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的成语(共10篇)
一瞑不视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一发破的 发:射出;的:箭靶的中心。一箭就射中箭靶中心。比喻一下子就击中目标或一句话就击中要害。
一帆风顺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一成一旅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一干人犯 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一窝蜂 一个蜂巢里的蜂一下子都飞出来了。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一觞一咏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一心一德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一见钟情 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一体同心 一体:一个整体;同心:齐心。比喻关系密切,共同一心。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一扫而空 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一动不如一静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寒如此 一:竟然;寒:贫寒。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一尺水十丈波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一蛇两头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一家眷属 眷属:家属,亲属。比喻出于同一流派。
一笔抹煞 抹煞:勾销。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步一鬼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命呜呼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一把死拿 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一簧两舌 比喻胡言乱语。
一波三折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一本万利 本钱小,利润大。
一表非凡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一决雌雄 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一无所得 什么也没有得到。形容毫无收获。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一触即发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一家之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一举成名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秉至公 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
一g黄土 一g: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一、汉语成语与数字成语
汉语成语主要来自古代经典著作、历史和民间故事, 经过长期习用, 已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成语的使用在古代就备受推崇, 元代刘祁在其《归潜志》中论述到对成语的习用 :“四六宜用前人成语, 复不宜生涩求异”。汉语成语中有很多嵌入数字的成语, 如一诺千金、二三其德、朝三暮四、七上八下、百家争鸣、千头万绪、五十步笑百步, 等等, 这些数字成语中的数字很少表示的是确数, 古汉语中的“三、六”通常表示多的意思, “七、八”表示繁杂的意思, “一、十、百”表示突出的意思, 这也延伸到成语当中, 同时成语中数字还能够构成多种类型的修辞格, 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 数字成语实际上是对成语的变通以及古汉语的活用[1]。
二、数字成语的类型和结构
(一) 数字成语的类型
成语的类型除了四字格 (ABCD) , 还有三字格 (如莫须有) 、五字格 (如杯酒释兵权) 、六字格 (如哀莫大于心死) 和七字格 (如置之死地而后生) , 此外还有八字格以及十四字格的,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主要还是以四字格为主。数字成语同样具备多种格式, 如百里才、百步无轻担、一尺水十丈波、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同样以四字格为主, 这里主要分析四字格数字成语的类型 :其一是嵌入一个数字的成语, 这个数字可以嵌入四字格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如一字之师 (A位) , 不二法门 (B位) , 市无二价 (C位) , 表里如一 (D位) , 其中, 嵌入A、C位的较多, 以起到修饰或限制作用 ;其二是嵌入两个数字的成语, 这两个数字可以连续出现, 如三五成群、气象万千, 其中嵌入A、B位置的比较多, 也可以间接出现, 如百发百中、杀一儆百、百里挑一, 其中嵌入A、C位置的比较多 ;其三是嵌入三或四个数字的成语, 如三六九等、一五一十, 这类数字成语相对较少。
(二) 数字成语的结构
数字成语的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短语和合成词基本一致, 主要有并列、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 这里我们只介绍带有两个数字的成语, 通过对数字成语类型的分析, 我们发现这类数字成语的数字多处于A、C位置, 主要作“二二”意义切分, 因此要以并列结构为主, 主谓结构则出现的比较少。并列结构主要分为偏正定中式 (如五光十色) 、偏正状中式 (如千锤百炼) 、“动宾 + 动宾”式 (如一心一意) 、“主谓 + 主谓”式 (如朝三暮四) ;此外, 还有一日三秋等主谓结构和十拿九稳等连谓结构。这类数字成语形成的是一种骈立格式, 前后两部分保持结构一致, 以平声数字口头时很容易再嵌入仄声数字, 从而构造出平仄相对的成语, 比如千方百计[2]。
三、数字成语的表意功能探析
(一)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字表示虚指或代指, 一些数字成语中的数字连用主要表示某种动作或次序的交替重复, 如一唱一和, 这里就是虚指, 还有一些数字连用主要表示两种不同的情况或事物, 如丢三落四, 这就是代指 ;二是数字表示某种关联、夸张强调或对比, 如一穷二白, “一、二”数字的连用表示的就是“穷”与“白”的关联, 如三教九流, “三、九”强调的就是多, 再如九死一生, 通过“九”与“一”来对比“生”与“死”, 形象生死攸关的危急情况。数字成语中数字的非数值表意重在定义某一种属性, 数字本身代表的具体数值的功能则被弱化了。
(二)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与数字本身数值有关, 即用数字表示强调、夸张之意, 如用“三、六、九”来强调多, 用“百、千、万”来表示夸张, 关于三九表意的问题, 清代汪中在其《述学》中有过阐述 :“三者, 数之成也 ;……九者, 数之终也。……此言语之虚数也。”二是与数字所处语境以及使用者文化背景有关, 即与所修饰和限制的成分以及社会语言文化习俗有关, 数字成语中数字的转指义到底表示多还是少应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汉民族对“一”有文化认同感, 汉语对“一”的表述比较多, 数字成语中“一”出现得也最多, 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 以“一”起头的成语就是350余条, 同时汉民族又讲究均衡对称之美, 数字成语中通常用有规律的数字连用来表达和谐对称之意, 如四通八达, 而杂乱无章的排列则多表示贬义, 如不三不四[3]。
结论
《汉语成语词典》中收录的数字成语将近600条, 占到汉语成语总数的10% 以上, 同时, 数字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非常高, 因此, 研究数字成语的类型、结构和意义,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杰.含数字成语的语法、语用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 2013.
