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精选8篇)
市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县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要求,特对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2年,县卫生局制定了《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02——2010年)》,安排全县在2007年,全县所有乡镇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组织逐步建成社区卫生站。2003年,龙岗中心卫生院开展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重庆市社区卫生专家组检查验收,并由市卫生局行文命名,2004年该中心继续创建重庆市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于当年接受市专家组评审验收。2004年,龙水镇由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2006年通过市卫生局评审验收。2005年,龙岗城区原城东卫生院和明星卫生院建成城东和明星社区卫生服务站。2007年11月,中敖和邮亭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2007年底,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82人,取得社区卫生岗位合格证20人,无全科医师。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站,覆盖常住人口约20万人。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培训。2002年以来,全县安排参加市级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社区护士、社区疾病控制、社区妇幼保健等培训总计36人次,与重庆社区卫生服务培训中心合作,举办一期为时半年的文秘杂烩网社区医学培训班,培训人员40人。培训工作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积蓄人才力量。
(三)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社区基本医疗。主要开展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治疗与转诊,开展合同医疗、社区巡诊和开设家庭病床等。二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基线调查、社区诊断,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和社区计划生育服务等。2008年,推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三种、社区卫生服务包10个,今后,促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券(包)制度。
(四)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困难及问题。一是政府主导不够,社区卫生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缺乏,基本没有政府投入,没有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二是社区卫生基础薄弱,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技人才严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任务落实差,发展缓慢。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差,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首诊制尚未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监督管理、队伍建设急需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存在很大差距;社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服务仍难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方向,理顺社区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全社区重视、关注、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格局。
(二)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
(三)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合理配置、立足于调整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新建和改扩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四)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加强社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努力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四、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范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努力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全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一)到2008年。不断巩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提升内涵和质量,新创建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站柜7个,实现街道和区域中心镇社区卫生机构全
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1个。
(二)2009—2010年。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标准化建设,并实现建设目标;在棠香街道办事处创建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龙水镇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总数达到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2个。全县基本建成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优质高效、人民满意的社区卫生工作新局面。
(二)2010——2015年。在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后,高标准推进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任务是加强内涵和服务能力和运行机制建设。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占本地区门急诊总数的60%以上,95%以上的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评价标准。基本建成医疗卫生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双向转诊的两级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条件和队伍建设达到城市评定标准。
五、主要措施
(一)坚持政府领导,完善政策配套。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规划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工作目标。县政府建立相应的领导及业务指导组织,由分管副县长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县卫生局联合有关部门及单位成立专业技术指导组,帮助基层开展工作。县财政部门要落实机构启动和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经费,县建设部门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的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县医保中心要落实医疗保险的医疗定点等政策;县卫生、人事部门要落实社区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聘用、培训和吸收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
(二)运用项目机制,加快体系建设。紧紧抓住“世界银行贷款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项目社区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子项目”的大好机遇,发挥项目作用和效益,加快推进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内部运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格局。
(三)严格审批把关,强化准入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并经过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培训。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须按独立法人医疗机构申报,卫生行政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要求进行严格把关。
(四)加强内涵建设,建立评价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县卫生局要严格实施日常管理,实行机构年检制度,对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的机构,要取消其从业资格,面向社会重新公开招标。
县卫生局
1 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定位和功能的特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具有公益性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 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强调的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具有便捷和可及性。同时, 医务人员可以按照居民的需要, 预约上门诊治、访视或建立家庭病床等[2]。但在实际运行中, 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有一定难度。由于传统观念还禁固着人们的思想, 即使是无偿的, 人们也不习惯接受。
2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资金不足, 缺乏健全的政府投资机制
