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精选9篇)

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 篇1

韩瀛

(天津财经学院信息系 300222)

摘要:本文介绍了Rational统一过程(RUP)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发阶段、迭代过程和核心工作流等,并简要评述了其在软件项目开发中的优越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统一过程 里程碑

迭代 核心工作流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including Development Phase, Iteration Process, Core Workflows and so on. Additionally, giving some comments about its advantages and weaknesses in the software projects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fied Process, Milestone, Iteration ,Core Workflows

一 前言

软件过程是指实施于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阶段、方法、技术、实践及相关产物(计划、文档、模型、代码、测试用例和手册等)的集合。行之有效的软件过程可以提高开发软件组织的生产效率、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并减少风险。目前市场上领先的`软件过程主要有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OPEN Process和OOSP(Object-Oriented Software Process)。

RUP具有较高认知度的原因之一恐怕是因为其提出者Rational软件公司聚集了面向对象领域三位杰出专家Booch、Rumbaugh和Jacobson,同时它又是面向对象开发的行业标准语言――标准建模语言(UML)的创立者。RUP是由

Objectory过程演化而来,其初始版本为5.0,先后经历了5.1、5.11、5.5等版本直到最新的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版本。本文主要讨论RUP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 RUP的二维开发模型

RUP

可以用二维坐标来描述。横轴通过时间组织,是过程展开的生命周期特征,体现开发过程的动态结构,用来描述它的术语主要包括周期(Cycle)、阶段(Phase)、迭代(Iteration)和里程碑(Milestone);纵轴以内容来组织为自然的逻辑活动,体现开发过程的静态结构,用来描述它的术语主要包括活动(Activity)

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 篇2

有效的管理具有量大、来源广、格式多、实时性高等特点的数据是金融、通信、石油勘探等行业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一问题导致了企业中已有的软硬件平台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开发统一的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以适应企业业务的发展。

目前针对数据平台的开发尚没有一个适合的软件过程作指导。文中对RUP作适当裁剪,给出了一个指导数据平台开发的软件过程,并运用该过程指导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地震采集资料质量分析与评价(SQAP)系统的数据平台的开发。

1 RUP

RUP[1]是目前市场上领先的软件过程,它是一个二维结构,如图1所示。横轴时间维表示制定开发过程所用的周期,涉及到的概念术语主要有阶段、里程碑和迭代,体现了RUP的动态结构。纵轴逻辑维表示开发过程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包含9个核心工作流程,体现了RUP统一过程的静态结构[7]。

以体系结构为核心、用例驱动、迭代式增量开发是RUP的三大特点,同时RUP允许裁剪以适应具体的应用系统的开发[6]。

2 数据平台的开发

一个良好的数据平台应该能支持企业现期业务和远期业务的拓展,支持不同工具和模型的使用。良好的数据平台概括起来应具有以下特点:收集和规范数据、统一数据模型、数据共享、统一数据管理、统一数据接口。

根据RUP的特点,我们以SQAP系统的数据平台为例,从数据平台体系结构、数据平台开发核心工作流来描述一般数据平台的开发过程。

SQAP系统是用于对物探试验阶段和施工过程中的地震资料、施工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检查、评价的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分析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定位数据、观测数据、地震数据的检查和联合分析等,数据来源和格式非常多,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个能对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并具有向物探领域的其它方面扩展提供数据基础的数据平台。

2.1 数据平台体系结构

SQAP系统的数据平台主要由数据存储,数据访问及平台工具三个部分组成,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数据平台的最底层是数据存储系统,主要由数据库系统、文件系统和磁盘系统组成,其中磁盘系统要满足海量存储的要求;数据平台的中间层是数据接口层,主要提供数据库数据控制访问接口和文件数据控制访问接口,通过这两种接口存储系统的数据被转化为持久对象来支持应用接口程序的编写,高层应用可以通过应用接口对数据进行访问;数据平台的高层是平台管理工具层,主要是用来维护整个数据平台,平台管理工具的主要职责有数据管理、数据备份、数据加载、数据浏览以及版本升级等。

2.2 数据平台开发核心工作流

RUP在静态维上主要采用工作流来描述软件开发过程,包含9个核心工作流,分别是商业建模、需求、分析和设计、实现、测试、部署、配置和变更管理、项目管理、环境,并不是全部工作流都适合于数据平台开发过程。数据平台开发过程中,平台调查、数据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接口的开发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是开发过程核心工作流,其中平台调查、数据模型的建立、数据接口的开发对应于RUP标准工作流中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实现。

2.2.1 平台调查

平台调查主要包括成熟模型调查、数据调查、接口调查、数据关系调查和数据库实现调查,如图3所示,它是RUP动态维上初始和细化阶段的主要工作,也是数据模型尤其是整个数据模型的基石——元模型建立的基础。