[2]李亚.汉语数字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及建议[D].重庆大学, 2013.
当今“六亲”泛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五毒俱全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三姑六婆
三姑指的是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即居姑、道姑、卦姑。尼姑来自佛教、道姑来自道教、卦姑是专门占卦的。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五大三粗
五大三粗是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腿粗、腰粗、脖子粗。
◎十恶不赦
十恶: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在不辞而别回归刘备途中,遭到曹军层层拦截,于是,关羽大开杀戒,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六根清净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
◎五花八门
五花: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土牛花——比喻挑夫。八门:一门巾——算命占卦的;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挂——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读书评弹的;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七门调——搭篷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八门简称:巾、皮、彩、挂、平、团、调、聊。
◎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释教、道教。九流: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五脏六腑
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一暴十寒
一心一意、一败涂地、一本正经、一臂之力、一尘不染、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脉相承、一目了然、一窍不通、一视同仁、一泻千里、一草一木、一成不变、一帆风顺、一鼓作气、一哄而散、一如既往、一丝不苟、一言难尽、一衣带水、一朝一夕、一针见血、一知半解、一表人才、一波三折、一步登天、一筹莫展、一触即发、一刀两断、一技之长、一蹶不振、一劳永逸、一鸣惊人、一念之差、一贫如洗、一气呵成、一清二白、一扫而空、一息尚存、一相情愿、略胜一筹、两败俱伤、两虎相斗、两面三刀、两全其美、两小无猜、两袖清风、进退两难、三长两短、三顾茅庐、三令五申、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头六臂、三心二意、三言两语、半夜三更、入木三分、火冒三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儿童节的成语,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小学频道。相关推荐关于六一儿童节的成语及解释六一儿童节的成语及解释:活蹦乱跳
1、 风雨飘零 受风雨吹打而飘失零落。
2、 手零脚碎 手脚不干净。比喻小偷小摸。
3、 断金零粉 断折的花钿和零散的铅粉。借指因遭横逆而结局不圆满的风流韵事。
4、 断香零玉 比喻女子的尸骸。
5、 漂零蓬断 漂泊零落如蓬草一样随风飞转,转徙无常。
6、 珠零玉落 比喻珍物残破毁坏。
7、 零圭断璧 比喻残破不全的.珍贵文物。
8、 鸡零狗碎 形容事物零碎细小。
9、 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10、 东零西落 零散稀疏。形容衰败。
11、 零光片羽 比喻珍贵事物的一小部分。
12、 涕泪交零 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极度哀痛。
13、 五零四散 形容零星涣散。
14、 零丁孤苦 孤单困苦,无所依傍。
15、 零敲碎打 形容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办法做事。
16、 化整为零 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17、 雨零星乱 残败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溃败。
18、 断缣零璧 比喻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19、 零零星星 零碎的,少量的。形容零散而不完整。
20、 毛羽零落 比喻失去了帮手或亲近的人。
21、 零打碎敲 形容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办法做事。
22、 东零西散 形容零落分散。
23、 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24、 五零二落 犹言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貌。特指原先又多又整齐的东西此刻零散了。
25、 攒零合整 攒:聚,凑集。把零碎的拼凑成整数。
