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精选4篇)
摘要:经贸和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动力,也需要文化动力。而从长远来说,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将触及基本价值观,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所可能带动的认识与价值观的趋同,将比经贸合作与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关键词;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和平发展
一、中华文化是两岸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引起两岸人士的强烈共鸣。
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
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台湾寺庙及教会教堂计14841座;其中庙宇超过1.1万座,而寺庙最多的是道教,有寺庙9137座,排在第二位的是佛教寺庙,有2281座。在台湾,所谓的“国语”广为流行,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国语”的存在,所以两岸之间毫无语言障碍,相同的语言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纽带。台湾流行的还有“闽南话”、“客家话”。台湾居民中,说闽南话的约占57.1%,说客家话的约占21.4%,讲原住民方言的约为2%,其余则讲其它汉语方言。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都是由大陆移民带到台湾并流行于台湾的。
在台湾,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台湾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台湾的孩子从小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里长大,小学开始就已经有大量文言文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历史和哲学,而这种教育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的传统礼仪,民间的生活,民俗的传说和节庆,包括信仰,都和整个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有人开玩笑说,连鬼都是从大陆过去的。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脊梁,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拥
有的精神财富,是连接海峡两岸最牢固的心灵纽带。两岸因为独特的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在传统中华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因为这样的同质异貌,在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存、维护与创新的课题上也各有心得与视野,从而形成在文化交流上优势互补的局面。因其如此,两岸透过取长补短的频繁交流,更有助于刺激文化的新生与发展。
经过30年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融合已是相当广泛与深入,然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必然影响两岸同胞深层次的认同感,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交流,就不能建构两岸同胞的共同认同,这必将有损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两岸交流如潮水从未停止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但长期以来,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具有很强的民间性,由于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成本高,有效性与动力不足,而“台独”势力对两岸交流的排斥、对台湾文化的反向建构——刻意建构“台湾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国家”认同感,把台湾主体意识包装歪曲成“台独”意识,更使两岸文化交流全面化、正常化的步履艰难,使两岸同胞之间仍然存在着诸多隔阂和误解。相对于两岸经贸交流的趋于正常化,逐渐走向制度化以及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所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性成果,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还显得相当滞后。贾庆林指出:“这种局面应当改变,需要两岸有识之士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共同建议”虽只是论坛交流研讨的成果,却反映出两岸各界的认知和期待,预示着两岸文教交流发展新的方向,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这对两岸双方研究和制订政策十分有益
三、两岸期盼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
“现在我们期盼两岸文化交流也能日益走向全面化、正常化和制度化。”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朱新民说,这正是两岸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如何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的“共同建议”凝聚了两岸文化产业界对此的思考与智慧。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如果海峡两岸适时商讨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将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
智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阶段跨越。”
中华文化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百多年来所经历的几度分离与回归,所受到的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外在环境的影响,又使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现实。这种现实使两岸文化交流比经贸交流更为复杂,成效也将更为缓慢,因此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包容。
