幼儿剪广告纸上的喜欢的物品——帮妈妈买年货等,让幼儿在剪剪玩玩中,了解剪刀的性能,学习控制剪刀,体验剪纸的乐趣。小班幼儿的活动是以生活积累为基础,以游戏化的情节展开的。教师要对此做好积极回应,鼓励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并以次进行联想和迁移。

(2)运用语言激励。在幼儿剪广告纸上喜欢的物品——帮妈妈买年货的过程中,幼儿兴趣很大。但是因小手的控制力不够,不是多留轮廓线的空白,就是剪到东西的里面去了。我就先肯定幼儿本领真大,帮妈妈买了这么多的东西,并请幼儿上来做介绍。之后用语言激励:“哎呀呀,这么好看的衣服,妈妈真的很喜欢,可是怎么一个有袖子,另一个怎么就没有了呢?不好看了。”(不当心剪掉了)“下一次,仔细一点,再送妈妈一件不掉袖子管的,比这件更漂亮的衣服,好吗?”使幼儿不断向新的目标方向努力。

7(3)抓住特征,引领幼儿。小班幼儿受年龄限制,对事物认识的表现往往剪一个块状来表示。当我问他:“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小鸡。”如果再过一会去问他:“这是什么?”他又变了:“这是小鸭。”他的剪纸行为目的性不强,并且易变,而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行为。针对这种现象,当幼儿第一次告诉我“这是小鸡时”时,我就对着他说,“小鸡肚子饿,要吃东西了,小鸡的嘴巴在哪里呀?”根据孩子所指,帮助其剪出小鸡的嘴巴。”小鸡眼睛很亮的,他会自己找吃的,小鸡的眼睛在哪儿呀?”再根据幼儿所指帮助剪出眼睛。这样帮助幼儿剪纸从无意行为向着有意行为发展,无目的行为向着有目的行为发展。

(4)利用讲评,完善提升。当幼儿完成剪纸作品之后,我总是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并说出理由。再由本人介绍自己的作品是什么,同样也说出理由。在集体和个人的碰撞中,调整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及时帮助修整作品。如查心怡剪了一头大象,理由是它有长长的鼻子。小朋友说这鼻子看不清楚。原来查心怡剪的大象鼻子看上去与大象身体连在了一起,因为她只是在身体边上剪了开来,“鼻子”和“身体”之间没有一点缝隙。要把“鼻子”掀动,才知道这是鼻子。于是为了肯定查心怡的想象,也为了让孩子们信服,我帮助查心怡在靠近大象鼻子的身体处沿着身体的轮廓略微剪去了一些,使“鼻子”和“身体”之间留出空隙,这样大象的鼻子就看得清楚了。幼儿眼睛睁得很大。可见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剪纸的技巧是适宜的。同时让幼儿体验到借助一定的剪纸技巧能更好的表现事物的特征。又如黄佳音剪乌龟,拿来给我看,我觉得身体和尾巴很象,就是头太大,我就让她去自然角看看乌龟是什么样的,让她试着进行调整,结果她再拿来的时候,“朱老师我剪出乌龟的花纹了!”真的剪出花纹了,我非常惊讶。在讲评时我表扬了黄佳音小眼睛真亮,并且能把看到的剪出来。可马上有小朋友提出剪坏了。原来黄佳音剪花纹时从边上下手的,所以看上去乌龟的身体被切开来似的,坏的。“哎呀,真的,小乌龟好象被用刀切了一刀似的。” 黄佳音急了“我没办法呀!”“谁有办法帮助黄佳音,让她的小乌龟既漂亮又不受伤?”裘文华说:“我有办法,就用开眼睛的办法,从当中开始剪。”就这样通过孩子的互动,使旧的经验,通过迁移运用,变成新的经验,孩子的剪纸水平从轮廓的把握走向中间的花纹,显得是那么的自自然然。

(二)指导中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

审美仿效是指人们对没的事物学习、摹仿、表现,即按照美的规律将客观存在的美和主体感受到的美通过一定的方法表达出来。中班幼儿处于象征期,喜欢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表现物体。教师在指导中班幼儿进行剪纸活动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念,探索有效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使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很有意义的。

1、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

要想使幼儿的审美仿效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审美仿效对象有了浓厚的仿效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审美仿效能力的发展。在剪纸教学中,我并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约束幼儿、训练幼儿。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激发幼儿的兴趣,相反会使幼儿感到压抑、厌倦和畏惧。所以,我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让幼儿高高兴兴地投入剪纸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审美仿效兴趣。例如:在一次剪彩色花的教学中,起先,我收集了色彩、造型不同的各种花卉,在班上开了一个花卉展示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仔细地去观察花卉,其次,我设计了花卉展的范例,其中的花朵都是用各种图形剪各种花纹代替的,幼儿觉得很美丽,非常喜欢。接着我引导观察,你喜欢的花朵花纹,看起来象什么,并给它取名字,强化幼儿对喜欢对象的客观印象。接着,让幼儿通过猜一猜的形式,示范演示花朵花纹的变化来由,以进一步刺激,激发幼儿仿效剪花卉的欲望。在幼儿剪花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各种彩色花朵,我不过多地干预他们,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仿效对象进行,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操作,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来剪。当一朵朵仿效变化的花朵,展示在教室墙面上“花园栏”里时,幼儿得到了被肯定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幼儿审美仿效的兴趣。

