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精选10篇)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一定的理念和思想,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实践性、理解性和反思性。如果实现了这些特性的课堂教学,那么这节课就可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的好课。那么,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板着面孔”上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我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因为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3.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4.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
5.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这样的问题,既强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了“错误信息”,进而开发了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从而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当然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即时情境,有针对性地发问,绝不能生硬
照搬预设的问题。
同样,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6.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学习。例如有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共出了10道题,一道一道地讲,刚讲完的时候,就下课了。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参与,作业也设计得有坡度,但当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不会,但教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集体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
1.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板着面孔”上课, 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 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这节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我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 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 我呈现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 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 我猜另外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 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 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 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 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 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活动, 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在“猜”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 而且要说明理由。这样的活动, 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氛围。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 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 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 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 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 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 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我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再如, 在教学游戏公平后, 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我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掷出瓶盖后, 着地时盖面朝上, 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 乙胜。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 说这个游戏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 是属于等可能性, 所以是公平的, 不用做就知道了。我没反驳他们, 只是让他们试一试再下结论。学生通过反复掷瓶盖后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 原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 对这一知识, 他们记忆深刻,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3. 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 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至少用几秒钟让学生思考, 而不是急于下结论, 判定学生会不会, 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4. 运用灵活的方法, 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 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在学生学习字母与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律时, 没让学生探索, 讨论, 而是直接出示学具纸让学生自学这些规定性的知识。
5. 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是自然的, 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 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 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 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 师生能否有效互动, 都取决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的设计质量。所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又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这样的问题, 既强化了“有效信息”, 又利用了“错误信息”, 进而开发了学生的原始资源, 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从而形成新的、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 使教学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当然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 根据即时情境, 有针对性地发问, 绝不能生硬照搬预设的问题。
同样, 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 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 相互讨论, 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6. 一堂有效的课应当注重学生有效学习, 关注课堂效率。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 对学生有用的学习, 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学习。例如有教师在上复习课时, 一共出了10道题, 一道一道地讲, 刚讲完的时候, 就下课了。看似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人人参与, 作业也设计得有坡度, 但当我坐在下面和学生一起听课时, 发现这些题目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不会, 但教师还要从头到尾全班讲,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所谓复习课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 没有提出一个有效学习的针对性问题, 集体浪费时间, 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
关键词 数学教学;合作;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勾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实现资源共享。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我们看到:优秀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明显提高。如何有效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 组建、管理合作小组是基础
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第一,优化组合: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为此,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把学生总体分为三级,综合能力高和低的人数各是全班人数的四分之一,其余为一般的。然后推选综合能力高的同学担任第一任轮值组长,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四人为一小组。在这基础上,我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与学生协商,对学生自由组织的小组进行适当的调配,这样可以保证四人中能力强的学生、能力弱的学生各一个,一般学生两个,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有变化的“橄榄”形,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每五六周根据实施情况改变一次编组,轮换组长,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最后,请每个小组给自己取个响亮的名字,如“火箭队”、“先锋队”等,增强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
第二,分工合作: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已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搭便车”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激发强烈的合作欲望是关键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为了一节课或整个课堂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品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在教学中,要顺畅、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那必须要使学生有合作的意识。
1.在思维出现障碍时让学生感受合作是解疑排难的内心需要