26、 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27、 琴剑飘零 琴是古时文人常携带的。旧指潦倒失意,流落他乡。
28、 东零西碎 指零碎,分散,不集中。
29、 涕零如雨 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30、 雨零星散 残败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溃败。
31、 零七八碎 形容又零碎又乱。也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32、 感激涕零 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33、 片光零羽 比喻零星的珍贵品。
34、 化零为整 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35、 感极涕零 感激之极而流下眼泪。形容极为感激。
36、 七零八碎 ①形容残破不堪。②零星琐碎。③指零星的物品。
37、 零珠碎玉 比喻零碎的却值得珍惜的事物。亦作“零珠断璧”“零珠片玉”。
38、 碎玉零玑 比喻精美简短的诗文。
39、 零零星星 零碎的,少量的。形容零散而不完整。
40、 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貌。特指原先又多又整齐的东西此刻零散了。
41、 孤苦零丁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一诺千金 今非昔比 比比皆是 事半功倍 背道而驰 持之以恒 横冲直撞 壮志凌云 芸芸众生 生龙活虎 虎虎生威 威风八面
二龙戏珠珠光宝气气壮山河河山之德德高望重众所周知 知无不穷穷山恶水水光接天天下为家 家喻户晓 晓之以理
三思而行 行之有效 笑逐颜开 开卷有益 意在笔先 先睹为快 快马加鞭 鞭长莫及急中生智 智勇双全 全力以赴 赴汤蹈火
四海为家 家喻户晓 小题大做 坐失良机 积少成多 多多益善 善始善终 终身大事 事半功倍背道而行 行之有效 笑口常开
五彩缤纷 纷至沓来 来之不易 易如反掌 掌上明珠 珠联璧合 何乐不为 为所欲为 惟妙惟肖 销声匿迹 记忆犹新 欣欣向荣
六神无主 煮豆燃萁 奇珍异宝 饱经风霜 双管齐下 下笔成章 张冠李戴 待人接物 物极必反 反客为主 主客颠倒 倒背如流
七手八脚 脚踏实地 地大物博 博学多才 才疏学浅 浅尝辄止 只争朝夕 息事宁人 人才辈出 出口成章 张灯结彩 彩丝系虎
八面威风 风云人物 物尽其用 用兵如神 神通广大 大声疾呼 呼风唤雨雨过天晴 晴空万里 礼尚往来 来日方长 长途跋涉
九霄云外 外强中干 肝胆相照 照猫画虎 虎头蛇尾 委曲求全 全力以赴 付之一炬 拒理力争 争分夺秒渺无踪影 影不离灯
十年寒窗 窗明几净 敬而远之 知难而进 尽心尽力 历历在目 目不转睛 精益求精 精雕细刻 刻舟求剑 剑胆琴心 心灵手巧
十二生肖开头的成语接龙
鼠目寸光 光明正大 大海捞针 针锋相对 对牛弹琴琴棋书画 画龙点睛 筋疲力尽 尽心尽力 力不从心 心心相印 因人而异
牛毛细雨 雨打风吹 吹灰之力 力争上游 游山玩水水落石出 出人意料 料事如神 神通广大 大义凛然 燃眉之急 激流勇进
虎口拔牙 牙白口清 清闲自在 在所不惜 惜时如金金枝玉叶 叶落归根 根深蒂固 固执已见 见多识广 广结良缘 原原本本
兔死狐悲 悲痛欲绝 绝顶聪明 明明白白 白里透红红光满面 面不改色 色如死灰 灰心丧气 气象万千 千山万水 水到渠成
龙争虎斗 斗志昂扬 扬长避短 短斤少两 两全齐美美不胜收 收回成命 命若悬丝 丝丝入扣 扣人心悬 悬崖峭壁 毕恭毕敬
蛇蝎心肠 常胜将军 军令如山 山清水秀 秀外慧中中流砥柱 柱小倾大 大显身手 手忙脚乱 乱七八糟 糟糠不厌 延年益寿
马到成功 功德无量 量体裁衣 衣食住行 行云流水水深火热 热火朝天 天罗地网 网开一面 面面俱到 道头会尾 娓娓动听
羊肠小道 道听途说 说三道四 四面楚歌 歌舞升平平安无事 事倍功半 半暗半明 明目张胆 胆大包天 天涯海角 绞尽脑汁
猴年马月 月白风清 清歌曼舞 舞笔弄文 文过饰非非同小可 可歌可泣 泣不成声 生生不息 息息相关 关门闭户 互通有无
鸡犬不宁 宁缺勿滥 滥竽充数 数见不鲜 鲜艳夺目 目不暇接 接踵而来 来日方长 长年累月 月下花前 前所未有 有朝一日
狗拿耗子 子虚乌有 有朝一日 日出而作 做贼心虚虚度年华 华而不实 实事求是 是非曲直 直截了当 当之无愧 愧不敢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随时都可能碰到一些仅从语言的角度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在一些成语中经常会含有一些数字张德鑫,1996),这在中外都一样,而在中国,则更是显现着华夏文化的博大深邃。许嘉璐先生在《关于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应分为“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其中,“在传统哲学中贯穿着的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等辩证哲理等等,就应当归到深层文化里”。毫不夸张地说,在从一到十这些普通的数目字中,就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深层文化”的内容。对于数字的认识以及赋予这些数字的深邃的内涵,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哲学、社会等问题)的思考。这些内容正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留学生理解不到这一点,怎么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呢?