2、创造良好的审美仿效环境

剪纸虽然是以幼儿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于幼儿自主活 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

(1)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在幼儿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宣纸、颜料、助染剂、胶水、毛笔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如: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适宜作品的染纸图案,经精心折叠后巧妙的利用原来的图案色彩,将它剪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图案别致的剪红作品。进而我又发展了幼儿自己动手染纸,根据自己剪的作品,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颜料进行染纸。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配置和对各种技法的掌握,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

(2)精神环境则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在平时指导幼儿剪纸中,我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剪的这个小朋友太可爱了,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这幢房子是你剪的吗?你真了不起。” 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仿效的勇气。

(3)适时指导,不断提高幼儿的仿效热情。在剪纸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幼儿剪纸,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使幼儿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幼儿在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剪,可是学剪动物猫就不同了,它是动物的特征与花纹的结合的一种艺术形象。这需要幼儿在创造之前有一定的构思,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利用幼儿喜欢毛绒玩具小猫的心理,让幼儿上来摸一摸、亲一亲,熟悉猫身体外轮廓的特征,使感知剪动物的路径。然后根据幼儿的陈述我进行示范剪猫,幼儿感到很新奇、很神秘,抱有一种想试试看的心理。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展现出各种姿态的小猫时,我看到了幼儿惊奇、高兴的表情从脸上流露出来。经过多次尝试,幼儿对剪动物猫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于幼儿每一张猫的作品,我都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稍加指导,使幼儿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教师的指导、帮助,使幼儿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对我以后再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也乐意接受,有助于打开他们再创作的思路。

(三)指导大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随着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幼儿能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更喜欢动手动脑,创作欲望显得比较强烈。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进行艺术剪纸活动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念,探索有效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使幼儿积极主动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很有意义的。

1、利用环境创设,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例如,利用艺术节展示活动,指导班级幼儿分别独立、合作创作了8K、4K、1K等三十几幅剪纸、绘画作品,并将班级幼儿的作品与全园小朋友的作品一起进行立体式展示,强烈的视觉冲击、艺术渲染给孩子与家长留下了美丽的烙印和心灵的撼动。而艺术节班级幼儿表演的筷子舞身上穿的小肚兜,让幼儿自己用银色即时贴进行剪贴窗花进行装饰,随着幼儿的舞动,小肚兜上的银色窗花,在舞台的灯光下熠熠生辉,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又在教室里,用幼儿富有镂空想象创意的树叶通过透明胶串贴成挂条布置在教师的灯管下、门框周围等处,浓浓的春意,让幼儿感受美丽和快乐。剪纸活动室墙上张贴幼儿自己制作的“舞龙”、“快乐的天鹅”、“我们都是好朋友”等剪纸竹帘作品,活动走廊里悬挂着十二生肖的竹帘作品,活动区角里放有丰富的剪纸材料和幼儿的作品,幼儿可自由操作、玩耍。而户外活动的辅助障碍物塑料罐上用幼儿的剪纸小动物作品进行装饰,等等。以上创设供幼儿欣赏、观察、操作,使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有情趣的、欢乐的气氛,激发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的兴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2、利用欣赏评价活动,帮助感悟创造美的能力

剪纸欣赏中幼儿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教师的评价应注意善于抓住幼儿最初的艺术感觉,随时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如:欣赏中为幼儿作 品起名字,是表现幼儿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所起的名字不采用不置可否的:“恩、好、不错!”而应该给予一个简洁、适当的反映。“你是根据画面的内容起的名字”、“你是根据时间起的名字”、“你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起的名字”、…这样的反馈既有评价作品,又暗含应该这样为作品起名字的的各种思路的提示。

当作品出现时,应把幼儿的个人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孩子大胆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后,教师对幼儿的直觉体验进行提升,并应给予孩子一些欣赏的技能。在分析作品中,避免教师的灌输与权威,而应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层层的分析:“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觉得这样剪好吗?”“为什么?”“哪里最吸引你?”···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帮助孩子整理、清晰感受,让一些直觉、感受的东西,夹杂理性和逻辑。

剪纸作品欣赏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欣赏经验结合在幼儿自己剪纸中。在欣赏评价幼儿的剪纸作品时,应充分了解全班幼儿能力的差异及每个阶段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才能准确地找到它不同于同龄幼儿作品的独特创意。评价的作品,教师评价重点放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见解等,而不是单单的技能。而这些都是培养审美创造艺术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利用师生互动,捕捉有价值的事情,将无意义的活动变成有意义的活动,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在一次剪纸活动中,方逸清剪了一只形象可爱的骆驼,在欣赏展示时有幼儿提出如果这只骆驼的身上有花纹就更好看了。于是方逸清拿去在骆驼的驼峰上剪了花纹。再展示时,王奕程举手肯定“现在变好看了,那驼峰上的花纹看上去象里面的水在流动”,小朋友们一致用赞赏的目光投向方逸清。这时我及时引导,我们在剪花纹时可以与剪的对象联系起来,剪的花纹的含义与对象的特点联系,这样剪出来的花纹会既漂亮又有趣。使在教师的引导下无意义的剪花纹转向有意义的剪花纹。通过互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

三、正确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要素特点)