成熟模型调研是对当前市场上成熟的数据平台产品进行调研,分析产品的优缺点,形成调研报告,以确定可以向该产品借鉴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数据调查由软件开发人员、应用需求人员及模型定义人员对数据平台中用到的各种数据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文档,以备定义数据模型时使用。接口调查由软件开发人员和应用需求人员对数据平台中的数据接口进行调查,要调查的接口主要有服务器端公用接口、数据库访问接口、数据文件访问接口等。数据关系调查由软件开发人员和应用需求人员对数据平台中的各种数据间的关系进行调查,最终形成这些动态数据间的关系文档并分析汇总这些数据关系文档。数据库实现调查是由数据库系统管理员为了实现数据库做的一系列调查,主要包括数据库逻辑结构调查、数据库表调查、视图调查和数据库设计调查等。

2.2.2 数据模型的建立

数据模型的作用是将调查并整理好的数据,按照应用领域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数据间的关系,并将以此数据为基础的数据模型映射到数据平台中去,通过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适应系统应用的需要。在SQAP系统的数据平台中,数据模型主要由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元模型以及模型工具组成。

逻辑模型是按各数据实体的内部层次划分的逻辑关系模型,SQAP系统中逻辑模型的层次关系使用纵横交错的方式,在纵向上按照工区、项目及测线三级结构划分,在横向上使用地震资料主数据和施工辅数据来对每一层的数据进行分类及管理。

物理模型是为了将逻辑模型所描述的数据信息写入到数据平台中而建立的适应于具体数据库及其技术的模型,物理模型可以用DDL来进行描述。

元模型是用中介语言(XML[2])对逻辑模型进行完整描述形成的模型,通过程序读取元模型,可以自动生成物理模型及访问数据库的持久对象层接口。下面是用中介语言对SQAP系统逻辑模型中EVALUATE子模型的EVALUATE_RESULT实体描述形成的元模型。

为减少手工工作量,我们把SQAP系统数据模型建立过程中一些可定义操作抽象出来设计成元模型工具、SQL脚本工具、持久对象层实现工具和应用接口实现工具等一系列模型工具。元模型工具建立在逻辑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该工具输入一些必要的信息后,就可以产生用XML语言描述的元模型目标代码。SQL脚本工具、持久对象层实现工具和应用接口实现工具建立在元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读取元模型中的数据,产生相应的目标代码。

2.2.3 数据接口的开发

数据接口由物理存储接口、持久对象层接口、应用层接口组成,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物理存储接口是访问存储在物理磁盘/带上具体数据的接口,它由三个接口部分组成:数据库访问接口、数据文件访问接口和磁带数据文件访问接口。图5是数据库访问接口实现的基本类结构图,类PRecordeset、PDataSource及它们的一系列子类封装了对数据库的访问细节。当数据平台的物理存储需要扩充时,可以通过增加类PRecordeset、PDataSource的派生类来实现对新增DBMS的支持,以实现潜在的可扩展性。

持久对象接口层通过调用物理存储接口层以访问存储在磁盘介质上具体数据,根据读取的物理数据建立应用层需要的持久对象。在持久对象接口实现过程中,可以利用持久对象层实现工具来读取元模型中的数据,形成持久对象层接口代码,加快数据接口开发进程。

应用接口层的目的是为满足SQAP系统应用层对数据访问请求多样化的要求,组织一个或多个持久对象来形成应用对象,它是系统应用层人员能直接面对的接口。对象关系元模型描述了应用对象与持久对象间的关系,它是根据行业专家定义的数据间关系建立的一个模型。对象关系元模型使用中介语言XML对数据间关系进行描述,它是建立应用层接口的基础,应用接口实现工具可以读取对象关系元模型来实现应用层接口。

3 结束语

数据平台的设计对于一个大型应用系统是非常关键的。文中针对数据平台的特点对RUP进行裁剪形成的软件过程,在指导SQAP系统的数据平台开发过程中取得了成功,这些开发思想可以推广到其他数据平台的开发中。在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交流中心开发的基于Web GIS的智能楼宇信息系统中,采用该方法成功开发了系统的数据平台,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阐述RUP的基本特点,并对RUP进行了裁剪,来指导SQAP系统数据平台的开发。该开发过程可以推广到一般数据平台的开发中。

关键词:RUP,数据平台,SQAP系统

参考文献

[1]Rational Software Corporation.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Version2002.02.1[M].American:Addison Wesley,2000.

[2]Natanya Pitts.XML in Record Time[M].New York:SYBEX Inc.1999.

[3]Jacobson I,Booch G,Rumbaugh J.The Unifi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M].American:Addison Wesley,1999.

[4]袁满,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建模方法研究及在大规模数据平台中的应用[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24(8):1474-1479.

[5]文必龙,等.PSP数据平台应用模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23(3):38-40.

[6]丁峰,梁维泰.RUP软件工程过程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0,26(10):112-114.