数目字到底蕴含了哪些文化内容呢?张清常先生在《汉语的15个数词》一文中列举了15个数词的多种多样的含义,非常精细。然而,简单的数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指向呢?汉代人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给了本质性的回答。在这部书中,许慎完全没有从数学或词义学的角度对数目字进行解释,而是将这十个数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放在《周易》的阴阳对立以及汉代所流行的“天人感应”“五行五方”的哲学理念之下给予诠释②。许慎用数目的“奇数”和“偶数”分别对应“阳”和“阴”,并将数目的增长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相比对,这就将数目及其排列顺序与“阴阳”之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无论是解释世间万物的生成发展,还是阐述人世间的轮回演变,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体系,数目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为地负载上许多特殊含义,致使它们表现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并充满了哲学色彩的文化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与《周易》所代表的哲学体系一脉相承,而且反映了我们的先人们对于宇宙、社会以及世间万物的生成演变的理性认识。我们认为,《说文解字》对数目字的独特处理,是这些简单的数目得以在汉语中呈现出种种特殊含义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一直贯穿在从古至今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将这些内容带进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这就是数目字进入到某些成语后表现出特殊含义的根本原因。留学生们要想真正搞懂这些嵌有数目字的成语的含义,必须首先搞明白这些数目字的深层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当然,作为教师,“己之昏昏”是无法“使人昭昭”的,要帮助留学生理解这些意义,我们就不仅要知其然,而且必须知其所以然。
下面就以“一”“三”“九”为例,具体分析并解释蕴藏在数字中的文化指向及其由来。
二 “一”代表“整体”与“初始”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含有“一”的成语,如“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等等,留学生们往往会按照数字去理解其中的“一”,因而造成误解和困惑。众所周知,这里面的“一”所表示的并不是数学概念:“一帆风顺”是“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③的意思;“一碧万顷”是“形容辽阔的水面或天空,碧绿或碧蓝无际”的意思。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如:“一力承当”是说“竭尽全力把责任承担起来”;“一无所有”是说“什么都没有”;“一应俱全”中的“一应”指“所有的一切”;“一路平安”中的“一路”指“整个旅途”;“一表人才”中的“一表”指某人的整体形象……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成语中的“一”表示的是全部、整体的意思。
此外,我们将一些意义相同但用字不同的、两两相对的成语进行对比,也可以证明“一”具有“全部”的意思。如“一心一意”与“全心全意”,“一片至诚”与“诚心诚意”,“一腔热血”与“满腔热血”,“一座皆惊”与“举座皆惊”,“一无忌惮”与“全无忌惮”……这些成语有时也给学生们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一”为什么与另一个成语在相对位置上所用的、表示“全部”之义的“全”“满”“举”等词意义相同呢?
还有一些含有“一”的成语,学生们也往往理解得不够准确。如将“一见如故”理解为“见一次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将“一挥而就”理解为“写一下就写成了”等等,这同样是将“一”理解为简单的数字。其实这些成语中的“一”表示的是“起始”之义:“一见”是“初次见面”,“一挥”是“一动笔”……这些“一”都表示它后面所带的动作行为的“起始”。
很明显,造成留学生们理解上困难的是“一”所具有的这些深层含义。“一”的这些含义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
《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很令人费解:“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是因为在许慎眼中,“一”不仅是一个数目,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万物之起源。所谓“太极”,即《周易》所讲的“混沌之气”,是天地划分之前的世界,也是《老子》所谓的“道”。“道”就是“天道”。“化”就是变化。这就是说,“一”就是“化成万物”之前的整体世界,它既代表“阳”,也可以代表将阴与阳分开的界线。因此,“一”就是万物的起点,它自然可以表示开始的意思。
“一”是开始,“一”也就是整体,因为在先人们看来,世界在起始阶段是一个整体。这正是华夏民族对万物渊源的解释。“一”象征着万物的初始阶段,也象征着大千世界在初始阶段的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状况。这就是它作为一个词可以表示“整体”“起始”等含义的根本原因,词语所具有的意义指向正是哲学思维在语言上的体现。由此而形成的许许多多含有“一”而“一”并不只是简单数字的成语,也正是这种体现的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古代,“一”的这些意义表现在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帝王初即位称为“一元”,初征为“一征”,清晨为“一早”,满座为“一座”,终生为“一世”,异口同声又谓“一口”,心无杂念又谓“一心”,普遍概括为“一切”,同其志向为“一志”,已成定制为“一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词语中的“一”或表示初始,或表示全部,都不是简单的数目。可见,“一”的这些意义由来已久,并在汉语的不断发展中一直保留着,以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已经将这些意义作为义项列在“一”字之下了:
④表示整个;全:~冬|~路平安
⑦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他在前面~站,再也不说什么。
⑨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这就说明“整体”义和“起始”义已经是多义词“一”的固定义项,在其词义系统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了。那么,在成语中“一”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指向就十分自然了。我们只需将这些情况向学生们简单地解释清楚,准确理解成语中的“一”就不成问题了。