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不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海峡两岸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宝贵贡献,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弘扬中华文化,把这种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汇集起来,势必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参考文献】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人民网2009年1月1日 《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
胡锦涛,新华网2011年7月12日 《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台湾连锁业发展祖国大陆市场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培养支持门店营运所需的大批本土化连锁经营人才。由于政策法规限制, 台湾连锁企业不可能像在台湾那样直接投资创办学校培养本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那么与大陆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则成为现阶段台湾连锁企业在大陆市场人才补给的“次级最优策略”。
一、两岸连锁业的合作前景展望
(一) 中国大陆本土连锁业仍比较薄弱
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连锁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国本土连锁企业在观念、技术、管理等方面仍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
1. 认识上的误区
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盲目追求开店数量和扩张速度, 缺乏对日常营运的后续支持, 忽视了连锁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国内不少连锁企业对连锁经营的本质不甚了解, 重数量轻质量, 认为连锁经营就是通过多开店铺出效益, 结果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最后难逃失败的命运。
2. 运营基础薄弱
(1) 人才缺乏。连锁经营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是许多连锁企业败走麦城的根本原因, 如红高粱、亚细亚等都是由于经营管理人员缺乏竞争的危机感、采取过去的传统商业管理方法, 使得公司的政策无法执行, 制度无法正确实施, 公司的经营方法和战略缺乏内部交流, 员工的思想跟不上连锁经营的发展, 最终导致连锁帝国的轰然倒塌。
(2) 管理不规范。连锁经营管理缺乏标准化体系, 运作不规范。目前我国大多数连锁经营体系都缺乏一套完整的运营守则, 使得总店对各连锁分店的监管不力。有的分店在各种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自行进货, 使产品无论在价格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得到保障, 从而使连锁企业的整体声誉受损, 又由于连锁经营的强连锁效应, 严重时会导致整个连锁体系的崩溃。
(3) 品牌意识淡薄。品牌是连锁经营企业的生命, 特别是特许经营的企业, 必须在广泛的消费者市场上靠服务和商品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 但大陆连锁经营企业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上缺乏深刻的认识和规范的操作, 绝大多数仍是千店一面, 品牌形象不突出。
3. 配送中心发展滞后
配送中心在连锁经营中具有核心的地位, 承担着连锁企业各个分店所需商品的进货、库存、分工、集配、运输、送货信息处理等业务。发展连锁经营离不开配送中心。由于大陆连锁经营处于起步成长阶段, 对配送中心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或者没有配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徒有其名, 导致统一配送功能滞后, 没有发挥配送中心的核心作用, 连锁企业经常出现商品断档或库存积压现象, 降低了要货、送货的准确度, 致使配送中心效益低下。
(二) 台湾连锁总部密度全球居首乃是逼不得已
台湾幅员面积不大, 但是连锁经营体系却高度发达, 台湾的连锁经营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品牌众多, 业态丰富, 涉及吃、住、行、育、乐等多个领域, 连锁加盟总部密度位居全球第一位。以台湾的便利店连锁业态为例, 截至2010年底, 台湾共有便利商店9483家, 其开店密度平均不到2500人就有一家店, 已超过世界流通业最发达的日本。其中以统一超商4800家店居首位, 全家便利2324家店次之, 莱尔富1236家店居第3位, 来来超商、台糖蜜邻分居第4、第5位。由于密度过大, 便利店连锁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买盒饭和日用品, 到超商!买报纸, 到超商!缴水电费、电话费、停车费, 到超商!有的超商甚至提供帮忙倒垃圾服务……可见, 由于台湾岛内市场过于狭小, 台湾连锁业不得不陷入“超级竞争”的困境, 客观上需要向台湾以外的市场扩张, 而进入祖国大陆市场无疑是最佳选择。
台湾的连锁经营产业相对于大陆市场更加成熟, 因此在连锁加盟的发展、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等方面具有更加先进的经验优势, 加上海峡两岸在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相似性使得台湾成熟的连锁加盟品牌得以顺畅地复制到大陆市场并迅速取得成功。从这种意义上说, 台湾和祖国大陆在连锁经营领域的合作存在着天然的“商业模式—市场空间”的优势互补关系。所以, 台湾连锁加盟企业虽然比欧美和日本更晚进入大陆市场寻求商机, 但是却后来居上, 如零售业的大润发超市, 餐饮业的上岛咖啡、永和豆浆、85度C等。
(三) 两岸连锁业合作有利于两岸双赢
台湾的连锁业不仅发达, 而且连锁总部密度也居世界首位。近年来, 台湾连锁业已逐渐饱和, 岛内连锁总部的数量增速放缓, 甚至2011年加盟店总数出现下降 (见表1) 。如果缺乏门店加盟扩展上的有力支撑, 台湾本土连锁总部经济必然难以维持, 因此必须向外寻求新的市场。2011年, 台湾岛内连锁总部多达1759家, 相当于平均265人就有一家连锁门店、每13000人拥有一个连锁总部, 密度之高在全球罕见。而祖国大陆连锁总部的数量约为五六百家, 因此大陆连锁业具有无限的市场。台湾业界有全球一流的管理技术、经验及优秀人才, 两岸企业有很大的互补性, 未来可以提升合作层次。