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2.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活动中,单凭一个人的力量不能解决问题时,引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合作是一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统计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然后让学生说,指名统计,刚说了几个,就有学生说太快了。我让学生放慢速度说后,学生还是觉得来不及。“要是几个同学一起统计就好了。”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同学也一起附和。于是小组同学马上围在一起,商量合作的方法。当小组统计后,再汇报全班统计,这次就成功了,学生都很兴奋。
3.在组间的竞争中让学生懂得合作是获得成功的集体要求
好胜是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开展智力抢答、接龙等团体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懂得自己与小组同学是浮沉与共、休戚相关的,自己的成功有赖于整个小组获得成功,若小组失败了,自己也就失败了,因此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应该努力去完成任务。竞争让人人“心中有小组,心中有他人”,使合作学习具有良好的“合作场”。
三、 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是保证
1.游戏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组织一些小组合作的数学游戏,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不仅可促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积极思维的心向。
2.实验操作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材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根据学具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在教学中我经常安排一些需要学生的积极合作实验操作的活动。
运用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遵循新课程标准而行,更不是為了追寻华而不实的课堂氛围而做,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交住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摘要】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作用: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评价学习小组、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恰当选择合作内容,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键词】小组合作 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交往和审美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认识。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注意学生的差异,灵活分组。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为了小组之间公平地进行各种评比与竞争,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力量要尽可能均衡,因此要求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情况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水平和男女生比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最好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
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小组的学习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在小组人数上,人数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考虑到上述因素,学生的学习小组划分原则遵循每组4人,个别小组6人,一般来说,前后位四名学生即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既便于教师管理,也便于学生活动。当课堂上需要开展合作时,只要前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进行。当然,分组的方法灵活多样。如随机组合法,对于同一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各执己见,这时就可以让学生随机分成观点不同的两个小组,再组内交流后辩论。由于观点一致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为了驳倒另一组,他们便进行了积极的合作。
(一)分工明确职责到人
在划定学习小组后,合作学习就变成了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要明确各组员的职责及分工,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中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组长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安排发言顺序和控制发言的时间;要选出代表代表本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这样,小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有了分工,合作活动就能有组织地进行,而且使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重视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影响
小组讨论的进程。所以,选一个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组长是每个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组长选好后,对小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以确保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制定出小组长工作职责,让小组长明白自己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更要能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领导和协调组员活动,综合意见,与教师或外组联系等;其次要教给小组长一些管理方法,促进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最后,请每个小组给自己取个响亮的名字,增强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倡导者。合作学习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是一个抛砖引玉者。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师生双方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双方在课堂交往中配合默契,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而消极对抗的课堂气氛,使师生态度消极,关系疏远或对抗,情绪低落,思维反应迟钝,注意力转移,甚至会出现学生制造混乱的行为,会导致课堂交往中的师生冲突,严重制约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小组合作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促使教学高效有序进行。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中小组合作是否有效与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他才会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并且愿意与小组的成员积极配合,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组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增强活动的目的性。也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积极开展组内和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让学生在竞争中自觉完善自己。在竞争时,教师应当随时做好记录,对学生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课堂中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特别是鼓励“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同时教师也应对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要正确评价学习小组
如果一个老师只成功地确定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地划分了合作小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而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那很可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不再有积极性。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我目前采用的方式:一是小组加分(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加分、作业完成质量加分、作业上交及时加分、书写好的加分),二是扣分(课堂纪律不好的、不完成作业的),三是奖励。以一种很实际的冲击视觉的贴画的形式来奖励学生,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加分,对表现好的小组有相应的奖励措施,给学生一些新鲜感,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小组合作的好处的同时保持合作的动力。
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情况。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可以给予小范围的重申;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可帮助其他组完成;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应能以宽容的情怀作积极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的思维发生高度碰撞。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合作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的交往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交往,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质疑,学会做人。第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合作意识的淡泊,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经常评比优秀小组、进步小组或者每节课各组推出最棒发言人等。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学生会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同学是休戚相关的,自己的成功依赖于整个小组获得
成功,若小组失败了,自己也就失败了,因此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应该努力去完成任务。