三 “三”代表“众多”与“有成”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三”往往并不准确地指称数字“3”,而是表示“众多”之义,如“三令五申”“狡兔三窟”“三缄其口”“三纸无驴”……这已经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我们还看到,“三”在一些成语中又不表示众多,恰恰相反,它们表示“不多”“少”的意思,如“三户亡秦”“三言两语”“三年之艾”等,这就更增加了留学生们学习的困难。
细究起来,在许多成语中,“三”还表达着种种互有关联但又不尽相同的含义。如在“三朋四友”“三亲六故”“三教九流”中,它强调的是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意思;在“三思而行”“三番五次”中,它强调的是不止一次、反复重复的意思;在“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中,它又强调不专一、有变化的意思……这些成语中的“三”虽然并不强调数目之“多”,但其含义又都与数目之“多”不无关系。然而,在“三长两短”“推三阻四”“丢三落四”“不三不四”等成语中,它却与数目没有太多的联系了。对于同在成语中的“三”的这些差异,留学生们确实不太容易分得清。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三”作为一个普通的数目字,为什么进入到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就往往不再表示准确的数目,而是作为一种象征,表示某种状态或某种动作行为的特点呢?这些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同“一”一样,作为整个数字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表示数目之外,“三”也被人为地加上了哲学色彩,承担着在它的位置上所对应的种种概念。因此,它就具有了这些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牾的含义。其实这些含义互有联系,它们均来自一个源头。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从《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找到答案。
许慎对“三”的解释是“数名”,而且进一步解释说“成数也”。所谓“数名”,并不是“数目之名”,而是指“易数”,这一点在段玉裁的注释中说得十分清楚:
陈奂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也。“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易数”,是指《周易》所说的“数”,也就是说解中的“成数”。我们知道,《周易》的卦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组成,三爻合成一“卦”,也就是说,合成一卦的最基本的数字是“三”。④这自然与数学中排列组合的原则相关,但我们的祖先又把这一概念与万物的产生与生命的繁衍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达到“三”,才算是“完成”,才可能发生变化;有了变化,才可能产生世间万物,世界也才可能“完整”。这种指向就意味着抽象的“多”,“三”之所以表示“众多”之义正源于此,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之道”。
这种“数成于三”的观点并不只见于《说文》。在清人汪中所撰写的《释三九》中也有类似的阐述:“一奇二耦,一二不可为数,二乘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显然,这里的“三”不仅仅是“多”,它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是“成”,而万物繁衍的基本条件就是“成”。这样,数字“三”就被赋予了一种抽象的理念,始终活跃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为“三”具有抽象的指向,所以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三”的踪影,对于这一点,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有一段十分具体的描述:“古代象征国家社稷的鼎有三足,汉族的始祖称为‘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最早的朝代称‘三代’(夏、商、周),官位有‘三公’(太师、太保、太宰),军有‘三军’(古为中、上、下三军),教有‘三教’(儒、道、佛三教),祭祀有‘三牲’(牛、羊、猪),节日有‘三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礼教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除此之外,在“三省吾身”“事不过三”“三生有幸”等成语中,“三”也只是泛指“多”。
古代的人们这么青睐“三”,自然与它所表示的“多”与“成”这种抽象的概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三”又可以在不同的成语中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因为“多”,才可能互不相同,因此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如“三教九流”);同样是因为“多”,它才可以描述不止一次、反复重复的动作行为(如“三番五次”);而“不专一”“具有变化”等意义也同样基于“多”。至于它在“三言两语”中又表示“少”,那是因为“三”毕竟是个“数”,在最基本的十个个位数中,它偏于“少”的一方,于是,它也就具备了表示抽象的“数量少”的可能性。“三”在“三长两短”等成语中所表示的虚指义,我们认为是意义的进一步虚化。从准确的数目到抽象的“多”或“少”,再到“数”的概念进一步模糊,只表示一种与“多”相关的状况,一直虚化到表示一种代指,这正是词汇语法化的必经途径。
“三”的这些特殊而复杂的指向使它在汉语中具有了独特的地位,这也就是中国人重视“三”,并用它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成语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成语中的“三”所能表示的多种含义正是源于人为地赋予在它身上的各种指向。讲明白这一点,对于留学生们理解这些成语肯定大有帮助。
四 “九”代表“尊贵”与“久远”
在日常教授的成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九”的踪影,有表示“众多”之义的“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也有表示帝王之尊的“九五之尊”“九五之位”;在一些与古代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和与帝王相关的文化古迹上,我们更是常常看到“九”,有关天庭与地府的描述以及典籍上记载的帝王的服饰、宫殿的结构等等,无不与“九”有关。带领留学生们参观故宫,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中国的皇帝为什么这样喜欢“九”?“九”不是普通的数字吗?