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研究 篇3

【关键词】软件开发方法;结构化;面向对象;创新发展过程

1.软件开发方法概述

作为软件工程理论的基础和关键内容的软件开发方法,对于软件行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软件开发方法在进行实际软件开发时需要对即将要开发软件的功能了解清楚,明确该软件要“做什么”,然后制定具体计划来实现“如何做”。在不同时期,软件需求也会不同,为了满足不同的软件需求,软件开发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并且每种开发方法也会存在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从软件工程发展的历程来看,软件开发方法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有今天的辉煌结果,在接下来的软件工程发展过程中,软件开发方法仍会为了适应要去而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2.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软件工程发展至今仅有40余年的时间,其何以在40年的时间内达到今天的程度,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创新。创新在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以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例进行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研究。

2.1 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研究

结构化方法共包括三个部分: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以及结构化实现,其核心和重点是结构化设计及其方法。整个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的实现就是在结构化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软件工程兴起初期,大多数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人员都过分追求软件开发技术技巧性,对于程序的清晰性、简便性没有重视,往往造成设计出的程序可读性和理解性差,使得开发过程简单但是软件维护十分艰难。对于早期常常使用的goto语句,于1968年展开了一场是否取对其进行取消的激烈争论,经过激烈争论软件开发人员认识到软件开发方法的进步并不是仅仅取消goto语句就可以实现的,这是事关如何编写程序的一个大问题。并且人们认识大编写程序时不能仅仅追求技巧,还要注意软件的后期维护。

经过激烈争论,人们开始需求一种具有良好清晰性、可读可理解性并且易于维护的软件开发方法,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由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组成的程序具有上述优点,并且经过研究发现任何程序都可由那三种结构实现,这变产生了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方法—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

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的出现时软件工程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事件。1971年和1973年结构化设计语言Pascal语言和C语言问世,1972年结构化的程序设计工具N—S盒图问世,这些计算机语言和工具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结构化开发方法的高度,对软件工程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2 面向对象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使用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现实世界的实体通过某些技术方法使其反映在计算机中,并使现实世界和计算机世界尽量吻合相近,但是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往往是面对过程的,将不能将现实和计算机很好的结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问世了。1983年和1995年问世的C++语言和Java语言是面向对象方法的典型代表。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能够将各种数据和操作结合起来,咋计算机模块中衍生对象和类的概念,从而形成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使得现实世界和计算机的结合更加紧密。后来,人们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并且引入了软件生命周期概念,形成了OOA面向对象分析和OOD面向对象设计方法,至此,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得以全面形成。

3.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分析

通过对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方法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可以从中分别总结出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方法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

3.1 结构化开发方法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

(1)发现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结构化方法问世之前,软件开发人员的个人随意性比较严重,进行开发过程中追求技巧性,个人随心所欲,软件开发行业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和制度。

(2)方法创新之前先创新思维理念

后来,人们认识到软件开发不能只一味追求技巧,必须将软件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作为新的开发指标,要使用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自顶向下的设计软件,改变传统设计理念。

(3)用新的思维理念开发结构化软件的核心部分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的核心,其开发需要使用Pascal语言和C语言技术和N—S图和PAD图两种开发工具结合进行。

(4)采用新的思维理念完善结构化开发方法

将新的思维观念引入结构化方法的完善过程中,在结构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结构化分析技术,并将两者结合进行使用。

3.2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

(1)发现问题

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将数据和操作分离,现实问题在计算机内不能直观显示,从而使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衔接不自然。同时,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模块重复利用度小,不利于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

(2)创新思维理念

将客观数据及其操作通过封装固定在一起,在设计中形成对象和类的概念,并且根据等级形成不同的类,通过父类和子类之间的继承关系,实现对象间信息传递。

(3)用新的思维理念开发面向对象软件的核心部分

C++和Java工具以及Smalltalk语言的问世,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式开始形成并且逐渐完善。

(4)采用新的思维理念完善结构化开发方法

将新的思维观念引入面向对象方法的完善过程中,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UML的问世,使得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分析不断改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不断成熟。

通过对两种典型软件开发方法创新发展过程的细致研究可以发现其发展过程具有四个相似环节,这不是巧合,这是所有软件开发方法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四个环节可以总结为:

(1)发现软件开发过程在的问题;

(2)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开始创新思维理念;

(3)根据新的思维理念构建新的软件开发方法的核心部分;

(4)利用新的思维理念完善出现的新的开发方法。

4.结语

作为软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对于软件工程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以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对软件开发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度研究,总结了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规律,对于解决新时期越来越明显的软件危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蓓,王才.软件开发方法分析和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4).