按照有关政策, 各级政府应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基础建设、人员培训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表现为直接投入、政策性投入和政府购买几种形式[3], 不同地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方式不同, 但大多表现出资金不足的现象。有的地区每年投入的服务专项经费仅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设施配备、信息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补助[4,5], 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必须的资金, 大多数地区都很难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 因为资金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充分发挥[6]。
2.2 功能阙如, 公益项目未开展
社区卫生服务承担了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是公共卫生的网底。但目前由于资金不足, 很多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功能不完善[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以药养医, 重医轻防的倾向[7], 存在与收入直接挂钩提成和乱收费现象。有能力的社区以医养防, 没有能力的社区预防保健工作较差或根本就不能开展。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受到了质疑。
2.3 观念守旧, 管理制度不完善
卫生系统内部在观念、配置、培训和稳定性方面存在障碍[8]。许多卫生服务机构是一些医院的派出机构, 医院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为建站而建站, 为设点而设点。或者是医院为转移资金不足而带来的相对人员过剩这一矛盾的一个生存方式, 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投资和管理。作为社区服务的基础工作, 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管理、妇幼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卫生服务项目则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很好地开展。除此以外, 因管理不到位, 员工的观念滞后, 服务意识不强, 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6]。
2.4 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
有的地区并没有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 使基本医疗保险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严重脱节,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9]。
2.5 医务人员业务能力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站点的医务人员配备素质偏低, 有些调查显示, 有80%~90%的社区责任医生不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容;低素质卫技人员偏多, 全科人才寥寥无几[10]。专业培训不完善, 职称与学历脱节, 具有医师职称者并不都具有岗位职称的规范要求, 使得社区医技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 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序发展。工作环境艰苦, 职称评定受限。有调查显示, 有62.3%的工作人员对社区工作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社区引进人才困难、人才流失严重, 同时也影响与专科医院人员的业务交流, 技术水平跟不上[11]。新毕业的大学生又不愿到农村去, 只能从中级职称和未经正规培训的人员中晋升一批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 这样就降低了卫技队伍的素质。
2.6 社区医患关系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反映居民的不信任、不配合是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随访工作难的主要原因[12], 社区常出现医护人员上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而遭到拒绝的怪事[6]。事实上, 这是普遍现象, 单靠卫生部门难以完成特殊群体的疾病防治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诊疗效果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矛盾, 也使得医患关系令人不满意。而矛盾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投入不足, 从而引起药价过高, 诊疗定价过高等, 同时存在医疗督导不到位, 医疗保障不完善问题[13]。
2.7 特殊服务未全面开展, 家庭病床不够规范
家庭病床服务内容目前主要集中在医疗方面, 在预防、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尚未全面开展;服务人员的技术层次偏低, 医疗质量尤其是护理质量是一个薄弱环节;尚未制定一整套适应家庭病床病人心理、生活和康复护理的标准, 影响了治疗效果。未建立规范的查房、上级查房、转诊、会诊及上门护理等制度, 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病人出现病情变化得不到及时处理[14]。
总的来说,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根据其“六位一体”功能的要求, 是公益性职责更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说, 所占工作量比例已经远远超过目前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比例。政府投入的多少, 标志着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 也直接影响整个群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由于投入的不足, 引发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良现象。如社区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稳定性差、追求市场效益等等。当然, 在实际工作中, 社区卫生服务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 比如信息上报问题、社区考核缺乏评价与监督机制和档案管理问题等等[15], 这里不再赘述。
3 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建议
3.1 强化政府职责, 增加资金投入
国家应把预防工作作为公益投资, 坚持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预防工作做得好, 百姓就会少得病, 患病人数就会减少, 医疗费用就会降低,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自然就会相应地得到缓解。国家应加大对社区的医疗卫生投入,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 大力发展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公益事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和各项考核指标制定具体的补助政策, 完善补偿机制, 调整卫生经费支出结构, 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和维护资金, 建立专项基金。创新政府补偿机制, 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将原来的针对机构投入方式改变为针对服务的投入方式[16]。此外也应呼吁社会各界的支持, 比如国外基金项目、非政府组织捐款和企业资助等。实践证明, 越是政府投入、地方投入和项目经费投入充足的地方, 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得越好[17]。
此外,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分工、协作、配合和支持, 承担相应的任务, 特殊的公共卫生服务, 不被大多数居民认知的工作, 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办处、居委会的联系, 营造好社会气氛, 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
3.2 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
确立基本卫生保健的优先发展地位, 强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公平性, 重组医疗卫生机构, 建立医疗产业集团, 实现医疗人力、信息和学科等资源的共享[18]。推广三级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11], 卫生部门整合卫生资源, 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改造, 而不是重复建设。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 引导卫生资源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流, 更好地发挥其方便快捷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应因地制宜, 而不应当统一化、规格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小而精”, 谨防“大而全”, 采取适宜技术, 积极开展医疗服务, 以此为突破口, 全面开展综合服务[19]。应打破部门垄断[20],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医疗卫生产品生产领域[18], 在专业防治机构人员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适宜的相关服务, 有利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
3.3 建立收支两条线
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城镇发展迅速, 其收支运行管理机制值得探索, 部分地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正在积极进行以“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运行管理机制改革试点。由财政统收统支, 目的是从根源上切断医疗服务收入与服务提供行为的直接联系, 遏制其“以药养医”和“创收”机制, 使其回归公益性[21]。解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创收压力, 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保证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2]。但应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工资挂钩, 以便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将“经济创收”压力转变为“社会效益”的压力, 以鼓励医务人员的专业进取心。