(一)调整、更新教师的剪纸艺术教育价值观

在“只要有技巧,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传统观念下,重视的是技巧训练。而单纯的技巧训练只能培养技艺娴熟的工匠,而无助于培养一个真正懂得艺术,具有审美文化素质的人。因此在开展艺术剪纸活动中要摈弃传统的观念,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遵循发展的可持续原则,注重培养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考虑“教什么”的时候,必须把握:

1、教育的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问题。

2、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在考虑“如何教”时必须把握:

1、发展的全面性。

2、发展的差异性。在考虑“何时教”时必须把握:

1、发展的能动性问题。

2、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3、发展的自然性问题。从形成和塑造未来的、完满和谐的、具有创造性人格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审美—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艺术剪纸活动,重要的是突破技艺教育的藩篱,走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健康轨道。

(二)尊重幼儿审美心理

1、尊重幼儿的审美知觉

幼儿的审美知觉内容是情感表现性。幼儿的审美主要是一种完形知觉。幼儿的审美知觉具有多通道性。幼儿通过审美直觉把握艺术文本的意义。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选择的活动内容、审美对象的文本是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审美经验有关的,能唤起幼儿情感共鸣的,能与审美对象进行同构的。在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反应,幼儿想象性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行为、表情、眼神等都要坦然接纳并给与积极地回应与鼓励;尊重幼儿的个性理解,因为在幼儿眼里他们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理解。请看案例:

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使幼儿对家拥有一份特别的情感。而房子是代表一个家的建筑物。我试着让孩子学剪房子。“你们知道我们住的房子是怎样的?”我 问道,“它有尖尖的顶”“它有烟冲”“它有方的身体(墙)”“还有门、窗。”幼儿回答。“我们用剪纸的方法来剪出房子”我提议道。孩子们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你认为剪房子哪里最好剪?”我又问道,“墙好剪”“顶好剪”“烟冲难剪”“门窗难剪”幼儿回应道。于是我很快地把孩子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了一下开始示范:对折——剪顶——剪墙(此时听到有幼儿说怎么没有烟冲)——剪门,打开,变成了没有烟冲、只有一扇门的房子。虽然有一幼儿说象一座庙,然更多的幼儿情绪不激动。我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又示范了一个有烟冲的、有三扇门的房子。当我打开作品时,幼儿发出我熟悉的“哇!”的惊叹声,脸上露出了雀雀欲试的表情。……

笔者原以为通过提问了解到什么对孩子来说是容易的,什么对孩子来说是困难的,并且为了让幼儿较容易地获得成功,我故意避开了难剪的烟冲(和窗子)。可是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孩子不大接受我这简单的房子。相反,虽然有点难剪的有烟冲、有三扇门的房子,在幼儿看来才是美丽的房子。为什么?因为幼儿对房子的完形知觉中是有个烟冲的,我剪出的作品中没有烟冲,那么幼儿在感知作品时就不能很好地与作品进行同构,所以表情反应较木讷。而一旦我将作品添上烟冲,作品的内容结构与幼儿的认知得到同构,幼儿的表情反应就积极,对房子的剪纸作品产生了审美。美丽的东西都想拥有,进而激发了幼儿动手尝试的欲望。这说明,教师的预设要顺应孩子的审美心理需求,当发生冲突时,必须及时调整。

2、尊重幼儿的审美想象

幼儿的审美想象是情感化的审美意象产生的过程。幼儿在审美想象中实现着“神与象游”。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想象的对象具有不确定的情景因素,使幼儿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性格、情感直接移注于想象的对象,通过想象,可以产生各自独特的审美感受,最终产生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象。有时幼儿产生的审美意象不能用他的语言表达清楚时,教师可帮助他完善表达。幼儿在进行想象过程中,教师要随幼儿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同进同出”,让幼儿充分地享受“神与象游”的过程。请看案例:

在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中国的戏剧文化产生很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戏剧脸谱,是幼儿情有独钟的。于是就让幼儿用剪纸的方法创意 14 剪脸谱。在幼儿进行剪纸开剪前,先收集那些色彩对比强烈、花纹清晰但不确定具体内容并赋予想象的脸谱,供幼儿欣赏并进行花纹想象。结果幼儿想象出许多的花纹,如:象象牙一样的花纹,象大象鼻子一样的花纹,象小雨滴一样的花纹,象手一样的花纹,象6一样的花纹,向山上流下来的流水一样的花纹,象蜗牛一样的花纹,象青蛙一样的花纹,象火苗一样的花纹,向彩虹一样的花纹,象烟一样的花纹,有小的,有大的,向斑点狗身上的花纹,象话筒一样的花纹,象蛇一样的花纹,象倒放的葫芦一样的花纹,象火一样的花纹,象鸟一样的花纹,象兵器一样的花纹,象云一样的花纹,象蝴蝶翅膀一样的花纹等等。而当幼儿说“象问人一样的花纹”时,我就回应提升“问号花纹,是个爱提问题的人。”帮助孩子把他的意思表达完善。接着再给幼儿欣赏相应的脸谱剪纸作品,再进行剪纸脸谱花纹想象。然后才让幼儿进行创意剪脸谱。此时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意愿设计脸谱上面的五官花纹、额头脸颊下巴花纹等,运用自己的剪纸技巧,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花纹脸谱。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次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彩绘脸谱,虽然花纹确定性不明显,但又是幼儿似曾在生活中哪里见过,因此当幼儿通过视觉“走”进作品,带着作品中的花纹符号从作品中“走”出来,并将这些符号与生活中熟悉的物象进行对应,使这些不确定的花纹符号按照幼儿各自的理解变得确定起来时,幼儿便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意象,于是幼儿想象出了如上的许多花纹。第二次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剪纸脸谱,由于第一次的幼儿欣赏想象同构,丰富了幼儿对脸谱花纹的感知经验,因此,当幼儿一旦“走”进剪纸脸谱去欣赏其中的花纹时,便带着已有的脸谱花纹的感知经验去与剪纸脸谱中那些线条组成的剪纸图案进行对应同构,并进行再次想象,使那些不确定的剪纸花纹赋予具体的对应名称内容,也或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当幼儿带着对花纹的丰富内涵从剪纸脸谱作品中“走”了出来,在两次欣赏想象同构的基础上,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情趣、剪纸技能,产生了对花纹脸谱剪纸的不同审美,于是创作出了不同个性的脸谱剪纸作品,实现了“神与象游”。