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 篇4

UML是继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面向对象建模技术高潮后,出现方法学大战,应市场对统一建模语言的要求,由世界著名的面向对象技术专家Booch>Jacobson和Rumbaugh发起,在著名的Booch表示法、OOSE方法和OMT方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集众家之长,几经修改而完成时。在美国,截至10月,UML已经获得工业界、科技界和应用界的广泛支持,已有700多个公司表示支持采用UML语言作为建模语言。

到11月17日UML被OMG(ObjectManagementGroup)米纳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建模语言标准。这标志着面向对象技术中建模语言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

作为建模语言,UML可以说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

它为用户建模提供了完整的符号表示和不同层次的兀模型(metamodel)如用例图(uses—casedia—gram)包图(packagediagram)、类图(classdiag—ram)、状态图(statediagram)、X寸象图(objectdia—gram)、活动图(activitydiagram)、顺序图(se—quencediagram)合作图(collaborationdiagram)组件图(componentdiagram)、配置图(deploy—mentdiagram)等。它的作用域不仅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还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但如何恰当地将这些可视化图形建模技术用于解决软件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建模过程的研究和支持工具的研究,仍是目前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目前,在基于UML的开发方法和环境方面国际上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际开发工作。Ra—tional公司正致力于它称之为Objectory过程的研究,并试图将其原有支持OMT的工具作进一步扩充,以期支持UML建模,并支持对OMT模型的升级。国内对UML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从当前对软件开发过程的需求出发,提出了UML柔性软件开发过程,并设计了相应的集成化支持环境的组成框架。

1UML柔性软件开发过程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迅速改变着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世界在物理上正变得越来越小,而内容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复杂。全球经济竞争、信息高速公路等近代信息技术都迫使各个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中保住一席之地,负责信息技术机构的主管人员将不得不学会应变管理技术(changemanagement)。在软件开发领域,需要改变其开发与生产的范式,以满足这种新的需求。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新的产品开发周期已不再是一次性的从需求定义、软件设计、实现和交付,迭代式增量开发方式已得到广泛采用。这是由于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又不得不面临激烈的竞争对手和瞬息万变的市场。时间就是效益,谁先占领市场,谁就是胜利者。但是占领市场和击败对手的条件除了时间之外,更重要的是过硬的质量和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因此将新的软件开发模式归结为图1所示的迭代式开发和图2所示的柔性软件开发模型。

所谓柔性软件开发是指软件开发过程应在需求工程的牵引下,首先建立系统模型,对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和调整,进行从需求到建模的“自顶向下建模,由底向上修改”即从需求工程出发,首先明确用户要求,确定需求优先级;在此基础上为系统建立模型,该模型应是可模拟的,通过对模型的模拟运行,以分析模型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和满足的程度。整个建模过程是自顶向下逐层细化的,而模拟修改则由底向上地进行。

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 篇5

班主任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面向学生灌输教育理念、维护学校稳定的前沿阵地,因此班主任工作历来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一般班主任都是使用办公软件制作表格或文档,然后通过上传、打印、签字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这种传统的做法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学生管理方式,也极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文档归类困难、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学生资料无法及时更新等。因此,班主任工作管理系统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2 开发过程

RUP是Rational公司提出的一种受控的、可视化建模的、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它将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迭代,每个迭代又分为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建阶段、交付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流和里程碑均有明确的规定,每个阶段结尾需要验证本阶段产物,只有达到事先要求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在开发班主任工作管理系统过程中,由于需求比较稳定,需求获取风险较小,因此在采用RUP开发时,我们将开发周期分为一个迭代,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绘制各种模型,下面具体阐述。

2.1 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的任务是识别项目边界、业务建模、找出主要的系统用例。班主任工作一般包括评优评先、请假管理、勤工俭学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活动管理等五个内容。评优评先是每个学期或每一学年对学生及学生干部进行考核奖励的机制,包括学生评议、班主任推荐、学工处审核等三个主要过程。请假管理是班主任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包括请假和销假两个过程。勤工俭学管理主要是登记、统计参与学校勤工俭学的学生信息。学生信息管理通常是班主任在入学的时候,收集、登记、统计学生基本信息和家庭信息。活动管理是班主任指导学生依据学校管理办法设计、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主要活动包括:活动策划、活动审批、活动总结等内容。系统用例如图1所示:

评优评先用例的主要参与者是班主任、学生、学工干事。学生评议小组对本学期或学年的优秀学生和优秀班干进行评议后登录系统填报评议结果。班主任在线审核评议结果,如果需要修改,则返回给学生补充材料;同意,则填写推荐意见,统一上报学工处。学工处干事以班为单位审核推荐结果,并根据推荐的次序评选优秀学生和班干,评选结果公布在学校网站上。