资料来源: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 (2005-2012) , 转引自李正纲 (2012)
与台湾日益饱和的市场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近年祖国大陆市场连锁行业销售额与店铺数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2011年“大陆连锁百强”的销售额为16507.4亿元人民币, 门店数量达到55407家, 均比2010年的数据增长了15%以上。未来十年, 两岸连锁企业可透过更多的交流, 相互认识, 携手合作, 共创未来, 在全球的流通服务产业抢占一席之地, 实现两岸双赢。
二、台湾连锁业在大陆市场的人才补给策略
(一) 台湾连锁业发展大陆市场的关键:人才补给
2000年以来, 在祖国大陆扩展市场的台湾连锁门店的销售额与店铺数量增幅较快。但另一方面, 中国大陆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基层干部和中层管理者已成为台湾连锁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对连锁企业而言, 近年营运主管、采购主管、店长人才尤为稀缺。《2009年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显示, 有71%的连锁企业认为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层次的优秀管理人员。
连锁经营实际上是商业企业通过一系列标准的管理、加盟、形象和商品操作形式来推广和拓展, 从而让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有良好盈利性的经营模式或项目得到大范围的复制和推广的一种手段。连锁企业想在市场中攻城略地, 必须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并且要确保企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门店不断扩张的需要。因此, 连锁经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必须做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规划, 以满足未来连锁经营扩张的需要。据统计, 零售业连锁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只占3%, 大大低于其他行业水平, 其中熟悉采购、商品陈列、配送和生鲜食品管理等知识的中层管理人才更为缺乏。因此, 不论是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或是连锁企业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考虑, 都有必要加强校企合作, 共同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连锁经营人才, 以适应连锁经营产业的发展需要。
(二) 台湾连锁业在大陆市场的人才补给策略:引进不如联合培养
在台湾, 连锁企业创办学校进入关系企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补给模式。例如台塑王品牛排就计划于2014年创办王品大学培养本企业的专门人才, 采用双语教学, 聘请米其林厨师授课。学员在学习阶段就可以进入王品旗下品牌打工, 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 在王品旗下企业担任主任、组长, 月薪约在30000-40000台币。据报道, 王品集团旗下10个品牌, 每年人力招聘的需求达到3000人, “与其慢慢找, 不如自己办学校”显然成为台湾连锁业人才补给与培养的新动向。
不过在祖国大陆, 政策法律环境尚不允许台湾连锁企业直接创办学校。而在人才引进方面, 由于大陆的市场环境与台湾不同, 台湾连锁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比并无优势, 甚至一些实力雄厚、品牌知名度高的台湾连锁企业在大陆的人才引进也极其困难。像台塑集团在厦门创办的首家连锁医院厦门长庚医院的护士年流动率大约在30%左右, 人才短板已成为制约长庚医院在大陆发展的首要问题。引进困难的情况下, 与大陆本土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人才, 就成为当前的“次级最优”选择。连锁企业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 高职院校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 双方共赢。
三、台湾连锁业与大陆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 校企联手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必要性
1996年上海商学院首创连锁经营专业以来, 我国的连锁经营专业在高等院校纷纷创建, 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当前我国连锁经营专业建设仍然滞后于实践, 尤其高职层次的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连锁经营专业但是师资匮乏, 尤其缺乏的是有企业实践经验, 熟悉连锁超市零售业经营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就是教学内容陈旧, 使现行各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 一般还需要2-3年时间重新培训, 熟悉业务流程,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由于台湾连锁业的成熟度远高于祖国大陆, 其在大陆市场发展的需要又使得这些企业有能力也有意愿加强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因此, 高职院校加强与台湾企业的联系, 在连锁经营课程教学中引入台湾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最新的商业模式案例, 既能提高本校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同时也为这些合作企业的大陆扩张策略提供了人才保障, 因此这样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必要的、长期的与可持续的。