第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特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不要无休止地争吵,培养学生学会表达,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敢说、想说、善说,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学习伙伴,学会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或插话的良好习惯。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只有这样,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在小组互动学习中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当然这种合作意识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第三,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对事情要有自己的观点,对老师,同学们发言持不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来,并与老师同学争辩,如果有疑问,要主动质疑,如果听不懂,要请求对方进一步的解释。
第四,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切不可学习一开始,就小组交流讨论。
(五)恰当选择合作内容
首先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个人能力,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大家友好相处、合作的威力;其次要考虑合作的可能性。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水平相当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主要确定以下任务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第一,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综合性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学生分工合作,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才会有所感悟。这样的知识仅凭个人的才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例如在做关于“如何与家庭成员沟通”,学生们在讨论“与父亲争吵后如何化解”问题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有个小组6名组员在组长的组织讨论中共写出十种方法:“等爸爸气消了再跟他讲清楚事情的真相”“请妈妈帮忙”“请爷爷帮忙”“在爸爸的书桌上留张字条,写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他们又对这十种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认为“留字条沟通法”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及保全了双方的面子,避免正面冲突,又能说出彼此的真实想法,有效地进行沟通。
第二,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答案多样化,很少学生能以一个人的思维进行多角度的思考。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达到了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学生对外出旅行非常感兴趣,他们也一定很乐意描述一下自己的旅行
计划,可是如果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机会表达,那会花费很多时间,所以教师可以分小组合作。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并且帮他修改。然后每组选出一位最好的同学在班上描述一下自己的未来。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并且能激发他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三,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如对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就需要小组成员间合作。再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我布置给学生表演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这一节,各个小组立刻行动起来,制道具、排对话,课堂上把一个精心准备的课本剧展示在我的面前。这样的合作既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作文中可以运用。
例如,在讨论写作范围和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小组先讨论一下,这样在写作时,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第五,背诵默写等复习中提高效率
知识的记忆是理解和运用的前提,而背诵默写则是应试的基石。学生背书和默写的枯燥和孤独使他们非常抵触背书,学习的积极性较低,效果不佳。小组构成学习团体,教师把背诵默写的任务交给小组,然后展开竞赛。完成好的小组,小组及小组长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以示鼓励,往往没多长时间,小组成员就能完成任务。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变化,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
合自己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参考文献:
黄现友合作课堂是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反思与提升作为重要途径,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依据这一理论,由现实教学出发,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进行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指出:“教师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这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都更强有力.”因此,合理分组对小组合作很重要.合作学习宜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原则进行分组,这有利于教师的分类指导和管理,更有利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每个小组4~6人为宜.这样,由于注意了学生的合理搭配,真正做到“异质” 的组间互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提高,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个体合作、群体合作等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培养.二、抓好自主学习
我国教育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教师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的“会学”,建
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就是说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真正的自主学习的动因.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应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的四个目的:一是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二是复习和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并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三是找出自己尚不理解的问题;四是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并归纳其特点.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有一部分已自行订正,其余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向组内的同学求助.如果仍有一些疑难问题组内无法解决,这时就要向老师求助.教师须对众多问题全面把握,迅速权衡,确定哪些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究,哪些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问题需教师适当提示.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保证合作学习的效率.三、激发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认知的过程就是自我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组呈现,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如我在上《抛物线》的第二节课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喜欢在熟悉的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结论,而不是讲了一道题,再讲另一道题,进行重
复的训练.学生的这种问题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时机.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深入思考、注重挖掘、发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积极探究,收获成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解决难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采用多样化的合作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三是评价形式要多样化.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方式中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是口头评价,多样、灵活、丰富、亲切、明朗的评价语,使学生如沐春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五、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
是参与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到如下作用:(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还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学生往往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的是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是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在合作课堂中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
合作
有效
教学
教师
学生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白云之帆》节目,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成为开幕式排练至今掌声响起次数最多的一个节目。它的成功源于南塔沟武校1600名学员完美合作。其实,世间很多事情都“成也合作,败也合作”,正确的合作方法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恰当的合作只会让事情功败垂成。生活因为合作而更加精彩,而在数学课堂中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而实现“1+1>2”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采用这一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优化小组构建,分工协作。