请假管理用例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班主任、学工干事,包括请假审批和销假审批两子用例。其中请假审批的过程是:学生在学校网站上下载请假审批表,填写完后,交班主任。班主任参看请假事由、请假天数、请假历史记录,如果符合请假条件则在审批表上填写班主任意见,同时在系统上登记请假记录;如果请假已超出班主任权限,学工干事还需要审核请假。学工干事需根据请假审批表查询班主任登记的请假记录,如果同意,签字盖章,登记审核结果;不同意,本次请假作废。销假审批过程:学生返校后,凭请假审批表到班主任处销假,班主任查看返校的时间,如果未超出请假时间范围,则填写班主任意见,同时在系统上登记销假记录;如果超出请假时间范围或请假天数已由学工人员审核的,需报请学工处审核,审核结果在系统中登记。

勤工俭学用例的主要参与者是班主任、学生、学工干事。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需要下载勤工俭学承诺书,填写签字。班主任搜集材料,签署意见,上传相关证明,报请学工处。学工处审核证明,签署审核意见。

学生信息管理用例的主要参与者是班主任、学生。班主任负责学生信息的采集审核工作,包括家庭信息、基本信息、在校信息等信息内容。

活动管理用例的主要参与者是班主任、学生。学生在线编写活动方案后提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对其审查无误,活动方可进行。待活动结束,活动负责人编写此次活动进展总结报告,班主任审核,返回审核结果,如有必要,活动报告需要返回重新修改。

2.2 细化阶段

细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域,建立分析模型和系统架构和设计系统类。RUP开发方法要求在设计过程中以用例为中心,通过分析用例所有的场景找出类、职责和协作者。为了分析评优评先用例的班主任推荐场景我们使用了顺序图来描述这一交互序列。

系统采用MVC(模型—视图—控制器)三层框架,即:M层存放业务实体,负责业务逻辑处理;V层为视图层,负责系统与用户的交互;C层为控制层,处理业务实体的调度。系统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在视图层中,Student Management View是学生信息管理视图类,该类展示了用户使用系统完成信息采集、统计信息、更新信息等业务的交互。Action Management View是活动管理视图类,用于展示活动管理业务的界面。Leaven Management View是请假管理视图类。Award Management View是评优评先管理视图类。Part-work Management View是勤工俭学视图类。这些视图类通过请求---响应的方式来传递业务信息、调用业务逻辑服务。

在控制层中,Award Control、Action Control、Leaven Control、Information Control、Part-Work Control分别是评优评先的控制类、活动管理控制类、请假管理控制类、学生信息管理控制类、勤工俭学控制类。它们负责响应视图类发送的请求命令,然后根据命令调用业务实体类。其中评优评先业务分为对学生的评选和班干部评选两大块,因此Award Control又分为Student Award Control和Chief Award Control两个子控制类。同理,请假管理分为请假和销假两大业务,Leaven Control类可以分为Add Leaven Control和Del Leaven Control两个子控制类。

在实体类层中,存放了多个实体类。其中Student类封装了关于学生属性和信息管理相关操作。Action类负责活动管理业务相关的属性和操作。Data Access类负责数据库的连接、读、写操作,业务实体类需要读取或写入数据库时,均由该类处理。

2.3 构造阶段

班主任工作管理系统的构造阶段工作主要围绕细化阶段的类创建组件,构建部署图(如图4),选定实施平台和开发工具。在此,我们选定如下工具:(1)windows Server 2008网络操作系统;(2)SQL Server2005数据库;(3)C#开发语言。

2.4 交付阶段

交付阶段的主要内容是:(1)部署系统;(2)移交开发文档,编写面向最终用户、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的用户手册;(3)收集系统使用意见,反馈给开发组。

3 结语

RUP开发模型具有迭代开发、用例驱动、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可视化建模等特点,这些优点减少了软件开发风险、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后期维护费用。实践证明,采用RUP实施班主任工作管理系统不但保证了开发进度,而且确保了系统的可扩展性,从而使得班主任工作管理系统可以集成到其他学工管理系统中,增强了系统的生存力。

摘要:作为学生管理中的一种辅助工具,基于RUP的班主任工作管理系统的开发将会给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给予最大程度的促进。文章从班主任的实际需求出发,着重阐述了RUP开发模型在系统开发实现的详细过程,描述了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建阶段、交付阶段等四个阶段的工作流、工具和可交付物。

关键词:RUP,班主任工作管理,MVC架构,UML

参考文献

[1]刘超,张莉.可视化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标准建模语言UML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2]梅宏.基于体系结构、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J].软件学报,2003,14(4):721-732.

[3]刘勇,石涛,徐从富.基于UML的面向对象软件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21(11):201-203.