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角度考虑, 校企合作也符合连锁经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连锁企业内部的许多岗位层次低, 工作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 因此连锁经营工作通常是比较辛苦的。而高职连锁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 甚至进入连锁企业工作之初较多从事的岗位也是连锁门店的收银员、理货员、导购员等。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的定位一般是培养店长、经理等高层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 但是连锁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管理者必须从基层培养和提拔。所以, 连锁经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实践和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高职学生由于对连锁行业本身还缺乏充分的了解, 其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还比较模糊, 所以对个人发展目标不明确, 学校通过与连锁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领悟职业生涯不同阶段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从而更好地摆正自身位置。
(二) 海峡两岸校企合作的可行性
1. 校企合作符合连锁企业的发展需要
校企合作必须符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才能持久, 祖国大陆的高职院校与台湾连锁企业开展合作必须找到彼此的利益共同点。这一点对于那些积极在大陆市场扩张展业的台湾连锁企业而言, 无疑是双赢的。显然, 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本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大量优秀专业人才及储备干部非常符合台湾连锁企业的自身利益。另外, 台湾连锁企业在台湾市场大多建立有自己的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体系, 这些企业培训课程体系本身就可以与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相互补充, 也使校企合作方便对接。
2. 与台湾连锁业开展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有利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机构, 高职院校更希望把那些知名度高、有竞争力、能够提升学生技能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就连锁经营领域而言, 台湾拥有全球最发达的连锁业, 能够到大陆市场上与欧美连锁巨头一争高下的往往都是台湾地区一流的连锁企业。在大陆市场上许多加盟连锁领域里, 台湾连锁业往往是后来居上, 成为行业的市场领导者或者挑战者。让学生走进台湾的连锁企业, 接触台湾连锁企业的管理实践, 对于提升学生的连锁经营知识和管理技能无疑是十分有益的。高职院校通过配合台湾连锁企业的大陆发展战略, 可以吸引许多国际知名的连锁品牌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开发、专业规划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去。
3. 能较好解决统一教学与分散实训的协调问题
由于学校的教学往往要求统一, 而企业的具体工作又存在分工差异, 不可能一成不变。目前我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很少能够整班吸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而由于连锁企业的门店分布分散, 却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例如, 连锁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地区布局优势, 在学生提出申请的基础上, 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安排到不同城市的门店中进行各种岗位的实习工作,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同时又兼顾了学生实训中多样化的需求。
总之, ECFA的签署, 既是台湾连锁业进军祖国大陆市场的良机, 也是大陆高职院校改革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重大机遇。高职院校应当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提升产学合作层次、校企合作对接、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多做努力, 从而让两岸连锁经营领域的校企合作能够真正有利于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培养学生实现快速成才。
摘要:台湾是世界连锁总部最密集的地区, 台湾连锁业拥有全球一流的管理技术、经验及优秀人才, 而祖国大陆拥有潜能无限的市场, 两岸连锁业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合作前景。ECFA的签署给业界带来海峡两岸黄金10年合作发展的预期, 台湾连锁品牌必将大举西进, 大陆市场连锁业将百花齐放, 两岸连锁业未来可以提升合作层次, 透过更多的交流, 相互认识、携手合作、共创未来, 在全球的流通服务产业抢占一席之地。台湾连锁业发展祖国大陆市场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培养支持门店营运所需的大批本土化连锁经营人才。由于政策法规限制, 台湾连锁企业不可能像在台湾那样直接投资创办学校培养本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那么与大陆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则成为现阶段台湾连锁企业在大陆市场人才补给的“次级最优策略”。
关键词:海峡两岸,连锁经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彦.台湾连锁业发展祖国大陆市场的现状及趋势[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
[2]国际在线:台湾便利商店接近9500家便利商店密度全球第一[EB/OL].http://news.ifeng.com/taiwan/2/detail_2012_01/03/11729392_0.shtml, 2012-1-3.
[3]李正纲.台湾连锁服务业之发展探讨与高等技职教育人才之培育[C].第四届两岸高职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2.
[4]徐志群, 施中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2 (8) .
[5]郑彦, 刘威, 陈梦.连锁经营管理与实践[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6]叶汉英, 熊海燕, 李德华等.基于现代超市零售业的食品生物技术 (生鲜管理) 专业实践探索[J].职业时空, 2009 (3) .