我们应该告诉他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九”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人们崇拜“九”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
第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黄帝内经.素问》)作为阳数的最大值,在个位数中,它所表示的数量最多,因此,就常常用来表示“众多”、甚至达到极限之义,这是很自然的。汪中在《释三九》中这样归纳:“三者数之成也,积而至十,则复归于一。十不可以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于是先王之制礼,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以三为之节……三之不能尽者,则以九为之节。”这就是说,“九”是基数中的“极限”。
正因为“九”有这样的特点,在汉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九”有关的概念。如:上有“九天”,下有“九泉”,国土有“九州”,四周有“九夷”,人伦有“九族”,官位有“九品”……在这些概念中,我们确实可以数出每个“九”的具体指向,但不容置疑的是,之所以要以“九”为限,是因为“九”在这里不仅仅指数目,更表示“众多”“极限”等抽象内涵。在成语中就更是如此了:“九牛一毛”以喻极大数目中的极少数,“九牛二虎”比喻非常大的气力,“九回肠断”形容胸间充满了郁闷和痛苦,“九死不悔”形容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毫不动摇……这些“九”显然就与具体的数量无关了,它已经被虚化,在这些成语中只起到一种极言其多的比况作用。
第二,因为“九”是阳数的最大值,而“阳”又是君权与男性的象征。在《周易》中,作为阳爻的标记⑤,“九”除了可以表示“众多”之外,还往往象征一种最高、最强的状况,因而被置于“至高”“独尊”的地位。由此,人们就经常将“九”与人君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教纲纪等联系在一起。如《楚辞·九辩·序》写道:“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管子·五行》也指出:“天道有九制。”
在古代的中国,“九”就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众多事物,几乎都冠以“九”:天子之旗饰九斿,城池设九门,大道有九条,路宽为九轨,政权的标志为“九鼎”,朝聘的礼仪为“九仪”,天子祭天一年九次,“九五之尊”是对人君的尊称,“九五之位”指帝王的尊位,就连宫殿的高度、台阶的层数、紫禁城大门上的门钉以及故宫内房间数量也都是取“九”或是以“九”为基数成倍增长……这种对“九”的崇拜,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正如前文所述,在基数中,“九”是最高数,如果再增加,就到了“十”。在古人看来,这就等于又回到了原点,完成了一个轮回。所以“九”又象征着事物发展到极点,即将发生轮回演变的理念。“九九归一”这个成语虽是珠算的口诀,但也暗含有“九”的这种指向。
“九”的这些深层含义也完全可以从许慎的说解中体会出来:“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在这里,许慎不仅把“九”与“阴阳”联系起来,而且根据“声近义通”的原则,用与之声音相近的“究”来解释“九”,指明“九”与“究”有着共同的语源,在意义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究”,就是“究尽”“穷尽”的意思。“九”是最大的奇数,这就意味着已经到了极点,即到了“穷尽”的地步。“穷尽”就要产生变化,正像《易·系辞下》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说,一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便会“穷尽”,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变”,有变化才会“通”,“通”才可能“久远”。这正是古人对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一种思辨性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辩证思想。“九”被用来表示这样一种辩证观点,它所象征的由“变异”带来的“久远”之义也是它之所以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九”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众多”“至尊”以及“久远”之义,因此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讲清楚这些,也就很容易向留学生们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在选择电话号码、汽车牌号时,很愿意选择“九”这个数字了。
当然,我们在回答留学生的问题时,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一一讲给他们听,但是,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就更难让学生们明白了。
五 余 论
对嵌有“一、三、九”等数字的成语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即使是相同的数字,在成语中所具有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何帮助留学生们确定某一个数字在具体的成语中所表示的含义呢?我们认为,这必须联系到该成语中其他的组成成分。
以“三”为例,在“三纲五常”中,“三纲”就是具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因此,这里的“三”就是具体的数字“3”。在“三心二意”中,“心”和“意”是不可能用数字去统计的,所以,“三”不可能表示具体的数目;又由于该成语用于描述人的意志不坚定,因此这里的“三”表示的是不专一、有变化的意思。同样,在“三亲六故”“三番五次”等成语中,“三”都不表示具体的数字,前者紧接名词,说明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人或物;后者紧接量词,就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三”在与较大的数字相对使用、构成成语时,大多表示“多”或与“多”相关的含义,在与“二”相对使用时,就可能表示“少”的意思。这应该源于它和“二”本身都是较小的数字。
前文还提到,在“三长两短”“推三阻四”“丢三落四”“不三不四”等成语中,“三”已经与数目没有太多的联系了。这也可以从去掉数字后的实词的意义中分析出来:“长短”为一对反义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它与成语“三长两短”所表示的含义基本相同;“推”和“阻”、“丢”和“落”虽然没有构成复合词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但已经有作为复合词使用的例句⑥,“推阻”与“推三阻四”的含义大体相当;而“丢落”就是丢失的意思,与“丢三落四”虽有一定差异,但彼此相关。即使不把它们看作复合词,作为两个意义相近的单音节词,它们各自的含义与成语的整体含义也是或大同小异,或彼此关联。第四个成语与前三个不同,这是一个“不A不B”的连用形式,一般是对两种动作或状态的否定,也可以表达“既不像这、又不像那”的意思,因此有人指出(黄岳州,1980),数字在这里只起到一种代指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这”“那”。可见,“三”同样没有什么具体的指向。
嵌有“一”和“九”的成语的意义指向同样如此,此处不再赘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教的首先是语言,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汉语这样一种古老的语言,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发生与演变,教授这种语言而全然不涉及到文化的因素,是根本不可能的。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分析了嵌在成语中的“一”“三”“九”的深刻蕴含及其产生原因,从中我们体会到,有关汉语的许多本质特点都是与文化分不开的,教授语言的同时必定会牵扯到文化问题,不了解蕴含在汉语中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汉语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并讲解出某种语言结构的真正含义,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教好这种语言。
摘要: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本文以含有数字“一”“三”“九”的成语为例,阐述这些数字在成语中所具有的非数目概念上的含义,并分析了这些意义的由来。本文指出:这些数字所表达出的超出数学概念的意义,有的来自历史典故,但更多的来自数目本身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中所富有的内涵。只有明白了这些数目字在汉语中的种种指向,才能真正理解这些仅从语言角度难以理解的成语。
关键词:数字,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66.