[4]汤庸.软件工程方法与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 篇6

关键字:工作过程 软件测试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3-4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实施的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以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范围、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确保教学领域与实际应用领域吻合;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吻合;教学任务与实际工作任务吻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以受众对象为中心,注重通过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蕴含于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设计,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提炼出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让教学课程的过程成为基本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的过程。课程设计时,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认知规律。由生疏到熟练,由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图1是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课程模式,我们在此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工作过程导向的具体开发方法。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一个二维矩阵,纵向是学习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领域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课程单元,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一个专业由若干学习领域组成,一个学习领域由一个或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

横向是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即案例化的主题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这一宏观计划的具体化。它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可以表现为具体教学项目,在软件测试技术专业,教学项目多为测试一个应用软件,一个WEB系统等。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可分解为如下几个流程;

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

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

以上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接下来我们来针对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重要课程《软件测试》进行工作导向的设计。

二、软件测试的工作过程分解

1.获取,归纳,整合实际软件测试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常在企业中,普通测试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依据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数据,实施测试,取得测试结果,进行测试结果的检证,进行缺陷报告,回归测试等;高级测试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依据测试计划,方针,设计测试用例,指导普通测试人员进行测试,进行缺陷跟踪,进行测试的评审等;测试管理人员(如:测试经理)的主要工作是,依据项目整体计划,特别是质量计划,制定测试计划,测试方针,进行测试管理,分析测试结果,质量评估等。

另外,某些情况下还要进行测试开发,如:用JUNIT对JAVA类进行测试时,要进行JUNIT测试代码的开发;测试环境的搭建;自动化测试设计、实施等。

由此,我们可以将实际企业中的软件测试工作,归納,整合为如下几个工作任务:测试项目管理、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准备,测试实施、测试报告、缺陷跟踪、测试评审、测试评估。

2.分类,排序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上面阐述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由新手到专家的规律,把通过软件测试人员职业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分类,筛选,排序将客观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学习任务按照一定的主观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处理。上面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我们将测试准备、测试实施、测试报告划分到基础级别的软件测试工作任务;将测试设计、测试跟踪、测试评审划分到高级级别的软件测试工作任务;将测试项目管理、测试计划、测试评价划分到管理级别的软件测试工作任务。

3.确定学习领域

依据上面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果,我们为软件测试课程设计三个学习领域,即:基础软件测试、高级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管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测试实施人员是本课程的主要课程目标。所以,将基础软件测试和高级软件测试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其中,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对测试准备和测试评审的要求和作业内容也不尽相同,行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们介绍较为常见的作业内容,学生也只需了解该部分内容即可。这样可以得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和要求,如表1所示:

三、《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实践

《软件测试》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技术性课程,笔者所在院系的此课程共128课时,共计8学分。根据工作工程导向的设计结果,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为每个学习情境分配具体课时,如表4所示。

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 篇7

[关键词]数字化;课件;开发

[作者简介]钟伟,人民交通出版社。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学模式也逐步发生变化。教学模式的改变,一方面要求反映现代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因此,出版社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发优质的数字化产品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扩展。目前,出版社主要是在传统出版物内容的基础上,利用不断创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开拓新的阅读需求市场。如在对原有出版物介质形态寻求突破的同时,对传统出版物内容资源进行挖掘,对阅读功能作出进一步的延伸。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数字化产品可分为“助教型”和“助学型”两种。

一、“助教型”数字化产品

“助教型”数字化产品,即为方便教师教学而开发出的数字化产品,其主要形式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助教型”课件)。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充分体现的内容,或者教学实验危险性大、难度大的课程适合于配备“助教型”课件。“助教型”课件开发的原则是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并且在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具有可行性。进行“助教型”课件开发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教师对课件有什么具体要求,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否需要。“教师对课件的要求”是课件开发的重要依据。如果不注意这点,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放弃使用该课件,最终将放弃使用相应的教材。因此,明确教师对课件的需求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同时也可以明确开发者的责任,最终作为课件的验收依据。

第二,合理选择与配置资料。要开发出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就必须合理地把握课件制作中的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操作性、交互性和艺术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这就需要课件制作者查阅大量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技术参考书、各种工具的使用说明书和网站资料等,充分利用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图1

二、“助学型”数字化产品

“助学型”数字化产品,即为方便学生学习而开发出的数字化产品。主要形式有光盘、网络资源等,其开发原则是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技术和经济效益上具有可行性。

1. 光盘

光盘是传统的数字化产品形式,通常和纸质教材一起捆绑销售。光盘并不是对纸质教材的简单补充,而是以更具视觉、听觉冲击力,更具立体感染力的形式,生动地传授知识,更适合于文化的积累、传承、开发和普及,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开发光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教材策划之初,就要确定是否随教材配备光盘。总的来说,表现方式丰富、交互性强、信息容量较大的选题,适合配备光盘。

第二,在教材策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电、光、磁介质载体的特殊之处,进行综合策划,以实现纸质教材与光盘的完美结合。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有一定的额定容量,因而选题的内容信息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积极寻找能与出版社实现优势互补的光盘制作商。在光盘制作过程中,编辑要对该选题运筹帷幄并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光盘制作人员进行有效指导。另外,编辑还要掌握好光盘的制作进度,确保其与纸质教材同步出版。