3、尊重幼儿的审美情感

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他们移情的产物。幼儿的审美情感与他们的感性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外显性高峰体验。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要利用幼儿的移情,提供帮助,使其获得审美愉悦。了解幼儿的审美偏爱,帮助幼儿进行审美体验。清楚幼儿表达愉悦的方式,分享幼儿的高峰体验。请看片段:

在《欣赏民间剪纸窗花作品——年年有余》的活动中,教师:你在这幅作品里看到些什么?

幼儿:有个胖小毛头。(用手指着作品中胖娃)幼儿:有一条鱼。(用手做游鱼的样子)

幼儿:有个小孩抱着一条鱼,很开心。(做抱的动作)教师:那你们看到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这小孩本领很大的。(用手翘大拇指)

幼儿:想把鱼吃掉。(两手握空拳,放在嘴前,做吃的动做)幼儿:骑在在鱼身上游泳。(两手做游泳状)

幼儿:抓到鱼说了很多话。回家叫妈妈洗洗,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也做了一个吃的动作)

„„

在以上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幼儿对欣赏的对象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该 片段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可看出审美对象能引起八位幼儿审美注意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单个的形象(小孩或鱼),有的是情绪(小孩抱着一条鱼,很开心),有的是能力(这小孩本领很大的,能抓住鱼),有的是想法(想把鱼吃掉),有的是行为(骑在在鱼身上游泳),有的是听觉的联想(抓到鱼说了很多话。回家叫妈妈洗洗,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而这些都是不同的幼儿通过审美对象在自己生命中的认知活动的不同的情感迁移产生的审美结果,幼儿在表达自己的愉悦情绪时,几乎都加上了各自的行为动作。幼儿喜欢欣赏,其中,作品选择的形象活泼、可爱,大红剪纸的颜色,艺术家精湛的剪纸工艺,都是幼儿喜欢欣赏的因素。而最终使幼儿获得了审美愉悦。而教师也与幼儿一起分享着由幼儿获得的审美愉悦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教育 的结果,更应关注教育过程本身,应重视儿童作为主体对对话活动的参与,师生之间,师生与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要重视儿童心灵的感受,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儿童一定的时间,引导儿童向艺术文本提问,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幼儿在以审美活动为代表的各种人生经验中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第二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7-59,61-64,66-70,176,178 [3]屠如美.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9,11-20 [4]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4,7-12,120,131,141,152-153,166-168,174-179,183-184,188-189 [5]小艺.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A).,2009 [6]幼儿年龄特点(A).育儿网,2009 [7]中班幼儿年龄特点(A).http://,2009 [8]大班幼儿年龄特点(A).江阴教育幼儿教育学科网,2009

致谢

终于,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完成。在获得如释重负之感的同时,一种专业素养历练后的成长愉悦由然而升。我经不住要感谢曾经帮助我完成三年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的每一位老师、同学、领导和家人。

首先,我要感谢直接指导帮助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林琳老师。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是通过网络指导你已经深深地走进我的心里。还记得我初写论文开题报告,懵懵懂懂,存在很多的问题,你非常认真仔细地酌字酌句酌行酌段地进行批阅,有框架方向性指导的,有规范专业用语指导的,有严密逻辑性指导的,等等,一次又一次,你的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令我感动,你谙熟业务的专业能力令我折服。随着开题报告的通过,你对我毫不吝啬的鼓励使我倍加信心。正式写论文了,很多的格式、内容存在问题,你依旧不厌其烦地耐心帮我指正……感谢您,林琳老师!

其次,我要感谢南汇电大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的教学和辛苦付出,帮助我 获得了的有利于专业研究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尤其是学校老师的不时提醒和督促,帮助我把握专业研究的节奏和进度,各位老师,我感谢你们!