3.4 健全人才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 完善监督机制;配备足额医务人员, 制定优惠政策, 改善社区医生福利待遇, 提高工作积极性。实行人才准入制度, 吸引优秀人才, 提高综合素质, 进行全科培训[23], 建立全科医生任职资格制度、职称晋升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24]。建立专家到社区工作、开展科研的制度, 为居民服务的技能、健康教育的水平都得到提升[23]。防病工作内容较多, 性质多变。所以, 防病部门也应注意提高对社区培训指导的水平, 针对不同的社区, 不同的内容、需要和不同发展趋势, 应加强岗位培训, 并随发展趋势及时培训[25]。加强对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的业务培训。不但要“缺什么补什么”, 更要学习各种新疗法及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医学等方面的新知识[14]。
3.5 制定医保倾斜政策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应和医保挂钩,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以便利用信息技术, 开展远程会诊服务[9], 促进病人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 方便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26]。我国社会医疗保障面临重大的挑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支出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可筹集医疗资金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应尽早解决医保基金收支平衡难的问题。制定相应政策, 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 使参保者小病上社区, 大病到医院[27]。建议医保中心对家庭病床政策倾斜, 把家庭病床康复、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的费用也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并扩大一个治疗周期的总费用[14]。
3.6 建立社区首诊制度, 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卫生服务网络, 形成人才的融合, 技术力量的融合, 双向转诊的融合[28]。实行社区首诊制, 基本医疗服务逐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但社区首诊制度应尊重社区成员的个人意愿, 不应强加于人, 可以结合医保的报销比例引导社区成员。建立严格的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所属站、点, 应以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为原则[9], 同时深入社区家庭进行医疗咨询, 提供防病知识的宣传和保健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所属站、点应将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到大中型医院, 各医院康复期的住院病人要及时转诊到适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引导和鼓励群众到社区卫生机构就医的相关政策, 促使病人合理分流, 加快实现分级管理。
3.7 规范化管理家庭病床
开设家庭病床是实行双向转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方式, 实施约定服务, 完善健康管理, 用政府较少的投入, 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以家庭病床为基点, 创新服务模式, 主动开展社区康复服务, 实现有效双向转诊[29]。家庭病床的设立严格限制在所辖社区内, 健全转诊、会诊、查房、上级医师查房和社区护理等各项制度, 以适应家庭病床的需求。开展全程服务, 每天详细书写随访记录。家庭病床管理模式是慢性病患者系统管理与治疗的一种理想的模式, 其发展方向应突出全科医学的“四性三化”: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及个体化、人性化和防治保康一体化[1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问题;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如何发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因此,怎样解决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卫生管理者们都在积极探索。笔者就如何处理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导向问题 自2005年国家宣布医疗改革失败后,社会上各 媒体掀起一系列的医改大讨论。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相续出台系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成都市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通过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机构和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以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然而,通过实际调查,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这 新生事物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其原因有:(1)由于医改失败后许 老百姓对医院形成一种恐惧心理,认为医院都是不值得信任的;(2)媒体上经常曝光各种医疗纠纷,甚至有一些无职业道德的记者与发生医疗纠纷的家属联合炒作医院,出现“医疗市场”的大环境不好;(3)媒体对社区卫生服务正面宣传太少,老百姓不清楚社区卫生服务是什么样的机构;(4)药品挂网采购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价较高,老百姓看病用药的费用不但没降,反而有升;(5)开展医疗举证倒置后,医务人员为保护自己,该不该做的检查都上,无形中增添了老百姓的负担;(6)各大城市应势而生的“医闹”严重扰乱医院及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环境。
1.2 社区机构的问题 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以下几类:(1)由知名医院(如三甲医院)抽调部分医务人员在外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一类因其医院的知名度和工作人员的技术力量,很容易被社区居民接受,信任度也由之升高。(2)二甲医院或工矿职工医院整体转型,这一类从硬件到人员配置、技术力量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只是在公共卫生这一块相对较差,短期内将公共卫生这块做起来,很快就会取得老百姓的信任。(3)由乡镇卫生院或区级一级医院整体转型,这一类比例较大,他们的公共卫生工作相对扎实,但由于长期处于基层,基本医疗技术无法与前两类比,老百姓的信任度相对较差。(4)民营医院增挂,这一类机构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也是将此类工作作为宣传自身的一种载体。因此,老百姓对这类的信任度最低。
1.3 设施设备的问题 由于多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原综合医院转型或举办的,开展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设备、设施相对不够完善。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仍是租用的民间房,人员工资仍是自收自支,政府的投入不足,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
2 对策探讨
2.1 建立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规范业务考核与管理。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业务方面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业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工作进行统一督导、统一考核、统一管理,保证服务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社区卫生服机构都能为各社区居民提供统一、有效、全方位的卫生保健服务。
2.2 培养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合理调配业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连续性。
在现有人员专业技术和年龄结构的基础上,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要求和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比例,通过在人员拥挤的大医院调配、招聘大学毕业生等途径,充实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并加强全科医疗和护理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社会力量办站的工作人员在晋职、聘用管理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措施,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具专业性,又能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
2.3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与舆论引导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机构建设与宣传,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声誉和群众的信任度,推动工作的开展。