[7]郑彦, 蔡弼凯.论连锁经营视野下医疗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以厦门长庚医院为例[J].医院院长论坛, 2013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溃退到台湾的国民党继续与大陆对抗,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造成了多年来两岸的紧张形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和平发展也为两岸人民所支持,两岸关系也将越来越好。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两岸关系一直都是我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认识两岸关系的动态,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这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两岸关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
现如今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关系已是密不可分,而且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陆新一轮改革也必将深刻影响两岸关系。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于13年10月下旬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所指出的那样,十八届三中全会带动的大陆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新发展,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更宽广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
俞正声主席的此番讲话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的确,大陆的改革开放,对两岸关系影响巨大,这是被历史所证实了的。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更加一发而不可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海协会海基会签署了19项协议,实现了全面“三通”,开放了陆客赴台旅游,实现了陆生赴台就学,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大陆改革的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大陆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两岸关系当前的大发展。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大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有理由对两岸关系的未来作更高期待。在两岸关系中,无论是经济交流还是人员往来,都与大陆的改革、发展与开放密不可分。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吹响了大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而且对两岸关系发展同样意义重大,将为两岸交流合作提供新机遇、新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消散、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陆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是“一枝独秀”,大陆市场将为台湾经济发展继续提供广阔空间,台湾将从大陆新一轮经济改革中获得发展利基。同时大陆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也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我们都在目睹着祖国经济一天天的强盛,看到我们祖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的国民经济正在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我们对于祖国明天的经济有足够的信心,更有无比迫切的希望。祖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定会给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致力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近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年中共十七大后,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实施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政策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
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来说,“文化“将成为连接两岸的一个重要纽带,因此,新时期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将是两岸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应该提升根亲文化内涵,加强两岸情感认同:两岸根亲文化,也是宗族、宗亲文化,是两岸之间不断的血浓于水的关系,也是最容易被两岸民众认同的两岸关系亲和力。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的“破冰”之举就出于福建省旅游局做出的欢迎台湾同胞回乡探亲旅游的大胆创意。当相隔半个世纪的分居海峡两岸的白发苍苍的夫妻在海峡西岸的“寡妇村”团聚之时,两岸同胞无不为之动容。当年台湾地区领导人之所以接受海峡西岸释出的善意,很快做出开放台湾居民回闽寻根探亲决策也有根亲文化的因素在内。20多年之后,要进一步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还必须提升两岸根亲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难得持续发展5000年的世界几大古文明之一,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随着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原文化在闽台两岸积淀,并且保持“活化石”的生活状态。其次,我们应该揭示海洋文化源流,加强两岸开放协同:国内外都有人将中华传统文化看作是封闭保守的陆地文化,为了使两岸同胞都认同祖国大陆是开放文化之源,促进两岸关系在开放背景下形成和平发展共识,必须揭示我国海洋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尤其海峡西岸是世界东方海洋文化发祥地的历史事实。
我们应该看到,两岸关系中还存在一些固有的分歧和矛盾,以及政治、军事、台湾对外交往等敏感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将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瓶颈,甚至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虽然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依旧存在矛盾,而两岸的发展前景也仍有不明朗的地方,但如今的两岸往来之便捷,交流之活跃,合作之深入,可以说是6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终结两岸敌对历史,抚平历史创伤,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是两岸双方、国共领导和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在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不断增多、民族文化认同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必将势不可挡。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坚定信心、不懈努力,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形势与政策论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一、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 一) 中俄贸易规模发展迅速, 但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尚不 匹配
近年来, 中国与俄罗斯间双边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中俄在各领域合作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成果之多, 令人瞩目。过去10年间, 中俄贸易一直保持平均30% 左右的增长, 仅2009年中俄贸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度的负增长。尽管如此, 中俄双边贸易额也在2010年就迅速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贸易水平。2011年, 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92. 5亿美元, 比2010年增长42. 9% 。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881. 6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11. 2% , 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出5个百分点, 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俄第一大贸易国 ( 如表1所示) 。中俄两国领导人更是提出了双边贸易额到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