然后,我要感谢我所在的工作领导园长老师陈蕾,是您当初的一番劝言,使我步入再学习研究的行列。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兼同事吴周琳、傅蔚、秦玉文,正是有了你们的相伴相助,使我能在获得研究知识的三年里,坚持不懈,排除困难。我要感谢我的同班同学们,是你们的朝气、执着影响着我,使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使我觉得充实,使我沉迷于完成专业研究的快乐中。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帮我寻找购买到有用的研究书籍。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初探 篇5

你是第336位浏览者 发布日期:2007-7-2 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一、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

美术欣赏是以艺术品为主要对象的审美活动,它强调审美价值,把对艺术的学习、了解与欣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各年龄班的幼儿美术欣赏的内容:

(一)小班内容:源于周围环境

1、中、大班美术作品

根据教育目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选择中、大班幼儿的美术作业进行展示。如大班的美术作品《雨》。其中有一幅这样的画:有一个打着雨伞的蜻蜓在寻找食物,雨用线条表示,雨伞和蜻蜓用不同图形表示。幼儿在欣赏中运用感官体验美,通过作品展开想象,运用语言交流个人的看法。

2、创设美的环境

从生活出发,为幼儿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在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上,注意色彩丰富,形象造型可爱,内容有情趣,符合幼儿的审美趣味,同时结合具体的美术欣赏活动目标进行环境创设。

同时,在美工区中还展示一些自然界的具有形式美的物品,供幼儿欣赏,如贝壳、岩石、树叶等。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美。

如让幼儿绘画秋天的树林,有红的,绿的,黄的„„还指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感受,选择不同的颜色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听到欢快的音乐,选择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表现。这些幼儿的作品都展示在活动室内,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空间。幼儿可随时地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从而提高幼儿审美评价能力。

3、结合季节特征

引导幼儿根据季节特征发现景物的变化,如秋天,枇杷树树叶的颜色变化,由绿变黄变红,或绿中有红,红中带黄等色彩的变化,丰富幼儿色彩知识,教给幼儿一些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如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原理。

(二)中班内容:联系生活经验

1、与生活经验相关的名画、名作

美术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增长美术知识,而是通过环境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我们感到,当幼儿美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幼儿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当幼儿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欣赏相联系时,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

水果丰收的季节,我们带领幼儿来到水果铺,看见铺子里摆放着各色水果:苹果、橘子、香蕉、石榴,什么样的水果才是新鲜的呢?幼儿认真地分辨着那些水分充足闪闪发光的果实。我们又来到法国艺术大师塞尚所画的《苹果和橘子》及其他水果作品面前,与大师交流着„„

2、与动物相关的名画

我们根据幼儿喜欢小动物的特点,为中班幼儿准备了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如齐白石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的熊猫等.如欣赏《虾趣》时,作品中不同姿态的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那透明的虾体,似跳,似游的动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幼儿.还有吴作人画的《熊猫》等。

3、民间艺术品

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如一些年画、剪纸等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可以作为欣赏的内容。

(三)大班内容:文化的积淀

1、欣赏中国名画

中国名画中有大量的山水花鸟,风景静物作品。山水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2、欣赏西洋名画

以“西洋画”欣赏为例,早期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绘画大师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等作品,都是可以选择的内容。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态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如欣赏冷暖对比明显的《红色的和谐》。这是一幅屋子一角的画面,画中用了很多的红色,如桌布、墙布等。在红色的桌布、墙布上装饰了许多蓝色的花卉图案。通过欣赏,使幼儿很自然地感受到:红色使人感到暖和、热闹,蓝色使人感到凉爽、安静。

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快而热烈、饱和而辉煌,桌布、陶罐、花和花茎都用单线勾勒,极富装饰性。而雷东的《白瓷瓶里的花朵》则是用色粉笔绘成的。画面中色彩斑斓的鲜花插在白色的花瓶中,色彩艳丽而明亮。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不仅学到了一些浅显的色彩知识以及施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色彩潜能,而且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3、欣赏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建筑外观上看,最显著的特征是造型丰富的屋顶形式,在宫殿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屋顶,除了表现不同的等级外,也是为了使建筑形象有明显的区别,在对比中更鲜明。此外,从建筑装饰中色彩的使用来看,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柱子,屋檐下用青绿色略加点金,使建筑物富丽堂皇,给了人们深切的感受。

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我们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设计出很多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活动,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1、语言交流法

语言交流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目的在于解决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用灌输法所带来的缺陷。

幼儿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儿童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根据这一特征,首先引导幼儿了解作品内容,为此,可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描述。

如让幼儿欣赏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教师和幼儿坐在一起,共同欣赏作品,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用开放式的语言提问:小朋友,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画面上,他运用了哪些线条?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

在描述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一系列的充分欣赏交流,幼儿对作品的冷暖对比,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已有了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2、活动表演法

活动表演法即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随意性的动作表演,从自身体验到的感受来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美。

由于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幼儿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喜欢一件作品时,并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喜欢,他觉得喜欢就是喜欢。因此,可边配合相应的音乐,让幼儿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如让小班幼儿欣赏情节画《拔萝卜》时,先让幼儿表演此游戏,让幼儿多做几遍拔来拔去的动作,从中体验拔萝卜时身体的动作、表情等感受,然后再拿出情节画《拔萝卜》请幼儿欣赏。通过上述的直接参与,幼儿对作品和人物的形象、姿态、表情等的欣赏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看图配乐法

艺术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形式的。我们把美术欣赏活动和音乐结合起来,促进幼儿审美素质的综合发展。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前先准备几首幼儿熟悉的音乐.当幼儿欣赏完美术作品后,让幼儿指出哪一首乐曲与欣赏的作品有关.如欣赏徐悲鸿的《群马图》,给幼儿听了蒙族的乐曲《赛马》和江南的《紫竹调》,幼儿很快指出了《赛马》和《群马图》都是热烈奔放的。