社区卫生工作与医院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为居民提供上门的主动服务,是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转变群众观念,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这是一场新的医学革命。必须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让群众真正懂得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惠民政策,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增强群众的信任度,变“医生上门、不值一文”为“医生上门、群众欢迎”,与广大居民建立起双向的、伙伴式的契约关系,群众就会积极配合、主动接受服务,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的。
2.4 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
国家应制定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激励措施,如奖励工资、晋职优先条件、下社区补助津贴等,鼓励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稳定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充分调动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工作的持久开展。
2.5 加强职工培训教育,转变思想道德观念。
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做好人文关怀技能与理念培训,转变思想道德观念。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思想;勇于吃苦的思想。做到临床与公共卫生工作有机结合、协调一致、全面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得到有效实现。
专业性亟待增强
今年6月以来,全市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了强化党员责任担当、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社区建设的作用。但基层在工作中发现,存在资源整合不充分。服务内容欠精准、机制建设未健全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整合不充分,党员作用发挥受限。面对组织部门要求和众多新来报到的众多在职党员,社区党组织主动承担活动策划实施的全部保障工作,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忽略驻社区单位、在职党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专业技能,未进行统筹整合,打造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矛盾调解、扶贫帮困等方面专业过硬的志愿队伍和志愿服务阵地,使原本“稀缺”的资源出现“过剩”怪象,造成在职党员心理落差,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也使社区居民错失专业人士的优质服务。
二是服务内容欠精准,居民获得感不强。社区党组织将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活动等同于日常组织的居民活动,服务项目和内容局限于“指定动作”和“一套标准”面向全体居民,通常采取入户宣传、清理卫生、安全巡逻等简易的活动形式。据海珠区凤阳街道数据统计,该街超九成社区党组织首次志愿服务活动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上述3类活动中,虽达收获一定效果,但无法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以海珠区为例,西部城中村街道市政基础相对薄弱、人口倒挂明显,应根据社区特点,为来穗务工人员、来穗人员儿童等群体提供就业入学、技能培训、作业辅导等志愿服务。老城区社区旧楼林立,60岁以上“老广”占比高,关爱长者出行、助力旧楼加装电梯等则是其不应缺失的服务项目。
三是机制建设未健全,服务成效难以保障。目前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活动,缺乏建立起规范的项目发布、活动预约、服务时记录、服务质量考核流程。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日常管理权限十分有限,只能依靠在职党员自主选择参与,在职党员参加志愿进入社区是否发挥作用、表现好坏等情况,既无法向党员所在党支部反馈,也无法在志愿者服务管理等系统反馈,没有有效的对接机制。
二、对策建议
一是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活动形式。加强社区党组织干部的培训,组织学习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和到先进社区成功经验,提高社区党组织统筹资源、策划活动的综合能力。改变社区党组织“大包大揽”传统做法,摸查掌握驻社区单位、社工组织、文体单位、在职党员等各方主体拥有的专业技能优势和阵地、资金、项目资源,通过阵地共用、活动联办提供充裕资源支持,提倡以党员提议、投票表决、结果公示等方式增强党员参与兴趣,鼓励用轮流承办、项目外包等方面丰富活动形式减轻社区党组织压力,实现党员有兴趣,活动有生机,服务更专业。
二是摸清居民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微信群和“面对面”服务站,搭建起在职党员和社区居民的“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及时发布更新党员可服务时间和居民个人需求,为居民提供“指尖”咨询、预约服务等便利,使党员通过在线答疑、自主“接单”、轮流值班等方式自主开展集体组织以外的志愿服务。摸清社区特点,关注社区主要人群、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单亲子女、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在职党员上门走访了解需求,通过自愿捐助、结对帮扶、发动热心企业捐增等方式,真正为社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深化西岗区卫生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缓解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当前卫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区政协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由区政协文法委与区政府卫生局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问题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有关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走访,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区公共卫生硬件建设和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分别召开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并到重庆、成都等地的友好城区进行学习考察,广泛收集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摸底调查中,我们重点就我区卫生资源、人口结构、参保情况、慢病人数、医患比例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与我区卫生服务服务工作有关的一些基本情况。
1、卫生服务资源基本情况。截至今年一季度,辖区共有医院18家,按所有制划分,公有制医院13家,占总编制床位数的94.3%;非公有制医院5家,占总编制床位数的5.7%。按隶属情况划分,省属1家,市属3家,区属1家,部队所属2家,企事业单位所属6家,个体所属5家。除医院外,辖区有妇幼保健所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公有制4家,社会联办7家。此外,辖区另有门诊部、诊所139家,全部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配置相对密集的医疗机构使我区的千人口床位数和医生数保持了较高水平。现我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和执业医师数分别为12.9和5.97,两项指标都高于市内其他城区和全市4.46、2.48的整体水平,也大大超过了《辽宁省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所提出的“原则上城市应控制在每千人口病床6.5张、医师3.0名”的标准。
2、居民群众享受医保情况。参保情况是衡量居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指标。西岗区现有户籍人口33.6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1.36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63.4%;参加商业医疗保险4.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6%;自费医疗7.4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低保人员0.84万人,其中参加医保0.63万人,占低保总数的75%;未参加医保0.18万人,占低保总数的21.5%。外来常住人口1.9万人,其中参加医保0.18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总数的9.5%;
未参加医保1.72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总数的90.5%。患九种常见慢性病的2.8万人,其中参加医保2.29万人,占81.4%;未参加医保0.52万人,占18.6%。
3、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社区卫生服务是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改进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和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这方面,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有关部门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努力构建“服务网络”体系。根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方便居民”的原则,对我区的医疗机构进行撤并改造和布局调整,规划建设了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各街道设立了卫生防治站,为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各自服务半径内基本实现了“十分钟内方便就医”的目标。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立家庭病床135张,家庭健康档案7.8万份。去年家庭病床使用为861人次,门诊及巡诊服务量33.6万人次,占辖区医疗门诊总量的14%。现各社区平均日就诊量已达83.6人次。二是不断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加强内涵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实行了一体化和标准化管理。严格依法监督,实施量化管理,促使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法行医、规范执业。