小组构建有如房子的结构,结构好坏是决定房子质量。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个性特征、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都要均衡。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组建的原则应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 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如以6人小组来说,应该有2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力。建立学习小组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非表面上的“合坐”,则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巧设情境,建和谐合作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的现象,创设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同时,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讲《圆的认识》的时候,不是直接叫同学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可以巧设情境——我们市民公园圆形的花圃,每天需要给它浇水,同学们想想,喷头应该装在哪呢?水最远要喷到哪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恰当内容及指导是成功的关键
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单个学生难以独自完成的复杂任务,是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易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必须经过交流、争议、思维碰撞和相互接纳才能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明确化与合理化。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合作小组的合作内容。例如:
1、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提高兴趣,也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2、开放性内容,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拓展思维空间。
3、选择有探究性的内容,可激发合作欲望。
4、选择有层次的内容,可以扩大参与面。这样可以兼顾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选择有挑战性的内容,适度挑战性的内容,是学生产生学习激情的最好的“催化剂”,难度要控制在“跳一跳就可以摘果吃”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会努力的去摘。来之不易才难忘,太难太易都会打消一个人的积极性。所以说,选择恰当的内容才是合作学习中成功的关键。
但是,再好的剧本没有好导演,也不会成为惊世之作;再好的跑车,没有好车手也不可以开到最快最精彩;再好的内容,没有正确的指导,也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合作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需要合作者之间的表达与倾听,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表达或只有倾听都不可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们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不习惯
听别人的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合作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很多学生往往是一涌而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到后来谁也不知说了什么。因此合作时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启迪,达到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标。从而,双方达成了有效的合作。
四、树立团体意识、建立合适的评价方案
合作学习通常都以小组为单位,带有团体性质,需要学习者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学生同伴间的学习互助、支持很重要。教学实践证明,来自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与小组成员是息息相关的!学生能感觉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一个小组是个有机团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完美的合作才能成功。
同时,也要使小组成员树立竞争意识,通过与其它小组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增强合作意识与团体意识,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合适的评价方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合作成果,互相评价的机会。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一定要全面而有激励性。首先是过程评价,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要体现个人的智慧,更要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最后
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但是,如果是只是简单的把“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小组合坐学习”,那只会方便学生上课交谈,差生坐享其成。成为最为失败的课堂。而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即擦出智慧的火花,又激发学生的潜能,团体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 王坦
2、《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天宝
3、《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 李嘉骏
4、《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小学数学教育》[J].2003(3).王小凤.《合作交流要从形式走向实质》 撰写人:江西省上饶县第三小学
我国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系统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我们还缺乏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的具体指导理论和可供参照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许多农村数学教师对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感到无所适从。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和不足产生的原因,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我们在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初步总结出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即“树立合作意识,遵守合作规则,遵循五大原则,实现两种评价”。
一、树立合作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使学生产生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与他人友好而有效地合作,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实验前,可以在班上举行拔河比赛,介绍很多通过合作取得成功的事例,让他们在亲身体验并深刻领悟到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即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帮助。
二、遵守合作规则
小组合作规则是小组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参与制订工作,师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规则。师生一起讨论,可以使小组规则得到学生的认同与理解,并愿意主动执行自己所承诺过的规则。如:小组合作学习规则
1.每位小组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讨论。
2.每位小组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供自己的观点,尽可能为小组讨论作贡献。
3.每位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应该控制好时间,做到言简意赅。
4.未经允许,不得发言。
5.当小组某一成员发言时,其他组员应该认真聆听,做到不插嘴,等到他人发言完毕时,方可进行补充、评价。
6.每位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应该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做到既能让小组内其他成员听到,又不影响其他小组的讨论。
7.在请教教师之前,应该先请求小组其他成员帮忙。
8.不讨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9.当某位小组成员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后,小组其他成员有义务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10.让学习有困难,对问题理解不透彻的成员先发言,并做好记录,由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确保让每个成员都能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原因。
三、遵循五大原则
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因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根据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讨论问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一般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和互相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但也不能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决,否则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有难易适度才会激发出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趣味性原则
根据《标准》要求,在选择和设计数学问题时,我们充分利用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资源,尽量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一定的诱惑性,通过有关的实物、图形、表格等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经探索就能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联想、思考、推理和论证等,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探索出圆的画法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老师要在操场上画半径是2米的圆,让小朋友站在圆圈上活动,但是学校没有这么大的圆规,你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望,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阶梯性原则
教师在设置数学讨论题时,要尽可能从多角度设问,设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具有阶梯性,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异质小组内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比如,在讲授完分数应用题后,为了使学生及时熟悉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我们设置了以下合作题目:
a.学校有苹果树20棵,梨树15棵。
(1)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2)梨树比苹果树少多少棵?
(3)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4)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分之几?
(5)苹果树比梨树多几分之几?
(6)梨树比苹果树少几分之几?