2. 网络资源

现代教育提倡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和终身学习。在提供传统纸质教材的同时,各出版社都在为教学提供延伸服务,出版社已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商,即出版社提供知识点素材、拓展资料与讲座、高仿真模拟试卷与实验等(见图2)。读者在购买纸质教材的同时,即可获得相应的教学延伸服务。各种发行量较大的教材都适合配备网络资源,尤其适用于内容难以理解、课后需要复习巩固的课程。进行网络资源开发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图2

第一,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明确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要求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这一环节要充分考虑教材的性质、发行量、读者需求、效益等,以确定网络资源的形式及内容,如是否收费、如何收费、有无互动等。

第二,控制传输带宽并加密。网络资源在最大传输带宽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编辑策划选题时要考虑控制最大传输带宽,以免网络传输速度过慢影响学习效果。同时还要合理选择并确定好相应的加密手段。

下面以《中国汽车维修服务资源库》为例,介绍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提出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必须配套开发相应的专业教材,同时教学资源库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以此为契机,人民交通出版社协同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策划并组织开发了“中国汽车维修服务资源库”。该资源库以“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出发”为原则,筛选企业实际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模型,结合教学规律形成资源库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该资源库的使用功能包括:在资源库平台上演示、修改和重新创建模板课件;在教学中,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根据教学需要可实现自由组合,适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基于素材资源库能够创建、修改PPT课件,实现个性化PPT课件等。该资源库的成功开发与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与之配套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材”的推广。

nlc202309020511

三、数字化产品开发所带来的优势及作用

1. 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数字化产品一般具有图文并茂、交互环境友好、信息资源丰富等特点。图文并茂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等个体因素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其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能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助教型”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不但能大量节约教师编写教案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如教师可以自行修改课件的相关内容,以便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等。综上所述,教材开发过程中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对学校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有利于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推进

为加快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对数字出版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传统出版社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十分重大,因此纷纷加大力度,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人民交通出版社作为传统的交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在各层级教材的开发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数字化产品的开发。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人民交通出版社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对产品结构的优化,实现了人民交通出版社从单一纸质出版物向纸质出版物与多媒体出版物并存、互补、互动的转变。在数字化产品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资源和宝贵经验,为推动人民交通出版社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产品的升级更新、流程的优化再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有利于出版社纸质教材的开发与推广

一般而言,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是基于纸质教材开发而进行的,但反过来,优质的数字化产品同样能促进纸质教材的开发。如人民交通出版社“高职高专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规划教材”中的《汽车维修服务企业管理软件使用》及《机动车保险专用软件使用》便是依托北京运华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软件而开发的教材,该公司还充分发挥软件开发的优势,为其配备了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另外,优质的数字化产品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有效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对学校最终选用相应的纸质教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出版社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够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出版社已不能仅仅做教学资源的提供商,而要做学校教学的领跑者。出版社除了提供课件、高仿真模拟试卷、在线测评等教学资源作为延伸服务,还要设计教学,通过教材使用培训、名师教学示范、课件设计比赛,打造以读者为核心的立体化教材,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西部开发过程中如何保护环境 篇8

【关键词】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一、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1%,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以往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过程中,曾不同程度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地区为短期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草场、森林乱垦滥伐,对矿产资源乱开乱采,使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蔓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1)土地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大部分都集中在西部地区;(2)水生态平衡失调,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超采现象也十分严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和气候干旱化趋势; (3)林草植被覆盖总体不高,质量和功能下降,西部天然林比例、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均呈下降趋势;(4)城市和工业集中地区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流经城市的河流水污染严重。西北地区自然降尘水平高,城市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很多城市布局于山谷平原地区,影响了空气扩散,煤烟型污染严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后很难恢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历史的经验表明,如果在西部大开发中继续延续“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西部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增长,必须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发展步伐。

二、西部开发中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1.从区划和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全面分析和掌握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制约因素;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开展流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任务和要求,指导经济布局和生态建设。

2.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要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贯彻保护优先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积极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切实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努力把西部大开发建立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环境、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

3.将发展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结合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经济和生态经济,扭转严重浪费水资源的局面,确保生态用水,有效控制农业水源污染。合理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在将环境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中减轻环境压力。

4.加强基础设施工程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从开发建设的源头控制生态破坏,实行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和恢复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防止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

5.污染防治实行由单纯依靠点源治理向依靠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转变,加强源头和生产全过程的控制。这是东部污染防治的经验总结,也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削减污染。

6.实行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在搞好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构建健全财税制度,对那些有负的外部性的活动征税,对那些有正的外部性的活动补贴,也就是征收“庇古税”,它实质上是政府以市场为基础向私人提供的符合社会效率的一种激励政策。西部开发中,无论是西部企业还是东部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政府都要通过对那些造成污染、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征收“庇古税”。同时对那些有利生态环境的有正外部性的活动进行补贴,以便使外部性内在化,鼓励和引导社会的资源配置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项目转移,也可以通过重税、取消财政补贴等措施,迫使经济个体放弃高污染的经济活动。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哥本哈根会议终于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协议呼吁在2050年前保持全球气温上升不超过2度。