强化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效能,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促进社区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着力抓好“引进、培训、管理”三个环节,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从业人员343人,平均每万人拥有3.6个医生、4个护士。三是深入开展“卫生进社区”活动。在积极改善就诊服务的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和走出家门、深入社区,为群众送健康、送服务的力度,开展了以健康干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医疗康复、红十字服务进社区和送医送药、医疗回访、危病护理、临终关怀、家庭病床、健康普查、康复指导、免疫接种、产后访视、温暖救助进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五进社区,十进家庭”活动,使居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便利。四是不断完善“优惠服务”措施。以降低群众就医成本为目标,推出“四项减免”措施。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推出“十项承诺”措施。以减免低保人员医疗支出为目标,推出“十项优惠”措施。同时,推行“一状一证一卡”,对低保户、伤残户、边缘户、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实行“医疗救助”服务,使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五是不断强化“健康管理”措施。坚持“教育在先,防病在前”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积极加强对辖区居民的健康教育与管理。建立辖区居民健康档案,为开展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宣讲,在社区、公共场所开展健康知识和疾病防治知识讲座,提高了辖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二、存在问题
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仍存在一些影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影响居民群众看病、治病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
辖区医疗资源配置虽然相对饱和,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相对比较便利,但一些大医院专家诊、住院就诊等方面还存在号位子、排长队的现象,一些疑难病的诊治难以在本地完成,看病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仍困扰着辖区群众。为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市、区政府虽对一些困难群众实行了医疗救助措施,但受宏观体制、医疗保险发展缓慢等因素的影响,群众看病贵,尤其是一些未参加医保的慢性病患者、城市边缘人群看不起病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另外,我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严峻,60岁以上老年人占20.9%,高于大连市15.6%的平均水平,客观上导致辖区慢性病率较高、医疗支出数额较大,加剧了我区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二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由于服务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习惯和流程还未形成,社区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我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民营为主,随着医疗保险政策放开、慢病管理放开、集体个体医疗机构准入放开、药品价格放开,其原享受的政策优势逐步弱化,生存压力逐年增大。出于生存压力与逐利本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服务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以药养医”情况十分突出,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未完全到位。三是人才队伍建设还有不足。卫生系统事业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完善的用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好的人才难引进,现有的人员难调出,影响了卫生系统队伍的整体活力。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来源渠道较窄,加之工作强度较高、待遇相对较低,致使人才不足、人员不稳,影响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政策投入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区已经实施了按每万人每年4万元的公共服务补助政策,但是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发挥。
三、思路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借鉴友好城区经验和做法,并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就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发展等方面,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1、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水平。一是应注意整合辖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充分总结“非典”期间公共卫生服务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经验,加强同市级预防保健机构的配合,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依托辖区市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加大辖区卫生资源整合力度,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的良好局面,为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资源支持。二是应充分提高区属公共卫生资源使用效率。近年来,我区加大公共卫生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对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设施进行了改建或改造。为此,应坚持建、管、用并重的原则,确保好的硬件产生好的效果。同时,可采取内部共享、有偿外租等做法,提高新配置设备使用率,防止资源闲置和浪费,充分发挥这些资源设施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有作用。三是应充分挖掘和调动事业单位
活力。加强工作指导,细化工作职责,搞好工作考核,引导和促使卫生系统各事业单位立足各自职能,搞好分工协作,承担起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探索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按照精干、效能的要求,加大人事用工管理制度改革,采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等办法,激发事业单位内部活力,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用人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将考核成绩与收入挂钩,采取考核不合格人员待岗培训或调离岗位等做法,为引进人才腾出位置,逐步解决人员有序进出等问题,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2、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是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利于社区卫生发展的配套政策。我区应学习借鉴重庆等地的做法,认真落实大连市关于社区卫生补助相关规定,足额安排补助经费,逐步建立科学的政策补偿机制,减轻社区卫生机构生存压力,使其有余力兼顾好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二是应着力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协作制度。继续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提升群众认可度与信任度,努力引导群众形成小病在社区就医的习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好在全区综合卫生保障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引导和协调,促进社区卫生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错位服务、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努力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鉴于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可协调引导社区卫生机构与大医院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和交流制度,安排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轮流到大医院培训进修,也可安排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实习,促进我区卫生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应继续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继续加大软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优化就医环境、就医流程,努力创造便捷化、亲情化的卫生服务。在落实服务规范、巩固现有服务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方式,采取社区巡诊、跟踪服务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培育特色,构筑优势,扶持发展一批以中医、康复等为服务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竞争优势,提升效益水平。搞好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围绕社区卫生机构六项功能,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方案,量化考核指标,尤其把群众满意率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公共服务职能完成情况与政府投入结合起来。建立考核奖励制度,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考核奖励经费,根据考核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推动其由偏重逐利型向公益与营利并重型转变。