4、看图配诗法

诗歌、谜语等在欣赏生活用品和自然环境等的美中会经常用到。如小班的欣赏内容“小白兔”,我们就会引用“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儿歌帮助幼儿更好地抓住小白兔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再如在小班欣赏完小乌龟的模样后就借用小诗“大圆是身体,脑袋小小的,身上有花纹,头上有眼睛,四条腿儿像花瓣,小小尾巴伸出来”来小结,既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乌龟的结构特征,又利于幼儿进行有步骤地形象地表现。

谜语一般在导入中引用,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不管是诗歌、谜语还是小故事等都可以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甚至可以同步进行加强感染力。

5、游戏操作法

运用游戏操作法能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美术作品的特征,了解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和风格。

如在欣赏过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后,就可以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即把美术作品的特征风格相同或相似的找出来归为一类。

还有拼图游戏,即把美术作品的复印小件固塑后剪开作为区角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区角活动和自由活动时拼着玩。

6、拟编故事法

教师请幼儿欣赏作品,然后自己创编故事,以加深幼儿对所欣赏作品的形式/内涵等感受,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欣赏作品《鸡的一家》时,幼儿创编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鸡爸爸和鸡妈妈带着鸡宝宝到草地上玩,爸爸和妈妈亲热地交谈,鸡宝宝们在草地上愉快地翻着跟头,做游戏,捉虫子。因为爸爸和妈妈就在他们身边,他们一点也不怕被狐狸抓去,所以玩得开心极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欣赏、表述,幼儿已经体验到了小鸡一家幸福、快乐的作品内涵,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

7、评价作品法

评议应以儿童的自我介绍和幼儿间的互相评说和欣赏为主,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先画完的幼儿可以自由地把作品放在投影仪上,或放在展览角中展示,并小声地互相评议和谈论;整个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幼儿欣赏别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便于幼儿把对名画的欣赏经验迁移到对同伴和自己作品的欣赏中,使幼儿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评价《星夜》时,向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整体感受、理解整幅画,问幼儿:“你看整幅画后感觉怎样?”“你喜欢这幅画吗?”当时,有小朋友说:“要是有小动物在上面就好看了。”说明幼儿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后,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力。

8、联系主题活动法

“探险家”的活动中,一位幼儿带来一张小区新家的地图,立即引发其他幼儿画地图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向幼儿介绍了克利的部分作品《鲁杰恩近郊的公园》《有黄鸟的风景》《阿拉伯城》《北边的房间》《热闹的港口》等。幼儿画着属于自己的地图,每张画作似乎蕴藏着许多秘密,如同一个神奇的世界。

9、自由创作法

这是在对幼儿欣赏之后的一种心理回忆,并进行讨论、构思的前提下进行的。幼儿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向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中,自觉地积累审美经验,即逐渐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能动建构,激发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审美心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教师为幼儿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媒介和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使幼儿能够自由地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进行表现植物、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培养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使幼儿对美术作品有了较敏锐的感觉,并有了初步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同时幼儿的表达兴趣、愿望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幼儿的潜在创造力,调动了幼儿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有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随处可见,凡视觉所能触及的事物几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形式的美。但是如果没有审美的目光却又会视而不见。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兴趣,感觉的灵敏性,是要靠引导和训练才得以提高的。幼儿好动、好问,对客观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广泛关注的天性,正是开发和培养审美感觉的好时机。

2、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审美能力及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关内容。

如小班以欣赏表现花草为主,穿插些单体结构的动物如小鸡、小鸭、小象、小鱼、乌龟等,积累丰富的表现形象经验;中班以欣赏表现树木、动物、建筑及服装、玩具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色彩的冷暖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赏名画为主,使幼儿对色调、构图、色彩的情绪等有所感知,并尝试在表现活动中加以运用,以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3、灵活组织的教学

教师在幼儿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承担了引导者和欣赏伴侣的角色。欣赏活动的形式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随机活动等形式。

集体活动:通过晨间活动和午餐后的散步时间,组织幼儿欣赏园内的花、草、树木和活动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及幼儿园周围的建筑物和公园的美,使幼儿感受、认识周围环境的美。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泥板立体造型表现出各种人脸的形状。

2.运用捏贴、刻画等方法表现人物高兴或生气等脸部表情。

3.能充分想象、大胆制作。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对人物的各种表情有一定的了解。

2.陶泥、操作工具及综合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玩游戏:猜猜我的心情。

(1)师:我们的脸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比如开心的时候会有高兴的表情,(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生气的时候会有发怒的表情。现在请你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玩“我的表情”,说说朋友的心情。

(2)幼儿自由讲述。

●让幼儿置身于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讲述在做各种表情时脸部五官的变化,既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又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教师交代创作要求。

师:请你们在卷筒上把各自好朋友的表情做出来。你准备怎么做呢?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师:先把泥拍成泥板,再卷成一个卷筒,注意一定要把泥板的两条边连接牢固,然后在卷筒上装饰自己喜欢的人物造型。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将幼儿作品布置成“我的朋友”场景,(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鼓励幼儿相互讲一讲自己的作品。

活动建议:

☆区角活动

①生活区:提供哈哈镜,让幼儿观察变形后的自己,并大胆与同伴进行交流。

②美术区:提供纸、笔、橡皮泥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制作自己喜欢的面具。

☆家园共育

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漫画人物的资料,解答幼儿的有关问题,丰富和积累幼儿有关表情的认知经验。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篇7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审美能力

一、教师选择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范画, 幼儿观察作品,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以欣赏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带领幼儿先观察与本次欣赏主题相对应的事物, 并引导幼儿集中讨论, 各抒己见, 也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到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活动, 让幼儿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围绕绘画作品的主题进行无限的创想。

在以《树》为主题的活动中, 我发现幼儿画的树很单一刻板, 几乎所有的幼儿所画出来的都是一成不变的大树。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幼儿摆脱这样的画面束缚?怎样才能让幼儿画出千奇百怪自己喜欢的大树呢?经过反复的推敲, 我想到了让幼儿出去观察不同的树木, 欣赏不同的树的绘画作品, 打开幼儿的视野, 引导幼儿了解多种树的画法,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改变幼儿固有的绘画方式, 大胆地去进行创作,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我选择了几幅风格不同的画, 一幅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所画的树颜色丰富又带有朦胧感, 造型神似而非形似,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另一幅是我国艺术家吴冠中的作品, 这幅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 笔法纯熟顺畅, 形象传达了画家心中的各态树型。这两幅绘画作品尽管表现手法不同, 但是都表现出了并非合理的格式化画风特点, 这种不拘泥于真实的艺术绘画风格往往幼儿很容易接受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目的在于鼓励幼儿摆脱程式化、模式化图像的束缚, 让幼儿大胆地去创作想象。

二、把绘画作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随时引导幼儿观察, 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在绘画作品欣赏课中, 教师要将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相互融合联系, 这也是引导幼儿理解和表现的关键。指导幼儿观察不能只在课堂上, 还要在日常生活中, 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 指导幼儿观察, 让幼儿形成观察的习惯和兴趣, 也就是要在脑海中形成观察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日多观察幼儿感兴趣的点, 将欣赏活动真实情景化。为了引导幼儿想象心中千奇百怪的树, 我们首先以综合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关于“树”的各种知识, 使幼儿在掌握各种树的基础上掌握绘画树的技能, 为下一阶段的自由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活动刚开始进行的时候, 幼儿对树的兴趣多半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的, 于是我创设了组织幼儿“捡叶子”的游戏, 让幼儿开始关注各种树的特征:落叶与不落叶, 开花与不开花等等, 幼儿也渐渐地开始喜欢观察各种树木。在我们的幼儿园院内有许多的柳树, 组织幼儿观察柳树, 刚进入春天, 柳书还没有长出叶子, 幼儿没有看到树叶都感到很遗憾。我告诉幼儿, 接下来的日子, 每天柳树都会发生变化。在每天课外活动时, 幼儿都会跑到柳树边去看看柳树的叶子有没有长出来。再这其中就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在坐车外出的时候, 小朋友们也会被沿途的树木所吸引, 不停的说“这棵树的叶子大, 这棵树的叶子小, 这棵是会开花的树”。小朋友们似乎对观察树, 谈论树着了迷, 对树的兴趣达到了高潮。

在欣赏过生活当中的树之后, 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了之前的两幅作品, 幼儿都很轻松的说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观察结果,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欣赏和创作结合, 鼓励想象, 启发幼儿进行创作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开展幼儿绘画欣赏活动, 并不是单单的让幼儿去观察欣赏, 更需要幼儿的动手体验。幼儿的绘画在绝大多数都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来完成的, 可谓是“世界有多大, 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 幼儿创作的天地就有多宽”。我从各领域做了积累和铺垫之后, 幼儿的情绪和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紧接着就要进入绘画的状态了。为了使美术欣赏活动自然的过渡到美术表现活动,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我们又复习了之前的活动情景, 幼儿对这些还是记忆犹新, 非常感兴趣, 有些幼儿把绘画和日常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 想象地说出了:长翅膀的树、彩旗树、面包树, 等等。幼儿游乐对神奇树的了解, 接下去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引导幼儿对千奇百怪的树的想象。在组织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前, 我们在和幼儿的谈话中了解到每一个幼儿对千奇百怪的树的想法。有的说想在大海里画房子, 有的说想画会飞翔的树, 我们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想法, 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力求使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不同的, 都有自己的特点。幼儿在绘画的过程当中能够根据自己对树的理解想象, 进行自主性的绘画创作。幼儿天生就富有大胆而浪漫的创新精神, 在这样的欣赏活动后, 幼儿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依据欣赏后自己的意愿, 运用自主选择的绘画方式, 随意联想, 可以拟人, 也可以神奇化, 更可以随意地张冠李戴而也不觉得怪异。当然幼儿的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 在他们具有创意的作品中一定会表现个人的体验, 这种体验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绘画欣赏中和平日生活观察中。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变现方式。”在这样的欣赏课后, 我认识到在绘画欣赏活动中, 幼儿对一件美术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 各不相同, 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循循善诱地启发、鼓励幼儿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来进行选择题材, 让幼儿去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信息, 让幼儿有所启发, 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绘画。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教学.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篇8

【关键词】多媒体 幼儿园 美术欣赏活动 作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2-02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环节的融合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就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突破课堂时空限制,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作用