参考文献

[1]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开发的战略思路及发展前景[M].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1

rup软件开发过程论文 篇9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金融专业整合课程的开发,一方面结合传统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剖析,有效序化、整合和删减知识内容,选择合理的载体,形成新的课程——《企业经济信息处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难以解决的瓶颈。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载体开发实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金融事务专业整合课程

1.金融事务专业整合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当中,需要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将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序化,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金融事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银行和保险等,对于基础整合课程内容的取舍与重建至少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吻合银行和保险两类专业课程的体系需要,为两类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作用;二是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开发思路,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2.《企业经济信息处理》的开发设计。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与社会实际越来越脱离,教学内容指向专业理论,侧重原理和理论的传授,没有把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教学范畴。虽然指向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往往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与典型的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将来从事职业的关系,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开发设计金融专业整合课程《企业经济信息处理》之前,对双汇集团、易初集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对不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做了总结和分析。同时,结合原有传统学科体系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知识》、《会计书写》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进行内容的排列与组合。

(1)在对企业岗位群的调查中发现,对于中专生的岗位能力要求是能够认真处理日常简单数据信息。每个工作岗位包括从采购、仓储到人事、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可以进行初级处理资料信息的统计员,而这个岗位恰恰是年轻、眼疾手快、人力成本较低的中专生就可以胜任,本科生不愿且没有行动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这是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把握的,因而要有的放矢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具体看来,可以将企业对中职人才的要求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可以对大量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简单地统计处理。比如,在仓库的工作人员需要整理货物之余,还要对仓库信息进行及时、定时、有效地统计处理。提供给各相关部门和领导作为重要数据;再如,在人事岗位或生产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考勤等情况进行汇总处理,以提供给财务部门或人事主管核算工资;二是可以对一些特殊数据进行简单的财务处理,如发票等原始凭证的开立、记账凭证的填制等。以上这些都属于企业相关经济信息的处理。笔者进一步对企业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搜集汇总后,将新的课程定名为《企业经济信息处理》,它不仅融合了传统基础课程的相关铺陈性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了现行岗位的职业需求。

(2)设计中需要找到合适可行的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载体选择方面的要求是,要能够承载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和可迁移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笔者将课程载体选为“各类业务的经济信息处理”。第一,选择的载体具有典型性。由于各类型企业,即工业、商业、物流等服务业的业务类型基本涵盖采购、销售、仓储,在新会计准则中已经明确淡化企业的分类,打破了多年来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封闭割裂的局面,不同行业的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融为一体。如在基本准则中,第一章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在应用指南中以附录形式规定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同时给予企业很大的灵活性。故此,选择各类企业的采购业务、销售业务、仓储业务等很具有典型性。第二,选择的载体具有可操作性。筹资活动、采购活动、生产活动、仓储活动、销售活动,以及利润分配活动所涉及的经济信息,都可以通过直观的原始票证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将其工作内容进行教学化完全可以实现。第三,选择的载体具有可迁移性。由于载体的选择重复的是工作方法和思路,即各类业务涉及的数据资料处理和财务信息处理的方法,所以这些方法及相关的知识具有可迁移性。可以在各类其他业务中融会贯通。最终将单元编排为企业筹资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采购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生产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仓储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销售业务经济信息处理、企业分配利润业务经济信息处理。

(3)教学设计环节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应有梯度性,呈螺旋式上升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子任务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转化为过程性知识,然后自主完成下一个子任务。陈述性知识一层层减少,而积累的过程性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饱满。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整合课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的初步设计完毕后,笔者进行了阶段性的教学试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一些“瓶颈”问题难以解决。

1.在岗位对接实践中,适时穿插理论讲解的效果很明显。岗位对接要求学生熟悉企业所有相关经济信息处理的过程,掌握信息处理的统计方法、财务处理方法,具备灵活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能熟悉相关专业术语和操作要领,并在实操中引导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于一身的系统实践理念。要学好这门课并不容易,特别是现在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学生难以掌握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如果上理论课时听不懂,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加岗位对接实操培训就没有多少理论指导,或者说理论很笼统,无法用于指导实际操作,这样的话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实践中,就必须增加一定课时量的与规范、操作的理论知识讲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让学生到实操现场进行摸索式演练,让他们先动手进行一定的操作,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从理论上进行讲解,接着进行磨合实操,最后检验实践效果,而此时还要借助于理论总结。只有这样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岗位对接的实践理念。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吸收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了其自我发现的潜力。例如,介绍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处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自主填制凭证,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介绍增值税的来历和作用。

上一篇:一年级《统计》优秀说课稿下一篇:秋学校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