3、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一是应关注解决重点人群的看病问题。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深入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二
伍存在的问题
1、少数村(社区)发展规划不具体,思路不明确,工作开展无目标,只是被动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
2、少数党支部党员活动开展不正常;
3、有极个别党支部日常工作不正常;
4、有个别党支部无党员、党组织承诺、无职党员的设岗定责,或承诺不公示,制度不健全
5、履诺、践诺情况未在党员大会进行评议和述职;
6、少数党支部未正常开展“三会一课”,党组织生活不正常
7、有少数党支部开展相关活动资料不齐全,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无明显成效;
8、少数党支部近几年来未发展1名党员,或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
9、有个别党支部党员少学习教育记录;
10、有极少数村(社区)党务、村务未按规定或及时公开,引起群众的不满和误会;
11、有部分村承诺内容未兑现,又来作解释,群众怀疑其工作能力;
12、大多村、社区缺乏经济实体,工作经费紧张,影响村、社区活动正常开展;
13、有的党支部的帮扶工作没有力度或未有帮扶计划和措施;
14、有个别党支部党费收缴未公开;
15、有极少数党支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主要是对党支部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对党员的思想教育缺乏说服力,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漠不关心,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造成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
16、少数党支部基层党组织活动缺乏创新;
17、少数党支部基层党建工作不够扎实;
18、有个别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存在疏漏;
党员必须加入党的组织,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有个别党支部对所属党员疏于管理,对党员的政治、思想、作风以及日常的行为缺乏有效的规范制约;
19、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不够周延,覆盖不够全面;
20、对村干部的考核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细化;
21、少数村支“两委”不团结,班子成员之间不沟通,互相扯皮和拆台,极大影响了日常工作正常开展;
22、部分别党支部党员年龄老化,年轻党员发展滞后。
23、有的村干部、党员文化素养偏低,觉悟不高。
24、有的村干部私心严重,有利益的工作争着做,无利益的工作不去搞或甩给别人;
25、少数村干部工作漂浮,不按时按时完成工作,或开展工作讨价还价,或干脆贻误工作;
26、有的村干部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工作水平与时俱进,还按老办法办事,无法适应我镇大发展的紧张工作局面;
27、有的村干部平时不搞工作,选举时积极拉票或许诺空头支票,妄图在历次换届中使手段过关,妄图在历次上级检查中蒙混过关;
28、有的村干部和党员,无党性修养,生活奢侈,形象败坏,严重影响的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社区卫生服务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CHS) 是以社区为基础, 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 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层卫生服务[1]。几年来,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保障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来越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誉。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才起步不久, 在运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目前, 这些问题和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良好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是社区卫生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 而当前政府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健全。如没有统一的工资收入规定、未建立全科医务工作者入户诊疗时的人身安全保障法规等。政府部门还没有从改革城市卫生体系, 构建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不少地区及部门, 社区卫生服务尚未提到议事日程, 名不副实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医疗机构不愿转向社区卫生服务, 医务人员考虑局部和眼前利益较多, 社区居民还没有形成正确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消费观念。
1.2 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层次、结构不合理
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是最重要, 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过少, 工作繁重, 这使得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很少有机会能够参加技能、管理培训, 从而使基层卫生人员总体素质较低、观念陈旧、知识匮乏、技能欠缺。从职称来看, 当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中85%为初级职称, 高级职称医务人员还不足2%;从学历来看, 中专或高中学历者占65%左右, 大专以上学历只占12%左右, 职称、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此外, 我国还未形成技术人才市场, 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优秀卫生技术人员流向社区的渠道没有打通, 社区卫生服务缺乏吸引人才的必要条件, 基层医生转岗培训缺乏师资和培训基地, 尚未建立完备的全科医学教育体制,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还没有实现优化重组。
1.3 财政补助优惠政策有待落实
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还没有做到完全由政府公共财政予以补助。基本医疗保险中, 全科医师的“守门人”地位尚未确立, 筹资多元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央已经明确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定额补助和税收优惠的有关政策, 地方要积极予以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尚在启动中, 社区卫生服务“守门人”的地位尚未确立。社区根据人群需要 (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 , 建立适宜的有偿服务机制还有待探索。
1.4 政府的功能定位不清
理论上讲, 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来保证在市场调控失灵的领域中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控制卫生服务的费用上涨, 保证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然而, 目前的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存在越位 (管办不分) 、缺位 (该管的没有管) 并存的情况。
1.5 缺乏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和措施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基层医务人员, 这些人员受到的正规化教育和培训较少, 因此在服务的质量上很难标准化。同时, 我国目前还没有就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制定有关的临床治疗、处理规程或者指南, 从而使得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在不同的地区, 或者不同医务人员之间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这是导致老百姓不太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1.6 缺乏评价、监督机制
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结果质量和服务过程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因此, 难以及时发现服务中的缺陷和问题, 也没有人来督促和指导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
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内容及措施
2.1 强化政府行为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复杂工程, 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和多个方面, 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 这项工作是难以有效推进的。要通过强化政府行为, 有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并建立工作责任制。政府应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通过区域卫生规划, 达到盘活存量资源、布局结构合理, 加大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力度, 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2.2 明确服务内容和方式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 以家庭为单位, 以健康为中心, 以人的生命为全过程, 以老年、妇女、儿童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 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在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内, 要求社区卫生人员尽快转变观念, 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变化。在服务方式上变被动为主动, 变院内服务为入户服务, 变单纯医疗服务为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将广大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解决在社区。