(一)激趣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由于年龄关系与身心发育特点,幼儿很难在整堂课保持精神集中,情感上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分散其注意力。传统教学环境下,幼儿美术欣赏教学大多以教师示范、讲授为主,学生完成点评、绘画作业为辅,教学形式单调呆板,影响了幼儿审美兴趣及学习热情。而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技术优势,我们可以为幼儿呈现动态的影像和富有色彩的画面,通过图、文、音、像结合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与兴趣,自由表达感悟体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认知。在课堂导入环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带给幼儿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了学习视野和想象空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幼儿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例如欣赏《创意美术:有趣的沙画》时,教师可以把沙画大师作画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当孩子们看到生活中原本平凡无奇的沙子,经大师之手化作了各种奇妙的场景,变得震撼人心、动人心弦,他们也会表现出惊异的神色,露出愉快的笑容,并对此发出由衷的赞叹。有了如此“勾人”的教学导入,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丰富活动体验,启迪学生思维

新课标要求幼儿艺术教育不断丰富学生活动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在创造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美术欣赏教学中,幼儿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寓教于乐,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幼儿学习体验,引导幼儿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通道,使其在感知各种绘画体系、作品的审美特殊时,更容易产生情感,迸发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提高美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创意美术:种子花样蛋糕》活动中,将制作泥盘的步骤拍下来,做成步骤图,第1步团圆→第2步压扁→第3步捏平→第4步翻身,利用箭头图示法,让幼儿在大脑中形成制作流程,一目了然。而在引导孩子找蛋糕表面装饰材料排列规律时,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直接在蛋糕图片上圈画如环状排列、放射状排列的方法,快速、有效地解决了活动中的重难点。在中班绘画活动《美丽的蝴蝶》,幼儿在观看了课件上各种姿态的蝴蝶,对蝴蝶有了很大的兴趣,也对蝴蝶有了更多的认识,但如果画面上除了蝴蝶外没有其它景物或情境,画面就会显得单调和乏味,因此,我就提示引导孩子大胆想象,丰富画面,再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设计画面,如给蝴蝶画上花园,或是蝴蝶的跳舞比赛等,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使画面更加生动,也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三)增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氛围

新课改实施以来,幼儿美术欣赏教学面貌发生许多新变化,也遗留了一些老问题。我们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交互式教学方式,这也是当前幼儿美术欣赏教学亟待优化之处。如何有效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融洽学习氛围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代替原本单调乏力的口述、板书,方便与学生的信息交换,增强彼此交流互动,从而为成功教学创造条件。

例如在欣赏作品《螃蟹大联欢》时,教师可以将课前制作的小视频放给学生看,“好可爱的小螃蟹啊!它们在歌唱,在舞蹈,在做游戏!”学生们快乐地说道。“寒冬已过,小螃蟹们正为迎接春姑娘而开联欢会呢,小朋友们也一起来吧!接下来,我们亲身制作一只小螃蟹,好不好?”学生们欣然应允,并沉浸在创作中。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动脑思考、认真研究,教师对其进行适时点拨,学生会问:“火柴棒的用处是什么?”我们就告诉他,“小螃蟹的腿是怎样的?好好想一想如何做好呢?”于是,有的把火柴棒从中间轻轻的折一下,但不折断,这样小螃蟹的腿就是弯的了;有的用火柴棒作为连接使用;有的还为小螃蟹印上花纹。

(四)完善教学评价,助力学生认知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他们对于美术内容的理解、认知及能力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每个人的审美、创作也独具特色。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表现,教师应予以充分肯定和尊重,并尽量采取正面的、积极评价,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断学习进步。在美术欣赏活动后,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拍照、集册,并利用多媒体进行逐一展示,从而弥补以往快速浏览与抽样欣赏存在的不足,引导其自主评选、分析自己最爱的作品,完善自评与他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收获学习的快乐,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同时,在彼此欣赏与点评过程中,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机会。

例如《大班美术欣赏:地下舞会》,各种昆虫在地底下参加舞会,但因画面上昆虫较多(唱歌、跳舞、演奏、指挥、迎宾等),画面小不易仔细观察,当幼儿说到某种昆虫,直接用聚光灯聚焦、放大,重点欣赏,如孩子说到有一只蚂蚁姑娘在迎宾时,重点欣赏迎宾蚂蚁的动作表情,猜测他们的对话等,不仅方便学生观察感知,也能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

二、关于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思考

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优势,为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多媒体课件并非万能,我们在选择时首先要注意实效性。为此,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遵循删繁就简,就易舍难的原則,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直观性、趣味性优势,实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灵活性。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与实际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历程,避免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另外,还要讲究适用性。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估计教学进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诸多情况,如停电、电脑故障等,不能单一地依赖电脑,应考虑意外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多媒体教学既有其进步性与优越性,也有其局限和不足。加深必须要适时、适度利用多媒体,不断优化运用方法及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褚晓岑. 学习与成长的并进——浅谈美术欣赏《格尔尼卡》[J]. 中华少年. 2016(25)

[2]周宁.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考试周刊. 2016(70)

[3]郭翠萍.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6(09)

[4]何嘉明. 试析加强美术欣赏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31)

上一篇:三类人员考核认证制度下一篇:朗诵散文落叶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