[3]黄岳洲.成语中数词所表示的抽象义[J].中国语文,1980,(6).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汪中.释三九[A].皇清经解[C].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6]许嘉璐.关于文化[A].未了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7]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8]张清常.汉语的15个数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关键词:数字成语;释义策略;对外汉语教学
数字成语指包含一个或多个数字的成语。作为汉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成语在具有汉语成语一般性的同时,更有其独特性,如数词不同位置的意义区别、数词意义虚化、数字深层文化涵义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根据数字成语本体的特点,结合其构造及组合形式、语义和语用特点,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数字成语的释义方法,以期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准确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成语,进而促进留学生的词汇学习。以下方法可以作为课堂中讲解数字成语的语义时备选的策略。
一、直接释义法
应用于较为简单的数字成语或包含了一些古汉语较难懂的单音节字的成语。
简单成语如“一落千丈”、“一字不落”可以直接解释为“东西掉落得很深很深”、“一个字都不忘记、不落下”,然后再通过例句和情景操练即可。
对于后者,教师可以对这些字词挑出来单独解释意思,再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因为作为古语词的一种,大多成语是单音节的一字一义,对于数词成语内部较难的语素,如“垂涎三尺”中的“涎”表示口水;解释“一丝不苟”时,教师先说明“苟”的意思是粗心大意,然后让学生推测整个成语的意思;同样,“不名一文”先解释“名”和“文”,这两个关键语素搞清楚,学生自然猜出成语的意思“一点儿钱都没有”。这样由点及面讲解可使学生对一些较难语素加深理解,又能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想串联法
应用于几个意义相近、相反或相关的数字成语的释义,也可以是形近的不同成语。
意义相近的如“倒打一耙”与“反咬一口”、“一石二鸟”与“一箭双雕”,可先让学生复习较简单的“反咬一口”的意思,再通过对比分析更好地感知新成语。
意义相反的如:“一步登天”和“一落千丈”可以让学生各自造几个句子来加深理解,还如“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一言不发”和“千言万语”等。
意义相关的如“一目了然”和“一览无余”,可运用其中一个的意思来反推出另一个大体意思,这个工作留给学生抢答或做游戏会起到提升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类似的有“一哄而散”和“一哄而上”、“不值一提”与“不值一驳”等。
形近的如“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无所得”、“一无所获”,可让学生相互串联,通过联想记忆它们的意思。又如“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张一弛”等。
三、文化背景讲解法
应用于不能从字面上很好地理解其意义且有文化渊源的数词成语。
如讲解“黄粱一梦”、“朝三暮四”、“狡兔三窟”等源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数字成语时,可通过讲故事方式引入它们的来源,介绍完后再及时总结其意义和用法。这样从其背景或来源出发,结合相应的文化进行讲解操练,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能加深理解。
在讲解含“一”、“三”、“九”等数字的成语时,可从数字本身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一”是“万物之始”,表示整体和统一,因而很多成语含“一”的成语如“一应俱全”、“九九归一”、“一心一意”中“一”表“整体,全部”的意思,“一见如故”、“一挥而就”中“一”表“起始”之意。同样,“三”代表“众多、有成”,如“三省吾身”、“事不过三”、“三纲五常”、“三皇五帝”等;“九”表“尊贵、久远”,例如:“九牛二虎”、“九死一生”、“九五之尊”、“九五之位”等。
四、固定格式法
应用于某些有固定格式并且同一格式中的成语意义相当的数字成语。
根据这类结构的规律,只要将同一结构中的部分语素替换,就可以类推产生许多新成语。总结这些固定格式后,老师可以概括其比较稳定的引申或比喻意义,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扩充学生的词汇数量。
总之,释义应根据数词成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淡化语法,将数词成语放在句子、语境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加以总结、理解。只有在对某个成语的语义、结构、在句中能做什么成分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算真正掌握,才能够正确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成语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2009(09)129-136.