资料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数据 整理。http: / /www.customs.gov.cn/
但是, 中俄贸易额仍然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高。以2012年为例, 数据显示, 2012年中俄贸易额为881. 6亿美元, 不到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 3% , 中国2012年十大贸易伙伴中, 俄罗斯仅名列第八名。而这与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是不相符的。中俄经贸合作的规模与两国的大国地位不匹配。
( 二) 中俄投资合作步伐加快
中俄投资合作步伐显著加快, 根据中方统计, 截至2012年年底, 中国对俄累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4. 2亿美元, 近十年来平均增长40% 以上。2012年中国对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 56亿美元, 增长了116. 2% 。
两国间能源、科技、运输等领域的大项目合作顺利, 中俄原油管道、天津炼油厂、田湾核电站、远程宽体客机和重型直升机的研制, 以同江铁路桥等为代表的一批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科技、运输等领域大型合作项目, 有力支撑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 中投公司与俄罗斯国家开发银行、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 合作设立了“中俄投资基金”, 中俄投资基金以有限合伙制形式设立, 进行商业化运作。该基金主要投资于中俄重大双边合作项目、双边贸易相关项目、俄私有化和国际化项目等。
( 三) 俄罗斯成为 WTO 新成员国, 为促进中俄经贸合作 注入了新能量
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56个成员, 将最后一个重要经济体也纳入国际贸易规则之内。俄入世后, 可通过贸易政策审议或争端解决机制等多边渠道, 促使俄罗斯经贸政策更为公开透明, 解决可能出现的贸易问题, 既维护成员利益, 又不伤害双边经贸关系。俄罗斯“入世”将给全球贸易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中俄经济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俄在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原材料资源丰富, 工业品竞争力较强, 产业和外贸商品结构上的较强互补性, 已成为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 随着俄关税等市场准入条件的降低, 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轻工业对俄出口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俄罗斯入世后将进一步开放市场, 并遵循世贸组织规则, 对法律法规做出修改和完善, 这些都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对俄贸易。
( 四) 中俄能源合作, 仍为双方经贸合作的焦点
俄罗斯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 而中国则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因此在能源方面, 中俄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商品中, 能源矿产所占比重最大, 约达70% 。能源资源开发仍是中俄合作的重头戏。
对中国来说, 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 但是目前80% 左右的进口原油需要经马六甲海峡进入, 因此打造东北方向的能源进口渠道是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而俄罗斯就是这一方向最主要的供应方, 为中国的石油能源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对俄罗斯来说, 近年来也希望摆脱能源出口过多依赖欧洲市场的局面, 拟稳步提高面向亚洲地区的原油出口量。其实, 向中国大量供应石油, 俄罗斯不仅会获取大额利润, 而且有利于其石油出口渠道多样化, 也保证了其贸易出口不受欧美控制。因此, 中俄在各自能源战略格局调整过程中找到了共同利益。
( 五) 中俄金融领域的合作, 迈向新的一步
除了能源领域合作上的突破, 中俄金融投资领域的合作也面临升级。尽管中俄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 两国银行和企业对于使用本币结算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大, 但是在实际交易中, 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的数额和比重在目前还依然很小, 所以俄方期待中国的金融界能够对外界更加开放, 并放宽外国银行的准入条件。2010年12月15日, 人民币对卢布的交易正式挂牌, 俄罗斯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境外实现人民币直接挂牌交易的国家。2011年中俄两国央行又签订了新的双边本币结算协定, 将本币结算范围由原来的边境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在2013年3月份的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的国事访问期间, 俄方再次提出希望中国放宽外国银行准入。
深化金融合作为两国经贸合作便利化提供有力保障。两国货币也在各自外汇市场挂牌交易,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两国企业的汇率风险。尤其是当前美元汇率频繁波动的情况下, 本币结算有助于稳定贸易成本, 为促进两国贸易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币结算, 意味着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不再需要美元做“中介”, 直接可以通过本币来实现交易, 这将降低贸易双方风险, 使得贸易更为通畅, 将优化两国的贸易条件, 促进两国的双边贸易。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和人员往来的增加, 中俄双边贸易的增长向两国提出了加强金融机构合作的要求。
二、中俄经贸合作的展望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各种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 中俄这两大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逆势而上, 双边贸易增幅仍保持在10% 以上。放眼全球, 两个大国间这样给力的合作实属不易, 不仅有力促进了中俄两国各自经济平稳发展, 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难得的“正能量”。
当前国际背景下, 中俄相互合作需求进一步上升。普京提出“要借中国风扬起俄罗斯经济之帆”, 将开发与中国毗邻的俄远东地区作为“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任务”, 扩大对华全面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 希望借助中方资金、市场等优势加快其经济现代化建设。对中国来说, 加强对俄合作同样重要。俄罗斯是中国确保能源安全、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合作伙伴, 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向亚欧大陆开放的重点方向。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中俄合作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当然, 中俄双方的经贸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处理好, 这需要两国政府及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柳丰华.中俄经贸关系:现状、问题和前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7, (4) .
[2]陆南泉.中俄经贸合作前景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1) .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推荐阅读:
两岸关系与发展前景09-18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07-11
社区文教述职报告10-17
农村文教卫生工作汇报09-23
文教法律类简历中文写作10-12
文教卫生工作半年总结12-15
两岸关系面临的新局势05-23
当前两岸关系亟须解决的问题09-06
两岸关系面临的新形势11-14
关于海峡两岸的演讲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