社区卫生服务要重点做好系统服务、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和双向转诊等方面的工作。上门服务要随叫随到, 巡诊服务要以重点人群为主要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以技术、资本、经济利益为纽带, 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起双向转诊关系, 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2.3 完善补偿政策
合理的经济补偿政策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体系,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中有许多项目是传统的收费项目所没有涉及的, 还没有收费标准, 如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家庭康复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家庭或个人健康保健计划等, 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有项目。对这些以前没有收费标准的项目应当进行成本核算, 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应各地不同情况的保本收费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的新增服务项目要及时制定收费标准, 要下放收费标准制定权限。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价格合理增长机制, 鼓励开展经济有效、受居民欢迎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其次, 明确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政策。各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属于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 应有较稳定的经费保证。预防接种等基础性预防工作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完成。为此, 要建立合理的社区预防工作的财政投入补偿机制, 促进社区预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同时, 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上要有适当的启动资金, 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人才培养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给予资金扶持。第三, 处理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关系。要根据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 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把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中属于基本医疗范畴的项目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予以支付, 并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契约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 要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参保职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动接受服务, 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 使低成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合理地成为医疗保险服务的第一道防线。
2.4 制订社区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执业资格管理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及所属医院的性质和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 (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制度, 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各室工作制度等) 和岗位职责 (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岗位职责, 全科医生、全科护士职责等) , 并把社区医务人员的姓名、职称及社区的服务项目公布上墙, 使社区居民能了解该社区的技术力量与服务范围。
规范服务行为, 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每半年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竞争上岗。用中医药保健方法指导社区内居民进行自我养生保健活动。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专家或技术骨干定期到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 充实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力量[2]。
2.5 加强人才培养
由于全科医学教育的滞后, 我国目前缺乏经过正规全科医学教育的全科医师, 现有卫生技术人员不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 要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全科医师。当前, 要以在职教育为主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 要采取集中脱产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 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技术水平。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过程中, 要注意配备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使其取长补短, 发挥整体服务优势。在卫生资源的结构调整中, 要注意选拔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骨干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他们爱岗敬业, 文明行医, 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要积极探索建立切合各地实际的全科医师职称制度。全科医学的学术地位也应同其他学科一样受到尊重和评价, 努力维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2.6 规范运行管理
规范运行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合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 这个管理体制与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应当是一致的。二是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 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要依法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执业资格的管理, 进行“三基”、“三严”的教育和培训;要依法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逐步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 如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行政工作制度、门诊、出诊、巡诊、转诊、健康档案管理、护理等制度。要通过加强内部制度,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改善服务态度, 保证服务质量。
2.7 加强社区信息系统的管理
把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与家庭健康档案完整地输入计算机中, 进行计算机管理。认真做好社区调查工作, 进行专人定期的社区慢性病调查, 并进行慢性病计算机专案管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站, 把医院专家请到网站里来, 在网站里设立专家门诊室, 并有专家的详细资料和照片介绍, 挂号付费后看病。
2.8 重视评估和研究
评估制度是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效益和效果, 体现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必备制度。评估制度的核心是分析研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前后及过程中各种效益和效果指标的变化情况, 从而对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做出科学的判断, 以便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益和效果的主要指标有: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指标、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指标、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干预效果指标、社区居民卫生服务效益指标、社区居民健康指标、社区居民认同指标等, 还可以进行社区居民疾病干预试验的模型分析。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重大的卫生改革, 是一项新生事物, 工作很复杂, 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 必须要加强这项工作的科学研究工作, 为决策服务, 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1) :1.