b.甲数是20,乙数比甲数少5。
(1)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2)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3)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4)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这些题由易到难,具有一定的阶梯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即可总结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四)开放性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还要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画法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怎样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怎样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道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难度,但在小组的讨论、交流、操作下,最终大家一起解决了问题。
(五)实践性原则
选择和设计的数学问题,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它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抽象、概括后变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它也可以是一些现象或者数据,经过大量的感知、实验、归纳后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所获取的信息的规律性,进而继续探索得到正确答案。比如对新授课内容“圆的认识”,教师若直接告诉学生“圆的所有直径和半径都相交于一点”,学生接受起来太抽象,不容易真正理解。教师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反复折叠的方式发现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再告诉他们这些折痕及交点的名称,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四、实现两种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从而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指明方向。《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因此在实验中,我们设计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它主要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制订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从以下方面的表现情况对小组进行评价:1组织:组长能否快速高效地组织好成员,分配好角色;2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否严格遵守小组合作规则;3纪律:小组成员能否专心学习;4答题: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能否积极主动、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思路清晰、声音响亮;5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多样,能否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评价的方式是打等级,评价之前教师为学生制订了等级评价原则,每次讨论后通过小组内自评与小组间互评的方式对他们的表现情况打出等级,每个星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总结,评选出优秀小组,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表现差的小组给予鼓励,指出不足的地方,以便下次改正。
(二)终结性评价
每次测验之后教师对小组的成绩进行评定,具体方法是:在每次测试前,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标准分,只有当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达到标准分才能得到奖励,奖励的方法是在每个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加5分作为本次考试总分。制订标准分的依据是:上次考试成绩,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实现目标的难度也不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善。他们在课前能够主动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教师提问。为了达到小组的合作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常常互相辅导、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就使得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焦虑心理大大降低,使他们感到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拥有成功的可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由此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相应的任务,每个成员的表现都会影响小组的成绩,这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组活动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员,从而增强他们对小组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因此,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他们也就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的对比班的学生。
其次,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了很大进步。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分组时遵循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就使得每个小组内都有不同成绩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方式,他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通过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以前灵活,学习方法也就有了很大进步。
再次,学生的合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学会了如何大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了尊重、关心他人,自律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实验班的纪律明显比对比班好。
最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由于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掌握了很好的合作技能,因此,全班的数学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每次测验各项指标都要高于对比班。在期末考试中,实验班的及格率、优秀率与平均分均高于对比班5—10个百分点。可见,只要教师组织适当,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训练,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是能够实施的。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3]沈坤华.合作学习—一种有效学习的策略[J].学科——教育, 2004.7:39-40.
[4]杜玉祥, 马晓燕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5]邱云菊.“小组合作学习”热现象背后的冷思考[J].基础教育, 2008.9.
[6]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2.
[7]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J].学科教育, 2000.2:1-6.
关键词 合作学习;自然生成;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教师不是孤立的教育者,学生也不是孤立的学习者,只有通过交流与别人分享体验,体会成功的喜悦。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敢于言表。合作学习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中有事可做。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选准问题,把握时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
一、让小组合作学习自然生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家都使用的方法之一,特别有些教师课堂上按预设好的教案,一声令下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也顾及不到学生是否有合作学习的需要,往信学生没有这种合作的欲望,便流于形式,很难取得实效。
例如,在统计数学中,动物王国进行拍球比赛,小猴、小马、小熊、小狗、小白兔进行比赛,教师让同学们帮大家当裁判,看1分钟里各拍了多少个球。多媒体播放,学生数,一分钟完了,学生没有头绪。学生让教师放慢播放还是没有头绪,学生要求一个一个单独拍,教师说这是比赛,一个一个拍太慢了,你们有办法既快又准数出个数吗?学生马上生成小组内每人负责数一种动物拍球个数,让学生与前面谈谈感受,教师总结,当我们碰到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时,可以与其他小伙伴合作一起来完成,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在这个案例中,请小朋友当裁判,激发了学生的乐趣,但是在实际的数的过程中,学生一个人只能数出其中一只小动物的拍球的个数,与当裁判的要求产生矛盾,为了完成任务,与别的小伙伴一起合作学习完全是由学生自发生成的。
二、合作学习贵在培养学习的参与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主体参与意识,必须激发学习参与的动机,增强参与的信心与责任意识。
1.营造课堂氛围,激起主体参与的兴趣
坚持民主、平等、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欲望,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合作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图形的复习教学中,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先提出合作学习方法,看到一个图形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出示图形,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互问互答,再根据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让下一组同学回答,这样,小组成员学生积极配合,圆满完成了复习的任务,激起了参与意识。
2.优化组合,增强主体参与信心
组建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既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又要以学习自愿为原则,实行组长轮换制,各组无明显差别,便于公平竞争,建组后,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既学会合作又增强参与合作的自信心。
3.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针对教材,结合实际,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认知能力的思考题,讨论如何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乘法口决时设计这样一道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5+5+5+5的和,你认为哪种简便,5+5+5+5+6+6+6+6呢?