[2]沈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J].安徽文学,2010(10)10-13.
[3]马丽娅.对外汉语数字成语教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3(05)32-37.
1、零圭断璧:比喻残破不全的珍贵文物。
2、五零四散:形容零星涣散。
3、化整为零: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4、涕零如雨: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5、片光零羽:比喻零星的珍贵品。
6、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7、零珠碎玉:比喻零碎的却值得珍惜的事物。亦作“零珠断璧”、“零珠片玉”。
8、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9、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10、一无所得:什么也没有得到。形容毫无收获。
11、断香零玉:比喻女子的尸骸。
12、零丁孤苦:孤单困苦,无所依傍。
13、零光片羽:比喻珍贵事物的一小部分。
14、断金零粉:断折的花钿和零散的铅粉。借指因遭横逆而结局不圆满的风流韵事。
15、漂零蓬断:漂泊零落如蓬草一样随风飞转,转徙无常。
16、风雨飘零:受风雨吹打而飘失零落。
17、涕泪交零: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极度哀痛。
18、化零为整:把零散的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19、琴剑飘零:琴是古时文人常携带的。旧指潦倒失意,流落他乡。
20、东零西散:形容零落分散。
21、攒零合整:攒:聚,凑集。把零碎的拼凑成整数。
22、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
23、一决雌雄: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24、感极涕零:感激之极而流下眼泪。形容极为感激。
25、零敲碎打:形容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办法做事。
26、东零西落:零散稀疏。形容衰败。
27、力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28、零零星星:零碎的,少量的。形容零散而不完整。
29、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30、毛羽零落:比喻失去了帮手或亲近的.人。
31、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32、雨零星乱:残败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溃败。
33、五零二落:犹言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34、飘零书剑: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35、鹤知夜半:鹤夜半而鸣。比喻各有专长。也比喻偏知一隅。
36、碎玉零玑:比喻精美简短的诗文。
37、珠零玉落:比喻珍物残破毁坏。
38、断缣零璧:比喻片段而珍贵的文字。
39、手零脚碎:手脚不干净。比喻小偷小摸。
40、七零八碎:①形容残破不堪。②零星琐碎。③指零星的物品。
41、感激涕零: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42、零七八碎:形容又零碎又乱。也指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43、一反常态: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44、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45、得失相半: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不相上下。
46、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47、一成一旅: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48、孤苦零丁: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49、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50、一表非凡: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51、一匡天下: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52、东零西碎:指零碎,分散,不集中。
53、一瞑不视: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54、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55、珠零锦粲:指如珠玉之铿零,锦绣之灿烂。比喻文词华丽、铿锵。
56、雨零星散:残败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溃败。
含有数字的成语
11、一本正经
2、一干二净
3、一字千金
4、一心一意
5、一见钟情
6、一日千里
7、二话不说
8、二龙戏珠
9、二虎相斗
10、必有一伤
11、二人同心
12、其利断金
13、三心二意
14、三思而行
15、三言两语
16、四面八方
17、四海为家
18、四书五经
19、四海一家
20、五颜六色
21、五光十色
22、五花八门
23、五湖四海
24、六神无主
25、六亲不认
26、六六大顺
27、六月飞霜
28、七嘴八舌
29、七上八下
30、七手八脚
31、七零八落
32、八仙过海
33、八拜之交
34、八面玲珑
35、八九不离十
36、九牛一毛
37、九九归一
38、九死一生
39、九牛二虎之力
40、十全十美
41、十万火急
42、十指连心
43、十室九空
44、百鸟争鸣
45、百步穿杨
46、百发百中
47、百花齐放
48、千方百计
49、千山万水
50、千辛万苦
51、千言万语
52、万紫千红
53、万不得已
54、万里无云
55、万众一心
含有数字的成语
21、天文数字:表示极大的数字。
2、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3、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4、千载难逢: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5、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6、一分为二: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7、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8、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9、六神无主: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10、逾千越万:指数字超过千或万。极言其多。
11、唱筹量沙: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12、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13、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14、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15、十全十美: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16、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17、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18、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19、九死一生: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20、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21、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关于数字的成语】推荐阅读:
关于数字的励志句子07-26
含有数字的成语10-01
带有数字的成语大全11-09
带数字的成语集绵07-17
有趣的数字课件09-12
名人的数字读书技巧05-28
有趣的数字王国教案10-04
数字时代摄影记者的素质05-30
有趣的数字教学设计06-19
幼儿园教案有趣的数字11-05