残障人士社区服务亦称为社区康复,它主要是围绕着“康复”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即对残障人士进行训练或再训练,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尽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以便重新参加社会活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实施残障人士社区服务,时至今日,国家已在全国80%的市辖区和70%的县开展了规范化的社区康复服务,为近2000万残障人士提供了社区康复服务。近20年来,残障人士社区服务模式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和改进。
残障人士社区服务中的问题
1.社区工作者少且专业化低
当前,我国的社区工作者通常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社会志愿者且人数较少,每个社工需要负责二十到三十名学员不等。由于这些社工没有接受过与社会工作相关课程的学习或培训,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比较缺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扰。而且由于工作量较大,学员较多,在开展活动时,一个社工很难注意到每位学员的感受、表现,这就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成效。同时,由于残障人士的需求差异、年龄差异较大,也使得社区服务变得更为复杂。
2.资金的限制
社区服务虽然依托社区资源提供服务,但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提供支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残障人士社区服务中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并未建立,国家财政拨款有限且难以及时到位。残障人士社区服务的运行中经常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这就使得服务社区缺乏必要的康复场所与器械。在使用有限的康复场所和器械时,残障人士需要提前申请、排队等候康复场所和器械,从而大大影响了残障人士社区服务的服务质量。
3.评估机制的缺失
对残障人士社区服务进行有效地评估,可以准确的找出上一阶段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吸取教训,调整工作规划,为下一阶段目标的制定和服务方式的完善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残障人士社区服务的评估体制还没形成,很多的评估流于形式,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规定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评估主体也没明确,评估标准的制定不规范。
4.劳动康复项目缺乏灵活性
在服务社区,残障人士的劳动康复项目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诸如做筷子、光盘等简单的活动。每个学员负责一个环节进行流水作业,然而这些环节过于机械化,工作也时闲时忙。这就使得忙时会给学员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为了赶工作进度,休息时间和活动时间都大大缩减,不利于他们的康复,特别是对于精神障碍学员来说,过大的工作压力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康复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应对策略
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残障人士的服务需求是综合性的,既需要身体上康复,更需要心灵疗伤,社会工作者通过特殊的工作方式可以使残障人士走出心理障碍;残障人士的服务需要动员社区内各种资源,社会工作在动员协调各方面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地方法,社会工作的介入会成为各种社区资源的催化剂。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引入到残障人士社区服务中来,提高残障人士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残障人士社区服务队伍。
2.建立社会化的筹资模式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残障人士社区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各级政府要有重点、倾向性地加大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投入;依托社区内现有的残障人士康复机构和社区内已有的基础设施,实现社区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参与社残障人士社区服务中来;通过残障人士劳动康复项目和手工制作为社区服务中心获取一部分经济收入。
3.建立完善的残障人士社区服务评估体系
残障人士社区服务中的评估工作是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调整规划、改进工作的过程,是残障人士社区服务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残障人士社区服务再宣传、再指导的过程。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我国政策制定者对评估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评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升服务水平。其次,遵循实事求是、整体评估的原则,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提高评估的有效性。最后,从微观和宏观层面不断充实残障人士社区服务评估的内容。
4.增加康复项目的灵活性
康复劳动项目应适时地进行调换,让学员学习到不同的劳动技能,这样也可以提高学员的劳动兴趣,而不是机械化的只进行某一项劳动;进行劳动康复时,工作量要适度,要以有利于残障人士的康复为标准。
结语
总之,残障人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关爱。残障人士社区服务模式能够为残障人士带来许多福利,使其能够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平等的享用社会发展成果。因此,针对这种服务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更好地保障残障人士的各项权利。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社区计生存在的问题09-14
公共卫生工作存在问题06-18
社区卫生服务方案06-05
社区卫生服务考试09-29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06-27
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2-14
社区卫生服务站讲座05-28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报告06-0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07-0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