4.鼓励评价,增强主体参与的责任意识
学生个体在小组中的努力如果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教师的肯定,就可以较好地满足他们归属的需要,教学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既可以让成员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增强主动参与的责任意识,教师积极组织互评,重视学困生、弱势群体,这些学生一旦参与其中,出点子比其他学生强,这些都来源于同学、教师的及时鼓励。
三、把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前期准备与后期强化
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质量与效益,是关系到整堂课整体效果的问题。
1.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前的准备
课堂中该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解决的,教师还是放手,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把握度,讨论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常见有的老师说: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管谁的,谁也不听谁的,场面热闹,效果没有,要组织好讨论注意几点:
①角色准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学生能解决教师不能包办,做好合作者、指导者、参与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参与小组才能让学生明白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还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和倾听者。
②问题准备:培养问题目标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进行课堂讨论的必备前提,往往教师对创设情境化比较重视,而对学生参与度和讨论的效果忽视了,如连加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提出加法问题时,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解决数学问题,得出连加计算,而实则像这一类是未免缺乏思维的价值。
2.重视讨论的后期强化
①个性发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使每一个学习者发表见解,但实际讨论过程中,往往一部分讲得多,而个别不善言表,对于这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教师有意给他们多给机会,让他们阐述组内的总体想法,这样,即使在小组内来发言,但在讨论中得到交流,同样获得发展,让他们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在交流中展示自我,这样才能发挥小组讨论的教学实效。
②及时点评,肯定成果:大多数教师把点评教师完成,但实际教师把点评权交给学生、共同点评,彼此点评,教师善于从中总结,顺水推舟,帮助梳理,真正体现教师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研究理论依据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师生互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误区。这些都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体现。我们就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寻找合作学习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和互动的新模式,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须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会冒出绚丽的火花,而他们的思维也会给别人以启迪。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
3.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本课题重点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4、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备课组活动中都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小组讨论实效性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合作学习主题的确定,主题明确,才能有效开展合作活动,主题不明确
或者缺少主题,或者主题不适合开展工作合作学习,合作时就会导致空话连天。这一点在研究必须作为一个重点来处理,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
2、合作氛围的创设,这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让不同班级,不同情况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主题中来,没有相应措施是断然不行的,研究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相应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调动学生热情参与。
3、采取科学的合作学习指导策略,这是促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保证,研究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尝试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方法、原则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本年级的语文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调查法: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问卷,展开调查(如对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组织现状等方面展开调查)。
4、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形成成果。
(二)、研究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学生合作学习,不能限于语文课的小课堂,还必须课外实践,总结方法。语文教学必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开放的、灵活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用结合。”
2、主体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空间。
3、前瞻性原则
语文教学不可能把未来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技能都教给学生,只有教给学生终生学习所需的知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广泛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
4、活动性原则
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学与做合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化。
5、创新性原则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4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周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织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极为重视,业务校长亲自抓,不仅组织全体课题成员进行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和相关理论学习,还有专款专项作为研究经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插上有力的双翼。这些都为我年级完成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每周的教学教研氛围浓厚,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课题研究骨干。我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勤学、苦干、肯干,更能巧干,在各级观摩课及论文评选中获奖,这都为本次课题研究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3、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拥有多媒体的教室。我们能很好地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观摩活动,这些都为我校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4、课题审请人章静,小学一级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一线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先进,有开拓进取意识,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带动着全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所撰写的论文《让阅读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等几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所参与的县级立项课题《低年级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有效方法的研究》在2012年结题。
《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结合别人的说法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给学生合理分组
在组建小组时,分组应考虑到学生的性格、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因素,组内一般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依据自愿组合原则,一般以4—6人为一组,.教师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员结构的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合理性.这是实现小组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二、让学生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基础较差、思维能力弱、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的讨论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五、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
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六、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组织技能就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技能。组织技能是听、说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实施者,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了发展的功力和创新的活力。
八、注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自由交往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受社会交往动机驱使,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老师应给予鼓励和引导。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缩短心理距离,增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凝聚力。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养成了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毛病,习惯于用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视自己的优点,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与人合作,久而久之,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处境不利,甚至会成为孤独的人,在困难面前往往不堪一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出良好的性格,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结合教材,增设自由交往的一些学习环节,来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进行多向交流的机会,把自由交往合作学习看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和目的。例如,在教学技巧后滚翻动作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完成前滚翻的?让学生回顾做前滚翻动作的过程低头、含胸、团身;蹬地后,颈、背、臀依次着垫。再提示学生后滚翻就是前滚翻动作的反方向运动,要求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商量前滚翻的反方向运动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自己在合作学习小组里,有秩序地轮流做后滚翻的练习,自觉地承担相互帮助和评价的任务,以增强学生自由交往的能力和协作精神。教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参与到合作学习小组的练习中去,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06-05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11-0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1-06
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09-19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07-06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09-13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